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十篇

时间:2023-08-16 17:39:25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1

1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发展发生了战略性的技术调整,使企业的总体工作形成了数据化的发展模式。在大数据的审计信息技术建设下,企业的审计工作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审计工作已经代替了从前人工手动化的审计工作,因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大数据化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跨时展的意义,已经成为了当前审计学方面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且成为了新一轮信息化技术产业融合的新目标,不仅促进了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创造出了巨大价值。

2 大数据下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大数据通常是指数量上非常庞大,而结构又十分复杂,种类多变的信息数据结构。随着计算机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也不断应用到企业审计工作当中,使得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点特点。

2.1 使企业信息化控制管理发生改变

在传统的企业审计中,一般都是手动的控制系统,企业审计制度与实际生产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控制,在企业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采用穿行测试以及符合型测试的方式,对企业审计工作流程进行监控。但是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企业审计信息化工作中,企业审计制度的控制比传统人工手动控制的更加完善和细致,在大数据审计系统下,审计控制的流程都将转化隐性的控制工作。因此,在信息化审计中怎样才能够找到关键的控制点,已经成为了当代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1]核心大数据下的信息化审计发展有利也有弊,它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数据的同时,数据系统自身仍然存在着漏洞,一旦漏洞出现问题,数据信息化系统造成的损失将会带来比人工手动控制系统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的后果。

2.2 使数据处理信息化更加集中和自动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审计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的自动化和集中化管理,将企业的审计工作变得更加简洁、明了,数据处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传统企业审计工作都是手动控制的,而在大数据下的企业审计工作全是由计算机系统给控制而完成的,审计工作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中输入一定的信息,就可以完成企业审计工作的操作了,而且信息大数据系统还可以分享,通过数据分享可以为企业中所有的用户分享,因而随着计算机大数据核心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漏洞也会不断地更新补丁进行修补,将数据处理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集中。

2.3 使审计信息化手段发生改变

在大数据核心技术下,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审计管理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传统信息审计手段还是通过人工手动来查阅账目、纸质数据的方式来进行人工审计。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普及,企业中的审计手段采用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了数据审计工作。而大数据技术是对过去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与提高,可以使用大数据信息化的平台系统进行审计工作,因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手段也有自身的风险漏洞特点,需要针对漏洞问题来进行更新思考。[2]

3 加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改变观念,树立大数据审计信息化思维

提高企业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质量,首先就是要转变原有的审计观念,进而树立大数据化的审计思维,使得信息化的审计工作可以在企业内全面普及和发展,要随时记录审计工作中的数据信息,及时总结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数据结果,对于科学有效又合理的审计工作要不断加以推广,对于审计工作出现的不足要不断地进行总结。要把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战略重点来安排,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性角度来看待大数据技术,有规划地来进行审计工作。还要加强对大数据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性程度,为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创建沟通交流平台,使审计人员能够在平台中进行交流讨论和经验改进,促进审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3]

3.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方式变化多样,企业要明确数据类型的要求,又要能够了解企业审计管理工作中的数据语言,这样在不同部门中都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审计工作人员能够科学掌握审计信息的专业化职业技能,具有大数据分析和协调能力,还能够充分了解大数据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系统方面的专业化知识,将大数据系统处理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企业审计信息专业化建设的需求。大数据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更是离不开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只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审计工作,才能够做到从企业宏观战略的角度上出发,去体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意义。

3.3 强化企业审计控制管理工作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数据化和信息自动化管理,使得企业中的以权谋私现象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发现,因此必须要强化企业审计制度中的控制管理工作,减少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防止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去做损害企业公司利益的事情,给企业的公私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4]因而在强化企业审计中的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少计算机系统出现的漏洞与风险,提高企业审计控制管理水平,可以采用信息平台中的穿行测试,进而对审计控制工作的科学有效性进行管理,也能够发现审计信息化流程中存在着的隐性风险,从而提高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意识,从而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强化企业审计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加强大数据系统的建设,扩展数据的集中性力度,并且要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对审计用数据进行集中性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审计数据信息化管理统一化集中进行,保证数据的积累,存放工作,还要提升审计数据电子存档备份的质量,从而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审计人员对数据进行作假。将数据技术手段开发同审计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对审计工作问题的审查分析能力,将审计数据的结果标准化设置,做好企业的横向审计分析和纵向审计分析,构建大数据审计系统,组建大数据团队,从而强化企业审计控制管理工作。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2

    一、建立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核算中心的会计服务功能要求核算中心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核算中心的会计服务功能包括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其功能是否能够顺利、方便、高效地实现,其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是否比分散式管理有更大的提高,都要依靠先进、完善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有力的支持。

    2.核算中心的监督功能要求核算中心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核算中心成立后,在会计监督方面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众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有效地实施预算控制和资金控制,为今后实施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会计核算中心的权力非常集中,如何加强内部的监督和控制,降低和减少核算中心的内部管理风险(特别是领导的管理风险),防止产生新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仅仅依靠制度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于完善的会计软件,通过制度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二、构建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会计软件配置、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

    1.硬件配置。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采用网络系统,这是由核算中心的以下特点决定的:①核算单位众多,如果采用单用户版会计软件,则每台计算机都需购买一套会计软件,这将导致软件购置费用过高。而如采用网络版会计软件,则只需根据需要增加工作站点数,可节约大量资金。②在网络版会计软件中,不管建立了多少账套,其数据都是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中的,便于数据备份与管理。同时,网络版会计软件,大多采用SYBASE、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结合网络控制与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核算中心的正常运行。③核算中心工作量较大,同时操作一个账套最少需要两个人以上,如果使用单用户版会计软件,将无法顺利开展工作。④由于基层单位的会计数据均存放在核算中心,基层领导不能随时掌握本单位财务状况。如采用网络系统,就可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基层单位领导开通网络远程查询系统,以便基层单位领导及时了解单位财务状况。⑤采用网络系统便于与其他系统链接,如国库支付、工资统发等系统,以最终达到财政部提出的建设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2.会计软件配置。由于核算中心只用到最基本的预算控制、账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这些模块经过多年的使用与开发,都较为成熟,可供选择的较多。同时,随着核算中心工作的展开,许多公司开发了相应的核算中心软件。因此构建时需要对会计软件作出选择。不管选用哪家公司的软件,都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①已有资源。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已建立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量通常不大,因此大都购买的是单用户版会计软件。如果基层单位普遍使用同一家公司的会计软件,可以考虑与该公司协商,以单位退回多套单用户版会计软件,换取购买网络版会计软件的优惠,以免造成原有投资的闲置。②使用习惯。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通常是从被管辖的基层单位抽调上来的,这些会计人员原来使用何种会计软件,即软件的使用习惯,也是选择会计软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核算中心成立后将马上开始工作,不可能安排较长时间的培训,如果选择的软件与核算中心大多数会计人员原来使用的软件相同,则可使会计人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③选择基于B/S结构的网络版会计软件。一方面可以减少客户机端的维护工作量,从理论上来说,客户机只要安装好WINDOWS系统,配置好网络,上网就能运行会计软件,大大减少了由于客户机端系统故障造成的工作延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支持基层单位领导远程查询,便于核算中心与基层单位的信息交流。

    3.制度建设。由于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集中存放着多家基层单位的会计数据,使得原来分散的会计数据风险高度集中化,因此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制度显得尤为重要。①由于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网络结构,同时拥有服务器和工作站点数较多,因此必须设立专职的系统管理员,同时兼任系统维护员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②由于系统采用网络结构,使得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规范核算中心计算机的使用。③认真做好会计数据备份和电子档案保管工作,由于数据集中存放且数据量大,应每天做好当日备份,一式三份,分别存放在不同地点,月末、年末应将数据资料刻录成光盘,按照相关规定妥善保管。④做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一旦发生如服务器硬件损坏、网络设备硬件损坏、计算机病毒破坏硬盘数据等情况,可以根据预案,以最快速度使系统运行恢复正常,以免影响核算中心的正常工作。

    4.人员培训。虽然各地核算中心成立时,都是从基层单位抽调业务较好的会计人员到核算中心任职,但由于工作内容和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同时使用的会计软件也有所不同,因此进行人员培训是必要的。①核算中心开始运作前,结合各单位账套的初始化,应邀请销售会计软件的公司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使其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方法。②以后各年度应结合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有步骤地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进行轮流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

    三、建立核算中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1.系统的适用性。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在硬件、软件配置上结合核算中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与软件,尤其是软件,一定要适合和支持核算中心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流程和账务处理方式。如核算中心只采用单一账套制,即以核算中心作为核算主体设立一个账套,则对会计软件可同时开设的账套数要求不高;如采用单位账套制,即为每个核算单位单独设立一个账套,则要考虑到会计软件能同时开设的账套数必须满足核算中心现在和将来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3

现场参加决赛比拼的18名网管教师是经过前一轮网络理论题的计算机考试脱颖而出的。网络理论题的计算机考试是初赛,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校园网络安全、安防监控操作等网络管理专业技术理论内容,涉及面广,考查了网管教师的知识面和基本素质。此次现场比赛则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环节,考查网管教师应变能力以及软件、硬件、故障排查等动手操作能力。最后,6名网管教师以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获得了一等奖,他们将直接晋级为高一级别的网管教师。参赛教师在赛后表示,此次大赛为网管教师搭建了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是对网管教师在工作上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他们更希望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能为网管教师多安排一些培训的机会,从而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作为朝阳网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部分,网管教师技能大赛不仅考验了教师的业务知识能力,更考验了员工的思维敏捷性,体现了团队的工作意识。

在朝阳区2012年信息化工作年会上,朝阳区教委副处级调研员、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肖志良,对朝阳区网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肖主任认为,通过此次活动,网管教师们之间可以更好地运用在工作中所涉及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也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起到了很大帮助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活动也极大地调动了网管教师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为全面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区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推进工作的开展,教育应用培训、维护、推广等工作离不开学校网管教师的工作努力,切实加强网管教师队伍建设,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步伐,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网管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运行安全,决定着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益,影响着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影响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网管教师赋予了新的角色。网管教师正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保障者、推广者、引领者、管理者,即在保障学校信息化基础成果良好运行的同时,推广新成果,引领干部教师由管理信息化应用向教育教学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转变,促进现代化学校建设。

为了切实加强网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网管教师业务水平和技能,2012年,朝阳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在区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就网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制定提高网管教师地位、待遇的新举措,研究制定提升网管教师能力水平的新办法。拨付专款用于网管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根据水平定等级、根据等级拿补助、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方式,不断提升网管教师技术能力水平,同时也为网管教师搭建技能展示的平台。

2012年6月~7月,朝阳区根据考试成绩评定了高级网管教师30人,中级网管教师108人,初级网管教师78人。目前持证网管教师有227人,占全部网管教师总数(347)的65.42%,并建立了网管教师每年考核、晋级的管理机制。

2012年12月初,朝阳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根据各片区推荐情况,根据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因素评选出优秀网管教师49人。通过此次技能大赛,确定了3名中级网管教师直接晋级高级网管教师队伍,3名初级网管教师直接晋级中级网管教师队伍。这也意味着,有3名高级网管教师将降级为中级网管教师。这就是竞争,竞争让网管教师更有危机感,激发每一位网管教师都去努力奋斗。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4

由于水利施工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其信息化的推进速度落后于别类企业,其表现具体有以下几点: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信息交流的层次上。

2.信息化基础薄弱。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才发展了短短的几十年,信息化建设也是从最近几年才起步,因而信息化基础薄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企业网络设备普遍落后,更新慢、软件的拥有率低,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层次较低。

3.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虽然明白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总是抱着“够用就好”的思想,对信息化的投入非常有限。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其他能明显产生经济效益的方面。

4.信息人才资源匮乏。水利施工企业往往在信息化建设中较重视硬件资源的建设,引进的人才大多偏硬,缺乏管理及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很好得结合起来。这也造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

二、改善水利施工企业现状的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主要通过加强管理部门、企业自身以及软件供应商三个角度来改善水利施工企业的现状,具体措施如下:

1.对管理部门来说。①应该积极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给予资金支持,提高对水利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视,对水利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给予技术支持。“自上而下”地推动地区信息化建设。搭建知识交流平台,创建“示范工程”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从而更快地让企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培养企业的核心专业,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从消除企业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信息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共享。

2.对企业来说。①消除企业内落后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不思改进,不思创新的观念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说是致命的。只要改变了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②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要从硬件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更新,还要积极引进行业软件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以配合企业的科学管理。只有利用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方式才能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拥有更强的时代竞争力。③加大人才资源管理意义重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储备,水利施工企业更要重视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引入。只有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都有所掌握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有目的地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④企业应该改变“市场如战场”的偏执观点,选择合作、共赢战略。只有相互合作,实现行业间的互通有无,在兼容和涵盖全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下才能促进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才有利于各个系统的集成,尽快消除企业间“信息孤岛”现象,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拥有更持久的优势。

3.就软件提供商来说。软件提供商应该先看清水利施工企业对软件需求的特殊性。水利施工企业惧怕大风险,另外,水利施工企业由于性质所限,不可能配备很多专业的IT人员,因此他们需要的提供信息化的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集成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多在产品的集成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上下功夫,切实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军事能力;士官任职教育;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

同志强调,要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坚持以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重点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醒我们,在多元化威胁面前,我军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置于主导地位,强化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实战标准,加大核心军事能力的建设力度。

一、当前状况

核心军事能力,说到底就是站在时代军事竞争最前沿的打赢能力。在今天,就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战场中的具体实施者,士官是构成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参战士官必须具备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相适应的素质,具备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士官院校正在进行着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向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转型。但是,任职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总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大原因。

1.教育改革思路与能力建设需求结合不紧密

战斗力标准是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准。而士官院校任职教育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然而,近几年来,我军士官任职教育一直处于转型时期,虽然强调以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准确把握新型军事人才的定位。能否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为牵引,成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大思路性问题。

2.信息化水平与能力建设需求不相适应

基于信息体系的作战能力,要求现代军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以胜任信息化条件下的任务需求。然而,目前,我士官军院校任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基于信息化系统的体系战争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这突出表现在:缺乏对士官学员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信息能力差;缺少相应的信息化教学保障体系等,导致军事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能力较弱等,直接影响着核心军事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3.人才培养体系与能力建设需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我军士官任职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向岗位任职教育模式转变,但大多数士官院校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院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与部队军事训练紧密结合的教育训练体系。导致目前我军士官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仍然不够鲜明,适应联合作战等军事人才极为短缺,士官院校教育训练对部队训练水平提升影响严重等现象,成为制约核心军事能力生成的重要瓶颈。

二、改进措施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着眼于建成站在时代军事竞争最前沿的打赢能力,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为牵引,才能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1.创新具有鲜明岗位指向性的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模式

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士官人才,是军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但是,岗位任职能力只是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需要,核心军事能力建设,要求军事人员必须具备适应军事斗争发展变化的新型军事人才。因此,士官任职教育必须瞄准根本职能推进全面准备,始终把提高核心军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实现学员岗位任职教育与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士官岗位任职教育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的连接。

2.设置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士官任职教育培训内容

士官学员岗位任职需求和军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要求,任职教育培训内容设计的价值取向既要着眼于学员第一任职能力的提高,又要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为牵引和导向;既满足学员任职需要,又适应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能够确保能力培养与军队使命任务相协调,能够保证核心军事能力有效生成的士官任职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士官岗位教育内容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求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3.建立突出实战特点的士官任职教育训练体系

任何一种能力建设都需要支撑点,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实际作战能力就是构成核心军事能力的“两大支点”,而实战力更是核心军事能力之本。士官院校任职教育军事训练作为军队士官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士官队伍的实战能力,建设我军核心军事能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这要求士官任职教育必须从实战需要出发,大力推进士官院校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兆垠.坚持不懈地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J].军事文摘,2009(02).

[2]黄高明,陈少昌,李敬辉.信息化作战背景下军事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6(02).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6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信息中心党支部 刘宏刚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深深感受到,必须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当前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工作相结合,以建设信息化企业,推进公司管理现代化,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司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正视差距把握问题根源

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融入新技术,永无终点的过程。2009年,国资委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动“央企信息化登高行动”,贯彻党和国家“两化融合”战略部署,提高央企核心竞争力。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信息化先进网省公司,在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覆盖率上,华东电网、上海电力公司达到100%,湖北电力公司94.2%,重庆公司70.03%;在数据中心主题分析功能覆盖率上,华东、华北电网以及上海、福建、浙江电力公司达到100%,河南电力公司96.9%,重庆公司87.5%。对照信息化优秀企业标准,公司在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效果、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投资策略与投资结构、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业务信息共享与协同、变革与创新、运维管理、IT绩效管理、IT治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人才等方面需取得突破,正视差距把握问题根源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态度。

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信息化项目管控

信息化项目建设与其它工程建设相比,开展时间不长,信息化项目实施的管控需要借助其他工程项目建设好的经验,基建工程的管控就值得我们信息化项目建设借用,按基建工程方式抓信息化项目建设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利用国际先进理念提升信息化项目管理

公司引用国际先进理念启动了ERP项目,4月将在公司本部和三个试点单位上线,年底将在所有直属单位成功上线。ERP系统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其中包括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中心将通过系统将全年信息化项目计划下达到各单位和本部各业务管理部门,要求各单位、本部各业务管理部门应通过上线后的ERP系统编制项目里程碑计划,确定项目实施起始时间、上线运行时间、项目结束时间,并严格执行里程碑计划;要求通过系统完成项目设备采购计划报送和项目服务采购以及办理决算;要求将与项目有关的技术方案、实施方案、方案批复意见、技术报告、工作报告、测试报告、验收意见、决算报告等文档资料上载到ERP系统中。信息中心将利用ERP系统对信息化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和考核,利用ERP系统提升信息化管控能力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四、修编规划制度确保信息化项目管控

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2009年将完成SG186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同时,公司信息化工作将朝深化应用开展相关工作,创建信息化企业是公司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根据公司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需及时修编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来适应公司信息化发展新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将在2009年3、4月修订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指标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加对信息系统应用的考核,公司也将及时修编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指标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来提升考核效果。通过修编规划制度和考核办法确保信息化项目管控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五、加强项目实施方案审查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7

[关键词]信息力;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75-02

1 信息力与核心竞争力

1.1 信息力思想的演变

信息力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在不断的研究和深化过程中,但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和日本学者就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关于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思想。我国最早使用“信息力”概念的是张德霖1987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信息力》一文中,而后乌家培在《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一书中也认为,“信息力还体现在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决策提供及时、可靠、充分的经济信息,从而达到使经济活动合理化的目的。” 信息渗透到几乎一切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企业的价值衡量都已经与信息化和信息处理能力息息相关,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越来越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2 信息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以来,全世界的企业都在寻找、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及企业价值增值中越来越重要,公司规模的大小与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紧密相关。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改进着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并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

度量核心竞争力有两个重要尺度:我们用价值链环节的附加价值、模仿难易程度。作为一种新生产力,信息力是对原有生产力的突破和飞跃,影响企业经营的每个价值活动,据统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8倍,投资至少节省2%~5%,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而其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更使其成为渗透性强、扩散性高、全球化的先导型生产力,通过将更多的信息内容融入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使其有别于其他企业,增强差异性,取得竞争优势。信息力已然成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武器。

2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力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电力企业都呈现集团化、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集团化运作需要成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协同运作,这增加了管理难度,对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智能管理的需求也逐渐凸显出来。尽管电力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但电力行业信息化应用分析决策能力仍处在初级的数据获取与报表查询阶段,业务分析支撑能力较低。

据肖泽群、程德理的观点,信息力发展水平是由信息力的认识水平、信息力的利用水平和信息力的控制水平所决定,但信息力决不等于这三种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三种力的合力。以此,我们来了解电力企业信息力的发展现状。

2.1 电力信息力的认识水平:

我们通过电力企业信息人员素质状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来测度。

(1) 电力信息人才日趋缺乏。一方面受企业编制限制,信息化人员的引进十分困难,而信息化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业务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依赖性很强;另一方面,由于集中管控的需要,不少电力集团的信息化部门被其他部门重组,专职人员数量减少。无论是岗位重要性,还是专业人数,信息人员一直处于弱势。不受重视、不宜提拔、不便交流、不利提高的“四不现象”普遍存在,且这种状况已从电网企业发展到发电企业;同时,受电力软件产业的兴起,电力信息化人才不断外流。

(2) 重视信息化的建设。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以2009年为例,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规模为187.97亿元,其中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占据27.7%。多数水电厂、火力发电机组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国家电网公司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所属各级分子公司,建立了电力负荷管理、营销管理、电网实时信息等应用系统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办公环境网络化和计算机化。但是,总体来看,管理信息化滞后于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2.2 电力信息力的利用水平

信息力利用水平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十一五”期间各电力集团都建立了相应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但由于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的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承载能力有限,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据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各电力集团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年投入超过10亿元,但申报信息化专利和成果却不到200项,行业推广的项目成果和成果转化几乎为零,从信息系统运维来看,电网公司一般采取网省公司独立运行模式,发电集团则普遍采取厂独立运行的模式。由于对信息系统运维工作采取不同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导致工作职责、岗位设置和人员素质差异较大,不利于对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

2.3 电力信息力的控制水平

从理论上讲,主要由信息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信息管理体制以及防范信息危害、信息服务不均等方面来反映。随着信息业务应用的深入发展,电力企业处于通过“扩容”来支撑应用需求与服务器、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的局面。电力企业的建设资金大量花在了软件版权和使用权购置上,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知识产权存在保护不当现象,在对同行业企业严格保护,慎防外泄的同时,却被外商无偿地“窃取”成为“行业成功案例”。

3 以信息力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策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和成功的关键,如何获得、培育和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企业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

3.1 提高信息主体素质,强化培训,推进产学研结合

对电力企业来讲,信息力能否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才问题非常关键。信息力的发展水平,需要各个部门、每一名员工都立足系统,从全局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新业务环境,才能发挥信息力。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电力企业信息人才发展现状,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定期、有针对的开展培训,提高在职员工整体素质,同时储备、培养后继人才,这就要充分发挥电力系统内院校、科研院的独特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一方面建章立制、完善组织,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选拔条件好、素质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打造企业内训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提倡岗位练兵,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信息相关专业建设,大力培育一批新兴专业,完善人才供需对接。

3.2 搭建统一的标准化平台,提升信息力利用水平

信息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通过构建统一的业务平台,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管理支持,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亦可为企业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统一的信息化服务。

这样,电力企业的信息平台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可使各项管理、业务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对加强与促进电力企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电力行业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探索新技术在电力企业共享的模式与方法,实现科技成果在行业范围内的有效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 持续创新,重视成果管理,加强信息力的控制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面对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管理职能的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电力企业只有提高创新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首先,要解放思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技术创新,为各个消费群体提供符合预期要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智能电网、特高压等重大战略技术研发上要加大力度,建设优化电网。其次,从行业特点及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成果管理,对反映行业共性的软件成果和研究报告,要及时申报专利,并协助行业组织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

总之,尽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也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即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也要及时创新,但是在目前状况下,用信息力来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我们应对挑战的有力武器之一。

参考文献:

[1] 邱利萍,刘兰凤.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1(16).

[2] 王知强.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素质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8).

[3] 孙立阳.中国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市场研究,2011(7).

[4] 顾艳.信息化建设视角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市场,2011(2).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8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智能提取;绩效考核;PHP;Wamp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089-01

1 引言

通过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网络智能提取平台措施,来促使绩效考核平台将我国高校各类技术型人才的绩效考核计算方法转换为智能人工操作,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下被测评人填写相应的工作信息最终得出其应该得到的分数,最终得出相应的等级。

本文通过基于信息化包装建设的高校绩效考核信息智能提取方案研究的计算方法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需求探讨,最终决定目标系统的开发应该基于 WAMP平台,PHP 程序设计语言,后台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以 MVC 模式的架构进行开发与实现[1]。利用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法,通过对学校不同机构部门管理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深入需求调研,整合用户需求与系统需求,将目标系统划分成员工数据导入及个人信息管理模块、绩效工作填报模块、绩效总分核算模块、上级部门多级审批模块、计财处人事处数据导出及统计模块。然后,了解未来目标群体的使用欲望和使用要求,来明确绩效考核平台的设计理念、计算方法、技术功能等方面的情况,还要对整体系统、系统数据库以及系统功能等模块进行详细设计。最后引用三层构造理论来进行系统设计和运行,并且利用模拟测试模块来检测系统的使用效果、可行性、科学性以及长久性等,使得该系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正常运行。

2 基于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中高校绩效考核平台模块设计概要

本系统核心部分是B/S结构,数据存储的平台使用了MYSQL数据库,运用功能模块需求分析和设计思想。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核心是三层架构,即本系统采用的MVC设计模式,即模型层(MODEL)、视图层(VIEW)、业务逻辑层(CONTROLLER)三层设计模式。本系统在传统三层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封装,设计出的开发架构更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改善系统性能的特性[2]。

2.1 平台的信息化包装建设模块设计

对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本平台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系统信息管理模块、信息化绩效工作智能提取填报模块、信息化绩效分导扑慵澳P推榔附峁模块、智能信息提取多级管理员审批模块、以及绩效工资模块设计模拟填报模块。

这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模块还需要有其他的一些子模块进行支撑,尤其是信息化绩效工作智能提取填报模块等,由于绩效工作的相关填报内容繁多且互不相同,所以需要对每一项绩效工作进行单独的设计。

2.2 系统管理员设置模块

系统管理员设置当年的考核名称以及考核年度,因为在绩效填报工作中有些模块需要调用系统设置的当前年度,所以在设计时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设置,此外个人信息导入模块系统管理员可以将个人信息以EXCEL的形式进行导入,导入后通过登录系统就可以进行个人登录。

信息化绩效工作管理设计模块即信息系统管理员对已填报绩效工作可以进行修改与删除,包括人脸识别方法、智能信息提取方法,智能指纹远程监控办法等。

3 结语

基于信息化包装建设的高校绩效考核信息智能提取方案研究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本平台设计根据高校需求量体裁衣,应用最新的网络开发技术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保证了软件质量,满足了即用于现代信息化建设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下信息方案提取与智能识别研究的需求。本研究设计的绩效考核平台将各类复杂性信息化人才技术成果归纳入信息化绩效考核计算方法转换为智能人工操作,由被测评人填写相应的工作最终得出其应该得到的分数,最终得出相应的等级,方便财务处人员对其津贴的发放。

现如今信息化包装建设的高校绩效考核信息智能提取方案研究已慢慢开始发展与融入网络时代的发展中,以往的非智能模式即将被取代,尤其是在非智能信息绩效考核工作下的人事工作差异化明显,所以订制软件开发平台很有必要,这样才能避免平台设计时数据标准不统一以及信息孤岛的问题。

参考文献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 信息化 应用特点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86-02

伴S着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逐渐增加,对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各地社保经办机构需要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的信息化建设,增加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科技含量和可靠性,确保社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保信息业务系统的覆盖面积更加广泛,参保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地区办理业务,享受社保待遇,这对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社保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1 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的本地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党中央的大力号召之下,各省市地区都加强了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今,各个省份在省内使用的软件基本采用了统一的核心标准,社保信息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共享,也就是说,参保人可以在本省的任何一个地区办理业务,不用像以往一样必须去往参保地区,这大大节省了参保人的时间和精力,却不会影响参保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异地业务系统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相应的信息监管和信息安全工作都需要有所改进,当前使用的软件系统也要及时地维护和更新,促使其向着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1.2 核心业务系统的全国联网是社保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目前,很多地区都没有开通社保核心业务的全国联网服务,有些参保人的数据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更新,使得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保业务的办理。因此,未来社保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将是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的全国联网,以及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管理系统的联网,在这些部门开通社保代办服务,分散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压力,提高对参保人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要重视参保人信息的采集、核实和调整,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并在共享系统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信息的外泄,保障参保人的信息安全。

1.3 加强社保标准的规范化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保信息化水平,为各个地区社保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支撑,社保标准的规范化建设已然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保证软件的性能与社保核心业务系统相符,为各个地区开通网络接口,促进数据的交换以及信息的流通;其次,制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自动查杀病毒,检测和修补系统漏洞,避免系统遭受来自网络内外的攻击;最后,各个地区都要采用统一、规范的信息登记标准,在个人信息、业务代码、域名的输入上都要保持一致,为社保信息化的全国联网创造良好的条件。

2 社保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1 从分散向集中迈进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篇10

[关键词]资源共享高校信息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70-02

我国高校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粗放式教育管理理念早已不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育竞争和全球教育一体化的情况下,高校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入世”后我国高校已步入“战国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仅面临着国内竞争,而且还面临国际竞争。境外高校的开放和涌入,会使业已竞争激烈的高校教育出现更加激烈的局面。由于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校在资金投入、教学设备、科研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无法与境外高校匹敌,因此,高校只有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注重于高校竞争能力的构筑与培养,才能抵御外来风险,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作为技能、知识、组织三维一体的复杂体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大学组织与企业的差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其特定的内涵。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移植的概念,用于高校就有一个概念界定的问题,目前对什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仍处于初期的研究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能力观。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得胜、武向荣教授为主要代表,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建华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

2.知识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别敦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它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3.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认为重视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张卓提出“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两个构成要素。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高校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基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而形成整体。

4.内涵观。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明玉认为,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内涵层面的竞争,内涵建设水平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应靠内涵进步带动外延发展,而不是先搞外延拓展,让内涵被动拉伸来填充。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协调发展培育人才。

通过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虽然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整合的、富有个性化的、复杂的能力体系,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充分识别和整合学校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高校各个方面工作的“独具特色”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总结以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充分识别自身所拥有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的差别化办学机制为保障,有效合理地整合各种可用资源,使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某一方面产生较突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除了苦练内功,更多地层面来自于高校竞争过程中,而面对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更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催化剂。因而更有必要分析面对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体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资源共享环境下,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活动的核心竞争力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核心竞争力链理论分析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高校核心竞争力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链,关注高校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链、科研核心竞争力链、竞争者核心竞争力链、个体核心竞争力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所给高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形态,相应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包括服务竞争力、让渡竞争力、比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四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分析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教育核心竞争力链结构中,进行学习与服务而提升的竞争力。即建立在流程重组基础上的高校信息化使采用信息化的高校的链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与服务而产生的竞争力,如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学科建设的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管理观念的变化、服务能力的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2.价值链模块分析

(1)让渡竞争力模块。让渡价值表明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使其它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改善,进而使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包含由协作效应带来的隐性竞争力的提升和由对其它高校支持的显性竞争力的提升。

(2)比较竞争力分析。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使核心高校的竞争力较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为高校带来相对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就是比较竞争力。通过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竞争优势的博弈,以获得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服务竞争力分析。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与社区、培训机构、企业与科研所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协同性、服务性,这就是服务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使高校为多种部门服务,也使其它被服务部门反过来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改善,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提升服务竞争力。

(4)品牌竞争力分析。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功运作,给社会提供了多种信息化资源,在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响,这是品牌竞争力。

从传统认识上,高校的主要竞争力要素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力、学术生产力、高校管理力、文化力四个方面。当高校走向成熟,特别是在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条件下,这四个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在价值链中发展、完善、提升。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竞争要素的实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1.人才培养能力,仍然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因此,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成为高校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能力。随着学科建制的规范化,教改力度的增加,高水平教师的培养,教学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价值链中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又表现出了与过去诸多不同的要素。除了原有要素外,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学习力,组织学习力,企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企望在构建人才培养能力模块中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也将成为高校的基础性竞争力要素。

2.学术生产能力。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学术生产能力不但取决了科研攻关能力,而更取决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或其它高校的合作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找市场的能力。高校与其它单位的融合,高校可以提供强大的科研能力,而其他单位又为高校提供着充足的资金和项目,因此,高校科研能力这个竞争要素,往往又表现在市场能力。

3.高校管理力。主要指领导资源竞争力、管理理念竞争力、制度法规竞争力三个方面。是形成高校品牌的主要要素,能够给高校带来持久的竞争能量。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人性化的管理能无形地、潜移默化地把多个个体的价值观、知识水平、心理品质这些无序、离散的“状态”统一起来,形成推进学校目标实现的共同的心智模式。学校师生员工在构建学校核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使每个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觉地以学校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又能将高校教师队伍在推动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昂扬斗志在品牌扩大效应中向社会辐射,从而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4.文化力。高校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高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或者说有较好学风、教风、管理手段和品牌知名度。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文化力的宣传与推价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同更多单位或部门的文化交流成为文化力的又一个支撑点。

三、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高校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市场主体关系、市场供求关系、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不断变化,亦将面临众多国外高校抢滩生源的巨大挑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认识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找出高校自身的基础性竞争优势和项目竞争优势,加速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编号:2009-R-12037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cs.xjau.省略/download/

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