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优势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5:20

工商管理优势

工商管理优势篇1

一、思想认识上新提高―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搞好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能优势 国企发展

(1)增强政治观念,提高对搞好国有企业重要性认识

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又是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支柱和主导作用,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主要主体。搞好国有企业,才能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寒力和民族凝聚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关系到经济体制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感,尽职尽责地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2)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拓宽职能作用认识

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监管执法中,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中,归根到底还要靠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但对解决国企发展的难题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们要在实践中,把职能管理与服务经济,把宗旨与手段融为一体,运用好,拓宽职能服务作用,更好地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

(3)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开拓发展务实认识

在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上,要继续解放思想, 不断开拓创新,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有人认为我们支持国企改革搞了多年,制定了若干个支持政策措施,做了许多实际工作,过去该做的基本都做了,现在也没有更好的招法,因而一段时间内对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工作停滞在一般水平上,主动采取实际步骤介入不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多。我们要改革这种思想状态,认真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情况变化,完善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的多做实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职能发挥上新扩展―要围绕国企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在贯彻、落实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动作环节中找准工商职能介入的结合。

(一)着力选好介入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结合点

重点是搞好“八个方面结合点”工作

1、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形势,在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2、要结合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在所有制探索调整、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3、要结合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在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4、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造、健全法人治理机构,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上发挥推进作用。

5、要结合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上,帮助企业增资减债,促进债务和资产重组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6、要结合稳定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继续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广开就业门路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7、要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加快国企技术进步和企业升级,加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促进科技企业化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8、要结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在发展各类市场,维护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二)运用工商职能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

重点搞好三个方面工作

1、关于市场主体准入资格。主要是支持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增长点,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对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条件及程序、名称、经营资格、出资方式、投资比例等一些具体问题,从扶持培育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不搞机械的死扣条款。

2、关于市场行为监管。主要是运用工商综合职能规范国企市场行为,推进国企健康有序发展。如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国企商品的专用权;运用广告监管职能推进国企占领和开拓市场;运用合同监管职能维护国企正当合法权益;运用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运用个私经济监管职能开辟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等。

3、关于市场交易(竞争)违法行为查处。主要是健全投诉举报网络,发挥专群结合的力量,加大公平交易,消费保护和市场监察的力度;强化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以及区域同行间的共管、协管、群管、联管作用。发挥整体办案力量,严厉查处各类违章违法行为,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支持举措上新突破―要充分运用工商整体职能合力,进一步强化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原有的支持发展政策措施有些已不适应,有必要重新进行修改补充,但在修改补充时要注重把握好四条原则。

(1)把握“三个有利于”判断是非的标准

针对执法中难办的事情和政策界限不清的问题,依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处理,对促进国企改革发展有利的,就坚决予以支持,不要怕担风险;对没有明文规定,又不太合理的问题,不要急于操作,待研究和请示上级后再办,不要怕告状。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有碍国企改革发展的,要果断的予以制止,要解释清楚,不要怕得罪人。

(2)把握从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处理问题

在执法中遇到复杂的新问题,不要推托回避矛盾,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形势,拿老办法套新事物。处理每项事务,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实践探索,寻找解决新途径。要采取有原则的放宽政策、有条件的灵活掌握、有把握的机动处置、有范围的变通处理的办法,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对待。

(3)把握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企业改革发展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项,我们任何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去协调。能办的要认真办好,有规定不能办的耐心解释。对企业不要讲空话,也不要办虚事,更不要随便许愿。在支持国企改革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深入程度,加大抓实程度,切实解决问题。

(4)把握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工作

各执法窗口单位和辖区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法规宣传,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护法。努力做到事前教育防范,事中监管规范,事后查处引导,做到防堵打治结合。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整治市场秩序,矫正不法行为,查处违章违法,保护正当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对执法人员违犯执法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管理服务上新作风―要深化执法公示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上,必须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真心实意地为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

我们要为企业当好公仆,承担法律问瓿,做好经济卫士,塑造新的形象。主要是旗帜鲜明的政治形象,促经济发展的服务形象,公开公正执法的权威形象,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敬业奉献的廉政形象。我们要忠诚的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做到便捷服务企业,接待热情周到,咨询耐心细致,办事认真高效,处罚公开公正等,使企业高兴满意,感受到我们“接待热心,服务称心,办事放心,处罚顺心(服气)”。

(二)全面实施工商执法公示制

全系统在行政执法,政务保障、事务服务等三个方面实行了公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我们将支持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向企业公示,做到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条款清晰,措施具体。让每个企业都明白,工商部门是怎样支持促进改革发展的,具体办事部门不按规定执行承担责任等,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企业。

(三)深入到企业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服务上,努力做到企业有问必答,有召唤立即到厂,有难题设法帮助。在日常监管执法中,按执法责任区管辖,实行大型企业定点联系,中小企业分片联系,重大项目跟踪服务,难点问题现场解决,突出问题特殊办理。有个分局支持企业改革发展,采取了“研讨明方向,调研出思路,支持有措施,服务展形象,执法树权威,实干出成果“的有效做法。

工商管理优势篇2

一、思想认识上新提高—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搞好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义的认识

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又是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支柱和主导作用,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主要主体。搞好国有企业,才能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寒力和民族凝聚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关系到经济体制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感,尽职尽责地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2)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拓宽职能作用认识

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监管执法中,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中,归根到底还要靠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但对解决国企发展的难题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们要在实践中,把职能管理与服务经济,把宗旨与手段融为一体,运用好,拓宽职能服务作用,更好地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

(3)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开拓发展务实认识

在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上,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有人认为我们支持国企改革搞了多年,制定了若干个支持政策措施,做了许多实际工作,过去该做的基本都做了,现在也没有更好的招法,因而一段时间内对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工作停滞在一般水平上,主动采取实际步骤介入不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多。我们要改革这种思想状态,认真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情况变化,完善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的多做实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职能发挥上新扩展—要围绕国企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在贯彻、落实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动作环节中找准工商职能介入的结合。

(一)着力选好介入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结合点

重点是搞好“八个方面结合点”工作

1、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形势,在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2、要结合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在所有制探索调整、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3、要结合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在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4、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造、健全法人治理机构,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上发挥推进作用。

5、要结合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上,帮助企业增资减债,促进债务和资产重组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6、要结合稳定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继续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广开就业门路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7、要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加快国企技术进步和企业升级,加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促进科技企业化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8、要结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在发展各类市场,维护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二)运用工商职能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

重点搞好三个方面工作

1、关于市场主体准入资格。主要是支持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增长点,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对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条件及程序、名称、经营资格、出资方式、投资比例等一些具体问题,从扶持培育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不搞机械的死扣条款。

2、关于市场行为监管。主要是运用工商综合职能规范国企市场行为,推进国企健康有序发展。如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国企商品的专用权;运用广告监管职能推进国企占领和开拓市场;运用合同监管职能维护国企正当合法权益;运用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运用个私经济监管职能开辟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等。

3、关于市场交易(竞争)违法行为查处。主要是健全投诉举报网络,发挥专群结合的力量,加大公平交易,消费保护和市场监察的力度;强化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以及区域同行间的共管、协管、群管、联管作用。发挥整体办案力量,严厉查处各类违章违法行为,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支持举措上新突破—要充分运用工商整体职能合力,进一步强化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原有的支持发展政策措施有些已不适应,有必要重新进行修改补充,但在修改补充时要注重把握好四条原则。

(1)把握“三个有利于”判断是非的标准

针对执法中难办的事情和政策界限不清的问题,依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处理,对促进国企改革发展有利的,就坚决予以支持,不要怕担风险;对没有明文规定,又不太合理的问题,不要急于操作,待研究和请示上级后再办,不要怕告状。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有碍国企改革发展的,要果断的予以制止,要解释清楚,不要怕得罪人。

(2)把握从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处理问题

在执法中遇到复杂的新问题,不要推托回避矛盾,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形势,拿老办法套新事物。处理每项事务,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实践探索,寻找解决新途径。要采取有原则的放宽政策、有条件的灵活掌握、有把握的机动处置、有范围的变通处理的办法,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对待。

(3)把握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企业改革发展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项,我们任何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去协调。能办的要认真办好,有规定不能办的耐心解释。对企业不要讲空话,也不要办虚事,更不要随便许愿。在支持国企改革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深入程度,加大抓实程度,切实解决问题。

(4)把握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工作

各执法窗口单位和辖区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法规宣传,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护法。努力做到事前教育防范,事中监管规范,事后查处引导,做到防堵打治结合。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整治市场秩序,矫正不法行为,查处违章违法,保护正当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对执法人员违犯执法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管理服务上新作风—要深化执法公示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上,必须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真心实意地为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

我们要为企业当好公仆,承担法律问瓿,做好经济卫士,塑造新的形象。主要是旗帜鲜明的政治形象,促经济发展的服务形象,公开公正执法的权威形象,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敬业奉献的廉政形象。我们要忠诚的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做到便捷服务企业,接待热情周到,咨询耐心细致,办事认真高效,处罚公开公正等,使企业高兴满意,感受到我们“接待热心,服务称心,办事放心,处罚顺心(服气)”。

(二)全面实施工商执法公示制

全系统在行政执法,政务保障、事务服务等三个方面实行了公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我们将支持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向企业公示,做到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条款清晰,措施具体。让每个企业都明白,工商部门是怎样支持促进改革发展的,具体办事部门不按规定执行承担责任等,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企业。

(三)深入到企业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服务上,努力做到企业有问必答,有召唤立即到厂,有难题设法帮助。在日常监管执法中,按执法责任区管辖,实行大型企业定点联系,中小企业分片联系,重大项目跟踪服务,难点问题现场解决,突出问题特殊办理。有个分局支持企业改革发展,采取了“研讨明方向,调研出思路,支持有措施,服务展形象,执法树权威,实干出成果“的有效做法。

工商管理优势篇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差别分析。

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一般认为包括制度、文化、经营战略、技术等方面。作为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分析处在市场竞争中的各商业银行之间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差别,从而找出并且提升符合本行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否则,撇开区分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差别来讨论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很难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的。

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是指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些内涵在市场竞争当中与同行业或者同类企业比较所体现出的本质上的特色和差异。考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每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即要看哪些要素的素质对每个商业银行来说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这样有助于找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要素所在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首先在制度方面,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商业银行将建立起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架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从内控机制看,各商业银行都有来自于内部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内控制度,同时,还有来自于央行和银监机构的外部监管等等。制度方面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没有本质区别。

其次在经营战略目标方面,各商业银行都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经营战略定位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并全面开拓和发展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积极创新各类金融产品。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在经营战略方面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在技术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包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支撑前台业务,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技术水平上也没有大的区别,形不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对商业银行来说,在行与行之间核心竞争力要素唯一有区别的只能体现在文化方面,每家商业银行都在创建有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形成团队精神,以团队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绝对优势,商业银行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文章,发挥绝对优势,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培育和形成企业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可和在企业理念支配下对企业发展壮大贡献智慧和劳动的动力。

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障碍分析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存在思想误区。首先要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特别是对各级分支机构来说,还处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阶段,应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上下功夫。

对提升核心竞争力要素定位不准。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往往以各家商业银行共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相对优势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没有找准区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注重了相对优势,放弃了绝对优势,有失偏颇。 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重视不够。反映在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总结、探索研究不够,没有形成能够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这也是观念误区产生的效应。

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通过分析,在制度、文化、经营战略、技术四种因素中,作为商业银行只有在文化方面才能形成与同行或同业之间的素质差异,一家商业银行一旦形成了区别于同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并使员工能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支配下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也就形成了该行的绝对优势,这是一种独特的其它银行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既要发挥制度、经营战略、技术等相对优势,更要发挥企业文化这个绝对优势,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企业效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应赋予“以人为本”理念具体的内涵,建立起以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个人价值“双重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文化理念,让员工心里感到在银行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一旦人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不去主动发挥个人智慧才能,即便有好制度、宏伟的经营战略以及较高的科技水平支持,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都将是一纸空文。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薪酬分配制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要使商业银行员工能够在企业文化理念支配下充分发挥潜能,就必须赋予“以人为本”真正的内涵,空洞的、口号式的文化内涵等于企业文化的缺失。我们认为,目前在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必须从用人机制、薪酬分配制度上下工夫。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没有真正发育成熟,还没能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人力资源市场选拔人才的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内部培育和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为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人人会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使每个员工树立起成才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否则,在人力资源市场还未发育成熟,通过市场机制选拔人才不现实的情况下,放松和漠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人才缺、走人才”和“走人才、缺人才”的恶性循环状态。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在内部分配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都在作有益的探索,但普遍存在的倾向是注重各级管理层级的薪酬提升和绩效分配比重,而对一线经办岗位和经营人员的薪酬激励比重偏低或保持原有计划体制下的薪酬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为银行直接创造价值的经办岗位和经营人员的积极性。银行业是有别于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在公务员工资和优势行业的工资呈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分配制度没能使员工的薪酬得到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薪酬

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追求达到一种状态,即各级管理层薪酬的改变,并不会使员工的岗位薪酬待遇下降,也就是说提高各级管理层级的薪酬待遇,就必须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否则,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员工因薪酬待遇的不公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商业银行应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改革和激励约束制度改革的路子。

关心和解决员工后顾之忧,提高福利待遇,是调动员工价值创造力、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银行的宏伟蓝图、经营战略和营销计划、效益、价值创造等等都要依靠员工的辛勤工作来实现。如果员工感受不到来自银行内部管理层对其后顾之忧的关心,感受不到除劳动价值创造外的福利(福利金和技能技术的培训、考察休养等等)回报,仅仅以考察绩效兑现货币收入作为对员工创造价值的回报(这种回报是理所当然的,是纯粹意义上按劳分配和按价值创造分配),必然会让员工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产生怀疑。员工感受不到有别于其它银行或优于其它银行的福利、个人价值需求回报及温暖,不但增强不了员工对本行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原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受到损害。因此,关心员工的后顾之忧,给予员工价值创造之外的福利回报,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工商管理优势篇4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市场空间 竞争优势 成本领先

当今的每个企业组织都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进行竞争:一个是管理人员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世界,通常称之为市场场所(marketplace);另一个是他们看不见但实际上已经存在的无形世界,称之为市场空间(marketspace)。在市场场所中,企业间争夺的对象是资源,即物资和能源;而在市场空间中,它们争夺的对象则是信息。工业革命使人类在开发、利用物资和能源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结果是创造了工业时代。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阔步迈向信息时代。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信息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大力推行电子商务,以便使本国或本企业赢得先机。例如,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日本和韩国在推广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我国政府也不甘示弱,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并且,为了加快利用信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果断决定新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最初起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而真正应用于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英特网已经由军用转为民用而对公众开放,一些行业的创新者创造性地将英特网应用于传统的商务活动。然而,电子商务这一概念自产生起,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研究者、不同组织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传统的电子商务教科书都会列举一些常见的电子商务的定义,并在最后给出教科书作者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以便界定研究的范围,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概念。不失一般性,作者在此给出本论文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即电子商务是在利用现代电子工具(包括现代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网)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贸易等现代商务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在英特网组成部分之一的环球网上进行购物,而且还包括企业通过网络技术(主要是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用于支持企业内部的购买、销售、人员招聘、计划等业务流程的活动。事实上,它是企业业务流程、运用系统和组织结构的高效整合;它通过电子的方式来完成整个企业的活动以便提高企业的运行的效果。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经营的诸多当面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成熟的软件,如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

其次,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对传统管理模式实施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它要求企业管理实现由内而外的扩张。传统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管理采取不同的策略,而电子商务企业则把内部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在企业原本泾渭分明的内外资源流之间搭建通畅的电子商务平台,以网络为基础,把ERP系统、前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后端供应链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

再次,电子商务使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变成了高度透明的系统。传统企业存在诸多“暗箱操作”和“跑冒漏滴”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不透明所致。然而,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的财务流程、前端销售环节和后端的采购环节高度透明,因为,企业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都以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并被记录在案。

三、企业竞争优势概述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特长,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别人难以在短期内模仿或赶上的比较优势,就不可能拥有高人一筹的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脱颖而出。

近年来,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跨国投资理论、麦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以下对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聚集。他还曾经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组合而获得竞争优势。

而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通常是通过财务、营销和技术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竞争焦点由机器、资本转向头脑、知识的信息时代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源于学习的能力。杰出的学习能力不仅使组织和每个人能够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还能将财务、营销和技术能力推向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财务、营销和技术能力都可以通过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来获得,组织的学习能力居于组织各种能力的核心。

四、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优势

以下讨论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时,主要建立在麦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之上。

首先,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成本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电子商务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讲,电子商务能够在以下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

(1)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EDI的出现,为企业在网上从事采购活动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有效地较少采购过程中的劳动力、印刷和邮寄所需的费用。据统计,利用EDI的企业一般可以节省5%~10%的采购费用。

(2)电子商务可以实现无库存生产。企业的各种成本中,库存成本占据不容忽视的比例。在某些行业,甚至占据企业总体成本的大部分。因此,减少库存以至实现无库存是企业降低成本必不可少的措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目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原材料无库存和产成品无库存的生产方式,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电子商务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和管理费用。通过网络,企业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此外,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调研也比传统的广告和调研方式费用低,从而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管理费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利用互联网可以降低企业的交通和通讯费用、人工费用、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等。

工商管理优势篇5

一、从数据对比中找准对手

表一:丹江口市辖内金融机构基本情况统计表(截止2013年2月底)

项目

单位 在职员工(人) 网点情况(个) 存款总量(亿元) 储蓄存款(亿元) 贷款总量(亿元)

工行 78 5 16.1 11.8 9.0

农行 85 6 24.2 14.2 11.4

中行 60 4 23.4 9.9 10.5

建行 52 4 22.2 10.9 19.1

农发行 13 1 1.3 0 5.9

邮储行 130 15 18.5 1.4 0.9

农商行 207 15 30.6 15.9 17.6

丹江口市辖内目前有工、农、中、建、农发行、农商行、邮储行等7家金融机构。截止2013年2月底,农商行存款总量为30.6亿元,市场份额22.5%,位居全市同业第一。农行存款总量为24.2亿元,市场份额17.8%,位居全市同业第二。从贷款总量来看,农商行为17.6亿元,市场份额占比23.7%,位居全市同业第二。农行为11.4亿元,市场份额占比12.2%,位居全市同业第三。可以看出,农商行在存贷规模上占据优势。农商行人均和点均存款分别为1478万元、2.04亿元,农行人均和点均存款分别为2847万元、4.03亿元。可以看出,农商行网点产出水平落后于农行。虽然农商行在存贷规模都占据优势,但是农行都紧随其后,差距甚小,农商行县域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就是农行。

与农行相比,农商行也有农行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血缘优势。农商行员工与农民有不解之缘,对当地的经济状况,农村、农民的生产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成为开拓业务的宝贵资源。二是地域优势。从网点和从业人数分布看,丹江口市共有金融机构网点45个,从业人员625人,其中农商行网点和从业人员都占丹江口市金融机构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无法比拟的。三是人员优势。目前农行员工平均年龄为45岁,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性矛盾突出。而农商行员工平均年龄为37岁,人力资源结构更加合理。

二、从业务分析中看清优劣

(一)存款营销对比

表二:农行与农商行存款业务指标情况对比表

单位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2月底

农行 农商行 农行 农商行 农行 农商行

存款业务发展情况 总存款(亿元) 16.9 20.9 20.1 26.8 24.2 30.6

增量(%) 3.3 4.6 3.2 5.8 4.1 3.9

增幅(%) 24.7 27.8 18.8 27.7 20.4 14.4

储蓄存款业务发展情况 总存款(亿元) 10.9 10.7 12.6 13.4 14.2 30.6

增量(%) 1.6 2.2 1.7 2.7 1.5 2.5

为详细了解农行的存款营销情况,我们从营销策略、营销机制、网点建设和竞争手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是营销对象比较。为抢占县域存款市场份额,农行实施“三大两高一优”发展战略,即优质大客户、大项目、大系统,个人高端客户,高价值小企业,优质低险业务。农商行组织资金策略相对单一,主要依靠财政、税务、移民、公积金等系统大户和项目资金,并对其具有较高的依存度。拿2012年来说,农商行对公存款占比为50%,而农行对存款占比为37%,农行的存款稳定性更强。

二是营销机制比较。农行实施行业客户名单制管理,利用银行品牌、网络科技优势牢牢地锁定了一大批忠实的优质高端客户。农商行构建了以市场、客户、产品、机制为内容的存款营销体系,推动了存款快速增长。农商行2011年至2012年存款年均增幅27.8%,而农行年均增幅21.8%。但是农商行存款营销缺乏一个长期稳定有效的营销机制。存款营销重点一直放在春季,开展存款“春天行动”,而对当年的后三个季度存款营销抓的少。而农行针对季节性的不同,开展了“亮剑春天”、“红动夏季”“赢在金秋”三大活动。

三是网点建设上比较。农行所有网点都配齐大堂经理和营业保安,目前共有大堂经理和营业保安21名。农商行目前没有一个网点配齐大堂引导员和营业保安。目前农商行仅实现了对公业务和储蓄业务相对分区,无论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无论是办理现金业务还是非现金业务,都必须在有限的窗口排队等候,接纳客户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是竞争手段比较。由于财政性资金在丹江口市占有较大比例,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抢的焦点,农行凭借其自上而下的攻关优势,在对财政性资金的攻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拓展业务中,农行用于维护重点客户的费用投入越来越大,如抽奖、刷卡消费返利、节气慰问送礼等。农商行争夺财政性资金限于业务招待费和宣传费控制,投入明显不足。

(二)贷款营销对比

表三:农行与农商行贷款业务指标情况对比表

单位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2月底

农商行 农行 农商行 农行 农商行 农行

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总贷款(亿元) 12.1 10.4 16.7 11.2 17.6 9.1

全市占比(%) 18.1 15.5 22.8 15.3 23.7 12.2

增量(%) 3.2 0.7 4.7 0.8 3.2 0.2

为详细了解农行的贷款营销情况,我们从战略规划、营销目标、信贷产品、审批流程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是客户定位比较。在客户定位上,农行以县域重点基础项目、纳税前50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城镇化、优质中小客户为重点。按照分类指导,实施“一重、二优、一退”的策略,即重点区域,优势行业、优质客户,退出劣质客户。农商行的客户定位与农行比较接近。农商行始终坚持“一立足社区、三面向”的服务宗旨,统筹城乡两块阵地,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涵盖农户、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涉农龙头企业、各类型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多元化客户格局,成为了渗透力较强的金融机构。

二是信贷产品比较。农行信贷产品主要有项目流动资金贷款、应收账款融资、企业简式快贷、个人综合授信贷款、按揭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业务等融资品种,重视信贷业务品种与个人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理财业务等业务品种的交叉营销力度。农行和农商行信贷产品互有优劣,农商行小额贷款经验成熟,且网点众多易于营销和办理,具有明显优势。利率有明显差异,目前的情况是农行最低、农商行次之、小额贷款公司最高,在资金价格上农商行暂处劣势。

三是审批流程比较。农行所有贷款均由中心客户经理和分理处主任或客户经理联合实地调查,实行“专人审查,分管行长审批,集中在支行营业部发放”的运作模式。与农行相比,农商行具有点多面广、决策简便的优势。尤其是近年省联社加快推进县级行社经营转型、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经营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办贷简便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由于资本总额提高了,能够独立发放2500万元以内的贷款。

(三)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对比

表四:农行与农商行2011-2013年电子银行业务指标情况对比表

时间 个人网银(户) 企业网银(户) 手机银行(户) 短信

银行(户) 电话银行(户) POS机(个) 自助

设备(个) 银行卡(张) VIP卡(张) 中间业务收入(万元)

农商行 2011年末

167 6 0 5812 205 179 15 118031 150 322

农行 2542 114 413 13196 4362 38 9 117193 1061 673

农商行 2012年末

681 31 95 7072 271 231 19 120223 209 144

农行 5855 397 488 21881 4689 39 15 123244 1807 890

农商行 2013年2月末

961 47 346 8331 314 236 19 123627 549 22

农行 6038 403 547 23501 4813 39 19 123932 1904 97

从表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个人网银、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电话银行、VIP卡等电子银行业务同农行相比,差距十分大,除了POS机、自助设备比农行多以外,其他电子银行业务没有任何优势。由此造成中间业务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农商行电子银行业务市场份额非常低,这与农商行在全市金融机构中存贷款所占市场份额较高不相匹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粗放低效,后劲明显不足。结算业务方面,农行凭借其强大的科技支撑,贷记卡业务和网上银行的应用开发较早,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农行非常注重理财业务对存款增长的推动作用。农行开发了多种理财产品,业务发展已经极为成熟。农商行除惠农补贴及企事业单位工资外,其余的业务仅限于有选择性的保险,理财产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底,农商行中间业务收入144万元,而农行中间业务收入则达到890万元。

虽然农商行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具有后发优势。在短短几年间,电子银行业务产品从无到有,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农商行先后推出了银行卡、POS机、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完全具备了与其他银行竞争的能力。

三、在直面挑战中寻求突破路径

农行作为农商行在县域市场上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在存贷规模上与农商行不相上下,但是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上把农商行远远甩在后面。农商行要想在与农行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占得先机,需要从理念、业务、机制、管理、队伍等多个维度全面推进。

(一)转理念,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价值与尊严的起点,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利器。第一,倡导“品牌提升,人尽其责”。一方面农商行要加强品牌意识,以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的全局观念统领业务有效发展。另一方面,品牌意识必须传导到组织的每一个末梢,使每个员工认识到自己在品牌提升中的责任,本着“零缺陷”的精神,积极参与品牌改善。第二,明确“价值为本”是衡量品牌提升的基本标准。就是要以价值创造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讲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提高产品和服务品牌,提供符合客户期望的金融服务;讲求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经营管理品质,谋求扣除风险和资本占用后的利润最大化。第三,弘扬“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企业文化。只有真正树立敬业精神,处处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精细化要求,才能保障品牌经营的多个元素全面提升。

(二)抢高端,锁定重点客户。按照“二八法则”,抓住优质客户就抓住了客户的核心。农商行要改变以往“坐椅待客”和“重营销轻管理”的做法,通过客户识别与营销的前移、营销与维护的并举,牢牢锁定高端客户对价值和效率的追求。一是善于客户识别。依据最优条件分析法,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地判别优质客户。对有发展前途、处在上升周期的客户先期介入。促其由一般客户发展为优质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二是善于客户营销。首先要发挥农商行本地化优势和内部关系脉络,开展地缘文化营销。第二要发挥产品优势,深入开展“1+N”产品组合营销,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逐步建立与高端客户的关系,提升其对农商行的依赖度。第三要发动外部力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开展系统性业务合作,依靠农村专业合作社、村镇干部和农村能人的力量,克服农商行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三是善于客户维护。采取团队化、专业化、工厂化管理维护模式。通过专业化解决方案、团队化分工管理、人性化全程体验提升高端客户满意度。

(三)优结构,突出价值创造。近年来农商行县域业务规模已跨人全省农信社系统前列,但业绩综合考评进位不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业务结构不优、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优化负债结构,着力降低付息成本。农商行必须加强成本收入比管理,在做大市场份额、固巩县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追求负债规模、期限和利率结构的最优组合。一是要放大总量,力保份额。在执行上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重点分析存款增势强劲的同业机构的先进做法,采取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全力抢夺存款资源,迅速扭转市场份额不高的态势。二是要优化结构,提高活期存款占比。抓好系统大户强力公关,做好辖内招商引资、产业集群、优质中小企业的开户和工资业务,从源头上锁定优良客户,吸纳低成本资金;要以产品交叉销售为牵引,实现存款资金与理财资金的有效对接。三是要精细管理,降低付息成本。要剖析付息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增设存款付息考核指标,并加大其考核权重。

优化资产结构,着力提升信贷品质。一是强化规模管理,合理提高贷存比。要在认真执行上级行规模控制和资本限额管理要求的同时,加大对优势行业、重点项目和优质客户的信贷投入,合理放大资产规模,提高资产业务对财务的支撑作用。二是强化定价管理,挖掘增收潜力。要对客户进行价值分类管理,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和经营策略。对于竞争性客户,在比照同业合理确定下浮水平的同时,要争取在投行、理财、工资等方面争取应有份额;对于一般性客户,一定要把提高贷款定价水平、增加利息收入作为一项经营战略和业务制度来落实,有效改善资产回报落后的问题。三是优化贷款投向,提升信贷品质。在贷款信用等级上“压次进优”;在贷款期限上“压长进短”;在贷款品种上,大力拓展牵引力较强、经济资本占用较低的个人信贷产品。

优化中间业务结构,着力提升中间业务占比。保持传统领域优势,以拓展新兴业务抢战县域中间业务制高点,引领县域中间业务发展。一是保持结算类、类、银行卡等人力投入型传统优势中间业务稳健发展。实现银行卡在农村的广覆盖,提高银行卡激活率和使用率;加强集团性、连锁性商户营销,确立在县域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着力提高个人理财、电子银行等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依托省联社科技优势,开发针对高端客户的个性化、捆绑式的理财套餐,促进产品交叉销售;着力加强电子银行产品的宣传指导,提高电子产品在县域的普及率,推进电子银行业务从业务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

(四) 拓渠道,找准发展路径。金融服务,渠道为王。在地域广阔、需求多元的县域市场,要在传统渠道基础上加快建立覆盖广、功能全、成本低的立体渠道网络。一是要建立直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农商行要建立优质法人客户直销团队,形成对优质客户的营销直通车;对于个人贵宾客户,以“四包”维护为手段,以量身定制金融理财套餐为卖点,实现由无差别服务向专属服务转型。二是要深化网点转型,提升网点服务效能。加快投入硬件,对所有网点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在软件方面固化文明标准服务、深化营销技能导入,并建立巡诊检查制度。三是要加快电子渠道建设,搭建立体服务网络。要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转账电话村镇覆盖面达100%。重点在提高覆盖面和增加服务功能上做文章,拓展电子机具的服务功能和效率。以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产品为重点,大力抢占电子金融高端市场。

工商管理优势篇6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核心产品 烟草商业

核心竞争力是一整套通过公司内部的工作流程、体制、文化和领导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的综合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有助于企业发展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的看法,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进入多个不同市场的可能;第二,核心竞争力能大大增加最终产品给顾客带来的价值;第三,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很难被竞争者所模仿的。

一、烟草商业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理解的误区

1.混淆了地位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或由能力产生的优势)

许多人都会把地位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搞混。地位优势来自企业外部,尤其是政府;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自身发展起来的能力。烟草商业处在一个受管制的环境里,也是依靠这些优势成长起来的。因为仅凭地位优势就足以使烟草商业有良好表现,所以,烟草商业就没有迫切的需要去经历真正的竞争,也就不会主要从企业内部着手抓紧确立和发展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游戏规则的转变,比如撤销管制,这种地位优势就逐渐消失了。如果烟草商业不加强核心竞争力,那么他们就不能发展相应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在市场中的成功。

2.混淆了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成功是由竞争优势所驱动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地位优势,也可能来自核心竞争力,或者同时来自于两者。在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核心竞争力是因,竞争优势是果。企业一旦发展出了核心竞争力,就容易获得竞争优势。有的时候我们会误把果当成了因。比如认为低成本是物流中心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低成本是公司运用一系列技能按照公司特有的方式综合运用和协调的结果,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但低成本只是表象,核心竞争力才是内因,是确保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

3.混淆了竞争优势与可持续竞争优势

不是说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可持续的。例如,地位优势,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旦不复存在,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也将消退,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能够长久保持的,并能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的成功。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长期蕴涵于组织内部,这种统筹协调和集体学习的模式始终存在,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可持续的。以烟草为例,目前对于商业公司所应该关注的绝对不仅仅是烟草管制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利用目前的地位优势的前提下,尽快通过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立自己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做强的目标。

4.混淆了“水涨船高”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几年中,烟草商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水涨船高”。但要将一个企业在经济大潮高涨的环境中的表现等同于它的真正能力的话,是不正确的。一旦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市场进入逆境,我们就能分辨出哪些企业是真正有竞争力的,哪些不是。烟草的发展的拐点早晚会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理性把握发展速度。

二、烟草商业未来所面临的环境

针对烟草商业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理解误区,我们有必要去梳理自己的思路,探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对未来环境做出恰当的判断。那么,对于烟草商业未来将面临哪些竞争压力呢?首先来自卷烟工业企业的挤压,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卷烟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系统,将会对商业企业的生存空间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工业的重组和大工业集团的建立,买方侃价的能力可能有所削弱,这也是烟草商业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趋势。其次是来自零售连锁业的挤压,随着零售连锁业的迅猛发展,其影响力、销售量、侃价能力已相当惊人;一些国际著名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也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正在快速扩展市场。这些企业正在建立自己的分销物流体系,与烟草商业形成分庭抗礼的势头。第三是来自物流配送企业的挤压,一些对零售户的配送分销企业,也正把卷烟配送作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领域,如中邮物流、华润等企业。以上这些,都对烟草商业企业的生存空间构成威胁,更好地理解这些威胁对于理解烟草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颇为重要。

三、未来烟草商业的定位思考

在面对工业企业的挤压下,作为烟草商业,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不要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工业企业的“批发商”,而要努力把工业企业变成自己的“分包商”。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单单是能够在工商博弈中赢得主动,而且,从中国烟草在抵御国外烟草的冲击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烟草商业在网建工作上的巨额投资就不难理解的。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更为理性地把握烟草商业的发展定位。也就是说烟草商业的定位是成为整个烟草价值链中的控制者。为什么烟草商业能够成为价值链中的控制者呢?答案是简单但有效的,就是我们更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当然,刚才我们分析了烟草商业面临工业企业、零售连锁业和物流企业的挤压,那么,这些企业是否能够成为烟草价值链中的控制者呢?我们在其中又具有哪些优势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四、烟草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斯塔克等人将能力定义为“在战略角度上可以充分理解的一整套业务流程”。以能力竞争为主的企业往往会确定关键业务流程并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大力投资,以求获得长期回报。根据斯塔克等人的观点,竞争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将关键流程转变为不断给顾客带来非凡价值的战略能力。基于上述的定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

市场能力。如何利用市场能力来开发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选择卷烟的吸味、配方、品种、档次、价格、包装等方面的有效组合,充分满足卷烟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抵御市场威胁,是实现烟草商业在与工业博弈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在市场能力上,我们与工业企业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吸食习惯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的消费性格也会时时出现变化,而作为烟草商业企业恰恰处在这样的前沿上。对于烟草商业的市场能力培育上,有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市场能力不同于销售能力和营销能力。销售能力是以自我为中心,营销能力是以客户为中心,而市场能力则是以市场为中心。可以说,近年来的烟草改革转变了烟草商业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销售向营销的转变。但把握市场真实需求,还不仅仅是单纯地关心卷烟的消费者,而是要关注整个市场,包括非吸烟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市场驱动。

信息能力。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信息更是弥足珍贵的。工业企业对于信息资源存在着很大的需求,而且从趋势上看,这种需求将越来越重要。当然,信息能力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信息能力最重要的是信息分析能力,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能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出来。在这方面,相对于大型零售连锁企业来讲,我们在烟草领域方面更为专业,烟草商业企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网络能力。烟草商业企业一无产品、二无市场,新形势下面临着上游工业企业和下游零售客户的双重选择,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控市场,解决好流通环节的服务问题,那将失去生存的基础。从搭建新型工商关系和新型批零关系角度来看,其目的就在于培养烟草商业企业的网络能力。

网络有两个主要的着力点。一个是现代物流,一个是渠道管理,通过这两方面实现工业企业和零售户对烟草商业网络的依赖性。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借助这个网络我们可以在对专业物流公司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对于未来发展第三方物流也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物流的着眼点至少有四个方面,包括: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包括对物流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对物流中心的功能、设施,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进行合理规划;物流配送能力。根据客户级别合理分配配送数量,用自动配送、配送线路优化、配送成本优化、自动补货、仓内货位管理、批次管理等手段,来提高配送效率。用替代品、配送调节的方法来避免断货与积压的问题;采购能力。建立采购平台和自动采购模型,实现采购业务的计划性、可控性,以降低库存;可扩充能力,也就是为第三方物流、区域物流等奠定基础。

对于渠道管理,烟草行业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尤其值得我们在渠道的扁平化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渠道管理方面,我们值得思考几个问题。

一是二次批发问题。二次批发问题从表面看并不影响我们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的效率问题。从交易经济学的角度,烟草商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就在于比市场更有效率,换句话说,通过烟草商业企业,能够降低社会总的交易成本。而大户的存在,客观地反映了我们的交易效率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要,仍然需要通过二次批发行为进行再分配。需要强调的是,二次批发问题不是简单的大户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去客观区分。存在二次批发行为的都是大户,但是它的反命题不必然成立。

二是价格问题。从明码标价到明码实价对于烟草商业是具有生命线意义的工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烟草商业的运行好坏,从价格方面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反映,可以说这是烟草商业运行质量高低的晴雨表。

三是零售商的管理问题。主要是零售商的进入退出机制问题。需要从单纯的管制角度跳出来,而形成一种管理的思维模式。在零售商的管理方面,还应该考虑虚拟实体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把分散的零售商有效地控制在烟草商业公司周围,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从核心竞争力到核心产品

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所说的核心产品,就是经确定的核心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有形关联。核心产品是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的实物体现。比如,本田的发动机就是核心产品,它是一系列设计和开发能力之间的关键纽带,到后来会给公司带来大量的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是一些元件或者组合不见,它们能够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

对于烟草商业的核心产品的理解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包括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上面已经讨论很多。至于信息服务,应包括对上游厂商的信息服务、对下游零售客户的信息服务,以及对考虑可扩充的可能对上下游进行信息分析,尝试为第三方进行信息服务。当然,无论是现代物流,还是信息服务都是基于我们的市场能力、信息能力和网络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结束语

我国学者张维迎非常形象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描述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对烟草商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助于烟草商业企业较为清晰地把握能力建设的重点。对于致力于在未来的价值链中处于控制地位的烟草商业来讲,增强市场能力、信息能力和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烟草商业核心竞争力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流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烟草商业的定位。未来的烟草商业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批发商,而是提供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的现代流通企业。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 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

[2]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2005,( 20)

[3]杜云月 蔡香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2,(3)

[4]汪世贵:品牌―― 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国烟草,2003,(5)

工商管理优势篇7

[关键词] 价值链商业银行竞争优势

一、引言

2O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深和明显,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这种情况极大地改变并且继续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我国已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面临国际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和国内同行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且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还要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挑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要重新定位自己,调整管理模式,根据市场状况和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从而在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

本文应用价值链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揭示商业银行的内、外部运行机制,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二、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体系分析

价值链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的。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是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并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每个企业都是由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的。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基本活动和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辅助活动。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作为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主要应用于工业企业中。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及其业务特点和一般工业企业大相径庭,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与传统的波特价值链模型既有关联,又有重大区别。

1.商业银行的内部价值链分析

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原理,商业银行的价值活动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活动,它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业银行价值的直接创造有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利润;商业银行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产品开发等,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起支持作用。

商业银行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单元,是形成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在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确立上,各种价值活动的作用并不相同,并不是每种价值活动都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增值。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只是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金融产品开发,可能是风险管理,也可能是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价值链管理时应把主要资源应用在控制价值链中最关键的几个环节上。对商业银行内部价值活动进行分析,了解各种价值活动对银行竞争优势的影响,特别是确定商业银行内部的“价值作业”和“非价值作业”,将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价值管理以提高经营绩效。

对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活动进行分析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要重视各活动间的关联。商业银行从事的价值活动虽然是相对独立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彼此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商业银行的价值链是由各种价值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系统或网络。由于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特殊金融企业,而我国各商业银行在经营系统、业务种类、服务方式、金融资产定价及服务收费等价值活动等方面区别并不十分明显。所以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其内部业务流程的效率上。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系统内部价值活动之间是否处于良好的联系状态以及业务流程是否协调是决定其竞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商业银行的产业价值链的分析

在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体系中,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内部价值链,还包括商业银行的上游价值链和下游价值链。商业银行的内部价值链和其上、下游价值链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产业价值链。商业银行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产业价值链)中与上下游客户价值链之间的联结。商业银行价值链与其上下游客户价值链之间的联结会影响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运行效率,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密不可分。根据价值链理论,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控制了这些战略环节,实际上就控制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控制了整个产业价值链,在产业中形成竞争优势。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货币资金运作。一方面是筹措资金的业务,也即是传统的负债业务,另一方面是资金运用业务,即资产业务。此外,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相联系的是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活动。如前面所述,商业银行的各种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在其价值的创造上功效并不相同。因此,随着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剧,需要商业银行利用全球化分工与合作带来的好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筹措资金时,选择筹措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运用资金时,选择市场报酬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不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业务以及中间业务都要考虑风险问题,风险管理贯彻各种业务活动的始终。商业银行就是这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调控、宏观管理,这将有利于扩大竞争优势的来源。

3.商业银行价值链的横向关联分析

在整个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体系中,不仅体现为纵向关联上,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表现为银行间的横向关联上。充分利用银行间的横向关联,在各个领域进行合作,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给合作各方都带来好处。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可以包括产品关联、市场关联、技术关联等。这实际上是银行价值链的各种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结。合理的关联能够使合作各方充分享受分工与合作带来的好处。通过分工和合作,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一条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价值链。这样选择的结果是可能有些业务需要转移、需要外包,而有些具有相对优势的活动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如何处理协作和外包的关系问题,需要商业银行整体考虑、综合协调。这涉及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的重新整合问题。

三、商业银行价值链管理体系的再造

利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再造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管理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源源不断地获取价值增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获取竞争优势

竞争需求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必须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再造适应现代的内部价值链,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最终实现价值增值,以实现长期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2.进行客户价值管理

客户价值链和银行价值链之间应建立良好的联结机制。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变动,并依此调整产品的开发、生产,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银行其他价值活动的质量。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商业银行应将银行内部职工视同为客户,在强调对外满足的同时,要重视对内需求的满足;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使银行的业务活动更富效率,才能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4.要重视内部的组织协调,打破银行内部原有的以部门为利益中心的考核体系

价值链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强调“链”的管理,强调一个企业的整体性、协调性。所以,要打破银行内部部门之间的垄断和割裂关系,建立一个高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5.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和整合商业银行的外部价值链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对外部价值链分析,正确认识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有利于其通过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整合降低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在进行战略价值链整合时,可以考虑将在价值链体系中的“非战略环节”转移给上下游同业机构,而将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牢牢控制。通过对商业银行价值链整合进行分析,可以使商业银行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及时满足顾客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既为商业银行赢得现有市场奠定了基础,又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有效配置和利用现有银行资源,以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工商管理优势篇8

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改变原契约的内容和各方责任、义务的承担以及权力的分配,而是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去弱化分明的壁垒关系和对抗思维,加强全过程的合作,降低各方的管理成本,建立多元化的互信,共同去追求和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本文将聚焦国际工程中的总承包商。重点对以总承包商为中心的可能形成的各种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

1. 优势互补原则

合作各方都必须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独特的专长,合作的目的就是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这些优势包括:

管理优势

指有足够的高质素的各类管理人才,有科学而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有在同行中占优势并被社会公认的一流管理水平等。

市场优势

市场的力量,就是汰弱留强。一个在市场上(或在某一个专项方面)占有较多份额的建筑企业,不仅说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由市场占有率衍生出市场形象和市场地位方面的主导地位。

资金优势

同金融机构有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得到长期的支持,加上企业本身健全的财务管理,拥有较健康和较充足的流动资金。

专业技术优势

指在建筑施工领域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比如隧道施工、深基础施工、桥梁施工等方面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施工手段和专门技术。

人才优势

指在各专业类别方面,具有或储备相当数量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均经过本专业长期工作实践,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满足和适应各类工程项目的需要。

当然,任何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优势,所以优势互补,就创造了彼此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同样,一个无任何明显优势的建筑企业,被选择为合作伙伴的机会是十分渺茫的。

2. 互惠原则

合作的目的是合作者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强项,组成一个新的更强的竞争实体,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高的利润。组成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各方均必须充分认识到,一切利益都是共同拥有的,一切风险都需共同承担,所以在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综合能力的增强、利益的获得等方面都必须惠及各方,做到公平、公正。

3. 自愿原则

合作的各方对彼此的优势、劣势进行充分详细的评估、分析、对比以后,确定1―3家合作对象,并将合作伙伴分优先级进行排列,进行几轮的对话和商讨,一般均可选择成功。最后确定的合作对象,对彼此的优势与弱势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必须在自愿的原则下组成合作伙伴关系。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勉强走到一起,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 诚信原则

合作伙伴各方的“诚信”是指对彼方的信任和坦诚。更主要的是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严格履行做出的承诺。“诚信”是一个很人性化的概念,所以,合作伙伴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合作各方领导者个人的行为、品德和涵养。“诚信”是一切成功商业行为的营养品和催化剂。

二、伙伴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就国际工程管理范畴而言,伙伴关系分为战略型、策略型、互惠型。

1. 战略型

战略型,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合作各方必须具有对方不具有的明显优势,包括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专业技术优势等,这样彼此才能形成吸引力。合作各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经过详细分析和评估以后,寻找可以优势互补的合作者组成战略合作伙伴,以提高竞争优势,去攻占市场目标,达到理想的经营目的。战略型伙伴合作关系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根据经验,这种关系可以维持多年。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配对和形成可以在:

(1) 总承包商与投资者之间形成

一个大型的物业发展项目(尤其是大型商业项目)和基建项目,建造费占去总成本的一半或以上,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大、施工技术要求高,必须由管理水平高、施工技术强、人才质量佳、社会信誉好的大型建筑企业去承担,以保证项目质量,增强投资效益。为了增加竞争实力,投资者一般在事前选择一家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参与竞争。有时侯,政府推出一项大型的发展计划,由于资金投入很大(数十亿元或上百亿元),考虑建成后的经营管理问题,出于分散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考量,政府会邀请策略投资者共同发展这个项目甚至发展完成以后经营这个项目。政府在邀请文件中会要求投资者事先选定一个建筑公司作为总承包商,这个总承包商必须经政府同意和确认。一些大型建筑企业把获得这种大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作为主要的竞争目标,以优惠条件去寻找和说服投资者事前组成战略联盟。在经过各方的互相对比选择之后,组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竞争。例如:香港“太古集团”在金钟发展的“太古广场(1 ―3期)”在鱼则 鱼涌(Causeway Bay)发展的太古坊等项目以“金门建筑”组成合作伙伴并作为总承包商,“新世界”为首的财团发展的香港会议展览一期和二期联合总承包商“协兴建筑”组成合作伙伴。

(2) 总承包商之间形成

对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往往任何一家大型建筑财团都难以单独承接到。主要是由于这样的项目流动资金占用量大,专业技术的类型多,经营风险大,对专业人才不但要求高,而且需要量也很大。于是一些大型建筑财团,按优势互补和双方自愿的原则组成战略联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共同竞投一些特大型项目。例如,20世纪90年代,香港推出机场核心工程计划,其中仅大型土木工程总投资额就达1200亿港元以上。这些项目中以抽砂填海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海事工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当时世界上只有荷兰的三至四家海事工程公司具有承担这些海事工程的能力。于是,一些建筑财团就分别同这些公司进行战略联营参与项目竞争。国际上,著名的建筑财团之间彼此组成联营体去共同竞投工程项目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总承包商与专业公司之间形成

由于建筑市场的波动和社会资源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建筑市场对社会资源需求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和波动,就形成在一个时期,对某些专业技术,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过分集中和紧俏,扯高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型建筑财团就寻找一些当时紧俏行业和资源组成战略联盟,增强竞争优势去参与市场竞争,以期达到理想的结果和目标。例如,在1996― 2004年,“香港九广铁路公司”先后推出西部铁路工程和马鞍山铁路工程项目,这些工程的基础工程90%以上的设计是钻孔桩(Bored Pile),而且这部分的费用占去工程总价的20% - 50%,在香港建筑市场上这方面的资源和专业公司需求量一时间缺口达2 ―3倍,造价一时飙升。于是,促成了香港本地的一些大型建筑财团与本地或外地的一些基础公司组成战略联营体,去参与市场竞争。1998年,香港政府推出积极进取的房屋政策,提出每年建造公屋8.5万个住宅单位的宏大目标,而这些公屋的设计主体结构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Pre-cast Concrete Facade Wall)、楼梯,由现场组装并现场由混凝土浇注接口的办法。一时间专门生产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工厂和专业公司又成热门行业,价格按几倍的幅度上升,于是香港本地的一些大型建筑财团,又用各种方式同这些专业公司组成战略联营,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策略型

甲方(投资人)如果是政府时,项目投资花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兼顾效益的原则。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总承包商,而执行合约的过程往往也相对硬性和机械。在这种情况下,甲、乙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只能采用策略型合作伙伴关系。

策略型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合约签订以后,为改善甲、乙双方之间没完没了的争拗(索赔)和彼此间的对抗气氛,而建立的一种强制性沟通方法。由共同聘请的协调人(Facilitator)安排召开一个高层参与的非正式会议,确立双方认同的需沟通的项目目标(如改善效率、减低成本、保证盈利和施工质量、快速施工、准时完工、分担风险、优化设计、减少法律诉讼费等),相应纠纷/困难的快速解决程序,以及可以量化的改善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由各方高层及主要人员确认及签署后实施,并推展到日常项目管理的过程。这种合作伙伴方法因高层压力关系而使合约各方的沟通比较畅顺,工程进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均会受到重视和关注,解决和处理也就比较及时和顺利。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第一不能凌驾原合约的规限和机制,第二不可以保证没有索赔的个案发生,第三所签订的虽不是原合约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诚信和道德的约束力。

3. 互惠型

投资人(甲方)如是私人企业或半官方半私人企业,他们在决策时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省略了决策过程中复杂费时的程序,如招标、评标、定标等,以节约管理成本。甲方将会主动去物色一家或两家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商,这样的建筑企业一般同甲方有较长期的商业往来,彼此之间信任度高。经过双方多次协商,由双方共同确定一个成本价。在此基础上,甲方同意:

* 在成本价上加一双方同意的百分比作为乙方的管理费和利润(Cost plus Fixed Fee);

* 在原合约规定和图则标明以外的工程内容,甲方承诺实报实销;

*共同承担,“共同”的含义一般是各自一半,也可事先约定双方各自承担的百分比。

互惠型合作的争执点是:

* 成本价的确定,双方必须经过多次的磋商才可取得共识;

* 合约外项目发生后的工程数量的确定和价格确定,要经过多次的商议和讨价还价才能确定;

* 风险概念的厘定和风险费用的计算。

互惠型合作的的好处是:

* 双方实现互利互惠。甲方省去一定的管理成本,争取了时间,较快实现投资效益;乙方同样省去了一定的管理成本,相对参与社会公开竞争竞投的项目有较好的成本效益。

* 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争拗;

* 双方关系和谐,易于管理和协调;

* 责任明确,易于实现目标。

三、 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1. 长期性

合作伙伴关系不可以今天成明天废,只有长期经营和培育才可显示其作用。为了真诚合作,合作各方均需贡献自己公司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首先,这种优势互相渗透和融合,时间越长,越能够充分体现其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其次,公司的这种优势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果短期内公开贡献给对方,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利益,还会泄露机密,失去合作中的对等地位,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有鉴于此,尤其是战略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各方在一些规模大、专业技术强的工程项目上的合作均会较长期。

2. 排他性

由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一般都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各方为了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并在合作联营体中某一方面的绝对优势,均有排他性的承诺。

* 在已组成的合作伙伴组合中,既不容许新的伙伴加入进来,现有伙伴也不可以加到另外的合作伙伴组合中去,即:既不进来,亦不出去的原则。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凡竞投相同专业类型的工程项目(如海港工程,隧道工程,架空桥梁工程等),合作伙伴只可以用原组合去参与竞投,不可以另行组织新的合作伙伴联营,即唯一性原则。

* 合作伙伴各方均有自己专门的技术强项,其他竞争对手会千方百计地要求就这方面的专门技术同自己单项合作,包括提供施工策划、技术方案、计价等,但在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合作伙伴各方就不可以向合作伙伴组合以外的任何竞争实体提供这方面的协助和服务,即排他性原则。

3. 灵活性

在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合作伙伴关系的组合和形成,虽具有长期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但任何经营者也不会完全用一种模式,一种选择去参与社会竞争,内外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保持一定的多样性才能够适应与生存,因此灵活性就是合作伙伴关系的另一特点,所谓灵活性就是:

* 合作伙伴各方事前约定在某一个特殊专业工程项目方面(如:隧道工程、海港工程等)进行长期合作,除此以外的工程项目,就各自灵活决策。

* 合作伙伴各方事前约定工程项目的规模到某一个水平(如总标价在10亿元或20亿元等)以上,不管工程内容和类别,大家就合伙联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规模在规限以下的工程项目则各自灵活决策。

工商管理优势篇9

关键词: 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现状;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77-02

自2000年4月至2007年底,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59个出口加工区,其中,54个已封关运作。八年来,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总量和进出口均获得高速增长,推动了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提升海关的管理水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江出口加工区位于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工业园东北部,总规划面积2.81平方公里, 经过两年的运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现状

九江出口加工区一期开发建设面积为0.987平方公里,已完成投资约1.8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完成4万平方米的项目厂房建设。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区外生活服务就近配套。在全国同一批新增设的18个出口加工区中,实现最早申报、最早验收、建设速度最快、最先获准开工建设等四个第一。

此外,九江出口加工区还与广东深圳出口加工区、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深圳平湖商会、深圳公明商会、北京澳大利亚国际商会、新加坡国际商会建立了网络招商联系。随着九江出口加工区区内项目的陆续投产,九江加工贸易出口额出现了成倍增长,在江西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江西省加工贸易新的增长点。

二、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的SWOT分析

(一)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与非出口加工区比较的优势与劣势

(1)与非出口加工区相比的比较优势

1)税收方面的优势

九江出口加工区外资生产性企业所得税率15%,并给予“二免三减半”的优惠;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企业总产值70%以上的,可继续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减半后的税率不低于10%;区内加工出口的产品不征收增值税;从境外进入加工区的货物,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予以减免;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进出货物免税;区内企业生产耗用的水、电、气,退还所含的增值税;货物可以在加工区和其他国家之间自由进出。

2)成本优势

区内企业自建厂房的建筑材料及自用办公用品免增值税,进口原材料保税。国内采购原材料视同原材料出口,原材料供应商享受出口退税,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采购方采购成本4%左右。加工区生产企业水电增值税可退税,对一些水电耗能大的出口型企业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加工出口奖励,依据江西省有关政策规定,为鼓励出口企业发展,出口企业每出口1美元,奖励1分~3.5分人民币。

3)体制优势

出口加工区是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实行“一次报关,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全新通关模式;取消加工贸易手册,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海关与区内企业实行计算机联网,进行电子数据的传输和办理通关手续;采取全封闭、卡口式管理,实行24小时工作制度等,这些都显示出加工区快捷、方便的体制优势,这是对外向型企业的最大优势,可满足现代跨国型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

(2)与非出口加工区相比的劣势

九江出口加工区与区外相比也有劣势和不足,主要是进区企业存在迁移、管理等成本问题,特别是一部分产品内销,一部分产品外销的内资企业,在九江出口加工区建立出口企业,除要投入之外,还不得不增加一套管理班子,当这些成本大于进区后的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时,加工区吸引企业入区就很困难。

2.与沿海出口加工区比较的优势与劣势

(1)与沿海出口加工区相比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九江物产丰富,有丰富的铜、钨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九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江西省蚕桑基地。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劳动力素质高;江西的工业原料资源贮藏量大,有的极适合搞加工贸易。

2)土地、人工等投资要素成本优势

拥有较便宜的地价,水电资源,便宜的劳动力和更优惠的投资政策。落户区内的企业将享受国家给予沿海沿江开放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一切优惠投资政策。土地便宜:土地价格每亩4万~6万,相比沿海地区便宜50%左右;工资待遇:普通工人年薪7 000元~8 000元,相比沿海地区低40%左右。

(2)与沿海出口加工区相比的比较劣势

1)地处内地,远离出海口,致使运输成本高、信息不灵,对外宣传不足。

2)加工贸易不发达,加工贸易企业存量和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极少,对外出口贸易也以资源性、低层次加工为主,缺少零库存加工贸易需求。

3)产业配套环境较差,投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二)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的机会与威胁

1.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的机会

(1)九江作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是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江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在九江“3+1”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九江正成为外商、内资投资的热点,宏观经济运行稳定且对外贸易额逐年大幅增长。

(2)物流等配套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正在规划中的“九江城西港区”将为加工区提供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京九、铜九、武九和合九铁路为加工区的物流配送提供便利。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东部沿海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供了机遇。九江正处于中部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在承接梯度转移中可扮演重要角色。

(4)人民币持续升值,增加了沿海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相关企业纷纷将生产线从劳动力成本高的沿海地区转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2.九江出口加工区运营的威胁

(1)内地出口加工区之间竞争加剧,尤其是与南昌、武汉、南京等周边的出口加工区。南昌、武汉、南京都在积极营建优良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南昌,拥有政策优势,与九江相邻,从而直接与九江展开激烈竞争。

(2)来自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新的内地出口加工区,如已由国务院批准的赣州出加工区。

三、促进九江出口加工区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对九江出口加工区管理部门的建议

1.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搞好加工区投资开发

九江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是2.81平方公里,全部开发完,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显然仅靠省市和开发区的财政启动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走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也就是说用先期土地开发取得的积累,再投入到土地开发和标准厂房及其他设施建设中,使加工区的投资越滚越大,开发建设越来越具有活力。

2.深化改革,形成高效的开发建设体制

对目前政企合一的开发建设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政企半分离型的开发建设体制,设立专门的开发建设公司,由开发建设公司负责加工区的日常经营活动,即管委会与开发建设公司之间是合同委托关系,管委会把开发区在加工区建设中的优惠政策都落实到开发建设公司,开发建设公司举债完成加工区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出让的土地收益定额上交管委会后,留给开发公司作为继续开发建设的资本。

3.创新思路,寻求搞活加工区的新途径、新办法

规划建设的二期土地面积,把之作为暂不封闭的开放式预备区,在开放式预备区的相邻区域规划一定的面积作为特色工业园区和服务贸易区,将加工区相邻的九江市综合工业园纳入加工区统一的规划,作为加工区的开放式预备区,规划一定的特色工业园区和展示维修服务贸易区,既对外公开招商,又安置暂不宜进加工区或不愿进加工区的生产型、科技型项目、服务维修项目,有利于迅速聚集企业,形成新的产业基础。

4.加强加工区形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推进思维方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树立“经营加工区”的理念;改善区内加工贸易管理,逐步实现加工贸易的规范化、网络化、区域化;转变改善服务仅靠管委会和驻区机构的观念,全加工区一切拥有行政执法权利和审批权利的职能都门,都应当为加工区提供一流服务水平,树立“保姆式”服务的思想,做到亲商、安商、富商。

(二)九江出口加工区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对策

1.在高起点上进行产业定位,抬高入区企业门槛,明确试点阶段的出口加工区只发展新型加工贸易

(1)建立准入机制,明确出口加工区的产业政策导向,根据出口加工区所在的区域特点兴办符合出口加工区发展趋势的技术、资本、科技型出口加工区。

(2)设立类型门槛,重点引进出口为主的“三类”企业,即交货期短、采用现代新型生产营销方式的高科技企业;料件品种繁杂、归并困难、管理成本较高的加工企业;在出口加工增值链中处于最后一道环节的下游企业。出口加工区只有选择了合适的企业,才能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2.适当调整功能,满足新型加工贸易企业内在经济联系的客观需要

(1)适当放宽区内企业的附属经济活动范围。

(2)增加出口加工区设立研发机构的功能,增加出口加工区仓储企业的现代物流配送功能,享受“保税物流中心”的待遇。

3.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1)完善出口加工区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2)简化出口退税的程序和手续,解决区内企业外发加工问题;

(3)平衡区内外政策,保持加工区政策优势。

4.改革出口加工区的监管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环境

(1)简化加工贸易备案手续和核销手续,提高卡口监管效率。

(2)简化通关程序与模式:区分报关货物和非报关货物,设置非报关货物专用通道;改革双向报关制度,推行登记通关制度,采取集中报关制度;实行7×24小时卡口通关工作制,实现无纸化通关;以企业为单元的区内加工贸易联网监管。

5.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加强对出口加工区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自管、海关监管、政府协管、社会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依托电子口岸的信息平台,共享管理信息资源,齐抓共管,构筑政府部门间执法互助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管理资源,实现社会共管。

6.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与东部和周边成功运营的出口加工区合作。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优势篇10

笔者曾撰文对中国销售渠道和网络的现况和未来作了探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组织结构的一种规律。中国目前渠道网络存在九大问题,主要特征就是无序竞争、一盘散沙。理想的渠道网络模式将是在一个区域内各行业中,逐步形成由一家具有领导能力、号召力的领袖式企业牵头组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它将集各种优势为一体:资金优势、仓储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运力优势、管理优势、网络优势、信誉优势、公共关系优势等,形成成本最低化、优势最大化、操作规范化。对其下属的网络成员可以形成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垂直营销渠道网络的联合体。对其网络成员还可以给予系列的协议支持:资金支持、货源支持、运输支持、品牌支持、管理支持、终端支持、费用支持、策划支持、宣传支持等,从而形成紧密型的战略伙伴、利益共同体的关系。网络成员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将各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具有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物流畅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良性效应。

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俗话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各自为阵,宁为鸡头,不为马后,低水平的重复是中国经销商的习性。可喜的是调味品行业的经销商们(王军一、林杰、陈炎卿、刘志安、余华明等)就不信这个邪。他们进行了自我观念上的超越:47条好汉团结在一起一样是一条龙,而且1+1>2,47条龙拧成一股力量就能发出一百条龙的威力。这里先庆贺“百龙”率先迈出了这伟大的一步!

百龙商贸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广东一个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公司。它是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47家调味品行业的经销商以入股的形式构成的一个以经销商为主的公司,犹如一张巨大的网撒向全国销售市场,它又可称为经销商的“航母”。该公司的“普通”是因为它与其它有限公司一样,是以入股的形式构成有限责任公司;但它又“不寻常”是因为它有以下几点特点:

1、该公司的股东是各大省(市、自治区)的大型经销商。因而,整个公司的利益也就是各个经销商各自的利益。经销商们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转变原来的个体经营、化整为零、自立门户、独霸一方的经营模式为整体经营、化零为整、垄断经营,并控制整个市场的销售渠道网络。从而避免了经销商之间相互低价竞争、跨区窜货、低价跑量、争夺客户、扰乱市场秩序等等现象,使原来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即外部矛盾内部化,由集团通过协调、商谈、规划等非对抗性的方式解决。

2、科学管理整个公司。虽然公司的绝大数股东是经销商,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经营者却不一定是公司的股东。他们是由董事会聘请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担任,从而避免了渠道网络中一些经销商素质低、管理差、经营意识落后的问题。整个公司也由于管理科学而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提高,使得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经销商部分效益之和。同时,整个公司通过科学化的管理,运用先进的技术,新的经营模式,新的营销理念,从而使得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本降低,整体竞争力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该公司拥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犹如美国的沃尔顿集团一样,“百龙”拥有自己的品牌。它通过指定工厂加工生产,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通过公司本身已有的渠道网络销往全国市场。由于公司的股东是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身在市场的第一线,对市场的信息非常敏感,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根据市场需求定点加工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及时研究开发新产品。故能够使整个公司“以销定产”,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的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