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2:25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1

1.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

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了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 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 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 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3.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2

一、优化课堂生态,创设自主感悟情境

创设自主感悟情境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因为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思维的导火线、学习的内驱力。合适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为被激活的状态。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创设自主情境上的一大差别就是:学生重视自己的个性、情感和需要;而教师则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显然,创设自主感悟情境的核心就是要将二者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化解这种对立关系的注定只能是教师,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创设和谐、宽松的自主感悟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也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中我们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文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活动应该是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包含着想象、审美、冶情等心理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而言,能力在发展,知识在建构,情感在碰撞,思想在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我风采,迸发着生命活力。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生态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准确感知文本,构建自主感悟平台

语文自主感悟不同于理化生等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理化生学科自主感悟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演练等方式充分实现自主,而语文自主感悟基本只能借助于文本来实现。然而,学生只对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感兴趣,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自主感悟。因此,自主感悟对课堂教学文本内容有较高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选文本时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现实生活需要。这些文本要么是经过时间证明的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经典名篇,要么是现实感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文章。

教材里的语言作品虽是用文字显现的,但每篇课文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活生生的作者,其表现的正是作者富有独特个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是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和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和感悟过程。

三、紧密联系生活,拓展自主感悟空间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发现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变化,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还可请他们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如教授《项链》时,我就有意识地将问题引入生活(或将生活引入课堂),我提出两个问题:①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你认为正常吗?你有没有这种心理?②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问题提出后,很多同学积极发言,因为这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学生可以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讨论,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小说的主题,而且还懂得了穷奢极欲、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可耻,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的可贵,真正实现了自主感悟。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3

【关键词】中专语文;人文素养;学生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很久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熟知,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段落、层次的了解,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负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高度工具化,培养能力,移情悦性,陶冶情操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假说。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用教材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想、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用其内在的素质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各项能力。

一、培养感悟能力

所谓“悟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当然,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可以说“悟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剖析过程,是让学生用他们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让那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该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善”。有了这种感悟能力,才会在感悟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的内涵,才会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他们的动力。这种感悟能够重构人的价值观,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可见,语文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理解学生并懂得怎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在“悟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而作为涉世不深的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专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比如,在教授诗歌《将进酒》课时,就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初级的美感,也不能忽视道德感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进行审美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写作也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它包含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态度以及全部的语文素质。知识储备的薄厚,认识水平的高低,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思维的活跃与否,情感是否健康,都会通过文章表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写作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而且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过去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些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或者写一些从广播、报纸上听来或看来的话,少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真实的“我”往往不知所踪,要么就是举笔无言,表现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定能表现出色。写作的题材要真实,细节可发挥;情感要真实。写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关于写作,叶圣陶认为,首先应有充实的生活,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只要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又是健康的,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呈现出各自的个性。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表现,在作文中做到了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4

关键词:自悟探究;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成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对落实学科教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语文学科在发展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上则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当注重课外语文活动,在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逐步提高,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素质的栋梁人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强化学生的自悟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及感受,重点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悟探究。只有能够对学生自我教育加以激发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自悟”则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读”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精髓“悟”出。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悟探究,不能仅仅是采用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应当在师生讨论下、老师引导下加以展开,将语言训练与自悟探究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二、明确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就小学语文而言,要想在教学中将素质教育切实地展开,那么就需要全面地渗透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贯穿素质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充分地体现及指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便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化的目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在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是一项基础性且重要的学科,必须将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就是教书育人”树立起来,借助于传递语文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将学生的智商提高,还应当重视将学生的情商提高;不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开发,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培养。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顺利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素质教育。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否对学习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致力于活泼、轻松课堂氛围的创设,积极向上且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吸引学生切身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应当明确的是: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中,才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而恰当的学习目标,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将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勿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应当注重思维过程。另外,正是因为小学生有着相对较强的可塑性,尤其善于进行模仿,而学生模仿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创新,因而教师应当真正地作到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素质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四、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当致力于发展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当明确的是,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及理解祖国语言文字,不断地丰富语言文字的积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促使学生切实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识字写字能力等。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尤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情感,因此,应当使学生融入语文教材中,使他们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直接加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欣赏的眼光对每篇课文予以看待,使学生在读、说、听中切身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就课内来讲,每节语文课可以给学生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节课阅读的有关材料进行扩展,使学生产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加强语文课外实践及阅读。

五、重视学生的阅读背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默读和朗读高度重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充实整堂课的内容,而且还有助于新颖教学模式的纳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当逐步使学生学会精读、略读以及浏览,对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适当地增加阅读量,全面地扩大阅读面,积极地倡导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自主加以选择。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大概在四百万字之上,因而阅读便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积累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切智力的基础是记忆力,而多种分析器官所发挥的协同作用则有着最理想的效果。所以,阅读背诵是自悟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真正意味,才能够体验到课文的文气及情趣。

总而言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在新的教学氛围、新的教学形势、新的课程以及新的学习方式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确地带领学生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开辟出来,并且在这片新天地中大力地推行素质教育,从而为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代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素质评价模式初探[J].神州(上旬

刊),2011(12).

[2]高风书.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运用[J].大观周刊,2012(6).

[3]张建筑.加强能力训练提高语文素质[J].新课程(小学版),2011

(2).

[4]张洪祥.基于MI理论的我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途径探析[J].青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5

关键词:美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美术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1、时代性原则

现在已进入终身教育的时代,新成果、新信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中剔除陈旧的知识,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补充必要的新知识、新信息,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美术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

2、活动性原则

艺术教育的活动是指主体身心参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艺术审美经验的过程,它具有知与行、身体动作与心理感受有机联系的特征。活动性原则也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审美意识的发展、艺术情感的满足和升华都是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离开了具体的、活生生的艺术活动,美术教学的一切目标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把活动性原则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在活动中求发展,出成效。

3、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确立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双方相互协调的过程,其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艺术审美愿望、兴趣以及表现能力是活动开展的根本动力。“教为主导”则着眼于“学要主动”,美术教学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要把艺术教育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切实唤起学生的艺术审美激情,使他们主动投入艺术教育活动,真正成为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人。

4、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反对“一刀切”,反对把学生当作规格划一的“标准件”。美术教学要想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必须注意艺术审美的个性差异,充分注意艺术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要理解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考虑不同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动性的尊重和开发,注意艺术审美信息供给的丰富性和鼓励个性的发展,这是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功能发挥的成效及质量的大问题。

5、立体性原则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丰富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各种艺术是互通的,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与想象艺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等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激发学生艺术兴趣,提高教育质量。另外,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都有美育的因素,要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各门学科相结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

二、中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梵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马蒂斯《罗马尼亚的上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我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百石的《虾》图等,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理性,和谐秀美,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2、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创新技法;创新能力;教材编写大纲

1. 前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 程序与方法

2.1 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 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 结果

3.1 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 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 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 结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 分析与讨论

5.1 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 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 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 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 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 编写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 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 展望 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久广. 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4:6-7

[2] 张英光. 关于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 中国科技教育. 2012,10:6-7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7

[关键词] 音乐审美 能力 培养 感受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一项“人”的教育。当今世界,不论任何国家都在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追求高素质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该以全新的观念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到首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怎样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全方位能力与素质,具有高品位艺术情趣的人,也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识、音乐技能的实践和情感因素等结合起来,从感性感知――理性感悟――思维能力――技能表现――鉴赏品味几个环节来进行。

一、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能力指的是学生对音乐词汇的感性理解能力。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基本上都是在感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其他音乐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感受音乐的前提,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立了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听”入手,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大部分中学生都缺乏对音乐形象的整体认识,所以,培养倾听的习惯,就要在学生所接受的所有课程中同时进行。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更加准确的感受音乐语言,感受音乐的美感。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下演唱、演奏和欣赏,从音乐语汇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学生旋律的美、节奏的美、形式的美等等。由于中学生音乐理论基础普遍较差,所以,音乐作品的倾听和标题的提示,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的情绪特点,从而形成对音乐的较为直观的感受能力。

二、音乐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

音乐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感悟,这一过程基本包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而获得一些情绪上的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加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虽然比较差,但是由于接触音乐比较方便,自身经验较为丰富。因此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感悟,比其他的一些审美能力的培养要简单些。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直观感受前提下,可以首先从表情记号开始,加强对音乐表情要素,如速度、力度等的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感受。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入手,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是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三、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所谓音乐创造能力,指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形成较强的音乐创造意识,并且能够主动地进行创造,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创造力,一方面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地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方面进行想象,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拓展和深化。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的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让学生尽量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运用。就一定要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意识挖掘的空间,而不应该总是强调自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创作,肯定学生们的创作。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抛弃那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应该发掘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考核中,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创造力。

四、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能力,要求对音乐内容理解的前提下,选取适当方法创造性的表达音乐作品的能力。这也是中学音乐课的难点问题。

要得到最终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符号的准确再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必须注意读谱的准确性,要将乐谱上的标记的每一个符号都反映出来。另外,要求学生细心研究乐谱,对曲子本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启发学生从旋律和和声两方面对作品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感受作者的意图,比较正确的表现作品的特点。再从技巧上不断去推敲每一个细节,让所有细节不断地完善。最后,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们运用相应的技术、色彩表现上的感受,在作品表达的的共性基础上创造性的表现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一首乐曲的音乐表现。

五、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指对音乐优美与不和谐的辨别能力和从性质、类型等不同方面对音乐美的分辨能力。音乐感受和音乐理解领悟是它的前提,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音乐的美要我们在反复的欣赏中逐渐感受,所以,培养音乐的鉴赏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让整个课堂都充满音乐,充满讨论音乐的气氛。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可不断扩大音乐接触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喜欢到接受。增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首先对所要欣赏的音乐做好铺垫,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相关知识的展开,为课堂留下想象的空间;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忆音乐,重新感受音乐的美感。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音乐的美的元素,进而扩展到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审美,同一流派的作品审美等。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逐步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8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 首先,纠正美术教育观念上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先做好人的工作,要让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些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其次,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一改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第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西方现代派著名美术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第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背拾稻穗的老妇人的形象,及使用大地般静止深重的构图,使画面肃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所受的振撼是用言语所无法达到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 第3.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美术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我们只有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树立它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优势,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9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正如美国教育家马丁・杰克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他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他能打开一个混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优秀美术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在美术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建议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

1.纠正美术教育观念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做好人的工作,要从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切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2.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改过去的那种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实施。

(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收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的西方现代派著名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地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

(3)适当的教育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感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和“悟”合一。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每册美术课第一章和最末一章都是欣赏课,同时其他章节或多或少提供有关章节的习题名画。我们也应该抓住这块领域大做文章,毕竟这些名画不同程度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创作。在讲授《美术和美术的社会作用》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毕加索的作品《格里尼卡》,他所画得太简单了,并且人和动物的侧面像怎么看到两只眼呢?这时教学就应该准确和细致地对学生讲解毕加索创作的过程。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派寻求德国轰炸机的帮助,摧毁了西班牙的格尼卡镇,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平民,毕加索为抗议这一野蛮暴行而绘制了这幅大型壁画。并且联系当今世界美伊战势使学生真正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可怕伤害,进而使学生感到和平来之不易,更要加倍学习,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免受外侵。逐渐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修养,使学生产生爱憎分明的立场。

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中,1.更能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作美术作品深层次精神的内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拾穗者》画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腰、拾稻穗的老妇人形象及大地般静止的深重构思,使画面肃穆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者的崇高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正如某位世界教育家曾经受过“以美育代宗教”及“科学和美术建设强大国家”。针对美丑界谛的解释,例如欣赏课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欣赏中,看上去蒙娜丽莎算不上美女,但那充满生机活力与人文精神的微笑却让世界折服,使学生懂得不为表面效果所迷惑,以其背景、人文思想为出发点再看《蒙娜丽莎》,从她身上看到当时摆脱封建束缚下的争取自由的妇女形象,从她身上看见她的生机活力与健康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目的。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10

从本质上说,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洗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相关技能的传授,这就需要学生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决定了学生必须在聆听中学习。更进一步说,学生要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通过仔细地聆听,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节拍进行理解,通过反复聆听,培养乐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通过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完成。小学音乐的本质及其开展的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给学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不断聆听音乐。因此,“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播放音乐与聆听音乐是教师与学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如何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更多,进而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要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听,提高聆听的有效性。

(一)为学生的聆听进行铺垫

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安静地聆听,情绪有一定波动,导致无法在聆听中有真实的提高。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音乐内容,导致在聆听中只能感受音乐的旋律,无法对音乐进行鉴赏,使得自己的聆听是盲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明确的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组织学生聆听,首先要做好铺垫工作,必须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氛围中,使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聆听,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聆听中有更大的收获。例如,在组织学生正式聆听音乐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较波动的情绪得到平复,使整个教学氛围变得轻松与和谐。基于此,学生的情绪得以平复,才会静下心聆听。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音乐播放前为学生交代相应的背景,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调节情绪,与音乐节奏相互协调,进而提高聆听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让学生聆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在音乐播放之前应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更进一步说,教师应该在播放音乐之前给学生指明聆听的方向,避免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地听唱,虽然付出努力但无法获得收获。

(二)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聆听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有针对性的音乐素材,换言之,教师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考虑学生的喜好,为学生挑选的音乐素材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忽视学生的喜好,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音乐教学,只是单纯地按照音乐教材给学生播放音乐。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为学生播放的音乐通常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聆听音乐,更不愿意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内容及情感进行思考。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对音乐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以听为中心”的理念,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喜好,挑选更适合学生、能够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音乐。例如,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有足够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挑选动画片中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聆听。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力支撑

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作为有力支撑。具体地说,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概念的认知较模糊,不能理解音乐的内涵,也无法领悟音乐的本质。因此,大部分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唱,是跟随音乐节奏的即兴表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内容没有深层次领悟,这是学生能力与阅历共同限制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将音乐表达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建立直观生动的形象,提高聆听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结合音乐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建立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领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聆听音乐旋律的同时,在直观的观察中领悟音乐表达的内容,对音乐有一定的领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