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8-06 11:26:36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1

1 多智能理论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由八项智能组成: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 语言文字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智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口头语言及文字书写能力方面的智能.此能力强的学生喜欢用语言或文字来思考物理问题.把物理教材中语句、语言等内容运用得非常流利.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规则以及语言文字的实用能力非常敏感.高中物理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务必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着手.通过阅读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物理语言,锻炼应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对于物理概念、定律中的语句,要逐字逐字地阅读、揣摩、理解,才能准确地掌握它所要反映的科学内涵.一些重点词语,是物理现象变化范围或条件的载体,或者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载体.只有把这些重点词语“抠”出来,进行重点分析理解,才能把概念的内涵弄清楚.例如功率的概念: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告诉他们要注意“时间”前面起限制作用的内容:“功”、“完成这些功所用”,特别是要注意“完成”这个词.否则就会对功率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除了书面语言文字之外,图形也是一种物理语言现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例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交流电图线、磁感线等等,学生只有把这些图读懂了,才能准确地理解、描述出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决不能忽视.

3 数学逻辑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特别是对抽象事物的推理.它包括觉察逻辑或数字样式的能力、推理、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在自然学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智能能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他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取得优越成绩的保障.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也不例外,在思考物理问题时,一旦数学逻辑思维偏离了方向,则此思维作用就成了“无用功”了.

高中物理逻辑智能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如果辩证逻辑智能和形式逻辑智能产生混淆时,则不利于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集中表现在“磁场”概念的理解上.在磁铁磁场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们懂得了:“永久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在对电流周围磁场探究学习中,学生们得出结论:“电流周围也存在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并且学生们还得知:“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磁场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在学完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之后,学生将“磁场”概念简单地理解成为形式逻辑的抽象概念.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1)磁场有质量和能量,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在同一区域几个磁场可以共存;(2)磁的本源是运动电荷,其周围的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3)磁感线是闭合的,没有起点和终点.使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虽然在学生面前没有提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4 人际交往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德纳指出: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学生辨识与了解他人(教师或学生等)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主要是指区别他们心情能力、性情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理教学的探究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运用.学生在探究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在探究时,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在讨论探究时的若干个问题时,人际交往智能就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团结互助既可以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前后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分组探究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每一学生得到社交技能和合作技能的锻炼,并且每一学员得到了传统竞争式学习所得不同的效果,整个小组成员都可获得较好的成绩.

5 自我认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德纳指出: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辨识、反思的行为习惯,并随之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说透彻点,自我认知智能就是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它包括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态度的反思、学习效果的反思等.那么,该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呢?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外,还要对掌握高中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等现象进行反思引导,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进行引导反思,创设丰富多彩、多层次的反思空间.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2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莹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3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二、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弱智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功能,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为学生的“说”奠定基础。

四、引导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思维迟钝,反应馒、口齿不清、发音困难等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教材,创设“说”的情景。感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弱智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物体,可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感知。我在上语文课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形体语言来解释词义,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用这些调?用了有什么作用?在学完课文之后,我邀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把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如果学生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用了不同的语气,并加上了自己的动作,我便给予表扬及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既发展弱智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产生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欲望,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引导弱智学生多说时,还要讲究这用多种方法,尽量让他们说得明白、连贯、完整。要让弱智学生会说,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机会说、愿意说、有话可说,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智障儿童;语言表达;措施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的表达流畅与否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然而,智障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常见的是口吃、吐字不清和语法混乱的情况。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较为低下,欠缺自主的学习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在智障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引导下,语言学习成为训练智障儿童语文基本功的重要因素。

一、看图、看动画培养智障儿童的倾听能力

智障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一般而言,自己用语比较模糊,容易产生词不达意的现象,抑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无法进行很好的社会交往。所以,在训练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方面,要抓住重点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智障儿童学习语言知识,模仿的成分较多。因而,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训练他们倾听的能力。在听懂之后,才可以进行模仿。在特殊教育学校,考虑到智障儿童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难以理解课文的内容,根据视觉吸引力的效应,将课文内容的学习结合电脑动画和图片进行理解,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让电脑动画和图片吸引智障儿童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增加他们的关注时间。在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通过动画和图片也可以拓展智障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本内容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活跃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情境,训练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障儿童对语言的学习,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模拟课本内容。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尽可能地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寄托。而且,在教学中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材,选取他们喜欢的话题,引发他们交谈的兴趣。在反复简单的对话中,促进他们对某个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在一定的情境中,模拟不同的对话内容,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场合下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不同的对话情景中,一边对话一边表演,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应用语言。

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渗透正确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在超市和菜市场等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地方,教会学生与售货员进行礼貌地对话,在活动完成之后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多谢他人的帮助和服务。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学习课堂,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智障儿童在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学习,将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三、抓住重点词句,注重复述朗读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于知识的积累少,各种社会阅历浅薄,所以其社会认知比较片面。对于某一个事物,在进行描述时,不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特征。所以,在语言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智障儿童的语句理解和剖析能力,引导学生察图释义,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挖掘他们的观察力和认知智力。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中,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在大脑里构建乌鸦喝水的过程,将“水少,口小,喝不到”等重点词句进行标注。可以适当地设置填空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对于智障儿童而言,是开发智力和培养交际沟通能力的重要基础。加强对智障儿童的倾听能力培训后,再进行口述能力培养。智障儿童的倾听、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环环相扣。小学的语文课本,一般的文章都比较通俗,而且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引导智障儿童的思想建设。对于一些简短、精炼的文字,可以训练智障儿童进行朗读,或是背诵下来。所谓学习的过程需要“口、手、耳”三到,当进行课文的朗读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一些优美词句在反复朗读中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存储在记忆力,继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促进语言的发展。

四、开展课外阅读,扩展儿童的认识视野

由于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受到一定的局限,其知识的积累较为薄弱,阻碍了其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课外知识阅读很重要。不仅可以开拓他们的认知视野,而且可以增加其知识积累。教师可以和家长合作,组织学生进行优秀课外阅读的演讲比赛,进行课堂的优秀美文赏析和讨论。

五、在语文课中穿插智能训练,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在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中,合理地穿插一些智能训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经常会采用一个小游戏: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指代什么。根据他们的认识和生活常识的理解,这个圆圈可以是一个鸡蛋,数字“0”,或是一些圆圆的水果形状。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最为天真无邪,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不会被局限在一定的框架内,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异常重要,特别是对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尤为关键。

综上所述,智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因素,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沟通。教师必须重视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充分运用语文课堂的资源开展教学。加强对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弥补他们的语言缺陷,促进其智力的开发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智障儿童的教学中,针对智障儿童的学习实际情况,困难众多,教师要有耐心地进行引导,促进智障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明明.语文课堂上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版),2010(9).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培智 教学活动 生活适应 导向

培智语文课标要求智力残疾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尽量生活化,这就强调了培智学校教育教学要“以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对于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的培智教育来说,是合乎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现实思想,是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培智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生活走进培智语文,让语文改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适应生活为核心布置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导向生活适应呢?在几年来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导向生活适应的几点做法:

1 以跨越障碍和品德养成为教学目标导向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培智生的障碍就是智力问题及因智力因素而形成的相关品德行为问题,要让他们跨越障碍,就是要使他们在较低智力情况下逐步形成较高较好的认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智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辨别是非适应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所以,在对智力落后学生教学目标定位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并且积极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去教育学生,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让智力落后学生真正跨越障碍形成良好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作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培智生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觉得智力落后儿童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是能够学会一定的文化知识、辨别是非美丑、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经过教育训练,他们也能成为会劳动、爱集体、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也能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去。例如教学《打扫教室》一课,我先让学生对生活学习环境干净与肮脏进行对比判断、同学之间勤劳与懒惰进行对比判断,然后对不同地方的打扫方法进行讲解,接着让同学们分工合作进行现场打扫后,不仅使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打扫卫生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情趣,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了干净是美肮脏是丑、勤劳光荣懒惰可耻,还培养了他们分工合作和团结互助精神。这种长期性的生活化教学以后,不仅使他们跨越障碍习得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还进行了很好的品德教育。

2 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为教学重点导向基本生活能力形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是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生活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学习语文是为了让智力落后孩子的缺陷得以补偿,所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努力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康复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通过启发式教育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从而为学生更加幸福地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根据不同残疾学生不同的缺陷因素,我们学校添置了几个不同功能的康复教室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让他们在里面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康复训练。例如教学《尝一尝 闻一闻》一课,我借助学校的魔方多感官训练功能室来进行教学。首先,我通过气味散发器把苹果、草莓、柠檬等水果香味散发出来让学生闻一闻并区分,同时水果的香味也吸引了学生接下来学习的兴趣;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关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同时在卡片上给不同水果上色;然后拿出实物水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受真实水果的形状、颜色和香味;最后用刀把水果分切给每位学生,配合柔美的音乐让学生尝一尝,品尝后让学生说出每种水果的味道。这样,借助魔方多感官训练功能室的教学,把语文、康复训练、生活常识、美术音乐多学科教学形式融合到一起,不仅提高了智力落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对生活常识的认知提升、听视、触觉、视觉、嗅觉的补偿和康复提高也起到了很好作用。

3 以因材施教和合作交流为教学方法导向社会交往能力形成

特殊教育的实施,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避免在课堂上智力低的学生“吃不消”,智力高的学生“吃不饱”。所以,每次开学初我会根据每个班学生的智力情感、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言语表达等情况的不同,采用个别化教学、班级分层教学及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合作交流,融和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使得全班同学能接受到适合自身特点所需要的有效教育。在备课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教材和学生的目标,并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与合作交流有效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复杂,应在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内容之后,再进行分组或个别教学,并给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课题与问题,最后通过合作交流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能力较低的学生解决容易的知识,在检查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个别学习的结果时又在全班进行。如我在教学《睡前准备》一课时,我先通过放电影式的课件让学生领悟睡觉前应做哪几样事情,当全班学生基本知道本课应学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全班分成好、中、差三组,并定好每组的教学目标,每组同学根据目标到宿舍进行合作练习,练习时互相指出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理能力情况指导他们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最后教师进行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4 以直观教学和生活情景为教学手段导向感性生活能力形成

直观教学是指教学中尽量使用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和生动的表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智力落后学生表象贫乏,直接经验缺乏,所以直观教学对智力落后学生的语文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一个智障学生毕业以后都要走向社会,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是社会生活能力的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智力发展特点,导致他们在语言、思维、动作上表现较为迟缓,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搬进课堂,采用直观教学并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4.1 采用直观手段,激发学习欲望

智力落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较快领悟课文意思。例如教学《禽类》一课,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图片、幻灯、录象等直观景象导入,让他们认识鸡鸭鹅鸽等禽类的外观,然后播放这些禽类的叫声让他们区别并学叫,再播放这些禽类走路的录像,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去,最后通过实物辨认使学生掌握本科知识点。

4.2 创设生活情景,开展生活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要我们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把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十字路口》和《红灯绿灯》的时候,我把课堂搬到了模拟情景教室上,和学生在情景教室上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以及信号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作用,同时创设情景让他们过斑马线及在没有斑马线的马路上穿过。通过反反复复地体验,学生学会交通安全知识的同时树立了交通安全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5 以启发引导和充分练习为教学措施导向理性生活能力形成

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智力落后学生领会知识较为迟钝,而且遗忘也快,我们要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还要加强在应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就要通过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地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促进他们的生活参与。例如教学《打电话》一课,我先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各种家用电器,写出他们的名称,并讨论各种电器的作用,当讲到电话时引出课题,然后问学生电话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要用到电话,学生回答时讲的不全面的部分我及时启发引导并补充清楚,接着创设多个打电话情景分组让学生模拟打电话,学生对话过程中如出现讲不清楚或想不出讲什么话时,我又及时进行引导对话,最后现场让学生打对话给自己的父母亲,打电话前先让他们想好要说的话题,连续几天重复训练打不同情景的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用练习,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电话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懂得了打电话方法和对话方式,这样的学用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智障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 智障学生 口语交际 思维品质

口语交际中的思维品质,指的是交际者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对别人的话语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性本质。它直接制约或推动着口语交际活动的进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智障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反应迟钝,或人云亦云,或表述不清,或沉默不语等。这说明智障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品质低下,口语交际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为智障学生融入社会,为他人所理解并接纳的严重障碍。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培养智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关键是培养智障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品质。

一、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培养智障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际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时,内容集中,观点明晰,语意连贯,语言简练,有条理性、逻辑性;二是交际者在倾听对方言语时,分析深入快捷,迅速把握对方的观点、思想、动机,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训练学生按顺序表达,实现表达的条理化。

如在引导七年级智障学生以“人类的好朋友――狗”为题进行表达训练时,我先用“见人汪汪叫,最爱吃骨头”的谜语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然后用仿真的玩具狗让学生说出狗的模样,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说出狗的作用,最后让家里养了狗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狗的感情。其中用仿真的玩具狗让学生说出狗的模样时,又是按从“头部躯干四肢尾巴”这样的逻辑顺序让学生说。这样的顺序既有条理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表达层次清楚、秩序井然、有根有据,让听者一听就感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没有我的这种引导,虽然大部分智障学生能说上几句,但表达的效果要差得多。如果说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储存丰富的水库,那么这种按顺序表达的方法就如渠道,让学生的思维有序地汩汩流出。

2.训练学生考虑问题的严密性,实现表达的逻辑化。

说理引导学生表达时力求观点明确周密,语句连贯,条理明晰,中心突出,让人一听就明明白白。如在引导六年级智障学生以“现在的我比以前长大了”为话题,找出能证明自己长大了的证据时,老师步步引导,层层推进。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在慢慢长大,你能不能证明自己确实比以前长大了呢?请你们思考讨论后告诉老师。

学生1: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

师:爸爸妈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一定不会错,你是长大了。

师:有哪位小朋友能用身边的事物证明自己长大了?

学生2:以前的衣服太小了,鞋子太小了,不能够穿了,所以我长大了。

师:非常棒,以前穿的衣服、裤子、鞋子现在穿太小了,说明你长大了。其他同学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呀?

学生众:是的,我也一样。

学生3:我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了,我是我们培智部的大哥哥了,我长大了。

……

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紧扣中心,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表达和思维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使他们的表达更具逻辑性,更具有说服力。

3.训练学生认真倾听,实现倾听的准确性。

一是训练学生准确把握对方的说话内容,即能迅速准确地听懂对方讲的主要内容,准确听出对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二是训练学生善于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和表达顺序,准确分析对方的表达目的和意图,并依此作出反应。组织专门的倾听训练,通过反复专项训练提高倾听能力。如设计下面的专项训练:

(1)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过程。在学生说完之后,老师再复述故事,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听说情况。如给智障二年级小朋友讲《拔萝卜》的故事,让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谁种了个大萝卜?小猫又叫了谁来帮忙?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在学生回答完了之后,老师再复述《拔萝卜》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听说的情况。为了加深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老师再组织学生带着头饰表演1至2遍。

(2)让学生听老师课前录制好的大段讲话或对话,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讲话或对话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说完后,再播放录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行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后老师总结。

二、通过多种方法训练,培养智障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口语交际中,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交际者善于根据交际的内容、对象、场合和情景,从交际的目标出发,灵活运用交际的方法、策略,使口语交际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这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针对同一交际目标灵活确定交际内容、灵活选择交际方略、灵活处理突发因素等方面。智障学生生活的空间狭小,没上学时他们基本上是局限在家里,上学后生活的空间略有扩大,但往往人际交往的面窄,再加上口语交际的能力得不到有意识的系统训练,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具备灵活性了。但绝大部分智障学生通过系统的有意识的训练后,思维的灵活性能显著提高。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训练学生针对同一交际主题,用不同的身份进行交际。

即训练学生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如在引导七年级智障学生以“爸爸酒后撞红灯”为题进行表达训练时,请他们分别以交警、爷爷、妈妈、儿子、路人等身份和爸爸进行谈话,思考该和爸爸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讲出来,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合情理。

2.训练学生针对同一交际内容用不同方式进行表达,实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即训练学生根据表达需要灵活选用表达方式的能力。我们知道,汉语是极富表达力的语言,同一内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说明,也可以从侧面介绍;可以用陈述句进行叙述,也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加以表达;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用修辞手法生动展示;可以用长句具体描述,也可以用简句抽象点明。就是同一内容,同一句子,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达,其效果也各不相同。这些方法的运用取决于交际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丰富多样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方法,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如围绕“小强打碎了玻璃窗”这个句子展开灵活表达训练,学生不仅能丰富表达形式,提高表达能力,而且能体会到不同表达方式的独特作用,使口语交际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培养。

用“被”字句说:玻璃窗被小强打碎了。(强调玻璃窗的状况)

用“把”字句说:小强把玻璃窗打碎了。(强调是小强)

用反问句说:难道小强没打破碎玻璃窗吗?(加强表达的语气)

用感叹句说:小强打碎玻璃窗啦!(表示十分惊讶)

不仅如此,而且可以用修辞手法、具体描述等方法,使句子表达得更鲜活、更生动。

3.训练智障学生面对不同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实现应变的灵活性。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要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处惊不变,当机立断,对突发因素进行处理,仍能使口语交际走出困境,取得成功。这是灵活应变的表现。按照这种思路,或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机智、巧妙地处置不礼貌、不友善的行为,以扭转不利的局面。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训练智障学生应变的灵活性就是要凭借具体训练,让智障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讨论,提高他们应变的灵活性。如创设一个误会的情境:文文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弟弟跌倒了,连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一位阿姨走过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倒了?”假如你是文文,准备怎样向这位阿姨解释呢?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智障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表达深刻到位,能打动人、说服人,倾听能全部把握观点,深刻分析意图,并随时作出交际反应,从而保证交际获得成功。

1.训练智障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打开思路,多角度选择、确定自己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法,多侧面分析对方言语的内容实质和目的意图。

即让学生在多次历经“思考―表达―听辨―思考―表达―听辨”的复合训练中,学会多方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路”“购物”“向人借物”“辩论”“争论”等训练,都是训练学生多方位思考的好话题。

2.训练智障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体会、思考对方言语的内容含义。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由于对方是“多样化“的对象,因此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所表达的言语,往往给倾听者带来许多障碍和困难。这就需要倾听者采用合适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判断、解读、译码等。也就是说,要根据对方的言语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情意识,对其作出分析、判断,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训练智障学生善于抓住对方的言语表达方式,分析对方的交际动机和目的。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7

一、多元智力理论概述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后来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在20世纪90年代末渐渐完善了这套理论体系。加德纳把智力看作是一种生物潜能,这种潜能可能被激活,也可能被抑制,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也就是说,只要用恰当的手段和条件让人接受教育,那么人人都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人。关于智力的结构,加德纳提出智力是多元的,每个正常的个体身上至少同时拥有九种智力潜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他的智力强项和弱项。加德纳认为,所谓科学的教育,就是要发展儿童的优势,增强儿童薄弱环节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每个人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智力协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化学实验中不仅需要逻辑———数理智力,而且还需要身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等。各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都应得到有效的发展,教育应该担负起激活和培养人的多种智力潜能并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的任务。

二、独立学院化学教学中实践对学生多元智力的培养

化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推理性很强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化学教学较为重视多元智力理论中所谓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开发,而对其它类型的智力很少关注,致使化学教育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精英”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按第三批本科录取,平均分数与母体学校第一、二批本科学生有相当大的差距,故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即这部分学生在传统的以多元智力理论中所谓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为主的智力开发还不够。加德纳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上述几种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智力通过恰当的教育和训练都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实现对学生多元智力的培养。1.化学教学对学生言语———语言智力的培养。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化学中表现为个体能顺利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化学事实现象、过程等,并将自己对化学事实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表述出来与他人交流。譬如,个体描述分析一些社会中的化学现象———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分析过程或酸雨的治理等。化学学科还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即化学用语,化学工作者常利用化学用语来进行思维、分析化学概念及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开展更多地针对化学语言智力的培养的一些活动课,让个体去提高自己的语言智力。2.化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数理智力的培养。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的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观察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分析综合方法等,化学实验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景中等方法,这些都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化学习题教学中,也有很多数学方法经常用到,如:不定方程方法、数列方法和微积分等的简单应用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3.化学教学对学生视觉———空间智力的培养。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促使人们去分析沉淀转为灰绿色的原因。化学物质结构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动画,模拟物质的空间构型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通过训练学生根据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中和滴定的终点等都是发现和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力很好的办法。4.化学教学对学生身体———动觉智力的培养。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对事件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思想。在化学科学中身体运动智力表现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中使用实验仪器、装置、工具进行实验操作都是顺利完成某项具体实验任务,由上肢和手一系列实际动作组合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实验活动方式。通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操作时间和适当的场所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力。5.化学教学对学生音乐智力的培养。音乐智力指的是个体感受、辩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化学属于理工科,似乎与音乐、艺术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在化学课程与教学中有一些培养学生音乐节奏的素材。例如,在钠和水的反应中,一会儿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儿又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火燃烧的现象,这其中就有声音、节奏的贡献,使人难以忘怀。大量实验证明,在配有音乐背景的环境下上课,不但可以使课堂更有趣、生动,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身体的能量。6.化学教学对学生人际交往智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来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选取一些适宜的课题,如“肥皂的制备”“从西瓜皮或柚子皮中提取果胶”等设计实验。通过划分小组,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和想像,既可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又可通过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而且学习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7.化学教学对学生自知自省智力的培养。自知自省智力是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通过化学实验专题探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反思、检查,根据目标要求、行为方式以及将做的实验项目与过去的实验项目比较以进行新的构想等,促使学生能将这种回顾与检查内部化,从而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对自己的研究状况进行评估,并在今后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记化学课堂笔记也是培养自知自省智力的一种好的策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回忆上课的过程,总结得失。8.化学教学对学生自然观察智力的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这种智力表现为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对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比如带领学生调查化肥对农作物增收的作用和负面影响,检测饮用水的质量或测量雨水PH值等都有利于对学生自然观察智力的发现和发展。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 多元智力调动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课堂教学

1.引言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1][2]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先后共提出了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视觉一空间关系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共八种智力[3]。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及测量方法提出了挑战,拓展了我们对智力的认识,引起了国际心理学界与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多元智力的特点

2.1智力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和发展性。

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上述八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4],既有个体相互之间的差异,又有个体内部的差异。而文化则是影响其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每种文化或社会对不同的智力有着不同的评价,使得个体在各种智力的发展上有不同的动机,也使某一社会的人群在某些智力上可能高度发展。大部分人仅能在一两种智力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人都有能力使所有智力发展到适当的水准。

2.2智力通常以复杂的方式整合运作。

每种智力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他智力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并不是独立运作,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由此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力相对独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以组合的复杂形式发挥作用。

2.3智力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每一种智力都包含着数种次类智力。例如音乐智力包含了演奏歌唱写谱、指挥、批评与鉴赏等次类智力,所以一个人可能歌唱得不好却很会作曲,不会演奏却善于批评与鉴赏。其他种智力也都包含有各自的多种构成要素,且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3.多元智力调动与汉语课堂教学

多元智力在教学上的运用可以分为三大类型:(1)强调单项智力的培养;(2)运用各种多元智力渠道,达成某项学习目标;(3)兼顾单项智力的同时运用多元智力来增强教与学的多元渠道和效果。这三类中跟汉语教学最有关系的是第二类,就是运用多元智力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5]。现在,从学前教育到大专教育,从成人教育到特殊教育,多元智力理论被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

3.1调动言语—语言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言语—语言智力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

3.1.1听。诗对区内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古典诗词,使学生体会节奏和谐的韵律。充分显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审美特点。诵读可以把诗歌的回环往复和一唱三叹的音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觉。朗诵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利于增强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真实的情感和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3.1.2说。教学中需要为学生的说话去营造一种合适的氛围,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访谈、答问、朗诵、看图说话、口头复述、口头作文和演讲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语感,激发其语言的潜能。

3.1.3读。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其次,为理解而进行阅读。最后,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

3.1.4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让学生每天记录班级的新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诗文和名言进行积累等。

3.2调动逻辑—数理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逻辑—数理智力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及进行完好推理的能力。在进行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逻辑—数理智力是不可缺少的。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意思猜测不熟悉的词语含义,对相近的词义进行辨析,还可以更改原文的词语,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比较。对于条理比较清晰的文章,教师可以打乱文章顺序,让学生重组排序;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文中信息推理故事的情节发展;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字面意思、细节的暗示和逻辑关系,推敲作者的态度,进而深层理解文章的含义。

3.3调动视觉—空间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视觉—空间智力是指人能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和完成知觉转换的能力。此种智力包括对颜色、线条、形状、阴影、空间及这些因素间关系的敏感性。它包括以视觉能力和图形的形式呈现视觉或空间思维能力及在空间矩阵中对自己准确定位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板书、录像带、多媒体、幻灯片及各种图表道具等调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结合语言文字特点,给课文配插图,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形象进行诠释。

3.4调动身体—运动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身体—运动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特殊技能及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有效调用身体语言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大多数学生喜欢表演,但是要想演得生动,首先必须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和想象。因此,教师进行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或小说教学以及戏剧教学时,就可以用角色模仿和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好的把握。

3.5调动音乐—节奏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音乐节奏智力的关键点是对声音的旋律、节奏、音色、音质等的敏感。文字和音乐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是感情,两者之间互有长短。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与体会是至关重要的。

3.6调动人际交往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人际交往智力的重点是在交流中体察他人的情绪意愿、和谐处理人际关系。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发挥与团结合作的机会。另外还可以把学习小组分为两种形式:同质和异质合作学习小组。这样能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此基础上,发掘自身潜力。同时,还可以在协同工作时取长补短。

3.7调动自我内省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自我内省智力指对自我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准确描述,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气质、动机、意图及愿望,有自知、自律和自尊的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反思提供交流的平台,如开展“我的学习反思”演讲会,进行“学习反思日记”的展览,“我与学习反思”交流会,等等,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反思的积极性。

3.8调动自然观察者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自然观察者智力的重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与分类的能力。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猜谜语活动;描述学校或宿舍情况(学习表示方位的句型),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区别形似汉字;用汉语写观察日记;写对一些照片的简短说明;叙述一次旅游和参观的经历,等等,从而促进汉语教学。

4.结语

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智力分布的差异,但这种智力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从汉语课堂教学的意义上来说,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不在于智力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而是在于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学生智力的优势促进汉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区内少数民族的汉语课堂教学,其中语言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关系最为密切,但是并不仅仅和言语—语言智能有关。要学好并熟练使用语言,还牵涉到其他智能。因此,如果能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将对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Howard.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吴志宏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哈维·席尔瓦等著.张玲译.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M].教育研究,2000.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目标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能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

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及时调整,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学习认知发展于什么的要求。这种师生互动,能拓宽反思的层面和渠道。为了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增强语文课堂行程的灵活性和可控制性,培养教学机智和丰富经验智慧,面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教学进程,教师要能不断地反思。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竟语焉不祥,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总结。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3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篇10

一、语言智能的培养

1.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

(1)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是表达内容的核心,也是在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其次要了解教材中是以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2)课中阅读。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讲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进行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3)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方式。例如,对于交通和交通运输、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语言要准确规范,对学生不能准确表达的问题要适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对于那些回答得好的学生除了给予鼓励之外,还要向全班学生指出该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并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对于那些上课懒于开口的学生,我采取一半引导一半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尽管这些学生有时问题回答得并不好,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

空间感知智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而会主动观察的。在教学中,可因时、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课外、校外也会主动观察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2.指明方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自然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让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上,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就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观花、无所收获的。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在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土壤层次的主要特点上,着力观察每个层次的色泽、粘度、组成物质。

三、交际智能的培养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有“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小组中从事共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交际智能。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致包括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的得出、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其中实施研究过程就是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通过野外观察、访谈、发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许多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资料,要从图书馆、亲戚、朋友处借阅,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地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地理学中许多疑难问题都涉及数学知识,若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数学思维,有些重、难点就会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从而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坐标图像,化抽象为具体。

坐标图像是表达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的数学形式,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和深化。恰当地运用坐标图像,既能将所授的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现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之鲜明、具体,使学生透过诸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较快地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2.运用反证法,变迷惑为清晰。

有些题目按常规思维分析推理,往往不得其解。但换一个角度,变换思路,用反证法即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化难为易,知识在逆向思维推理中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辩证性。运用反证法,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追索,使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