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21:47:28

培智教育论文

培智教育论文篇1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第二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第三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本文在以下的论述中采用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定义。

(二)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动机。动机是由于需要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主要的需要有:健康的需要;娱乐的需要;表现自我价值与创造性活动的需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要;丰富体育文化知志的需要。体育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

2.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实现目标。

3.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态度的体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富有感染力的因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在认志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情感过程和认志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4.意志。意志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觉调节行为与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克服学习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一)启动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动机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学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

(二)明确学习动机

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志、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志和技能来增强体质,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才是目的。

2.以体育锻炼促进人体美来培养学习动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让他们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

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志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激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变化,适时调节、控制、及时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拧制。激发学生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教育。教师要以情感人,寓情于教,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意志的培养

首先,应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长跑是一项不太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好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其次,应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练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

三、结语

体育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参与的程度取决其思想、情感、意志的投人程度。为此,应多方着手,感情投入,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挖掘体育兴趣潜能,开拓课外体育生活空间。教师要重视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本身的学习过程、课外活动、团队活动、教师本人的性格和作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熄.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安徽体育科技,1997,(1).

[2]杨明.浅谈课堂心理气氛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培智教育论文篇2

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

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模型(图1):

系统的构建策略

1建设思路

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广东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

佛山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

2建设方法

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

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

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

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3系统的架构

3.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4建设目标

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在原有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上进行扩充,在充分考虑与人力资源等其他业务系统进行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主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一套科学、灵活的全员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依据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建立员工的全方位培训档案管理,可记录员工的历次培训情况、培训得分等,作为对员工技能的考核与能力选拔的重要依据;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

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

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

2岗位符合度评估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

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

4培训计划生成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5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实现培训课程管理、题库管理、师资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场地管理、专家团队管理和培训证书管理。根据年度培训项目计划,举办培训班,网上报名,培训班上报,并进行归档,并可进行在线的考试和成绩登记。

6培训考核与评价将教育培训目标考核的内容在系统中进行定义,对能够自动采集的数据实现自动采集。下一步在时机成熟时,将试行由各责任单位定义培训目标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并经人事部审查后正式。

7统计分析与报表可动态分析每个员工培训情况与岗位的符合度情况,作为了解员工知识结构与水平、以及人员选拔的依据之一,可依据某一岗位统计出单位内非本岗位员工岗位培训度情况,并按积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直接上级、主管部门可动态跟踪、统计员工的培训情况,有针对性的了解需求、组织培训;员工可动态的查看本人需培训的课程,本人的培训档案与积分情况,以便及时参加相关培训,能动态地查看计划与完成情况的对比。

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解决的问题

1实现了局培训的全员覆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全局全员培训的完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7月,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了将近2年时间,审核并固化了全局698个岗位应知应会标准,为支持网络培训应用,开发了将近400门电子课件,并同步建设了基本涵盖所有岗位的配套题库数万道,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

2实现了培训的智能化全过程管理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按岗位制订培训方案,自动生成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结合课程课件,推送到员工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员工学习过程的监控,培训积分的自动计算、学习档案的自动归档,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并可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

3实现对员工岗位符合度评估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计算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推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可按员

工进行分类统计,查看详情后,可查看具体的员工已完成的课程与实际应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对照关系,为员工绩效评价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

4实现网络培训的在线管理实现从培训项目的建立到培训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在线管理功能。可由系统生成学员报名、办班管理、学员学习情况监测与统计、培训效果评估、月度、季度、年度等报表,实现办班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提高各项数据查询的速度与准确性;

5实现培训的监督考核管理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

小结

培智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职物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8-02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一元化智能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后,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国内诸多学者在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众多学者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理论与教学情境相结合。任君庆[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构成,提出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方向、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职情境化教学与学习环境。曾晓洁[2]分析、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智能本位”和“情境化”评估的评估理念及评估的多元化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智能理论与高职课程相结合。蒋满英[3]将多元智能理论和当前的项目课程及项目教学法相结合,探讨了“项目型多元智能”的高职课程模式。

3.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徐亚辉[4]认为,教师应当把教学工作当作“专业”发展,要不断地“反思自我”和“自我更新”,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对教学对象应当发展“教育性理解”和个性化教学,运用多元智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现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甘玲玲[5]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八项基本智能,强调人的智能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并应用到教学当中。龙伟忠[6]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并提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措施。

4.智能理论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段美荣[7]认为高职院校当前考核方法传统、单一,考核内容侧重认知能力、忽视实践能力,体现不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及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其教育观与考核观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左明章[8]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理论指导作用,分析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判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学生学习绩效评判的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示例来阐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央大力支持物流服务业,物流管理专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类院校中开设,然而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仍然沿用本科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侧重于物流设计、运作与管理理论的教学,忽视高职物流的人才培养本应侧重于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技能操作能力的问题。因此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和加强人才保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前多元智能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共有八种智能。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弱势,学生之间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的差异,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这就要求既要考虑给学生培训部分相同的课程和技能操作,即共性问题;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个性特点。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具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如何使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日益重要。这种模式既要便于辨认不同学生的认知系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智能的发展,也要运用导向型教学方法培养使其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设计。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的人”,需要多方人员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特别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课程目标需具备针对化、导向化和情景化,注重理论知识和学科的系统性,以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在众多学科中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的收获,然而具体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解决。

1.多元教学与现实不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不同实施导向型教学,确保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但事实是由于国内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源、教师素质等很难确保个体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更多的状况是沿用本科的共性基础模式,提供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理论知识传授。

2.导向型教学目标与实际不符。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的技能型、知识型全面人才,导向型教学针对的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设置岗位,围绕该岗位需求培养促进学生智能多方面发展。然而目前课程体系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框架仍然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单科分段式”课程结构。

3.教师角色的转变。智能是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从以前的知识灌溉到促进学生的智能自我意识觉醒,这些需教师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4.学生评价的不完善。多元智能评价方法首先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所以评价标准不能只用言语和逻辑数理智能来衡量,而应从人的多种智能来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多元智能评价方法更注重让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观察中去评估学生,常常使用像观察检核表、进度记录和日志这样的评价工具,然而现实的状况中学生的评价仍然处于言语和逻辑数理智能来衡量的阶段。

参考文献:

[1]任君庆.高职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2]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3]蒋满英.“项目型多元智能”高职课程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4]徐亚辉.多元智能:呼唤教师行为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5]甘玲玲.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6]龙伟忠.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生多元智能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7).

培智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创造力;森林培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45-02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智力和认识水平都是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核心的,是以有机的整合方式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在此思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成为典型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环境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影响。[1-3]森林培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验课内容的设置,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传统应试教育所不具备的智力元素。

一、传统森林培育实验课设置的特点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其课程的设置由理论、实验和生产实践等环境构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培育实验课程的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修订时间较长,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生产实际要求。森林培育学的教材目前只有四个版本,从1981年出版的《造林学》到2011年出版的《森林培育学(第二版)》,平均每10年修订一次,虽然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但实验内容的设置几乎没有改变,且实验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及时地更新,不能满足现代集约林业对于森林培育内容和手段更新的需求。

2.实验内容重验证型,轻创新型,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实验课程的内容大多为为验证型实验,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几乎没有。而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的设置不仅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行动和审美的能力,是培养新型林业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3.课程压缩,实验内容减少,实验时间短。随着国家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森林培育学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总课时由原来的72课时,调整到现在的60课时,其中实验课时为12课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被牺牲的往往是实验课的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4.实验分组和考核办法不合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条件的影响,目前的森林培育学实验分组多为5~6人一组,有些实验10人一组,加之时间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且实验课程的考核往往以作业成绩为主,实验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往往不能得到确切的评价。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多元智力理论最早由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依据他的观点,人的智力可以归为语言智力、音乐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和交流智力等7种智力。[4-5]这7种智力的发展并非一致,且允许智力因素的差异发展,允许根据个人智力的差异而开展针对性的培养,这对于我们在森林培育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根据加德纳对“多智元理论”的阐述,其理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智力具有独立性又相互影响。7种智力因素是独立地存在于每个个体中的,各种智力的发展具有独立性,但各种智力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的智力特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认识学生智力形成的特点,发掘学生最佳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发展对智力因素加以强化和平衡。

2.智力强调实践性。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强调两种能力,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或找到生产实践中难题的能力,另一种是生产或创造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林业快速发展对人才能力的根本需求。

3.智力的高低取决于环境和教育。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个体所处环境和受教育条件决定了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决定了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决定了人与自然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决定了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优化教育条件、教育内容与方式才是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森林培育实验课程改革的启示

1.内容设置突出实用性。森林培育学是门重视实用的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实验项目设置,不仅能做到学以致用,更能在实验中启发学生发现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难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理智力、动觉智力等智力的发展。

2.验证型、创新型实验模块并存。验证型实验重点要学生掌握森林培育课程中的某些真理性内容或通用的实验方法,比如种子检验系列实验;创新型实验重点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实验条件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讨、观察、思考、查阅资料等途径达到老师给定的目标。

3.实验内容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别的,同时考虑学生自身兴趣的差异,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也要做到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力。

4.革新上课方式。目前森林培育学实验多采用老师讲原理并演示实验过程,学生重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不思考、不动手、不观察、不提问的习惯。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准备实验用品、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等入手,老师对实验中的细节进行补充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准备实验、自己讲解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相应的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5.改革考核方式。必要的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根本途径,单纯依据实验报告成绩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而且在打分过程中无法保证公平。在考核时,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的考核,学生随机抽取已经进行过的实验模块,从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原理理解,到实验操作过程详细考核,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智力水平的全面锻炼。

大学教育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对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全面锻炼,一门实验课程虽不能对7种智力进行全面锻炼,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多的是提高了学生寻找困难、解决困难的智力水平。在教学环节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放在首要地位,要比灌输枯燥的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也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小刚,赵洁.从高校创业教育到创业实践的探析――以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163-166.

[2]贺梦冬.浅谈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以大学物理教学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119-121.

[3]曹霞,姚利民,黄书真.论教师、学生、学校因素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2,(1):25-31.

[4]田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张淑燕.多元智力英语教学策略与非智力因素培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45-4.

培智教育论文篇5

1. 课程与培智课程建设概述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2.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3. 培智课程建设的建议

3.1搭建理论框架与结构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2构建培智课程建设研究体系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各类支持系统的要求也逐渐加深。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培智课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的开发就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讲座、定期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

培智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 智育; 人文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53-0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理论意蕴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目前相当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越来越聚焦于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关于人的课题成为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人文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严峻而且紧迫的现实课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科技和经济的强势发展挤压了人文精神的发育空间,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物质、短期、局部利益,轻精神、长远、整体利益的功利倾向,反映在高校中就是重智育轻德育、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这种倾向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出于对德与智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不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到位所导致的。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倾向,其后果是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最终也会对学生的智育发展产生负面制约,从根本上阻碍了人的发展。因此,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人文动力功能,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增强教育实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从个体素质构成来看,是包括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智育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统一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根本目标和归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织、在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是相互作用的,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人的价值观念、激发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侧重于“思想性”、“价值性”和“精神性”。智育则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侧重于“知识性”、“真理性”和“客观性”。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区别也导致了它们在教育规律、教育方式上有所差异。

然而,这种区别和差异是相对的,二者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相关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础,价值引导需要以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为前提。另一方面,学习知识、追求真理、锻炼技能、开发潜能的过程中必然包括也必然需要精神动力的激发、意志的锤炼、品德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智育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之提供方向引导、动力激发、精神支撑、情感控制和意志维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课程教育,属于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主渠道。从其直接功能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挥着价值引导、人文教育、动力激发和精神熏陶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与智育相对立、相孤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人文精神,把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遗产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和阐释出来,用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去营造适合人生存、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人文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智慧资源和精神动力的任务。

智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知识和技能何以需要、如何发展、发展的动力源来自何处,这些都不是智育本身所能够解答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人文价值的层面来解答。简言之,智育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指导学生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因为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又是最终依靠人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的教育目标最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文动力,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智育的价值引导、动能支撑、功能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力,它是为了人、以人为发展目标的动力,是以价值指向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经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越需要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类必须把高精神、高人文渗透到高科技之中,确保高科技为人类的繁荣和富强服务。说到底,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智育协调发展,把德育和智育统一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作用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智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动力,从形式上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传授,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等。从功能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为学生确立价值导向、传承人文精神、激发精神动力、塑造高尚人格、进行潜能开发、提供方法指导等。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智育发展的目标的牵引力、发展的支撑力、功能的整合力、创造的激发力四个层面来探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目标的牵引力。目标的牵引力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指导思想、价值原则、教育内容在智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定位上发挥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素质、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和巨大的热情,促进专业学习的展开,并保证专业学习和活动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教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社会主义前途、同人们根本利益的关系,从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对人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具有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社会需要的、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既是灯塔,指引人们奋斗的方向,又是精神支柱,给予人们不断进取的动力。有了正确的目标,就能方向明、动力足,就能使人们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实现目标之中去,争取早出成果。一般地说,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崇高、越深远,他的热情就越持久、毅力就越坚强,也就越有希望到达事业的顶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一个崇高、远大的奋斗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发展的支撑力。学习知识,不是单纯认知的过程,而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重对人的情感和意志的锤炼,注重对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高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为智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远大的理想信念,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能够成为智育发展的有力支撑。理想信念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驱动或指导行为的精神支柱,有助于确立相应的价值取向,激发强烈情感,形成顽强意志。理想信念越坚定,行为的持久性就越强。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动力,将会对人的一生发挥积极作用和深层次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在其它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是人工作、学习的支撑力,也是人智力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支撑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旦被激发和激活,便会以极大的热情,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开发,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功能的整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概括和浓缩了特定社会所积累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将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教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由于智育课程都是围绕某一专业、学科或者职业领域的需要而设立的课程,经过纯粹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有较系统深刻的认识,但是口径也仅仅局限在本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城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有可能会出现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工作岗位更动和职业变换的需要;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的后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缺乏综合的视野,特别是缺乏与其他专业人才合作共同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过分局限于自己所属专业领域,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思维绝对化,形成以自己学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缺乏对其他专业和学科的理解、共通,难以同他人沟通和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固执、偏狭和思维的钻牛角尖与“认死理”等现象,缺乏灵活性;按照纯粹专业教育培养起来的人还有可能认识不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自私性,影响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智力结构更加科学、完善、合理,促进教育整体效果的开发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智育提供创造的激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教给学生现代思想观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它紧密结合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意识,从而破除禁锢人们头脑的、约束人们聪明才智发挥的、阻碍体力、智力开发的精神束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人们更多更快地获取、消化知识,还能促进人们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科学成果。在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特别是人的智能潜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与改造世界,而对人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的目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发展状态的影响,并从根源上受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影响。由此,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甚至在一定时期出现此消彼长、相互割裂的状态,在当前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些高校里得不到重视,厚此薄彼的倾向仍然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实现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这一视角来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是必要和可能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这种高度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片面发展所带来的危害。社会、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和表现。现代人如果不从思想上、道德上警醒,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找到自身发展的方位与路径,特别是找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支撑,就会遇到生存危机。从教育规律来看,人类创造的整个知识构成一个现代科学的体系,在体系内各个部门都能互相沟通,其中最核心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各种具体科学的最高概括。就我国具体国情来说,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国情,也是在各个学科落实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德育范畴,而是德、智、体诸育的共同基础。

当前高校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关系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处置尚存在一些模糊或不尽确当之处,其中主要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地位重视不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被分解成越来越细的学科,学生可以更好地往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弊端,造成科技与人文的分离,尤其是技术理性的膨胀和人本价值的迷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表现在价值关怀和人格塑造上,表现在对理念、尺度和方法的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能够为智育提供有效的人文动力,首先就要面对和解决现代人所面对的人文缺失的问题。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资源的开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从人的发展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长期的、战略的和潜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导致教育管理者忽视、轻视甚至怀疑这一功能。为此,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动力功能开发的战略性和长期性,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维障碍。其次,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殊地位,提供充足的人才、资金、课时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条件保障。其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保障教师的待遇,鼓励教师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文功能发挥的关键。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领域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探索,倡导师生合作、教学互动和探讨研究,创造一种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真正实现对人的发展的全面促进。

总之,“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实现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的人文动力关系的和谐共进,就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协调发展、共同育人,形成以德统业、以业养德的良性循环;就是要在人的发展视角下全面观照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79.

培智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成功智力 分析性智力 创造性智力 实践性智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50-02

【Abstract】Sternberg’s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showed us a new intellectual theories. His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including analysis intelligence, 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practical intelligence on China’s in-depth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ccess of its intellectual and theoretical concep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useful lesson to learn from China’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Key words】Successful intelligence Analysis intelligence Creative intelligence Practical intelligence

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各国都重视智力及其培养问题。如今智力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批判传统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其有益部分,同时加强教育同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也就是不单单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的教育。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与我国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园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腾伯格指出成功智力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通俗的说,也就是成功智力是帮助个体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的智力。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应当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生活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能力来定义智力;第二,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长处和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智力主要由分析性、创造性、实践性三方面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组成,成功是通过智力三个方面的平衡获得的;第四,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1]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由彼此联系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构成,分析性智力是主体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能力,也即“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它主要是指传统的学业智力。创造性智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奇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概念、新方法、新产品等的智力。实践性智力也称社会智力,指个体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智力。斯腾伯格强调,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二、成功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1.对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启示

斯腾伯格认为:“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纠正并弥补自身的短处,那么你的成功智力会有很快的提高。”[2]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不断发展的,受个体的遗传、经验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智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容,而且智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幼儿园教育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考虑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仅着眼现实需要,而且从长远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同时,幼儿园教育要摒弃传统教育的智力范围,当前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主要培养和提高学业智力,也即分析性智力,强调比较、判断、评估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不够重视,成功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要协调配合达到平衡,才能取得最优效果。因此,要改变传统只注重以学业智力为代表的分析性智力的做法,同样注重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要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采取多方位、个性化的智力培养措施,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域。在幼儿园教育别应该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对新奇情景有新想法、新观点、新方法等。同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培养幼儿一般动手能力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智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启示

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不是偶然获得的,通过学校给学生(甚至可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开设一些不仅需要分析机能,还同时挑战其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的课程,成功智力就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和发展。”[2]现在幼儿园课程被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在这五种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同时在内容上幼儿园课程应该以趣味性和生活性为重点,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找出适合幼儿现实性的内容,激发其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创造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才是课程的知识性。在启蒙教育阶段,兴趣和创造是继续教育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效。还要为幼儿创造适合发展智力的环境,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促进智力全面发展的角度来为幼儿创造环境,要使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有机结合和协调,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成功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在健康领域方面要以培养幼儿的实践性为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其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注重知识性,要交给幼儿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还要引导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新想法和好奇心等创造性;在语言领域,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和口语等实践能力,教给他们必要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时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在语言和作品的学习中培养兴趣,发展创造力;在社会领域中,要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系统促进幼儿情感、情绪、同伴关系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同时引导其兴趣所在,注意在各个系统和领域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科学领域,要以创造性为重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产生新颖想法和解决方法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艺术领域,要找到幼儿兴趣点,及早培养他们的艺术能力,同时注意注重实践性,培养操作能力。

3.对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启示

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局限,且对人才的甄选也有失偏颇。斯滕伯格尝试从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角度,评估学生在口述、数字、图形和短文等领域的分析性、创造性、实践性能力,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度。[4]幼儿园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在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评价,采取表演、演说、动手制作等多种方法来评价幼儿,而不单单采用书面检测的手段。在评价中要全面了解幼儿智力发展状况,避免只重视分析性智力,忽视创造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的倾向。同时要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要关注幼儿发展的速度、质量等。要针对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其成长环境的差异性。

三、结 论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给我们呈现智力的全新视角,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知识、操作、兴趣和新颖创造等之间的统筹兼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知识性、趣味性和创新性并重,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对幼儿的评价上也要摒弃传统评价观,从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等多方面来评价,使幼儿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秋香.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9):32~33

培智教育论文篇8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己下一代的教育也由浅入深探索到了新的领域,音乐教育的也从少部分人的了解开始进入大众的眼里。音乐教育对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它能够进一步的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记忆力,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控制情绪的方法,对开发右脑有很大作用。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和外国的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对儿童情绪智力无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对儿童情绪智力的发展有良好的效果,还能通过自我激励来影响自身。总之,一个合理的音乐教育能够成就一个孩子辉煌的未来。 

 

一、什么是儿童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的概念,而在人才交流市场,它也被通俗的称为“情绪智商”,在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无可质疑的成为很多大企业看重的一个方面。人类自诞生依赖一直未曾停下对智力的探索,20世纪初人们以iq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状况,也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应用了近一百年,应用很普遍。20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教育学家加特纳提出推行“多元智能的研究”的儿童教育计划,他鲜明的指出iq思维存在很大的单一性和缺陷。他认为人的智慧与力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对儿童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因此获得满足感和成功。这就是情绪智力的萌芽,加特纳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塞洛维与梅林继续完善了该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而真正起轰动响应,是在戈尔曼著作了《情绪智力》这一书之后。此后,情绪智力成为了大众了解的范畴。 

二、音乐教育对儿童情绪智力的影响 

(一)音乐哲学的影响 

1、审美论。审美论主要是将音乐教育变为审美教育,当代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雷默的审美哲学,他提出首先音乐教育,就是将每个人对音乐与生俱来的艺术感染力与反映力开发出来。审美论能将儿童的感觉与思维相连,培养儿童的主观感应。每个人都需要空气,主观感应就是你的感觉,没有感觉是不能想象的,一个良好的主观感应,有利于儿童培养情绪智力中自我勉励的养成。艺术教育要给人良好的感觉,与他人共享这中意识,就要首先是审美教育。 

2、功能论。音乐就应该有音乐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像审美论说的为了艺术而艺术,就像儿童常儿歌能开心,能培养良好的性格。功能论说明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它的价值在与责任教育,合作教育,健康感教育,对道德的教育。 

3、美育论。主要观点通过审美教育来养成健康和全面的人格。美育论里认为审美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目地。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人格教育就该在“乐”中培养出。儿童的情绪智力培养同样也离不开“乐”的观点。美育论作用于感情,培养儿童的知情谊能力,美育的目标是全面塑造。 

现在在我国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美育被确定为我的教育方针之一,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承担着培养人道德教育,创造能力和完美人格的责任。 

(二)音乐美学的影响。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的类别。《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 

美学研究的是“情”,也就是研究感性认识,也是由此产生了美学。德国音乐家舒巴特第一次使用了音乐美学这一概念,他发表了《音乐美学的思想》首次说了这一概念,音乐美学有较大影响是在19世纪以后汉斯力克的《论音乐的美》等一大批著作的出现。 

美就是是事物的一种特质,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都感觉愉悦和快乐。在美学里,真善美始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审美中,不能缺少的,一个是审美主体,一个是审美对象。儿童通过音乐教育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养成真善美的美好品德,合理的培养情绪智力。音乐教育通过选择合理的审美对象,让儿童认识美的本质,比如儿歌对儿童有很大影响。 

(三)音乐教育的引导作用。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对儿歌进行分析。 

1、通过歌词。儿歌一般都有着美好的词句,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范本,表现了儿童特有的思想以及生活。例如《找朋友》就是表现了礼貌待人的高尚品质,还形象的描述了找朋友的过程,对儿童的行为有着良好的引导活动。 

2、通过旋律节奏。欢快的儿歌节奏,感染儿童的欢快的氛围,这些节奏对儿童从开始时被动的感知情绪的变化到主动的认识自身的情绪的变化,对自己的情绪能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及对自我激励起着强化的作用。 

三、合理的音乐教育 

(一)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我国在鸦片战争时最早接触到现代音乐教育,1842年在香港成立的逊学堂首次开设音乐课,揭开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序幕。此后,我国音乐家教育进入自由发展时期。1906年,中华民国成立,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改变了音乐课处于随意课的地位,改为了必修课。之后,学校音乐教育渐渐兴盛。 

在三四十年代,我的教育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完善,音乐教育也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苏联模式,教育制度慢慢走上正轨,音乐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我国教育一步步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音乐教育重新备受重视,学校也加强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语言的运用,营造和谐音乐氛围。学校明确把“建设和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儿童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教育原则之一。所以,教师要多营造激发儿童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儿童好奇、好玩的特点,把音乐教育的环节趣味化。教师还要注意给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便于识记,促进儿童记忆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05). 

培智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会计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发展会受到外在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影响,智能表现的侧重点也因人而异。该理论认为智能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旋律、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自然观察八方面的智能,个体同一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2.文化性人的智能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其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远古时代侧重于身体运动、自然观察等方面,现代文明社会更多的重视音乐旋律、人际关系等方面。3.差异性八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个体智力表现出不同特色,个体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是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4.实践性人的智能主要是在解决社会实践具体问题时体现的,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5.开发性人的智力是可以被开发的,外在环境对人智能的开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家长会给孩子报特长班,让他们学习掌握技能,努力开发其智力水平。综上所述,人的智能表现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学生智能的判断不能仅凭其在学校中的表现,而应当结合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现状

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教师受资格认证考试和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影响,会侧重对基本会计制度及操作方法的讲授,这使得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其导致的问题如下。1.教学方式与中职学生智力特点不相适应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极少参与课堂活动,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二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老师较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当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培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上手较慢,需企业二次培训。2.教学评价机制抑制了中职学生智力的发挥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评价方面普遍采用的是知识测试和听、评课的方式,这种考评标准存在以下弊端。一方面是考评标准单一。知识测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力水平。听、评课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另一方面是考评过程机械化。终结性评价方式较为机械化,“走过场”问题较为突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由资深教师带队进行听、评课,这种评课方式形式重于内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依然不够,学生各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对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关注,因此将该理论引入中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十分必要。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体多方面智能的挖掘和培养,通过加强优势智能、补足弱势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1.设置多元教学目标一是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从事会计工作除需具备会计知识外还需具备经济、金融、财务管理、税务、商业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因此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按需培养企业人才。二是培养一定的专业应变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独立处理会计业务,将学到的会计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三是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会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技能要“高”,素质也要“高”。2.教学形式多样化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智能特长,强化优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会计工作案例。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结合多媒体、视频、微课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加强学习互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在模拟会计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学生负责活动的组织安排,数学逻辑智能强的学生负责会计账目的演算,语言文字智能强的学生负责成果的展示,使每位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现。3.多角度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学生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学生的日常教学、期末、实操考核等相结合,开展多角度评价。在评价老师方面,学校应当将考核手段作为鼓励老师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力,引导老师开展教学创新,将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4.拓展实践教学方式一是让企业“走进来”。邀请企业知名财会管理专家;引进企业兼职老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人才需求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导向,“量身打造”会计特色专业。二是让学生“走出去”。与企业开展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岗实习,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拜师学艺”。三是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共同开展课程教材、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讨交流,借助他们的优势实施教学改革创新。

四、小结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中职学校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观念,通过设置多元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评价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同时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学科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同喜.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和谐高职教育观[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谢默.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思考[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8.

[3]宁玉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培智教育论文篇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变革深入的趋势,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无疑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在独立学院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优秀的。他们思维、情感、情商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其培养潜力大,组织和协调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极其渴望得到发展和有新的培养与成长,因此,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但要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先从提高“多元智能”开始,本文将从学生特点出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是多元的。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每个人身上至少具有8种不同的智能,包括言语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即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Losic—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即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数学运算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即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或图像从而加以运用的能力;肢体运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即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运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创造作品的能力;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即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创作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即察觉、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即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有自知之明并能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即对自然环境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以及敏锐的观察与辨认能力。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存在智能理论(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即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为自己定位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的特征包括智能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习得而成且逐渐增强,智能是动态而非不变的,每种智能都是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而掌握的;智能的差异性,既有个体间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智能的组合观,智能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再次组合,形成个体独特的智能组合,多种智能的组合可以造就不同的能力。多元智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学校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发挥是多元智能组合观的体现。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珍视每一个人的优势和聪明才智,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才华才是最终实现心理的培育方式,此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成功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智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可能性是独立学院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养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由于多数用人单位的用人取向是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作为选择毕业生的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创新人才个性品质最核心的内容。当前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能力差

创新能力表现为认知分析和创新动手能力。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创新能力认识不足,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心理品质较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在的很多毕业生都具有各种英语、计算机等级职业技术能力,各科成就很优秀,成绩名列前茅,各类奖项,各类证书证明学生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太差,团队写作能力差,沟通能力差,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常见的问题。

(二)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能力欠缺,心理素质薄弱,有了明确目标,但是缺乏动力去实现,成才及成就意识差,再加上对于所读学校及专业不满意,产生的心理落差,造成大部分学生的排斥心理,创新能力更难培养与塑造。

(三)合作交际、表达能力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毕业学生常常难以应付日常工作的各种交际与合作,不能灵活处理相关事宜。团队合作、团队推广合作较难开展,特别是部分毕业生缺乏适合企业标准的沟通能力。

(四)“多元智能”能力水平不协调,处于较低水平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较弱。强化的应试教育培育了单一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潜能的发掘和训练、缺乏动手能力培育,实践能力的培育也缺少培育平台;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缺乏培育空间。绘画、音乐、舞蹈和运动方面有兴趣、但没有空间发挥。虽然三本独立院校的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普遍不逊色于二本以上院校的学生,但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偏低;自我反省智能较弱。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和团队交往能力。自我反省智能较弱,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计划性,因而也没有短期和长期目标,学习、做事全凭一时的热情,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中途放弃;一旦失败,习惯于放弃努力和原来确定的目标,极少反省自身的问题和不足,耐力、自信心较差。

三、独立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途径

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培养方式的片面性,素质教育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培养方式的教育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独立院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公平的培养方式和公平的价值观培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是指大学生具有胸怀社会的责任心,独立生存的自信心,百折不挠的进取心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表现。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却认为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不判定学生的短处和弱势智能,相反,它是要确认学生的长处和优势智能并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使得弱势智能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使学生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可充分在优势能力方面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在教师的培育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在课堂接受老师理论教学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形成与时代同步的符合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的价值观。在实践的课程中,培育学生的个性,及跨学科的科学创新研究活动。

(二)通过科研等学术活动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职场中,那些技能单一、不善学习和合作、无法沟通的人必将被无情淘汰。因此,独立学院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意志力、抗压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反省能力等,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锻造良好的心理素养。科研等学术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综合能力。学生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单凭教师教,更重要的是努力进行自我培养,争取自己立项研究。在培育学生过程中,认清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性格优势,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形成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见解。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力求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四、结语

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应用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会生存、会学习、会创造是独立院校在竞争激烈时代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学校、教师对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育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搭建合理的平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育,它可以作为独立院校长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标准之一。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建培,陈桂芬.依托科研办学探索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薛桂琴.“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教育评价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