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素质教育现状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7:43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重点对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农村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该问题着手,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数量缺乏,结构失衡

从我所在的县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看,一位老师至少要上两门课。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还需担任思想品德课;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外,还需负责英语和科学科目。仅仅两位教师担任了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几乎无法开展。例如体育课,只局限在随便跑步和自由活动的范围内。因为教师短缺造成的学生发展片面,根本无法开发学生潜质的现象,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农村小学生在起跑之时就比县城就读的小学生慢了很多,更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同时,音、体、美学科教育资源极度缺乏,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二)农村家庭教育面临“无能”与“缺位”的状态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出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家庭教育,在农村,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且孩子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容易造成他们孤独、自卑的性格,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些感情和交流是学校教育无法给的。而且由于没有科技馆、少年宫,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这都是极端危险的。

(三)农村素质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的

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委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委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真正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在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的学法仅仅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循环中。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二)吸引更多的农村素质教育人才

从现实情况来看,应着力应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提供比较可行的提高自我专业素质的机会。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整体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熟悉和学习,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渠道。还可以定期安排农村教师到县城、城市优秀学校观摩优质课程。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当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这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加强宣传和教育,为农村师资注入活力。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

(三)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2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它的提出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关注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然而,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不少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教育观念混乱,不仅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且将教育实践引入误区。对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几点思考。

一、素质教育难以逃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实施素质教育多年来,始终逃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正如一句俗语所言:“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然而,教育评价体系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然以统考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对各级各类学校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考核;尽管教育部早已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取消统考招生的禁令,然而一些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较好,生源足,仍然存在统考择优选生的现象;目前社会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仍然以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主要标准。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高考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高考的“指挥棒”不改革,中国的素质教育永远就是一句空话。

二、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然而,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之花虽开得灿烂,结出的却往往是一些苦果。尤其是农村学校,一方面,不少学生父母外出,留守在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爷爷、奶奶年纪大,对他们的学习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对他们的教育置若罔闻。加之这一代孩子普遍又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家庭的宠爱,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较差,纪律意识淡薄,他们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在学校得过且过,学习成绩较差。有的老师就认为,搞素质教育,何必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呢?可他们的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啊!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又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比如一些学校想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家长却说不务正业;想少布置家庭作业,家长却担心孩子成绩掉队。有些家长还振振有辞道: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与就业环境下,升学率仍然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推行素质教育使孩子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大学。农村教育的这种现状,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实现吗?

三、实施素质教育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频频爆料教师因体罚学生被家长责难或教师由于批评教育学生导致学生轻生的事件。透过这些事件,不少教师觉得自己很冤,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却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通过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大一部分教师已经不敢放手地管理学生,不敢客观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甚至批评教育都得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发展下去,我们的素质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难道素质教育就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吗?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严格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不能为了逃避责任而忘了自己的职责。现在的学生一直受到家长的溺爱,一直在老师的夸奖声中成长,他们只有成功的喜悦,没有失败的经历,他们接受不了老师、家长的训诫,经受不起任何困难与失败的打击,稍一遇上挫折,他们便绕道走,甚至出现轻生的念想。相比之下,以前的教育,我们能客观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可以采取适当的惩戒手段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成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能准确找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接受得了老师和家长的训诫,经受得住任何挫折的打击。试想一下,十多年前,有多少孩子因为受不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而轻生的呢?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绝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惩戒手段,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的。

四、实施素质教育应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

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不留作业,多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多建立几个艺体兴趣小组,多开展几次艺体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多引导学生去单纯地体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各个学校召开主题教育大会,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或者办宣传专栏等,当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仅凭几次主题教育大会,几次主题班会活动就能解决吗?我个人认为,这种举措,似乎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主要还得依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教材、文本的大肆渲染,使受教育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汲取文本中思想教育的精华,从而让积极的思想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的教育,得到心灵的洗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五、学校的办学条件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初中;改革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41-01

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就是进行素质教育,而英语目前已经成为和数学、语文并驾齐驱的三大教学主课之一,所以英语方面的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配合教育改革来做好英语的素质教育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与城市相比硬件条件大幅度落后

由于英语在农村使用较少等原因,导致农村的初中学校得不到足够量的财政拨款,从而造成学校财政紧张的情况,从而满足不了学校英语教学最基本的硬件设施要求,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的初中学校中,根本看不到多媒体教学设备,或是语音教室等英语教学所必须的教学设备。

2、学生的基础比较差

农村基本从初中开始才对学生进行英语的教学,但是城市中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开始接触英语,相对比之下,农村的初中生比城市中的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就要晚上九年。在农村初中的小学中并不重视基础的培养,有许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甚至都没有音标讲解这一模块,而是直接从字母开始讲起。这就致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基础不牢固,发音与拼写总是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3、人数多,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农村人口数量并不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学校比较少,双方面原因综合起来就造成了目前农村初中普遍存在学校虽少,但是每个班级都有很多人的情况的产生。这一情况的产生就导致教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对每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只能抓班级内部的优等生,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没办法就只能放弃掉。

二、从提高教师的素质方面入手

1、想要提升教师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方面入手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叛逆期,并且初中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建立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角色就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将自己变成一个符合当前时代环境背景的人。

很多乡村教师由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于外界信息接收较慢等原因的影响使得他们自身的改变速度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从更正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入手,打破教师之前只是到传授给学生只是点这一传统观念,而是要从全方位教育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素质方面来进行培养。

从全方位提升教师英语水平入手,提升自身师资力量。通过开展一些定期补习班、定期进修等课程来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质水平。

三、从说与写双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有两个:既“交流”、“书写”。将课堂与课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打造出一个符合当前初中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古人曾说“关字知其人”,这句话很好的表明了文字在提升人素质修养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课堂改革的第一步就要从学生的英语书写方面抓起。由于英语属于外来语种,所以在学习与书写方面对于国人来说都是比较难的,所以教师要从最基本的英语书写开始一点点的让学生学会怎么去书写英语。通过不断的纠正,不断的联系,让每名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英语字,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和先天智力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书写方面没有谁办不到,只要用心。

每周选出一天的时间进行全英语化教学,让学生有一种深处异域的感觉,我国目前英语的教育情况十分尴尬,原因就是很多国内的英语方面高材生在出国后发现,外国人根本听不懂你说的英语。想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情况的产生就要从学生在国内上学时期做起,多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下不断的来摸索英语口语中所存在的一些隐藏的知识点,学生在说外语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绅士风度”,这是笔者经过多方面观察得出的结论,通过不断的口语对话联系来完成对学生在英语这方面的素质教育。

四、从学校教学观念方面入手

当下社会,应试教育的风气十分浓郁,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来说受这种风气影响的程度就更深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本身是一句十分励志的话,但是经过这么多的演变,已经慢慢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变成了当今的“应试教育”。

校方应当拿出一些教育时间来进行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而不是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上。

参考文献:

[1] 李桂姊农村初中如何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初步探究[J].中小学教学,2010(10)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4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指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德·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半个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指出: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1]。这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却逐渐上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时,指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民处于较低文化水平层次,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为六个字“一大、六低、一弱”。

“一大”是指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我国农村中有近5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2]。也就是说,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3.5亿属于富余劳动力。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庞大的农业大军与有限的耕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六低”是指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素质低、身体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思想素质低。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

(二)文化素质低。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5%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占74.8%[3]。另外,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从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83.9%,女性从业人员则占88.1%。2000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分别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个百分点,以农村总人口8.0739亿人计算,女性人口应为3.9亿多[4]。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科技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在农村劳动力中,近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可谓是“科盲”。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驾驶技术,3.2%掌握农业技术[5]。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经营管理素质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性行为。

(五)身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弱智儿童占人口的15%。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显示:1997-1999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16美元,仅相于日本的1.03%,韩国的2.58%,巴西的7.35%,约为印度的80%。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约。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1.观念较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除了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因素,即观念上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民风习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当纯朴,人们经常是夜不闭户。由于其教育条件差,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眼光短浅,还处在小富即安的状态,部分农民宗族观念、家长观念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相当严重,并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缺乏主观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中多数人未真正摆正读书与挣钱的位置,没有树立起以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高素质形成再就业竞争力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多读书不划算;二是不读书照样能挣钱。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不过2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人中,乡镇负担78%,县级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6],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在投入规模方面,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长了0.45个百分点,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仍未达到1996年国家提出的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平”的目标。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1949年3.3%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人国家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国家5.66%的平均值[7]。

3.体制不适应。对于文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民已有一定认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现状却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得农民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而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4.管理不完善。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系统,过去都是由教育部门条条管理,农村县镇(乡)村需要农技、农业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初级专门人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但不能按农村的这些需求去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素质,这不仅制约农业现代化,也阻碍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海外劳务输出。

5.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或其他行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留守大军中,女性和老龄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沉淀下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我们只有面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

参考文献

[1]冯菊香,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9):69-70.

[2]王凤山、阎国庆、任国岩,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0-62

[3]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15):6-9

[4]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17

[5]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30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现状;反思

前言: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初中生就像八九点的太阳,充满着朝气,是祖国富强的基础,因此初中生的教育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何谓语文素养,顾名思义,语文素养,即是学生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识、能力和价值观”,在课程标准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语文,是一国文化的象征,一个学生连自己的语文素质都偏低,谈何希望,面对农村初中生这种现状,无疑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我们必须实行一些措施来改善这种现状,应主要从教育管理、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一)农村初中生的应变能力差

一个学生要经过从小学到初中至少9 年的语文训练,十年磨一剑却不能磨出一个初中生所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应变能力极差,没有创新精神,这个社会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连应变能力都没有,呆若木鸡的表情,只能让人看了绝望,看不到希望。想起农村人,我们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是这种环境使得初中学生受着这种传统思想的约束,所以不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二)缺乏最起码的文学素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这些都不能吸引农村初中生的兴趣,十年相伴他们最多的就是语文课本,对课外的阅读量几乎等于零。没有最基本的文学知识,对优秀文学作品也没有兴趣,倒是对街头小贩上的拙劣的文字津津乐道。文学,是文化的凝聚,语文都学不好,还怎么谈文化?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民族缺少一种厚重感,是很难让人一下子仅能肃然起敬的。

(三)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然十年的读书生涯都是与语文课本相伴,怎么可能会下笔有神呢?腹内空空,一点墨水都吐不出来,自然也让人看不出聪慧的精神。纵观农村初中生的作业本,各种涂鸦,我想说:你当这是艺术创作啊,咱能不能工整规范一点。

(四)说话能力欠缺

农村人说话清一色的土语方言,就连学校,教师授课也是用方言交流,换个地方的人来听课绝对听不懂这是在讲什么,连老师都不讲普通话了,学生还有机会学习讲普通话吗,我想问:老师,你考教师证时,普通话通过了吗?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原因,罪魁祸首应该是应试教育。记得曾经流行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都是应试教育害的啊。应试教育仿佛被涂上了功利的色彩,这便使得语文教学大纲意识进一步淡化,学生靠考试获得最大的赞誉,老师靠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要考出好成绩。其余方面德、智、体、美、劳,不用考核就算是同等水平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变成了说说而已。教学目标也迷失了,许多有名的教师,其实背后只是经验丰富的试题研究专家。他们总是信心满满,信誓旦旦的说:某种题型今年必考,某某题型去年考过,今年不会再考! 大家都深知应试教育的危害,于是各种改革也难逃应试教育的阴影。

当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重讲授,轻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耳相授,学生就像不会捕食的动物,要靠老师一口一口喂进去,那么多学生,老师累不累,通常只是把某种知识硬塞给学生,告诉他们要被熟练。有统计发现: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对学生进行重教“ 书”,轻迁移。

农村初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农村环境也制约着其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师资质全也足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反思及对策

(一)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端正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阻碍点,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端正教育思想,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农村初中学生才能迎来晴天,当然也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吹响,而改革的进程却没见效果,改革步履维艰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有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二)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思想,不求进步。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之所以偏低,也是源于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走向一条创新的路,名师出高徒,对教育改革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只有从教师抓起,才能有效改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现状。我们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国内建设并且是市场所需求的,还能够有创新与挑战的精神,能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

农村是比较落后的地方,长期以来这都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城市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农村只能望尘莫及呢,如果把用在城市初中的教学硬件设施全部投资在农村呢?农村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语文素质偏低,各方面的能力比不上城市的孩子的。城市的教育要比农村好多少倍啊,物质充裕,生活小康,是农村孩子羡慕的地方。农村初中学生也应该接受同龄学生应该接受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相信他们会有美好的明天的。.

结语:

诚然,怎样改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现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教育改革不能只体现在口号上,行动才能说明一切。从理论和实践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

参考文献:

[1]刘琰.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语文天地,2007(11)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6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合理开发 作文 /zuowen/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文 /zuowen/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sixianghuibao/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html/zongjie/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人力资源;山东省淄博市

[作者简介]徐天铁,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副教授,山东 淄博 255033;贾秀英,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讲师,山东淄博255033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040-03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多项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列。但要实现党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在工作指导上切实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归根结底是农村人口的素质问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一、淄博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一般体现在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上。

1.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状况

从调查情况看,全市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是:文盲占6.88%,小学文化程度占24.63%,初中文化程度占47.54%,高中文化程度占10.11%,大专及以上占0.86%。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平原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状况并不比山区和丘陵地区好,两类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并无显著差异。

2.农村人力资源技能状况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掌握了最普通的农业生产技术,比例高达69.24%,掌握园艺、花卉、水果等特种种植技术的占1.29%,掌握畜禽、水产等特种养殖技术的占8.39%,能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占21.08%。由于山区具有资源优势,农村劳动力掌握特种种植技术明显比平原高出3.23个百分点。在特种养殖方面,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明显比平原地区高出13.85个百分点。农村现有人力资源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上,缺少从事农产品开发的现代技能,只有7.31%的人具备驾驶技术和车钳焊工技术。大量农产品需要转化、销售,而只有0.43%的人从事经纪工作,还有52.04%的人无任何技能。

二、淄博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淄博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自身存在的问题

(1)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部分行业急需人才紧缺。从调查看,淄博市农村人力资源发展不够平衡、分布过于零散,流失比较严重。农村人力资源多集中在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较低的传统产业上,而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所急需的人才紧缺。如种植业缺少一大批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农产品加工业缺少高科技、精深加工的技术人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缺少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头人;在农产品流通上缺少经纪能人,同时还缺乏创业型、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双高双强”型村级优秀管理人才等。

(2)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从调查看,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高学历的人才绝大多数流失到城市,曾受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各类职业学校培训的仅占农村人力资源总数的22%。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加上多数是自然成长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多年的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很难适应集约化、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单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人力资源大都是一家一户单独生产经营,具有分散性、个体性、自发性特点,存在规模小、技术差、成本高、力量弱、资金缺、发展慢、增效难等问题,很难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将这些分散的生产型、加工型、经营型的农村人力资源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仍很薄弱。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虽然各级各部门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就整体情况看,由于农村人力资源人员分散、技术种类繁多、从事专业杂乱,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培训工作多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等大众化项目上,而针对农村急需的经纪人、加工业、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很少。由于很多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往往事倍功半,实际效果不够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淄博市农村,人才培训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2)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少且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素质低。大部分基层科技服务网络处于瘫痪状态,培训渠道不够畅通。近年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基本停顿,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手段落后,农技人员专业水平低,工资待遇不能落实,占岗占编现象严重。村一级农技机构基本消失,农技服务网络在村级形成断层,致使基层农业科技培训渠道不够畅通,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科技人员学非所用,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职的科技人员多年得不到知识更新的培训,而且缺乏必要的农场管理和农业生产与传播沟通的基本知识,使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兴农战略的落实受到很大影响。

(3)缺乏一整套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和组织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由于管理服务滞后,引导扶持不够,目前在农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规划;政策措施不到位,没有建立有效的选拔管理、激励扶持机制,缺乏统一的农村人才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农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投入不够,缺少专项开发经费;农村人力资源成长尚处于自发状态,许多有思路、有技术的农村人力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扶持而不能很好地依靠技术技能致富。

(4)人力资源投资不足,尤其是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占不到国家预算总支出的6%;而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一般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5%-20%,有的国家甚至高达25%以上,再加上我国教育经费的支出在农村和城市还有显著差别。淄博市的情况与全国的水平基本持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淄博市人

力资源数量大而素质低的特点,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淄博市农村基础教育。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淄博市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根据淄博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当前尤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同时,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是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为高等院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生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工作的却为数极少。同时大量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却没有机会受到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超前意识,根据淄博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深受农村及受教育者本人欢迎的教育模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3.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要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采取得力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和法规,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得到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政支持,使此项具有极为重要战略意义的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为淄博市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长期以来,淄博市农村的基础教育实际成了向非农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走出农村。因此,只有构建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才能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的成人教育应该有较多的层次,如普及型、提高型、学历型、扫盲型等。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简可繁,以多种形式来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工作,除了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外,还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和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农业人口改变自身陈旧观念和城市现代价值观念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可以促进农村人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朝着现代文明转变,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其次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处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农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以后,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都在日益增长。因此,应把加强农村文化事业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队伍的重要举措。

最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一是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二是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1]白菊红,袁飞.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1).

[2]李华.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比较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5).

[3]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9

关键词:吉林省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农民职业素质

1 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问题现状

1.1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吉林省稳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这一影响深远的战略格局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始终是工作的重点,而农村地区的“普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普九”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扫盲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线、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为取向、开展扫盲及化技术教育为补充的农村教育发展大格局。经过扫盲教育和基础教育,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文盲人口及文盲率大幅下降。

1.2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政府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国家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多渠道开发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育农村管理人才。获得农广校中专或农校中专以上学历的有3.5万人左右;获得绿色证书的有22万人左右,农民科技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更高要求来说,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3经营管理素质状况

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所有样本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有29.2%的市场信息来源主要是邻居亲友,说明农民参与市场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不强。从购买生产资料的信息来源看,所有样本农户中只有8.6%通过农技人员购买生产资料,主要还是通过邻居、广告和以往经验为渠道获取生产资料信息。以上说明,吉林省农技人员的服务上目前还很欠缺。

2 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的制约因素分析

2.1历史因素

建国以后,吉林省经济走的是“以钢为纲”的发展路子。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对吉林省的投资主要是发展重工业,长期实行的是重工轻农的政策,农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一些限制,农业人口的素质提高必然要落后于其他产业。

2.2教育因素

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脱离实际;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2.3政策因素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农民工子女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由于户籍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进入城市的学校就读,他们只能去流动儿童学校学习,但是在办学条件、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上,流动儿童学校都无法和正规的学校比,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可想而知;另一部分是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在耕种土地的同时,还要料理家务,根本无暇顾照顾这些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赚钱的行为多少对这些孩子产生示范作用,使得一些孩子过早得辍学,走向社会或寻求打工赚钱的机会,导致了未来的农民队伍素质不高的现实。

3 实现吉林省现代农业背景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

3.1提高吉林省农民教育素质的对策

转变农村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3.2提高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科研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3.3提高吉林省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对策

发展生产力,让传统落后观念失去滋生的土壤;加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动员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直接走入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树立典型,引导农民增强经营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技术部.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191~198

[3]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当代世界出版:2002年11月第一版,2~7,37~53,183~224

[4]郭庆海,姜会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政策[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16~220,257~258

[5]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9~55

[6]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09):171~174

[7]付永峰.我国现阶段农民素质偏低的成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2):48~50

[8]林美卿代金平.论提高中国农民素质的措施[J].山东社会科学,2005(01):104~106

[9]陈伯清,李前兵,张国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02):48~50

[10]林美卿,代金平.农民素质及其科学评价体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65~267

[11]辛贤,毛学峰,罗万纯.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05(09):4~9,55

[12]夏永祥,卢晓.新时期农民素质评价体系与农民收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06):31~35

[13]茶金学,徐步朝.新型农民素质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37~239

[14]周韬.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J].甘肃农业,2005(06):16~17

[15]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4

[16]张艳红.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6~17

[17]李洪珍,张殿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J].农业经济,2004(08):26~27

[18]呼应,刘钟钦.浅析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2001(03):23~24

[19]戴田.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以衡阳农民为个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88~91

[20]李淑妍,杜宝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6):179~180

[21]王永发,王甲午,于小兵.农民素质与农业教育[J].农业经济,2004(02):53

[22]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1999(05):68~70

[23]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09):4~8

[24]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15

[25]邓汉慧,邓旋.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09):109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对策

G633.96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近年来被高声呼吁以提高学生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全国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体育教育在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严重问题,而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

所谓理念,事实上是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出的普遍理念加以绝对化,并把它说成是事物的原型。这种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总和构成整个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理念不是能够随意改变或撤销的,它在短期内不会轻易转变。目前,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依然存在。在农村地区学生是以一种十分被动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进行生存,由于较长时间陈腐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依旧处于被动阶段。在大部分农村中学依然存在“只有成绩很好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普遍认为学习成绩才是关键,而体育课程只是辅助型教学。由于这种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不能起到服务教育和强健体魄的作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与城市中学体育教学而言非常落后,体育教学内容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地域的影响不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2.相对匮乏的资金投入

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投入,只有足够的投入才能得到满意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和回报成正比例,教育事业更是如此。目前,对于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由于体育教育专项资金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学体育场地的营建和体育用品的购买等不能得到合理的处理,正常的体育课程无法进行,资金的匮乏成为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不能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无法取得良好效果。换言之,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是今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3.不稳定、素质低的体育教学队伍

在农村中学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农村中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更不要说不被重视的体育课;农村由于经济水平低下,无法吸纳优秀的教师,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由于在农村中学“只有成绩很好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教师队伍也越发不稳定。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大部分地区体育教师水平没有达到教育要求水平,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受到专业训练。正所谓“有因必有果”,农村地区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观念陈旧,被影响的学生思维方式并不会有什么创新;老旧的思维方式,难以创造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对策分析

1.逐步影响和改变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方式是在稳定、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任何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注定了影响和改变思维方式是漫漫长途。影响和改变思维方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国家和政府有必要进行农村中学体育事业“+强调”,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双向传播,制造“+强调”氛围,并坚持长征精神。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并将这种重视程度下放,学校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学校是教书育人的营地,是助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师生应共同主动学习新思维,共同进步。最重要的是学校主要负责人和老师能够及时改变观念,树立学校体育新观念,创造体育锻炼氛围,并以身作则。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创造新天地,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发展到一个新台阶。

2.增加资金投入

适当增加农村体育教育经费,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是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之一。只有足够资金支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才会更近一层楼。农村地区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体育教育,应该深入基层,完善各项制度,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场地设施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挖掘农村本地的体育活动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学校的体育活动。国家体育教育资金支持有限,学校和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其他途揭用资金;当地企业和个人捐赠金钱和体育用品,学校和政府合作举办大型公益活动,师生一起手工制作简易创新体育用品、利用闲暇时间共同营建体育场地等等。

3.加强体育教师的指导培训

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才是主体,以何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鼎力相助。因此在农村中学,应加强对体育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并且重视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学校全力支持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与城市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体育教师自身应主动学习,主动寻求培训机会,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并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培养适合在农村中学实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结语:

学生素质教育备受关注,而体育教学更是重之重,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成为人们不得不沉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对此问题持续关注,加强研究,不断探索,以期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宗学,吴峰. 宣城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 2008(01)

[2]赖红升,张辉. 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1)

[3]申向军. 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与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