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说明文在小学生的眼里是很不关注的文体,对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为此,语文教师在教说明文时,遇到的困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所以,抓好说明文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在说明文教学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空间极其狭小,而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广阔无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自主思维,自主提出疑问,使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资源来解决疑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学习《果园机器人》一课时,学生对机器人都非常感兴趣,会提出很多的疑问。果园机器人什么样的?他有什么用处?果园机器人和人一样吗?与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及时让学生去阅读课文,从文章中获取答案,看看哪个同学了解得最多。学生立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去,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积极营造活动氛围,让学生于活动中自主阅读
语文的阅读既是学生的课文学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积极创设活动氛围,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授《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当今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看看信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知识。
篇2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53-02
一提到说明文,学生就会想到这种文体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往往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枯燥无味之感,致使说明文课堂教学毫无趣味,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解决说明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提到现代教育技术,农村教师往往脑海里就会想到投影仪、白板、电脑等教学工具,现在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可视性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说明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老师在说明文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记得1996年笔者所在学校举办语文组青年教师基本功预赛,当时指定好所有参赛的语文老师上一堂题目为《松鼠》的说明文课。笔者当时就动了一些脑筋,准备画一张松鼠的画进行课堂教学,可是画来画去,画的不像松鼠,老鼠倒有点像,心里很郁闷。以前读书年代,美术课基本没上过,哪里会画,只好请班上一个会画画的学生帮忙。现在使用多媒体就弥补了这个不足,笔者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时,就制作了一个课件,上面配有鲜艳的红花图片,并配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曲。如果是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多媒体真的能弥补老师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不足。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作为一名教师,你不可能样样都擅长,当我们进行说明文课堂教学时,你不会唱歌、不会画画不要紧,只要你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它就会挺身而出帮助我们语文老师,实现课堂教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课堂教学的辉煌。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营造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老师轻松地教,学生开心地学。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仅仅用粉笔板书教学要点,再加上说明文内容不如小说情节生动,没有散文的语言优美,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必然枯燥无味,学生越听越昏昏然。如果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说明文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学生便会感觉趣味无穷。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说明文课堂,能让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说明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他们的疲劳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刚参加工作不久时,曾上过一堂《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说明文教学课,由于地处农村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有限,他们对这篇说明文中涉及到的恒星、行星、星云等知识非常陌生。当时笔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上感觉学生的学习少了一种激情,学生就好像炎炎烈日中被暴晒的柳树一样有气无力,以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打折扣。自从有了电子白板之后,再次上这堂说明文课,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展示功能和动画演示功能,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声音和图像资料,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弥补学生形象思维的不足和知识的缺陷。课上学生如同步入太空一般,去领略宇宙中的神奇和美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课堂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真正提高了说明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真正打造“学的课堂”模式,使高效课堂不再是一句空话。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二甲中学举办的语文特级教师论坛活动,活动中听了好几位专家的课,如黄厚江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凌宗伟上的《听听那冷雨》等。笔者发现各位专家没有一人开设说明文文体的课,几位专家都没有使用电子白板,但上出了很高的水准。笔者当时就想倘若上说明文的话怎么办,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笔者认为如果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文,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都有喜欢直观形象的心理。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构造“学的课堂”模式,在教学《凡尔赛宫》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网上自己搜索有关凡尔赛宫的资料。很多学生都找来了凡尔赛宫的精美图片,他们对所看到的景色赞叹不已。此时,笔者再顺水推舟,对学生说本课我们将随着作者一同到凡尔赛宫去游览一番,于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由于一开始就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整堂课都积极主动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锻炼。
由此可见,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确实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讲的知识要准确科学。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是一个人,如果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出现了错误,那么造成的后果就非常严重。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力求知识的准确性,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知识性错误。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仅要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制作课件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这就决定课件不仅要有形式,让课堂热热闹闹,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有实际用途。如果在制作课件时,教师没有从教学内容出发,更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那么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学生会更糊涂。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和备课相结合。
篇3
一.整体把握,纲举目张
当前的阅读考查和教学理念均把整体阅读和整体感受位列第一。科普类说明文阅读尤甚。因为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是以读者的认知习惯、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写作层次的,一般都能做到说明的对象凸显、说明的层次分明、说明的条理清晰。教学时如果随意肢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条分缕析等,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而无法顺利阅读、理解文本。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获得清晰的整体认知。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就把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和盘托出来了,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留意和依次画出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名称、性能、实用功能等的介绍了。事实证明:学生对课文只浏览了一遍,就能够毫无遗漏地找到并流畅地说出课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介绍的全部信息了。
可见,如此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学生对《新型玻璃》的感受是整体的、系统的,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也会记忆犹新。而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科普类说明文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就要具有“包容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关注课文说明对象的整体性。
二.筛选信息,重点把握
筛选信息、重点把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收集、整理、筛选、记忆、运用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对象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识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科普类说明文,必须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上述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因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物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并在阅读科普类说明文中主动发现、主动认识、主动获取重要信息,深刻体味说明文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设置在这些新型玻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类造福的实用功能上。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找出介绍每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然后,用列表的方式归纳概括并小组讨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找出来的信息加以比较分析、分类筛选等,之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刚才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总结归纳“重要信息”的涵义和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途径等。
三.妙引练说,读写结合
学习是为了运用。任何一门学科如此,小学语文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亦然。因为这样,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举一反三;既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说话和写作的兴趣,激活学生自觉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意识,又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后表达出来,求得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篇4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测评也发生较大的变革,试题内容更多指向于阅读能力考查,试卷中阅读题的权重比例大大提高。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坚守课堂教学阵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单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关注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1. 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促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曾经在厦门听过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武老师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1)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武老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嘴唇有力,挺胸收腹,大声诵读,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2)重视理解性的读。让学生把课文重点句段读懂、读流畅、读出节奏感。比如句子“第四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老师抓住“一下子”这个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奇特。(3)重视品味性的读。品味性的读,老师没有按常规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来进行,而是设计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挑战性读”。武老师和同学挑战朗读,在朗读“但是,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有在格陵兰最偏僻的地方才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这句时,老师故意漏读了“估计”和“前”这两个词,让学生揪出了老师的“错误”,巧妙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渗透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知识点。武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意识到朗读必须和思考、品味、感情结合起来。这样的朗读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给有效方法,学会阅读。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就能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文题,展开教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非同小可,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
比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一文时,老师出示文题后,引导学生提问:读了文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很快说出:为什么要剪枝?剪枝后的桃树是什么样?剪枝有哪些学问?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问。利用文题产生疑惑,才能启迪思维。在执教《开国大典》时,有老师这样设计:出示文题,释题后让学生补充时间、地点把课题变成一句完整的话――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这样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告诉学生:我们学文章除了要抓文章的思路之外,还要抓“文题”。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时候也是文章的文眼。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他让学生把题目加以扩展,在文题后面填上四字词语,这样文题变成了:老人与海鸥相夕相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老人与海鸥永不分离,老人与海鸥亲如家人,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这样抓住题目,文章的核心、灵魂就被抓住。所以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以后读文章,要善于读题,在题目上多做做文章。这就叫会读了。
(2)教给质疑方法,学会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纵观我们的课堂,长期的接受性教学让学生丢失了个性,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怎样质疑。不是无重点无目的的面面俱到,就是提课后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学生梳理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方法有:
A了解文体,梳理要点。高年级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和记叙文。说明文可以以《鲸》这课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再把这些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片说明文,就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的对象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每一部分在介绍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记叙文,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可以抓住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质疑: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还可以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品读。
B对比不同,提高感悟。比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七单元“人物形象”一组时,可以把《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进行对比,让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两篇课文的描法有什么不同?《金钱的魔力》中的对比描写和《刷子李》中的侧面描写哪个更好?这样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3)善于积累,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学生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积累可以是背诵课文中的诗文名篇、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语段。词汇越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高。
二、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重视课外阅读平台,培养良好读书习惯。
早在一九四二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倡阅读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他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坚持持久,单凭一本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应告诫学生不要看消遣类的文章,更不能看“黄色书刊”,应选择健康向上,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还能给人的情感熏陶的好文章。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收获等。
2.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个性感悟。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