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根源十篇

时间:2023-07-31 17:42:10

次贷危机的根源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美元霸权;扩大内需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

(一)次贷危机的最终根源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论证,形成了相对比较一致的观点,即“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由信用风险的累积酿成的信用危机,但随后导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各种资产价格的普遍下跌,造成资产价格危机。”(张明,2008年)。然而拨开华尔街金融大鳄们高超金融操作手法的迷雾,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金融工具无节制地创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仅仅是引发这场“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而非最终根源。美国长期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美元霸权”才是次贷危机的幕后黑手。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企业管理经验。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积极地引进国外投资者,同时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来换取必需的外汇。在“美元霸权”为主导的世界金融体制下,这些辛辛苦苦挣来的外汇并不能被用来继续发展本国内的经济,而是被迫大量购买美国债券等美元资产,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债务融资,出现了“穷债主补贴富国”的奇特现象。这样必然会造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内公共设施投入不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投资缺乏,国民素质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被牢牢地钉在了附加值最低、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加工制造这个环节,而其他的最有价值能够产生最多盈余的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掌握在欧美主要是美国手中。正因为产业链定位在最末端的悲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工资水平极低,平均尚不足美国工人工资的1/30。

中美等国家存在的巨大的工资差异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且由于中国政治稳定,各级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吸引外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适合外商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工资套利和优惠政策的驱动下,这些外商投资大多数涌向了出口企业,控制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出口,在攫取了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又再次流回了美国,为美国的消费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债务资金来源。大量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商品被出口到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消费品的价格,使得大多数美国人生活成本降低,享受到了中产阶级的高质量生活;但是另一方面资本地大量转移并没有带动劳动力的转移。这样使得美国的制造业日益萎缩,大量制造业工人失业。这些失业的人群中主要是以受教育水平低下,少数族群和家庭资金匮乏者为主。而他们正是次贷危机中主要的住房贷款的还贷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所购买的美国债券等投资产品为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源泉。资金的过剩必然导致追逐更高得利润,同时风险也随之而上升。于是,以前根本不可能获得住房贷款的低收入和个人信用纪录比较差的人也获得了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兴盛起来。随着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评级公司等机构也被卷进了次级债市场。在号称“华尔街金融天才”的精心包装之下,MBS、CDO和CDS等复杂金融产品大量问世。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等国家外汇不断地提供债务融资资金使得次级金融产品价格泡沫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已经到了破灭的边缘。

(二)次贷危机的触发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之间工人工资的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美国大量制造业工人失业的主要原因,而汇率问题则是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果而非原因。美国为了降低日益升高的失业率,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办法应该是提高中国的工人工资。这样做,中国出口创造的大量外汇将会从美元经济体流回人民币经济体,虽然在短期会威胁到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是从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于提高美国的就业率,增加低收入者和受教育水平低者的收入,有助于美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中美两国经济“双赢”的局面。但是做惯了世界老大的美国,加之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美国一直以来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将中国看作是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长期以来把“遏制中国”奉为国策。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决不允许拥有巨大人力资源的中国提高工人工资来挑战其经济优势。于是,损人害己地迫使人民币升值便成了必然的错误选择。人民币的升值,加之美联储的不断加息,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和美元利率,深深地刺痛了美国的债务消费型经济。美国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者消费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房贷的成本不断提高,偿还房贷的压力不断加大,最终因为偿还不起房贷而出现大量的断供现象,房产被银行作为抵押品收回,从而点燃了次贷危机的第一把火。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说:“美国变成了这样一个国家:人们靠卖房为生,而人们买房的钱又来自中国。”这句话描述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美国的经济靠房地产拉动,二是美国的房地产靠中国支撑。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经济放缓,出口创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购买美元资产的能力下降,中国已经不能为整个次级债市场注入新的资金,维系次级债链条的现金流发生了断裂,最终次级贷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一)调整“房地产财政”政策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次贷产品的基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而我国房地产的泡沫与美国相比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目前我国尚没有产生次贷危机的土壤,但是房地产价格持续偏高,长期超过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并且有可能酝酿出更大的金融风险。07年底关于“房地产商先死还是银行先死”的争论以及08年初部分城市陆续出现的断供现象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稳定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当务之急是必须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度膨胀,使其与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匹配,与监管能力相适应,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同时也要避免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房地产调整应坚持“稳”字优先,防范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的市场过度调整。

(二)制定以惠民为前提的扩大内需政策

中国完成了30年的原始积累之后,现在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选择什么样的转型路径,不仅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 ,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走向。在传统的依赖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弊端尽现的时候,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要让缺乏完善医疗教育保障的老百姓拿出银行里本就不多的储蓄用来消费是十分困难的。未来的不确定让更多的人留着银行的保命钱,而不是大把消费,振兴经济。所以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刺激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就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金和医疗体制,减免大中小学生的教育费用,大规模对农民种地补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削减工资,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他人做嫁衣裳。目前中国正在沿着这一目标前进,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此之前我国也相继取消了农业税,减免了中小学的学费,增加了农民的种地补贴,医疗体制改革也开始在摸索中前进。相信中国一定能从容应付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抓住机会实现经济转型,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子光.金融战争[M].林小芳,查君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 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3] 李俊,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08(8)。

[4] 张明.“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研讨会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5] 郎咸平.跳离产业链的最差位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3)。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内在机理

一、引言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何时见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2008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尚未见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主要是次级房贷)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可能)。

3.次贷危机的根源。(1)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经过层层包装,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当监管不到位时,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2)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储蓄非常少,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导致消费虚高,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积累了大量泡沫,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破坏性极大。(2)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3)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共同点。(1)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2)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势必积累金融风险,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3

[关键词]次贷;次贷危机;抵押贷款;金融;国际经济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因为美国次贷还贷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以我国为例,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历史过渡性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探究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对应对危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一)金融危机的现实诱因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2007年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简言之,是指缺乏支付能力而信用程度又低的人无力偿还买房时的抵押贷款所引发的一系列金融问题。

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和利率保持较低水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由于这种金融衍生品信用要求低,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不少金融机构将其同其他行业的次级证券捆绑出售,结果大量金融残次品充斥美国以至世界金融市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和短期利率提高,促发次级抵押贷款本身高于普通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也使购房者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危机。

金融危机是由于“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泛滥造成的。“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为金融衍生品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便会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且既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又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流通,买房时抵押贷款的偿还问题由局部扩展为全局问题、由地区扩展为全国乃至全球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历史根源

此次金融危机并非单纯的次贷危机造成的。探究其根源至少包括以下六点:一是互联网泡沫。美国的it产业曾如日中天,带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其中也隐含着大量泡沫。二是房地产泡沫。美国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反而企图以房地产业的繁荣来进行掩盖。进入21世纪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金融机构简化购房手续,不需首付款即可发放贷款,甚至在信用等级评定上造假以鼓励次级抵押贷款,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房地产泡沫同过去没有解决的互联网泡沫合二为一,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迅速累积。三是虚拟经济泡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在于虚拟经济的主要成分之一——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四是财政泡沫。多年来美国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由此维持经济运行。五是消费泡沫。美国鼓励家庭靠借债来支持超前消费,目前家庭债务已超过15万亿美元。六是出口泡沫。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优势决定了美国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以出口管制政策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严重失衡,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问题便依靠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通过这样的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不停地流进美国。

金融危机的实质解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本质上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金融危机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的特殊表现,源于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是资本家贪婪的代价。

(一)金融危机由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引发

金融危机导致了全世界的恐慌、混乱和经济下滑,其实质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其一,危机作为周期病,这个周期过程是:谋求最大利润—科技进步—个别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科技进步普及—超额利润消失—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显现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造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其二,危机作为制度病,其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发展到特别尖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时,才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通过对现存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之间的比例得到暂时平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由此而得到暂时的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经过停滞之后,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重新高涨,各种矛盾又开始激化,在一定时期又引致下一次危机的爆发。

其三,危机作为基因病,其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本性。由于虚拟经济的存在,使资本家进一步谋求最大利润成为可能,通过销售虚拟产品,资本家绕过了生产过程而达到赚钱的目的,但是生产价值终归是由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所以这一规律违背了价值规律,从而产生了危机。在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的同时,危机也在不断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早就洞悉到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科学揭示了各类经济危机的病根。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剖析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另一方面,正是资本的弊端导致了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虽然已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包含危机的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关系。

(三)金融危机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尽力改进生产技术和完善劳动组织及经营管理。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个别资本家自己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就会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受剩余价值绝对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而要求市场也相应扩大。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使广大劳动者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的贫困状态中。与社会生产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关联

(一)虚拟经济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已经论定,商品在流通中不产生任何利润。比如期货、股票、基金、股指等,只是有价物质(或说特殊等价物)的有形转移和膨化,是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无机再分配,只能将其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流通。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从侧面揭示了资本主义虚拟经济所必然蕴藏的潜在危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源泉(可变资本)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不变资本)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同于“价值源泉”,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

(二)借贷是剩余价值的预期支付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社会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有形存在,而预期就是虚拟和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存在。金融危机的发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不断扩大规模,于是选择在金融市场上“借贷过度”;可当产能相对于全社会购买力相对过剩时,企业资本周转出现困难,逐渐丧失偿还贷款能力,于是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形成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首先,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大批中小资本破产,大大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从而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再次,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失业人数剧增,而且也使在业工人生活状况恶化。最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参考文献:

1.周文丽.金融危机让《资本论》热销[n].北京日报,2008-10-20

2.张克难.《资本论》热销说明了什么[n].报,2008-10-30

3.张晓辉.金融危机深化 全球苦觅良策[n].证券时报,2008-10-17

4.龙在天.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原理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1999

5.崔向阳.《资本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1998(6)

6.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n].沈阳教育学院报,2005

7.李志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1999(5)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5

自美国发生“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后,危机的涉及面不断扩大,并演化为一场涉及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亦受其害。笔者试图提供一个研究“次贷”问题的新思路:既透过“次贷”看美国经济,又透过美国经济看“次贷”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怎样认识美国盛行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由它引爆的金融危机?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次贷”危机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次贷”及其危机并不是美国经济局部的、偶然发生的问题。“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的缩影,它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从美国经济的一些特点可以看出。 ——经济呈现虚拟化、泡沫化。房地产业是美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带动60多个相关产业。抵押贷款占房地产半壁江山,“次贷”比重又占其中的一半。但这根支柱的根基却建立在“地震带”上,毫无抗震能力。“次贷”上市,在住宅市场之旁形成了一个以“次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债权证券的投资人,他们的行为服从于证券收益最大化。过度投机造成“次贷”证券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而虚拟化、泡沫化。 ——居民消费靠信贷支撑,家庭债务负担沉重。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是经济协调稳定增长的源泉和前提。美国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富国,但贫富两极分化、基尼系数高一直是困扰其经济的难题。政府和厂商企图用消费信贷的对策鼓励消费,缓解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是,消费信贷在暂时增加居民消费的同时,却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沦为“债奴”。2001—2011年“次贷”快速膨胀时期,美国家庭债务占收入的比重上升到136%,家庭债务余额高达11.4万亿美元,等于当年GDP的3/4以上。 ——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政府入不敷出。财政收支平衡,是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实施宏观调节的必要前提。但是,美国政府无视财政运作的基本规则,长期奉行赤字财政,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亏空。1980年,美国财政赤字为762亿美元,占GDP的1.94%;2005年达到创记录的4992亿美元,约占GDP的4%。 ——巨额外贸赤字拖累了世界经济。进出口贸易平衡,是一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如今美国却背上了巨额外贸逆差的沉重包袱。2006年,美国外贸逆差高达8830亿美元,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外贸额的1/3。据此,美国为了弥补巨额逆差,每个交易日必须借34亿美元外债。 ——一方面在国内外大肆举债,另一方面无节制地滥发国债,造成债务恶性膨胀,经济虚拟化、泡沫化。美国2006年净外债对 GDP的比例达到50%,经常项目的赤字为8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家审计署资料显示,美国内外债余额为53万亿美元,为GDP的数倍;金融资产的市值达到46万亿美元的规模。滥发美元和债券,导致金融业恶性膨胀,三次产业畸型发展,经济整体虚拟化、泡沫化。 美国经济这座庞然大厦隐含着深刻的危机,根基正在动摇。“次贷”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随着“次贷”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的危机必然产生。“次贷”危机一开始影响的是美国的房地产业,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房地产投资急剧萎缩,其后影响到能源、汽车等行业,目前事实上已经发展为一场经济危机。 有些学者作了很好的分析,认为,“次贷”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监管出现了问题,监管当局没有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认为是美国的消费模式出现了问题,过度消费导致了经济泡沫化。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但都只是浅层次的原因,危机的根源还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成果主要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劳动者购买能力不足,因而必然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美国不可能改变它的所有制,因而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能得到解决。尽管美国已经到了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解决贫困问题,但基本劳动者的贫困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还有数千万的无房户。为了扩大需求,美国只能采取消费信贷来提升购买能力,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降低信贷门槛,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是形成了虚假的购买力。这些措施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不可能解决生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6

    摘要: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成了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中过分自由化、产业布局过分掠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规模不合理,信贷风险加大,追逐利润最大化等做多因素的结果[1],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是不同时期略有区别而已[2]。我们针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爆发过程阐述了危机爆发的政治根源,金融自由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形成。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危机积累,还贷违约率的上升,实际收入缺乏支撑,危机最终一夜爆发;平衡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使经济增长的成功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55(2010)04-0026-03

    一、美国现代金融危机的回顾

    美国金融危机在2007年伊始初现端倪。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被迫回购数十亿美元的呆账货款后,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危机变得惊恐万状,美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康特里怀特金融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濒临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美国金融市场“从流动性过剩”跌入“流动性不足”。危机从低级别次级按揭开始蔓延到债务担保债券。2008年9月美国最大两家住宅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全面升级。

    美国金融危机破坏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危机。鲁比尼指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可能给美国造成近3万亿的损失,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面对如此严峻局势,探究危机更深层次原因寻求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看,针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类层面是从金融领域层面入手,强调过度的金融自由化所导致的信贷标准下降和道德风险积累等负面影响。第一类观点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迅速推进,证券化将贷款转化为流动性证券,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证券化走到极端的必然结果。第二类观点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使银行等住房金融机构可以将风险转移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就极大地促成了信贷供应的扩张(余永定,2008)[7]。

    此外,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资金太便宜,催生住房价格泡沫,助长杠杆并购热潮以及其他过热问题,如:流动性过热,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风险不断累积(余永定,2008)[7]。第三种观点是,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导致了次贷危机。抵押贷款供给的增加导致房产需求和房产溢价的快速上升,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然而风险偏好的上升是建立在房产价格不断上升的基础上的,当房价下跌,必然导致高的违约率,最终引发金融危机(mian and sufi,2008)[12]。

    第二类层面是从实体经济层面入手,过度消费需求或低储蓄率是危机根源(余永定,2008;李石凯,2007)其中莱因哈特与罗高夫(reinhart和rogoff,2008)注意到此次危机与经常账户之间的联系[7],[11],[13]。卢锋(2008)通过考察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得出美国过度依赖外部储蓄的消费驱动增长模式,这就是美国危机根源所在[9]。

    王学鸿认为,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中过分自由化、产业布局过分掠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规模不合理,信贷风险加大,追逐利润最大化等诸多因素的结果,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是不同时期略有区别而已[3]。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无论从金融层面还有实体经济层面,均基于经济学角度,呈现一种互补理论。然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与政治之间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将以资本论角度进一步推测此次危机的根源。

    二、危机蔓延的传导链条分析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的迅速膨胀,催生了美国房地产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泡沫。1994-2006年,美国的房贷市场与次级房贷均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房贷市场的总发放额年均增长15%,次级房贷发放额年均增长27%,12年增长了近20倍,其中2000-2005年次级房贷的发放量几乎翻了3倍(刘克崮,2007)次贷膨胀[10],形成泡沫。次贷证券的过程转移甚至积累了进一步的风险。2007年,次贷推迟偿还与违约现象加剧,使得此次金融危机一触即发,泡沫最终破裂。美联储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下跌,致使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出现“短供”(余永定,2008),流动性出现短缺[7]。为了避免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危机很快从流动性危机发展为信贷紧缩,进入第二阶段。对实体经济造成重要影响,实体经济的收缩是继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之后,次贷危机的第三个阶段。实体经济的萎缩必然导致住宅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和与次贷相关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余永定,2008)[7],纵观危机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绘制下图1来表示危机传导链条的各个环节:图1金融危机传导链条图解针对金融危机传导链条不难发现解释金融危机成因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一是危机何以形成,而是危机何以爆发。我们针对危机爆发的过程进一步阐述危机形成的原因。

    三、金融危机的爆发

    正如许多学者所言,利率、自由化是诱发危机的导火索。从2004-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的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致使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于是出现“断供”(余永定,2008;刘克崮,2007)[7],[10]。

    然而,就实体经济而言危机根源在于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针对这一说法有两种解释。

    即,一侧重于消费需求的“过度”,如所谓的超前消费等。二侧重于民众收入的下降或停滞。这两种解释哪种更具说服力呢?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早就指出:60%—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国人靠借款维持超过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余永定,2008)[7],另外,沃伦和塔吉亚(warren和tyagi,2005)的研究反驳了“美国居民不顾支付能力,借款用于购买奢侈品”的观点。他们指出,与1970年代相比,现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奢侈品开销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通过借债来维持高水平的生活并非危机爆发的原因。即问题不在于过度消费而在于收入过低。次贷推迟偿还和违约现象加剧,致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然而,众所周知在美国违约成本是很高的,在金融机构拥有不良记录对贷款人的负面影响尤其巨大。按理说不到万不得已美国的贷款人是不会违约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贷款人的还贷能力下降。

    借款人实际收入失去支撑,正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祸根。

    至2005年,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连续3年上升,2005年基尼系数达到0.469,创下40年来的新高,2006年也达到0.4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数据表明,美国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克鲁格曼(2008)指出,自1970年代以来,右派势力接管共和党,此后加剧了不平等状况,工会遭到压制,工人议价能力被削弱,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率得到大幅度削减。如今收入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里[6]。2005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群体获得了总收入的17.4%,收入最高的10%群体获得总收入的44.3%。毫无疑问,中低阶层收入下降是引起消费需求大于居民收入的重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唯利是图,超级经济大国美国对其他发展经济体的蔑视和对金融规制、次贷等过于自由、自信。同时,现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经济周期凸显很多新的特点。美国经济周期的爆发再次说明马克思经济学的周期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远为过时。只要投资不断加大,尤其是固定资产,经济周期就毫无例外的起作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4]。

    四、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

    缅恩和萨非(mian and sufi,2008)提出这样的问题[12]:2001-2005年间美国高风险的次贷增长之快有两个原因,其一从供给角度出发,贷款者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风险溢价,使次贷上升;其二是从需求角度出发,认为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持久收入效应,从而推动了次贷需求。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供给角度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次贷的需求量。

    马克思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必然导致对风险的低估和无视,硬要把次贷塞给ninjna,就是住房金融机构的贪婪所致。美国政府难辞其咎,针对支付能力低的收入群体而言,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方式,政府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实际收入不足的问题。

    此外,2001年it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问题在于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并非降息一种,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同样可以成为备选方案。

    正如雷达、赵勇(2009)所言,之一时期积累起来的只有“虚拟经济”,而次恰恰成为危机的根源[8]。

    无论是住房政策演变还是货币政策的影响,都反应出美国在平等与效率问题当中的侧重点。克鲁格曼(2008)指出,共和党的大步右转,政策转向避免向富人征税和反对对穷人和中产阶级支付福利无疑使社会两极分化严重[6]。

    阿瑟·奥肯(arthur m.okum)所言,美国社会的双重价值标准:一方面,信奉和追求平等的政治与社会系统;另一方面,在经济福利上同时造成着不断加大的差距[5]。这样的既平等又不平等体现了一种困难的折中。奥肯还特别强调,最迫切的事情是帮助那些在收入等级上处于最低的20%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到我们丰裕社会的主流里去[5],遗憾的是斯人言犹在耳,美国经济现实似乎离他所乐见的越来越远。

    金融危机真正的成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产业规模、布局、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适应,是泡沫房地产经济与次级贷款不相匹配造成的,而这一切都是经济周期的根源,因而这样的金融危机必然到来;而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可能限度,对发展中东道国造成了极大伤害,势必放大、传导、传染,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乃至世界金融危机。

    五、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某些启示:对其他学者的借鉴探究

      危机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后,余下的任务是寻找解决之道。刘克崮(2007)提出要完善和整合监管体系,严格控制和识别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监控中介金融机构等[10]。余永定(2008)认为必须设计机制以限制离谱的高额利润和高收入,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收入保证,积累储蓄[7]。毫无疑问,这些对策是很有价值的。从我们所关注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正如克鲁格曼(2008)所言,高度的不平等已经给美国造成了重重问题,不论是从经济还是现实政治角度,缩小贫富差距,再度把美国塑造成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国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正当其时[6]。

    美国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解决支付能力较低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模式,应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增加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补贴。

    (二)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有许多启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投资规模要相互适应。

    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水平低,或步伐慢,产业基础差,财政主要靠房地产业,那么过分的投资和泡沫的房地产业,必然导致脆弱的信贷基础和过大的信贷风险。

    所以,要切实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应该确定与其相适应的投资规模,同时也要尽可能发展潜在前途大的产业,催生新的投资方式,扩大投资规模。

    第二,引进和利用外资,必须有特定的产业(行业)范围,不是所有产业都要改让外资染足。外来直接投资时后发国家奋起直追,快速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新型发达国家经济成功,国家崛起的法宝,是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借助外力发展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发展资金困难,引进外来直接投资和技术,是我们快速发展的唯一抉择。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一抉择是正确的。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力度,另一面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技术层次。不过,不是所有外资技术含量都高,也不是所有领域和行业都要外资参与,让外国跨国公司入驻,否则外资良莠不分,遍地开花,势必造成投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势必导致极大风险。所以,应该科学构建外资企业格局,催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信贷规模(credit scale)、信贷制度(credit in-stitution)应该预防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容易引发泡沫经济的领域,要控制信贷制度,严格压缩信贷额度。货币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心脏,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自由市场经济最大的风险在于信贷,在于金融体系;因此,只有健全信贷规范制度,健全金融体系,才能防范于未然。

    第四,尽可能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缩小收入的差距。收入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过大,少数人占据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还要进一步将收入少的人的资源据为己有,必须放宽信贷,发放次级信贷,放大房地产泡沫,进而引发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下大力气,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营造好民生,切实做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提升弱势群体自我造血能力,最大限度保障群体公民的保障水平,尽可能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利得惠及99.99%的中国大众,从极微观层面防范或杜绝各类与经济有关的危机发生。

    第五,外贸依存度应该适度控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异常激烈,开放经济是最佳策略,在国内经济发展不够,国内市场发育程度低,内需难以急速扩大的情况下,国外市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跨国经营是必然之路[2]。但是,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过于依赖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容易被外部危机影响和冲击。所以,经济必须开放,但是需要有一定的度。

    最后,要注意经济周期(business circle)问题。投资有一个周期,固定资产投资有相对长的周期,在经济发展、信贷规模设定、金融体系健全等方面,应该避免与经济周期的某些阶段重合,或局部重合,引发共振,放大周期的阶段性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危机,或导入、放大外来危机[1]。所以,重温马克思、熊彼特、康德拉捷夫等经济学家的经济周期理论,对于防范金融危机应该有一定效用。

    我们仅仅从美国国内层面展开分析,而忽略了全球层面,还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读。

    参考文献:

    [1]王学鸿.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偏向剖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0,(01).

    [2]王学鸿.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j].经济学学刊,1990,(01).

    [3]王学鸿.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滞胀[j].外国经济理论,1989,(02).

    [4]王学鸿.现实经济周期理论探析[j].外国经济理论与管理,1989,(03).

    [5]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153.

    [6]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7]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05):14-32.

    [8]雷达,赵勇.虚拟需求时代的终结与美国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02):46-54.

    [9]卢锋.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19-27.

    [10]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1-7.

    [11]李石凯.低储蓄率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7,(21):38-39.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7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 原因 最新特征 启示

自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进入公众视线,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市场再起风波,其间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最初强烈震撼美国金融市场不久,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惊天巨浪。从程度上看,今日的局面是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加速转化的产物。而此次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猛烈冲击已使得大洋彼岸的国人感到了阵阵寒意。本文意在评析此次金融危机形成根源,刻画现阶段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根源分析

基于特殊性和一般性划分标准,这次金融危机既有属于其自身的特殊缘由,又有与其他金融危机相同的根源。前者站在微观视角上,审视信贷结构产品对于危机爆发所起的作用;后者置于宏观视角,利用经济形势和金融系统的更迭变化解释危机的形成。下面将分别加以分析。

1.次贷危机形成的特殊根源

以往金融危机不同,此次金融危机一个显著特点是信贷结构产品对于危机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今的金融市场中,信贷结构产品作为信用风险转嫁的创新工具一直受到业内人士追捧,其规模也呈现出迅速扩张的趋势。然而此类产品的主要特性使之为日后的金融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一,信贷结构产品收益高度非线性。在经济运行良好时,此类产品可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经济陷入困境时,将诱发巨额损失。具体来说,这类产品对于资产价格、收入等易于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系统性因素是高度敏感的。这种高度非对称并且具有强门限效应的敏感度,将使得经济形势良好时,市场参与者难以对经济形势恶化后这类产品的损失情况做出确切的估量。

第二,和普通债券不同,信贷结构产品的风险分布具有更大的拖尾风险。危机爆发前已有很多文献指出,具有相同期望损失的债券和信贷结构产品相比,结构产品发生巨额损失的概率高得多,即拖尾风险较大。传统的信用评级仅仅考虑了结构产品的期望损失,极大地误导了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风险分布的认识。

第三,针对信贷结构产品的未来违约和风险分布的建模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依赖建模评估信贷结构产品的价值事实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除了利用建模之外,无法对此类产品的价值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估。然而,由于当前建模技术的局限以及历史数据的不足,使得模型参数难以估计。

以上特性是危机爆发前风险的积聚以及危机出现后引发的金融混乱的微观基础。在信贷结构产品大规模交易时,由于评级作用的不到位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的估计不足,使得整个市场中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危机显现后,这些特性使得市场参与者的损失超越预期,进而造成信心丧失,整个市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引入金融工程技术设计的金融衍生产品日益呈现出复杂化的特性,使得投资者甚至业内人士也对这些新工具缺乏必要的认识,为危机埋下了祸根。

2.次贷危机形成的一般根源

和以往的金融危机一样,此次金融危机再次反映了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当经济景气时,信贷扩张与风险积累并行,纵然风险积累已经过度也会被强劲的经济增长所掩盖。当经济进入调整阶段时,先前积累的风险就显现出来,导致金融动荡,而金融系统的问题又将经济推向衰退。过度积累的风险往往通过发生灾难的形式释放出来。

过去的岁月中,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贷和资产价格“繁荣萧条周期性”的强化,这种周期性是金融系统自身具有的。资产价格、存款贷款差额、银行内部风险评估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性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相互影响,使得经济波动被放大。在经济繁荣时,信用扩张,资产价格高企,而后这些高价的资产作为抵押获得了更多的信用额度;反之亦然。

上述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是司空见惯的,进一步说,金融系统具有持续、显著偏离长期均衡的倾向,即金融失衡,随着金融动荡的到来,先前的失衡得以释放,从而表现为金融过度繁荣和萧条,周期性波动太大。金融失衡及其释放被定义为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且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特点。

简言之,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是高度非线性的,风险的积聚特别难以判断,而拖尾风险的积累让市场呈现出风平浪静的假象。一旦资产价格升高到极至近而反转,金融系统将遭受巨大的损失。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最好例证。

二、现阶段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随着次贷危机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加速转化,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这也是随着危机波及层面逐渐展开后的必然结果。

1.全球性金融危机

无论是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随后的俄罗斯、巴西、越南等金融动荡,无不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非核心区域,对于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程度有限。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发端于其国内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世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此影响,全球经济衰退成为定局。

次贷危机爆发后,除了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之外,欧洲和亚洲的很多金融机构因为深度参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而遭受损失。此后,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范围流动性枯竭,迫使欧洲、日本等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向银行系统注入巨资救市。而期间“百年老店”莱曼兄弟的垮台乃至冰岛政府的“破产”,令世人大为震惊。

与此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幅下挫,并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严重冲击。美国金融危机向欧洲蔓延,引发欧洲股市动荡不安。2008年9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3.92%,德国dax指数下挫2.74%,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下跌3.78%。10月6日,全球资本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7.85%,创造了198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德国dax指数跌幅为7.07%,法国巴黎cac40指数跌幅9.04%。而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更为惨淡。

2.系统性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发端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最初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持有或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商业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子公司等。然而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波及面愈发广泛,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冲减次级贷有价证券,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甚至出现了净亏损。面对这一情况,银行业普遍收紧了企业和消费者贷款标准、提高贷款条件,信贷紧缩开始困扰实体经济的运行。到此,次贷危机完成了向信用危机的转化。

信贷紧缩笼罩着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面临日益增大的赎回压力,流动性的紧缺使得货币市场总市值萎缩了。信贷紧张还提高了现有借款者的房贷违约率,并直接冲击了经营债券保险及信用违约担保产品的保险公司,导致其融资成本升高,债权人不断要求其追加债务担保。在信用市场、保险市场身陷困境的同时,金融危机还影响了公司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股票市场、汽车融资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了全面而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3.各种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金融危机

从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转化进程中,美国金融市场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悉数登场。危机发端于利率上调引发的利率风险以及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引起的违约风险;危机也因金融机构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进而减少同业拆放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快速变动所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不断加深,最后大量的交易对手违约导致的操作风险近乎使金融市场出现了去功能化的趋势。各种风险的相继爆发,使得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陷入困境,而子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危机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影响的金融危机

发端于实体经济的美国金融危机,终归又作用到实体经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本轮金融动荡首先源于地产价格泡沫的破裂。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下滑带来财富效应缩水,抑制了总消费。金融危机冲击了投资和消费两架“马车”,自然使得经济下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最终演绎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循环过程。因此,金融危机最终能否结束,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实体经济的恢复状况。

三、此次金融危机的启示和经验

旷日持久的金融危机还在继续,但是危机前后暴露出的问题,以及针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手段值得进行深入思考。毕竟危机总有一天将会过去,而到那时,如何将这次危机带给人们的启示和经验应用到未来经济活动中去,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

1.放纵的金融创新成为此次危机爆发后备受诟病的一点。事实上,金融创新本身并不可怕,如何理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如何把握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合理规模才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必须承认和美国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金融创新不是过度,而是不够。我们不能永远在其他国家身后亦步亦趋,应当利用创新推动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引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管,用良好的监管保证创新品种的交易是符合标准的,不能任由创新品种的交易盲目扩张,这样才能保证现代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2.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以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银行为师,一直将这些机构的先进经验作为制定战略的标杆。在当前危机的冲击下,可以借鉴的标尺骤然消失,我国庞大的银行“舰队”进入了丢失海图的大洋。危机暴露出的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轨迹,即使调整发展的战略和思路,当前这个任务极为艰巨。事实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道理依然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大型银行的宝贵经验而规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银行业有关行为准则和相关业务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发挥影响力,争取更强的话语权。

3.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及巨额救市方案即将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海外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甚至出现了大量资金退出新兴市场的趋势,从而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更大的波动,其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从而使我国涉外企业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对我国涉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随着美国银行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蒙受重大损失,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部分国际大银行面临日益紧迫的筹措资金、补充资本的压力,其中可能涉及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中所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对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相关风险。

4.随着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宏观经济增长态势及经济实力强弱对比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财政赤字的持续攀升,影响美元汇率变动的因素呈现日趋复杂的特征,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为此,我们应密切关注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国内资产结构,适当分散币种结构,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2]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管理世界,2007,(12).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8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9

[论文摘要]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引起全球性金融海啸,还有可能引起世界经济的衰退。本文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对次贷危机的原因在“次贷暴富者”背离美德常识、次贷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和经营参与者缺乏社会责任精神、功利主义思想使金融机构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理念推波助澜了次贷危机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经济伦理学角度;次贷危机;超前消费;社会责任精神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至今已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并已经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所到之处触目惊心,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按照官方说法,次级房贷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的7%~8%。为什么这么小的比重却给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带来这么大的冲击?“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呢?

因为经济不景气而鼓励银行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向次级信誉的消费者大量抵押贷款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利率被一压再压,最低降到了1%。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并稳步发展,银行利率逐步由过去的1%提高到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次级按揭贷款利率飞速上涨,最终使得次级按揭者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而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这些被收回的抵押房屋,由于美国房市的不景气,银行得到大量次级按揭抵押财产,但卖不出去却成为自己的包袱和负担。这样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销售给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以分散风险。这是美国次级贷款突然大规模爆发的内在机理。

次贷作为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一个创新产品,从产生到危机爆发不过十几年,却产生了这样大的破坏力和侵蚀度,这无疑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和角度——经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它。次贷危机的发生,有很多机缘与巧合,但一系列道德上的疏忽或者叫堕落却是不能回避的。

1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理念推波助澜了次贷危机

美国人享受的是信用消费生活方式,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这就是“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来的钱,但从信用上讲,“明天的钱”也是能够获得的将来收入。但美国人太超前了,寅吃卯粮,掏空了自己的未来,“勤俭是美德”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应该是一个健康的消费理念。

美国人花“明天的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但随着美国信用消费的膨胀,一些美国人所花的“明天的钱”,却是根本不能赚来的钱。过去这些年,每年有上百万的美国人宣布个人破产,主要原因就是偿还不了信用卡的借款和高利息,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最后一道防波堤——消费者购买力终于开始崩溃了,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勒紧裤带”,进入2007年12月,美国个人消费大幅缩减,次级贷款者终因无力还贷而选择了违约,产生一连串的金融动荡。来源于/

2“次贷暴富者”背离美德常识

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这些人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选择权。

正如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让20多岁的程序员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翁一样,次级抵押贷款爆炸式发展成就了抵押贷款银行家和经纪人的一夜暴富。

我们看次级贷款之所以演变成次贷危机,是一场典型的缺乏“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造成的、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看危机爆发之前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倒金字塔”:第一层是金字塔的底,是为次级信用人建造的房子;第二层是建筑商、购买者、银行、广告公司等;第三层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第四层是次级债CDO;第五层是信用违约交换CDS,上面还有个第六层。当第三层的次贷人还不起贷款时,整个倒金字塔就崩溃了。如果没有上面的三层金融衍生品,危机是受控的;可有了上面的三层以后,天知道牵扯进来了多少企业、银行和国家。

3次贷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和经营参与者缺乏社会责任精神

次贷危机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整个的人类经济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不对称。现在全球衍生工具总市值估算超过681万亿美元,实际上全球的GDP还不到60万亿美元,所以虚拟经济可以无限放大很多机构的资产,这个资产反过来又可以扩张它的信贷,这样一个过程非常危险。

10倍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是以贪婪和漠视为基调产生的。今天的金融海啸实质上是贪婪的代价。贪婪就是说他更多的关注自己而牺牲别人的利益,让别人受到损失;他关注的是短期的风险而不在乎长期的风险。如果是属于这种,那就不仅是自利了,而是贪婪,这个贪婪不仅制造了他自己的困境,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危机。现在看来,虚拟经济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扩张。这个贪婪还表现在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各种金融机构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手中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各类次级贷款的金融衍生品的制造者们,难道他们不知道这里危机四伏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这里的陷阱有多深吗?——因为贪婪的次贷放款机构只关注手中的债权如何提高流动性并带来收益,而各国的投资者只看到了炙手可热的投资差价而忘记了莫大的风险。

很多人都以为资本主义本身就是贪婪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描述过:资本主义每一个人都是自利的,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整个社会却形成一个积极性、互利的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是道德的经济,每个生存于其中的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正是与他的另一本同样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相得益彰的。换句话说,当时的经济学家不光是研究经济学,他同样研究法律和道德伦理,凯恩斯也是这样。

近年来虚拟经济中的很多金融创新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不少人也因此质疑说,有可能问题是出在道德风险上!随着美国经济的回暖,银行利率不断提升,无疑收紧了市场的流动性,而将房产市场泡沫挤破了,随之带来的是大批房贷机构破产倒闭,不仅次贷证券大幅缩水失去流动性,而且还连累了其他的证券和债券,整个金融创新产品领域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目前美国作为金融创新成果之一的投资银行倒闭的倒闭、转行的转行,前五大投资银行已全军覆没——历史往往以让人惊诧的方式记录下缺乏社会责任感行为是怎样制造“奇迹”与恐怖的。

4功利主义思想使机构误导消费者、投资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处处可见诱人的传单:“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积蓄不够吗?贷款吧!”,“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误导了次贷衍生品的投资者。

美国华尔街为什么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其源头既在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更在于这些机构信奉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信念。他们为了攫取利润,过度投机,制造发行了许多包含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将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的金融基础功能,扩大为没有实体经济价值的虚拟金融的证券产品,让广大百姓来购买,既为他们贡献业务利润,也为他们的投机行为分担风险。

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和按揭银行,所信奉的是同一种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在有钱赚时盲目发展、盲目放贷;美国的买房人,也信奉相同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在形势好时投机买房来发财,其按揭贷款中许多并未提供全部收入或财产证明。

综上所述,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在金融创新中在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作用下,为了攫取利润、过度投机的必然结果。面对如此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动荡,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而且世界各国已经行动起来,着手挽救金融危机、避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的根源篇10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趋势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

经济主体的内在机制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明斯基从企业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高负债经营。克瑞格从银行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加重银行危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借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及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在前者的情况下不正当激励和道德风险是造成金融机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后者诠释了存款人的“囚徒困境”银行挤兑的原因,说明金融是建立在集体信心基础上的,如果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是脆弱的。

宏观经济不稳定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及其联动效应往往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风险积聚到一定条件下则形成危机。而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则是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

(二)金融自由化与现代金融脆弱性的关系

金融市场膨胀发展之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渐渐脱节,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金融自由化更加激化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

利率自由化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

混业经营使资本市场的波动极易冲击银行体系,导致金融业稳定性削弱。除证券业外,房地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投机有关,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但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种现象所掩盖,给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卡特(1989)指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掩盖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脆弱,金融创新在整体上有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倾向。金融衍生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其风险更具有系统性、全球性特征,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

资本自由流动使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它们通过杠杆原理控制巨量资产、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使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造成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

(三)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演变为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理论说明了金融体系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决定了金融脆弱性的必然,而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加剧了这种脆弱性。但由金融脆弱性到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演化过程。当经济发生变化或突发某些事件造成信心逆转、前景暗淡到达某种“触发点”时,就爆发金融危机,当全部或大部分指标——利率、汇率、资产(证券、房地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就是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发表现。

次贷危机中现代金融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一)银行“非理性亢奋”是次贷危机的根源

现代银行制度决定了银行的冒险冲动。一方面,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行业,股权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非常小,具有典型的“内在脆弱性”,如果资金的投资利率超过债务利息率所获得的好处被股东所得,一旦出现损失则股东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损失,因此冒险所获得的收益无限,而风险有限;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为银行提供的保险承诺进一步激励银行的道德风险冲动,而且多次银行危机使人们认清政府一定会伸手救助,使存款人逐渐丧失了对银行的监督积极性。因此,现代银行制度主体缺陷所造成的金融内在脆弱性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所在。

银行向风险群体提供了超过收入承受能力的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往往属于低收入、高按揭、收入证明缺失的高风险群体,按照以往优惠市场的标准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融资拥有住房。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为他们提供了高风险的融资,获取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的利息。

(二)“房贷泡沫”破灭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线

随着美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特征的显现,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2006年浮动利率的次级按揭贷款逾期近15%。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负增长导致的抵押品价值下降,进一步加重还款压力,致使不堪重负的购房者抛售房产,房价继续走低。宏观经济变化挤破了“房贷泡沫”,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个触发点,次贷危机爆发。

(三)以“费用”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印证现代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

资产证券化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融为一体。虽然银行部门的风险可以通过证券化分散到资本市场,但因证券化融资各环节较银行融资的延长,信息不对称加剧,以道德风险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患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印证了现代金融脆弱性理论的核心命题——市场经济内含金融脆弱性。

就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来看,其关键有六个主体:政府、借款人、贷款机构、住房GSE、评级机构、投资者;四个环节:一是贷款环节,二是贷款转让并打包形成证券环节,三是评级环节,四是销售环节;以及三个委托关系:一是政府委托住房GSE实现其公共政策;二是政府委托评级机构实现其信息公开目标并充当金融市场“守门人”的角色;三是住房GSE委托银行提供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在各个环节中每个利益主体目的各不相同,政府希望住房拥有率提高、金融系统保持稳定;借款人希望利率成本降低;贷款人希望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并获得更多的服务费;GSE购买打包贷款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担保和服务收入;评级公司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评级收入;投资者希望投资安全并达到一定收益。

道德风险就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中的利益角逐。首先,银行在贷款之后将抵押贷款出售,违约风险已不重要,这使它对贷款的质量关注下降,而发放更多贷款,银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费收入,并且银行还会进一步做出逆向选择:出售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来转嫁风险,而将优质资产继续保留;其次,住房GSE在从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潜在信用支持与各种优惠条件来谋取高利润;第三,评级结果是评级公司为证券销售颁发的“许可证”,政府通过评级公司来实现公开信息的目的,但政府并不直接向评级公司付费,评级公司是向债券发行者收取评级费,因此评级公司的利益来源为证券发行的数量。

上述以“费用”收入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使得贷款信用标准一再放松,证券化各个环节的机构对于长期贷款的质量失去了监督激励作用,抵押贷款质量下降、抵押债券数量增加、风险上升,金融脆弱性加大,甚至导致住房GSE、评级机构和贷款银行三者形成有意识的“共谋”来实现各自的利益。由此可看出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下,金融市场通过经济主体自动的理性选择及行为变化,形成金融脆弱性。一旦某一链条发生断裂(房价下降),潜藏的风险势必浮出水面,引起次贷危机。

(四)金融创新在金融脆弱性不断积聚中掩盖了金融危机

明斯基(1986)认为,“用不着分析金融资料本身,仅仅金融层次的增多以及撇开流动性的新金融工具的发明就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的明证”。一方面,那些深受青睐的低(零)首付,可调整利率的住房贷款创新产品掩盖了房地产市场日益增长的脆弱性,因为预期房价永远上涨的前提下,只要能及时将房子出手就可以控制还款风险。因此,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虽逐步积累,但同时也被悄悄掩盖起来。另一方面,证券化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使风险评估和监管更加困难,各种金融机构通过衍生产品被捆绑在一起,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风险更快在各个金融机构间扩散。

我国应采取的“抗脆弱性”措施

目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更要采取措施缓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在挤出泡沫的过程中稳定房地产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回归理性,泡沫被逐步挤出,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大起大落,矫枉过正,谨防银行不良资产抬头。

警惕热钱外逃、短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全面开放,但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资本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同步下跌。某些热钱会撤资回国“保驾”,出现外逃,我国应积极关注人民币汇率,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缓解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将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这首先通过外贸渠道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目前在外贸与投资双降的情况下,内需是拉动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已出台庞大的政府投资机会,但仍需保证措施落到实处。

结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虽然金融危机表现在金融市场,但其来源和归宿都必定是实体经济。因此,采取措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避免金融危机、缓解脆弱性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RichardScottCarnell.HandlingTheFailureOfAGovernmentSponsoredEnterprise[M].WashingtonLawReview,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