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7-23 09:37:20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 特殊教育;残疾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关注残疾事业,关注特殊群体,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普遍提高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师资、观念等影响,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但阻碍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容易导致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为.残疾人心理问题及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2(3).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2

近年来,各地都加快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依法纳入教育体系的进度,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的助学优惠政策,使得在特教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迅速增多,残疾学生的受教程度也在逐年提高。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残疾学生虽然获得了与健全学生一同学习文化课的机会,但是随班就读却不随班参加体育活动的现象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致使一部分残疾学生失去了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残疾学生的照顾,另一方面可能是残疾学生本身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适合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标准所致。一直以来,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在体育课上很多时候只能做个“旁观者”,甚至连个“旁观者”都不是,因为他们有时连操场上都不用去,也就无须旁观。不同的身体起点却只有一个相同的体育锻炼标准使得绝大多数残疾学生成了不用上体育课的“特殊人群”,表面上看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照顾,实则是一种不平等的运动偏见,尽管这种偏见是出于保护的本意,但不利于残疾学生身心谐调发展却是事实,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特教学校就读的学生通常还能够参加体育锻炼,因为特教学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指导残疾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也专门规定“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虽说,国家对特教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是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但是这类学校也缺少针对各类残疾学生运动特征的体育锻炼标准,学校一般也只能参照普通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设立的五类运动项目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测验。特殊学校是残疾学生的集中地,如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疾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在校园内有效开展适合残疾人的体育运动,有利于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苗子的产生和培养。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科学合理的残疾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的制定对于残疾人体育运动向学校和社会普及也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还是特教学样就读的残疾学生都应积极参加合适的体育运动,因为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残疾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能,而且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扩大生活领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平时与残疾人接触时,凡是爱运动,常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残疾人,就算残疾程度相对较重,身体素质也明显好于其他残疾人,心理状态也相对较好,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明显高。同样的残疾程度,热爱体育运动的残疾人与重来不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在各方面表现都是截然不同,或者说,同一个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前后的表现也是判若两人,闷声不响的人也会变得乐观开朗,有了明显的表现欲望。可想而知,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不能随班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残疾学生的体质和人际交往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最容易激发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情感,被过分保护的“另类”往往会产生失落情绪,对残疾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压抑感。再说,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与身体功能的康复有一定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增进健康,更能促进康复,减轻残疾程度,以充沛的精神和健全的体魄投入学习、生活。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疾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以促进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近年来,残疾人体育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赛事制度不断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中田径、游泳、举重、射击、乒乓球、羽毛球、坐式排球、盲人门球等竞赛项目开展较为普及,残疾人竞技体育开展得相当成功,残疾人体育资源也十分丰富。这就为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普及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应该利用残疾人竞技体育这朵“奇葩”去带动整个残疾人体育运动“满园春色”,将残疾人体育运动推向学校及社会,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当务之急就是根据近年来所积累的残疾人体育资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残疾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以规范的标准去促进残疾人体育运动在校园内蓬勃开展。 现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疾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还有一个有利因素,那就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在部分省市的学校推广实施。这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的具体措施。我们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制定出《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在特教学校及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中具体实施。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20__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下大力气,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虽然我们没有对残疾学生体质健康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但从目前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分析,残疾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普通学生的更差,更应该通过《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促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特教学校及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中具体实施,使学校和广大的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残疾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全面增进残疾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国家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淡化的是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当然,《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更应该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锻炼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以弥补“不健全的身体”造成的缺陷,再说“体育好的人”也并不等于“健康的人”,所以残疾学生的身体条件并不应当成为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他们有必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有了完备的《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级教育 行政主管部门也就可以积极地组织、宣传和认真地贯彻落实,通过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班或培训班,使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实质,深刻地理解贯彻落实残疾人体育锻炼标准的积极意义,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推动残疾人体育运动深入人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高度出发,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加强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提高残疾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方面的认识,激发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使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健康成长。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 苏北农村 视力残疾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一、研究背景

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为了视力残疾小学生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探索出一些针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视力残疾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分析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孤独、偏执。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和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看问题更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倔犟和冷漠的心理特征。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或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表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多疑。

2.依赖、自私,自理能力差。平时由于父母的溺爱,使视力残疾小学生不自觉养成一种对劳动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视力残疾小学生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怕受挫折,容易形成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

3.容易发怒,行为粗鲁。在交际中,有的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发怒,有些视力残疾小学生行为粗鲁,容易发怒、争吵或打架,表现出攻击性,做出过激反映。

4.嫉妒,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内心非常痛苦。有个别视力残疾小学生还表现较强的嫉妒心理,患有多动综合症等。

5.青春期综合症。视力残疾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视力残疾小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三、掌握影响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视力残疾小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等异常心态。

2.自我评价不客观。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学生开始逐渐确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常遇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盲人,对视力残疾小学生态度冷漠。

(2)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以至造成视力残疾小学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学校方面

(1)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小学生的社会交往,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3)一些教师忽视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损害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嘲笑盲人,致使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四、探索出培养苏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途径

(一)自我教育

要发挥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2)与人谈心。(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二)学校教育

1.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视力残疾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立足课堂,抓好学科渗透,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 :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艺术学科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4.建立心理档案,消除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四)社会教育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问题心理。应多建设一些有利于视力残疾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视力残疾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反思

课题组对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现代家庭教育策略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8.

[2] 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华夏出版社.2006.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4

一、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尽早补偿残疾儿童的缺陷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身体的发展指儿童机体的生长(形态的增长)、发育(功能的成熟);心理的发展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相影响愈大,儿童身体上的某种残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的发展,如听力残疾会影响儿童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他们的身体器官、骨骼、神经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其可塑性极大,只要适时地抓住这个早期阶段,他们的许多缺损,通过多种康复手段就可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尽早进行训练和教育,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进行听力补偿和强化言语教育,尽早训练耳聋儿童看话能力,就可以促使他们尽早学会看别人口型理解他人讲话内容,做到早发展、早康复、早教育,促使其神经系统和神经功能得到正常、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听力残疾造成的影响。所以,学前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称为“抢救性康复教育”。研究表明,虽然早期教育不能消除儿童的残疾,但却可以使他们的残疾状况得到改善,残疾程度得到减轻,重建自信,找回自尊,慢慢地走出封闭的自我,能和正常人交往,这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可以使残疾儿童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指在残疾儿童的学前阶段,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和残疾的特点,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的措施,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增进技能,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些残疾孩子通过早期干预,甚至康复发展成正常孩子一样的水平。同样的道理,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也是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对正常儿童有重大影响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对残疾儿童就更为重要。“早期干预”作为重要措施的一种,一般是指对3 岁以前的听力残疾儿童采取早期发现、早期听力补偿和早期听力言语训练的措施。要使听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听会说,必须采取早期干预的手段,通过及早验配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及早给予听觉补偿,并进行科学的听觉言语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听力残疾引发的障碍,促进他们平等充分地融入到主流社会。

三、学前教育可以使残疾儿童多方面发展

听力残疾学前教育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每一位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和需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进步的喜悦。逐步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指点支持和强化语言及康复训练,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严格的教育,使听力残疾儿童的语言水平能接近或达到健全儿童的语言水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措施。

(一)学前早期教育可培养听力残疾儿童对社会的适应性,扩大视野。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及时对残疾儿童施以适当的教育,积极促进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发展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最大限度地弥补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

(二)学前早期教育注重对听力残疾儿童技能特长的培养。除了实施文化教育,可根据儿童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开办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特长的培养班,学有所长,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三)学前早期教育注重对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对残疾儿童及时进行亲情安抚,尽快解脱不良情绪影响,消除心理障碍。重视品行教育,用爱心去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用温暖去启发他们的心灵,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求心中有“家”,心中有“父母”,教育他们奉献爱心,学会尊重、关心、帮助别人,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品德修养。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体育;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与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对畜牧兽医人才无论从数量、质量都有更进一步的需求。而在我们好多农业院校,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残疾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体育教育更加重视。残疾学生的存在对一所学校而言或多或少都有,但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或不太重视。并且大多数学校却是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而且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相对较多,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就难以照顾。残疾学生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如果能让他们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并且能够养成常锻炼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能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勇于拼搏、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等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全面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身心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忽视或放弃对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使他们处于“无人管或无人问津”的状态,就会很容易的使他们产生一种“被遗弃或无用之人”的感觉,使其加重了这些残疾学生心灵的创伤。如果,重视并加强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既是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更能让这些残疾学生享受快乐、平等的心理补偿,同时也增强体质,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就我们面临的工作深入考虑,如何对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看法:

1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的心理角度

要从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让学生不再自卑,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应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完善人格是培养优秀畜牧兽医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让他们有一种“天生我身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使残疾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意义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2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宣传方面

积极争取机会创造条件,为全校残疾学生组织专门性的体育锻炼知识讲座,收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录像或电视现场直播等活动。进行有利的正面宣传。

3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自信心培养

当教材内容适合残疾学生学习时,残疾学生应随堂上课,教师和同学帮助其实现教学目标。当遇到达标测验时,可组织残疾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裁判、记录等相关的工作,使其找到自信。

4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因材施教具体对待

当教材内容不适合残疾学生学习时,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材内容相近的或相似的替换,组织并指导残疾学生进行合理的锻炼,达到体育课的母的。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也要有符合他们的实际目标、计划和考评办法。

5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适应生活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6

孙理事长一行不辞辛劳莅临××调研指导工作,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给予××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简要将我县“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工作作个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共有人口41.2万,其中残疾人口2.4万,约占总人口的5.6%,其中贫困残疾人口约8000人。县残联1989年成立,20xx年升格为正科级群团组织,机构单列,经费全额预算,编制7人,下辖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全面执行残疾人保障政策,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委、县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专题研究部署。逐年递增残疾人事业相关经费,从20xx年的30万元至20xx年的120万元,三年增长400%。切实加大了宣传力度,先后制作专题电视宣传片,印发宣传手册,使残疾人工作政策深入人心。积极开展自强模范、助残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和“1+1”帮扶、红领巾助残、志愿者助残等助残活动,使扶残助残蔚然成风。

(二)残疾人康复成效较好。20xx年以来,全县有3000余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12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贫困低视力残疾人免费配用助视器88人,贫困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普及型假肢36人,聋儿语训27人。同时,对贫困重度下肢残疾人免费发放轮椅、拐杖,盲人免费发放盲杖、盲表,共计供应各类残疾人辅助用具1430件。

(三)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普九”义务教育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在读残疾学生237人,其中在上级特教学校就读21人,入学率达80%以上。全面落实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的“两免一补”。建立助学金制 度,资助残疾中小学生142人次,资助金额9万余元,实行残疾大学新生一次性资助,资助残疾大学生2人。

(四)残疾人就业保障有力。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新增盲人按摩机构2家,县内福利企业达到6家。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实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财政代扣、地税,三年累计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50余万元。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800余人,推荐残疾人就业72人,残疾人劳务输出达3000多人。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共计培训400余人次。

(五)残疾人扶贫成效明显。持续开展助残日、春节慰问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1697户,发放慰问金29万元。建立特困残疾人救助制度,增列特困残疾人救助经费财政预算,发放救助金18万元。启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投入危改资金35万元,为50户贫困残疾人改造了住房。全县有6300多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五保、城乡低保,210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六)残联组织发展壮大。县残联自身建设得以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增大,20xx年以来,投资109万元(其中省发改委20万元、省残联8万元、市财政26万元、县财政35万元,残联自筹20万元),建成集办公、康复服务、就业培训于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楼,购置工作用车,改善工作环境。残联组织迅速发展,县级成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所,乡镇成立残联组织,配备兼职理事长。20xx年,县残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完成换届选举。同时,成立肢体残疾人协会、盲人协会、聋哑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协会、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等五个专门协会,加强组织联系,提升服务功能。

但面对成绩,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上级的要求比较,与兄弟县市比较,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残联组织有待健全。尚未形成县、乡、村三级残联组织网络,乡镇残联未配备专职理事长,村级未普遍建立残协组织。残疾人工作信息渠道不畅,管理欠到位,服务不及时。

二是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县内无康复训练指导机构、康复医学科室、特教学校。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康复技术人才、特教师资接近空白状态。

三是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服务不到位,离政策要求和残疾人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康复服务业务面不宽。精神病防治、聋儿语训、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盲人定向行走、社区康复服务等业务起步艰难。就业服务有限。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数量不多且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引进和建设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项目不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有差距,尤其是企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率偏低;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不大,安置渠道不广。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文化体育服 务贫乏。

四是保障体系仍不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协调,与残疾人需求不适应,贫困残疾人看病难、住房难、工作难、学习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低保水平低,城镇60-170元/月,农村30-50元/月,且低保、五保仍然无法解决特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农村残疾人参合参保率较低。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经费投入有待加大。我县是一个农业县,财政规模小,残疾人事业面临县财政投入不足,上级财政投入无力的窘境。以20xx年为例,按残疾人口人均100元的标准计算,全县共需投入残疾人事业费240万元。而同期县财政总收入仅2.7亿元,财政供养人员1.2万人,以我县目前的财力,仅勉强保障行政机构运转和干部工资,财政负荷较大。尽管如此,我县20xx年残疾人事业经费支出仍达120万,但距事业实际需求缺口较大。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

二是工作方式优待改进。残疾人工作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救济层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进展艰难;争取中央、省级残疾人工作项目和康复扶贫贷款、公益金等专项资金少;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不多、手段有限、成效不显。

三是协调配合有待加强。残联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对残疾人的生活、康复、就业、教育、文化保障方面,与民政、教育、卫生、劳动、建设、文化、体育等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不够,缺少联动,因此不能将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完全融合、落实到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和项目建设中去。

下阶段,我们将扬长避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执行和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以普及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残疾人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拓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县级医院建立康复医学科室,引进和培养康复专业人才。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推动“白内障无障碍区”建设,推广普及型假肢安装,免费发放精神病防治药物。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组织供应各类辅助器具。

(二)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开发城镇残疾人就业岗位,提高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行业残疾人就业比例。组织和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和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落实。完善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福利企业、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稳定健康发展。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用好用活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研究、探索残疾人就业岗位补助、残疾人个体创业小额贷款等就业扶持办法,激发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个体创业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继续以随班就读为主体,充分利用省、市特教资源,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残疾学生“两免一补”。建立健全助学金制度,实现贫困残疾学生人人享受政府资助的目标。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特教学校、特教班,加强特殊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中国手语、盲文符号。

(四)进一步构建残疾人保障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城镇残疾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落实和完善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及时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城乡“三无”重度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救济。

(五)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康复扶贫项目支持,向贫困残疾人发放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鼓励农村安居工程、城市廉租房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基本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难问题。

(六)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建立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村委会和企事业单位的残疾人组织,完善残联组织网络。健全残疾人专门协会,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活跃基层残疾人生活。积极培养、培训残疾人工作者,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同时,在文化体育、社会环境、维权等方面,进一步落实政策,完善管理,强化措施,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尊敬的孙理事长及各位领导,借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根据这几年工作的实际,就残疾人工作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是建议加大上级财政的投入,保障残疾人事业经费。近年来,中央财政大幅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在民政、卫生、教育、农业、水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行业的经费压力,促进了相关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巨额的经费投入,尤其离不开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央政府提高残疾人事业预算,加大对残疾人事业转移支付力度,是基层政府和广大残疾人的共同心声。

二是建议建立政府补助制度,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建立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政府补助制度,落实补助经费。如在就业方面,可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零就业家庭援助、下岗职工就业扶持等方面的经验,向企业购买残疾人就业岗位,激发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在康复方面,按一定比例补偿残疾人的康复费用,或将康复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在教育方面,扩大特教补助发放范围,保障非特教学校的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三是建议研究制定残疾人分类救助办法,切实保障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研究制定残疾人分类救助办法、专项救助制度,制定重度残疾、特困残疾人、一户多残等残疾人家庭的五保、低保特惠标准;研究制定残疾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补助制度,提高参合参保率。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7

1 实施方法

由妇幼保健所领导带头,组织技术骨干对全县进行县、乡、村三级网络筛查,同时协调社区妇幼人员及乡村妇幼人员配合工作,共抽调人员78人对全县7岁残疾儿童入户调查做到不遗漏一名,切实完成统计,准确反馈,合理分析。从2011年9月19日至2011年9月29日为期十天时间,乡级分村,县级分片、分街道进行入户排查,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整理。调查中以化德县残联促进残疾保障,提高儿童健康为中心,化德县妇幼保健所全面认真细致对7岁以下儿童开展残疾调查。

2 调查方法

对每位7岁残疾儿童进行系统查看病因、病情、病况,家庭成员、经济收入、患病治疗情况、是否参加医疗保险进行统计汇总。

3 调查目的

分析化德县人口质量,查看7岁儿童残疾人数,残疾病因,救助情况,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残疾儿童进行有效治疗,预防遗传疾病,避免没必要的后天致残。

4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致残人数比较大。一类是先天遗传所致,一类是后天预防不当所致;农村人数比城镇人数占比例大;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占比例大;接受健康宣传的比末接受健康宣传的占得比例大;进行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的基本没有致残疾。

5 致残原因

化德县属于贫困县城,经济不发达,医疗技术迟滞,医疗经费不足,缺乏先进检查仪器,健康宣传末到位,家庭不够重视儿童体检的重要性,另外发现疾病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不能及时治疗。

6 处理情况

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妇幼保健加强出生缺陷管理,免费发放叶酸,减少出生缺陷人数,同时提高健康宣传服务力度,要求相关医疗单位加大妇女和儿童系统管理,县政府要求残联积极救助残疾儿童,减少致残率。

7 个人分析

7.1 调查统计信息反馈

通过工作人员详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7岁以下儿童残疾56名,其中视力残疾3人、听了残疾5人、言语残疾5人、肢体残疾11人、智力残疾21人、精神病3人、先天性心脏病8人、低蛋白血症1人、大小便失禁2人。56人中男的29人、女的27人,先天所致残疾51人,后天导致残疾的5人,接受治疗34人,未接受治疗21人。

7.2 信息分析

7.2.1 先天性残疾大于后天性残疾人数。说明化德县在孕产妇系统宣传工作中有失误,宣传未到位。主要因素是农村的孕产妇对婚前检查和孕产妇产前检查认识不足,导致造成先天性残疾人数比例增高。目前化德县妇幼保健所已经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巩固三级网络妇幼管理,提高妇幼队伍建设,实施免费检查,免费发放叶酸,同时要加大儿童科学管理,积极防止疾病致残。

7.2.2 全县仍有21人未进行治疗。经过调查及分析,原因家庭贫困,经济负担不起;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没有信心,耽误治疗最佳时机;家庭医盲,不懂的治疗。

7.2.3 分析化德县7岁儿童致残情况,各地都应加强妇幼保健保障投入,推进两个系统管理,加大咨询宣传服务,做到优质技能服务。围绕“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提高各地人口素质,降低致残率。

7.2.4 继续加强健康教育

7.2.4.1 利用特定的医学宣传日进行健康教育。

7.2.4.2 利用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入户进行面对面讲解。

7.2.4.3 书面教育,制定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健康教育卡、社区卫生服务卡、每月出一期关于预防残疾儿出生的黑板报进行宣传。7.2.4.4 口头教育,针对一些入院治疗的儿童,由病房护士对所负责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断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须知,医院环境、规章制度等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康复指导。

7.2.4.5 进行示范性教育,护士亲自向病人或家属演示一些功能锻炼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手术配合方式,各种训练。因直观易于掌握,从而保证患者准确执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2.4.6 调查结束后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卡,为病人建立社区服务卡,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家庭关系、疾病名称、治疗情况、出院状况。对有电话的病人经常保持联系随访,随时解答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对无电话联系的病人则采取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7.3 建议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一、《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年)》执行情况和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时期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实施意见,在残疾人社会保障、特殊教育、就业、扶贫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奠定了政策基础。完成了我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组队参加第七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第五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三、第四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总分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市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表彰了全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扶残助残蔚然成风,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年—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政府和社会支持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实施了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万余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66万例,在全国率先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达到7所,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将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纳入民生工程,开展实名制培训,使14907名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到10个,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12749人;扶持4万名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9万名城乡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机构达到10个,为600余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城乡困难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并得到补助;进行危房改造758户,受益964人,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共托养残疾人2126名;建立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经费落实、培训到位,基层残疾人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凤泉区、辉县市、原阳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市政府总计投入资金76万元,启动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建设工程,该项目市规划、土地、环保等部门已批准,市发改委已立项上报国家发改委,市政府已经将该项目列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工作部署中,目前正在筹划建设;市残联会同共青团、民政、妇联、文明办等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了扶残助残活动,年、年总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惠及8万余名残疾人,使广大残疾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基础相对薄弱,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亟待改善,残疾儿童在接受教育、抢救性康复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意识,以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为中心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构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一)总目标

1.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2.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

4.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5.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6.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市情,讲求实效,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范围。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作用,支持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5.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政策、资金、项目重点向贫困地区、农村和基层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均衡发展,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6.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的实际困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十二五”时期市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1.主要任务:

(1)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2)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3)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政策措施:

(1)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落实并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的生活救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贯彻落实优先解决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帮助进行无障碍改造。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对贫困残疾人无法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渠道解决的康复费用予以补助。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将残疾人纳入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范围,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按规定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缴纳基本养老费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残疾人、残疾农民工、被征地农村残疾人、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工(农)疗机构、盲人按摩机构、辅工场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给予政策优惠。

落实重度及贫困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政府补贴政策。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为其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合理设置封顶线。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础上,对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逐步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基本康复项目和特殊医疗需求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水平。逐步规范和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鼓励开设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商业保险险种。

(4)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低保及低保边缘户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逐步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等给予政府补贴。制定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暖费用,挂号费、诊疗费,泊车费,盲人、聋人手机短信和宽带费用以及农村筹资筹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做好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逐步提高伤病残军人保障待遇。保障伤病残军人优先享受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

(二)康复

1.主要任务:

(1)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功能定位合理、适合残疾人康复需求、覆盖全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2)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进农村工作,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

(3)实施重点康复工程,为5万名残疾人提供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其中完成视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5000例,聋儿听力语言培训500名,贫困成年听力残疾人免费配戴助听器300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500例,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1000例,精神病患者综合康复、治疗与服务3万名,为200人次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补贴。

(4)组织供应2.5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2.政策措施:

(1)以市残联康复医院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提供功能技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重点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2)按照中央补助、省级配套和市、县级补缺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残疾人康复机构,落实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将达到专业化、标准化的康复机构列为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扶持建设一批区域性康复技术资源中心和基层康复工作示范点。加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学科建设,规范康复医学服务行为,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加强民政福利康复设施建设。

(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建设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国家和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的村、社区普遍建有康复站(室)。各级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社区康复工作的深入发展逐步增加。依托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教育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4)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建立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残疾人康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及防护用品配置、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国家重点康复工程。

(5)落实国家扶持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政策和辅助器具等残疾人专用品进口税费优惠政策。实施《残疾人辅助器具机构建设规范》,加强各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建设,各县(市)、区要建有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发挥市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的资源优势,鼓励社会机构支持研发、生产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推广辅助器具评估适配等科学方法,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6)制定实施康复医学发展规划,加强康复医学学科与教学能力建设,提高康复医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实施国家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培养200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80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水平提高。

(三)教育

1.主要任务:

(1)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2)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3)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4)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5)减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2.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国务院令第16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41号),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特殊教育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将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根据残疾人的教育需求,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步伐,市区以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依托,新建一所高中层次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3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要建成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山区和边远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跨区域招生、建立专门学校等形式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依托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辐射带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提高随班就读质量。鼓励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开设特殊教育班。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财政部门加大对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的投入,加强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残联、教育部门共同开展学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全市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普及学前二年或三年教育。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重视0—3岁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帮助0—6岁残疾儿童家长及保育人员接受科学的康复教育指导。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学前早期康复教育机构。

(4)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鼓励和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开设高中部(班),支持特殊教育高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加快残疾人技能型人才培养。帮助农村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残疾人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托养机构、残疾人扶贫基地等要承担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和职责,探索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机制和模式。

(5)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扩大残疾学生招收规模,为残疾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少数民族残疾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支持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普通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通过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做好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特殊考生招生、考试工作。聋人参加各类外语考试免试听力。

(6)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加快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支持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对在岗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进行专业培训。根据国家规定落实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津贴。在表彰优秀教师时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合理配置和使用特殊教育资源。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制定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和教职工编制标准,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学生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

(8)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建立手语翻译员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落实手语翻译员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政策。

(四)就业

1.主要任务:(1)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培训2万名残疾人,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5000人。

(2)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2.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第488号)、《省就业促进条例》和《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省政府第127号令),制定《市〈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办法》。落实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编制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专产专营和政府优先采购产品与服务目录。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制度和具体办法。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范围,建立残疾人就业行政执法机制。研究制定无法在一般性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重度残疾人辅就业的政府补助和社会保障政策。

(2)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切实落实按比例就业政策,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促进更多残疾人在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就业,逐步建立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岗位预留制度。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也不得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地税、财政代扣等政策,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征收,并将保障金征收列入其工作目标;财政供给的机关、事业单位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能按规定缴纳的,由各级财政部门代扣。政府开发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落实残疾人就业促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采取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公益性岗位和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就业和居家就业。落实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外出务工残疾人、女性残疾人和少数民族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依托农村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家庭服务业和其他增收项目,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

(3)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加强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做好残疾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举办市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组团参加第五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4)全面落实《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和《省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考区考试工作,做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工作。鼓励医疗机构录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帮助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开办医疗按摩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盲人医疗按摩机构,安排更多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就业。逐步将盲人医疗按摩诊治科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加强盲人医疗按摩后续培训工作,提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素质,规范盲人保健按摩市场行业管理。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300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00名,扶持300名特困盲人按摩人员就业。为听力言语残疾人提供培训,帮助其就业。大力实施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就业。

(5)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通过即时岗位援助、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结合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专门服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各类用人单位认真遵守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禁止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和违法雇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的权利。

(6)实施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坚持以直接服务为主的原则,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县级以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建有独立服务场所,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和推荐残疾人就业等支持,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依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培训500名残疾人就业服务与社保协理员。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实现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的互联互通。

(五)扶贫

1.主要任务:

(1)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5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增强发展能力。

(2)为1万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3)实施“阳光安居工程”,改善2.5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2.政策措施:(1)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计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制定实施《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20年)》。完善贫困残疾人口的识别机制,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范围。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工作。多渠道安排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

(2)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继续使用中央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加大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加强对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能人大户和扶贫基地的信贷支持。开展公司加农户产业化扶贫,扶持创建20个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引导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加强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培训。合理设置适合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培训项目,使经过培训的残疾人至少掌握1—2门实用增收技术。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

(4)在移民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和小城镇建设中,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建设和改造给予优先安排。实施国家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为2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

(5)加强基层残疾人扶贫服务社建设,依托农村金融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村互助社、各种行业协会组织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服务。

(6)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六)托养

1.主要任务:

(1)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对2000人次残疾人托养服务给予补助。

2.政策措施:

(1)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底数,制定托养服务发展计划。

(2)建立健全以市、县级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示范,以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做好骨干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3)大力发展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据中央补助标准,市、县级按规定比例安排年度补助预算,同时通过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筹措托养服务资金,逐步提高对残疾人的补助标准,扩大受益面。

(5)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行业管理,探索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提供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资助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对达到规范标准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用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按照专职与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培训100名管理和服务人员。

(七)文化

1.主要任务: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

(2)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

2.政策措施:

(1)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残疾人服务机构等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艺术团体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活动、艺术比赛。

(2)以“残疾人文化周”为载体,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依托社区康复站和民政、文化部门建立的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在全市城乡社区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的“爱心书屋”。扶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新闻出版部门将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列入“农家书屋”采购目录,出版和发行单位积极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为残疾人捐赠图书。扶持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发行。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

(3)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备,做好盲人阅读服务工作。有计划地资助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要设立残疾人阅览室,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

(4)建立残疾人特殊艺术培训基地。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市第二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组团参加第八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

(八)体育

1.主要任务:(1)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身心康复,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

(2)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国际、国内残疾人体育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2.政策措施:

(1)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积极组织、帮助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与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相结合,在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托养服务机构等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重视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引导农村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推动残奥、聋奥、特奥均衡发展,参与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达到2000人。

(2)大力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区域性残疾人体育展示活动。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配置适宜的器材器械,建设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建立、发展各级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100名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

(3)加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残疾人体育管理机构建设。加强残疾人运动员训练、管理、参赛和有关科研工作,提高残疾人体育科学发展能力。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建立、壮大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对在全国以上体育赛事中获奖的残疾人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并积极协调、推荐获奖运动员到高等体育院校就学、深造。加强残疾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妥善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4)举办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组团参加第八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积极培养、推荐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类体育大赛,争取优异成绩。

(九)无障碍环境

1.主要任务:

(1)加快推进城乡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县(市)、区创建工作。

(2)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信息方便残疾人使用。

(3)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38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2.政策措施:

(1)依法开展无障碍建设,新建、改建、扩建设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园林绿地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提高无障碍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无障碍宣传与推广。组织开展无障碍促进日活动。(2)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小城镇、农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通运输、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完善无障碍设备,公共停车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广泛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改造率达到100%。

(3)将信息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切实关注残疾人享受信息化成果、参与信息化建设进程。实施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推进通用产品、技术信息无障碍。推进互联网和手机、电脑、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推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无障碍方式政务信息。推动在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设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电视节目加配字幕,公安、交通管理机构设置聋人报案信息设施。建立盲人、聋人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推进药品和食品说明的信息无障碍。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无障碍。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1.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法制环境。

(2)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畅通联系残疾人的渠道,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

2.政策措施:

(1)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和修改市、县(市)、区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在涉及残疾人权益的立法中体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内容。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在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进一步加大《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等保障残疾人权益法规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全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将《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纳入全市“六五”普法规划。

(3)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增强残疾人遵纪守法意识,提升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定期对残联系统工作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培训,培训50名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

(4)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在政策制定、重大案件解决上发挥作用,共同做好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拓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通过开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等活动,把残疾人法律服务向社区、乡村延伸,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依法解决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推动将残疾人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快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建设,在市本级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基础理论研究。

(5)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畅通渠道,健全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根据各类别残疾人的不同特点、需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残疾人在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普遍性、群体性的权益诉求。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残疾人劳动、操纵利用残疾儿童行窃、行乞等严重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残疾人的人身安全,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残疾预防

1.主要任务:(1)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

(2)实施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2.政策措施:

(1)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预防和控制网络的残疾预防体系,将残疾预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2)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逐步建立健全全市产前筛查诊断网络,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建立残疾儿童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治疗制度,有效控制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先天残疾的发生。强化计划免疫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大量减少传染病致残。积极开展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致残。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儿童盲、屈光不正等导致的可避免盲。规范临床医疗药品使用管理,完善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和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减少药物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意外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婚前卫生指导、孕前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

(4)执行国家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设残疾预防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残疾预防对策研究。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1.主要任务:

(1)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2)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3)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

(4)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

2.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残联要加强与残疾人的联系,切实履行职能。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普查,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积极向政府反映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

(2)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在规划城乡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对基层残疾人组织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乡级残联设在编专职理事长,基层残疾人组织实现全覆盖。保障和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乡镇(街道)要提供符合无障碍标准的综合服务场所,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要设立残疾人活动场所。着力培育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配齐配强乡、村两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加强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改善工作条件,妥善解决其待遇问题。将乡、村两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或误工补贴、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将基层(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纳入社区、村民委员会工作者管理体系,与社区和村民委员会工作者享有同等待遇,为基层残疾人工作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3)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社区建设协调领导机构要吸收同级残联为成员单位,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社保经办、就业服务、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法律服务、无障碍等工作。(4)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残联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作用,市本级残联设立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机构,有活动经费和办公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切实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作用。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联系、指导和支持。

(5)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认真落实干部“协管”要求,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市级残联配备盲人、聋人专(兼)职理事,逐步配备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理事。建立完善残疾人人才库。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者“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市、县级残联干部培训力度。认真做好市、县级残联换届工作。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主席团委员和代表作用,建立委员、代表联系残疾人制度。

(6)加快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为残疾人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7)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市志愿服务整体规划,融于全市扶残助残活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志愿助残协会组织建设,建立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依托残疾人组织,办好乡、村两级志愿助残联络站(点),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和宣传表彰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专业化、常态化、长效化。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2.5万,受助残疾人达到25万人次。

(8)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培育、发现自强典型。召开第一次自强助残表彰大会。

(十三)科技、信息化和服务设施建设

1.主要任务:

(1)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残疾人事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2.政策措施:

(1)建设市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继续加强残联网站资源和无障碍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2)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建立残疾人事业科技项目库,开展科研课题招标,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研究残疾鉴定、康复、特殊教育、职业技能鉴定、辅助器具等领域的标准、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为残疾人服务的品牌和企业。

(3)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福利、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加快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尽快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对已建综合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强市残联康复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支持市本级、县(市)、区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1.主要任务:

(1)加强统计和监测,掌握我市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及时跟踪残疾人事业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效。

(2)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管理运行制度和服务标准。

2.政策措施:

(1)依照国家制定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标准,切实做好我市残疾人有关状况的统计工作。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季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各类统计数据资源的综合分析,残疾人事业年度统计公报。将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培训基层统计信息人员50名,定期做好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2)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稳定工作队伍,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

(3)加强有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术优势,开展残疾人公民权利、人道主义思想等基础性研究和残疾人社会福利、残疾人服务业、特殊劳动权益保护、残疾人服务提供模式、服务机构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标准与监管、无障碍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1.主要任务:

(1)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培育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2.政策措施:

(1)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公共传媒要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的助残善举和残疾人的自强精神。建立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联动机制,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市级人民广播电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手语栏目。继续推进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加配字幕工作。参加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2)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通过实施资金、场地、人才等扶持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发展残疾人服务业。改进和完善对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资助办法,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竞争性投标,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规划和行业管理。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市慈善协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爱心助残捐助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实施“集善工程”、“长江新里程计划”、“轮椅助行工程”、“助学工程”、“站立工程”、“安居工程”等残疾人慈善品牌项目。逐步加大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落实企业和个人用于残疾人事业的公益性捐赠,在计算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政策。探索建立利用财税调节手段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机制,引导社会慈善资金向残疾人群体倾斜。鼓励企事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规划》的实施和监测评估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9

一、做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高点起步

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__-2015年)》,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残疾人现状、分布、类别、残疾人事业面临的任务,科学合理编制实施《陈仓区残疾人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度保障,权益保护的原则;发展九项重点工程,即残疾人康复服务工程;残疾人托养工程;残疾人扶贫开发工程;残疾人住房改造工程;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程;残疾人教育培训工程;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程;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工程;残疾人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工程,为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带好头。

二、做好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达标验收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残疾人工作建设的意见精神,突出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这一中心目标,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理清思路,细化分工,夯实责任,全力以赴,狠抓落实,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攻坚克难,确保创建一举达标。

三、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确保残疾人普遍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按照普惠加特惠、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对残疾人优先和提高标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新城保工作,鼓励残疾人参加农村合疗、城镇居民医保,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和就业援助,积极配合扶贫办、民政、财政等部门,全面推行“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

(二)健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健全完善聋儿语训中心、慧心培智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康复室建设,开展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工作,通过各种措施,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构建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结合实施民生工程,继续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扩大受益范围,为广大残疾人带来更多更好的实惠,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一)康复

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着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将残疾人康复救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特殊优惠,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的力度,健全以专业性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扶贫工程”、“贫困精神病患者康复医疗救助工程”、“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个性化适配辅助器具工程”,使800名残疾人得到各种医疗救助及康复服务,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减少残疾发生和预防残疾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扶贫

切实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总体扶贫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利用康复扶贫贷款、财政无偿扶持资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五保供养等政策措施,对重度残疾人实施阳光工程,定期发放生活补贴,扶持1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动员党员干部、残疾人工作者、志愿者开展对贫困残疾人进行走访救助,将城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免费或优惠提供猪仔、树苗、花椒苗、核桃苗等服务,带动10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认真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三)教育

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争取政府

加大对特教事业的投入,以残疾人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提高残疾少年儿童学前教育、随班就读义务教育升学率,推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认真开展“扶残助学”、“公益金助学”、“春雨工程”等活动,资助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对20__年新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一次性助学补助,标准为本科生3000元,大专生元,中专生1000元。(四)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规范和完善政策措施,整合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资源,巩固残疾人集中就业,稳定残疾人自主创业,争取更多公益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巩固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开发残疾人就业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总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拓展培训范围,增加培训内容,依托市培训中心,对残疾人进行电脑、皮具护理、缝纫、手机美容、电器修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培训”,继续开展“培训到基层”活动,同区农广校合作开展花椒、核桃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争取全年培训350人,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继续加大按摩行业扶持力度,规范盲人按摩行业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办盲人按摩店1所。

(五)文体宣传

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坚持办好区电视台手语新闻节目,提高节目质量。大力开展残疾人自强健身活动,不断活跃残疾人群众体育运动,引导特奥活动向基层和社区深入发展,培养选拔更多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参加省市重大赛事。落实各类专门协会活动专项经费,保障专门协会活动经常开展,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经常性的助残活动。建一所“扶残助残志愿者示范点”,年内进行1-2次扶残助残教育,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开展好第21个“全国助残日”活动,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成就和残疾人自强模范、社会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继续办好《残疾人工作信息》,为各镇、街道办、社区、有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征订《中国残疾人》和《三月风》,扩大残疾人事业的影响,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残疾人工作。

(六)组织建设

加快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各镇、街道、社区、村级残联组织建设,正确指导全区238个村级残协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基层残疾人工作局面,按时兑现专职委员岗位补贴,在县功镇、新街镇开展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使残疾人就近接受康复训练、贫困救助、就业安置、文化体育等服务。

(七)维权

配合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健全完善残疾人维权机构,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工作,完善接待与问题处理机制,耐心细致地做好残疾人工作,严格规范残疾人证件管理秩序,继续换发二代残疾人证,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残疾儿童 心理障碍 教育策略

残疾儿童成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更为激烈”因此,残疾儿童如果能在学龄前得到相适应的教育,就能争取时间,使潜能得以开发。

1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表现及原因FIwlEdk'9

残疾儿童心理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一般性心理障碍、特殊性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三类。一般性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及社会偏见,对未来失去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孤僻,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多疑: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乱发脾气,不听劝告;过度激动: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特殊性心理障碍主要指青春期心理障碍。包括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此外还包括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行为偏差,包括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包含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身体缺陷、损伤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心理障碍等。客观上主要表现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方面。以上种种原因,并不是单一地发生作用的,往往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所致。

2 解决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途径

(1)加强残疾儿童教育环境建设

残疾儿童的心理状态除了遗传和疾病因素外,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在家庭,在儿童集体和在学校中的生活方式,即广义的教育。因此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是促使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这对残疾儿童人格折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整个校园的布局都应精心设计安排,使之富有教育性。增强残疾儿童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情感。其次要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残疾儿童的关系、残疾儿童间的关系、校风、班风等。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智力的残疾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残疾儿童心理补偿功能,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情感,学得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使残疾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另外还必须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让残疾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地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已经在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儿童,作为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他们创建社会交往的环境,如组织残疾儿童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竞赛,使残疾儿童在交往参与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残疾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2)让残疾学生树立明确的“自我意识观念”,正确处理好“特殊性”与“非特殊性”的关系,积极培养残疾儿童自信、自强、自律的精神

自我意识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让他们明白残疾儿童既有不同于普通儿童的“特殊性”,也有和普通儿童没有什么区别的“非特殊性”。怎样既照顾他们的特殊需要,又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x]因此,在对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爱护与要求相结合,增强其自信自律意识。潜意识中对待残疾儿童的怜悯或偏爱,会使教师不自觉地容忍他们的某些无理、任性的行为。事实上,教师过分宽容会使他们养成依赖思想,最终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无法真正自立自强。因此,在必要的帮助和体谅之外,教师要尽量使残疾儿童受到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受同样规则的制约。

(3)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扩大认知领域

尊重残疾儿童的人格与需要,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调动他们充分发展的积极性。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争取优秀业绩,并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能让他们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竞争,缩小了他们的发展道路。世界如此之大,应扩大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领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间,发挥自己独有的技能。

(4)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发展特长

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学生在内心产生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贡献,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

(5)培养残疾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但爱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体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

(6)培养残疾学生自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