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中心十篇

时间:2023-04-09 03:28:05

残疾人康复中心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1

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 中心设有语训部、社区部和听力门诊部。中心师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设施齐全,可为耳聋患者提供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为配戴助听器和接受电子耳蜗植入术后的聋儿提供听力语言康复服务,并通过开办聋儿家长培训班,深入社区宣传培训等形式,普及听力和聋儿康复知识。

康复训练部 为偏瘫、截瘫患者以及脑瘫儿童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和训练,其中包括:运动训练(PT)、作业训练(OT)、语言训练(ST)和心理治疗、特殊教育等内容;针对脑血管病、脑发育不全引起的语言障碍者进行语言训练;指导肢体残疾人选配合适的辅助用具;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对成年智障者进行相关领域的能力和功能的评估及康复训练,为智障亲友提供咨询服务;为稳定期精神残疾者提供心理咨询、娱疗等服务。

北京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中心 为残疾朋友提供辅助用具的展示、咨询、评估、供应服务。主要展示以肢体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康复训练为主的国内、外各类质优的残疾人用品用具及老年人生活辅助用品,达200多个品种。并提供各种先进的残疾人用品用具的试配和使用指导,以及假肢矫形器装配等服务。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2

项目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洲,整个占地约30亩。用地北面为居住区及学校,东、西、南三面均与待建自然农用地相邻。地块依临赣江河畔 , 整体环境优美、宁静。

项目拟建“两楼、一馆、一场、一池”,即残疾人康复楼、服务楼、体训训练馆、室外田径训练场、室外游泳池。总建筑面积为40 200m 2,地上31 200m 2,地下9 000m 2。其中,服务楼为17层,康复楼为10层,训练馆为3层。

区位图

2 建筑造型的设计理念

2.1

“大拇指”主题

方案源于残疾人手语中“大拇指”造型,这一造型寓意着:好、高、妙、非常出色。设计中为了体现这一主题,场地中的服务楼(主楼)、康复楼(附楼)均采用了“大拇指”的造型,尤其是主楼,楼顶的“拇指”下利用建筑屋顶做屋顶花园,屋顶镂空的条型洞为阳光的进入提供了通道,主楼裙楼为一字型展开,更好地诠释了手的完整。同时附楼也采用这一造型,仅在底部利用一些表皮的延伸做了飞檐,增加了入口雨棚的进深感。主附楼一高一低,互为姊妹楼。其大拇指的指向根据建筑的主次关系发生相应变化,主楼遵循坐北朝南的主宾方式设置,附属楼则是相反的,这样不仅形体上有变化,也更好地突出了主楼在场地内的核心地位。

2.2

“外墙轮廓+体育馆屋面”形成的“八一”隐喻

江西省是红色摇篮,南昌更是打响武装反抗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而八一建军节是我们国家和武警官兵自己的节日,当地政府每年都举行盛大庆典来庆祝。方案中建筑群体在造型处理上,使综合楼所展示出的南北外墙垂直轮廓天际线和由训练馆大面积水平屋面线所组成的“八一”符号意像,与南昌作为英雄城市相契合,给建筑打上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烙印。

230

3 规划设计的目标

3.1

以人为本,细致周到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服务的全过程均以残疾人为核心,给残疾人及家属以方便、快捷、舒适的身心体验及康复环境。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使用者对通风、朝向、日照、卫生等生活、工作舒适度的基本要求。

3.2

绿色生态,低碳环保

南丁格尔曾指出“自然能够治病,我们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相融合,将园林自然阳光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康复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同时建筑单体大量运用节能、环保材料,全面减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管理费用支出。

4 总体设计

4.1

场地规划原则:“规单化整,融汇贯通”

鉴于场地内建设项目较多,较为琐碎,同时现有的30亩用地去掉待征道路后,较为紧张。我们在总平面规划上考虑了“规单化整,融汇贯通”的原则,把综合楼、室外游泳中心、训练馆通过连廊规整到一个建筑体量里,康复楼因功能的特异性作为一个建筑体量处理,同时这两栋建筑又通过联系廊连为一个整体。

4.2

场地规划空间序列:“一纵轴,一横轴,一场地”

探研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故宫、北京民居中的四合院、江南的徽派祠堂及民居等,都遵循着一种轴线的关系,通过轴线把建筑串联到一起,形成各种丰富的空间体系,使建筑整体感觉完整、统一、和谐共生。本设计也对此进行了借鉴和应用,以轴线布置空间及建筑。具体为一纵一横,以一条主纵轴为主线,一横轴为辅助,形成建筑的主次关系。场地就是两条轴线所围绕的体育运动场地。

主纵轴是场地东侧由北向南的一条轴线,起始于周边主路珠江路,由北向南的空间依次是:“大门入口—综合楼前广场—综合楼—游泳中心—训练馆—训练馆入口广场”。这条轴线上建筑高度的关系也是变化丰富的:“最低(广场)—低(3层裙房)—最高(17层综合楼)—低(2层游泳中心)—较高(3层体育训练馆)—最低(广场)”。

次横轴是场地临南侧规划路一条由西向东的一条轴线,轴线的空间和高度变化依次是:“高(10层康复楼)—低(联系廊)—较高(体育训练馆)”。

4.

3场地交通组织及建筑沿路设置思路:“因地制宜,以主为主,以次为次,相互衔接,人车分流”

4.

3.1场地交通组织用地四周西、南、北向均临城市道路,东侧与其他用地毗邻,其中用地北侧的珠江路为30m宽的城市主要干道,西、南侧为12m宽的城市支路。我们采用“因地制宜,以主为主,以次为次,相互衔接,人车分流”的思路,把主入口设置在主路珠江路上,同时为了遵循规划要求,即基地开口距交叉口70m的要求,主入口设置在场地的东北角,次入口设置在南侧的规划支路上,南北入口通过一条场地内规划的6m宽主路衔接。在主次入口的附近,依据建筑体量的大小设计了相应数量的停车场,同时在入口处也就近设置了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这样能减少场地内的车流与人流的交叉,有

效组织人车分流问题。同时考虑建筑的消防及综合楼后厨流线问题,我们在场地东侧设置了一条4m宽的消防车道,这条车道与场

空间轴线分析

地6m宽的主路形成环形消防车道。

4.3.2建筑沿路设置思路根据“以主为主,以次为次”的原则,在主要道路及主要入口处设置主要建筑,将综合楼设置在珠江路主路及场地主要入口处,次重要建筑康复楼设置在城市支路交叉口的重要节点上,再次建筑训练馆设置在支路一侧。而在珠江路与支路的交叉口上布置了体育场,形成了城市广场的开阔区,既遵循了城市规划的原

则,又为城市规划增添了绚丽景色——通过建筑的高低变化增加了城市的天际线。

南立面图

北立面图

4.4单体建筑朝向及场地朝向原则:以人为本,节约能耗,经济为主

场地内建筑单体仅游泳中心的附属用房为东西向,其他建筑均为南北向设置,这样就可以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节约建筑能耗,降低运行成本。

体育运动场和室外游泳池也均为南北向设置,这样就避免了场地内的眩光、刺眼现象。同时室外游泳池设置在地面庭院里,环境温馨,方便残疾人的使用。

5 建筑色彩及材料的应用

5.1 建筑色彩的应用

大多数公共建筑如体训、医疗、康复以冷色调为主。但我们考虑到残疾人是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需要温暖,为此在建筑色彩上,采用了浅黄色的墙和屋面,在低层近人尺度的空间中使用了灰色的石材和深色的玻璃幕墙,与顶部的外墙面产生较强的色彩对比关系,这样既柔和也不失严肃。

5.2 材料的应用

东西山墙的玻璃幕墙均采用双层呼吸式幕墙,能有效阻止外部冷热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改变建筑的立面形象。法拉利织物遮阳材料应用在体育训练馆的顶层,能有效地遮阳,并且采用这种灰色的织物能丰富玻璃幕墙的表情。

6 无障碍设计与无障碍的交通系统

整个场地的交通流线为直线形,通畅便捷,人车分流,动静分区。大门入口处设置了盲道与无障碍通道,通过绿化带与车道完全隔离,保障特殊人群的出入方便与安全。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整个建筑及场区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从一个系统的整体思路进行考虑,创造了一个能方便所有人使用的完善的无障碍环境。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3

一、抽样残疾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抽样调查年龄18-65岁的残疾人1000人,其中三洲驿街道100人,汪家桥街道100人,襄阳街街道100人,金鱼岭街道80人,嘉山街道20人,药山镇200人,毛里湖镇200人,白衣镇100人,新洲镇100人。男女比例为1.5:1,男性比女性多。

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上  人,占被抽样群体的 %,初中  人,占被抽样群体的 %,小学及以下  人,占被抽样群体的 %。

婚姻状况方面,已婚  人,占被抽样群体   %,其余为未婚或离异。

残疾类别方面,以肢体残疾为主,比重为41%,其次为听力残疾,比重为15%,视力、听力、多重言语残疾的比重均小于10%。残疾等级方面,各个等级的比重相当,位于22.5%-27.5%之间。残疾原因方面,因病致残者比重最高,为42.3%,其次创伤或者意外损伤致残,比重为12.1%。

残疾人人均年收入水平为12000元,家庭年总收入平均水平为35960元,家庭中平均支出水平为29500元。主要生活来源方面,以个人所得为主,其次为家庭供养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方面,大部分残疾人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重为89%,其次为养老保险,比重为61.2%,有5%的残疾人任何保险都没有。生活自理程度方面,70%的残疾人需要他人提供部分帮助,29%的残疾人可以完全自理,只有1%的残疾人完全依赖他人帮助。

二、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情况

本次调研中涉及的康复需求服务包括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心理服务、知识普及及其他需求。其中康复医疗包括医疗诊断、白内障复明手术、人工耳蜗植入、肢体矫治手术、医疗、康复护理、精神病服药等。功能训练包括视力功能训练、听力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智力功能训练和精神功能训练等。辅助器具包括视力辅助器具、听力辅助器具、肢体辅助器具等。心理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家庭成员心理支持等。知识普及包括培训残疾人、培训亲友、家长学校、普及读物、社会宣传、知识讲座等。其他需求包括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指导制作辅助器具、指导家庭康复训练等。

数据分析表明,只有2名残疾人对康复服务无需求,绝大多数残疾人对康复服务有需求。其中,残疾人在辅助器具方面的需求最高,比重分别为96%,其次为康复医疗和功能训练,比重分别为81%和78%。而其余项目的需求比重均小于50%,依次为心理服务、知识普及、其他需求,相应比重分别为23.3%、21.4%、2.3%。

三、影响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残疾人的文化程度。调查的残疾人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相当大一部分,还有极少部分未接受过教育。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愿意接受康复服务的人也越多,这与文化水平和对康复服务的认识提高有一定的关系。

(二)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残疾人对医疗费用的承受程度与医疗保障是否将康复服务纳入其中是影响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因素之一。调查者中,认为康复服务需求是一个长期过程,大多以自费为主,残疾人收入水平较低,承担不起长期的康复服务的费用,残疾人的医保制度还未完善,无法解决全部残疾人的医疗费用问题。

(三)残疾人改善自身残疾的态度。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残疾人改善自身残疾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愿意通过辅助器具来弥补自身部分功能的缺失,提高自主生存能力。造成他们态度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残疾人的残疾都是后天形成的,心理落差大,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认为没有社会价值了,以至于不想进行康复训练;部分残疾人残疾级别为三、四级,基本上能自理,对康复服务需求不大;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残疾人存在畏难情绪,不能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社区康复站数量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少康复专业人员指导,导致康复疗效不理想。

(四)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认知程度。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对康复很了解或者比较了解的占少数,大部分人对康复不太了解。康复训练过程漫长而枯燥,受过相关康复教育或者相信接受合理康复的残疾人,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要高于没受过康复教育或不相信康复疗效者,这说明康复服务的认知水平对能否接受康复服务有一定影响。

四、对策

(一)要继续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我市共有残疾人约1.5万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小群体。政府要更加重视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继续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康复项目,减轻残疾人康复治疗费用负担。精准康复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完善建档立卡制度,为贫困残疾人争取政策上的倾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二)加强残疾人心理服务,助力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从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情况上来看,大部分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大。虽然辅助器具能弥补身体部分功能缺失,但是心理服务也是很有必要的。残疾人生理上的残疾或多或少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而我们在心理服务方面还很不足,大多依靠家庭成员心理支持,加强残疾人心理服务应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个人功能的调整和恢复,通过康复训练,使身体机能尽可能康复到接近正常状态;二是心理调适,疏导残疾人。尽可能的帮助残疾人认可身体受限的事实,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充分的心理服务咨询,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4

三类残疾一般是指脑瘫、弱智和耳聋,这三类残疾中的儿童又是残疾群体中最需要关心和保护的人,也是最需要接受康复服务和康复最容易见效的人。目前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把“三类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放到重中之重,予以特别的关注。做到早干预,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构筑起一道严密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使残疾儿童早日回归社会主流。

建立残疾儿童筛查监测制度

调查资料显示,残疾儿童先天(幼儿期)发生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后天,0~4周岁为脑瘫、弱智、耳聋“三类残疾”的高发期。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家长把残疾儿童藏着掖着,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不愿向众人透露,不让自己的残疾孩子抛头露面。残联工作人员和康复员上门调查时,有的家长不愿吐露真情,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是不愿同残联打交道。患者亲属的不作为,导致一些地方对残疾儿童状况底子不明,情况不清,对开展“三类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工作留有一定的“死角”。浙江省上虞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残疾儿童筛查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是规定和建立乡镇(街道)残联和所在地康复指导站(卫生院)向市残康办实行月报告制度,每月对辖区的“三类残疾”儿童进行调查摸排,将残疾儿童的人数及残疾类别、家庭基本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二是及时仔细做好残疾儿童家长的思想疏导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提供残疾儿童的真实情况。三是建档立卡。上虞市对226名0~14周岁的“三类残疾”儿童全部建立档案,一人一册,并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构建残疾儿童筛查报告制度,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残疾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打下基础。

建立抢救性康复保障制度

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要构建“三类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保障机制。上虞市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实施康复保障。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把全市200多名残疾儿童划分为重度、一般、轻度三种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一是对重度残疾儿童千方百计动员其家庭,送省、绍兴、宁波等地康复医院和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和专业训练。2006~2008年,全市有43名、48名、52名重残儿童分别在省慈爱医院、省康复指导中心、省聋儿语训中心,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对一般或轻度的残疾儿童,由当地康复指导医生和社区康复员挂钩联系,指导与协助家长对残疾儿童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流、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实现家庭训练和到附近康复活动室训练的双重结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由市残联集中进行培训,由当地乡镇康复指导站集中探讨,由康复专家对残疾儿童实行例子解剖三个结合。在家庭康复训练中,狠抓三个环节:根据残疾儿童的症状,抓训练的针对性,动员鼓励家长(亲属)要耐心细心加恒心,确立训练的长期性;加强对指导医生、康复员的业务培训与工作考核,每月上门2~3次服务指导,抓训练的有效性。

(二)实施救助保障。残疾儿童家庭为了孩子的康复一般都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费用,即使在机构康复训练上一年也要花费l万多元钱。为此,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大多经济较为困难,有的导致债台高筑,不堪经济重负而被迫中断对孩子的康复治疗。可见,对“三类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费用成为关键,要将家庭负担逐渐向政府、社会转移。上虞市规定,对在机构康复进行治疗或训练的残疾儿童每年补助5000~7000元,对在家庭开展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由市残联提供简要器具,并每年补助500~800元,每月发给康复员工作补贴300元。上虞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中,还致力于构建社会化的康复救助保障机制,21个乡镇(街道)将残疾儿童康复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动员企业家冠名康复活动室并捐助一定的资金。上虞市曹娥街道规定,对在机构实施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在市补助的基础上,每年另补助2000元;又如百官街道、道墟、沥海、谢塘、小越、东关、丰惠等乡镇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康复经费也做出了相应的补助规定。

建立残疾儿童救助保障机制,是实施“三类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加大对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康复的救助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予的社会化康复保障机制,以人道主义的热情,落实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一切措施。

(三)实施评估保障。上虞市专门成立“三类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评估专家组,由市残康办、康复部、市级专家医生等人员组成,每半年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一次康复评估,提出具体的治疗措施和康复方案。全市各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都有康复评估小组,由指导站站长(院长)任组长,每三个月对辖区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做检查和评估,提出下阶段训练的改进措施,调整康复方案。评估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一要仔细全面,二要突出个性化和时效性,三要有客观科学的数据。

及时认真评估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有利于判断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有利于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家长的积极态度和康复意识,促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5

关键词: 灾害致残者;前期康复;辅助器具;心理康复;社区康复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83-02

进入21世纪的11年来,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16.7万人受伤;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爆发地震和海啸,导致周边地区受损严重,近30万人丧生;2006年6月印尼爪哇岛地震致6 234人遇难,伤者人数达到了36 300人;2007年8月15日,秘鲁发生8.0级强震,波及首都利马东南部约140公里范围,造成510人死亡,超过1 500人受伤;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造成69 185人遇难,374 171人受伤;2010年1月12日,海地强震致 20万余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震及海啸,造成8 133人遇难,12 272人失踪,等等。这些自然灾害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地伤害。本文针对自然灾害致残者,提出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做好他们的康复工作,避免其遭受更深的长期伤害。

一、残疾人康复策略和措施简介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各种权利的重要手段。从有关残疾人康复文献的研究看,目前康复的策略和措施主要涉及3个方面: (1)残疾人医学康复。这是目前残疾人康复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临床疾病造成残疾后果时的医疗康复,如肢体残疾患者组织实施矫治手术及康复的体会等。(2)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这类研究多从具体工作出发,对工作中积累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涉及社区康复的组织建设、资源中心的建设、工作制度、经费、宣传和评估等方面;通过对社区康复服务情况的调查,探讨以社区服务为基础,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开展社区康复是一条经济、有效、可行的途径。(3)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涉及残疾人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育状况,以及不同类型残疾人职业康复状况等。

二、自然灾害残疾人前期康复策略和措施

医学康复是全面康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它能够使残疾人的身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在此基础之上,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其他内涵可以更加行之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肢体残疾是自然灾害中最大量的残疾群体,且大都是不可逆转的肢体残疾。对这类残疾人的康复措施主要有:(1)首先进行必要的矫形性、替代性和补偿性手术治疗。(2)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包括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生活自理的康复。在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时,要针对患者的职业和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及其它需要来进行,这样才能增强康复治疗的目的性,提高患者康复训练兴趣和信心,加快康复训练的速度,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是生活必要的基础动作。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及自助具学会吃饭、清洁、翻身、起床以及从床至轮椅、从轮椅至厕所的移动动作,从而提高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在康复训练中,还要注意维持和发挥健全肢体的功能。

三、辅助器具在自然灾害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残疾人辅助器具是指由残疾人使用的、特殊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用于预防、代偿、监测、缓解或降低残疾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在残疾人康复过程中,辅助器具可以起到保护、固定、训练、辅助等各种作用。(1)辅助器具配置要与残疾人状况相适应。随着残疾人状况的不断改善和能力的不断恢复,辅助器具需要适时配备和调换。掌握各类辅助器具的功能,在残疾人整个康复过程中提出辅助器具的配置计划,帮助残疾人配置适宜的辅助器具,使残疾人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2)辅助器具的配备还要考虑残疾人功能障碍的个体差异。结合残疾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居住环境、文化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愿望,综合经济条件和需求的迫切程度,为其选择适宜的产品。例如,同样是大腿截肢者,年轻人的首选是安装大腿假肢,但对老年人,需要结合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假肢、轮椅或拐杖。对单侧上肢截肢者,适宜的选择是装饰假手和工具手,而不是机械手和肌电手。手摇三轮车对下肢功能障碍者是经济实惠的代步工具,但对居住在山区或周围环境坡道较多的残疾人就不适用。

四、自然灾害残疾人心里康复

几乎所有的后天残疾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的异常,如:不能接受残疾现实、不适应残疾后的生活及周围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康复,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与家人的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康复。

一次突然的、意外的自然灾害给致残者造成了终生残疾,这种后天致残者常有“心理不快”等情绪反应,如“欲想不能”、“欲速不达”、“理想破灭”的心理,甚至有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观厌世的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康复服务者要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做好心理康复。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关心,赢得患者的信任,便于开展以后的工作。(2)对敏感问题应采取灵活的办法。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和特点,注意解释的技巧和方法,让其尽可能顺其自然。(3)重视家庭成员关心与支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患者回归社会后第一个接触的小环境。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患者的身心康复十分重要。家庭成员要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照顾,使其合理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理解与关心,感到家人十分重视自己,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残疾而被嫌弃。(4)帮助患者完成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残疾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康复训练对残疾康复的重要作用,进而正确面对现实,接受残疾。使他们早日适应残疾后的生活,认同新的社会角色,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重视灾害残疾人社区康复

与医疗康复和补救性康复不同,社区康复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依托,配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总体的介入和对残疾人物质环境心理机制的调整,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把残疾人重返社会的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让残疾人参与设计自己的人生观。目标是让残疾人全面康复,享受均等机会和重返社会,它包含着医疗康复、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针对自然汶川地震致残者,社区康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并开展工作;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康复资金;让灾害残疾人,包括灾害农村残疾人享受医疗及康复保障;建立街道乡镇医疗康复技术指导机构。制定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达标率、配备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康复协调员。(2)为康复对象建立档案,由康复人员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康复咨询、职业咨询与培训、受教育机会,教授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实用的康复技术并进行训练,开展健康教育和文体活动等,对患者进行动态及全面管理,及时客观的对康复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针对残疾儿童,还可以动员社区中的妇女,尤其是那些残疾儿童的家长,在家中工作,通过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方案来培训技能,以形成早期家庭干预及社区康复的基础。(3)自然灾害残疾人中,残疾儿童是主要群体。对他们来说,恢复学业将遭遇巨大障碍。他们已经在灾害中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不能让他们再因为学校环境遭受第三重伤害。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在灾后重建时,新学校的设计要把截肢儿童和其他残疾儿童考虑在内。例如学校要有为残疾人提供的轮椅和其他专用通道。(4)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工作中因残疾造成的障碍,应该将基础设施无障碍纳入规划,尤其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地区严重缺乏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基础设施无障碍有利于扩大残疾人活动范围,增加社会融合的机会,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无疑起到重要作用。(5)尤其是在我国至今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率不高,保障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还必须通过农业生产解决自己的生计,所以针对农村户籍的灾害致残者,应该为他们提供生计保障,提供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知识和技术培训,预防他们因残疾而导致贫困,避免因此造成的更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 自然汶川强烈地震专题[EB/OL].省略,2008-06-12.

[2] 曲镭.临床康复:从认识到实践道路还将有多长[J].中国临床康复,2002,(7):941-942.

[3] 罗瑜.残疾人康复在中国[J].社会工作研究,1994,(6):36-39.

[4] 国家GB/T16432-2004.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 张雪.英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训练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41-44.

[6] 施肖峰.中国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国外社区康复的启示[J].医院管理论坛,2004,(7):56-59.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6

康复是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补偿、改善残疾人的身体功能,使其回归社会,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权保障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实践探索,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主要成效 目前我县共有各类残疾人24239人(第二次抽调口径),占全县总人口的6.36%。其中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为6091人,占总人口的1.6%。有残疾人家庭583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77%。持证残疾人中,肢体残疾3331人,占54.7%;听力残疾511人,占8.4%;言语残疾269人,占4.4%;精神残疾552人,占9.0%;智力残疾657人,占10.8%;视力残疾771人,占12.7%。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嘉善县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我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努力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的功能,提高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早在1997 年,我县就成立了嘉善县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20__年,全县162个行政村、26个社区、27个残疾人相对集中(20人以上)的福利企业完成了残疾人协会的组建工作。后又相继建立了县肢残人协会、县聋人协会、县盲人协会、县智残人亲友会、县精神残疾人亲友会五个专门协会。20__年县政府善政办[20__]40号文件,转发了县残联等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和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__年,各镇相继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残联、卫生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镇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并逐步推进社区(村)康复站点建设,目前已建11个康复示范站。县、镇、村三级组织服务网络的日益健全,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2、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开局良好。积极推进社区康复工作,把康复服务引入残疾人家庭。确定杨庙镇为社区康复工作试点乡镇,向该镇赠送了康复器材,进行了康复器材进家庭活动。开展了康复需求调查,分别于20__年、20__年开展了两次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详细了解残疾人分布、残疾类型、家庭情况、康复服务需求、康复目标等情况,并全部建立了康复档案。 3、各项残疾人康复工作成绩显著。积极开展 “助听”、“助盲”、“助行”等康复重点工程,使众多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14例;语训聋儿26名;系统康复训练低视力患者48名、智残儿童42名、脑瘫儿童14名、肢残成人72名;装配假肢和矫形器95例;供应残疾人用品用具750件,免费赠送轮椅90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4、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日趋完善。出台了《嘉善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的规定》。从20__年起,县残联出资为全县特困残疾人支付城乡合作医疗参保金,增强他们抗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出台《嘉善县特困精神病患者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善政办[20__]39号),20__年善政办[20__]6号文件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截止20__年6月,全县共有146人次精神病患者享受了此项优惠,县一级分级负担费用近58万元。今年,我县又出台了贫困精神病患者长期服药门诊补助政策,已补助贫困精神病患者148人。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县残联补助500元,县一院、县中医院补助500元;对残疾人装配假肢、聋儿语训、购买助听器等实行补助。残疾人有轮椅需求的,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就予以赠送。 5、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教育不断加大。这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全国爱耳日”、“爱眼日”、“全国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特定时机,通过上街设摊咨询、义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康复知识进社区、进家庭,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残疾预防意识,增强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近几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县的残疾人 康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照“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要求,按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主要表现在: 1、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匮乏。受人力、财力、场地、技术等资源限制,社区康复只能完成残疾筛查、诊断,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基本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康复知识普及和残疾预防以及转介服务等工作。同时,社区康复员一般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科医生,对于一些中、重度身体功能障碍者或者一些对康复技术要求较高的人士,必须通过转介服务送到专业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此外,社区康复人员也需要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对其进行康复理念的灌输,康复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县县级医院中仅有第一人民医院设有康复科,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立项;位于惠民镇的县精神病康复中心(精神病医院),由于床位和医疗用房条件限制,每年能安排的住院人次仅约100人次,不能满足全县精神病人住院的需求,仍有许多病人由于床位紧张不能收住入院而预约在外,急候入院,精神病人“住院难”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2、康复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全县镇级康复指导员都由乡镇卫生院医生兼任,不是学康复专业出身,康复知识贫乏,起不到指导村级康复员的作用;而村级康复员一部分由村残协分管领导或妇女主任担任,一部分由村卫生室医生担任,相对康复的专业化要求来说,这支康复工作队伍素质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康复工作队伍不稳定。康复工作是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培养一个懂业务、懂政策、能实操的康复工作人员需要长期的积累。但目前,我县康复工作人员稳定性不够,部分新到岗人员培训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 3、康复对象的康复积极性总体还不够高。在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残疾人及家属对康复缺少认识,不了解康复,不知道通过康复可以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也有的残疾人有康复方面需求,但因种种原因,如费用,精力投放等问题,对康复畏而却步,表现不积极、愿望不强烈。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认识还未真正到位。残疾人康复工作起步很早,残联工作开始之初,就有了残疾人康复工作。应该说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有着比较好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一是超前论,认为目前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没有更多的财力、精力去进行医疗康复,现在强调康复为时尚早;二是产出论,认为康复投入大,而真正参与的残疾人并不多,总体上效果不理想;三是简单论,认为康复就是装装假肢、送个轮椅、配配助听器什么的。认识上的这些偏差,导致一些部门、一些同志对康复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康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康复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康复是残疾人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形象工程。康复机构的建设、运行,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为贫困残疾人康复提供救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县残疾人康复经费投入多年来变化不大,从20__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内资金6万元,其余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社会资金筹集缺乏顺畅渠道和有效手段。 3、康复宣传不够深入。尽管在宣传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总的来说,宣传的面还不够广,程度不够深,缺少生动感人的残疾人康复典型事例,说服力不够强,面对面向残疾人及其家属宣传教育也没有完全做到位。 三、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上级有明确要求,县里也有文件规定。结合前几年的实践,在今后具体工作中,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以期顺利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1、增强一种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指出,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我县更好地开展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我县实际来看,我县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更好地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困难,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康复,是残疾人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残疾人生活学习和就业的基础。通过康复,可以使残疾人更好地恢复和补偿功能,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推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县持证残疾人康复需求比例已达到71.7%。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模式,全面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让更多的残疾人从中受益。 2、抓好二个重点 (1)全面推进社区康复工作,夯实残疾人康复工作基础。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要依托。一是要认真开展摸查本地社区康复资源和康复需求调查工作,搞好康复需求调查,深入残疾人家庭,切实了解和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摸清底数,建档立卡。二是要做好与卫生、民政等部门的协调、整合,真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利用现有卫生服务网络、技术队伍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中的主体技术和载体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康复护理、日间照料、亲友培训、训练指导、用品用具选用咨询转介等服务。三是切实抓好自身队伍建设,发挥好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残疾人亲属以及各类社区工作者、义工的作用,配备好社区康复员。四是要加快社区康复示范站建设,根据区域面积和残疾人数量状况,逐步加快社区康复示范站建设,力争做到“七有”,即有训练和办公场所,有康复训练器材、有专(兼)职医生、有工作制度和服务内容、有规范的档案和表卡、有宣传普及读物、有训练记录等。 (2)继续实施重点康复工程。重点康复工程是加速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抓手,多年的实践证明,重点康复工程,声势大,影响面广,成效明显。要继续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助听”、“助行”等一批康复重点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让残疾人获得功能恢复或补偿。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矫治手术,巩固白内障复明无障碍建设成果,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和生活技能训练,精神残疾人防治康复,开展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加强残疾人辅助用具的供应服务工作。 3、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残疾预防。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体系,避免常见、重大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残疾发生;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利用妇幼保健网络,健全出生缺陷干预体系,积极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工作。 二是要注重宣传教育。以"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服务,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宣传康复知识。同时,要加大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传授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劳动保护、 交通安全等宣传工作,努力预防各类致残事故的发生,努力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环境。 三是要注重形成合力。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跨部门、多领域、综合性的社会化工作,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需要调动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积极性。残联作为残疾人工作的统筹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财政、卫生、教育、计生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4、落实四大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残疾人康复的需求和愿望将会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要保持残疾人康复工作更好的发展,顺利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机构,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中的主导作用。建议县、镇两级政府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为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发挥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联系协调作用,指导、协调和督促各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各成员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善政办[20__]40号《转发县残联等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建立健全康复组织服务网络和技术指导网络,整合全县各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资源,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卫生机构,合理布局,建立完善镇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和社区康复站,方便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要重视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依托县内各医院的技术力量,逐步设置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等专项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坚持机构康复带动和指导社区康复。当前,尤其要抓好嘉善县精神病康复指导中心(精神病医院)的迁建工作,尽早解决我县急性精神病患者住院难问题。要以县级医院康复科为龙头,成立康复指导技术组,为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宣传咨询和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运用。 (2)康复经费保障。残疾人康复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建议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残疾人工作的需要提供经费保障,切实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残疾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力度,同时,要逐步完善投入机制,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社会募集,开通专项捐助,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康复事业,为康复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康复人员保障。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技术性、专业性都较强,必须要依托卫生部门的资源优势,加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懂康复、会管理、具有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康复员队伍。各镇、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要指定专人任康复医生,明确其康复工作任务,并纳入考核。县残联要结合社区康复站的布点建设,认真抓好残疾人专职委员的选配工作,实行“一员双岗”,由残疾人专职委员负责康复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康复医生做好训练指导、知识普及、转介等康复服务工作。要加大对康复人员的培训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康复管理人员、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康复业务和服务水平及工作能力。要将残疾人康复业务纳入全科医生业务内容,增强为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 (4)政策制度保障。要结合康复工作实际,逐步建立标准、形成规范,订立制度。努力建立健全完善的残疾预防、发现、治疗、康复、保障、救助的工作机制,做到管住儿童,控制成人,康复老人,努力实现康复工作全覆盖。一是要制定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二是要研究制定有关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合办康复服务机构,提升全县康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实现残疾人康复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三是要健全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对贫困残疾人接受白内障手术、精神残疾康复、智力残疾技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听力言语训练、助听器或助视器验配、假肢矫形器装配以及辅助用具配用等服务,给予费用减免或补助。资助贫困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个人出资部分由县、镇两级政府负担。四是要加大扶贫力度,做好贫困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参与社会,摆脱贫困。五是要建立考核制度。建立“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服务体系,加强平时指导督查,对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站)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罚。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7

关键词 社区卫生 社区康复 康复需求

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卫基妇发[1999]第326号)中提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内容,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下城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全面实施社区康复服务,2006年完成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2008年开始,实施“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及“社区和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工程,2009年开展“星级社区康复服务站”创建,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模式,残疾人享受社区康复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大大提高。然而,社区康复毕竟是一门新学科,是一个新模式和一项新任务,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尤其如此,要推广普及和使之可持续地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探索[1]。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社区卫生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社区残疾康复一般状况

东新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5.02万,有15个社区。现有残疾人907人,其中:肢体残疾423人、精神残疾149人、视力残疾119人、智力残疾100人、听力残疾90人、多重残疾14人、言语残疾12人。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不包括精神残疾人员)进行了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有康复需求的513例(83.4%),其中家庭康复66.7%,社区康复26.9%,机构康复6.4%,目前,建有社区康复站15个,1家工娱疗康复站。每个社区康复站配有1名社区康复员,并实行责任医生团队服务。

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社区康复硬件建设较完善,但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按照社区康复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化推动的原则[2],目前,东新街道社区康复站点由社区建设并负责日常管理,残联负责设备配置和监督,社区卫生参与康复服务,社区承担总协调人的职责。东新街道现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5个社区康复服务室,网点建设比较完善,但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和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各部门单独建设,信息互通和协调不足,造成社区卫生网点和社区康复网点在部分社区重复建设。社区卫生以老年保健和慢性病康复为主要内容,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参与较少,而社区康复站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较难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使社区康复站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社区康复技术人才缺乏,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社区康复服务主要由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全科医生共同提供,人员配备已经到位,但技术队伍尚未形成。社区康复员对一般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经转岗培训而来,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是有欠缺的,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较多的状况下,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有力不从心之感。

对社区康复认识不足,影响社区康复的推广。人们对社区康复的概念认识不清,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开展[3];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对社区医生是一门新的学科和新的任务,需要更新观念、更新技术、更新设施、更新服务项目;社区层次的康复对象,基本上已是伤病恢复中后期患者或已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以功能保存和恢复,预防残疾为主要目标,需要长期坚持,然而目前康复介入的时间较晚,后期康复的费用和效果比较低,残疾人本人及家属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和参与性差,以上因素影响了社区康复的推广。

转诊转介系统不完善,影响早发现早康复。我国没有形成社区首诊和定点医疗制度,转诊转介系统不完善,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尚不能及时掌握新发残疾人员和复发残疾人员的状况。机构康复向社区康复延伸和社区康复向机构康复转介均有困难。

康复经费短缺,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急性期康复已有条件(每人90次康复治疗)列入医保支付范围,社区康复员也作为公益性岗位由残联和街道给予基本资金保障,然仅仅这两方面是不够的。社区康复往往已是后期康复,需要长期坚持,医保支付的90次康复已用完,绝大部分的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尚不能支撑其进行后期功能保持的康复费用。社区卫生服务中目前也没有专项的社区康复服务经费,无偿服务会影响到项目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社区卫生开展残疾康复的措施

针对社区康复中存在的“有网点没有形成网络、有人员没有没有形成技术队伍”问题,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加强卫生和残联结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来探索社区康复新路。

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共建社区康复站点。就近、就地、经济、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是社区康复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区残联的支持下,中心和街道残联加强合作,充分整合街道残联的管理、资源优势和社区卫生的人才、技术优势,在站点位置选择、康复设施的配置、康复团队的组建上双方共同合作,建设完善社区康复站点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建设功能完善的规范化康复室,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康复室合并建设星级社区康复站,未覆盖社区建立独立社区康复室。目前,建有规范化康复室1家、卫生服务站内建康复站5家、独立社区康复室9家,实现了15个社区的全覆盖,其中一家社区康复站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康复站,3家社区康复站评为下城区星级社区康复站。形成了区康复指导中心-规范化康复室-星级社区康复站-社区康复室组成的街道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共组社区康复服务团队。针对康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社区康复技术缺乏的现状,中心采取组建康复服务团队等措施,来整体提高社区康复服务水平。①组建社区康复指导科:中心专门引进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组建独立的社区康复指导科,对社区康复服务统一进行规划和指导,并对社区康复员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②培训现有康复服务人员:为提高社区责任医生康复指导水平,中心和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省人民医院、浙二医院康复科等建立转介协作关系,送社区责任医生进修学习,已有6位责任医生进行了为期6~12个月的康复进修。同时,请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社区康复专家对社区责任医生进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康复指导技术培训。③组建社区康复服务团队:在原有社区责任医生服务团队的基础上,将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康复指导科人员整合进团队,组成社区康复服务团队,提高社区康复服务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残疾人员的信任度。

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全力推广社区康复模式。有资料显示,康复对象对康复治疗越了解就越愿意接受康复治疗,所以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区康复知识能促进他们接受康复服务[4]。针对人们对社区康复认识缺乏,中心和残联合作加强康复知识的宣传。①动员社会力量:街道残联和中心召开辖区医院、学校、银行等单位、残疾人代表、社区志愿者、社区责任医生参加的座谈会,宣讲社区康复的基本概念,同时,利用“爱耳日”、“爱眼日”、“残疾人日”等特殊时段,到社区举办残疾康复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②普及康复知识:印制“残疾三级预防”、“辅助用品用具使用知识”、“康复训练与服务”等20余种康复知识小手册,在康复站点、诊疗点、进家庭服务时发放。在社区健康教育课堂中增加社区康复的相关内容,以课堂和发放资料等形式,普及社区康复知识。③开展重点人群宣传:每年组织2期对残疾人本人和家属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简单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充分调动残疾人及家属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性。

建立制度、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是为残疾人全面康复铺平回归之路的最终目标与手段,宜采取“进社区、进家庭”方式,尤其不能将医疗康复的模式缩小搬到社区里去[5]。①建立例会制度:中心社区康复指导科人员参加每月1次的街道残联社区康复工作例会,既能加强社区康复相关知识的宣传,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残联的沟通效率。②开展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和评估:从2006年开始,中心每2年开展1次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和评估工作,及时摸清和掌握基本情况,并结合区“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工程,为不同残疾人员选择相应康复器材,提供针对。③全面开展家庭康复和上门康复:中心采取以社区康复指导科专业人员为骨干,社区责任医生为依托,社区康复员为基础,以“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工作模式开展服务。对已基本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以社区康复站和残疾人家庭为场所,以残疾人本人及家属参与康复为主,针对性的提供康复器材,由康复医生制订康复计划和定期评估,责任医生或康复员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对有康复潜力和康复需求,但不能行动又无能力进行机构康复的残疾人,中心专业康复医生进入其家庭,每周不少于3次,为其进行系统的医疗康复和功能训练服务。④组织康复联谊活动:组织由残疾人及家属和康复医生参与的“中途之家”组织,中心提供活动场和部分资金,为来中心康复的残疾人及家属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康复的意识。中心康复医生也主动参与到街道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娱乐活动中去(如:柔力球运动、歌咏等),在自娱自乐中增强残疾人员的自信心。⑤和辖区三级医院开展转介服务:中心和辖区内的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康复病人的“双向转介”服务,解决三级医院康复科病人出院后由于缺乏继续康复而功能退化甚至残障现象发生,社区中急性期病人或有特殊需求的病人也能及时向上级医院转介。

筹集资金、优惠减免,减轻残疾人康复经济负担。无论是因病(伤)致残、或先天残疾,绝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十分困难的。中心积极争取残联和区卫生局支持,按照“个人出一点、中心让一点、残联补一点”的原则,对持有区、市两级困难家庭证的残疾人员在中心康复的给予优惠减免。中心康复医生上门提供康复服务和残疾人在社区站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的给予免费,在社区站进行医疗服务的,享受“十免十减半,药费分别减”的优惠,残联和区卫生局从困难求助资金中给予适量补助。2006年至今,中心已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让利13.6万元,减轻了残疾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讨 论

社区康复是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上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新途径,是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进行的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分析,在83.4%的康复需求中,家庭康复66.7%,社区康复26.9%,机构康复6.4%,社区康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的社区康复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探索以社区卫生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偿试以社区为平台,将残联资源及管理优势和社区卫生技术及人才优势进行整合,建立“由中心规范化康复室、社区星级康复站、社区康复室组成的社区康复服务网”和“由社区康复指导科专业人员为骨干,社区责任医生为依托,社区康复员为基础的康复服务团队”,以“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工作模式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这样既能扩大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又能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能满足多数残疾人共性的康复需求及部分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意愿。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进行了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对社区康复服务满意度达90%,实践证明,依托社区卫生开展康复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37.

2 吴春容.社区康复的基本知识.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66.

3 沈永梅.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443.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8

2008年的一年来,也是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翠竹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全面完成08年度残协会各项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今年工作上做了以下内容:

##社区残疾人协会成立2年了,我深入辖区残疾人家中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目前辖区共有残疾人63人,(其中:肢体残疾有29人,智力残疾11人,视力残疾4人,听力残疾8人。)精神残疾11人。我把辖区残疾人首先为他们建立了残疾人档案。制定了残疾人工作计划和制度,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

二、积极做好残疾人宣传工作

做好社区残疾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康复训练的保健知识等一系列义务咨询活动。并且不定期的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广泛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法律素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正式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也为建立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维护残疾人合法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每月我依时在区残联网站里传送有关工作文章。

三、深入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四、了解残疾人需求、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我为社区残疾人申请了居家助残的有3人,还为辖区多位残疾人康复需求申请了拐杖、冲凉椅、助听器、辅助器具等等,我把所有用品用具送到残疾人手中,这些用品用具帮助了残疾人实现生活自理,代偿用具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从而使残疾人达到更好的康复,让每位残疾人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也为残疾人功能康复有了保障。并帮助社区21位残疾人申请了特殊困难临时补助金及低保定补的有13个。每月亲自上门一次为11个精神残疾人送去免费服药单,同时关心他们在家中的情况,用爱心去帮扶每一位残疾朋友,进行心理辅导残疾人和家属,协助政府有关政策落实到每一位残疾人身上。按照市政府规定,本市户籍的残疾人可以申请《残疾人免费乘车卡》。我认真核对了社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办好免费乘车卡。全面落实残疾人应有的维权和保障。

五、组织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活动

在区残联和街道办的帮助下,组织辖区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在翠竹街道残联专干魏姐的带领下,今年我组织社区残疾人和家属参加了罗湖区饺子宴、观兰民爱科技园参观、东湖公园举办的第十七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助残日、残奥会圣火在“锦绣中华民俗村”的传递活动、在参加深圳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残疾朋友分别为##社区取得到二银三铜的好成绩。10月为残疾人送法上门深圳市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暨为残疾人送法上门活动,通过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欢乐与喜庆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的心中,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和谐,我街道认真落实《深圳市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试行办法》,认真开展购买社会保险调查,依法帮助7名一级重度残疾人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

六、协助解决残疾人职业康复

我们翠竹街道成立了职业康复服务中心,服务场所属区残联无偿提供,面积达300平方米,康复服务设备和康复训练器材、辅助器具将会不断完善,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读物、残疾人亲友培训等。本年度我社区已经有7位残疾人在我协助下成功就业上岗了。我会尽我职能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回到职康中心里进行身心康复,让有需求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2009年工作计划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残联和街道办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目标。

二、密切联系残疾人,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残疾人的需求和意愿。

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多组织残疾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特别要关注残疾儿童和较贫困的残疾人家庭,纳入进入更深层扶助。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9

一、组织实施政府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

向699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基本药物费用补助;为665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救助,为143名18岁以下肢体矫治人员提供术后康复训练;实施153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支持庐江县、巢湖市开展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创建。

按照中残联《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加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业务建设;依据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建设标准》,本着“逐步规范、分批达标”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公办、民办的医疗和康复机构开展机构残疾人康复服务;培育一批残疾人康复服务骨干机构,承担政府民生工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落实《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康复项目省实施方案》,为593名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

二、创新对重性精神病人社会服务管理方式

深入推进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服务管理。扩大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渠道,在基层建立规范运行的重性精神病人日间照料管控组织。协助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展重症精神病人排查和动态管控;结合公益金项目,继续向贫困易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提供住院补贴救助,通过提供送医治疗救助资金方式,消除精神病人“关锁”现象。在街道、乡镇、社区探索建立医护人员按医嘱送药上门服务制度和重症精神残疾人状况动态报告制度,维护患者尊严和社会稳定。

三、加快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加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区购(建)步伐;在庐江县建立6所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站,支持该县“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稳步开展。推进“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前提,以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保障,以实用康复训练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目标,残疾人及其家属积极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促进社区康复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进一步发挥社区、乡镇残疾人康复机构作用。总结推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经验,推动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站培育工作。组建市残疾人辅具适配中心,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努力满足残疾人对各类辅助器具的需求。

四、启动残疾预防城市试点工作

会同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制定残疾儿童预防工作方案,建立残疾儿童随报登记制度。加大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的扶持和救助力度。探索建立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出生缺陷及残疾预防,探索建立出生缺陷及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加大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宣传力度,普及推广康复知识,组织开展“预防残疾、共享和谐”残疾预防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康复知识讲座、竞赛等形式,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残疾预防的主动意识。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密切与市医学会物理康复学会等机构的联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的人才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继续举办残疾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业务培训。定期安排人员深入基层残疾人康复站(室)和残疾人家庭开展社区和家庭康复服务与指导,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

残疾人康复中心篇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区为载体,以村(社区)为工作平台,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着力构筑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建立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扩大康复受益面,率先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二、任务目标

年至2012年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1、探索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协同推进的康复服务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2、开展“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确保组织管理、经费设施、服务内容、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达标。

3、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村(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4、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结合,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便利和优惠的医疗、康复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三、基本原则

1、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各类残疾人基本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需求迫切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

2、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切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3、实施重点工程与提供普遍服务相结合。选择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大力推行村(社区)和家庭康复,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普及康复服务。

4、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开展康复工作。不断拓展康复领域,增加服务项目,注重高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妇联、团委、公分局等部门,乡(街道)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残联。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进度。乡(街道)也要相应成立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机构。

(二)明确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卫生局: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基层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

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诊断肢体障碍者,进行躯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和训练,开展运动治疗、理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开展居家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合理用药和随访工作。为社服务辖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属举办康复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开展康复知识与技能、康复器具应用等知识传授与训练以及心理疏导等。

村(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民政局: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村(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之中,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站)和社会福利机构开辟场所,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为贫困康复对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组织志愿者参加康复助残;利用村(社区)服务热线开展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教育局:接受本地区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提供帮助;组织在校的残疾儿童参加村(社区)等康复服务中心的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家长教育工作。

财政局: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给予经费保障。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3元的村(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社区康复站建设及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康复经费专款专用。

团委:发展助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

妇联:积极参与残疾妇女和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组织妇女参加康复助残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残疾儿童家长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的知识。

公分局:要了解掌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情况,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治疗、康复工作,协助民政部门落实监护、扶助工作,对肇事精神病患者依法送到定点医院强制治疗。

残联:负责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组织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推广使用“十二五”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乡(街道):要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组织辖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依托现有村(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康复站,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慈湖乡、各街道残联对城乡社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村(社区):社区(村)居委会配备康复协调员或由社区残疾人联络员担任康复协调员。康复协调员应发挥在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协调作用,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动态掌握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情况,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组织社区内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做到有专(兼)职人员管理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工作记录。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教育动员,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占到本社区残疾人总数的60%以上并备有“康复需求登记表”。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站点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康复知识读物和“康复服务记录表”。

(三)添置装备,完善康复训练设施

一是在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建立康复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优惠的医疗、康复政策;有专人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掌握辖区残疾人情况及康复需求情况,向辖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认真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及健康查体档案,要求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95%。

二是在村(社区)建立康复服务室。在区创建办和区卫生局、残联的指导下,各相关社区(村)居委会协调本社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社区服务机构,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康复服务室。年全区要有85%的社区(村)居委会完成社区康复服务室建设,社区康复服务室配备经济实用且便于社区使用和家庭租赁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四)建立机制,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村(社区)康复工作队伍,实行村(社区)康复工作人员聘用制。乡(街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建立残疾人康复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确定1名医生,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各村(社区)居委会确定1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人,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长效服务机制。

二是制定康复人员培训计划,设立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制度。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实行上岗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康复管理员、社区康复协调员每年应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技术专业人员每年应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专业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为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能力。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严格社区康复机构、康复人员、服务项目与技术、康复内容的资格准入和审批登记制度。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在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保障康复服务有序、流程规范、服务优良,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85%。建立使用统一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0%。社区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按计划、按制度进行督导,每季度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使辖区残疾人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受益,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五、康复服务内容

1、残疾筛查、诊断:村(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社区)康复协调员也要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社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4、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六、实施步骤

(一)创建申报阶段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进行文档资料、康复需求调查等各项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在创建条件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培育领导小组进行创建申报。

(二)宣传发动阶段

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动员、部署我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相关工作。通过各类新闻媒介,运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积极营造创建氛围。

(三)组织实施阶段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及本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面创建活动。年,按《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以及《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方案》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查自评,区创建办要及时对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漏,准备迎接省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省残联组织的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