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法十篇

时间:2023-03-15 15:21:04

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保障法篇1

残疾人保障法是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1990年12月第一次通过,20xx年4月新修订,现行保障法一共有九章六十八条。

关于歧视

保障法第三条 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第七条规定: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关于监护人义务

第九条 残疾人的扶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禁止对残疾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残疾人。

第六十条规定:供养、托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侮辱、虐待、遗弃残疾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关于康复、辅具以及社会保障

保障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六条规定: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发展符合康复要求的科学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二十条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第四十八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会救助。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各级人民政府对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必要的辅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换,应当按照规定给予救助。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关于教育

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政府、社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第二十五条规定: 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第六十三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有关教育机构拒不接收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在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以外附加条件限制残疾学生就学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关于就业

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三十一条规定: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第三十三条规定: 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五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

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十七条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三十八条规定: 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盲人保健和医疗按摩人员从业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四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残疾人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精神文化

保障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十二条规定: 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

第四十三条规定: 政府和社会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为残疾人服务;

(二)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三)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开办残疾人专题广播栏目,推进电视栏目、影视作品加配字幕、解说;

(四)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参加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五)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

关于环境设施的无障碍建设

第五十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

盲人 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国家鼓励和支持提供电信、广播电视服务的单位对盲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给予优惠。

第五十二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监督管理。

第五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

第五十五条 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残疾人保障法篇2

一、残疾人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残疾人总数约为1.6万人。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95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其中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4230名,占所有残疾人的44%,多重残疾281人,占3%;所有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4016名,占残疾人总数45.67%;已得到康复服务的残疾人3695名,占有康复需求数的92%。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5103名,多渠道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择业4600余名,就业率达91%,其中在福利企业就业2186名。

二、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围绕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扶贫救助、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基本问题,真抓实干,破疑解难,合力攻坚,创新发展,切实改善了全市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创了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先后3次被省政府评为“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市”,2016年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1.加强领导,残疾人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为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充实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实施办法》等文件,科学编制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每年确定1~2项残疾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市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关心支持残疾人民生福祉重大项目建设,定期走访慰问残疾人;市分管领导经常到基层调研视察,指导残疾人工作,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部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教育、卫计、民政等残工委成员单位积极支持残疾人事业,在各自工作领域内做好涉残工作,残疾人工作分工协作理念得到全面落实。

2.强化宣传,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日益浓厚。一是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积极推进《残疾人保障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发放《残疾人保障法》手册数千本,社会各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得到有效增强。二是宣传事业发展。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宣传残疾人工作的突出成就和最新进展,宣传各相关部门的惠残新政,宣传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模范先进事迹。三是宣传残疾人工作。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幸福生活推进计划”和“5+1”结对帮扶等活动,及时将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创新举措通过报纸、微信、电视等形式向广大残疾人推介,及时向社会通报年度重点惠残民生项目实施情况。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极大增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生活理念,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健全网络,基层组织建设日益规范。按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目标要求,先后建成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康复中心,辅具中心,成立残疾人托养中心、维权中心等机构,完善残联组织架构,实现人员满编、功能齐备的目标。2012年,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区)残联单设,配齐了专职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实现有固定工作场所、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必要经费保障的“三个有”目标;全市所有村(社区)、福利企业都成立了残协,选聘了残疾人工作专职人员;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形式,试点建设了5个残疾人工作服务站。在全市开展残疾人服务“网格化”管理,建立残疾人“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工作机制,形成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无缝隙、责任无缺位、待遇有保障、管理有机制”的目标,形成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广大残疾人遇到困难有处找、有处说、有人帮助解决的良好局面。

4.优化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日益提高。以建成地区首家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为起点,以成功建成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为标志,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的三级残疾人康复体系,在市级医疗机构开设康复科或康复门诊,建成首家县市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所有镇(街、区)均建立康复指导中心,建成社区康复室46家,配备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80余名。积极争取慈善基金支持,持续开展“复明工程”“温暖工程”和“启智工程”等三个“十万”工程。近三年,先后为1150余名贫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服药服务,为42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免费复明手术,为2400余名残疾人免费提供各类辅助用品用具,为187名0~6周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及资金救助,为58名肢体残疾人提供功能恢复训练,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训练15000余人次。先后创成“省白内障无障碍市”“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实现康复工作五年三大跨越。2011年,市残联被中国残联评为“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残工委评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工作先进市。

5.推动就业,残疾人收入水平日益增长。一是保障就业。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形成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其他企事业按比例安置、个体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择业新格局,实现以企业就业为主、扶贫基地就业为辅,自主创业为补充的就业渠道保障机制。先后出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残疾人扶贫基地管理等多项扶持文件,累计争取贴息扶贫贷款2000万元。全市在76家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2186余名,在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420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残疾人52人。先后建成扶贫就业基地12家,其中省级扶贫就业基地2家,省“三星级”扶贫就业基地1家,共安置残疾人就业385人,辅就业73人,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300余户。不断加大企业残保金征收力度,恢复征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残保金,2016年征收残保金960万元。二是加强培训。建成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5家,“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被确定为“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点”。近三年来,全市累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2期,为550余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的残疾人在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残疾人选手翟纪兰、蔡会银分获竹编、CAD制图项目金银牌,取得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三是扶持创业。出台《市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残疾人从事个体服务业、种植、养殖业或其他个体经营企业的残疾人给予1000~3000元资金扶持,五年来,全市共向16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扶持资金24.8万元。租赁门市房8间,建成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给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开展经营活动。向资金困难的创业残疾人提供贴息贷款,5年来共为8名残疾人提供贷款30万元。

6.创新机制,残疾人生活保障日益改善。一方面,加大对残疾人特惠政策的落实。将符合条件的450余名困难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先后为2286名生活不能自理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救助金,每年为30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1万余元,为144名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贴14万元。近三年,为全市2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翻建房屋;结对帮扶残疾人252户,为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入学提供直接资助160人次,资助金额超30万元。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日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6000余名残疾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二级以上困难残疾人全部免费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残疾人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畴;帮助贫困残疾人就医400余人次,负担医疗费用22万余元;免费为全市非福利企业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170余人次享受到意外伤害和医疗费用报销补贴。全市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17家,开创日托和全托相结合、公办和民营相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新模式,共有280名残疾人享受日间照料,39名残疾人实现全托照料。2016年起,积极探索建设以辅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体、维权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残疾人之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13家。

7.部门联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日益优化。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四城同创”的过程中将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在市政道路铺设盲道,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所有服务窗口单位开设无障碍服务通道。实施残疾人持证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为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发放燃油补贴;对占用盲道停车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在主要交通路口红绿灯增加声控提示设备,在市图书馆建设盲人阅览室,在重大集体活动中聘请手语老师进行现场翻译等。同时,创新思路,城乡一体,大力推进无障碍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具有初步功能的无障碍村(社区)33个,改造残疾人家庭环境206户,适配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900余件,极大改善了农村无障碍环境,方便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

8.加强引导,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村(社区)、福利企业、扶贫托养基地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健身周等活动,每年举行专场文艺演出、送文艺下乡等不少于4次。村(社区)农家书屋普遍开设残疾人阅览角,依托各类媒体宣传介绍残疾人事业动态、残疾人典型事迹和残疾人自强模范。2015年起,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建设,全市建成文化进社区合格村(社区)18个。近年来,残疾人体育代表团2次获市残运会团体第一名;在里约残奥会上,残疾人选手获得F34级标枪和铅球金牌两项金牌,并全部刷新世界纪录。残疾人艺术家在全国、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分获歌唱类、小品类二、三等奖。

9.依法维权,残疾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高度重视涉残维权案件的处理,成立了“市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和“残疾人维权中心”,开通了政府12345平台、行风热线、论坛、微等多个申诉、投诉、举报渠道,为残疾人维护权益提供保障。近三年来,累计接待来信来访178起,年均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百余次,举办“行风热线”10期,接待“12345”政府热线100余人次,涉残侵权诉讼案件9起,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案件胜诉率和办结率100%,有效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残疾人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相比较,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对照,仍然有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全民扶残助残的意识还不够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事还时有发生。部分残疾人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二是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残疾人受自身诸多制约因素,残疾人个体就业难度比较大,加上一些单位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而不愿招收残疾人。特别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福利企业吸纳安置残疾人人数呈萎缩趋势,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近年来,工伤致残、交通事故致残以及精神病、自闭症、抑郁症等类型的残疾人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投入水平和技术条件已满足不了救助需求。除已纳入低保体系和享受重残金的残疾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边缘户、一户多残户、依老养残户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面临较大困难,处境比较艰难。四是残疾人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公共服务中专门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服务内容仍显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残疾人对公共服务的多样性需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量小质弱、容纳能力不足,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没有到位,特别是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上无障碍设施标准偏低、设施不全,一些已设置盲道、坡道的道路常有被占用、改动的现象。

四、今后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工作打算

进一步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营造全民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政策、工作举措,让社会各界知晓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相关规定,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使残疾人保障法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残疾人自立、自强、勤劳致富榜样等正面典型的宣传,凝聚社会正能量,引导残疾人走自强不息之路。

二是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力度。持续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把鼓励企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支持兴办发展残疾人福利企业、扶持残疾人创业兴业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实行残疾人岗位预留制度,对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上岗、工资福利待遇、劳动防护、工作环境、参保等情况的督促检查,切实维护残疾人职工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保障法篇3

一、基本成效

从执法检查的情况看,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区、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残疾人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在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救助、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了残疾人权益。

(一)宣传有力,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区政府、区残联把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先后出动宣传车10次,印制和发放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优惠政策宣传书2.8万余份、宣传单2万余份、宣传手册1.5万余份。二是利用各种特殊纪念日进行宣传。如“全国爱耳日”“全国助残日”“国际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开展了多项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让社会了解、关注、帮扶残疾人。三是组织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帮助残疾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在元旦、春节、“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组织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帮助残疾人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宣传和活动,全区上下形成了“了解残疾人、关注残疾人、帮扶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二)服务到位,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广大残疾人谋利益。组织全区残疾人工作者深入到每一位残疾人家中,详细掌握每个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做个性化发展方案和帮扶方案。据了解,一年来,共上网录入残疾人24619人,落实个性化服务残疾人24533人,落实覆盖率达130.77%,落实服务总项次140616项,人均7.5项。二是加大扶残助残项目的实施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44万元,对43名贫困脑瘫儿童实施了手术矫治、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资助2名贫困家庭重度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帮扶项目;对全区城镇新增172名残疾人实施再就业帮扶;对3065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了扶贫帮扶;资助2个集中托养机构,为201名智力、精神及重度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居家托养和集中托养;为5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220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为700名精神病患者发放了救助卡并免费提供了药品。

(三)注重培训,残疾人就业状况显著改善。一是组织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残疾人创业就业技能。二是建立完善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项目开发、就业指导、税费减免、政策咨询、资金帮扶等“一条龙”服务,尽最大限度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环境。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同时,针对一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在保障残疾人工资福利等权益的情况下,实行“定向培训、定向就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实现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共落实培训、扶持资金43万元,举办各类残疾人培训班7期,培训残疾人560人,新增残疾人创业就业532人。

(四)重视教育,残疾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大力实施圆梦行动。将残疾儿童入学问题纳入了区义务教育总体规划,修建了特殊教育学校(二中)。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为残疾学生减免了学杂费和书本费的基础上,为52名贫困残疾学生提供彩金助学,为76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了救助卡,对14名考入大学的残疾学生每人给予3000-5000元的入学资助。二是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组织53名残疾运动员参加了全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的11个比赛项目,代表队共夺得了36金、39银、16铜,获团体总分、金牌总数第二名的好成绩。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康复科普知识宣传、残疾人文艺作品展览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残疾人文化生活,又体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奋勇拼搏的精神。

二、存在不足

在充分肯定残疾人保障法贯彻实施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宣传力度,但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特别是山区偏僻乡村存在死角,尚有部分残疾人及其家庭不是很清楚自己应享的权利和待遇,对办不办残疾证抱无所谓态度;还有部分企业对吸收安排残疾人就业与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

二是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落后。目前城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标准较低,人行道上铺设的盲道和坡道欠规范,各类主要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到位,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较弱。

三是残疾人扶贫就业难度仍然很大,优惠政策未能有效落实。个体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竞争态势形成的挤压空间越来越窄,残疾人由于文化水平、知识面、社会参与能力、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个体就业难度较大,应该给予兑现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加之,目前尚有个别单位既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影响了残疾人事业发展。部分企业甚至为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将残疾人作为临时安排,年审后便予以辞退,侵害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残疾人是最需要社会关爱、支持、帮助的群体,保障这个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虽然残疾人有一些肢体和行动上的不方便,但他们和正常人享受同样美好的蓝天,建议区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主动性、持续性,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走出去、站起来参与正常人的活动,可把符合条件的部分残疾人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让其参与社会管理,提高残疾人的政治参与度。

(二)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残疾人就业、康复、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的要求不断增强和提高。建议区政府:一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强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能力,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要加强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让残疾人享受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和残疾人救助等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残疾人“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等问题。三要优先将残疾人纳入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救助范围,努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四要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逐步为残疾人提供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便利。

残疾人保障法篇4

第二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鉴定由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按照国务院规定标准进行,由市残疾人联合会核发残疾人证。

第三条  全社会应当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禁止歧视、侮辱、侵害、遗弃、虐待残疾人。

第四条  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条  政府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和各区、市人民政府建立残疾人事业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所辖区域内残疾人工作,并指导残疾人联合会开展工作。

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积极兴办为残疾人服务的福利设施,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组织、指导村、居委会开展扶残助残活动。

第七条  市和各区、市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第八条  残疾人事业经费来源:

(一)政府拨款;

(二)残疾人福利基金增值和以多种形式募集的资金;

(三)国内外团体、个人捐助。

残疾人联合会应加强对上述经费的管理,接受各级政府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  福利企业事业单位残疾人组织,可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标准工资总额的0.5━0.8%提取活动经费,企业单位从企业管理费中列支,事业单位从事业费中列支。

有残疾人组织的非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应为残疾人组织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

第十条  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和扶残助残、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或个人。

第十一条  市设立康复医疗中心;各区、市设立康复医疗点,对残疾人实施康复医疗。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应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社区康复站,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各区、市应设置学龄前聋童语言训练班,对学龄前聋童实行语言康复训练。凡达到规定标准的聋童,普通小学应予接收。

残疾人购置必备的专用辅助器械费用,所在单位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在国家确定的康复医疗范围内,残疾人为恢复或补偿功能,进行医疗康复所支付的医疗费用,属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参加合作医疗的,按规定由公费或合作医疗负担;不属此范围的,由本人或亲属负担;对确属贫困的残疾人,由本人提出申请,当地民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酌情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残疾少年、儿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乡、镇和街道负责动员帮助残疾少年、儿童按时进入学校学习。

市盲校对全市盲童实施盲教育。市和各区、市聋哑学校对所在地聋童实施聋教育。各区、市设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各乡、镇设弱智儿童辅读班;农村学区小学要开办随班就读,对弱智儿童实施弱智教育。

各中、小学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杂费。

残疾儿童可就近入学。各中、小学校对残疾人无当地户口的子女就学应给予照顾。

第十三条  市盲校、聋校和各区、市聋校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市残疾人联合会会同民政、教育、劳动部门举办残疾人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对残疾青年、职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上述学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录用后,其工资待遇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市和各区、市民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兴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对符合安置就业条件的待业残疾人,市政府每年按实际情况下达就业指标,完不成就业指标的,应交纳残疾人劳动就业基金。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残疾职工身心障碍情况分配适当工种和岗位,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并提供适合残疾特点的劳动保护。

残疾职工在获取劳动报酬、劳保福利和转正、定级、升级、评定职称等方面,与健全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不得歧视残疾人。

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实行股份制、租赁制或承包经营责任制、优化组合时,必须安置好原企业残疾职工的工作。

对社会福利企业和从事个体劳务、修理、服务性行业的残疾人,税务部门应按国家规定给予减免税照顾。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重视发展盲人按摩事业。设置按摩医疗的单位,应优先安排盲人按摩人员从业。

第十七条  政府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报刊、广播、电视等应开办专题栏目,反映残疾人生活,为残疾人服务。

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积极支持残疾人参加统一组织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残疾人在参加集训、比赛、演出期间,所在单位要保证其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

第十九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如下优待:

(一)到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优先购票,优先入场;

(二)游览公园及风景点免费,并准予残疾人乘坐的专用车辆通行;

(三)随身必备的专用车辆,看车处应免费存放;

(四)搭乘长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优先购票,优先搭乘;

(五)盲人和无行走能力的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六)优先挂号就诊;

(七)乡、镇(城镇街道办事处)、村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农村残疾人的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

第二十条  在城镇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城市道路的建设和改造中应逐步实行无障碍设计规范,并设置方便残疾人的各类设施。

新建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应实行无障碍设计。

原建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应逐步进行无障碍设计的改造。

第二十一条  各级民政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互相推诿、违法失职、损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残疾人保障法篇5

2002年6月2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残疾人,依照《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的范围确定。

残疾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标准进行。残疾人经残疾评定后可以向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申领《残疾人证》。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人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残疾人工作,其日常工作由省残疾人联合会承担。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五条 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工作、康复医疗和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保障和照顾。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公民,必须严格执行:遵守有关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 康 复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省的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 全省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及有条件的一级综合医院,设立康复科(室),为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未设立康复科(室)的医院,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

第九条 对从事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器、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生产、经营的单位,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第十条 在国家确定的康复医疗项目范围内,残疾人接受康复医疗的费用,属公费医疗、劳保医疗范围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不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由本人自理,生活确有困难的,经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民政部门予以适当补助。

第三章 教 育

第十一条 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

第十三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十四条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并可以就近入学。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十五条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可以设立残疾人成才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自学成才的残疾人。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教育事业费中安排特殊教育经费,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当地的特殊教育事业。

省人民政府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有条件、有生源的地方逐步设立盲童、聋哑和弱智学校(班)等残疾人教育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兴办各类残疾人教育机构。

第十八条 鼓励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教育班的教师,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满10年的,发给荣誉证书并可以提高其特殊教育津贴;满15年的,其所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应当予以照顾。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残疾人劳动就业渠道,使更多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兴办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兴办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在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作用。

兴办福利性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用地的,有关部门应当予以照顾。

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达到规定比例的,享受减免税待遇。其应当享有的减免税金,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和平调。

第二十一条 福利企业、工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性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优先招用有劳动能力的下列残疾人:

(一)各类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残疾人教育机构毕业或者结业的;

(二)属于优抚对象的;

(三)具有特殊专长或者技能的。

第二十二条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盲人按摩医疗机构,安排盲人就业。

第二十三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兴办的企业,应当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联合会兴办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因享受优惠待遇而减免的税金,应当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二十四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经济组织等各类用人单位应当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该比例的,予以适当奖励;末达到该比例的,应当按其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开业和从事农村生产劳动等方面。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确有困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征收或由其委托的税务部门代收。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残疾状况,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并合理确定劳动定额。

上述单位在体制变动或者精简人员时,应当妥善安置原有的残疾职工。

第二十六条 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

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有困难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帮助解决。

残疾人个人提供劳务的收入,免缴营业税;残疾人个人所得,依法减征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七条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帮助残疾人就业。

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应当帮助农村残疾人解决生产中的具体困难;对从事劳动有困难的残疾人,应当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其他工作。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兴办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兴办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

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在法定节日和全国助残日应当对残疾人免费开放。

第二十九条 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反映、报道残疾人生活和工作,有关残疾人的电视新闻和影视作品以及综合新闻应当逐步增加中文字幕和手语解说。

第三十条 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文化、艺术、体育、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帮助。在集训、演出、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当照发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对无固定收人的残疾人,组织者应当予以补贴。

第六章 福 利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兴办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兴办福利院和其他收养机构,安置供养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对分散在社会上的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以及其他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应当予以帮助;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救济。

第三十二条 社会保险部门应当积极开办残疾人养老保险等业务,并予以优先办理。

第三十三条 户口在城镇的残疾人生活难以自理,需要户口在农村的配偶或者子女照顾,要求在城镇落户的,有关部门可以在农转非计划指标内予以优先解决。

第三十四条 农村残疾人生活有困难的,应当减免其义务工和其他社会负担;缴纳农业税有困难的,经县级财政部门批准,予以减免。

第三十五条 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残疾人到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活动,到医疗卫生机构就医,乘坐长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有关单位应当提供方便,并予以照顾。

第七章 环 境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认真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努力为残疾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和社会各界应当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以多种形式扶残助残。

第三十七条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将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措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

第三十八条,在新建、改建城市的主要道路、重要公共建筑物时,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无障碍措施。

第八章 奖 励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和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逾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征收部门责令限期缴纳;仍不 缴纳的,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0/000的滞纳金。用人单位对缴纳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讼,又不履行缴纳决定的,征收部门应当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其他违反《残疾人保障法》和本办法,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残疾人保障法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康复与预防

第三章 教 育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五章 文化、福利、环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残疾人须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依照国务院制定的《残疾标准》进行鉴定,并由户口所在地县级残疾人联合会核发《残疾人证》。

第三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残疾人持《残疾人证》享有本办法规定的有关待遇。

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实行特别保障。

第四条 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责任。

本省行政区域内一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残疾人的法定扶养人、监护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和监护责任,不得虐待和遗弃残疾人。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促进残疾人事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残疾人联合会可组织全省性的专项募捐助残活动,募集的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参与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政策、规划、计划,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协调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

第七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本辖区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承担同级人民政府委托的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八条 残疾人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履行应尽的义务,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章 康复与预防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确定的残疾人康复项目制定实施计划,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第十条 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业务。省及有条件的市(地)、县(市、区)应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康复训练,培训康复工作人员,进行康复技术指导。

卫生部门应定期组派专家医疗队,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和技术指导。

第十一条 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依照国家规定逐步开设残疾人康复课程,设置康复专业,培养康复专业人才。

第十二条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和扶持科研、工业等部门研制、生产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

省、市(地)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县(市、区)建立供应服务点,负责残疾人康复器具的供应和维修服务。

第十三条 康复与预防并重。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做好因遗传、地方病导致残疾的预防工作:

(一)禁止直系血亲、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和患有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二)患有遗传性精神病、遗传性智能缺陷、遗传畸形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残疾人婚后必须绝育,已怀孕的,必须中止妊娠;

(三)未经加碘的食用盐,不得进入食盐市场;缺碘地区的新婚妇女、孕妇、婴幼儿应服用国家或省规定的预防药物;

(四)做好婴幼儿免疫工作。

第三章 教 育

第十四条 政府、社会和家庭应保障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免收杂费。贫困残疾 学生优先享受助学金。

第十五条 幼儿教育单位应接受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儿童入园。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有条件的普通小学应举办残疾儿童学前班。

第十六条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不得拒绝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校学习。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兴办或扩建特殊教育学校(班)纳入计划;市(地)和生源较多的县(市、区)应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偏远地方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或接收残疾学龄儿童随班就读。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应对残疾人开展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教育部门应有计划地发展盲、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应对残疾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应逐步创办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

劳动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第十九条 教育部门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培训特殊教育教师。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以及在残疾人工作机构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累计满20年并从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其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费基数。

第二十条 特殊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专项列支,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专款专用。教育经费附加收入应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

计划和财政部门应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基建投资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捐资、捐物助学。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安排就业。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协助劳动及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级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残疾人联合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兴办企业、事业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对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以扶持并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对国家、集体、个人开办的盲人按摩医院(诊所)免收各种市政管理费用。

第二十三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录用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录用残疾人超过规定比例的单位,给予奖励;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按差额人数每年以所在县(市、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申请缓缴或减免。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残疾人列为扶持对象,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照顾。

鼓励乡镇企业、经济组织和有专门技能的人员帮助残疾人发展生产。

第二十五条 国家分配的残疾毕业生,有关单位不得拒绝接收。对经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人事、劳动部门应优先安排就业。

在职工的招用、聘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盲人按摩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关学历等条件可给予照顾。

企业在优化劳动组合、横向经济联合,实行股份制、租赁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时,应安排好残疾职工的工作;撤销、破产的企业,应优先清偿所欠残疾职工的工资和留出劳动保险费用。

第五章 文化、福利、环境

第二十六条 广播、影视、报刊应反映残疾人生活;电影、电视作品应逐步增加字幕、解说;出版、图书发行部门应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

第二十七条 文化、体育、民政、残疾人联合会和其他社会团体及城乡基层组织,应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文化、体育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无固定收入的,组织者应给予补助。

体育场(馆)、影剧院,应对举办的残疾人体育训练、比赛和文艺演出减免费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法定节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公园应对残疾人免费开放。

第二十九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属城镇户口的,由社会福利院收养或由民政部门给予救济;属农业户口的,依照国务院《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优先就医;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应给予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免费携带;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邮递。

第三十一条 对农村无劳动能力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免去本人的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缴纳农业税有困难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减免。

第三十二条 夫妻一方或双方是残疾人,有城镇户口的一方申请将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残疾子女转为城镇户口的,由县级以上残联组织开具证明, 公安机关应优先办理。

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在处理残疾人离婚时,对重残人、离异的残疾妇女,在财产分割和子女扶养方面应予以照顾。

第三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的道路、公共设施,应执行国家《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已建成使用的应逐步进行方便残疾人无障碍改造。

对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不得破坏或损毁。

各级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建设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有关方面应依照规定减免费、税。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及其法定人或残疾人联合会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害的,应依法赔偿或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有关组织根据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残疾人负有扶养义务和监护责任而不履行的;

(二)对残疾人侮辱、虐待或遗弃的;

(三)破坏、损毁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的;

(四)挪用、侵占、贪污残疾人教育、康复、救济、福利专项经费和物资的;

(五)奸淫因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残疾人的;

(六)其他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的;

(二)拒绝接收残疾毕业生的;

(三)无正当理由辞退、开除残疾职工、学生的;

(四)拒绝安置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的;

(五)为残疾人兴办的福利性企业残疾职工数量达不到规定比例的。

第七章 附 则

残疾人保障法篇7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称《就业促进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的颁布,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同时,就业促进法也是继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以后,又一部对残疾人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权利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法律,对构筑残疾人就业法律保障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法律的宗旨原则看,就业促进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将依据扩大就业、公平就业、统筹就业、市场就业的思想,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这些基本原则都同样适用于残疾人就业,也必将为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立法的特殊原则角度看,就业促进法不仅明确了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内容,对保障残疾人公平就业和对残疾人实行就业援助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二章政策支持第十七条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以及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给予税收优惠,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第三章公平就业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第六章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而最为重要的,也是对残疾人就业最具积极影响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对残疾人就业歧视的制约。长期以来,残疾人就业最大的障碍存在于社会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歧视方面。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所关于《中国就业歧视现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就业活动中最受歧视的三大群体首当其冲的是残疾人,其次是艾滋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一些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都明确禁止歧视残疾人,但由于无法可依,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在受到歧视后往往难以通过有效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等不同而受歧视;规定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等群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促进法》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可以为劳动者遭遇就业歧视时提供有效的维护自身平等就业权利的法律武器。对残疾人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来说,《就业促进法》赋予的遭受就业歧视时的可诉讼权利,实在难能可贵。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虽然就业促进法明确了被歧视劳动者的可诉讼权利,但并未明确就业歧视行为主体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而且就业歧视的界定标准仍感模糊,残疾人等就业弱势群体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仍然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切实消除就业歧视,为广大就业困难群体公平就业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残疾人保障法篇8

为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全面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提升法律服务水平,为残疾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一、加强法治宣传,提高残疾人法治意识。

为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注重利用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12.4法治宣传日、综治宣传月、春节和重大集会等宣传节点,与残联开展残疾人学法用法宣传活动,加强对《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向群众发放《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服务手册》、《法律援助指南》等,提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知晓度,增强残疾人的维权意识,从而引导和帮助残疾人依法维权。

二、提供法律服务,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以司法局为中心,从横向积极统筹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医调中心、交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全力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并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性,提供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接送服务等多种模式,为残疾人提供便利。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业务工作中根据残疾人的经济状况实行提供减、免法律服务费用。从纵向依托各乡镇司法所及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联络点,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阵地前移,使困难残疾人能够就近寻求法律援助,做到。

三、认真开展残疾人社区矫正,提升社矫质量和效果。

一是注重心理矫正。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针对残疾社区服刑人员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矫正辅导。二是探索建立刑满释放残疾人再就业机制。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联系,对刑满释放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该类人员谋生能力,消除社会对刑满释放残疾人群的歧视。三是对困难残疾矫正人员进行帮扶。加强与矫正人员所在地政府的联系,积极将残疾矫正人员纳入民政救助,为其提供医疗、低保等基本生活保障。

四、建立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机制。

在服务残疾人工作中,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部门,各负其责、强化职能,建立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机制,自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始终把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作为法律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与残联协商后,建立了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主体,以委托或指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为骨干,以法律自愿者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在县残联设立了维护残疾人权益法律援助站,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了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务。同时与公安、民政、健卫、法院、检院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建立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开展了“法律助残”等活动,形成了强有力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合力,为残疾人事业以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证。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残疾人保障法篇9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已由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5月25日通过,并公布实施。为了切实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施行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活动,深刻领会《实施办法》的实质和意义

    《实施办法》既是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也是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既是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武器,也是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精神和实质是:残疾人作为公民,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作为特殊而困难的群体,政府和社会应给予特别扶助和保护。认真贯彻施行《实施办法》对于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更快地发展我市残疾人事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施行《实施办法》作为一件大事抓实、抓细、抓好,使《实施办法》的基本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执法的良好环境。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要加强对《实施办法》的宣传和报导,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也要采取宣讲、座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动的、经常性的宣传,逐步使贯彻施行《实施办法》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二、切实保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固定基数并逐年按比例递增。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保证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依据《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对残疾人的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推动各街、乡(镇)根据《实施办法》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制定保护残疾人权益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制定照顾残疾人的村规民约,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三、把全面贯彻《实施办法》与完成《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办法》对我市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与环境、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实施办法》和市人民政府批转的《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制定实施细则或规定,认真组织落实,确保《实施办法》中有关本地区、本单位的各项法规条款顺利施行,确保国务院和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生活福利等各项指标和任务的完成。

    四、积极、稳妥地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实施办法》规定“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和有关单位要尽快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全市残疾人就业状况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积极配合和协助市人民政府尽快制定有关的具体办法,建立市和区、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并选择一两个区、县开展试点工作。

    五、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主动配合,协助执法机关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坚决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的行为。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实施办法》予以处罚。要加强《实施办法》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六、帮助教育残疾人学会运用《实施办法》保障自己的权益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引导广大残疾人认真学习和宣传《实施办法》,帮助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侵害残疾人的行为作斗争。通过教育使残疾人认识到,在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社会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团结、教育和鼓励残疾人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顽强拼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改善自身状况,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七、加强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自身建设

    为了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证《实施办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制度和思想作风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以便更好地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贯彻施行《实施办法》。各位委员要恪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率先垂范,全心全意地为残疾人服务。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残疾人的呼声和意见,为他们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注意解决在新形势下残疾人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要加强综合分析,为贯彻施行《实施办法》,推动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工作方向和任务,促进我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市和区、县的残疾人联合会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地做好贯彻施行《实施办法》的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及时反映残疾人的要求,帮助解决残疾人各方面的问题,为残疾人服务。要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各有关部门都要大力支持和指导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

    八、做好《实施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的解释工作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和委员单位要组织人员,对《实施办法》的各项条款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透彻理解每项条款准确的法律含义,并深入调查研究,把研究结果整理上报,以供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对具体应用中的问题,作出正确、规范的解释。

残疾人保障法篇10

——访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为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山东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我市2007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于今年7月启动。日前,记者就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保障金征缴工作采访了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同志。

*理事长首先代表全市21万残疾人,向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各用人单位多年来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用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努力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以来,中央、省、市都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十一届全国人大高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已于5月施行。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已施行两年。可以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被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应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进行了具体规定,“凡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每少安置一名残疾人,按**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额征收保障金。安排一名一级盲人,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按比例安排残疾人不足一人的单位,按实际差额比例征收。”*理事长介绍说,“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措施,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

***理事长强调,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法律赋予各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暂时安排不了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法律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各单位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对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补偿。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的身体功能不健全,教育需要特殊手段和方式,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特殊的扶助用品用具。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劳动技能差,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弱,因此,需要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重点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扶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性专项基金。目前,我市行政区域内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含临时工)总数1.5%比例的单位,都要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或安排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的补偿性措施,对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则不征收;对超过规定比例的单位,政府还要进行奖励,从这一意义来说,它不是一般的政府性基金。

在谈到我市2007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渠道和计算方法时,*理事长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一是由市残疾人就业服务部负责征缴市属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二是市级财政预算单位按照《**市市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代扣;三是经市政府办公室批准,自2004年起,由市政府委托市地税局驻枣中央、省、市级企业、私营企业、外地驻枣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规定,2007年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具体计算方法为:应纳保障金=2007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额(21114元)×(用人单位上年末实际在职职工人数×1.5%-用人单位上年末在职残疾职工人数)”。用人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达不到年社会平均工资额的,可按实际发放工资额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