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员职责十篇

时间:2023-04-07 21:40:05

监理员职责

监理员职责篇1

【关键词】院感专职人员;感染;作用

NICU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而新生儿具有免疫功能缺陷,生物、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不全,对外界抵抗力差。加上医务人员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增加新生儿感染危险性。因此,新生儿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科加强新生儿室监管,用专职人员做院感监控工作,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一、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素质要求

1.1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2经过严格的院感培训,具有广泛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还应在儿科及公共卫生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严把各项监测质量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二、感染专职人员在NICU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2.1制定科室感染培训计划及各项管理制度:在医院院感办指导下,根据科室各层次人员知识水平不同,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如:科室的医、护、技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新上岗人员及轮转人员发放培训教材,通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科室从事工作;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制定出《新生儿监护室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新生儿室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配奶间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病区出入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定期进行考核。

2.2制定监测计划并承担着科室的各项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做空气,物表,手及如病人使用具有感染危险的器械或操作做目标性监测。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每月进行消毒工作的工作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3.1规范手卫生加强基础护理,重视新生儿科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为了加强洗手的管理,我科配备了自动感应的流动水洗手池,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护士规范洗手,并定期对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每天认真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

3.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3.3加强卫生员的管理组织保洁人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护意识。

四、做好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健全本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交接制度对科室好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一次性物品用后及时毁行。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

五、讨论

医院感染与医院的建立相依并存,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精密仪器的不断涌现使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临床治疗带来了棘手问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势在必行,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又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成效。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多起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感染专职人员全天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和监督我科加强新生儿室院感监管.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所以专职人员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监理员职责篇2

自《公司法》出台以来,许多国有企业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努力探索着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做法。但就整体情况看,在党委发挥作用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间仍然没有实验出一个科学有效的有机结合点。其难点在于既有党委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定位和途径问题,又有法人治理结构本身运行不到位的问题。而法人治理结构是党通过立法确立的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是党管理现代企业所选择的一种方式。要体现党对现代国有企业的领导,保证党和人民的意志即国有股东意志得到实现,首先要使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到位,这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企业党组织在现代国有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目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普遍存在几大问题:

第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没有到位。

现代国有企业按《公司法》实行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在企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明确各自的权责,即股东会的出资者所有权、董事会的决策权、监事会的监督权、经理层的执行权。通过股东会选择和管理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选择和管理经理层,经理层行使企业内部用人权和管理权,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企业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但在实际中这种机制并未运行到位,主要问题是:股东管理越位和缺位;董事会及董事履职不到位;经理层权责不对等,管理错位;监事会独立性不够,不能有效对董事会、经理层进行监督。

第二,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职责定位不清。

目前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没有直接的职责定位,在实际中通常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参与企业决策,间接发挥作用,但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通过组织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没有具体明确。比如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控制董事会,达到实际决策的目的;还是仅通过此方式表达党组织的意见,供董事会参考;或是对董事会成员、经理层人员有政治素质上的特殊要求;还是想通过此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督等等,没有可行性操作的具体规定。这样就使企业党组织感觉自己的作用定位不清,角色尴尬,进入法人治理结构的党组织成员不知如何具体履行党组织职责。

党组织在现代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是什么?《》规定:国有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公司法》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主要是对企业治理的监督保障和对企业文化的政治引领,而不是经营决策作用,参与重大决策主要是发挥监督把关作用。

如果要求党委在“三重一大”问题上进行集体决策并通过组织行为实现,这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中并未明确规定,而实际中党委班子的配备不一定能满足相应能力要求,并且交叉任职的安排也不一定能达到完成组织行为的条件,因此,不能保证党委意图的实现。

如果仅要求通过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的党委成员表达党委提供给董事会、经理层参考的集体意见,而党委成员在董事会、经理层进行决策时可按自己意见独立表决,只承担个人行为和责任,此时党委参与决策的终极目标不明确,作用可能缺位、弱化。

如果对进入董事会的成员及经理层的人员有政治素质上的特殊要求,那么在企业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难于实现。因为现代国有企业在选择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时,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国际国内市场化配置方式来聘用经营型人才,而这些人当中许多不是党员,无法进入党委。

如果党委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督,那么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的党委成员就会出现职务不相容、不独立问题,即自己监督自己,党委的监督意见缺乏独立性。而进入监事会的党委成员由于与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的党委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上下级关系,造成监事会不独立,影响党委或纪委通过监事会发挥监督作用。

实际上,在许多现代国有企业中,党委发挥作用的方式更多的是采取党政联席会(即领导班子会)参与决策的。会议成员由属于领导班子成员的董事、监事、经理层人员、党委成员组成。决策办法形式上为集体讨论和表决。显然,这与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和作用是冲突的,同时不符合党委会的会议规则,也体现不出党委的独特作用。

第三,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途径缺乏保障。

目前,现代国有企业党委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工作途径主要是通过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但对“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没有统一和细化的规定,随意性大,人为性因素较多,交叉任职的人员配备较多是从干部安排角度考虑的,从履行党委职责角度考虑较少。并且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党委成员在这些C构中代表党委要履行的职责不明确,组织化行为不具体。因此,党委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实际上并未得到保障。

现代国有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基本情况是:部分企业的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部分企业的党委书记兼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还有部分企业党委书记或纪委书记兼任监事会主席,多数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与党委成员的重合度较高。

对于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的,一般情况主要精力和站位在经营决策上,履行职务各自分开,但两者职责是否相容,在履行董事长职责时是否要履行党委组织化行为没有明确。根据前述,如果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明确是监督保障,那么两者职责就会出现不相容,要履行党委的组织化行为可能出现掣肘和矛盾。

对于党委书记兼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的,实际情况也是主要精力和站位在经营管理上,也同样存在履行党委监督职责与经营管理职责的不相容问题,党委的组织化行为得不到保障。

对于党委书记或纪委书记兼任监事会主席的,由于目前监事会较多为虚设,其主要精力和站位在党委或纪委工作上,虽然党委或纪委对企业的监督职责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责是相容的,但实际中没有明确党委书记或纪委书记要在监事会履行组织化行为。

对于领导班子成员与党委成员重合的,通常也是以经营管理站位为主,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履行党委监督职责与经营管理职责不相容的问题,党委的组织化行为也得不到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看到,党委由于在治理结构中的职责不明确具体,选择发挥作用的途径就可能出现多样化,容易因人而异,作用方式上也没有要求体现党的组织化行为,党委的作用被虚化、弱化、个人化。因此在确定党委的职责定位后,应确立相应的工作途径,并制定实行保证党委意图实现的组织化行为制度。

探索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作用定位和途径的新思路

通过以上对现代国有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党组织作用定位和发挥作用途径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第一,做实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

(1)建立完善股东管理体制和机制

通过深化改革,按股东管理方式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从完善公司治理着手,通过多种措施选配到位的董事会、监事会,让董事会充分行使自身的决策权,让监事会真正代表股东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而股东则专注把需要股东管理的事项管好。国有股东单位应明确功能定位,转变管理方式,健全完善股东管理职能。要建立股东代表管理机制,规范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通道。这里的股东代表是指国有股东单位对所出资企业指定的股东联系人(不是产权代表)。股东代表管理机制是指在国有股东单位设立一个管理股东代表的专门机构并制定一套对所出资企业管控和联系的制度流程。这个机制主要发挥两个功能:一是股东代表参加所联系公司的股东会议,并代表股东发表意见和参加表决(这个表决意见会前需经国有股东单位按有关决策程序作出);二是股东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所联系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沟通,互通信息,对有关情况要向管理股东代表的专门机构报告。通过这些制度的规范执行解决股东管理越位和缺位问题。

同时建立科学评价国有股东单位的考核激励机制,模拟个人股东盈亏责任,将其考核结果与单位经济利益等挂钩,再分解落实到国有股东单位每个管理者,把股东意识和责任嵌入其中。此外,发挥国有股东单位特有的政治优势,选任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的国有资产管理者,使其具有比个人股东更富责任感的国有股东意识。

(2)促使董事独立化和专职化

要解决目前公司董事多由在国有股东单位任职人员或公司内部任职人员担任的现状。逐步公开遴选具有董事职业资格和实际能力的专职人员担任董事,并与公司签订聘任合同,受聘董事必须辞去与公司内外部相关的一切任职(包括在股东单位任职或在公司内部任职)。使公司董事以主要精力独立负责地履行职责,并对自己在董事会上的决策表决结果真正承担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董事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使其真正担负起董事会的全部职责,同时规范董事长的权责。

(3)明确经理层权责

在董事会履行职责和权力到位的情况下,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管理、考核,并决定其相应的责权利。经理层作为执行者只对董事会负责。在经理层内部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给予总经理企业内部用人权和管理权。

(4)提供让监事会独立的公司治理环境

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不能存在关联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现代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东单位应该在有关管理制度上明确规定监事会与董事会、经理层各人员之间不能存在关联关系,必须相互独立,并在选派董事、监事时符合独立原则。国有股东单位应通过股东代表加强与监事会的联系,并按其职责对监事会管理到位,对公司中涉及有关监事自身各种事项的决定权均要转移给股东会。这样,监事会的独立性就会大大提高,不敢监督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二,明确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职责定位

对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现代国有企业党委,必须明确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监督保障的职责定位。党委应以适当的途径参与决策过程,对法人治理结构合法合规运行进行监督,目的是用这种监督来规范企业行为,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规章在企业得以贯彻执行。通过党委的监督保障作用和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让企业党委真正起到政治核心作用。

对于一些特殊重要企业(如军工等关系国计民生企业),可设立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决策的定位。党组织领导班子按具备决策素质的要求配备,并通过交叉任职控制董事会,达到实际决策的目的。同时,要保证监事会能独立履行监督职责。

第三,确立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途径

要解决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缺乏保障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党组织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职责定位。如果确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那么现代国有企业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定位就是监督保障,这样就要在法人治理结构中选择其实现的途径,使之能有机结合。显然选择监事会作为党委“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作用途径是可行的。可以这样设计新模式:党委成员和纪委成员不再进入董事会和经理层,党委书记任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任监事会副主席,组成的监事会中党委成员和纪委成员之和达到监事会成T半数以上。监事会中的党组织成员通过党的组织行为履行监事会职责。由此构建出一种保障现代国有企业党委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通过这种设计,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可以确立现代国有企业党委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便于党委通过监事会途径对企业进行了解和监督,体现企业党组织对法人治理结构运行的监督保障和最终把关的独特作用。(2)由于进入监事会的党组织成员全都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保证了监事会的独立性。(3)这种交叉任职使党委、纪委都通过监事会对企业进行监督,自然让这两者的站位和目标完全一致,真正使“两个责任”能够有机统一。既固定了党委主体责任的担当,又使纪委能在党委的领导支持下专职履行监督责任,同时在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开展包括对同级的党内监督。(4)在党委作用定位明确的情况下,其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部分内容需要由董事会和经理层承担,党委、纪委可以通过监事会有效监督该部分主体责任的落实。(5)有利于扭转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不敢抵制歪风邪气的现象,在现代国有企业中恢复广大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全民股东)责任感,促进企业形成弘扬正气的监督氛围和健康向上的先进企业文化。

此外,对于需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特殊企业党组织,因其职责定位是决策,可选择董事会作为其发挥决策作用的途径,选择监事会作为其发挥监督作用的途径。可以这样设计:由国有股东单位的党组在特殊企业设立分党组,分党组成员一般进入董事会,并达到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分党组书记任董事长,董事会中的分党组成员应通过党的组织行为履行董事会职责;同时由国有股东单位的党组纪检组向该企业派驻纪检分组,纪检分组成员一般进入监事会,并达到监事会成员半数以上,纪检分组长任监事会主席,监事会中的纪检分组成员也应通过党的组织行为履行监事会职责。纪检分组作为党组纪检组的派驻机构只接受其领导,以保证独立性,同时也保证监事会独立。

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模式

要使这些思路成为可操作的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的体制机制,必须用系统的思维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党的领导,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模式。

第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

深化改革必须首先从做实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开始抓起,这是健全完善包括党组织作用的现代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核心和关键。具体设计如下:

(1)完善股东管理,调整管理职能,强化股东意识

现代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东单位应履行三大职能,即:股东管理、决策研究、综合职能。

股东管理包括投资管理、董监事会管理、股东代表管理等。应按《公司法》要求制定投资管理办法、董监事会考核评价办法、董监事管理办法、股东代表管理办法等,规范国有股东单位的股东管理职能。

决策研究是指凡需由投资企业股东会决定或审批的事项,在提交国有股东单位决策层(如党组或董事会)讨论确定国有股东意见之前,由一个专门进行决策研究、论证和参谋的机构(主要由各方专家组成)研究出具决策方案的职能。

综合职能包括国有股东单位党组、董事会、经理班子的常设部门职能,这些职能负责对接上级各个部门的文件、指示和要求,如需提交进行重要决策的,先转决策研究部门出具方案,再报决策层决策。如需对投资企业传达或接受相关事项的,应通过股东代表按股东代表管理机制进行。

在调整完善股东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国有股东单位的自身建设。一是建立模拟个人股东考核激励机制,即制定实施国有资产管理者模拟个人股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办法,将国有股东单位的商业投资收益或公益投资效果分别按每个管理者的不同责任,与其使用、薪酬、奖惩等个人利益挂钩,从机制上将国有股东单位的员工身份由参照政府职员转变为模拟个人股东,强化股东意识和责任。二是选用和培养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有资产管理者队伍,把国有股东意识(党的意识)挺在前面,让国有资产管理者比个人股东在精神激励上更具优势。

(2)健全到位的职业董事会,充分发挥决策职能

设立以专职到位董事为主的董事会。专职董事应超过董事会成员的一半以上,董事长必须专职,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至少有一名专职董事。所有董事应保持独立性,不得兼任与履行董事职责不相容或影响董事正常履行职责的职务。董事人选应职业化、专业化,经股东会选举产生,由国有股东单位提名并当选的董事纳入其干部管理。

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按《公司法》细化董事会职责和各专门委员会职责,制定董事履职和问责规定,让董事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和每个董事真正履行法定职责并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制定董事长工作细则,明确规定董事长在推动落实董事会决策等方面的权责。

(3)构建经理层的执行团队,明确权责

按《公司法》规定,将经理层人员的选聘、管理、考核、奖惩权移交董事会。调整经理层的干部管理权限,国有股东单位不再直接管理经理层人员。董事会制定经理层人员管理办法,由提名、薪酬、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具体实施。经理层的组成由董事会决定,经理层正职由提名委员会提名考察,董事会审议聘任,经理层副职由正职提名,提名委员会考察,董事会审议聘任。应在经理层中逐步构建具有市场化、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划清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权责边界。明确经理层就是董事会聘任的执行者,必须勤勉尽责地执行董事会的决策指令,不得越权决策;同时,经理层在执行中实行经理负责制,包括董事长在内的董事不得自行直接发出指令。

(4)做实独立的监事会,完善监督机制

设立专职到位的监事会,让监事会真正代表股东发挥实际监督的作用。在监事配备上必须符合独立性原则,不得兼任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独立性的职务。监事需经股东会选举产生,由国有股东单位提名并当选的监事纳入其干部管理,涉及监事自身各种事项由股东会确定。根据履行监督职能的需要,监事会可内设相应的工作机构。

根据《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对董事会决议事项的质询权或建议权;对公司经营情况异常时的调查权;对公司财务的检查权;对董事、高管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权;对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和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管人员的罢免建议权;对董事、高管人员损害公司利益时的要求纠正权和提讼权”等等,在公司章程中细化监事会责权,明确监事会独立履行上述权限,并可以通过程序要求公司其他各级监督机构协作配合。制定监事会工作办法,发挥监事会作为企业监督主体的功能,统一调度监督资源和协调监督事项,对公司经营的运行,对董事会、经理层及其成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并发表监督意见,履行监督行为。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

第二,创新现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

在现代国有企业中,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和运行一般是相同的,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定位和途径,可按企业不同类型有不同的选择,现分两种类型具体设计新模式:

第一种类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运行模式

(1)在企业设立党委、纪委,推选负责人进入监事会

对一般现代国有企业,按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求设立党委和纪委。

党委会和纪委会都应通过党代会选举产生,党委成员应由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纪委成员应由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纪委工作部门负责人等组成。制定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管理办法,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纳入国有股东单位的干部管理。选配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和其他党委成员、纪委成员应符合监事任职的独立性要求,要在董监事管理办法中规定,推选监事要保证党委成员和纪委成员在监事会中超过半数,党委书记任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任监事会副主席。党委、纪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可担任监事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也可以相互交叉兼任。

(2)通过监事会途径发挥党委对企业的监督保障作用

制定党委对企业监督保障的事项清单(以“三重一大”内容为主),党委要监督保障这些事项在董事会、经理层的决策运行中合法合规。制定通过党委组织化行为履行监事会职责的制度程序。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凡需董事会及其各专门委员会、经理层会议(总经理办公会)研究决策的事项,应在会议召开前的法定时间通知监事会。担任监事会主席的党委书记应根据其会议内容和党委监督内容清单决定是否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相关事项,如需召开党委会并形成了集体意见,由党委书记以监事会主席身份召集监事会会议,审议并形成监事会意见,担任监事的党委成员和纪委成员应保证党委的集体意见充分表达到监事会意见中,再由监事会在列席相关会议时发表监督意见、履行监督行为。同样,在对企业运行和董事会、经理层及其成员履职的日常监督中,党委也应按组织化行为通过监事会职能方式发表监督意见,履行监督行为。

(3)党管干部的新方式

在党委负责对企业监督保障的情况下,党管干部的方式主要是对党群干部以外的企业重要干部的提名、考察、任免、考核、奖惩等人事管理工作的监督。重要干部指企业经理层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监督重点是选用干部标准和工作流程、干部的考核奖惩和日常管理,监督方式是党委通过监事会全过程监督企业用人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选用干部工作流程的制定和运行、干部的考核奖惩和日常管理制度的执行。要细化公司章程,明确对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或违反选用干部工作流程的,对在考核、日常管理、审计监察中发现有违纪违规的,监事会可以行使否决权。党委通过组织化行为履行监事会的否决权,以保证党管干部的原则在现代国有企业得以实现。同时,让董事会、经理层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充分行使各自的用人权。要制定党委通过监事会对企业重要干部人事管理进行监督的制度流程。

(4)从严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引领企业文化作用

重塑党组织形象,回归党组织的政治性、纪律性、先进性特征。党委要重点抓好企业中层以上特别是董事会、经理层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培养造就一支有党员先进引领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者队伍。这其中的党员管理者(指党员领导干部)除了应具有非党员管理者也要具有的忠诚股东意识外,还应首先具有忠诚党的意识;除了应遵守非党员管理者也要遵守的法规外,还应首先遵守党的纪律;除了与非党员管理者一样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外,还应首先接受党内监督;对违纪违规违法的,除了与非党员管理者一样按违规违法处理外,还应首先按党纪处理。通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严肃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认真组织中心组学习,培养和增强党员管理者的党性观念和先进觉悟,真正起到党员管理者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抓实党支部建设,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党支部书记队伍,明确支部职责,让支部成为党委作用发挥的延伸和基础。要纯洁党员队伍,制定党员评价办法,按党员标准实行考核退出机制,树立党员政治责任感和先进荣誉感,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政治责任和监督责任体现在工作中,体现在常态中。企业党组织通过自身先进性的体现、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管理者的带头效应,为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保障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应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党组织工作职责和方式、党群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待遇、活动经费等。要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实际应用。制定国有股东单位党组织垂直领导所投资企业党组织的管理办法。

(5)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稳固党组织作用的群众基础

现代国有企业应设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接受党组织领导。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应进入党委会,工会主席应作为职工监事进入监事会。 工会和团委作为党委联系职工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都发挥着联系群众、稳定职工的独特作用。工会在民主监督、维护职工权益、反映职工诉求等方面支撑了党委监督保障作用的发挥;工会、团委在组织开展的职工教育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支撑了党委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通过制定并实施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联系职工和青年的活动制度,既要把党组织的精神和要求传达给职工和青年,作为文化引领的方向;又要把职工和青年的意见和诉求反映给党组织,作为解决群众问题的依据。

第二种类型: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运行模式

(1)在企业设立分党组、纪检分组

对于特殊现代国有企业,可设立分党组和纪检分组。分党组正副书记、成员和纪检分组正副组长均由国有股东单位的党组任命产生,纳入国有股东单位干部管理。纪检分组其他成员由党组纪检组选配。分党组成员选配要满足担任董事职务的相应要求,选配董事要保证分党组成员在董事中超过半数,分党组书记任董事长;纪检分组成员选配要满足担任监事职务的相应条件尤其是独立性要求,选配监事要保证纪检分组成员在监事中超过半数,纪检分组组长任监事会主席,副组长任监事会副主席。设置分党组与纪检分组之间保持独立,以保证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相互独立。

(2)分党组发挥重大决策和政治引领作用

分h组对企业中包括“三重一大”在内的所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并将决策意见通过董事会中的分党组成员履行组织行为形成董事会决议。董事会中分党组成员在履行董事其他职责时,也应按党的组织行为办理,即在发表董事意见前需征得分党组意见,并按分党组意见履行董事职责。党管干部的方式确定为分党组通过董事会下设的有关人事的专门委员会和经理层下设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经理层人员和中层干部的提名、考察、任免、考核、奖惩等人事工作全过程管理。在从严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对企业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稳固党组织作用的群众基础等方面,基本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党组织要求一致。

监理员职责篇3

一、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对社有企业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有企业监督认识上存在误区

作为社有企业的出资人,部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认为只要行使出资人职权就可以了,没必要行使其他方面的监督权。对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的区别认识不清,忽视了对社有企业的公共管理职能。

(二)监督机构职责的设定不科学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内设机构承担对社有企业的监督工作,在监督机构职责的设定上,有的该监督的事项没有列入职责,有的对一个事项的监督又存在交叉重叠,职责上的空白与交叉同时并存。

(三)监督人员错位

一些监督人员兼职社有企业管理职位,没有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责任。这与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后,没有及时梳理参公人员兼职有关。监督人员兼职后集双重身份于一身,是明显的错位。

二、改进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对社有企业的监督

(一)充分认识对社有企业监督的必要性

1.完成本级党委政府部署的工作需要监督。目前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还是合在一起的,并没有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一些从企业角度看属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工作,如安全生产、治安综治、计划生育、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档案管理等工作,本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并不直接布置给社有企业,而是布置给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将工作任务传达到社有企业并监督其完成。

2.小微企业内部控制薄弱需要监督。社有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极为薄弱,有的企业就只有一个法定代表人,出纳、会计都是外面人员兼任的,但企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又不想把企业撤并掉,在保留企业法人实体的情况下,通过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对社有企业加强监督的方式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成本更低,更具合理性。

3.确保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监督。大中型社有企业为控制各项具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建立了管控措施,但这些管控措施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如何,需要进行监督。

正因为对社有企业的监督是必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国发[1999]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都明确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加强监督。

(二)科学设定监督机构的职责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对成员社、社有企业负有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教育培训职能。科学设定监督机构的职责,要在确定监督事项的基础上合理设定监督机构权限与责任。

1.梳理确定监督事项。监督事项包括两方面:一是为控制社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为控制企业承担安全生产、治安综治、计划生育、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档案管理等社会责任的风险,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列为监督事项。二是为控制社有企业各项具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为控制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工程立项、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等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列为监督事项。

2.合理设定监督机构权限与责任。一个机构可以承担对企业几项具体业务流程的监督,但企业一项具体业务流程不应由几个机构同时监督,否则容易造成职责交叉重叠、发生混乱。如有的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对社有企业投资业务的监督分别由两个机构负责,财务机构监督投资资金运作,另一机构监督投资合同签订,造成监督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对企业投资业务流程各环节的监督职责,应由财务机构一个机构承担。

监理员职责篇4

一、目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各供电单位通行的做法是,设立职能部门——安全监察部(有的还在安全监察部内设立专门负责现场安全监督的安监班)负责本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而在基层生产单位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

1、安全员职责混杂。既要负责日常安全事务管理,又要负责安全监督工作,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工作自己来监督(如安全日活动是否如期组织等),有的单位甚至把一些额外事务也安排给安全员去做,安全员难免顾此失彼。

2、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是本级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规定在平时工作中悬空。很多领导把上级的部署和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轻易地批给安全员去阅处,对安全员过度依赖,平时没有作为“责任人”去思考、部署、检查工作,只在事故发生后作为“责任人”受处理。

3、安全员独立行使监督权的能力受到制约。安全员本身的利益与所在单位的安全考核奖惩是挂钩的,工作中会有所顾虑。安全员受所在单位负责人管控,有时本该向上级安全监察部报告的事件可能不再报告,严重的甚至隐瞒事故。

4、安全员的总体工作环境不好。严格执纪,难免得罪同事;如果是领导不按安全规章制度办事,安全员则放松监管,有失职之嫌。

5、安监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安监部门的工作与基层安全员的工作,在现场监督方面有重叠,造成安监人力资源的浪费,安监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过多资源用于纠正个体违章。

二、玉溪供电局实行安监员委派制的做法

为强化安全监督工作,畅通安全生产政令,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在总结安监员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云南电网公司玉溪供电局决定对基层安监员实行委派制。主要做法是:

1、“安全员变安监员”。取消安全员岗位,设立安监员岗位。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职能的分离,避免同体监督。安全生产法规规定得很清楚,各级行政负责人是本级的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由各单位、各班组来做。安监员的任务,在于监督。这些人履行安全监督职责,而不能代为从事安全管理工作。

2、“属地管理变垂直管理”。安监员岗位归属安监部,生产单位(包括输电管理所、变电管理所、配电营业所、调度所、修试所等)不再设立安全员岗位,其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由安全监察部委派安监员常驻负责。安监员不受所在队所的领导、考核、奖惩,而是直接对安全监察部主任负责。这样,强化了安监员的权威,同时促使安监员超脱于监督对象的管控和利益,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3、从纠正个体违章为主,转变为评估整个安全体系为主。传统的安监人员,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个体违章、生产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纠正。这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全部甚至也不应该成为安监员的主要职责。个体违章的责任主体有多个,违章者本人、监护人、工作负责人等等。而安监人员,作为安全监督方面的专业人士,应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整个单位的安全状况、安全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应该把事故预防的关口提前,有效参与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方案论证、竣工验收等工作。从而起到“保健医生”、“咨询老师”的作用。

4、矛盾关系变合作关系。监督与被监督者,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很多生产主体害怕安监、反感安监、逃避安监。即使在一个单位内部,有的员工因为受过安监员的批评、处罚而心存成见。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分离后,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安监员只对监督不到位负责,管理不到位由生产主体自己负责。方法问题也很重要,以往安监员发现违章作业等,直接对具体个人实施处罚,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对立。正确的做法是,对组织而不对个人,向单位发出安全监督通知,由单位对违章员工进行处理。这样,就淡化了安监员和个体员工的矛盾。

三、实行委派制后安监员的主要职责

1、对安全监察部主任负责,在安全监察部的领导下,对被委派单位开展安全监督工作,按时汇报工作情况。对所驻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负责。

2、督促被委派部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落实企业相关规章制度、文件精神、决议事项、领导指令、工作部署等。

3、监督现场安全工作,制止违章、无票工作等不安全行为,监督设备、设施安全技术状况和人身防护状况,对监督检查中的问题和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

4、参与事故调查分析工作,监督“四不放过”原则的落实情况,对有关责任人提出考核意见,按要求完成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

5、提供所驻部门的安全现状、安全工作和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参加部门召开的安全生产相关会议并提出安全分析意见、建议。参与部门安全制度的制定、修改。

6、参加各类工程、技改项目的可研、设计审查、技术或施工方案论证、施工队伍(特种作业人员)资质审查、停电计划、“三措”方案审批、竣工验收等工作并提出意见。

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要对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整理和划分,以便为安监员的工作界面与生产主体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提供基础。

2、要把安监员的“工作权利”(如参加安全生产相关会议,甚至书面质询所驻单位的安全生产问题等)规定得具体实在,以确保安监员的信息对称、资源充分,保障其知情权,保障其监督权的顺利履行。

监理员职责篇5

关键词: 监理工程师 ; 职业责任 ; 责任风险及保险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insurance supervision engineer occupation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engineer; occupation liability; liability risk and 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为监理单位提供一种专业技术技能,为业主单位提供高智能的管理服务,对工程建设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质量、工期以及造价、安全、环保和健康等问题和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明显的作用。

一 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

监理工程师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及岗前培训教育,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公众对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服务存在较多的依赖,监理工程师所从事的职业客观要求他们对社会公众担负更多的责任,如可能的民事责任、道义责任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文的讨论仅仅限于职业责任的范畴。

建设监理是由监理工程师提供的一种专业技术服务,应用合理的技能,谨慎而勤勉的工作是监理工程师应尽的义务,在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是多方面的,其职业责任可以分为两类,即过失责任及合同责任。过失责任,是指监理工程师没有履行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履行的责任,或是做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做的事,而这些过失恰恰造成了业主或第三方的损失,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合同责任,是指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合同当事人的一方违背了合同的规定,没有适当的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从而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害,因此,必须依据合同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监理是一种需要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往往是一种集体的行为,这一点又有别于其他,如医生、律师等专业人。我国的监理制推行是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组建监理机构并代表监理单位全权负责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监理义务。总监在监理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监理服务的成效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监理单位和总监之间,总监和监理机构其他成员之间的约束机制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造成影响,在职业责任的分工方面,也要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他们工作的对象是投资巨大,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一旦损害发生,其责任设计到的经济额度往往较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但在另一方面,对致害的一方来说,损失也是巨大的。监理工程师依靠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业主提供技术服务,自身的信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除了经济赔偿外,自身声誉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极有可能对其职业生涯和监理单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监理工程师作为致害人同时也是受害人,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具有两重性。

二职业保险的保险责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监理工程师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但职业责任保险所针对的仅仅是职业责任。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内容,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1监理服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其职业责任保险可以以监理工程师所属的执业机构名义购买,也可以以监理工程师自身的名义购买,究竟以什么名义购买较为有利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的监理制度实行的是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项目总监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因此,以项目所属的监理企业以监理费的额度购买较为合适。但是,除了投保人自身外,即总监理工程师责任,还应包括现场监理机构中从事监理服务的其他人员,如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的专业疏忽行为。例如,当项目总监在提供监理服务时,以他的名义购买了职业责任保险,若由他领导的其他监理人员或前任在工作时发生疏忽,而总监本人也未能发现这种从专业角度来说本应该发生的疏忽,这也视为总监的一种疏忽,保险公司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2职业责任保险所承担的责任,通常有六种形式,保险责任的界定是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因注册监理工程师过失行为违反其业务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发生如下经保险人认定的保险事故,则保险公司应当予以赔偿:1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委托监理合同履行监理职责和义务,造成不良后果,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的;2监理人员在现场未发现施工企业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而未予以制止导致不良后果的;3总监理工程师因疏忽为发现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而未暂停施工指令而引发不良后果的;4工程监理企业因疏忽未审查出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不良后果的;5违反监理合同约定的因疏忽的其他不作为行为;6保险责任条款中约定的其他赔偿责任。如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合同同意的为减少或缩小对委托人的经济赔偿责任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上述行为必须是过失行为而非恶意渎职和。

下列行为不属于赔偿范围:1监理人员违章指挥或者错误指令;2将不合格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3 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4对应检查的项目未检查或者对应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未实行旁站监理的;5转让监理业务的,造成质量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的;6违反监理合同约定的其他失职或者渎职行为;7保险合同约定的其他失职或者渎职行为。由于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风险的发生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上述第二种承保方式能较好地适宜职业责任风险的这种特点,可以考虑作为主要的承保方式,不过,这承保方式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较大,保险公司必须对监理工程师过去的从业记录有充分的了解,为了能更好的控制风险,也可以考虑对保单规定一个追溯日期,追溯日期的长短由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双方商定,在保单的有效期内提出的索赔,只要导致索赔的时间发生在保单规定的追溯期内,保险公司都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监理员职责篇6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 责任 探析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利用专业会计知识和职业经验,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企业环境和经营特点,对会计相关事项处理以及会计报告编制等一系列事务进行的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会计基础上的一种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尚的职业素养。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相关工作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能够准确的完成企业业务会计处理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信息。

二、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主体与客体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职业判断中可能存在误差偏大、判断的信息来源不正确、判断结果不客观等问题,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这个时候就要追究相关的责任,责任主体主要有会计人员和企业自身,责任客体有外部的监管环境。

(一)会计人员是职业判断中的首要责任主体

会计人员应对职业判断中所产生的问题或重大事项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职业判断能力。当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践能力不强,所做的职业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这样会直接给企业带来短期甚至长期的经济效益的损失。同时,会计人员在面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时,在职业判断中容易屈从于管理当局,难以保持客观,职业道德缺失,从自己本身的利益出发,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了有损于企业长久利益的职业判断。由此,会计人员是造成损失的第一责任人,是职业判断中的首要责任主体。

(二)企业自身也是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重要责任主体

会计从业人员受雇于企业,对会计人员最应该直接负责和监管的就是企业的管理层。在现实事务处理中,盈余管理不合理、利润操纵等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往往都取决于企业自身,如果企业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只从自己利益出发,不惜牺牲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少交税收等。还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没有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失真,反映出的数据只能满足部分利益集团的目的。只有企业自身,端正态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执行,进行合理的监督与管理,才能使会计职业判断的正规秩序得到维护。

(三)外部的监管环境是会计职业判断的责任客体

外部的监管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与政府的监管程度。我国的会计相关制度已经初步步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但是法制尚需健全,比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很模糊的界定一些事项;不能及时的出台或补充特定事项处理规范;组成监管机构的国家财政、审计、证监等部门和组成监督力量的中介机构、媒体及行业协会,发挥着非常有限的作用。这些监督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存在着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从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现状来看,不难发现,外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大、监管不利,也是造成会计职业判断失真、秩序混乱的重要的原因。

四、强化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主客体的责任意识

(一)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

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业前必须要受到的正规专业教育,在毕业后要通过继续学习以取得专业知识的提高与积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采取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此外,会计人员必须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了防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执行机制,严格进行奖惩考核,把利益调节与思想引导、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惩戒与处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会计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企业公平奖惩的考核环境,从而达到强化会计职业判断中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企业行业自律

企业作为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主体,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内控制度及其执行力度。

要求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摒弃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营造短期利益的经营理念。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短期的效益,那么必将葬送企业长期发展前途。要解决如今部分既得利益者操控董事会、淡化董事会责任等问题,推行独立董事的制度,通过把董事会适当外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从而达到对企业内部人员形成一定程度的监督约束力,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的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在董事会内部明确分工,形成委员选举制度,成立专门的行之有效的董事委员会,从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国家在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时,尽量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企业利用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来进行调节盈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寻找其理论根源,分析典型案例,提出具体的对策,提高立法的标准。其次,准确界定相关概念,比如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等。再次,要加大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严格惩处随意操控行为,保证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同时要强化政府的外部监督管理,不仅要求我国在制度上与国际趋同,还要不断学习国外监督管理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索有效的管控手段,提高监管水平。要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监督管理的资源,利用社会公证机构、律师和公众媒体共同发挥的巨大作用,齐抓共管,共同监督。

(四)强化社会舆论监管

强化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主客体的责任意识,离不开来自社会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情感以及价值取向,会给会计人员、企业、政府机关带来某种荣誉感或耻辱感。大力发挥众多新闻媒体的积极的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广为宣传正面经验,鞭挞反面的典型,成为发现、揭露、抨击会计造假行为的重要社会力量,为会计职业判断营造出有利的社会诚信环境。

五、总结

会计的职业判断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会计人员和企业自身,责任客体有外部的监管环境。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加强企业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和强化社会舆论监管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会计做出正确会计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陈耀敏.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财会通讯,2009,(12).

[2]杨荣辉.会计职业判断探微[J].财会月刊,2001,(14).

监理员职责篇7

关键词:法律责任;责任特征;归责原则;构成要件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遵守和执行,法律责任的设置和实现是确保法律法规得以执行的重要保障,但是“法律责任”并不是一个常规的法律术语,其法律意义的实质在于它是立法中的一个基本项目,“在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立法技术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即在一些条款较多的法律中,将‘法律责任’列为单独一个章节”。[1]如:《民法通则》第六章、《合同法》第七章、《银行法》第七章、《合伙企业法》第八章、《票据法》第六章、《消费者一权益保障法》第七章…这样的立法格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2]

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五章从第29条到34条是关于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的保障的规定,第六章题目是“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职责”,即从第35条到5第38条。[3]由此知道,《规定》并没有相应的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那么,在此法律缺位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直接适应检察官的法律责任?还是参照适用?还是监督员与检察官二者的法律责任在追究条件上和惩戒方式上要适用完全不同的规范?

一、人民监督员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责任”一词,通常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如宋代司马光在《谏西征疏》:“所愧者圣恩深厚,责任至重。”即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意。二是指没有做好份内的事,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陈登科 在《风雷》第1部第59章:“俺黄泥乡 ,戴上这么一顶落后的帽子,你们全没有责任哪?”即责任的追究。这些解释说明“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积极的责任,是指职责、义务,即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二是消极的责任,指一个人应做的事不做或者实施了相反错误的行为,要承担的某种后果。我们所讲的法律责任,通常是指第二层含义,即消极意义上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讲,法律责任是对社会利益系统的维护。[4]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法律责任:是指法律所确定的违法行为者所应承受的制裁性法律后果。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依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与宪法责任四大类,而我国常见地法律表述为前三种。依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普通法律责任和特定法律责任,前者是指任何不特定的人违反国家法律所负的法律责任;后者是指具有特定职务、职业的人违反国家法律赋予其职责、权限和业务上的特定要求而负的法律责任,照此逻辑,人民监督员所称的法律责任可以这样界定:指人民监督员基于其身份而实施违法行为应承受的制裁性法律后果。包括人民监督员应承担的行政、刑事责任及其所属机关代表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后的被追偿的民事责任。这种法律责任一般应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法律责任主体 :人民监督员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负有执法职责的人民监督员、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及所属检察院三方责任主体。人民监督员办公室与所属检察院在履行职责时的法律责任主要是因监督行为违法而对相对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当然引起机关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是人民监督员的违法监督行为,但这并不排除人民监督员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我们所研究的执法中的法律责任也仅限于以人民监督员为主体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责任形成于监督过程之中:由于人民监督员员在不同场合所体现出的身份不同,其行为的性质也就不同。当人民监督员以个人名义活动时,其行为是个人行为,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责任应由人民监督员自己担当。人民监督员的行为为公务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所属机关和人民监督员分别承担。因此,人民监督员执法中的法律责任只能产生于监督过程之中。

(三)这种法律责任由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行为以及与监督行为紧密联系的行为引起的。

(四)人民监督员承担此种法律责任以职务关系存在为基础:即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贵任,与人民监督员的职务或身份密切相关,它是基于职务行为违法或者因具有监督身份实施法律特别规定禁止的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法律责任。

二、人民监督员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确认法律责任的基本准则。人民监督员监督过程中的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复杂的,并不像民事责任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那样简单。归责原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责任依据问题,即为什么要追究某人或者机关的法律责任。由于我国法律责任性质的不同,法律所规定的归责原则也就有所差异。

根据立法目的和法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将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以以下三种:一是客观原则,是指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行为违法,根据违法原则确认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责任,此原则主要适用于人民监督员直接实施监督行为而发生违法的情形。以人民监督员监督行为是否违法为依据,而对人民监督员实施的违法行为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不予考虑。 二是主观原则,是指以人民监督员实施的行为有无主观过错为标准确定法律责任的原则。像对人民监督员的,贻误工作的行为,泄露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行为等,确认其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均以过错原则为准。主观原则强调的是“主观恶性”,即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的不可原宥性,实际上是理性或意志层面上的“人格过失”。[5]

三是主客观相结合原则,是指以人民监督员实施的行为有无违法和过错为标准确定法律责任的原则。如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三、人民监督员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因为没有直接具体的法律规定,所以,这里所探究的只是对人民监督员有关法律责任的理论概括。

在我国有三种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种类不同其构成条件也有所区别。

(一)人民监督员行政与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

按照相关法理,追究人民监督员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人民监督员在客观上必须有违法或犯罪行为

法律责任是针对违法或犯罪行为而设,因此,违法或犯罪行为是法律责任构成的必备条件。参照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主体,我们可以这样规定其违法行为:(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2)故意或重大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或者监督工作秘密 (3)利用监督权贪污受贿,人民监督员因贪污受贿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利用监督权徇、徇情枉法的;(5)利用监督职权敲诈勒索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人的请客送礼;(6),不履行法定义务;(7)隐瞒证据或者伪造证据,主要是指在监督案件的过程中,自己得到或知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却将关证据丢弃、销毁、删除等,或者有意伪造证据,如无中生有编造虚假证据,或对原有证据进行篡改、变造等;(8),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9)应当回避而故意不回避;(10)为谋取私利,严重违反独立评议规定而影响、操纵其他监督员表决意见,干扰检察权正确行使的;(11)其他导致无效监督、违法监督的严重过错行为或违法乱纪行为。人民监督员实施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即为犯罪行为.

2.人民监督员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必须是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生或者与监督身份相联系

人民监督员具有公民与人民监督员的二种身份,并以两种不同的身份参与不同的法律关系,从而使监督的行为及行为后果经常处于二种身份的冲突之中。为此,人民监督员实施违法或犯罪行为后,首先就需判断他是以哪种身份实施的。当一名人民监督员以公民的身份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在市场因购物和别人发生纠纷把人打伤,虽然也是殴打他人,但该违法行为与监督员身份、职务无关,承担的是属于一个违法公民的法律责任,而非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责任。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法律责任,是指人民监督员的职务行为,即是在监督个案或履行其他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的行为。

3.人民监督员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即故意或过失

过错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主观上的过错,是人民监督员承担行政、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法律并不惩罚人们无意识或根本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行为,即使该行为造成了社会危害后果。无过错则不承担法律责任,已成为一条公认的法律规则。所以在追究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责任时,除必须查明他曾实施与职务或身份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外,还必须查明其实施这种违法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有无过错,若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民检察院或其他权力机关,便可根据人民监督员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罢免等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人民监督员承担被追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即人民监督员的赔偿责任。我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承担者是国家,并非职务行为违法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此,人民监督员多因职务行为并不承担对受害人的赔偿责任,对受害人负有赔偿义务的为人民监督员所在的国家机关。职务行为违法的人民监督员只负在所属机关代表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后的被追偿责任,即所属机关及其他机关代表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向受害人支付赔偿费用后依法责令违法行使职权的人民监督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责任。国家赔偿法第24条、行政诉讼法第68条对此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4条和第24条的规定,所属机关及其他机关行使追偿权,应符合下列条件:

1.受害人的损失是由人民监督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的

这一条件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受害人必须有实际的直接损失;二是该损失必须是人民监督员行使职务行为造成的,三是造成损害的职务行为必须是违法的,合法的职务行为即使造成损害是按规定给予补偿,也不发生赔偿问题。

2.人民监督员所在的机关已向受害人实际上支付了赔偿费用

3.违法行使职权的人民监督员必须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人民监督员在国家赔偿后承担被追偿的责任,除上述两个条件外,还必须具具备主观要件,即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人民监督员在主观上必须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即有严重的主观过错,这是行使追偿权的核心条件。这与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不同,监督机关代表国家承担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违法原则奉行的是客观标准,只要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造成损害,不论主观上有无过错,一律承担赔偿责任。至于人民监督员的个人责任,就应遵循过错原则,如果人民监督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但主观上并无过错,或虽有过错但非故意或重大过失,赔偿责任当然由所属机关代表国家承担,个人不承担任何贵任,只有在人民监督员个人有过错且过错达到“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在代表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后,才能向人民监督员个人进行追偿。

监理员职责篇8

[关键词]监察机关 职责 对人管辖 对事管辖 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II)10-0053-04

随着国家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监察机关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诉求面前,承担着越来越繁杂的工作,呈现较明显的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以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重新审视监察机关的职责范围,对于确保行政监察权的依法高效行使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察机关对人的管辖范围――监察对象

“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是国家行政系统内部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内的一个自律机制。”这意味着监察机关对人的管辖范围,即监察对象必须具有特定性。根据1997年《行政监察法》第2条的规定,监察对象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该条了扩大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被纳入行政监察的对象。所谓“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经适当修改后,被吸收进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第50条。与《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相比,《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更为科学严谨,后者将“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修改为“从事公务的人员”。此处的“公务”是指“公共事务管理”。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监察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就单位而言,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处于监察范围之内;党委、派、人大、政协、审判、检察等国家机关不属于监察对象;非国家机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不属于监察对象。就个人而言,作为监察对象单位的公务员属于监察对象,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工勤人员则不属于监察对象;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虽不在作为监察对象的单位而是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工作,也未必履行国家行政管理或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但仍在监察范围之内。另根据《行政监察法》第15条的规定推论,国务院及其组成人员本身不在监察范围之内。

分析表明,行政监察权对单位和对个人的管辖范围不是完全对应的,既不是监察有关单位所有的人,不具有公务员身份或者不从事公务的人被排除在外;也不是只监察国家行政机关的人,除行政机关外还包括特定组织、单位、团体中的人。作为监察对象的个人也不等同于公务员。2005年《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照此规定,党的机关、人大、行政、政协、审判、检察、派等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但是,行政机关之外的公务员不存监察范围之内。此外,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但属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却在监察对象的范围之内。

二、监察机关对事的管辖范围――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对事的管辖范围主要规定于《行政监察法》第18条。除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外,监察机关还履行下列职责。

1、检查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政府决定、命令中的问题,这是监察机关的第一项主要职责。检查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不是公务员个人,因为后者不能以个人身份从事执法活动,也不能承承担个人执法责任。检查的方式包括反腐败的廉政监察、促进勤政的效能监察和确保依法行政的执法监察。

根据检查的结果,对于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以及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监察机关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2、调查处理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此为监察机关的第二项主要职责。行政纪律规范比法律规范的要求更高、更具体、更细致,内容上更广泛,但这不妨碍行政纪律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紧密联系。正相反,行政纪律规范完全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如2005年《公务员法》第12条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等法律要求同时属于行政纪律的范畴。行政纪律规范大多由法律加以保障。如2007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是“为了严肃行政机关纪律,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而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可以纪律的形式加以具体化,只不过行政纪律性文件是以处分规定为核心内容的。如2010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就是以《人民警察法》、《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为根据,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纪律责任给予处分的行政纪律性文件。

监察机关经调查后发现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的,可作出监察决定或提出监察建议。对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可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有权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但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责令退赔的除外。对于因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或导致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以及对于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需要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处理,或需要完善廉政、勤政制度的情形,监察机关可提出监察建议,但不能作出监察决定。

3、受理对处分决定的申诉,此为监察机关的第三项主要职责。在受理对处分决定的申诉方面,监察机关发挥着对受处分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提供法律救济的作用。监察机关的上述职权在相关法律中得到印证。如《公务员法》第90条第3款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又如《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48条规定:“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监察机关对其受理的涉及处分决定的申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复查决定,或者予以维持,或者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变更,或者建议原决定机关变更,或者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撤销,或者建议原决定机关撤销,决定撤销后,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当监察机关建议原决定机关撤销时,是否要同

时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在《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42条中是不清楚的。从逻辑上推论,监察机关的建议未必一定能得到原决定机关的采纳,这意味着在建议撤销时,原处分决定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考虑到第42条在文字上要求决定撤销后才发回,监察机关建议撤销时,无需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是否需要重新作出决定,取决于原决定机关是否采纳监察机关的撤销建议;而在原决定机关采纳了监察建议后,对原处分决定的重新处理顺理成章,不必由监察机关提出要求。当监察机关建议原决定机关变更或者撤销原处理决定时宜采用“监察建议书”。《行政监察法》第23条规定,对于“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监察机关可以提出监察建议。处分决定属于“惩戒”的范畴,故可对之提出监察建议。

4、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新增了监察机关在政务公开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纠风)方面的职责。前者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配套衔接:后者源于监察机关20年的纠风实践。

政务公开是近些年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推动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政务公开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将该条例中规定的监察机关的职责引入到其第18条第2款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0条原则上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第3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第34、35条规定了监察机关处理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为的权限,包括责令改正和依法给予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早在1990年8月,国务院就召开了“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电话会议。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纠风办),设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纠风室承担日常工作。全国省、市、县三级随后都普遍设立了纠风工作机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从此,“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为“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纠风工作由“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改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监察机关职责的科学履行

实践表明,监察机关承受着大量、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办公资源不充分、监察干部人员不足、专业知识面不宽、工作复杂化等困境越来越明显。因此,监察机关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1、正确把握监察机关对人的管辖范同。从理论上来说,监察机关所能管的人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或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单位或个人。“以前是以行政主体来确定监察对象,现在以是否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来确定监察对象……城管人员、从社会上聘请来协助行政机关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人员等,不再是行政监察工作的‘盲区’,都将接受监察机关的监察。”从实践中看,监察机关主要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开展监察工作,对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监察的业务比例较低。从作为监察对象的个人的角度看,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并没有把2005年《公务员法》所界定的公务员全部纳入监察范围。监察机关只是监察《公务员法》第2条所界定的公务员范围的一部分。“行政监察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行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如果对所有公务员进行监察,将改变现有行政监察体制。因此,不宜将公务员法规定的其他六类机关及其公务员纳入行政监察范围。”

2、妥善界定监察机关的事权。从2010年对《行政监察法》第18、23条修改的价值取向来看,要从法律层面减少监察机关不断增加的事权范围,近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具有较高社会威望的监察机关行将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反腐倡廉职责。但是,无论从内部机构设置还是人员数量上看,从中央到地方都呈现“倒三角形”。在职责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却不增加或者不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监察机关肩负的重担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鉴于此,监察机关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依笔者见解,监察机关应重在“监督”、“督促”、“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牵头”上,而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包揽一切。在与其他行政部门职责发生交叉时,应尽量让位于其他行政部门。只有在其他行政部门不履行或者没有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时,才可行使行政监察权。这种认识不仅是基于监察机关任务繁重却人力不足的现状,也是基于监察干部不可能熟悉每一项行政业务、不可能精通每一部行政法律的事实,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行政监察权与其他行政部门的职权发生冲突。

监理员职责篇9

关键词:职业足球:竞赛市场;竞赛秩序;监管机构;中国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20-03

职业足球竞赛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其管理难度可从“假球”“黑哨”“”等不良风气对我国职业足球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深知。监督是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足球职业竞赛监管机构是实施有效监督,乃至能够进行规范管理的必要保证。借鉴国外足球强国的有益经验,明确我国职业足球竞赛监管机构状况与职责,既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部门的整体效能,又有利于规范管理的有效实施。

1 国家体育竞赛监管部门

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均是以行业自律组织――足球协会作为国家足球运动的管理机构,自然监管责职也非其莫属。而我国足球运动的管理机构虽然对外也称为“足球协会”,但实际上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政府部门――“足球管理中心”在实施着管理职责,故它既对职业足球竞赛的监管责无旁贷,同时还应对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负行政责任。

我国足管中心(足协)是体育总局下属的业务管理机构,虽然设立了“纪律委员会”等机构监督职业联赛的运作,但尚无专职编制,更没有对职业足球竞赛监管来说至关重要的法律、经济专门人士参与其中,难以仅靠自身的工作就可顺利实施有效的监管。

就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也不可能将体育竞赛完全按项目划分、进行独立的监管。何况各项目竞赛基本运作规律存在共性,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监管有其现实意义。

既然我国体育竞赛是以政府监管模式为主,且各项目竞赛的基本运作规律又有一致性,各管理中心现在也难以单独全面主持监管工作,因此,对体育竞赛的监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国家体育部门。

面对体育竞赛市场日渐形成、监管急需规范的情况下,2002年3月成立了“国家体育竞赛监察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的级别和职责说明了国家对体育竞赛改革进程中出现新问题的重视和治理的决心。它实际就是体育竞赛监管的专门决策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我国国内体育竞赛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组织查处体育竞赛中发生的严重问题,指导体育道德建设工作,对完善体育竞赛相关法规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等。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体育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净化体育竞赛环境,充分体现公平竞赛原则,保证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经济司”,尤其是其下属的“市场管理处”(其工作职责明确规定:草拟体育市场管理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并监督实施)则是具体实施监管的部门。应云集擅长体育竞赛管理、法律和经济方面专业人士,司职体育竞赛,尤其是当务之急的职业体育竞赛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管理中心则是执行机构,也应配备专门和兼职专业人员,对本项目竞赛市场实施具体监管。此监管机构最好实行纵向管理,总局的监管部门和管理中心的监管人员要直接对国家体育竞赛监察委员会负责。

这一专门监管机构在制定体育竞赛市场监管法规时,由于有各学科专业人士的参与,可增强科学性,避免片面性,减少随意性,能弥补行业管理中心存在的缺乏专业人员的不足。而且,可以减少一般监管法规制定上的重复作业,使管理中心的监管部门可一心扑在具体监管上。

2 行业监管部门

(1)足球管理中心(足球协会)

足球管理中心,顾名思义是体育总局下属管理足球运动的机构。我国体育法中对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也规定为“管理该项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足球发达国家的足协均不直接组织职业联赛,会员协会也不直接经办职业俱乐部,主要是发挥管理职能。

日本足协在下设的11个专业委员会中,专门设立了“纪律、公平竞赛委员会”,负责对一切违规行为的调查并决定处罚方案、处理公平竞赛事项。显然这是专门针对竞赛秩序的监管而成立的。法国足协下设的纪律委员会是由法律方面的人士组成(比如律师),他们熟悉体育方面的法律,因此由他们对发生的争端进行仲裁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从日本足协比赛监督的“若发生特殊情况则需立即直接报告给联盟主席和纪律公平竞赛委员会委员长”规定中,可见比赛监督在赛场监管上的角色,及与足协和纪律公平竞赛委员会的隶属关系。

我国足协机构中设立的是由足管中心和行业内的兼职人员组成的实施行业纪律处分的权力机构――纪律委员会,主要职责只是针对上报的违纪情况做出处罚决定。对“假球”“黑哨”等不正之风的日常监管,主要依赖于裁判办公室、竞赛部等业务部门在约束和规范裁判员行为、对球队消极比赛的认定和处理、加强俱乐部自我约束等方面制定的具体措施和规定来实施。应该说,工作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我们的纪律委员会无专职人员,成员的法律资质、赛场监督能力及与足协和监管部门的关系存在欠缺,且足管中心在担负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直接组织职业联赛工作,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审查和处理难免受到影响。

如果我国足管中心能够主要司职管理监督,并设立有专职人员和有直接关系的兼职监管人员(赛场监督),能全面考虑对破坏竞赛秩序不正之风的监管问题,再加上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工作是能够取得更好效果的。

(2)职业足球联赛委员会

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协会对职业足球联赛的组织工作均不直接参与,而是由协会委托的、相对独立的机构具体运作,足协只对职业联赛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法国是由足协授权有一定独立性的联赛委员会组织职业联赛的。

意大利足球联合会是意大利奥委会下属的机构,属半官方性质,它代表奥委会全权处理意大利境内所有的足球事务,是一个管理职能部门,对下属机构实行领导、监督和宏观调控,但不直接参与或处理职业俱乐部的具体事务。它依据法律及章程赋予的权力,对全国的足球运动进行监督与调控。在职业足球运作中,意大利足球联合会代表国家利益,监督职业足球管理机构和职业俱乐部的各项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足球运动的整体利益。

日本也是如此。日本足协是“财团法人”单位,日本职业足球联盟(J联盟)是隶属于日本足协的“社团法人”单位。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主席是日本足协的副主席。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1、J2联赛)的主办单位均为财团法人日本足球协会、社团法人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从二者关系上看,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与日本足协既为从属关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机构。日本足协只是行政上的上级机构,不干涉日本职

业足球联盟的具体运作。

职业足球联赛组织的不是传统的体育竞赛,是涉及市场经济的以商业化运作为主的工作。这些工作连以行业自律管理模式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足球协会都不直接进行组织领导,对我国足管中心来说,就更不应直接参与了。然而,目前我国足管中心就是在完成着组织职业联赛和管理足球运动。从我国足球职业联赛登场到如今,足管中心,被职业足球联赛的日常事务拖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法对涉及到法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做出清楚准确的回答。这种作法政企不分干扰和削弱了足管中心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正如何慧娴同志在政协会上的发言所说:“体制机制上的缺陷是导致腐败的根源。我认为必须要在体育界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管办’应该分开”。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足管中心(足协)直接领导和参与下,成立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职业联赛组织,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有了俱乐部人员的参与并吸收经济界人士参加,对职业足球竞赛运作将可进行更专业的研究和操作。如同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一样,其理事会成员由日本足协和各俱乐部董事长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就由各参加J1、J2联赛的俱乐部董事长组成,具体决定理事会委托的事项。日本职业足球联盟领导机构人员的组成,既能充分代表足协和俱乐部的利益,又有利于商业化运作。这从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主席的职责(推进“俱乐部经营的透明度”、强化“经营咨询委员会”的活动、加强总经理培养工作、促进“俱乐部股东多样化”、落实“J联盟百年构想”、强化“J联盟活动方针”等)上更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即职业联盟的中心工作是职业联赛运营和商业化运作,而不是只着眼在竞赛上。这些工作已经远远超出足球运动管理业务范围,绝不是只靠足球专业知识即可应付得了的。

监理员职责篇10

目前,我公司设置的职能部门为十一部一办:总经理工作部,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安全监督部,生产技术部,审计部,物资与资产管理部,后勤部,变电运行管理部,工会办;设置的生产部门:客户服务中心,调度所,修试所,计量所,十一个供电所(二个电管站);设置的副业部门:兴电公司.按照供电公司机构改革的要求,为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坚持主辅分开,精干主业,责权对应,管理高效,运作协调,职能专业统一,互不交叉的原则.结合本公司劳动定员标准,将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具体为:

一,设置的部门

1,设置的职能部门(将现设的十一部,一办整合为九部一办):总经理工作部,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资与资产管理部,经营管理部,安全监督部,生产技术部,审计监察部,工会办.

2,设置的生产部门:客户服务中心,调通中心,信控中心,十一个供电所(二个电管站),修试所,计量所.

3,设置的副业部门:兴电公司

4,撤消或合并的部门:后勤部,治安室交兴电公司管理;变电运行管理部撤消,组建信控中心;

5,更名的部门:调度所更名为调通中心,审计部更名为审计监察部.

6个变电所每所只留1人,最终实现无人值守;

二,设置部门职责及定编定员

1,总经理工作部1.1工作职责:负责协调本公司内外公共关系,制定公司政策和发展战略,协助领导协调日常工作,法律事务,文秘,档案,保密,政务信息及日常事务等工作.1.2定员:现岗位7人(不含驾驶员9人),定员6人,减员1人,即:主任1人,副主任1人,文秘(兼档案管理员)2人,公勤人员2人.驾驶员9人按生产定员人数的4%计算,不算在部门人数之中,以其他计算,现9人不超编.成立汽车队,设队长1人,驾驶员8人.

2,政治工作部(内设纪检室)

2.1工作职责: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宣传,统战,组织,中层人员管理,党员教育管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管理,负责党总支日常事务处理,纪律监察等工作.

2.2定员:现岗位2人,定员3人,增员1人,即:主任1人,文秘1人,宣传报道员1人.纪检室现岗位1人,定员2人,增员1人,即:纪检员2人.

3,人力资源部3.1工作职责:劳动组织,人事,职工管理,工资奖金分配,社会保险,职工教育培训,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劳保

计划,职称评审,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3.2定员:现岗位2人,定员3人,增人1人,即:主任1人,劳资专责1人,教育培训,劳动管理,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职称申报1人.4,财务部

4.1工作职责:负责资金,税务,成本,材料核算,费用审核,出纳,报销等财务管理工作.

4.2定员:现岗位7人,定员7人,即:主任1人,副主任兼会计1人,出纳1人,记帐员2人,核算及审核员1人,社会保险管理员1人.

5,经营管理部5.1工作职责: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生产经营计划,政策研究,发展规划制定,统计信息,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其他计划汇总,多种经营职能管理等工作.5.2定员:现岗位5人,定员6人,增1人,即:主任1人,统计专责1人,计划专责1人,经营专责1人,考核专责2人.

6,安全监督部

6.1工作职责:生产安全,车辆安全监察,安全工器具管理配置,需求侧安全监督检查,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

6.2定员:现岗位6人,定员5人,即:主任1人,安全监督员4人.

7,生产技术部

7.1工作职责:各生产单位的生产设备运行,技术改造,生产性检修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及技术管理;节能降耗,科技新技术推广及资料管理,生产,基建工程概预算管理,负责城农网改造,环境保护等工作.

7.2定员:现岗位6人,定员6人,即:主任1人,技术管理专责1人,生产计划专责1人,生产设备管理专责2人,资料管理1人.

8,审计监察部

8.1工作职责:对企业资金,资产运营,经营责任管理,生产,基建,财务状况,人员调离,违纪等进行内部审计,检查,监察.8.2定员:现岗位3人,定员3人,即:主任1人,审计员1人,监察员1人.

9.物资与资产管理部

9.1工作职责:职能以物质采购,资产管理,劳保采购,发放,库房管理等工作.

9.2定员:现岗位7人,定员5人,减员2人,即:主任1人,物质采购员1人,保管员1人,记帐员1人,打字员1人.

10.工会办公室

10.1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工会法》,负责工会,职代会,女工委员等工作.

10.2定员:现岗位2人,定员2人,即:干事2人。

三,拟设置生产部门按生产部室制模式,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劳动定员标准》,将现设的三所改为二所(修试所,计量所),调度所更名为调通中心,作为主业基层单位,其人员按供电劳动定员标准计算.

1,调通中心

1.1工作职责:电力调度与电力通信,调度自动化管理等工作.(具体工作范围参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劳动定员标准》.)

1.2,定员:现岗位7人,定员8人,增员1人,即:主任1人,调度员5人,电力通讯2人,调度自动化管理及运行方式(主任兼).

2,信控中心(内设操作班)

2.1工作职责:信息网络维护管理,变电运行管理,变电站控制与监测等工作.

2.2定员:定员11人,即:主任1人,副主任1人(兼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员1人,自动化控制4人,操作员4人.

3,客户服务中心

3.1工作职责:客户管理及服务,营销管理,电费管理,用电检察等工作.3.2定员:现岗位20人,定员20人,即:主任1人,副主任1人(兼供电营销),收费员4人,客户代表5人,用电稽查4人,记帐员1人,会计1人,出纳1人,统计1人,线损管理1人.

4,修试所

4.1工作职责:继电保护试验,仪表试验,高压试验,油务管理,变电检修(具体工作范围参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劳动定员标准》.)

4.2定员:现岗位5人,定员7人,增员2人,即:主任1人,继电保护专责1人,开关专责1人,高压试验及油务管理1人,设备检修3人.

5,计量所

5.1工作职责:电能计量装置管理(修校表,外勤校表),仪表测验(具体工作范围参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劳动定员标准》.)

5.2定员:现岗位8人,定员8人,即:主任1人,内勤3人,外勤3人,值班1人.

6,供电所及电管站

6.1工作职责:抄表收费,线路维护等工作.

6.2定员:11个供电所定员180人.

7,6座变电所(留守人员交所在供电所管理)

7.1工作职责:设备巡视,环境维护.

7.2定员:拟定员6人,即:每所设备巡视,环境维护1人.

四,拟设置的副业部门职责及定编定员

1,兴电公司将后勤部,治安室交兴电公司管理,职能和人员一并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