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07-19 17:38:58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1

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在任何工程的质量管理中,“诚信”都是工作开展的基本理念。而如今有许多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的时候,为了单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放松了对施工质量的检查与监督。在进行质量管理中的公路质量监测的时候,对检测指标不合格的地方并没有及时指出,而为了追求利益,忽视了存在的质量隐患。

2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合理化措施

其实,在新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公路工程的合理化质量管理,最关键的是要从工程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方案,循序渐进,对公路工程施工的每一步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从工程施工的各个工作领域加强整体的质量管理效果,完成合理化质量管理效果的全面提升。

2.1加强质量管理准备工作

在公路工程正式动工之前,就需要开始质量管理相关的准备工作了。除了对公路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有一定的预防与应对措施之外,还要对能够影响工程质量的外界因素有全面的掌控。比如说服金融机构对公路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就是保证工程质量所要做的重要前期工作。随着现在公路建设的逐渐深入,这类预备资金及施工事故应对措施的前期处理显得尤为的重要,已经随着我国公路干线分布的细致化而变得更加具体。

2.2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

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在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合理化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公路施工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公路施工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施工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轻则延误施工进度并降低工程质量,重则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可以通过开办专业知识培训课程进行,从不同施工领域的专业角度,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知识以及工作素养进行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工作素养方面,需要引起施工企业的着重注意。专业技术知识很容易让工作人员掌握,但工作素养却是需要天长日久养成的习惯,踏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施工流程、仔细的工作习惯等等。另外,关于施工人员的“新老协作”方面,也需要施工企业着重加强。老一代的公路施工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而新一代的公路施工人员则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加强新老两代施工人员的相互协调配合,可以让公路工程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标准。

2.3加强监管部门质量检测力度

质量管理工作当中的质量检测是将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具体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具有非常直观的质量反映效果。比如说在某地的一段沥青路面改造项目中,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一些指标进行了抽检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段路面抽检多个指标不合格,其中3项沥青路面关键性指标厚度、压实度和弯沉等合格率都未达到合格的标准,摩擦系数的合格率也只有72.2%。所以该段路面施工在质量上并不合格,需要对该段公路进行大面积的铣刨并重铺。一段公路一旦铺设完成并基本稳定之后,再进行返工就非常耗时耗力了,对于施工的成本也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需要加大抽检频率,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施工工艺和配合比,保证每一段公路的质量在交工检测的时候都能够达到设计指标。

2.4增加公路工程经济支持力度

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公路工程中所投入的资金相比于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特别是在近年来一些地方“白改黑”、“康庄工程”的带动下,公路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区发展的重点工程。想要使道路工程的质量更高,就要从加大资金注入的角度入手,如果公路施工企业能够得到当地政府财政的支持,那么无疑能够使道路工程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2.5加强公路工程造价预算管理

造价预算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合理化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许多指标与项目都会受到造价预算的影响。在公路施工时,有许多材料其实是没有做好造价预算而浪费掉的,由于工程项目的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在一个工作项目上所用的资金太多,就会造成其他项目上资金的短缺,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加强工程的造价预算,让工程能够得以高质量地完成,将资金充分地用到每一个工程细节上,也就能够让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更加合理化,而不会出现只拥有一套理论上合理的质量管理方案,而没有具体的实施基础的窘境了。

3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合理化措施在新

经济形势下的可行性上文所谈论到的质量管理新措施,分别从公路工程施工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改进,加强了工程企业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团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道路施工的经济投入力度等等等。而当今我国的经济形势,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效果略有小成的阶段,对于公路建设质量要求并不是如多年前一样只要能够平稳地通车即可,还需要公路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更多其他方面的要求,能够完全响应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公路使用年限的提升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可行性

通过对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合理化改进,公路完工质量提升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公路的使用年限。而在新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策略下,减少施工次数是公路工程的关键思想,使用年限的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策略的最好响应。

3.2公路施工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可行性

在全新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中,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升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的提升所带来的效果是整个施工项目中材料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势来说,正好是一种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对公路工程合理化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分析可以发现,这类改进措施在新经济形势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对于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现可能性。

4结语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2

升服务能力的途径,为建设新型服务型技术机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三个结合 提升 服务能力 质检技术机构

提升服务能力是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事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质检技术机构是质监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也是质监系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力助手。福建省政府倪岳峰副省长在福建省质监系统调研时提出三个结合”,即要坚持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监督与服务、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做好质监工作。不但给福建质监系统指明了工作努力方向,还为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质检技术机构服务于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提升服务能力是凸显服务价值的动力支柱

近年来,质检技术机构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价值,赢得了政府和经济社会的赞誉。

1.为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近些年来,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围绕着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质检技术机构参与了大量的产品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验任务,为有效实施监管提供质量分析报告,为重大质量安全事件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督检验数据等。如在2004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1年“塑化剂”事件中,质检技术机构快速反应和预有准备的技术储备为政府部门紧急应对事件提供技术支撑,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前瞻的检验技术储备为国内及省内应对突发事件和专项整治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为推进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质检技术机构服务于经济发展,得力于长期的质检技术发展和实践能力。一是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为规范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引导产业良性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二是开展检验服务,为企业提供检验服务,帮助企业分析和改进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广泛服务于企业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提升;三是开展认证工作,服务于节能减排,不但为企业提供积极的出口认证支持,还为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四是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五是拓展服务领域,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质检技术机构通过广泛的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支持。

3.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技术保障

面向社会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是质检技术机构的一项重要义务。一是开展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关注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服务队等方式,利用“3.15”、各节假日时机,开放实验室、走上街头,宣传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二是为社会提供质量技术服务。利用质量检验技术力量,广泛开展质量技术鉴定和服务活动,帮助群众开展质量维权活动。三是注重和谐质检建设。深入开展质检文化活动,通过文明单位创建、争优创先、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弘扬优秀质检文化,形成积极向上、风正气顺的良好质检风尚,为和谐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升服务能力是贯彻落实“三个结合”的基本要求

提升服务能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检验技术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检验技术与不断发展着的产业科技水平的竞赛,面临着服务手段和服务有效性的挑战。

1.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应突出服务能力提升。

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的监管服务手段的提出,反映了当前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发展对监管服务要求的紧迫性、复杂性和高技术性。质检技术机构是质监职能部门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应以技术措施为基础,紧紧依靠检验技术服务于政府产品质量监管的技术措施和非技术措施,为技术措施提供直接的检验技术支持和服务,为非技术措施提供可靠的技术要素参考依据。这就要求质检技术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但要提升质检技术服务的能力,还是提高技术能力之外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为监管职能部门提供积极有效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质检技术机构应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方法,在积极提供常规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利用不断提升的检测技术、质量认证技术和国际国内质量管理经验等服务能力,为质监职能部门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更为主动的、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及非技术解决方案。

2.监督与服务结合,应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支撑。

质监部门监督与服务的手段需要质检技术机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监督与服务是当前政府部门实施产品质量综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监督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产业、企业自律意识,防范不良市场行为的发生,规范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服务是通过行政、政策、技术等手段,为产业健康发展、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监督是一种技术监管和执法,依赖于检验技术强劲的发展。依赖于检验技术机构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服务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不断改进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技术升级转型,企业对技术服务要求的渴望与日俱增,对质检技术机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迫切的期望。监督和服务的目的都在于产品质量提高和产业健康发展,监督与服务的结合,为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层次的技术要求,在此情况下,唯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快速发展的技术革命需求,才能实现技术支撑作用的发挥。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从各方面加强管理,深入挖掘利润空间,才能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实现生存发展。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建筑企业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节约成本,争取经济效益的关键手段,是每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1 做好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生产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涵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是建筑工程施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根本保障措施。缺乏施工管理,不仅会导致施工材料的大量浪费,延误工期,更可能直接损害工程施工质量,甚至对工程安全造成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逐渐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开始致力于施工管理的研究和实施。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施工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属性。开展施工管理首先要抓好工程质量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施工质量是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涉及到大量人员、物资、设备和资金的调配与使用。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使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功效,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安全有序进行。如果施工管理做不到位,各道工序各自为政,彼此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实施过程中互相干扰、影响,不但会发生冲突,引发矛盾,降低工程施工效率,还会威胁到施工质量。工程施工工期是施工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管理对象。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时间的重要性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建筑领域,甲、乙双方签订施工合同时,都会对工期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果施工单位不能按期交工,还会予以一定程度的经济惩罚。工期已经成为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都会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有力措施加快施工速度,尽可能缩短工期,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通过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多个手段,对建筑工程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各种手段、途径既各成体系,彼此间又充分协调,有着很强的联系与互动,从而构成一个紧密的控制体系,令工程施工各个环节、步骤都按照设计方案执行,最终实现工程整体的质量安全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施工管理已经发展成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保障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影响因素众多,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较高。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是做好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基础条件。

2.1 施工管理在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施工设计是建筑工程的蓝图和基础。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的起点,对于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水平的施工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工程性能指标、工程质量,还有助于施工各道工序和谐运转,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此外,工程施工成本也是施工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好的施工设计有助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从而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同时,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在施工设计阶段,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风险,减少损失。目前,许多工程设计没有履行招投标手续,而是采用委托设计的方式直接交由某设计单位完成,无法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优化,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2.2 施工管理在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依法履行招投标程序是我国依法治国方针在建筑行业的具体体现。招投标活动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招投标,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最优化,有助于保证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是建筑行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许多工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履行招投标程序,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威胁。

2.3 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组成,用时最长,运用的各种资源最多,对于施工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影响最大。当前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材料、设备管理、使用不善,造成浪费或无谓损耗,设备缺乏保养,发生故障妨碍施工,施工方案安排不当,相邻工序发生作业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好施工设计管理,认真履行招投标程序,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选择设计单位,从而保障设计方案在各方面都能达到理想状态。二是要抓好施工队伍管理,规范施工队伍选择标准,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三是严把施工材料采购关。采购人员按照施工要求进行采购,要多方询价,横向对比各个供应商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和稳定性,选择综合性能最好的。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在逐步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人们对于建筑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也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全球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进入,更使得国内建筑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工程安全质量水平,扩大企业盈利空间,对于建筑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启岭.试论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林业科技情报,2010(2).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解决措施

1.背景

市政工程一般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对于一个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市政建设的好坏是往往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提高,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市政建设来体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和建设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已从单纯由政府投资发展为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投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也由以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控制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市政工程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将浅谈市政工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及和解决措施。

2.市政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市政工程建设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笔者不对好的经验再进行叙述。因为好的经验,广大的工程建设者都会借鉴效仿。这里笔者想总结当前我国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当前普遍采取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普遍采取分包的形式,而以作者的工程经验这种模式很难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工作范围,容易造成工程程序上的遗漏或混乱,是协调管理变得十分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和管理人都没有切实地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进行施工,仅仅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给工程的协调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不便。

高层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需要很大的改进;而且中层的管理人员不善于学习,心浮气躁,管理手段、方法落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很多工程管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施工管理人员太少,但是后勤人员大多,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些建筑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极易导致质量低劣。

3.市政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搞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这些基础工作需要在公司管理层的大力倡导下,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教育。对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以提高员工的基本功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建立质量责任制,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业务来制订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从而使全公司形成一个职责明确、覆盖全面、纵横有序、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制 网络

3.2实施工程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管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组织好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 使用过程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交工前和交工后的服务,保证竣工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不断地促使企业研究和改进工程质量。

3.3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以上提到的都是控制好技术系统、组织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三大系统的运行,保证其运行质量是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就有了保障。

3.3.1项目管理中重视技术核心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开展科技攻关,全面提升项目科技含量。建立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和制度,营造创新氛围。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技术优势为目标,通过制定项目技术创新管理制度,鼓励技术人员开拓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起以项目部为主体、以科技机构、兄弟单位协作为铺助,以高、新、尖、难等工程为载体的技术创新格局。在项目管理中要通过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项目创新激励机制,在项目部上下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大技术管理力度,技术工作一步到位。要形成以项目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质量网络体系。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对重要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工艺和技术措施,使技术难题事先有预案。要重视现场技术管理,重要部位、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盯岗到位。

3.3.2重视项目经理的管理地位

建立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项目班子,组织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为前提,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以创优质工程为目标,以承包合同为纽带,以求得最终产品的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从工程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一次性全过程的施工承包经营管理。

3.3.3创新分包机制管理

工程项目分承包是建筑市场竞争加剧,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更好服务业主的必然要求。将具体施工任务分包,项目部专门从事管理工作,形成专业化的管理和专业化的分包是今后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再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在劳务分包对中有选择性的使用部分技术精、管理严、质量好、施工能力强的工程队,成立若干技术型专业化施工队,使劳务队中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

3.3.4强化成本管理措施

成本管理措施直接关系到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和项目经济运行的质量,成本管理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技术措施 包括制定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降低成本;利用先进技术,强化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经济措施 遵循优化配置的原则,按照工程项目需要结构性质、合同要求、施工周期,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合理配置项目人工、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严格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非生产性开支费用。

4.结语

市政工程在国计民生中有着重要位置,施工单位如何能够实现政府满意、施工企业得利的双赢模式成为每一个施工单位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施工企业坚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采取科学的方法,降低市政工程的建设成本费用,保证工程质量的顺利达标。我们广大工程人员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要结合工程实际,不断完善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从而建设更多优质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丁士昭,王雪青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覃文元.市政工程代业主项目管理要点和发展对策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5

1.社会各界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攻坚计划》出台的背景?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列入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普及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这些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普及任务异常艰巨。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接近1/4,有的班额甚至超过80人。到2020年要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组织实施攻坚。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设计,请谈一谈《攻坚计划》的总体思路?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谋划。总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政府主导、补齐短板、普职并重、关注内涵”。

政府主导就是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发挥中央支持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形成攻坚合力。

补齐短板就是针对制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保基本、促公平。

普职并重就是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

关注内涵就是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扩大规模、提高普及程度的同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适宜性和吸引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如何设定的?

《攻坚计划》提出了1个总目标和5个具体目标。一个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五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二是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三是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四是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五是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现以上目标,努力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多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要求各省到2020年毛入学率都要达到90%以上的主要考虑是:目前,大部分省份已经达到90%以上,只有少部分省份在90%以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缩小差距、促进公平,必须使这些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普及的目标。下一步,国家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些省份也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普及目标。

关于设定其他具体目标的主要考虑是:在确保普及程度的基础上,要体现全面科学的普及观,防止简单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同时,高中教育是选择性教育,仅仅提供学位,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意上,普及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规模、质量、结构、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实现有条件、有质量、有保障的普及,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有所获,成长成才。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攻坚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攻坚的关键是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重点是四类地区、三类人群和三个突出问题。

四类地区指的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资源不足,普及程度较低,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底部。《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国家和地方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支持这些地区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把这个底部托起来。

三类特殊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保障这些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攻坚计划》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扶困助学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加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保障好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三是在扩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提供更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三个突出问题是指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持续下降、学校运转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攻坚计划》提出通过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资源、严格招生管理等措施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等措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通过科学核定学校办学成本、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等措施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5.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反映运转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请问《攻坚计划》对此有何应对措施?

为保障高中学校正常运转、化解学校债务,使校长和教师安心办学、潜心育人,《攻坚计划》专门将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I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

二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求各地抓紧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目前,各省份均已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政策,全国近20个省份出台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其中包括广西、宁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其它地区要按照要求抓紧建立完善相应的生均拨款制度。

三是合理确定学费标准。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要求,确定学费标准,并严格学费标准调整程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四是有效化解学校债务。要求各地制定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偿还计划,属于2014年末前发生并已纳入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结果的,应按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策予以偿还。

6.许多地区已经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这些地区在下一步的普及工作中还需要做些什么?

从普及程度上看,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这些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巩固普及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例如,有的地方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高、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地区要根据《攻坚计划》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财力可持续的情况下普及更高水平的高中阶段教育。

7.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过程中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两轮驱动、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协调发展。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普职比例严重失衡,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必须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此,《攻坚计划》进行了系统设计,在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措施中都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并特别提出:一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二要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使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三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吸引力,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四要在职业教育比例较低的地区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8.在普及过程中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是实现普及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十分关心,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坚计划》特别强调要完善扶困助学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一是继续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2010年以来,国家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2015年标准提高到2000元,资助面达到20%,西部地区达到30%。二是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三是落实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四是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9.如何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

《攻坚计划》将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增强高中教育的适宜性和吸引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二是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的指导;三是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发挥评价正确的育人导向作用;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二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办好一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专业;三是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6

关键词:灌区;节水;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灌区改造的必要性

1.1灌区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各灌区由于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灌区的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原来的灌区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之灌区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先进的配套技术,再加之灌溉的利用率低,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水费制度来与灌区的运行相适应,所以现在的灌区现状让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大部分灌区都兴建于七十年代,当时受设计水平的影响,大部分灌区都无法达到相关的管理,当时由于受技术水平等限制,工程质量更是无法达到设计所需要的要求,而且部分机电设备由于长时间的运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带病运行的情况严重,且原有的老设备也无法满足现有灌区的发展,所以这些老设备极需更新改造。

(2)落后的工程管理体制使得现状的灌区工程雪上加霜。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上下开始大力的搞建设,国家的建设资金也能及时的到位,但建设完成后投入使用后的工程却没有有效的管理维护措施,资金更是无处落实,所以逐年下来就形成了一种大的隐患,导致只建不修,维修资金更是只靠国家拨付,灌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缺少必要的收入,没有资金的投入,维修和维护工作很难开展起来,使灌区的设备老化加剧。同时我国的大部分灌区都位于偏远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都较艰苦,所以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对灌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导致灌区管理人员素质过低,管理工作混乱。

1.2灌区发展的新挑战

(1)全世界水资源都处于短缺的情况,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更是极度的短缺,同时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我国部分地区连正常的饮用水都很困难。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环境的破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农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缺水将日益严重,已相继出现河流干涸、黄河断流等情况,同时我国农田灌溉用水却因技术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存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情况。

(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同时用水量也逐年递增,同时水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大部分城市存在着各行业争水的现象,同时对农业用水的挤占现象越来越严重。

(3)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灌区主要以粮食为主要收入的农民经济情况却没有较明显的改善,所以城乡收入差距在增大,所以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4)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关贸组织进程的推进,开放中国的粮食市场势在必行,这对目前我国粮食实行保护价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国家明补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不降低农民的实际收入,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降低农业成本以参于国际经济竞争,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5)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行,灌溉又成为西部大开发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西部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同时自然环境又十分脆弱,十年九旱。所以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现状,所以西部大开发,应首先解决水利灌溉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业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当前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措施

灌区节水改造措施较多,目前采用的措施主要有水利工程技术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各灌区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有所侧重的同时,加强采用综合措施,使其通过最少的投资,得到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2.1工程措施

目前,由于工程存在老化失修不配套问题,许多灌区输水渠道渗漏相当严重,加之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田间灌水技术落后,全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如对各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在充分考虑到水资源转化等因素的前提下,灌区节约的水量将达到200-300亿立方米。

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完善各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平整土地,规范田间沟畦规格,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和先进的节水措施,逐步推广如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缺水地区实行窑灌、膜上灌,推广扩大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控制灌溉技术。旱作实行非充分灌溉等形式,水稻宜根据各灌区自身的特点推广,薄、浅、湿、洒等先进灌水方式。

2.2农艺措施

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空手段,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合理改土施肥,改进机作制度,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科学灌水,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2.3管理措施

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另外,应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度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4由于我国目前各灌区以地面灌溉为主,地面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97%,并且地面灌溉技术要求低、耗能少、投资省、农民易掌握,符合国情、农情和民情。因此,灌区改造应根据新的水土资源平衡成果,在进一步确定现有灌区规模的基础上,以地面灌溉为主,针对现有地面灌溉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维修改造配套,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渠道进行防渗和渠系配套,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采取防渗和管道输水,平整土地,规范田间沟畦规格,提高地面灌溉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这是我国农业节水的重点,在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的地区适当发展喷灌、微灌。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灌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担负着城市和农业灌溉供水的重任,作好灌区节水改造是落实中央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具体体现,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7

关键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现状分析;理性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quality, progress, safety and investment and so on, also affect th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Rational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较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土建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进而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安全,发挥土建工程的各项功能。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所提高,促进了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一、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概述

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施工现场管理,可以说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就拿不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施工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状态,一个建筑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自身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环境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就成为了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施工现场是直接建造工程的地点和为工程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它主要包括生产前方的作业场所和生产后方各种辅助生产的作业场所。且施工现场是一个很危险的场所,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建筑施工的质量、进度等。施工现场管理主要是在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设置专门的管理组织,采用高效的管理机制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保证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最终实现建筑目标。

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尤其我国在加入WTO以来,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的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这对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就要认清当今的形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建筑行业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专业化、协作化、标准化、规范化,是每个施工企业必须做到的,这样施工企业才能拿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招标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的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否保证施工质量、安全,是否具备履约能力是获得招标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的形象。因此,我们要重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不断的完善施工现场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的扩大市场占有率,才会使建筑企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从容面对竞争激烈、富有挑战性的建筑市场。

三、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状况分析

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各部门的配合不默契。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没有科学的理念作指导,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显得有些混乱,不能发挥管理的功效,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也经常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施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例如在组织设计与制订工程建设计划方面,不能相互协调,经常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处理工程管理中发生的异议和投诉时,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影响了企业形象。(2)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管理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日常的管理制度缺失,不能发挥管理的功效,施工管理形同虚设,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经常出现。同时,制度的不完善,许多问题出现了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问题严重化,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3)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现场管理效果。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安全等得不到保证。

四、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分析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将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我们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注重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近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2)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制,进行规范化的施工现场管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需要科学的制度,这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3)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

结束语: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使建筑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晓侠. 浅谈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J]. 经营管理者, 201,(18) .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 必要性 措施

自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运输事业得到飞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因为其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本文对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措施的研究更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一)保障大众出行利益

高速公路具有开放性和公益性,是一种保障社会大众出行利益的公共产品。它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让过去封闭地区的人们得以顺利出行,到大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主要采用封闭式收费管理方式,体现出了高速公路的排他性。但因为高速公路竞争性差,只有在交通量适当的情况下才具有共享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加快高速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我国的社会性质和高速公路本身的特征决定了高速公路的国有资产属性。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保护好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安全进行,不被任何机构和不法分子破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完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的维护也要及时纳入到管理体制的内容中来,推动我国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

(三)推动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健全能够推动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能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体现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特征,这迫切要求我们提高高速公路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从而推动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一)高速公路法律措施的健全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方面的法律措施并不完善,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不能够切实地起到保障高速公路运行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速公路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多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完善和健全高速公路法律措施,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法律体系。

具体来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经济管理之间矛盾重重,必须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措施来解决。有效的高速公路法律措施应当能够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国情,以当前法律法规为基础,对制度上的漏洞和存在矛盾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有些问题急需解决,可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新法规。同时管理人员要做好宣传工作,将这些法律措施及时普及到位,明确业主的权利与义务,督促他们依法办事。

(二)行之有效的经济与行政措施

高速公路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却又因为其投资大、收益慢、工期长、养护高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基础设施。小型民营企业很难承担建设风险,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大多依靠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投资经营。高速公路的国有资产属性决定了国家作为产权所有人在管理方面的重要责任,理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经济与行政措施完善管理机制。例如,省市级政府可以和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将高速公路的投资经营权交出去一部分,明确其责任与义务。但政府主管部门要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三)提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决定了高速公路经济是否能够合理运用资金,以及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机构需要及时提高管理力度,监督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尽量能以低投资建设高质量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还应当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管理效率,把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职责落实到实处。

(四)优化成本管理体系

优化施工项目成本也是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之一。首先要做好施工预算,事先展开调研,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选择最优方案。其次要计划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和施工总成本,合理规划施工过程中需要的人工、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管理费用,以及其他一向杂项所需的费用。核算过成本之后,将不必要的项目删除,完善成本计划,优化成本管理体系。

根据成本计划,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分析实际成本,寻找降低实际成本的措施,如果不能降低成本则要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不超额。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实时核算与监控,并将其贯穿始终。项目完成后,还应当审核和分析整个项目的运营状况,进行竣工核算,总结成本管理经验。

三、结束语

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的工程,如果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经济效益。为了预防工程建设出现问题,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要朝着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对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并且根据新的法律法规调整管理方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常勇.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商,2013,(31)

[2]李有娣.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5)

[3]贺世军.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一些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遇 挑战 十二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03-02

科教兴国战略措施和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怎样认清和把握机遇,联系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正确应对挑战,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措施和政策,是职教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1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1)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措施和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央对高职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发展方向。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复合犁、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各省、市、自治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组建了很多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已初具规模,初中、高中教育与中职、高职教育,高职专科教育与高等本科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联通。职教体系已基本形成,而且它与普通教育的内在联系也找到了载体。

(2)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在筹措资金、借鉴经验、提高质量等方面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入世以来,国外工商企业和教育部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我国,在我国合资或独资办企业、办学校,我们通过吸引国外工商企业投资或与国外教育部门联合办学等形式,筹集高职教育发展资金;同时,国家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十二五指出,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职业技术教育,这为我们高职技术教育筹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国教育部门的快速进入,使我们通过与外国学校联合办学、共同研究、互派访问学者等国际协作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技术和学校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我们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规模的增加,特别是对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第一线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加大,这使得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支点。

(3)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给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就业难一直是低层次专业院校的“瓶颈”,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出口”问题,经济大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十二五指出,要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就给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根本保证,使职业技术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2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临转变办学观念的挑战。目前我们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形式、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着转变办学观念的挑战。

面临提高教学质量的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我国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必然对生产和社会经济管理技术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我们过去长期滞后的科学技术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严峻挑战。这需要我们职业技术院校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

面临提高教师素质的挑战。经济发展要求职教快速发展,从而对从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当前的职教师资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兼并改制的教师,一部分则是过去长期在大专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前者既存在理论修养的不足,又没有足够的高等教育经验,后者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方面又显得欠缺,加上过去在教学工作中长期重理论而轻技能。因此,职教师资队伍的质量明显不适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

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从而对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职教设施现代化建设成了当务之急。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技能训练设施和实习实验基地建设。

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切实转变办学观念,使我们在教育理念、办学形式、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快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在办学理念上,要重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既不能忽视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又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和社会生活知识。

在办学形式上,要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从一次性的就业准备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要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打破培养对象主要以应届高、初中毕业生为主进行学历教育的模式.形成针对毕业后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培训体制。要针对社会对理论、学历、技能、发展、岗前准备等多方面的需要,采取多种办学体制和机制,使职业技术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又能满足教育对象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目标上,要从狭窄的职业技能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企业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能上能下、能文能武,既能动手操作又能设计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理论性、强调实践性,通过理论基础教育,让学生掌握再深造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把实验、实习和操作技能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二五指出,

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在学籍管理制度方面,要积极推行学分制。高职教育不仅要从事学历教育而且要从事非学历教育。如进行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企业需要的多种培训形式。根据被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安排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通过完全实施学分制,上述要求才能得到实现。

(2)根据职教发展需要,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十二五提出,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及基础理论。通过国际交流、理论培训、实践锻练、广聘国内外专家学者等措施尽快建立一支适应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强化教师新技术新科学的应用能力。在用人制度上,要改革人员聘用机制,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以实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推行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特别要注意吸收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和社会服务体系。

(3)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把握我国特别是各相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当紧贴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全球化的技术迅速进步和不明确的经济前景,根据当前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国家经济建设需求量大及急需专业、待业群体岗前强化技能训练所需专业,创建新的专业,改造保留专业,淘汰落后专业,以保证能够充分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就业和再就业的多种需求。例如,对包头地区来说,汽车与机械加工、冶金和化工、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现代农妆业、农产品深度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等专业,应当作为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专业。另外,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可以考虑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增加环境教育模块,渗透环境教育因素。

(4)依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像现代教学手段、现代通讯设施、实习实验基地等方面的建设。由于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劳动者,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硬件设施建设重点在于建立一个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把拥有最先进生产经营技术的工厂、农场、经济管理部门,纳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验实习场所。如包钢职业技术学院与包钢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从根本上实行产学研三结合。

(5)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课题,是工作的重点,已成为关系学校生存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与考核办法,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搞上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彭陵飞.论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办学特色[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3]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篇10

关键词 稳增长 促改革 调结构 惠民生 跟踪审计

2014年以来,国务院提出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作出了安排部署,要求对19个方面63项政策措施进行专项审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常态下国家审计新的使命,也是国家审计发挥国家治理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稳增长的任务艰巨且繁重。面对新的经济形势,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的实现,确保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对政府权力和行为的监督,具有独立性、经常性、专业性、综合信息优势等特点。政府在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同时,赋予了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新功能,发挥审计在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中的保障作用。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简称跟踪审计,下同)工作,是审计机关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体现。

一、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重大项目完成情况

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非常大。跟踪审计要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对水利、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促进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一是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关注关系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二是在重大公共服务项目方面,重点关注投资额较大、惠及面较广的重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情况,促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在重点产业项目方面,重点关注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情况和重点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情况。

(二)重点资金保障情况

跟踪审计要对落实政策所需的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关注资金是否保障到位、是否及时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一是加强对民生改善、结构调整等重要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特别是扶贫、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二是促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特别是与稳增长政策密切相关的资金预算下达、资金拨付情况,财政存量资金清理统筹情况,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三是信贷资金管理使用方面,重点关注金融机构提供重大项目资金保障、资金投向、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关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三)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跟踪审计要持续关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民生、区域开发开放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情况,促进重大政策贯彻落实。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重点关注是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保障在建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重点关注是否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加大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力度,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负担。三是在货币政策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为重大项目融资提供保障。四是在重点民生政策方面,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情况进行审计。聚焦精准扶贫,聚焦“三农”,聚焦保障性安居工程,聚焦提升公共服务,关注扶贫实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基层医疗、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安居工程等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简政放权推进情况

跟踪审计要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情况进行审计,关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监管方式、规范中介服务、释放市场活力等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审查是否存在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权力寻租、等问题,促进简政放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制度条件。

(五)促进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

跟踪审计要密切关注深化改革中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反映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瓶颈,揭示相关调控部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审计建议并及时督促整改,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建设性、时效性。

与传统审计项目相比,跟踪审计的新特点:

1.审计范围和内容拓展。跟踪审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覆盖了当期国务院出台的各项重大政策。目前,跟踪审计内容已经拓展到23个领域、80多项政策措施,不但扩大到事、钱、人,而且扩大到改革措施的落实。

2.审计内容深化。跟踪审计中要反映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情况,综合评估政策措施落实的效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逐个环节追踪,切实查清原因,明确责任,以便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整体推进。

3.体现审计宏观性和综合性的“高度”。跟踪审计对政策措施把握的敏感性强,着眼于宏观调控,促进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和改进完善。促进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使审计更具有宏观性,服务国家治理更直接。

4.时效性强。对政策落实情况全程跟踪,揭示问题要迅速,促进整改要及时,做到边审计边促整改,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促进政策落实生根与不断完善。

5.预防作用突出。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及时反馈,审计着眼点不仅仅是政策落实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和进度要体现出跟踪审计的特点。

二、跟踪审计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新的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技术方法有待更新

有的在审计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泛泛而审,不抓重点,找不准问题,虽然下了功夫,但审计项目质量不高。有的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对被审单位基本情况以及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等了解太少,审计方案编制过于简单。

(二)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联动机制未发挥最大效应

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不够,相互之间缺乏系统的组织和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审计合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审计队伍力量和能力素质有差距

跟踪审计工作涉及政策、法律、法规、财务等方面,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要熟悉相关的政策、现代宏观经济知识等,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现有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二是审计人员专业上的局限性,不适应审计的需要,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审计方法没有较大突破,仍依赖于传统方法和手段。由于缺少可靠的、可量化的数据支撑审计评价,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分析存在过于主观的情况。

(四)审计依据的标准、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的评价和定责难度较大,是对原有常规审计规则的突破。目前缺少审计规范体系,审计依据的标准、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未建立起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体系。审计实务中没有统一的操作指南可以参照,审计的行为规范、内容和重点及方法体系等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加强跟踪审计,提高审计效能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审计重点,提升审计成效

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一个时期内工作面不宜铺得太宽,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始终抓住“重大”二字,抓住政策措施落实的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内容,揭示和反映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的时效性。要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由于不同领域所涉及的政策措施各有不同,应当充分调查了解相关领域政策措施和具体部署等基本情况,从被审计对象的业务职能出发,深入分析其业务工作特点,把握其核心职能及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各自领域的政策措施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和重点。

(二)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发挥审计合力

一是要增强审计计划的科学性,统筹安排。分领域、分阶段、有步骤地滚动推进。每月确定若干个重点政策领域、重点事项和重点专项资金作为审计关注点,同时将完成既定任务与做好长期计划相结合,建立滚动推进实施、有序衔接的工作机制。为避免由于审计结果报告时间要求,可能导致的审计取证不充分、复核程序和公文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根据审计结果的报告内容适当调整审计结果的报告频率。二是强化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报告”的工作模式。探索运用“上下交合”“交叉审计”“异地审计”的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力量。三是将跟踪审计与财政预决算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项目相结合,实行“1+N”的审计组织方式,并加强衔接配合。实施各项审计项目都要将跟踪审计情况作为重要审计内容并及时反映,同时运用各项审计项目的成果和线索,准确定位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内容,提高审计效率。

(三)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要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跳出常规审计中单纯跟资金、查账户的工作思路,转变过去重发现问题轻整改跟踪、重审计要情数量轻审计建议质量、重审计成果金额轻审计时效性的审计惯性,不断加深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的理解。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审计摸清楚情况,实事求是地揭示和反映问题。二是多种审计方法灵活运用,在审计过程中除了运用查阅资料、审核凭证报表、实地勘察等传统审计方法外,还要深入被审计对象,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企业和项目等各种有效的审计方式,深入调查情况、查实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是加强大数据技术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中的应用。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健全数据应用机制,探索多个行业之间的数据关联和相互印证关系,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分析,提高“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数字化审计水平。四是把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作用。

(四)切实加强跟踪审计整改工作,强化责任追究

要重视对跟踪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跟踪督办机制,促进整改落实,强化审计效果,努力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建设性、时效性,充分发挥审计对稳增长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针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审计整改建议,认真分析研究产生问题的根源,依法依规对照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严格按要求整改到位。要及时跟踪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进展和落实情况,对未及时整改或整改存在困难等情况,要认真分析深层次原因,找出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五)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就要切实做好跟踪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作用,而审计队伍建设是关键,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建设。一是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和了解国家整体的改革思路以及各项改革措施,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政策水平,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二是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审代训、短期培训等方式,探索运用案例教学、业务研讨等形式,强化审计人员宏观政策意识,提升审计人员宏观政策的分析研究能力,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审计任务要求,提高跟踪审计效能。三是借助“外脑”加强与政策制定者、落实者、受益者以及研究者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与协调,帮助审计人员准确把握政策目标、内容、效果,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政策落实情况、分析落实不到位的深层次原因、准确界定相关责任、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智力支持。四是要完善审计机关内部考核机制,改进现有审计考核体系,调整审计成果考核的重点,提高审计在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改进部门决策等方面的成果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

(六)完善审计标准,建立跟踪审计执行效果的评价标准体系

要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的操作指南,建立健全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制度规范,对跟踪审计的行为规范、内容和重点、方法步骤等加以明确,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要建立和细化跟踪审计的评价体系,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审计评估方法,对政府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的能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公众对政策措施实施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使跟踪审计有据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为湖南省郴州市财政局)

[作者简介:谢斌(1982―),本科,会计师,湖南省郴州市财政局监察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监督质量。]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促进稳增长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S]. 2015.

[2] 刘家义审计长:关于加大政策跟踪审计力度重要讲话[Z]. 2015.

[3] 审计署.关于印发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促进稳增长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通知[S]. 2015.

[4] 刘金平.关于新形势下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

[5] 汪德华.跟踪审计如何保障稳增长[J].财策-解读,2015.

[6] 苏爱红.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思考[J].山西财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