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07-19 17:39:09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矿难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矿难频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教训和打击,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矿难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直接危害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使得人们对煤矿产生了很大的担忧,也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和对外贸易受到直接影响。如何遏制矿难,促进煤炭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国煤矿矿难频发的主观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国已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矿井都可以轻易找到大量不合规范以及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法律法规如同虚设。

2.矿山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

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察部门应依法监察,并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但实际情况是,煤矿经营者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文化素质也极其低下。特别是乡镇煤矿,一般由村或个人投资开办,投资者懂煤矿开采的很少,不少业主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只知道开煤矿可得到高回报,却不知道开煤矿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不足,就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再加上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级错误一犯再犯。如不顾矿井生产能力、通风能力和设备负荷,超强度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不按规程操作,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利益至上

在当前煤炭行业新形势下,许多人“节约成本,捞一把赶紧走”的心理日益严重。为了降低成本,煤矿大多雇佣贫困的、高流动性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又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有关专家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各项煤炭安全生产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难题。以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数煤矿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转,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产生设备故障。

4.漠视生命

有的矿主认为生产像打仗,发生工伤事故在所难免,没有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不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违章行为不断出现,导致事故的不断发生。

更有一些煤矿把矿工视作“赚钱机器”,置他们的生命于不顾,使矿工常年处于生死边缘。陈家山煤矿发生矿难时,有矿工从井下跑出来,但被矿领导认定是误工,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煤矿工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农民工,即使国有煤矿的正式职工,也存在下岗的威胁、再就业的艰辛、扣发奖金福利的惩罚,这在客观上造成矿工对煤矿的依赖关系,他们对于矿主不择手段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无可奈何,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另外,工会形同虚设。面对频发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而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却失声了、缺位了。国有大矿况且如此,何况是私有小矿。这使得矿工在与矿主(煤矿生产中的强势群体)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矿工抗争的权力,如《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和第4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但面临停职停工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矿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二、构建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质准入门槛

业主和矿长是煤矿生产和经营决策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所属矿山的安全技术水平,决定了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隐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是提高办矿门槛的关键。对此,应把煤矿经营管理者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作为煤矿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经营者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绩效等进行规范的认证评价。

2.提高新建煤矿门槛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紧急通知》将新建煤矿规模提高至30万吨/年以上,这是近年来国家首次对煤炭行业设置如此高的准入门槛。

3.严把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关

应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的“三十条”标准要求,依法实施许可。不仅硬件设施,特别是管理、人才素质、图纸资料、规章制度等要达到标准,同时要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要建立开办煤矿时必须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发生后用于抢险救灾和善后,而且矿井投产后每年按产量规模、安全状况好坏予以补充,专款用于安全事务,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必须无条件停产整顿,违者依法给予处罚或实施关闭。

4.关闭落后小煤矿

很多小煤窑开采年限极短,导致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暴富心理,不愿进行安全投资。基于安全生产、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考虑,关闭落后小煤矿是煤炭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越层越界开采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煤矿建设项目,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总之,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需要技术、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结合。煤矿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一些适合本企业的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目前煤炭企业施行整合兼并的举措,必须加强管理和技术层面上软实力的“整合”,而不能仅仅进行资源储备上的整合,这样才能改变以往煤炭企业因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导致散、乱、杂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的转变。另外,煤矿企业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煤矿企业发展方式的趋向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的几点内容外,还应结合当地区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拓展发展平台,改善和规划煤矿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润花.浅谈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经济研究,2010(06).

[2]郭厚,宁保全.浅谈朔州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3]肖章大,何晓洁.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2

关键词:矛盾协调关系结构调整保障措施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滴灌、喷灌比传统的漫灌水资源利用率要提高约10~20%,可以大量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据统计资料,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M3,美国为514M3,中国则高达5045M3,是美国的十倍、日本的24倍,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差在科学技术,我们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进行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发展节水型工业,充分发掘节水潜力,降低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依靠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而努力。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3

一、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滴灌、喷灌比传统的漫灌水资源利用率要提高约10~20%,可以大量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据统计资料,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M3,美国为514M3,中国则高达5045M3,是美国的十倍、日本的24倍,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差在科学技术,我们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进行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发展节水型工业,充分发掘节水潜力,降低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依靠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而努力。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4

煤矿行业可持续化发展将会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高效模式增长同时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整体提升我国煤矿事业高效性的进行。一般对于煤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常见措施为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下对这些战略措施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1、煤炭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优化矿区产业产品结构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煤炭深加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多种经营方向转变。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和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一电、煤一化工、煤一焦、煤一建材等高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并逐步延伸产业链。这是实行渐进替代型多元化发展模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保持矿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池是矿区经济由产业经营走上资产经营轨道从煤炭行业向非煤行业渗透发展的有效途径。

(2)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煤炭企业应当以自己的优势或可能拥有的优势去打开相应的最有利于优势的发展最能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那部分市场。为此要建立灵活、高效的企业营销组织造就一支懂专业技术、懂经营核算、懂法律法规、通营销技巧的队伍选择安全、畅通、快捷的营销渠道和制定灵活有效的营销政策。要加强对市场和营销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和处理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动态胶少决策风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煤炭行业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胧化人口结构。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注巴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起来制订一个合理增长、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综合人口方案并认真贯彻实施。

(2)以科技创新推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加强煤矿才开技术的提升能够有效地保障整体行业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化。传统煤矿开采技术中存在严重不足。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不利于煤矿资源开采效率。因而目前加强科技技术的创新真正以自主创新技术实现煤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煤矿行业向上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3、煤炭行业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改进放顶煤综采工艺提高综采工作面煤炭采出率。放顶煤综采开采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工作面采出率低。这是放顶煤综采的特征所决定的。合理优化综放工作面几何尺寸减少初末采、端头损失率。改进装备条件和工艺方式解决端头支架、排头支架的放煤问题减少工作面端头顶煤损失。

(2)废弃物资源化。矿区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中相当一部分可作为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有用产品。如矿区开采过程中遗弃的废物主要有砰石、废气和废水力求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加工生产为有用产品。

4、煤炭行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煤矿开采中会造成不小的环境污染产生相应的污染废气,同时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剩余的废物长期堆放极易容易引起安全事故。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我国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化、健康发展通过加强清洁技术以及净煤技术的创新应用对煤矿开采全过程实现洁净化处理施工。严格按照公测很难过要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

(2)扩宽环保筹资渠道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济实力。建立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专项基金加土地复垦基金等。争取国家对环保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及生态政治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及生态整治工程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工程资金问题。

二、结束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青海在林业资源的发展过程中要肩负起既要坚持保护好环境又要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双重使命。目前我国青海的林业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推动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尽力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我们要充分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规范和创新青海地区的林业管理。总之,我们要积极推进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有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对整个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根据青海林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全面推进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当前我国青海省的林业资源发展相对落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多方面的力量全面推进我国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是以青海林业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指出了目前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确保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为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查阅图书馆书籍资料、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查阅青海林业资源的相关资料,从而为本课题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并且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调查法

深入到青海地区对其如何更好地全面推进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准确把握我国青海林业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例。课题的研究内容我国青海林业资源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国青海林业资源的发展前景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其土地资源丰富,只要加大科研投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一定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针对青海林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可知,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确保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第二,目前我国青海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青海林业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我国青海林业资源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产业机制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其次,在林业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并未大力开发生态经济林、没有认识到人工林的重要性;再次,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等其他问题。加快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第一,要全面加强配套协调,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我们要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青海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同时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旅游业、花卉产业等,并努力形成一条产业链,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加强林业产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政府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林业产业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二,要大力开发生态经济林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力开发生态经济林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非常有利于环境保护,可以有效推动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充分结合青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态经济树种,确保既可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青海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如目前我国青海一些地区选用了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充分认识到人工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要结合青海省林业资源的实际发展状况,扩大人工林的种植面积,这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而且充分发挥了自身具有的经济价值。根据青海省现有的林业资源,通过大力大战人工林,确保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青海地区的森林面积,这样一方面达到了青海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也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青海林业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并有效地落实到林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杜绝乱砍滥伐现象,确保可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从根本上推动青海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菊香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晓斌,刘淑娟.林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定位及财政困境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0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特点,既体现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协调的基本内容上,也应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这是现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实际需求。传统水土保持发展观突出“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以物为中心。而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更加关注“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和应对措施更加明确。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典型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我国592个贫困县中,山区占496个。目前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50多年来,各级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开展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到2003年,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71.36万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562.84万公顷。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许多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活动,在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理方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四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治理;坚持征收“两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增加治理投入,建立“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全社会参与”的水保治理新机制,才能有效地加快治理步伐。在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对重点区域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对重点项目除继续推行“三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外,同时增加了工程建设公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建后管护责任制。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严格治理质量,建设精品工程。在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方面,引进优良树种草种,推广机修梯田、果树高接换头、集雨节灌、生物护坡、鼠害防治等常规成熟技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加强河道及湖库周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农村污水和流域垃圾治理纳入小流域治理之中。加强“3S”技术和生根粉、保水剂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试用,提高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既涉及技术开发问题,更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比如研究国家、地方和群众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消除贫困的扶植政策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问题。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机制改革,可以促进山区致富,再造秀美山川,推动水土保持的良性发展,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远景目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水保规划以及山区、草原、牧区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加强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转贴于

二、现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化模式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评价的目标,一方面是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就是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持或扩大土地资源产出能力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土地保护措施一般要求有长期的资金投入。在这类活动中资金投入长期占用,收益则以长期、分散的收益流形式获得。这就要求水土流失治理成员应由资源所有者(国家、集体)、水土流失治理出资者(政府、集体、公司、个人)和治理者(农民)所组成。如各治理主体产权关系清晰和利益分配均匀,通力协作,必然会保证农户和集体的近期经济收益,增强治理力度,并维持治理成果的长期有效性。这样便实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投资者和治理者利益并重的“双赢”发展目标。

外部经济性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结果对其他生产或消费者产生的未加偿还的正面或负面作用。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外部经济性。如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使下游水库淤积减少、水质提高、污染减少而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下游居民没有付出任何资本就能享受,而上游居民付出了产生这部分收益的资本却不能得到回报。如果农户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所产生的外部收益大于外部费用,则农户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小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规模,土地质量会发生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利用。如外部收益小于外部费用,则农户的经济活动规模大于社会所要求的规模,土地质量会显著提高。如果社会不补偿农户投资的费用,农户是不愿支付费用保持与其实际可获收益相关程度不大的资源功能的。如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有利于下游减少泥沙淤积而产生航行、灌溉、行洪等功效,但上游农户可能对此并不太关心。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维持或增加这些功能效用所承担的费用并不能获得补偿或完全无补偿。假如下游居民对营造林木活动给予补偿,使上游营造者可获得超过最低预期的收益,则有助于扩大造林规模,加强对植被状态的维护。一些地方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忽略直接效益和内部效益,使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之间出现矛盾,治理活动就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只好依赖外部“输血”,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农户偏重于获得短期收益,结果会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发生冲突。如果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那么农户追求短期收益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会有一定的缓解。因而土地保持收益稳定、预期贴息率低的流域治理项目会对农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小流域不仅仅是一个水土流失治理单元,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小流域的治理要由过去的生态防护型向生态防护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小流域承包治理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下游收益----费用统一平衡核算,下游收益补偿部分上游经营费用,使外部性“内化”,从而获取显著的综合效益。

从理论上讲,水土流失治理既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好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诚然,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收入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双赢”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小流域治理的私有品性质越浓,公共品性质越弱,个人目标(或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短期效应和长期效益之间的相容性就越低,也就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度量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不仅要看地上植被丰度和地表水利用率的变化,而且要看地下水位的变化。

“四荒”资源的产权安排,除了要与“四荒”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适应,还必须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是诱导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关键。一般来说,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同时,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以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确实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问题在于: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经营权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而有治理水土流失经验的人又不一定有能力竞争到“四荒”资源的经营权。在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实行的确实是资本面前平等的规则,然而,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过早地强调资本的平等,有可能形成“四荒”资源的大户垄断,多数农户失去“四荒”资源的经营权,从而形成有资本的人承包“四荒”并雇佣有治理经验的穷人治理“四荒”,而有治理经验的穷人竞争不到“四荒”资源不得不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体力受雇于人的局面。这种结果是不是最优或次优选择,应该加以探讨。目前,政府政策主要是为前者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提供优惠政策,而不是为后者获得“四荒”资源提供适宜的条件,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有些地方的“四荒”拍卖的透明度很低,少数人以极低的成本拍卖到了大面积的“四荒”资源。问题在于:产权成本实际上是又获取产权的成本和保护产权的成本两部分组成的,获取“四荒”经营权的成本越低,今后的产权保护费用就有可能越高。更直截了当地说,“四荒”治理的成果被群体哄抢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四荒”拍卖阶段以后,“四荒”资源的产权主体既有社区内的村集体、承包户,又有社区外的企业和个人,“四荒”资源的产权结构变得复杂起来了。产权结构越复杂,今后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何尽早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转贴于 三、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双赢策略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满足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从偏重评价经济指标特别是数量指标,改变为评价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指标,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应注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计划,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惠信贷和投资保险等方法支持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以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既不交叉、也不遗漏。

(2)技术保障:采取由生物、工程和耕作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措施,改变立地条件,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和蓄水保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政府要增加技术服务的供给。政府提供的技术服务应包括编制水土保持建设总体规划,技术培训,推广适用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种苗和有效的市场信息等。

(3)组织建设:提高各级政府水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和运用全社会的力量,组建水土流失治理联合体,将上下游项目,农林牧渔等开发项目组成联合体,统筹兼顾,综合评价。农户或企业的治理规模要适度,既不搞平均主义,又要避免规模过分悬殊带来的资源分配进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物流 (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二)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三)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1 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 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2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8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实施;天保工程;机遇;挑战

森林可持续经营成为21世纪林业发展的方向,它是政府的要求,是追求长远的经济和商业利益、满足当代和后代需要以及降低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必然所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包括对森林经营的全面考虑,即森林本身的状态,森林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以及为保障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而从政策法律、经济和制度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和机制。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何管理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与内容

1949年以来,国有林区共向国家提供木材约10亿m3 ,但在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由于林区人口急剧膨胀,经济负担日趋沉重,导致森林资源过量采伐,不少地区甚至采伐天然中龄林,更加剧了天然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并进一步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野生环境的破坏,非木质林产品来源骤减。另一方面,当前采伐的天然成过熟林又主要集中在高山陡坡、江河两侧及源头,非持续性的采伐和有害于环境的错误管理方法,导致土壤侵蚀、地力衰退、流域退化、水患不断加重。资源减少和生态恶化对林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压力,已成为制约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国家为应对资源和生态危机而采取的一项保护森林的应急措施。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一些地区的禁伐和限伐措施已经产生了实际效果,使衰退的森林得以休养恢复,为实现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主要经验是:①一个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可望实现的憧憬:临时性的禁伐措施目的是为未来创造新的自给机会及建立更加美好的家园,为实现长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②由政府和公众特别是林区职工及居民共同承诺分担保护森林的成本;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障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二、面临的挑战

1.挑战一:以什么途径实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远期目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最终目标不是通过禁伐或限伐使天然林在近期实现休养生息,而是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林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也不是为使天然林生态系统恢复到顶级群落状态,而是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发挥天然林资源的综合效用,使天然林生态系统在稳定、持续地发挥生态环境功能的同时,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

从近期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阶段性目标和所采取的行动是清晰的,但远期的目标以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是对我们林业工作者的挑战。

2.挑战二:保存还是保护。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在其林业发展历史上的某一阶段均提出了这一命题。如美国在19 世纪末对国有林的建设即有“保存主义”及“保护主义”之争,前者是典型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后者又称“明智的森林利用”,其思想交锋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也许还在继续。在我国,要实施天然林保护,面临同样的选择。

尽可能多地扩大被保护的森林面积。通过建立更多的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划;更多的生态公益林来实现。

通过对天然林实施可持续经营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而且天然林本身也的确需要卫生伐、拯救伐等援助措施。许多人认为,人为干预有利于退化天然林的恢复和加速其进展演替。事实上,已有许多国家承诺对其森林承担实施可持续经营的责任,它们通过参与全球或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建立国家水平或森林经营单位水平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展木材生产的可持续经营实践,建设可持续经营示范林,以及通过森林认证等市场手段,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现。

广义地说,天然林保护包括所有通过自然或人为干预措施恢复退化的天然林生态系统的行为,包括在天然林区进行人工造林,或更广泛意义上的通过人工林的发展对天然林进行潜在的保护。

3.挑战三:如何实现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天然林资源。保育、保护森林远非一个简单的禁伐或限伐问题,森林与所有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机会有关。从长期看,森林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管理,即从停伐减产调整到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上来,以满足人们对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的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森林为社区综合发展服务,这也是当地人的基本权利的一部分,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是天然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如何实现这种有机结合,即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天然林,是一种挑战。

事实上,禁伐和限伐只是保护天然林的一项措施,但并不是成本最低和效益最高的保护措施。森林培育是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在温带、北方、热带和亚热带,所有森林类型正在发生着营林制度的改变。各进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均涉及更新育林制度的选择,抚育与收获,关键生物群落的生境保持,敏感区及特殊历史文化迹地的保护。如德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接近自然的林业”,即在一个经营单元内,以培育为目标实行单株择伐,伐后以天然更新为主的模式,它将维持林分的多层、混交、异龄状态,使之达到林木的连续覆盖,永续经营。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19-01

一、前言

经济发展战略是在综合估量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考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对所有达到的目标、解决的问题、经历的阶段,以及实现上述各方面要求所采取综合措施的总决策,它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根本性等特点。本文结合着现阶段中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论述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对策应该考虑的问题,由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试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是一个宏观的层面,它关系到今后国内经济战略发展目标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发展方针,不能够单单局限于一些具体的措施。这些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要在详细周密的分析论证基础上,慎重考虑,加以选择和制定。结合着现阶段中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对策应该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人口发展的对策。从建国初期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来看,多是在针对人口控制决策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中忽视这一关键因素,突破可控制的人数,则今后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大局必定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经济战略的制定中一定要本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原则出发。换句话说,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

第二,关于资源发展的对策。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地面的、地下的、海上的、太空的等等。根据资源总量来计算,我国地大物博,很多矿产资源占有量都名列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如果按照人均占有量来计算的话,仅有少量资源能够勉强维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再加上科技开发力度不够、矿产资源品质低劣,国内矿产资源的消耗是非常严重的。这就决定着在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一定要走资源节约化的道路,注意对资源的合理保护、综合利用和开发,加强对资源的综合管理和保护,绝对不能靠着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

第三,关于生产布局的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中、东、西三个经济带。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继续推进由东向西的总体发展战略,综合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强化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产业。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还要扶持和帮助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完成“外引内联”的战略发展思路。中西部要积极吸引东部资金注入,借鉴其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人力优势,支持和促进东部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总的来说,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合理布局东中西经济布局,提高国内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除了上述关于人口、资源、生产布局的经济发展对策之外,还有诸如产业对策、投资对策、人才对策、对外关系对策、就业对策等等多个方面。无论是那个方面对策的制定,都要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确定,如此才能保证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的可行性。

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综上几点介绍,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有着存在的必要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它既关系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使经济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就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谓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这一战略思想地提出已经得到了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负责任的体现,同时也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中,要坚持保护计划生育的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走资源节约化的道路,注意对资源的合理保护、综合利用和开发,加强对资源的综合管理和保护,绝对不能靠着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同时,合理布局东中西经济布局,提高国内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都是今后国内经济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

四、结论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不能够单单局限于一些具体的措施,这是一个较为宏观的问题,它关系到今后国内经济战略发展目标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发展方针,这些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要在详细周密的分析论证基础上,慎重考虑,加以选择和制定。综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发展对策、资源发展对策、生产布局对策、产业对策、投资对策、人才对策、对外关系对策、就业对策等等多个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它既关系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彦光,周一星. 强化社会责任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科学发展观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责任》研讨会暨《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会纪实[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2] 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张红旗.西北地区战略能源——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J].地理科学. 2010(01).

[3] 方创琳,Yehua Dennis Wei.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基于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视角[J].地理学报.2001(05).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营林管理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营林管理工作复杂,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营林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解决营林管理的措施,旨在为以后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营林管理;措施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平衡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广阔,物质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低,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营林管理措施才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的现状,因此应该做好营林管理工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营林管理建设要素

营林管理建设要素主要有生态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林业产业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林业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各个建设体系应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营林管理建设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现状

2.1对营林管理重视不够

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营林管理,它在森林种植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林业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管理模式,但是传统的营林管理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营林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林业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缺乏相关的设备,林业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林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营林管理水平低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林业种植可以实现较大成活率,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营林管理技术不高,造成在营林管理过程中,幼苗抚育和选种方面都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幼苗的存活率。

2.3营林管理形式单一

传统的营林管理模式主要是粗放自由式,缺少集约化、制度化等多种管理形式,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导致我国的人造林和其他营林项目存在林分质量差、林种单一的问题,部分常规造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缺少合理的措施和多样的管理形式。

2.4营林管理机构不完善

营林管理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福利方面不高,达不到营林管理工作人员的预期,这样就会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营林管理形成制约,影响营林整体质量。

3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

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经济能力,第二是社会能力,第三则是生态支持力,完善的营林管理措施可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提高营林重视程度,加强对营林工作的管理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辅助产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营林工作的管理: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森林保护的法律约束力,对破坏森林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从而提高森林保护制度在国家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应加大对幼林资金的投放,转变落后的传统营林管理观念,特别是要做好营林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最后,营林的投资、技术、生产等工作,一定要严格掌控,保证营林资金的正常发放。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提高营林经济效益

3.2.1实现林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提高营林管理技术

优化林业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林业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营林管理的可持续发展[2]。一方面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做好原料林、特优新经济林等产业的种植管理,因地制宜,培养适于本地生长的林业产品,从原有的低层次原料加工转变为高层次的精深加工,提高营林管理技术,对林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出优势产品,做成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林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做到合理施肥和病虫害、火灾的防治,合理调整营林管理方案,增加林业产业的网络销售。从各个方面增加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3.2.2利用高科技为营林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营林管理工作水平,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增加营林科技含量。在育林时,要充分借助生物工程、计算机、生态学等技术,对育苗进行升级,例如,现在的遗传改良造林材料,就可以提升遗传成分,提高优质树种,实现人工林的发展,从而提升营林经济效益。

3.3重视社会效益

森林资源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使生态环境有所改进,提高国民生产力,除了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社会效益。因此,国家在大力开发林业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可以做好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合理开采和使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4加快林业化产业进程

要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和长远的计划。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种子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快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首先,可以从种子园的建设着手,重视种子园发展建设,提高林业的整体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根据现代林业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优化林木结构,用中年龄的林业或近林业代替原始的老林;最后,要最大程度的引进、吸收优秀的林业人才,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发林业产业时,除了要保证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营林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等措施来解决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营林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