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1:58:04

实现路径

实现路径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发展极其迅速,从原始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从农业过度垦荒到工业尾气大肆排放,世界生态环境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容乐观,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倡导生态经济,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守卫好自己的家园。我们国家也应该在这方面继续做好务实,在党的领导下全民参与,一起为生态的和谐、生活的美好而奋斗。主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1生态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1)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绿色发展要求把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因此说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近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使得我国由生态赤字转变为生态盈余,也因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成果。我们要把生态经济整合到绿色发展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途径:绿色发展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本途径,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绿色发展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绿色,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生态的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亦稳步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绿色发展的金标准。总之,必须时刻坚持生态经济建设的途径,希冀早日全面实现绿色发展。(3)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同时生态环境亦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促进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的绿色发展的建立、促进经济向生态型的转变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增加生态的承受力、减少生态的破坏力是永久不变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坏境友好型社会,标志着我国绿色发展进入转折性的阶段。

2实现生态经济建设以促进绿色发展的途径

(1)加强绿色生态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我们要注重生态的教育,动员全民参与,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走进社区进行说教,让人们认识到坏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定期开展讲座等相关活动,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以提供制度保障:国家要完善相应法律制度,提供相关保障,以利于绿色发展的进行。虽然目前法律已非常重视生态的建设,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针对这些地方理应加强修改完善;要利用法律的威严性去引导集团和个人进行绿色建设的投入;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适当处罚,对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个人给予一定奖励。(3)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科技放在重要位置: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只有利用好某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经济,如新时代诞生的太阳能发电机等等,既方便了生活又节约了能源又维护了生态。为此必须要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创新力度。(4)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通过法律或规章制度等,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处罚,对保护环境的个人进行奖励,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使经济活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

3结语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以生态经济建设为路径,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环境所遭受的破坏。走好绿色发展这条路,有始有终,为后代谋幸福。之所以说生态经济建设在绿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三方面: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与基本途径。而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本文提供了三方面举措,包括加强绿色生态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以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科技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上述方面,则实现绿色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程飞 单位:河北省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实现路径范文篇2

1刑法保障机能的基础理论

目前,学界关于刑法机能到底包括哪些机能的观点不一。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刑法具有两种机能。根据划分内容的不同,有人认为刑法具有维持秩序和保障自由两个机能,也有认为刑法具有保护和保障两个机能[1]。二是认为刑法具有三种机能。具体是指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2]。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大多数持此说。三是认为刑法具有诸多机能。主张刑法除了三大主要机能,即规制机能、保障机能、保护机能,同时还具有其他一些机能。在目前的刑法学学界,关于刑法机能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张:一是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认为我国刑法机能模式应坚持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适度向人权保障机能倾斜[3];二是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模式,认为在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发生冲突且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应坚持刑法的人权保障优先于法益保护;三是刑法机能动态平衡模式,认为维持刑法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有利于打击罪犯,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国家刑罚权对公民人权的侵蚀[4]。

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的理论分析

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

2.1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权;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积极贯彻刑事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优先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种民生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尊重公民的正当权利,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可能真正地构建好和谐社会。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刑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不仅包括惩罚犯罪,也包括保障人权。刑法不仅仅是司法机关刑罚权的来源,更是司法机关刑罚权的“魔咒”。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根据刑法行使刑法赋予其的刑罚权,去追究相关公民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也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在刑法法定的框架范围内进行追究,不能跳出罪刑法定的范围,更不能突破罪行法定的原则。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实现刑事法治,就要积极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刑法保障机能优先。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现代刑事法治的重要标志,刑事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罪刑法定主义。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模式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模式也只有通过罪刑法定原则才能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诞生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其起初最基本的含义就在于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之所以实行罪行法定,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免遭国家公权力的任意践踏,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实现刑事法治,就要积极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在当刑法的诸多技能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人权保障机能优先。

3刑法保障机能的实现途径

强化刑法的保障机能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积极推进刑法宪法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强化刑法人权保障机能。3.1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是法律保障,而法律保障中的刑法保障又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三大原则之首,理所当然在人权保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近年来不仅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人权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刑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目前的刑法毕竟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期待,中国能够尽早制定出更为科学完善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能够走得更远。现在,罪行法定原则在我们国家某种意义上还只是停留在法典化的形式之上,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在实践中,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或者说真正地坚持罪行法定原则。虽然罪行法定原则早已写入了我国的刑法典,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加以贯彻,坚持程序正义优先、人权保障优先的理念,那么,罪刑法定原则依然犹如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法典之上,并没有能实现其真正的司法化。因此,只有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将其从法典之上的形式化推进到刑事司法实践下的司法化,罪刑法定原则才能依法保障人权,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才能得以实现。

实现路径范文篇3

发展党内民主。只有以党内民主作基础,党员主体地位才会得到尊重;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应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等等。通过不断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党员主体地位真正得到尊重。

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民主、科学的制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应在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等方面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设计。比如,根据党章要求,进一步细化党员享有的权利等。

改进党内生活。党的各级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各级党组织应充分认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党内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组织运行的各个程序上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通过各级党组织的扎实工作,在党内决策、党内选举、党内监督等方方面面体现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干部作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模范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积极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同时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带头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心胸广阔,海纳百川,争做党内民主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使党内生活成为每个党员奋勇争先的阵地、学习知识的课堂、完善自我的舞台、团结协作的纽带、体现民主的窗口、共创和谐的平台。

提升党员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要使党员在党内事务中更好地发挥这些作用,就必须提高其素质。只有党员素质提高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增强了,党员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发挥。应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引导,提升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同时,教育引导党员树立主人翁意识,深刻认识在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面前,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要通过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来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行使来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广大党员在贯彻民主制度、行使民主权利中提高民主素质、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路径范文篇4

关键词:中美法律文化;呼格吉勒图案;辛普森案;司法正义

法律文化是指特定社会中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法律价值和观念,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法律制度的运作效果,而法律制度也明显体现或隐含法律文化[1]。人类所面临的法律问题虽然是相同的,但是人类处理法律问题的方法却是迥异的,笔者认为这就是法律文化。正义始终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刑事司法领域,古往今来的“法”字无不蕴涵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辛普森案与呼格吉勒图案,两个相似的案件却在中美两国掀起了完全迥异的判决之风。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缩影,其两者在刑事诉讼制度上虽然不可避免存在诸多差异,但在理论上都认同无罪推定原则,都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被迫自取其罪的权利和享有获得律师帮助及被迅速、公正、公开审判的权利,给一个被告人贴上罪犯标签的前提必须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但是理论作为思想上的指引,终究可能会和现实的操作背道而驰,产生这一不匹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文化的差异。

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侧重点不同

实体公正即结果公正,强调了司法裁判应以最大限度还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借助法律为实现“先在性结论”寻找窗口。而程序正义则是过程的公正,强调规定的程序必须严格遵守,保障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严禁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应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推导出“后发性结论”。“程序”和“实体”二者与“正义”分别是手段与目的耦合,且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非是完全排斥和紧张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诸法合体、刑民不分”的传统,不考虑案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都采用刑罚的方式和手段,首先对诉讼当事人进行一轮棍棒的惩罚,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相,获得所谓的实体公正的目的,不惜采取刑讯逼供等残忍的手段来对当事人的肉体和精神进行摧残,而这一行径往往极易导致屈打成招,使更多的无辜百姓遭受国家机器和残忍法律的双重打击。在传统中国人观念中,结果的公正比推导出结果的过程公正更易满足内心朴素的法律情感。究其原因可发现中国的法律人和普通民众生活在相同的中华法系的礼法传统文化环境里,受着相同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正义观念的熏陶,即便是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也很难轻易改变这种文化基因[2]。按照这种观念,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任何活动似乎都具有了正当性和合理性[3]。而美国法律文化形成之初受早期基督教文化渗透,《圣经》中所提到的伊甸园之禁果不仅暗含生活中人厌恶现世的原罪,追求独身和禁欲的最高境界,在法律中也体现为对人性的怀疑、限制甚至惩戒。而对人性本身固有之怀疑,导致怀疑之判定不能依靠人本身,而应该借助客观的程序和规则来维系。基督教对人内在生而缺陷的定位,塑造了美国外在程序公正的法治理念,并最终形成以宗教和法律为核心的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伯尔曼先生认为宗教与法律就是西方文化的两条命根子。其实上,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式的情感。美国人对法律的虔诚信仰,正与其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这一文化的派生也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认为公正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公正的结果需以看得见的方式,即公正的程序来实现。没有公正的程序很难得出公正的结果,或者说牺牲公正程序所得到的结果也很难说是公正的结果[4]。回顾整个案情,当年年仅十八岁的呼格吉勒图,从在毛纺厂厕所发现一具女尸到被刑拘再到经历一审二审法律程序,最终被执行死刑仅仅走过了短短的62天,在这六十二天内,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不是在被刑讯逼供和被押往各种“公审大会”的路上,就是在暗无天日的牢笼内与愤懑、绝望作伴。父母、朋友被禁止入内探望,身体被拷打,精神被刑讯逼供,再加上被铺天盖地的不实报道轮番摧残,哪怕意志再坚定的人也难以承受这种精神加肉体的多重打击,更何况是个初涉世事的十八岁孩子。呼格吉勒图被枪决后9年,此案真凶赵志红落网;而等到呼格吉勒图案经由内蒙古高院再审裁定无罪,已经是十八年后的2014年。有罪推定的认定和“命案必破”的法律悲剧,连同一份错判,一颗子弹,将呼格吉勒图的生命定格在那个被严打的盛夏,那个无罪推定原则确立前的最后一个夏天。程序的残缺丝毫不能阻止当年的办案者和法官们强行追求所谓实体的“公正”,而严打运动的背景和12天的“闪电速度”就走完的二审司法程序则将这个案件从实体到程序整个钉在了中国法治进程的耻辱柱上。如同江平教授在呼格吉勒图墓志铭上所书:“重人权,不擅权,不为一时政治之权益而弃法治与公正。”相比以下,辛普森则在几件看似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前,近千万美元打造的梦幻律师团队帮助他成功逃脱了牢狱之灾。尽管此案案情众说纷纭,但在美国当时的司法体制下,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非法获取的证据会依法排除。抛弃辩诉交易等弊端,仅就辛普森及以及和辛普森一样的个人而言是幸运的,宏观司法制度设置和微观案件审理的落实并未留给刑讯逼供生长的土壤。辛普森案留下的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命案,却是对坚持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美国法文化的程序正义最好宣传。在这个角度上,一桩悬案反而有可能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法治进程的里程碑:坚持疑罪从无原则,放走一个可能的真凶,却也是在用行动向千千万万人民宣告:我们的法,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因此我国的法律文化重视实质正义,这是需要我们加以继承的法治资源,同样,对程序正义的轻视也是我们应该加以摒弃的[5]。

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选择面差异

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核心体现了国家刑罚权对被告人不同身份的态度。惩罚犯罪是指对于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分子公正适用刑法,根据犯罪行为性质及轻重,通过依法定罪和量刑来对犯罪分子给予处罚。而保障人权是指保障诉讼参与人作为“自然人”所固有的权利,特别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保障。刑事司法具有惩罚犯罪和人权保障的双重任务。中国一贯坚持“命案必破”,而美国坚持”宁可错放罪犯也不冤枉无辜”,两种观念将两国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上的不同选择表现得泾渭分明。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曾说过:罪犯的逃之夭夭与政府的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的多。对于美国宪政制度的设计者而言,防止公权力以“维护正义彻查真相”之名被滥用,损害个体公民的个人权益,远比得到“实体公正”的结果重要。即使在司法实践中也要尊重个体的基本权益,尊重程序正义,尽量保证所有人不被以正义之名蒙受莫名之冤。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过程中和审判前收到“有色眼镜”的差别对待,美国赋予当事人沉默权和充分的辩护权,并建立严格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在源头预防刑讯逼供发生。同时有效运用陪审团进行案件事实审查的感性机能和法官进行案件法律适用裁判的理性机能的整合,以期最大限度保障案件判决质量,而因诉讼程序瑕疵导致实体罪犯逃避法律惩罚也是司法的必要代价。中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虽然明令禁止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但实际执行中依旧不同程度存在,究其根源,在于为真相可以不择手段的理念和“命案必破”的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之中自然难以彻底杜绝“有利于快速破案”的刑讯逼供,也难以杜绝法庭对于是否合法取得尚待商榷的口供的过分采信,间接导致了很多的翻版呼格吉勒图的冤假错案出现,比如杜培武案、聂树斌案、赵作海案、李昌奎案等,有的无辜当事人受冤后幸运地留下了生命,但是也体会到了坐穿牢底的煎熬,而有的当事人却没有这么幸运,在蒙受冤枉后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呼格吉勒图的父母面对十八年后迟来的无罪判决,只有淡淡的一句“哪个家庭遇到这个(冤案),都会痛苦一生”。而在聂树斌案中,聂树斌的父母费劲十几年的周折,仍等不来自己儿子一个准确的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每一次的错案纠正对于法治的权威都是莫大的削弱,如果标榜公平与正义的法治背后阴影里藏的是有罪推定、屈打成招,甚至为了破案捏造证据这类见不得人的糟粕,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呢?

三、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着陆点分歧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法理学论坛上,曾有过就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以及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问题产生的激烈辩论,特别是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之争,但最后权利本位占据上风[6]。“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终其一生,可以说没有任何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在这一意义上说,古代中国文化中没有我们所说的“个人”[7]。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国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中国个人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个人观念的解放程度仍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所继承的古代文明中有关家国观念的思想,以及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教育,使我们认同集体利益。经过利益衡量后,特殊情况下,个人让渡利益给公共确实具有正当性,但个人利益让渡的同时也伴随义务本位思想的承继和传递。“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而又有多少人曾经深究过,遵纪守法的义务做到了,就足以称为是一个优秀的公民么?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易忽视个人利益而陷入义务本位的体系之中,个人的价值相对于国家机器而言易被埋没。而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国家机器应作为人民权益的“守夜人”,侧重于权利本位,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着陆点分歧,这便是呼格吉勒图和辛普森二人命运差异的症结。不同的利益团体、机关和个人都在“追求正义”的信念支持下把过高的期待寄予司法的活动过程,而各级政府也把消解社会危机和进行社会整合的负担交给司法机关承受,因为司法是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关注和干扰并存。自媒体为夺人眼球而肆意渲染案件情况,制造的舆论干扰了法官的裁判,而普通民众也易将法官作为主持公道的、赏罚评判的使者,但实际上法官也仅仅是在法律规范下评判当事人行为适法与否的特殊职业群体。而这一司法裁判活动像是一部由“控、辩、审三方”主导的戏剧,每个司法活动的细节均暴露在观众的凝视之下,而三方主体在各自的位置上着力扮演好各自角色,以期争取更有利于自己或纠纷妥善解决的效果。司法的剧场化趋向于生动形象,甚至可以自由参加的法律表演。把裁判结果和实施惩罚的轻重诉诸人们的感性正义观念或者道德感情,这也容易使得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司法官员在内)偏好结果的“实体公正”,而并不在乎实现这种“实体公正”的程序安定性与合法性[8]。在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护儒家思想赋予的特殊“正义”。在崇高的道德和纲常面前,被视为“人欲”的私权不值一提。事实上,中国古代法治下的司法机关负有维护道德的义务,而普通人则有遵守道德的义务,并且需要消灭“人欲”,抵制私权。因此,在古代的司法实践中,“是非”要决于“公议”,更加倾向于感性的人情世故而非理性的法律条文。这种残留进入现代后依旧存在于中国司法制度的很多角落,譬如二十年前还存在的“公审大会”。在这种环境下,公审方站在“正义”的高地上开始公审,某种意义上向人们传达了“此人有罪”的信息,也就相当于未开始审判就已经先行定罪,那么“罪人”的意见和表达自然也就成了不可信的内容;为了达成“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预设目标,人们也会默认适当违反正当程序及刑讯逼供的合法性;而公审的结果又由在场的人民所见证和认可,则冤假错案的纠正也基本失去希望,除非出现政治风向的扭转,或者案情出现重大转机。这里凸显的其实是在义务本位的思想之下,私权受到公权的高度压缩,在“匡扶正义”的义务下,私权就成为了被牺牲的对象,任由公权力宰割。而在西方,源于商事的契约精神下对私权的保护,以及古希腊庭辩传统对于私人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的肯定,引导着法律和司法制度朝着另一个方向前进。司法活动在以剧场为象征的建筑空间内进行,无疑会增强法律庄严的肃穆之美,从而内化人们的法律精神,唤醒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尊敬。它要求人们在“剧场之内“活动时必须遵守已经预设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凸显程序与秩序观念,促进法律技术活动的严肃化和专业化。这一司法活动形式被称为司法的剧场化。在这种制度下,由于本身司法的理念即是基于契约精神和充分的意见表达,防止公权力对私权的任意挤压,所以司法制度也朝严格遵守程序、严格遵守条例的方向构建。辛普森案中,正是源于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充分尊重,辛普森才能高薪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并且在律师和检察机关的监督下杜绝一切对其不利的非法证言和刑讯逼供;也正是得益于美国法律和司法实践对于证据来源必须合法可信,以及证言采信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的一贯坚持,辛普森的律师团队才能从检方提供的证物和证人证言中发现破绽,最终得以推翻检方的控诉,实现辛普森的完全脱罪。可以说,这桩惊天大案的转机若脱离了美国以保护私权不受公权侵犯为本位的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文化是难以实现的。从西方的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以来,这一解释社会和国家契约、构建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理论体系从形式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社会契约论这颗炸弹从西方这一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离散开,由于距离等诸多因素,导致客观远离中心区域和主观规避中心区域的地方受这一理论的影响较弱,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契约更多体现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利领域,以公民与公民的直接协商对话为主体,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从上到下”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因此在国家面前,公民常以主体的身份来从事客体的行为,作为一个履行义务而非行使权利的身份存在,而身份得不到重视的直接后果就是人身和财产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对于一个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国家为重君上为尊的思想一时之间仍然难以彻底根除,而人民的权利意识若不能觉醒,则大大小小的权利的维护就只能靠专业学者的呼吁和国家机器设计者的开明而得以实现,但这非主动的权益保护,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取得的权益也终究难代表广大民众的切实诉求。呼格吉勒图的悲哀不单是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出现于一个短暂的集体无意识的时期,而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影响更为深远。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始,权利本位萌芽就在西方沃土中生长,并通过设置制度切实保障权利保障的落实。单就这方面而言,西方的法文化无疑更加有利于一般民众权益的保障和实现。

四、结语

实现路径范文篇5

(一)改革时期员工心理探析

1.厌烦心理。改革会打破许多过去的岗位划分,通过大规模调整人员以适应改革要求。因此许多人对于未来岗位的不确定性感到精神压抑,心理负担沉重。2.焦虑心理。岗位调整以后,员工对新岗位的适应有一个过程,而工作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部分干部权力、地位的变动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3.抵触心理。改革势必要打破人们的某些习惯,打破业已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变化会使员工萌发抵触情绪。4.失衡心理。改革是利益机制的再分配,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可能会产生矛盾,短期内不能够使所有单位和个人得益均衡,思想准备的不足,会使人产生心理失衡。5.盲从心理。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各种管理关系和利益格局逐步理顺,工作状态回到相对平衡状态,多数人的思想开始随之趋于平稳,“随大流”的心理就会逐渐占据上风。

(二)改革时期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排解和疏导员工心理变化

通过工会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员工提供一条重要的诉求表达通道,缓解情绪,降低或减少破坏性人际冲突,创造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各项改革政策得以高效落实,平稳渡过改革时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

2.增强员工对主流思想的认同感

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主流思想的主阵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激活员工思想,使得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思维随着改革的推进不断发生变化,以增强员工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提高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客观地看待自己,面对现实。

3.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在长期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为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因此,改革时期企业管理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地位要求其发挥规范企业管理的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经营管理理念。

4.协调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通过各种方式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改变人的思想和认识,处理、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改革时期,要求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以实现改革目标为前提。为了达到改革目标,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教育引导管理层和员工,树立全局观念,改变从自身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考虑的狭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实现改革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上来。

二、工会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铁路改革时期的实现路径

(一)疏导不良心理变化,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要

改革时期员工产生的心理变化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化解,会阻碍沟通,影响团队合作,最终影响到企业管理的有效运转,甚至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工会应积极把握员工心理变化并采取必要措施,如通过企业宣传栏、内部刊物、门户网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通过耐心的说服讲解、开导疏通,使职工能够理解企业的决策,并自觉服从和执行企业的决策。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转型升级、战略调整等重大决策中,工会尤其应从事前防范、事后疏通等不同的角度做好矛盾协调工作,避免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对立情绪发生。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融入企业文化管理之中,引导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朝着健康、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以达到丰富员工精神世界、增强员工精神力量的目标。

(二)提升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铁路是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载体和承担者,改革时期,除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要肩负起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铁路员工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可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员工认识、思想、观念和意识过程中,来提高国企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意识;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提升员工队伍职业责任意识和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改革时期企业管理关系的理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改进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宽松工作环境

改革时期,员工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改革要求,随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创新,就必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渗透为主,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逐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企业凝聚合力,促进企业整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掌握好灵活性,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思想波动苗头,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好思想波动,真正为员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宽松的工作环境。

(四)提高工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作为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工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决定了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工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勇于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和教条限制,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开展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工会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和政策,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重点提高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理论素质、专业素质以及知识素质等,更好地促进企业改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建立健全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实现路径范文篇6

(一)概念。智慧旅游的概念是根据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演变而来,智慧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在旅行时的个性化需求,新时期的旅游不仅是单纯的风景观看,还包括身心放松或者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移动设备把旅游体验、管理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游客提供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旅游信息,从而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并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智慧旅游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数据整理中心、用户使用端、服务端口。使用端口是运用中端转接对旅游服务信息中的政府机构以及旅游体验者、民营旅游企业开展服务,在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中心提取一定的数据在服务端付费,取得酒店、餐饮和相关旅游景点的门票及其服务。数据中心有着较为庞大的数据库,连接服务端和使用端,由大多数的服务器组成。其中大量的旅游信息,能够提供数据计算和存储交流等服务。服务器端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旅行信息,在存储中分析数据;服务器端口是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信息,游客把相关的消息存入到数据中心。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探究。“智慧旅游”可以运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描述:智慧化、个性化、泛在化。智慧作为旅游服务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要包括机器运行中的自动化,更应该包括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定制。个性化旅游是个人定制旅游模式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旅游方式,所以要针对个人的信息和情况制定不同的旅游路径和旅游方法。泛在化是指无处不在的旅游发展状态。智慧旅游实质是人人服务,旅游者在何时、何地,使用任何方式进行旅游,都能有精准的消息定位。

(三)智慧旅游的理念体系。智慧旅游的理念体系涵盖智慧旅游信息管理瓶体、智慧旅游信息服务项目、智慧旅游营销方略,最终目的是促进旅游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智慧旅游的关键点一是实现了数据信息中心、运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产业和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分散的信息旅游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安排、决定以及购买;二是通过网络数据监控和大数据挖掘有效挖掘客户的需求和想法,在客户需求中创新产品,精准定位服务营销策略,有效地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功能性;三是进行新技术服务的广泛推广应用,流程优化中形成完整的体系,创造旅行全程优质服务。

二、智慧旅游的智慧功能

(一)智慧管理的功能性。智慧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颠覆了传统的旅游运营模式,将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旅游管理中,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智慧旅游时代,在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官方信息决策能力逐渐弱化,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和自己认同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方式。智慧旅游的管理功能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二是利用信息咨询服务,正面影响旅游者的决策;三是咨询服务做到及时有效,便于旅游者每一个环节能够便捷的使用;很多咨询的提供自身前期的旅游情况介绍,当游客到达该地因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并且旅游路线设定不够科学合理,所以没有体验到该地的地方特色,导致整个旅行效果不佳,因而在向周边朋友渗透的时候,也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信息咨询服务要做到全程跟踪性,可以根据旅游者提供的信息制定合理的的旅行路线,并在旅行中也做好旅游方略和向导,提升旅行质量,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智慧营销功能。智慧旅游的营销功能主要凭借智能化的营销手段提高大众对于某一地点的了解程度,形成将来或者潜在旅游导向。营销内容包含旅游所在地文字、音像、图片等相关的旅游资源,对潜在旅行者进行主动推送的方式开展营销。推送过程中注意全程性、动态性、互动性,同时鼓励主动用户渗透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关键,诸如微信中朋友圈,让其周边的人在互动中了解咨询信息,为其出行提供导向信息。智慧营销是运用现代设备和媒体加大潜在旅游意向群体到某地旅游的可能性。

(三)智慧服务功能。智慧旅游的服务功能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职能机构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公共服务功能。例如,开放景区的三维信息展示、游客携带导游和导览,在制定服务的位置触发服务按键,提供相关的服务咨询。二是信息服务企业根据商业市场的推进和旅游热点的预估开发出为潜在旅游用户使用的智慧服务,运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应APP,为旅游者提供路线图和酒店预订等相关的延伸信息服务。

三、智慧旅行的基本实现途径

(一)政策路径。智慧旅游实现智慧功能,主要依赖政策约束力以及行业法律、法规。随着国家《旅游法》的颁布,许多地方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智慧旅游项目,但智慧旅游是系统的、综合性的旅游,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对智慧旅游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限制,是其未来发展的瓶颈。要实现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理清在这个过程中要施行的权利。另外,强化政策执行力度,鼓励政府在合理运用自己职能的基础上发挥政府政策性功能,但避免政府在智能使用过程中把职能特性和商业项目挂钩;强化监督力度,项目上维护政府的公信度,让智慧旅行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二)管理路径的实施。旅游智慧化管理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大量旅游信息零散,不能和海量的旅游者相对称。二是旅游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不能协调对策。三是中小型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对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偏低。应通过建立“一中心多系统”的管理架构解决智慧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建立调度能力强的指挥中心,构建多系统确保智慧旅游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样各项功能发挥效率才能提升。

(三)智慧旅游的技术路径。智慧旅游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在研究中智慧旅游的技术开发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但从实现路径的角度考虑,当前的关注重点不仅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中,其核心是要确保各项技术功能的最大发挥。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是智慧功能的实现基础。

(四)营销路径。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可以在目的地、路线、出行时间等方面自己选择合适的旅游方式。智慧旅游功能的实现不仅要依托以上的“三化”,更要构建智慧营销系统。在框架下有四个子系统包含其中。一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功能是满足旅行者对旅行路线的选择。二是营销评价系统,主要功能是刺激有潜在旅游欲望的人旅游。三是游客的互动积分活动,作为旅游评价反馈情况,这也是了解游客个性倾向的重要平台,根据数据分析出游客的喜欢,制定相关的旅游策略。四是开展旅游自媒体营销政策,目的是为旅行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结语

实现路径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价值;实现路径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定位

(一)基于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职能定位

基于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详细的定义。牛彦秀(2007)指出,管理会计仅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能够提供企业经营的核算信息,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而言具有核算功能。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按照各个步骤在企业经营中实施有效的措施。范丽仙(2014)提出,企业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管理会计不但体现传统会计监督和核算功能,也体现组织和规划功能,同时还具备评价和控制功能。管理会计职能的核心是企业管理者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数据信息开展计划、控制和评价,从而高效利用已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通过归纳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管理会计职能应包括决策、控制和评价。管理会计可以控制企业运营,实现既定的规划,考核企业运行成效,从财务核算拓宽到对企业过去反映、对现在控制以及对将来规划,形成了完整的时间轴来管理企业运行。

(二)基于企业价值的管理会计职能定位

企业经营管理者从起初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逐渐变为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管理会计功能也随之改变。赵成民(2007)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了会计管理的职能,指出管理会计具备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评价等职能。宋庆恩(2010)提出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几乎围绕价值管理开展,管理会计的职能重点划分为:预测经济环境、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服务、为企业经营提供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指导考核企业经营业绩。为创造企业价值,管理会计应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方式,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可以开展从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企业内部完备的价值链条。所以,王斌和顾惠忠(2014)基于企业价值的视角,将管理会计职能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信息支持体系,为企业分析价值和驱动要素决策搭建信息平台;另一个是管理调节体系,以价值驱动要素为基础规划和调节企业经营过程。

二、元亨公司管理会计职能实现路径

(一)管理会计岗位设置及职能定位

(1)元亨公司简介。湖南元亨公司于2005年创立,位于长沙市,是专门制造中央空调和冷却塔的企业,企业在长沙和合肥建有生产基地,拥有遍及全国的客户。十几年来,企业高度重视经营管理,坚持“品量高、工期短、成本低”三大生产原则,抢抓发展机遇,持续不断开展产品结构审计,采取兼并重组和拓展行业的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了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元亨企业从规模较小的企业,发展奥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10多个控股子公司,在全国各个区域布局,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企业发展之初,公司管理非常薄弱,但管理层非常注重企业管理,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积极引进高端人才,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学习来改变企业管理,学习了大量关于成本否决、作业成本监管、企业责任会计等先进管理理念,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监管和控制成本的能力。(2)公司岗位设置及主要工作内容。元亨公司根据惯例需要设立了管理会计岗位,并专门成立管理科,通过十多年的发展,管理会计职能不断拓展,细化了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达到管理会计监管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本文重点分析元亨公司的岗位设置及主要工作内容。第一,成本管理岗。元亨公司以预测与决策成本为目标,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管理。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审核生产车间产生的成本和费用,分为计制造成本费用和当期损益期间费用;其次,分析上述两部分费用,把每部分费用划分为固定成本费用和变动成本费用;再次,编制产品成本的制造成本费用,将费用依据性质分别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账户中。在每年度将制造成本中每个项目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进行汇总,并将制造成本和变动成本部分汇总。最后,获取固定成本信息和变动成本信息。从元亨公司成本管理岗分析,元亨公司成本管理重点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与控制成本,从而实现预测和决策企业成本的目标。第二,费用管理岗。元亨公司为规划和控制生产经营费用,专门设立费用管理岗,主要职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企业发生的费用;另一方面是控制规划费用。元亨公司费用管理岗坚持减少企业成本的原则,编制了预算管理制度,明确了经理办公室、预算团队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并确定了预算领导的详细职责。元亨公司费用管理岗重点采用预算管理计划和控制发生的费用。第三,管理会计报告岗。元亨公司按照一定时期编撰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资料。每月结账后一周内,管理科依据本月账表填写固定格式的管理会计报告,此报告反映了企业管理层最关心的经营指标,分析比较这些指标与预算数据。尤其重点分析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评价有关负责人执行工作状况。元亨公司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与预算之间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元亨公司将预算总目标及各部门预算分目标作为业绩评价标准,对比实际情况与预算数据,找出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奖惩,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工作过程:一方面是管理分析评价会计报告中各指标,了解预算落实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依据落实预算情况对企业责任人进行奖惩,并为确定以后的预算目标提供遵循。

(二)管理会计职能实现路径

(1)实现预测和决策职能的路径。管理会计预测和决策职能重点根据企业将来的经营目的和管理方式,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选择有效的模型量化问题,预测企业销售状况、利润大小、成本高低以及企业资本变动状况,并根据预测的情况,提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对策方案。企业的决策水平是以预测情况为基础的,从多种预测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按照相关的企业目标和相关资料,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核心的工作是按照企业管理层掌握的企业信息对各种方案开展可行性论证,全面衡量有关因素对方案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选择最佳方案。从元亨公司成本管理岗分析,元亨公司通过精确的运营预算,规划和决策企业经营管理,制订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元亨公司预测经营管理重点用于销售、成本、资金以及利润等方面的预测,确定合理有效的预测指标,选择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并对预测成效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元亨公司在设计产品和生产产品之前就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测算,重点包括设计产品、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的成本。从预测成本及时间顺序分析,重点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编制成本计划和确定成本方案时,元亨公司重点按照当前公司生产和销售情况,明确经营目标的基础上,预测经营管理成本。改进公司每年生产技术,分析计划年度产品成本情况,比如分析成本管理岗每年的产品成本态势,按照产品产量和所需成本之间的关系,预测公司的未来发展态势,从而为预测公司下一年度的产品成本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元亨公司在执行成本计划时继续预测成本,主要目的是考察执行成本计划的因素,进一步预测完成计划的情况,这期间元亨公司重点分析前期成本计划落实情况,考虑公司生产技术,预测对后期执行成本计划情况,从而选择生产过程中的最优成本方案。三是元亨公司重点分析成本管理岗的主要指标和成本变动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经济技术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经济技术方案。四是成本管理岗分析产品成本、数量和利润三者的关系,采取本量利分析法,预测企业产品保本点和保利点对应的销售量,预测为达到目标利润所需的固定成本及目标变动成本情况。另外,为实现预测目标,管理岗位还应提出固定成本和控制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有效方案,按照目标利润的变动,拿出相对应的决策。综上所述,实现预测和决策职能应确定对象,分析其动因,根据企业经营活动提出多种方案,并选取最佳的方案,并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反馈。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2)实现规划和控制职能的路径。管理会计规划和控制职能主要通过管理手段对元亨公司经济活动开展规划,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制约,从而实现预期管理目标的过程。元亨公司管理会计的规划和控制职能,核心是通过全面预算监管来完成。元亨公司根据编制的预算,开展控制经营行为,同步的报告和记录企业经营活动,实时比较分析实际数据同预算数据的不同,并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合理确定责任方。另外,对个别不利的差异提出改善的办法,根据需要修改预算,从而发挥控制职能,通过管理会计有效监管元亨公司经营过程,实现各个计划的目标。元亨公司管理会计计划和控制职能重点有以下部分构成:一是制定控制标准,全面预算不仅是元亨公司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元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标准,为有效开展控制,应全面预算各项监管指标,按照元亨公司责任分工抓好落实,制定有关责任部门预算,作为考察责任部门的依据;二是及时记录日常生产获取的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反馈,根据企业制度编制报表;三是分析比对企业经营的反馈信息和责任预算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检验责任部门的绩效情况;四是纠正存在偏离预算差异的地方,深入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调整元亨公司的经营活动,保证实现企业预期的生产经营目标。就元亨公司预算管理而言,主要由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预算反馈三个控制构成,重点通过三者来实现,其中为实现预算执行控制,设立了费用管理岗的审批权限,划分了有关责任;设置了预算调整权限,明确规定预算调整的情况;同时对预算情况进行报告,确保反馈信息迅速准确。通过上述分析,管理会计规划和控制职能是采用预算管理体系来实现,如图2所示:(3)实现分析和评价职能的路径。管理会计分析和评价职能主要对象是企业内部责任单位,验证各单位的责任,实行考核评价。元亨公司重点通过责任会计制度考核有关责任,编制管理会计报告分析计算企业经营利润、成本费用及资产管理有关的指标数据,最终还是评价各管理部门完成业绩和履行责任的情况。另外,元亨公司实行平衡记分卡,通过平衡记分卡展示公司财务目标,并检验执行和实施战略的成效,元亨公司通过平衡记分卡不仅分析了财务指标,还能评价顾客、业务流程及员工等有关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在企业内部经营方面,为抢占市场吸引客源,满足股东对财务回报的需求,元亨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组织财务,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财务目标,设立了检验目标的一系列指标。在员工学习成长方面,元亨公司管理会计报告岗明确了公司长期实现目标,重点包括组织信息体系、员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检验。对以上各方面的检验都转化为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产品质量、订单时间、产品研发、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得到逐步改进,减少了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了销售额,提高了资产周转效率,为企业发展带来了高额利润。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分析和评价非财务指标,使元亨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非财务业绩动机,实时掌握除财务资本之外的其他要素影响情况。通过管理会计报告和平衡记分卡,分析考核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绩效,评价财务、顾客、业务流程、技术创新和员工五个角度对公司产生的业绩。财务方面的评价指标最为重要,其他方面的业绩评价服务于财务方面的业绩评价,而且最后落实到财务方面的评价指标上。元亨公司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获取最好的业绩,首先应让客户满意,只有客户满意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为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需要,元亨公司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推动技术创新,这些都需要企业员工来实现。根据以上所述,设计了管理会计的分析和评价图,如图3所示。

三、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管理会计职能与企业内部管理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职能重点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推动企业管理层更好地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因此,管理会计拓展了传统会计监督、反映的职能,赋予了新的管理职能,但具体有哪些职能,当前的专家学者没有定论。所以,本文梳理总结了有关管理会计职能,以元亨公司为例,分析了有关管理的实践运用,考察已有研究总结的管理会计职能,发现管理会计职能包括预测和决策、规划和控制及分析和评价三大职能,从单纯的财会核算与反映拓展到了反映企业过去、控制现在及规划未来。这些职能有机连接起来,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时间链,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归纳总结研究结论,清晰地发现实现管理会计职能的路径及管理会计职能的内在逻辑,其中,实现预测和决策职能的路径是建立在成本对象的基础上,分析成本动因,体现控制经营成本的多种方案,采取变动成本法选择最佳方案;实现规划和与控制职能的路径重点采取预算管理体系,明确经营管理目标,编制并执行预算,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反馈有关信息并调整预算,最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分析和考核职能的路径是有关责任单位编撰管理会计报告分析企业利润、成本、资产管理涉及的财务指标,通过平衡记分卡从顾客角度、业务流程角度、技术创新角度以及员工角度评价公司业绩,通过以上的非财务分析和评价,转化成财务评价,达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市场销售额,提升资产周转率,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启示

一是企业要依据实际经营状况,采取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和技术,做好经营预测和决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对企业的每个部门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境进行科学预测。而这些预测工作需要管理会计的新技术去落实,如分析企业变动成本,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新兴的方法。只有科学有效的预测,才能选择出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另外,企业开展预测和决策时,需要结合企业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会计,充分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有得出最优的决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充分利用管理会计预测和决策职能,协助企业管理层筹划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公司加强预算监管,切实发挥管理会计规划和控制职能。任何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目标,需要明确划分企业决策者与管理执行者的权限,发挥有有关管理会计职能,做好会计管理规划和控制工作。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经营活动,管理者考虑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规划和控制当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计划公司的经营活动,使计划实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同时,严格执行企业预算,有效控制企业预算执行过程,客观调整预算执行发生的偏差,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规划和控制功能,实现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三是公司持续加强业绩评价体系建设。元亨公司分析与评价经营业绩,不仅从财务角度出发,而且机结合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两类指标。有关企业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通过企业相互协调和资源合理分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目前企业业绩评价状况分析,几乎都注重评价财务指标,忽略了非财务指标。所以,实现管理会计分析和评价职能,企业需要转变原有的评价理念,破除原有传统财务业绩评价,将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统筹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实现企业短期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崭新的业绩评价体系。

作者:瞿慧芹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斌、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会计研究》2014年第1期。

[2]张桂秀、汪智芳、彭峰:《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与信息质量》,《财会研究》2010年第4期。

实现路径范文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路径探讨

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宝贵资源,发挥出事业单位档案的实用价值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事业单位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还存在着问题,需要采用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路径。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能建立起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制度。这不仅影响档案使用效率,而且影响事业单位档案质量。首先,没能建立起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制作标准不规范、不统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式方法随意,浪费查询时间且工作成本较高。其次,档案管理在收集、保护、借阅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制约了档案作用的发挥,没能为事业单位和公益事业的开展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第三,档案管理制度执行的较为松散,制度执行普遍停留在表面,严重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二)档案利用率相对较低。事业单位档案利用率相对较低,目前还没有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的向社会免费开放,档案管理、查阅、使用和指导作用没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严重地浪费了档案资源。首先,事业单位档案的查阅程序较为烦琐,需要大量的申请和长时间等待才能查阅到相关档案,没能体现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其次,档案检索工作较为落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仍以纸制档案为主,没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档案查阅中的实际作用,缺乏科学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影响了事业单位档案的作用效率。第三,事业单位档案没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贡献力量,大量珍贵的社会信息被淹没在档案当中,事业单位没能有效地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一)无纸化管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趋势,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社会接轨,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接轨。首先,档案管理要求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的多媒介形式保存,可以提供文字、图处、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其次,现代档案管理与保存更依赖互联网技术,纸制档案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文字存储无纸化是档案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力求发挥出无纸信息的快捷性优势。第三,把档案资源以链接形式融入互联网当中,形成虚拟化的档案管理,这将成为未来档案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二)数字化管理。现代数字化的数据处理方式意味着信息质量的大幅提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样需要引进数字化的概念。首先,要求档案管理借助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基础档案进行加工制作,使原始档案符合数字化传输的基本要求。其次,强调运用现代摄影技术把档案制作成可以高效传播的数码资料,微缩技术、数码技术、电子档案技术成为时代对档案管理的主流方式。第三,现代档案管理工作追求的数据压缩技术将最终取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同时有效避免了档案被蛀蚀等传统管理时代的问题。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路径(一)创新档案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受到技术、资源和经费等种种条件的制约,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发展的较为缓慢。为了能够加快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需要事业单位围绕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规划。首先,明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近期与远期发展规划目标和工作步骤,在全面审视现实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其次,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档案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制订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在工作制度中要体现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方法。(二)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力求日常管理操作上全面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目标。首先,建立符合现代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操作标准,提升事业单位基础档案的制作质量,使事业单位档案更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加强电子档案的纠错能力,提高对事业单位档案的保护力度,为发挥事业档案单位作用做好准备。(三)提升档案服务工作水平。以开放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开放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的不断前进,只有实现事业单位档案向公众免费开放,才能加快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首先,提出事业单位档案向社会开放的基本要求,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开放力度和开放水平,完善事业单位档案免费开放的具体措施。其次,普及提高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电子化的应用,力求发挥出电子档案的优势,在配齐基础设备的基础上,由地方档案部门主持通用的基础性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软件系统,不断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

三、结束语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时代对事业单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事业单位应对未来工作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断的改进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和人才,加强对档案管理操作办法的全面改革,才能发挥出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的作用,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跟上时代步伐。

作者:周霞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供销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实现路径范文篇9

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在演化博弈论中,其不再将人作为超级理性的博弈主体进行处理,而是认为人类通常是通过试错的方法来达到博弈均衡的。在演化博弈论中,其基本思想和生物进化理论相似,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其所选取的均衡是达到均衡过程的函数。因此在演化博弈理论中,其均衡点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等都会对博弈均衡造成影响,因此其分析过程中更具实际意义。在进行演化博弈论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演化博弈论模型通常是基于“选择”和“突变”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其中“选择”主要是指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策略并在以后被更多的参与者利用,而“突变”是指部分个体以随机的方式选择不同于群体的策略(可能是能够获得高支付的策略,也可能是获得较低支付的策略)。突变其实也是一种选择,但只有好的策略才能生存下来。突变是一种不断试错的过程,其也是一种学习与模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适应性且是不断改进的。不具备这两个方面的模型不能称为演化博弈模型。从演化博弈分析来看,其主要是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以参与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动态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以分析群体为什达到了相关的状态;另一方面是群体的演化,也就是类似于生物学中的选择和突变,在群体的演化中也会存在选择和突变的过程,并且二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电子商务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为何停滞不前?处于信息主导地位的电子商务应该从何处切入到农村商贸经济之中?这两者实质上都是取决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路径策略,因此如何选择和制定策略是整个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农村商贸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因此在对其分析中,可以应用演化博弈来进行处理。本文对长期的农村商贸经济特点及产业集聚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然后推导出电子商务创新路径策略达到稳态均衡的条件,并围绕该条件设定相关的政策及制度,以探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创新路径策略。

农村商贸及经济产业与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商贸及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从我国农村和城市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城市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受限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产业离散化严重,集聚度不高,商贸流通困难,其在整个经济产业体系中很难形成和达到城市的规模化和集聚化的效应。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商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产业布局分散阻碍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产业都是以村集体产业为主导,而大部分村集体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其基本实现满足当地需求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形式。虽然后续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其有效的推动了农村商贸流通及经济发展,但是受限于长期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分散式的产业模式的限制,其无论是在商贸流通还是企业生产的交通运输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劣势地位。产业集聚度低、布局分散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其是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第二,产业集聚程度低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当前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受限于低水平的产业化程度,其导致了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种分散的模式致使我国农村资源利用极低。虽然近年来国家从各个层面开展了相关补贴,以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集中整合,但从整体来看其效果仍不理想,这也是我国农村产业集聚化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第三,产业经济优化难度大,传统方法很难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靠资源利用效率,其更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大力发展原材料生产加工工业,并使之与城市对接,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大部分企业是以乡镇为主导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布局上没有从整个产业的发展角度进行规划,并且没有长期的考虑到整个当地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企业在产业结构上互不相关,很难利用产业集聚效益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且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的难度极大。(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电子商务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我国各大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进军农村市场,其逐渐开始结合农村实际的情况开展相关电子商务服务,这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但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对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甚微,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缺乏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规划,没有形成农村地域特色。从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来看,其基本形成了物流的全面覆盖,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主导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农村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服务站,这种服务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的模式有效的打开了农村网购市场,但在另一方面,其对农村涉及的农产品产业、农业服务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甚微,仍未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网络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体系;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缺乏,劳动力不足。由于城市产业的高度集中,电子商务在城市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实现对城市网络信息的全面覆盖。但是在农村,由于人口分散,以土地和山林为主要的生产资源的生产模式使得整个农村产业化成本极高,农村产业分散程度也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信息化及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过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村相对城市依然落后。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电子商务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第三,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其主要依托农村已有的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及原料初步加工,并通过传统的商贸活动来完成交易。而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面,农村企业的相关意识非常薄弱,这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加工企业长期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和原料销售上,其市场规模无法得到扩大,这极大的阻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演化机制及创新路径分析

实现路径范文篇10

[关键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程序正义;司法技术

Abstract:Althoughproceduraljusticeistheformofthewaytoachieveunificationoflegaleffectandsocialeffect,andjudicialtechnologyisthephysicalwaytoachieveunificationoflegaleffectandsocialeffect,thereexistinevitablelimitationsforproceduraljusticeandjudicialtechnologytoimplementunificationoflegaleffectandsocialeffect.Therefore,thecombinationofproceduraljusticeandjudicialtechnologyisnecessaryinimplementingunificationoflegaleffectandsocialeffectsoastomutuallypromotethejudicialrealization.

Keywords:legaleffect;socialeffect;proceduraljustice;judicialtechnology

一、程序正义:形式路径

法律效果体现形式正义,社会效果表现实质正义,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增进两者的融合与协作,就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法学界,程序正义理论的提出,对于实现裁判的公正具有重要价值。那么,程序正义能否成为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路径选择呢?

(一)程序正义观念的渊源及相关理论

程序正义的观念起源于13世纪英国普通法中,并在美国得到发展。程序正义观念的古典表述在英国是“自然正义”,在美国是“正当法律程序”。自然正义是英国法治的核心,它包括两个基本要求: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的诉讼案件的法官;法官在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1]25。这两项基本要求,成为程序正义观念的最早表述。在美国,程序正义观念得到很大的发展,根据美国学者和联邦最高法院的解释,正当法律程序可分为“实体性正当程序”和“程序性正当程序”两大理念,程序性正当程序所表达的价值就是程序正义[1]29-30。

到了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程序正义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程序正义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在罗尔斯看来,如何设计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从而对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合理的分配,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合法期望进行合理的调节,这是正义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按照纯粹的程序正义观念来设计社会系统,“以便它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正义的”。罗尔斯对纯粹的程序正义的分析是与其他两种程序正义形态相比较而进行的。在他看来,完善的程序正义的特征是,有关公平的分配问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标准,而且设计一种保证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程序是有可能的。典型的例证是公平分配蛋糕的情形:为了保证公平——即人人平等地分配蛋糕,最好的程序设计是让一个人划分蛋糕并得到最后的一份,其他人都被允许在他之前得到,这样他就不得不平等地划分蛋糕,以便自己能够得到尽可能最大的一份。不完善的程序正义的标志是,存在着判断结果正确性的独立标准,却没有保证达到它的程序,典型例证是刑事审判:即便法律被仔细地遵循,过程被公正恰当地引导,还是有可能达到错误的结果。一个无罪的人可能被判有罪,一个有罪的人却可能逍遥法外。因为设计出一种总是能够达成正确结果的审判程序是不可能的。与上述两种程序正义均不相同,在纯粹的程序正义中,不存在任何有关结果正当性的独立标准,但是存在着有关形成结果的过程或者程序正当性和合理性的独立标准,因此只要这种正当的程序得到人们恰当地遵守和实际执行,由它所产生的结果就应被视为是正确和正当的,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纯粹的程序正义最典型的例证是:在活动中没有关于结果正当性的标准,只要遵循正当的程序,任何一种分配参加者现金的结果都被视为公正的[2]85-97。

(二)程序正义的价值

罗尔斯关于程序正义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程序与实体、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的重要性,引发人们对于程序正义的价值的思考。关于程序正义的价值,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程序工具主义,只要法律程序公正,实体结果就是公正的,程序是为结果服务的;一种是程序本位主义,强调法律程序具有独立于实体结果的内在价值,具有保障人的尊严与自主性等价值[1]36。本文并不想全面评价程序正义的价值,只想借助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理论来探讨程序正义对协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把罗尔斯提出的程序正义理论应用于司法领域,可以概括出如下观点,纯粹的程序正义实际上表明只要程序正义,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司法都是公正的;而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则正好与之相反,它所强调的是只要结果是正义的,就说明程序正义,司法就是公正的,而如果结果不正义,就说明程序出了差错,司法也就是不公正的。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从某一个侧面抓住了司法公正的实质,但又都不够全面。纯粹的程序正义的观点强调了程序之于司法正义的重要性,强调程序正义的观念是赋予审判正当性的重要根据。公正的程序活动是公正的裁判结果得以产生的基石,但是,公正的程序活动并不必然产生一个公正的判决结果,而判决结果不公正的司法绝不能称之为司法公正。所以,透过正义的程序活动获得公正的判决结果,才称得上实现了司法公正,即罗尔斯所说的完善的程序正义[3]。我们又知道,法律效果是司法裁判的形式标准,社会效果是司法裁判的实质标准,法律效果好,社会效果不好或法律效果不好,社会效果好都不是正当的裁判,可以说两者是司法裁判正当性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法效果与司法公正是同义概念,也就是说实现了司法效果就是实现司法公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司法裁判既不能完全依靠普遍性规则(形式标准),也不能完全抛弃个别化处理规则(实质标准),可以发现真正公正的判决既需要尊重规则,因而必须坚持形式正义,也需要临机应变、考虑情境条件,因而必须容许进行裁量。但后者往往导致对前者的否定,难免存在矛盾。但可以确定的是,裁判首先是依据规则来进行的,体现的是裁判的法律效果;当依据规则作出的裁判显失公平时,法官的裁量才得以进入判决当中,体现裁判的社会效果。因此,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而程序正义的提出,保证了法律效果得以实现,并为实现社会效果提供了形式保障。

(三)程序正义的局限

程序正义的引入对于维护司法裁判的公正性意义重大,但程序正义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在司法实践中,尽管它对现代法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矛盾,但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从而为此付出代价。程序正义形成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程序正义并不始终代表公平的理想,反而易产生新的形式性。现代社会变迁非常之快,产生了大量、新生的利益冲突,依据既定的司法程序办事,个人及集体的权利就必然不能受到公平对待,反而会助长官僚主义作风。程序越是精巧,官员专制就越有可乘之机。不仅如此,司法越注重程序正义,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关注司法判决的公正性问题,官方法律与老百姓的正义感之间的差距也就愈大。在老百姓眼里,法律只是为某些人或某些集团服务的,而渐渐怀疑法律的权威性,进一步影响到司法权威,使司法失去公信力。

2.在法治社会,程序正义是成本很高的正义,需付出代价,耗费巨大的司法资源。在诉讼中,程序越是中立,其形式性越强,也就越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然而另一方面,高度的中立性要求高度复杂细密的程序保障,立法者不得不设计出精致的技术性规则。如对贫困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保障现实双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涉及贫困者得以利用程序规则。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兴起,诉讼案件呈现一种快速增长的态势。案件的迅速增长造成了与有限的司法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程序规则越是复杂化、技术化,就越可能导致诉讼的迟延,而不利于当事人利用[4]。“迟来的正义非正义”,为了程序正义而降低司法效率,甚至出现实际从事犯罪的人却被宣告无罪,从而违背实质正义的情况[5]5。可以说,这是法治进程中的代价,并被法治所包容的不可避免的缺陷。

3.在我国尚缺乏程序正义的理念以及一整套制度来确保法律程序发挥。公开、透明、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法律程序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在法治社会肯定是受到欢迎和接受的,不可能给司法恣意的机会。但是,当下仍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非法利益,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成了歪曲社会正义的“正当”理由。程序正义理念还没来得及发挥其正当作用,它的流弊就已经很明显了。因此,程序正义的理论能否接受是一方面,制度能否保障法律程序顺利运行又是另一方面。而缺乏这样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操作,司法效果的实现又将面临新的困境。这就好比,假如法官在法庭上审理一起案件,法官希望整个审判在自己的控制下,当事人双方通过举证辩论,法官希望给出双方满意的一份判决(好比是实质正义,这应是理想,双方对判决不可能都满意),又希望自己的审判行为是公开公正的(好比形式正义),那么法官起码要为审判提供计量工具吧,起码要提供审判场所、设立监督机构(检察院、人大监督、群众、新闻媒体旁听等),当法院缺乏上述制度和技术支撑的时候,想实现法官的理想是不可能的。法官得靠自己的能力、威信,甚至是暴力去维护法庭的秩序和判决的公平,久而久之,法官会发现自己离当初的理想越来越远,其裁判越来越不公开和公正。

综上,程序正义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法治社会仅对其局限性包容还不足以完成实现司法效果的任务。可见,形式路径不是唯一的价值选择,对程序正义所衍生的新的形式性如何解决又成为司法面临的新问题。那如何来补充程序正义的缺陷呢?各国在司法中普遍采用“合理性”原则来补充“合法性”原则[5]8。即法官借助于司法技术来适应社会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付不断产生的新事物,从而体现社会效果。这也就是法律适用的“衡平”化——法官司法政策的运用。

二、实质路径:司法技术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与范围

依法裁判是司法过程的核心,法治的内涵包含着法官作出的判决,必须以法律为最终依据。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法官裁判并不是完全依据法律规范,当然在这里要分两种情况,法官故意枉法裁判,这显然没有把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如果法官并非枉法裁判,在司法实践中是不是一定会把法律规范作为最终依据呢?有这样一个案例,南方某地导致一对老人双双自杀的“欠条案”。原告以一张欠条证明自己对被告的债权,被告承认该欠条是自己亲笔所写,但主张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因为是在原告拿着凶器威逼之下所写。法官最终以被告不能就“原告手持凶器威逼”举证,判决被告败诉。关于本案,梁慧星教授认为,片面强调程序规则、举证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而忽视“法官”的作用,不仅违背法律的正义性,也违背裁判的本质。在这里“法官”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是法官运用法律技术解决纠纷作出公正判决的能力,而不是僵硬地适用教条式的法律。实践中,法官常会面临一些复杂、疑难的案件,没有合适的法律规范可以适用,或依据一定的法律规范可能得出错误的判决,而法官又不能将案件置之不理,为应对这一难题,法官在不断试错的经验下总结出了作出正当判决所遵循的法律技术,司法过程的技术运用就成为裁判的正当性渊源。“法律技术”一词在学界使用也是比较普遍的。例如,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就有“法律技术”的提法,并将其解释为“为达成一定政策目的而限制,或扩张侵权责任时而采用的手段”,并将“法院如何解释适用法律,以促进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作为技术之一。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则认为,“发展和适用法令的技术、法律工作者的业务艺术”,与法令本身“都是同样具有权威性的,也是同样重要的”。而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区别,也可在技术中得以说明。同样为我国学者所广为引用的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第3部分即为“法律的渊源与技术”,第18章的“司法过程中的技术”包括“宪法之解释”、“法规之解释”、“遵循先例原则”、“案件之判决理由”与“司法过程中的发现与创造”5种技术的阐述[6]。那么,什么是法律技术?胡玉鸿教授认为,法律技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技能,是法官对于法律问题予以处理时的手段和方法[6]50。我们认为此概念只从一个层面即司法技术说明了法律技术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法律,它需要经过生成、实施、实现,即通常所说的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活动。也就是说,法律技术还应包括立法技术。立法技术是指立法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制定清晰、简明、涵盖普遍情形的法律条文的能力。即立法者既要考虑法律的可控性及必要性,也要考虑法律条文实践中可行性。立足于司法层次而言,法律技术应当包括司法主体将法律行之有效地运用至案件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技术性要求。按照胡玉鸿教授的划分,就司法层面而言,法官在规范法运作的规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技术要求包括文本分析技术、事实发现技术以及法律适用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6]50。我们可以认为法律技术与司法技术是种属关系。

(二)司法技术的价值

司法技术是法律技术的一个种类,司法又可称为法的适用,因此司法技术可表述为法律适用技术。胡玉鸿教授把法律适用技术分为7个方面,其中利益衡量技术对协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有重要价值。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都是司法的价值目标,当两者冲突时,如何调试相互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司法面临的重要任务。对冲突的利益确定其轻重而进行权衡与取舍涉及既有利益衡量的依据和正当性问题,同时也有利益衡量的技术规则问题。我们知道司法活动展现的是当事人的博弈,不可避免地会有赢家和输家,出现零和博弈的结果。司法裁判的结果是刚性的、非此即彼的,其决断的不仅仅是是非,还有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而如何促使当事人相互沟通和妥协,最终妥善解决纠纷,双方对判决结果都满意,达到非零和博弈的结局呢?在司法技术中运用调解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式。“调解本质上是一种以合意为核心要素的纠纷解决方式。”[7]合意实质上就是双方利益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妥协即正义。“在第三者的参与下,双方当事人在协商对话的基础上,可以相对自由地约定解纷之过程,[LL][JP+1]并能一下子就进入争议问题的核心,谋求纠纷的圆满解决。由于当事人双方最清楚他们的争点和利害所在,权衡得失之后所达成的合意便能更充分地体现他们的要求。”[7]在刑事领域,刑事和解制度也引起学界的关注。为了和谐解决刑事案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尽可能减少不和谐因素,刑事司法领域提出了刑事和解的政策,在实践领域并得以贯彻。如柯昌霞交通肇事案。2005年8月7日5时30分,柯昌霞驾驶鄂C33102轿车,在305省道317km+400m处,将行人张志莲撞死,柯昌霞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案发后,柯昌霞主动报警,积极赔偿,并主动多赔偿被害人家属三千元。经竹山县检察院到实地复核,被害人家属对赔偿非常满意,并要求对柯昌霞从轻处理。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柯昌霞为过失犯罪,归案后能够认罪、悔罪、积极赔偿损失,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法定刑较轻,即使起诉到法院,一般也会判处缓刑或免处。竹山县检察院经过认真考虑,并进行了复核,经过了科内讨论、检委会讨论,作出不起诉决定,既做到了实体法上的公正,也做到了程序法上的公正,保证了不起诉权的合理、正确使用,从而确保了案件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①。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危害行为较轻、后果不严重的轻微刑事案件采取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加害人与被害人有机会面对面地协商,有利于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能切实提高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效率,有利于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并被社会接受与承认。此制度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并最终在刑事领域实现司法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司法中利益衡量技术的采用对于化解民事、刑事当事人双方的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寻求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三)司法技术的局限

司法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规则与价值之间的冲突,起到了实现司法公正的作用。像任何事物一样,它也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我们都知道法官严格依法裁判与当事人、民众对司法的预期是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重实体、轻程序”,当事人具有典型的社会效果的思维倾向。司法运行过程是否合法当事人关注并不是很强烈,普通民众不能接受的是实体不公正而不是程序不公正,刘涌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多数当事人看好的是法官裁判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而很少顾及纠纷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民众对法官角色期待也很明确。他们对法律规范不熟悉,主要看判决效果如何来对法官进行评价[8]。如果法官不注重运用自由裁量权,不考虑裁判本身活动的目的,可能很难受到民众的认可,甚至可能会引起民众与法院的冲突。因此,这两种境况造成法官在裁判过程中运用司法技术来满足民众与当事人的愿望,其实形成了民意左右司法的情形。司法技术的运用偏重了社会效果,使得司法变得极不确定,个别化处理问题需要的增长。程序化制度的缺失必然促使司法恣意,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严重影响到法律的普遍性,最终成为阻碍法治建设事业的难题。

三、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路径:程序正义与司法技术的互助

如前所述,程序正义的形式性与司法技术的实质性对于实现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认为只有将两者建立协作关系,才能达到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司法裁判中程序的引入,确保了司法在法律规则的轨道上运行,程序是司法裁判公正的基础。但裁判并非完全由程序左右,当程序可能导致不公正的裁判时,司法技术的应用就变得不可或缺,可以说,司法技术弥补了程序的不足,是程序的补充。因此,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需要将程序正义和司法技术结合起来,共同互助促进司法公正。

总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司法的永恒主题,是和谐司法的需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或力争达到和实现的目的,这是法律的本质和内涵对我们广大司法工作者提出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要求。但是对任何问题的追求都应有节制,需要的是把握平衡。正如伯尔曼所说: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综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非此即彼”让位于“亦此亦彼”。不再是主体反对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不再是意识反对存在,而是意识与存在同在;不再是理智反对感情,或者理性反对激情,而是整体的人在思考与感受[9]。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M]//诉讼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5-87.

[3]刑事司法正义论[EB/OL]./lw/yzcs/lw_68402_2.html.

[4]张其山.接近程序正义[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6):3.

[5]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浙江大学学报,1999,(5).

[6]胡玉鸿.法律技术的内涵与范围[J].现代法学,2006,(5):50.

[7]王建勋.调解制度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外法学,199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