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22:37:04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1

通过对《大学生素质训练教程》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沟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不再胆怯那所谓的场面了,对自己充满自信,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对此,我认为沟通和自信在我们生活与学习中有很重要的意义,那我就来谈谈吧!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沟通是传递亲情的方式。作为90后的我们却更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而让我们沉默寡言,让我们与父母之间不再进行交流而产生了代沟,这时的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为例,我从小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很少看见自己的父母,而且只有在自己没有生活费时才会给他们打电话,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了什么印象,从而对他们不理也不睬,像自己是见到外人一样。今年我高考后,去了他们生活了十几年城市,拉萨!这也让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但这也一点不能让我兴奋,此时的我和他们依旧如同从前一样,没有多的话语,心中对他们没有什么感觉,近在眼前却又在天边一样,这就是我从小没在他们身边,没有得到沟通吧!以前觉得这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经过对该模块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这个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主动,主动与父母联系,并和他们说说自己的情况,问问他们的近况,渐渐的我们之间话逐渐变多了,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知道要生活费才给他们打电话的一个孩子了。

沟通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长久的存在于这个社会中,不是企业拥有很多的钱,但我也不否定,这毕竟是很总要的一部分,而是企业知道沟通,通过沟通,让自己的员工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承担风雨为企业创造辉煌,而不是大难临头时各自飞。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在那次的演讲中,我由于眼睛一直望着天花板上,而被老师说下次课要重新进行演讲。经过老师的这一次提醒,所以我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就看着下面的同学讲了。演讲也是需要沟通的,因为演讲的目的是需要大家都明白讲的是什么,只有演讲者用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才能预期的达到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聆听擦腮而过的瑟瑟寒风,细细冥想,我们人类经历了无数次与大自然的沟通,一幅连绵雄伟的人类史画才得以绘成。试想,没有沟通这座桥,我们怎能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从古到今的超越呢?是的,沟通很重要,没有沟通,就没有儿女对母亲的承诺;没有沟通,就没有情侣死亡前不泯的誓言,没有沟通,就没有党员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抬头看吧,有了沟通,才有日月的替换;放眼远眺吧,有了沟通,才有青山和绿水的交融;侧耳倾听吧,有了沟通,才有东莺和西雀的和应。

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它远航。1岁半就又盲又聋且哑的海伦,若没有强烈的与命运挑战的勇气和自信,是不可能成为受世人赞誉的学者的。人生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我们会如何面对挑战?倘若自我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并且最终战而胜之,那么,自我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挑战面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可以发掘深藏于内心的自我潜能,海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海伦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培养自信的气质十分重要,但自信并非天生的,它是在个人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认真地总结我们的长处和经历吧!让自信给我们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向海伦学习。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让我们拥有自信吧,去开创未来!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它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里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自信是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只有它才能让我们达到理想的彼岸。诗仙李白,他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的浩叹,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伟大的主席毛泽东,他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他骄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拥有了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有了自信,一对足便能穷尽大漠沙海,让脚下飘起丝绸之路;有了自信,一双手便能雕绘出莫高窟的金碧辉煌,托起“神州号”在宇宙中遨翔!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2

经济开发区五一学校 张琴

一、基本情况:本学期所辅导的跳绳队员主要是由5至9年级的部分对跳绳感兴趣的学生组成。通过运动训练,队员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二、取得的成绩及做法:

1、加强对队员的组织纪律管理工作,搞好训练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每星期二、星期五组织学生进行队会及时总结本周的训练情况和安排下周的训练计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天训练时间安排:训练时间:大课间、技能课、晚学后;训练纪律:教练员、学生都能严格遵守训练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大部分学生在训练中不能刻苦训练。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光靠体育课是不够的,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体育课上,不仅要锻炼身体,还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等,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间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体育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能力。

2、加强对跳绳特长生的重点培养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利用体育课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对体育特长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辅导,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为各年级培养了一大批体育后备人才。在校及区级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比赛方面工作,通过举行比评选优秀选手并进行奖励,增强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够坚持锻炼;

2、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做到坚持训练,迟到早退现象较多;

3、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

4、学生由于怕苦怕累在训练强度上还不够,这主要因为学生在训练中不能刻苦训练,怕吃苦而造成的。

四、改进和措施:

1、总结暑期的训练工作,查找训练的不足,制定措施,在今后的跳绳训练工作中努力提高训练质量。

2、积极和学校、班主任配合,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实际解决学生的出勤、思想等实际问题,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心投入到训练中去。

3、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力争在下学期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4、教练员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体育训练理论,应用于跳绳的训练实践。不断总结训练经验提高训练质量。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3

关键词:国防生;基地化训练;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抓好文化课学习,又要体现军队的特殊要求,打牢军、政、体、技基础。为切实提高国防生的军政素质,总政治部规定在国防生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利用暑期安排一年级集中训练、二年级当兵锻炼、三年级见习代职,循序渐进的国防生军政培训模式,旨在培养国防生岗位任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在总结5年来国防生暑期基地化集中训练(以下简称国防生军政训练)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凝练高效规范的训练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机制等方面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以训练大纲为依据,科学谋划,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起点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迈入军旅生涯的第一课,是国防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防生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按训练大纲要求,科学谋划,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起点。

(一)准确定位训练效果

国防生具有普通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入学军训,也有别于士兵的入伍训练,更有别于军官的任职培训。要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将夯实国防生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强化国防生军人作风的锤炼养成,打牢国防生从军报国的军事素养作为军政训练总要求和检验训练效果的标准。

(二)科学谋划训练目标

依据训练大纲及训练总要求,结合国防生军政素质实际,在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应将培养“一精”(团队精神),训练“两基”(基本军事技能、基本军政素质),练就“三军”(军人作风、军人气质、军人意识),增强“四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体能素质、心理素质),锻炼“五能”(指挥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作为总目标,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顶层设计方向正确。

(三)合理设置训练内容

按照总部规定的训练内容,结合“一精、两基、三军、四质、五能”的训练目标,按照模块化教学思路,应将军人核心价值观、军兵种知识等军政基础理论,队列动作、战术基础等军事基本技能,《纪律条令》、《内务条令》等法规常识,进行系统整合,合理划分,构建国防生军政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军事基本理论学习模块、军事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军人体能训练模块、法规常识教育模块,确保训练内容与总部规定的内容相符合、与高校已开训练内容相接轨、与国防生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

二、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奠定基石,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标准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首次接受系统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其政治鉴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国防生军政训练承训单位,组织政治理论教研室在内容设置、培养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夯实理论基础、完善培养途径、健全能力要素”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一)注重针对性,合理设置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通过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经常性教育等形式,对国防生开展思想政治授课。实现以理想教育为起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提高军人思想道德;以“强军梦”教育为核心,强化使命意识,切实打牢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二)着眼实效性,积极拓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军事训练网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人民军队成长历程、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壮举、先进人物事迹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通过“八一”庆典,参观连队荣誉室、新型武器装备,组织革命歌曲歌咏比赛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军事训练中、渗透到重大活动中、渗透到日常管理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从而增强国防生从军报国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三)强化实用性,锻炼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结合军政训练,通过骨干轮流代职,军训骨干传帮带,锻炼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通过开设公文写作课,组织征文比赛等,锻炼国防生写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类比赛培训,组织结业晚会、合唱比赛等,锻炼国防生文体组织能力;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队前三分钟讲话等,锻炼国防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素质塑造为重点,打牢基础,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质量

军事技能和体能是塑造国防生良好军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生军政训练承训单位应针对军政训练时间短,人数多,国防生文化层次高等特点,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精选训练内容,合理确定训练起点,灵活运用训练方法,确保训练质量。

(一)在训练内容设置上,突出“精”

军事训练在国防生军政训练中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是打牢国防生军人职业基础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按照“突出实际技能科目训练,兼顾一般理论教学”的思路,对各训练内容的学时进行了合理调配,确保训练内容设置科学、系统规范、重点突出、多而不繁。

(二)在训练方法运用上,突出“适”

由于国防生群体的特殊性,在军事素质训练中不能机械照搬军队院校学员训练模式,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和普通签约高校自身的特点开展训练。应采用个人练习打基础、集体练习求统一、抽查总结找差距的方式开展军事基本技能训练;采用柔韧、速度、力量练习在前,速度耐力和持久耐力在后的方式,开展体能训练;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开展军事基础理论授课;确保在训练内容上,从军事基础知识、基本队列和体能训练开始,逐渐向军队任职能力培养转变;在角色转变上,逐渐从普通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三)训练考核标准上,突出“严”

训练考核既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也是营造相互竞争、积极向上氛围的重要手段。国防生军政训练承训单位应结合国防生学员实际,制定《国防生军政训练考核标准》。采取单项科目由授课教员随堂考核,军人体能由学院会同签约高校、驻校选培办联合考核,日常表现由承训中队干部会同带队教师、选培办干部协同评定的方式,对训练科目进行考核验收。并综合每名国防生的考核成绩,客观公正地给出指导性评语,使每名国防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为国防生在校军政素质培养提供基本的参考信息。

四、以机制建设为抓手,齐抓共管,确保军政训练工作高效益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由承训双方成立国防生军政训练军训团,下设军政训练督导组、教学训练组、政治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及承训大队,构建承训双方齐抓共管“三位一体”的领导机制,确保各负其责,领导得力。

(二)强化训练管理机制

按照“以规促管、共管共训”的原则,制定《国防生军政训练管理细则》,实行组训教员“包队制”和军训班长“五同制”,构建承训大队、中队、训练班长、带队教师、国防生骨干“共管共训”的全方位管理体系,确保制度健全,管理到位。

(三)优化训练保障机制

按照“靠前保障、优质保障、及时保障”的原则,制定保障方案,细化职责分工,实行保障单位领导负责制,确保承训队伍经验丰富,教材保障准确详实,器材保障满足需求,食宿保障符合标准,医疗保障热情及时。

总之,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任务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密切协作,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实践,完善训练体系,确保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2]黄士安.国防生政治工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4

关键词: 中文系 专业素质 综合训练

一、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教育背景

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要求新生一年内读100本书,写出读书笔记;到1986年,又做出一个令全国高校同行都为之震惊的硬性规定——所有入学新生在一年级期间必须写15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该系开始逐步形成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100篇作文,二年级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后来还增加了一项内容——要求全体学生精读100篇古文,背诵其中的50篇,并列入学习考核内容。)。为配合学生基本功强化训练,中大中文系在近二十年前就同时推出另一项在全国上下引起更大震动的创举——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一二年级,导师和学生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导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别辅导,三年级以后则由学生自己选导师。这项在全国大学中从没有过的制度,彻底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这种专业素质强化训练带给老师们的是成倍增长的工作量,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再认识。在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们受益无穷,有助于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例如中大中文系的萧德明教授在指导十几届学生100篇作文的基础上,就写下《大学生写作》这样一本深受好评的专著(参见薛晓峰、秦晖、邱瑞贤《大学生要补“童子功”,成才先打国学基础》一文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相关文章介绍。)。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中山大学的专业素质(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做法为全国很多高校所采用。我系通过实地考察、当面访谈、电话咨询、网络查看等方式调研过全国十几所高校,了解到这些高校中文系早就开展一系列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建立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系统、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需要向兄弟院校看齐。

二、我系为什么要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1.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大都很早就会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华文化却缺乏了解,热衷于感官刺激的网络读图,却冷待有思想艺术高度的名篇佳作。尽管他们有幸从高中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及外语分数很高,但没看过或看不懂中外经典名著。以致有教育者戏称之为文化文盲,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中文系的学生。

2.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历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他们进入大学后松了一口气,学习与生活变得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才观念。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3.本系学生在社会活动和就业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专业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大体做法

我系参考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配合学校的素质拓展活动,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训练宗旨、训练目标和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编成《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大体内容如下:

1.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2.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3.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4.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各指导老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特长生、优秀生并向系上推荐。本系可在特长生大四时继续为其提供导师或为其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经过前三年培养已具备考研潜力的优秀生,本系在其大四时为其配备考研导师(或由其自由选择导师)。

四、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取得的效果

本素质拓展综合训练活动遵循专业学习、素质拓展、考研升学和系务管理一体化的思路设计。其主要功能是为本系学生拓展专业素质提供思路和方法,为本系学生考研提供知识线索和学习指导,同时为改进本系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本系的系务管理提供摸索途径。本活动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导向,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尝试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师生双向交流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大为提高。

五、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的不足

1.教学、学习观念改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仅仅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上,未能创造更广阔更自由的教学大平台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部分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观念和成才观念,仍然处于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未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部分懒散畏难的学生,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训练活动,系里给出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式,到了他们手里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变形。

3.活动组织不力的问题:个别小组,由于组员们的素质的问题,也由于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盘散沙,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

六、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

1.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希望学校能为中文系配备一间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工作间或实验室;希望学校排课时能为本系专业素质拓展提供较为统一的活动时间。

2.学生活动经费和教师指导报酬的问题:希望学校能提供长远保障。

七、结论

在兄弟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系如果不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教学质量只会与兄弟院校拉开更大的距离。所以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势在必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出明显效果。我们应该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2010-10-30)

八、附《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方案》

1.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是本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属必修课,学生须用三个学年完成本课程的修习。每学期计0.5学分,三个学年共计3学分。

2.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3.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4.本课程分阶段任务: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例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占50%,应用文类(例如新闻通讯稿、计划总结、对联、各种报告、各种公文等)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泛读另计,下同)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5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一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学生社团举办的专业性课外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含创作与评论)占50%,应用文类占30%,社会评论和其他类别占2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阅读、背诵任务同上学期,另外应个人单独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多人合作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各人单独执笔行文报告)。三年级学生上学期任务与二年级学生下学期同。三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理论类(含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社会评论和其他理论性文体)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9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四年级学生在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检验自己大学学习的最终成果。

5.本课程其他要求:学生的所有写作、阅读、背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活动等成果均需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检查(例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复印好分发给同学们评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背诵和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学生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必须用钢笔、圆珠笔或毛笔书写,与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训练相结合。学生应每学期把自己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编好目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学生应在《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上做好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的记录以备同学、老师检查(建议每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把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习作、各科目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结集成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果集。)。

6.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是相互并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练习不能计入本课程的写作、练量。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应在课堂上高质量上好自己所任教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各项任务打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应认真学好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堂外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中去,高质量完成本方案的各项任务。确有某方面写作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同学,经指导老师同意,并经主管实训工作的系领导批准,可以在不违背本课程训练宗旨的前提下,对本课程训练方案作出改动,为自己制订特别的训练方案。

7.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功,训练办文、办事、办会等专业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拓展阅历等提升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就业或考研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读书报告、调查研究、诗文朗诵、时事评论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8.本课程实行如下考核办法:平时考查可通过导师检查、组长检查、组员自查、组员互查等方式进行。每学期末导师按写作占40%、读书报告占30%、背诵占10%(没有社会调查任务的学期,此项占20%)、社会调查占10%、课外活动占5%、考勤占5%的比例为学生评定综合成绩。任何一项缺成绩则整个课程考核不予通过,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一项须经有关活动组织者确认。

9.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本系鼓励学生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争取习作公开发表。本系定期编辑学生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鼓励热心同学尤其是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相关系务管理,担负起组织、督促、检查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的部分任务。本系学生应组织各种专业性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参与专业性课外活动以获得相应成绩的机会。

10.各导师、各小组、各学生社团应及时收集同学们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成果和重要信息,例如公开发表的文章、各种获奖情况和有影响的活动等,向系上汇报以便汇总、公布、存档。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5

摘要篮球运动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和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辨清势态,做出抉择的能力。青少年篮球活动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根基,只有青少年篮球活动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我国篮球运动迈上新的台阶。发展篮球运动,应从儿童抓起,以普及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抓好青少年的篮球训练,为国家输送更多的篮球人才。

关键词中学篮球队组建选材训练

中学篮球队训练是学校运动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一个有效途径。积极开展中学生篮球业余训练,有利于培养体育活动骨干,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 中学篮球队的组建与管理

中学篮球队的组建工作一般可采取推荐和选拔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按年级或班级比赛逐级进行选拔。

(一) 选材原则

除了选出思想好,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进入校代表队外,选拔时还应注意要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篮球运动的人才选,进行系统的综合训练,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基础上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格拉姆指出:“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只要不是极端个体,其子代中有50%的人会具有优秀的运动才能,而且还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亲缘越远,这种可能性越大。”运动能力的家族化倾向,已为大量运动实践所证明。

(二) 选材基本条件

认识与掌握篮球运动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心理素质等指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是科学选材的重要问题。

1. 身体形态指标:篮球运动员以选择身材高大、身体匀称、腿长、躯干短,特别是小腿长、手臂长、指距大于身高,手大、五指长且能分得开,脚大、脚弓隆起、肩宽、胸廓大、腰细、臀部小且上翘,肌肉线条清楚、皮下脂肪少、体重―身高指数大,跟腱长而清晰、踝关节细的为好。

2.生理机能指标:运动实践表明,人体生理机能水平发展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将直接关系到运动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水平的最终表现。如神经系统选材的指标为神经类型与反应时;循环系统选材的指标为心率、血压、心功指数与血红蛋白;呼吸系统选材指标为呼吸频率、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感官功能选材指标为视力、视野与听力等。

3.身体素质指标: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柔韧性能方面的能力。全面的素质是运动员掌握和完成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身体形态,再好的球性,如果没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做保证是不可能达到预想的高度的。

4.技术基础指标:这是选拔队员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通过测试队员运球、投篮、传接球及防守等技术水平,观察、评估其反应能力和协调性,动作的规范化程度以及配合意识、球感等。初中学生年龄尚小,技术基础的要求应与高中学生有所不同。

5.心理素质指标:心理素质是指在智力活动中和在个性心理行为上反应出来的反射能力。如对空间动觉方位和距离的准确判断,位置选择性好。

在以上各项指标基础上进行科学选材,对队员个人发展和球队整体发展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球队管理

经选拔的队员名单应张榜公布,以引起学校重视和激发队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篮球队成立后,应列入学校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和学校整体目标管理之中,在体育教研组具体指导下进行日常训练与管理。除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外,学校篮球队管理关键在“三落实”:

1.人员组织落实:除篮球队队员与教练员名单要落实外,日常训练、比赛与管理应在体育组具体领导下进行,应请学校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以协调教务与总务及行政的关系,便于顺利开展工作。

2.训练比赛落实:篮球队的训练与比赛应按训练计划安排落实。

3.必要的经费、器材要落实:这里主要是指教练员与队员的必要补助费和比赛服装及一些交通费和球等。

二、中学篮球队的训练

篮球运动训练是竞技能力的提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遵循教育及教学的原则,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和恢复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和训练。

(一)制定训练计划

中学篮球队的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多年(三年)训练计划、学年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等。

1.多年训练计划

初中阶段以三年为期制定总体计划。要贯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指导思想。多年训练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三年训练的基本设想和达到的目标。

(2)对运动员思想、意志品质、身体条件、年龄、生理特点、基本技术等基本情况的分析。

(3)各年度(学年)的训练任务、技术指标及主要措施。

(4)比赛安排及名次要求。

(5)测定和评定训练水平与全面考核措施。

2.学年(包括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训练计划

学年训练计划是三年训练计划的一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较系统地落实三年训练计划的指标与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学年训练总任务。

(2)提出比赛达到的目标和身体、技术的指标。

(3)划分训练周期和各周期的任务。

中学篮球队的训练可按学期分为两个周期,每学期分为训练期、比赛、或休整期。训练期: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与提高一般与专项身体素质,掌握与提高基本技术和战术的质量,同时加强作风的培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比赛或休整期:比赛是为了检查训练情况,锻炼队伍,发挥水平,争取优异成绩。如果学期没有比赛任务,也要进入休整阶段,它主要是总结经验,消除疲劳,养精蓄锐,以便新学期投入新的训练阶段。

(4)检查训练工作与安排考核时间。

(5)学期结束进行训练工作小结。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具体落实学年训练计划到每一周中去。主要内容包括:一周训练任务与要求;确定训练次数与时间;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比赛与测验安排。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是根据每周的训练计划安排、制定课时训练计划(教案)。训练课是整个学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教案是上好训练课的基础和评估训练质量的依据。训练课教案基本和体育课教案形式相同,分为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教案的内容除明确本课的具体任务、训练内容与要求外,还应注意安排选择练习的形式、手段、练习时间、强度、密度等。

(二)科学训练

中学篮球队训练的基本任务是:

1.身体训练

(1)速度素质

它是掌握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是篮球比赛中争取时间与位置上优势的重要条件。

(2)耐力素质

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抵抗疲劳的能力。

(3)柔韧素质

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快速地奔跑、急停与跳跃、转身、跨步和空中动作的变化、地面位置的争夺控制,都要求运动员的各关节、韧带和肌有大幅度伸缩变化和抗强拉伸的坚韧程度,特别是肩关节、躯干、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的灵活性,更是篮球运动员必备的柔韧素质。

(4)灵敏素质

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突变的运动情况下,快速、准备、协调、灵巧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5)弹跳素质

是指通过下肢和全身协调用力,使人体急速离开地面的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

在训练中要注意各项素质的因素以及各年龄阶段的训练措施。依据人体发育成长的科学规律,合理安排,正确运用,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面对中小学生,切记训练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化,避免单调。教学方面多多采用直观教学。

2.技术训练

篮球运动有许多基本动作。篮球运动员的动作技能需根据对手或同伴的行为或临场情况发展而随机应变。因此,训练中,一方面要掌握较多较巩固的动作技能,并注意在复杂的攻防场合下安排比赛性战术训练,提高分化能力,预识对手的意图,领会队友默契,以培养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动作技能和战术意识的能力。以转身运球,背后运球为例,通过球绕腰部进行球性熟练化练习,就可对此两项技术起到优化提高作用。

另外、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训练中可一边进行体力、技术训练,一边进行智力启发,以理论作基础,既满足他们知识方面的渴望,又能很好地指导其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投篮的准确性与力量训练为例,采用理论讲授或实践要领的讲解,将投篮的准确性与力量的有关原理与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说明投篮时的准确性取决于球的旋转、用力方向及球的出手角度;出手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双臂、腰腹甚至双腿。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知其然并加其所以然。这样,再加上教师不同情况的示范,既便于学生尽快掌握并能自我纠正,同时也增加学生对技术训练的兴趣。这样掌握的技术一般是比较稳固的。

总之,篮球技术是篮球战术的基础,掌握扎实、全面的篮球基本技术将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进地战术配合和比赛,有助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向更高的运动技术水平攀登。

3.心理训练

当前,许多中学篮球队,其年龄特点注定其心理波动幅度大,在双方实力相当或稍有差距的情况下,往往心理能力强者胜。心理训练,主要是抓住运动员动机的培养,以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渴望程度;抓住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以提高运动员的认真程度。

训练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心理训练的目的性

教练员要把计划和每天主要训练内容告知运动员,使他们对整个训练的周期、任务、手段、指标、进展、要求等有个全面、全过程的了解,做到认识上的一致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训练中教练员尽可能改变运动员的被动地位,应使之成为训练的主体,形成自觉。

(2)运用注意规律,提高训练质量

要发展无意注意的能力,诱发训练兴趣。在训练中,教练员的训练态度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方法,手段的选择要使运动员感到新颖,有趣味,引人入胜,这在中小学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这点在长时间和长周期训练中尤为重要。

(3)严格要求,不断强化心理训练

在训练中对运动员应有严格的要求,并不断加以强化心理训练来促使训练产生良好的效果。

4、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包括基础配合和全队战术配合。战术基础配合是指两三人之间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攻守合作行为的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攻防战术的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科学训练要遵循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相互结合将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持体育水平的提高。只有综合培养和训练,才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挥教练的技战意图,有利于给自己确定更高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稳定心理,在比赛中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 王家宏.篮球(第二版)[M].2009.6.

[2] 田虹等.青少年篮球技术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6.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拓展训练;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已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现代化体育课程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个体作为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并以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为了跟上教育目标的改变,体育教学也不能一成不变,所以本文就现代素质拓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认为这样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强化学生体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共同重视。

1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缺乏自主锻炼的氛围经过漫长课程改革后,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家长、学生都将成为教育体系中不断学习的对象,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升学,以取得较好成绩作为目的,从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本质作用,致使学生内心理念产生扭曲,更有懒惰心理产生,最后让学生主动锻炼的热情大打折扣。1.2缺乏挑战经历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好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其理由往往是害怕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意外发生,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极大地约束了学生锻炼激情,当其面对种种困难时没有独立解决的能力,缺乏挑战精神。

2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应用的适宜性

拓展训练的应用往往是来自于学生的需求。据了解,国内有很多中学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课,更有讨厌体育课程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内容单一、乏味,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因为课程的枯燥致使学生毫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主动性,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中学体育课程中急需引入些新的元素来丰富其知识。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教学过程并没将教学内容深入细化,直至精神领域,长期徘徊在其知识的表面,而忽略了内在精神的传达,特别是体育教学课程中。虽然有的中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然而结果并不十分有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只有将体育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合理地改善传统体育教学乏味的内容和单一的模式,做到将体育课程教学和实际活动相连接,打破传统课程封闭式教学的约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总之,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素质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

曾经有位著名的学者提出,在对一个事物进行探索之前,我们应先确定该事物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其运用之处,将不同的事物根据其价值所在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价值取用。据文献资料显示,在体育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可以以学生个体作为教学对象,对拓展训练项目进行分类:(1)旨在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建立学习或活动小组,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凝聚力;(2)旨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3)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学生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做到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因此,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政策相符,具备可行性。

4与体育教学过程基本相同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模式,为了更好地实施体育拓展训练,需要提前做好课程详细规划,将课程分为团队热身、挑战自身、总结自我、提升身心等环节,这些详细的规划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兴趣、知识认知等。在体育拓展训练中,常以身体的活动作为主要运动方式。整个体育拓展训练过程和传统体育教学大同小异,然而拓展训练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自我总结、身心提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重新认识自我,并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敢于面对新的挑战。所以,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几乎相似,但拓展训练目的更为深远。

5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

5.1课程设置方面结合中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其正处于青春期时段,信心会有不足,当面对困难时,容易逃避或者冲动。再者,学生正处于精力活跃的时期,对新鲜事物总抱有试试的心态,且知识的接收能力也较快。综合以上情况来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着以“强化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原则,参考国内外经验教学和内容,并结合国内中学的实际情况,建设出适合中国中学生的一套拓展体系,要求做到适应中国中学教学环境,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如按照拓展项目进行分类,按照季节的不同内容应相应改变,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也可以按照室内外进行分类,从而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固定单一的局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精神。5.2场地器材方面在对拓展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后可知,此种训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不需要高端的设备设施支持。在训练场地上,就目前国内开展的中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来看,水上或者高空的场地较少,主要活动场地还是以地面为主,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个体特征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拓展训练的项目也变得多样化,将拓展活动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为了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野外知识水平得到了丰富,同时还打开了学生视野,为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而中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中所用到的教学器材往往成本较低,如呼啦圈、羽毛球、篮球等器材,这些器材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来选择的。在实际拓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个体情况来进行器材上的调整或改造,这样不仅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物质支持,同时也可让教师参与到拓展教学探索开发创新的环节。

6中学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6.1拓展训练在中学开展应注意内容的设计和选取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种创新课程,其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其身心,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上要求多样化,并结合学生阶段性特点来进行设置。由于此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智力水平还有待开发,且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又因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及时为学生做出相应拓展项目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帮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6.2拓展训练在中学开展要考虑安全问题在任何活动过程中,安全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体育素质拓展训练也不例外,其多样化的内容让安全工作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在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不只是教师需要重视安全,学生也需加强对其的安全知识宣传,以提高其安全意识。正因为拓展训练是一个创新的新型课程,这样的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很容易使学生们掉以轻心,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忽略安全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安全问题,在进行拓展训练前,教师需要仔细检查训练器材的完整性,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做好记录,同时作为备用器材方案来保证教学的按照预期顺利进行。

7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7.1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拓展训练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在过程中增加些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激情的元素,通过这些活动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强化其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逐渐去尝试挑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的是,拓展训练不再是焦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而成了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的课程,这对学生个体兴趣和智力的开发有很大的益处。7.2顺应课改发展趋势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约束,教学内容只有体能训练,枯燥乏味不说,教学层次也较低,无法让学生领悟到其精髓,并且传统体育课程注重个体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阻碍,所以根本不能对学生体育能力、身心健康进行全面培养.而拓展训练将课程教学和自然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从而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种种局限,并完善了我国中学体育课程体系,让课程紧随时代的发展。

8结语

体育素质拓展训练是一次体育课程上的大胆创新,自中学体育教育实现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以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逐渐拥有团队协作能力和善于挑战困难的能力。整体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总结以上内容,素质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的实施,对我国中学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崔璐.中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开发与实施[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刘玉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4-86.

[3]何娟.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的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6.

[4]王飞.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J].学子:理论版,2015(24):82.

[5]郭恩次.浅谈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J].明日风尚,2016(5):203.

[6]张伟.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6):163.

[7]邓诗宁,邓子奋.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0).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7

【关键词】身体素质专项训练

在小学业余田径训练中,中长跑占较大比重。如何提高中长跑训练水平,一直是体育教师们在训练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小学训练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对提高小学生中长跑的训练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业余训练,总结了一套提高少年儿童中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地理位置及训练条件

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场地器械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制定出合理的冬训、春训、夏训以及适应比赛的计划表。

1、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

我区地处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夏天炎热,春季风沙较大。体育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对少年儿童中长跑运动员制定越野跑、场地跑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计划。

2、场地器械和学生特点

现在虽然好多的市区、农村学校都修建了塑胶场地,但训练所用的体育器械却是少的可怜。可是北方学生具有先天性的耐久能力,这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是最有力的先天条件。这个项目对于场地和器械并不需要太高的要求,普普通通的简易器械就能够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越野跑和自然地形跑

越野跑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体育教师可根据学校周边的环境,选择比较宽敞安全的道路进行训练。不断地变换线路,使孩子们经常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另外,北方的沙地很多,教师可选择这些地方根据地形情况进行野外跑训练。还可以在沙地进行兔跳、赤脚跑等项目的辅训练。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分析,中长跑的速度耐力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还更多的依靠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在进行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必须着重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能力,这种训练称为无氧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在各次重复练习之间安排一些间歇时间,能使身体生理负荷达到较高程度。间歇训练法是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和强度以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其主要的目的是不让身体各器官功能有足够的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对机体负荷要求高,对发展心肺功能及提高抗疲劳能力效果显著。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中长跑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训练水平差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奔跑的距离和间歇时间。

三、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北方的季节适宜在3月中旬以后进行。这个季节孩子们非常适合进行 1000米(80%――90%的负荷强度进行有氧训练)×2;400米(85%――90%的负荷强度进行有氧训练)×5;200米(90%――95%的负荷强度进行有氧训练)×6。相反,一定量的积累也是为提高强度打基础。从训练学角度讲,任何一种训练没有不变的量和强度。当训练的量加大,强度就会相对减少,提高强度就要减少量,二者如同时提高,不但不能提高训练成绩,往往还会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而小学训练的特点是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毫无疑问,量是手段,强度才是目的。而突出强度,减少数量,提高密度的训练原则也恰恰适合有一点训练基础、运动成绩并不突出的运动员。中跑的速度训练,中跑属于速度耐力项目,这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速度耐力,也要具备绝对速度。这说明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也与百米成绩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百米成绩的提高直接促进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训练

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身体素质的力量耐力训练。进行发展力量耐力,常采用中等负荷重量,如最大重量的60%,要求重复次数多或持续时间长。中等负荷可使运动神经细胞不易疲劳,工作的持续时间延长。具体手段可以选用以克服本身身体重量为阻力而发展专门力量的几种练习。如多级跳、单脚跳、跨步跳等跳跃练习,也可以利用杠铃做全蹲、半蹲、弓箭步跳等的负重练习。开始训练时,为避免疲劳与损伤,可先用小强度,再逐渐增到最大负荷的80%或更高些,以达到增加力量的目的。周六进行长距离慢跑,如越野跑、跑公路、跑台阶,跑30分钟左右为好。周日进行调整训练,做些简单、轻快的运动游戏等。身体素质训练主要采取的手段是腹背肌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背弓起等);下肢训练(原地高抬腿跑、跨步跑、立定三级跳、单双脚跳等);上肢训练(手持小哑铃前后摆臂、俯卧撑等)。

五、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是决定比赛成绩好坏的关键,可根据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因人而宜。制定合理的专项强度和运动负荷。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赛前一个月左右为最大负荷和最高强度的训练周期。比赛前一周或10天左右适当的有一个调整恢复期。在比赛的前一天进行一个400-600米的强度刺激。运动负荷为98%。另外,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尤为重要,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合理,同时教师要加以心理训练。提倡孩子们胜不骄,败不馁,争取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跑出自己的理想成绩。总而言之,中长跑的训练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手段、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如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提高,不能盲目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片面的、枯燥的训练,避免引起学生的厌学和恐惧心理。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训练方式应灵活多变。在训练过程中,还应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只有通过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科学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的中长跑训练方法。

本人常用的一些训练方法供参考:

周二:400米×10――12(85-90%强度)

周三:综合素质练习

周四:越野跑4――6公里(80%强度)

周五:变速跑3――4公里(80-85%强度)

周日:400米×10-12(85-90%强度)

比赛期(约三周)

周一:综合练习

周二:100-200米(或60米)快速跑(85-90%强度)

周三:变速跑2――3公里(80%强度)

周四:慢跑或变速跑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作文;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02-02

所谓素质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素质。叶圣陶先生在《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中曾说过:“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叶老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是成长的需要,而成长的需要即写作者成长中必须具备的素质。

结合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加上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困惑,笔者认为,大力推广素质作文,无论是改变语文老师的写作指导思想,还是让学生彻底认识写作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上均有非凡的意义。实施素质作文教育不仅能更大程度地解决学生写作时抓耳挠腮的窘迫现象,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其写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素质双赢的良好局面。

那么,如何实施素质作文呢?首先要遵循规律,也就是语文老师要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其次,因时制宜,要求语文老师结合本学段作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要求的作文训练。但不论在哪一个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根本上,教学方法也要有利于培养写作能力。具体地说,素质作文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学生生活和写作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作文训练

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应该先行调查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学段的共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只要写作内容切近学生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否则势必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这方面的考虑也不必过于复杂,今年我们语文组在制订上学期作文训练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总的规定,每次训练的要求或者是提示中都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背景命题,这就避免了写假事,乱抒情现象的出现。

二、形式多样化,不枯燥单调

作文训练指导课上,应力求形式多样化,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体裁、题材的要求进行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过的形式有课堂训练与课余训练相结合,全篇训练与片段练习相结合,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训练与学生自命题训练相结合等等。除了写作形式的多样化,还可以在课堂形式上多样化,比如开展作文活动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这样既摆脱了枯燥乏味,又能让学生捕捉到随时迸发出的写作灵感。当然,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常见的一体多练、一事多练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不论进行哪一种形式的训练都要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面对这些缤纷多样的写作形式,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这一点我也遇到过。不过我特别注意学生们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一段时间后,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写作激情就会高涨。比如,为了写好亲情类文章,我要求学生回家采访长辈,还布置观察父母的手,给父母洗一次脚,替父母做一件事情等等,趁热打铁,返校后立即开展相应的小作文写作训练。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的亲情作文立即摆脱了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三、贯彻赏识教育,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我是百试不爽。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写作时神经中枢系统就能形成兴奋中心,这个兴奋中心犹如一座城市中心的立交桥,它将围绕一个中心发散出很多条分支,此时的写作思维活动最积极、最高效,此刻写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每一次作文中,教师一定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发挥自己巧舌如簧的能力,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优点得到充分认可后,容易产生兴奋,因为他品尝到了自己劳动成果的甜美滋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对作文的兴趣。在这一方面,我在作文课上就是这样坚持的。每次的作文评讲课上,我都要同学们找出自己文章中最大的亮点与全班同学共享,可以是审题、选材、整体构思,也可以是字词句段的处理,对于好的,往往是展示刚一结束,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展示者的成果被大家充分认可,写作兴趣大增,其他学生聆听了别人的精彩处理,自然会去模仿,同样也能出彩。

四、立足教材,注重引导借鉴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位学生的轨迹都不会完全重合,能把自己的生活根据要求有取舍地融入到写作中,这是一种素质。另一方面,融入进作文中的那些观感如何最有效的为作文的中心意旨服务,这是一种能力,这种素质怎样提高,这种能力怎样培育,恐怕是广大语文老师最发愁的。实际上我们有可以借鉴和模仿优秀范本,那就是语文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谓是范文中的范文、精华里的精华,通过对课文全方位赏析,同学们可以从文体特点、内容取舍、谋篇布局、和语言锤炼等方面体会作者是如何选用生活中的素材的,从而借鉴课文中的方法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逐项突破。如此训练,假以时日,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9

1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心理素质

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可以划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3类,而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它又是产生、形成社会素质的基础。在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素质的核心,又是素质的中介。燕国材教授认为:“人的心理十分纷繁复杂,因而相应地,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形形的。但不论人的心理因素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应地,不论人的心理素质多么形形,也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1]。”由此,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意向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首先,从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来看,德国教育家哈恩最初实践素质拓展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海员们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加生存的可能。其次,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为旨向的一种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的“素质”指的是心理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最后,从当前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式来看,笔者认为,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重要而有效的环节,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级的不同发展需求,而且素质拓展训练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是采用一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在学校中它可以与各种有不同理论背景的指导方法相结合起来,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综合的,既有智力因素素质,也有非智力因素素质,并且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既有个人的挑战项目,也有分组挑战类、集体挑战类,既有室内、模拟场地,也有野外项目,既有空中项目、陆地项目、水上项目,也有军事项目及定向越野等,多样的组织活动形式能够提供多样的情境,给心理素质提升以充足的空间,所以,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等智力方面的能力,且使学生们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培育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等非智力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心理素质的提升应当渗透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每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心理素质这一核心。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然而当前,在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有些项目常常局限于某种智力的或非智力的考量,而不是从整体着眼,这种方式不符合拓展整体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有意识地设计拓展项目,做到既促进智力素质的提升,又利于非智力素质的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问题。心理素质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机械相加,而是整体素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完美统一。

2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心理体验

在心理学中,体验是指一种由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体验中不仅有认知的参与,而且还有情感的投入,最终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也就是说,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中,通过情境和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在生命的流动,本真生命的能量,瞬间高峰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如自我挑战类项目,它能在个体的内在体验中,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超越先前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完成自身的一次超越。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效不是依据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心理体验不是指向训练的结果,而是指向训练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如果每个人的陶冶道路最终是指向一个基本问题,那么就用不着像盼望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解答一样地期待着答案。其实,真理就蕴含在自身的本质之中,这里敞亮了本源的空间,实现了存在意识,其表述本身就是答案”[2],体验不是获取成长的手段,体验过程就蕴含着成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只有有了心理体验,心理训练才能有效展开,心理成长才能最终落实,心理素质才能逐步提升,否则,没有心理体验作为基础,那么素质拓展训练的其他要素是无法进行的。其次,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户外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面对挑战,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交往、对话、成长,由此可见,注重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活动性质。最后,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心理内化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把心理体验作为基础,是使心理体验成为心理建构的桥梁,从而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澄明、生成与建构,达成心灵的变更。因此,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心理体验,为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展开奠定坚实基础。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心理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当前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并没有在这一环节上有更多的引导,使得学生体验不深,出现“走过场”的思想。素质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借助户外设置的项目,让学生去体验,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因此,在拓展训练中我们要遵循体验式学习的规律。因此,在活动中首先应重视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拓展训练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实际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体验过程,并且一定要体验到位,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次要合理地设计体验内容,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性,这首先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体验环节,合理设计活动流程,从而促进学生的丰富体验。

3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训练是在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从事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3],接受心理训练的人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包括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行为的转变和人格的改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人在整体上获得成长,心理成熟起来,生存的质量得到提高。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它的着重点不在于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而在于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过程。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主要包含认知训练、情意训练和行为训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心理行为训练,它是一种磨练人的意志的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的训练科目,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潜能,从而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从而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心理训练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素质拓展训练从最初的起源到当今的发展,都是以心理训练作为其方式的。每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增强,当采用心理训练这种方式时,个体真真切切在体验心理的变化,在面对种种特殊情境中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通过训练、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促进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其次,从提升心理素质的方式来看,心理训练最为适宜,心理训练不仅贴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突出主体的自我体验,注重主体的自我发展,参与性强,可迁移性强,而且接受程度快,契合当下体验教育思潮,又与营地教育、大自然教育理念相吻合,这种方式令当下许多人所称道。从活动效果来看,参加过心理训练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感受,这无疑都是对心理训练这种方式的肯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能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活动形式上类型多样,既有集体类项目、小组类项目,还有个人的活动项目,具体主要包括体验创新类、团队构建类、合作竞争类、激烈挑战类、沟通合作类、活跃气氛类、增强信任类、团队建设类等活动类型,多样的活动类型使心理成长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活动内容上新颖刺激、富有一定挑战性,既有突破自我极限的个人项目“空中抓杆”“信任背摔”等,又有集体项目“穿越电网”、小组项目“无敌风火轮”等,多彩的活动内容能够感受不同层面的心理成长。在活动基本形式上,林林总总,既有集体活动式、又有小组活动式、个人活动式,集体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团队建设等活动项目中,小组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合作竞争类等活动项目中,个人活动式集中表现在激烈挑战类等活动项目中,形式上的多元也带来不同方式的心理成长。借助素质拓展训练多样的活动类型、多彩的活动内容、多元的活动形式,心理训练这一方式能够得到有力的开展,然而,心理训练后的践行才能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当下,心理训练方式大都追求多样化,却渐渐忽视了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身体力行的践行,以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从而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成长,而这恰恰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终追求。

4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心理成长

心理成长即个体在心理上的生长与发展,心理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一个人在心理体验一项活动后,最终还必须转化为心理成长,素质拓展训练才会有效、稳固,近半个世纪素质拓展训练的发展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许多人参加完素质拓展训练一进入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偶尔有困境与挑战,便会不知所措呢?主要还是心理成长不够,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便促使心理成长能够体现在行动中。从素质拓展的起源来说,其训练的最终就是要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将其在训练中的所思所感所获带入到生活之中,从而转化为其内在的生长力。沈贵鹏认为从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成长的本质是一种自主成长,虽然它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外力作用,但外部因素只有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心理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自助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归宿,人只有过渡到“自助”的境界才标志着心理的真正成熟,才能在众多的人生抉择中取得主动[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教育命题时曾指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5]。”其实质就是要使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身,学会自我选择与规划,而不是一味地在盲从与跟风中渐渐丢失了自我,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自助”,拥有独特的想法,成为独立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心理成长是人存在的核心和主导,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成长为归宿的,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开发心理潜能,发展心理特点,促进心理成长。心理的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在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渐渐偏离了这一目标,其目标的设定仅仅限制在团队合作、个人挑战等表层,而不是深入到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这种偏离显然不符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因此,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是要达到“助人者自助”的层面,素质拓展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心理能力、心理品质等的培养和提高上,而是最终要达成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心理成长不是经训练出的某些心理能力、心理体验、心理品质等的表层提升,而是主体整体全部方面的深层发展,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21(3):7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1-97.

[3]郑军.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4]沈贵鹏.学校心理教育活动课程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3):57-62.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篇10

以《新课程标准》为动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的体育工作越上一个新台阶。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狠抓课堂常规,提高课堂质量

本学期体育组将狠抓体育常规,提高堂课质量,根据大纲,新教材,积极组织好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体育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根据新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备好室内和室外课教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严守学校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两操一舞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室内广播操的训练,举行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比赛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和学校关于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本学期的体育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新课标的领悟和运用能力,并更好的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在已有的训练经验上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完善。在总结过程中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正常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上。组内教师要开展好听课、评课活动,分管体育的校行政要加强随堂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抓好学校运动队的训练

我校是长跑传统项目学校,建立健全完善的校级运动队框架,是长远的事。按照体育竞赛计划表,认真抓好的训练。制定好周密而详细的计划。每天保证训练一个小时。并规范运动队训练制度,要求各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为我校能成为体育特色学校而积极努力。加强田径队训练,争取在小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5、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订体育工作计划,召开体育教师会议,部署学期体育工作。

2、制定教学计划,备好课,认真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3、各训练队制定训练计划,健全梯队建设。

4、一年级认真训练广播操。

十月份

1、一年级广播操验收。

2、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队训练。

十一月份

1、做好《冬节三项赛》测试、上报工作

2、积极组队参加区毽绳比赛。

十二月份

1、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队训练。

2、各训练队认真进行冬训。

一月份

1、考查学生体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