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7-17 17:02:47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1

1.1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就整体水平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长期以来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没有兼顾到农业的生产,只是把大量投资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方面,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重视工业生产发展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相反更加强化了把农业收入用于工业生产的分配机制。中国经济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各种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设备建设的落后。从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认识到农业生产和农村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农村基础性设施投资方面加大了力度,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性设施,但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中国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为政府没有过多干预,资金供给过少,所以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足。

1.2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问题存在的事实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前后以及农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生产的工业化战略,使农村政策出现了扭曲。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选择的政策是正确的,但存在的问题却长期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工农关系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关注工农差距,进入中期以后改革程度大幅度提升,但依然把大量投资用于工业建设,致使工农差距进一步拉大,更加强化了工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和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相反,从而造成工业和农业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并逐渐增大,这种增大的性质发生了一些改变。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制定的发展政策并没有错误,不应出现的现象是长期政策的不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农关系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存在偏差的时间过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原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但却采取相反政策,增大了两者之间的反差。

1.3融资与资金管理上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减慢,集体经济发展不畅,乡镇企业发展没有起色,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集体、企业没有财力进行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全体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一些首先富裕的农民确有经济实力,但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鼓励性政策,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清晰的产权,制约了这些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投资,因为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风险较大,不能很快收到回报,又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主的民间资本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农村。所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依然是政府。

2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现状,则首先要迅速转变宏观政策趋向,把财政政策重点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在农民增收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在政府领导下,把社会有效资源集中到农村领域。在实行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最为关键,但同时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假如只依靠政府的投资,常常也会感到捉襟见肘,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如果向农民收费,则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实行过程中,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块出资,使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倾向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应统筹安排,使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向农村开放,使广大的农村可以使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在加强城乡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根据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政府依然在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毕竟政府投资有限,必然要求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引导的多种来源投资体系。第一,重视农业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第二,可以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进行质押,以获取银行的充足贷款;第三,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家提出,推行PPP融资政策。

2.3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农村基础性投资的使用效率

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倡政企分开,政府在其中要起到监督作用,把运作权交给企业,企业在运作中实行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提供各种服务时要按标准收费。农村基础设施要全部实现本身价值,争取创造更多的财富。农村许多小型基础设施可以以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经营,使产权清晰化,依据企业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2.4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实用性,不大做形象工程

建设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和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绝形象工程,不搞重复建设,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人民的安全团结。

3结论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2

一、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首先加快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进程。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因为农业的对于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向着城乡二元化M程过度,加快产业经济改革的步伐,以此来带动我国的农业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他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人才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让农村经济的发展跟随上时代的脚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是当地的行政官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传统农业模式无法给农村带来以往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许多地区来说还没有形成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3.不断加强土地保护和环境生态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使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以保证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农药等化学物质,降低化肥的使用,以保证保护土壤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减轻生态环境间与农业发展存在的矛盾。

4.不断加大农民收入,尽量减少城乡差距。因为发展的战略是农民的经济水平上升的标志。现阶段产业升级加快,其结构是否合理也同样决定着农民的收益。现阶段农业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上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是否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收入是否能提高。那么家少城乡间的差距,便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二、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

1.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加强监管保证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想适应这种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制就要不断地得到完善,政府部门只有在合理的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系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使政府的惠农政策、条例得到有效的实施,党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政府官员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优惠政策和相关制度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只有人民大众深入了解,努力配合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因此只有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

3.加大对农业结构链条的投资力度。适当的鼓励区域更具地方的环境特点,发展自身较为合适的农业植物,也就是不间断的发展自主品牌的副业,形成优化产业链条,不断衍生农业生产的宽度约幅度,不间断的根据市场要求挑新战略。同时应形成自主品牌的优势,形成竞争力,转变思维,加强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实现现阶段的由第一产业向着第二第三产业漫步的过程。不间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培养自身的优势产业,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

4.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科学文化知识在任何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农村经济管理得到有效发展,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因此要全面替身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到政策和制度的真正含义。同时应当因地制宜的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开展不同种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出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相关副业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3

摘 要 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重点在农村,村落体育又是农村体育的重点,怎么样实现村落体育的发展以达到农村体育全面提高的目的。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问法,对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发挥乡镇的优势带动作用,对取得农村体育全面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乡镇政府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乡镇发挥领导指挥作用建立农村体育基层网络;拓展农村体育资金的多渠道来源;健全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根据各地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通等措施,并以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活背景等为依托,发挥乡镇的经济、组织等优势,以乡镇带动农村体育全面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国的优选之路。

关键词 农村体育 乡镇体育 村落体育 策略

一、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困境

农村体育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有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及时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我国农村体育取得了巨大进步。虽然我国农村体育事业整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初期制定的城乡分治而导致的城乡二元经济,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村落缺乏农村体育组织,基层从事体育指导和组织工作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严重缺乏(如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农民体育意识淡薄、建设农村体育事业的经费不充足、不到位等等,都严重制约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发展农村体育的争论

在选择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的策略上,现在国内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包括吕树庭、裴立新、陈宁等学者为代表的专家认为:“以乡镇为重点,以小城镇为切入点。”依据是: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在农村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具备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其次是小城镇的中介优势并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城乡体育发展的缓冲力;再有就是中国城市化的需要,既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今天的农村将会一步步成为明天的大城市。另一种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是主要以田雨普、虞重干、郭修金等学者为代表的“以村落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其立论的基础是关于对“农村”的定义:农村主要是指农业劳动者居住的村落。农村体育的发展主要是有绝大部分农民的村落体育的发展,以村落为主体发展农村体育才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本质,因为村落是农村体育的根基之所在。以“村落”为重点,这种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路是切实反映我国农村体育现状的,但是我国大部分村落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低,农民的文化水平、意识形态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需要有一个中间环节在城乡体育之间起到一个缓冲带动作用,而且我们现在要比以往更加强调这种带动作用的发挥,才能促进村落体育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农村体育全面进步。

三、以乡镇带动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

(一)乡镇政府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在新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民体质,也为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发展农村体育作为主要手段和途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乡镇政府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建立起一支较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熟悉国家法律知识并有专业技术,在乡镇推动村落体育整体发展。其次,要加强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而为实现整个农村体育事业全面进步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拓展农村体育资金的多渠道来源

作为将全民健身事业工作具体实施的乡镇政府部门,要把对村落体育发展的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解决村落体育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对重庆市水土镇的发展农村体育的经验总结中得出:镇上的体育工作者要把每项工作、计划方案报上去,尽量的争取支持。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领导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重视起来,把经费落实到实处。另外,将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市场接轨,农村体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结论

现阶段我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重点在村落,村落中的农民是农村体育的主体。为使我国农村体育取得最有效的发展,选择乡镇作为带动农村体育发展的“点”,以点带面,实现中村体育的全民进步是最有效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乡镇政府部门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上下一体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开拓多渠道的资金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中要开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体育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的心理需要和健身需要。相信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农村体育事业也不讲取得不断的进步,我国在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将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延边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全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心。

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延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州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推进城镇化的战略举措,并按照中央和吉林省的部署,紧密结合延边州实际,不断推进延边州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到位。2010年延边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推出了工作综述,在文章中提及,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着力点在于“城乡一体化”,工作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延边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

自中央[2006]一号文件出台以来,延边州通过以强化为主导、带动主体、及时帮助、合力推进、带头示范,带领全州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农民收入增加速度进一步加快。2011年延边州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实现连续稳产高产。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650元①。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民生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1.71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10.81万平方米;林区棚户区维修改造14091户;农村泥草房改造完成5566户。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投资4802万元,建设242处饮水工程,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初中“四室”改造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达到1800元,新农合参合率保持98%以上,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8.4%②。

(三)农民主体意识增强。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宣传,转变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技能水平,激发了创业增收、建设家园的热情。

二、延边州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年轻人和青壮劳动力的外流现象严重

一些边境村屯存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出。导致村干部年龄都偏大,思想上没有年轻人活跃开放,观念较为陈旧;而留守的村民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如年龄大、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面窄等。这些留守的农民中大部分都保有小民思想,不愿在农业改革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同时也没有更多的劳力投入,使得当地农业发展速度滞后。

(二)农村财政资金尚缺且政府投入分散,其效果大有折扣;农民筹资难,手中流动资金少

农村财政资金缺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向农民筹资几乎不可能,银行放贷量也有限。民政、教育、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各管一块经费,有些经费是专款专用,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同时,农民取得信贷存在很大不便,农信社的贷款额多数为万、十万单位甚至更多,农民负担过重,不愿贷款,导致农民手中资金不足,投入自然也会不充分。

(三)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较慢

一是农村医疗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镇,边远贫困地区处于稀缺状态。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民得大病很难在当地得到有效治疗,加重了其经济负担,家里有一人得大病,就意味着全家返贫。二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政府投入大幅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底子薄、基础差、人才少、设施差的状况尚未得到缓解。

三、对延边州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按照延边州人大和政府的工作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着力点在于“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切入点在于“改善村容村貌”。

(一)科学规划是先决条件

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分类推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延边州地形、地域环境多样,村落分布散而广,需要我们细致分化,制定和修订村落布局规划,科学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各类乡镇、村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在布局规划的引导下,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指导和产业聚集。

(二)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是必备手段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农工贸多方合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延边的现代农业化建设急需做好以下几点:

1.稳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延边州因地势等原因,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导致产量和质量方面的改善一直面临很大阻碍。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原则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国外各种先进技术,如自动节水灌溉系统、小型农作机械等,扩大机械化耕种的范围。

2.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延边州耕地分布分散、村落较多,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存在制约因素。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共享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检系统,建设农产品信息可查询化模式,创新发展农业服务项目,建立以专业合作为基础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市场化。

3.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把产业集聚作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农民高技能化进程,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利用延边州特产,如延边黄牛、人参、食用菌类、中药材等,建立专业化农业基地,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企”的产业格局。同时,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粮食产业、精品畜牧业和高效高产的林业,实打实为农民谋取福利。利用延边独特生态和历史留存的痕迹,依托延龙图、珲春等主要城市,打造旅游休闲农业基地。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一般着眼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生产生活中的不便是他们最迫切希望改善的。但农民自身因资金缺少等原因无法独立完善,这就需要政府的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负担着艰巨的任务。

1.做足宣传工作,动员农民,使其成为建设主体。

2.制定合适的实施方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广阔农村地域修道路、修水利、铺电网、盖信号塔。

只有基础设施完备,才能更好的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四)协调完善农村各项机制

1.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领导,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机构建设,配齐人员,保证经费,搞好监督。

2.整合资金,建立和完善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采取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等措施,将分散开来的资金合到一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企业资金、社会力量来开发农村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

3.要完善帮扶机制,坚持“以工带农、以城拉乡”。

4.要狠抓农村文化水平的提升。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注释:

①延边州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2.01.29

②张中志.延边投入123.3亿元改善民生建设[J].东亚驻延吉记者,2012-02-26.

参考文献

[1]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6.

[2]李浩哲等.延边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0(03).

[3]安丰军.延边少数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3).

[4]彭晓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措施[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3).

[5]张艳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5).

[6]汤慧等.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和借鉴[J].社会科学家,2007(07).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5

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科技的投入“十五”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倍,“十一五”期间又有进一步的增长,农村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继1999年以后再次超过5000亿公斤,单产也创下新高。科技进步正在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标志。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重大关键技术,至2006年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一大批新品种,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每年为国家挽回粮食损失2500多万吨。“奶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基本解决我国喝奶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技术装备研发,带动出口创汇5.02亿美元,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达到54.3亿元。

其次,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十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生物技术在超级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家蚕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面向农村民生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科技开发,在村镇规划、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资源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

再次,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了农村基层科技进步。近年来,农村科技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市场机制在科技推广服务中作用更趋明显,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较快。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农村科技合作社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不断涌现、发展并壮大,引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例如: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扩大到31个省(区、市)的1039个县,共有科技特派员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的900多万农民;2006年以来共向农村引入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增加收益48.4亿元。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和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加快了科技入户和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农村基层科技的发展进步。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发挥了重大作用,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放弃休假,深入调研,在短短二周内提出了几百条有关于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科技措施,广大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和受灾农民共同抗灾重建,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也显示了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积累。

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当前,农村科技发展布局还不完全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形成新时期农村科技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呢?

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统筹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发展。“三农”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不能将农村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简单延伸,更不能简化成农业科技。实践表明,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科技不仅承担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也承担有推进改善民生的职责。新时期农村科技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十七大关于改善民生的精神,在强化农业科技的同时,自觉把服务农村社会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的协调发展。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核心是要把握中国特色;要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走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高价值农业、合作农业关键技术,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速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和进步,重点是要把握农村住宅、饮水安全、农民健康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加快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和城镇化等科技开发;目前,农村民生科技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还比较薄弱,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做出更为系统的部署。

二是要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使农村科技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统筹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科技发展的成效必须通过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体现出来。农村科技面向的群体大、范围广,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是农村科技的独特性所在,也是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的难点所在。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农村基层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科技应用服务和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农村一线科技人才短缺,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村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失趋势仍未根本扭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特别是县(市)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发展结合的力度、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和活力不足。新时期农村科技必须在加强研究开发的同时,切实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把满足广大农民和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技术需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实现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的统筹发展。

三是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农村科技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特征。在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品种培育等前沿技术研究,数字农业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农村医疗和农民健康等关系民生的公益性技术方面,应切实保障政府投入。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独特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做法。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市场机制有很大的空间。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改变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符合当时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员等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根本原因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两个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新阶段,必须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和农村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重视“三农”的大好局面。当前,如何把农村科技工作落到实处呢?

新时期,要把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摆在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重点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科技发展等四个方面,扎实推进新时期农村科技发展。

如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储备能力。从我国实际出发,瞄准世界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与分子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和节能减排、农产品精细加工等技术。加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的实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深入探索跨区域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经验。加强畜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开发和应用,为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提供支撑。整体推进农业技术研发,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挥农业的原料、能源、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

第二,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逐步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推广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在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把农村科技服务的对象从偏重个体农民向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并重拓展,把服务领域从偏重农业向农村产业、民生等并重拓展,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支持措施。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从全国、县(市)基层、农村社区等不同层面,探索发展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统一全国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公益性号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

当前,还有什么迫切工作需要做好呢?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6

应该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确立了在农村经济中的决定性战略地位。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金融体系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的话,那么随着体制转轨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再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寻求农村金融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成为必然,而这种变革和创新是根本性的,非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如何打破既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垄断地位,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显而易见,发展体制外的农村民营金融能够推动农村金融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全书在概述已有的农村金融研究、农村民营金融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农村民营金融概念,指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内生出了民营金融的创新主体,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是必然的。进而分析农村金融需求以及农村金融供给情况,提出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是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关键。从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检讨和回顾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分析既有的改革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提出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和对策。在界定农村非正式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优势及其发展的必然性。

作者力图在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贯彻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求对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提出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可行操作思路和措施。作者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重新界定农村民营金融的概念。农村民营金融指农村地区主要由民间资本构成并掌握着经营控制权进而通过资金的融通活动或借贷活动为农民、农村企业等提供各种服务的金融形式。农村民营金融不仅包括正式金融,而且还包括非正式金融,不仅包括民间金融,而且还包括民有金融。这一界定突破了农村非正式金融、农村民间金融、农村民有金融等概念仅仅侧重于某一方面农村金融形式的概括,而忽视了另外一些金融形式的局限。特别是明确提出农村民营金融系统包括农村正式金融(民营部分)和农村非正式金融两个部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村民营金融的特点及其制度优势。[HT5”SS]

2.探讨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状况。重新划分了农村金融需求,并对各种农村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展望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趋势。概括了既有的农村正式金融与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各种形式,特别是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情况,剖析了既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限性。描述了农村民营正式金融与民营非正式金融的发展概况,显示出了农村民营金融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竞争力。

3.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通过比较历史和现实中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情况,指出其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需要各种明确的、规范的制度进行监管,从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明确提出农村民营金融作为试点应该实行混业经营。

4.提出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检讨和回顾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进一步指出了目前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和对策。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7

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担负起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的重任。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民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都进行过重大调整。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和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经费和政策上大力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也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民族地区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少数民放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民族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4、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少数民族早日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二、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民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领导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使村级班子成为经济发展、文明新风创建的坚强战斗堡垒;发展和扩大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和民族自治,并且要把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摆上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地政府应成立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其次、政府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要通过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宣传、积极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少数民族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最后、政府要认真规划。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要体现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2、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力。

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是繁荣农村民族经济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然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发展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关系到劳动力资源再生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激发民族地区内部的活力,下决心通过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培育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意志,增强少数民族的自信心,努力激发和充分调动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重视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目前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十一五”期间,政府一定要把培育新型的少数民族农民,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和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作为解决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通过提高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保障。

4、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8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不断地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壮大党的队伍,对于保证党在农村的事业后继有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党所肩负的带领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乡各基层党组织坚持按照上级和乡党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了不断改善,整体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群众的就业类型、就业地点、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我乡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看,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数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先进性作用弱化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困难;部分农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影响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此,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更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各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增强工作针对性。

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密结合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正确处理好标准与速度、质量与数量、发展与培养之间的关系,做到坚持标准但不放慢速度、保证质量但不忽视数量、重视发展但更讲究培养,从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有利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出发,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施赶超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今后五年,农村发展党员的数量,应在保持每年发展新党员不少于50名的基础上,逐年略有增加。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2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4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2-3名发展对象;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3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6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3-5名发展对象;3000人以上行政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4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8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4-6名发展对象;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2名以上新党员,每年至少培养4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确定2-3名发展对象;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即到年,建立起梯队人才充足的农村党员发展队伍,逐步改善农村党员年龄老化严重、文化程度偏低、35岁以下年轻党员和女党员偏少的状况,达到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和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的目标。其中,农村女党员占农村总党员数的20%以上,35岁以下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0%以上,致富带头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0%以上。

三、正确把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增强工作实效性。

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注重提高质量。坚持党员标准,提高党员质量,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问题。要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严格按照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各基层党组织在把握发展党员的具体标准时,要把规定和本地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否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努力奋斗,是否自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党员标准的把握,既不能求全责备,又不能放宽条件,必须坚持标准。

──注重改善结构。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的治本之策。要着眼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注意在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农村各类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薄弱的村(组)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坚持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党员,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

──注重拓展源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吸纳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在认真做好在家务农农民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同时,要加大探索力度,重视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重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在校学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拓展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要发动农村共青团组织参与推荐优秀青年入党工作,努力改变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减少的状况。要发动农村妇女组织参与培养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协助党组织做好发展女党员工作,提高农村女党员比重。要广泛开展公开推荐入党对象活动,积极试行“群众推优”,努力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群众公认度。

──注重培养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促进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熟。要根据当前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增强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充实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学习、培训、考核以及交任务、压担子等实践锻炼,使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认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四、突出重点,把农村中的各类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把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把农村中各类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是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重要措施和有效办法。根据当前农村实际,发展党员要做到“五个结合”,突出“五个重点”,解决“五个问题”:一是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相结合,重点在生产和生活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返乡农村青年以及复员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二是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先进性要求相结合,按照“双培双带”(即,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致富,致富能手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重点从有文化、有一技之长、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能力弱化、带头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与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重点从非党村组干部、后备干部、复退军人和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村党组织班子后继乏人问题。四是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结合,重点在“两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织中发展党员,把领办企业的领头人、非公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个体工商户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问题,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增添党组织的新生力量;五是与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相结合,重点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中发展党员,着力解决有的村民小组无党员的问题。要通过努力,把农村中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上进心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朝气与活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五、完善机制,确保农村新发展党员质量。

农村发展党员必须严格按照《》和《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经过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指定联系人培养教育、经考察列为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短期集中培训、召开支部大会表决、上级党委审批、预备党员转正等基本步骤,切实把好发展党员的培养关、考察关、审批关、转正关,严格履行入党手续。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新党员质量:一是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乡党委联合区委党校每年举办1至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集中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并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测试。没有经过培训测试的,或测试成绩不合格的,不能发展入党。二是发展党员公示制。对拟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拟转正为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实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发展党员票决制。党支部大会讨论党员发展、转正及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应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表决结果应当场唱票、计票、宣布,票决对象必须得到应到会有表决权正式党员半数以上赞成票才通过。四是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各党支部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对于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违反《》和《细则》规定或因有关人员不尽职尽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因违反规定给吸收入党的,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要严肃发展党员纪律,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坚持“五不发展”原则,即:没有经过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培训的不发展;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发展;各种手续不完备的不发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清或党内外争议大的对象不发展。

六、创新载体,搭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有效平台。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根据农村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包括党小组)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上,促进党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要通过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发挥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农村中的一切优秀分子团结到党组织周围,为发展党员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对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100人以下、党建基础较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行政村,可设立党总支;调整后的村党总支隶属乡党委领导。村党总支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下设若干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党总支委员兼任。

要扎实推进“党建带团建”,加大“推优”工作力度,为农村发展党员搭建有效平台。要在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把建立健全共青团组织、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支持和指导团组织开展“推优”工作,使“推优”成为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和基本平台。

七、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

强化领导责任。要层层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区、乡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组织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建创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落实。

制订发展规划。乡镇党委要根据上级的工作规划,研究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的年度计划。各村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也要结合本村或本单位实际以及乡党委的指导性安排,制定本单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以及党员发展的年度计划。要增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计划地发展,在计划指导下发展,避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配强党务干部。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设置或聘任一名以上专、兼职组织员,并保证把组织员放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岗位上。要重视党务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要关心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保持党务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把握“大学村官”、选调生下基层、驻农村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在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中的作用。

落实工作经费。要把党建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并确保专款专用。在留存党费中,乡党委将划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专项经费。对集体经济薄弱、党建经费紧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乡党委将适当给予一定的党建工作经费补助,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高芳(1971-),女,河南台前县人,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农村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124004502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12-02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预备就业的人员进行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农村吸收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准备教育、又包括农村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岗位技术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的教育,是层次多重、内容丰富的教育。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如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中理解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在此背景之下,农村职业教育以其基础特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因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目标,无一离得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的目标,生产发展就成为第一要务,要获得农村生产发展,核心因素是农民,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同时,人作为劳动者的行为规范、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等,都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农村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依然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乡风的文明建设,都要以农民素质的提升、观念的改变为基础,而这些都离不了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迫切要求。

二、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寻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性支撑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来的。他对“人力资本”概念作了如下描述:“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叫人力资本”。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迁移与流动资本。人力资本和其他非人力资本一样,都是一种生产要素,都是促进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将所有在人身上所进行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投资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重视和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动力之源,进而强调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政策上的核心主张就是必须加强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口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由此看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具体说来,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贡献表现在:强调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强调了必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本,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其价值,因此大众性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它排斥传统的精英教育,而是强调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人成功”的目标。

三、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启迪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当时农村的状况可以说是破败不堪。因此,农村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陶行知首当其冲,身体力行投入到乡村教育中,他认为乡村教育在于“培养农人和农人的小孩子,把乡村创造成一个合理的人间”,乡村教育要让“荒山成林,叫瘠地长出五谷”;晏阳初也一向认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一切问题解决都取决于农村。他认为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唯有从平民教育入手,特别是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广大贫苦农民的教育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的基础;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人类谋求生存和改革社会的根本手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赖以维系的根基。对于农民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必须从治穷开始,由职业教育入手,使农民致富;梁漱溟认为中国原本就是一个农业社会,改造中国社会,只能靠“理性”,通过“乡治”即乡村建设的途径来实现。他所谓的乡村建设,是以乡村教育为中心,谋求乡村之自治与乡村社会之发达,完成民族之自学和乡村之文明。

这些现代教育家们正确地认识到,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真正发展,难以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农村的建设不是单项的、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的工程中,教育既是工具或手段,也是一个过程。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照,对于推进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的态度,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紧迫而关键的问题来对待;其次,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要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多渠道,机动灵活,办出特色,拿出先贤们胆略和勇气,探索和创造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

四、从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挖掘中端正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切需要大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要求农民具有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这些都对农民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普通教育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将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增进农民知识、品德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农村各项建设中来。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缺乏,外出劳务人员人都集中于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相比不仅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同时职业岗位也缺乏稳定,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转移。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就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体现。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且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并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与教育,将城市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讲科学,讲文明,指导他们懂技术、懂经营,组织农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从而革新他们的落后观念,改变农民的各种陈规陋习,这些都将有利于谐社会环境的打造。

五、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中寻找发展的着力点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办学定位有偏差、专业设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将是获得农村职业教育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在办学定位的问题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过分注重升学,偏离了培养具有特定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宗旨。因此,应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短期职业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服务;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由于政府部门对学校专业设置统筹不力,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陈旧,内涵狭隘,交叉重复,缺乏地方特色和农村职业教育个性。由此应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围绕当地农业及其他支柱产业开设合适专业,还要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用性。针对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积极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拓宽投资渠道,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活力。鉴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情况,应尽快改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待遇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差距较大的局面,吸引人才,同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学习深造,并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和谐社会;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要按照中央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并不断扎实稳步推进,这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关心困难群众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目前,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为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就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