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分析十篇

时间:2023-07-14 18:05:47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1

河北省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自发萌芽、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升4个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1]。目前,河北省已有252个乡镇1400多个村开发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带动就业26万人。河北省在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如重视发展规划制定、推行标准化管理、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加强政策扶持等。虽然近几年河北省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但在政府投资、融资及政策扶持等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休闲农业将依据“政府推动、农民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围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齐抓共管、营造环境”等4个方面,加强力度,细化措施,积极推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休闲农业观光园增加500个以上,农村从事休闲农业人员达到15万人,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2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地宏观政策支持、控制与管理

虽然河北省旅游局与农业厅联组成立了全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是只对乡村旅游尤其是农家乐型的乡村旅游有一定的管理,对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却处于零散管理、无序管理,最终形成无人管理的状态。目前无论是省农业厅还是省旅游局都没有相应的部门负责。同时,对于如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管理,也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能力,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一些地方农业旅游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雷同,给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隐患。

2.2缺少专业性的行业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和规范经营目前河北省还没有成立全省性的专业性行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经营和发展壮大。休闲农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过程中共需要专业性组织给予其一定的指导,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3规模小、收益低、品牌效应不高

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的规模,如保定昌黎农业旅游示范园[2]、秦皇岛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内邱长寿百果庄园和顺平万顷桃源农庄民俗文化园等;其他大部分都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这些农业旅游规模较小,品牌效应差、经营分散、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建园指导思想存在误区。有的地区没有把休闲农业园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很多景点的投资者为当地的居民,为了降低成本,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2)经营管理不规范。当前有的休闲农业“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3]。由于高峰期游客太多,许多经营户开车到城里买菜;价格也存在与城市一比高低的趋势,这样的经营难以维持太长的生命力。另外,农业季节性很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

2.4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单一

从目前来看,河北省休闲农业缺乏总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方法。基层领导虽然认识到了休闲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但由于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造成一些项目盲目跟风发展,非但没有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打乱了原有的经济格局。其中一部分农业观光区的经营管理理念存在想在相当严重的雷同化倾向,可提供的休闲娱乐产品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色彩,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再加上市场定位不明确、功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简单效仿存在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5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不规范

总体来说,河北省休闲农业项目的整体经营管理理念较落后,管理也很不规范。

(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其中一部分是由村、镇投资或村民自发组织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公司投资的,还有的是由民营资本或外资投资经营的,造成各个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休闲农业项目的管理人员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缺乏专门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员;

(2)在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和卫生方面还不规范;

(3)一些园区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期利益,不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此外,休闲农业在很多地方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这更加大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和规范性。

3调查实证分析

3.1模糊评判预测模型

人们在处理事件、选择对策、评价效益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问题复杂或定义不完善,不能用数值变量表达而用语言变量表达。例如:“一些”、“许多”、“大部分”等就是语言变量,这些语言变量就是模糊变量,其辞义是模糊集合。这种含有语言变量表达的预测(事件、策略、效益),成为模糊预测,模糊作为一种新的预测方法,在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农业系统、资产评估等预测中,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4]。

3.2实证分析

河北省778个农户调查问卷的游客满意度统计结果。

4发展对策

4.1政府层面:加强政策扶持及引导

4.1.1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发展休闲农业要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小额信贷等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民间及外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已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三是优化服务,相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项目审批等过程中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4.1.2发挥专业性的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专业行业组织的沟通优势,开展研究和指导工作,主动承担政府和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交流、密切合作,拓宽思路、创新方式,科学有效地为休闲农业企业提供所需的项目咨询、规划指导、活动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企业科学、健康、有效地发展。

4.1.3转变职能,发挥市场带动作用政府主导下的休闲农业企业存在较多的约束,企业灵活性差,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性方向转变。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扶持,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可持续提高。

4.2企业层面:抓机遇、瞄市场、突特色

4.2.1把握机遇,明确目标企业应在充分了解政府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利用政策,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资金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4.2.2瞄准市场,确定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特点和周边市场的发展状况,确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对目标市场的消费偏好做深入的调研,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本地的发展模式。比如:发展模式是发展观光旅游型还是农事活动型,是休闲娱乐为主型还是农业采摘为主型等。

4.2.3突出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要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顾客。

4.3农民本身: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为给休闲农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着重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素质的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对他们加强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环境教育等知识的学习,组织业主到先进地区开拓视野,不断增强业主自我发展、自我规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 海南 低碳 休闲农业

低碳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低碳农业、低碳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

1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市场广阔,旅游业发展十分兴旺,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海南岛休闲农业项目,如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等。2009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海南要加快发展热带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2009年12月,国务院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海南岛休闲农业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9年底,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局在海南省农业厅正式挂牌成立,是海南全国第一个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局的省份。并组织编制了《海南休闲农业规划2011-2020》,至此岛内休闲农业迈入了有组织、有规划、有方向的科学发展阶段。海南休闲农业初步形成了北部区域、南部区域、东部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五大休闲农业区。据统计,2010年海南岛有休闲农业园区133个,吸纳1.45万人就业,年营业收入1.32亿,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休闲农业园区农民的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的年均收入)。

为了加强休闲农业园区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海南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起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以来海南省农业厅先后两次评定“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共68个。在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入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4)”;保亭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1);兴隆热带植物园、三亚小鱼温泉、甘什岭槟榔谷、文昌龙泉乡园、三亚南天生态大观园、三亚兰花世界、保亭呀诺达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2012)”;小鱼温泉、保亭槟榔谷、龙泉乡园、南天生态大观园、开心农场、兰花世界、香世界庄园、槟榔河、澄迈县金源花园、羊山休闲公园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2012)”;海南环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入选“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2012)。全省休闲农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

2 海南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通过SWOT分析法系统全面的了解海南岛低碳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为海南岛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做指导。

2.1 优势(Strengths)

区位优势。海南岛位于我国的南端,正好处于泛珠三角“9+2”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为了更加凸显自己的区位优势,海南岛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显著改善,有美兰、凤凰两大国际机场,已开通粤海铁路与东环高铁,公路以“三纵四横”为骨架连结各个市县,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三;水路方面,有新港、秀英港、三亚港口。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基本上满足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的需要[1]。

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大岛、最大的海洋省,海南岛具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优势,是我国难得的一块热带宝地,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全国第一,素有“天然大温室”、“百果园”之美誉。海南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到处充满了阳光、海水、沙滩和椰树,成为人们冬季避寒、夏季避暑的理想去处。海南岛人文资源独特,有黎苗族聚集地、又是著名的侨乡,有独具特色传统工艺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截至2012年底,海南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3660个,约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8.6%。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生态环境优势。海南生态环境优越,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截至2012年底,海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1.5%,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海南岛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海南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居全国第一。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全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一、二类海水占82.2%。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南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居住生活的首选目的地之一[2]。

农业产业优势。海南农业产业体系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晒盐业等多种行业,热带作物、特色花卉、冬季瓜菜等特色农业享有盛名,南繁育种更是海南独有。海南岛努力打造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果篮子”生产基地。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冬季瓜菜、南繁育制种、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8%和80%;喷滴灌节水农业面积达到85万亩;使用沼气农户达35.6万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20家,入社农户10.2万户,带动农户31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2 劣势(Weaknesses)

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由于地处南海,与大陆隔离,海南岛生物种群比较单一,整个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自我恢复能力较弱,另外还有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因此,海南岛也是一个资源与环境脆弱易损型岛屿。2005年的“达维”号台风给海南农业带来了704.16千公顷的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68.67亿元[3];2011年的“纳沙”号台风给农业造成了164.97千公顷的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58.14亿元。

政策和法规的制约。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众多政府部门,但还没有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尚未制定明确的法规和制度;有利于低碳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低碳休闲农业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卫生、食品等政策也无明确规范。由于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存在的困难,影响了发展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地束缚了海南低碳休闲农业的规范、健康和平稳发展。

低碳农业和旅游技术制约。目前,海南休闲农业园区对低碳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低碳农业和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对低碳技术的科研投入不足,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比较缺乏,成熟的技术比较少,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成熟的低碳技术,如农村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立体种植技术、畜禽鱼健康养殖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旅游节能减排技术等,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影响了低碳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

管理和服务的制约。现阶段,海南休闲农业园区基本呈现“小、散、弱、差”的局面,大多为雷同的产品形式,缺乏地方特色,精品极少,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各园区之间很容易被代替。经营方式单一,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链条残缺,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促销普遍薄弱,信息渠道少,与旅行社配套连接不够。岛内休闲农业园区从事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不足,从事服务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意识较差,缺乏相应的知识、技巧与经验,影响休闲农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4]。

2.3 机会(Opportunities)

以政策支持为契机。海南省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明确把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2010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低碳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海南建设成为一个以旅游休闲低碳产业为主体,以低碳能源为载体,引领国际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12年12月,海南省被列入国家低碳试点省,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这为低碳休闲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以社会认可为契机。海南岛低碳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一是政府的支持。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旅游扶贫,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延伸岛内现有的产业链,改变琼南热、琼北冷与沿海热、腹地冷两个旅游发展不均衡现象。二是农民的支持。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旅游者的支持。旅游者开始返璞归真去乡村体验自然野趣,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越鲜明的地区越受旅游者青睐。

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现阶段,海南省观光旅游业十分成熟,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从2008年的2060万人次增加至2012年的3320.37万人次,年均增长12.5%;旅游业收入从2008年的19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9.12亿元,年均增长17.2%。旅游业的发展为低碳休闲农业的旅游带来如下契机:旅游业形成的稳定消费市场将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客源;先后建成了13660个文明生态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将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降低开发成本;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如海口、三亚有着较丰富的才与管理经验,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以节庆举办为契机。海南在旅游节庆方面,每年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特色节庆活动,如海南岛欢乐节、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换花节、黎苗三月三、东南亚风情狂欢节、端午龙舟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儋州中秋调声民歌节、三亚南山长寿文化节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旅游节庆的举办,吸引了来自游客的目光,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 威胁(Threats)

农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的威胁。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质量下降,污染了水体和土壤。农用膜的使用逐年上升,造成固体物污染,土壤板结,质量下降。这些都间接的增加了碳排放。牲畜粪肥污水等废弃物,很多没有处理随意堆放或者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农业环境。加工业“三废”污染,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并导致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污染。

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威胁。旅游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休闲农业景区自然生态失衡,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等。休闲农业规模扩张,致使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乡村环境污染加剧。众多旅游房地产项目低水平开发,不顾长远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粗制滥造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带来了乡村景观环境破坏,使休闲农业园区形象受到严重损坏。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目前海南低碳休闲农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台风、山洪、农药残留、社会治安、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游客的恐慌、投诉和不满,严重影响海南的形象。而海南目前应对旅游危机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对于一些山区或农村休闲农业园区突发事件还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措施,服务总体水平偏低,救治能力严重不足、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不强等。

周围省份休闲农业发展的威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岛内其他类型旅游形式的威胁,也受到了岛外周边省份休闲农业的挑战。海南岛休闲农业起步晚,底子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与省内一些风景名胜区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另海南城市人口比例相对较少,游客规模还难以与国内发达地区如广东、北京、江苏、四川相比,休闲农业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差距还比较大,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3 分析结论

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低碳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可以得出在低碳经济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与特色明显。整体上海南低碳休闲农业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当前应抓住机会,应对威胁,利用优势,逆转劣势,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低碳休闲农业,走特色化、规范化、精品化、低碳化经营道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金侠鸾,过建春.海南省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8(10):20-23.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宝鸡

1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农业种植区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生态养殖区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绿色采摘园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休闲娱乐区建设8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自然风光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有机肥料利用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作者:刘紫垠 梁宏卫 刘景辉 徐乃林 张雪玲 王敏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旅游 农村特色 内涵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2-01

一、引言

休闲农业也就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农村田园景观、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等将农业与农村休闲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服务的一种农业经营形态。从其内涵来说,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一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型产业。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多民族聚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坚实,休闲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从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部分农村开始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形成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这成为当地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属于自发式发展模式,是最早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北涞水县野山坡依托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推出休闲旅游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野山坡总共接待了将近90万人,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高达3000人,当地建立起大量的家庭旅馆。

在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大众旅游兴起,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元化、层次化,人们更加喜欢体验性旅游,于是,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到农业旅游中,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这一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自主式,形成了农园采摘游、垂钓游、民俗风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

进入21世纪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休闲农业中融入绿色、健康、环保、科技等元素,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开展农村休闲示范区项目,如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方式,成为旅游局工作重点,休闲农业走向开发式发展模式。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从前文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其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也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这样就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当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对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时,其会自动自发的开展休闲农业。到今天,我国已建立1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县,10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乡。

从休闲农业这一产业定位角度来说,其定位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特点。产业定位有助于找准发展方向,深化产业内涵。而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功能也不断变化,故而其定位也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休闲农业展示的农业生产过程,游客可以体验田园乡村生活,这属于农田范畴。而都市农业展示的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回归自然生态、怀旧休闲、认知教育、乡土风情饮食等为主题,将交通、住宿、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应归入到旅游业范畴。

休闲农业具有继承性特点,它是在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它继承和发扬了观光农业的内容,是观光农业的高级形式,游客在体验农家田园生活的过程中对农业文化、农村环境、风土人情等产生浓厚兴趣,观光农业的内涵逐渐丰富,于是催生了休闲农业。在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其必将出现产生新的产品、内容、形式等,催生新的产业。

四、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虽然说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休闲农业得到集大成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竞争、缺乏统一规划、接待设施城市化等,对此,必须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策略,推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规划,系统开发,突出本地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本地的区位条件进行区域休闲农业的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调查本地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自然环境等,进行SWOT分析,找准本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向和目标,突出本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当然,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二,重视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角度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重视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考虑当地休闲农业的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严禁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突出当地农村经济的特点,做到自然景观与休闲农业的协调配合,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第三,加强休闲农业景区与旅行社的合作。为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积极开发出多条精品休闲农业路线,出现大集团以及名牌产品,有效推动了休闲农业以及旅行社的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应积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主动宣传活动,将休闲农业资源推向广阔的市场,推动休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和企业还应积极从旅游协会、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开发深度、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品牌、加强管理等角度发展休闲农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结束语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应抓住这一商机,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赵坤.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模式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40-42.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5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江西2个省交界,是海西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十分重要。一是能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当地劳动力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服务,从而为解决南平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二是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新农村建设。城市居民通过休闲农业可以亲近自然、了解农村、体味田园之乐,从而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游客自身的先进理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和带动当地农民更新思想观念,从而在丰富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3-4]。通过休闲农业,将城市居民先进的文化观念、服务意识、生活方式、市场信息连续不断地传输到农村,从而缩短了城乡在精神领域的差距,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帮助改善环境,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整合了生态、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加强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三通”(通水、通电讯、通路)、“三改”(改圈、改垃圾堆放、改厕)和“三化”(美化、生态化、绿化)工程,改变了农村一贯的脏、乱、差局面,改进后的环境又可以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从而实现两者间的良性循环。四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观光型的农业生产、现代种植养殖为主导形式的休闲农业取代了以往以简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农业,打破了产业界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间的转变与融合。

2优势

2.1资源丰富,特色明显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22.67万hm2,近年来笋竹、畜禽、茶果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粮食、竹木、畜牧、茶叶、烟叶、水果、烟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水产品年产量位居全省淡水产品产量第3位和内陆设区市首位。建瓯、武夷山、顺昌是“中国竹子之乡”,建瓯、建阳、政和是“中国锥栗之乡”,顺昌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杉木之乡”。

2.2品质优良,品牌突出

南平有农产品类注册商标239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形成了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如武夷山素有“茶之乡”、“茶之祖”的美誉,名茶茗品有大红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闽北水仙、金骏眉、银骏眉等,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先后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建瓯黄华山酒业生产的“福矛窖酒”,有“福建茅台”之美誉;顺昌天福企业生产的“老知青”茶油,是“中国山茶油十佳放心品牌”;有6件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别是武夷岩茶、浦城薏米、建阳桔柚、浦城桂花、政和白茶、建瓯锥栗;“邵武碎铜茶”获原产地证明商标等。

2.3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南平是福建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属全球同纬度地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4.7%,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境内林地217.27万hm2,有林地196.8万hm2,占全省的24%,其中用材林99.13万hm2、生态林55.73万hm2、毛竹林35.13万hm2、锥栗5.27万hm2,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素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昆虫世界”等美称;南平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拥有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其中部级、省级以上景点占1/4,武夷山以碧水丹山而知名,饱含文化底蕴,独具山水魅力,融部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于一体,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10个县(市、区)都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2.4对台区位优势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较早,形式多样而且颇具特色。近年来南平市充分利用“5•13”、“9•8”、“茶博会”、“花博会”、“林博会”等一系列对台经贸招商平台,通过“以旅交友”、“以茶会友”等途径开拓两岸合作交流,充分学习台湾乡土民俗、农园体验、教育农园、渔业风情、乡野畜牧、农庄民家、森林旅游等休闲农业形式,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决定,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从2010年开始,每届固定在武夷山市举行,对南平市的对台农业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上南平市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生态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在南平市创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闽台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存在的问题

3.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不足,园区大多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规模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缺乏创新,设施配套不齐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5-6]。南平市现有的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2缺管理,少人才

南平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园区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经营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因农作物品种少,成熟期集中,导致受农业季节性影响而造成资源闲置经营活动忙闲不均;二是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档次低,对游客吸引力不足而使其停留时间短,消费少。

3.4农业园的基础设施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4对策

4.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且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等方面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民开发者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加强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公司到当地帮助开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南平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市场需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做好论证、规划、统一布局,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并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建设高山运动休闲型项目,每个景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地方的特色优势。

4.3利用对台优势,学习台湾成功的经营经验

由于南平市与台湾在农业技术开发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台湾的种子、种苗和栽培、养殖的实用技术与设备,以及小型农业机械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南平市的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正在迅速提高,需要引进台湾良种、技术、设备及经营管理方式等,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对台交流平台,可引进台湾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项目,有选择地在南平地区进行发展,如农园体验、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一村一品等都是很好的借鉴。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休闲农业的概念最早在《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一书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休闲农业,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种概念。综合来看,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经营者依托农业产品与服务,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达到让消费者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传统农业内涵与外延的充实扩展[1]。

2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来自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及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构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以保定市休闲农业为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统计年鉴》、保定市信息统计网站等。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搜集不到的数据,采取了选用该指标相邻两年的平均值。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对各项指标数据采取了无量纲化处理。令Yit=Cit/Ci0,其中Yit为该指标第t年的数值,Cit与Ci0分别为该指标第t年和基年的统计数值。

根据各个年度该指标的数据值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Zt=∑Wi×Yit(1)

其中,Wi为要素层各指标的權重,Yit为要素层各指标在第t年的数值,Zt为第t年指标层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如果Zt+1≥Zt,则表明该地区休闲农业具有发展潜力,反之则不然。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程度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鉴于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因素的多样化,明显看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地区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为此,综合考虑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针对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行业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组建市级休闲农业协会,完成与北京、天津休闲农业协会对接。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利用网站、杂志、电视、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保定休闲农业。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2)合理开发资源,注重内涵建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势,保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此,要将其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风情,强化特色创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3)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现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创新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推动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张莉侠,马莹,谈平.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44-46.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7

农民收入增加与否是衡量休闲农业效益的重要指标。休闲农业在带动农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08年~2012年期间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获得收入由2.16亿元增加到36.56亿元,增加15.9个百分点,每万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0.1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25亿元,由此看出,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断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占农民收入比例由2008年的18%降为2012年的7.5%,如表3,从休闲农业获得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

二、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经济效益的好坏关系到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休闲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年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农产品销售收入、年接待旅游人数及人均消费等方面研究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六安市休闲农业经济效益比较显著,2008年~2012年经济指标统计,如表4所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在年营业收入方面,2012年营业收入是2008年的19.3倍;在实现利润方面,2012年是2008年利润的20.3倍;两项指标增长幅度很大。在农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12年比2008年增长105.71%,年均增长26.43%,从这五年时间可以看出,农产品收入增长比较稳定,增幅不大;在年接待人数方面,2012年年接待量比2008年多114万人次;在人均消费方面,由2008年的280元/人增加到2012年的465元/人,人均消费量增加185元/人,增长66.07%,年均增长16.5%。休闲农业的年投资回报率由2008年的2.83%到2012年的19.68%,其中在2011年达到最大,其投资回报率为25%,2008年至2011年,投资回报率整体上处于增长趋势,但在2012年有所下降,如图6所示。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与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之比是衡量休闲农业产业组合及结构的重要指标。根据六安市休闲农业在2008年到2012年统计的农产品年销售收入与年营业收入,计算两者的比值可以看出,在2008年六安市休闲农业统计数值计算得出,两者的比值为0.19,说明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小于农产品年销售收入,处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休闲农业相关旅游收入比较少。2010年休闲农业的年营业收入与农产品的年销售收入比为1.26,说明2010年休闲农业收入中,由原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转变为依赖休闲农业的旅游收入,其产业结构升级,由第一产业农业为主转变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总体上可以看出,六安市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在缓慢调整,并在2010年得到转变,到2012年比值达到1.37,极大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休闲农业发展要求,如图7所示。

三、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节基于对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集中于政府的宏观政策与具体企业发展两个方面。

(一)政府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规划与引导

政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性机构,对一定区域内企业的发展起到规划与引导的作用。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理论分析层面,发展休闲农业对当地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困难重重。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能否科学引导,政策能否完善与到位、行业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等,这些都影响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政府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发展理念方面,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对六安市五县两区的调查中,发现各个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其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引起的。金寨县作为红色旅游地区之一,在旅游方面发展比较成熟,位于大别山地区,农耕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县区相比,山地面积较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开通铁路,交通便捷。因此政府人员比较支持发展休闲农业。

2.休闲农业定位模糊,缺乏相应管理部门休闲农业的定位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对六安市实际调研中,发现在下设的县中很少设有休闲农业专业性管理部门与机构,大部分依赖于农委或者旅游局,乡镇政府在休闲农业管理方面就更加混乱,因此在休闲农业管理方面,经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多头管理,二是无人管理。其主要原因是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政策实施管理上不够协调,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

3.保障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关系到休闲农业发展速度,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两个方面。从资金来讲,各地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方面政策尚无明确规范;在优惠政策方面,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状况,一部分地区政府从政策的提出到具体的执行有比较全面的指导,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政府优惠政策比较少,而且落实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理念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4.整体规划目标不明确政府对所辖区域缺乏长远的开发战略与科学规划,导致一些景区之间相互竞争,严重影响皖西地区的旅游形象,扰乱该地旅游市场。由于缺乏长期规划,休闲农业投资商易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尽早回收投资资金,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争取客源,扰乱了皖西地区健康的旅游市场次序。尤其严重的是,关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很薄弱,缺乏从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而展开的探讨。

(二)企业经营管理

休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于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在实际调查与二手资料的分析中,发现六安市休闲农业在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规模小,分布散,档次低在2008~2012年的统计资料中,园区规模以上(年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休闲农业占总园区的比例低于5%,也就是说约有95%的休闲农业年收入低于500万元,规模比较小。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风景区与城市周边,位于景区附近的休闲农业点较多,如金寨天堂寨、大别山主峰、龙眠山、万佛山等。据国际经验,农业旅游区在半径为29.5km的区域才可以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优势,六安市休闲农业点的聚集程度比较高,经营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注重合作,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为增加吸引力,盲目进行项目建设,造成休闲项目雷同,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同时形成了雷同效应降低了经济效益。2.投资总额大,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较高,融资方式单一从六安市对休闲农业总投资可以看出,每年的投资总额都比较大,2008年投资最低为5.8亿元,平均以每年32.55%的速度增加。从2008年~2012年的投资结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都在49%以上,这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少,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调查的休闲农业点中,约95%的休闲农业企业在资金方面以独资为主,只有5%的休闲农业以合资为主,如君湖刘老根休闲农庄、金寨县源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融资方式单一,一方面增加企业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发展依靠人才,从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农民就业人数比较大,2008年为15万人,到2012年末为3.25万人,虽然农民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但在休闲农业劳动投入的比例很大,2009~2012年,农民就业人员比例在40%~50%之间。由于农民文化基本处于初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经营休闲农业的多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或者回乡创业农民工,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根据各地条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从事休闲农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经营技能培训,大多是模仿他人的经营模式,接待礼仪和服务程序不规范,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六安市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时间短,不够规范,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从求职者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加之休闲农业公司所提供的福利待遇不高,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工作1~2年就选择跳槽,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4.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较短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融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是综合性、相关性和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根据对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实际调研获取的资料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在休闲农业收入占较大比例。2008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为3.5亿元,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为0.512亿元,农产品销售收入是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的6.8倍,此阶段休闲农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到2012年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是农产品销售收入的1.37倍,转变了依靠农产品销售收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休闲农业作为综合产业的优势,但优势程度不明显。在对调研的12处典型休闲农业点时发现,11处休闲农业主要经营项目集中于休闲垂钓、采摘、餐饮、等,而且休闲农业内部农产品大部分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只有当产出大于内部需求时才对外销售,这导致休闲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存在缺陷,产业链较短。其中金麒麟农业生态园以经营蔬菜为主,以休闲旅游为辅,主要有蘑菇、石斛等。但是该生产园区的产业链较短,仅局限在生产-销售,农产品深加工较少,目前经营的休闲农业项目主要是垂钓、餐饮、采摘、科普等。

四、结论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8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城效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效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城效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9

关键词: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动力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17]佟立志,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2010.1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篇10

为摸清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休闲农业运行状态,于2011年暑假期间,组织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5125名在校大学生,对2010年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以全面了解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是在2010年下半年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将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分为休闲农业集聚区(包括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休闲农家等形式)和休闲农业企业(包括休闲农庄、生态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对每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从农业生产经营状况、乡村旅游经营状况诸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县级农业行政部门摸底调查、典型案例剖析、实地考察、走访专家等,准确把握全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发放调查问卷5125份,收回有效问卷4184份。对回收的问卷按经营主体进行数据汇总,并根据收集到的县级农业行政部门相关数据进行校正,然后按所在地域进行分类汇总,得到全省各地的休闲农业经营现状汇总表,本文是在汇总表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2湖南休闲农业产业的总体特征

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经过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得到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休闲农业总体情况如下:2010年全省共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250个,全职从业人员103923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为95613人(本地农民就业占总从业人数的92%),平均每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数为12.6人;影响、带动周边102768个农户,平均每个经营主体带动12.5户;2010年接待游客9383万人次,平均每个经营主体接待1.14万人次;2010年营业收入509205万元,每个经营主体平均营业收入为62.72万元;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年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79820万元,每个经营主体平均21.8万元,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休闲农业2010年利润总额154068万元,平均每个经营主体18.67万元;上交税金21425万元,平均每个经营主体纳税2.6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总资产约60.93亿元,经营面积23398hm2,平均每个经营主体投资73.86万元、经营面积2.84hm2。

3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地域分布特征

湖南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有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类型。各地的农家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花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林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林家乐、休闲农家等多种形式。农家乐的一般特征是利用农户自有住宅和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对外服务经营。休闲农庄主要表现为各类农业庄园、休闲农场、生态农庄、特色农庄、特色餐馆等,一般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接待设施。休闲农业园区包括采摘园、观光园、垂钓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一般表现为规模较大,具有较专业化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民俗村(镇)一般依托特色乡风民俗、特色建筑或人文景观、节庆等,整合多样化的乡村旅游资源,有规划地开发建设成的地域性乡村旅游资源。表2显示了湖南省各市州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的数量分布。从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农家乐、休闲农庄还是休闲农业园区,长沙市均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这与市场需求是密切相关的。长沙市作为湖南的省会城市,360万城镇人口是休闲农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从而刺激了长沙市的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均系湖南省内相对较大的城市,带动了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也表现较大的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张家界市虽然总人口数量较少,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依托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景区边缘的特色化休闲农业产业群。衡阳市的城市规模本身较大,加上其依托南岳衡山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较大的休闲农业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