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相关内容十篇

时间:2023-07-06 17:42:26

中医相关内容

中医相关内容篇1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医相关内容篇2

1.1教学时数少,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

高职高专的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在对各专业教学时数进行安排时,通常会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原因,使得教学课时偏重于临床学科,忽视了对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开设。大多数学校在临床学科专业中并没有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开设,即使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其学时也仅为38~96学时。紧凑的学时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产生矛盾,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知识面广阔,并且教学内容较多,在学时方面不能给予相应保障的情况下,预防医学的教学实践就无法得到深入,许多重要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强调,并且重点很难突出。因此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并且很难形成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1.2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许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教学方法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的展示也大都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且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深入人心。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联系或者是职业病和食物中毒等案例的相关分析,其他的重点实践课程因为学时和设施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相应的开展,并且因实践课较少,无法让学生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2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

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在教学目标中树立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将预防医学的战略思想贯穿在医学教育之中,并且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预防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体现出群体、社会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从而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统一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原有思想观念,并通过加大宣传,使得学生对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有充分的重视,加强学习积极性。

2.2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合理安排

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对教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化教学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树立起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预防观念,并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而对教材中相关的基础知识或重叠部分章节进行简要介绍,以此来转变学生对预防医学枯燥、乏味的印象。

2.3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自学中得到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题材以及国内外预防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将这些内容充实进教学实践之中,让原本的教材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并且还可以对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网站的做法进行鼓励,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领悟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高职高专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3结语

中医相关内容篇3

自西学东渐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根植,中国形成了中、西二元医学并存的格局。中医和西医两大阵营之间虽然存在着相互竞争与排斥的现象,但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日渐成为主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医学理论与临床上,中、西医学结合已蔚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西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结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就是中、西医学名词术语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就临床诊疗实践和临床科研而言,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对应性问题尤为关键。早在上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全国中医最高学术机构的国立中央国医馆就以统一中、西医病名为首要工作,但由于该项工作在方针、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中医界和西医界都不认同,结果中途而废。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中、西医学界在中、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西医病名之间的对应关系,积累了不少成果,但一直缺乏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西医病名对应关系的专著。这一空白在本世纪之初终于被林昭庚博士和他所领导的团队所填补。

中国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林昭庚博士以中、西医双重背景的专长,汇集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的热忱、智慧、经验与毅力,前后费时共计12年,编成《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不仅为中西医结合之巨大工程,更是迄今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所完成之中西医学病名汇编及工具用书中,数据最为齐全的书籍,极具可读性及可参考性。该书以现代医学的病名为纲,搜罗历代中医文献可与之对应或近似的疾病名称,力图让中、西医病名对应汇通,旨在化解中、西医学之间的争端疑惑,更进一步提供中医学者了解现代医学、西医学者认识中国传统医学的机会,让彼此有良好的互相学习、讨论与沟通管道,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发展,早日达到“中西医一元化”的目标。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一书是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病名对照之工具书。该书之主编林昭庚教授中西医学之学识修养深厚,在台湾与海外学术界颇富声誉,国内外230多篇,著作32种,以其学术成就在台湾获奖,亦受国际学术界之肯定,国内外院校机构聘为荣誉院士、教授等殊荣达30项,对中西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副主编共4人,均为博士或副教授、硕士资格之中西医专家学者。编著者36人亦多为兼具中西医师执照,且任职于台湾医学中心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西医疾病之范畴有极多共识,亦共同历经12寒暑,克服困难,终于完成此书。对中西医学界来说,《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的出版,堪称空前壮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值得高度肯定与赞许!

就《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内容及编排架构来讨论,第一版以现代的“国际病名分类”为基础,逐一从中医典籍中找出相对应的证型,之后还加入了“实验诊断”的部份,让读者知道可以协助诊断的现代检验项目,并且以中、西医的角度,分别详细叙述该疾病的定义与临床症状,同时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疾病中、西医学上的不同,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的肯定。该书繁体版本是由台湾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出版,第一版自1992年着手编写,于2001年出版,而大陆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之简体版本,乃为第一版之版本。

鉴于中西医病名繁杂,林昭庚博士再度集结多位台湾当代中、西医学结合专家,共同参与该书的再版工作,经过了3年的努力,再完成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于2004年出版,该书亦是根据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中医病名作为对照,所选取的中医病名乃以相关中医文献为依据,内容较第一版更为丰富,全书共5册,约400万字,引用并参考458部中医文献,西医书籍86本,专门探讨中西医学对于同一疾病,其定义、证候与诊断上的相似与相异点,是一部内容丰富、篇幅巨大的著作。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二版》以第一版的《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为基础,收录新增的西医疾病病名有133种,总西医疾病病名数达到997种,中医相关病名1759种,编次的原则系根据“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之编号顺序为蓝本,只要该书上的西医病名能找到相关的中医病名与病症,则尽可能地予以收录,依序分成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及新陈代谢疾病与免疫性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之疾病、精神疾患、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之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生产及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先天畸形、周产期病态、征候、症状及诊断欠明之各种病态、损伤及中毒等共18章,997篇;其中第十八章为“中西医病名对照表”,首列西医(中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次列西医(英文)病名对中医病名对照表,再列中医病名对西医病名对照表,以便于读者检阅。

书中每篇病名的编排项目分成6大部分,依序为本书编号、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编号、现代医学病名及定义、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诊断要点、综论等内容。该书特别将国际疾病分类编号写入,使读者在查阅内容时,除了以书中目录为指引外,亦可以“ICD-9/ICD-10”为指引,以利国际学术交流。

而“中医相关病名及文献出处”则根据该篇西医病名的临床症状,参考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相关中医病名,因中医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故一个西医病名,可能因为许多不同的临床症状而有数个相关的中医病名;而不同的西医病名,可能因其有共同的临床症状,而有相似的中医病名。以该书编号1的霍乱为例,西医学的霍乱(Cholera)乃霍乱弧菌侵犯于小肠所造成的急性传染病,过去在夏秋季节常有大小不等的流行。而中医学对霍乱一病的论述,可概括为两阶段:清代以前所论的霍乱,是指急性吐泻之疾,无流行传染之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后论及的霍乱,既包括了前者,更阐发了因“瘟毒”或“疫疠”所引起“阖户沿村,风行似疫”的传播快、流行广的真霍乱病。中医学所论的霍乱与西医学的霍乱,名称虽然相同,但含义并非一致。中医的霍乱含义较为广泛,包括了以急性吐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性急重的疾病,如西医学中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相关疾病。

中医相关内容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及2012~2013年来院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医学生来自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佳木斯医科大学、吉林大学、贵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等其所医学院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2012~2013我院实习学生、见习医生在校、实习期间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暴发等)相关课程开设与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课程设置意见反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张,回收问卷489张,回收率97.8%。

1.2.2实践教学方法 对重症病房临床医学生,主要实习、见习医生进行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规范[1,2]进行理论学习,在医疗工作中采用案例式、引导式、示范式教学法依照标准进行规范性操作,实时监测使用有创呼吸机病例,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进行监测统计。

2结果

2.1 临床医学生在校均未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只在相关章节中部分代之,未进行课程讲解。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人数189人,占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知晓人数112人,占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人数135人,占27.6%,手卫生规范知晓人数215人,占43.4%。

2.2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实践教学效果 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与实习生采用案例式与引导式实践教学,严格按照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进行诊治与护理,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呼吸机相关肺炎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较2012年干预前减低25%,见表1。

3讨论

3.1加强和重视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与理论 本项目调查显示近年毕业或在读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了解甚少,对医院感染发生的不利影响意识淡薄,缺乏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学习。498名被调查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率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治疗率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率27.6%,手卫生规范知晓率43.4%。SARS、山西血透患者丙肝医院感染暴发等均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医学生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医学生应当从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就树立起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教师应当将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开设教材设置 医院感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医院感染学的教学内容也应当适时调整。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范与技术指南纳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使他们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丰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理论知识,掌握其防控技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课时分配30个学时左右, 较为适宜。理论内容同张京利等报道[3],包括医院感染学总论、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特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疾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控、 职业防护等;到重症医学科开展实践式医院感染防控的临床技能学习。

3.3实施理论与案例式、PBL多样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院感染学涉及到的学科较多, 在医院感染学的教学中将医学生学过的基础学科、 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主线,达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临床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衔接与渗透,使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体系,以综合化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巩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倡导以"案例式"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 " 的实践教学方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点,教师通过案例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思考、讨论、解决及教师小结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学习。

3.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 专职感控部门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定期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本地流行病学进行更新,对重症医学科在职、实习、见习临床医学生进行了专项培训、专业指导,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循证措施依从性核查表,核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管理(若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使用含有0.12%~2%氯已定每6~8h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等)、气道管理(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等)、清洁消毒管理,督促落实、实时监测。2012年干预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67.8%,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37.6%,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25%。呼吸机相关肺炎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显著。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现在不仅面临着潜在传染病的威胁,而且医院感染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 重视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 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4]、实现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转变,加快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所进行的一项长效医学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呼吸机临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部,WS392-2012.

[2]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部,2012报批稿.

中医相关内容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加速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多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保护人民及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都与预防医学学科相关。临床医学生是未来奋战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主力,其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仍然以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为主[2],内容仅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教育、传染病防护教育、健康教育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极少,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课题组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医生的视角,探讨未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调查对象

2020年8月,课题组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1.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后先反复讨论,再进行预调查,不断修改完善。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生的一般情况、自身预防医学知识水平、对预防医学的看法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等。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70名临床医生中,男性20人(占28.6%),女性50人(占71.4%);三级医院42人(占60%),二级医院15人(占21.4%),一级医院8人(占11.4%),民营医院2人(占2.9%),村卫生室3人(占4.3%);高级职称1人(占1.4%),副高级职称8人(占11.4%),中级职称24人(占34.3%),初级职称25人(占35.7%),无职称者12人(占17.2%);内科医生17人(占24.3%),外科医生9人(占12.9%),妇产科医生5人(占7.1%),其他科室医生39人(占55.7%)。

2.2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及自我评价

被调查医生中,95.7%的人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98.6%的人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85.7%的人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告诉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51.5%的人所在科室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的人只有在撰写论文时才用到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情况见表1。如表2所示,结合在学校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认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对临床有用的医生分别为78.6%、81.4%、57.1%。如表3所示,对于自身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认为自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其他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医生分别为78.6%、74.3%、55.7%、60%、47.1%。

2.3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

如表4所示,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预防医学知识贯穿临床医学生生产实习的始终;认为有必要增加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技能授课内容和健康教育学授课内容的医生分别为91.4%和94.3%。

3讨论

中医相关内容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信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已进入基础课程设置之列。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计算机在医学中典型的应用,它是指用来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门诊、住院和收费等医疗过程信息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管理者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掌握较高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加强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医学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统一,无专业特色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课程[1]。以山东省为例,各医学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此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和考核上,医学院校之间、高校内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没有门类和专业的区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制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本知识和病毒和安全等内容。实验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内容、office模块和网络技术。教材多选择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规划和自编教材,在专业上没有区分。

1.2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方式下,许多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甚至许多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常规工作要求的现象[2]。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同实际应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 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只有到实习和实践课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容也随着发展。但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师资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受过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的教师偏少。医学院校中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都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的基础和应用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医学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能力要求的限制,许多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的工作,接触不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加上自身专业的因素,无法开展医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也没有条件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2 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步思路

2.1 课程定位

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术教学的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课程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应当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把课程重新定位[3,4]。结合目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可定位为以医学及非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力,以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能够满足医学院校医药及非医专业、医疗机构等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更新的应用型课程。

2.2 加强计算机教学,推进教学革新

首先,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可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近几年,医学高等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专业也出现了细分的情况。把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课程加入教育活动中,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此之上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由原来统一的、无区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有专业特色、个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本课程的发展。

再次,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也可满足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5]。医学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促进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界定方面,我国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种规范和要求,如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大纲、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和山东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非医学信息学专业人员,主要考核他们在本行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们关注的不是计算机构造、原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应试人员在从事某一方面应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定位为满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医学信息专业(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剂专业、影像专业、检验专业、美容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口腔专业等),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面向医疗信息化办公,中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高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综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可把计算机教学定位为基础性教学,也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类规范和要求的初级水平,即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医疗的信息化办公。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既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又具备初级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3 医学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授课内容改革和调整。授课内容应包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添加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在基础部分上,涵盖现有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医学信息部分可根据现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设定,以目前为例,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检验信息系统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时有限,需要调整其中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比例。对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已接受过的内容已成为常识的内容进行缩减。新增的医学信息技术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理论部分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简单明了,以操作部分为主,可结合现有系统进行讲解。

3.2 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相应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为学习医学信息技术打下基础。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到高年级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时,开展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机地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大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加大对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传统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配备不能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医学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医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引进新的设备,建设现代数字化的实验室,让医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以适应目前医学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医学院校需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解决现有的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医院需求、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胜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2] 周爱民,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孙众.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2):154-156.

[4] 马卓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简介:

尚宪刚(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医学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中医相关内容篇7

【Abstract】In order to standardize and perfect the medical psychology teaching at college level and improve the teacahing quality, the reform idea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edical psychology teaching.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medical psychology is se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learning period and teaching hours of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s.The teaching objective can be realized via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which is constructed with necessary basic pshcology knowledge,proper enlargement in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health and reasonable acceptance or reject in clinical 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课程自1979 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率先开设后,至今已有近30 年的历史,各医学院校也已将该课程作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来开设。但由于《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校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从课程目标的定位到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基本上是参照本科院校的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与本科院校一样,有的学校甚至使用本科院校教材。因为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不同,修学年限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应该相同,因此,对专科层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和完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近10 年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教研室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 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1.1 当前本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

通过查阅文献及访问各医学院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站,便可看到各院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尽管在语言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基本包含以下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心理障碍的病理过程和机制;同时还要使其掌握医学心理会谈、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医学生全面地观察人和理解人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方法和技术,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有效地为病人服务,提高医疗质量[1- 2]。这样的目标定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开展临床心理治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并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3- 4],高职高专就更加难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了。

1.2 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务人员。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人们在看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时,从系统性出发,将人看成是一个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统一体。这就要求现代医务人员具有整体医学观念,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理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病人的个性因素,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诊治工作。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科层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一是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让学生从病人的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出发,树立整体医学的理念。让学生从内心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论、态度与手段,以指导学生如何应对病人的问题及其周围环境。二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人的心理本质、心理过程和人格结构,掌握心理应激与应对,了解人的病理心理和健康心理的过程、机制和表现,以便能更全面地观察人和理解人。三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解决自己的心理和心身问题,能初步帮助别人进行心理保健、为别人解决心理和心身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 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当前各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心理学》教材版本各式各样,从专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使用的比较权威的卫生部规划教材的版本来看,一般都包括普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卫生、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变态心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等内容[5- 6]。而从高职高专《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时数来看,大部分院校只开设32~36 个课时,这中间不仅包括上述理论内容的教学,还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评的实验操作课时。从课程内容的学习来看,这其中的每一部分知识其实都需要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所以,32~36 个课时的教学时数对《医学心理学》现有的内容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构建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高专修学年限只有三年,《医学心理学》不是主干课程,难以再增加教学时数。根据上述《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构建该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 保证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从广义上说,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问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专科生大都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讲授与临床有关的医学心理知识,往往使其难以接受,况且所接受的知识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相关内容的概括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中,要有关于人的心理本质、心理过程、人格心理、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等知识。

2.2 适当扩展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的共识。但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来说,由于修学年限较短,必修的专业课程已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部分学校难以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即使已经列入了教学计划的,在实际开课时仍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可以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到《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章节的教学时数,而不必另行开设一门课程。如在“心理过程”内容里增加“大学生思维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在“人格心理”内容里增加“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完善自我人格”、“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发展特征,学会“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做到自知、自尊、自爱、自重;在“心理卫生”内容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恋爱心理”等内容。同时,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某些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可结合“医患关系与沟通”的内容进行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病人心理问题的处理”介绍“心理危机与干预”的知识等。

2.3 合理取舍临床心理的内容

如前所述,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培养的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务人员,不是培养心理医生,所以,《医学心理学》应该介绍临床心理的相关内容,如心理应激及应对、病人心理、心身疾病、康复心理等旨在帮助医学生了解病人心理状态的内容,但对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则不应过分偏重,可适当减少其教学时数。如对于心理测量问题,几乎所有量表都要求“主试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并要求“必须具有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而医学生并不具备此条件。再如心理咨询,2001 年颁布实施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心理治疗工作则更是由专业临床心理治疗师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在专科层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对心理学各种操作技能宜简单提及,而不做过深过广的阐述。而“变态心理”的内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精神病学内容几乎雷同或相似[7],可让学生结合精神病学的内容学习“变态心理”的内容,而不必进行专门讲授。

3 结束语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课程教学改革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当前国家正大力扶持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医学类专科院校,必须准确定位《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宇中,吴国华.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3(2):191- 192.

[2] 崔光成.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2,(3):15-16.

[3] 衣桂花.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初探[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1):81- 82.

[4] 曹召伦.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7- 99.

[5] 姜金乾.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目录页.

中医相关内容篇8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促进医疗美容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就医者的合法权益,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本办法所称美容医疗机构,是指以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业务为主的医疗机构。

本办法所称主诊医师是指具备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条件,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执业医师。

医疗美容科为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

医疗美容项目由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并。

第三条凡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全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美容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登记

第五条申办美容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设置医疗美容科室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

(三)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四)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申请举办美容医疗机构的单位或者个人,应按照本办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设置审批和登记注册手续。

卫生行政部门自收到合格申办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答复申办者。

第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核发美容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同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违规作出的审批决定应自发现之日起30日内予以纠正或撤消。

第八条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第九条医疗机构增设医疗美容科目的,必须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程序,向登记注册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条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应当由登记机关指定的专业学会核准,并向登记机关备案。

第三章执业人员资格

第十一条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

(二)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其中,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医师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牙科项目的医师应具有5年以上从事美容牙科或口腔科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中医科和美容皮肤科项目的医师应分别具有3年以上从事中医专业和皮肤专业临床工作经历;

(三)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

(四)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未取得主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可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从事医疗美容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护士资格,并经护士注册机关注册;

(二)具有二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

(三)经过医疗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

第十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对主诊医师资格进行认定。

第十五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定并办理执业注册手续的人员不得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服务。

第四章执业规则

第十六条实施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中进行。

第十七条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在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范围内开展医疗服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诊疗范围。

美容医疗机构及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未向登记机关备案的医疗美容项目。

第十八条美容医疗机构执业人员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程.

美容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用材料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医疗美容服务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医疗美容项目必须由主诊医师负责或在其指导下实施。

第二十条执业医师对就医者实施治疗前,必须向就医者本人或亲属书面告知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医疗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的签字同意。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

第二十一条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的从业人员要尊重就医者的隐私权,未经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就医者病情及病历资料。

第二十二条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经登记机关核准开展医疗美容诊疗科目,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第二十五条医疗美容新技术临床研究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并批准后方可开展。

第二十六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美容项目备案的审核。发现美容医疗机构及开设医疗美容科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开展某医疗美容项目的条件和能力,应及时通知该机构停止开展该医疗美容项目。

第二十七条各相关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工作。

第二十八条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医疗美容广告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外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学科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医疗美容活动不受本办法调整。

中医相关内容篇9

1 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兽医学的教学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质,课程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料相对较少,如标本、照片、录像、动画、模型等,多数课件的制作仍以文字为主,相关知识与理论的阐述仍停留在文字描述阶段,缺少直观教学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另外,课堂讲授也多以老师灌输、学生听讲记录为主,课堂氛围死板,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代兽医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对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改善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力求使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中兽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兽医传统的疾病诊疗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实践生产中运用中兽医相关知识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畜禽疾病。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唯一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 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对比式教学法主要指与西兽医学对比教学法。中兽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与西兽医学相比虽然在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均有所差异,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区别,但在个别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中兽医学课程普遍被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对学生而言西兽医学的理论和观点已经先入为主,此时能找到中兽医学和西兽医学理论相似的切入点,对比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心的功能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而西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3.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中医相关内容篇10

关键词:微信;中医药知识;传播方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8202

1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发注重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加之民众对于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迫切需求,因而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尤为重要。微信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媒体形式,其用户渗透率(65%)远超过微博(43.6%),据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微信用户已达6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早已成为国内媒体和自媒体信息传播的重点社交渠道之一。

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徐桢等人(2013)提出,鉴于目前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传播途径仍稍显不够,有学者提出中医药界应积极参与新媒体建设,中医药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将加速中医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研究中医药知识在微信中的传播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能够弥补此类研究的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对当下大学生的微信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医药知识在微信中的传播现状,以期为更好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中医药知识提出有效建议。

2 微信的特点及作用

2.1 微信的特点

从功能重点、关系强度、受众增长和传播内容等角度分析微信传播特征:第一,重社交轻内容,以人际传播为主。微信的重点是通信功能,侧重人际传播、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第二,结合线下熟人关系建立强关系连接。微信好友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发展而来,这种基于熟人建立的关系有效增强了用户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三,微信圈子成员数量快速增长。新进入成员会将更多用户引进圈子,使一个圈子内的成员数量呈滚雪球式增长,并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成员;第四,传播内容具有隐蔽性。微信是从手机通讯簿和QQ好友为基础的拓展,用户之间的对话是私密的。

2.2 微信的作用

第一,微信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特别是可以实时对讲、视频通话,丰富了人们社交的手段;第二,微信可以实现人们近距离的社交,扩展了人们的社交面。通过微信,使得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扩展到原本遥远陌生的弱联系人群,也拓宽了移动社交的横纵空间,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第三,微信还具有低成本、即时性、私密性、精准性、交互性、便捷化等优势。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微信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维持社会关系、扩大社会交往、以及表达情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而受到人们特别是90后年轻人的热捧。

3 中医药知识微信传播实证研究

3.1 调查样本描述

为调查大学生群体中对于中医药知识在微信中的传播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搜集一手数据。此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的所有一类211高校中,通过随机编号法抽取了5所高校,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随后按8∶3∶3∶3∶3比例发放纸质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问卷回收率88%,其中男生73人,女生95人,28.6%的受访者具有中医药学专业背景。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的好友数量范围在51~150名,而近半受访者每天查看朋友圈及公众账号的频率在2次及以上,由此可见,微信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户粘性较强。

3.2 微信平台中医药知识传播情况调查分析

目前从传播学“5W”模式角度探究知识类内容的传播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还是一个研究的新方向,本文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从受众角度出发,进行中医药知识在微信平台中的控制分析、媒介分析、内容分析。

3.2.1 控制分析:受访者对公立机构设立的公众账号信任度颇高

以公众账号为例,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微信公众账号的中医药知识内容的普遍态度是“会查看但不全信”,其中对盈利性机构公众账号的中医药知识,1.79%的受访者表示会看并相信,2.98%的受访者表示会分享给朋友;而对公立机构公众账号的中医药知识,则有17.9%的受访者表示会看并相信,952%的受访者表示会分享给朋友。综合分析认为,由于公立性质公众账号的服务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多数大学生更愿意阅读、相信并进一步分享公立机构公众账号的中医药知识。

3.2.2 媒介分析:传播现状不佳,关注度和忠诚度较低

目前中医药知识传播主要通过朋友圈信息分享和公众账号信息推送两种传播方式进行,就调查结果显示,两者传播情况均不佳,用户的关注度和忠诚度较低。

中医药知识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出现率调查结果显示,38.7%受访者表示很少见到,19.1%受访者表示从未见到,因此中医药知识在朋友圈内的传播情况不尽如人意。以传播中医药知识为主的公众账号传播现状亦不乐观。66.1%受访者表示目前并未关注该类公众账号,仅19.6%的受访者表示一直在关注且时间达半年以上。且不同专业背景对该类公众账号的关注状态有显著差异(χ2=26.030,P=0

3.2.3 内容分析:受标题设置和需求影响,受访者注重真实性

从受访者对以传播中医药知识为主的公众账号内容的查看情况来看,有47.6%受访者会因对标题感兴趣而查看,并有29.8%受访者对其内容的查看会受某些健康需求驱使。而不同专业背景对公众账号的中医药知识查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7.24,P=0.001

此外,调查收集了受访者对中医药知识在微信中传播现状和发展建议,主要集中在注重中医药知识在微信平台上传播的真实性(42.9%)和实用性(400%),详见表1。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在利用微信进行中医药知识传播普及时,可以从真实性、实用性入手,逐渐提高大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接受度和认知度。

*79位受访者未填写任何建议,19位受访者无实际建议,即填写“无”、“没意见”等。

4 提升中医药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微信传播效果的措施

4.1 基于大学生健康需求,丰富中医药知识在微信中的传播内容

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其查看与否的重要因素,内容的形成是建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内容上,首先要注重当下年轻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健康的客观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相关知识。此外,传播内容还可基于目前大学生已了解的中医药知识类别,有针对性的传播目前大学生不太了解但实用性强、应用效果较好的中医药知识内容。

综上,在传播内容方面,应从解决用户健康需求、弥补用户中医药知识类别盲区等角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并加以传播,充分满足用户尤其是青年用户群体的全方位需求。

4.2 提高微信传播中医药知识的真实性及实用性

目前,中医药知识作为预防保健的一股重要力量逐渐在微信平台上开始传播,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对用户的身体健康具有很大影响。首先,微信公众账号的推送内容须以高质量的原创或者转载率高的内容为主;其次,服务商应沿用常见的技术过滤和内容分级手段,对微信平台传播的中医药知识进行质量监控机制;最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切实承担起明确的职责,形成监管合力,使信息的真实可信得到保障。

此外,可由权威机构的相关工作者对名医专家们的专业性知识进行大众化过滤,提高知识的可读性和可应用性,切实让中医药知识实践于百姓生活、服务于用户需求。

4.3 建立并推广公立机构的中医药知识微信传播平台

本研究调查显示公立机构设立的公众账号传播中医药知识更受信任,公立机构应在充分把握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大其推广力度,综合利用二维码、活动、图文消息等方式进行机构账号宣传,以扩大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影响范围。此外,微信有着独特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独特的操作模式,政府应鼓励、支持公立机构(如医院等)新开设微信公众账号,并规范、引导非公立机构的中医药知识公众账号的传播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微信传播环境。

4.4 创新中医药知识在微信中的传播形式

在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传播内容的“外包装”,包括其标题、设置、内容的展现形式等,已成为影响甚至是决定传播的中医药知识能否引起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而当下,中医药知识的传播需要借助多样化、创新化的传播形式,如清晰的图表化信息,可通过多色彩、多图形让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抓住主要内容和相互联系,还可结合微信的语音、视频等多功能,刺激信息接收者的视听感官,吸引读者注意力,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4.

[2]徐桢,王晓青.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分析及对策[N].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9496.

[3]杨奕望,吴鸿卅.论微博时代中医药传播与普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27728.

[4]侯胜田.微博时代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2,(4):3436.

[5]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122127.

[6]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6):2123.

[7]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结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