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06-28 17:40:41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1

关键词:营运资金;含义;特征;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一、营运资金的含义

从会计角度看,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它反映企业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则营运资金反映的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是对企业所有短期性财务活动的统称,并且它与诸多财务指标密切相关,是整体财务结构的组成部分

营运资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这个概念一般在财务会计中使用的比较多,大多数营运资金比例都是按照此概念来计算的。这一概念是一个时点性的概念,是将企业一定时期的短期支付的要求和其实际的资金能力相比较,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当时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衡量一个企业短期内的财务风险、评估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总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这个概念一般在财务管理学中使用的比较多,它是从企业全部流动资金出发来研究分析计算的。这一概念是一个时期性的概念,是把企业的营运资金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把理财与经营管理有效合理的结合、统一起来。也只有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才能清晰的认识到企业一个时期阶段营运资金的具体管理对象,而如果运用净营运资金差量的概念,就无法切实可靠准确的掌握不同具体营运资金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二、营运资金的特征

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必须研究营运资金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营运资金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营运资金的来源具有灵活多样性。与筹集长期资金的方式相比,企业筹集营运资金的方式较为灵活多样,通常有银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商业信用、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预收货款、票据贴现等多种在内外部融资方式。

(2)营运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数量会随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时高时低,波动很大。季节性企业如此,非季节性企业也如此。随着流动资产数量的变动,流动负债的数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动。

(3)营运资金的周转具有短期性。企业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通常会在1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收回。根据这一特点,营运资金可以用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款等短期筹资方式来加以解决。

(4)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具有变动性和易变现性。企业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是经常变化的,一般按照现金、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应收账款、现金的顺序转化。为此,在进行流动资产管理时,必须在各项流动资产上合理配置资金数额,做到结构合理,以促进资金周转顺利进行。此外,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一般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企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时,便可迅速变卖这些资产,以获取现金。这对财务上应付临时性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营运资金结构管理

营运资金结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结构、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结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关系、流动资产内部项目的结构与流动负债内部项目的结构。

(1)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结构。对于一般企业来讲,流动资产通常占总资产的60%左右,即1.5倍的流动资产能带动1倍的长期资产来经营。但这只是一般状况,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关系,会因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而不同。

(2)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结构。我们建立了流动比率这一财务指标,并将它作为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确定其经验值为2。如果企业流动比率大于2,就认为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相反则认为企业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但事实上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公司实际的流动比率值普遍低于这一公认标准。这一点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纵向对比几年内企业流动比率的变化情况确定其生产经营和短期偿债能力的状况。

四、营运资金管理原则

(1)规避风险。规避营运资金管理的风险,可以从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两个方面来认识。

1、从流动资产管理角度看。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一定绝对量和一定相对量的流动资产,这样不仅降低企业短时期内的财务风险,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而且为确保企业未来具有相应举债能力提供了根本保障。如:企业应测定最低的现金持有量,才能最直接地保障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要定期确定企业合理的应收账款占有规模和适度的坏账准备提取比率,确保应收账款的质量,保持良好的收款能力;同时,由于营运资金的流动性较强,对其实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要根据外界环境及企业自身内部环境变化而变化,决不能照搬某一模式,要在制定基本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从流动负债角度看。企业破产的风险大都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到期负债。如果说长期负债是企业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而短期负债则是企业目前就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因此,对流动负债的风险管理原则为: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确定一个流动负债绝对量和相对量的最高限额,使企业流动负债的规模和比例都保持在一个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

3、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对应关系。因此,规避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风险,应该将流动资产管理与流动负债管理两方面结合起来,任何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风险,忽略另一方面的风险都是错误的。如: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绝对量的上升并不一定就说明企业偿债风险的能力增强;同样,如果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负债绝对量的上升也并不一定说明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所以必须在风险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管理

(2)尽量维持较高盈利能力。虽然营运资金过多能够保证企业有充足的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但是会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但盈利性差,较多的营运资金有助于控制财务风险但是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相反较少的营运资金会提高其他长期资产的盈利能力但会增加财务风险。可见,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是此消彼长的,因此营运资金的管理不能只考虑偿债能力,要灵活安排营运资金的规模与结构,降低非盈利性流动资产的资金占用量,综合实现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均衡。此外,结合企业经营业绩目标合理安排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也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与机会成本,有助于提高经营业绩。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2

关键词:汇率风险 会计准则 概念框架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

汇率风险概念始于Rita M Rodriguez的“汇率变动的潜在影响(收益或损失)”。Michael Adler和Bernard Dumas从敏感性角度定义为“资产负债或营业收入的真实国内货币值对汇率非预期变化的敏感性”。Crouhy(2001)从汇率和利率关系角度定义为“因汇率和国际间利率变动不一致导致的各种敞口”。我国刘舒年首先定义汇率风险为“资产与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价值上涨或下降的风险”,包括“经营活动中的交易风险,经营活动结果中的会计风险,预期经营收益中的经济风险”。王茂昌、邵文力、施锐利将此扩展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价值上涨或下降所造成损益的可能性”。

(二)原因

吴念鲁最早提出汇率风险源自“因各国货币不同且货币间汇率波动导致的支付结算风险”,表现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储备风险、会计风险;我国的主要汇率风险源自对外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对外债务、会计折算。唐建宇指出汇率风险来自“国际货币汇价多态化巨幅波动、国内汇率预测和风险意识不足、国际收支宏观管理不善造成的对外经贸活动的损失”。王仲兵认为汇率风险来自我国外币之间的、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外汇交易。安增军、杨继国基于亚洲金融危机有关研究指出汇率风险源于汇率制度安排;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波动是汇率风险的显现与释放过程;固定汇率制下汇率风险在短期内隐蔽,随着风险的不断积累,在长期内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集中爆发。

(三)会计

Brian Kettell提出汇率风险的会计内涵是“产生于货币币值波动的现金流动变化性”,计量内容是“在未来某时点按现付或预定汇率不同的汇率兑换货币的风险”;汇率风险的会计计量问题在于会计处理反映汇率变化对企业的现期影响,而非远期影响。他把现金流动分为契约型和非契约型,契约型现金流动的汇率风险在于债权债务及款项收付中资金流动与汇率波动方向,非契约型现金流动的汇率风险在于出口收入和进口成本与汇率波动的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费雪效应,利率与汇率、价格与汇率的长期一致性使上述现金流动在长期内不受汇率风险的影响,但如何运用会计处理反映短期汇率风险存在困难。我国黄良瑜指出提前确认未实现汇兑损益对汇率风险反映存在问题:未实现汇兑损益的提前确认导致所得税提前缴纳、利润提前分配、经营资金短缺和波动,忽视汇率风险中的交易风险;汇率逆转导致企业经营成果虚假反映,与谨慎性原则矛盾,忽视汇率风险中的折算风险。姜佳秀子(2012)提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包括利润最大化理论、利害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与会计谨慎性原则对汇率风险实施会计管理,方法包括修正当期确认法、全面收益表补充列示法等。

二、汇率风险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现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下简称“19号准则”)中外币交易会计处理逻辑是区分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是会计主体“持有的货币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主要是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各种借款、债务证券等;非货币性项目是“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可以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长期股权投资等。针对货币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与初始确认或后续计量时点汇率的差异计入汇兑损益。针对非货币性项目,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不计量汇率变动;以存货汇率减值方向的变动,同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根据汇兑差额调整自身金额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简称“37号准则”)中汇率风险的认定是以区分金融与非金融因素为基础的,定义“汇率风险”为“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19号准则未提及汇率风险,因此把37号准则运用于19号准则时,非金融工具会被认为不存在汇率风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定义金融工具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部分货币性项目不满足该金融工具定义,虽以资产负债表日汇率计量,但不能认定为存在汇率风险。现有概念框架导致会计准则在以下方面难以协调。

(一)风险反映

现有会计准则的显著缺陷是无法有效反映长期项目的风险。以历史汇率计量的长期外币非货币性项目时间跨度较长,历史汇率无法有效反映其风险水平;资产负债表日汇率至少反映截止会计期末的部分公允价值信息,而历史汇率几乎不包含公允价值信息。以资产负债表日汇率计量的长期外币货币性项目仅能反映已发生的汇率风险,长期汇率风险对货币性项目预期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没有在会计计量中体现;当汇率极端异常变化时,该处理也错误反映短期汇率风险。长期汇率风险反映缺失影响未来某时点会计主体的实际现金流动金额,无法反映长期货币性项目的经济实质;以外币长期借款为例,长期借款会计计量关键点即对实际归还款项这一经济实质的反映,按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的会计处理忽略了资产负债表日至未来还款日的汇率风险,无法反映实际归还款项。

(二)变动计量

货币性项目的未实现汇兑差额已提前确认为汇兑损益,如汇率大幅逆转,已确认为汇兑损益的未实现汇兑差额无法实现,既导致汇兑损益不真实可靠,又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19号准则以货币性作为汇率变动损益化标准的逻辑存在诸多特例:构成对境外净投资的货币性项目与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由于外币折算目标及处理原则的缺乏,汇兑差额的损益化和权益化处理有所矛盾,未按统一的逻辑进行规范。

(三)折算主体

19号准则定义外币折算主体为采用不同于会计报告主体记账本位币的境内外“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境外经营方式不断丰富。在产品进出口、国际技术转让、国际租赁、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基金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折算主体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19号准则的定义,譬如,境外代购人、出口产品售后服务团队、境外技术转让的工程师团队、湿租的机组、境外承包工程的施工队、劳务输出的医护团队、国际基金投资的经纪商。原有的折算主体定义没有涵盖所有面临汇率风险的经营主体。

(四)汇率选择

19号准则可选择的汇率包括即期汇率和“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没有明确可以使用方法的具体内容。实践中汇率选择多样:按汇率制定机构,可分为外汇管理局汇率(折算率、中间价)、商业银行汇率(汇买/卖价、钞买/卖价、折算价)、集团公司汇率(集团公司的集团内使用汇率)、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询价、竞价);按汇率选取时间,可分为期初汇率、期末汇率、当期平均汇率。虽然平均汇率被广泛运用,但准则未明确汇率的平均方法。汇率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如何使被选择汇率体现汇率风险。

三、改进建议

本文概念框架改进的逻辑是流动性标准与谨慎性原则:以流动性标准区分长短期汇率风险,以谨慎性原则判断风险损益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流动性标准、谨慎性原则及全面收益观的改进建议,见下表。

(一)流动性标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最早提出了流动性的概念。财务流动性指资产和负债的形态持续一年以下,是企业资产经正常程序无重大损失地转换为现金并以之履行有关契约的过程和能力。流动性标准基于会计分期假设,1年以内为流动性项目,1年以上为非流动性项目。汇率风险按期限存在长短之分,流动性项目面临短期汇率风险,非流动性项目面临更多的长期风险。本文尝试运用流动性标准替代现有的货币性标准,即流动性项目变动在汇兑损益中作损益化处理,非流动性项目在其他综合收益中作权益化处理。

(二)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不低估负债和成本,因此汇兑损失宜损益化、汇兑收益需再考量。流动性项目的收益需再考量汇率的短期变动可能,尤其是短期内汇率逆转的可能性;基于可能性的判断对未实现汇兑收益进行损益确认。非流动性项目的收益需再考量汇率的长期波动趋势,预测并判断收益的可实现性,评估可实现金额;基于可能性与金额的估计对未实现汇兑收益进行权益确认。

(三)全面收益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最早提出了全面收益观的概念。全面收益观下外币折算需全面披露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损益与权益金额,说明汇兑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中汇兑差额的实现方式与金额。全面收益观要求按实现原则确认收入,慎重确认仅可能但尚未实现的汇兑损益。高流动性的外币项目因期限较短,汇兑损益可实现性较高,宜损益化;反之,低流动性项目可先权益化反映其变动,不宜立即损益化。

参考文献: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3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

管理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外成因;风险评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源于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于论证企业收益与隐藏的或有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财务风险是把风险概念具体到财务领域。因此,了解财务风险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财务的主要内容:财务是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含筹资阶段、资金投入阶段、资金转化阶段和资金回收及分配阶段。因此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目前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面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公司在财务经营状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主要指在公司筹融资、资金投放运用、资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稳定性风险及持续现金回收风险等。此处所指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偿还债务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需要衡量其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观测其与债务结构的匹配性如何。企业偿债能力目前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予以监控。

本文讨论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日渐健全,资本市场愈渐开放,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了解程度也日渐提高,如何提前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及时防范财务危机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重视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兰艳泽(2001)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在于不断地规模扩张导致企业资源不能及时最优化整合,管理层级结构不断深化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集团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现“臃肿综合并发症”,从而提高了企业筹、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唐晓云(2007)年在“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文中,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难以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国内学者也对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多种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财务结构,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构建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油晓峰(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一书中,总结了现有国内文献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回归模型的方法。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业存活于市场中,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体的细胞,那么市场环境就好比于人体的细胞液,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如何需要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外部影响。总体而言,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

1. 经济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响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在于外部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公司财务不确定性增加,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强。概括而言,经济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外部税收政策、经济宏观政策、国家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相关整体层面的变化。对于单个公司而言,经济环境风险很难避免,不可改变,只能提前做好规避风险措施,但难以将风险降至为零。

2. 市场环境风险

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依赖于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环境风险。具体而已,如果一个行业,其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那么企业如未能及时改变产品针对的市场人群,并及时做出调整,则企业就要面临被消费变动所导致的产品滞销风险,最终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下降,资产负债配比结构不合理等一连串反应。

(二)内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导致财务危机的一部分,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需“因人而异”。本文,笔者将内部成因概括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筹资结构不合理、现金流预算不合理三方面。

1.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一家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企业,能及时监控各项经营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然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单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更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负责日常经营行为的合规及风险规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执行部门为个人利益不顾公司风险继续发出有关指令时,公司管理层难以得到监控,最后导致风险被放大。

2. 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筹资行为是企业保证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重要经营行为之一,筹资结构包括债务结构、债务成本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企业资产结构和公司产品利润回报结构。如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科学筹资,在保证满足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筹资,并合理配置筹资结构,避免在短期间内大额支付负债是合理筹资的重要要求。

3. 现金流预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提前对现金流做出合理、科学预算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业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资金预算,并编制报表,但是能否按照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该预算编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标准。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

对财务风险评价并非是一个单一步骤,而是一集业务程序梳理、风险识别、风险指标选择、风险权重确立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确定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

对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是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如德尔菲法、表格分析法、压力测试法等)并用,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分析风险来源,测试风险条件发生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前文已述,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内部成因。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主要分为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非系统风险的识别。系统风险主要是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识别,如政策风险、税收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经济形势风险等;对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

(二)初步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排除剔除共线性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依然清晰主要的风险大类,其次需要着手对风险指标的筛选。首先,需要初步确定风险大类及风险大类指标。风险大类主要有系统风险定性类、短期偿债能力类、长期偿债能力类、盈利能力类、发展能力类、现金流稳定类,而各项大类具体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众多财务指标,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斟酌。

其次,需要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剔除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从而避免各变量之间因共线性而对最后评估体系的影响。

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各子风险指标予以降维处理,得到各风险指标的得分矩阵,从而确定各财务风险指标的权重。至此,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三)运用历史数据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修正

任何一个评估体系的建立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扩建数据库,并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对该评估体系予以及时修正。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修正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在企业数据库不完善或者不足以修正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时,可以运用同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予以修正;第二,在企业自身历史数据库较为完善时,可以直接运用自身数据库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检测并及时分析差异、修正该评估体系。因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并不一致,因此本文提倡在修正阶段,以自身历史数据库为好。

四、结语

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风险的概念并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现状;其次,分析了造成财务风险的内外部成因;最后,详细阐述了构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主要步骤。文章主要强调,企业财务风险需依行业而定,每一家企业的自身内部成因不一样,因此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后续修正亦以自身历史数据为好。

参考文献:

[1]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兰艳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研究[J].管理世界,2001(12).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5

经济资本也被称作风险资本或在险资本,是指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根据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所计算出来的用以覆盖相应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额度,是银行在市场环境中用作覆盖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资本。 它是一种虚拟资本,是银行自身风险量化、 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不同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从计量角度看,经济资本等于业务风险(非预期损失),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对于预期损失,是通过提取的各项准备金来弥补,并通过贷款定价转移给客户;而对于非预期损失,银行必须用其自有的经济资本去弥补,避免银行因资不抵债而破产。经济资本最主要的作用是把股东回报(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和责任通过实际配置落实到不同的层面,通过对经济资本的配置把风险、收益的平衡与回报联系起来。

经济资本管理是国际银行业顺应国际监管要求,加强商业银行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它通过对开展各业务的经济资本的计量、分配,可以有效约束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资产的过度扩张, 同时引导贷款的投向。经济资本管理是目前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手段,我国银行业也正在逐步推广和实施,建立和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与效益约束机制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共同选择。

二、影响经济资本占用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资本占用的主要因素有客户评级、 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保证金比例,具体内容如下:

1. 违约概率对经济资本占用的影响。违约概率是指债务人未来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大小。违约概率与客户信用评级密切相关。客户的信用评级等级越高,其违约概率越低,则其占用的经济资本越少;反之,客户的信用评级等级越低,其违约概率越高,则其占用的经济资本越多,实际违约客户经济资本的占用最高。因此,在日常信贷业务营销中要想减少经济资本的占用,就必须选择那些信用评级较高、风险比较低的行业和客户。

2. 违约损失率对经济资本占用的影响。违约损失率反映债务人如果违约将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这一指标主要反映贷款的担保状况。 例如对于违约概率相同的债项,落实了抵押担保等措施的贷款与信用贷款相比,其违约损失率就较低,其占用的经济资本也较少。因此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应该面向有合格抵押品、质押品的贷款,同时还要选择那些担保品质较高的贷款,一方面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风险, 另一方面从内部经营管理上减少经济资本占用。经过测算,在其他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按照经济资本占用从高到低贷款形式依次为信用、 保证人担保、 抵押、质押。同一客户在采用信用方式贷款时, 其经济资本占用是保证、抵押两种方式经济资本占用量的1.13倍和1.29倍。

3. 表外业务的保证金比例对经济资本占用的影响。按照上级行的经济资本分配政策,表外业务所占经济资本的多少与表外业务的保证金比率成负相关的关系。表外业务的保证金比例越高, 其经济资本占用就越低,100%保证金业务经济资本占用为0。 因此提高表外业务的保证金比例是减少此类业务经济资本占用的主要手段。

三、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充分发挥其对信贷业务的指导作用

1. 深刻理解并运用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经济资本管理就是“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的资本约束理念。基层行在运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时,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依据确定信贷业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并确定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经明晰,基层行逐步由利润核算中心向产品销售平台转变,因此其经营目标就是增加不同产品的销售量,取得利润最大化。在有限的经济资本控制下,主动调整各类客户和信贷产品的结构占比,发展低风险业务,压缩高风险资产,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收益的区域、行业和客户,以节约经济资本,提高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尽可能支撑更多业务获得收益,创造更多的价值。

2. 以风险效益匹配为基础,考虑综合效益、长期效益进行产品进退和客户选择。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指导下,基层行讲究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对客户和行业的选择依据是以其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而不是一时的或者单项的效益。有些客户短期内业务需求比较单一,但是随着客户成长和业务需求潜力的不断扩大,客户的长远效益就会显现出来。而且效益的计量也应有相对客观的方法和参数,不能以一项指标来确定信贷投放。一是在目标客户的定位上,要重点营销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的优良客户;二是在产品营销上,要加大对贴现业务、贸易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的营销力度;三是在存量贷款的经营方面,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尽快把发展前景差、流动性弱、经济资本占用回报率低的劣质客户中退出。

3. 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理念, 提高贷款业务的定价水平。基层行要实现效益最大化,需从两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减少经济资本占用,二是提高利润,增加收入。按照资本预算管理办法,利率水平是决定每笔信贷业务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可能向上浮动利率是增加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优质客户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讲都是稀缺资源, 在外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利率上浮必然受到限制。当前中小企业贷款是各家银行的发展重点,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导致其融资的成本和代价高,根据收益覆盖风险、成本的原则,更应当提高其定价标准,增加收益。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金融市场将不断对外开放,随时都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国家金融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9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平衡,这些都是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庆幸的是我国在这两次危机中艰难的挺了过来。近几年来,在风险管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及国内食品供应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央行为了控制物价,不断加息,导致我国当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监管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念

金融风险指与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的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包括信誉风险、市场风险、人事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理是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及回报之间的得失。充分认识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案,保证货币资金筹集与经济活动平稳运行,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低最低,使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概念,对待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和争取资金规模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开展较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忽略了风险防范,许多法规还没有深入到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与金融监督工作更重视业务范围控制,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大部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从而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信息咨询的结合体,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存在许多内部交易,导致市场资金流向的内部操纵,甚至会引发市场混乱。

(四)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存贷款、理财与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开展,混合经营,实行全球化运作。而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产品单一,还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金融企业指令贷款较多,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间监管为主

通过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实行的各项核心监督政策不仅对银行业发展和效益没有帮助,而且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直接监督银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监管方式。引进和加强民间与银行业发展效益,民间监督越健全,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越低。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逐步减轻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同时银监会要保持监管的独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外部金融风险威胁,其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结构设置。通过对内部监控体制的建立来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同时要建立责任制度,包括金融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的管辖范围及权力,此外,管理者应具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应对解决,从而使金融风险率降至最低。

(三)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已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其混业经营与监管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应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评定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每日经营管理的业务交叉较多,各监管部门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效仿欧盟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部门整合成为金融监管的大部门,达到金融风险监管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四、结束语

金融业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必须要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规避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7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源于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于论证企业收益与隐藏的或有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财务风险是把风险概念具体到财务领域。因此,了解财务风险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财务的主要内容:财务是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含筹资阶段、资金投入阶段、资金转化阶段和资金回收及分配阶段。因此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目前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面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公司在财务经营状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主要指在公司筹融资、资金投放运用、资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稳定性风险及持续现金回收风险等。此处所指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偿还债务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需要衡量其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观测其与债务结构的匹配性如何。企业偿债能力目前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予以监控。本文讨论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日渐健全,资本市场愈渐开放,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了解程度也日渐提高,如何提前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及时防范财务危机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重视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兰艳泽(2001)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在于不断地规模扩张导致企业资源不能及时最优化整合,管理层级结构不断深化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集团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现“臃肿综合并发症”,从而提高了企业筹、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唐晓云(2007)年在“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文中,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难以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内学者也对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多种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财务结构,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构建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油晓峰(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一书中,总结了现有国内文献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回归模型的方法。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业存活于市场中,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体的细胞,那么市场环境就好比于人体的细胞液,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如何需要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外部影响。总体而言,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

1.经济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响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在于外部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公司财务不确定性增加,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强。概括而言,经济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外部税收政策、经济宏观政策、国家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相关整体层面的变化。对于单个公司而言,经济环境风险很难避免,不可改变,只能提前做好规避风险措施,但难以将风险降至为零。

2.市场环境风险

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依赖于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环境风险。具体而已,如果一个行业,其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那么企业如未能及时改变产品针对的市场人群,并及时做出调整,则企业就要面临被消费变动所导致的产品滞销风险,最终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下降,资产负债配比结构不合理等一连串反应。

(二)内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导致财务危机的一部分,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需“因人而异”。本文,笔者将内部成因概括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筹资结构不合理、现金流预算不合理三方面。

1.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一家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企业,能及时监控各项经营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然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单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更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负责日常经营行为的合规及风险规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执行部门为个人利益不顾公司风险继续发出有关指令时,公司管理层难以得到监控,最后导致风险被放大。

2.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筹资行为是企业保证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重要经营行为之一,筹资结构包括债务结构、债务成本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企业资产结构和公司产品利润回报结构。如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科学筹资,在保证满足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筹资,并合理配置筹资结构,避免在短期间内大额支付负债是合理筹资的重要要求。

3.现金流预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提前对现金流做出合理、科学预算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业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资金预算,并编制报表,但是能否按照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该预算编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标准。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

对财务风险评价并非是一个单一步骤,而是一集业务程序梳理、风险识别、风险指标选择、风险权重确立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确定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

对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是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如德尔菲法、表格分析法、压力测试法等)并用,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分析风险来源,测试风险条件发生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前文已述,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内部成因。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主要分为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非系统风险的识别。系统风险主要是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识别,如政策风险、税收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经济形势风险等;对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

(二)初步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排除剔除共线性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依然清晰主要的风险大类,其次需要着手对风险指标的筛选。首先,需要初步确定风险大类及风险大类指标。风险大类主要有系统风险定性类、短期偿债能力类、长期偿债能力类、盈利能力类、发展能力类、现金流稳定类,而各项大类具体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众多财务指标,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斟酌。其次,需要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剔除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从而避免各变量之间因共线性而对最后评估体系的影响。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各子风险指标予以降维处理,得到各风险指标的得分矩阵,从而确定各财务风险指标的权重。至此,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三)运用历史数据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修正

任何一个评估体系的建立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扩建数据库,并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对该评估体系予以及时修正。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修正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在企业数据库不完善或者不足以修正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时,可以运用同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予以修正;第二,在企业自身历史数据库较为完善时,可以直接运用自身数据库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检测并及时分析差异、修正该评估体系。因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并不一致,因此本文提倡在修正阶段,以自身历史数据库为好。

四、结语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8

摘要:随着企业发展及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企业各类经济舞弊案件日益明朗化。面对这一现状,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成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一切管理活动都无法游离之外,使经济舞弊行为无处藏身。本文对基于风险管理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经济舞弊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上,我国起步较晚也较薄弱,大多是借鉴美国的管理模式,洋为中用。在法律建设方面,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一系列的法规条文,这一系列的规范与指引为我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但时代在发展,管理理论在不断变化,目前内部控制实践已经发展到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相融合的新时代。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企业无法适应,面临着无所适从的窘境。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并将其提升至符合时展要求的轨道上来。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一直以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博弈就没有停止过,目前主要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互之间不可以取代;另一种认为二者只是术语不同,其实基本没有区别。之所以产生对立观点,是因为相关学者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办公室不同,或将内部控制作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手段,或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但无论是何种观点,目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一个趋同的倾向,也就是说它们在渐渐的融合之中。据IFAC 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超过600 学者反馈表示,应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工作。我国相关法规条文也体现了融合的理念,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较大的概念,风险管理被囊括其中,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又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较大的概念,内部控制是重要的实现手段。其实,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和管理,其作用都是为了防范企业风险,所以它们走向融合也是必然的。理论上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具有一定科学性:①概念虽未形成共识,但实现目标过程的一致性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②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③程序一致,虽然叫法有所不同,但程序的本质有高度的一致性;④方法互用,两者经常可以替换使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协同

就拿监管机构来说,眼下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现在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肯定很难实现,这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领域的专家来讲,也是无法接受的。在实践之中,为了促进两者的融合,可以通过协同方法来实现。企业没必要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制定两套手册或指南,也没必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部门,再加上一个风险管理部门,企业应该将其整合起来,同时将风险控制整合到公司治理、战略及运营之中。理顺各种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控制企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策略

(一)构建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模式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环节,寻找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十分必要。资金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生命的源泉。生产经营其实是人力资源作用于物质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体现了核心作用,所以货币也是危险等级最高的资源,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行,也决定了风险评估中财务风险的高低。因此,加强“现金流”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主体正常组织资金活动,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建立和完善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高速、持续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的业务节点构成的,各个节点环环相扣构成了企业活动的整体。业务流程中实现节点的优化和风险因素的控制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根本所在。业务流程的梳理及改革体现在内控上,设置关键控制点并选择相应的控制手段,以实现对操作行为的制衡。收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与识别,对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严格把关,制定风险管理解决预案,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关键环节所涉及到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重视内部风险管理,其意识对风险管理成败有直接影响。风险控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各单位和部门要权责明确,加强沟通,保证企业运营系统高效运行。优化企业管理功能,实行精细化管理,据此分析企业的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点,编制企业的风险管理预案。

(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实践表明,只有把握风险管理先机,才能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只有及时、准确掌握经济动态信息,才能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取得应对风险的主动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一是建立完善、成熟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运营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披露,利用先进的算法实现业务信息向会计信息的转化;二是从风险监控和预警角度出发,建立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利用科学、先进的计量模型,实现对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等状况的分析,预测企业的风险可能性及大小,随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企业要上下协同,提高风险应急能力,一旦触发风险信息就应该立即向上级汇报,立即组织攻关小组研究应对策略和组织实施,由被动变主动,尽可能避免风险发生,无法避免时尽可能将风险降到企业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维持和正常运转。

(四)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让其主动参与进去

近年来,全员参与是各类管理实践强调的重点之一,它可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积淀企业文化、提高经营效益有重要意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也强调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与员工联系在一起,所以强调全员参与,通过员工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员工参与控制是内部控制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企业员工看成是企业的一部分,要充分尊重人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并探索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制度留人”的特色之路。以此来改变传统的员工被动接受的局面,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03).

[2]张立民,唐松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托普典章》为什么不能拯救托普[J].审计研究,2014(05).

[3]姜明群.中美风险管理框架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上)[J].国际商务财会,2011(03).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9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银强.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01)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6)

[4]宋常,丁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

[5]莫海云.论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5,(16)

[6]楼海淼.借经济资本管理促内部变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09)

[7]王都富,刘妤洵.经济资本在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1)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推动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而目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的结合已经悄然发生。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不被潮流拍入历史的大海中,在现在社会,大数据已经是企业甚至政府必须正视和投入学习使用的技术。

一、互联网金融及大数据概念及其理论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同互联网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采用网络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者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而近几年,大数据也是热门的概念,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2014年世界杯期间,百度在世界杯赛事预测正确率超高,实际上,这背后的助力正是大数据技术。百度大数据部收集整理了近三年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队以及俱乐部的全部赛事数据,构建了一个赛事预测模型。这个模型综合了过去5年时间里全世界九百八十七支球队的近四万场比赛数据、以及四百多家欧赔公司的赔率数据。为了提高这个模型的精确性,百度使用了南非世界杯的淘汰赛的数据进行模型的准确性验证,为模型输入了该年世界杯期间的比赛、球队以及球员等相关数据,由预测模型产生淘汰赛比赛结果,最后用预测的结果和真实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计算预测的准确率,最终成功预测了2014年世界杯赛事几乎全部赛事的结果。除了预测赛事,大数据在金融行业也大放异彩,甚至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大数据金融。

(二)大数据金融的概念

大数据金融指的是,集合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从而向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的全方位信息,金融机构在分析客户的消费或者交易信息的基础上,把握客户的交易或者消费习惯,进而对客户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如此以来,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平台在控制风险或进行营销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这里提到的金融服务平台,指的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类企业,它们开展金融服务时所依托的平台就是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最关键的作用就是可以从大量数据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或者可以迅速将大数据资产进行变现。所以,利用大数据来处理信息,必须以云计算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二、发展大数据金融的优势

发展大数据金融,是当下公司占领战略制高点的一种必然选择,大数据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主要具有三点明显优势 :

(一)大数据金融能够做到精准营销,着眼于个性化服务,并且能使放贷快捷,这是传统金融所做不到的。大数据金融可以根据各个企业的生产流程及信用评分来构建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实施放贷行为,这样,就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同期限管理很好地进行匹配,从而解决了流动性问题。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结合各个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并且高效、准确和快速。举个例子,近年初,淘宝信用贷款在淘宝网聚划算平台横空出世,几乎可以说是一经上市就抢购一空,它是阿里金融旗下的一款商品,服务对象是淘宝网卖家,目的是对其进行金融支持。这个贷款服务很快被一些卖家接受,并戏称为最简单贷款,而这种贷款的抵押并不是物品,也不需要担保人,而是信用诚信,淘宝网用卖家的网络行为数据计算出诚信评分,评分高的卖家能贷款的额度也越高。这一点能够满足中小卖家的所需的贷款,且申请流程方便,贷款时间短且灵活,也是很多卖家资金周转的手段之一。通过这个例子可见目前的平台金融和供应链有多么灵活多变,然而其都有一个基础,便是大数据资金流,以及信用信息。信用评分的概念也越来越热,甚至有些平台可以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实时根据信用评分计算出贷款额度,并以此来放出贷款。

(二)大数据金融由于其特有的模式导致运营交易成本降低,客户群体广阔。就例如阿里小贷,它是淘宝网等平台推出的,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它还能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和识别风险。同时,它的批量的作业方法使成本下降。一般来讲,和文字相比,数据有些更真实的特点,它能更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情况。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信用卡服务中心,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实施了EMC Greenplum 数据仓库解决方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可以通过该方案去了解熟悉其客户的价值体系和价值需求,为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这个数据仓库提供的全面的数据分析,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可以将客户按照价值高低来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多层面分析,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也降低了数据金融的运营与交易的成本。

(三)大数据金融属于科学决策,它对风险的评估、管理和控制比传统金融强很多。可以肯定的是大数据在未来一定会成为公司、政府等C构的一项重要资产,大数据能帮助企业渐渐探究出新型的创新商业模式以及不同的商业盈利模式,甚至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核心企业或是使企业发展更加便利。而一些风险的管理和定价等项目也可以通过信息处理再利用数据模型来完成。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风险分析

然而,目前大数据金融的现状并不如人们预想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说目前的的大数据金融的概念噱头大于实质,其内里存在很多风险在现阶段很难规避。首先,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和基础,互联网仅只能够被用作是一种新颖的方法和高科技的手段,所以,传统金融的风险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模式下也会出现 :由于流动性强而带来的风险、在技术层面面临的风险、系统性和操作性风险甚至信用风险等。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本身特质,其也有独特的风险,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级数据分析能力,但是现今阶段很多宣称搞大数据的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哪怕具有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也存在着数据信息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的缺点,目前很多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

结语

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大数据不能提供最准确的标准答案,它的预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指标,这个工具提供的帮助是有时间限制的,它的参考有时效性也需要各种条件的满足,同时它也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应用工具中改进工具,学习工具原理时思考和成长,不能在科技的摇篮中沉睡堕落,总有更加优秀的工具能够被发明,总用更加便捷的方法可以去运用。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利用工具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己,不能停止思考和成长,也要时刻保持着谦恭之心,不能忘记人性之本。

参考文献:

[1]刘英,罗明雄.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4,(4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