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德育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4:37

小学学科德育

小学学科德育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特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加强养成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实实在在工作,讲究实际效果。积极探索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全面推进学校基础道德建设。

三、重点工作

(一)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

1.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⑴学习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经验,完善“小学生生活价值指导教育行动”及“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在我区的开展。

⑵充分利用我区四大教育基地开展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系列实践活动。

2.以新学期开学为契机,继续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素养。

⑴抓住几个“第一”开展养成教育活动。(第一次开校会、第一次升国旗、第一次唱国歌、第一次校长讲话等)

⑵九月份开始在全区小学启动“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树立“十个文明形象”。

3.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落实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

⑴抓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完善内容,建设队伍。

⑵以大德育观为视角拓展班队会内容,积极进行班队会开展“价值观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4.充分利用好我区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

5.重视队伍建设,作好各项培训和表彰工作。

6.完成我区小学德育工作专题调研。

⑴对全区小学行为习惯有特殊指导需要的学生和班级进行统计分析。

⑵完成市区调研任务。

(二)提供有效服务组织交流学习

1.开学前进行学校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工作的计划(网上)交流。

2.分片进行阶段德育工作交流。

四、一般工作

(一)加强基础建设:

1.继续搜集整理《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手册》相关资料。

2.着手制定《门头沟区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标准》及相关申报制度。

(二)搭建展示平台:

1.搞好全区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活动。

2.搞好德育工作交流活动。

3.征集小学“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学校活动好方案。

4.“六一”节文艺演出。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完成市区教委布置工作:

1.完成对全区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总结。

2.完成六年级三好学生评选与典型宣传工作。

3.完成各类示范校评选工作。

4.与相关科室协调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工作。

五、时间安排

2004年:

九月: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交流。

十月:学校德育工作考核。

十一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做出分析并写出指导性回复意见。

十二月:新学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交流。

2005年:

一月:启动寒假读书计划。

二月:制定补充要点。

三月:德育工作例会。

四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视导。

五月: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

小学学科德育篇2

德国是世界科研大国,也是科技创新大国。德国非常注重开展早期科学启蒙教育。2006年10月开始的儿童早期教育项目“小小研究员之家”,联邦教研部就拨款350万欧元予以支持。该项目旨在通过自然科学及科学方面的简单实验。激发学龄前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早训练和开发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该项目最初在柏林的53所幼儿园试行,经过一年时间,现已覆盖到1 2个联邦州的1500所幼儿园。惠及10万个学龄前儿童。

在德国,不仅幼儿园、学校重视科学教育,家庭也一样重视对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父母经常和孩子玩科学小游戏。德国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秉承以下科学教育理念:

1、重视对孩子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是影响儿童学习科学的内在因素,它比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探索的过程带给孩子的乐趣要远远超过结果本身。可是,我们的家长好像都是急性子,遇到什么事情或孩子提出什么疑问,会赶忙给孩子一个正确而标准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得到了科学知识,却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应该像影子游戏那样,通过游戏和实验活动,让孩子自己找到影子变化的前因后果。

3、教育手段游戏化。德国的家庭科学教育多采用孩子喜欢的游戏形式。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玩”科学。

科学实验游戏两则

漂亮的肥皂泡

一个硕大的肥皂泡,在夕阳下变幻着斑斓的色彩,比这色彩更绚丽的,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这是德国威兹勒小镇一对年轻夫妇和两个孩子嬉戏的情景。他们正在和两个儿子做大肥皂泡的科学游戏。他们先将各种洗涤剂以一定比例混合倒进一个大盆中,然后用金属丝弯成一个圆圈,在肥皂水里蘸一下再拿出来,一个肥皂泡便诞生了。接着。夫妻俩又同两个孩子一起用纱布将呼啦圈缠起来。然后把缠好纱布的呼啦圈放在大盆里慢慢转动,使整个圈都蘸满肥皂泡。当他们把呼啦圈拿出来时,一瞬间,夕阳下就出现了一个犹如彩虹般绚烂的大肥皂泡。惹得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

在这个实验游戏里。夫妇俩让孩子们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不过。这对夫妇一致认为,不必马上让孩子们学会一些知识,只要能对玩的游戏感兴趣。能发现一些科学现象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实验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谁的风车转得快

漂亮的风车旋转着,大大的涡轮留给人无限遐想。在草坪上,父母和孩子们每人用纸做了一个彩色的风车,然后奔跑、比赛,看谁的风车转得快。孩子们玩得高兴极了,父母引导他们做各种尝试:顶着风跑,顺着风跑,侧着风跑和停下来不动,或者挥动手臂。孩子们在反复追逐奔跑和玩耍中。既享受到了亲情,锻炼了身体,又体会到了风车转动与风力、风速和风向的关系。

家里就是实验课堂

其实,宝宝是天生的小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能够像德国的爸爸妈妈这样,敏锐、及时地把握机会,引导孩子,将会使孩子受益多多。

当你做饭时。孩子也会好奇地跟到厨房来。你是否会把孩子推出厨房,让他到外面去玩儿或者去看电视呢?其实,厨房是个很好的实验课堂呢!

在宝宝的眼里,厨房是个十分有趣的地方。你可以在择菜时让孩子也学着择菜,再让他帮助洗菜,看看洗菜盆里哪些蔬菜浮起来了,哪些蔬菜沉到了水底;你可以让孩子观察各种蔬菜的颜色和形状,知道经常食用的蔬菜的名称;你可以和孩子说说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以及吃蔬菜对身体的好处。炒菜时你可以让孩子认一认各种各样的调味品,闻一闻气味。对于大点儿的孩子可以在煮饺子、煮面条的时候,让孩子观察饺子、面条是怎样从锅底慢慢浮到水面上来的。需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在厨房游戏时,家长一定要同时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还有火和电的安全常识。

当给孩子洗澡时,你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浴液放到水里后怎么不见了,他们是怎么变成泡泡的;你可以把毛巾、小玩具放在浴缸里。看一看什么浮在水面,什么沉到水底;浴室里的镜子。在有水蒸气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学学科德育篇3

关键词:德育;小学;学科教学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最基本、最快捷的途径,它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的各学科教学均要做到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普及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各学科的教学环节之中。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

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以身示范效果最为有效,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教师的世界观、个人情感、行为品质及教学态度,时时刻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去,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爱唤起学生学习的爱,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团结、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他们的品德也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性格也将会得到有效的完善。教学之中,我们教师要有百分百的耐心,去帮助在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学生,给他们较多的师爱与关怀,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潜心挖掘各学科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教材中,内容涉及很广,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成功训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音乐、体育、家乡、品德与生活(社会)、美术等,学科众多,语言材料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在教学中,绝不能单一地为了“德育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遵循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自身潜在的德育因素,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有目标、有计划、合理地寓德育于小学各学科教学之中。

小学学科德育篇4

一、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教师只要潜下心来,处处留心,就会发现科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就像退潮后沙滩上的贝壳一样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精雕细琢,皆可为“器”,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渗透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教学“研究磁铁”一课时,让学生收集史料,通过与世界相关科技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

2.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不仅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见利思义、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还有“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有“诚实可信、质朴守法”的生活信条……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理应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素质,进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在教学“人生之旅”一课时,围绕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开展调查和想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需要照顾的人群,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父母和亲人对孩子的疼爱,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有照顾老年人的责任,从小树立尊老爱幼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把尊老爱幼落实到行动上。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一课时,通过介绍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南京长江大桥,确定我国桥梁的世界地位――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最后再介绍跨度1385米的江阴长江大桥,民族自豪感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悬索桥的难度有多大,让学生体会桥梁科学家和广大建筑工作者“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崇高境界。

二、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1.观察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绿豆芽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观察时需要记录现象或数据,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

鉴于农村小学的条件,实验一般都分组做。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男女学生组成团队。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各司其职,困难的时候需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有助于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实验活动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这时就需要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整个活动中,小组成员相互依赖、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最后共享成果,有利于他们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3.实地考察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事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

小学学科德育篇5

【摘 要】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做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认真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小学学科德育篇6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小学学科德育篇7

察;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0―0113―01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德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是教育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实施效果则是目的的到达程度或结果。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就小学科学课上德育的实效性展开浅析,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一、通过科学课,引导学生珍爱自然与社会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会破坏自然中的和谐,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学生在学习《种凤仙花》这一单元时,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熟悉植物,其次,让学生懂得植物的栽培和管理而获得知识,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要经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这几个阶段。最后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学生知道劳动的辛苦,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保护环境,让学生学会做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一朵“花”。

二、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科学的探究活动的课程。自然课老师要结合多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能够运用观察和探究这些学习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孩子们都喜爱动物,有的还和动物友好相处,了解动物,也是孩子们乐意的事。利用这一优良的资源让学生学习了《养蚕》这一单元。让学生结合家庭《养蚕》的经验和技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如学生在喂蚕时,把桑叶、白菜叶等很多植物的叶子摘下来,让蚕自己找食物,结果知道蚕喜欢吃桑叶,也吃莴苣叶、榆树叶等叶。其他植物的叶根本不吃,让学生掌握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总结出蚕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蛾四个时期的变化。教育学生了解我国是丝绸大国,闻名世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祖国和爱家乡结合起来,让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活动。

三、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人进入社会以后,合作和交际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这个人以后可以走得多远多高,因此,合作和社交作用会变得越发明显,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则是社会生存法则的必然手段。学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维持好这些关系,对孩子们将来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成功有着直接的作用。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自然课堂上,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进而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集体的概念十分淡薄,有些甚至自私、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等。科学课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展开,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小学学科德育篇8

.现行教育对德育的不重视,影响到教师对德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智育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的工程,那么,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体、美、劳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不如一些数学教师认为: “数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数与概念、测量与计算、解题与应用’等能力, 至于德育, 那就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事了。”这种人为割裂德育与数学学科联系的做法, 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以往有些学科教材中德育内容空洞,教师的德育方法古板,导致学生的德育不成熟。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可能有些老师会采取比较死板的说教方法,甚至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现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载体、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 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下文笔者主要探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以下策略。

.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选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笔者认为,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才不会太远。这样,德育渗透也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明理导行,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导行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世纪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通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利用研究型课题进行德育教学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课型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了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例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又如: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的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小学学科德育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64-01

一 歌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无疑是主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学实践中,小学阶段学生常常会出现白声喊叫的现象,这种现象固然是技术指导层面的问题,但也不能忽视缺乏德育渗透的因素。歌声是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延,只有歌声中有内容、有情感,并且让学生知晓乐曲的背景以及深层内涵,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层面的熏染,才能做到以情感带动声音,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诸如白声喊叫现象。这种精神层面的熏染也是渗透德育的良好途径。首先,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以德育为目的设计课堂的导入。其次,应以德育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堂最后升华主题环节的德育渗透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授知识,将理性知识和感性印象相融合,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整节课的德育渗透。

二 音乐技能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技能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如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将开始学习一门简单吹奏乐器的演奏,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学习乐器甚至接触乐器的经历,也没有积累足够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许多学生便认为器乐吹奏高不可攀,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这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师可以从细节之处针对学生的困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处处都暗含德育渗透的好时机:初学者往往对乐器学习无所适从,此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树立理想,并积极为之努力;当学生学习进入“瓶颈”期时,指导学生吹奏时可以先分后合,先慢后快,先易后难,从而渗透德育(不能畏惧困难,要迎难而上);当学生达到一定演奏水平后,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音乐统一、节奏一致、控制呼吸,在演奏自己声部时兼顾其他声部,让学生倾听合奏效果是否和谐优美。保持变化中的统一,分散中的集中,层次的分明与彼此的配合,并且适时组织全班表演赛,这也在无形中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耐心、恒心。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团结合作,顾全大局,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三 情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三年级闪闪的红星这一单元,以红色革命为主题,是一个渗透德育的良好契机,这一单元中的几首歌曲旋律朗朗上口,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我便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鸡毛信》片段,利用时光隧道的形式带领大家穿越到抗日战争时期,教师扮演八路军大队长,并且向他们讲解了“儿童团”“鸡毛信”等一些名词的含义,学生对这些十分感兴趣,在“大队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巩固了这个单元中的所有歌曲,然后回到现实中,我将影片内容和这一单元中的歌曲《儿童团放哨歌》相联系,告诉学生,在过去,儿童团员手拿长梭镖,臂戴红袖章,站在山坳口保家卫国,虽然过去了很多年,抗日战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可是儿童团离我们却并不遥远,过去的儿童团发展到现在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现在我们身处和平时期,不用像儿童团员那样走上前线和敌人作战,但是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是我们最大的骄傲,我们也有武器,那就是手中的笔,我们的敌人就是知识海洋里的重重困难和作业本里的难题,然后问他们:“作为儿童团员的接班人,你们有没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学生会坚决一致地回答:“有!”就在这种情境体验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合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合唱是一种需要每个参与个体在气息、音色、情感、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高度统一的艺术活动,这种统一要求每位参与个体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倾听,更需要参与者之间拥有一种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彼此默契。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有些音乐素养比较突出的学生往往会带着这种优越感更加急切地表现自我,这是影响合唱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过于张扬地表现自我,老师应为学生安排合唱艺术的详细课程,使学生们不仅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史,也让学生们了解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集体的合作性。为了达到艺术上的和谐,应要求学生们在行为上首先要和谐,使学生们深知集体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们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以集体为荣,维护集体的利益。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德育渗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因此,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中不断加以德育渗透,才使得音乐教学更加有意义,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学科德育篇10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 渗透策略

素质教育下,德育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正所谓:百年教育,德育第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中――道德。科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团结协作、人人平等、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下面笔者谈谈看法。

1.人人平等

公平在科学教育中体现为人人平等。科学实验往往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中有的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强势,小组学习任务都被他包揽了,其他同学连实验器材都摸不到实验就结束了,只能成为观众和听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工时考虑每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都同等重要,或者干脆采取轮流负责各项任务的方法。如做实验时可以分成领取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汇报等工作,让他们组内轮换岗位,几次实验下来,组内每位成员都有了不同任务的体验。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就尽量让每个人都完整地做一遍实验,让他们人人都有成功操作的体验,如酒精灯的使用,笔者就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遍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一些胆怯的学生蹑手蹑脚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对于他们来说,这次成功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待实验中的各个因素是公平的,自己在小组内被公平对待,公平会自然而然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将来他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公平。

2.尊重生命

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动植物的观察和饲养,如观察蚂蚁,蚂蚁对许多孩子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甚至有些孩子做过踩死蚂蚁、热水烫蚂蚁的事。课上老师给学生观察蚂蚁时,为了便于观察,把蚂蚁事先装在昆虫盒内,学生就兴致勃勃地通过透镜观察着焦躁地来回爬动的蚂蚁。观察完后,把昆虫盒放在一边,老师往往会对学生说:“要爱护蚂蚁,它们也是生命。”这里的尊重生命教育只是一句带过,走走形式而已,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如果老师带领学生经历《观察蚂蚁》一课的整个过程:用食物吸引蚂蚁,然后用羽毛或毛笔将蚂蚁轻轻扫入容器,回来后装入空间较大的、适合蚂蚁生存的容器,上完课后再把蚂蚁放归自然,显然效果要远好于空洞的说教。

在养蚕活动中,学生要经历蚕的孵化―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饲养过程。有些教师担心养蚕太烦琐会增加学生负担,于是自己做了一个课件,把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向学生清楚地展示出来,以课件代替学生活动。虽然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他们不能体会到一个新生命需要长时间的孕育;新生命的脆弱――随时会夭折;新生命的顽强――从芝麻大小长到手指粗细;生命走向死亡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希望。如果只注重对孩子的知识传授,而将比知识更重要的探究技能训练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丢掉了,是得不偿失的。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看似“漫长又痛苦”的饲养活动,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尊重生命。尊重是人的一生修养及自我内涵的表现,也是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学生或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只顾侃侃而谈,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在听别人发言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对给自己提意见的人耿耿于怀,对批评自己的人做出不礼貌的言谈举止,等等。教师有时认为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不够尊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小事”时刻警醒,努力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尊重意识。

3.团结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共同探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数强调竞争,学生只有竞争意识而缺乏团结合作的内在动机和与人相处交往的基本技能。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比起其他学科,科学课在合作学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实验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完成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要求每个小组内设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内人员有序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材料员负责领取材料和归还材料;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将本组情况进行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组内职务可轮流担任,小组合作能加强学生间的情感和语言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为小组成功而欢呼,为小组失败而捶胸顿足。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1)小组互补式:是指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补充交流的学习形式。(2)讨论交流式:通过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学习中存在异议的问题。(3)小组对抗式:此类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就一些探究问题进行比赛。(4)实验探究式:对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组织组内同学合作实验,证实科学结论。

4.认真负责

古代许多城墙保存至今,是因为墙砖质量过硬,墙砖质量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制砖的工匠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工匠要对他所制的每块砖负责。反观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塌桥倒楼的事件时有发生,最后连责任人也找不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表时会把各个项目考虑得很周全,但往往把“实验成员姓名”这一项漏了。有的学生虽然做了实验,也得到了数据,但他们很容易受干扰,看到其他组汇报的数据和自己不一样时,就随意捏造,显然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可以要求每个成员在确定自己组的实验操作没问题、实验数据准确后,在记录表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对此实验的数据和结论负责。如果实验数据有较大出入,就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他们的操作是否存在问题,给予再次实验的机会。在没有重新实验的情况下,绝不允篡改数据。责任心不仅是理论的范畴,而且是实践的范畴,只有通过责任实践,提高个体的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的习惯,责任心才能逐渐成熟,并成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如《养蚕》单元,学生经历蚕的孵化、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发育、繁殖,直至死亡,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精心照顾,搬动蚁蚕需要用羽毛轻轻刷;桑叶需要洗净并擦干;蚕的粪便需要定期清理;需要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采摘桑叶等,这些琐事都需要孩子有很强的责任心才能有始有终地做好。

参考文献:

[1]施铁如.面向新世纪的品格教育实践.现代教育论丛,1998(5):5-8.

[2]杨韶刚.品格教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2(5):22-25.

[3]杨韶刚.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63-66.

[4]责任心的培养意义与如何培养责任心.中国吉林网,2010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