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十篇

时间:2023-06-15 17:41:01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1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价值评估 方法 全方位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测算模型

高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通过其优化来实现。但大量的、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地与社会资金资源相结合,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寻求根据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发展特点、及评估目的,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构成和影响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因素,探讨一种建立适合高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和测算模型,使高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更趋于企业的客观价值,促进资金资源与中小高科技企业相结合,这对促进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内外早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有四大类: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以及期权定价法。

成本法是把被评估企业的各项资产按照其成本单独评估后,将各项资产的评估值相加得到。成本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有形投入,但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无形投入,包括人的智力、管理能力和知识。高科技企业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传统有形资源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地位下降,技术资产、知识资产、智能型人力资产在高科技企业资产中占主要地位,所以,成本法无法完全反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真实价值。

市场比较法是将被评企业与已知企业进行比较,根据已知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出被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优点是评估价值能反映现时的市场价值。但由于高科技企业多属创新型企业,企业间差异较大,如创意不同、创业人员的经历不同、研发团队的结构不同等等,于是市场比较法很难找到可比较的已知整体价值的高科技企业,因而如果用市场比较法来评估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很低。

收益法是将企业现实情况下的实际收益以及未来净收益折现的评估方法。其优点是反映了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机会,是比较理想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但由于高科技更新速度愈来愈快、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的愈加动荡和不确定,以及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产出的“非线性”特征,风险较大,因此很难准确评估R&D活动的生产率和预测未来盈利。

期权定价法具体的思路步骤是:把项目的未来收益机会看成一个买方期权,项目未来收益的现值即为标的资产的现价,未来的投资额即为期权的约定价格,投资时间即为期权的到期期限。然后运用期权定价公式求出项目未来收益机会这个买方期权的价值V。

此式中:S—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X—期权的执行价格;t—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r—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N(d1)和 N(d2)为正态分布积分函数的值;σ2 为标的资产价格的自然对数方差。

期权定价法是标准现金流贴现模式的变异,它融合了净现值和决策树形图两种方法的优点:从净现值方法中借用了估计风险值的观点;从决策树形图分析方法借用了决策结点以模拟灵活性。有期权特征的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可用期权定价法进行估价,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复杂性。

由于高科技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和成长发展模式,即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成长性好、风险大、投入产出的“非线性”等等。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四大类价值评估方法在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上都有些缺陷。

高科技企业全方位综合价值评估指标及方法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高科技企业是一个系统,是由资产、人才、技术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结合起来的有机体,其产品是科技成果。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基础,也是价值创造和转移的基础。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越强,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越高,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就越大,成长性越好。因此,高科技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资产和科技成果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反映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的价值。所以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应从企业资产、产品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全面着手,根据全面性、可测度、精炼性原则,建立能反映高科技企业成长性的综合全方位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分析构成和影响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因素,建立高科技企业全方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一)资产层的价值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资产层的价值评估对象是高科技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1.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有形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采用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基于重置某有形资产为假设前提,其基本公式为:

固定资产评估价值Vm11=重置成本-实体性损失-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高科技企业的流动资产Vm12主要包括短期投资、现金及存款。

2.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科技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主要包括其所拥有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价值、以及正在研究的新技术价值。

关于专利技术价值评估方法有确定专利价值要区分自行研发出来的专利和购买的专利两大类。

对于自行研发出来的供企业自己使用的专利,可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研发费用视为为取得未来收益所进行的投资,直接进行资本化,即按自行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核算价值;另一种方法是如果能找到类比专利,则运用相对比较法,按计算购买类比专利价值的方法来对比求出。

对于购买的专利,按照缴纳的专利年费,专利距离保护期届满的时间,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Vm21专利价值,Ft为第t年缴纳的专利年费,k为贴现率,n为专利距离保护期满的年限。

专有技术和正在研究的新技术的潜在价值评估方法。为了较为准确地评估专有技术和正在研究的新技术的潜在价值,我们选取一个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根据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2)。具体评价过程是:对于上述指标,在分别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后,利用专家评分法,通过等级评分制使各指标给出评价分值。再对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分值。找一个已知价值的具有代表性的类比技术对象,设正在探讨的新技术的综合评价值为P,类比技术对象的综合评价值为P’,价值为V’,则正在探讨的新技术的价值Vm22为:

(二)产品层面的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高科技企业产品层的价值评估包括现有科技成果价值和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

1.现有科技成果价值包括已转化为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已知未来净收益现值、现有科技成果一定时期内可能转换为生产力所能带来的未来未知净收益现值。

现有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所带来的已知未来净收益现值采取净现金流折现法计算公式:

其中:VP11为科技成果的收益现值,R(t)为第t年净收益,k为贴现率。

对于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现值,由于科技成果未来未知收益很难直接估价,我们也选取一个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技术的先进性、鲁棒性、简约性、不可替代性指标含义与前面相同。有效市场容量大小可以用潜在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规模及潜在市场份额来决定。市场亲和力可由同类产品群进入市场的障碍和竞争情况来决定。市场中其他新技术导入的频率越大,市场竞争越激烈,该技术的市场亲和力越差。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能力可用类比科技成果转化率表示。

对于上述指标,同样在分别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后,可以利用专家评分法对他们给出评价分值。然后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值。该综合评价值即可看成作为现有科技成果所能带来的已知未来收益现值的调整系数E1,则现有科技成果所能带来价值的计算公式为:Vp12 =Vp11•E1。

如果现有科技成果还没有已知收益,则选择一个可比科技成果。设可比科技成果的综合评价值为E1′, 可比科技成果价值为V′,则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价值为:

2.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由于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的未来收益也是很难直接进行估价。我们仍采用与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现值的求解方法,利用表3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系数E2。与现有科技成果的价值比较,则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计算公式为:

高科技企业产品层的价值计算公式为:Vp= VP11 +Vp12 +Vp2=(1+E2/E1)(1+E1)Vp11

(三)能力层面的价值评估与评估方法

能力层面的价值评估实际上是评价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然后在其成长性的基础上预测出未来可能的价值增长。评价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主要从企业家素质与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入手。

1.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企业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核心领袖人物。他的素质与能力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具有素质高的企业家就意味着未来较高的价值增值。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7个指标,包括道德素质、勤奋精神、创新与洞察力、行业经验、教育背景、管理战略前瞻性和可行性以及管理方法先进性。

2.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可由科研人员比重、科研团队素质、R&D的生产效率等3个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比重用科研人员人数与全体职员人数的比值来表示。科研团队是科技企业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团队素质可以从科研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等几方面来考察。R&D的生产效率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R&D的生产效率一般可针对R&D科技成果预计能带来的收益与R&D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选择非线性拟合曲线、参数估计等方法来确定。

对于高科技企业能力层的价值评估:首先根据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4)和各指标综合评分,然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其能力价值系数Sc。能力价值系数Sc作为企业成长能力参数和预期收益的调整系数,对企业的科技成果价值进行调整。即能力价值Vc=Sc•Vp。

全方位价值评价的数量化综合测算模型

综上所述,因为资产价值不能代表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价值,高科技企业产品—科技成果的价值虽然是企业收益的主要来源,但它只能代表高科技企业现有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获利能力,而不能完全代表高科技企业未来收益增长的潜力。按照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企业的产品只是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企业的能力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基础。因此,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要落在以资产和产品为基础的评估价值基础上,再以其能力价值系数Sc作为企业成长能力参数和预期收益的调整系数,对企业的科技成果价值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体现高科技企业的良好的成长型。

因此,全方位价值评价的数量化综合测算模型为: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2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1996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31]R.K. Zutshi, T.W.Liang, D.G.Allampulli, 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1999)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3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4

在高新科技企业产权转让及兼并收购中,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都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对于一家高新科技企业而言,能够公开上市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前景被市场认可而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公开上市前必须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合理的制定股票发行价格。

二、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

由于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高新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伴随着多代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在产品、技术更迭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前期的大量投入往往由于技术发展或创新上的时滞而失败,企业的失败率比较高。在收益方面,由于高新科技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垄断力,产品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将产生很强的扩张能力。因此,“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成为高新科技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高新科技企业发展阶段性明显、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等阶段,每一阶段的风险水平、特征差别都很大。高新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是一个动态决策的过程,科研成果研究开发成功后,如果市场有利,追加科技成果商品化所需的后续投资;如果市场前景不看好,则暂时不追加后续投资,而是等待投资时机的到来,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锁定在研究开发费用的范围内。投资者可以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对最新市场信息的把握,不断地调整预期现金流,重新对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做出新的决策。

三、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调整

采用期权定价法对初创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独创性,难以找到类似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不适宜运用市场法。同时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不一定具有成型的产品,而往往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的技术,有时甚至只是基于一种理念。创立阶段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数量很小,净现金流为负,以单一的技术或产品为主,用普通的现金流贴现模型无法得出客观的结果。因此,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长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意期的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和具体的产品形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开拓销售渠道等,因此,资金需求便成为创业成长前期最主要的问题。如果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恰当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的需求问题,企业接踵而来面临的就是经营风险,特别是顾客市场的风险。企业已经投入大量无法收回的资金,但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清楚。创业成长期的融资需求和经营风险便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融资需求能否恰当地解决,经营风险能否很好地化解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其未来成长的期权价值。所以,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要从企业现有获利能力和未来投资机会两方面来评估。相对于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已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并迅速提升,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逐步增大,但现金流仍很不稳定,未来的投资机会成长期权价值仍然占据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部分。因此,此阶段仍然要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成长价值,同时适当考虑利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

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熟蜕变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在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也趋于正值并且稳定。但这一美好景象的背后却隐含着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危机:阻碍创新。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却往往被成熟期的企业盛况所误导。其实,企业成熟期是企业蜕变转型的前提,正是在成熟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前提下,企业才有可能成功地进行二次创业转型。所以,成熟蜕变期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寿命的长短。从发展的眼光看,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很明显的由两部分组成: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未来的转型机会价值。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现有资产的获利能力价值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二次创业发展转型的机会价值构成了未来的期权转换价值。而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未来的期权转换价值又分别取决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是否具有战略眼光抓住转型机会的能力。根据这两个关键驱动因素,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出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价值。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型; 融资; 知识产权

创新型企业是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的企业。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和信息不对称特征,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瓶颈,引起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财务学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持续研究,在理论构建方面,从资金缺口理论、天使资本到R&D融资理论、融资约束理论等构成融资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市场实践方面,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通过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各国政府推出的创业基金、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模式,从客观上反映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供给及实现路径。

一、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和现代计量技术分析方法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考察:融资约束理论、知识产权融资和融资风险管理。

(一)融资约束理论:企业融资行为及其运营后果

资金缺口理论阐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约束。Macmillan(1931)提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问题,在信贷市场上是指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需求,从而留下融资有效供给不足的缺口。资金缺口理论能够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Colombo,and Grilli(2007)对初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金缺口作出了新的探索,以意大利386家高新技术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可能影响银行贷款追索权的特征,得出了信贷市场不完善、融资存在层次结构的结论。

Mu rray Glickman等经济学家发现根据新古典主义理论应该进行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受到金融市场的约束。而无法获得满足投资项目的全部资金。从1970年西方学者开始重视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Myers(1977)、FazzarI(1988)、Worthington(1995)、Cuminins,Hasset andIlinet(1 999)、Berger,Ofek,and Swary(1996)、Bernanke GertIer,and GiIchrist(1996)、Hovakimlan,and Titman(2003)等众多学者对融资约束进行了研究,成果丰富。融资约束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抑制尤其明显i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增长速度越慢;发达的金融业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困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融资约束成因的主流解释。

(二)知识产权融资:企业价值评估与融资实现路径

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为解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难题,政府创造性地制定了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政策,从而使知识产权融资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1.知识产权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知识产权资产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为知识产权融资奠定了理论基础。Bruce Berman(1999)运用潜藏价值的概念,说明企业从知识产权经济中获取利益,并验证了知识产权与企业增值之间的数量关系;Mann,and Sager(2007)研究了公司创立时的专利行为与后来的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其间的6组正相关关系。MarkBlaxill,and Ralph Eckardt(2009)论证了知识产权“无与伦比的优势”,拥有恰当的知识产权和正确的管理战略,公司会产生溢价、增加市场份额、维持低成本、甚至直接产生收入;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优势,公司的产品会失去独特性,只能通过价格手段来竞争。Constance LutoIf-carrollet af(2009)阐述了通过高新技术联盟的方式,如何使创新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实现增值,并且形成企业的现金流。

2.知识产权融资实现的一个前提:价值评估

知识产权估价是知识产权从财产权利转化为特定融资方式表征之权利的技术前提,是知识产权融资的制度保障,也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置措施。虽然美国评估准则委员会(ASB)、欧盟评估师协会(TEGOVA)和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1VSC)都制定了评估准则,但由于知识产权价值存在无形-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知识产权的评估仍然存在技术性困难。因此近期的研究文献也大量集中于评估技术方法和模型创新的研究。

Won,Sung,and GJ.Lobo(2000)从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角度研究无形资产的市场估价问题,提供了披露的无形资产、相关摊销费用和公司权益的市场价值之间关系的经验数据,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对报告的无形资产价值有积极的估价作用,而且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他资产的评估价值。Chiu,and Chen(2007)利用企业吱付专利费用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来判断专利价值及其寿命,从而站在知识产权许可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出基于客观的专利价值评分体系的估值模型;Jeffrey(2007)介绍了名为nested logit的市场占有率模型,用于评估品牌消费产品的许可证持有人的价值;Sohn,KIm,and Moon(2007)则研究了结构方程模型在预测中小企业科技基金财务绩效中的运用,他们的成果可以运用于收益法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Lai,and Che(2009)则从负面角度考察专利的价值,认为专利侵权诉讼赔偿是专利的法律价值,他们从美国地区法院检索的4289件专利侵权诉讼中提出65个有效样本,用17项指标对专利规模加以量化,通过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建立专利估价模型,随后通过改变专利估价模型输出的z评分确定了专利综合评价程序。

3.知识产权融资的实现路径

知识产权融资如何实现?通过对大量成果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一条研究脉络,从政府政策支持,到融资特性(指内源融资还是外部融资)、知识产权的资产基础,构成知识产权融资的实现路径。Lofsten,and Lindelof(2003)从创业氛围考察成长型企业的融资特性,指出自筹资金是小企业的主要融资特征;Folta,and Janney(2004)在对新兴技术公司的研究中指出,由于新技术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使其融资成本较

高。,DouglasCumming(2005)分析了1982―2005年间澳大利亚的风险资金和私募基金在创业投资中的业绩表现,得出政府创业投资基金项目(1lF)不仅能给刚刚成立、在创业初期或者高科技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还能给投资提供管理建议。CoIombo,and Grilli(2005)以意大利的高科技企业为样本,得出在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方面,外部融资与内源融资相比事实上并不具有更大的作用。Svensson R(2007)以瑞典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专利数据为基础,指出外部融资对专利商业化及其商业化的速度有重要的影响,建议政府在制定贷款政策时,既要关注融资的项目,更要重点关注借款者(公司)的情况,贷款的偿还应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而非周转率;Minola,andGiorgino(2008)认识到意、美两国在高科技初创公司之间的融资差异,建立并使用模糊方法分析影响意大利公司财务结构的因素,得出企业家的形象、项目的性质、财务情况和市场特点是影响投资意愿的第一层次因素。

(三)融资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事项

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的权属风险、估值风险和变现风险进一步加大了融资风险,因而风险管理备受关注。Boer(2002)指出融资环境的变化,导致对风险和价值评估更为复杂,融资分析工具也发生了变化;研发价值的定量评估、风险因素剖析、实物期权的应用都是变化导致的具体成果;Michel,Mark,Robert,and Sandeepshah(2007)评估了将一个基于期权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相关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现实的连续信息技术投资问题的可行性,从而帮助人们认识投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Gordon,Leob,and Tseng(2007)根据美国112个公司样本研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是建立在企业风险管理与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企业规模、企业的复杂性以及董事会成员的监督5种因素的恰当性匹配基础上。Wong¨mpi ryarat(2007)以泰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SME银行)最近转向帮助技术型创新企业,指出技术融资给SME银行带来严峻挑战,进而提出风险资本管理的模型,利用EVA主动检测银行提供风险资本的效率与风险回报;Klm,and Sohn(2010)以韩国的技术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了研究,得出SVM模型与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后勤网络神经回归模型相比,在风险的技术评估环节和技术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投资决策中的精确性表现更优。Brown,Steen,and Foreman(2009)以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为例,讨论了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指出传统风险管理模式需要改变,董事会的责任应包含风险管理和监督;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应要求企业报告风险管理或创造单独的风险管理程序。

二、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一方面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创新和融资实践问题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西方融资理论的中国化应用和创新方面;龚凯颂(2009)就对我国企业融资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田晓霞(2004)则从规范与实证两个方面,对小企业融资需求、信贷配给及宏观经济政策冲击的研究作了综述。本文仅就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小企业融资和知识产权融资问题作一简要回顾和总结。

(一)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

1.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研究

集群融资理论是国内学者在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上的创新,由于创新型企业是典型的具有集群经济动力的企业类型,因此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涵盖了创新型企业因素。陈晓红,杨怀东(2008)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资本和信息传递的视角,深八剖析了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经济机理,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基本模式框架,并针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体系建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特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风险度量以及政府的作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体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彭芳春(2008)通过文献研究表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具有理论依据,指出我国的融资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并从融资的微观基础、融资渠道、公共政策方面提出加快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建议。

2.关系型融资研究

虽然关系型融资的概念源于国外研究文献(Boot,2000),但关系型融资的理论与实践均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早在2004年,彭文平就对关系型融资作了理论述评,分析了关系型融资的优势和对金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在中国的特有运用前景。谢沛善,翁呜(2009)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银行在与中小企业的重复博弈中减轻了逆向选择;吴群(2009)从机制创新角度,孙亚云(2008)在指出关系型融资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也对其局限性加以分析。

3.再融资问题研究

再融资是中小企业创立以后,实现规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再融资能力较弱,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再融资有其自身的特点。周运兰,蔡根女(2008)立足股权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再融资研究作了回顾,得出了中小公司股权再融资发行方式和长期负效应的结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应该多选择配股方式;谢沛善(2009)针对广西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的特点,分析指出存在的再融资规模小等七个问题,提出加强政府对科技型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政策引导四项对策。虽然负债再融资是企业融资实践中的普遍现象,但相关的研究成果却不多。岳续华(2008)提及负债融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梁杰,石旭男(2009)则基于我国249家上市科技型企业的财务数据,提出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调整负债率的三个最优区间。

(二)知识产权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

国内研究自《担保法》提出知识产权财产权质押后,虽然实践中有些成功案例,但没有引起理论研究的广泛关注,直到对2008《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2009《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政策实施后,相关研究才开始受到关注并渐成热点。

1.知识产权融资理论与创新研究

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彭湘杰(2007)总结了国内外知识产权融资实践,分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理论基础(担保物权理论的发展)、法律地位(物权法的实施、担保法的不断完善),指出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登记制度、电子公示、集合财产担保、简化程序、多渠道融资等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几个关键环节的论述。

融资创新研究视角。赵昌文,王晓东(2002)提出要通过微观的融资方式创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风险性和通过宏观的融资环境创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高成本性。蒋志芬(2008)借鉴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些成功

经验,指出在借鉴国外经验时要建立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机制。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金融创新。

知识产权融资方式问题。汤珊芬,程良友(2006)介绍了知识产权证券化定义、流程和特点,详细评述了它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及其融资的优点,并提出了在我国应由政府介入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张;袁晓东,李晓桃(2008)提出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可尝试专利质押贷款证券化,而具有专利许可未来收益的企业也可以尝试专利许可应收款证券化。陆志明(2004)指出知识产权担保融资需要金融机构转换传统的经营观念,知识产权的担保价值并非完全仅仅是担保品的可转换性,而是基于知识产权担保品的未来现金流入;梁冰(2006)指出要构建现代担保物权以此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认为能产生未来现金流入的知识产权能作为一项财产,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担保物融资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高意识并付诸实践。

2.知识产权融资的价值评估研究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实现知识产权融资的技术前提和保障。2008年11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重新修订《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对规范知识产权评估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引起理论研究的兴趣。

评估方法与模型。张涛,杨晨(2007)提出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价值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即依据知识产权盈利价值与知识产权战略价值来评估知识产权,提出知识产权价值定量评价模型――用收益现值法评价知识产权盈利价值,实物期权法评价知识产权战略价值;宋伟,彭小宝等(2008)利用知识集成的产权化定量分析方法,即集成创新的TlSEC评估模型、模糊因素评估模型和集成创新区间价格模型来评估知识产权。

基于融资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研究。杨松堂(2007)对三种传统的评估方法在使用时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应做到“三个结合”,即评估专业人员与相关行业专家相结合、评估价格与权利质量相结合、文献检索与研究分析相结合。王岩(2008)论述了创业板体系中应该合理设制知识产权程序要件,指出,现实中对价值评估有很大的主观性,严格程序可以有效降低评估中的主观性i认为在资本市场上,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估量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问题,更多应该是程序性而不是实体性的。

3.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研究

融资风险是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决定其融资风险的独特性。

关于知识产权自身的风险。苏世彬,黄瑞华等(2006)就知识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桂黄宝(2007)就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识别和控制问题;宋艳,银路{2007)就新兴技术的风险识别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

关于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张伯友(2009)认为企业经营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是影响融资的主要因素,提出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各类知识产权风险分类别、分梯次地分解,由相应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加以把握和控制,得出高风险的交易成本制约着交易的顺利实现,完善担保制度有利于分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结论;宋伟,胡海洋(2009)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高的风险和由高风险产生的高交易成本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指出我国目前保证资产收购价格机制、联合担保机制、知识产权质押反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这些风险分散的实践尝试都有缺陷,建议我国应该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担保制度来有效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的主要特点

1.研究内容特点

(1)重视融资基础理论的研究,在继承和扬弃中持续发展   以静态融资结构理论为例,从David Durant(1952)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到MM理论(1958)、权衡理论(1960、1970年代)等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再到信号传递理论(1977)、新优序融资理论(1984)、委托理论(1986)等新资本结构理论流派和控制学派、市场学派(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融资理论研究的脚步并未停止,动态资本结构理论随后兴起。

(2)重视融资风险的研究

在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时。研究视野较为开阔,以融资风险的研究来支持融资决策的研究。除期权风险外,前述的Wong¨mpI ryarat(2007)和Klm,and Sohn(2010)关注的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风险,B rown,Steel,andForeman(2009)则更关注科技公司的风险管理。

2.研究方法特点

(1)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丰富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有“理论”(何剑,2005),除会计学、财务学和计量经济学外,还涉及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贸易理论乃至经济地理等。例如在研究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融资规律时,就巧妙地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金融周期理论,把研究方向引导到融资约束上来,并形成资金缺口理论、天使资本、R&D融资理论等阶段性理论成果。

(2)实证研究非常严谨

国外重视实证研究,同时实证研究很严谨,既构建了大量的融资模型,又能够对模型加以深刻的数据检验。本文提及的实证研究文献,大多数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国内研究存在的差距

1.选题的动机:国内的研究更关注政策热点问题

我国学者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对政策热点非常关注。以知识产权融资的研究为例,虽然知识产权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举足轻重,但在我国,直到物权法实施后,才为学界所重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明显受到专利、版权、商标、农业知识产权、地理标志等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的影响,缺乏整体的研究视角。事实上,由于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是多个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分别推动,因此研究的视野更受局限。

2.研究的侧重点:国内重应用型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问题导向强烈,非常重视争取国家、企业有关的研究资金的支持,对个别问题和表象问题的研究较为集中,而对融资的一般问题、内在规律的研究较为缺乏。仍以知识产权融资的研究为例,物权理论是知识产权融资的基础,而研究相关问题的往往是法学专家,财务学专家则缺乏研究动力。又如项目融资的研究成果,大量集中在个案研究层次,同样缺少基础理论的研究。

3.研究的内容:国内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研究不够深入

中小企业融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提出。表面原因是融资难,内在原因则是投融资风险过高,对创新型企业尤其如此。而我国目前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企业融资风险的层级,难以反映创新型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因素,解决对策的针对性不强。

(三)国内研究对策与展望

1.理论与方法的融合与统一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需要理论方面的思想家,模型构建者和数据、实务检验者的共同努力。

(1)融资理论创新

已经有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证明西方融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存在很强的局限性。中外理论界也已经就转型期、新兴经济体等的经济问题开展专门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学界迫切需要对融资理论进行创新,以适应并服务于中国这样复杂的、庞大的经济体的发展。如何实现创新,是经济学、财务学家等面临的艰巨课题。

(2)融资模型的创新

回顾融资理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模型、管理模型的极大丰富史。每一个模型的创建,都是通过假设的研究来实现的,而实现每一个新的假设提出,都代表了融资理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新进展。要实现融资模型的创新,需要多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也需要边缘学科的不断发现;需要融资理论上的继承和扬弃,也需要深入的实践研究和探索。

(3)实务检验的发展

虽然理论创新是专家、学者追求的目标,但所有的理论,都要经得起实务的检验。我国不少财务学者把精力放在对融资理论和模型的数据检验上,这是非常好的起步与转变。但是,检验本身并不能直接实现理论的创新与进展。目前,中国的实证研究,有泛滥的趋势,虚假研究的例子也不鲜见。在中小创新型融资研究领域,实务检验要立足于“中小”和“创新”的基础上,研究融资问题;如果只是针对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泛泛的数据检验,难以实现有效的理论验证,更不用奢谈新的发现了。

2.研究内容的扩展与转变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已经由融资结构等经典理论,向公司治理、业绩管理等方向发散。以知识产权融资为例,研究内容应朝如下方向转变:

一是知识产权融资如何适应全球化、和谐化的趋势;

二是知识产权体系不断扩大对融资的影响;

三是基于融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理论;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6

关键字:r&d国际化; 改进的拉开档次法; 评估

1 引言

r&d国际化是指r&d资源和活动的跨国界行为。r&d国际化的兴起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国家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对r&d国际化把握得好,可以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把握不好,也可能对一国的科技、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1]。随着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已成为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比较普遍的是从整体上对所有企业r&d国际化活动进行评估-,少有专门针对具体产业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专利技术、技术诀窍、许可证跨国交换活动,外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亦在国内设立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签署r&d合作,实施研发项目合作等r&d国际化行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实施r&d国际化战略,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是其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的前提,但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拟运用一种完全基于数据挖掘的综合评价方法——改进的“拉开档次法”,客观、透明、不含主观色彩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r&d国际化水平进行考察,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评估其国际化水平,以期为提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强度,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和促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改造升级、迅速融入全球技术创新网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改进的“拉开档次” 综合评价法

“拉开档次”法是一种通过最大限度地体现被评价对象之间差异的方法来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对各年的指标值进行客观、透明且不含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或排序。

设评价指标 的线性函数 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式中 是 维待定的权重系数向量, 为被评价的状态向量,其构成的矩阵为 。对于给定的原始数据 ,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得出矩阵 。

令 其中 因此得综合评价函数为,“拉开档次”法确定权重系数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即是求权重系数向量 ,使得 对 个系统取值的方差尽可能的大。

而变量 按 个系统取值的构成的样本方差为

注意到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可知 ,把 代入得 ,其中 。

限定 ,求上式的最大值,也就是求 ,使得

对于上述数学规划问题,当 为 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时, 取极大值。这样我们根据矩阵 求出 ,得出 的特征值和标准特征向量,取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评价函数 ,比较这 个 值, 值越大表示其综合价值越好。

通常为便于比较,传统的“拉开档次”法会把上述 值进行平移放大处理,但当有多组 值时,这样处理得到的值只能进行“纵向”比较,各组值之间并不能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而本文的r&d国际化评估是从资金、机构、活动、产出综合来衡量的,为便于通过评分值直接比较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改进的“拉开档次法”按以下公式将原始得分值转换成百分制形式:

其中 表示第 年评估对象的百分制得分值, 为第 年评估对象的原始得分值,

为对应几个原始得分值中最大的得分值,为对应几个研究对象原始得分值中最小的得分值,经过这样处理之后每个指标的取值区间为[0,100], 然后对转换后的得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评估对象进行横向综合评估比较。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r&d国际化是指某一国外主体在该国开展r&d活动,创造r&d产出的水平与从该国“走出去”的主体在国外开展r&d活动,创造r&d产出的水平之和。鉴于目前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海外r&d总体水平较低且缺乏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本文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进行评估时主要针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在我国的r&d行为,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资金国际化、r&d机构国际化、r&d活动国际化、r&d产出国际化四个层面来分析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评估内涵: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资金国际化:

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科技机构经费是评估其r&d资金国际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因为资金的筹集与支出影响着企业的科技与研发人员数量、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本文还选取了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吸收支出额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作为评估指标,严格来讲这几个指标不属于研发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它间接表明了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以及利用国际研发成果的能力,对进一步的研发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机构国际化:

企业中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机构人员数量相当程度地决定了r&d机构国际化活动的质量;另外外资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科技机构数也是r&d机构国际化评估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机构人员数量、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企业科技机构数这四个指标来评估r&d机构国际化水平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活动国际化:

企业r&d活动国际化主要指其涉外研发活动。学者们普遍认为专利申请数能较好地反应r&d活动的水平,但是,专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中间产品,它反映了新技术知识,却没有反映新知识是否有经济价值。许多学者指出了专利在衡量r&d活动时的诸多缺陷,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申请专利,不同专利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还引入了更为直接的衡量r&d活动水平的指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科技活动项目数作为补充。

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产出国际化:

本文选取了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科技活动项目数作为r&d活动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但是这些指标无法鉴别r&d活动的产出。因此本文选取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工业总产值这三项指标评估r&d产出国际化水平。同样的为了避免指标的重复计算,没有把企业r&d产出的相关指标占全国相关指标的比重等指标纳入评估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评估指标如图1所示。

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综合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类大中型三资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运算。作为r&d国际化的评估这里需要指出,中国目前的相关统计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外资企业,按大中型工业企业(三资)的口径来衡量,在统计分析上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为了使不同的指标能进行比较,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即取

其中 为 的均值, 为标准差。结果如表1-表4所示:

4.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评估: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资金、r&d机构、r&d活动和r&d产出国际化评估

由表1得r&d资金国际化无量纲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为: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综合评估:

由表1-表4数据可得r&d国际化无量纲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 ,令 ,由matlab7.3编程得到对称矩阵 的特征值 及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 分别为:

4.3 结论:

通过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评估结果汇总表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得结论

1)从“纵向”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资金、机构、活动及产出国际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趋势是增加的,反映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吸引的外商r&d投入稳步增长,外商r&d机构的实力从“数”和“量”上都得到了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发明创造活动日益活跃,产出也不断增加。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也是逐年提升的,2008年以82.9228分名列第一,这既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合作趋势不断加强有关,更与我国近年来采取各种倾斜政策吸引外商的努力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资金投入占到整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资金投入的比重还是不太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2003年r&d机构国际化和产出国际化得分高于r&d国际化综合得分,说明该年r&d机构和产出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同理可知,2005年r&d资金和机构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2006年只有r&d活动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2007年r&d资金、活动和产出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2008年r&d机构和产出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

4)各年的r&d资金、人员投入对应的活动及产出效率是不一样的,相对2006年的效率最高,r&d活动得分比资金和机构得分分别增加了9.1466、11.5618分,主要是因为新产品开发项目大幅的增加,但r&d产出提高的幅度不大,这提醒管理层应注意调整r&d投入的方向,加强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管理;2004年和2005年r&d活动得分相比资金、机构的得分均下降了,另外比较这两年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2004年的r&d资金及机构国际化得分比2005年的高,但是r&d活动、产出得分却更低。由此可以说明,这两年特别是2004年r&d投入未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这也提醒企业应加强r&d的预算及资金分配的控制,从而提高r&d投入的效率。

5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吸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r&d投资,以提高其r&d国际化水平,建议

1)成立专门负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在华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行为进行协调、管理,集中解决相关问题,在战略和规划上做出安排并进行政策研究;

2)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成为吸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的重要因素。当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投资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而相关研发人才的不足以及招聘上的限制是其国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最主要的障碍。为此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鼓励技术参与收益分配,实行技术发明人持股制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重视并加大对国际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人才的吸引力度,对优秀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r&d人员,在户口、出入境、子女上学、收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3)政府采取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引导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提高在我国r&d国际化水平。具体的措施包括:提供贷款担保、对外国研发机构所需购买或租用的土地给予进一步的、对外资机构所需的进口设备和配件给予免税,并简化审批手续,学习新加坡、印度等国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经验,如对研发机构向国内其他企业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对研发机构所得税给予比生产性企业更长的免税期;取消不必要及不合理的限制,给予外资研发机构以国民待遇;加强内外的宣传力度,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减少企业r&d国际化的交易成本;突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明确产权归属,规范技术转让、转移程序等。

参考文献:

[1]黄鲁成,罗亚非.r&d国际化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肖文,候田,林高榜.r&d国际化水平及效率研究[j ]. 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7月第39卷第4期:161-170

鲁桐. 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 ] . 世界经济,2000 ,(3) :9 - 18.

邱红.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评估及案例分析[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17):9-13.

谢光亚,高飞.中国通信制造业研发国际化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 ].未来与发展, 2008年第12期:7-11

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5(2):50-54.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7:126-127

朱承亮,岳宏志,李婷.中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173-176

schumanetal. measuring r&d performance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5,5(6).

[10]daniel sullivan.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firm[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 ,25.

[11]elch , lawrence , luostarinen r. internationalization : evolution of a concept [j ] .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988.

[12]赵彦云,张明倩.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23-30.

[13] 孙道军,王栋.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区域r&d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14]王安宇,司春林,赵武阳. 知识生产组织模式演变及其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策略的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年第6期

[15]任海云,师萍. 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2期

[16]吴林海,杜文献. 中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的协整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

[17]董正英,司春林. r&d项目的动态管理[ j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6):19 - 24.

[18]施建军.关于高新技术统计认识的几点思考[j ]. 统计研究,1999(10).

[19]杨列勋.r&d项目评估研究综述. 管理工程学报[j ],2002(3):325 - 342.

[20]沈娜,赵国杰. 企业国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 ] . 中国软科学,2001 , (10) :108 - 111.

[21]许庆端.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在中国:实践与趋势.科研管理,2002(1).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7

关键词: 非财务指标;影响综述;上市企业估值;IPO;市场环境;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8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001-04

IPO即首次公开募集(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公众招股发行,是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也是新上市公司首次链接公司价值和资产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在IPO的过程中公司估值是最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IPO估值的影响因素做过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财务指标估值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应用,然而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对于财务指标估值的研究依旧不能解答很多疑问,研究非财务指标对上市估值的影响能够为我国上市估值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企业上市估值影响因素分析体系

在非财务指标对IPO估值影响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企业IPO过程中的三个异常现象展开,分别是对于IPO发行“抑价”(Under pricing)、中长期“溢价”(Overpricing)以及热销市场(Hot Issue Market)的研究。

针对上述研究问题,非财务指标对上市估值影响的研究方法集中于IPO发行和上市前后的市场主体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与市场环境相关的投资者情绪分析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公司IPO定价主要受公司结构和创始人状态影响,具体影响结构如图1所示。

研究公司治理和公司估值的实证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其研究重点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对于公司结构以及创始人状态的研究。

从公司股东结构角度研究公司估值是国外学术界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非财务指标的的主要研究重点,其中对于“双级结构”企业的估值影响因素以及对于董事会架构的影响的研究尤其广泛。其中,Partch(1987)[1] 对公司上市过程中的“超级投票权”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其引发公司估值改变的结论。Bebchuk and Cohen(2005)[2] 研究了“分级分期”结构董事会架构的公司,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公司具有相对较低的托宾Q值,但是在他们的分析中排除了具有“双级结构”的公司,因为其认为这种结构中“超级投票权”的存在是为了“巩固固有管理者的地位”。

公司治理方面创始人状态和公司估值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创业激励和创业环境的理论研究以及公司创业者对盈利增长影响的研究。

对于创始人状态研究的主要方法论集中于委托理论和“心理所有权”的解释框架。Jensen & Meckling(1976)[3] 建立了委托模式研究当创始人让渡股权后对公司估值的影响。而后“心理所有权”(psychological ownership)成为公司治理中组织行为和员工持股的较为新颖的解释框架,Pierce et al.(1992)对“心理所有权”进行了定义,即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将群体的目标或者部分目标作为他(她)自己的所有目标的一种行为或者感知的现象。另外,Jonathan D.Arthurs,Lowell Busenitz,David Townsend,Kun Liu(2007)[4] 研究了企业创始人公司治理对公司IPO估值的影响,他们选取了美国1990-1994年期间422家科技公司为样本进行抽样研究,一方面运用委托框架证明了公司治理中创始人对公司估值的存在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心理所有权”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的状态不同导致公司估值差异。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IPO时,如果公司创始人与公司组织仍保持紧密捆绑的公司治理形式,则对公司估值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公司创始人保留公司股份但有完善监管的公司治理形式,则对公司估值产生正面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都已经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IPO估值的影响,但所谓“心理所有权”与创业环境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创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测度公司创始人以及其“心理所有权”和公司IPO估值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IPO上市过程中投资者的影响研究

对IPO过程中的投资者和定价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特定投资者(如投资银行、长期投资者)以及因素间的利益冲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VC对高科技企业各阶段发展及IPO过程中的作用是对投资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Gompers and Lerner(1999,2001)[5],Hellmann and Puri(2002)[6],Kaplan and Stromberg(2002)[7]等的研究,他们认为除了财务方面的投资外,高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附加价值,包括管理支持、控制和规划等,尤其是对特定行业在特定项目的发展,风险投资的附加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对行业的专业性和控制能力;George Rindermann(2003)[8] 则对具体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法国、德国和英国的IPO市场,对风险投资支撑的企业IPO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不同于美国市场,在以上三个国家的市场中,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IPO发行过程中并不比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有估值优势,仅国际风险资本在IPO及上市后对被投资公司估值有正面的影响。

3.专利和法律影响因子分析

在美国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于专利在高新技术型公司估值以及之后的幸存的公司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大量分析。其中Hall(2003),Merges(1999),Meurer(2003),Cockburn(2001),Hunt(2001)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都认为这样使得大量的低质量的专利申请被批准并应用于公司建立竞争优势,从而阻碍新技术变革的发展;或者使得这些公司利用“商业模式”专利增加新公司进入市场的成本,这些因素都对企业上市估值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法律角度看,由于各国各地区在法律和执法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以及对侵权行为的监管处罚力度不同,进而对公司的IPO估值产生影响,从而应从法律的视角对以上差异发生的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其中La Porta等(2002)[9] 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角度研究了法律的影响,得出法律及其执行对公司股东的权益保护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差异对投资者保护的不同引起其估值的差异。继而,Beck等(2001)[10] 指出,不同国家间法律发展程度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其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的差别,良好的法律系统能够促进民间交换发展从而有助于支持新的金融创新和商业交易发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目前关于IPO定价研究起步于90年代,主要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模型对国内现象进行实证,以及对中国IPO的制度进行研究,并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中国IPO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三种“异象”进行解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IPO“抑价”领域以及发行制度对IPO价格影响方面,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侧重于公司治理、上市过程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分析。

1.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从公司治理角度的研究主要从公司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对董事会构成、股权分布以及人力资本[11]都有相关的研究,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中国股市的现象。

其中朱凯、田尚清、杨中益(2006)[12]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IPO“抑价”的影响,研究以中国2002-2003年133家IPO公司为基础,最后得出结论:(1)发行股权结构导致的公司控制权以及关联交易情况对IPO初始收益率有显著影响;(2)董事会独立性对IPO初始收益率影响不明显;(3)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降低IPO初始收益率,从而降低融资成本;(4)从制度角度看,监管部门的发行价格限制是中国IPO“抑价”的最重要原因。徐志坚、叶颖、王全胜(2011)[13]则从“董监高”角度出发,利用2009 年9月23日-10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数据, 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 市场估价与其董事会构成、股权分布以及高管人力资本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估计与董事会构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高层管理团队的股权分布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关系。

2.上市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多种中介机构[14],我国对上市过程的非财务指标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上市中介机构影响的分析。

对于投资银行的影响研究方面,韩杨(2001)[15] 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银行是新股发行中最关键的参与者,主导着IPO股票的初始收益,他在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市场定价规则下新股发行抑价的简单模型,以损失函数来说明投资银行的决策机制。该模型是在Beatty and Ritter (1986)的模型基础上所作的推广。另外,张处(2003)[16] 则利用博弈论的研究框架来解释抑价现象,他认为抑价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发行企业不能获得所有的净现值收益,因此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具有正的净现值股以及承销商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会存在抑价现象,在这个博弈当中,收益在发行商和新的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所有IPO市场的竞争程度。

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影响也有学者做过实证研究,其中研究框架比较完善的是陈海明和李东(2004)[17] ,他们选取了1996年1月-2003年3月在上交所IPO的507只股票为样本分析,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单变量回归方法,证明聘请中外合资或合作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审计的IPO抑价显著低于普通事务所;而聘请国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审计的IPO抑价显著高于普通事务所,进而得出中介声誉假说在中国未必成立的结论。

3.市场环境影响分析

国内目前主要是从市场发行制度变迁和政策监管制度影响着手研究,国内学者对股权分置、政府管制[18]以及累计投标定价等中国股市的政策改革时点前后的市场表现均有过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其中刘煜辉和熊鹏(2005)[19]首次将制度变迁与IPO抑价相结合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经典文献关于IPO抑价的假说在中国缺乏理论基础,而中国市场“股权分置”和“政府管制”制度安排是导致极高IPO抑价的根本原因。不过,其实证方案过于间接,其结果也比较混杂,对其论点的支持有限;巴曙松和陈若愚等(2004)[20] 则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1999年我国采用累计投标定价之后,发行价格固然暴涨,首日价格亦水涨船高,2000年发行市盈率前10名的新股平均初始收益为134%。这些发现表明,不能简单地将IPO抑价归咎于高度管制的发行定价制度。

四、非财务指标对估值影响研究现状总结

以上研究从公司治理、上市过程以及市场环境等三方面对企业上市估值过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但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论调与研究成果。产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前述研究的局限性所致,其局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研究方法上集中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藉此找到影响因子,但这种方法只能定性的找出某些敏感因子对价格现象的影响,不能精确度量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

其次,对价格影响的机制上,更多是从制度原因上进行分析或者借用西方行为金融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没有从微观角度借助行业研究方法,如产业经济学,对引发估值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对IPO发行及后市的传导过程进行检验和分析,这些问题不仅在国内的文献中未见,而且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学者的研究中也较少涉及。

参考文献:

[1] Partch, M. The Creation of a Class of Limited Voting Stock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7, 18: 313-340.

[2]Bebchuck, L., Cohen, A., 2005. The costs of entrenched boar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8, 409-433.

[3]Jensen, M.C. & Meckling, W.F.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4]Jonathan D. Arthurs, Lowell Busenitz, David Townsend,Kun Liu Founders.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ation: Does the Market Perceiv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7, Vol (27): Iss.12, Article 1.

[5]Gompers, P.A. and J. Lerner, 1999,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Issuance of Public Securities: Evidence from Venture Capita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 42(1), 1-28;Gompers, P.A. and J. Lerner, 2001, The Money of Invention: How Venture Capital Creates New Wealth, Boston.

[6]Hellmann, T. and M. Puri, 2002,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57, 169-197.

[7]Kaplan, S. and P. Stromberg, 2002, 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Real Wor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forthcoming).

[8]George Rindermann. Venture Capital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K [J]. EFMA 2003 Helsinki Meetings, working paper.

[9]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 R.W.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1147-1170.

[10]Beck, T., Demirgüc-Kunt A., Maksimovic V.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Firm Growth: Does Size Matter?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2001: Paper 2784.

[11]张人骥,朱海平,王怀芳,韩星.上海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价格过程分析[J].经济科学,1999,4:64 – 70.

[12]赵璐璐,伍海华.绿鞋期权引入的博弃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4:35-43.

[13]朱凯,田尚清,杨中益.公司治理与IPO抑价——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4(2):291 – 306.

[14]徐志坚,叶颖,王全胜.TMT股权与人力资本对投资者股价的影响——基于创业企业IPO的实证检验[J].南京社会科学,2010,2:36 – 43.

[15]朱南,卓贤.对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抻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2:26-33.

[16]韩杨.新规则下的新股发行抑价:券商决策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1,4:56-58.

[17]张处.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的抑价现象:一种合作博弈的理论方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643- 654.

[18]陈海明,李东.我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假说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1):50-52.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8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 价值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技术进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企业管理思想的变化突出地反映在四个方面: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显然,企业战略管理构成这场变革的中心。由此,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旨在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重新成为一种认识和看待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借助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拟就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价值链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就企业管理的整体活动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成企业整体价值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仅就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其内部的诸多系统同样符合价值链管理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价值链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组织的价值链管理具有特别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既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一般性要求,同时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自身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

最先进行人力资源价值链研究的是德尔和瑞维斯(Dyer and Reeves,1995)。德尔和瑞维斯在对组织绩效进行测量的方法研究中发现,组织绩效的产出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因果关系,即人力资源实践影响雇员产出,雇员产出继而影响组织产出,组织产出又会影响财务产出,最终导致公司市场产出的变化。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早期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 继德尔和瑞维斯之后,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贝克和胡塞利(Becker and Huselid,1998),该模型认为:商业战略(经营战略)驱动人力资源系统的设计,影响雇员的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的运营绩效,最终导致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我国一些学者也对人力资源价值链进行了研究,主流的观点认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围绕这三方面构成的价值链来构建。也就是说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及其三者的闭合循环,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与重点。

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内涵

一些学者已经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的概念做出界定,如认为人力资源价值链(HR Value Chain)是导致较高组织绩效的一系列相关产出活动所组成的价值增值过程等。从对企业价值链管理的角度看,这些认识要么比较模糊,要么过于具体,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异,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内涵做如下界定: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将企业人力资源的业务过程看成一条价值链,具体地说,就是将企业的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基于素质模型的潜能评价系统、基于任职资格的职业化行为评价系统、基于KPI指标的考核系统、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系统、基于职业生涯的培训开发系统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系统形成一条珍珠项链般的价值链。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而不是成本;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是由各种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活动构成的,即由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增值活动构成;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体现在价值系统的更广泛的一连串活动之中;一条基本人力资源价值链可以进行再分解;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对于同一个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

虽然理论界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体系的认识渐趋一致,但对于如何具体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建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人力资源价值链体系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环节强调的是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贡献大小。第二个环节是价值评价,这一体系包括个性特质评价、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企业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制定出某一段时期(如某一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系统。这一指标系统的确立应当是经过对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及重点业务进行分析、研究后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的项目,进而确定这些项目的测量标准。第三个环节是价值分配。价值分配环节最重要的是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从激励的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三个环节具有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激励的依据是价值评价,激励的手段是价值分配,而激励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各生产要素在产业中的贡献大小。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价值,就是要确定人力资源在企业产出中的贡献大小。因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首先应以劳动与资本在生产中的关系人手,确定其比例关系。从而,在对企业整体创利评估的基础上,以产出途径有效剥离出人力资源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后,在人力资源总体价值中再分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价值。

三、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关键

从上可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知识创新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进一步看,开展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使企业注意到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企业资产的价值问题;可以使企业更准确地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可以使企业信用评价中对人力资源的评估更具科学性,可以用于企业工资总额的确定、企业员工的吸纳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还可以用于解决劳动纠纷,尤其是能为确定员工离职赔偿等问题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对人才尤其是企业家管理才能的轻视与低估,这必然导致各种灰色、黑色成本在内的高昂的企业运行成本,从而必将致企业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开展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有助于保护资产完整、维护人才合法权益;有利于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只有企业从资产价值角度对人力资源加以重视,才有可能使人才战略真正得以成功实施。

如何寻找一种科学、有效、方便地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进行判断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的人才战略成为现代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包括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评估和群体价值评估两大方面。

对于个体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国外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用于评价个体价值的计量模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了以成本为基础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即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美国的乔治.H.赫曼森提出了未来工资折现法;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提出了未来收入折现法;弗兰霍尔茨提出了随机报酬法;赫奇曼和琼斯提出了内部竞价法等个人价值计量模型。对于这些计量模型,都存在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各自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于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评估,必须严格界定评估范围,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体系。

这里以企业家为例就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评估的方法加以分析:

(1)市场价格法。市场价格法是指在企业家或经理市场上找到目前受雇企业家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作为参照物来评估企业家价值的一种方法。目前,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尚不成熟,因此,目前采用市场价格法尚缺乏现实基础。但市场价格法具有评估角度和评估途径直接,评估过程直观,评估数据直接取材于市场,评估结果说服力强等特点。随着公开、透明、活跃和富有效率的人才市场的形成,市场价格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2)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就是将企业家置于特定的企业中,把企业家预期留在既定组织的时间内为该组织创造的一系列未来经济收益的现值确认为企业家价值。而企业家对该组织创造的未来经济收益可根据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产生的预期收益,引进分配系数来计算。

企业人力资源群体指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既包括企业家,也包括企业的全部员工。对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评估方法选择不同,其评估结果也各不相同。

(1)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比较客观,简单易行。但历史成本法只将相当于人力资源自身消耗的那部分价值确认为评估价值,导致低估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历史成本法不宜作为评估人力资源价值的科学方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只能作为评估参考。

(2)商誉法。这种方法要求把企业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看成是人力资源的贡献,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这部分超额收益通过资本化程序被确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群体价值。但是,只有在企业有超额利润时,人力资源才有价值。如果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行业平均利润,或当企业存在负商誉时,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或为负值,这显然不够科学。

(3)收益现值法。采用此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进行评估的模型与个体价值评估模型基本一致。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既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一般性要求,同时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自身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价值链管理便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关键在于锻造好企业的“价值链”,只有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知识创新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要想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充分而有效地运转起来,组织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及目标激励机制,这是整个价值链运作的动力机制。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9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编写依据;设计思路

一、《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编写背景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环境变化更加显著,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企业经营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这必然导致企业管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可以正确分析企业的价值,合理预测发展前景,从而作出收购、兼并、出售等有关资本运营的重要决策;企业管理者通过价值评估可以以价值提升为行动的标杆,增强企业价值管理意识,从而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企业价值评估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但是在中国,企业价值评估还是一个新的评估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如果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合理确定企业的价值则将成为价值评估师和投资分析师的重要责任和评估发展方向。

根植于现代经济的企业价值评估与传统的单项资产评估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价值分析和价值管理的基础上,把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整体并主要依据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来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活动。企业价值评估考虑的因素更全面、更复杂,不但涉及到企业的“外环境”,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情况、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还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硬资源”,如厂房设备、土地、原材料等,以及企业内部的“软资源”,如核心技术、战略思想、组织文化、品牌和商标、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等。因此,在资产管理(专门化)专业教材体系中单独编写一本《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就显得完全有必要。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在资产评估(专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明确。这是由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我们国家企业价值评估事业才刚刚起步,将企业价值评估作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加以研究,只是近十年的事情。企业价值评估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企业价值评估实践面临许多问题与新的课题,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上也仍然处于模仿阶段,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总结和方法上的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

基于这一现实,《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它属于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资产评估重要分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培养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未来高端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也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全面学习与应用企业价值评估知识和技能的通用教材。

二、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外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种类繁多,层次不一,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美国布瑞德福特康纳尔的《公司价值评估――有效评估与决策的工具》(2001)、美国阿斯沃思・迭蒙德理的《价值评估:证券分析、投资评估与公司理财》(2003)、美国汤姆・科普兰等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3版)》(2005年)、瑞典戴维・弗里克曼等人的《公司价值评估》(2006)。应该说,国外的这些教材系统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如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对价值评估法、期权定价评估法,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强调企业价值评估的动机,并指出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突出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穿插了大量的实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地方。

当然,国外教材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未结合中国国情。国外教材所介绍的方法和所举的实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比如有人就曾质疑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应用的可行性。其二,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国外教材的编写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往往着眼于某一种或某几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原理与流程,这未必符合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关企业价值评估的教材也比较少。主要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俞明轩主编的《企业价值评估》(2004)、汪海粟主编的《企业价值评估》(2005)、王少豪著的《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2005)、成京联、阮梓坪:《企业价值评估》(2006)。应该说这些教材各有千秋,有的强调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整性,有的注重实务的操作和案例的点评,有的紧密结合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内容。

但总体来看,国内现行教材的编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定位问题。在编写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教材的阅读对象,现行的教材在这一问题上不够明确,导致内容要么太多、要么太深,其实有些研究性的内容可放在研究生层次再探讨。第二,体系问题。一本适合于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容体系,是按照评估流程还是突出方法介绍?现行教材并没有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第三,应用问题。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现有的教材大部分注重的是理论的介绍,而不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第四,创新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国内外本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现有的教材有的注意了,有的没有注意。第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形式不够灵活,缺乏生动性,难以吸引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的眼球。

三、《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设计思路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是:为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编一本系统、实用、创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力求达到如下要求:

1、搏采众长。既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又要总结和考虑中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成功经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参考和吸取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点,尽量做到既反映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发展潮流,又切实体现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际状况。

2、强调应用。鉴于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既有贯彻整章的大案例,又有解释某一知识点的小案例,同时专门设计一板块,以体现我国企

业价值评估相关最新制度规范的内容,反映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的难点问题。

3、突出创新。我们力争在参考和借鉴已有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基础上,在教材体系、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体系上,追求完整系统;在内容上,既反映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又反映中国实践现状;在形式上,改变过去教材编写注重模型推导的传统,强调模型蕴涵的原理和应用的过程,并通过一些小栏目(如名人名言、背景知识)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为依据,以我国现阶段企业为对象,在反思我国过去企业价值评估以成本法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既强调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和原理的介绍,又进一步拓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将教材的全部内容划分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评估技术和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企业价值评估理论。首先回顾了企业价值评估产生和发展历史,介绍企业价值评估国内外最新动态;从企业理论、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和企业价值类型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企业本质,界定了企业价值评估定义,明确了企业价值评估目标;在此基础上,介绍企业价值评估地位与作用、企业价值评估种类与内容。

第二板块:企业价值评估技术。本板块一方面注重介绍企业价值评估操作程序及其细节问题,同时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暴露出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着重阐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基于价格比率的企业价值评估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同时引入相应的案例,以进一步掌握这三种方法的应用。

第三板块:企业价值评估应用。本板块是对以上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技术的拓展应用,主要围绕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热点问题,探索了特殊情形的企业价值评估、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管理与企业价值评估等三个专题。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在体系构建、内容阐述和形式设计方面将体现以下特色:

第一,系统性。本教材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基础、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和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三大板块,体现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第二,基础性。本教材不搞“大而全”,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为依据,强调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的介绍。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第二,在评价体系内容上,基本涵盖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方面,二级指标再细化共17个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