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金融政策十篇

时间:2024-02-19 18:06:37

科创金融政策

科创金融政策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87-03

我国科技金融创新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科技进步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条件,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更快地促进了科技进步。科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为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条件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使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金融创新

(一)定义

“科技金融”是指能促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等,是将科研机构、大学、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体制机制融为一体的复杂体系。[1]“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它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新的事物。金融创新包括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科技金融创新”可以定义为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从而促进高科技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金融机构通过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对中小科技企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同时也增加了对科技金融的需求。

(二)目标

科技金融创新的目标是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提升金融的驱动力,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更好地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结合。科技金融创新,既是金融企业的使命,又是中小科技企业经营转型的迫切要求,银行应抓住机遇,努力打造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二、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一)科技进步促进了金融业的现代化

1、科技进步促进了金融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科技企业的经营思维和模式,因为科技企业要进步,要发展,就避免不了会遇到融资的问题。传统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针对传统企业的融资进行设计,而科技企业由于其本身存在前景不确定,风险较高等特点,因此在融资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对新型融资手段的强烈需求,导致金融机构创新出各种针对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使高科技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并从事相关的科技产品创新和研发工作,进而获得利润。二是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金融业间的通讯及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引入计算机技术之前,交易的进行只能在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面对面的进行,引入计算机技术之后,由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使得交易自动化可以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进行。

2、科技进步影响金融机构变革,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由于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对科技企业的投入,金融机构内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比例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市场秩序方面,引入互联网之前,金融市场的交易只能以区域为单位,并分散化地进行,而引入互联网之后,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交易不间断进行。

3、科技进步会加速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由于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就需要金融机构时刻把握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解读第一手信息,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这种需求提供了解决办法。随着金融机构创新的条件和手段不断发展和变化,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获取收益,金融机构就必须开发出符合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为了更快满足客户需求,有效规避风险,需要金融机构缩短新型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周期。

(二)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需求更多金融产品的创新,但随着更多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出现,科技企业会以更加容易的方式获得资金,并且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来进行科技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每一种金融产品,如股票、期权、期货的产生,都会伴随着极大的科技进步。所以说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使资金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流入科技企业,使其具有更加充足和新鲜的血液,金融产品的创新反过来对科技的进步有着必要的支撑作用。

三、我国科技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科技金融创新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融资方面还面临较大的问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金融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由于科技企业产品前景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科技企业在国内融资门槛较高,并且国内多层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因此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很难获得足够的启动和发展资金。

二是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并不完善。我国近年来担保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主要是针对传统企业,由于科技企业大多是无形资产,较难提供担保抵押物,并且能够对科技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较少,且担保要求较高,因此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是无形资产的估值发展滞后。科技企业中不仅有着传统企业中的有形资产,如资金。而更多的是诸如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我国目前无形资产估值发展较为滞后,没有权威并且取得银行信任的估值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也导致银行在对科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时变得谨慎,使科技企业的融资更困难。

(二)银行信贷支持方面

一是现行金融分业经营使科技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银行的分业经营导致科技方向的信贷业务较少,即使是大型综合性银行也仅支持有现金流、有市场且前景发展明朗的科技企业,因此刚刚起步的科技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

二是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认知能力使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由于向科技企业放款需要对企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评估,金融机构缺少较为专业的评估人才,评估主要还是针对传统企业。

三是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使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银行资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安全,目前银行的放款管理主要是针对传统企业,对于科技企业的审批、放款流程并不完善,导致银行不愿意进行信贷投入。

(三)科技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发展前景不够明朗。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由于本身资金有限,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导致资产主要从政府获得,银行难以大规模介入。并且中小科技企业在起步时,是处于刚刚完成新产品的研发,或者是新的科技成果的实施阶段,新产品的市场效果还未显现,前景还不明朗。

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企业在前期的主要精力是投在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投放上,对企业内部的管理重视还不够,因此在获得发展资金的渠道上变得较少,其内部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银行的规定,特别是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上达不到银行的要求,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三是科技企业自身宣传不够。一方面,科技企业更加重视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并希望在较短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身品牌重视不够,缺少对自身的宣传。另一方面,中小科技企业对金融政策了解的不够,和银行缺乏沟通交流,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深入了解。

四、我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一)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稳定金融基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一个金融和科技发展的稳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调动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着力完善政府金融监管,把握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安全、政府监管和金融自由的平衡。

2、政府补贴与担保。科技企业本身就存在融资较难的问题,所以对于发展前景好,或是能为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益的科技企业,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考虑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贷款贴息。可以对这些科技企业提供合理的担保,鼓励银行有信心向这样的科技企业投资,引导银行资金在科技企业的合理配置。

3、搭建交流平台。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缺乏沟通的,且信息存在不对称,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建立企业征信平台的责任,在平台上高科技企业信息,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数据库,并缩短数据更新速度,保证内容及时有效,进一步增进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了解,并形成政府、银行和科技企业之间稳固的关系,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4、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科技信息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不同类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参差不齐,要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档案规范,使银行在信用评级时,有据可依。

(二)融资渠道的金融创新

1、银行信贷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占着主导地位,全国8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在商业银行手中,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是解决我国大部分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科技企业的大部分企业要获得融资主要都是通过商业银行实现的。但为科技企业融资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收益,银行要抓住科技与金融结合这一机遇,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不仅要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也要加快金融业务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1)金融产品的创新。如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可以比较理想地解决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我国少数银行试点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业务,但只限于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和商标专利权等少数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范围较窄,应着力扩大抵押物范围,丰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品种。同时应该尽快建立无形资产评估系统,形成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的流程规范,使无形资产的价值有据可查。

(2)金融业务的创新。一方面银行提供金融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应该提供金融创新业务,诸如投资理财。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配套使用,既可以深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企业科技创新,同时为银行带来更多无形的收益。

(3)管理方式的创新。由于高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应设立专门部门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分设若干组处理高新技术不同行业的业务。在管理方式上,应出台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政策,改革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业务流程,建立有效适用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定价机制。

2、银行担保的金融创新。近年来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也为科技企业融资带来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的压力,如果担保公司能够进行更多更好的金融创新,给科技企业融资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担保公司的创新主要是担保机制和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

担保机制的创新。由于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创业,有着风险高,产品前景不明确,并且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等特点,担保公司应该创新抵押担保机制,也就是说,进一步提高担保的风险,并规范无形资产的担保机制和担保流程。

担保模式的创新。目前担保公司的担保模式比较单一,但是针对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点,可以在担保公司和科技企业间采取多对一的担保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科技企业的融资有着更为宽广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并分散科技企业和担保公司的风险。

(三)加强科技企业管理

1、加强科技企业建设。科技企业要抓住机遇、深入分析,调整结构,制定科技企业创新的新项目,新领域。要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建设先进的研发机构,更多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增强科技企业内部管理。现代科技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强大而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维护企业资金财产安全。要保证财务部门所做的会计记录精确完整,并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准确性,从而保证管理层决策的有效进行。

3、重视科技企业品牌与合作。重视企业形象和信用形象,积极进行自我推介,实施品牌战略,科技企业要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以营销带动品牌发展,以品牌赢得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科技企业要主动了解金融政策,明确政府动向,并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良好的银企互信、互惠、互利关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润,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玉明.金融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6,(04):9-10.

[2]陈迅、吴相俊.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关系[J].科技与管理,2009,(06).

科创金融政策篇2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的金融服务,它是金融与高科技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的完善和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金融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协作是保证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如科技担保、信用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更加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强化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支持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政策保障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采用的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最早由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强调银行可以通过识别和支持那些能够成功运用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企业家来促进技术创新 [1] 。由于高科技活动存在着外部性和高风险性,政府在科技金融中必须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保证其发展, 所以有关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Freeman(1997)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的观点, 他们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同时,更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 [2] 。Nelson R(2003)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外溢性作用,由于新科技的社会效益要大于其个体效益,所以政府需要在科技创新外溢性的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之间进行衡量,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整体产出 [3] 。Saperstein和Rouach D(2003)认为,在一国科技金融发展初期, 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往往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科技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如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会向市场主导模式逐步演进 [4] 。国内学者王涛、李石柱(2002)认为, 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会降低企业对其投入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市场在科技研究与发展方面投入的不足, 这就决定了政府参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并对研究与发展活动给予支持 [5] 。王耀德等(2006)认为,政府科技投入不是直接导致技术创新, 而是起到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作用, 政府科技投入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 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 [6] 。曾梓梁和胡志浩(2006)通过对政府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后指出, 政府研发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一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新型工业化国家在科技追赶阶段,更需要政府投入研发经费的超速增长 [7] 。王宇伟、范从来(2012)指出,国内科技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对创新初期的企业支持不足的现象,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创新者和各类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8] 。赵稚薇(2012)通过研究表明,政策性科技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贷款的作用效率不太显著,而创投资金则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9] 。

从科技金融活动本身来看它是微观经济的表现,尽管宏观政策可以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微观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金融活动,所以从地方政府的微观政策层面来研究地方制度政策如何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三、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性活动,需要面对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诸多风险。同时,技术创新又具有知识和效益外溢性等特点,一项新技术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要大于个体效益。科技创新企业在获得技术突破后,其技术成果会通过各种途径“外溢”到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模仿等手段快速掌握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能完全为科技创新者所独占。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收益比传统项目投资的收益具有更大的风险, 这使得私人部门在新技术上往往投资不足。研发实施者同投资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资助。投资机构一般愿意在技术的产业化阶段进行投资,而不愿意在技术的研究阶段,特别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进行投资,都希望在其他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后自己搭便车。由于投资规模和风险都较大,高科技企业回避或者无力承受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银行面对此类项目也不愿意去发放贷款,高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极大的资金瓶颈障碍。

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设计对科技金融市场进行扶持以及社会机制的辅助来促进高技术创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也是利益相关者,由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改善, 政府也可以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更多的税收。 企业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构成了政府参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下面构建一个科技金融创新模型来论证政府政策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假设市场中只存在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部门, 高科技企业拥有技术但缺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资金, 银行以收益为目标进行科技金融活动, 政府则通过税收和相关政策进行市场调节。

高科技企业以利率r从银行获得数量为m的贷款,且r∈[0,1]。设定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函数为Y(m),在单位资金产量y(m)=Y(m)/m=1的条件下,可将生产函数简化为Y(m)=m。假设高科技企业产品价格为单位价格,则其利润函数为L=(1-r)m;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借款利息,也就是rm,其成本主要是逾期贷款带来的资金损失, 假定高科技企业贷款的违约率为?茁,且?茁∈[0,1],则银行部门的利润函数H=(r-?茁)m; 政府收益来自于高科技企业和银行缴纳的税款,那么政府的利润函数G=(L+H)t,其中t为税率且t∈[0,1]。

银行只有在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科技金融业务,如果政府不进行政策扶持,银行会根据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点,为科技贷款制定较高的利率,至少要保证r>?茁,使得H>0。对于银行而言,r越高越好,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r越高意味着企业利润越低。 上述条件下, 最终结果是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贷款,阻碍了高科技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但政府从产业和宏观层面考虑不会仅仅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而会以实际政策推动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融资,推动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对于政府而言, 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银行金融创新过程进行干预。

(一)直接干预

具有强势地位的政府可以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利率r, 例如要求银行以普通贷款利率向高科技企业放贷, 因为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远高于一般企业, 政府的干预实际上是对高科技企业变相的信贷支持。政府会制定较低的利率,甚至让其低于违约率?茁,在r(?茁-r)/(1-r)。尽管高税率能够让政府征收充足的税款,让其有能力对银行进行激励,促使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贷款,但是却将高科技企业的利润压缩至(1-r)(1-t)m,严重挤压了其利润空间,进而会降低其融资需求。所以政府将企业收益补贴给银行,并不能真正改善局面,而且带来的经济扭曲会随着税收和补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高科技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经济利润不断减少,受政府直接激励的金融创新也将停止。因此,政府直接调节手段虽然可以延长金融创新的时间,但其措施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代价,科技金融活动难以持续进行。

(二)间接干预

政府通过推动市场建设,建立相应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机构通过信用评级、项目可行性咨询等方式遴选出优质项目,优质项目的风险低、收益高,降低了贷款违约率?茁, 使银行的利润H=(r-?茁)m由负值变为正值。这种方式增加了银行利润,却不以牺牲高科技企业利润为代价,为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互动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科技金融业务在更大范围被采纳。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再进行政策扶持,如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活动会更加促进优秀科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因此,政府采取间接干预方式的效率比直接干预要高,科技金融活动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有充分的动机去干预银行的金融创新,这就是说政府在科技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选择的干预方式不当,则不仅不能推动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反而会抑制科技金融活动的开展,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政策,综合考虑科技金融体系的整体效能,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设计。

四、 地方政府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选择

如上所述,高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支持不足的矛盾,是金融市场失灵的结果,政府为市场和经济组织提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 损失补贴等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发生变化, 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中具有的强制优势、组织优势等来推动市场建设,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角度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从振兴经济的全局出发,按照科技与金融的发展规律,制定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实现科技和金融、经济的结合,以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构建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与之相配套。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的金融市场体系应包括银行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又应包括主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完善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服务的技术市场等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勇于创新,对不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在实践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使其能够与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相适应, 与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要求相适应。

2. 科技金融引导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 支持本地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要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奖励作用, 吸引银行增加贷款。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损失,降低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引导政策扶持应该通过风险收益的再分配, 使投资机构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增加投资机构预期收益的扶持政策包括降低投资所得税率、税收抵扣和税收返还等,降低投资风险的扶持政策则包括投资损失补偿、再融资担保等。地方政府还可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担保风险补偿金, 降低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风险, 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3. 发展创投体系。在投资基金方面,开展投资基金试点, 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推动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并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先期参股、后期跟投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既能体现政府推动意图又能实现市场化运行的融资体系。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其在产业规划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优势,向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推荐优秀的投资项目和创新企业,促进社会资本投向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4.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最大问题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服务平台,才会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构建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服务平台,首先要充分考虑平台运行的全面性以及政府制度保障的要求,从顶层设计上构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该平台是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技金融机构参与为前提,以政策推进和协同合作为保障,以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建设目标,实现各方信息流的成功对接是关键。地方政府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银行、创投机构、证券公司以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平台整合与建设。

五、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案例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东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两个平台分别指以武汉科技投资公司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平台,以及由武汉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担保平台。五种方式包括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助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式、星火科技示范户小额贷款贴息方式、科技保险融资方式 [10] 。通过推行这一系列的科技金融政策,东湖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东湖高新区建立了高科、高农等国有平台,这些平台为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高新区国有平台对高新区中小高新科技企业担保余额3.6亿元,支持了三特索道、兴谷鸿景等一批企业的壮大发展。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湖北省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了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武汉市也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两个引导基金的规模分别达到1亿。2009年湖北省高投、 武汉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分别代表湖北省及武汉市两支创投引导基金与四家著名创投企业签约,引导其在武汉设立新的创业投资基金。

东湖高新区在原有的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信用贷款、 质押贷款等在内的8种融资渠道。除并购重组、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以外,其余几项科技金融改革工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省、市相关部门和高新区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实施、融资担保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制定出台了14项支持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关于高新区整体规划的政策纲要中,也有6项政策涉及到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些相关的政策都为区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11] 。

东湖高新区引入了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创投机构、保险类机构等,积极为创业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为创投机构寻找融资项目搭建平台。 目前在高新区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超过15家,注册资本达42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 初步形成了以主板市场主, 以中小企业板、 创业板为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高新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0余家, 占湖北省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利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两百亿元。

为解决初创企业贷款“两高一长”的问题,武汉市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汉口银行等银行合作,设立高新区孵化共同担保资金,通过1∶5的比例放大,为在孵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武汉市在共同担保平台建设中,探索出了“八大机制”,即联席会议机制、担保费补贴机制、贷款贴息机制、企业信用和无形资产评估机制、担保品种拓展机制、审放贷快速机制、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平台建设激励机制。

东湖高新区的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东湖高新区在促进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并形成了具有“东湖特色”的发展模式。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呈现出大量涌现的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愈发明显。 作为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重点, 高科技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要求, 不论就结构而言还是就规模而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科技金融的“东湖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中关村在2007年开始实施信用评级和信用贷款业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东湖高新区则是初步开展区内企业信用体系工作; 中关村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规定 [12] ,但东湖高新区还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政策。目前,商业银行拥有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信用资料和记录, 但由于商业银行较多且分布较广,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报告的工作,也使得企业信用评级活动无法落地,这就间接阻碍了信用贷款活动的开展,具有高信用的科技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封闭和信息扭曲。相关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由于信息平台共享和更新不及时等因素,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在一个服务平台上还无法直接完成立项、申贷、补贴、上市培育、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各个步骤;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工作效率较低、服务周期较长、手续繁杂。科技型企业为获得融资或补助,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和上下联动不够, 对高科技企业的持续长效融资服务还有待提高。

东湖高新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同国内其他示范区相比仍有差距。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50余家, 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数只有 26家, 中关村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2.35倍,境外上市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10倍,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更是高达19倍 [11] 。东湖高新区只有那些产品技术先进、 市场广阔的高科技产业能够争取到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中直接上市筹资。 另外东湖高新区在债券融资领域发展滞后, 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虽然东湖高新区在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方面积极推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试点, 但进展缓慢,资本市场的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动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

1. 推动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 积极促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股权报价转让制度,每年通过筛选重点辅导上市企业, 助推合格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积极探索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等多种适合高新区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 逐步设立多层次的债券交易市场。 借鉴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工作的先期经验, 尽快启动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加快建立面向高科技企业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柜台交易市场。

2. 进一步细化信用贷款实施规则, 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信用贷款门槛根据区内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确定,且年度信用等级要与金融机构相对应的信用评定级别相符合。高新区要设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企业的信用评级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以及信用贷款银行的风险补贴。加快设立东湖高新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为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服务,同时对贷款银行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贴,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

3. 完善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设立统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立产权交易所、技术交易中心、信息与咨询公司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积极发挥创业投资协会等行业协会团体的中介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疏通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科技金融各个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发挥纽带作用。

科创金融政策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型城市;政策措施

1 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必要性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两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而科技创新过程中又需要金融体系为其提供充沛的资金来源。反过来,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并深化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因此,两者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效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1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否能够稳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在其背后是否存在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两个核心的动力部门,科技和金融无疑将成为这股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有效融合将有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方面,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凭借其自身优势,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而科技自身发展、进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它也能够引导金融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流动,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金融在为科技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帮助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完善、规范,如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新的金融产品研发等,而这些方面在无形中又推动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因此,充分利用科技与金融两者的融合,不仅能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同时也能够为其营造一个高效的发展环境。

1.2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几方面内容,需要政府、科技、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交流传递。这种“高效的交流传递”是以科技和金融所提供的技术及资金为基础的。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将会在无形中促进知识创新、带动服务完善、推进制度规范;同时,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程度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体系日益成熟,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保险、基金、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的涌现拓宽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金的来源渠道。因此,作为创新城市建设中两个基础部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创新保障。

1.3 科技与金融融合能够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中科技产出指标可以具体细化为发明专利、学术论著、部级获奖成果、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出自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高等院校,一般都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性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商品化”的阶段,才能完成从一般科研成果向市场化推广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如果缺少充足的金融资本的注入,科技研发将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最终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科技研发阶段所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 重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基础

2.1 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调整不断增强

2012年,重庆GDP11,459亿元,增速达到13.6%,排在全国第3位;人均GDP达到6,1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3亿元;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4,483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前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2.2 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建设逐步推进

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重庆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R&D 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在科技投入方面,2010年,重庆财政科技投入达19.4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2.04%,R&D经费支出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5%,至2010年达100亿元,占GDP比例为1.27%。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159.8亿元,R&D/GDP达到1.3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三位,西部第二位。与此同时,科技平台建设也随之深入推进,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实验室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个、企业技术中心205个;资源共享平台入网大型科学仪器价值12.5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检测超市”;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科技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科技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强,为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夯实的科技基础。

2.3 金融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总体金融环境良好

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总部经济和庞大的金融资源。目前,重庆市已形成了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调控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相互协调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配合着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重庆优质、高效的金融环境已逐步构成,为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奠定了扎实的金融基础。

2.4 相关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为促进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可以很好地扶持、引导、保障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例如,重庆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鼓励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预期良好的科技项目或者初创科技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重庆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为科技和金融的有效融合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

3 重庆创新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成效

3.1 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

在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逐步搭建、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重庆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数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依托两江新区、部级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基地,聚集了海装风电、远达环保、中冶赛迪、长安新能源等龙头和重点企业;随着移动通讯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落户重庆,逐步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声、微系统、血透析医疗器械产业。

3.2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

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有赖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10年重庆已有79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1%,由此带动工业增加值856.2亿元,占GDP比例10.8%;在科研院所数量方面,各类科研院所98家,“十一五”期间,成功组建以重庆市科研院、农科院、质检院为代表的大院大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技术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成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其中国家子联盟4个。

3.3 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迅速,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重庆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最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和航运交易所七大金融要素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1,900亿元。金融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多层面的金融保障和金融工具,例如:科技保险、高新技术领域软贷款、科技贷款贴息、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等。同时,重庆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开始逐渐凸显,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广泛分布,证券、期货、保险、信用担保、小额贷款等各金融机构逐次成立,既拓宽了科技融资渠道,也提供规避风险的保障。

3.4 科技与金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建立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其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目前,重庆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联动机制已基本建立,例如:在国内率先建立的“科技专家参与贷前评审机制”实施框架,现已应用于银行科技项目信贷评审中;科技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授牌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政策与资金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授信绿色通道”;初步搭建和正在完善“投、保、贷”动态共享信息平台,初步形成联动机制,作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企业互动的运行模式创新设立多个险种。

4 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建议对策

4.1 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营造者、引导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包括政策保障、财政支持力度和聚集公共资源等在内的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实现金融、科技、生产的一体化。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重点关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动作用,从政策层面保证科技和金融融合的顺利实施。同时,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政府需要更多考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财政资金池,创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等资金的作用,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聚集公共资源方面,应加强与高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创新体系。特别是在聚集创新型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鼓励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叉任职或兼职,发挥市场在高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2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工具,同时能够分散融合过程中相应的公众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向市场提供有盈利前景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聚集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打造科技金融集团等方式来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通过做大创投规模、完善基金链条、拓展科技担保品种、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和奖惩制度、推进科技企业债券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4.3 完善科技支撑系统,推进创新互动平台建设

科技资源互动平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要从重庆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建立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为目的交易集成服务系统、以信息化网络技术支撑征信为目的的信用体系系统、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为目的的企业孵化系统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质押服务的知识产权抵质押登记系统。通过上述科技支撑系统的建立,发挥其产权交易、创业孵化、咨询评估、风险投资等作用。同时,推进两大创新互动平台建设,以展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一方面是依托创投协会组织各类交流活动的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了解融资知识,掌握融资手段,更好的加快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依托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科技展示平台,通过融入科技金融元素,举办主题活动,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

参考文献:

[1] 蒋怡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 陈秋莹.科技与金融融合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3] 冉光和,邓鸥娣.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及政策建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

[4] 杨芸茹.重庆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与对策探究[D].重庆大学,2012.

[5] 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

科创金融政策篇4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Abstract:Financial support is important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based on practice in Shandong Province,researches on technological finance nature and elaborates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technological finance development needs,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how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fin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ical finance,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03-05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科技型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没有金融的驱动,没有融资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发展和创新也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渠道,为金融业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关系。本文对二者有机融合产生的科技金融进行研究,并结合山东省的实践阐释科技金融发展所需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对科技金融本质的探讨

卡箩塔・佩蕾丝于2002年发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增长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科技金融,赵昌文等(2009)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提出科技金融的完整定义: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因此,科技金融首先应该是一个金融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产业金融的范畴;其次,科技金融是系统性、创新性的政策安排,它与传统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相比都具有独特属性;再次,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并非只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它也包括对传统产业、成熟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的支持。

笔者认为,对科技金融的本质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认识:(1)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个创新既包含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含金融的创新。(2)科技金融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技术方可以用股权、债权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措转化所需资金,也就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3)科技金融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的配置获取高回报的过程。(4)科技金融是制度化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5)科技金融具国际化特点。科技金融无国界。虽然各国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及金融产品开发与使用拥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对任何国家科技金融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都可吸收、借鉴和遵循。(6)科技金融是整个社会投入性活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需要建立包括政府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类资金共同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机制,其创新发展投入的社会化明显。

三、山东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实施信贷政策效果导向评估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省科技贷款总额约为977亿元,各金融机构对高新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其他企业和项目的授信分别为265亿元、754亿元、18亿元、18亿元和350亿元,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重大科技项目贷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贷款等增长较快。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效支持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6项。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4位。《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主要表现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医药和农业科技稳步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顺利实施等方面。山东省在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强化窗口指导力度

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旨在要求各金融机构顺应科技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研究和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有效措施,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环节的信贷支持。作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对象,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海”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八个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二)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山东省加大了对各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促成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达成信贷支持协议。同时,充分运用科学化、网络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银政企对接合作效率,组织了“山东省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推广现场会”,并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建设银企网络对接平台。目前,地市网络对接平台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实现了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坚持开展以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的银政企三方推介、洽谈和促进活动,有效地畅通了信贷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了政银企互利多赢。2002年以来,曾先后联合山东省和各市政府累计推介项目2.6万个,达成贷款合同金额超过万亿元,实际资金到位率超过90%,有效支持了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项目。

(三)完善科技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该项指标的考核比重,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推动和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研究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一年期以上的新兴战略性科技项目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有效地提升了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依托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A级信用企业培植规划,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植力度,逐步提升科技型企业信用等级,提高科技型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各地高新区组织开展创建“信用园区”活动,实行“信用捆绑”增信增级办法,开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绿色通道”,全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通式”服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大力推动各市政府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推行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制度;突出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向各市政府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函,向省政府进行科技金融结合专题汇报,采取科技、银行、高新区、技术高端企业等单位合作协调联席会议等方式,营造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引导金融机构细化措施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表现为:一是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支持科技创新意见。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大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项目的通知》、《关于申报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的通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有授信关系的大部分“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纳入总行级重点客户,在授信政策和条件上都给予重点倾斜。恒丰银行在《2010年法人客户授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信贷资金要重点投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信用产品,如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多、缺乏固定资产的特点,探索开办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推进专营式和特色化的科技金融合作。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科技产业密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青岛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了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特色支行”。同时,各金融机构也积极打造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齐鲁银行加大了在济南高新区的网点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该行相继有两家支行迁往高新区,辐射高新区的支行达到了5家。

四、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相配套的金融机构、服务、工具等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来看,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金融结合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担保公司、信用评级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方配合,目前尚未形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法律制度环境、信用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与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科技企业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市场不确定性较大,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或股票、债券等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还需完善。创投资金主要投入于企业成熟期,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需要政府在投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与再担保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又如,科技创新企业特性与银行风险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现金流不稳定等特点,一般强调成果的先进性,忽略成果的生产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缺乏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市场意识与成果生命周期意识。近年来,针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山东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并开始取得成效,随着一些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政策陆续颁布实施,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也逐步完善。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一)创新科技金融的政策安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也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从单线条到多方面发展的转变。从实践来看,发展科技金融必须坚持“五化”政策导向:一是实施专业化。设立专业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引入专有技术、制定专项考核,形成发展科技金融的专门机制。二是鼓励差异化。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商业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联动。三是提倡集约化。在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典型示范,广泛带动。四是坚持市场化。政府引导与投入,信贷资金的支持,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市场原则,使科技企业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五是强调协同化。搭建中介服务、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三个平台”,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培训辅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三项机制”。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发展和创新则会推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关系。目前,深化这种关系,需要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首先,科技投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近年来,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企业的行政依赖性仍然较强,而参与市场的主动性不够。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出发,对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特别是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应强化其市场融资能力。例如,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国外上市;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统一监管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合作,利用好各类债券市场和多种债券融资工具。

(三)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

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成长期长、风险高等问题,需要金融体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提供相应金融服务,而这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经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科技专项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政策性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业务实际,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票据融资等业务,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和部级高新区(市)合作设立重点支持科技类中小企业的专营科技金融服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抵押方式、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和增值金融服务等措施,提供专营化、特色化服务,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如在引进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方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对于成长中的科技企业可以开发多种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

同时,通过营造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五、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除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之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模式与产品

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引进专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业务协同政策,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实施专业的激励考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制度激励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速资源整合和资金配置,开发出适用于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信贷品种。推动和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区域性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研究高收益债券等更加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产品,推进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探索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全新途径。

(二)推动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引进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融资担保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抵质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质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转让、结算、融资等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保护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人民银行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部门间科技金融结合协调联动

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金融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构建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型融资产品等科技金融信息,形成科技金融资源共享。金融机构在组织开展科技金融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银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定期、更新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相关信息,为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财政、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同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情况的效果评估,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建立科技金融募集协调机制 ,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大对科技金融结合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讲力度。同时,完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保障,加强维护金融稳定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发展中,实现确保国家金融资金安全和推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德钢,王鸾凤.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N].人民日报,2011-3-30.

[2]房汉延.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科技产业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背景高峰论坛.

[3]黄慧敏,付剑茹.利用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08,(3).

科创金融政策篇5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融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领域大多集中在:一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和问题;二是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意义的科技问题;三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抢占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最前沿。而这些领域往往都需要巨额的投入,对于一般市场主体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其中纯粹的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必须有财政的无偿投入。对于其中的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部分,也需要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及国家科技基金的扶持来启动市场化融资手段。

 

(二)自主科技创新的金融融资

 

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积聚并集中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増值。金融作为市场化融资手段本身就内生于经济发展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技术金融的一体化,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自主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融资是关键。因此,金融本身的发展构成技术创新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増长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其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与依托空间。三是金融功能与自主科技创新的特点相辅相成,二者都必须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金融的项目筛选功能和监控功能既加强了对自主科技创新的资金预算约束,又促使二者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共同体。依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派思想和新制度学派思想,对于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就是从金融制度安排出发,对二者内在关系与机理的研究与探索。

 

二、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的实践考察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帕特里克(PfiC)区分了“需求导向”型金融与“供给导向”型金融。他认为“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则是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其中,“供给导向”的金融安排有助于实现资源从传统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的转移和重新有效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増长。该理论假设也为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明,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供给导向”的金融安排要么主要发生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中,要么主要发生在国有金融机构。如墨西哥的国有金融机构提供给工业部门的中期贷款和赞助创新及教育,还有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实践也予以证明。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事实上,不管是在创业初期还是扩张发展期,科技型公司都比传统型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促进其快速的发展。由于研发对资金的消耗、无形资产被夸大与公司的实际市场能力和融资能力脱节以及公司规模化经营、应对竞争者和保持持续的研发能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补充。其中,风险投资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企业初创期的融资而是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用的融资,因为风险投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得长期的资本收益。但对于自主科技创新来说,不论是初创期的融资还是成长期的融资都同样重要,因为自主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科技创新的融资主渠道是金融机构支持和资本市场支持、政府财政支持等。

 

由于自主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尤其是创新开始的种子期风险最大,成功率不足10%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或准政府机构,资金形式是专项拨款或者是风险资本等股本金。但从风险投资的阶段分布来看,美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的中后期,约有80%的风险资本投在这个阶段,仅有4一6%左右投向创建阶段,另有14%投资于成熟阶段。而其它的金融支持如商业银行贷款、金融市场融资则更在风险投资之后,集中于科技创新的扩张、成熟阶段,并需要政府财政担保、补贴、政府采购等财税手段的适当配合。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还表明:政府扶持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针对风险投资的长期资本支持制定出一个好的税收政策,因为风险投资追求高额投资回报率,极易受所得税高低的影响。

 

(二)国外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1.提供财政资助。1977年美国设立了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发展经费的10%要用于支持小企业的技术开发。1982年,美国政府颁布《小企业发展法》规定研究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部门,要将财政预算的1.3%用于支持小企业发展。英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对创新方式的资助计划”,给符合条件、低于25万英镑的小企业项目以1/3—1/2的项目经费补助。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个人投资者给予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

 

2.税收政策对风险资本的支持。美国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1978年和1981年两次下调了长期资本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9.5%下降到28%,后又下降到20%1996年6月截止的研究与实验税收减免法,允许公司的I&D支出免交20%的税。该法延长至2004年,并且,小企业投资公司发起人可以享受特定税收优惠。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是建立创业板。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助推许多中小企业成为企业巨头。1990—1997年间,纳斯达克市场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注入了近75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私人创业资本总额的2倍。二是设立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衔接。如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二部仅要求上市股份400万股以上,新上市公司一般先在第二部挂牌,有了相当不错的表现后才有可能进入第一部。三是为有潜在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融资开设柜台交易市场等。

 

三、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财政金融联动的缺陷与不足

 

罗纳德。麦金农(RnaldJMckimon)和爱德华肖(EcWadSShw)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压制”。金融压制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一方面难以有效地吸收各种闲散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使用的低成本而形成的资金供不应求,导致银行只能在政府的控制下,以“信贷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的缺乏与浪费并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的市场需求,影响了金融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在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曾依靠金融部门大量融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意图,最终导致金融的逐利本性与市场选择被人为地限制,影响了市场经济内生的増长力量,形成了金融压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印证了“金融压制”的存在,伴随“金融深化”的过程,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也意味着金融支持的市场化回归。

 

1.我国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撑体系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这种融资体制和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加速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原则相悖。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银行贷款发放必须遵循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而自主科技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増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二是缺乏对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国外许多国家为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科技领域大都采取了政府担保方式。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科技风险补偿基金或科技贷款担保基金,金融投入风险集中而难以分散转化。而且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利率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这使银行只承担了风险责任,却得不到科技贷款所带来的巨大收益。由此影响了银行在科技领域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中,缺乏能适应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和为其服务的银行之间,存在着规模对称适应服务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在我国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中,应当建立和发展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小型科技银行。

 

2.资本市场不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税收管理只有零星的条例或临时性的规定,不完整也不够规范;课税覆盖面有限,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差价收入、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场外交易、有价证券的继承和转赠等,缺少税收约束,特别是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税制基本是空白。如对可流通股交易征收交易印花税,但对法人股交易、期货交易以及基金交易不征收交易印花税,而且印花税的税率也不太合理。如没有根据持股的时间长短、交易额大小等,设置差别税率。税收政策导向不明显,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要征收所得税,而对买卖差价收入未征税。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重复课税现象,如个人股息、红利所得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还要按20%的比例税率上缴个人所得税,影响了股东对股票长期持有的积极性,不利于鼓励长期投资。

 

3.本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年初完成的《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新募集的风险资本中,有687%的资本为海外资本,中国内地资本仅占31.3%。本土风险投资机构近九成的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具有政府或国有企业背景,多数是以各地区科技部门为主体出资成立的,具有准政府部门特征的投资机构。这种“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无法适应“风险投资业”高度市场化、高度竞争性、快速反应的行业特征。

 

一是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体的风险资本规模小,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与有限性不适合风险投资的市场本性。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作为风险资本投巨资扶持高新技术项目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违背风险投资要求。二是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的同时,还参与投资的运作与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而且易受政策影响,如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等。在缺乏规范管理和有效激励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个别政府官员的投机行为,如进行证券或国债投机操作。

 

4政策性金融机构亟待改革。我国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政策性银行,十几年来,对实现国家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支持国家粮食收购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与发展受到质疑。事实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有金融机构的特征。按政府的意志办事,财政提供担保并承担最终损失。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由此导致道德风险严重,经营业绩欠佳、市场挤出效应影响公平竞争等等问题。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市场经济仍不完善,还存在运用政策资源,提供必要的政策金融支持的空间,但政策性金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防止其向金融压制转变。

 

四、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一)完善政策性金融贷款,以财政杠杆引导金融资金的流向

 

1.完善财政支出对金融的推力作用。对于国家想扶植的企业、想扶植的行业,由财政来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如利息补贴,提高借款人承受力。或提供担保把一定的金融资金引导到财政想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当中来,促进金融资金流向科技行业,实现科技创新。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2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据央行的规划,政策性银行将尽快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国家财力许可的金融性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为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持久的金融服务。在政策性银行转变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思路下,为促进自主科技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强调其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意图的引导者作用和促进商业资金进入国家优先发展和导向领域的催化和媒介作用。政策型银行应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入,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作为支持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仅2007年上半年国家进出口银行就支持了约300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境外投资项目,同时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及科技研发给予了融资支持,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入作为国家科技投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能等待市场的自然形成,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把政府、市场、金融、企业等要素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运用政府信用和政府投资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信贷与财政融资的联动效率,并积极为融资走向资本市场创造条件,促进企业、金融、财政、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目前开发银行重点转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应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在区域产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演进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继续关注政府与市场的难点与热点,在自主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政策金融的种子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自主科技创新。

 

三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具体可以通过农发行以贴息的方式向农业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生物资源等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増强农业竞争力。

 

(二)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有关税制

 

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促进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行为发挥着筹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此外,资本市场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和管理顾问服务,可促使其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科技创新的成功得益于其以强大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高效的金融体系。因此,实现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政府最应做的是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融资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渠道。对此,自主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应着眼于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本市场良性运转。

 

1.完善证券交易印花税。充分考虑投资者交易额的大小和持有时间的长短,重新设计差别比例税率,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和鼓励中长线投资。参考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都是单向征收,而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证券交易都是实施免税政策。考虑我国的国情,不可能一下子取消印花税,具体可以调低税率,同时实行卖方单向纳税。

 

2注意证券投资所得税与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的衔接。首先,取消对个人股息、红利所得计征20%所得税的规定,同时征税环节从分配环节改为变现环节征税,防止重复征税。其次,根据“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对国家股、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开征所得税,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再次,对企业或机构投资者获得的股息实行“免税法”,因为股份公司发放的股息所得己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同时,所得税应在最终环节纳税,对己发放的股息和红利作为企业成本从企业利润中除去,免征企业所得税,由最终的受益人缴纳所得税。

 

3.建议适时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证券交易所得税考虑对长期投资者的所得实行较低的税率,对短期投资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征税,并允许全额扣除费用,包括手续费、印花税。除银行存款、国库券及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免税外,对各企业及投资基金盈利性组织的证券交易所得,按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25%征收。对个人则仍按20%的比例税率征税。以持券期的长短为标准,将资本利润和炒作利润区别开来,给予资本利润减半征税的优惠,以保证中长期投资者的利益。

 

(三)发挥财税政策对本土风险资本的支持作用

 

1.设立财政引导基金,如设立国家、省级或地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风险投资的母基金,不直接对具体项目而是强调引导性,以保本微利经营,用激励和奖励专业机构投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度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从而实现政府资金的有偿使用。2006年10月21日,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一上海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启动,具体的基金运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而且部级的引导基金还有待于启动。

 

2提供政府资助。为了鼓励风险投资,可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财政无偿资助,一是分担小企业创新风险,二是发挥高科技投资的导向作用。

 

我国目前部级政府资助的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科技进步基金以863计划、火炬计划等政府资助基金,但规模较小,作用也有限,而且省级或地方的同类政府资助规模也较小,运行也不规范。

 

3.提供政府担保。通过政府担保,为银行承担借款损失,可以带动银行资金投向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贷款。

科创金融政策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证券市场主导;主银行融资模式;政策性金融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根据中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分类标准。201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主要从企业从业人员、企业营业收入这两个指标对大、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划分。如对工业来说,中小企业是指企业从业人员即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下,或企业营业收入即销售额4亿元以下;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而言,中小企业是指企业从业人员即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或企业营业收入即销售额1亿元以下;在交通运输业领域,中小企业是指企业从业人员即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下,或企业营业收入即销售额3亿元以下;在信息传输业中,中小企业是指企业从业人员即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企业营业收入即销售额10亿元以下。

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则是具有重要特征的一类中小企业,其显著的特点是与高科技和高新技术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其组成主体是广大的科技人员,主要是由科技人员为主题创立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科学技术性较强,企业的产品主要围绕高新技术领域:(1)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2)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即研制、生产、销售高科技产品;(3)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成果商品化;(4)高新术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

我国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和行业:(1)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2)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3)新材料科学与技术;(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5)资源与环境产业;(6)新能源产业与高效节能产业;(7)高新技术服务产业;(8)农业与农村产业;(9)航空与航天等国防科技工业;(10)地球、空间、海洋工程产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这样强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突出特点和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我们将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摆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潜力、最具有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时期,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推动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加以运用。

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在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根据主体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模式:

一、证券市场主导型的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证券市场主导型模式以美国最为典型。这是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1.美国的资本市场最为完备

在美国,直接融资方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美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柜台市场以及二板市场。柜台市场和二板市场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着主要的扶持作用。新兴的和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二板市场融资,因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较证券市场较为宽松。同时,柜台市场的上市条件更低,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为便捷的融资渠道。因而,柜台市场和二板市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初期上市的理想场所。在美国,很大比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在柜台市场和二板市场融资而得到资金支持以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

2.创业风险投资体系较为健全

在美国,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十分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常政府以购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司发行的证券或直接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3.建立小企业管理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建立的主要功能就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有100个分局全国的机构。小企业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1)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行业标准;(2)协调政府机构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3)授权制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4)协调商业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主银行融资模式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来说,德国和日本都是以主银行融资模式为主,但两国稍微有些差异。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德国模式

德国银行主要实行的是“全能银行”制度,银行的规模扩大或兼并不像美国受到政策和法律的严格限制。在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有:

(1)银行的间接融资是主要方式。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对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在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资金构成中来自于银行的是55%,一半以上;12%是由保险公司提供。

(2)德国有比较完善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第一,德国具有专门的融资机构,主要包括大众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以及复兴贷款银行等等。这些专门的融资机构得到政府的金融支持,能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且贷款的利率比市场利率低。第二,支持科技中小型企业的担保机构。在德国,担保机构能够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贷款总额的六成左右,最高可到达八成。

这些融资体系最终的担保者是政府,政府的信用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超过其正常贷款的额度,进而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迅速发展成长。

2.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日本模式

20世纪,日本的制造业经历了几次成功转型,创造了日本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品牌,在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日本之前,日本很长时间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制造业品牌的创造以及经济大国之路的进展,皆与日本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关。日本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日本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主要有:

(1)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融资。在日本,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步入成熟阶段时,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的贷款等间接融资是对企业提供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同时,因为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流动性偏弱,非银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

(2)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融资模式。在日本,政策性融资机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扶持的主流模式,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许多优惠贷款,尤其是利率较市场利率低。此外,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三大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金融公库以及国民金融公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成为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融资的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

(3)民间融资模式。在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之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所需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则是民间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公库以及联合会、信用公库以及联合会、第二地方银行。在日本,民间金融机构有2000多家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为支持民间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政策性金融公库也在多方面的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支持。

这样,以主银行为主导、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民间性金融机构相结合的多渠道融资的模式是日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三、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政策性金融体系。

政策性金融是韩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地位最重要、作用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政策性贷款和政策性基金是韩国政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此外,韩国政府还还积极发展和培育风险资本市场以及第二板市场。在韩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方式:

(1)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在韩国,中央银行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在对各商业银行的考核中,中央银行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作为再贷款优惠利率的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借此鼓励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且实行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利率。

此外,韩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中小企业银行来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贷款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银行是由政府投资的政策性银行,该行股份的77%左右由政府持股。中小企业银行的成立,有利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韩国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16.5%的比例。发放专项贷款是中小企业银行承担的主要职能,以此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生产设备投资和开展研发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

(2)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为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和发放政策性贷款,韩国政府部门建立了政策性基金。政策性基金并不直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而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提供资金给指定银行,指定银行再把资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

另外,为培养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还根据产业政策提供优惠的政策性贷款给需要重点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成立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小企业培育基金,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韩国政府通过政府拨款还建立非盈利机构――中小企业振兴公团,从经营指导及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援。

(3)风险资本市场和科斯达克市场建立,以促进融资多元化。在韩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第二板市场――科斯达克市场的建立,都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四、中国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借鉴

科创金融政策篇7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tual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them and proposes the mutual complementary measure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not do with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s financial innov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l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and capital input, can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a variety of resources especially abundant capital resources that financial innovation brought.

关键词: 科技投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

Key words: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nci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19-03

0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金融发展的历史,其实质也是科技创新的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也都是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相伴。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决定及新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科技投入和金融创新发展的高度关注,在肯定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研究二者如何紧密结合、互利相辅,这对推动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发展,乃至对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技投入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1.1 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整合的科技投入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和放大作用。[1]任何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要想高速发展经济,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促进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这是国家由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战略推动的结果,更是国家逐年增加科技投入的成果。2000年至2012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系列1,单位:项)与R&D经费支出(系列2,单位:亿元)数量及关系如图1所示。

1.2 科技投入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步入21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步依赖于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使得各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从而大大加速了科技进步的步伐,科技进步使得经济金融活动变得更透明,同时形成价格竞争的新模式[2]。尤其是电子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电子信息网络的扩张,不仅是金融创新的手段,而且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强大压力和动力。

基于科技资金资源投入的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着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2.1 科技投入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刷新了经营者的思维,而且催生了新的行业,孕育了大量的商机。在将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技术所有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融资问题,而传统的融资手段是基于传统企业设定的,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缺陷。对新型融资手段的强烈需求,促使和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设计出针对新型高科技企业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以使高科技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风险较低的资金来实施项目,进而从中获利。

由远期借贷到期货的改进,是不断健全风险转移及规避机制的过程,它减少了参与者面临的多项风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银行储蓄卡和信用卡,不但适应了客户对新的支付手段的需要,更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降低了交易成本。资产证券化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这一创新为发起人增强了资产流动性的同时减少了风险资产,提供了更有效、更低成本筹资渠道的同时,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

1.2.2 科技投入促进金融技术创新

新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新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既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又推动了金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系统在接收信息、处理资料时几乎都会采用电脑技术,业务操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电话转账、网上银行、ATM、POS机等支付方式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减少了社会流通费用。手机银行更是结合了货币电子化和移动通讯的优势,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办理金融业务。此外,国际信贷市场采用循环技术和辛迪加技术推出的各种辛迪加贷款,给资金需求者提供了取得资金的一种系列选择权;欧洲债券灰色市场的创新使得债券在发行前有一个预先市场,这个市场使债券发行有一个适宜的价格水平,进而促进债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1.2.3 科技投入科技投入促进金融业组织形式及竞争方式创新

以信息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的组织形式,电子化和网络化将分布于各地的金融分支机构联接为一体,传统有形的金融机构逐渐被虚拟化组织所替代,金字塔式的结构逐渐转化为扁平式结构甚至是无边界组织。这些组织形式的创新变化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改进了市场秩序。

科技进步使金融业的竞争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同业竞争和国内竞争,而是扩大到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等多种形式的竞争。其结果是金融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和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向传统业务以外的领域渗透,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界限进一步模糊,金融机构可能是贷款资金的发放者,又可能是债券承销商、收购兼并者、保险产品提供者。当然,这种竞争方式的创新既是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结果,同时又会促进金融创新的全面升级。

2 金融创新对科技投入的影响

科技资金资源投入可以分为融资和投资两个层面,前者反映的是科技活动的资金来源问题,是科技投入的基础,后者反映的是资金使用效率,是资源配置的问题。[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分别从这两个层面促进了科技投入。

2.1 金融创新解决了科技投入面临的融资问题

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项目固有的性质决定了其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项目及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具有风险极高、成功率偏低、投资周期漫长、资本流动性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使得社会资本在流向科技领域时,往往太过审慎,因此造成了科技创新部门以及产业化部门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筹资困难等问题。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有效抵押担保物少,使得它在市场上处于劣势,而追求低风险、固定收益的银行资金一般很少介入。只有依靠不断的金融创新才能缓解科技投入资金来源不足、筹资困难的窘境。

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业经营者观念的更新,金融业经营者通过转变原有风险厌恶观念,创新出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并支持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活动赢得更多资金支持。

其次,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为技术的发明者与使用者提供了层出不穷的融资方式,如债权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项目融资、互联网金融(例如以“余额宝”为首的各种宝)等。总之,金融创新丰富了融资方式和渠道,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输送了血液,使其创新行为不仅可行,而且能够低成本运营。

2.2 金融创新解决了科技投入面临的投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科技投入的资金又是通过金融系统流向科技创新机构的,这样同时解决了科技投入资金的投资效率和投资风险,保障了投资的成功率,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一方面金融系统具有选择与监督功能,通过对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事前评估和全过程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科技投资的成功率和资金使用的效率。[4]这种模式下,社会资金也将乐于投向科技部门。如果没有金融系统以及金融创新,资本所有者无法甄别企业家与科技项目的信息真实与否,其选择往往就是将资金投放到更为安全的行业中去,导致整个社会的科技投入不足,基于此的资金的使用效率更无从谈起。有学者认为,绝大部分技术创新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被发明出来,却未被充分利用,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技术的产业化需要大规模、长期的资本投资,而只有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后,这些技术的应用才逐渐趋向可行。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风险规避和风险分散工具,允许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开发风险较大、生产率水平较高的技术,同时也允许投资者量体裁衣,根据资金实力以及风险偏好程度选择不同的科技项目,资金有选择地流向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科技投入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金融创新为科技投入创造了资本动力,两者紧密联系,互促发展。

3 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互促发展的对策

深入研究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的互相促进机制,并通过互促关系的建立推动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共同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通过政策法规、组织领导、设立专项资金和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等多角度、全方位来推动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互促发展。

3.1 健全完善促进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互促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引导社会资本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损失补助体系。

二是探索建立科技保险补贴机制、补偿机制,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分担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风险,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并对科技成果转化制定政策性绩效奖励。

3.2 设立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互促工作组织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具有程式化和长效激励机制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不够灵活的缺点,可通过设立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互促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发挥其协调性和灵活性特点,促进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互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各地科技局和金融办牵头,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人民银行、银监分局、保险行业协会等金融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决策并协调落实科技金融政策和相关重大事项,研究确定科技金融工作的目标任务分解和计划安排,组织开展定期检查。对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成效进行动态评估考核,对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科技与金融事业的持续互促发展。

3.3 设立支持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专项基金

尽管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是互促相辅的,二者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循环性,但无论是科技投入还是金融创新本身并不排斥更多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投入是科技投入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推进剂和剂,能进一步促进两者协调良性发展。

①政府应设立更多专项资金或支持基金,并加大资金规模,通过高校、各级政府、各级社会科学机构,对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资助,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②通过设立更多科技贷款公司、科技金融租赁公司、科技再担保公司、科技企业信用管理公司等一系列市场化专业经营公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的同时,为科技投入和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分散其研发和创新风险,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3.4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力度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是间接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政策激励措施。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在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对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其进行全新产品开发和基础性研发工作,从而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以及长期融资问题。

3.5 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机制

首先,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工具,稳步推进和创新资产证券化。

其次,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再次,建立科技和金融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科技金融资源数据库,通过整合专业技术孵化服务、项目孵化、配套工程中试功能、技术转移、技术评价评估等科技资源平台,以及银行机构、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资源平台,为科技金融双方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支持。

3.6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

探索和完善包括前资助、后补助、政府补贴、奖励在内的无偿性资助体系,利用财政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手段,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杠杆融资;探索包括偿还性资助、债权、股权投入等在内的权益性资助体系,为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股权或债权资本;完善包括加计扣除、加速折旧、高企优惠、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在内的政策性优惠体系,加大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此外,支持建立科技投入的风险分散机制,完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由政府财政参与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科技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投融资者的投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为金融资金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立双,廖新安.科技投入与技术进步相关要素的理论探析[J].科技进步理论,2002(7).

[2]于敏.关于技术推进金融创新相关问题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

[3]周岳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J].科技广场,2002(2).

[4]史官清,欧阳天治,邓鸿丽.以金融创新助推科技进步[J].科技金融,2013(4).

[5]封北麟.我国科技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及财政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5).

科创金融政策篇8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了满足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自筹资金;二是直接融资;三是间接融资;四是政策性融资。自筹资金包括企业主个人财产、合伙人或股东的自有资金,以及向朋友借用的资金,还包括企业经营性融资资金(包括客户预付款和供应商的分期付款等);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或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也包括引入风险投资资金;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方式主要有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主要涉及政府对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以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支持等。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变化与融资策略

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消亡期,成功的企业会在自己的主导科技产品处于成长期时开发升级换代科技产品,从而延续企业的生命周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但是技术创新的这种风险分布又是不均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产生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在初始值时最大,随着技术创新各阶段的依次顺利开展而逐渐减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联系分析,在一个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创新过程的初期和中前期,在中后期的风险会逐渐减少。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融资策略。具体分析,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非常少,几乎不可能获得间接融资或者直接融资,风险投资资金也会出于很高的风险考虑而很少给予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主的自身筹资,政府的一些政策性融资对于处于这一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早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样比较狭窄,获得间接融资的难度比较大,一般依靠自筹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的介入,并辅之以适当的政府政策性融资;当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以及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来筹措资金,并成长为大型企业。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具有不均衡的特点。

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

首先,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基金投入力度。作为政府的政策性基金,创新基金有效地吸引了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它的设立对于缓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匮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创新基金规模已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次,借鉴工业化国家,银行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在金融服务的提供方面,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融资特点出发,注重研究市场,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在已经推出的信贷创新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渠道;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科创金融政策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8

财税政策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陆续出台了一些财税政策措施,建立了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为主要内容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政策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本文就如何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探究,以便更为有效地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1 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创新发展受制约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难以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支持创新活动,使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受到制约。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是靠投资者本人的积蓄以及向社会的借款,用于生产经营周转资金都捉襟见肘,很难再拿出资金搞科技开发。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研发资金长期是零投入,即使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科研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非常低。由于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慢,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1.2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自我开发能力差

科技创新除了资金投入外,科技人才也是重要因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最稀缺的资源。然而,多数高科技人才以收入高、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为就职的选择方向,中小企业科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使得中小企业既缺少推动创新的力量,也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所需的文化氛围。由于自我开发能力不足,众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借助于引进外来技术谋求发展,然而,有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门技术应用人才,带来技术使用方面的困难。

1.3 创新成果得不到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由于受技术实力限制,中小企业在产品品种和设计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即使是已经生产出的新产品,也因为成本投入大,价格高,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如果企业创新成果得不到推广,仅供企业自身应用,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较高的效益。

2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行政策存在的不足

支持科技创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弥补市场失灵是公共财政的职责。因为科技创新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科研投入与收益回报难以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对于那些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等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应用性的科研投入,则可由企业自行来负责。但是因为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才能调动中小企业科技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确保公平竞争是公共财政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个体效应不同,大中型企业或项目更容易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土地、财税、用工、市场和准入等多方面往往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优势差距,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为先天弱势的中小企业创立、成长和壮大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就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然而,现阶段我国财税政策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少市场化的融资体制及政策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缓解。没有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创新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小企业经常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这不是因为总体货币条件不够宽松,而是因为中小企业先天性受到金融体系的排斥,贷款大多投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尽管在信贷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依然难以得到满足其技术创新的融资。

其次,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待完善。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的政策,是支持自主创新的有效措施之一。虽然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也有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相关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很低,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同时由于政府采购缺乏完整的产品认证制度和自主创新企业评价标准,导致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几个大供应商对采购项目垄断,设置各种门槛阻止中小企业进入的情况,造成相关采购制度难以落实。

再次,中小高新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尚属空白。近些年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既有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有面向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免措施。但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高新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尚属空白。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这种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起到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

3 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3.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疏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不足问题,财政部门除了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直接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快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和融资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加大直接投入力度,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融资渠道。通过提高创新基金额度用于培养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扶持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向创业投资机构参股,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总量。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引导与规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

二是调整金融政策。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发放符合技术创新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给予财政贴息。适当放宽中小企业呆账、坏账的核销条件。允许金融机构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重组和减免。完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绩效考核体系。

三是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政府应继续采取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投入,中央财政应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对信用担保机构围绕中小企业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和降低收费标准进行补助;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规范参与,减少担保公司的各种不合理的税费负担,出台促进担保公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除了给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税收等优惠政策、拨付一定的启动资金外,还应帮助担保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扶助资金,努力扩大担保机构入股企业的范围。

3.2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市场

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我国《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也开始施行,但运行效果不甚理想,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科学制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的产品目录,特别是对自主创新生产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中小企业,提高政府购买份额,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为确保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落到实处,每年各级政府应对政府采购业务进行政府审计,通过审计的有效监督,确保政策实施的效果。

3.3 出台单独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应在抓好已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长效机制,重点从企业所得税方面出台单独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研发费用的扣除问题。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所得税鼓励技术创新的一项措施,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不得结转,对于当期没有足够的所得用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中小企业来说,这项优惠政策就形同虚设。因此,为了更有效激励中小企业的进行研发投入,建立允许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无限期递延扣除政策,保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落到实处。

科创金融政策篇10

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有效引导资金向科技领域配置,实现政府对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扶持重点和力度是践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型企业大都存在信用等级不高、可抵押资产轻等缺点,当前金融市场的信贷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股权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无法有效与信贷资金对接。青岛作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需要把脉青岛科技金融服务现状,找寻科技金融服务规律,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服务水平对策。

1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现状

青岛市就银行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设立股权投资类企业、规定财税方面的补贴措施、加大信贷投放、中小企业发放集合债券等方面做出规定,使中小企业融资有法可依。2013年出台《青岛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与各银行机构签署《青岛市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科技创新授信额度400亿元。青岛银行提供的“青易贷”“科易贷”“特色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是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有力探索。

由青岛市财政注资1亿元成立青岛首家政策性科技金融担保机构――青岛高创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构建了担保公司、金融超市、企业家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以财富管理、券商主导、蓝色经济、外向金融为特色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面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交易企业252家,围绕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打造的“三大平台”全面开花,成效显著。财富管理产品交易平台备案“金珩财富”系列产品402期,备案金额216亿元;挂牌基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信蓝筹”平台完成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和产品众筹项目32个,募集资金近6000万元。通过“三大平台”聚拢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和合作伙伴近500家、合格投资人超过5万个。

截至目前,自2016年青岛首批6支孵化器种子基金已全部完成组建,资金规模合计6000万元,其中最早成立的市南创联孵化器种子基金现已完成首个200万元项目投资,这是青岛市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的又一次新尝试。

出台《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2017年拟面向在孵企业和创客团队发放科技创新券2500万元,企业、创客可使用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资源,实时抵扣服务费用。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87%,孵化器建设专业技术平台达到20个,服务创业企业5000家。

2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21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对企业金融支持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青岛银行为全市科技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进行许多努力和探索,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但依然存在着银行提供产品与企业金融需求方面的信息阻塞和不对称。从银行方面看,对于市场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材料以及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知之较少。从企业方面看,不清楚哪家金融机构提供何种金融融资产品、时限长短、申请难度等信息,加上初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薄弱,会有提报材料不规范导致审核不通过的担忧。

22社会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科技创新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包括产权交易市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投资评估机构等。目前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不但数量少,而且种类不齐全,尤其是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科技中介相当缺乏。缺少行业龙头机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与配置,中介机构独立性不强。

23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不强

从证监会网站获取的数据来看,青岛本地上市公司逐年增加,但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在国家大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多寡直接表现出青岛本地企业竞争力不强、融资能力弱等问题。24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性不够

科技企业在金融支持与需求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区别,由于科技企业具有可抵押物少、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规范性差,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等特点,导致金融服务机构对其金融需求了解不透、支持力度不强,缺乏创新性、差异化的优化调整。

3改善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的对策

31健全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实现全链条服务

科技金融体系对于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汇集企业、金融、创投等机构,完成信息、资金、项目、人才、园区、平台、政策等优质资源的有效对接,在科技初创型企业及二次创业企业在发展初期、高速发展期、上市前、上市后等各个阶段,提供孵化、天使、VC、担保、资金融通、PE、并购、管理咨询等多维度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形成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32完善资本金融市场建设,拓宽科技金融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对于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完善资本金融市场,降低金融门槛、扩大民间资本融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科技企业。完善资本金融市场,依法设立包括中小型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机构多样性,增强金融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完善资本金融市场需在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既要防止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又要保持资金活跃度。

33明晰政府职能定位,发挥政府引导监管服务作用

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兼有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的职能,政府既是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管理的监管者,政府需要协调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若政府越位将降低科技金融使用效率,若监管力度不够则易产生管理混乱、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为此必须明晰政府定位,发挥政府在科技金融要素市场的建立、监管职能,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运行基础;推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结合、信用贷款与财政贴息结合,丰富资金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引导监管服务作用,切实降低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