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研究十篇

时间:2023-06-15 17:39:43

法医学研究

法医学研究篇1

Wang Na

(Shaa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100,China)

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和分析领域的经典难题,医学图像分割是图像分割中一个重要方面和应用领域,同时也是病变区域提取、临床实验、特定组织测量以及实现三维重建的基础。在临床应用和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对几类图像分割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各个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分割医学图像的目的。

Abstract: Image segmentation is the classic problems in 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field. The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and applied field of image segmentation, and also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traction of lesions, clinical trials,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organizat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and med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of several types of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s, sums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so that can achieve bette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关键词:医学图像 图像分割 分割方法

Key words: medical image;image segmentation;segment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56-01

0引言

医学图像的组织结构复杂位置重叠,一般情况下,将一幅医学图像分为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其中目标区域就是指病变区域或者含重要诊断信息的区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对象;背景区域是指医学上面认为正常的区域 [1]。医学图像分割的目的是把图像中具有特殊涵义的区域与背景区域分割开来。目前的图像分割方法有多种,为了达到更好的分割,对不同的分割任务,可采用了不同的分割方法。

1分割方法及研究

1.1 区域生长法区域生长法就是使较小的区域按照某种原则逐渐增长为大区域的过程。在区域增长法中,先是从一组“种子”点开始,将与种子点性质相似(颜色相似)的相邻像素附加到生长区域的种子的过程。区域生长法种类比较多,例如区域生长算法和分裂合并算法。区域生长方法的特点是将图像中像素间的空间相邻关系充分利用,以达到智能分割的目的。在ITK[2]中给出了几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图像分割方法,基于连接的区域生长法、相邻区域连接法、独点连接法等,是几种各具特点的分割方法[2]。虽然区域分割方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分割方法,它计算简单,加之,目前新的发展,使之可以完成较简单的医学图像分割。

1.2 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阈值的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设置某一阀值,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完成图像分割,根据使用的是图像的整体信息还是局部信息,还可以将分割方法分为局部阈值和全局阈值。基于阈值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选取合适的阈值,简单的阈值选取方法是以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为对象,以得到的各个灰度级的概率分布密度为基础,依据某一准则选取合适的阈值,最终确定像素点的归属。选择不同的准则,将得到不同的阈值化算法。常见的阈值分割方法有最小误差法、otsu方法、迭代法、模糊阈值、最大熵法等。

1.3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方法在医学图像中边缘往往是图像局部特性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一个区域的结束,另一个区域的开始。边缘检测方法是依照提取出来的边缘,分割出目标区域。目前已有多种基于边缘检测的图像分割方法,最基本的是通过边缘检测算子来检测边缘,常用的边缘检测算子有梯度算子、高斯―拉普拉斯算子、Canny算子。其中梯度算子是一阶导数的算子,梯度算子有以下几种:Roberts算子、Sobel算子、Prewitt算子等。高斯―拉普拉斯算子是另一种常用的算子,该算子是二阶的,是一种对噪声敏感的算子,在应用中一般都是先平滑滤波再进行二阶微分;Canny算子是在噪声情况下的一种较好的边缘检测算子。

图1为采用几种边缘检测算子对一幅大脑医学图像分割的结果。图1(a)是一幅医学图像,图1中(b)、(c)、(d)分别是应用Roberts算子、Sobel算子、Prewitt算子对图1(a)边缘检测的结果。

水平集方法和Snake模型也是常用的边缘检测方法[3]。水平集方法的思想是将移动的界面作为零水平集嵌入高一维的水平集函数中,这样由闭超曲面的演化方程可得到水平集函数的演化方程,而嵌入的闭超曲面总是其零水平集,最终只要确定零水平集即可确定移动界面的演化结果。Snake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使得预先定义的初始曲线在一系列外部力和内部力的相互作用下进行演化,直到它满足一定的收敛条件,曲线就会在图像的边缘处停止。水平集分割方法能够综合利用区域和边界的信息,所以可以较好的分割图像,应用水平集方法分割医学图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水平集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速度函数的定义较为困难,边界控制参数的选取困难。由于物体各个部分属性的不同,造成了各个部分边界强度的不同,因此在参数选择不适当时容易造成轮廓线可能穿越较弱边界处或在与实际边界尚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停止。虽然Snake模型得到的图像边缘比较准确,但是该方法需要预先定义初始轮廓,并且对初始轮廓的选取有严格的要求,初始轮廓在选择时必须比较接近图像的真实边缘,否则分割的结果不一定能达到图像的真实边缘。

1.4 结合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当前的图像分割方法种类有多种,原因是很多新方法,新思维被成功引入到了分割领域,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分割方法。典型的有模糊数学方法、形态数学方法、蚁群算法等,将这些方法和前面介绍的区域法,阈值法等方法结合又可产生不同的分割方法。①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割。形态学以几何学为基础对图像进行分析,其思想是用一个结构元素作为基本工具来探测和提取图像特征。形态学方法的主要应用有边界提取、骨架提取、连通分量标记以及图像重构等。②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分割。模糊数学的发展为图像分割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模糊理论的方法在处理具有模糊特性的图像时可以得到更好的分割效果。目前分割效果比较好的模糊分割方法主要有糊聚类方法、模糊连接度方法等。

2小结

总之,每种分割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割任务,应用不同的分割方法,也可以将不同方法结合来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毓晋.图象分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法医学研究篇2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学内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学包括实验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好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预防医学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的学时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学时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的实施多以单纯验证学科基础理论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师和实验人员准备好全部器材和试剂,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大纲进行学习[1,2]。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3]。当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是背诵记忆,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机会;②实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实验教学形式是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模拟,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④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且动手能力差,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意见》指出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学融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使受教育者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原理、方法,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宽广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卫生防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是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预防医学时,接触机会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恰如其分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为适应时展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如PBL教学法、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着与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与科研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5,6],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1.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呆板。教学内容新颖、系统,增加了学生对各类实验内容的兴趣,适应当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主要在实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建立引导式、开放式、互动式和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鼓励任课教师在平时实践中积极收集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卫生事件和环境污染事件等,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使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公共卫生医师快速、有序、及时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学采取联合实际,与社会接轨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开展社区咨询、健康调研及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与地方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学生可结合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定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去见习,去实践。学生亦可深入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人群调查研究,采样分析,增加课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此外,建立以实验教学为依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扩充其思维空间。

同时,开展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7]。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与社会现状等密切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领域,从而发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而渐渐学会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欧美医学院校受到师生的肯定,并得到广泛运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预防医学要传承、发展、创新,需进一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以促进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黄锟,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4]汤贤春,路健,李学英,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66-2367.

[5]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法医学研究篇3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及分组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2013级统招急诊继续教育学员12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教学组(n=60)和LBL教学组(n=60).

1.2教学方法

PBL教学组:①挑选病例,于轮转前一周由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集中讨论挑选病例.②提出问题,将病例资料发放给继续教育学员,提出相关问题.③自主学习,围绕临床病例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员通过参考教材,到图书馆查询相关论著或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做好相关记录.④集体讨论,在带教老师的组织下,每位继续教育学员对自己所查询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并行总结,然后再以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就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问,学员自由回答,带教老师对相关解答欠缺的地方进行补充,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评价.LBL教学组:由同一带教老师根据病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精心备课,通过启发式、病案式教学,播放教学视频等手段进行授课,课后由学员自主提问,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进行总结.

1.3效果评价

基础理论考核:轮转结束后,对当月轮转继续教育学员进行闭卷考试,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30分)、多选题(30分)、名称解释(20分)、问答题(20分),由同1名临床主治医师进行阅卷,阅卷前对学员姓名进行统一封闭.临床综合能力考核:由带教老师挑选4个在院病例,学员可自行进行病史询问及查体.考核内容包括病例书写、查体、影像资料解读、诊断、治疗方案、临床思维及相关最新研究情况.每位学员对以上内容依次进行汇报,由急诊科4位主任及副主任医师充当评委(每位学员的分组情况对评委严格保密,即对评委实行单盲),并分别进行评分,4位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学员的最后得分.问卷调查:轮转结束后对继续教育学员发放问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堂气氛、自主学习兴趣、知识面、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思维、文献检索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PBL教学组和LBL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PBL教学组在临床综合能力成绩优于LBL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问卷调查方面,PBL教学组明显优于LBL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法医学研究篇4

医疗水平的进步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临床研究中新药的研发依赖于医学工作者对就医患者和研究志愿者的个人医疗信息和数据的搜集,正是这种医疗研究找到了疾病的病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挽救了越来越多人的生命。《欧盟数据保护指令》第8条虽然规定了允许为医疗卫生目的处理敏感的个人信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状况,对患者和研究志愿者个人信息的过度保护,增加了医学研究的成本,并将最终阻碍医学的进步。

一、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医学研究的影响

个人医疗信息的搜集对于医学研究十分重要。根据英国医学院2006年初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对个人健康信息的不合理限制正在阻碍医疗研究领域的进步。造成限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的官僚程序、混乱的立法状态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过度强调。在这种保守的氛围和立法态度下,医学研究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医疗研究机构的研究难度大大增加,研究人员的攻克顽疾的积极性被遏制,对于改善公众健康状况是十分不利。

因此,对于类似中国这样正在准备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国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和影响,慎重对待个人健康和医疗这类敏感信息的保护程度,以期促进本国医学研究的进步。

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与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对于普通民众是比较陌生的领域,简单知晓临床医学研究中新药的研发过程对于理解个人信息与医学研究二者的关系会有一定帮助。实际上,从一种科学假设到新药获得批准是一个十分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一)医学研究主要步骤

1.发现某种化合物分子。医生在诊治患者或科学家在试验过程中对某种疾病的特点有了新发现(如某种化合物分子),根据该发现确定一个有前景、具体的研究目标。

2.临床前试验阶段。各种药理学、生物学、化学专家组进行探讨、试验和论证,再现之前发现的成果、确定候选药物并考虑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然后评估安全性并在动物身上进行三至六年的试验。

3.临床试验阶段。向本国医药管理局提交人体试验申请,由道德审查委员会(Ethics Review Boards,即ERBs)审查批准。该阶段主要包括四步骤:第一步是研究证明合成物是否能被人体新陈代谢,了解安全剂量范围和副作用。第二步是评估对目标病人是否取得期望效果。在这个步骤会有部分病人被随机抽取服用“安慰剂”,一般要求研究志愿者和调查员都不能知晓病人正在服用试验药物还是安慰剂(被称为“双向不知”方式)。第三步更多地进行这种双向不知式的试验以确定研究功效和安全性。如果成功,可向管理局提交生产销售该药的申请。第四步是对进入市场的新药进行跟踪评估[1]。

(二)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与医学研究的冲突

1.研究志愿者的姓名首字母与出生日期结合的记录是否为个人信息。欧盟成员国十分严格的实施了《欧盟数据保护指令》,这使得临产医学实验数据流通变得困难,成本高昂,同时也使得一些国家的医疗志愿者认为这种姓名首字母与出生日期结合的记录方式已经构成了他们的“个人信息”。而事实上,很多国家认为这种最少量信息的记录方式对于临床研究并不是必须采用的,因此这种记录方式对于志愿者的隐私风险不高。

2.对“使用”临床医学研究个人信息和数据做出不适当的限制。临床研究信息的用途之一就在于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和药品的最新信息做出持续的审查和评估,它会涉及不同药品的研究,有时也需要进行纵向交叉研究并全面审核比较所有研究数据。然而欧盟的隐私规章就要求赞助企业对其后使用数据进行的研究做出具体的描述,尽管这些数据都是去人性化的。这种过于严格的描述要求使得对研究目标的纵向交叉研究几乎成为不可能。

3.对临床医学研究个人信息和数据的跨境转移做出了不必要的限制。《欧盟数据保护指令》禁止个人信息跨境移动到欧盟以外去,研究赞助企业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实施冗杂的程序以确保符合这些要求。美国实行了安全港协议对此加以规避,研究赞助企业也通过和研究志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通知其个人研究数据将转入不同国家这也是变通方式来保护临床试验研究数据,这使得《欧盟数据保护指令》这种封闭式的规定变得没有意义。

三、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实践

在医学研究与药品研发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护的是病人或研究自愿者的人身安全,其次才是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相关法规的制定也是以病人安全作为优先利益加以考虑的,在个人信息保护的大环境下,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自由流动的辩证关系。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隐私指南》(OECD)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欧盟数据保护指令》“一刀切”的方式,制定了较为灵活的个人信息的处理原则。

(一)个人信息的限制利用原则(Use Limitation Principle)和信息内容原则(Data Quality Principle)

是指处理个人信息应受明确目的的约束,不得超出明确目的而处理个人信息[2]。个人数据应与他们使用的目的相关,必要的目的范围应被准确、完整、及时地限定。临床研究员一般是在操作临床研究的阶段收集研究志愿者的信息,收集到信息被记录到“病历表”(CRF)上,CRF上所记录的信息有限制的,是以实现临床试验方案预设的目标来说是必要的数据要素。这些数据要素大多被限定在研究自愿者的出生日期,性别,种族,城市,国家,管理病人的临床研究员的姓名,以及研究方案一部分相关治疗信息。通过这种限制,研究的赞助企业实际上得到试验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是非常少的。在这个环节上,道德审查委员会(ERBs)是主要的监督者,它和研究赞助企业的专家负责审查收集的信息范围和类型,整个数据收集和维护政府管理当局也参与其中,进行严格的监察。

(二)个人信息的目的明确化原则(purpose Specification Principle)

该原则要求个人信息被收集目的应当在收集之时就应加以明确,之后的信息的利用不得与该收集目的相矛盾,而且需要通知主体本人并征得其同意。研究志愿者的隐私告知程序被作为研究数据录入的前提,知情同意程序一直被谨慎地执行,在医学研究期间该程序很少被质疑和挑战。较为特殊的一点是,研究志愿者可以明确的选择结束他们所参与的临床试验,但这种结束并不是必然的导致要消除他们之前参与该实验的记录的数据和信息,而是意味着从此以后不能再为了试验目的收集他们的数据。毕竟,消除之前的数据有可能导致破坏临床试验数据的完整性,甚至破坏研究的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当然,这一点会知情同意文件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会保证对研究志愿者明示说明。

(三)个人信息的个人参与原则(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Principle)

根据该原则,个人信息的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持有者告知是否持有其个人信息并向其公开,要求对有关个人信息采取删除、订正等措施[3]。当研究志愿者个人要求研究员向其公开其本人的个人临床试验数据时,研究志愿者也许不能马上获得。因为按照试验程序规则,如果研究正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此时研究员也被要求不能知晓研究志愿者是被分配在药物研究组还是安慰剂研究组,这种机制被称为“双向不知”(double-blind)式试验研究,其目的就是保证所有研究志愿者参与实验的机会的是平等的和公平的,并保证了试验药物效果的客观准确。

(四)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原则(Security Safeguards Principle)

根据该原则,信息持有者应该对个人信息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使个人信息免受丢失、不当获取、破坏等危险[4]。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医疗管理部门都对临床研究的信息和数据安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比如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就对收集、处理和维护患者和研究志愿者的临床研究数据做了严苛的要求,尤其涉及到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数据的领域,规定更为详尽。他们采取了一些列措施,首先,赞助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技术专家团队,他们和公司内部的管理专家合作使自己系统和数据安全与世界标准一致。其次,设置了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除了常用互联网安全措施如防火墙等,研究赞助企业在获得或改进临床数据时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核试验,同时涉及商业决定的电子批准时必须使用可追溯的和严格的确认程序。最后,为了保证临床试验数据完整的监察链,研究赞助企业会和临床研究员签订合同(“研究场地协议”或“协议信件”),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并规定临床信息和数据处理的安全和保密规则,合同中还会附有志愿者的数据隐私声明[1]。

法医学研究篇5

我国现有的法医制度也是根据国情发展,通过借鉴苏联相关法医检验制度得以建立。但是,因为法律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部门无法实现集中发展,我国现阶段法医鉴定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外法医学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和研究,能够帮助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找到更加光明的前

一、中国法医学发展

(一)中国法医学起源

我国法医学最早早战国时期出现,战国时间很少有关于法医学的相关资料和著作,但是,从战国或者秦汉之后的一些书籍中不难发现法医学的出现的端倪。例如在《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命理瞻伤”中的“理”可以当作审理案件的官员,而“瞻伤”则属于相对原始的一种法医检验工作。因此,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对法医检验活动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使从现在的医学发展角度来分析,这些规定难以构成相对完整的法医学检验工作体系,但是,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创了能够通过文字记载的法医学检验时代的先河。[2]

(二)中国法医学完善发展时期

通过唐朝法医学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宋朝法医学制度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医学较为完善的时期,其中因为唐朝法律制度开始达到封建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的《唐律疏议》以及《唐律》通过吸收和借鉴秦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以及成就,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成就的吸收,为我国法医鉴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宋朝的法医学鉴定技术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三)中国法医学稳定时期

到了宋朝之后,中国法医学检验制度大都是通过吸收和借鉴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并且结合自身时代的发展特色做出相应的修改,中国法医学自那以后进入到缓慢发展的时期。

二、西方法医学的发展

西方法医学的发展一共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虽然西方古代法医学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早,但是,西方古代法医学没有像中国古代法医学一样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发展态势,西方医学行政官员或者医生作为法医鉴定主要工作人员,呈现出一定的非职业化发展态势。

(一)西方古代法医学

系统法医学未出现之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已经出了先相对分散的法医学,很多都是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这些并非对法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做出系统规定,因此,难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各个学科体系,可以将这个发展时期的法医学归纳为古代法医学的实际积累时期。

(二)西方近代法医学发展

在常规性的历史划分过程中,一般会把1640年的工业革命当成西方近代史的开端,但是,法医学的发展开端不可将其作为序幕,因为16世纪之前的欧洲文艺复兴发展时期刚出现关于医学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和法医学相关的外科学以及医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才是西方法医学的发展开端。[3]

文艺复兴阶段的法医学发展体现在书籍著作出版之上,例如在欧洲各个法典中也存在一定的端倪。例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存在关于法医学鉴定的记录,其中德国的加洛林刑法以及庞贝尔邦法。其中后者规定了医疗案件中,医生可以参与其中;前者则对于自杀、人身伤害、中毒、堕胎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欧洲法典中关于法医鉴定做出了相应的基础工作。

(三)西方现代法医学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过很多法医学相关讲座,这些讲座在经历一段发展之后,逐渐成为各个法医学研究单位,这也是欧洲大陆对于当前法医学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根据地。[4]在这些不同的法医学研究单位中也能够对各种死亡原因存在异常的尸体加以解剖,因此,法医学研究的医生通过司法不问允许之后就能够对患者身体做出相应的解剖,在欧洲大陆中法阵较为迅速的就是英国和德国。

法医学研究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 分析编码体系 行为统计

一、研究背景

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使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也就无法认定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是否借助辅助工具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传统的听评课观察法属于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但是,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利用摄录仪器对授课过程进行间接观察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弊端,而且能够使得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和科学化,更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用这种方法研究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1)使得一次性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过程真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察者的主观回忆和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为课堂的精细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2)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3)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4)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我们选择讲授《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两位教师及所在班级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别记为A教师和B教师,所在班级则为A班、B班。这两门课程皆为2012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两位教师均为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其中A教师比B教师工作年限更长一些。本研究所选取的两节课,均可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特色,遵循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录像的研究,可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两种角度。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定量观察法。

定量观察法中经常使用分类测评工具,分类测评工具将那些准确反映观察目的的目标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比较具体的观察框架供观察记录时使用。编码体系是观察调查法中常用的一种观察工具。

首先,编码体系要求确定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然后对准备观察的具体行为进行编码。观察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记录下观察对象特定行为的编码。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分类体系(FIAC)是国外较有影响,被广泛使用的编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在课堂观察量表开发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领导开发的 LICC 模式。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编码体系的要点,结合这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编制了一套编码体系,如表1。

在整节课录像观察过程中,利用专门的播放软件使教学录像在播放时每隔3秒暂停,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相应编码,记录在数据表中,录像方能继续播放。根据弗兰德斯建议,如果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两个事情,应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都应记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毕,将号码整理成矩阵图,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统计软件统计可以得到表2。

三、研究结论

(一)教师行为比较

两堂课皆为实训课,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操作演示所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5.85%、21.58%,但两位教师在知识陈述方面所占比例差距明显,分别为14.22%、31.71%,说明B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知识的陈述。再一个差距较大的为提出任务或预设场景行为,分别为6.95%、1.31%,说明了A教师更加擅长使用案例导入教学法。

(二)学生行为比较

A班的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数据为4.20%高于B班的1.69%,可以看出A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多理解,实训结束后要进行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B班的学生实训数据为34.15%,高于A班的13.09%,说明B教师更偏重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或场景演练。

(三)交互行为比较

此分类中的数据,除了沉默与等待一项A教师的数据低于B教师外,其余项均高于B教师,我们可以看出A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较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整体教学结构比较

从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行为统计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占到49.92%、56.29%,在整堂课的比例皆为一半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练习与交互的时间。

B教师的主体行为略高于A教师,且B班级的学生行为比例高于A班级,但是在交互行为中A教师及所在班级的比例远高于B组,这除了能说明A教师教育经验比B教师丰富外,还可以看出两门课的授课结构不大一样。中医课程的学了记忆外,还需要大量的经验,而教师在实训时就可以通过实训指导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故实训指导占到总行为的20.52%。西医课程的学习可以借助于丰富逼真的实训环境,需要学生更多的去适应环境,熟悉各种器材,故学生自主操作的比例为34.15%,要高于中医课程的13.09%。

四、研究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课程,在课程评价时不能用同样的授课行为比例去评价,因为专业的不同就决定着它的性质不同,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现在我校所有教室皆安装了教学监控系统,使得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录像观察,统计出每堂课各个环节的行为比例,可以审视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增进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绍青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237),1:68-71

[2]王兴华,黄强.运用录像分析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J].教育链接2010,(100)4:70

[3]叶立军,李燕.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初中统计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 数 学 教 育 学 报2011(20),5:52-5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观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JYJL12008。

作者简介:

法医学研究篇7

关键词 情境 教学法 医学伦理学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3-02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医德素质决定了患者生命质量的好坏。医德已经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焦点,是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培养出更高道德素质的医护人员,这对医学生的伦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医学伦理教育是医德培养的重要基础,应积极探索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尝试从医生、病人、社会效应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讨,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医学能呵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关涉人的权利和利益,具有浓厚的伦理性,医学伦理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教育课,而是一门既与医学科学联系密切,又独具特色的人文医学课程,决定着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德问题的凸显,医学伦理学受到了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逐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戴晨丽等认为医学伦理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实用的教学内容、切实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程乐森等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通过案例述评、案例模拟、案例比较等教学方式,提高了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评价能力。黄萼华把影视作品、Hattab把伦理困境和社会问题等应用于伦理教学中,凸显实效性,突出针对性,增强互动性,效果较好。此外,还有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参与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于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伦理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效果。Eckles等对近20年的各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习的动力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来提高教学效果。

临床医疗行为复杂,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决策难度大,而伦理学理论十分抽象,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条件相对有限,必须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强学生对这一学科的重视和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教学情境是教学中包含了人的情感在内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统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改善外部环境来优化人的内部环境,是所有教学模式中都必然出现的“情”与“境”融合的一种状态。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环境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运用、案情模拟、角色扮演、实物显示、实践演练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系列的情景,作用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和智力,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情境得以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课前进行周密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类似导演来掌控全局,主角变为学生,由学生来主导和演绎,注重学生道德情操内化,从而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医德素养的内化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良好的心理道德支撑。

三、情境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医德素质,特别强调与病人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医学伦理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一)课程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精选出适当课时,结合理论基础、专业特点及专业需求,针对医护人员当前的医德焦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来实践情境教学法。主要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如下:

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医学伦理事件的情境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采取更加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如图画影像、背景音乐、意境冥想、情景再现等。

视频媒介:运用新近的教学视频资料,整合出可以进行互动的视频媒介,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出自己的选择行为,师生均可进行辩论或给出见解。

焦点案例:精选学生熟悉的真实案例,用适当的方法设计情境,以学生为主角进行案例的情境演绎,并以媒体见面会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和道德升华。

模拟法庭:根据案例内容,设定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其自身伦理观点,再通过集体讨论,群策群力,解决现实问题。

实践体验:通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件进行教学分享,通过群体分析、讨论、模拟等情境来解决问题。

启发辩论: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主题,以学生质问,教师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以上主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体验,真正促进学生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道德素养内化。

(二)教学效果评估

1.问卷评估分析

采用自编“医学伦理学现况调查表”对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组42例和情境教学法的学生组37例进行了调查。在主要调查内容“教学设计满意度”分别为52.4%和86.5%,“课程必要性”分别为59.5%和81.1%,“课程实用性”分别为54.8%和89.2%。调查结果表明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在满足学生需求、理论知识的理解、伦理知识的实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试卷成绩分析

期末考试试题增加了案例分析题的比例,达到了总分的30%。对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组42例和情境教学法的学生组37例进行了试卷得分情况比较,总分平均水平分别为78.1和82.6,案例分析题得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6.7和22.4,得分结果表明得分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案例分析题的得分差异。从而可以认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伦理首先素养,尤其是伦理道德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访谈结果分析

采用访谈方法完成了情境教学法的知晓情况、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可行性、推广性等5个方面的访谈内容。随机抽取了15名同学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每位同学均配合,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关于情境教学法的知晓情况,只有一位学生了解,两位学生听说过,其他学生以前均不知晓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要求严格,需要准备大量教学所需素材,备课难度明显增大,在教学中应用的还不太多,可以在今后的医学伦理学及其他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此类教学方法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所有学生均认为情境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够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且记忆维持时间长久。

教学内容上,大多学生认为合理,三位学生认为应尽量采用当前发生的医护人员的伦理道德事件或大家比较熟知的经典案例为情境。因此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也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用性的需求。

所有学生均认为情境教学法具有可行性。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践,学生喜爱,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所有学生也表达了希望在其他课程中也能够适当开展情境教学法,改善一些课程枯燥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同时学生们也对情境教学法的课程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提前通知课程的情境主题,以便早做准备;多加关注不愿参与的学生;增加表达分享的时间和广度等建议,为本方法改善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总结

目前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悟、深刻自省、道德内化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证明,弄不清医学的伦理性、医疗行为的技术与伦理的统一性,在实践中就很难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因此,为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良好的医学伦理教育、道德教化成为了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和发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度弥补其他教学方法的不足。情境教学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会主动谈论自己的体会及反思,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了学以致用。

情境教学法在医学伦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很少见,存在着相当大的研究探索空间,积极开展此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应用医学伦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发学生学习能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品质不是仅仅依靠医学伦理学课程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有关学科齐抓共管,共同配合,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晨丽, 颜岩.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2).

[2]程乐森, 徐玉梅, 王建立, 等. 医学伦理学案例主导式教学的意义与模式[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4).

[3]黄萼华.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应用及体会[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5).

法医学研究篇8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5-04

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已渐成体系,但仍存在一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及其重要性

预防医学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学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其中流行病学包括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统计学又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医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内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医学科学(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口腔、法医和其他各医学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数据处理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在目前新兴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也是其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及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国内外知名高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选择国际上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领先的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所名校,同时抽取国内知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通过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了解各院校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1.课程设置。国内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主要由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构成。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指定了医学统计学和(或)医学科研方法为必修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则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若干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习,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必修课程主要为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多数专业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学课程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预防医学课程。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①开设课程数量多:如耶鲁大学仅公卫学院就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41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课。而中国各大学院校平均开设课程门数仅为12.5门,提示我们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匮乏。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安排不同的课程: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每学年可在4个学期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心血管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42门课程,涵盖了30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成5个水平,并赋予不同的学分。③课程内容丰富,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美国研究生教学的内容非常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如埃默里大学开设的现代非参数回归方法、公共卫生数据的空间分析、贝叶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学课程,这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还很少见。④各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选择无明显专业限制:美国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统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了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并与流行病学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公共学院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⑤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一直走在医学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专业采取“双途径”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遗传统计和生物统计两种培养途径之一。

2.课程实施。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列入非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非常少,平均仅5门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对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仅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选课,导致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较少被非预防医学研究生所选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法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者们也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的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国外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加以指导。美国医学院校多采用小组讨论、专题报告、PBL教学等授课方法,并且非常重视讨论课的开设,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础课程讨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3。在讨论课中,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课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主题的作业或论文。此外,美国各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如华盛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有一半的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开课,让学生用实际的数据去验证相关统计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教材方面,国内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多采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而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导师们更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创新性的专著,找出问题拿到课堂讨论。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管理。国外高校课程管理比国内严格,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信息公开化程度更大。学校提供课程资源网站,公开授课的教师名单及其讲授的课程内容、时间、整个课程计划和考核要求。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课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仅限于开课的信息或基本教学内容。②对教学质量监控更严格。在美国,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和所有听课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各学院的教学评估系统基本相似,对教师的评估分为4级,即优、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下学期可能会被取消授课资格。③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考核成绩是根据到课率、课堂或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而不会只凭期末成绩定优劣。而国内课程考核虽然也多数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确定,但是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

三、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数量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比较缺乏。②学时数偏低,课程学期分布较集中,多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授课时很难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讲深讲透。③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内容与本科生课程重复,如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存在相互简单重叠,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又存在教学真空。④教授形式单一,多采用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及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开展得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应用型学科,就研究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关的科研思维和策略,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自行设计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较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综合评价等方法学课程规定为医学研究生修满学分所必须的限定选修课。同时研究生课程必须打破统一的模式,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以供选择,开阔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培养更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是将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相连的课程,应该进行机房授课或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应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内容,如对临床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分析临床科研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举办前沿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以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量化评价不应停留在仅靠课程考试的低层次上,而应该由课程学分、科研成就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组成,而后者根据学生在讨论课、实践课和学术报告等的表现评分,以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继续强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地位,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龙,袁慧,姚应水,等.L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68-170.

[3]张凯,李恬,马军,等.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病案,2011,12(8):52-53.

[4]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6-127.

[5]张国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3):53.

[6]牟素华,胡启托,覃思.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6(4):65-67.

[7]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8-69.

法医学研究篇9

摘要: 本文将对我国的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寻找到现下阻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问题所在,分析未来中国全科医学制度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同时与全科医学制度较为完善的法国进行简单对比,吸取其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医疗制度及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发展模式,为政府推行基层医疗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法医学研究篇10

[关键词]问卷调查;建议;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项目((2014)zz026);2009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09027)

[作者简介]何明月(1990—),女,山东邹平人,中医学硕士,常州市金壇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纪孝伟(1970—),男,山东鱼台人,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103-02[收稿日期]2019-11-19

“西医内科学进展”是中医学博士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广泛,难免有同学觉得不易掌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做了这次问卷调查,以便深入了解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广泛征求学生对“西医内科学进展”的感受与建议,并对获得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如下数据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修过“西医内科学进展”课程的43名博士研究生,2006级12名,2008级13名,2009级18名。对这三个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医内科学进展”对学生临床工作的帮助。此次问卷通知43个学生,要求写出自己对“西医内科学进展”主观感受、对临床工作的帮助以及对该学科授课的建议,收回41份问卷调查报告,同学们对该次问卷调查接受程度达95.35%,重视程度高。

二、结果

1.有38名同学对“西医内科学进展”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达92.68%。有的写到“老师们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循序诱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各个任课老师授课内容深入浅出,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也带领大家了解了西医内科各领域的最新前沿研究进展,受益匪浅;有的同学说,每一次上课,都让他们感觉不虚此行,老师们的精心备课、精彩演讲都让他们倍受感动;还有的同学说,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形式新颖,所请授课人员多为综合医院临床专家、教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基本功娴熟,态度和蔼,令其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并且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一位中西医结合肝胆病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说,在学习本专业理论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而通过此次学习,接触其他专业,尤其是各位专家的精彩授课,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可以将其他专业的学科研究思路借鉴过来,为本专业服务,所以,他认为这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其启发极大。一位资深的中医临床学生说,在众多的专家讲课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解读高血压指南的那一部分,接触到了很多高血压治疗方面临床经验和最新进展,比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降压治疗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高血压病最佳联合用药策略、如何提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等知识,使他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有利于对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的同学说,此次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聘请外院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授课,他们的教学紧密联系临床,探索医学前沿问题,通过本学期学习,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西医内科较差的现实,为今后狠抓西医基础从思想上得到了加强。一位从业多年的临床学生说,尤其是齐鲁医院的教授们用流利的普通话,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精心准备的讲稿,深深吸引了他们,让他们深刻体会了医学的前沿知识,为他们临床工作打开了一扇窗。由此看来,学生对我们的授课还是比较肯定的,我们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授课专家以及教授都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2.尽管同学们对我们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给予了我们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19.51%的同学提出了内容不够新颖,希望老师多介绍一些现代医学前沿的内容,从而能够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临床和科研。17.07%的同学提出,虽然老师讲得很棒,但是由于课时少的原因,致使内容不够丰富,让大家有意犹未尽之意,希望能够增加课时。17.07%提出,希望老师增设一些科研方面知识和技巧,启迪大家的科研思路。正如一位同学说,作为博士研究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设计和科研思路,希望老师在授课之余,多讲一些西医院校的科研设计。14.63%的同学提出,希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介绍一些临床的经验,并带领大家多开展实践课程,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同学们的临床能力。12.20%的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够课前通知学生讲课的方向及大致内容,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术业有专攻,由于每次上课前不知道老师所讲内容,所以听起课来有些盲目,专业以外的内容听得有些吃力。如果能够提前得知讲课顺序,听课就会比较有目的性,课前还能进行充分的预习,从而提高听课效果。有极少数同学建议,可以扩展授课内容,增加国外先进、前沿医学,适当引进外文。也有极少数同学提出上课略显乏味,可以增设一些提高大家兴趣的内容,适当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