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医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医学的定义

篇1

在分析法学的那些问题中,我所拟探讨的那诸多烦扰都可谓掷地有声。分析法学往往以回应定义的要求为特征:法律是什么?什么是国家(State)?什么是权利?什么是占有?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些话题,是因为在我看来,对法律通常的定义模式并不洽适,而且还使得对法律的阐释更为麻烦;我认为,对这种定义模式的使用,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实践中法理学与法学研究的两张皮。而且它还导致了这样的一种印象,认为存在某些特定的基本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如果不进入某一令人讨厌的哲学观点的丛林,法学家们(lawyers)就不希望去阐明它们。我希望我能够指出,事实并非如此;无论那些法律的概念多么重要而基本,只要据其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都能够阐释清楚。这些方法曾被我们的先辈们惊鸿一瞥,但对它们充分的理解与发展则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如我上文所涉及的那些问题,“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权利?”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同样形式的话语可能会被用来探求法律或政治制度的一种定义,或者其诱因(cause)或其宗旨(purpose)或其证成(justification)或其根基所在(origin)。但是,为了使得它们避免与其他问题相混淆的危险,倘若我们将这些对定义的要求转述为“什么是‘国家’一词的涵义?”“什么是‘权利’一词的涵义?”那些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可能就会容易感到不适,好像这使得他们的问题平凡琐碎而无足轻重了似的。因为,他们所欲要求的本来难以从一部词典中得出,而此一对他们问题的转化却表明这是可以的。这种不适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并且值得重视:它强调了这一事实,那些问这些问题的人并未要求人们教他们如何正确地去使用这些词汇。这一点他们知道但却依然莫衷一是。因此,仅以什么才能被正确地称之为权利、法律或者法人团体(corporate body)等例子而言,这类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并且我们不能告诉质疑者,如果他仍然迷惑,那么他可以爱怎样使用这些词汇就怎样使用,而不必管公共的传统习俗。[1]因为困惑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也即是,尽管这些词汇的一般用法众所周知,但它们并未被理解;它们之所以不被理解,是因为与其他最常用的词汇相比,这些法律语词却有着非常不同的异变(anomaly)。比如“法律”一词本身,有时候它的一个异变之处是,它所适用情况的界域具有某种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利于从这种适用中析出任何原则的最初的努力,尽管我们确信这里会有某些原则在内,并且它不是一种表面的差异下之无端的确信。因此,尽管要求去解释与众多各不相同的人都叫汤姆相应的原则明显地是荒谬的;但在国内法的范围内,去问为何大量种类各不相同的规则会被称为法律,则不会让人感到荒谬。同样,尽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问为何国内法与国际法都是法律,这样的问题也不会让人感到荒谬。

但是,在此种或者其他情况下,我们会为一种不同但却更为棘手的异变所困扰。定义诸如“法人”、“权利”,或者“责任”这些词汇的最初的努力揭示,它们在世界上与其对应物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这就与大部分普通词汇有所不同,并且,与我们在这些普通词汇定义中的应用也不相同。没有什么能够简单地“对应”这些法律词汇的存在,并且,当我们试图定义它们时会发现,我们在我们的定义中认真处理的表述特指了不同种类的人(persons)、物(things)、种性(qualities)、事件(events)与过程(processes),以及物质的现象或者精神的现象,尽管有时它们与这些法律词汇精确之间也会存有某种联系,但它们永远不能与这些法律词汇等同。在表述那些法人团体概念的情况下,这种表现最为明显;在说法人不是一个自然人的序列或者集合时,这点表现的就更为平常。但对于其他法律词汇而言,这也同样是对的。尽管一个人具有的权利往往指的是某种期待(expectation)或权力(power),但对“一项权利”的表述并不能与类似于“期待”或者“权力”的词汇简单等同-即使,我们为它加上“基于法律”或“由法律所保障”的定语。因此,尽管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有责任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但“义务(duty)”一词并不像普通词汇那样去代表或者描述任何具体物事。它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作用,这使得通常关于义务的定义形式如“义务指的是……”等等,看起来都相当不妥。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并且它们部分地说明了某些相当显著的方面:也即是,由于这些天真的对法律基本概念之定义的探询,本应产生大量的并且相互冲突的理论,因此,不仅仅所有著作甚至所有学派的法学思想,都可能以充斥着他们对“什么是权利?”、“什么是法人团体?”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的类型为特征。我想,仅此一点就表明,定义的方法出了问题。而且,对于那些语词,任一成熟的法律体制都能够老练地处理且无需承担理论梦魇的重负,难道我们倒真的无法阐清它们的涵义吗?应该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一怀疑也为一些特定的特征所印证了。许多此类的理论家具有这些特征。首先,他们常常令人不安地堕入了一种常见的三重态* (triad)[2].因此,美国的现实主义者正根据朴素的事实努力给我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权利是一个专有名词(term),我们利用它来表述我们对法庭或者官员行为的预测。[3]斯堪的那维亚的法学家们,在应对了现实主义者理论的打击-它最好被认为是不幸的(如果这些方面全部经过了认真判断的话)-之后宣称,权利绝非真实的存在,而只是理想的(ideal)或拟制的(fictitious)或虚设的(imaginary)权力,[4]然后,就与他们的对手一起去诋毁过去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权利是一种“客观的真实”-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实体,它的存在不倚赖于人们的行为。从形式上看,这些理论非常类似于三个关于公司人格(corporate personality)的宏大理论,它们中的每一个理论都对其他理论构成致命的打击。也因此,我们被告知,法人团体的名称非常类似于一个有限公司或者一个类似于政府的组织,只不过是关于一些普通人的虽然复杂、但依然是朴素的事实的一个集体名称或者缩写而已。或者是另外的一个情况,也即它是一个拟制人(fictitious person)的名称;或者相反,它有着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人的名称,这个人有着真实的意志与生活,但构成(body)却不是它的。甚至在面对较不重要的观念时,这些理论的相似的三重态也已经严重妨碍了法学家。例如,祥查奥斯丁关于法律地位(status)[5]的讨论,你会发现,于他而言,选择存在于下列几个说法之间:或者说它仅仅是一个关于一系列特殊的权利与义务的集体名称;或者说它只是这些权利与义务的“理想的(ideal)”或者“拟制的(fictitious)”基础;或者说它是一个人的“神秘品性(occult quality)”,此人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这种地位不仅可以从权利与义务上体现,也可从导致产生权利与义务的事实上体现。 其次,尽管这些理论都是从试图界定概念的努力中产生,也实际上被融入了一个法律体制的实践当中,但它们很少关注它们在这里正在从事的工作。于律师而言,好像是它们都是本末颠倒,至少也是虚无飘渺而难以实现的;也因此,在一个法律体制中,对这些术语的使用于各个相互竞争的理论而言都是中立的。因为那种使用“可以与任何一种理论相调和,但不为任何一个理论赋予权威性。”[6]

第三,在许多这样的理论中常常存有一种混淆,这是争论中的混淆,应予以澄清。当然,已经清楚的是,那种认为法人团体都是真正的人的主张,与相对应的认为它们都是法律拟制的主张,往往并不是分析法学家们的呼吁。它们是政府认可或拒绝有组织的团体要求承认的主张的方式。但是,这些主张已经为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分析性问题所混淆了,“什么是法人团体?”,因此,对于这些理论按照拟制或现实主义者或妥协主义者所作的分类,是在逻辑标准和政治标准之间做出选择的十字标尺(criss-cross)。也因此,在司法程序的价值以及从预设前提中所作的推论所起的作用是如何的微不足道方面,美国现实主义者的理论会告诉我们很多;但是,当它要作为“法律”或者“权利”的一个定义时,它就不那么名誉了。不仅分析法理学,即是任何一种法理学,都曾因为这种混乱的目的而吃尽了苦头。

因此,尽管理论是受欢迎的,但以下定义为基础的理论发展却并不如此。理论如此被推进,也的确在阐明法律中许多令人困扰的因素方面表现出了可贵的努力;但在这些努力中却有法律语言的巨大异变-我们没有能力根据普通的实际对应物来对它的一些关键词汇进行定义。[7]但是在这里,我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他们相互敌视,但他们批驳的方法却使得他们都趋向于一种答案的形式,这种答案只能够歪曲法律语言独特的品性。

很久以前,边沁就发表了他的警告,指出法律语言需要一种特别的阐释方法。他同时还阐明了一个相应的原则,这是关于此一问题最初的智慧努力,尽管它不是努力的终点。他说,我们不一定要把这些词汇拆开了、孤立地去看,而应把它们放回到它们扮演独特角色的句子中去,从而进行一个整体的考量。我们切勿仅仅去考虑词汇“权利(right)”,而应考虑的是句子“你拥有一项权利”;也切勿仅仅去考虑词汇“国家(state)”而应考虑的是 “他是这个国家的一个成员或一名官员”。[8]但是,很大程度上,他的警告为人们所漠视,法学权威们依然在单个的词汇上苦心经营。也许,这是因为他把自己富有逻辑的洞察力的成果隐藏了,隐藏在了他自己所发明的“范型(archetypation)”和“意义修补(phraseoplerosis)”等技术性术语及其他发明之后了。也可能是由于他进一步的思考与法律语言的那些独特性对不上号,这些法律语言作为Judge

1、首先,让我们在典型情况下的实例中去分析诸如“权利”或者“义务(duty)”或者法人名称等词汇,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它们所起的作用。把它们放在法官或者一般律师就特定情况所作的论断中进行考量。这些论断可能是“A有权利要求B给付10英镑的赔偿”,“A有义务去将他的机器隔开”,“A和一个有限公司与B之间订立了一个合同”,等等。很明显,对于这些句子的使用本身就蕴涵了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装置,亦即一个法律体制的存在。法律体制意味着通过一般的服从、该体制惩罚的运作,以及相似情况采用相似的解决方法来维持。但是,在使用这些关于权利或义务的论断时预设了这种复杂情况,但它们并不能说明(state)它的存在。在游戏中,有一个非常类似的情况。在一个板球运动游戏中,“他出局了”就有其适当的语境,到了那种地步,这意味着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未来,无论是选手还是官员,都必须遵守。尽管一个人说“他出局了”并不能说明有一个游戏正在进行,或者选手与官员都必须遵守规则。“他出局了”只是一种要求规则表态或者做出裁决的表述。它既不是一个关于规则的论断,大意是说它们可以被强制执行或者在特定的情况下被履行,亦非任何其他形式的关于它们的论断。把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分析当作预测的做法,忽略了这个差别,然而,说“A有权利”就是对法院或官员将会对A采取特定的处理方式的预测,这是错误的,正如说“他出局了”也是一个预测一样-这个预测是,裁判将会命令板球击球手出场或者命令记分员给他记过。确乎无疑的是,当某人具有一项法律权利时,一个相应的预测通常也会很自然地出现,但这并不能令我们将两个不同形式的论断混为一谈。 2、如果我们以“A有接受B支付10英镑的权利”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形式的论断独特的作用。因为,正如一个法律体制的存在作为预设性前提一样,对这种论断的使用也与一个体制特定的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去问“为什么A具有这样的权利?”这一点就会明确起来。因为,一个洽宜的答案只能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一个关于法律的某个规则或某些规则(假定它们是关于契约的)的陈述,据此,产生特定的情况以及特定的法律后果会尾随而至;其次,一个说在这里情况就是这些事实的陈述。但必须再次强调,重要的是要明白,一个人说“A有权”并不能说明一定有相关的法律规则的支持;并且,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说“A有权”是正确的,一个说出了这些事实的人也未必就也表明或描述了那些事实。他的所作所为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某一种并不相同:他根据相关但并未被申明的规则下了结论,或根据案件相关的但并未被申明的事实下了结论。因此,“A有权”就如“他出局了”一样,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算计的结尾:它记录了一个结果,也许最好称之为一个法律结论。因此,它不像美国现实主义者所说的那样用来预测未来;而正如他们的对手所宣称的那样,它指涉的是现在。但与一般的陈述不同的是,它并非通过描述现在或者一直延续(continuing)的事实而达到这一点。这里-是一个原则问题-而不是偶然的如精神错乱者或婴儿等例外的存在-挫败了在诸如对期望或者能力(powers)等实际情况下对权利所下的定义。一个瘫痪的人眼睁睁看着盗贼的手伸向它的金表时,作为对抗的手段,他声称自己有权保有这块金表是恰当的,尽管根据这些词汇的通常含义,他既无指望亦无权力。之所以这是可能的,正是因为此种情况下“一项权利”的表述难以描述或者支持任何指望,或能力,或者实际上的任何其他东西,它只是作为一个陈述的一个部分才具有意义,它整个的作用就是从特定的法律规则中推出法律结论。

3、第三个独特性是这样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所做出的“史密斯(Smith)有权利接受10英镑支付”的宣布,与在法庭之外所做出的这样的论断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它可能只是用来表明某种主张,或者一种认可以及其他等等。法官的意见是代表官方的,具有权威的,并且,我们也可以假定它是终局的;而其他情况下的主张却不具有这些方面,然而,尽管存在着这许多差异,这些论断却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法律结论。尽管存有差异,我们亦可比较这种相似性-比较当裁判者说出“他出局了”这句话以作为一个裁决,与一个选手说出这句话作为某种主张时的这种相似性。现在,毫无疑问,当一个后来的官方决定发出时,根据此一决定,非官方的决定可能必须撤回,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前者可以作为后者的先兆,因为很明显,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错误了的预言。法官决定的终局性并不需要与绝无错误划上等号,也不能诱使我们将法律定义为法院的将要做的行为,纵使的确存在许多法律,法庭如果要适用,就必须先解释它们。我们可以明确,记分员所说的具有终局性;然而我们必须禁绝将记分员的思想观念定义为记分员的一言一行的可能。并且,我们可以承认裁判者也可能在他的裁判中犯下了错误,尽管如果他果真如此规则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救济途径,尽管也可能存在一些疑窦丛生的案件,裁判者必须做出裁决但他又难以从规则中找到强有力的支持。

4、在任何一个体制中,无论是否为法律体制,它的那些规则可以根据非常漂亮的实际理由,而将同样的后果附于任何一套不同的事实上。板球运动的规则可以将同样的后果附于击球手身上,哪怕他被球击到了、绊倒了还是被挡住了*.同时,“出局”一词的使用场合,是根据规则做出裁决或者提出主张以及其他的口头应用上。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在这些被判出局的不同方式中,在这个词的含义上,没有一种方式比其他形式更重要。并且,除了它们处于共同的规则之下外,对于这所有被判出局的方式而言,也无需任何一般的方式-尽管,在这两者之间可能存有某些相似或者类似之处。[9]但是,在那些重要的案件中却不容易发现这些,在那些案件中,规则以一种能够将它们统一的方式对待不同行为的序列(sequence)或者事态。在游戏中,当一个赛队被认为赢得了胜利时,一个规则可能仅仅将一个简单的后果附于一组不同的人的一系列行为上。一个更为复杂的规则可能会规定在一系列次序的某个时刻该如何处之,而这一点则有赖于此前做了什么或发生了什么;并且,这对于在此次序中涉及之人们的一致性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他们处于特定的限制条件下。关于这点的一个例子是,当一个赛队根据竞赛规则成员可以不断变化时,它只在第三局才遭到惩罚-当其成员已经变化了的时候-是因为它在第一局的行为而受罚。在这所有的情况中,一系列的行为或事态之所以能被统一起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于特定的规则之下;如果你乐意,它们或许还有其他的可能呢。由此,可以得见那些法律团体的语言之诸多最本质的要素。因为在法律中,10个人可能相互交迭但并不一致的生活也许会处于不同的规则之下,由此他们具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并且,他们是法律上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一个集体;但是他们的行为则可能处于不同种类的规则之下。这些规则决定什么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的,或者什么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以做的,这取决于此前已经做出的行为或发生的事情,而其方式也相当复杂。同时,我们由此亦可以被适当地组织起来的方式说出被如此统一的次序,并且采用与关于团体的法律的术语相类似的术语;这些法律将表明,我们所适用于事实的,正是这一类的规则。但是,当我们去界定此一术语时,规则的统一(unity)也可能会误导我们。这可能会投下阴影:我们可能在前后次序之中追寻一个持续不变的东西(thing),或者追寻一个个体(person)或某种品性(quality)。我们也可发现它-在“团体精神(corporate spirit)”之中。这真的已经够了;但它是一个成功的秘密而不是一个判断一致性的标准。

为什么诸如“权利”、“义务”以及“法人”等等词汇的定义会因为缺乏“对应”它们的对应物而遭受挫败;以及为什么那些已被极富创意地雕琢的并不明显的对应物-未来的情况、综合复杂的情况或内在的心理情况-难以表现出我们能够定义这些词汇的样子,尽管通过复杂的或间接的方式它们已经被联系了起来?对于这两个问题,法律语言的四个一般特征都能给予解释。根本的一点是,这些语汇[10]的基本功用并不能代表或描述任何东西,而只是一种独特的功用;这就使得我们致力于边沁的警告变得至关重要,也即,我们不应像传统下定义的方法那样,将“权利”与“义务”、“国家”,或“法人”等词汇从句子中剥离,而只有在句子中它们的功用才能被全面地看到。此外,也通过对他们的要求来对其种类与差异进行抽象。

篇2

1.130个InDel位点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检测结果30个InDel位点检测片段长度在70~205bp,其扩增片段长度为76~158bp。检测到的峰形清晰且平衡性好。在293例河南汉族人群中HLD111的基因型1/1观察数为3例、HLD118的基因型0/0观察数为1例、HLD99的基因型0/0观察数为5例、HLD81的基因型0/0观察数为8例、HLD39的基因型1/1观察数为6例。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见图1,30个InDel位点的基本信息和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1.2群体遗传学参数经Bonferroni校正,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显示,30个InDel位点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均达到遗传平衡(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InDel位点互不连锁。河南汉族人群30个InDel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参数见表2。所检测的30个InDel位点的平均H为0.4107,平均DP为0.5504,平均PIC为0.3212,平均PEduo为0.0906,平均PEtrio为0.1606。累积个体识别率(CDP)为0.999999999981143,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43572008541687,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4899357231589。

2讨论

InDel作为新一代的法医遗传标记,兼具STR与SNP遗传标记的优点,日益受到法医学界的关注。由于单个InDel位点提供的信息有限,难以满足法医学检验鉴定要求,所以多个InDel位点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单次检测的信息量和系统效能。本研究所使用的Investigator誖DIPplex试剂盒包含30个独立的常染色体InDel[4],分布在19条常染色体上,扩增片段在76~158bp。由表1~2可见,该试剂盒略低于国内InDel_typer30[5]的系统效能(CDP、CPE)和法医学参数,也低于文献[6]的CPE。本研究的HLD111、HLD118、HLD99、HLD64、HLD81、HLD39位点多态性不高,其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allelefrequency,MAF)均小于0.2,应用于法医遗传学检验的价值有限。以上结果的差异,可能原因有:(1)人种不同,文献[6]基于德国人群,而本研究则来源于中国河南汉族人群;(2)位点的选择不同,文献[5]中InDel_typer30位点针对中国人群的多态性而设计;(3)抽样误差,本研究样本数为293例,加大样本量可能会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篇3

【中图分类号】13919.4;d92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65—02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gb18667—20__)

将四肢长骨一骺板以上线性或粉碎性骨折分别评定为x级、ⅸ

级伤残。对此两条款存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指关节内骨折,一

种认为系儿童的骨骺及骺板骨折。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认识均是

片面的,前者忽略了骺板的特有概念,将骺板与相当于骺板位混

淆,后者又人为缩小了评定的范围,将之局限于儿童。从法律角

度讲,儿童指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此年龄界限与骺板的发

育过程不符。以下谈谈笔者对条款的粗浅看法和骨骺及骺板损

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骺板的发育过程

骨骺软骨板(骺板)是儿童期及青春期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的

软骨组织,具有纵向和横向骨骼生长的功能。随着骨骼的发育

成熟而与原始骨化中心融合,骨骼长度的增长是骺软骨板增殖

发育的结果。到青春期末(18~20岁),骺软骨板的增殖减慢,最

终全部骨化。x线片上,表现为一条致密的线,称为骺线痕迹。

骺板损伤会导致儿童长管状骨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形成骨性连接

即骨桥,使骺板全部或部分提前闭合,造成肢体缩短和(或)成角

畸形。

二、条款不符合临床对骨骺损伤的分型

条文所指损伤为骨骺和骺板的损伤,临床上骨骺和骺板损

伤一般没有线性和粉碎性骨折之分,而是将骨骺骺板损伤分为5

型(即salter分型法)。[ ]其中i型较常见于病理性损伤,ⅱ型、ⅲ

型预后较好,ⅳ 型、v型预后较差。但各型并非单独存在,前4

型中也可能同时合并v型损伤,因此对每一型损伤的预后都不

能绝对化。此分型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后由ogden进一

步发展。但近年来许多人对salter分型在预后方面的价值提出

质疑。miznta分析1 629例骨骺骨折,发现预后更依赖于损伤部

位.而非salter分型。rogers认为临床所遇到的骺板损伤,暴力

· 66 ·

往往不是单一的,可同时存在剪力、压缩力和扭转力。因此,损

伤常波及骺板多层。下肢骨折因损伤剧烈,各型都易发生早闭。

peterson认为预后应包括损伤严重程度如骨折移位和粉碎程度、

患几年龄、骺板损伤多少及骨折类型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因

此仅以骨折类型评估预后是不全面的。【2 从条款制定的本义出

发,区分线性、粉碎性骨折是从骨骺、骺板损伤对生长发育的潜

在影响考虑的。考虑到salter分型及以上对预后的评价原则,笔

者以为将“骨骺及骺板损伤”、“骨骺及骺板严重损伤”分别评定

为x级、ⅸ级伤残更为妥当些。将i型、ⅱ型骺分离、骺移位列

为“骨骺及骺板损伤”,将ⅲ型、ⅳ型、v型及粉碎性骨折列为“骨

骺及骺板严重损伤”。

三、骨骺及骺板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一)对现行标准的把握

如上所述,尽管对现行标准在骨骺及骺板损伤的规定方面

存在一定的异议,但作为国家标准,条款有其确定性和执行力。

笔者以为,salter分型中i~ ⅳ 型属线性骨折,应评定为x级伤

残,v型或出现粉碎性骨折的可评定为九级伤残。同时应密切

观察预后,按损伤的严重程度提出可能的预后评价,给双方当事

人明确有关赔偿的权利、义务。在年龄问题上,不应只限为儿

童,笔者认为考虑到性别和不同部位骨骺闭合时间的差异,对骨

骺及骺板损伤不能人为作年龄限制,只要x线片显示长骨骺板

未完全闭合前出现骺板以上线性或粉碎性骨折的,均可适用条

款。对明显超出骨骺愈合年龄(>25岁,有报告桡骨远端骨骺闭

合时间为20~25岁,_3]故以此年龄为上限)属病理性骨骺延迟

愈合的,则不能适用条款。

(二)正确诊断骨骺及骺板损伤

1.儿童的关节部位损伤应先考虑骨骺及骺板损伤。在骨骺

愈合以前,特别是儿童期,骨骺损伤颇为常见,据文献统计约占

儿童长骨骨折的6%~15%。出于力学原因,长骨干骨折的发生

率远较骨骺部位为高,而发生于关节部位的损伤则骨骺损伤远

比韧带损伤或关节脱位多见,这是因为儿童期骺软骨板的强度

远不及韧带和关节囊。研究证实,骺板的强度较肌腱韧带弱2~

5倍。⋯ 所以,儿童期关节部位损伤首先要考虑骨骺损伤的可能

性,遇到类似关节扭伤时,还应警惕隐蔽的v型损伤。

2.x线、ct及mri对诊断骨骺及骺板损伤的作用。尽管骨

骺的软骨部分不显影,但骨骺损伤的诊断常依赖于x线片。在

x线片上,在损伤部位可作为诊断线索的影像有3部分:(1)以骨

化核为线索。每个骨化核尽管出现时间或数目上有变异,但其

位置却固定不变。因此,出现了脱离原位的骨化核就意味着损

伤性(或其他原因)骨骺移位。(2)以干骺端的骨折片为线索。

如果看到干骺端的三角形骨片,则诊断更为明确,但还需鉴别是

属于ⅱ型的骨骺分离还是属于ⅳ型的骨骺骨折。在ⅱ型损伤

(骨骺分离),干骺端的三角形骨片通常位于软组织存在的一侧,

该骨片连同整个骨骺向同侧移位,骨片与干骺端的关系是靠近

的。而在ⅳ型损伤中,其干骺端的三角形骨折片与干骺端的关

系是张开的、分离的。(3)以形成关节的骨端或邻近骨干的相互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1期)

关系为线索。从该骨骺或骨折片与所属骨的关系、与形成关节

的相应骨骼的关系、该关节上下骨端的关系来判断。如见到肱

骨内髁干骺端的骨折片时就应该考虑它与肱骨下端的关系如

何,与尺骨上端的关系如何,以及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的关系

如何,从而判断是肱骨内髁骨骺骨折,还是肱骨下端全骺分离,

或者是肘关节脱位合并内髁骨折,抑或是肱骨髁间骨折。对疑

有骨骺损伤但无x线征象的患儿,有条件的应进行ct、mri检

查以明确诊断。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骺板及骨骺损伤

情况。急性期末损伤的骺板在mri片的t2wi上与周围骨骺和

干骺端相比呈均匀高信号,软骨骨折显示为不规则线状低信号

改变,并可能与干骺端的骨折线相连。

3.注意与健侧摄片对比。骨骺及骺板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中,必要时摄健侧片进行对比,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防止误

诊。

(三)关于鉴定时限

骨骺部位损伤约有25% ~33%可导致生长障碍,但有意义

的畸形只占5%~10%。由于骺板损伤所引起的畸形是在发育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要评价某一损伤的预后,至少观察两

年以上才能下结论。⋯ 实际评定中,因客观需要,鉴定结论有时

不能等到两年后做出,为求客观公正,必须在鉴定书中提及预后

问题,以落实当事人的知情权。对鉴定时已 发现有骨桥等早闭

征象的,应考虑继续治疗的费用问题。

(四)区分骺线与骨折线和排除其他致病因素

骺板在x线片不显影,表现为透亮带,易与骨折线相混淆,

法医学鉴定中已有过报告。[ i5 j骺线的不规则性有时也是误认为

骨折线的原因。大多数骺板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的轮廓保持相

似,少数有大的改变,其中肱骨近端骺板从开始的横形变成具有

高度曲线的结构,股骨近端开始由一个近似横形变成倒l形,股

骨远端由横形变成双隆突状。【6 另外,儿童干骺端有时可见平行

于骺板的密度增高的生长停止线,称为harris生长扰乱线,不能

误认为是骨折,全身性疾病、骨内病变,甚至全身麻醉、化疗之后

可以出现。[ ]骨折、感染、肿瘤、辐射等因素均会导致骺板的损

伤,鉴定中应排除其他致病原因后才可认定系外伤所致。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主编.骨与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98.123~124,124,130

[2]詹新立,周江南.骺板损伤与治疗的新进展临床d,jc~科杂志,20__,

2(2):115

[3]张光鹏,伍家农,李瑞祥.桡骨下端骺线与骺软骨板的观测[j].解剖学

杂志,20__,24(2):172

[4]张庆生,杜勇.骨折误诊漏诊的临床法医学研究(附56例分析)法律

与医学杂志,20__,8(1):7

[5]夏文涛.左肱骨骨骺线误诊为外伤后肱骨骨折1例法医学杂志,

20__,16(3):127

[6]吉士俊,潘") ill,王继孟主编.小儿骨科学.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

篇4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13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s5—02

脑血管畸形是人的先天性脑血管疾病,是指脑

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

对正常脑血流产生影响。[11分为脑动静脉畸形、海绵

状血管瘤、毛血管扩张、静脉畸形,主要表现有头痛、

癫痫和脑出血。本病发生率十万分之二,这种疾病

主要危险是畸形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其后果轻者

致残。重者死亡。法医学鉴定中偶尔会碰到脑血管

畸形患者受伤后突发出血猝死的案件,伤病关系常

引起争议。作者在检案工作中遇2例,现予以报道。

案例资料

【例1】20__年4月13日,郭某(男,24岁)被

他人砍伤右额部致右额颅内血肿。20__年5月出

院。20__年10月7日。郭某再次颅内出血,住院做

颅内血肿清除术。20__年10月12日郭某死亡。

尸体检验:死后20d解剖。除右额部和右颞顶

部可见皮肤疤痕外。胸前区及躯体其他部位均未见

外伤痕。脑组织软化自溶。额部、颞极、基底动脉处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左侧为重。切开脑组织,左额部、

左颞极出血区域实质内可见散在的片状出血。其余

切面实质内散在多量点状出血。第四脑室积血,脑

干和小脑未见出血。

病理检验: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扩张淤血。脑

实质内散在分布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出血灶。部分

出血区域可见大量胶质细胞成团增生,并可见多量

棒状细胞(棒状细胞:缺氧性病变时,神经细胞消失

较多的部位所出现的胶质细胞的反应,其与皮质表

面排列成垂直状。胞浆及树突近端富含脂质。类似棒

状)形成。部分区域可见灶性脑软化。实质内可见成

团的血管,部分管腔扭曲,部分管腔内可见混合血栓

形成.部分血管壁增厚,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呈立方状。部分毛细血管呈实性。病理诊断:脑血

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出血、脑软化,脑

室积血。

【例2】20__年6月22日,张某(女,33岁)因

琐事与人发生口角并相互厮打。20__年6月23日

张某身体出现不适。送医院抢救无效于20__年06

月25日死亡。

尸体检验:死后3 d解剖。除右额顶颞处可见一

长24 cm“c”形手术缝合切口外。胸前区及躯体其他

部位均未见外伤痕。手术部位颅骨、硬脑膜缺失,脑组

织膨出。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未见血肿,脑干和小脑蛛

网膜下腔片状出血。大脑表面血管淤血扩张。脑回增

宽。脑沟变浅。右侧脑底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血管扩

张增多。可见手术痕迹,表面可见明胶海绵样物。右

颞前部位可见2 cm×3 cn’l破溃区域。切面可见破溃

处脑组织软化,左侧脑室室壁脑组织出血。小脑双

侧扁桃体肿胀.切迹明显,切面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检验:右颞叶脑实质散在成片的红细胞,部

分出血区域红细胞溶解。含铁血黄素沉积。并可见部

分脑组织溶解性坏死、软化灶形成和小灶性中性白

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

管壁明显增厚。粘液性变,平滑肌消失。出血区域周

围可见多量明胶样异物粘附。脑室室管膜细胞周围

亦可见灶片状出血。其余区域神经细胞胞体固缩,

细胞周围腔隙增宽,可见噬神经细胞现象,白质疏松

水肿.实质血管扩张淤血。血管周围腔隙明显增宽。

小脑扁桃体处分子层、浦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细胞

层可见区域性全层坏死。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淤血,

片状出血.管壁未见明显畸形。病理诊断:脑血管畸

形。脑内出血、软化灶形成。脑干和小脑蛛网膜下腔

出血,小脑扁桃体疝形成,急性脑水肿,颅内血肿清

除术后。

[作者简介]陈鹏(1979一),男,汉族,浙江平阳人,医学学士,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现场勘查、法医病理、活体检验等工

作。

tel:+86—577—88429081:e—mail:xtihih@163.com

· s6 ·

讨论

(一)脑血管畸形的特点与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

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脑血管畸形是先天性血管病,该病可发生在任

何年龄,80%在1l至40岁发病,但以20至30岁者

多见,男性居多。脑出血是导致脑血管畸形患者死

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最主要原因。青少年人

经常头痛、偏头痛,或有癫痫发作,或发生脑出血,应

考虑患脑血管畸形的可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

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

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脑血管畸形可

以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多数在脑实质内,也可以侵

人脑膜,甚至头皮。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最常见

于大脑半球表浅部位,其次为脑干和小脑。脑血管

畸形的病理形态多种多样。但以动静脉畸形最为多

见,脑动静脉畸形的年自然出血发生率在2%一4%。[2】

脑血管畸形由于病灶部血流紊乱、血管痉挛,或

日渐损害其临近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或发生血管

破裂、梗塞等。起病可呈渐进性,也可呈暴发性。病

程中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时。

可以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硬膜外出

血几乎都由损伤所致。[31因此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

的尸检中几乎都未检见硬膜外出血,而是以蛛网膜

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为主。脑血管畸形出血的机

制是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因某些因素如头部外伤、

天气骤冷、运动、紧张、激动、大量饮酒、血压升高等

刺激诱发破裂出血。因此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的尸

检中多呈现以下特点:颅脑损伤多无或轻微.出血部

位脑底多、顶部少,出血范围较大,多无脑皮质挫伤,

病理切片中可见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通过血管

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病理切片可以确诊。

鉴定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必须首先排除暴力

性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为此。要进行详细的案情

调查、全面的尸体检查包括肉眼和病理切片检查。

要根据损伤与死亡间隔时间的长短、损伤的轻重、损

伤后发病的特点及死亡经过,判定损伤与疾病猝死

是否有关。嗍外伤部位、病变血管的部位与出血部位

的确诊是关键。脑血管畸形破裂因素中病变是内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4卷(第1期)

外因是条件。对仅有轻微外伤而死亡的法医学鉴定,

法医鉴定人切不可武断地用单纯外力作用来解释脑

出血的原因,因为正常人轻微外伤不可能引起脑血

管破裂出血;对有脑血管畸形的案例,如果脑出血系

由畸形血管破裂所致,则外伤只是诱因。

(二)本2例脑血管畸形出血死亡的机制和法医

学鉴定

两名死者均为青壮年,高血压病史无法查证,病

理检验均有脑血管畸形。笔者认为引起死者死亡应

是在原有脑血管畸形病变的基础上因某些因素如头

部外伤、天气骤冷、运动、紧张、激动、血压升高等刺

激诱发破裂出血的结果。由于死者本身有脑血管发

育上的缺陷,深浅血管畸形。形成曲张集簇的血管

团,管腔数目增多,管腔大小不等,壁厚薄不匀,灶性

弹力纤维层重叠或断裂消失,造成血流极不规则,[51

致使畸形血管长期盗血,邻近的小动脉处于持续扩

张状态,血管壁肌层脆性增加,顺应性下降,管壁变

薄,脑血管损失了自动调节能力,相当薄 弱,一旦受

到运动、紧张、激动等刺激,脑血管灌注压升高,脑动

脉不能反应性收缩。周围血管肌层收缩的切割作用

以及血管壁老化、微细结构中的撕裂、出血,而造成

脑血管过度灌注。导致病变血管薄弱处破裂出血,压

迫大脑中枢,造成呼吸、心跳停止,引起死亡。

案例2中,张某病发前与人发生口角并相互厮

打为诱因;案例1中死者头部外伤造成右额部颅内

血肿.6月后颅内再次出血。出血以左侧为重,分析

死者再次出血前应受到相应刺激。后经调查证实死

者二次颅内出血前曾有大便时突然倒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32—660

【2】 graf cj,pe~et ge,tomet jc.blooding from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s part of their natural history.j nevrosury,1983,58:

331

[31 闵建雄,法医损伤学【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o01.156

[4] 祝家镇.法医病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47

[51 种春龙,罗其中.脑动静脉出血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硼.中

篇5

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必须贯彻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战略思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切实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高等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保障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就要坚持以教师为重点,用更大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教师快速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高等学校内部若干重要关系。要把握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师生可承受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要把握好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推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要把握好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搭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要把握好学生培养中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关系,全面促进广大学生成长成才。

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必须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高等学校既要凝练、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也要选择、规范、整合时代文化,还要倡导、发展、引领创新文化。既要重视校园精神的培育,也要规划校园环境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行为的引领。既要重视“大楼、大树”的“拔地而起”,也要重视“大师、大家”的“脱颖而出”,还要重视“大气、大爱”的“遍地开花”。既要设计好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也要谋划好学校发展的具体项目,还要建设好支撑学校发展的各支队伍。只有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统筹好,才能使学校的各项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26-02

胸部损伤在各类伤残鉴定的案例中十分常见,其中以肋骨骨折的案例最为多见。由于造成肋骨骨折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斗殴、交通事故等等)且由于肋骨骨折的损害还可并发肺部、肝、脾、心脏等人体重要脏器的损害等等的因素,给伤残鉴定增添了不少的难度。而在对肋骨骨折进行伤残鉴定时,一般通过x线检查及被鉴定人的综合临床表现来进行确诊,但通过这种方法有时也不能对被鉴定人做出明确的鉴定。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部分的骨折发生在肋软骨处,而肋软骨在x线下的显影不明确,或是由于肋骨骨折继发了人体内的组织、器官的损害等等而导致了不能给出明确的鉴定结论。因此,在对被鉴定人进行伤残鉴定时一定要结合x线、B超、CT检查及其他并发症的检查的结果作为鉴定的依据。

本文结合75例肋骨骨折的案例,对其伤残鉴定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了机体的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中的75例肋骨骨折伤残鉴定案例均来源于太原市娄烦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的鉴定档案及材料,各案例均有检案记录。

(二)伤残鉴定标准

符合我国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2003年颁布的《法医学人体伤残检验规范》中对胸部损伤的鉴定标准。

(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系统的回顾了75例案例中被鉴定人的伤残鉴定档案,详细统计了本文所有案例中被鉴定人的年龄、性别、肋骨骨折的原因及伤残鉴定的结果等。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描述I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P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在本文收集的75例案例中,男性53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2.41:1;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25??5岁。伤害案件60例,意外事故及其他事故15例。

(二)75例被鉴定人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本文中,根据统计得出,被鉴定人以青中年男性居多。

(三)肋骨骨折的部位及数目

在本文60例伤害案件中,以左侧肋骨骨折最为多见。其中左侧肋骨骨折41例,右侧肋骨骨折10例,双侧肋骨骨折9例。在15例意外事故及其他事故中,左侧肋骨骨折3例,右侧肋骨骨折4例,双侧肋骨骨折8例。其中以交通事故及老年人意外事故居多。

(四)骨折原因及并发症

本文60例伤害案件中,遭受拳击致肋骨骨折的38例,占63%;遭受脚踢15例,占25%;遭受钝器致骨折7例占11%;15例意外事故中,交通事故7例,占46%;其他意外事故8例,占54%;其中并发呼吸困难25例、气胸4例、血胸6例。

(五)伤残鉴定结果

在本文75例案件中,肋骨骨折伴呼吸困难鉴定为重伤的15例,占20%;肋骨骨折伴血、气胸鉴定为重伤的8例,占10%;多肋骨骨折伴其他并发症鉴定为重伤的1例;鉴定为轻伤、轻微伤的51例,占68%。

三、讨论

肋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一)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在本文的案例中,男性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不论男女均以210岁这两个年龄段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从本文的数据不难发现,发生斗殴者致肋骨骨折的多数是男性并以中青年最为多见。这也符合社会上犯罪的规律[4]。从致伤物来看,遭拳击而致肋骨骨折占首位,因为在许多的因打架斗殴致肋骨骨折的案例中,双方所发生的暴力冲突往往是突然的,因此拳头自然成为了导致肋骨骨折最多的致伤物。其它致伤物如脚踢、钝器等致伤物居次,这说明在多数伤残鉴定案例中遇到的肋骨骨折主要原因于打架斗殴所致,加之年轻人(特别是男性)性格暴燥,在处理双方的冲突时,难以控制情绪,甚至挥拳相向,导致受伤。而在大多数的意外案件中男性肋骨骨折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的户外时间比女性多所致的。

(二)左侧肋骨骨折多于右侧

左侧肋骨骨折多于右侧,这是由于参与打架斗殴的双方往往相对而立,大部分的人惯用手为右手,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肋骨骨折损伤是由于加害方用右拳或右手持钝器所造成的。特导致了大多数的肋骨骨折发生在伤者的左侧。在意外事故及其他事故所造成的肋骨骨折中,男性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的外出活动相对比女性多而造成的。

此外,根据 1996年Kabl对外伤致肋骨骨折的研究发现,钝性暴力致肋骨骨折多发生于左侧胸骨中线4 -7肋,且常伴有皮肤及皮下挫伤出血、血气胸、心肺挫伤,镜下检查肋骨骨折处除出血外可见炎症细胞浸润。

(三)合并损伤的鉴定

本文中肋骨骨折的患者常常合并有损伤有其他部位骨折、软组织损伤、血、气胸及呼吸困难等等的并发症,在进行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四)x线、B超及CT检查

针对肋骨骨折的伤残鉴定胸部x线及CT检查是最为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其对肋骨骨折的诊断、骨折的部位、程度及其他并发症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进行伤残鉴定的主要依据。在进行伤残鉴定的过程中仅仅只只依据x线的检查结果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因为x线的检查也常常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从而影响鉴定的结果。应用B超检查肋骨骨折可以避免上述X线检查存在的不足,不论骨折类型、部位、对位、对线情况或错位方向如何,均可通过肋骨连续性中断而确诊。且对伤者来说费用较低,无不良影响,可以作为提高肋骨骨折正确诊断率的方法。而CT检查可针对肋软骨处的骨折损伤做出明显的鉴别。因此通过x线检查与B超检查和CT检查的结果相结合,能度肋骨骨折的部位、程度等等做出一个全面、详细的诊断,甚至可以发现一些隐匿性的肋骨骨折,提高了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同时也使伤残鉴定更为准确、完善。

(五)鉴定中的难点

1.仅一根肋骨骨折的鉴定。在日常对仅一根肋骨骨折的伤残鉴定中,鉴定为轻伤还是重伤一直是肋骨骨折伤残鉴定的难点。我们通过日常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针对具有一根肋骨骨折的伤残鉴定重点在于除肋骨骨折外是否伴有其他的并发症。如仅仅是肋骨骨折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应鉴定为轻伤;如伴有其他的并发症则根据肋骨骨折的程度及并发症的程度来进行鉴定。那么仅一根肋骨骨折是否鉴定为轻伤,依笔者之浅见:仅一根肋骨骨折,骨折处因为上下两类及肋间肌肉、韧带的保护,所以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移位,即使有明显移位存在,也不需要特别治疗,因为胸廓的完整性没有明显破坏,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所以我们认为仅仅一根肋骨骨折如没有呼吸困难或气胸、血胸等严重危害被鉴定人的生命健康的并发症时,即使骨折处的对位对线不佳也应鉴定为轻微伤。但如果仅一根肋骨骨折使胸廓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胸内的压力作用使被鉴定人出现反常的呼吸运动但无其并发症则应鉴定为轻伤。

篇7

2、把鱼肉切片备用。

3、在超市买酸菜鱼调料包一袋。

4、打开调料包,里面有3袋料包,一包是白色的是淀粉,一包小袋是泡椒,还有一大包是酸菜。

5、把白色小包淀粉到入鱼肉里拌匀腌制。

6、然后准备一张千张皮,切小段。

7、锅里放油烧热,下入酸菜炒香;然后加水,煮开锅。

8、下入鱼头、鱼尾和鱼骨头,下入小袋泡椒,煮开锅后下入千张皮。

篇8

在怀疑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件的现场勘查中,死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死者的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还是意外造成的?这是摆在法医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也是侦查人员最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法医要通过详细的尸体检验,并结合现场情况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案例1,死者的损伤表现为面部瘀血、紫绀、双眼结膜充血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心脏外膜出血及内脏淤血等窒息征象,但左右腕部均有长达5cm的切创深达肌腱,上腹部有两处刺创深达腹腔,现场有一个开启的煤气罐并有浓烈的煤气味。经过法医详细的尸体检验,死者腕部的切创和腹部的刺创均未伤及大血管,尸体失血征象不明显,不足以致死者死亡;死者心血未检出一氧化碳,可排除煤气中毒死亡;死者有明显的窒息征象,颈前部见片状的皮下出血及表皮剥脱,分析死者系因机械性窒息而死亡。死者头发凌乱,床套不整齐,死者仰卧的床边墙上有与死者鞋底花纹相同的鞋印,加之死者左肩部及双肘部背侧均有程度不同的皮下出血,分析死者曾有挣扎搏斗的过程,死者的死亡系他人加害所致。现场见多处血迹,DNA检验证实现场床垫的血迹为死者所留,现场地面上的血迹为伤者徐某所留,现场单刃刀上血迹为死者和伤者的混合型,结合现场发现伤者徐某写好的遗书反映出“感情剧变、精神崩溃、不想活在世上”等内容,分析徐某对死者捂口鼻、扼颈致其昏迷后,又用刀片割腕、单刃刀刺插死者腹部(因为DNA检验证实现场死者的血迹仅仅局限在床垫上伤口的部位),杀死死者后,产生自杀念头,写遗书、开煤气、并实施刀片割腕、单刃刀刺插腹部等自杀行为,故该案的案件性质经法医检验定性为杀人后自杀,因发现及时、自杀未遂。

2对致伤工具以及损伤形成方式进行推断,锁定作案过程

如前所述,当死亡原因、死亡性质以及案件性质都明确后,对致伤工具以及损伤形成方式的推断就是法医检验的关键所在,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明确作案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从而锁定作案细节。如案例2,死者马某双眼睑结膜有微小的点片状出血、下唇粘膜少量点状出血,颈项部见不连续的索沟,而且索沟表现为轻度的皮下出血伴表皮剥脱,颈部见类圆形、条状、新月形、类半圆形表皮剥脱,颈部深层肌肉出血,舌骨体处见出血,左侧舌骨大角骨折,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内脏淤血。本案中死者虽死于机械性窒息,但与一般单纯的捂死、勒死、扼死不同,从尸体征象来看,死者具备了被捂口鼻、扼颈、勒颈的特征。下唇粘膜少量点状出血,加之死者口鼻部皮肤苍白,说明该损伤系被人用手或柔软物捂口鼻所致,颈部类圆形、条状、新月形、类半圆形表皮剥脱说明该损伤系被人用手扼颈所致,颈项部不连续的索沟,说明该损伤系被用类绳状物勒颈所致,作案人采用又捂、又扼、又勒的手段最终致死者机械性窒息死亡。破案后证实,作案人从死者身后用左手扼颈、右手捂口鼻将死者从客厅拖入卧室床上,再用一件T恤衫捂其口鼻,又用该T恤衫反复缠绕颈项部勒颈致死者窒息死亡。法医经过详细的尸体检验,对致伤工具以及损伤形成方式进行了准确的推断,锁定了作案过程,为案件诉讼完善了证据链。

3全面提取生物检材,为锁定作案人提供有力的证据

篇9

关键词:外伤;生育能力;法医学鉴定

外伤后生育能力的鉴定一直是法医临床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案例较少,增加了此类案件的鉴定难度。由于致伤方式、致伤机制的不同,造成生育能力障碍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有报道[1]记载,男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约占成年男性的10%。因此,排除伤者自身因素的影响,理清外伤后生育能力障碍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最接近客观实际的结果,是一件非常复杂、困难的事情,也就成为鉴定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我分局鉴定中心2005年1月~2012年12月受理的24例男性外伤后出现生育能力丧失或下降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外伤与生育能力障碍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来自我鉴定中心受理的男性活体鉴定案例(2005年1月~2012年12月),年龄在16~45岁,平均年龄32.3岁,踢伤16例,工具伤5例,骑跨伤2例,摔伤1例。

1.2方法 对被鉴定人均进行体表检查、询问生育史、性生活史及受伤过程、审查病历,并告知部分伤者进行相关的专科检查,如功能障碍(ED)检查、质量分析等。于治疗结束1~6个月后进行鉴定。

2结果

在24例伤者中,外伤造成生育能力完全丧失4例,鉴定为重伤;其中2例由于双侧挫碎,行双侧切除术;1例由于高坠造成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出现截瘫,同时伴有障碍;1例由于被锐器切割造成离断,不能通过正常完成生育过程,故而认定其丧失生育能力;鉴定为轻伤15例,分别为阴囊血肿9例、破裂3例、会大面积挫伤3例,其中伤后出现障碍8例,包括不能5例、后疼痛3例,经临床治疗后,均于6个月内恢复正常,故根据其软组织损伤情况鉴定为轻伤。

另外5例伤者中,自述伤后出现ED的2例,对其进行电生理检测未见明显异常,除体表损伤外,其生殖系统未见明显器质性损害,此种情况可能为心理因素引起,与外伤关系无法认定;另有3例伤者伤后检出活动率低或死精,诊断为生育能力低下或无生育能力,经生殖系统检查未见器质性损伤,故其与外伤的关系不予认定。上述5例伤者的鉴定,根据体表损伤情况鉴定为轻微伤3例,未见明显外伤2例。

3讨论

男性生育能力障碍包括障碍和的生育能力障碍。男子障碍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指男性在性生活过程中,包括唤起、、插入阴道、维持相当时间状态和这5个连续的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称为障碍[2]。对生育能力的判断,目前主要通过对的检测分析,是评价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的检查分析更加详细、更加准确。

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异常 是指对"性"的兴趣和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是人进入青春期后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以及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的状态也不同。同时,还受到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年龄、身体状况的影响,也表现出状态的不同。异常通常包括低下、性厌恶、亢进和倒错。本文收集的案例中,出现异常的有3例,主要表现为伤后疼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疼痛未能完全消除,造成伤者心理上对性产生恐惧,不敢有性的想法或,进而造成异常。经过临床治疗及心理疏导后,性活动恢复正常,根据其体表损伤情况进行鉴定,生育能力未发生明显影响。

3.2功能障碍(ED) 是指男子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充分地以进行满意地性生活。也有人把时间不够包括在内。常将ED的病因分为三类,即心理性、病理性和混合性。心理性ED多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缺乏性激情及性刺激不当等原因引起,经心理治疗,多数均可恢复。病理性ED是由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ED,常见内分泌、神经性、血管性、药物性及全身性疾病等原因。本文中有1例伤者,由于高坠造成脊髓损伤,出现截瘫,同时表现为功能障碍。

3.3插入障碍 是指男子正常,在接受性刺激后,能充分,且能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状态,但在尝试时,不能插入阴道,时程超过1个月[3]。本文中有1例伤者,由于被人用剪刀剪断,造成不能插入阴道,不能完成,故不能通过正常方法完成生育,可判定其失去通过正常途径完成生育的能力。

3.4障碍 包括过快()、不和逆行。是指男子过快,但何为过快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分为心理性和病理性。不是指坚硬,持续时间足够长,但达不到和性,最后失去兴趣,逐渐疲软而宣告结束。逆行是指正常,正常,在时存在感觉,也有,但是无从尿道口排出,而是从后尿道逆行进入膀胱;是由于膀胱颈关闭功能失调引起,多为器质性病变引起。在本文所见伤者中未发现障碍的伤者。

成年男性由和、附睾、精囊、前列腺和尿道腺等附属性腺分泌物组成,其成分分析是评价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男性不育症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检测项目。按照WHO规定,正常人分析各参数的参考值为:在排精后1h内完全液化,量≥2ml,存活率≥50%,密度≥20×106/ml,活动率a级≥25%或a+b级≥50%,正常形态率的经验参考值是≥30%[4]。本文所收集的病例中,有2例活动率低下,有1例全部为死精,上述3例伤者体表损伤均较轻微,对其泌尿生殖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后未发现造成其活动率低下和死精的器质性损伤,故考虑活动率低下和死精由其自身原因引起,与外伤无关。

在法医临床损伤鉴定中,涉及生育能力鉴定的案例较少见,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确定伤者能否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再确定是否存在造成不能进行性生活的器质性原因;二是考虑因素,的产生、排泄渠道是否正常,质量是否正常,如果不存在影响上述情况的器质性因素,原则上不考虑外伤造成,即使是外伤导致的心理因素造成,由于目前缺乏认定心理因素导致生育能力障碍的标准及方法,也不予认定。对于生育能力的鉴定,通常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有明确的外伤史,不论是泌尿生殖系统的直接损伤,还是由于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生育功能障碍,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外伤;②全面、细致审阅病历,了解其原始损伤情况;③询问既往病史、婚姻史、生育史、性生活史等情况,初步判断其伤前的生育能力情况;④对伤者进行细致的体表损伤检查,找到造成其生育能力障碍的器质性原因,并确保损伤与结果一致;⑤对于通过体表检查无法确定的器质性损伤,建议其进行相关的医学专科检查,如神经诱发电位检查、B超检查等。必要的时候进行活力检测。

在朱广友等[5]报道的19例自述有障碍的伤害案件中,被鉴定为有障碍的仅有2例,本文收集的案例中功能障碍的共有7例,除自行恢复的案例外,其余均为伤者夸大描述,不能鉴定为功能障碍。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不能仅凭伤者陈述,一定要找到造成现有情况的器质性损害,才能鉴定功能障碍由外伤引起,这样才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鉴定结论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秦素,秦建,付招伦,等.768例男性障碍的病因分析[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13(7): 651 -652.

[2]杨文质,等.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男科疾病与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86.

[3]陈利生,王玉瑾,唐庆来,等.男子障碍的定位诊断[J].中国性科学,2005,14(5):3-9.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及全体同学们: 大家好!

浓浓达中情,深深达中爱!首先请接受我们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我们是贵州师范大学赴达溪中学顶岗实习小组的9名师范生。金秋十月,我们响应党和政府“国培计划”的号召,带着期许,载着梦想从森林之城,思贤山下的贵州师范大学来到了龙井街北,帽笔山下的达溪中学,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顶岗实习生活。

两个月的顶岗实习,忙碌却充实、精彩而快乐,这段时光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历程,它也将成为我们以后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刚到达溪中学,校领导细心的给我们安排食宿、介绍校情;老师们热情友善,很快就跟我们拉起了“家常”。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顶岗实习一开始,我们就严格要求自己,以最佳的精神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认真而细心的听课、备课、上课。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的同时,我们密切配合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积极深入班内了解学生状况,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的无限活力和蓬勃朝气。

另外,我们还积极配合学校领导的行政工作,参加过行政值周,在整理校务资料方面得到了锻炼。校领导为人师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深深感动!

在这里顶岗实习,虽然苦过、累过,但我们无悔、无憾;在这里顶岗实习,我们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一方美丽校园,多少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播洒,多少能力和情感在这里成熟。顶岗实习生活是我们大学生活中最真实,最难忘,最有意义的生活。

顶岗实习,让我们消释了初上师道的窘迫;揭开了迷惘的浓雾,让我们明白了“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深刻道理;体会到“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的师道理念;深悟到“愿将心血化春雨,随风潜入育桃李”的教育精魂。

在老师们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都让我们顶岗实习生受益匪浅。在与老师配合的每一天中,在与可爱的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中,我们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了有关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培养了教育和教学上独立工作及与人合作的能力,认识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了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达溪中学是一个大舞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也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无论将来我们从事何种职业,这段宝贵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一生珍藏。

鸿鹄飞四海,真情留达中。昔日我们轻轻地来,今日我们满载而归。寥寥数语,难以表达我们临行前的离别之情和感激之心。春华秋实,落叶不会忘记根的情怀;我们会永远铭记达溪中学给予我们的园丁情怀和教育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