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表述十篇

时间:2023-06-08 17:39:55

职业素养表述

职业素养表述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3×0.2118+4.8+0.1195+3.8×0.2788+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3×0.2118+4.8×0.1195)/(0.1509+0.2118+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4.2×0.2390)/(0.2788+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题)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来源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除思想品德素养得分非常接近外,其他各项得分男生均比女生略高。在专业差异上,理科学生在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上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其他各项得分分数均非常接近;在来源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略高,在专业技能素养这一项上差别比较明显。

职业素养表述篇2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职业特征;职业素养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自己专业化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以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1]职业经理人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明显的职业特征,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经理人职业特征的考察和分析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从社会职业分工类型上的考察

从社会职业分工来看,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与政府官员、法官、军官、学者、医生等职业相比较,表现出以下特性:

1.职业工作的高度综合性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合性,涉及企业资源配置、组织构造、经营管理决策、内外信息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要求其对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布局。

2.职业工作的复杂程度高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极其复杂,他们的工作要利用多种因素,同时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工作决策变量多,目标取舍体系复杂,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负荷,承担巨大的工作责任。

3.职业工作风险性大职业经理人所管理的是整个企业,工作的平台是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核心工作是驾驭整个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保持正确的航向、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动力破浪前行,不被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所吞噬。因此,其工作的风险性极大。如何了解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利用风险,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基本功,必须具有应对风险的胆识和能力。

4.职业目标的多元性职业经理人所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职业目标的多元性。他必须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职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等群体的目标,才能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必须兼顾自身目标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的统一,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运营和发展。

5.职业工作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现代企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知识、技术、文化、观念的集合体,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多样性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同时,企业各行为主体对企业的运行和目标不断提出新的诉求,要求职业经理人不断创新和变换管理方法和手段,满足这些不断产生的新诉求。所以,职业经理人必须引领和适应这些诉求的变化,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创新的引领者。

(二)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的考察

职业经理人产生的逻辑和历史前提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相对分离。考察职业经理人职业特性必须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来展开。

1.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是人,是企业的雇员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或出资人越来越隐退到企业经营现场的背后,人们所看到的是职业经理人操控和管理着企业的运行;现实中也表现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操控权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的“内部控制”。但从制度的安排,即企业(公司)治理安排上,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角色。职业经理人的权利是不完全权利,即企业所有权的部分让渡,受托于所有权,是按照制度安排的有限委托。由于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委托—”链条的存在,出现了所谓问题,即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差异,职业经理人也会利用“偷懒”窃取所有者利益并转移为自身利益。因此,除了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外,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素质上要忠诚于企业,信守承诺。在履职中,职业经理人不得利用信息优势和对其监督的盲区,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必须履行好雇员职责。

2.职业经理人职位获取的依据是其人力资本与岗位职位的匹配性职业经理人工作职位和权利的获取,不是随企业成立自然形成的,而是企业所有者通过设置职位匹配条件,在具备人力资本并与所设条件匹配度较高者中经过选择并达成雇聘合同而获取的。具体地讲,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包括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具体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素养。职业经理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要素,其具有流动性,这也是经理人职业化的重要特征。首先,企业选择职业经理人,赋予职业经理人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权利与责任,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的素养、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这种匹配度决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其次,职业经理人选择企业是根据自身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标准,与企业达成雇佣关系,形成契约。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和职业经理人谈判的过程,这种谈判构成了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的机制。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有一个价格发现、形成、达成的过程。

3.职业经理人所获取的报酬是薪水,即劳动收入如上所述,职业经理人处于雇员地位,其所获报酬是通过管理素质能力的贡献而取得的,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报酬高低,与职业经理人素质和能力贡献相挂钩。一般地,要提高报酬,必须通过提高素质和能力贡献而实现。在这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有明显区分,企业主所获取的是企业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剩余,而职业经理人所获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现代企业为了激励和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贡献力,为企业增加利润,把一部分利润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机制和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为了促使职业经理人从长远上推进企业持续发展,在企业治理结构中,也赋予职业经理人部分企业股权,其目的也是激励职业经理人树立长远意识,谋求企业长远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是属于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没有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

4.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企业生产经营是一个由多个主体承担不同职能和责任的系统,但居于中心支配地位的是企业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核心团队,企业首席执行官居于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对企业负有契约所规定的责任,因此,职业经理人必然也必须具有担当精神。

5.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多方利益的协调者职业经理人生产经营中,居于领导和指挥中心地位,必然成为企业多方利益的协调者。

6.职业经理人是企业战略决策执行者,又是经营管理决策制定者在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雇主的人,必须贯彻和落实企业的战略决策,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者;企业的战略决策又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和过程得以执行的,因而,职业经理人必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者,并将经营管理决策变为企业员工的行动。

(三)中小型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性分析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中小型企业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无法在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往往在某一细小产品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通过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生产和服务效率,站稳市场,并通过与大企业建立密切的专业化协作关系,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自身建立稳固的发展基础。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利用自己“小、专、精、快”的优势和特点,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成为创新的主体力量。与中小型企业的这些特点相适应,中小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具有与大企业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职业特点:

1.中小型企业组织层级较少,管理职能分工宽泛,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综合通用能力和通用知识,以兼顾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

2.适应中小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反应敏捷、决策果断等决策特点。

3.适应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创新探索精神。

4.适应中小型企业需要开发各种协作渠道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合作共赢意识。

5.适应中小型企业经营灵活、但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应对困难和敢于担当的职业心理。

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分析

(一)职业素养的特性

职业素养是由某种职业所决定的在其职业岗位上从事工作、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或遵从并作用于职业行为的品质要素或规范的总和。职业素养具有三种属性:一是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具备的素养,如相互帮助,待人诚实,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等。这一属性可以概括为“做人”的基本素养,即人的养成。二是作为社会职业共同的职业属性,如热爱职业,遵守职业操守,讲究质量,尽职尽责等。这一属性可以概括为职业通用属性,即人们选择或从事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做事”的养成。三是属于职业的专业性所决定的职业素养,是由专业特性所决定的,如职业经理人职业的专业特性要求团队合作、尊重下属、统筹意识、遵守商业秘密等。这一职业素养属性与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相联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二)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组成要素的选取原则

应当说,对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等组成要素在其身上有一个客观的存在和体现,立体地、交织地、混合地依存于职业经理人身上。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各自从不同的层面、侧面、角度对其进行理论描述,但理论的描述同其客观存在一样,对其要说明的职业素养组成要素和内容,也存在相互交叉、相互说明,内涵汇杂、外延相叠的现象。要评价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对这些存在和体现必须进行定义、选取、分解、区分、切割,对组成要素内涵和外延进行纵向梳理、横向划分。为此,必须确定选取、梳理和划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测评的指标体系应以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等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我国企业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职业素养要素内容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筛选,能够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测度。

2.针对性原则。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组成要素内容的选取,必须与职业经理人职业特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特点对职业素养的需要。

3.导向性原则。职业素养内容要素的选取,要能够促使职业经理人培养修炼和完善职业素养,适应履职需求,给职业经理人以明确的导向。

4.相对分离归类原则。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五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包含、含义类同性的理解和描述进行相对分离归类,把具有同一或同意的描述和理解进行分离。如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作风中都含有诚信、信用、信守诺言等方面的表述,我们把它们进行相对分离,把诚信放到职业道德里面描述,在职业精神里不再进行诚信的说明;再如,关于创新的的表述,在职业精神里可以进行表述,在职业作风里也会涉及,我们把创新进行分离,放到职业精神里进行描述,更加突出创新素养对职业经理人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上述相对分离,进行相对归类,把具有同一或同意的内容归放到一类素养里进行说明。

5.突出性原则。职业素养涉及职业经理人职业精神、价值观、道德、作风、心理等诸方面的内容,层次性有所不同,职业精神居支配地位,职业价值观居认识判断地位,职业道德居内敛地位,职业作风居行为表现地位,职业心理居基础地位。在对内容进行分离和归类时,为了突出某一方面内容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以放到具有全局影响的素养要素里进行描述。如对敬业、创新等内容的描述,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里均有涉及,我们把其放到职业精神里进行说明,意在突出敬业和创新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6.综合兼顾原则。涉及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繁杂,在进行分离归类时,往往会顾此失彼。为了尽可能地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必须综合兼顾,防止遗漏重要内容。

7.实践取证原则。在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要素内容进行选取时,必须坚持来自实践和多数认同的原则。在进行梳理和归纳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理论文献的整理研究,同时对多家有关企业咨询,并对进行职业经理人评价的机构进行调研,参考了大量的有关职业经理人的调研内容。

(三)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构成要素

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经理人,由其地位、职能和工作特点所决定,使其处于能力冲突、利益冲突、道德冲突、信念冲突和价值观冲突的多项选择之中。作为一个“契约人”,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履职能力,但经常处于能力与职责是否匹配的冲突之中;作为“经济人”,既要履职完成契约任务和目标,也要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作为“社会人”,既要带领企业履行社会职责,也会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作为“道德人”,既要带领企业履行企业道德,同时还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追求自身的名誉和声望。所以,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必须也必然体现在多种冲突的选择中应当具备的品质要素。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立体式有机组合体,本质上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性和工作性质需要与其个性品质相匹配的集合体,它既作用和影响职业经理人所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也影响职业经理人本身择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确定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五个构成要素。

1.职业精神:主要体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追求,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和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精神既要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又要着重体现职业经理人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总体上体现和反映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经营管理企业这个特殊职业领域的精神追求,并与企业的精神追求相联系。职业经理人的精神追求,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2.职业价值观: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职业取向和判断准则。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经理人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应当与所在管理岗位相匹配,当然也应当与所在企业的类型、特点相匹配。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作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即在管理活动中,会依据他们的价值取向做出判断,决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3.职业道德: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约束性及在职场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促使职业经理人形成履职自觉和自律性。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具有契约规定的权利和责任,在许多方面体现为自主自决和自我判断行事,具有德性和德行是保障权力运用得当和担当责任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其约束性。

4.职业作风: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履职行为的表现形式和行事风格。职业作风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每一个特定的职业经理人,由于所受教育、知识储备、行为修养以及实践经历不同,在职业实践中会有不同的个性化作风。不同的职业作风会对工作绩效和企业经营管理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同一决策和行动面前,不同的职业经理人会有不同的作风表现,职业作风具有与个性品质相关联的表现形式。

职业素养表述篇3

关键词:专业培养目标;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81―05

一、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均担任过语文教师,一线的教学实践让人深切体悟到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在人才培养上的极大差别,比如在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结构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普高语文和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要求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保持语文学科属性的前提下,普高语文更注重学术性,中职语文更侧重应用性,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的修订上,新大纲更加重视职业岗位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阅读”与“表达”这两个部分强化了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内容,并明确了具体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基本落实。比如,在第二模块(职业)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这就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在具体的语文写作教学板块中,普高语文写作则“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尝试创作小说、剧本”“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等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写作,中职语文写作则要求写好日常应用文和常用文体的作文。

面对以上不同的要求,本应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有针对性的、有时效性的写作教学。但实际上,反观自身和综观周边同行的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却发现“普职同化”现象特别严重。

(一)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普职同化”的表现

“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仍被大多数中职教师采用,大部分教师的写作教学处于自由状态,确定作文题目和时间的随机性大,确定写作的标准和序列的随意性强,或按照“主题式”项目来进行写作训练。而学生一方只能像普高生一样“兵来将挡”,主体性严重缺失,不愿主动和教师沟通,不愿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思,表达方式趋于僵化和机械化,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造成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普职同化”的原因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得比较缓慢。大部分教师自身在学生时代接受的语文教育就是普高化教育,他们留存在头脑中的普高情结和普高式教学因子很难磨灭。而中职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部分的设计和编排存在实用性不够的问题,教材没有序列性,写作部分与单元阅读篇目之间缺乏一定的关联,写作训练的职业特色明显不足,其中的作文指导大而空。

(三)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普职同化”带来的后果

1.学生写作动力不足,对写作普遍报以消极应付心态

中职生本就经历过一次和普高生的恶性比拼,并成为在比拼中失败的一方。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合格水平,一上作文课写作压力就很大,完全处于被迫的应试写作状态,缺乏一定的成就感。

2.教师面对学生情况束手无策,专业化成长备感迷茫

与普高同化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程序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写作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这时就会出现“你要我写,我偏不写”的学生进行无声的抗拒,让教师在无力应对中备受打击,影响到个人工作热情。

基于以上“普职同化”现象带来的种种弊端,笔者意图改变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为探索一个有效的、可操作的中职写作教学设计的新途径服务。

二、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重新确定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依据

1.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考虑

(1)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国家教职成[2009]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了中职培养目标,在中职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各省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确立了各专业具体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别。一致处主要有:

培养的人才均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与行业变化需要相适应。

培养的人才均突出技能型和专门化。

培养的人才均面对一线工作(服务或生产)。

培养的人才均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作风。

培养的人才均需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需要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从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出,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和能力要求存在很大不同。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两个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概括出,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计算机网络专业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构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拓展迁移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服务意识(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2)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

笔者采用个别访问方式向多家企业单位进行了访问,主要访问了本校毕业生比较集中的两家单位的负责人(其一是临平沃尔玛超市,其二是南方泵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访问:

当您招工面试的时候,您感觉职高生和普高生的语文能力有什么不同吗?

您认为本校毕业生的语文能力能胜任贵单位的工作需要吗?

您认为职高生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比较欠缺?

您认为职高生的写作能力能适应工作需要吗?

您认为应着重培养职高生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

除此访问调查外,笔者也对其他企业(如顿力集团、华鼎集团、益利素勒有限公司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这些访谈和调查情况可以看出,企事业单位对中职生的工作态度尤为重视,在语文能力上比较重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在普职学生文化素养上的差别方面,职高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包括口语与写作)。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最该具备又最缺少的内容,而且基本上成为学生适应和胜任工作单位需要的重要因素。

所以,语文教师针对不同毕业走向的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写作教学目标,把服务学生就业和继续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尊重语文应用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2.基于学生现状和学生需求差异化的考虑

(1)不同专业学生现状的异同

为了解中职生的真实写作现状,笔者于2014年5月对杭州市3所学校(临平职业高级中学、良渚职业高级中学、乔司职业高级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和内容都和中等职业语文的写作教学情况密切相关,师生提供了最真实、最根本、最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可信度和有效度较强。通过翻看中职生作文本和随笔本,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多。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写作的喜好程度各不相同(见图1),作文基础能力和写作内容选择趋向(见图2)也有所不同。

学情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基础性课程要面对的班与班之间学情的差异非常大,学情的不同必然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施阶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内容。

(2)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异同

除了以上客观的和主观导致的现状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期待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对学生写作现状进行调查的同时,笔者也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三类专业学生期望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期望有明显不同。就听说训练内容而言,旅游专业学生对此内容的倾向就远远强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这些不同,正是学生基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而提出的。语文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这份问卷调查不仅向我们证明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确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3.基于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考虑

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印发,下文统一简称为《大纲》)里明确提出的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中职培养目标有相当的一致性,目的都是“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而在实现方式上则强调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加强语文实践”和“应用能力”。

基于此课程任务,《大纲》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目标中语文课程仍被定位在“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以及“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应该顺应语文总体课程目标,将原来单一性的、不分专业特点的作文教学目标改成弹性的、结合专业的目标,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兼顾不同就业和不同职业的需要。

由此,在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教材仅粗略进行理工与服务类分类的情况下,笔者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常规写作教学目标基础上分层次设置,将语文对学生的多元影响和要求转化为不同专业的具体专业能力,以此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素质训练和素质培养服务,形成具体的职业特色。

(二)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

1.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对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基本目标的考量上,笔者从写作能力的输出点(即学生经过学习需要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求)出发,逆向思考写作教学的输入点(即“教什么”),力图让语文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并重,培养中职生的语文写作通用能力,从而确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写作目标:

(1)我的人物最形象(能多方面选择有用、典型、新颖的素材,利用多种人物描写方式描绘典型人物);

(2)我的事件最动人(能抓住事件的要点,准确、生动、清晰、有条理地叙述完整、动人的事件);

(3)我的景物最别致(能有效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抒写别致的景物);

(4)我的语言最贴切(能在对他人文章的仿写、缩写、扩写和改编中形成自己个性化、切适性的语言特色);

(5)我的结构最讨喜(能根据不同的写作需要,谋划材料的主次、轻重、详略、虚实等,合理地安排段落层次);

(6)我的情感最真实(能真实表述对生活现象的直观印象,学会“有我”“真我”的表达);

(7)我的分析最入理(能结合生活实践,清晰、客观、辩证、有条理地表述自己对人、物、事、理的看法,并能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8)我的应用最自如(能根据特定的职业需求,书写各种格式规范、表意明确、形式多样的应用文书)。

2.不同专业的写作能力水平描述

(1)计算机专业的写作能力水平描述

能根据写作需求,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用信息,搜集有用的、典型的写作素材;能在职业需求下,运用规范的语言及格式进行语言组织和信息沟通,准确、有条理地对人、事、物、理进行叙述、描写和分析;能结合写作要求,对文章字、句、段、篇进行各种选择性处理;能将各类素材和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的加工,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交流文稿;能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图文介绍,并阐释和解析行业内多样化的文稿信息;能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加工,并撰写解决方案。

(2)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写作能力水平描述

能抓住人、事、物的特征,进行清晰、完整、生动的叙述、描写和说明;能有效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抒写别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对生活及特定职场情境中的相关诉求、事理等进行较清晰的、较有条理的叙述;能快速识别文章的优劣,并运用相应的优化技巧和应急处理方法妥善进行修改和更正;能根据不同的写作需要谋划文章结构,进行主次、轻重、详略的选择,合理地安排段落层次;能根据特定的职业需求,书写表意明确、形式新颖的应用文书。

(3)财会专业的写作能力水平描述

能运用恰当的科学方法实施各项调查,采集相关信息,拟定相关写作提纲;能结合生活及特定的职场情境,对人、物、事、理等进行准确的、严谨的描述;能结合生活实践,较清晰、较客观地表述自己对人、物、事、理的看法;能对各种文字信息进行适当的统计和分析,并进行基本优势写作战略的选择;能够运用统计软件对文章进行搜集、验证和评估;能运用规范的语言及格式,撰写各种财经应用文。

3.不同专业的写作教学目标举隅

【案例】以写作教学“我的人物最形象”(基于人物写作)的教学目标四种情况的设计为例,来说明不同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

(1)通用于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不同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和个性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提高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不同的人物形象特征,认识身边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2)适用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作文材料中人物形象的种种描写方式,学会把握细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条理的、准确的叙述完成“人物猜猜看”游戏,在猜人物的过程中抓住人物基本特征,并尝试简笔绘制不同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及描写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学会由此及彼的迁移和创新,并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同学情感。

(3)适用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作文材料中人物形象的种种描写方式,学会迅速辨识人物核心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的、清晰的叙述完成人物转述,在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及时抓住对方的叙述要点,并能快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语言沟通能力和相互服务的意识,在各种人物形象的认识中对同伴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具有专业导向的教学目标(适用于财会专业)

【知识与能力】赏析作文材料中人物形象的种种描写方式,学会对人物核心特征的正确评估。

【过程与方法】采用准确的、客观的叙述性语言完成个人对文章的初步表达,在润色修饰的过程中及时更改叙述方式,并能严谨对待字词句的语法错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个人语言表达中的严谨意识,在各种人物形象的认识中能对自身进行回顾和反省。

以上有关“我的人物最形象”写作的四种教学目标设计的对比,很明显地呈现出专业导向教学目标的切适性。在通用的基本写作教学目标和差异化的具体专业写作教学目标下,教师可以自主拿捏,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未来人才发挥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写作个性。

三、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确定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的原则

依据写作教学目标和各专业培养目标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进行写作教学内容确定时,笔者认为应该力图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依据职业需要,突出应用写作

在应用文写作中,不仅需要考虑跨职业、行业使用的通用型文体,如慰问信、祝贺信、求职信、记录、发言(汇报)提纲、合同、计划、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还必须结合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补充教材以外的、在专门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用型文体,尤其从学生专业课的角度考虑,开设相接近、相衔接的应用写作课程。

2.结合专业特点,注重职业素养

在进行具体的写作教学时,采取什么样的写作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特点,依阅读“输入”的具体情况和契机而变化和择取。并且,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还需根据专业需要渗透进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内容。

3.融合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能力

中职文化课教学肩负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让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相关联,让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善于挖掘已有教学内容的专业因子和职业元素,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实现语文素养习得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接轨。对于同一个写作教学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所教专业的不同特点,要求各专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写作。

(二)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

1.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基本内容

以下内容是笔者综合我国传统写作课程内容研制而成的中职写作教学新内容(表1)。内容上突出两个方面:(1)重视教学“知识”,内容涵盖作为“类”的教学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和写作过程知识;(2)追求具体的、有指导性的、便于教学的知识内容。

2.不同专业写作教学内容举隅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背景下,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来选择写作教学内容能够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利于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下面,笔者在不同专业写作能力水平的要求下,尝试选择和重组适合专业需求的写作教学内容,以两个专业的写作教学内容为例,列举如下(表2):

写应用文,根据学习、生活需要,掌握便条、单据、记录、启事、通知、计划、总结等常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策划书、应聘书、求职信、海报、简报等应用文的写法,做到语言得体、内容符合要求。

旅游

专业写记叙文,能注意细节的提炼与描摹,抓住人、事、物的特征进行多种方式的表达,语言形象、生动。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有条理。

写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材料和观点保持一致。

写语段和篇章,均能做到思想健康,语句通顺,融入个人情感,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应用文,根据学习、生活需要,掌握便条、单据、记录、启事、通知、计划、总结等常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掌握导游词、解说词、欢迎词、旅游合同、旅游广告、商品说明书、项目设计说明书、旅游项目可行性报告等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正确、内容符合要求。

以往,写作教学内容较疏离学生专业生活,于是中职生看不到语文对生活的意义,从而丧失学语文的兴趣。以上笔者构建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的写作教学内容从中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来进行调整,从表2中的加点字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不同内容。根据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现已重组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这是科学地进行写作教学的前提,为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职业素养表述篇4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承担着特有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层次、类型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势必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模式以及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一步优化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成本,指导学生开展有特色、富有实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着手,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启示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的人口素质,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方面,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竞争激烈,高职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特别是在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上,出现了企业“有岗无人”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构建富有实效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社会、学校、学生都十分重要,这既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必须既体现特色又富有实效,这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也需要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职业生涯的理解,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开拓创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过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出现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很多的争论,但近年来趋于一致,目标逐渐明确,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总的看来,各阶段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过了以下的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实用型人才”、“专门人才”等。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突出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从以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并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与性质。总的来讲,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即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3)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4)工作场合和岗位面向基层第一线。

2.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经常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述,那么,怎样来理解不同的人才类型,对我们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才类型通常按“二分法”分类,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中,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据此,社会人才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仅有分工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作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这两类人才重叠交叉之处也有很多。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后,学术界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存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高技能人才即“能工巧匠”,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在现场生产工艺、机电维修、模具制造等现代加工设备还无法解决和保证的领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优秀技术工人。有的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最新的一个表述,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表述。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类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实际操作型人才,是完成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继工序的人才,因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一个合格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这个要求主要反映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方向。这里的生产第一线,包括了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生产第一线的人才。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思路

1.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面向就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眼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一线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贯穿于全过程之中。高职教育也不同于中专中技,只注重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学习,高职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把相应科学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基础知识。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具备的相关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基础,也为真正落实“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提供基础。

2.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强调将企业的生产实际在日常教学中得以体现,力求真实地模拟企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力求学生毕业时实现直接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对接。为此,各个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学校“双主体”,强调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构建更应该注重与社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了解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并把现实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应着眼于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人职匹配,减少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使个人在职业生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高职教育的办学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是热门专业,也就是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人才市场比较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毕业生就业后,也往往出现毕业生频频跳槽的现象,这不但不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大大地增加了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不利于高职毕业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候,应注重引导学生找准“职业锚”,确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4.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着眼于解决学生3-5年内的职业发展定向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性生产,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进行更新,将会落后。另外,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个人不能尽快地适应这种发展,也有可能落后于社会。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谁都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学习掌握终身所需的知识。高职教育也是如此,高职学院绝对不可能通过几年的教育就把学生一辈子所要用到的知识传授完毕。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重点引导学生规划好毕业后3-5年的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发展,而非一步到位,让学生为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做好确切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晓梅.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发展对策探微[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11-10.

职业素养表述篇5

1.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搞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合理结构)是体现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的重要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高职教育的质的规定,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具体化。只有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确设计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正确把握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做到健康和谐发展,真正实现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职业教育的贡献。因此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认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必须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阐述。总体上看,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而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日益明确,而且越来越接近职业教育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办高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等。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1.2.1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1.2.2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2.3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而对高职人才的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1.2.4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1.2.5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1.2.6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诚信、敬业、有责任意识、遵纪守法,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以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并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与性质。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虽然表述不同,但有着以下几个共同要素:1)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知识型和研究型人才是有差异的。2)高职培养的人才层次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即现在提出的所谓高技能型人才。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相结合,以岗位为驱动来组织教学。达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4)工作目标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5)工作岗位是生产第一线。

2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1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自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电信运营商的加入,电信市场的竞争层次更高,竞争更加激烈,范围更广,迫使我国通信行业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电信市场将进一步打破垄断、促进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有效竞争结构。随着国内通信产业从基础电信运营到综合信息服务;从电信技术到信息通信技术(ICT);从关注信息的传输到关注信息的应用;从单一业务到多媒体应用。通信技术领域也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卫星通信),通信新技术不断涌现(扩频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通信领域的“热点”层出不穷(CDMA、XDSL、ISDN、蓝牙、WDM),各种通信技术又不断的相互渗透(扩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的特点。各大通信运营商要立足于通信市场,就势必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掌握通信新技术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事情,是高等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项目执行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虽有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类专业,但由于他们对通信行业研究不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准确。同时由于没有很好的吃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通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通信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通信企业岗位来确定培养目标。(2)培养目标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技能要求和职业培养上没有特色。(3)培养目标沿袭普通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没有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2.2确定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法途径针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确定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的问题,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跟上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实现:首先组织专家下到通信企业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收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根据通信工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归纳岗位能力;再次将岗位归类到相应专业,根据岗位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社会综合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最后根据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开发新的学习领域。

2.3统一规定通信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最近几年,我院分别派出部分教师到湖南省乃至外省的各个电信公司和其他通信运营商进行调研和考查,在对通信技术、宽带通信、光纤通信、通信工程设计与管理、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优化、计算机通信、通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以及将来几年内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各个运营商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特别是对通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了很大改变。我院为适用市场的需要,加强通信类专业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完善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建设,为湖南省通信企业乃至中南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统一规划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3.1光纤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通信企业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光纤通信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光纤通信业务能力;具备通信终端设备的维护技能;主要在通信工程公司、通信设计公司、通信运营公司宽带维护部门等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3.2通信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既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有从事通信技术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工作在通信系统、程控交换设备、现代电器、通信终端等领域的与通信技术相关的产品生产(工艺、调试、检测、维修)、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代维公司等通信企业,培养熟练掌握电子技术,交换、传输、数据和线路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交换机务员、传输机务员、数据机务员、工程设计施工员、社区经理、基站建设与维护等岗位相关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3.3计算机通信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面向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培养具有牢固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维护管理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可适应电信、计算机网络、广播通信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事数据通信网络内各种传输、交换、路由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数据通信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数据通信业务及互联网业务应用与研发等工作。

2.3.4宽带通信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主要面向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代维公司等通信企业,培养熟练掌握电子技术,交换、传输、数据和线路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数据机务员、工程设计施工员、综合网络管理员、基站建设与维护等岗位相关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3.5通信工程设计与管理专业紧跟通信服务市场变化,紧跟通信服务市场人才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通信建设服务企业急需的通信工程设计员、通信工程监理员和通信工程管理员三大职业岗位。在高等教育的基本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重视职业态度的逐步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掌握通信工程设计、监理、管理技术,并侧重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协调能力、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和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为通信设计企业、通信监理公司、通信建设企业输送优秀的高级技能型实用性人才。

2.3.6通信电源面向通信行业培养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对基础电信网络中的交换、传输、电源设备及网管监控系统进行维护、值班、调测、检修、障碍处理,初步具有通信电源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2.3.7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专业面向移动通信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通过职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知识、基本能力知识、核心能力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培养达到基站查勘与设计岗位、基站工程建设岗位、基站设备日常维护岗位、2G/3G网络优化岗位、网络管理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核心技能水平,同时适应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适应社会能力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2.3.8移动通信专业面向移动通信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通过职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知识、基本能力知识、核心能力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培养达到基站查勘与设计岗位、工程建设岗位、基站设备维护岗位、手机产品生产岗位,网络优化岗位、手机销售及维修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核心技能水平,同时适应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适应社会能力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2.3.9通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和管理基础理论,具备市场调查、预测、统计分析和决策的能力,熟悉通信业务,具备通信市场营销实践能力,具备通信业服务支撑能力,在通信企业、工商企业或相关行业第一线从事营销及管理工作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蓬勃发展良好的态势,特别是面向通信业务营销的紧缺人才需求,在深入通信行业和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通信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市场营销专业划分为2个职业岗位群,即侧重于通信行业的产品销售岗位群和客户服务管理岗位群。

3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关系到学院的持续发展大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做到科学合理。那么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满足那些要求呢?通过多年实践,归纳如下标准:

3.1符合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

3.2符合通信教职委对通信人才要求。

3.3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规格表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3.4培养目标能主动服务于地域经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素养表述篇6

基于上述分析,本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德、智、体、劳、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本职业较完备知识的,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适应现代厨房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烹饪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面向是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五个职业: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营养配餐员[7],定位于大、中型餐饮企业的各岗位工作,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也是课程目标的框架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这三方面应体现:素质教育按教育组成部分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与职业相结合,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体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教育应定位于特定的职业实践教育情境中,避免静态的知识教育和孤立的技能教育,两者实现融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以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继续学习与发展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目标,实现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一)素质结构1.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烹饪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2.应具备良好的现代服务从业人员心理素质、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烹饪专业素质及良好的审美素质和专业美术素质;3.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适应烹饪体力劳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就业、创业观念及良好工作责任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成就感。

(二)知识结构1.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2.应掌握现代服务从业人员应有的心理知识、本专业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中国饮食文化的一般知识;3.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厨房生产的科学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及厨房安全生产知识。

(三)能力结构1.应具有较好的中文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一般的专业英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计算机学习和为厨房工作服务的能力;2.应具有较强的厨房各岗位生产专业技能、良好的厨房各岗位生产工作方法及解决厨房生产技术问题的方法和一般能力;3.应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厨房各岗位管理的一般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创新菜点和技法的发展能力;4.应具有较强的承受厨房工作压力的心理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较好的创业能力。

二、本专业职业能力规格的制定

职业能力规格主要表述职业岗位工作中的技术标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或条件。根据厨房生产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或条件及厨房各岗位生产的技术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五个相关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相结合,制定本专业职业能力规格。以下仅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主要岗位职业能力规格的制定为例,加深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工作任务反映岗位工作要求,指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它不仅包含该岗位工作的技术要求,更从工作程序规定了日常工作职责,是日常工作的具体化。因此,以工作任务驱动,制定岗位职业能力规格,不囿于单一的技能培养,更能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为企业服务的宗旨。本专业基本职业能力规格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相对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规格则是采取职业分向培养的方式达到本专业规定的其中一个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培养目标。

(一)中式厨房烹调岗位职业能力规格1.工作任务:烹调原料的鉴别与选用,烹调原料的初步加工,烹调原料的精加工,烹调原料的组配,菜肴的装饰美化,烹调原料及成品的保管,烹调器具设备的保养,厨房日常卫生工作。2.职业能力规格(1)基本职业能力规格:能掌握常见调味料的识别方法,能根据菜肴制作的风味要求正确选用,能完成常见烹调原料预加热处理、干货原料的涨发工作,符合质量标准;能运用炒、熘、爆、炸、蒸、煮、烧等烹调技法完成具有当地风味的菜肴制作工作,符合菜肴质量标准,能独立完成烹调岗位的日常基础工作。(2)目标职业能力规格:在达到上述基本职业能力规格的前提下,能掌握较特殊调味料的识别方法,能根据菜肴制作的风味要求正确选用;能完成较特殊烹调原料预加热处理、干货原料的涨发工作,符合质量标准;能完成其他地方风味典型菜肴的制作工作、当地风味中档宴席制作工作,符合菜肴质量标准;有较强的岗位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工作能力。

职业素养表述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口语交际 课堂训练体式 构建策略

一、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1.时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跨越农耕社会,迈入了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个知识化、信息化、商品经济时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际活动频率日益增强,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得到了飞速发展,各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争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竞聘上岗等,都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因此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重任。事实也证明: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学科――中职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把“以人为本、人的素质”当作教育的核心。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人的重要素质,是教育本身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且就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三个模块的要求,见下表。

能力要求

三个模块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2009版)

基础模块 口语交际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达到相应等级要求。听话时耐心专注,理解说话的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交流

职业模块 口语交际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拓展模块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学会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用语简洁,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

在此,笔者只研究“基础模块”阶段,其他两个模块将在后期文章中展开论述。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3.教学实情的驱使

当前语文教学的实情着实令人担忧。课程改革10年之久,可是中职学校、教师依旧我行我素,重视读写教学、应试教学,长期漠视、忽视口语交际教学。总以为中国人说中国话没问题,日常生活交往就是在进行口语交际,没有必要专题训练;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可以说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有学者对中职语文课堂口语训练做了一个调查,除了朗读教学有90%的老师在进行之外,其他口语技能训练几乎就没有超过40%的老师在经常进行,绝大多数时间就是在课文解读、写作训练、试卷分析。试想这样的教学结构,学生的口语素质怎能提高?

再看中职学生,他们以为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一技之长”是他们的学习目标,漠视语文学习,忽视口语交际训练。然而他们大部分学生毕业就面临择业、竞聘等现实问题,口语交际就是他们的敲门砖,因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构建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训练体式迫在眉睫。

4.口语现状的逼迫

中职学生的口语现状极为复杂,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学困生、问题生情况愈甚。其语文基础薄弱,使得普通话南腔北调。心理问题存在,使得口语交际心存隔膜。口语技能缺失,使得说话语无伦次。更有甚者,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思想品质,在人际口语交往中往往“出口成脏”、恶语相向,有的恶性事件就发端于小小的口角之争,这些所暴露出来的口语交际基础、习惯、修养、能力等问题着实堪忧。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口语交际的有效模式,帮助学生们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冷点、盲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强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并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带动语文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特提出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堂训练体式构建策略。

二、如何构建“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堂训练体式”

基于口语实情、大纲要求、教学规律、认识规律、已有经验、未来目标等,笔者提出了“三段式、阶梯式、递进式”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堂训练体式策略(基础模块)。

1.“三段式”

任何一堂课都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根据共性的认识规律和实践操作规律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采取“三段式”口语训练。规划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重点,而又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概括表述为:一是课前解心结,排除学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二是课中分阶段,专项、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课后重实践,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运用能力。

2.“阶梯式”

根据中职语文口语交际(基础模块)的内容要素、能力目标、操作可行的原则,可以设立不同层级的“台阶”构成“阶梯式”口语交际课堂训练体式。

(1)一级台阶:解除学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课前,探究多种方法切实解开中职学生的心结,消除心理障碍,为后期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奠基。心理是隐性的内心情绪,如何打开中职学生的心结,消除口语交际心理障碍,这是进行良好口语交际的前提,可采取以下有效策略进行。

一是多形式调查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心理状态。首先采用直接问卷调查形式,设计表格让学生真实填写,然后统计归类。其次就是通过学生个体在学习、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表现,查找、评估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第三是通过老师、学生、家长等反馈意见进行心理探究分析。四是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生理情况、生活环境、成长遭遇等,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知识去把脉他们的口语交际心理动态。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究,摸清了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心理障碍,这为口语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查找产生不同口语交际心理的原因。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口语交际的“心理病症”,诸如:畏惧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害羞心理、自闭心理、依赖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让一些学生们不敢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回答问题,甚至在生活中也是不动声色,闭口不言。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多渠道、多方法、多领域查找病因,然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三是探究解决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的有效路径。教师课前要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释放口语交际的心理负担。我们试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处于平等地位的,让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发言。其次营造出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课堂氛围、学习气氛,这样的氛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疑虑,认识到在他人面前发言也不是很难为情的事。第三对有生理缺陷、有不幸遭遇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人文关怀、生活帮助、心灵慰藉,让他们有生活的勇气,有乐观的情绪,才有利于他们的读书学习、人际交往。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师生均应该跳出应试学习、成绩评定的圈子,从时展和终身需要的大语文范畴认识并思考口语交际的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说话训练的自觉性和提高说话能力的自信心。

(2)二级台阶:培养“说话、听话”的口语交际习惯,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课中,每天坚持讲课前5分钟“说话、听话”训练,这个5分钟时段雷打不动,不能挪用。这一阶段训练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心理,规范使用普通话,养成说话简明、连贯、得体的习惯。也要培养听话的习惯:听完整、听明白、听深入。如:每天我们让两位学生登上讲台说说自己当天的见闻趣事,让同学聆听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并在下发的评价表格中就其心理、仪态,口语语音、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是否规范予以记录,进而矫正、提高、培养他们的听说习惯与技能。

(3)三级台阶:培养“朗读、复述”口语交际能力,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课中,后40分钟,我们采取不同层级、课型和操作方式进行。第三级台阶,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复述训练,也可以是专题的朗读、复述训练,力求多形式,多角度、多内涵实践研究。诸如专题朗读课:中职语文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戏剧,我们要去发掘这些经典美文为我们口语教学服务。如《离太阳最近的树》,深情朗读就能感受到毕淑敏的文字魅力,就能感受到红柳生命力的顽强,就能感受到人类的对大自然的残暴!这些文字的魅力、内容的深邃就是最好口语训练材料,它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能培养语言的情感性、冲击力,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自己口语的表现力。“朗读”之后,可以进行课文“复述”,看看复述重点、语言流畅、思维连贯是否达到要求。

(4)四级台阶:培养“介绍、交谈”口语交际能力,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专题设计“介绍、交谈”课型,或者结合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进行。如:结合写作教学进行口头作文。在写人记事作文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自我介绍”,或对班级的某位同学进行外貌描述,让同学们判断是谁。这样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口头“写作”说明文,介绍相关的事物、事理,然后同学们交流心得、直陈利弊,达到很好掌握“介绍、交谈”的方法、技能等。

(5)五级台阶:培养 “演讲、发言”口语交际能力,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专项口语训练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中,要有一人专门负责这方面的训练,课堂上讲述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演讲比赛、电视录像的观摩,并在班级和学校举行演讲、发言、辩论比赛,着力培养他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口语思维能力,促进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参与者要深入探究实施策略。

(6)六级台阶:培养 “应聘、述职”口语交际能力,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根据职业特点,课堂上模拟设置相关情境进行口语训练,旨在掌握应聘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着力培养他们口语应用能力,促成语言得体、心理镇定、仪态端庄,达成应聘成功的目的,还要积极探究述职的特点、方法、策略。

(7)七级台阶:在实践中运用各种口语交际手段,培养口语交际运用能力,探究其特点、方法、策略。课后,是课堂的进一步延伸。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后巩固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特别是口语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课题组要专门负责组织实施。要特别重视每个“台阶”后的专项运用以及各项技能综合运用的课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中职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有很多的社团组织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口语交际平台:如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篮球队、歌舞剧团、文学社、护校志愿者组织等,可以利用他们的竞选活动、平时组团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运用能力。

中职学生有专门的实训课,学生将下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或者是企业工厂、商店街道、田间地头、农贸市场等,直接把学生置于口语交际的环境之中,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口语表达,并在实际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口语训练的得失,并且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素养。

3.“递进式”

我们绝不急功近利,也不胡乱拔高,而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引导中职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间上遵守“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内容上遵循“解除心结―分台阶培养专项技能―实践运用”渐进式训练步骤,特别强调只有一个台阶完整结束之后才能进入下一层级的台阶训练。实施策略上遵循“理论奠基―实践训练―问题反馈”递进式模式。每个“台阶”要根据内容层次、难度系数、学生实情等分配时间、安排教师、实施活动。

口语训练体式构建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

一是中职学生口语交际心理探究。

二是中职语文口语交际各种课型设计、实施策略。

三是中职学生普通话表达习惯的培养。

四是中职学生各种口语交际手段的特点、方法、技能技巧及其训练与运用。五是中职口语交际中激励、评价机制的探讨。

职业素养表述篇8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主权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职业素养表述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职业发展阶段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G712.3;U472-4

随着技术革新,、岗位工作复合化,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的操作型技能人才不再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汽车维修专业通过调查、实践专家研讨、教学分析研讨等,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下简称“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了一体化课程。通过6年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还锻炼出了一批一体化教师,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

在人社部关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指导下,汽车维修专业组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调研了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段调研;充分分析了汽车维修工的职业发展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召开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分析研讨会,选择了汽车底盘机械系统维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等9个任务领域作为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构建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按工作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开发汽车空调维修一体化课程。

1.开展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是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核心工作之一,参照企业任务书或工单的形式。主要包含工作任务的来源、工作任务的含义、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三方面内容。

2.分析任务工作过程,确定工作与学习内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提炼出工作与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对象、设备、工具与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等。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职业能力目标。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具备汽车空调维修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方面的目标,并能独立完成汽车空调日常维护等4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养成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4.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情境。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按学生认知规律,采用递进或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呈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汽车空调维修学习情境设计如下表。

5.根据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程建议为教学班为单位,分小组在汽车空调维修工作站内实施教学,并建议连续安排4周完成课程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基本环节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一体化教学基础上灵活采用大脑风暴法、引导课文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6.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过程评价,评价要素主要有学习态度、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7.根据教学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安排一体化教师上课。根据教学需求,充分利用教学硬件环境建设工作站、开发学习、工作页、课件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二、一体教学实践

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是开发一体化课程的关键技术。开发一体化项目课程时一定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可参照企业任务书或工单的形式。

2.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关键技术。学习情境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是最关键环节,按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是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并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开发学习工作页引导学习,便于开展一体化教学。按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是以工作任务引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学习工作页的主要功能是指引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学习工作页包括任务描述、过程、任务拓展等要素。

4.开发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按教学过程制作课程PPT,能辅助教学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一体课程的实践体会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以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三个特点。

1.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基于汽车维修工的职业发展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按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以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工具及设备的使用等工作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统一”。

2.内容结构实现知行合一,实现九位一体。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教材内容结构、训练项目相统一,实现了知识、技能和工作一体化。专业实现管理机构一体化;构建了一体化学习站,实现了学习与工作情景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一体化;采取边做、边学、边教,实现工作、学习、教学一体化;开发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一体化课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教学文本一体化;学习站与车间一体化;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实现师生教与学一体化;实行过程考核,将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一体化,合称为九位一体。

3.便于开展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习情境源于企业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课程的结构或内容结构是由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组成,具备了工作过程导向一体化课程的特色。同时,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现“知行一体化”,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一种比较科W的、实用的、可操作的课程改革技术。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一体化课程是技工院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一种较为合适的课程。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表述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幼儿园中老师是同儿童及家长打交道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乐观开朗的态度,同儿童及家长交流的水平,良好的团队观念及服务精神,积极沟通的方法,情绪控制能力等综合素养比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巧更为关键。所以,学校应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一)观念

职业观念是一名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评定及情感等心理的综合反应。雪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其一,爱岗、敬业的精神。敬业、爱岗就是需要学生喜爱自己的专业及工作,用严谨、恭敬的态度从事教学活动,喜爱幼教职业,喜爱孩子,具备良好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其二,无私、奉献的态度。无私是忘却自身利益,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作时应不计个人利益,用一颗真心对待每一名儿童;其三,执着、创新的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一份执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不畏惧困难。这样在未来的教学中,才可以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学前儿童奠定未来成长的基石。

(二)道德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业人员在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喜爱工作,喜爱儿童。如果缺少对儿童的喜爱,也就无法真正喜爱上幼教这份工作,从而更不可能在将来做好学前教育职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及喜爱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浓浓的自豪感,情愿将一生投入教育事业中,为儿童做贡献;其二,以自身为榜样的意识。常言道:身教甚于言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关注这一情况。在从业过程中,应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成长,培养品行高尚、价值观正确的未来人才;其三,集体荣誉感。学前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需要每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相互合作,共同配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进行幼教工作。

(三)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名从业人员在行为活动中所体现的才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专业才能。指的是在从业过程中应用的专业知识及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主要体现为: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及帮助,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执行教学的能力,同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其二,一般才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业时不仅应具备专业才能,同时还应具备个人一般的才能,例如计算机的使用才能,写作才能,表述才能,组织才能,社交才能等;其三,创新才能。创新才能指的是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及能力在工作中创建更多的方法、业绩或产品等,创新才能主要包含思维的创新才能、设计的创新才能、管理的创新才能等。创新才能同一般才能和专业才能三者需要相互辅助,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解学前教育职业的意义及特点,掌握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及素养,增强学生们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可以利用设置讲座、实地参观等方法初步树立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二)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应聘过程中,同专业知识的成绩对比,招聘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述才能、对事物的看法、对突况的应变、学习能力及成长潜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型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本领,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征文、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学内涵及表述能力;举办专业知识比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等。

(三)邀请专家、领导举办座谈会,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前教育工作对老师的需求,掌握学前教育老师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教师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及领导举办座谈会,让学生可以零距离的接触相关人士,对将来需要从业的工作细致分析,让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找寻差距,定制学习规划,更自主的开展相关技能的学习。

三、为学生搭建更多平台,促进学生增强职业素质及才能

(一)增强师资教育力量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讲,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体包含: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优秀的社交才能,同时在创新方面也十分突出。教师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完善自身成长,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们专业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的内容只要包含:专项实习、实验教学、毕业试岗等。

(三)利用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除了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及本领。例如:可以让城市的同学深入农村进行短期实习,从而感受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情况,激发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培养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

总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职业素养及能力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素养,更好的完善自身成长,同时也为相关教育单位选拔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讨论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