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税务十篇

时间:2023-06-08 17:39:54

初级会计税务

初级会计税务篇1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下简称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涉外税务审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和《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工作由各级税务机关国际(涉外)税务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或组织实施。

第三条对于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总机构或负责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营业机构(以下简称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前期的纳税评估初评和疑点的提供,与所属分支机构或营业机构(以下简称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络和承办协调会以及资料和数据的汇总工作。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统一步骤和时间安排开展工作。

第四条对于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国税局、地税局应成立联合税务审计领导小组,制定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指导和监督联合税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国税局、地税局在开展联合税务审计时,应在履行好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加强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第二章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第五条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的对象,按照以下程序确定:

(一)跨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联合税务审计的对象,由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从各地上报的跨省经营的涉外企业中确定。

(二)跨市(含州、盟,下同)和县(含县级市、区和旗,下同)联合税务审计的对象,分别由省级和市级税务局根据所辖涉外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第六条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的对象,按照以下程序确定:

(一)对涉外企业所得税和其主体业务适用的流转税均由同一税务局主管的涉外企业,由该主管税务局提出备选纳税人名单,与其他适用税种的主管税务机关共同研究确定审计对象。

(二)对涉外企业所得税和其主体业务适用的流转税由国税局、地税局分别主管的涉外企业,由主管国税局和地税局分别提出备选纳税人名单,双方共同研究确定审计对象。

(三)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对象的确定,应报经联合税务审计领导小组批准。

第三章案头准备

第七条跨省联合税务审计对象确定后,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案头准备:

(一)汇缴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应在一个月内组织完成以下工作:对汇缴机构的纳税评估初评;《规程》所规定的纳税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审计项目分析与评价、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分析与评价;起草被审计纳税人基本情况的报告并上报总局,报告应包括纳税人投资和生产经营情况、纳税和享受税收优惠情况、案头准备情况、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联合税务审计要点提示等内容。

(二)总局在接到报告后10个工作日内,向汇缴机构和营业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下文部署联合税务审计的具体工作和进度安排。

(三)各营业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在收到总局文件后,应在规定时限内组织完成对营业机构的案头准备和相关报告工作。

在案头准备阶段,应注意结合联合税务审计要点提示,按照《规程》要求采用分析性复核、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等方法,提高案头分析的质量。

案头准备阶段结束后,应分别向总局和汇缴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报送案头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注册资本、核算方式、经营范围等)、财务管理及内控水平分析(包括收支内控、发票管理、资金运转和流向等)、税务登记和纳税情况、审计所属期经营状况、案头分析情况(主要为财务报表重要指标分析)、案头分析发现的可能存在问题的领域以及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等。

(四)汇缴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应在收到各地案头分析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汇总完毕案头分析情况,拟定重点审计项目,并向总局报告。

(五)总局通过下文或召开工作协调会等形式,确定重点审计项目,部署现场实施阶段的工作。

(六)汇缴机构和营业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接到总局现场实施阶段的部署后,应根据确定的重点审计项目,组织编制审计计划。

(七)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向汇缴机构发出《税务审计通知书》,并抄送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税务审计通知书》中,应注明委托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同期进行税务审计事项。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授权分别向营业机构下发《税务审计通知书》。

第八条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对象确定后,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案头准备:

(一)国税局、地税局应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做到信息共享,并充分使用现有的税收征管信息资料。需要纳税人额外提供资料的,国税局、地税局应共同商定后以书面形式告知纳税人,不得重复收集资料。

(二)国税局、地税局应根据职责范围合理分工,按照《规程》要求采用分析性复核、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等方法,寻找可能存在问题的领域。

(三)国税局、地税局根据各自情况编制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经双方汇总整理后,共同向纳税人发放和回收。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由国、地税双方共同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四)国税局、地税局应共同研究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并按照《规程》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审计计划,保证现场实施阶段的进度协调一致。

(五)国税局、地税局应分别填制《税务审计通知书》,同时送达纳税人。

第四章现场实施

第九条对于跨省联合税务审计,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现场实施:

(一)汇缴机构和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规程》的要求,分别完成对所属汇缴机构和营业机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遵行性测试、确定性审计等程序。

(二)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税务审计报告》,在规定时限内层报总局,并抄送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三)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税务审计报告》进行汇总,确定需进一步审计的问题,形成总的《税务审计报告》,并结合审计终结的需要编制《联合税务审计汇总表》(见附件),一并层报总局。

(四)总局根据现场审计结果,通过下文或召开工作协调会等形式,确定税务审计结论,部署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

第十条对于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现场实施:

(一)国、地税双方应共同派员调取或现场查阅纳税人账簿资料。

(二)在确定性审计中,国、地税双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优先完成共同需要的审计项目工作底稿。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应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传递给另一方。

(三)现场实施阶段结束后,国、地税双方应及时汇总情况、交换意见、核实结果,确保相关数据口径一致,问题定性公正、准确。双方按分工对所辖税种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程》要求编制《审计汇总表》,并形成《税务审计报告》。

第五章审计终结

第十一条对于跨省联合税务审计,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审计终结:

(一)对于现场实施阶段遗漏或需进一步确认的问题,汇缴机构和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向纳税人进一步核实。

(二)根据总局部署,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就发现的问题形成《初审意见通知书》,送交各营业机构确认。

(三)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将《税务审计报告》、纳税人确认的《初审意见通知书》和已填制好的《联合税务审计汇总表》及相关工作底稿报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汇总。

(四)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在汇总各地《初审意见通知书》和整理相应工作底稿的基础上,编制总体的《初审意见通知书》,送交汇缴机构确认。

(五)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总体的《初审意见通知书》和汇缴机构回复意见,研究下发《税务处理决定书》,同时抄送各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并按入库级次办理税款退补、滞纳金和罚款入库事宜。

(六)审计终结阶段结束后,汇缴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局应在15个工作日内向总局上报联合税务审计工作情况报告。该报告应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汇缴机构和各营业机构案头准备情况、现场实施情况、审计结论和处理结果以及对此次联合税务审计的体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第十二条对于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审计终结:

(一)国税局、地税局应分别制作《初审意见通知书》,并共同派员送达纳税人确认。

(二)根据《初审意见通知书》和纳税人回复意见,国税局、地税局应共同研究,分别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同时送达纳税人,并按入库级次办理税款退补、滞纳金和罚款入库事宜。

(三)审计终结阶段结束后,国税局、地税局应在年度终了后15个工作日内联合向总局上报联合税务审计工作情况报告。该报告应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案头准备情况、现场实施情况、审计结论和处理结果以及对此次联合税务审计的体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第六章后续管理

第十三条联合税务审计中发现纳税人有避税嫌疑的,应在联合税务审计结束后,将相关案头分析疑点、税务审计相关案卷副本移交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实施反避税调查。必要时,联合税务审计和反避税调查可结合进行。

第十四条联合税务审计中发现纳税人有重大偷、逃、骗税嫌疑的,应在联合税务审计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案头分析疑点、税务审计相关案卷副本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第十五条联合税务审计结束后,汇缴机构和营业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或国、地税双方应按照《规程》要求按户归档,并加强跟踪管理。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跨市、县的联合税务审计,由省级局或市级局主办,比照跨省联合税务审计的有关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根据需要,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和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可合并进行。

初级会计税务篇2

[关键词] 肉类食品加工;税务风险;识别;规避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06- 03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及纳税经营行为的不当可能导致纳税义务增加或额外支出而形成的损失[1]。由于肉类食品加工业自身所固有的生产经营特点,适用税制的复杂性、多样性,其在生产经营各环节较其他生产企业更多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税收风险,极易造成企业多缴纳税收或受到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损失,降低生产效益。认真识别分析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特有税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减少非正常税收损失,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效益。

1 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经营特征

肉类食品加工按加工的深度不同,可分为肉类食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初级加工是指加工后的产成品属于国家关于初级农产品目录范围内的产品,是通过对畜禽类动物(包括各类牲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经济动物)宰杀、去头、去蹄、去皮、分割、切块、冷藏或冷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可供人食用的各类动物肉制品,如白条肉、分割肉、保鲜肉、肉片、肉丁等。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而深加工则指加工后产成品不再属于初级肉类食品目录范围内的产品,如肉类熟制品、火腿肠、各类肉类食品罐头等。其特点是以肉类食品为主要原料,通过应用更深的加工技术,使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形态和属性可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现阶段,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控制较难。由于我国农民或其他农业生产者是原材料的主要来源,生产养殖设施较为落后,生产地点分散。生产原料往往是多点收购,并且以现金或信用卡结算为主,因而内部控制难度大,企业在收购数量和金额上极易出现失控或虚假行为。

财务核算、财务管控的难度大。由于内部控制难,购进各类物资难以取得票据,原材料保管难,自制材料票据及核算工作量大,账实核对比较繁琐且准确性差。

2 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解析

税务风险按产生原因,可分为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未纳税、少纳税面临税务机关查处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与声誉损害等风险,以及企业的经营行为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多缴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按税务风险的性质,可划分为税款负担风险、税收违法风险、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从纳税遵从角度看,税务风险主要是指纳税遵从风险,可分为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和税收筹划风险3种类型[2]。

2.1 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少缴纳税收的风险

(1)企业故意偷逃税款风险。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在收购、保管、生产、销售各环节较多,自制核算凭证较多,尤其交易对象是点多面广的农户,现金使用量较大,企业内控难度大,成本高。原材料价格受供应量变化影响强,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不可变性,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较一般企业高。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需尽量减少税款费用支出。通常在预期税务检查查出率不高的思维下,就有可能利用肉类食品生产经营现金交易较多,难以实施税务监控的特点,采取销售产品故意不开具发票,资金体外循环等手段,隐瞒产品应税销售收入,少申报增值税销项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或利用原材料收购发票开具对象是农户,无账可查、结算多数使用现金、收购量大、价格随时变化,很难查实的特点,要么“虚购”原材料,要么“虚增”收购价格、数量,从而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和原材料收购成本,达到少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目的。从整个行业来看,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零、负申报现象较为普遍。这就极易引起税务机关对企业的关注,面临严格的税务稽查。一旦受到查处,不仅需补交所偷税款,还要加处罚款和滞纳金,产生额外的负担和声誉损失。

(2)税收政策信息缺乏的风险。国家关于肉类食品的税收政策法规众多,变动频繁,企业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所有政策法规,导致信息滞后,企业主观上并不想违法,但由于对税法不精通不了解,其行为违反了税收法律而全然不知,就会产生少缴税风险。比如,国家对初级肉类食品的范围进行调整,造成企业产品的适用税率提高,而企业则继续按原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国家对肉类食品流通企业减免增值税,但企业认为加工业也同样享受减免增值税而少申报税款,从而造成少缴税风险。

(3)过分纳税筹划的风险。肉类食品加工企业所涉及的税收优惠较多,给税收筹划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税收筹划在减少税负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一是筹划人员的水平不一,其制订的筹划方案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商业理由,从核算、处理的表面或形式上看符合税法规定,但实质上有违税法,得不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如对低税率和高税率产品收入的划分筹划,有可能会被税务机关认为低税率收入过低,而进行调整补税产生风险。二是经营活动变化可带来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纳税筹划是对企业未来行为的一种预先安排,其制订的方案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如果还按筹划方案申报纳税,就会面临补税风险。

2.2 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多缴纳税收的风险

现行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都实行税款或成本费用抵扣制度,征管程序行为也成为税款计算的一项重要因素。此外,国家对“菜篮子”工程采取扶持政策,肉类食品加工企业适用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不能遵从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相应的程序性规定,就会失去税法规定的抵扣条件或优惠条件,从而造成多缴额外的税款,使其自身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1)肉食品加工企业在筹建、成立期的税务风险。新办企业都有一个从筹建到正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企业通常只注重正常经营后有关税收风险防范,现代化肉类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有较大的场所和较多的大型生产设备,建设周期更长,这样极容易使企业认为在筹建、成立时期,因无正常的生产经营所得,没有应税收入和所得,而对筹建成立时期未及时办理有关资质的行为造成正常生产经营后税收缴纳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识别,使企业在正常经营后面临多缴税款的风险。税法规定,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应该办理税务登记。企业不在规定的时期内办理税务登记证,就会面临税务机关行政处罚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为避免罚款都会在规定时间办理税务登记证,而对企业今后纳税的有关资质办理未有足够的认识,认为企业在筹建期的业务只有基本建设,房屋、生产设备安装都未完工,生产人员都未到场,生产材料物资还未购进,为了减少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的工作量,就申请按非正常的小规模纳税人管理,等到正式生产经营后再办理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进行正常申报。这样的安排,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后的申报纳税造成多缴税款的风险。第一,会造成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款无法得到抵扣,从而多交税。现行增值税条例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生产用固定资产所包含的进项税可以抵扣销项税。但如果未及时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税务机关会认为筹建期购置的固定资产属小规模纳税人的购进,所含进项税额不能进行抵扣,从而失去税收抵扣权造成多交税。肉类食品加工企业成套设备多,价值高,其购置都发生在筹建期间,其包含的进项税如不能抵扣,会大大增加企业的应缴纳增值税,增加生产成本和费用,减少经营利润,给经营带来更多风险。第二,会造成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的风险。企业推迟到准备生产经营时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因为认定需经税务管理机关审核批准,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不及时认定,而企业又因为生产经营的计划安排而开始了正常生产经营,这不仅会使企业为生产所购进的原材料无法抵扣进项税,而且当期取得的销售收入也会按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征收率征税。而作为一般纳税人的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因为生产经营前期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购进投入大,相应进项税额也大,运营初期一般不会产生增值税税收。不及时认定一般纳税人从而会造成企业多缴纳当期购进原材料的不能抵扣进项税和按征收率征税的额外税收。

(2)企业生产经营收购畜禽类动物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主要是畜禽类动物,畜禽类动物大多数来自畜禽养殖生产者。因为畜禽养殖生产者自己养殖的畜禽类动物免税,企业无法取得生产者开具的销售发票,因此根据税法规定,收购企业从农业生产者收购其自产的肉类食品,可以凭收购企业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但如果企业开具收购发票不符合税务机关要求,就有可能无法按规定计算抵扣进项税,产生多缴税款风险。一是企业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填开、使用方面不规范。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由企业自行领购并开具,且用票量大,点多面广,难以进行有效监管,这就使得收购企业开具收购发票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如不按规定填开数量、单价、金额,收购对象信息填开不全,无收购对象的身份证号码等。这使税务机关无法确认其真实的收购数量金额和收购对象,无法核对是否虚开。税法规定,对不按规定开具的发票不允许其计算进项税额。二是收购对象不是所收购畜禽类动物的养殖生产者,无法达到税法规定“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的抵扣要求。此类风险收购企业相当难以控制。因为畜禽类动物生产地多为农村地区,作为从事畜禽类动物贩运的个体经营者与畜禽类动物的养殖生产者在身份证住址信息方面无显著差异,企业在收购畜禽类动物时很难确定是否为收购对象所自产。如果企业从从事贩运的个体经营者手中收购畜禽类动物而开具了农副产品收购发票,虽然交易内容都是真实的,但是不仅不能按规定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多负担13%的增值税,还要面临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处罚。这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成本不可控、多缴额外税收的风险。

(3)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环节存在税务风险。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因加工程度不同,分为初级加工和复杂加工。对符合税法规定范围的初级加工产品,其销售收入继续适用肉类食品13%的低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对经复杂加工,改变形态的产品,则按17%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因此,企业在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多交税收风险。一是可能把低税率产品收入按高税率计提销项税额。有些产品鉴定复杂,企业为避免与税务机关争议,对符合条件的低税率产品按高税率计提,比如把简单包装肉按17%计提销项税额。二是国家对初级肉类食品范围规定有一定的调整,有些原先适用高税率的产品可能新政策改为适用低税率,但企业因信息不畅没有及时调整适用税率。三是企业会计核算贪图简便,对适用不同税率的产品收入没有分开核算,按税法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从而造成企业多交额外的税收。

(4)企业所得税申报存在的税务风险。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从事肉类食品初级加工的纳税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此项减免税需要税务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免税资格确定。这就造成两方面税务风险:其一,如果企业没有及时申报并办理肉类食品初级加工纳税所得认定,就不能享受免税资格,则需按税率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其二,如果企业因生产形式的多样性,既有深加工产品所得,又有初级加工产品所得,企业不能分开核算两类产品所得,那么企业就不能享受初级加工产品的所得免税待遇,使企业承担额外的企业所得税,直接减少企业可支配的净利润。

4 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

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了经营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所得,使企业承担不应有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经营。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减少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树立全面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坚持依法纳税。企业应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和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全面的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找出存在的税务风险点,并对照税法相关规定、合理安排经营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及时排除或化解税收风险。比如在企业成立之后,应尽快地取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各项税务资格,做到全流程符合税法所需资质条件规定,从而规避多缴税收风险。

第二,加强内部经营税务信息交流和沟通。收集的各种财税政策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与分析,结合企业经营,形成本企业的税法文集。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和营销计划,及时识别分析风险,完成税务风险识别实时报告、专题报告和综合报告,供相关业务部门和决策部门参考。对于对税收影响较大的因素,应提出修改建议,使税收支出最小化。

第三,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和财务管理。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开具,需要有规范的业务操作和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验明收购对象的身份证明,建立大额收购对象资料库。做到只对确认为农业生产者的收购对象开具收购发票。其次,尽量少采用现金结算,规定超过一定额度,必须采用银行转账形式付款,使资金流、物流、票流三者相互印证,减少业务人员虚开、错开现象。提升业务人员和开票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工作质量,使开具的发票完全符合税法的规定。

第四,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依托税务服务机构规划税收事务。多与主管税务机关相关人员交流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对于没有把握的税收政策或涉税业务处理方面的困惑进行提前咨询,及时了解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动态,可获得税务机关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现代企业经营活动日益繁杂,企业组织的并购、重组业务越来越多,涉及的税收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依托专门税务服务机构,对企业的各项涉税行为进行税收规划,有效控制税收风险,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税务篇3

关键词:课证融合;课赛融通;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84

《纳税实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n程,教学内容包括税款登记、发票领购、税费计算、纳税申报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基于《纳税实务》课程的特点,传统理论性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从课证融合、课赛融通、信息化教学等角度出发,对《纳税实务》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1 课证融合,修订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双证率”

2017年作为会计证的改革之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暂停、会计证取消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将使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备受热捧,高职学生也会越来越重视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将会计初级职称看作是入门门槛。无论从教育部的要求还是相关政策的调整,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把会计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纳税实务》课程始终。具体来说,将《纳税实务》课程标准与初级会计职称中《经济法基础》的考试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融合。《经济法基础》作为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课程之一,其和《纳税实务》有关的章节和近几年平均分值如表1所示。

从考试内容和分值分布来看,增值税法律制度、消费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的难点。根据会计职业标准,整合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融“证”入“课”。在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以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证书所要求的必须要会的内容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高职学生的“双证率”。但也要注意以课为主,不能简单的以证代课,忽视了课程建设。

2 课赛融通,以赛促教,提炼赛点,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税务方面的技能大赛主要是行业赛事,目前有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航信杯”全国大学生财税技能大赛和税友集团主办的“税友衡信杯”全国税务技能大赛。两个大赛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大赛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综上所看,大赛的项目完全按照企业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设置,结合了岗位需要。在《纳税实务》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大赛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将大赛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提炼大赛赛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训内容重点讲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表等相关内容,结合专业岗位工作流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从现有的实训条件来看,财税一体化实训室配备有航信一体化ERP仿真教学系统税务端,可以模拟企业日常购买、开具、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功能,可以模拟企业财务处理流程。其中网上报税平台是企业和税务局的连接窗口,通过该平台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办税业务的办理流程,开具增值税发票,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以及其它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达到与企业业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将创业教育融入《纳税实务》课程改革中,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南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培养多元化人才。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外,还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去,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给予更直接的指导。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一个毕业生的成长励志故事,先是在企业任职,然后自主创业,最后企业发展壮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先是个人所得税,然后是自主创业,进行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增值税的纳税申报,消费税的纳税申报,最后是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同时穿插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企业常用税种。这样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更简单直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南。

4 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依托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利用Focusky、Camtasia9等软件,录制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良好互动,实现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常态化的开展,进而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探索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高职会计教育中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会计,2017,(1).

初级会计税务篇4

TRAS软件是一套综合了报表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应用型软件。在使用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后,利用系统带有的分析和查询功能,税务机关能了解本地区重点税源的详细情况,包括分行业、分地区、分税种、分注册类型税收收入同比增减、税负情况、预警信息等,为税收分析、预测税收收入提供依据。通过税负预警,还能为税务稽查提供线索,通过微观税收分析,从微观上说明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宏观上反映整体税收形势,考核评价税收征管工作,为税收征管服务和领导决策服务。

*年,*地税局党组作出决策,在全区范围内对重点税源实施扁平化管理,将上年缴纳地税收入30万元以上的固定纳税户作为重点税源管理对象,税收管理员将重点税源数据上报区地税局计统处,减少中间的数据传输过程,提高监控工作效率。由区地税局计统处整理数据后平级传输至相关业务部门开展分析,同时也将数据传输至各市地税局计统部门,供各市开展分析。经过严谨考察和慎重对比,*地税系统选择TRAS软件进行重点税源管理。该软件由国家税务总局研发,从*年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用于对各地缴纳营业税100万元以上和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的重点监控,经过两年的改进和升级,软件进一步成熟,不需要资金和人力的再投入,各地的重点企业对这套软件均比较熟悉,并且该软件提供丰富的数据采集方式,更有强大、便捷的数据分析功能,使用该套成熟软件开展*的税源监控工作完全可行。

*地税系统*年开始对各级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进行TRAS软件培训。从年初培训到全面推广使用TRAS系统,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9月份为止,初步完成对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各类人员操作培训,*4655户重点税源户中有85%以上的企业正在使用TRAS系统向税务机关报送数据包,464名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使用系统录入或读入数据,通过FTP局内网,每个月中旬按时向区地税局报送企业数据,区地税局读入和审核数据效率逐步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系统对重点税源数据报送工作的管理共用一个平台。实现数据报送工作管理的“扁平化”,有利于各部门对重点税源数据的共享,有利于上级税务机关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下级加强重点税源数据报送工作。三季度,各级税务机关已经初步利用重点税源数据,开展各类税负预警分析、税收弹性分析,将分析结果上报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和政府,有利于各地更好的掌握税源,预测税收形势。

二、重点税源监控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TRAS系统在运用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上报数据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数据质量不高,未仔细检查与审核就匆匆上报,二是税收管理员和税收分析人员对系统掌握不全面,把重点税源监控看成“重点税源数据采集”,许多税收管理员把自己称为“数字采集员”,对使用系统对数据的分析功能完全不了解,也未在每个季度的分析中使用各类分析表。

(一)上报数据存在的问题

1.对系统中要求采集的数据口径不清晰。例如,对税收报表已缴税款与应缴税款口径不理解,*某有限责任公司7月份数据营业税已缴税款等于营业税应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指标每个月错将当月发生数填入,而没有填入累计数,出现这个错误的企业较多,并且在审核的时候较难判断。

2.税收报表、财务报表数量级错误以及财务报表填报错误比比皆是。例如:7月份上报数据中,某管理员管理的某建设发展总公司南宁分公司税收报表营业税*年指标和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报表指标没有舍位,某管理员管理的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报表出现数量级错误,将万元填成了元,也是这户企业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年初数与1季度年初数不符合。经筛查,*有982户企业财务报表上半年年初数与一季度年初数不相等。

3.企业代码各月份不一致造成不同户。每户重点税源企业有一个唯一的TRAS系统代码,由企业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加企业法人码后9-12位组成,如果一个企业有两个以上属地纳税的重点税源户,应该按照其不同的属地纳税登记识别代码分户填写。由于企业或税务机关录入数据时操作不规范,企业代码各月份不相同,现在发现主要是企业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各月份不相同。

(二)后台数据应用中的问题

数据应用分析是税源监控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税源监控的大量工作均花在采集数据上,采集完后,数据就束之高阁,数据怎么用,用来做什么,是目前税源监控工作的一项空白。一是区地税局税种管理部门对TRAS系统的查询和分析功能目前仍未了解和使用,税种分析没有细致展开,二是市地税局计统部门对重点税源数据利用率不高,仅限于写一段文字加入每月的税收分析中去,不了解如何运用TRAS系统的分析功能,三是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员被各类表格缠身,对TRAS系统上报数据的功能操作不熟练,花费大量时间在上报数据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TRAS系统的各类功能的使用。

三、存在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一些基层领导仍然对重点税源监控工作不重视,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采集企业数据是劳民伤财,数据对税收工作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这与领导干部对使用TRAS系统开展税收分析以进一步掌控本地区的税源状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软件的功能不了解有很大关系。从各地开展重点税源监控的实践经验来看,领导的重视程度对税源监控工作细致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不重视,税收管理员对上报数据和分析数据积极性就不会高,管理员采集数据就马虎粗心,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分析就难以开展,税源监控水平就难以提高。河池市南丹县地税局从上至下十分重视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分局领导亲自担当管理员,深入企业指导纳税人安装和使用软件,讲解填报口径,当地企业对税务机关此项工作评价很高,也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数据填报工作,南丹县地税局计统部门人员责任心强,严格数据把关,这个县局上报的重点税源数据质量普遍较高。事实证明,只要加强领导,尤其是税务机关各级领导切实加强了对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形成各级领导带头学习软件、应用软件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重点税源监控数据质量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对软件了解不够,培训不到位

TRAS软件拥有强大的分析功能,据调研,其他省份也自行研发了各式各样的重点税源监控软件,但是使用后证明,国家税务总局这套TRAS系统是所有软件中分析功能最强大、最全面的软件。因此,需要上级税务机关将加大培训力度,灵活运用多种方式,采取视频、到各地指导、电话、网络等方式多渠道、多方位培训,细化分析,切实用TRAS软件为税收工作服务。进一步加强软件分析功能的应用培训和税收分析方法的培训,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1.强化税种和行业分析能力。在各税种管理处安装TRAS系统和任务,每个月底将整理好的重点税源数据传递到税种管理部门。对税种管理部门开展重点税源系统的操作培训,重点是查询和分析功能的操作培训,让税种管理部门真正能运用软件开展税种、行业分析。

2.强化对基层的培训和指导。可以开办专门的税收分析人员培训班,对TRAS软件各类功能进一步指导,使分析人员能够了解与税收分析相关的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宏观经济与税收的关系、营业税微观税收分析体系的实际运用、以及税收分析方法和税收分析的写作,要求各市地税局计统部门人员熟练操作TRAS系统的分析功能,分析写作方法等知识,使其成为师资力量,以便展开层层培训。

3.加强数据的综合利用。逐月开展重点税源情况常规分析,积极开展专项分析,及时指出异常情况;加强重点税源数据与税收资料调查数据、综合征管软件等数据的综合运用,细化行业分类;定期行业平均税负、利润率、物耗等指标,指导基层加强管理;提高重点税源监控分析报告写作水平,更好体现监控的成果和价值。

(三)人员更换频繁,数据分析能力、运用能力不高

税收管理员工作很多,群体受教育程度、个人素质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承认差别、尊重差异,把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数据分析、巡查漏户、催报催缴、文书送达等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分门别类,以能定岗。将人员素质高的调配至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上来,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固定人员不随意换岗,强化培训,将这批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能大大提高税源监控的水平。

(四)对TRAS系统功能不熟练,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业务熟练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企业本身对监控报表的填报口径不理解,为了赶时间匆忙应付,上报给税务机关的报表,管理员没有经过仔细检查就上报是导致各类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税收管理员录入和读入数据前应认真阅读系统的填报说明,熟练掌握数据的填报口径。填报说明可以在TRAS系统*年重点税源监控月报表单击左下方标签,即可以打开阅读;用鼠标单击报表每个单元格,也可以看到指标的填报口径。

1.填报时要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数据口径。例如,税收报表本期已缴税款,反映的是上期应缴的税款,而不是本月应缴税款。8月填报报表期为7月的报表时,本期已缴营业税应当是7月1日至31日该企业实际缴入国库的营业税,包括因清欠、多缴、退税等所产生的税额,不包括查补、代扣代缴营业税。而本期应缴税款,是指报表期企业财务报表中营业收入乘以适用税率算得的税款。

2.审核时注意观察数据的关联性。财务报表是按季度填报截至报告期累计数的。但是部分企业填报时没有注意这一口径,将利润表*年(累计)一栏理解成填报*年全年累计数,数据错误的特点是*年同期数据比*年数据大许多,审核时注意观察*年数据和*年数据就可以发现。另外,企业所得税要求填报的是截至报告期累计数,是需要自行加上上一期企业所得税累计数计算填列。许多企业在这一项填报错误,只要将本期企业所得税数据与前几个月数据做系列对比就可以发现错误。

3.使用TRAS系统功能出现错误。财务报表的年初数指标每个季度填报金额应当是不变的。这个错误可以运用系统的示例查询功能查错。筛选6月份财务报表年初数与3月份年初数不等的企业,由于存在数据填报时舍位不一致的问题,我们需要在筛选数据时取整数。进入【分析】下“示例查询”,打开示例查询界面,点击左上黄色标签,弹出条件表达式窗口。点击按钮,在弹出的公式定义向导中,用鼠标拾取财务报表*年资产年初数,还需要该项指标的3月份数据,需要将上期指标符号@-1更改为@-3,意思是取6月份的上3期数据,取整数的函数是round,可编辑得出。

企业所得税填报成当月数的错误也可以用示例查询功能编辑公式查错。按照上述财务报表年初数的查错方法,切换到税收报表,按上述方法用鼠标拾取68行“企业所得税实际已预缴的税款”,于是公式更改为:round(B1->E68-@-1B1->E68,0)<0。

4.逐户审查数量级,每次上报前审查同户率,降低错误发生机率

(1)对每户企业数据均要进行数量级审查。对于市一级税务机关,可以在报表管理下刷新各种分析表,查看哪项数据指标异常,再用清单列表功能,对所有企业进行排序,看排在前列的企业是否正常。

税收管理员可在管理员的汇总结点处观察,是否营业税等相应指标数据偏大,或者查看财务表,以自己对企业日常的经营情况了解为依据,核对企业有无填报异常。另外,将本月数与上个月、当月数进行比对,如果某个月数据异常大,就可能存在数量级错误。

(2)同户情况审查是上报数据前的最后一关。查看税收表累计一栏,如果系统不能自动累计,表明这户企业被系统认定为新户,企业代码一定有误。企业户数多的地市级税务机关可以进入【工具】下“变更清单”,在比较对象下拉条选择任意前一期报表期,点击“刷新”按钮,即可以将本期与上期代码不同的报表户列出来。。

(五)考核制度不完善,未及时制定税源管理考核办法

税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变化的过程,为提高税源管理质量,自治区地税局*年6月印发了《*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办法(试行)》,为重点税源监控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考核制度一直未出台,考核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基层人员无所适从,难以真正落实各项税源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重点税源管理工作没有具体的奖惩机制,部分管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要尽快把重点税源管理员的利益与个人的工作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对完善的重点税源考核机制,通过制订和严格执行考核、考评制度及责任过错追究制度,对干得多、干得好,工作积极负责的干部职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那些干得少、干得差、得过且过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罚。

初级会计税务篇5

“公司人少,团队管理问题不大,可财务方面的管理却是一本糊涂账。”创业不久的李平抱怨道。专职会计成本高,找代账公司查账难、单据丢失、税款缴错时有发生,这是目前很多初创公司遇到的难题。在这个互联网颠覆传统的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似乎是一个“例外”,一直保留着传统属性。2015年6月,大众创业型模式的财税云平台――大账房上线运营,将“例外”打破。

旨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服务支持的大账房,架起了小微企业与代账公司间的“高架桥”,是代账行业首次“触网”,开启了财税服务领域的“滴滴时代”。目前拥有企业用户超过6万,与200多家记账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全国9个城市。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其创始人阚振芳为中国数千万小微企业服务的职业梦想。

价值最大化

2015是“双创元年”,这一年,数以万计怀揣创业梦的中国人在双创浪潮中乘风破浪,阚振芳便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创客,阚振芳的特殊之处在于,创业前他已名利皆拥。

“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特约财税讲师”、“财税实操专家”等等,阚振芳有着众多光环。1999年他便拿下注册会计师,并一次性通过注册税务师考试。即便在考证热的今天,如此短的时间里拿下双证的财务人员也是寥寥无几。

最初阚振芳的理想是做行业里顶级的咨询师。为此,他几乎涉猎财税行业所有职位,从最初的出纳员到会计主管,再到税务经理、财务总监、审计经理、事务所所长、财税咨询师等等,阚振芳在每个岗位上都尽力做到极致,是行业内的标签人物。

已至中年的阚振芳并不是第一次创业,2004年阚振芳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第一次尝试做老板。“一开始在北京没有客户,我就拿着小卡片去中关村报税大厅讲课,用这样的方式游说客户。”对于曾经经历的艰辛,阚振芳直言不讳。

既然深知创业艰辛,又不为名不为利,阚振芳为何愿意再次置身于前途未卜的创业中?

“当我实现了最初的理想,成为财税咨询专家后,我却发现,纵使是最顶级的咨询师,能够服务的企业也是有限的。”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到这一点后,阚振芳重新审视最初的职业规划。“做顶级咨询师的目的是为更多企业提供财税服务,既然咨询师实现不了我的初衷,那就做能实现初衷的事,最大限度发挥我的价值,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财务管理。”

于是,大账房应运而生。

深知行业痛点

大帐房未出现之前,记账行业与出租车行业相同,是一个十几年未曾改变的行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人工成本高是传统记账公司最大瓶颈。

而对于众多初创小微企业来说,因聘请专职会计成本太高,又不得不将记账及报税等一系列财务问题交由记账公司。“选择代账公司,可伤脑筋了。作为门外汉,没法判断哪家公司更专业、可靠,大多是靠熟人推荐。”一家小微企业的老板抱怨道。

票据传递麻烦、易丢失,查账不方便,财务监管缺失,记账报税错误频发,账务及数据交接难已成为代账行业无法解决的“顽疾”。对此,代账公司也很无奈,“我们已经尽可能去提高服务质量,但人工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又不敢提高服务价格,怕客户流失。这样的市场环境,代账公司日子都不好过”。代账公司的负责人如是说。

“3个会计完成50户企业服务,毫无利润可言,服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沟通不及时,记账报税很容易出错,客户流失也是家常便饭。”在财税领域摸爬滚打20多年的阚振芳,深知这一行业的痛点。

痛点即机遇。凭借着多年的从业经验以及对代账行业的深入理解,大帐房在阚振芳的“雕琢”下,对行业所需的服务内容也“更懂”一些。

与以往记账应用软件不同,大帐房采用“软件即服务”(SaaS)的开源方式,搭建起代账公司与小微企业间的在线服务桥梁。所谓SaaS即小微企业不再需要购买软件,只要连上互联网就可享受相关服务。

代账公司在大帐房平台上注册,填写详细的信息资料并上传相关资质,提交大帐房云平台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成为大帐房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商。值得一提的是,大帐房为响应移动APP的LBS功能应用,在公司注册入驻的过程中加入了地址信息的填写要求。

对于需要代账的小微企业来说,可利用手机GPS的定位功能,查找附近的代账公司,类似滴滴打车查找附近的出租车一样,寻找最合适的代账公司来服务。

基于在线财税服务,大帐房的核心价值是将代账服务信息化、流程化。代账公司只需在远程端口解决必要人工干预的约5%单据审核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小微企业用户通过APP手机端传输会计凭证,省去了原始凭证传递麻烦,更使得凭证的长期保存不再是难事。企业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APP查询财务情况、获得财务分析报告、知晓税务风险,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实时掌控。

小微企业获得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代账公司增加了业务渠道、节省了成本,双赢的事当然受欢迎。

背后的“蓝海”

2014年谋划,2015年正式上线,在阚振芳看来大账房在这个时间点“破壳而出”,有项目发展的偶然性也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2014年3月,国务院开启商事制度改革;2015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在《“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平均每天超过1万家。

这为大账房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发展环境,更是实实在在的客户。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8000万商事主体,2200万企业,有超过1600万个小微企业,其中80%需要记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小微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非常紧缺。

在互联网发展标杆的美国,企业数2700万家左右,以甲骨文、SAP为代表的三家企业服务领军公司,市值总和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目前有2200万左右的企业,并没有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连基于SaaS的10亿美元公司也没有。

“对于许多小微企业来说,‘软件即服务’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不但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及应用程序的需要,最主要的是可以获得相关的增值服务,用可见的服务来提高用户的体验,实现及时财税管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财务效率和保障,降低财务成本和风险。”阚振芳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现实情况是,在中国法律、保险、人力资源这些垂直领域的“软件即服务”都是空白。“可以想象,如果有合适的‘软件即服务’就能够解决这些垂直领域的痛点,那么势必会迎来一场井喷式的发展。”一位风投这样说道。

目前,大账房算是面向小微企业最佳的“软件即服务”应用工具,在代账、报税、工商、等服务的基础上,为标准的审计、咨询、财税诊断提供了支持,对企业的融资、IPO等内容进行了标准化规范,未来还将进一步整合其他业务内容,如人才招聘、企业合作等,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初级会计税务篇6

关键词:税收征管智能化;税收负担;减税降费;税务智能

近年来,减税降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2019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这显示了减税降费政策初具成效。但与此同时,这也是首次扭转了我国常年持续的税收超经济增长的局面。由于减税降费政策的目的在于结构性地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因此在这个背景下,重新讨论税收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现实意义。税收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但现实中税收直接决定于税收征管模式,而我国税收征管模式长期实行“以计划任务为中心”的模式(冯海波,2009),即税务机关以计划的税收数额为目标开展征管活动,这使得税收受到税收征管水平较大的影响。学术界对于宏观政策和税收征管模式如何影响企业税收负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代表的观点认为税收计划的制定,会传导征管压力,进而影响企业税收负担(薛伟等,2020)。现有研究文献从税收征管机制层面解释了如何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但较少文献从税收征管的执行层面来进行讨论。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界定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基本内涵,分析税收征管智能化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智能化发展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税收征管智能化与税务智能

税收征管智能化往往会被等同于人工智能在税收征管的应用来理解,但这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人工智能最早被构思设计应用于商业智能,其具备数据读取与分析、红色报警、报表展示等功能,进而在税收征管领域得到应用。智能是从大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发现模式及其变化的能力。而税务智能是基于税收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和理论模型,利用数据仓库、OLAP分析、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量的涉税数据进行推理、归纳和演绎分析,深度挖掘有效信息、总结潜在规律和经验,从而帮助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制定税收政策和决策的程序系统。税收征管智能化则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在对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得包括税收分析、纳税服务、风险管理、税务稽查等在内的税收征管全流程逐步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税收征管智能化与税务智能的共同之处在于依托以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税务机关的征管效率的提升、纳税人纳税遵从度的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税收征管智能化侧重于过程,而税务智能更侧重于结果。随着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税务智能的普遍应用。

二、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发展历程

具体来说,税收征管智能化是分阶段发展和推进的,可以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申报纳税和涉税信息、资料、数据的无纸化和电子化,税务机关可以全面搜集、记录、储存、查阅涉税数据,为进一步的分析积累大数据。在大数据作为开展税收征管的基础后,税务机关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针对具体实际业务设计供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使用的操作平台,将大量的重复性、低风险、程序化程度高的工作在平台上完成,逐步实现办理业务的自动化、后台化、高效化。同时,在税收征管智能化的中级阶段,税务机关会有意识地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在税收风险管理时,税务机关会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构建风险指标体系,以风险指标体系为主导,计算机随机选取为辅助,开展重点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进入税收征管智能化的高级阶段的前提条件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专业人工智能已经普及应用。税务智能会深度挖掘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背后的行为模式和偏好,针对不同纳税人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另外,税务智能会参与到税源管理工作和决策中,利用大数据分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税收增长和经济运行状况,对税收征管做出预测、规划、判断和辅助决策。在税收征管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区块链技术也得到充分应用,首先会实现政府机关内部的数据共享,税务智能可以从第三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比如纳税人在办理出口退税时,税务智能可以自动调取、比对海关部门的报关数据,再次验证纳税人出口退税资料的真实性,进而防止出现海关无报关记录,而税务机关进行退税的情况。税收征管智能化的三个阶段按照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可以进行重新划分,初级阶段的智能化程度较低,中级阶段的智能化程度有所提高,高级阶段的智能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因此,税收征管智能化又可以划分为低智能化阶段、半智能化阶段和高智能化阶段。

三、税收征管智能化影响企业税收负担的理论分析

税务机关税收征管面临主要的问题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一方,依法征税时享有要求纳税人提交准确纳税资料的权利,而纳税人须要依法履行纳税申报的义务。但现实中,纳税人出于降低自身经营成本的考虑,往往不会将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利润告知税务机关,甚至通过多列支出、少列收入、虚假申报等方法,作出偷逃税等违法行为。而税务机关由于自身技术条件以及执法队伍规模的限制,无法对众多的纳税人逐一进行检查,在实地检查时,也出现了传统税务检查方法落后、不能对纳税人纳税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独立验证等情况。税收征管智能化可以实现在事前对纳税人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在事中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在事后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风险进行评估管理,这将大大改善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税收征管智能化改善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后,由于企业无法继续隐瞒收入或者转移利润,企业实际承担的税收负担将有所提高,同时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收入也将有所提高,且提高的幅度随着税收征管智能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税收负担按照承担税负的主体和范围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是一国(地区)税收收入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而微观税收负担是某个企业的税收负担与经营收入(或销售收入)的比值。由于企业是纳税人的主体,所以宏观税收负担也可以通过将微观税收负担与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由于税收征管智能化的提高将影响所有企业的微观税收负担,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波动较小,因此宏观税收负担也会受到税收征管智能化的影响。由于名义税率短期内不会变动、长期内不会大幅变动,因此税收与经济之间会保持一个基本固定的比例,进行同步增长。但现实中,早期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无法征收到企业实际应该负担的税收,往往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少于实际应该负担的税收,这形成了早一期与晚一期之间的一个“缺口”。而这个“缺口”会因为税收征管智能化的逐渐提高而逐步缩小,在这个逐步缩小过程中,税收征管智能化会给税收带来了一个额外增长。这也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常年来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现象。图2反映了我国2004~2018年税收收入与GDP的整体变动情况。从图1中可知,各省平均税收收入增速常年高于各省平均GDP增速,但在2009年、2015年和2016年这三个年份税收收入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前者是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大量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下滑,税收收入明显减少;而后者则是在2015年《预算法》出台后,税务机关逐步开始放弃以税收计划为中心的征管模式,而是逐步加强税收征管的智能化建设,因此当年的税收收入有所调整,进而影响税收收入增速。

初级会计税务篇7

目 录

一、工作制度……………………………………第01页

(一)总 则……………………………………第01页

(二)决 策……………………………………第01页

(三)资金管理…………………………………第02页

(四)工作程序…………………………………第02页

(五)监 督……………………………………第06页

二、机关事务管理制度…………………………第06页

(六)机关财务管理……………………………第06页

(七)会 议……………………………………第08页

(八)学 习……………………………………第09页

(九)作 息……………………………………第10页

(十)公文处理…………………………………第11页

(十一)安全保卫………………………………第11页

(十二)环境卫生………………………………第12页

(十三)小汽车使用管理………………………第13页

(十四)引资争资………………………………第14页

(十五)其 他…………………………………第15页

三、廉洁自律制度………………………………第15页

文明公约………………………………………第17页

一、工 作 制 度

(一)、总则

第1条 为了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按照科学、民主、公开、规范、合法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第2条 实行局长负责制,局长在全盘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全盘工作负总责,且行使最后决策权。

第3条 实行在局长领导下的层级管理制。分管副局长对局长负责,股长对分管局领导负责,副股长对股长负责,办事员按工作分工,对直管领导负责。

第4条 按照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全体员工有责任完成局领导安排的分工以外的临时性工作。

(二)、决策

第5条 党组会议。由党组书记(局长)或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全体党组成员组成,必要时相关股室负责人列席。主要议题包括传达落实上级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研究全局工作规划和重大改革及工作方案,研究财政预决算草案,交流通报全面工作进度和财政经济情况,研究机构人事变动及调整,向上级推荐干部,决定对局属各单位和个人的奖惩,研究机关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事项,研究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其它须由党组决定的事项。

第6条 局务会议。由局长或局长委托副局长召集,各股室(局,中心,下同)正职以上干部参加,根据需要扩大到其他有关人员。分管负责人主持召开的分工范围内的会议可以自行决定。局务会议主要议题包括传达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研究制定财政预算草案、财政模拟决算;布署安排各项工作,通报工作进度,讲评阶段性工作;执行局党组的决议;研究制定财政资金的筹集、调度、分配、使用方案;研究起草相关财政政策、改革方案;研究财政管理的办法;其他须由局务会研究的事项。

(三)、资金管理

第7条 对已列入财政支出预算的资金由相关股室负责人审核把关,局分管负责人签字拨付。

第8条 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财源建设资金、建设单位缴存的基建资金、单位列入政府采购的商品、劳务的采购资金和单位缴存的预算外资金在扣除调剂资金后应返还单位的资金、罚没收入按规定应返还单位的办案补助资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中的工资性支出、低保资金、医保资金的固定性支出由股室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分管负责人签字拨付。相关业务股室和局分管负责人应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并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透支。

第9条 社保资金、低保资金、医保资金、房改资金、粮食风险资金、价格调剂资金、扶贫帮困资金、防洪保安资金等其它资金的拨付必须由局分管副局长报经局长、市政府主管领导审批。

第10条 财政预备费的动用须由局务会议制定方案,由局长把关报经市人大或主管副市长审批。其它任何人无权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动用财政预算资金。

第11条 财政资金调度由预算股提出方案,经分管局长审核后,由局长签字拨付。

第12条 所有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的筹集、征缴、存储、分配、拨付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进行,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截留、挪用和不按制度拨付,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和场外交易。

第13条 以局或局直属单位(包括二级法人)的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贷款(借款)、担保或以财产抵押贷款(借款)必须由局长(法人代表)签字同意。

(四)、工作程序

第14条 预、决算编报程序。年初由预算股提出预算口径,经局务会议并报市政府批准。行财、农财、社保、农税及非税收入管理等单位负责各口预算收支编制,预算股负责审核、汇总。年度预算报经市政府、人大逐级审批通过后,财政局正式行文下达。各业务股室每月定期与预算股核对收、支指标数,属于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收支数,由会计管理中心每月负责与各业务股室对帐。年终决算以前,预算股与各业务股室各项预算指标必须全部核对清楚,决算数各业务股室应以预算股数据为准。年终各业务股室负责收集、整理、编制、录入、审核各口决算报表和编报财务分析,预算股汇总编制年度财政决算报表,企财(统评)股汇总编制全市财务决算报表。

第15条 单位预算内资金的拨付程序。每月月初,各股室根据单位提出的用款计划,按综合预算收支挂钩和平均进度经审核后,在未超出预算拨款计划进度的前提下,开具“用款计划审批表”送预算股,预算股根据各股室的用款计划拨付。个别单位需超预算进度计划拨款的需经分管局长在单位用款计划表上签字批准,并在次月抵扣。

第16条 上级专项资金的拨付程序。预算股收到上级专项指标通知单后,经局长同意,将专项指标通知到各有关业务股室建立台帐,业务股室根据使用单位用款计划,经审核报分管局长审批后送预算股拨付。凡上级有文件精神规定要求业务股室设立专项资金专户的,由业务股室根据专项资金指标,开具用款计划由预算股将专项资金直接拨入有关业务股室开设的专项资金银行专户上。业务股室要根据项目单位的申报,按项目建设进度,经主管局长审批后核拨资金,实施项目管理。

第17条 农税收支结算程序。农业税由各乡镇(场)解入农税收入过渡户,再由农税局全额缴入金库;预算股按正税的规定比例列农业税灾、社、减免款退库,拨入农税过渡户,再由农税局提出分配方案,经局领导并报市政府批准拨付到各乡镇(场)。乡镇(场)和单位征收的农业特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解入农税收入过渡帐户,农税局全额解入金库,所需征收经费列入年初预算。本级提留的农业税征收经费和乡财政经费,由预算股按规定的比例拨入农税局帐户;上级追加农税系统的专项资金,不管是否带帽,一律由预算股按预算追加指标拨入农税局。凡需安排到乡镇财政(农税)所的经费,按年初计划和具体情况由农税局提出方案,经局务会审定后,并由分管农税的局长签字后拨付。

第18条 罚没收入的入库和办案经费补助返还程序。罚没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股室必须及时督促执罚执收单位将罚没收入按月足额缴入金库。罚没收入的办案补助的返还,凡是纳入综合预算管理的单位由征收股室提供完成任务进度表,由办案单位填写办案补助表,由对口股室根据综合预算加盖股室公章和股室负责人签名后,送预算股拨付;未纳入综合预算管理的单位,其办案经费补助由征收股室根据年初确定的比例,报经主管局长审批后交预算股拨付;对超任务计划的单位,年终由对口股室与征收股室根据单位的实际和当年财力情况提出方案,经局务会议并报政府主管领导批准后交预算股拨付。

第19条 财政统发工资审批程序。工资中心年初汇总编制年度统发工资预决算,根据各业务股室核定的人员和工资额,建立个人工资档案;按月编制工资用款计划交预算股办理拨款,及时向银行提供工资数据库及数据文档;按规定的代扣项目,将代扣的个人工资性扣款划入相应账户。预算股年初汇总编制年度工资总预算,按核定的收入比例,将资金及时划入“工资资金专户”。各业务股室分别负责各对口单位的人员和工资预算及异动情况审核,编制对口单位年度工资预算,核定其人员及工资额,及时报工资中心。

属新增到财政统发工资的人员,经市编制人事部门审批后,由各对口股室登记、核定,再由工资中心整理汇总填列“新增统发人员工资录入卡”,每月经分管局长、局长并报市主管领导审批后,按程序追加预算,再列入统发。对确定发放的政策性调整工资,经市人事局审批后,由对口业务股室审核汇总后交工资中心,工资中心汇总填列“统发人员增资录入卡”送分管局长审批后,登录单位人员工资台帐列入统发。

第20条 政府采购中心工作程序。年初,各业务股室负责初审各采购单位上报的年度采购计划,交采购中心复审汇总编制全市政府采购计划,再报主管局长批准,采购中心组织实施招标采购。凡经批准使用预算内资金购买物资、设备以及服务的项目,有关业务股室应将采购资金直接拨入采购中心资金专户;经批准使用预算外资金购买物资、设备以及服务的项目,采购中心和有关业务股室应督促单位在采购实施前一周内将资金划入采购中心资金专户。

会议和接待经费归口采购中心管理。采购中心年初制定会议接待实施方案,并始终参与制定和审核经费开支,定期做好与接待处的结算工作,向主管领导和预算股报送会议接待费开支情况。预算股按年初确定的包干办法,将会议接待费及时拨入采购中心专户。

第21条 预算外资金管理程序。预算外资金缴存:单位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填开“缴款单“直接缴存非税局在各专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缴款单除银行和单位留存外,分别交非税局和对口业务股室各一联。纳入集中会计核算的,非税局应及时开具资金结算单,连同收据记帐联退还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帐务处理。

预算外资金拨付:用款单位向对口业务股室申报预算外资金用款计划,填开“审批单”;根据其收入缴存情况和核定的拨款比率,业务股室初审,非税局复审并开出“拨款书”予以拨款。

对帐:每月初,非税局编制“预算外资金余额表”交各业务股室或会计管理中心,各业务股室和会计管理中心应及时核对各单位帐户余额,年终决算数非税局数为准。

票据领用:行政执法单位凡需领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基金收据、罚没款等票据的必须持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财政部门核发的“委托收费证”以及合法的执罚收费文件,由单位财务或会计管理中心统一到非税局或农税局领取。所收票款应按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同步、收缴分离的管理办法及时解缴。续领收据的必须将上次使用完的票据存根交回销号,经核对无误方可领购新的收据,纳入“大厅收费”的执收单位,统一使用湖南省财政厅监制的《湖南省收费基金缴款凭证》电脑票,统一由政务公开中心领取,再由中心分发到银行,单位不再领取手工票据。

第22条 财政监督检查程序。监督股为财政监督检查牵头单位,负责制定监督检查工作计划,确定监督检查方式。凡财政部门组织的检查,应由监督股和相关业务股室提出计划,成立检查组,统筹安排检查事项,统一编制有关文书。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对查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写出检查报告,由被检查单位签章。对检查组提交的检查报告,依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违纪事实,报局长或主管局长审核后下达处理决定;对违纪金额小、情节轻微的问题,经批准可当场作出处理决定。对查出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应按程序分别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

(五)、监督

初级会计税务篇8

税情清是税收管理责任区的首要职责,税情不清,税收管理责任区就抓不住重点,陷入盲人摸象的怪圈。××区国税局现有企业800户,管理责任区管理人员36人,人均管理22户。基于这个实际,××区国税局采取了人盯人的战术。

首先是合理分类,确定人盯人的重点目标。将800户企业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重点企业,一类为一般企业。重点企业按下列条件确定,总户数不得低于现有企业总数的20。

1、企业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

2、年纳税在20万元以上的;

3、被认定为D类企业的一般纳税人;

4、上年度税收负担率连续3个月为零或连续三个月负申报的一般纳税人;

5、用废、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

6、分局确定的其他企业。

重点企业按月组织巡查,一般企业按季组织巡查。据计算,税收管理员每月对重点企业的巡查任务在4户左右,对一般企业的巡查任务在6户左右,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通过分类巡查,使税收管理员清晰了管理思路、掌握了税收管理的主动权,清理了“背街小巷”的管理死角,部分企业长期没有税务人员实施税收管理的现象得到了根除。

其次是依托《户籍管理手册》,确定人盯人的具体方法。《户籍管理手册》是税收管理责任区管理员采集纳税人信息的书面载体,既包括从征管软件、一户式中采集的纳税人基本登记信息、纳税申报、发票使用等,也包括税收管理员下户巡查采集的基本登记信息变动情况、申报稽核、物耗、能耗等信息。

再次是以“五清”为目标,确定人盯人的基本技能。五清即:管户及相应行业基本情况清,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行状况清,纳税人申报纳税及欠税情况清,税人发票领购使用情况清,纳/,!/税人适用税收政策情况清。具体包括:一、管户及相应行业基本情况清。即对责任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以上户、起征点以下户的数量、地址、经营范围、法人代表、办税人员、电话、分支机构、是否承包、承租经营等情况清;二是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行状况清。即对企业生产工序、内部流程管理、主要原材料种类、产品种类、耗用的燃料、电力、运费指标、主要设备月生产能力、职工人数、工资、银行帐号、货币资金总额、应收、应付款项总额,设置的总账、明细账种类、核算水平、四小票管理巡查等情况清;三是纳税人申报纳税及欠税情况清。即对责任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以上户当期、历史同期申报税款、税收负担率、欠税数额、认证税额、抄税金额、停歇业等情况清;四是纳税人发票领购使用情况清。即对纳税人领用发票的种类、数量、保管措施、填开人员、填开质量、填开金额、缴销时间等情况清;五是纳税人适用税收政策情况清。即对责任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以上户适用的税种、税目、税率、优惠政策、信誉等级、税务违法行为处理等情况清;

二、以“四度”为目标,强化税收责任区考核。

强化税收责任区考核,是税收责任区工作质量得到提高的保证。如何考核、考核什么,是税收责任区考核的关键。××区局出台了围绕贯彻落实上级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管理员“五清”为基本内容,“四度”为目标的考核办法。“四度”为目标,即:户籍管理的广度,税源管理深度,进机信息准确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考核内容分扣分和加分两部分内容。扣分内容主要包括:

1、达到“五清”工作目标。

2、依照规定,对纳税人分别实施全面监控、综合监控和重点监控。

3、未经批准,税收管理员直接承办征收税款、审核减免缓税、进行涉税处罚等事务的。

4、未按规定做好交办、日常管理、巡查和日常检查工作的。

5、未按规定填写《户籍管理手册》的。

6、未按规定开展日常评估分析的,对应移送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而未移送的。

7、对经核实与征管软件中电子信息不符的信息,凡未按规定填写《××区国税局异常信息传递单》反馈给相关岗位进行维护或作相应处理的。

8、机内信息与纳税人实际信息不一致,且已经超出法定变更期限的;

9、纳税人满意程度;

10、未依照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员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反馈给纳税评估部门的;

11、未按规定实行责任区管理员工作计划制度的;

12、责任区内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责任区管理员未发现的;

加分内容包括:

1、经巡查或日常检查,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纳税人按照要求已经改正的。

2、经巡查或日常检查,发现纳税人发票违法行为,依照规定做出处理的。

3、经巡查或日常检查,发现纳税人未按规定账簿、财务核算不健全,依照规定做出处理的。

4、经巡查或日常检查,发现骗取税收优惠资格,依照规定做出处理的。

5、经初步评估分析,纳税人自查补税在1万元以上的。

6、经初步评估分析、巡查、或日常检查,移送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补税罚款在1万元以上的。

实行税收管理员考核考评办法以来,对31人次进行了批评 教育,对31人次实行了扣发奖金,总额为4200元;分局通过按月考核,对9人次实行扣发1265元。

三、以“一评”为目标,强化日常税源监控。

“一评”就是一年对所有企业评估一遍。“疏于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因指导思想的错误,税务人员一般不下企业,对企业实施的税务管理频率上低,质量上差,进而导致税务监控网络漏洞百出,企业做假帐、偷逃税。“一评”就是××区局重新编织企业税务监控网络的第一步。

一、两级评估实施。结合××区局实际机构设置和纳税人结构,××区局实行了两级评估。两级评估就是纳税评估分为专业评估和简易评估。专业评估由专业评估机构第一税务分局承担。简易评估由承担管理职责的税务分局承担。

二、实施分类评估。分类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行为具有针对性的前提,既保证了管理的效率,也保证了管理的质量。实施分类评估,就是第一税务分局主要负责本系统区局级重点税源户、重点监控户、重点行业和上级确定评估对象的纳税评估工作。承担管理职责的税务分局负责其他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第一税务分局按月公布评估计划,其他分局不得重复评估。

三、细化简易评估办法。纳税评估工作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方法。考虑到评估的工作量,××区局本着专业评估专业化,一般评估简易化的原则开展评估工作。专业评估专业化,就是第一税务分局承担的评估工作必须严格依照纳税评估工作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方法进行。一般评估简易化就是减并评估的程序和复杂的计算过程,依托《户籍管理手册》进行评估。为指导简易评估的开展,制定了《××区国家税务局纳税简易评估办法(试行)》。规定:责任区管理人员根据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每月将监控企业的情况在《户籍管理手册》的《企业经营情况监控表》中载明差异原因,在《月度管理情况综合分析》表中载明户籍巡查、发票巡查、财务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税负等涉税指标,得出初步评估结论。对初步评估结论为异常的,确定为纳税建议评估对象,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经分局长批准后,移交评估分析岗位。评估分析岗位对初步评估结论验证后,即可进行约谈和实地核查。除规定必须移送税务稽查外,直接做出评定处理。对分析、取证复杂的评估对象,移送第一税务分局实行专业评估,以保证评估的最终质量。

今年以来,××区局共组织专业评估110户次,企业补申报税款83万元,加收滞纳金0.5万元。5月份实行简易评估以来,共对366户企业进行了简易评估,其中转一分局专业评估21户,转专业稽查1户,企业补申报税款83万元,加收滞纳金0.5万元。评估面占企业数的76。

四、以“两查”为目标,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

所谓“两查”,就是两年对所有企业检查一遍。“两查”就是××区局重新编织企业税务监控网络的第二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逐步调整,纳税主体呈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伴随产生的偷税与反偷税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在认清这个规律的基础上,税务机关必然要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这场斗争中来。反观前几年税务机关强调“重点稽查”30字指导方针,致使基层税务机关陷入了“一级稽查”的误区,不敢查,查案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20__年以来,××区局每年立案稽查案件始终徘徊在50户左右,仅占企业总数的6左右。因稽查选案突出重点税源、重点企业,又造成大企业每年都要接受稽查,绝大部分其他企业长期无人检查的局面。可以想象,这部分企业会如何纳税。在治税思想加了“强化管理”四个字以后,给××区局走出“一级稽查”的误区,寻找重点稽查和强化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带来了春天。“两查”就是××区局寻求这个结合点的产物。××区局的做法是:

一、合理确定检查职责。稽查局主要负责查处涉及偷逃骗抗案件、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违法犯罪行为的企业,简称专项检查;行使管理职责的分局负责其他企业查处,简称日常检查。稽查局年初向管理分局传递年度日常稽查计划,按月通报专项稽查计划,随时通报上级交办、举报案件计划,管理分局根据稽查局年度计划,按照两年查一遍的目标,制定本单位年度检查计划,根据稽查局传递的月度计划和临时计划,调整年度检查计划。明确征管部门负责稽查局和管理分局的协调职能,确保计划不打架。

初级会计税务篇9

一、二四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全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结合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结果,我们对全年体系运行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处二四年各项工作按照年初工作目标要求有序进行,取得了预期目的。

(一)、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⒈加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今年以来,通过政治业务学习及市局组织的一系列辅导讲座等学习教育活动,使我处同志的政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知识讲座,使我处同志进一步了解了世贸组织,了解其基本规则,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公共管理水平。特别是通过市局下半年组织开展的“公民道德和廉政建设”教育活动,使全处干部受到深刻教育,在思想上和观念上的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进一步促进和巩固了作风教育活动的成果。为了学以致用,我处从改进工作作风入手,把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处处为基层着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在会统核算上提高电算化水平,以电算化的全面应用来提高工作效率,在完成数据测试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了收入进度程序,全市及各县(市)局的收入进度表由市局统一制作产生后发到各县(市)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率,减轻了基层负担。积极加强与上级局、兄弟市地局的联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工作预见性等等。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处全体干部还踊跃投稿,据统计,二二年我处共发表信息篇,在《绍兴国税研究》等刊物上刊稿篇。此外,我处还完成了市局交办的《跨越新世纪》五年成就回顾书册中组织收入篇的编撰工作。

⒉对各县(市)局计财线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是市(地)为单位集中征收的税收征管新模式运行的第一年,为适应集中征收的税收征管改革要求,我处专门对各县(市)局计统征收科人员进行了税收会计核算培训和重点税源报表培训,以进一步提高会统人员的业务水平。另外,为使全市各县(市)局及本级行政经费会计、出纳人员尽快适应国税系统行政经费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克服行政经费会计在核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系统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下半年里我处对全市财会人员进行了经费业务培训。此次财会人员业务培训班是实行地市集中征收后第一次。培训通过讲授与交流相结合形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受到各县(市)局的普遍好评,及大地提高了全市国税系统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会上还出台了全市经费收支月报及分析方法,这对提高国税系统行政经费管理水平也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财务管理,保障我局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⒈做好全市清产核资工作。

在年初,专门召开有县(市)局局长参加的全市清产核资会议,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动员和部置,要求在年度内做好实施及相关统计核算工作,并由市局监察室同志配合对县(市)局的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全面复查。这次全市范围的清产核资工作,是国地税分设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通过这次工作,掌握了全市资产及财务管理现状,为市地集中创造了条件。

⒉做好市本级财务管理和税务经费的核算工作。

经费核算按照“强化预算、集中统一、节约合理、规范操作”的原则进行管理核算,严格审核,把好关。为规范国税系统财务管理行为,加强本级基本建设和大宗物品采购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和节约经费支出,促进廉政建设,理顺财务关系,健全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有效发挥财务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市局本级经费管理、使用和审批职责权限,在反复调查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绍兴市国家税务局本级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重新修订了《绍兴市国家税务局本级基本建设和大宗物品采购管理办法》。新的财务管理办法将事权和财权进行有机分离,符合的管理理念和“两权”监督思想,经过一个多月运行取得较好效果。在下半年里,我处还对今年—季度市本级经费支出情况与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另外,我处还根据工作要求,制订完善了经费审批工作规程。针对部分干部对新财务制度事前审批及支出审批程序并不十分熟悉的实际,又制订了经费审批流程图,并以举例形式加以说明,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到各处室、单位。

⒊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

由于市局办公地点搬迁,资产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实际情况,我处会同有关处室、单位对市本级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并启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把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了会计电算化核算,通过清理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提高了市本级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据统计,市本级固定资产总量为万元,其中房屋及建筑物为万元占总量的计算机设备为万元占总量的。

⒋做好自查,迎接省局专项检查工作。

根据统一部署,会同市局监察室抽调人员,结合全市国税系统的“收支两条线”专项检查,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内部审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写出检查通报,限期整改。并在今年的月份接受了省局收支两条线检查和财务审计,检查反馈情况良好。通过检查认为我局能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省局的规定,结合实际,调整内部财务结构,特别是对市本级出台的《绍兴市国家税务局本级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予以了高度肯定,当然,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部分会计科目上、并帐等业务处理不正确等。针对存在问题我们都一一加以整改落实,并举一反三。这对进一步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⒌召开全市国税系统财务工作会议,公布二四年市本级及各县(市)局经费分配方案。

会议还回顾总结了前几年财务工作情况,部署今后财务管理工作。由于预算改革的核心是实行部门预算,改变了按基数法编制预算的做法,所以各部门在预算年度内行使职能所需的全部开支将纳入统一的部门预算。以预算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当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总的来说,国税系统税务经费日渐趋紧,作为计财部门要当好参谋理好财。在全市经费管理中能及时准确划拨经费,并附划款清单说明情况。

⒍做好银行帐户清理工作。

—月份我们以财务统一核算为契机,根据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银行帐户的通知》精神,对市局各处室、单位的银行帐户及资金进行了彻底清理。首先收回原垫付给管理局、征收局、稽查局用于报帐的周转金,其次取消稽查局举报奖励基金帐户,上划市本级经费帐。第三取消管理局发票保证金、纳税保证金帐户,第四服务中心局本级经费帐、发票帐、食堂帐移交市局计财处。第五取消管理局、稽查局、征收局、局机关分工会帐户,资金统一上划市局工会帐户,进行统一核算。帐户清理结束后,我局尚保留全市经费核算、市本级经费核算、市本级基建、市本级食堂、市本级工会五个帐户。通过帐户清理,进一步确保了我局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健全了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目前我局账户开设情况完全符合规定要求。

(三)、加强税收计划的管理,积极组织税收收入

今年月全市共组织税收收入万元免抵调库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增收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完成考核口径收入万元。国内“两税”入库万元,比上年增长,同比增收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市本级入库税收收入万元免抵调库万元,同比增长,增收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两税”入库万元同比增长,增收万元,完成年度计划。根据工作目标提出的及时、准确报送税收会计报表、做好全市税收执行情况分析这一要求,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⒈做好税收计划编制工作。

在年初,根据省局下达的税收计划任务,编制下达了各县(市)局、市局征收局二四年税收收入计划,并要求各县(市)局认真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收入任务。

⒉制定二四年的税收收入分析纲要。

为明确全年税收分析工作的内容时间和质量要求,市局专门下文,并召开全市计统科长会议,对税收分析纲要内容进行专项布置,对历年税收数进行统计,为做好税收分析工作打好了基础,此项工作在全省会议上受到公开表扬。

⒊做好税收收入形势分析及全年收入预测工作。

今年通过加强征管、规范执法,增收节支等手段,使全市收入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但也存在较大困难。主要是预免抵税额度剧增及支柱产业轻纺行业旺季较短等原因。为此,我们按季对税收收入形势进行了仔细分析,特别是对重点行业税源增减,结合税收收入变动趋势,根据经济增幅指标,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结合一次性因素、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按的增长比例、的税收对弹性做好全年的税收收入情况预测工作。通过分析,研究组织收入工作的各项措施,并积极贯彻落实增收节支会议精神,千方百计组织税收收入。由于收入分析材料详实、具体,多次在全省市地局长会议上受到省局领导的表扬。

⒋开展重点税源调查,做好重点税源行业鉴定工作。

为了了解全市税收收入和税源现状,我们建立了全市重点税源企业联系制度,对全市所有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发放了税源调查表,并对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对经济税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企业老总及财务人员一起分析研究企业的经济形势,为全市的税收分析工作收集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市局管理评审会议上局领导对税收分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对税收分析材料的编写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调整,加大了专题分析和研究税收收入形势的力度,除了每月的税收分析报告外,还通过专题分析,如经济因素、征管因素、政策一次性因素分析加以补充,在组织收入工作上为局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向市政府报送了市本级的税收分析。会同信息中心开发重点税源监控程序,使税源分析更详细、更具体、更方便,在三季度里,我处还会同市局信息中心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税源监控程序,对重点税源行业进行了鉴定,又在重点税源企业信息中增加了免抵调库内容,使数字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重点税源监控报表质量更高,重点税源行业鉴定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为领导决策提供更直接的数据来源。

⒌认真做好全市税收收入进度表的报送工作。

由于我处自行开发了收入进度应用程序使得报表质量、报表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完全符合年初工作目标考核要求,报表报送情况在省局每月的通报中多次名列前茅。

(四)做好税银库一体化推广应用及相关协调工作

为了适应以市为单位集中征收的需要,加快和促使税款顺利入库,实现税、银、库三方信息共享,加强税款收缴、划解、对帐的现代化步伐,会同信息中心、征收局及银行部门着手进行税银库一体化工作,多次召开协调会议,与专业银行、国库商量对策,经过努力,已在建行市分行、农行市分行、市商业银行正式启用税银库一体化软件,并在市本级及诸暨市局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铺开,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对帐、销号及报解清单全部由计算机完成,税款的征期入库、申报率接近,加快税款划解速度,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项工作受到了省局的肯定。

(五)、完成税收预算科目维护、调整工作

今年启用了新的预算科目,我们对市本级多条明细数据逐条进行了调整,通过这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市本级与国库核对入库税款的准确率,基本上做到日日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六)、加强税款入退库制度及税收票证管理,接受省局检查

今年上半年,为迎接省局检查,我处会同监察室组织计会人员对各县(市)局和本级的税款入库退库制度及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复查,在检查中还对部分县(市)局尚未清理的旧税票进行了清理和监销,检查后就各单位的存在问题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下发了检查情况征求意见书,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并在月份接受了省局的专项检查,反馈情况较好,但也对预算级次设置欠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七)、加强欠税管理,按《新征管法》要求做好欠税大户的定期公告工作

在今年的欠税管理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据省局欠税管理办法在月底前将呆帐单设帐外科目核算反映;二是以去年已核实的欠税底数为基数,核算上只减不增,清理中未发现的今后视同新欠,全年对新欠变化情况实行严格监控,按清欠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核算。三是组织做好欠税嚗光工作。其中市局做好万元以上欠税企业、县(市)局做好对欠税万元以上企业公开嚗光工作。

(八)、做好市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除上述主要工作外,我们还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对岗责体系的完善、多缴税款帐户回退、的运行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另外,各项报表报送、年度报表互审、县(市)局税务经费划拨、凭证审核、会计核算、退税资料审核报送、票证管理等日常性工作都能按照二四年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正常进行,符合工作工作目标考核要求。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对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全年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仍需要持续改进。

⒈工作中的预见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有时有忙于应付的现象。

⒉对县(市)局业务指导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计会统业务方面。

⒊在会统应用上存在较多问题,一时尚难以全面解决。

(二)、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⒈要继续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向书本学习,以适应集中征收后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

⒉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主动沟通,及时汇报,工作做到早安排、早打算、早落实。深入基层、掌握情况,及时决策。

初级会计税务篇10

关键词:中央苏区;税收史;税收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5-0095-09

一、引言

从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中央苏区”的概念,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中央苏区税收随着根据地政权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建立。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中央苏区实行统一累进的税收制度,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战争环境的税收管理制度。中央苏区税收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税收的一次初步尝试。中央苏区税收的伟大实践,在我国税收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央苏区税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的雏形和预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税收工作制度、办法大多可以在中央苏区税收实践中寻找到根源和发轫的轨迹,可以说中央苏区税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的初步尝试。中央苏区创造和积累的税制建设、税收管理、税务机构与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丰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随着中央苏区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关中央苏区的研究将备受学界关注。目前学界对中央苏区财政问题的关注较多,如张侃、徐长春的《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王明前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体系演变新探》等,但对中央苏区税收问题的研究尚不够。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有关中央苏区税收的综合研究,有曾飞的《共和国税收的预演——中央苏区税收史》、江西省地方税务局的奄既魂——中央苏区税收的伟大实践》,这两部著作主要是结合相关史料从整体上来综合研究中央苏区税收;二是以税收的历史地位、税收制度等为具体视角的研究,有曾飞的《中央苏区税收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嗡详细探讨中央苏区税收在我国税收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原因导致的局限性;曾光明的《中央苏区税收制度的创立、特点及启示》,对中央苏区税收制度及其特点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对中央苏区税收管理的研究,至今没有专论。本文以税收管理为研究视角,从强化税收宣传、架构税收征管制度、健全税收监督等方面详细探讨中央苏区税收管理,并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现实启示。

二、中央苏区建政初期税收管理的混乱状态

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是土地革命时期开辟最早、规模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它在1927年秋收起义的基础上开始建军建政,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前,可以称之为苏区建政的初期阶段。这时苏区的税收工作还处于摸索之中。在武装斗争为主的形势下,如何开展苏区的税收工作,以保证苏维埃运动的深入与持久,不但广大群众极为陌生,就是当时各级政府一般也是“税收制度没有建立,各处乱打土豪,贪污浪费,会计糊涂”。在“左”倾冒险主义思潮影响下,军政人员筹款时擅自征敛的情况相当严重。当时财政的主要或唯一来源是打土豪。正常的税源、税种,如农、工、商业领域里通行的农业税、工商税以及公产使用的租金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开辟。很多地方“税则从未确立,对于商业税是一方面因为商业破坏无税收,另一方面是乱收小贩的税或挑担的税,实等于收苛捐杂税;土地税有的是完全不收,有的不分阶级的很重,甚至有的政府随收随用,从未缴呈上级政府;各级政府浪费情形实可惊人,一乡数月可用至数百元,一区可用去数千元,一县甚至用万元以上,贪污腐化更是普遍”。

税收管理上极不严密,以商业税为例,《红色中华》详细记载了其中的很多缺点:

一、各处商店资本很多以多报少,致使税率减轻,收税减少。

二、每日收税都由收税人员挨店核算,不懂得发登记表与调查表,致延长时间。

三、一般地方店租多是照旧一律裁折,没有根据码头地位及店屋大小,为增减店租之标准。

四、各市商业税和店租没有分户账,以致下月收税无对照无依据。

五、一般圩场之店租与商业税尚未进行征收,减少很大收入。

六、各地对于店租与商业税收入,从无半字报告。

可以看出,当时收税方法极为落后,有些税则也欠合理,商业税和店租没有分户账等等,这些弊端严重地影响着纳税人的积极性。同时,滥收和滥支现象也非常严重。“下级打埋伏短报,上级提款提不动。各地财政收支也不按照系统。少先队、独立团、游击队以及过境红军可以自由向当地政府提款,政府也不拒绝”。“各区、乡没有预算和报告……滥行开支,有些区、乡政府好像变成了客栈、饭店”,“无论什么人,只要扛上一支红缨枪,带上一个红袖章,跟上一个当脱产干部的老乡,都可以到政府里食饭,不管有工作没有工作”。在自然条件稍好一些的闽北苏区,建政初期吃喝之风甚盛。这里“暴动后头两年生活最好,到处打土豪,猪肉有的是,晚上开会常吃点心”,根本不从长远考虑。

税收管理的混乱造成了贪污的温床,一些混进苏维埃政府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乘机吞没公款,对所没收来的东西随便据为己有。这种情况,与苏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白色势力从四面八方严密地封锁、群众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和长期斗争必然带来的巨大消耗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三、中央苏区税收管理实践

(一)强化税收宣传

1931年11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暂行税则》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地方都没有将税收制度落到实处。1932年9月13日,中央财政部在第6号训令中,分析当时的财税工作是“各级政府一般忽视财政工作,收支没有预算,税收制度没有建立,各处乱打土豪”,“只有依靠打土豪,依靠红军筹款过活,这些财政上的坏的现象,充分证明了各级政府不了解财政工作在阶级政权上的重要性。在江西苏区,许多县连土地税都没有开征,有的虽开征了土地税,但只征收富农的土地税,有的则不分阶级收得很重。对于商业税根本不注意,有的有税不收,有的乱收小商小贩的税,等等。为了扭转上述被动局面,1932年6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的决议案指出:“大会严厉排斥,过去的财政政策从不积极在发展经济、开征财源、征收税款上建立财政基础,而只以打土豪为主。”m各级税务机关按照中央指示,重点加强了对中央苏区的税收宣传。

1.税收宣传内容多样

(1)加强对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宣传。面向各级苏维埃政府,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和会议决议、训令等文件反复宣传税收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应特别注意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1932年7月14日,《红色中华》第二十七期发表伯钊的文章《关于征收税收问题的意见》,提出“土地税、商业税的征收,是各级苏维埃政府当前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能不能够执行上级政府对税收的规定,能不能使广大的群众自动地缴纳,这完全要看政府对于这一工作动员的充分不充分和深入不深入来决定”,“只要是苏维埃政权下的公民或非公民(如富农)都应负有对国家缴纳税收的义务,苏维埃政权下的工农劳动群众,应该拥护国家所定的税收”,“将税收问题作一广泛的宣传,造成群众大家觉得应该迅速缴纳收的空气,要使广大群众知道缴税是他们的义务,不缴税给国家是苏维埃的罪人”。

(2)注重纳税教育。面向纳税人,宣传解释相关税收政策,让他们知道税收征收和缴纳的程序。1932年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的《关于商业所得税征收细则》就规定:商业税“开始征收时,可召集各业商人开会,详细解释,使其了解,并召集店员工会取得其帮助。”农业税征收前,各区土地税征收委员会要求各区及各乡苏维埃政府必须召集乡代表及选民大会,报告税收意义和手续,由乡代表再详细向群众解释。《红色中华》1934年1月10日报道,瑞金县云集区征收农业税时,“除宣传队突击队来做动员工作外,区税委分发到各乡,用了各种动员方式,以政治宣传鼓动,做到了每个群众都了解税收的意义,完全拥护了估定的成数,把征收农税的运动,造成了热烈的空气”,“结果,不独是没有一个偷税漏税以及乱免乱减的,而且把去年漏了税的也检查出来了,他们全区收的税谷比去年要增加一倍以上。”

(3)发动人民群众。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税收宣传标语和宣传纲要,进行宣传鼓动和动员,使广大群众了解纳税的意义。1932年11月29日,中央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战争动员和工作方式》的紧急决议,指出:“法令与决议的实施,不单靠命令,主要还是依靠提高群众阶级觉悟与热情,来拥护法令的实施”,苏维埃政府的税收工作,“建筑在动员群众的基础上”。1934年3月4日,江西省苏维埃扩大的第二次全体委员会《关于财政问题决议案》中,就关税问题要求:“政府要帮助机(税)关检查漏税逃税的,要宣传群众帮助检查”,“机(税)关要设招待所,招待客商,特别要招待船夫苦力个人,使他来报告舞弊者。”

2.税收宣传方式灵活

中央苏区税收宣传非常重视面向社会各界,尤其是贫苦农民、工人、商贩等纳税人,进行通俗化、实际化、简明化的税收宣传。一是通俗化。通俗化就是在税收宣传中,用最通俗的语言,使群众看得懂、听得见,用当地群众所了解的事实,所发生的事所见惯的事来比喻,使群众感觉得到。二是实际化。实际化就是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使群众感觉到共产党的主张是为工农群众谋利益。三是简明化。简明化就是简单明了,抓住问题的中心,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和听者的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央苏区在开展税收宣传时,经常用口号进行动员,如“拥护红军胜利迅速缴纳国税”、“为夺取江西首先胜利就要踊跃缴纳国税”、“缴纳国税就是帮助红军消灭敌人”等,简单明了,使群众很快了解纳税的意义,迅速缴纳应纳的税款。

1933年3月建立关税制度后,中央财政部及时印发了健立关税制度宣传纲要》,用浅显、通俗、简明的语言阐述了什么是关税,将苏区关税与厘金进行比较,大力宣传开征关税的意义,将关税的好处说得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关税与的厘金完全不同,厘金是抽收内地税。在白区肚子里到处设卡,每一样货物经过几个卡子便要抽几次厘金,所以一样的货物在源头上很便宜,过了几次厘金,便贵了几倍。所以这种厘金完全是间接剥削群众的东西。我们的关税则设在苏区边境,只抽收进出口税,苏区内部货物来往不准收税,而且只抽一次不抽第二次,将来苏区扩大了。关税处也跟着远移了”。“的厘金是见货就抽,不管群众需要与不需要。我们的关税则是不是见货抽税,而是看苏区群众需要与不需要来分别进口的东西,我们不要的抽重些,要紧的抽轻些,一定要的就免税。”

(二)架构税收征管制度

1.工商登记与纳税申报

中央苏区各城市陆续开征商业税后,由于缺乏经验,每日收税都由收款人员注意核算,一般圩场之商业税未进行征收。1932年,中央苏区将工商业登记和纳税申报作为税收工作的重点。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工商业登记规则》规定:“凡各项商业买卖,自己开设店铺或寄居别店营业,或不设店庄者,一律以本规则向当地县政府登记”。因此,在苏区内从事商业买卖的各类商店、工厂、作坊等都必须进行登记。

《工商业登记规则》规定:“营业主初次登记完毕后,向县政府领取营业证,即得长期营业,不必每年换掉,但须于每年二月内向政府登记一次,不登记者即撤回其营业证。”“领取营业证时期以本规则颁布后一个月为限,新开办之商店或工厂、作坊,于开张前即须登记领证,无此证者不得营业。”“各商店工厂等如有歇业或顶退时,应将所领营业证缴还原领政府注销。”“营业证遗失或污损时,应向该管政府申请理由补领。”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工商业登记规则》,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积极采取行动,立即举行营业登记。

纳税申报是中央苏区税务部门为了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征收工作效率建立的一种制度。工商登记后,税务机关每月30日将营业调查表分发至各商店令各店照实填报,盖章负责,限二天或三天填好送交税务机关,不填者即加倍收税。税务机关收到申报纳税的调查表后,经抽查审核,照数填上商业税分户账,依照各店税率及利润率计算应纳税款,派人按店收款。1932年5月开始,又改税务人员上门征收为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缴纳。《关于整顿商业税问题》的训令要求:“此表(调查表)送来后,税务科审查可疑者即派人前往查账,如认为无甚可疑,即将调查表数目填在商业税分户账上,扣算税款,填发商人纳税通知书,也限他们二天或三天内将款送到税务科交清,过期不交者,照税额加倍征收。”

2.税收会计与票证管理

(1)统一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实行统一财政,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中央苏区创建之初,直到1932年,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各级部队对于税收很少有统一的观念。各级政府对各种税收是各自征收,作为各级的日常收入,私自开支,从未报解中央。1932年12月,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出《关于统一会计制度问题》的训令指出:考查过去会计工作缺点甚多,最主要的是“收钱机关、管钱机关、用钱机关混在一起,没有分开”,“各项收入与经费没有分开,没有各成系统”,“各项会计科目没有一定名称……各处自立科目,名称不一”,“簿记单据没有一定格式……有些则更没有记账,单据表册更未能按照中央规定填写,有些则没有单据,只凭口说记账”,“财政交代无一定手续”。会计制度的不统一,要严密税收征管是难以实现的。为此,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在训令中要求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把收钱的、管钱的、领钱的、支配的四个机关分开,收钱机关(税委与财政部)只准收钱,收到了钱,分文解交管钱机关(各级国库)”,“要把各级收入及开支,都分别划分,各成系统”,“要确定会计科目,把各级收入及开支项目,规定一定的名称与一定范围,使收付款项有条有理,一目了然,而且得以彼此相较,互相对照”,“要规定预决算规则,实行预决算制度”,“要统一簿记单据”,“要规定交代章程”等,为统一税收会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2)建立税收会计。1932年8月,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出《关于统一税收问题》的训令指出,税收为国家财政主要收入,自应由国家统一征收。以前各级政府,对于各种税收都是各自征收,归入各级会计,作为一种日常收入,从未另外报解中央。如此,一方面使国家无从知道各地税收准确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各级账目之检查也发生许多困难。因此,中央财政部决定:“从8月份起。凡土地税、商业税、山林税以及店租、房租、矿产租金等各项租税收入,各级财政部都应另立账簿,如公债款一样,分别收入,按月解缴上级,汇送中央或中央所指令之用途,并须按月将收入情形详细报告,以便审查。各级财政部对于上述各项税款,以后不得擅自动用,并不得将所收款项列入日常收入,以混乱会计系统。”

同时,按照中央财政部《会计规则》指示:“政府会计年度,以每年7月1日开始,至次年6月30日终止”,“国家以租税及其他一切收入为岁入,一切经费支出为岁出”,要求“一切税收机关应于每月份或每一期税款结束后,将该月份应收税款、实收税款、豁免税款,各写报告三份送省县财政部及本部备查,如营业税、店租、矿租等则按月报告,土地税、山林税等则于该税收结束后报告。”对于税收会计账簿的使用,《会计规则》规定:“各税收机关,如所在地已成立国库,而其本身收支并不复杂者,得采用单式簿记,但其收支稍复杂者,仍须尽量采用复式簿记。”

(3)限期限额报解。1932年8月份起,中央苏区各级税务机关按照中央颁布的训令,将各项税收收入分别记账,按月解缴上报,汇送至中央财政部。1932年10月11日《江西省苏维埃财政委员会给各县财政部并转各级税收委员会指示信》中,开始实行限期限额的解缴办法:“各区所收到的税款,离县附近的区苏维埃收上二百元以上,就要缴到县苏维埃去,比较远点的区苏维埃收上五百元,就要缴到县苏维埃。每月到了三十号,无论收到多少税款,分文都要缴县苏维埃,如县苏维埃收到两千元,马上要解缴省苏维埃或直解中央政府。如该县区不遵照执行,查出以扣税论罪。”各级税务机关所收税款如何报解,1933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库暂行条例》和《会计规则》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税款报解程序和期限。具体规定如下:“区税收委员会距离分支库所在地二十里以内者,每满二百元缴纳一次,距离二十里以外者,每满五百元缴纳一次;省县财政部每日缴一次;区财政部每满一百元缴纳一次;每逢月底各机关收入款之余存数,无论多少必须全数缴纳,不得留存分文”。“国家税收及一切收入之款,概须缴纳国库支分金库。无论任何收款机关不得埋藏不缴,如违者以贪污舞弊论罪”。

(4)税收票证的统一和管理。会计制度未统一前,各地方政府财政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因此,税收票证格式和内容都不一致。1933年8月,江西省苏维埃开始统一营业税收据,《江西省苏维埃财政委员会给各县的指示信》中说:“营业税收据,今年9月1日起一律改用三联的(不论屠宰、酒菜馆、刨烟等税,总是营业税之类,皆是用三联的),因过去各县用的收据还是不统一的,甚至赣县征收营业税是用该县的收据。这样不统一,是很容易发生贪污舞弊,如各县从9月1日起,再发现自印的二联收据收税,以作贪污舞弊论。此种三联收据是马上会发下各县使用,并且过去发来各县二联收据除收清8月份税款外,如有未曾用完的二联收据,限8月底一齐集中直接寄中央税务局。”1934年1月,为了彻底统一财政,防止贪污舞弊,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出第七号布告规定“本部特将国家财政上各项岁入收据统一规定印发,并指定一定上级机关盖印,交各级财政机关使用。从1934年2月15日起,凡一切国家收入如税款、租款……无论一次交清或几次交清者,都须用本部印发并经一定上级机关盖印之正式收据,并经收款机关负责人盖私章,才生效力,其使用私人收据及未经上级机关盖印之收据,以贪污论处。缴款人未取得正式收据而随意缴款者作为无效。”布告还列明了各种收据的名称、收何款项、收据几联、什么机关盖印等事项。

中央苏区各级财政税务机关对税收票证的管理使用要求也很严,从《土地税征收细贝吩中对票证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中可见一斑。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土地税征收细则》中规定:“如账目弄错,则归出纳负责,收据错了,则归会计负责,如两人都错了,则由主任负责;如发现有贪污事情,则按照法律严办。收据绝对不能扯去一张,如写错了,可另外再写过一张,不过在那张写错了的应写‘作废’,仍把那张留存在上面,如果发生扯去事情,以舞弊贪污论罪。收据用完后,应在全本上将总数写在封皮上面,并由主任盖章签名。收据绝对不用铅笔或钢笔写,一定要用毛笔,并且数目字均要写大楷。税款收入应一律以国币计算尾数采用四丢五收的办法。”

3.税收检查与处罚

(1)农业税。检查的主要内容为:各区乡群众是否依照中央颁布之土地税、山林税征收细则纳税,有无以多报少及漏税等情况,税收委员会及乡代表有无贪污舞弊等事情,免税减税是否正当。检查方法为:以区为单位设立8人至15人的土地税检查委员会,由区政府主席团委任,以组为单位分赴各乡检查。检查到乡时,当地雇农支部及贫农团主任、乡苏维埃主席、少先队等均派人协同检查以资熟悉。按户索取土地税收据与该乡村人口土地册进行对照,如查出有漏税或不当免税减税者,即将姓名记下交区苏维埃照原额加倍收税。如发现整乡整村以多报少或不当免税者,除照例补收外,另将该乡村负责人撤职处分。对群众已纳税而未收到收据或纳税多而收据少的,除勒令经手人负责补款外,并将该经手人交裁判部分别轻重处分。

(2)营业税。检查内容包括:一是商店资本,主要以上年盘货簿及来往簿为凭,老店资本用空及小资本无账簿可凭者,以生意大小估计其资本;二是生意总数,主要检查银钱簿、卖货买货簿,并互相对照,同时须考察其笔迹与墨迹及簿边痕的新旧,以防假造。检查方法《关于整顿商业税收问题》的训令中规定有以下几种:一是重点检查。“这个检查可于每条街中择五至七家比较调皮比较大及比较可疑的商店,集中人手力量去检查,不必家家照例,致延时间,但检查之店须每月换掉,使作弊之店防不胜防,不敢尝试。”二是突击检查。“为提防商人舞弊起见,可以收税后突然间去检查某几家商铺账簿,这个月查那几家,下个月查这几家,有时也可以查一查一月份二月份或去年之账,如有调查表与账簿不符者,即须严厉(如扣留、封店、罚款等),这样使商人防不胜防,自然不敢作弊。”三是派人巡查。“屠户营业税,必须先收钱后盖印,由税收员指定某适中地点,令各屠户将猪送来盖印,盖印后才准出卖。一方面盖印,另一方面即派人巡查。这一巡查亦须采取突然手段,使屠户防不胜防。”

(3)关税。检查内容主要有:主要看报关货物之名称、数量、价值与实际是否相符,买货发票是否真实,进出口凭单有无互用等。检查方法:主要是在过关环节进行报关查验。“各种货物过关,无论大商小贩合作社,无论陆路行船,运货人须将所运货物之名称、数量、价值,由何处来,往何处去,及运货商号等,报告关税处,请求派员查验。除免税品外,均须按照税率表过税,税款由运货人交清,未交税或交税未清者,将货扣留,不准其进口出口或通行。”

(三)健全税收监督

中央苏区各级税务机关在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将反腐肃贪作为一项斗争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税收监督检查制度(法制监督、行政监督、制度监督、群众监督等)的办法和措施,确保了苏区税收工作人员的廉洁收税和广大纳税人依法纳税。

1.法制监督

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规定了对贪污浪费犯罪行为的惩罚办法。

“(一)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贪没公款以图私利者,依下列各项办理之:

(甲)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处以死刑。

(乙)贪污公款在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者,处以两年以上五年以下监禁。

(丙)贪污公款在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上两年以下监禁。

(丁)贪污公款在一百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

(二)凡犯第一条各项之一者,除第一条各项规定的处罚外,得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并追回其贪污之公款。

(三)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罪照第一二条处治之。

(四)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务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损失者,依其浪费程度给予警告、以至一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的监禁。”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苏维埃中央政府惩治腐败的措施是十分严厉的,“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就可以杀头。这一法令颁布后,苏区税务机关充分运用这一法律武器,同现象展开坚决的斗争,使被揭露和查处的分子受到苏维埃法律的制裁,遏制了税收工作人员现象的滋生。

2.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主要有:一是工农检查部的检查监督。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有工农检察部,经常组织“突击队”,每队至少3人,队长1人,在空暇时间或休息日以微服私访、突然袭击等形式,检查各工作部门的工作作风,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查处。二是审计监督。中央审计委员会对各部门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也抓得很紧,审计结果及时登报公布。中央财政部唐达仁贪污案,就是1933年12月中央工农检察部检查瑞金县苏维埃财政部9月至11月经费收支决算报告书时,发现问题深挖出来,而将其送上最高法院,判处死刑的。同时,各级税务机关还经常组织人员对下级工作巡视、指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上级报告。

3.制度监督

中央苏区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会计和票证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监督制约;规定及时解缴税款,防止了税款的积压挪用;统一印制税收票证,严格领票开票收款管理;建立移接交清册,限定移接交时间,有效地防范了贪污税款现象的发生。据1933年曾任江西省宁都县财政部副部长的彭世鹤回忆:“当时财政制度很严,打土豪、收屠宰税和房租税的款子,随收随交,区里不能存钱,原财政科长(姓段的),少了四百多块钱,就抓来公审罚劳改。”

4.群众监督

设立工农控告箱,便于工农群众投递控告材料。设置不脱产工农通讯员,经常向各级工农监察部反映情况。由共青团组织“轻骑队”,检查机关内、贪污、浪费、腐化、消极怠工等问题,举报对于党和政府税收政策执行的阻碍与曲解现象。这些群众监督措施,在税务机关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要求工农检察部站在增加国家税收,保证贫苦工农利益的立场上检查偷漏税收,对故意破坏税收的奸商必须从严惩办。

事实上,中央苏区的税收监督在执行中确实是相当严格的。曾在中央财政部财政工作团工作的杨九庆回忆:“那时财政纪律很严,违反者,轻的批评,重的就要惩办,瑞金县财政部长贪污几百元就被枪决了”。

四、结语与启示

中央苏区税收是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目的开展税收工作的开始,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税收的一次初步尝试。它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是幼小的、不完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税收,却是开天辟地的创举。中央苏区税收是在战争环境和工作条件险恶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税收宣传、税收征管制度、税收监督等税收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办法和措施。诚然,中央苏区税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启示。

(一)税收制度设计合理,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中央苏区时期税务机关行使工商登记事项,并按工商登记户数进行税款的征收,实现工商登记与税务管理的信息直接共享,使税收征管户数与工商登记户数相同,基本不会产生漏征漏管户的现象。这种方式与现行的工商、税务登记由不同的机关管理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一是信息共享无障碍,实现即时交流;二是减少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中央苏区时期实施的工商税务登记合一制度,有效地杜绝漏征漏管。

另外,中央苏区时期税负核定采取纳税人自报营业额、税务机关审查(调查)的程序核定,与我们现行的民主评税制度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当时群众革命热情高涨、苏区干部作风纪律严明的历史条件下,也基本实现了税负核定的公平公正。税款的缴交采取纳税人自行申报,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的方式,对不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给予加倍征收(相当于加收滞纳金和处罚款),有效地确保了税款的及时征收入库。

(二)税收监督严厉,保证税务人员勤政廉洁

中央苏区时期对违反规定的税收行为,制定了明确且严厉的法律措施。税务机关为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不仅建立了巡视、指导、检查等行政监督制度,还通过开展交叉检查等方式,对纳税人缴税情况进行检查,防止税务人员。同时,在税收会计和票证管理方面制度较为明确,有效杜绝利用税票作弊现象。较为完善的税收监督制度,确保税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工作高效。

(三)税收宣传注重实效,营造浓厚的纳税氛围

中央苏区时期的税收宣传结合当时的实际,在宣传范围上,除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宣传,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税收的重要性,获取政府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外,还广泛发动群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浓厚的纳税氛围;在宣传方式上,采取通俗化、实际化、简明化的方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宣传征税的意义,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使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今天我们更是应该宣传和落实税收政策,以利于在实践中把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