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2 17:34:03

初级会计审计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1

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和《*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2009年度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现将考试考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2009年6月29日-7月20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名时间,并予以公告。

二、考试科目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

具备以下条件的,免考相关科目:

(一)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会计类专业学历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以上所称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学、财务管理、理财学。

(二)持有珠算五级证书者(含五级以上),可免试《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

三、考试时间

实行传统纸质考试的地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基础》于*月*日全省统一组织考试。

《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时间为:*月*日-*日。考试结束后,各州、市于*月*日前将成绩库统一上报省会计考办。

实行无纸化考试的玉溪考区,考试时间为*月*日—*月*日。

四、考试范围和题型

(一)考试范围:*省根据财政部下发的考试大纲编写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辅导用书为考试范围。

(二)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分录题、综合题。

五、考务工作安排

(一)各地要根据《*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如期举行考试。少数地区如确因报考人数太少,不能举办考试的,须于*月*日前报省会计考办批准。

(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和考试组织工作,按属地原则,由各级会计考试管理机构负责,并且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网上报名(昆明地区考生登录网址::7001或者:7002;昭通、玉溪、文山、曲靖、红河地区考生登录网址::7003;*等地区考生登录网址::7004)报名资格确认时间为2009年*月*日至*月*日。

各州、市报名结束后,于9月30日前将《2009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预定单》上报省会计考办。传真号:0871-3615983。

(三)*月*日前完成核发准考证工作,准考证背面加印考生须知。*月*日前完成对各考点监考人员培训和检查、清理考场等考前准备工作。

(四)各地必须严肃考风考纪,规范监考操作程序,从严监考,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考试期间,应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五)各地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考试考务工作,并于*月*日前将负责人、值班联系电话报省会计考办。

(六)考试结束后,除玉溪考区外,各地于*月*日前将试卷送到省会计考办指定地点(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会计职业教育影响;应对措施

一、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行业背景与未来发展

2017年新修订的《会计法》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行业的门槛,行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会计证取消后,会计行业将会有新的考试取而代之,相比于会计行业建立新的会计制度,沿用原来的职称类的考试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可能会成为会计行业新的准入型考核方式。其次,目前全国有将近2000万的人员具有会计证,然而这其中有大部分已经转行或者成为了会计行业的劳动力剩余。当前会计行业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所以取消会计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业供求问题,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并且原来取得会计证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会计行业造成了一定的紧张局面。

二、目前会计行业面临的新变革

(1)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已经对会计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还将产生更大影响。面对挑战,会计师行业必须要积极应对和适应复杂环境。得益于信息化,大量财务基础工作已经被取代,减少了人工录入环节出错的可能性。新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各行各业。(2)2018年《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的新修改,对严打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明确。财政部修改了《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等6部规章,自2018年1月1日起实行。在新的《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中,重点加入了对注册会计师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追责条款。这项政策表明,财政部对于注册会计师工作中曾经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将根据情形实施追责制度。本次规章制度的修改,将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同时也对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生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出了预警:纵然注册会计师是金领职业之一,遵纪守法依然是工作岗位的大前提。(3)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开始调整,权责发生制正式变革于政府部门会计核算中。几乎与《会计法》修订同一时间,财政部会计司推出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下文简称《制度》)并在几天后就《制度》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会计制度将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这意味着政府会计制度越来越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解决了现行制度中一些复杂的财务核算问题。

三、会计资格证取消后会计职业教育的应对办法与改进措施

(一)针对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应对方法。多样化选择相关会计职业。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财会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个考验与挑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证书变得尤为关键,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来选择。会计证取消后,会计行业有以下证书考试认知度比较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考证。第一类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会计职称证书是通过相应级别职称考试全科合格后取得。会计职称考试的报名时间在每年度的3月份开始,考试时间在每年度的九月初,具体可参照每年考试官方通告。(1)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才能获得初级资格证书。会计证取消后,初级会计师证书的含金量与认可度越来越高,它是进入会计行业门槛的“敲门砖”。(2)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该考试以二年为一个周期,要求应考人员必须在该周期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才能取得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的优势及功用在于:一是财会行业升职加薪必备;某些一线城市积分落户加分项;是跳槽找工作的敲门砖;二是升职加薪的捷径。另外,随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不再需要从业证,报考中级会计职称也将不需要从业证。(3)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各地报考条件略有不同,需要很长时间的工作年限,很少有人符合条件。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是以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具体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时间高达3.5小时,题型为案例分析题(开卷考试)。第二类是注册会计师考试,英文简称为CPA。会计业内也戏称“神州第一考”,难度惊人,但含金量也是最高的。报名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开始,考试时间是每年的九月初,具体时间见每年考试官方通告。考试科目有6门,包括《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和《税法》,该考试成绩要求是:专业阶段需在连续的5年内全部考过,获得全科合格证,之后再参加综合阶段考试。第三类是经济师。经济师考试也分初、中、高。笔者推荐学生考中级经济师,是因为中级经济师比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要简单一些。相比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经济师最低的学历要求仅为中专学历,考试需要一年通过。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经济基础知识》是必考的,《专业知识与实务》是从15个专业里进行选择。如果你觉得这些领域都不符合自己,建议从财政税收(与财会知识联系最大)、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这些个覆盖面较大(易学)的专业进行选择。经济师是国家职称考试,由人事部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证书,含金量高。中级经济师是企事业单位评定中级职称参考的主要标准,通过评定职称来决定薪资级别或者晋升。第四类是税务师。考试科目包括五门:《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实务》。考试范围可参照每年全国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确定的考试范围。税务师考试要求5年内要通过5门,满分是140分,每年由税务总局确认及格线。很多人并不清楚税务师证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简单的说,这是涉税行业含金量较高的证书。税务师是新一代财务人员必修的高端税务认证,也是真正懂财务、精税务、通管理、擅筹划的价值创造者。税务师的就业方向比较专业,可在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纳税筹划、税务咨询、税务顾问等;可在大中型企业财务岗位、税务岗位,从事会计业务处理与审计等;可在税务机关(政府)从事纳税征管和税务稽查等。(二)高职会计教师的应对方法。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关注会计行业发展动态,将科技发展与会计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理论教学离实务发展有多远,几乎都是科技发展推动的,所以会计专业的发展也要适应科技发展,包括财务机器人,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会计专业的影响,要把行业发展动态传达给学生,把行业的技术变革和应掌握的技能教授给学生。高职会计教师应调整教学课程安排,适应新形势下教学需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取消后,可多增加可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知识学习,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以实际会计岗位胜任所需要的思维,素养能力训练为目标,将实践学习内容及质量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2、更新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后,各类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税务师等考试将成为财务工作者新的目标。其中,从考试难度来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难度最接近会计从业考试;从含金量来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含金量比会计从业更高;从报名要求上来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门槛要求更低,因此将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作为财务工作者的“小目标”更加合理。高职会计教师应调整之前考证为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应侧重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具有实干操作能力的会计技能人才为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会计行业的新发展,满足新需求。3、调整专业教师发展方向,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能力靠齐会计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更应该有灵活实用的实践操作经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针对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基于现代管理会计教育体系,构建会计人才培养路径。在实际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国际管理会计课程、会计实验与实训等课程,注重能力训练与培养。这样既考虑学生的就业,又着眼其未来职业发展,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具备现代企业经营所需的管理理念和人文技能与专业能力兼备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能直接顶岗,提高就业率,体现“素能本位”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陆姗.新形势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教改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8(5):57-58.

[2]粱成杰.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贸实践.2018(5):332-333.

[3]李晓东.财政部建议取消会计证对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2018(1):207-208.

[4]周旭.《初级会计实务》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J].纳税.2018(6):96-97.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3

构建一体化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中高职的就业领域和岗位面向。根据我们的调查,中职毕业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这里,当地更多的是指县级或更下面的基层区域,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小微企业,他们需要一个懂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出纳、仓储、收银、记账甚至可能是文秘和统计等工作。而高职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是省级或地级市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需求是不仅能满足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他们来组织或完成,如成本计算与管理、筹融资工作或所需资料的准备、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企业会计报告以及其它财务文件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面向应该是为小微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提供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其职业提升的空间应该是在基础岗位工作几年后可提升至企业财务主管岗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面向应为中小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也可拓展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或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税务咨询、审计助理等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和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具备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规范完成小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能熟练完成中小型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税务咨询等业务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岗位工作若干年取得经验和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可提升至企业管理岗位从事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出纳实务(可以分别珠算、点钞、小键盘以及票据业务等进行授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税费计算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财经英语、财经应用文、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审计基础知识等。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和财政金融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小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统计基础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设计上,中职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侧重于更深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中职更多的要求掌握该如何做的问题,高职则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具体到需要进行衔接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最为重要。在以上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需要解决衔接与配合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财务会计,不同的院校可能名称不同,如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初级或中级财务会计等,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掌握的内容应不超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范围就可以,高职掌握的内容不超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的要求即可。中职阶段掌握的内容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进行基本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需要;高职阶段的内容除对中职的内容加以深入以外,最主要的区别是涉及到金融资产业务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处理、减值准备业务的处理、长期负债业务的处理、所得税业务的处理等,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还涉及到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对会计准则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对会计进行把握,以满足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成本会计,中职的内容应该掌握在制造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高职阶段除了要掌握制造成本法以外,还应该掌握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从中职的成本核算层面上升到成本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层面。财务管理,中职阶段的内容侧重进行基本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高职阶段除了计算的指标更多以外,还要体现指标之间系统性和分析的全面性。税收实务,中职侧重进行纳税计算,能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相对简单的涉税事项;而高职则更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税务管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税。会计电算化,中职要求对个别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就可以;高职则要学会几种主要会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会计管理,即时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

四、实训体系的构建

中职实训体系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出纳实务相关技能实训,二是会计核算基础技能的实训。为培养学生出纳实务技能,所需要的实训包括:点钞、小键盘输入、珠算、票据业务、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等相关方面技能,而会计基础核算技能最核心的是要掌握基础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全过程,也就是能完成从凭证取得或填制开始到会计报表编制完成的全过程业务处理,既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等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也包括手工处理环境和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其毕业后能独立应对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的全过程。高职实训体系则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相应岗位工作所需的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成本计算与管理技能、财务管理与决策的技能以及税收筹划的技能。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要能完成相对复杂的会计处理业务和报表编制,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都设计了分岗位会计实训,就是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分设出纳、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主管等不同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能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进行操作;成本计算与管理实训在进行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侧重把相关的成本数据指标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为管理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如变动成本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成本的控制与分析技能等;财务管理实训则要求在完成指标计算的同时,能对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税收筹划实训则是从筹划的角度对企业所需交纳的各项税费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做到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晚交税或少交税,为企业创造好的节税效益。另外,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审计知识和技能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应该掌握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构成,不同审计组织的审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以及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等。

五、职业技能证书的构建和考证安排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向挂钩”;课程体系

一、引言

“双向挂钩”是指通过有机融合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标准、职业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材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完善实习实训条件,以及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使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一教多证”。其中,重构课程体系是实现“双向挂钩”的关键,是后续教学改革的基础,需要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综合分析知识、技能、素质要素,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深度整合,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完成会计学历教育的规定任务,取得毕业证书,又要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相应的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就业竞争优势,顺利实现就业。鉴于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本均执行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取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可毕业,并作为硬性要求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部分院校了学分替代方案,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根据证书类别和等级免考部分在校课程,鼓励学生实现多证书的获取,提高综合素质。但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向挂钩”政策的实施重形式、轻实质,落实不彻底,成效有待提高。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仍是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突出会计学历教育的要求,未充分考虑学生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未与职业资格考试紧密挂钩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三大版块,课程设置仍是执行学历教育的标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相对独立,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脱钩”。在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仅包含高职会计专业学历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且侧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会计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与会计岗位职业标准,没有专门针对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特定课程,也未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进行整合,分散于各课程章节之中;期末考核也侧重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考核非常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依赖于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本身具有的相关性以及自我复习,这些都会对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造成一定阻碍,导致学生备考复习效果不佳,考证通过率不高。

(二)课程时间安排未与职业资格考试同步并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授课时间与职业资格考试时间存在错位,未实现同步并轨。如初级会计师考试的报名时间为上一年11月,考试时间为下一年5月,横跨了两个年度、两个学期。其中,《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中所涉及的《基础会计》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距离考试时间较久;《财务会计》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虽与考试时间同步,但若任课教师按正常进度授课,后续部分内容学生只能在备考时自学;《成本会计》课程开设于大二,时间相对滞后;《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有的院校并没有开设,学生只能自学。《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和《税法》课程的开设时间也呈类似分布。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自我复习备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阻碍了其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三)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未适应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缺乏真实场景,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师授课时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式教学,过度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佳,考证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目前的考核方法也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片面重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无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作出科学评价。虽然部分院校已逐步实行学分制改革,强调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注重考查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但执行过程中还不能完全脱离原来考核方式的影子,侧重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较少,这对于需要大量技能训练的会计专业来说无疑是不科学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未能对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起到推动作用。

(四)课程师资力量未匹配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

“双向挂钩”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最关键要有优秀师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深度融合,也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很多职业院校缺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内中高级会计证书持有比例不高,有的教师仅持有初级会计证书或经济师、理财规划师等关联性偏低的证书,且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了解会计岗位的真实需求;兼职教师比例也偏低,尤其缺少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与能工巧匠,真正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普遍理论教学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弱,影响了“双向挂钩”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

“双向挂钩”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是“双向挂钩”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重构课程体系,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双重要求,实现“一教多证”。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将会计岗位职业标准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会计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双向挂钩”课程,实现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应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相对照,找出两者的共同内容点,分析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修改;对于教学大纲中未包含的考证内容点,则需要进行重新设计,把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的一体化;另外,教学内容应注意避免与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以初级会计师考试为例,其考核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涉及的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和《税法》。应综合兼顾考核科目与专业课程的异同点,融合两者的要求与标准,设置“双向挂钩”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实务(一)》《初级会计实务(二)》《经济法基础(一)》和《经济法基础(二)》。其中,《初级会计实务(一)》覆盖原来《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点和《成本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课程的相关考点,《初级会计实务(二)》覆盖原来《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点,《经济法基础(一)》覆盖原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经济法》课程的知识点,《经济法基础(二)》覆盖原来《税法》课程的知识点。同时,考虑学生后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中可适当涉及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也可融入其他相关职业领域的教学内容,如审计、证券、金融等,为学生将来更高级别证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证书的获取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迁移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

(二)科学规划授课进度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向挂钩”课程的授课时间应与当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安排时间相匹配,实现两者的同步并轨。如初级会计师考试涉及的《初级会计实务(一)》和《经济法基础(一)》可于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着重打好基础,并涉及相关拓展内容;《初级会计实务(二)》和《经济法基础(二)》可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因此两门课程与初级会计师考试在同一学期,且课程各章节之间的内容前后并无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初级会计师考试涉及的章节提到前面,优先讲解,其他章节相应调后,以满足学生考证的需求;另外,应针对上学期两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中复习,以增强记忆,形成整体知识体系。同时,考前可针对性进行强化培训,进行模拟试测,介绍考试技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助力。

(三)综合选用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向挂钩”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有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综合运用讲授、讨论、举例等教学方法,把基本知识点、考点讲解透彻,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也可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另外,可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应课程,进行指导示范、模拟试测,平时持续训练,考前集中培训,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检验学生“双向挂钩”课程的学习效果,也需综合考虑知识掌握程度与考试通过率两个因素。如果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途就通过了职业资格考试,则可以免考相应课程,并获得课程学分;反之,可依据学校规定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进行全面评价,考核时可适当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四)着力培养优秀师资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向挂钩”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优秀师资作保障,这就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提出了要求,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转型提升。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进修、培训,更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学历或会计职称;要求教师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等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会计行业发展动态、会计岗位的真实需求,熟悉会计处理的规范流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自主参加会计类、审计类中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掌握考试竞赛的第一手资料,增强“双向挂钩”课程授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学校可公开招聘具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能工巧匠等作为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也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会计专家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分享会计实战经验,从而带动学校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课程体系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校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衔接,使学生毕业时既具备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供其他职业院校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根.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9(3):121-122.

[2]庄青.高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4):22-24.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合;财务管理

1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分析

1.1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200万元或者生均1万元。(847页)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设施生均远远低于1万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20-2021年第二学期可供使用的智慧教室只有6间,而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有30个班,现有学生1137人,智慧教室数量远远不够。然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是在智慧教室或者会计实验室完成,一方面智慧教室数量不够,另外一方面很多教师也不会使用,这使得学生不会学的现象甚嚣尘上。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少,有的会计实验室只能完成比较简单的实操模拟训练,而且实验室设备陈旧,电脑反应慢,财务软件运行不稳定等影响着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另外,根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522.36元,这说明教学资源投入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面对智能财务、财务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课程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设施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于此,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

1.2课程内容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开设课程随意性较大,并没有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跟踪调研来开设课程。以部分高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入学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税法、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Excel财务管理应用技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公司治理、税收筹划、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与挖掘、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审计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但是却没有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中心规划与实施等课程的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已经写入了人培,但是还未真正去开设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与初级会计会计师考证相结合,初级会计师考核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但是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落后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会计类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校外基地岗位实践。

1.3专业竞赛流于形式,教师后备力量不足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岗位应变能力,需要学生在真刀真枪中进行磨炼,只有通过技能竞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部级、省级、市级组织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外,学校也应该多方面组织竞赛,如手工账比赛、点钞比赛、网上纳税申报多元化竞赛,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含副教授)及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847页),虽然该项规定对院校师资学历水平作出了要求,但是并没有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师的任职能力和资格作出明确规定,这也导致了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师任职能力和资格上面大打折扣。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企业认知实习经验,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这对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也成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短板问题。

1.4岗、课、赛、证联系不紧密

目前,部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力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学生岗课脱节,从而影响就业。笔者所在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并未开设经济法基础课程,而该门课程作为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必考课程,对于有需求考证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培训班上,课证脱节,容易导致破窗效应。同时,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市级、省级、部级比赛,被动参加比赛,面对比赛,也只是突发性的训练,持续时间短,课赛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上,财务管理专业现状是,岗位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岗课、课赛、课证脱节,岗、课、赛、证联系不紧密。

2基于岗课赛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部分高校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问题,笔者将“岗课赛证”这一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1课岗融合

通过财务管理专业岗位需要来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紧密融合。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的是会计、财务、管理、资金监管、审计、专项资金、出纳、会计专业教师、财务评审、基金财务等岗位工作。通过对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认其需要具备的技能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合院校专业特色,现将课程与岗位安排如表1.

2.2课证融合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应该将学生考取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证书与学生课程内容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尤其要突出资格证书考取的知识点,如初级会计师资格证证书,首先应该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强化证书考点知识,将课程教学与考取证书相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人才培养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须考取至少1张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相关证书1-3张,并将此作为毕业的硬性条件。

2.3课赛融合

促进赛课融合,可以通过班级—专业—专业群—学校层级的大赛选拔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保证全员参与、公平竞争。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竞赛有工匠杯、财务数智化大赛、商业案例大赛、管理会计案例大赛、中华会计网校杯、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比赛。这些比赛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掌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了实现课赛融合,可以将竞赛技能细化,分成若干个竞赛内容,通过实训,实现教学与竞赛的融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专业技能,让教学促进竞赛、让竞赛推动教学。本文以会计技能大赛和工匠杯比赛为例,将竞赛项目和开设课程相结合,将课堂小竞赛融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竞赛与专业课程对接如表2.

2.4岗、课、赛、证融合

通过岗课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动态课程体系。结合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线上线下教学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围绕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为中心,建立课程与岗位、课程与竞赛、课程与证书之间的联系,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确保“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建设稳定推进,需要全院统筹,教研室联合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鼓动全员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动态机制。同时,要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在提出“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发展,避免考证极端化、竞赛功利化取向,要全过程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学生确定好岗位目标,合理学习,制定合理健康的岗、课、赛、证目标。最后要建立健全“岗课赛证”融合的工作评估和考核机制,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重视结果,推动岗课赛证融合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44-853.

[2]王银.“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02):178-179.

[3]赵亚飞.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岗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21,4(6):209-210.

[4]杨树林.课、证、赛、团相融合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77-80.

[5]饶培康.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J].电子商务,2020,(05):87-88.

[6]周艳.岗课证赛融合的高职纳税课程的课堂创新研究[J].2021,(2018-6):109-111.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国内各类院校举办了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会计从研究生、本科、高职到中专各层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而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兼顾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实际情况是,高职会计毕业生往往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突出高职会计的办学特点。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针对企业、毕业生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合国家政策调整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了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行业发展趋势决定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会计行业拥有两千多万就业人群。其中,低端出纳、基础核算等技能单一的会计人员严重过剩,懂核算、会管理、善筹划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缺乏。2017年中国正式废除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迫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会计行业整体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由重核算能力,转变为核算能力为基础,同时,向管理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处理等综合性、复合型财经能力转变。纯粹的会计核算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企事业单位需要财务人员提供除会计数据之外,更多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财务人员需提供更多、更准确、更有指导意义的企业管理建议。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业财结合”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财务机器人和“共享财务”等概念转换为现实,财务机器人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核对类、收集类等重复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比如与多家银行不同账号的对账,对周报、月报数据的汇总梳理,利用内部财务系统、外部税务系统、进项税票管理系统、上个月申报的留底税额等数据源,进行增值税差额的核对,财务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银行对账和报税事宜。财务机器人运算速度快,而且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简单的分录、记账和报销工作不再需要会计人员。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大的部分会计岗位将会被机器人取代,这部分会计人员将被社会淘汰。“共享财务”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分布式管理形式。共享财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会计业务集中化、专业化处理,大大减少传统会计人员数量。

2社会需求决定高职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明显把高职教育与其他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如何把高职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体现,怎么培养高职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取决于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培养出的高职人才功能单一化严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欠缺;特别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缺少一整套完善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能单一、沟通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通过我们对市场的多年跟踪调研,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层次较高,一般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商银行基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这应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1)高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他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2)中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他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3)初级会计岗位群: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4)会计相关岗位群: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高职称的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初级、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综合以上的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横向应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上,而在纵向上则应定位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即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

3高职会计人才定位决定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应区别于本科和中职会计专业,本科及以上会计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中职会计人才侧重于财经基本技能的培养。而高职会计在夯实会计理论基础的同时,应侧重于会计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课程设置基本雷同,教学方法类似,变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无法凸显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道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仅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而且要完善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举办历史短,欠账大,高职会计实践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有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机制,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引进和更新;完善建立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立实践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开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些不是一劳永逸或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加强高职会计的实践教学投入,顺应市场需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要求高职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我们连续三年对我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差,着重对企业岗位对毕业生技能需求排名进行了统计研究。从2017年调研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能力构成要求排第一的是现代办公自动化能力占17.7%,接下来依次排序为:口才及表达能力占14.6%,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占11.51%,会计核算处理能力10.82%排第四。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最强烈的前三位并不是会计专业技能,而是办公软件的应用、交流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沟通表达和后续学习能力,并不是单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这也说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要加强信息化、交际技巧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培养。5高职会计教学现状决定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目前,高职会计教师师资普遍储备不够,一方面关键课程专职教师师资不足,部分院校班级存在大班额问题,部分专业课也采用合班授课方式,来解决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院校采取临聘或外聘兼职教师,来缓解师资不足问题,临聘或外聘教师主要是其他院校老师、在校研究生或退休教师,真正来自于行业的财务专家并不多,外聘教师专业水平、责任心参差不齐,考核管理难度较大。高职层次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强烈,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大部分高职层次学生是从普通高中升学上来,对会计职业并没有具体的认识。也缺乏社会历练和社会职业需求的真正认知,选择会计专业,很多是跟从家长和周围亲友的意见。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财务核算基础扎实,同时,具有较强财务管理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身难度很大。教学方法与手段仍然传统落后,教学主要依据教科书,造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太多不足之处。教师演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教案跟书本差别不大。这就使得整个教学传授过程受教材限定,教师按这样方法传授完整门课程的知识后。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对现实需求更是缺乏基本认识。考核与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学校为主导的考评体系,只看教学结果,不考虑教学过程;设置的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成绩缺乏客观性。实践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锻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而实际工作在会计教学一线的教师,从学校毕业然后进入学校,理论功底较深,但实践能力不强,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锻炼,又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因为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社会实际需求的转变、岗位具体技能的转变及当前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等因素的影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正经历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将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面上显得润物细无声,实际则是体现为量变导致质变。只有抓住时代变化的脉搏,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化会计教育的改革,高职会计教育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冬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7

第一条服务必须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各服务机构依法与各村(居)民委员会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实施服务后,维持村(居)委会各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

第二条服务主要采取自愿委托管理的形式,实行村级财务与村级资金的“双委托”管理,即各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后,各村集体不再设会计和出纳,只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报账员,其资金和账户由机构根据自愿签订的委托协议,以及《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可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第三条服务机构应加强内控管理,科学设置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分工和职责,实现权责一致、相互监督。

1.负责人。村级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是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对本村(居)委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2.报账员。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干部兼任或由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村民担任,主要负责村级收入、支出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村级备用金的领取、保管和定期向服务机构报账。报账员产生后应及时向服务机构备案,并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前提下,不宜随意更换。

3.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服务的行政村应通过民主程序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收入、支出情况逐项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民主理财小组的成员不得由村(居)委会干部以及与村(居)委会干部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担任。民主理财小组组成人员应向服务机构进行备案,并预留相关印鉴。

第四条实行备用金制度。实行服务的村级资金采取备用金方式进行管理。备用金的金额由各村(居)委会与机构协商决定。备用金的使用额度标准由村民会议讨论确定。实际开支时,需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加盖印鉴后,由村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审核签字。如遇重大开支事项,还需先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

第五条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开展服务后,各村(居)委会应编制村级财务预算,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报服务机构备案,作为其当年资金运转的依据。年度终了时,服务机构根据当年各村(居)委会资金实际收支情况,编制决算报告,提交村民会议审议。

第六条实行村级财务定期报账制度。开展服务后,村级财务实行村(居)委会报账员向服务机构定期统一报账,具体报账时间由服务机构与村(居)委会协商确定。

第七条实行村级报账审核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在受理村(居)委会报账员报账时,应逐一核实有关凭证,凡符合村(居)委会财务预算内容,手续、印鉴齐全,凭证合规的开支方可报销入账。

第八条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定期公开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定期向村(居)委会提供详细、完整的财务信息。村(居)委会收到服务机构提供的村(居)委会财务信息后,应定期予以公布,包括村(居)委会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等,接受村民的监督。

第九条实行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研究制订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对各村(居)委会的财务会计档案进行单独管理,编制档案目录,并妥善保管。

第十条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开展服务后,应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服务机构管理核算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并公开审计结果。村(居)委会换届、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轮换时,还应组织相应的离任审计。

第二章服务机构设置

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要组建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负责本乡镇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服务机构岗位设置。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岗位设置为:总会计1人,核算会计、资金会计(出纳)若干人,原则上由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发放备用金,审核报销票据,处理日常账务,汇总编制明细账、总账和月报、季报、年报,并对各村(居)委会的财务档案进行归集管理。担任服务机构总会计的人员应当熟悉农村财务工作,原则上应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有专门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第三章村级债务和农村票据的管理

第十三条开展服务工作前,各乡(镇)要做好各村(居)委会债务的清理工作,尽快收回外借资金,并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消除村级债务、防止村级债务继续增长的相关政策,核销欠账,锁定旧账,确保村级资金核算由原方式向服务的平稳过渡。同时,各乡镇要规范票据使用,加强对票据使用的监管,消除“白条”入账现象,有效控制村级债务的增长。

第四章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要为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条件。要健全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新的服务工作模式,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快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服务工作电算化模式下的内控制度,确保服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第十五条财政、农业等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沟通协作,对各乡镇开展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并向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汇报有关情况。村级会计委托工作转入正轨后,按以下分工履行职责。

1.农业部门。负责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的业务进行指导;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财政部门。负责制定、修改、完善乡镇核算中心服务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及农村会计人员的注册登记和继续教育。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审计、监察、农业、财政等部门依法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和专项检查,并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构建部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发挥服务工作效能。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8

第一条服务必须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各服务机构依法与各村(居)民委员会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实施服务后,维持村(居)委会各项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

第二条服务主要采取自愿委托管理的形式,实行村级财务与村级资金的“双委托”管理,即各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后,各村集体不再设会计和出纳,只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报账员,其资金和账户由机构根据自愿签订的委托协议,以及《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可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第三条服务机构应加强内控管理,科学设置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分工和职责,实现权责一致、相互监督。

1.负责人。村级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是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对本村(居)委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2.报账员。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干部兼任或由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村民担任,主要负责村级收入、支出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村级备用金的领取、保管和定期向服务机构报账。报账员产生后应及时向服务机构备案,并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前提下,不宜随意更换。

3.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服务的行政村应通过民主程序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收入、支出情况逐项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民主理财小组的成员不得由村(居)委会干部以及与村(居)委会干部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担任。民主理财小组组成人员应向服务机构进行备案,并预留相关印鉴。

第四条实行备用金制度。实行服务的村级资金采取备用金方式进行管理。备用金的金额由各村(居)委会与机构协商决定。备用金的使用额度标准由村民会议讨论确定。实际开支时,需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加盖印鉴后,由村集体组织法定代表人审核签字。如遇重大开支事项,还需先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

第五条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开展服务后,各村(居)委会应编制村级财务预算,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报服务机构备案,作为其当年资金运转的依据。年度终了时,服务机构根据当年各村(居)委会资金实际收支情况,编制决算报告,提交村民会议审议。

第六条实行村级财务定期报账制度。开展服务后,村级财务实行村(居)委会报账员向服务机构定期统一报账,具体报账时间由服务机构与村(居)委会协商确定。

第七条实行村级报账审核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在受理村(居)委会报账员报账时,应逐一核实有关凭证,凡符合村(居)委会财务预算内容,手续、印鉴齐全,凭证合规的开支方可报销入账。

第八条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定期公开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定期向村(居)委会提供详细、完整的财务信息。村(居)委会收到服务机构提供的村(居)委会财务信息后,应定期予以公布,包括村(居)委会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等,接受村民的监督。

第九条实行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开展服务后,服务机构应研究制订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对各村(居)委会的财务会计档案进行单独管理,编制档案目录,并妥善保管。

第十条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开展服务后,应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服务机构管理核算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并公开审计结果。村(居)委会换届、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轮换时,还应组织相应的离任审计。

第二章服务机构设置

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要组建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负责本乡镇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服务机构岗位设置。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岗位设置为:总会计1人,核算会计、资金会计(出纳)若干人,原则上由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发放备用金,审核报销票据,处理日常账务,汇总编制明细账、总账和月报、季报、年报,并对各村(居)委会的财务档案进行归集管理。担任服务机构总会计的人员应当熟悉农村财务工作,原则上应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有专门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第三章村级债务和农村票据的管理

第十三条开展服务工作前,各乡(镇)要做好各村(居)委会债务的清理工作,尽快收回外借资金,并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消除村级债务、防止村级债务继续增长的相关政策,核销欠账,锁定旧账,确保村级资金核算由原方式向服务的平稳过渡。同时,各乡镇要规范票据使用,加强对票据使用的监管,消除“白条”入账现象,有效控制村级债务的增长。

第四章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要为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条件。要健全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新的服务工作模式,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快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服务工作电算化模式下的内控制度,确保服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第十五条财政、农业等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沟通协作,对各乡镇开展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并向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汇报有关情况。村级会计委托工作转入正轨后,按以下分工履行职责。

1.农业部门。负责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的业务进行指导;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财政部门。负责制定、修改、完善乡镇核算中心服务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及农村会计人员的注册登记和继续教育。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9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初级会计审计范文篇10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着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1、继续开展会计法规制度的宣传工作,着力宣传和介绍新的会计和审计两大准则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扩大两大准则的社会影响。

2、按时组织实施与会计人员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确保万无一失。

3、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办好2006年—2007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按培训规划的要求,今年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相关的税法与金融法规等。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计划将会计人员分为三类进行培训。第一类是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第二类是行政事业单位(含非营利民间组织)的会计人员;第三类是其他单位的会计人员。并按“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分类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对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分行业进行培训,并邀请该行业的会计精英授课。另外,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落实继续教育激励和约束机制,准备对享受低保待遇的会计人员免收培训费,对不及时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按规定进行处理。

4、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和实施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的工作,掀起我市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法规制度的高潮。

5、加强会计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配合省财政厅建立全省会计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充实会计人员档案信息,定期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登记会计人员的注册单位、培训情况、奖罚记录、会计诚信记录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及时录入至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中,以便全面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

6、规范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与考试,促进我市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整顿和规范全市会计电算化培训市场,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实行考试与培训相分离,严肃考试纪律,提高考试声誉。

7、严格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条件与程序,把好会计人员入门关。

二、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着力提高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

1、协助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些民营企业在会计工作上建章立制,推动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开展。

2、督促市直单位2005年《会计法》执法检查的整改工作,促进《会计法》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

3、组织一次全市各单位任用会计人员是否符合规定的专项检查,实现会计人员持证上岗。

三、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1、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理论学习,搞好会计管理的调研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至少写一篇会计方面的调研文章,市本级完成二篇会计方面的调研文章。

2、加强与各县(市、区)会计科(股)联系,及时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

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力争组织一次全市会计管理人员到市外学习先进的会计管理经验。

4、兑现“八项服务承诺”,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抓好廉政、勤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四、注重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与服务,着力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

1、以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重点,协助省注协抓好新制度的宣传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