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基本流程十篇

时间:2023-06-07 16:52:13

贸易的基本流程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1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2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3

1.贸易经济专业定位尚待进一步明晰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商贸流通产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自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零售业逐渐壮大,新型贸易模式如E贸易大量出现,大流通、大消费、大贸易的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通晓贸易理论和实务高素质零售商业流通人才,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要的能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迫切需要贸易经济专业在课程开设上体现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5.贸易经济实验与实践教学欠缺

贸易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贸易经济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或是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境滞后,而且大多数学校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大部分所学都是别的专业,大多没有贸易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二、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建议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新经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应明确贸易学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为专业素质硬、执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以以打造“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为主线,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当细分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塑造学生的特色素质,不断提高各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打造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设置专业方向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各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在方向的设置上,应着重体现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例如,服务贸易、E贸易。

2.确定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模块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原则。在保障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要多开特色课。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组成。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包括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批发贸易、零售学、商业技术、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贸易方面的一些具体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等。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本文认为应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在选修课中,本文建议采用打破常规模块化教学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和专业性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在贸易经济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三个方向:其一,“零售方向”。该模块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零售技术》、《连锁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围绕零售业态与商圈、连锁与特许经营、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及现代技术应用、超市与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造就满足新经济要求的高素质贸易经济人才。其二,是“工业品批发与贸易”方向。该模块包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汽车贸易概论》、《批发市场学》、《机电产品与工程材料》、《生产资料流通》等课程,发挥贸易与管理融合的优势。其三,是设置“商务管理”综合性方向。该模块包括《会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概论》、《拍卖与典当》、《期货市场学》、《服务经济学》等课程。三个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拓宽学科的发展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3.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贸易经济学科应加强与政府和商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服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借此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形成常态化,实现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与模式,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加大学院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就加强了与永辉超市、沃尔玛超市等的全面合作,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教师和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强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创新性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性,贸易经济专业是属于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学科,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经济本科教育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地方性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该主动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比如,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综合商务模拟和物流技术等试验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践类题目的比重,切实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5.加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开展大量商业文化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商业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有较大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科研和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学术和实践水平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港口物流;竞争力

1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1.1港口物流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根本保障

在对外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货物往来是通过转移商品的所有权来实现,进口方获得大量的商品和资源,出口方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整个交易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贸易双方实现利益共赢。由于对外贸易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对外贸易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完善和健全的物流体系,作为承载对外贸易的核心运输手段,海运在整个对外贸易的运输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实现我国国际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才能够保障我国对外贸易货物的有效运输,因此港口物流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根本保障。

1.2港口物流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对外贸易成本

成本是进行任何贸易活动所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方若能实现出口成本的有效降低则会大大增加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与进口方的角度来看,较低的成本控制更能够帮助进口方在贸易活动过程中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同。港口物流通过技术的管理和革新能够有效降低贸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对降低整体贸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1.3对外贸易外展推动港口物流技术进步

经年累月的贸易运输会给港口物流提供更高的发展契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港口物流无论在运输工艺上还是设备更新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港口物流在管理和技术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技术发展的支撑下,港口物流的运输枢纽作用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基于对外贸易下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1腹地区域经济

腹地区域经济与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具有同步的相互关系,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本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作为为港口提供后方供给的主体,腹地区域是否拥有开放程度的运营模式,是否具备完善的产业结构,是否能够实现集疏运一体化的调动程度,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港口物流的竞争力。

2.2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在港口物流的基础建设中,仓库、闸口、码头、航道、运输设备、装卸器械以及泊位等都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港口物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将港口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集结是提升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3集疏运能力

集疏运能力主要通过物流调配节点上的运输效率进行体现。对外贸易下的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核心参考因素即为物流环节,物流环节的集疏运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港口物流的根本能力,也关系到整个港口的生产效益。因此,一个港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直接影射出了其市场竞争力。

3在对外贸易视角下,提升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3.1优化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港口码头的基础建设。应对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从泊位等级入手,强化港口物流的20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并加强生产用泊位以及港口码头岸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建设带动港口对外贸易能力的提升;其次,加强港口物流的设备改造和执行程序的更新。各个执行有效环节的更新能够帮助港口物流实现工作质量的完善,进而实现现有资源收益的边际效益最大化,而设备的优化能够帮助港口物流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3.2提升港口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商品贸易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质量,当科技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服务水平才是企业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我国的港口物流企业服务水平较之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就必须要加强运输、仓储、加工等服务过程,对港口物流的整体服务体系进行改进和创新,进而展现我国港口物流独特的服务属性,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5

(一)贸易便利化的涵义

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便利化定义为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所谓贸易程序是指“在收集、提供、交流和处理国际贸易货物流动所需要的数据的过程中涉及的活动、做法和手续。”具体地说,贸易便利化是货物通过海关及港口的物流,及相关的海关单据如何更有效率地流动。近年,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又扩展到交易发生的环境,如制定规章制度的透明性和专业性、海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统一性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整合,贸易便利化的定义还包括信息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水平。

(二)交易成本

贸易便利化的目标是降低货物在通过海关和港口时的交易成本。实证研究估算交易成本占到贸易额的1-15%。OECD(2003)将与海关边境程序相关的贸易交易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交易成本指将信息和单据提交海关等相关机构所需的费用,包括制单费、税费等。间接成本通常指等候通关带来的成本。长时间的等候将导致机会成本、存货成本、货物贬值成本。存货成本包括在边境的货物占用的资金利息损失,此外最终用户还需更多的缓冲性存货以应付不确定的货物通关等候时间。货物贬值成本指新鲜产品的损坏、即时信息产品过期、季节性货物过期贬值造成的成本。

(三)贸易便利化措施

交易成本不可能完全消除。国家需要通过海关检查和其他控制管理措施来保证国内规章制度的落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贸易便利化措施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时工作流程的简单重组就可大幅缩短通关等候时间,更多情况则需要投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或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来提高商品过境效率。具体来说,贸易便利化措施可分为四种:提高港口效率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提高海港、空港基础设施和管理品质等;改进海关环境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提高海关政策、海关管理的透明度,海关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统一等;改善制定规则环境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法律法规透明度、规则制定的可预测性等;提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加强信息技术基础投入、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

二、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

贸易便利化在逐渐增长的全球化经济中,能直接促进供应链联合和减少贸易的非关税壁垒,直接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国际分工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贸易便利化利益的估算

目前的对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交易成本能带来多大利益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估算贸易便利化能带来相当于货物价值1-3%的节约,如果贸易便利化带来贸易成本的降低能达到贸易额的1%,那么全世界总的福利增长约为400亿美元。福利收入的增长与假定贸易便利化措施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幅度大致同比,贸易便利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越大,则福利增长也越多。

一些经济学家使用一般均衡模型和GTAP动态模型来量化某一地区或全世界范围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在这一模型中,贸易便利化被定义为贸易活动中的技术进步。亚太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交易成本减少1%、发展中国家交易成本减少2%能为APEC地区带来福利增长460亿美元。如果允许制造业领域不完全竞争,那么交易成本降低5%能带来全球福利增长720亿美元(Francois,vanMeilandvanTongeren,2003)。

此外,贸易便利化还有助于刺激新增贸易。有研究预测如果贸易便利化措施使便利化程度低的国家达到便利化程度高的国家的一半水平,APEC地区的贸易将增长2540亿美元,增长率达到21%(Wilson,MannandOtsuki,2003),而贸易便利化带来的贸易增长可使APEC的人均GDP增长4.3%(DollarandKraay,2001)。国际贸易量的增长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贸易便利化带来的福利增长可能比使用现有贸易量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增长还要高。

(二)贸易便利化利益的差异性

贸易便利化利益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获得的利益有所不同,同时贸易便利化利益在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不同经营者的表现也不同。

1.与最佳标准差距较大的国家贸易便利化的潜在利益较大。交易成本较高的国家,实施贸易便利化后的提升空间较大,其潜在收益也更大。贸易便利化获利潜力最大的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海关效率较低,因此其改进的空间也较大。

2.农产品、中小企业的贸易便利化的潜在利益较大。目前农产品的运输适用特殊的过境程序,通关效率比制成品低得多,所以其通过贸易便利化获得收益的空间和潜力高于制成品。与此相似,中小型企业因缺乏专业人才、对外贸易额较小等原因通关效率低于大型企业或专业外贸公司,所以其通过贸易便利化获得的收益的潜力大于大型企业。

3.降低间接交易成本的贸易便利化的潜在利益较大。如减少边境等候时间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对经济福利带来的影响可能比减少单据要求带来的影响要大得多。Hummel(2001)调查了那些愿意付钱从较慢的海运转为较快的空运的出口商,节省一天时间相当于节省0.5%的货物价值。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带来的利益也很显著,在Wil-son,MannandOtsuki(2005)的分析中,贸易便利化在75个样本国家带来的贸易增长预计达3770亿美元,相当于这些国家贸易总额增长约10%,其中约1540亿美元的贸易增长因服务部门基础设施的改善而获得,约1070亿美元的贸易增长因港口效率改善而获得。

4.一国通过自身贸易便利化改革的潜在利益较大。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增长首先是缘于其自身改革,其次才是因为贸易伙伴国的改革。不论是作为进口方还是出口方,通过自身的改革获得的收益更大,也就是说一国通过自身贸易便利化改革的获得的利益高于依赖贸易伙伴国改革带来的利益。当然,和谐的双边或多边贸易便利化安排会给贸易国带来更显著的利益。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其一,通过贸易便利化利益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情况下贸易便利化的利益有所不同,那些交易成本水平与目前最优标准差距较大的国家、产品、交易商获得贸易便利化利益的潜力较大。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现有海关效率不高,进出口产品中农产品比重较大,交易商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较大,因此如果考虑所有的差异性,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利益潜力更大,甚至有学者提出发展中国家能得到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全球利益中的2/3,因此,我国可能从未来多边贸易便利化安排中的获益空间也较大,有必要在谈判之初就认真投入。其二,目前有些贸易便利化研究不公平地将贸易便利化的责任过多地加到了发展中国家身上。在关税减让多边谈判中,最不发达国家在关税上的让步最少,但有西方学者认为贸易便利化谈判应与关税减让谈判有所不同,因为贸易便利化的主要受益方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主要责任人也应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应积极投入多边谈判,发出自己的声音,避免一些较片面学说对谈判的不利影响。

(二)认真分析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

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变革,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必要认真总结我国贸易便利化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和海关管理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我国还实施了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并与东盟十国签定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我国贸易便利化取得了很大进步,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尝试才刚刚起步,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与东盟的贸易便利化也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外贸管理改革还需深入、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电子商务应用范围有限、与贸易相关的政策透明度不够、职能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效率不高、海关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海关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等。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东亚地区看,我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都处在较低水平,我国进一步改善贸易便利化及通过贸易便利化获得收益的空间还很大。

(三)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

基于现有贸易便利化研究分析及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可从对贸易影响最大的方面入手,以提高信息化程度、提高海关效率为重点,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进一步提高海关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提高海关程序效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与贸易相关的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质检、银行等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中介服务企业、外贸货主单位的联网进程,加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员培训,全面实现高效、快捷的“大通关”。此外还要建立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合力营造良好的现代物流环境,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制度建设。

2.进一步推动海关行政职能的改革。贸易便利化要求海关、商检等与贸易有关的部门简化程序和手续,减少繁文缛节,加快货物通关效率,减少货物通关时间。然而为了对贸易进行有效的管理,又要求这些部门加强贸易监管,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得兼。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一方面要“强化”职能,集中优势资源,充分运用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以企业为单元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执法评估监督系统,加强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要“弱化”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继续减少清关时间,完善口岸管理,合并、精简和取消不必要的口岸收费项目和检查次数,压缩企业经营成本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提高海关和港口效率。

3.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有关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按照《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行政许可法》等的要求依法管理对外贸易,继续清理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提高贸易政策与措施的透明度,加大对相关贸易政策的公布、评议、听政范围,听取行业、企业、个人的意见,不断改善制定规则的贸易环境,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

4.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合作。贸易便利化是一个复杂的集合,贸易便利化既受到本国、也受到贸易伙伴国便利化措施的影响。因此需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争取一些贸易便利化的项目,帮助我国进行人员基本素质的培训等。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与贸易伙伴大国及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进程,促进双边在贸易管理、海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政策和市场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实现“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JohnS.Wilson1,CatherineL.Mann,TsunehiroOtsuki.AssessingtheBenefitsofTradeFacilitation:AGlobalPerspective.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5.

[2]QuantitativeAssessmentoftheBenefitsofTradeFa-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2003-11.

[3]李强.国际经济贸易中贸易投资便利化[J].中国经贸,2005,(11).

[4]于丽洁.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1).

[5]耿协威.贸易便利化:高、宽、全唱主角[J].WTO经济导刊,2005,(9).

[6]刘勇.贸易投资便利化:CEPA的探索与示范——专访商务部副部长安民[J].中国经贸,2005,(11).

[摘要]贸易便利化已正式列入多哈谈判议程,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贸易便利化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启示。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6

【关键词】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论证会学习项目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38-02

凭借着新疆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2008年新疆外贸额突破200亿美元跃居西部第一,这意味着新疆外贸已经开始扮演带动西部外贸崛起的排头兵角色。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从业人才。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新疆外贸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就是边境小额贸易和面对中亚市场的加工贸易。而在以往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课程内容只涉及一般贸易,旨在向学生传授一般贸易合同的知识和技能,这远远不能满足新疆对外贸易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疆的对外贸易行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和召开企业论证会后,确定了面对新疆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形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五门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操作、报检业务操作、外贸单证实操、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

《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定位是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跟单员等外贸岗位必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进出口合同的基本知识,培养国际贸易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学会进出口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和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流程等国际贸易基本技能,是一门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基本职业能力的课程。本课程也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行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解决了教与学中的许多问题,深受师生好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个简单介绍:

一、教学内容项目化

《国际贸易实务》的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考试及实习。这种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学时安排,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我们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根据外贸行业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职责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按学习单元进行教学。

按每个项目的不同要求来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更紧密,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更相互融合。打破了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模式,教变得更灵活,学变得更容易,枯燥的专业内容变得更有味。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我们发现,学生真正能做到掌握和运用目标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四个阶段的训练,即了解任务、跟学操作、独立操作、项目实战。我校结合新疆外贸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出口加工贸易合同签订和履行等五个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一: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要求学生能描述进出口贸易洽谈的基本内容,能理解进出口合同各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能描述进出口合同洽谈的程序,能描述签订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步骤,能草拟签订简单的一般贸易出口合同,了解出口贸易流程。这是认识规律的第一阶段:了解进出口合同签订的基本内容。

学习项目二: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要求学生能以进口商的角色,运用学习项目一中了解的知识技能,模仿上一学习项目,洽谈和签订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理解进口合同各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洽谈程序和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二个阶段:跟学操作。

学习项目三: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增添了边境小额贸易方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知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市场的人文、习俗、消费习惯,熟悉边境小额贸易的内容和特点,了解边境小额贸易运输方式,贸易习惯,运用学习项目二中的知识,独立完成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三个阶段:独立操作。

学习项目四: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要求学生以进口商的角色,自己确定目标产品和市场,及所有贸易条件,草拟签订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四个阶段:项目实战。

最后简单介绍学习项目五:加工贸易合同签订内容和履行流程。

通过这种学习项目由普式到特式,课程内容有反复但又各有特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逐渐变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由详到简,学生逐步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

那么这五个学习项目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组织呢?

二、教学组织情景化

以学习项目一: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为例,剖析外贸业务工作过程。一笔业务分为出口前的准备、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四个阶段的工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是以这四个阶段的工作为基本学习任务,向学生传授交易前准备工作、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的流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于其中。

在第一个学习项目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签订的内容组织上,因为学生此时正处于认知的第一阶段:认识任务。因此课程组为学习项目一设计了11个学习任务:出口目标市场调研、建立业务关系、洽谈货物的名称数量质量包装、洽谈货物的价格、洽谈货物的装运条件、洽谈货物的保险、洽谈货物的结算方式、洽谈货物的检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草拟出口合同、签订出口合同、履行出口合同等。

为满足实训教学,课程组为这五个学习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实训学习情境,分别是:学习情境一: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向美国班路公司出口番茄酱;学习情境二: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从澳大利亚的G公司进口啤酒大麦;学习情境三: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出口新疆地产葡萄干到中亚国家;学习情境四: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某个产品;学习情境五: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在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的家具加工厂家为俄罗斯的X公司加工一批家具。共27个实训任务,与课程学习任务一一对应。实训总课时80课时,占总课时的62.5%。

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分为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务描述,第二阶段知识学习,第三阶段实训任务书布置,第四阶段学生活动与问题讨论,第五阶段分组展示成果质量评定,第六阶段教师点评、小结。在进行完为期16周128节课时的校内学习后,还安排了一周的校外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训基地观察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体验工作岗位责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在第三阶段实训任务书的布置,应用实训学习情境,以一个虚拟的人物“王敏”和公司“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设定王敏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应聘进该公司,由教师扮演业务经理,学生扮演“王敏”,将学生以五人一组分成若干个组,在交易前准备工作、合同洽谈和签订学习部分,由业务经理给各组下达任务,外贸业务员以组为单位上交完成的任务。在合同的履行学习部分,由组内五个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银行、进口银行等五个角色,根据合同的内容,完成合同的履行流程。由业务经理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各组的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裁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真实的业务背景下,自主完成课程所有的学习任务,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课程组教师将外贸业务工作搬进了课堂,今天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来的实际工作,教学与实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三、实训环节仿真化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过模拟教学软件创建了虚拟企业的仿真教学环境。利用国际贸易实训室的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搭建一个虚拟封闭的小型国际贸易市场,并设计了相应的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模拟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进出口企业,模拟操作进出易前的准备、贸易的洽谈、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操作的全部程序。

学生在仿真的虚拟公司环境中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流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与外贸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体验真实工作任务的需要,还委派自身业务人员来指导学生实习,定期的企业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上述几方面的改革后,不但减轻了教师黑板上喉干舌燥费力不讨好的教学压力,改变了单一的枯燥无味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气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7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商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授予学生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贯穿全程的业务流程,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与方法,通过使用英语语言,遵循国际贸易的通用原则进行业务往来,为企业争取最佳的利益。因此,如何对本课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既能掌握相关的外贸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具备相应的外贸职业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外贸合同”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贯穿起来,使得章节、项目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让学生俯瞰整个外贸流程,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架、对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意义深刻。

二、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简述

基于“外贸合同”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中,教师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讲解和问题的处理,都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围绕外贸合同,从合同的各个条款如标的物条款、贸易术语条款、运输条款、保险条款、价格条款、收付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条款等逐一展开,在业务的履行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教学正是伴随着外贸合同中每一个条款的磋商、拟定、履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制造和提出问题,学生就跟随教师不断地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被解决,学生对于外贸合同的每一个条款的磋商、拟定、履行的方方面面也熟悉和掌握了,对于外贸的流程以及外贸流程中所具备的技能、方法也就具备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外贸合同各个条款的拟定要求,不断穿插渗透英文术语和条款的解读、操练,培养学生的外贸英语语言能力,使学生既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又掌握了外贸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外贸职业能力。

三、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背景

教学过程中,以外贸合同为中心,围绕外贸合同,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学生操练、小组研讨、代表发言、同伴评价等方式,对每一条合同条款的磋商技巧、拟定原则及履行要领等,以及对各个条款未来所可能遇到的风险的防范技巧、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等进行逐一学习巩固。教学过程中注重外贸合同中各条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强化学生对整个外贸工作流程以及各主要组成环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具体探索与实践

(1)以外贸工作流程开篇,结合“外贸合同”,让学生宏观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

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多数以国际贸易的特点等开篇,对外贸工作流程以片言只语带过,甚至完全忽略。通过多年本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这样的教材编写安排不甚合理,对学生认识和学习本课程,了解外贸工作流程以及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未能起到良好的先导作用。因此,在基于“外贸合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在简介外贸特点,增添国际贸易内涵及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以“外贸工作流程”开篇,通过对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国际贸易中必须完成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供中英文对照的外贸合同范本,结合外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找出它们在外贸合同范本中的匹配对应关系,让学生感知未来知识技能学习的整体框架。同时,在合同范本的阅读中,让学生感受合同英文条款的词汇术语、遣词造句和行文特点,明确外贸工作对英语语言的要求。尽管只是短短的两节课,但对于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总体知识构架、外贸职业技能要求及外贸英语语言能力的整体认识以及学习准备,必不可少且意义深刻。

(2)基于“外贸合同条款”划分教学内容,逐个条款进行讲授学习

根据外贸合同条款划分主要教学内容,将其分成合同标的物条款、贸易术语条款、运输条款、货物运输保险条款、价格条款、收付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条款等模块,实现由整体分解到局部,再由局部组成整体。明确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位置,以及其与合同整体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每个条款时更加明确其在合同中的位置,更加一目了然。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习每个条款

每个条款开始学习之前,向学生展示外贸英文合同范本,让学生明确该条款在外贸合同中的位置,同时感知条款中的英语词汇、术语及行文特点,然后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探寻英语词汇、术语的含义,形成模糊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条款要点简要点评,导出条款主题,再对条款要点进行分析讲解,明确条款拟定对买卖双方所意味的权利和义务。进而通过匹配操练,巩固学生对英文词汇和术语表达的掌握。每个条款分析解读完毕后,安排条款实训,对英文条款内容举一反三进行操练。最后再回归到模块学习前展示的外贸英文合同范本里,重温条款的要义及拟定时的技能要求。由此,每个条款的学习都经历感性认识――分解学习――理性认识的过程,有始有终,局部和整体关系明确。

(4)以外贸合同开篇,以外贸合同收篇

遵循以上方法对合同条款进行学习,全部合同条款学习完毕后,重温整个外贸英文合同范本。此时,学生对范本里的内容已经十分熟悉。在重温英文外贸合同范本的基础上,教师设置相应的贸易背景,让学生模拟磋商过程并根据磋商结果,模仿英文外贸合同范本,起草合同条款,检查并考核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水平。

(5)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配合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方法、外贸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运用多媒体、网络及贸易软件等辅助教学,还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同伴学习、分组研讨、同伴评价、模拟角色、小型辩论会、展示报告等组织教学,才能活跃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反馈及评价

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担任的教学班级中实施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已逾三届,历时三年,学生共计345人。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向最后两届共260名学生发放了在线《国际贸易教学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31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课程内容不甚了解,通过基于“外贸合同”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对外贸工作流程、外贸合同条款内容、外贸英语语言、外贸职业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未来胜任外贸岗位工作也充满信心。这些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明,基于“外贸合同”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8

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一个涉外型专业,涉及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1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等都是英文形式。中英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贸易理论知识及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针对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学生还应该具备英语能力、国际型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在各种国际场合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会话、商务谈判等;国际型知识指学生熟悉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国际经贸、国际商法、跨国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学生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律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规则,实现无语言障碍的跨文化沟通。但是由于目前的独立院校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对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少,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与自贸区需求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自贸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自贸区需求的国际贸易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双语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福建省各大独立学院都已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各院校开办的双语课程种类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基础英语是每个学校必设课程,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到大二下学期结束,持续时间最长。目前基础英语大都沿用固定课本,且各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都基本雷同,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外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自贸区人才需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对自贸区所需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确定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课程设计遵循“语言+贸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确保国际贸易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公共英语课分专业教学,即经济类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分开教学。在大二上学期,对经济类专业学生侧重经济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如专业基础名词学习、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介绍等。

2.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群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和管理学等课程,此类课程大都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开设,学生英语基础稍薄弱,教学时可采取英文备课+中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专业术语部分用英文,讲课时用中文;专业群组课构建学生专业知识,如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课程。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二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有所巩固,教学时部分涉外课程,如世界贸易规则,可采取英文备课+部分英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用英文,讲课时专业内容部分用英文,有异议的地方用中文解释。专业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如企业战略管理、国际服务贸易、中外文化比较、商业伦理、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基本上中文讲授,个别课程可双语教学,如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专业实践课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课程有:外贸函电、企业沙盘模拟、商务谈判、进出口单证、报关实务、综合实训课等。另外,为了符合自贸区需求,可另设自贸区企业实训课程,模拟自贸区企业设立、运营和日常业务操作。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三大四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较熟练,可以采取英文备课+英文讲授的方式。

(二)“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功底、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还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就目前实际情况看,独立院校大都是年轻教师,部分教师的国外学习背景为一些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专业支持,但多数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外“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教师也有一定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建设教师队伍。一是为专业教师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或到自贸区外贸企业中锻炼,学习外贸实际操作,熟悉贸易流程;二是引进具有跨英语专业及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人才,如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或者博士是经济学专业,具有多年留学背景。这类人才可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采用双语或者纯英语授课。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双语教学的需要。P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贸易知识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学、用相互促进的良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双语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等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需考虑学生现有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案例应源于实际,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福建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校内贸易实训平台,让学生掌握纯英语环境下的贸易流程和贸易操作;另外与外贸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贸易流程中,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自贸区商务模拟实训平台,尽可能营造出符合真实的国际贸易场景,学生按照场景设置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感受实际国际贸易的氛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此外,学校应该努力拓宽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锻炼机会。

三、结语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9

【关键词】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物流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地矿、军事公安、交通运输、测绘、水利、通讯、电力、社区管理、教育、能源、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的行业。地理信息系统在运输管理中主要用于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控、车辆的指挥调度、规划车辆路径、车辆定位跟踪、车辆和货物的实时信息查询、辅助决策分析等。

2、物流地理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新型产业,必然大量需求懂得国际物流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和掌握世界物流设施和节点、国际运输线路及国际资源分布都十分重要,而这些都与地理信息有关。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授课的对象为国际贸易专业及物流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合同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检验、索赔和不可抗力等条款,学会成本的核算。具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能力,顺利收回货款。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门课程的定位就是一门理论加实践,实践为主的课程。

1、实践性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求学生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外贸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操作技能。这一特点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经济类课程最重要的特征。学好这门课程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率和优化就业岗位。

2、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报关员考试、报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学生经过本课程学习后,可进一步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案例教学效果好。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独具特色,本课程主讲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大量生动的、典型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校内实验室实训主要是某一块内容讲完后,或是整个《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束后,利用本校建立的实验室里安装的专门软件进行贸易流程的模拟。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掌握外贸工作的基本业务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必要性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引进了由上海海事大学所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在物流教学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开发了教学版的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但是,一般的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还不能适应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需要,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并根据高职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软件课程开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海事大学合作,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在物流教学过程中,许多物流概念与地理位置有关,许多物流业务流程中有空间位置的转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开发一套直观的、形象化的物流教学软件非常有必要,特别是结合GIS采用真实场景可视化模拟教学内容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世界经济贸易图形。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球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国际贸易表现的最为明显,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实时了解世界经济贸易的形势及动态。

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有世界经济贸易图形展示模块,该模块以经济贸易数据为基础,提供最新的世界宏观经济、贸易数据、中国各省区经济指标等等,充分挖掘其信息,配合图表,专题地图等表现手法加深教学印象,支持《世界贸易》、《世界(中国)宏观经济》等课程。

2、世界港口。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该模块将展示了世界排名前100的港口的详细信息,包括气候、设施、交通状况、港口吞吐量、经济情况、泊位、仓储堆场、规划图等,图文并茂,提供多种查询方式,支持《国际贸易》等课程。

3、贸易运作过程动画模拟。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掌握有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也要不断增加,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从而从中掌握国际贸易流程,这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经验。

在该软件中有一块内容是贸易运作过程动画模拟,即模拟贸易业务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商流、单证流等。

四、结束语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一些知识的掌握由于有图形,表格,模拟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功能,学生理解能力大大加强。该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软件系统上,进行模拟训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贸易的基本流程篇10

1.国际物流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起推动作用。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很多都是借鉴而来。国际物流反作用于国际贸易,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被动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物流规范、合同使得国外科学、先进的贸易方式让我国贸易商被动接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与自身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国际贸易规范。经济全球化引起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但是,这种国际性危机的负面效应只是暂时的。一旦这些危机过去,世界经济将迎来全面复苏,国际贸易也将大幅提升。

2.国际物流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明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在以往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日本、欧盟为主要集中贸易对象,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的百分之五十。这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贸易依存度处于较高的状态,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经营困难也跟这方面因素有关。随着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由于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物流基地等基础设置都被国际物流网络化,让对外贸易更快捷、方面和广泛,也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国家物流过程中,我国应该以国际贸易的全球网络化为依托,逐步扩展对外贸易区域,只有对我国出口进行全球化区域覆盖,才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区域走向多元化,规模逐渐扩大。

3.国际物流发展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在各个国家经济状况不同的影响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成本条件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场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销售和生产成本已经没有再开发空间,物流成本成为唯一可开发的资源。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与物流有关的费用大概在一千九百亿人民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范围的比例,而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物流成本是集装箱交货价格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可以见得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物流成本占有的比重都相当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无疑直接对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产生造成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果能将一些软硬件进一步改善,使之与国内市场和国际物流相接轨,那么可以让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国际物流业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逐渐与国际相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国际物流业起步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其表现为国际货物运输能力较差,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等方面。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国际物流时,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是指专门从事物流服务行业的企业,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凭借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大部分物流业,将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应从其他业务中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分离出来,直接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经营,让各个企业都侧重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非国有资本投入到物流行业中,让物资、供销、商业、储运等企业逐步发展为第三方物流服务角色,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物流服务。

第二,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国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得以提高。要加快与国际相接轨的步伐,各级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让国家与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与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鼓励各种机构尤其是科研院校加大对物流技术设备如条码、包装、储存、搬运、装卸、标志印刷信息管理、运输等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科研院校在技术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与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管理能力。

第三,推动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在进行网络连线规划时,应将国内运输与国际物流系统考虑,采用先进的运输设施、运输工具以及运输方式,改进运输路线,建立一个通畅、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国际物流信息贯穿于国际物流全过程,因而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就要在加强计量标准、物流用语、数据传输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以及物流作业等方面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的标准化,结合国际标准让各个标准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国际物流效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