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存在问题十篇

时间:2023-06-06 17:56:50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业发展 对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2003年以后农行等金融机构回归农村,一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兴起,农业发展资金需求不足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目前来看,金融对农业的资金供给量还远未达到农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量,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资金供给数量不足

一方面,农业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资金回报率难以预期,致使银行发放的贷款要承担比较高的呆坏账风险。因此,银行通常都会对农业贷款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而有些硬性规定是一般农户无法满足的。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往高回报率的制造业等行业,这就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收到的存款大量流出农村,流向城市,进一步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量。2012 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7.3 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的4.1%,比例很小。

(二)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失

由于农业受自然天气的影响较大,这就容易造成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的利润率难以准确计算,同时,非人为因素占比高还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而且农业再保险体系尚未完整的建立起来,保险公司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分摊,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推广力度就相对小很多。目前,农业保险对于农村地区的单个农户家庭来说,所选择的保险种类与投保方式仍较少,农户的保险意识也较弱,缺乏主动咨询、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都比较匮乏,对信用的认识也了解较少,农村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一直比较恶劣,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致使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其次是农户自有资金不足,且融资能力低下,不能保证按时按量还贷款,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再次,农户的信用知识缺乏,信用意识薄弱,法律意识淡薄,逃债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农业贷款的道德风险。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业务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其次,继续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防止政策效果弱化现象的发生。再次,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提高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对农业保障水平。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首先,农村金融体系要囊括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大型、中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合在经济较富裕的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而对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应该着力建设小型、微型农村金融机构。这样的差异化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地区的金融需求,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其次,继续推进不同种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以满足农业信贷、保险、抵押等多种金融需求。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大多数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小额贷款公司为在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农民提供便利,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的担忧。

再次,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实现产权的多元化,更多的吸收私人产权,吸收民间资本,实现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与私人产权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适当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限制。

(三)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地区信用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农民及农业企业的信用认知程度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次,加快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及农村地区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的借贷风险。再次,不断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纳入到农业担保体系中,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既为农户贷款提供了便利,又进一步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2

摘 要: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是因为农村金融自身的特点即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和商业化运作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很多,压力颇大。新世纪以来,政府连续下发了七个支持三农的一号文件,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取得了很大的缓解,但是,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依旧十分落后,本文对于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http://

关键词 :农村金融 “主动性边缘化” 监管

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是因为农村金融自身的特点即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和商业化运作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很多,压力颇大。新世纪以来,政府连续下发了七个支持三农的一号文件,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取得了很大的缓解,但是,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依旧十分落后,本文对于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一、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动性边缘化”,非正规金融成为主力军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应渠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这四种供应渠道的主要依托分别是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组织。现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正规金融如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都呈现主动性的边缘化,农信社由于自身的组织运营并不规范,合作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能充当主力军的角色,而利率最高,监管不严格的各种民间金融组织成为农村最主要的供应渠道。

1.农村正规金融“主动性边缘化”的原因

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经济抑制”理论,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金融抑制造成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而对我国而言,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城市化倾向,农业经常处于次重要地区,让步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甚至必要时会做出一定的牺牲,这使得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在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资金的直接供应者,却对整个农村金融的资金供应和分配有重大的影响。由于政府的一些政策导向,使得各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严重的倾向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些机构在积极响应政府政策的同时,不断的减少对“三农”的资金支持,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村金融供应的主力军是现实的无奈选择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资金供应不断减少,政府在默认这种情况的同时,并未对农村金融的供给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于是各种民间金融机构便成为了农村金融供应的主体。

农村的非正规融资是指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和农户之间或农户和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非正规融资解决了农户、乡镇企业的资金急需,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应的不足,加快了资金流转速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差,具有较强的投资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缺少有效地监管,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农户对于各种民间金融机构也是“又爱又恨”,但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够,使得农户不得不使用非正规融资的方式,这也是正规金融机构边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令不统一,支农效果不显著

在我国,政府对于农村金融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政府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组成,二者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业投入的基本格局是:总量增加,比重下降,中央政府在这种格局下,不可能对农业的直接经营活动进行持久、大量的投资,而且我国实行财政包干政策以后,中央政府认为由于农业的区域性,农业投资较适合由地方政府来做,而地方政府根据财政收益最大化这个目标函数,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不可能优先选择农业投资。于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一致的情况,直接造成了支农效果的不显著。

1.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

中央财政对于农业的投入取决于中央的财政收入和中央的非农业财政支出的需求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越小,中央财政对于农业的投入越少,反之越大。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财政的收入和非农业的财政需求的差额一直较小,这使对于农业的投入不足。

2.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

地方财政对于农业的投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地方财政收入与非农业财政支出的差额,这个差额越小,对于农业的投入越少。二是按照规定地方政府需要进行的农业设施的投入。总之,在目前这种情况,地方财政支农力度明显不够,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存在监管真空

整体而言,我国的金融监管属于集权多头监管模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但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很难说属于哪一种模式,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比如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对农村金融都有监管,监管区域时有交叉,但又存在监管的真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农村金融的管理是双重的,这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很多监管成本,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情况下,银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但他们的监管机构只设置到省一级,而中央银行又不能行使监管职能,所以省以下的监管机构基本是真空状态。中央银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使各监管机构各自为政,金融监管效率极为低下。当金融机构由于市场性风险或退出市场风险时,中央银行和各监管机构在救助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造成救助过渡,也可能给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提供了套利的可能。

另外,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立法工作无法赶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立法滞后,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同步,这也形成了一部分真空地带,使得农村金融监管部分处于边缘化或半边缘化的状态,这无疑加大了农村金融监管的难度。

http://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合作金融;运行机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特别是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外部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1、支农服务功能增强,信贷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紧紧围绕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的目标,健全支农信贷制度,加大支农信贷投放,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广大农民用于简单再生产的有效资金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增强。

2、历史包袱初步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通过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努力,部分不良贷款和挂账亏损被消化,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加强,经营状况逐步改善。

3、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不断健全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即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把解决“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问题放在首位,“三会一层”职责明确,保证了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4、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产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根据区域经济情况,推行了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村信用社逐步转变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

5、行业管理加强,新的监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2005年末,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按照自愿原则吸收省级联社为会员单位,以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主要任务是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做好全国性的自律、维权、协调、服务工作。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社员大都是自然人股东,持股分散,普通社员缺乏监督的权利和动力,加上在“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下,存在着股东变动频繁,剩余索取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产权归属不清、信用社内部缺乏约束机制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长期以来不完善。另外,“三会”(社会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2、经营效益差,风险隐患大。长期以来,内控制度不健全,经营和业务运作决策缺乏透明度,加上行政干预、行社分家剥离不良资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内在行为和外部干预随意性大,致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质量差、经营负担沉重、资本金严重不足,风险隐患较大。同时,农村信用社的拨备严重不足,经营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明显增强。剔除票据置换的因素,不良贷款“双降”工作收效甚微,由于考虑到专项票据的兑付,还有许多潜在的不良资产没有反映出来。另外,为了达到票据兑付条件,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增资扩股工作,但吸收的股金大多为存款化股金,管理不规范,波动性大,资本充足率仍然很低。

3、中央政府扶持不到位,地方政府干预性强。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政府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承担起部分政策性金融的职责,但在税收、财政、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并未给农信社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征税除营业税、所得税等十多种外,还有各种附加费和地方摊派款项,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些都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导致了经营状况恶化和服务“三农”功能的削弱。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经常利用指定贷款、帮助企业逃信用社债务、转移地方财政负担等手段干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

4、支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农村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只限于粮棉收购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唯一的规范化金融机构,但由于为“三农”,服务的成本高,加上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阻碍了支农功能的发挥,农民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2003年改革后,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联保贷款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但贷款周期短、额度小,加上贷款利率上浮太高,作用有限。

5、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的大部分职工综合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发展,加上内控制度很不健全,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随着合作金融事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和现有职员质量的提高成为重要问题。

三、我国农信社改革建议

1、应加大政府扶持政策。由于一般农业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较低,风险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均衡性以及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性,因而要弥补农业金融吸引资金水平低、能力差的不足,保证农业资金的充分供给,政府就必须加大重视,在税收政策、利率管制、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扶持。

2、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无论从功能还是性质定位,都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尤其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下去。绝大多数地区农民仍然需要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提供及时方便服务的金融机构,实行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村还是有很大需求的。

3、建立总分行制纵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能有效地规避地方行政干预和分担风险,增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以银监会合作部管理人员为基础,组建全国性的不经营金融业务的、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中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行。省级行也是管理行,县级行才开展业务。

4、完善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金融运作模式较为固定.成效比较显著,主要得益于制度的保证。要规范我国农村金融,引导农村金融繁荣兴旺,就应有完备的农村金融法律规范体系。我国应尽快研究和制定农业合作金融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利于央行以立法的形式对农业合作金融的作用性质、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及经验范围等加以界定与规范。

5、建立严密的审计监督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风险是影响金融决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农业容易遭受较大的自然风险,这会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加大,鉴于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较为狭窄,业务量较小,农信社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比商业银行更为脆弱,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是确保农信社战略得到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市场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和操作风险控制,等等。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2]郭玮.农村信用杜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4

1.1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设有一定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农村金融的建设不断在推进,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农村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由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和涉农贷款都是不断地在提升。

1.2金融机构改革逐步进行

近几年,为了实现金融机构更全面的服务“三农”,国家持续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出台了多项政策,并且在多地进行试点。尤其是在2003年,农信社整改后,农村金融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2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份额缩减

虽然金融机构投放到农村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从而导致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欠缺。走访的一个农商行在乡镇的支行,该行2013年存款规模3亿零400万,但贷款仅有9100万。每户农户最多贷五万,这还必须是养殖种植大户,一般的农户仅贷三万。农民普遍反映这笔贷款要是发展稍大型的种植业是远远不够的。

2.2农村资金严重流失

由于农业的周期较长,效益较低,属于弱质产业。金融机构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说农业对其吸引力不大。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令农业资金在农村内部循环流通,而是扮演了抽血的角色,这也是受它的发展历史所影响。然而,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完成了的使命,但是也没有安安分分地为“三农”服务,而是继续把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向城市的工业或商业,试图获得更高的利益。很多扎根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虽然很积极的履行惠农政策,但对支农政策却只是喊喊口号,干打雷不下雨。

2.3对乡镇企业支持不够,过分强调

抵押物的所有权乡镇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解决农产品剩余问题,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资金周转期都是一年,当地的农商行只能给乡镇企业提供三、四百万的贷款,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远远不够,很多企业都在民生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更有甚者,由于个别企业的产房是租赁来的,没有所有权,虽然该企业的货物库存量很丰富,但是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不给放款。这也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和管理以及风险控制过于僵化。

2.4农业担保市场发展迟缓

农村金融没有给农民提供担保方面的服务,这就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农业担保机构较少,农业担保业务开展较短,信用体系不健全,管理运作不规范,服务项目数量少,供求结构不够合理。同时,农民对担保公司根本不了解,不知道其运行模式,少数知道的也认为通过担保获得的贷款成本太高,农民负担不起。

2.5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很不完善

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环境、法律环境不容乐观,乡镇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较淡薄,并且信用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充分的监管和约束,所以恶意避债、银行不良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农村当地某银行曾经放贷4000万,收回不到2000万。再加上农村地区缺乏担保体系,很难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因此无法满足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所需的各种条件。农村金融的法制法规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这就使在为农村提供资金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好主动性大大降低了,对稳定整个农村金融秩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完善农村金融的有效措施

3.1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强化其支农作用

政府需制定稳定、有效的政策或机制,出台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例如贴息、免税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从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放量,吸引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准许农业贷款利率在一定区间内浮动。设立存贷比要求,以防止农村资金过渡外流。强化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使其资金反哺农村,改变其对农村资金抽血现象。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的网点,简化业务操作流程,从而方便农户贷款。

3.2建立农业担保,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结构较为单一,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大力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成立农业担保公司,拓宽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渠道。建设农村担保市场也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重点支持对农村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以促进农户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制定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及时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3.3推广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村金融产品基本上就是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这对农村金融多样性、层次性、地域性的需求是不能满足的,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或贷款品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以满足“三农”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推陈出新,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出形式多样的支农金融产品,有针对性的设计金融服务,及时推广试点应用效果良好的创新品种。让农户和乡镇企业在金融创新工作中受到更多实惠。

3.4加强诚信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5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本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的相应措施。 

 

 

从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构成,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增长,以追求赢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主要原则,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 

2.3 农村金融产品单调,业务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业处于无竞争状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金融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满足于坐等顾客上门;农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保险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移植,金融机构没有适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是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2.4 民间金融组织活跃但缺乏有效监管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在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占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组织越为活跃。虽然民间金融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民间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很可能会加重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金融业务,针对“三农”的特点, 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必须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主线,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能够围绕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发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也成为政府支农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另外,我国还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有正规金融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农信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只有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才有能力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经济, 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同时,要抓紧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这也是强化外部约束、保障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 

3.3 规范引导民间金融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不够规范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鼓励其合法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以达到让其填补目前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现阶段农村农业正常发展,保证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梓舟.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农业,2008(1)。 

[2] 马君实.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金融, 2008 (1)。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6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据农业部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5%,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中国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30%。整个农村经济资金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的扩大再生产。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网点撤并力度较大,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在使银行业机构取得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5万个,平均每万人1.34个,而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7万个,平均每万人0.36个。全国平均每万人金融服务人数,城市为43人,县及县以下为11人,行政村平均不到1人。在金融产品方面,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负荷沉重,风险防范机制弱化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金融支持,而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欠缺,其风险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负荷沉重,资本不足。由于历史及诸多因素,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偏高,有的地区不良资金率甚至达到了60%,由于历年的资金消耗,资本没有渠道进行补给,其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甚至为负数。二是农村信用社缺少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难以抵御当前的农村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缺乏贷前对贷款人偿还本息能力的充分评估和贷款利率的合理定价。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存在着很大的资产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面临宏观调控和微观深化改革的双重压力,综合因素作用下,超负荷经营现象加剧。

(三)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达六千亿元之巨。农村剩余资金的持续流出,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2005年为例,为农村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了1.8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了约4.14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全部存款,邮政储蓄存款的65%),2005年底仅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余额达到8839亿元,这些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再加上一些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被挤占挪用现象,名义上的支农资金实际不能到位,使得大量的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建设、非农产业等其他领域,造成农村金融资金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

(四)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民间借贷风险难测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有限和农村资金的严重缺乏,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发展迅速。根据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2003年观察点农户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仅占年末借入款的19.27%,占年内累计借入款金额的36.09%。从局部的数据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已有相当规模。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民间借贷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较高,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危害社会稳定。

二、制约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因素的分析

(一)理念落后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根本因素

农村金融机构多数把服务简单理解为办理存贷款业务,没有形成银行、农户、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局面,创新理念、体制和业务成为提高金融服务的“短板”;服务的落脚点局限在抢占市场份额的粗放型扩张,忽视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创新不够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

面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农村金融仍维持“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功能不全,未能拓展保险、代收代付、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未能帮助农民改进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贷款方式单一,未能给贷户提供管理和信息上的服务。资金结算不畅,连接城乡的农村信用社还未在全国实现资金存取的通存通兑,而网络健全的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撤消大量机构向城市转移。

(三)体制束缚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内部因素

目前,受经营体制和发展规划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业务规模收缩和短期效益考核的压力,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而一些农村地区不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要求与农村银行机构经营商业化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村银行业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的主动性。

(四)政策欠缺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环境因素

农村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等许多职能部门,需要统一规划研究、出台系统的支农政策,以形成推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合力。目前银政、银企存在“条块”矛盾,也使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矛盾,增大了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协调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优化。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进机制创新,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要积极构建符合审慎信贷投放新模式,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贷款差别定价能力。鼓励和支持建立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机制,开展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项目运作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度,做到引导投向、锁定风险、正向激励、持续发展。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积极尝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循环贷款,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与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抑制交易风险。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农信社要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改革中求发展。加快农信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营运能力和资金实力,通过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引导农信社牢固树立为现代大农业服务的思想,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层次,在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积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大力扶植农村种养加大户,发展农庄经济,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投入力度,把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探索农用生产资料贷款和农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发放大型农业机械贷款、农民经纪人流动资金贷款、私营企业贷款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是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共同培植当地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实施“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使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订单农业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三)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积极建立资金均衡机制,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一是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税收减免的方式把商业银行引入农村领域,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将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以建立起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可靠资金来源机制。二是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作用。建立起邮储资金回流机制,必须注重以下三点:第一,邮政储蓄银行应尽快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尽快开办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尽快向“三农”提供直接资金支持。第二,邮政储蓄银行要与农发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提高支农服务水平。第三,保留农村邮储网点,通过完善功能,充实业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避免国有银行撤并基层网点导致的农村资金外流现象的再度发生。三是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比例。为了减少农村资金流失,可结合金融市场准人制度的改革,把其他金融机构推入或引入农业或农村领域,调整商业银行的分布结构:凡在县城及以下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必须达到其吸收存款额的一定比例,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四)规范非正规金融制度,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发展,采取政府辅助、政策引导的模式,解决其问题。至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关键还在于政府部门为其提供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极大地提高整个农村金融产业运行的效率。第一,建议制定民间金融管理法规。应当以立法方式赋予民间金融相应的法律地位,对农村民间借贷活动依法进行监管,在有效保护农村合法的借贷活动的同时,打击高利贷和从事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地下金融活动。第二,合理整合农村民间金融。从现实出发,在逐步利率市场化基础上对农村民间金融进行合理整合,为农村民间金融提供合法载体,应是可以考虑的基本选择。一是允许创建农村民间银行,将农村游离资金纳入其中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是依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吸收农村内部闲置资金,促使农村民间借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各项政策,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政府的各项政策,要积极服务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第一,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支持。可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3%的营业税,部分金融机构,如小额信贷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可考虑免征营业税,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也可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第二,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比例担保。第三,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三农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变由专门的金融机构提供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做法,即取消农发行作为专门的涉农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将对机构的补贴转为对财政部确定的涉农业务的补贴,由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性机构与政策性机构,共同或竞争开展涉农政策性业务。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7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安710122)

摘要院回顾了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文献和国内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了渭南农村金融服务中主要的问题是网点的问题。通过对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布局、人员、资金等现状的调研,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借用其他文献中的理论,对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进行了现状分析和总结原因,得出了要加快改进渭南金融服务网点的结论,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院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资金外流;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院F832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03-04

0 引言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日益完善,农村融资渠道不断扩展,国家认为必须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仍然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较为突出就是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金融服务网点的问题。本文就陕西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中的问题来展开论述。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处于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农信社、邮储、农业发展银行是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村信用社方面进展主要表现为存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盈利能力大幅度提示、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沉重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等。邮政储蓄银行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开始利用网点优势来提供服务、采用多种形式将资金投放到农村、不断丰富涉农贷款产品。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力度不断,在2010 年末贷款余额达到了16709.9 亿元,比2007 年末增长了6485.9 亿元[1]。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是不完善的,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人员的匮乏,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业银行提供的服务面过窄、主导地位下降等问题。

2 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中存在的问题

2.1 布局问题

从渭南市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来看,其分布是不均匀的。渭南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网点是农村信用社,共368个。具体分布如表1。从分布图表来看,农村服务网点最多的区域是临渭区,而面积与临渭区差不多甚至比其还大的华县、韩城等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却只达到了临渭区的一半多。第二,在每一个区域里,农信社的分布都会集中在县域里,而很多村镇都没有服务网点。如富平县,虽然有41 个服务网点,但是只有不到10 个网点是建立在县域以下的。虽然这一现象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可有些村镇至今仍没有金融服务网点。

2.2 数量问题

渭南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减少。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渭南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除了少量的农村商业银行和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渭南市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共有451 个。其中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共有368个,邮政储蓄服务网点仅有83 个。

2.3 人员问题

最后一方面便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人员的问题。在从业人员这里主要存在留守和空缺的问题。近年来,渭南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也因为机构的问题而选择留在县域级以上的地区,去往真正需要提高金融服务村镇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有些地区虽然网点数量充足,可是人员数量不够。相反,有些地区网点数量很少,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也很少,而从业人员数量却很多。如表2 中的富平和韩城,这两个县级市人口很多所以从事金融业的人员数量也在增加,但是真正去村镇金融网点工作的从业人员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人员在城市的大量滞留。就理想人员分布情况来说,留守的人员应该去人手不够的地方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员都会选择去其他县域以上的机构,不会选择贫困偏远地区,这样没有金融从业人员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

2.4 服务内容问题

从国家开始放开农业的发展后,农村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仅农民对自己融资生产需求增多了,对农村建设的需求也增多了。农村经济正处于有无限潜力而厚积薄发的时代。

然而,渭南的信贷支农完全没有发展起来,渭南市农村贷款尤其是大数额贷款一直是比较难的。2005 年,渭南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12.42 亿元,全市农总产值达96.32元,较2000 年增长了39.78%。然而,截止2005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236.6 亿元,而农业贷款余额为46.91 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41.52 亿元[2]。在农业生产总值对渭南市GDP 影响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农民的贷款却只占了总贷款的19.9%,大部分都是不良贷款。

在渭南市农村金融服务内容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功能单一。虽然农村现在和城镇一样,可以享受最基本的如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等金融工具,但是大部分业务都没有普及到县级以下的农村。农村信用社、储蓄银行一般只提供小额信贷、储蓄等业务。在信用卡已经普遍使用的今天,渭南的农民甚至很少接触到信用卡,办理支票等业务手续也要耗时很多天,极其不方便。而且农村银行服务范围不大,在《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及对策浅析》中,作者提出现在国内农村银行服务功能单一:“现在大、小额系统不普及,延伸不到位,借记业务仍未开展[3]。”

2.5 资金问题

对于农村资金,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资金来源很不稳定。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农业生产大滑坡了,农村经济出现大问题了,立即就会引起高度重视,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就会到来。而农业形势稍有好转,往往就会忽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就会越来越少[4]。渭南农村也是如此,近年来,渭南农村银行筹集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无偿拨款,但是这种拨款通常不能真正的到达各个村落,农村银行经常都只能向中央银行高利率申请贷款。

其次是资金流向的问题。自从1993 年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国有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撤出农村,带走了农村大量的资金。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后,农村资金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出。邮政储蓄的特点是只存不贷,所以大量的农村资金从储蓄银行这里流失。根据资料显示,农村客户在邮政储蓄银行的储蓄额超过了50%,所以邮政储蓄吸走了大量的农村存款,而且大部分都流出。另外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虽存款也贷款,但是它以吸收大量贷款而发放小额存款为经营方法。就这样,农村资金大量反复流出,“抽水机”榆效应增大,农村客户贷款越来越难,有些农村客户需要大量资金时甚至去借高利贷。众所周知,农村银行本就应该是用来支农、为农民提供信贷的,农民将自己的资金存放在银行就是为了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及时从银行贷款。而近年来,渭南市的农村银行将资金大量外流,投资于非农业领域来获取收益,农村客户即便是贷款也只能进行小额贷款。当村民需要大量资金时,银行通常没有充足的资金贷款给农民。

2.6 规模问题

渭南农村虽然有大量金融服务网点,但是这其中提供不了大量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两者规模都很小,信贷力度远远不足,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寥寥无几。比如:农行白水支行对农户的贷款除了政策性的扶贫贷款外,近5 年来几乎没有向农户投放贷款,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5]。从白水县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金融机构,但由于其资金实力和其主要定位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制约,仅靠信用社一家筹资支农,发放支农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农业生产资金要求。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仍限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正规机构缓解支农压力,可是近些年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却在不断的缩小。

3 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原因

制约渭南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最首要原因便是经济。渭南农村面积很大,农村户口也占了总人口的大部分,但是经济发展却很慢,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造成了资金外流,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商业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提供大量贷款的商业银行撤出了农村。农民从事的农业收益小,银行对农业投资往往收益都不高,所以不只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信社等本该支农的农村金融网点都将大量存款资金投资到收益高的非农业领域,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失去了很多可以贷款的途径和机会。这些原因逐年降低和压制着农村客户的贷款额,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额和追加的贷款早已远远小于存款数额。

3.2 银行自身原因

不管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会因为银行自身的逐利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弱势性而减少在农村开设网点。渭南大部分农村金融网点都集中在县域内,偏远的农村通信、交通都不发达,大部分银行不愿意在那里设立网点,一部分原有的网点也已经撤出,所以很多村落到现在都没有服务网点。网点的减少也会影响从业人员的数量,从业人员即使没有岗位也留在了城镇中待岗,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员愿意前往农村就业。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农村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农村企业金融覆盖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3.3 风险原因

实际上,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网点逐渐从农村撤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风险大。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辛勤的劳作,还需要天气情况的配合,才能种植出好的食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恰逢劳作时天气恶化,农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纵观近几年,渭南天气一直都很不稳定,发生了很多起的自然灾害。农业一直是风险很大的产业,所以银行对农村客户只进行小额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提高了贷款的利率,在农村贷款很容易就形成高利贷的现象。所以农村客户办存款等业务都会到城镇银行去办,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也会流出。

3.4 农民自身原因

一是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即使农业风险很大,大部分农民仍没有保险意识,认为保险是多余的、不必要的,风险才会进一步加大。就算有保险意识,也会因为自身收入比较低,无法支付过高的保费而不去买农业保险,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二是农民对于金融工具的认识远不及城镇居民,在信用卡已经普及的今天,农民仍没有使用信用卡的意识。三是农民在信贷过程不能提供有力的抵押物,农民的财产大部分都是房产和农作物,而这些起不到抵押的作用。没有了信誉保证,风险又大,银行就很难为农民提供大量的贷款。

3.5 政策原因

国家政策是农村金融网点能够顺利开展并发展的保证。然而,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并不全面,有一些弊端会限制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例如,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续退出农村,农信社等农村银行无力支农的今天,国家仍限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规模方面相对较小,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经营较为灵活且融资成本较低,对于资源配置有着合理的引导作用,对于中小户资金的需求能更好的满足[6]。但是,国家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正规金融机构方面,而目前渭南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政府没有考虑到只靠着农信社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也一直在没有重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反而一直压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这种现状代表着国家政策的不均衡。

4 渭南农村金融网点服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分布不均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家必须先拨款解决渭南农村地区没有金融网点的问题,将建设目标定在县域以下的村镇。要找出网点为空白的村落,根据人口面积比例计算出需要建立金融网点的数量,然后在相应地点建设金融机构。保证每相隔一定距离都会有金融网点的存在。比如潼关,因为人口少且分散,可适当增大建设网点的距离。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政策,才能确保服务质量提高。增加网点为农村客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会增加他们存款贷款数量的增加。金融产业要想真正的做到为广大农民服务,就要让他们享受银行提供的便利和帮助。渭南目前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是农村信用社,所以先要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数量,让他们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并且每月按期给与补贴。国家虽然鼓励四大国有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理念,但同时要促进商业银行进入农村,为农村客户贷款提供服务,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可以对商业银行减少所得税,增加他们的利益。

山东诸城市的经验证明了这一措施的可行性。据有关资料载,截至2010 年10 月底,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潍坊银行已进入全市208 处农村社区,共进驻金融服务人员453 人,实现了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为农村居民打造了社区两公里金融服务圈。2009 年4月至2010 年10 月,诸城市通过设在农村社区的208 个“金融服务站”共计发放贷款2援3 万笔,金额8援5 亿元;农村地区贷款余额52援1 亿元,同比增长16援3豫,高出该市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幅1援5 个百分点。[7]

4.2 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农村资金向“非农”领域转化问题日趋严重[8]。国家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查人民银行对农村银行特别是小规模银行的拨款,保证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得到国家的补助。首先,降低邮政储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转存的利率,避免高利率转存后资金从中国人民银行流出。再次,政府应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应对服务对象的范围加以限定,同样也得规定向非农业投资的比例,设立“三农贷款”专营中心来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农业贷款。最后,金融机构应增加针对农村客户的金融工具种类,农民贷款存款的方式多了,业务多了,农民信贷方便多了同时也能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资金来确保盈利。今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广东普惠金融论坛”上,广东农信展示了自2005 年以来改革发展、践行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果。

10 年来,3000 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400 多家村级金融服务站、100 多家“三农贷款”专营中心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推出了近200 个“金摇篮”信贷和理财产品等方式,让“三农”和小微企业享受到了“低价”和“便利”的金融服务。10 年间,广东农信在践行普惠金融中实现了“惠人达己”,不断做大做强,将一个资不抵债870 亿元的烂银行发展成为所有者权益达1600 多亿元的好银行,将一个总资产6300 亿元的小银行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2 万亿的大银行。[9]广东农信改革发展的例子为解决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问题提供了借鉴。

4.3 农业保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业保险成为了解决农村金融其他问题的基础和保证。第一,应加强和提高农村户口的保险意识,农民一旦知道保险可以降低可能发生损失的概率,才会愿意花钱在买保险上。第二,必须规定农村金融机构要以低利率贷款给农业保险。第三,对农村户口应降低保费。对于农民来说,经济问题是核心,按一定比例降低保费后,才会有更多的农民可以买得起保险。

4.4 限制非正规金融机构问题的解决措施

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因此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一视同仁,减少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限制,并且允许非正规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贷款,应扩大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来帮助正规金融机构一起支农。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8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

【摘要】目前“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而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了解农村金融的现状,剖析农村金融存在的根本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及政策性建议。

一、农村金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体制不断创新发展,创建了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合作互助社和贷款公司为主的新型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并大力发展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准正规金融机构,对于非正规金融,政府也不再采用完全否决的态度,而是转为合理引导,使其更好地为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缺乏充足的指导及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偏离服务“三农”的宗旨,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r村现有金融机构最主要的宗旨应该是服务“三农”,但长期以来,由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成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最突出的问题。从当前的情况看,发放给农民的贷款具有无担保、风险高、回收难等弊端,相比之下,金融机构更愿意在城市发放贷款。以村镇银行为例,大多数村镇银行的总部设在县市一级,这就导致在乡镇一级吸收上来的存款流出,用于发放总行的贷款。

2.抗风险能力低

我国农村保险业还停留在萌芽阶段,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立法保障,人才匮乏、技术薄弱,这些问题使农村经济运行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然而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加之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一旦遭受打击,农业损失会相当惨重,而农业损失惨重,农村金融体系必将受到严重打击,所以农业经济亟需保险的支持。

3.非正规金融缺乏引导

在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仍然处于正规金融空白的情况,所以非正规金融的使用还是十分广泛的,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存在很多弊病,并且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首先,大多数的非正规金融借贷都是基于信用发放,没有担保品,在当前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起纠纷。其次,在一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地方,由于非正规金融利率缺少限制,大部分闲置资金都流向非正规金融,从而导致正规金融存款吸收较少,进而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性建议

1.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责任

现有的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以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和以农信社为基础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首先,中国农业银行前身为专项支农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尽管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出现撤离现象,但经营模式和资金实力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应以“三农”事业部改革全面推开为契机,凭借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几乎覆盖整个县域的优势,重点引导其支持县域和农业发展,依据当地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创新贷款品种和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三农”和商业化运作并行的模式。其次,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应继续秉持支农支小的宗旨,在转型升级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变所有者缺位的重大缺陷,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有别于农村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优势。

2.提高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培育农村保险市场

当前,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不断累加,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加强烈。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保险市场应以发展政策性农业产业保险为主。对保险公司而言,要着力在政策目标、功能作用、发展动力上转变思路,从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财政补贴的单核驱动模式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农户参保意识增强的多核驱动模式转变。对农业部门而言,要研究建立口粮作物农业保险全覆盖制度,组织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试点,研究出台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的补助政策。对有关立法部门而言,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形式、金额、费率等重要条款做出明确规定,确立农业保险的法定地位。

3.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规范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非正规金融具体的表现形式来有针对性的对待,对于带有互质的小规模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如民间借款等形式,不应该盲目打击和干涉,可对其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借贷契约进行保护,保证借贷手续的规范化,避免事后的借贷纠纷;对于资本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如社会和企业内部集资的金融活动,伴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需要在事前进行项目审核和风险分析,引导融资双方理性思考决策,进而在集资过程中进行监管,或者将其改造成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丰富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为正规金融目前无法触及或不愿触及的区域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时有关立法部门,应从法律层面明确合法的和非法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及其活动界线,禁止非法集资、高利贷等不合法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薇,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4

[2]张倩,刘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6,32(26):201-204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9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末,包含本外币在内的涉农贷款余额共计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8.1%,同比增长13%,按可比口径较全年各项贷款增速高0.7个百分点。按照可比口径,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涉农贷款累计增长285.9%,七年间年均增速为21.7%,为支持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和农民纯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单从我国农村贷款量上来看,与每年同时期相比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比较广,金融机构覆盖了全国农村区域的90%,高于世界水平的40%。我国贷款的农民占所有农民的30%,也远远高于其它国家。金融服务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长期停留在存款和贷款业务上,在保险、投资等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受重视。目前随着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很多其他的产品业务,可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拓展更多的经济来源。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产品并不是多种多样的,而是十分单一的,这与许多城市的金融服务产品相比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提供的服务都是金融类型的,例如存款、贷款业务等,这种产品的单一化与经济发展的落后有很大关系。从目前来看,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

2、无存款比率较高

大环境的影响下,城乡收入差距非常明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存家庭并没有过多的积蓄和存款。从每年的数据资料中可以反应出农村家庭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存的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报告指出,在2013年中在农村家庭有活期存款账户仅占41.1%,和前年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有定期存款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更低,仅仅只有12%,和前年相比甚至下降了1个百分点。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有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例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3、缺乏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总体上看,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较为欠缺,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丰富,合作金融还需在规范中探索有效发展的途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竞争仍不够充分,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除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外,农村地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尚不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金融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

四、农村金融的供给垄断比较严重

农业银行几乎将乡镇当地企业的资金贷款垄断,农村信用社几乎将农业的信贷垄断。虽然农村金融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很多的效益,但是也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下,单方面的垄断肯定会造成竞争力的不足,使服务质量急剧的下降,同时也损害了农户们以及企业的利率,在某种程度上间接的造成了他们的损失。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措施

一是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根据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规范和改造,使农村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多元化,结构丰富化,提供一些更为人性且合理的金融服务,使得当地的企业和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在调查中表明,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在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快,连同当地乡镇的经济水平也比较高,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十分有效。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比较慢的城市,其金融服务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所以对于金融服务行业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会带动农村的发展,只有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村发展水平自然上去了。

三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不断深化的改革,以便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对农业经营者以及农产品加工制造等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村的信贷拓宽其道路,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理化的股份制改造。只有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之间的金融合作,才能够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的完善。同时,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对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积极作用。

四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投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健全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农村建设应该在当地农民中进行选择,然后在重点培养其专业素质;加大工作人员的数量,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的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四、结语

对照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趋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下一阶段仍要坚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有机结合的基本取向,紧紧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可负担成本实现“三农”融资可得性的全面提升。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 非正规金融 问题 对策

一、非正规金融概述

(一)含义

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被称为“民间金融”、“民间借贷”或“体制外金融”。学者胡金焱对非正规金融的定义是:非正规金融是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即“体制内金融”或“正规金融”以为的,有组织或无组织、隐蔽或半隐蔽地存在于广大农村市场地区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筹融资活动;其筹融资活动既包括个人间、个人对企业、企业间借贷等民间借贷形式,也包括各种集资活动以及基金会、标会、抬会乃至地下钱庄等地下或半地下的金融活动等,是一种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的“边缘化”金融活动。

(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降低融资的难度。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户通过正规金融部门进行融资的比例很小。尽管政府推行小额贷款、财政补贴政策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等一系列举措以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可获得性,但由于农户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抵押品,没有可供金融机构参考的良好的信贷记录,增加了资金获得的难度,因此,一些农户则选择更为简单的非正规金融渠道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明显高于同期银行利率,使得资金的供给者愿意将其富余的资金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中以获得较高收益,集中了大量民间资本,进而增加了整体农村资金的供给。此外,非正规金融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融资方便的特点,不需要提供抵押物,打破了正规金融的融资束缚,增加了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其对获得资金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有利于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地缘、亲缘和血缘的优势,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收集借款人信息的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融通的成本,相比于正规金融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从而减少了信贷风险,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此外,非正规金融机构实现了分散的资本集中化,在其吸收了农村富余的资金后,可以贷给有融资需要的农村中小企业,从而实现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提高业务服务效率。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导致社会中的剩余资金相应增加,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非正规金融,这使得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规模得到扩大。这一结果不仅加大了原有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而且也促进了现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及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拓展了其业务范围,提高了其服务效率与水平,有利于推动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更好地为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服务。

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资金供需矛盾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空间。据统计,2009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99685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为9020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6%;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余额为7117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8%。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难度增加,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缓解资金短缺、进行资金融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广大农村地区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2000~2009年间农户各年内累计借入款金额、银行贷款金额、私人借款金额、私人借款中无息借款金额进行统计,进而汇总得出农户年内累计借入款中银行存款、私人借款所占比重以及私人借款中无息借款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非正规金融借款比重(2000~2009)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09)》

图中的变化表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可用资金中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比重日益下降,相对应的来源于私人借款的比重较高且相对稳定,且私人借款中无息借款所占比重普遍增加。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规模不断扩大。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金融监管,影响金融安全

由于非正规金融在金融监管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加之其所持有的大量资金处于银行体系之外,极容易发生金融风险,产生高利贷、金融诈骗等严重影响金融安全与社会和谐的非法金融活动,扰乱了我国农村的金融秩序,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混乱,极大的损害了广大农户的利益,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具有消极影响。同时,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躲避这种监管而日趋隐蔽化,加大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难度。此外,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农村非正规借贷利息所得是否予以征税做出详实确切的规定,这使得我国民间借贷利息所得税大量流失,久而久之,会影响国家税收的稳定发展。

(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通过口头约定或简单履约订立交易,依靠熟人机制以及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信用作为保障,一般只有一张简单的借条而没有范式的借贷契约,并没有对资金借贷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给予明确的规定,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参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面临着很高的信用风险。如果债权人不能到期收回本金及利息,债务人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或者无能力予以偿还,就会引发债权债务纠纷。在借款不能偿还的情况下,基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滋生了一些要债公司等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机构,有的甚至通过暴力等手段要求债务人归还借款,极大程度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削弱了国家金融调控的政策效果

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一般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企业和个人为获得较高收益,更愿意将富余的资金存入非正规金融机构,而不是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因而非正规融机构存有大量的资金,这极大程度地分散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来源,削弱了其信贷能力。而且,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控制,其运行机制也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由于非正规金融具有“逐利性”,很可能会出现非正规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本与国家政策目标不相适应的局面,从而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力度

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结构,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融资活动进行明确的监督和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高利贷、金融诈骗等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金融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规范,有效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用风险

建立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地对其财务指标、借贷资金流向、使用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披露,使得其经营情况透明化,从而贷款人或贷款机构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相关信息,能够保证资金提供方经营活动的安全性,有效减少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能够降低金融监管当局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难度与成本,促进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也应该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过程与形式,使得资金借贷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有利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运行,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

(三)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合作

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关系。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享受政府补贴和财政支持,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其组织结构与经营制度相对成熟和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监管机制与宏观调控更有保障。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手续比较简单,能够降低融资难度。因此,应该根据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各自运行环境的不同相应地规定不同的要求,以便于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与服务,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扩大业务范围,有效的防范非正规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五、结论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我国农村金融的运行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解决了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降低了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融通的难度,有利于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但是,如果出现监管不规范的现象,加之其自身的“隐蔽性”,会导致广大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金焱.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金融的边缘化与制度创新[D].复旦大学,2004.

[2]刘炯.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

[3]李玉梅.关于非正规金融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05).

[4]刘宇浩.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缺陷及规范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

[5]李薇.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