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十篇

时间:2023-06-05 18:01:01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1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开展科研经费收支及效益财务分析。需对单位所有课题的期末经费结存情况做出分析,分析各类课题经费结存占课题经费总结有的比例、各类课题经费结存和研发单位人均经费结存情况。其次,需对单位所有课题当年的课题经常收入与支出分析。分析课题纵向经费收入、横向经费收入各占当年课题经费总收入的比例,各课题经费的收入总额及人均经费收入额;分析课题经费支出中,设计费、外协费、工资、管理费、材料费、试验费、专用费、设备费等各项开支的结构与数额,以便充分了解各类课题的经费运转情况和经费支撑度,为课题结构调整,选择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布局提供财务信息。

(三)对科研课题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分析。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的劳动成果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的获得与转化、科研人员的培养、科学技术新领域的开拓和学科的发展。因此,对科研课题项目的效益分析,应与计划、研发等部门一起共同对项目的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形势下,面向市场经济的主战场,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需做好科研开发项目的效益分析,以帮助提高科研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2

(1)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教学仪器和设备购买满足不了实际教学的要求,很多仪器和设备是为以前的教学购买的,新的仪器和设备很少购买。但由于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教学实验也日新月异,与之配套的仪器和设备更新也很快。因此,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面临着老仪器不能用,要用的新的仪器和设备却没有的尴尬。于是,很多老仪器和设备被闲置浪费,而且老师和学生没有达到教学实验的要求。其次,教学软件引进不到位,在如今的教学中,好的教学软件可以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但好的教学软件通常意味着高的购买价格和后期的维护费用,比一般的软件高出许多费用。很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的购买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往往舍弃了好的教学软件,而购买了一般的教学软件用于教学。因而导致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实验时没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其三,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不高。不同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各有特色,有各自的优势。这些优势的教学资源不仅能满足自身的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的要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给其他经济管理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使用。如果不同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都开放自己的优势教学资源给其他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共享,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下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管理实验室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出于狭隘的保护主义的思想,或是出于管理成本的提升和安全威胁的考虑,限制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就不利于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实验水平的提升。

(2)科研创新能力不够

第一,专职科研人员较少,很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是在职的高校教学老师,这些教学老师本身就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科研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不够,导致基本的科研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更不要说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工作了。第二,科研课题没有创新性。科研创新需要付出比一般的科研多得多的努力,要一直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科研见解,这样就要求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具有很大能力和勇气选择具有科研创新性的课题。可现实情况下,很多高校研究人员科研素质不足,他们往往没有紧跟国际科研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科研人员担心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失败的风险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因而通常研究课题选择在容易出研究成果,但往往科研创新性不够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因此导致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科研课题不具有创新性。第三,科研创新氛围不够浓烈,很多高校把他们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定义为按部就班完成经济管理实验的场所,对科研创新不重视,没有鼓励科研创新的氛围。由于这种思想的主导,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创新的支持政策。在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眼中,觉得科研创新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自寻麻烦,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去科研创新,这样就很难形成浓烈的科研创新氛围。

(3)管理制度落后

首先,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多数制度形同虚设。在多数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眼中,个人利益高于实验室利益,现象普遍存在。但这些违反了管理制度的现象很少得到制止。因为很多工作人员觉得自己或他人侵蚀实验室利益是在侵蚀国家利益,而不是侵蚀某个人的利益,因而没有某个人能够代表国家对这些侵犯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惩罚,很多人对这种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熟视无睹,没有制裁措施。而且,中国是人情社会,很多人心中有着情大于法的思想,得饶人处且饶人,因而也导致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其二,很多管理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依据多年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管理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修改,这样就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比如现在学术交流很多,人才流动频繁,需要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人事管理制度灵活一点,这样才能留住优秀人才,但很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人事管理制度很死板,人才引进的审批制度苛刻而复杂,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不利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管理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造成的。

二、解决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解决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对策

第一,对于教学仪器和设备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更新,置换和报废。一些已经过了使用年限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要及时清理,不要超期使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一些还在使用年限内的旧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如果不适应当前教学和实验的要求,且预计以后也不会使用的,要通过一定手段以合理价格处理掉,以节约保管费用和获得经济效益。对于现今和以后教学要求所必需且经济管理实验室没有的仪器和设备,要及时购买,以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如果资金比较紧张,缺乏资金购买新的仪器和设备时,可通过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资金的统筹协调出必要资金,或从经济管理实验室外部渠道融资,比如银行贷款等方式融取资金。第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购买高配置的教学软件。高配置的教学软件性能好,后期维护方便,有利于实现较高的教学和实验效果和减少教学和实验故障。虽然前期购买费用较高,可能会让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采购人员从价格上感觉到昂贵,但一分钱一分货,高配置的教学软件性能好。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高配置的教学软件大于低配置的教学软件,其实是给经济管理实验室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大力提高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优质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是稀缺资源,不可浪费。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共享教学资源的获得的效益远大于增加的行政管理成本。要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竞争心理,合作共赢才能得到更多利益。因此,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建立合作机制,要在满足自身教学和实验的情况下,相互开放各自多余的教学资源给其他经济管理实验室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多余的教学资源,提高整体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2)解决科研创新不够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保证经济管理实验室有必要数量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是科研创新之本,有充足的科研人员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各项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才有可能有科研创新成果的出现。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可以建立专门的内部科研人员培养体系,通过自身人才培养系统训练出合格的科研人员。也可以与外部的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培训出合格的科研人员。当然,也可建立专门的外部科研人才引进体制,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外部的科研精英。其次,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科研创新是经济管理实验室发展的根本,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把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保证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从事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要对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实行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政策,促使科研人员有足够动力去获得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成果。最后,要大力弘扬经济管理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的气氛。要把经济管理实验室定位为科研创新的单位。要建立全方位的科研创新的体系。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要经常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的探讨,鼓励资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经验分享,支持所有科研人员提出新的科研研究思想,集思广益,形成科研创新全体总动员的优良氛围。另外,要从经济管理实验室外部邀请一些资深的科研专家传授先进的科研创新经验,形成兼容并包的科研创新的氛围。

(3)解决管理制度落后问题的对策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3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加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科研单位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依据《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护财经纪律,使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当前,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不规范,非科研性质的开支占较大比例,开支范围较大;财务审核把关不严,经费使用效能不佳等。要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4

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事业高速发展,科技经费的逐年递增,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经费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愈来愈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争取经费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和经营效果业绩显著。但是,科研经费使用部门在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合理的预算。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如国家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不需要进行试验,却出现了试验费等;当项目立项后,科研部门不可能完全按照其申请数量下拨经费,而是往往少于申请经费数额,致使原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进而导致在实际的报销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开支类别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支出。

(二)地方匹配资金不到位,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很多科研经费立项审批后,都要求地方政府匹配资金。由于地方经济困难,财政收入薄弱,多数项目匹配资金不能到位。信誉好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上级批多少钱干多少事,信誉差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经费一到,就用于补充单位经费不足、用于人员开支、购置固定资产、改善办公条件等项与课题无关的支出。

(三)财务管理不严格。对争取来的科研课题,存在轻管理,资金管理上存在没有专帐核算,资金来源渠道分不开,与其它资金有混合的现象;有的课题经费在多个银行户的现象;有白条开支、大额现金支付等现象;有无计划列支管理费现象;有财务发票把关不严的情况等等。

(四)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转移科研经费。一些课题承担单位以“联合开发”等名义将课题经费转至其他所属公司,由课题组随意支用,用于非正常用途。有的采取虚构经济事项签订合法技术合同的方式转移课题经费,将横向课题经费转至与课题负责人有关联或自己控制的私营公司,经费使用脱离单位财务监督。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科研项目预算不同于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项目国家有一套成熟的计算方法和规范,科研项目不确定性和没有成熟的可以参照的数据蓝本,给编制准确预算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一些课题承担部门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对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较少。在管理和使用本单位承担的课题经费方面随心所欲,容易滋生这样那样的腐败现象和违规违纪行为。

(三)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并非是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能够对其进行“跟踪问效”。

(四)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单位领导对课题依托单位的监管责任以及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的领导片面认为课题组长负责制,就是课题组长全面责任,而忽略课题依托单位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对课题经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科研经费项预算管理

细化经费预算内容。编制项目预算时,科研和财务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预算,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预算的严肃性,增加了可操作性。在项目申请阶段,合理制定支出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做到预算不合理、不科学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要与科研部门签定协议书,严格按预算支出经费,从源头和过程两个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有限的经费发挥最优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主要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对于那些不太明确是否必要的项目支出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而对于确实必要的支出往往又缺乏事后的评价制度,难以判定支出的效果。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跟踪问效制”,严防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对每一笔科研经费,有关部门(包括资金监管部门和项目主管单位)都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与“跟踪问效”。尽可能地对每一笔科研经费从审批、拨付到使用各环节上都进行“跟踪问效”。及时杜绝资金浪费和项目不实等现象的发生。

(四)规范报帐流程、加强财务监管。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经费管理,要按照会计法规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具体规定,各项支出应当符合项目合同的约定及有关科研政策规定,有关票据及清单应当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批准使用的项目经费,须由该项目负责人和另一主要参加人员签字证明。

财务部门除了做好经费决算工作和盈余经费的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外,更要加强财务监督,一是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二是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安全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有滥用经费、挪用经费等不合财务规定的情况,要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制裁措施。

(五)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实践证明,审计监督是最容易发现并纠正经济上的违规现象,我们应发挥内部审计在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各类风险预警系统的积极作用。通过审计,发现单位的风险或漏洞,改进管理,增加效益。我们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改革时期,必须加强内审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梅、廖彩优,关于科研经费监督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2006年11月6日. 广州分院.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5

教学教育效果不尽人意,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没有或很少有吸引力,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观点没有真正做到懂、信、用。

思政课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对学生的思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起到重大作用。本人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即精深宽博的理论水平和学生喜闻爱听的演讲口才。

一、教师精深宽博的理论水平

精深宽博的理论水平,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中问题的研究,这反映了你的理论和学术水平,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科研,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只能是低层次的教学能力。有了科研,就可以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是光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讲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如果教师对教材中每一章中的理论问题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那么,你的课一定要讲深、讲透、讲活,讲得有底气、有针对性,才能够抓住学生。这就是你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能力一定要有科研的支撑。

“概论”课和“思德与法律”要研究的理论问题几乎每一章都有,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需要我们有极大的投入去研究这些问题。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是没有终点的,这是一个不断努力和积累的过程。

譬如,所有制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

讲基本经济制度、讲经济体制改革、讲各种社会现象都一定会涉及到所有制,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也集中在所有制问题上。这个问题不搞懂,就谈不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问题。

思政教师对这一问题没有研究清楚,就不能有说服力地解决上述的各种问题和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你如何论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私有制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公有制与私有制哪一种所有制具有更充分的动力和更高的效率?公有制的性质是否能够真正与市场经济相融合?

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公有制与私有制进行深入地研究。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时代变化。

私有制变化:传统私有制――现代私有制。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相对于个人私有来说,资本社会性质本身就含有“公有”的成分,是对个人私有制的扬弃。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私有制也能够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也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状况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现代公有制与现代私有制的比较。总的趋势: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在提高,公有因素在增加;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

实现形式:具有一致性,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结论之一:由于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两种所有制分析的依据,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存在的依据和理由,都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都具有动力和效率。

结论之二: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作出结论,都有其高效率或低效率的范围。脱离条件的约束,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现实中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不能以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

结论之三: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存在着“缺陷”,但同时它们也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另外,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结论之四: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选择公有制为主体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奠定制度基础,为整个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基本保证。利益关系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社会范围看,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可能入耳、入脑并践之以行。

二、学生喜闻爱听的演讲口才

学生对思政课喜闻爱听,是靠你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表现出的口才,从而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获得的。

1. 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

“思政课”特殊性要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方法的研究,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方法来扭转。

“思政课”的教学环境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创造。创造有利的小环境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教学方法引导来提高。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学生爱听你的课,对你所讲的问题感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要树立的理念。

对教学效果的认识,要有这样几个转变:教学效果=学术水平加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术水平乘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学术水平的指数。

从教学发展和提高的一般规律看,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的时候备课中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理论内容上,在教学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备课时就应该把主要精力转到对方法的研究上。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将使你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层次。

2. 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的研究思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一些思政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高觉悟和能力。(如问学生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的研究思路: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是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抓住学生,才能有好的效果,才能实现你的价值。(如在我的专业方向上如何创业)

注重问题设计的研究思路:要用问题来抓住学生,就一定要把问题设计好。设计好,就是要使问题有理论含量、有现实感、有一定的深度。(如诚信对个人和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当学生不能回答的时候,有讨论、有争论、想知道的时候,就是你传授理论的最好时机。

3. 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经验

研究教学方法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者说,研究教学方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我认为,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有兴趣。

因为学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兴趣,或者兴趣不大,那么,你就要通过方法来引起他的兴趣。如果本来就有兴趣,那么,你对方法的研究,就应该达到别的目标。

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什么也不想听的时候,你讲什么都没有意义,你会认为你的劳动没有被尊重,这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情绪。这对于教学效果来说,会形成恶性循环。你必须要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如何避免,你就要在教学方法上找到出路。(如讲网上相关信息、看资料片等、“现身说法”等)

要想办法把学生引导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上。“思政课”要体现出生命力,必须要能够解释现实问题,学生的思想是多元的,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也是多样化的。(如剥削问题、“新地主”问题)当你所讲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分析了现实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有收获,就会有兴趣。从这一意义上说,方法问题就是要解决兴趣问题。

上课一定要有交流。有交流就是上课一定要有师生互动,不要把讲台当做主席台,要把讲台当做师生交流的平台。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提问、讨论都可以。(提问必须有理论含量,例如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民主)。有交流就有气氛,就有生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更注意学生的发言。

上课要有随机发挥。上课要有讲稿,这是基础,但是,上课一定不能唯讲稿。对理论内容关键在于把握其实质,而不是记住每一句话。要把所讲的理论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在讲现象的过程中来发挥理论内容。要有理论内容的拓展。

上课一定要有针对性。讲课要有重点,这是一般方法,“思政课”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重点不在体系的完整性上,而是在针对性上。讲这部分理论内容的重点,是要针对学生关注的什么问题,自己心里要有底,不要就理论而理论。备课所花的精力不是理论体系本身,而是应该认真考虑针对什么问题。如讲科学发展观,就可讨论大学生如何科学发展。

上课一定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因为上好“思政课”面临着各种困难,所以要由国家来重视。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6

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正在和将要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形成共识。那么,情报研究与知识经济有什么关系呢?情报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当前,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是五花八门,但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别,都是着重强调知识和信息这样的非物质东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作了一个较好的简练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或者说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认为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劳动力(指体力的)、资本、原料和能源等要素,而是创新性的知识要素。知识变得很值钱,成为一种新的“资本”,知识变得更加有用,可代替或更少地消耗劳动、原料和能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型经济,产品价值的增长不再主要通过劳动的累加,而是主要通过知识的累加和创新,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繁殖,知识真正成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最能增殖的资本、最有价值的产品、最重要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的众多产业群中,信息咨询业是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情报研究工作是信息咨询业的核心工作,因而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情报研究工作的特点看,情报研究是通过对已知信息、情报和知识的整理、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情报和知识的过程。情报研究需要对杂乱无章、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缺损不全的各种信息、情报和知识,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科学的筛选、组合、提炼、综合、升华,进而形成或生产出有质的不同的新的信息、情报、知识成果或产品。情报研究工作实质是一项创造性的知识生产活动,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情报研究成果实质是一项典型的知识产品,对它的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报研究过程是一种高智力的创新劳动,是人的大脑与知识原料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知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情报研究工作的过程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结果产品是研究报告,分配是给用户,使用是用户用于实践,结果是产生效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活动。

如果将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生产知识产品的产业,那么知识产品凝聚着智力劳动,因而具有价值。情报研究工作对政府、企业等用户实行有偿服务,自然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情报研究成果的用户,政府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和盲目决策,提高了机关运行效率和行政效果;企业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使企业收益增大,竞争力增强,因而情报研究产品具有使用价值。

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服务业,它与传统的服务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服务业或是以体力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如商业、娱乐业等,或是以资本融通为内容的资本密集型,如金融、保险等,而情报研究作为新型的服务业,是以智力服务为主的智力密集型。传统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服务,往往是一次性享用,大多限于即时消费,而情报研究服务提供的实质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多次使用,甚至无限期使用。

知识经济的最显著特点是创新性。而情报研究工作正是具有这个特点。情报研究产品不象一般产品,可大规模地生产;而是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和要求,生产不同的特定产品,因而对创新的要求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情报研究工作的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空前增大,社会分工更细,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活动则更加频繁和重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针对知识经济时写作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个“知识的知识”是指加工过和创新出的新知识,而情报研究工作生产的正是这种“知识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知识的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并能使之产业化,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的越激烈,对“知识的知识”的需求就越强烈,生产“知识的知识”的产业就越发达。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知识的知识”的未来产业,自然将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企业经营发展,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策略和措施,可产生近期和长远的效益;政府行政管理,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政策建议,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科学研究活动,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发展方向引导,可产生明显的时间效益和成本效益,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这些各个方面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有专门的产业或部门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国内外、行业内外等各种各样、浩如烟海的信息、情报和知识,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策划方案、咨询报告等各种知识产品,为政府工作、企业经营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而这正是情报研究工作的本质和情报研究工作者的特长。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近些年,国外情报研究工作发展很快,许多有关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对情报研究工作的客观需求,各种情报类的软科学研究、咨询、策划公司发展迅速,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预测、投资、建设等项目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以及信息咨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情报研究工作从市场开拓、服务收益到产业化都还与国外相比,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情报研究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抓住机遇,使情报研究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尊敬和支持。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情报研究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情报研究工作在管理决策咨询、技术发展引导和市场营销支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增强,受到了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从近些年情报研究成果的分布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重点技术领域跟踪和辅助管理决策两方面,研究思路主要是根据对国外情况的分析,结合与国内情况的比较,落脚到对我发展的决策建议上。重点技术领域跟踪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对国内的发展提出方向性、引导性的建议;辅助管理决策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投资与经费管理、国际合作、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开发等领域的跟踪研究,提出我在相应领域的决策建议。总的看,当前我国情报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情况,特别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情报研究工作的作用不断扩展,研究成果的价值不断提高。与以往情报研究工作主要以信息综述或评述为主不同,近些年情报研究工作的要求和成果越来越以信息的针对性深加工并落脚于提出对策建议、政策措施和技术发展引导为主。特别是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计划编制,以及在技术攻关、技术预警、市场分析等方面,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情报研究报告。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对情报研究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实、越来越急迫的要求,同时也给广大情报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情报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课题数量与经费投入增长快速。不同于以往情报工作以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反映为主,近些年情报研究课题的数量在情报工作各类课题中的比例明显增多,已成为情报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情报研究课题的投入经费也有了明显增长,从以往的近万元左右增长到几万元左右,甚至更多。粗略看,情报研究课题的数量与经费近些年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另外,近些年,情报工作者自发搞的课题越来越少,多数课题都是用户提出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工作越来越重要和必不可少,情报研究工作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强。情报研究课题的内容明显扩展。一是面向管理决策、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的课题越来越多,二是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报研究课题逐步增多。与以往情报研究课题多以技术跟踪与分析为主不同,近些年为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决策咨询服务和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课题明显增多,其经费投入也起点较高,增长较快。同时,尽管情报研究工作仍以对国外的情报进行研究为主,但近些年对国内的有关情报研究课题也在逐步增多。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等国情对新时期情报研究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强。情报研究课题承担力量的分布不断扩展,人员结构明显变化。以往,各系统情报研究课题的承担力量主要为各系统内自己的专业情报研究所的专业情报研究人员,系统内其他单位和其他行业单位很少从事情报研究工作。近些年,各系统内的其他研究单位,如一些系统总体所、综合论证所、经济研究中心,甚至专业研究所、高等院校都承担或参与了大量的情报研究工作,系统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大学等单位也在开始进入其他系统的情报研究领域,而所有这些单位承担情报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往往并不是专业或专职的情报研究人员。这反映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非专业情报领域的机构与人员越来越具有直接获取信息和进行加工的能力。另外,从课题研究者的分布看,单个作者少,合著者多,多产作者也不多,这反映了情报研究课题具有越来越明显的集体劳动性质。

在看到情报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当前情报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改革和发展实践需求对情报研究工作的要求。情报研究的选题范围不宽,市场仍然有限,成果对需求的针对性不强,从量到质都还有较大差距,效益还不够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脱节问题仍表现较为突出。这一方面表现在情报研究工作者对科研生产的技术与管理需求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即使知道一些需求或用户明确提出了需求,由于情报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地位的局限,也难以提出与实际对口、针对性很强的研究报告。这些问题既有领导管理和科研生产部门对情报工作理解不够,未能充分将情报工作真正纳入主渠道工作的原因,也有情报研究工作者主动性不够,坐等上门,甚至消极被动等自身的观念和作风问题。情报研究工作的快速反映能力仍显薄弱。情报研究工作的根本属性就是要及时或快速地提供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需求。特别是随着管理决策和市场营销类情报需求的快速增长,用户对情报成果要求的时间性非常强,而现在许多情报研究课题要一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往往是用户的决策已做,实践已开始,情报研究成果才送上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固然有情报研究课题本身难度大的原因,但情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习惯于单干式的小作坊工作方式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管理、政策、经营、经济类情报研究课题普遍质量水平不高。与以往大多数情报研究课题为技术科研类不同,当前涉及政府管理、政策法规、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的情报研究课题越来越多,这些课题对情报研究工作者都是一些新的课题,因而要求情报研究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快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研究新的情报研究方法,不断提高适应实际需求和用户要求的基础能力和研究水平。情报研究工作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单

一、落后,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使用效果。总的看,近些年的情报研究课题多使用定性方法,而稀缺定量研究方法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靠主观推理,较少利用数据、案例的计算分析说明问题。另外,不少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素材多次转引,来源不清,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情报研究工作要加快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先行者、探路者和基础保障,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走向新的信息环境背景下,回顾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前瞻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情报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各方面对情报研究工作将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与此相适应,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力量,越来越直接服务于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报研究工作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决策、科研生产之外,而是直接进入或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科研生产工作程序之中,成为各种决策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越来越强的决策支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情报研究工作的承担力量更加多元化。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高级化,专业情报研究部门与非专业情报研究部门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有关行业、有关研究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从事情报研究工作将越来越多。这也对目前的所谓专业的情报研究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提出了挑战。情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对情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情报研究工作不断采用新的更好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充分共享和互相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建立以虚拟组织形式为特征的情报工作组织体系,发挥整体优势,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同时要更多地借鉴基础学科的一些通用方法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可用方法。对国内的情报研究工作逐步增大。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严格的部门管理,本系统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几乎不存在对国内的情报研究工作。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生存发展、配套协作,科研单位要技术创新,政府管理部门要把握全行业的情况、引导行业的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这些都需要对国内情况进行特定的情报研究工作。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情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报研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情报研究成果,而目前不少的情报研究成果还停留在信息的搜集和简单整理上,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过高级加工的情报研究成果,对实际缺乏指导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手段有了巨大的发展,相对越来越多的情报需求者可以自己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专业的情报工作者面临在一定程度上被取代的危机。辨证地看,危机就是转机,挑战就是机遇。情报工作者在新的环境下,面临新的形势,转变观念,只要转变工作方法和手段,就能化危机为转机,化挑战为机遇。

长期以来,情报研究工作被视为科研生产工作的辅助工作,实质上,作为科研生产工作的一部分,情报工作的确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辅助工作并非对情报工作的轻视,而只是表明了情报工作在整个科研生产工作中的分工。今天,情报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情报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定位问题都凸显了出来。从地位上看,情报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科研生产实际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情报作为重要的资源,已被广泛认同。信息情报工作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从作用上看,随着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输规模与途径的不断扩充,有针对性地及时地采集,特别是整理、加工信息,生产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对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科研生产创新以及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定位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越来越方便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途径获取所需信息,情报工作者需要逐步摆脱以往的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辅助者的角色,而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联系实际,面向市场,改进方法,增强手段,在信息情报的集成和升华上做文章,做大文章,在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智慧、转化为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中大显身手,使情报工作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情报研究工作者应具有超前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以往,多把情报研究工作看为一种辅、服务性的工作,似乎不重要,这反映了用户对情报研究工作的认识不够,许多情报工作者也不以为然。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强调“服务至上”,用户对情报研究的需求也空前急迫。因此,情报研究工作到知识经济时代,是真正地“走运”了,大有了用武之地。情报研究工作者需自觉、主动地拓展工作领域,使工作从辅助决策过渡到决策过程的一部分,的确不可缺少,而不仅仅是参考,可有可无。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科研信息化系统;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医疗卫生机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投入,综合性公立医院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和新技术的开发能力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医院未来的发展潜力。

然而近些年来,科研经费贪腐案件屡有曝光,呈现上升的趋势,科研经费逐步成为各单位财务监管与控控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成为主管部门和单位实施专项审计的重点。综合性公立医院随着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数量和金额的日渐庞大,如何规范化支出、如何按照预算使用科研资金,让资金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进一步促进医院发展,促进了学科建设,加快了人才培养, 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项目经费的申请及预算的制定

按照国家相关部委的规定, 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或申请人应当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编制项目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单位应当组织其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然而编制科研项目申报表的科研人员不是专职财务人员,对于有关部门对经费的预算内容、支出分类的要求不够了解,考虑欠周全,这就极易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不合要求,立项时被相关部门核减费用,资助的费用不够支付科学研究的相关费用。

(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预算控制不够

课题立项后,项目的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核准的项目预算开支。项目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

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规的审批,财务部门则负责对科研经费的收支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好科研经费是两个部门共同的责任,但是由于分属不同部门,两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对科研经费的合理性和效益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项目负责人无法随时掌握经费预算使用情况,当由于研究方向或研究方法发生较大变化时,不能及时进行预算调整,造成部分预算无支出、部分支出无预算、部分支出超预算等情况,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一致,预算的调整报批滞后,有时甚至到课题结题时才进行预算变更的报批。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导致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到位, 经济效益低下,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对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要求。

(三)项目结束后审计、财务验收工作重复劳动,结余资金使用不规范

在科研项目结题过程中, 财务审计和验收都是项目验收的关键。根据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规定,课题结束之后,应该要首先进行财务审计,再由相关部门组织财务验收,财务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够正式实施课题结题验收,财务验收不合格将一票否决。

对课题进行审计时, 课题组人员要花很大的精力对财务部门的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整理,复印,编制项目资金决算表。

由于项目负责人无法随时掌握经费预算使用情况,项目经费的支出常常出现先紧后松,为了不影响信用评价及下次项目申报的预算总额的批准,课题组的人员会想方设法花钱减少结余或不结余,使得科研经费的支出出现随意性,失去了科研经费应有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优化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的措施

医院要建立与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有效沟通,全程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法、合规、合理、高效使用。在基础资料建立、项目预算编制、预算经费支出申请、科研经费审批、结余资金使用几个环节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

(一)科研经费申请立项时,财务部门从预算编制环节开始介入,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质量

财务部门对项目申报人提供预算编制协助,指派专人与科研人员共同就费用如何计算、如何分配提供专业辅导或者修改建议,确保科学研究活动有充足的资金。

(二)建立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简化经费申请审批报销程序

1.医院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经费精细化、有效性管理,提高了科研经费数据的质量

通过对科研经费项目编码,保证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明细账和会计账面一致。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内按科研项目申报的预算批复设置预算控制数,在支出前就控制经费支出超出预算的情况。同时课题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可以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查到预算使用和结余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偏差, 把握课题进展,严格控制开支,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以实现预算的控制。当由于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做出重大调整、科研试剂材料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在课题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由课堂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就可以调整的项目如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等,报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审批后进行经费预算调整并同时在科研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均可在系统中查阅项目预算执行汇总情况与明细帐,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动态监督和控制,从而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医院科技与新技术的发展,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8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科研经费的专门管理办法;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对经费的核算也有不同的要求;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而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各类科研项目有不同的使用要求,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按资金来源及科研项目独立设账,分项管理,内容的日益复杂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二)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与落实“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管理。由于有的高校对科研工作的管理较关注通过上项目来争取经费,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是对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从而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效益的提高。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职工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上一般都比较宽松,针对报销制度的缺陷,有些科研人员没有合理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甚至将其用于个人及家庭开支的单据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报账。因此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少制度加以完善,以堵漏洞,如收支两条线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制度,但财务报销制度却不严,甚至“潜规则”大为盛行。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利用科研经费洗钱、虚列转拨或支出以套取科研经费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损失浪费、支出不合理,管理费和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现象比较严重。

(三)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职能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采用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虽然高校对从不同渠道取得的科研经费进行集中管理,但财务管理部门无法从科研经费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控制,各项目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差异。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筹集、运用、耗费等全过程运作缺乏了解,在会计处理上出现会计科目、项目设置的不合理,项目经费如何使用基本上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收入与支出完全按照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进行核算。有的财务部门将科研经费当作代管经费的性质进行管理。由于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有绝对的控制权,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截留、违规的现象。许多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时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的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所以,这些科研经费未能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财务及审计管理人员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

(四)科研成本核算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家科技部联合相关部委文件,为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并界定了课题费的内容,明确指出:“课题费包括与课题研究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直接计人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费用等;间接费是指为实施课题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支出,以及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全成本核算是将科研项目消耗的所有资源成本纳入科研项目进行核算,但在实际中较难实施,主要因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有着密切的联系,事业经费与科研经费的成本往往相互渗透,影响了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实施。同时,大量的公关费、个人提成及与科研项目无关的个人开支占据了科研经费很大的比例,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大多只重视收支管理,成本、效益意识淡薄,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失真。

(五)资产管理的忽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高校对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监督和管理还相当薄弱,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产,在科研课题结题后,以上资产仍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有的科研人员甚至将其视为私有财产据为已有,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此外,就是对科研经费所形成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学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进行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以上都造成了资产的浪费、流失和失控,这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直接相关。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措施

(一)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先行。学校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特别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如何,通过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做到既要方便科学研究工作,又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完善财务报销手续,确定科研经费使用范围,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科研经费的预算及其使用情况一是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既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也有利于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二是科研经费收入的管理。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的收入。因此应重点审查各类科研经费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是否存在科研收入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的现象;是否针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单独按项目管理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三是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审查各项开支是否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审查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的成本核

算是否完整、真实、全面,对投入的应由科研项目承担相关费用是否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分摊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审查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监督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挪用科研经费现象,账目是否清楚,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

(三)审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益性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如何既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部分科研项目由于不注重管理,效益性监督不够,使得项目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而造成损失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效益审计,对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科研项目在立项是否经过认真调查,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结题项目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及时转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的价值与科研经费投入的价值以及科研项目的预期研究价值相比较,以确定其经济效益,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促进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9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篇10

一、情报研究工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活动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正在和将要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形成共识。那么,情报研究与知识经济有什么关系呢?情报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当前,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是五花八门,但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别,都是着重强调知识和信息这样的非物质东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作了一个较好的简练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或者说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认为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的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劳动力(指体力的)、资本、原料和能源等要素,而是创新性的知识要素。知识变得很值钱,成为一种新的“资本”,知识变得更加有用,可代替或更少地消耗劳动、原料和能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型经济,产品价值的增长不再主要通过劳动的累加,而是主要通过知识的累加和创新,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繁殖,知识真正成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最能增殖的资本、最有价值的产品、最重要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的众多产业群中,信息咨询业是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情报研究工作是信息咨询业的核心工作,因而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情报研究工作的特点看,情报研究是通过对已知信息、情报和知识的整理、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情报和知识的过程。情报研究需要对杂乱无章、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缺损不全的各种信息、情报和知识,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科学的筛选、组合、提炼、综合、升华,进而形成或生产出有质的不同的新的信息、情报、知识成果或产品。情报研究工作实质是一项创造性的知识生产活动,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情报研究成果实质是一项典型的知识产品,对它的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报研究过程是一种高智力的创新劳动,是人的大脑与知识原料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知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情报研究工作的过程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结果产品是研究报告,分配是给用户,使用是用户用于实践,结果是产生效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活动。

如果将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生产知识产品的产业,那么知识产品凝聚着智力劳动,因而具有价值。情报研究工作对政府、企业等用户实行有偿服务,自然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情报研究成果的用户,政府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官僚主义和盲目决策,提高了机关运行效率和行政效果;企业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使企业收益增大,竞争力增强,因而情报研究产品具有使用价值。

情报研究工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服务业,它与传统的服务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服务业或是以体力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如商业、娱乐业等,或是以资本融通为内容的资本密集型,如金融、保险等,而情报研究作为新型的服务业,是以智力服务为主的智力密集型。传统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服务,往往是一次性享用,大多限于即时消费,而情报研究服务提供的实质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多次使用,甚至无限期使用。

知识经济的最显著特点是创新性。而情报研究工作正是具有这个特点。情报研究产品不象一般产品,可大规模地生产;而是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和要求,生产不同的特定产品,因而对创新的要求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情报研究工作的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空前增大,社会分工更细,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活动则更加频繁和重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中针对知识经济时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个“知识的知识”是指加工过和创新出的新知识,而情报研究工作生产的正是这种“知识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知识的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并能使之产业化,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的越激烈,对“知识的知识”的需求就越强烈,生产“知识的知识”的产业就越发达。情报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知识的知识”的未来产业,自然将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企业经营发展,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策略和措施,可产生近期和长远的效益;政府行政管理,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政策建议,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科学研究活动,采用了情报研究成果提供的发展方向引导,可产生明显的时间效益和成本效益,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这些各个方面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有专门的产业或部门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国内外、行业内外等各种各样、浩如烟海的信息、情报和知识,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策划方案、咨询报告等各种知识产品,为政府工作、企业经营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而这正是情报研究工作的本质和情报研究工作者的特长。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情报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近些年,国外情报研究工作发展很快,许多有关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对情报研究工作的客观需求,各种情报类的软科学研究、咨询、策划公司发展迅速,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预测、投资、建设等项目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以及信息咨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情报研究工作从市场开拓、服务收益到产业化都还与国外相比,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情报研究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抓住机遇,使情报研究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几十年来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尊敬和支持。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情报研究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近些年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看,情报研究工作在管理决策咨询、技术发展引导和市场营销支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增强,受到了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