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研方式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2:49

科学调研方式

科学调研方式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观念 择业方式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查工作旨在为上海地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让即将毕业及已经毕业的高校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现在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并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发展自己;同时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为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有效地促进上海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的样本来自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商学院五所财经类高校;调查的专业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10个专业。样本包括了这五所大学的大三、大四在读大学生及在实习和已工作的大学生。为了对上海五所财经类高校的商科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具体的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的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上海商学院120份,其他四所学校各60份,有效回收349份,问卷回收率为96.94%。在回收的问卷中,参与调查的男生134人,占总人数的38.4%,女生215人,占总人数的61.6%。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方式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三个方面,共16道题目,设计的问题有选择题和排序题两种。后期问卷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主要使用了“问卷星”软件作为辅助工具。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择业动机方面

(1)看重职业的物质利益和稳定性

调查数据显示,“在判断一个职业好坏时所依据的前三项标准”这道题目,占据比例最高的为“待遇福利如何?”,占85.1%,后面排在二、三位的依次为“是否能够施展才华、发展前景如何?”和“是否符合兴趣爱好?”,分别有82.82%和52.44%的人认为这两项标准是判断一个职业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但是关于职业的社会声誉好坏以及社会地位等问题,则不被重视。

(2)注重个人偏好、自身才华和发展前景

在“判断职业好坏时所依赖的前三项标准”这一问题上,52.44%的人选择了“兴趣、爱好”作为判断标准,排在待遇和发展前景之后,位居第三,而大约有82.81%的人认为一份好的工作应该能够施展个人才华和具有一定发展前景。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职业好坏的判断和诉求关注点主要着重于该工作能否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华,能否满足大学生对于自身偏好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等。

(3)工作地主要选择发达城市

针对“毕业后最希望到什么地方工作?”的问题,63.04%的同学选择留在大城市,有20.06%的同学选择奔赴沿海城市,与之相对应的选择去乡镇农村和西部边远地区的均不足1.2%。说明需要人才的欠发达的乡镇和西部地区人才供应不足,东西部就业和人才比例的不均衡。高校毕业生都蜂拥到经济十分发达的大城市,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能将个人利益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低和人才的浪费。

2.择业态度方面

(1)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学生不到三成

当被问及“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在被调查者中选择对就业前景乐观的有27.70%,而选择“一般”的占到64.18%,选择不清楚的占到被调查样本的2.58%,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表示“悲观”也占到了5.44%。由此可见,总体上绝大部分在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抱有一颗平常心,并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常乐观自信。对于极少数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仍较为“悲观”的同学,要积极引导,为其建立自信心,从而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就业。

(2)参与择业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加,但行动滞后

在问及“你对就业相关政策与程序了解程度如何”时,该题数据统计显示,在所有受访大学生中,选择“非常清楚”有5.16%,23.8%的人选择“清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有57.31%的人对就业相关政策和程序“有点模糊”,更有甚者,有14.04%的人明确表示“不清楚”。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对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就业程序积极关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教育与培训。

在问及“你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择业、求职最为合适”时,在受访者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前一年”占41.55%,选择在“毕业前半年”的占到40.69%,选择“毕业前三个月”和“毕业后”的人分别占9.74%和8.02%。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出,绝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择业和就业问题能较早地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仍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行动较为迟缓,对尽早准备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重视。

但是,大学生择业在思想上时间观念抓紧,在行动上却明显滞后。我们在调查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共有多少次参加招聘会的经历时,有66.76%的被调查者竟然一次也没有参加过,28.08%的被调查者参加过1-2次,3.72%的被调查者参加过3-7次,参加过8次以上者只有1.43%。这一分析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但他们的想法还仅仅停留在头脑里,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多参加招聘会来历练自己。

科学调研方式篇2

一、调研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主题,以“立足本职岗位、促进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主题实践调研,努力形成一批有质量、有深度、有价值,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调研报告,以进一步推进我校工作的全面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促进我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调研活动的工作目标

本次调研活动,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通过调研发现真问题和解决真问题,决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校内专家、干部教师、校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影响和制约我校或各部门、单位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内容、有见解、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要通过这次广泛的调研活动,切实增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促进全校上下在教育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飞跃、在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上取得新成效、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促进科学与和谐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促进学校“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调研活动的基本要求

1.全校党员干部共同参与调研活动

校党委要求全校31个党总支(党委,直属支部)、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全体共产党员都要围绕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深入实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办学思路和“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办学目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关注和支持本次调研活动,不仅要在活动中调查问题、发现问题,还要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问题和用科学发展的思路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从学校科学发展和“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高度,带头开展以下七个专题的调研活动:

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目标定位与文化模式适应调研(王志强);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学科特色创新和办学模式现代化的调研(潘成胜);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后勤建设调研(刘正宁);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科研体制与管理模式适应的调研(王文波);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调研(苑迅);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的调研(王一波);

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与服务地方能力的调研(李玉光)。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调研,由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学办”)为学校领导每人配备一名精干的调研助手协助工作。

3.机关要做好影响发展的重点问题调研

学校机关各部门要以上述七个全局性调研专题为总题目,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在主管校领导的指导下分别选择和设计具体的二级调研题目,带着问题深入基层,配合主管校领导完成以上七个事关学校发展的专题调研。

同时,机关各部门还要针对本部门工作中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活动,要通过调研找出本部门工作问题的症结,理清工作和发展思路,形成各自不同的调研报告(也可以在附件一中选题调研)。

此外,还要通过调研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各自的领导力、实践力和执行力,促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上水平。

4.各总支要做好本单位的突出问题调研

全校31个党总(党委、直属支部)支要组织本单位的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和共产党员针对本单位的突出问题进行调研选题(也可在附件1的“调研参考题目”中选择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题目进行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每个党总支(党委、直属支部)都要提供一份反映实际情况、对本单位科学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调研报告。

5.学生党员要在调研中锻炼提高自己

学校要求各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加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学习调研,在调研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生党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调研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调查大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形成调研报告或总结(也可以参加学院的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党委号召和鼓励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可能自由选择调研题目进行调研,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出力献策。

6.本次调研活动的形式与时间安排

调研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调研,也可以个人调研;既可以对校内调研,也可以对社会调研,既可以大面积的问卷调研,也可以小范围的访谈调研。无论哪种形式,都要以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求调研题目和内容要具有与学校发展的相关性;调研的问题和结论要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一定要按学校统一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调研工作和调研报告。

4月10日,由“学办”调研方案和参考选题。

4月13日—15日,各单位组成调研小组,选择调研题目,并向“学办”调研指导小组备案。同时,“学办”调研指导小组安排专人对各单位进行选题指导。

4月16日—5月15日,为全校调研工作时间,各调研小组在此期间完成调研任务;这期间“学办”调研指导小组分别下到各单位指导、检查和督促调研工作,并适时安排一次全校调研选题交流会。

5月18日,各调研组将调研报告终稿电子版发到*,纸质版交到行政楼620房间(“学办”调研指导小组办公室)。

学校将在5月下旬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调研总结、交流和表彰会。

四、调研成果的整理出版

科学调研方式篇3

一、社科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 系统科学方法

科学调研方式篇4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药药理;第二课堂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中药药理的教学中强调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2],而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实践能力等,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鲜有尝试。因此,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拟针对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中药药效及机制等方面所需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中药学相关专业同学中进行了中药药理第二课堂的实施,拟通过“理论、实验、临床三结合”的思路,将通过学生专题讲座、课外科研实验、校外调研三方面相结合,从基础到临床了解并学习现代中药药理的相关知识,对第一课堂进行有益的补充,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

1.2第二课堂的实施方法

基于从基础到临床的思路,采取了学生专题讲座、课外科研实验、校外调研3种实施形式。1.2.1学生专题讲座学生组成若干个专题小组进行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查寻资料、汇报总结,撰写综述,进行专题讨论与讲座,并模拟专家提问、答辩等,培养学生收集情报资料、立题、表述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药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与此同时,在学生专题讲座时,邀请校内外药理学专家进行指导,向同学们介绍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科研发展动态,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其科研的思维方式。1.2.2课外科研课题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技能,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插到教研室的有关科研课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得到结合,而且为学生完成毕业专题研究奠定了基础。1.2.3临床药房实地调研为使学生更加理解中药药理学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实地调研,有针对性的对常见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中药复方及中成药进行用药治疗的调查及统计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查阅文献,就常见病的治疗药物研究现状等交流心得体会,结合调查结果和课堂讲授内容,讨论现代研究对中药现代化的贡献。

2第二课堂的实施结果

2.1学生专题讲座的实施情况

在4个学期中共举办6次学生专题讲座,同学们能够从以学习的基础知识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和临床实际,自行选择相应的方向进行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和展示汇报。一些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参与了专题讲座,给予了同学们指导。在学生专题讲座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关注方向在一些药物及疾病中较为集中。见图1。另外,在学生专题讲座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知识面较窄,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不够。90%以上的选题是从某味中药入手,进行文献查阅,确定所要关注的药理作用机制或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等,而仅有几名同学是从疾病、靶点或某个中药的单体成分入手进行搜索查询。说明同学们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不够了解,对中药学、中药化学等中药药理学先期课程的知识也没有能够进行很好的知识衔接,存在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2.2课外科研活动的实施情

两年共有34名本科生进入中药药理学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同学们2~3个人一组,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等部级课题及部分省部级课题,接触学科前沿,对相关实验技术及大型仪器的使用也进行了学习和实际操作。超过50%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在升学毕业的阶段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对科研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远高于学校25%的总考研率[3]。一些同学申请了国外大学及科研院所进行继续深造。

2.3临床药房实践的实施情况

中药药理学第二课堂实施两年中,共组织学生四次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临床药房的实地调研,使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临床应用有了切身体会。

3第二课堂的效果反馈

对参加第二课堂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1份。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查反馈。表1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增强了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在科研项目和临床调查中得到了明显加强。

4讨论

科学调研方式篇5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读博期间,有63.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27.27%认为创新能力会不变,9.10%认为创新能力会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调查可以认为: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但不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这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原创能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在对“原创能力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调查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因素、自身因素、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并且针对各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导师研究项目数量与研究经费、导师制度、自主创新意识、研究室条件和课题组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制度、创新技能、图书馆条件、研究室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导师责任心、学校管理制度、研究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条件和高校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评价“导师因素在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满意态度,但“导师现有研究经费和研究课题数量”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的占40.42%,在10万元以上的占27.66%,在15万元以上的占17.02%,在20万元以上的占10.64%,在3万元以上的占4.26%。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最为适宜。并且,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在对导师的指导方式的选择上,96%的学生喜欢导师注重沟通和引导,14%的学生喜欢说教式、10%的学生喜欢命令式的指导方式。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感情的沟通、舒缓的引导。通过数据整理显示,读博期间,在导师引导下阅读学术专著在4本以上的有45.46%,3本的有27.27%,1本的有9.09%,没读过的有18.18%。总体看来,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学术专著的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在对“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和提高,但总体来说,对学校制度的满意程度较高。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学校在论文开题管理上总体调查者中认为第一位要加强的是开题时间,第二位就是专家的选择,分别占60.42%与56.25%。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总体被调查者中更希望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占90%;当然也还希望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占66%;对新颖性和专业性的热情稍显不足,都是46%。在对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总体被调查者中有94.12%喜欢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也有对结合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占82.35%;有60.78%的学生对专题性讲座的授课方式比较青睐,在总体中只有9.8%喜欢传授式授课方式。说明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喜欢多种形式相结合,理论、实际与专业知识都涉猎的授课方式。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讨论式,占86.27%;第二位是座谈式,占62.74%;最后是单纯授课式,占21.57%。在总体被调查者中,84%认为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是合理的,16%认为不合理,而其中导师所带研究生数如图2。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目前主要采用的指导方式为单一导师制,而被调查者中有46%赞成单一导师制指导方式,还有28%赞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方式,26%赞成双导师制。所以为满足学生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上有待改进。自身因素。在对自身因素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一般,有待提高。而且在对被调查者“目前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满足原创能力培养的要求”问题上,56.86%认为一般,37.26%认为不能,5.88%认为能。所以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自身原创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大知识储备是必要的。软环境。在“软环境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软环境中创新氛围一般。从纵向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校园创新氛围、教研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要明显高于社会整体创新氛围,这说明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其结论符合高校原创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横向看,在校园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氛围一般,这说明,要想提升研究生自身原创能力培养,高校应该注重创新氛围的培养与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在“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问题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持赞同的观点。其中“加强国际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意识”、“导师的指导方式应该向注重引导和沟通转变”、“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条件”和“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等六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赞同;而对“需要在论文开题、评审及学位授予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研究领域有联系”和“研究生必须参加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及团队活动”完善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等四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基本赞同(图略)。从总体数据来看,学生对自身原创能力的提高抱有憧憬、期待。

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因部分导师课题数量和经费不能很好地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要求;另一方面,因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还不理想,因此积极构建科研与实践创新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关键。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科研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东北林业大学已出台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校级项目,鼓励和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潜力的优秀研究生进行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平台不足的现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和连锁反应,“鲶鱼效应”明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4个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分属蔬菜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系统工程,这些基地对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过程中,既要积极借鉴已有经验,又要大胆创新。建议有三个:一是确立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并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校级项目资助力度。从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应保证至少50%的研究生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每个研究生至少承担或实际参与一个项目,并将其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中。二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并加强管理与合作。已有的示范基地在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了解,示范创新基地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三是鼓励和扶持学生深入林区、农区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入把握,因此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项目经费或研究生培育经费的扶持下,走出去开展调研,并以此培育研究生实事求是、扎实、务实的研究风气。积极打造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基础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这是培育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前提和基础[4]。硬环境主要指物质条件,原创能力培育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环境、研究室环境、教学环境、宿舍环境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1.尽快完善硬环境基础建设。从目前的统计看,学校的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原创力培育的要求,尤其是研究室条件、宿舍条件、教学条件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和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对以上条件感到不满足。因此,学校应该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完善自身的硬环境基础建设:增加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研究室面积和电脑台数、提供通宵自习室。在现今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其科研基础难以保证,科研水平难以提高。2.持续建设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软实力。在四类影响研究生原创力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研究团队(课题组)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校园创新氛围和社会创新氛围。文化建设是长期工程,高校在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中,应从前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校园创新氛围是大环境,应从创新文化宣传、创新项目扶持制度、创新行为激励及创新考核等方面着手;课题组和研究室的创新氛围,主要取决于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导师素质,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导师培养和选拔方面还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考核,并要求导师担负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领路人。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优秀的导师是学生原创能力提升的推手,是高校培养学生原创能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5]。一是应增设研究生导师扶持共建项目,即保证每个导师都能人手一个项目(此项目主要针对年轻导师,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二是在研究生导师选拔方面,应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审核力度,对于没有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应取消该学年的招生资格;三是出台研究生导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以提高导师的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此外,教师应从自身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博导可以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使二者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相互促进。要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加强引导,从思想观念上使其认识到原创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并自发地进行原创性项目的尝试。要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论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和储备,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摒弃本科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硕士、博士期间的教学应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改革,摒弃本科理论式教学模式。研究生期间的教学内容应着重体现实用性、前沿性和专业性,并增设论文选题和写作技巧相关课程,授课形式应以专题性讲座和讨论式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作者:曹玉昆 唐梦凡 王玉芳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科学调研方式篇6

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校长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他们的价值观对教育科研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本文根据校长在教育科研目的、领域、方法和结果等方面所具有的认知与行为表现设计出16个基本问题,编制成问卷。主要采用调查法、统计法及非概率抽样(质量抽样)等方法,对笔者所在学校近四届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员展开调查,调查样本数240人。

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校长科研价值取向的调查包括教育科研的目的、领域、方法和成果四个方面。

1.目的取向:重功利而轻问题

教育科研目的是指研究者开展教育科研希望得到的结果。为了解校长的科研目的,研究设计两个调查问题,调查与统计结果详见图1。

从统计数据看,大多数校长(66.0%)开展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和评职称等需要;少数校长(34.0%)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深入到校长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目的看:大多数校长(72.0%)主要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少数校长(27.0%、32.0%)分别是为了形成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和经验的需要,其他目的为11.0%。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也印证了大多数校长搞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一是为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二是为学校“贴金”,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三是为了个人的某种需要,如评职称需要等。只有少数校长把教育科研作为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由此可见,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科研目的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思想和功利行为,而弱化了问题研究。

2.领域取向:重个体而轻校本

教育科研领域特指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范围。为了解校长在这方面的价值取向,研究设计了七个多重选项,调查与统计结果详见图2。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校长(71.0%)科研内容的方向和范围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研究,部分校长(46.0%)进行德育研究,而对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等进行研究的校长较少。在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中发现:他们研究内容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的基础研究,而对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少,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差。

可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研究,轻视学校整体发展研究,很少从管理者的视角去系统研究学校问题,忽视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3.方法取向:重量化而轻质性

教育科研方法是研究者从事科研活动采用的手段、方式、工具和程序。校长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调查与统计结果详见图3。

从统计结果看,运用经验总结法开展科研的校长最多(59.0%),依次减少的是: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及其他方法。进一步的访谈调查表明,校长对科研方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如对教育实验法的认识只停留在具体操作上,而对如何控制变量却一无所知。他们还反映自己从事科研活动采用的手段、方式、工具,一是比较传统,二是操作和运用困难,三是效果不理想。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长量化研究范式用得比较多,而且大多比较单一、肤浅,而质性研究范式用得比较少,实质是研究方法“重量化而轻质性”的取向。其原因:农村中小学校长缺少对科研基本原理的整体认识,缺乏对教育科研方法、技术的深层理解和全面把握。

4.成果取向:重数量而轻质量

教育科研成果是通过研究揭示出来的规律和原理,或者是科学结论。校长形成科研成果的调查与统计详见表1。

论文数量的分布:校长在部级和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的人数占22.0%,一般正式刊物的人数占58.3%,非正式刊物(无刊号)的人数占61.7%;多数校长只发表过1~2篇论文,只有极少数为5篇论文以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校长没有发表过论文。

论文质量的状况:少数校长(22.0%)能在部级和省级核心期刊,多数校长只能在一般正式刊物或者非正式刊物(无刊号);进一步的访谈调查了解到:多数校长更关心是否有正式发表的论文,追求的是论文数量,而对论文质量关注较少,并认同自己研究的问题不深入,论文质量不高。

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虽然大多数校长都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但论文的认可程度普遍较低,其质量水平普遍不高。由此说明大多数校长对研究成果有“重数量轻质量”的价值倾向。其原因:功利思想太重,无研究过程,导致研究结果拼凑,缺乏创新成分,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不大,形成“泡沫成果”。

以上统计与分析反映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科研目的功利性色彩浓,科研内容的方向和范围还局限于教师个体的需要,科研方法是“多量化少质性”,科研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实质是校长科研价值取向的一种偏离。

建议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科研价值取向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笔者认为,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研目的要基于问题与发展

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校长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强化主要目的。校长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解决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要,因此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发展意识,需要强化其主要目的;“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等是教育科研的次要目的和附加功能,需要弱化。第二,消除影响因素。功利思想和行为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之一。校长要逐步消图除这种影响因素,要树立正确的科研目的观,要不为名不为利,明确科研动机,端正科研态度。

2.科研视角要立足人本和校本

一个研究者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和可能涉及到的范围,同时又要了解各领域现有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分布情况。这样,研究者才容易找到研究的突破口,有利于对研究方向作出抉择。因此,中小学校长选择研究方向和范围的价值标准,既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个体发展研究,还要重视学校整体发展研究。

首先,校长要把人本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即把学生和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着力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有关学生的基本问题、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和范围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尤其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和学校整体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校本研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校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科研方法要统整量化与质性

针对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单一的方法难以解释说明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单一的方法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总是凸显其蕴含的缺陷,因此需要校长有多元的视角,实现多种方法在不同层面上的整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是两类基本范式,将二者整合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量化研究是采用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的一类范式,它包括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教育测量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则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无结构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方式开展研究,它崇尚的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其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反思性研究和追踪研究等。这两种研究范式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各有侧重,各具优点和不足,而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好相互弥补。

因此,校长的研究视野不能单一地集中到“量化”或“质性”上去,而应主动打破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界限,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结合。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有效力。

4.科研成果要注重实用与创新

农村中小学校长形成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更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准。

第一,自定数量指标。校长应该具有成果意识,每个校长可以为自己设计一定的成果周期和数量指标,还可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提出成果要求。

科学调研方式篇7

关键词 创新实验设计 教学模式 综合科研能力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因此,创新实验设计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①本研究在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中进行了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探讨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用。

1 创新性实验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

1.1 实施对象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分子诊断学两门课程教学中,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三年级280名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模式教学。

1.2 实施过程

创新实验设计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布置实验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分组及选题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讲解及答辩实验设计评价做实验等模块。

2 创新性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

2.1 调查对象

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三年级280名开展了创新实验设计模式教学的学生。本次调查报告共发出28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97.5%。

2.2 调查形式

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调查创新实验设计实施效果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2.3 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1)学生在创新实验设计进程中有遇到的障碍;(2)在实验设计进程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3)学生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4)通过创新实验设计提高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

2.4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录入“问卷星”调查问卷系统,由系统自动统计。

3 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用

3.1 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意义

目前,由于人数、科研经费、科研场地、老师的科研水平等因素限制,在普通本科院校全面开展科研培训的可行性较低。相对而言,创新实验设计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少,也能较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

3.2 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1)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题目,使枯燥、乏味的科研变得有趣。这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了文献查阅能力。文献查阅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为学生提供参考方向,是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巧。在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54.2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存在文献查阅困难。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百度搜索,只有少部分曾接触过科研培训的学生才知道万方、维普、中国期刊等数据库。本次创新性实验设计模式教学后,59.7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文献查阅能力有所提高。

(3)培养了学生撰写实验申报书的能力。设计实验并撰写实验设计书是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学生学习了实验设计书的撰写,锻炼了科研表述能力和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42.8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实验申报书撰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设计书的撰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清楚了解其拟研究课题的研究前景与意义,熟悉实验研究内容和所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奠定了基础。

(4)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61.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创新实验设计课程提高了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结论,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③本次创新性实验设计模式教学还安排了实验设计答辩环节,该环节模拟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形式开展,锻炼了学生制作PPT、语言组织与表达、科研逻辑思维、现场应变等多项能力。

(5)促进了所学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45.7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实验设计是由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而选择实验方法,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题研究需要相结合,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更提高了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科学调研方式篇8

一、调研目的

按照《*市开展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以“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实力*的宏伟目标为主题,以“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重点,以实现“五进五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最终目标,全面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经济转型,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着力打造“四型”机关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在开展特色红十字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完善红十字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调研内容

1.影响和制约最大化开展红十字人道主义救助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3.红十字会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调研方式

1.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征求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红十字会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与《中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的职能职责相结合,在开展业务工作评估检查的同时,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的内容。

3.与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如何拓宽红十字会实施人道主义救助领域的服务能力、保民生能力。如何搞好单位重点工作开展落实的研究规划,加快研究进度,尽快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时间安排

1、4月10日开始调研,4月15日结束。

2、集中调研阶段,主要通过实施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

3、4月15日前,将我会调研报告及提出的成效机制具体方案报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调研提纲及方法步骤

按照“五进四访三问一会”的方式进行调研。

1、大力开展以“五进四访三问一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五进”既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四访”既访村队(社区)干部,访弱势群体,访“两代表一委员”及机关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访宗教人士,“三问”即: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会”即召开座谈会或讨论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不同层面人员的意见、建议。

2、红十字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特色做法、过去的主要成效以及经验启示有哪些?本会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有哪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开展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哪些?广大党员干部反映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影响红十字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扎实推进红十字全面建设与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广大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如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如何突出实践特色,有效设计活动载体,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有效开展红十字工作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3、社区:对红十字会工作最满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满意的是哪些地方?广大居民反映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影响红十字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就推进红十字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4、基层群众:对红十字工作最满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满意的是哪些地方?在对红十字会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六、调研选题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拓宽红十字人道主义救助领域”。

七、要求

1、成立调研领导小组。组长:李林玉;成员:方育川、段东芽、刘艳华、黄华生。

科学调研方式篇9

【关键词】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组织模式 协同化 集约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同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为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指明了发展方向。2013年“两会”期间,就科技工作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加强协同创新,用协同创新思维促进国家发展。2013年4月,首批14家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层层选拔,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国家队”的身份推进协同创新,面向“国家亟需、世界一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力量。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田,深入研究其科研组织形式,对我国科研组织模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形势

“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延续,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它的总体目标在于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行业领域和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建立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奋力争先的部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转变创新方式,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目前首批产生的14家部级协同创新中心运行已近2年,在育人能力、科研实力、师资水平、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效果,逐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心委以重任,给予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以及政策资金支持,将中心建设纳入本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3年,高校已制定政策近300余项,新出台的规章制度1500余个。可见,高校通过“2011计划”的实施,在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科研组织形式、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以及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资源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有效汇聚了一批创新要素和资源。已有近50%的大型骨干企业,中科院60%的研究所以及全国其他科研院所,实质性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的组建中,国有大型企业已承诺或正在落实的新增资源超过200亿元。

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组织模式分析。纵观目前部级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的科研组织模式,主要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即PI制)。比如,在首批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天津大学牵头成立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以任务牵引、目标导向以及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独立性、紧密型科研组织形式,建立了若干以大项目为牵引的学术特区,以专职科研队伍为支撑,实现了“前沿―基础―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前沿”的“全链条式”科学研究;苏州大学牵头成立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大师+团队的科研组织模式,委托在相关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按国际惯例领衔组建团队。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实行“科学咨询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分中心主任―创新团队”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成立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按研究任务需要组建科研团队,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各团队成员可以交叉、跨方向组织科研项目,采取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南京工业大学牵头成立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则以重大科技任务和基础研究方向为牵引,由PI领衔,根据任务组建团队,引导政府、企业、高校各方力量参与科研合作和协同沟通,集聚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着力构建新型科研服务体系,使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为了某个共同研究目标,集聚在中心这一稳定的新型科研管理组织中,协同攻关,破解难题。

伴随科技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PI制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科研项目之中。在这种以研究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管理模式下,PI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吸引和凝聚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有效提高了科研效率,直接降低了来自于行政方面的干扰。但过于分散、自由的探索,使科研项目跨学科性不强以及研究方向趋同等弊端逐渐显现,PI制已很难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攻关。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强调了要“着力解决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科研组织模式的协同化、集约化。

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组织形式创新的迫切性。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是科研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作为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能够代表高校乃至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应成为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组织者、科技创新成果的策源地、拔尖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排头兵。许多科研问题往往都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而且跨学科的性质也不断凸显,需要多组织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因此,加快建立以创新团队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和各具特色的新型协同化、集约化科研组织势在必行。

人才是科研组织的基本单元。增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协同创新的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创新人才的汇集地,要勇于创新评聘机制、考核机制和薪酬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组织形式创新的可行性。“2011计划”从本质属性上来看属于管理创新,强调通过建立完善灵活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聚集创新要素。目前高校科研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特区,其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已逐渐完善,具备科研组织形式创新的外部条件。同时由于教育部、财政部对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实施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每四年一个周期,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中心,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撤除。在这样的压力下,部级协同创新中心自身便具备改革创新的动力,能够在科研改革浪潮中率先推进科研组织形式创新,为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部级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探索

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应在吸纳传统科研组织形式优势的同时,结合科技发展需要,实现新型科研组织形式与现有形式的有机融合。部级协同创新中心采用的PI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协同创新任务的大小和所面临科学问题的复杂程度,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构建协同化、集约化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联合攻关,协同实施,更有利于重大协同创新成果的产出,形成优势互补、人才互动的良性循环。重大协同创新任务项目既可以由一个研究团队在PI的带领下开展,也可以由若干个PI共同推举的首席科学家带领下形成研究团队,交叉、跨方向组织项目。二者有机结合,各取优点,科研活动也能够更为有意义。

协同化、集约化科研组织模式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有组织的模式,网络模式和自由探索模式。这三种模式,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比如,有组织的模式拥有统一的组织章程领导以及标准化的组织流程,科研工作开展效率较高,但却影响了科研的创新度。网络模式引入外包和众包的思想,强调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但由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过强,导致自主创新成分不够。自由探索模式的研究环境相对轻松,但由此又产生了组织运行效率较低以及成果产出不确定性的问题。

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应当通过比较不同科研组织模式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协同化、集约化的科研组织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在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借鉴现代管理学思想和开放性创新理念,打破传统组织边界的概念,建立深度长效联络机制,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实现与各协同创新体间更高层次,更为复杂的合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内部建设,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以打造高水平精英科研组织团队为核心目标,集中整合人才、平台、资金等有限资源,冲击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夯实未来竞争基础,实现科研组织学术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协同化、集约化科研组织模式构成及规模。部级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的协同化、集约化科研组织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合型组织形式,包括研究组、研究团队两个基本研究单元(具体架构形式,详见图1)。中心根据承担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实际需要,形成研究组与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与研究团队的科研架构形式,从而有利于产出重大成果。这种科研组织形式,从团队形成基础来看,成员之间必须具备共同的愿景与科研目标,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在知识技能上具有互补性,同时拥有很强组织协调能力的科研领军人物;从管理模式上来看,依然采用现行的PI制进行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鼓励、吸引承担科技重大专项、行业重大计划、地方重点任务以及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等的高水平人才来联合攻关,建功立业,PI全面负责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进度、经费、人员调配、物资领取、奖金分配等工作,按项目进度完成各项任务,其他人员则具体执行;从人员构成来看,主要包括首席科学家、PI、骨干研究人员、一般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学术秘书以及博士后、研究生为主的流动人员,PI岗位设置可以分为团队PI和独立PI两类,其中独立PI包括项目PI和青年PI;从组织规模上来看,中心按照国际化标准为PI提供配置,一般达到中型团队规模,约有12~18名固定人员,优先满足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需求,为高层次人才生活提供便利与保障。

图1: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组织模式

推行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所需的保障

科研组织形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孤立的活动,还需要完成包括关于观念、理论、组织、制度和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的变革。依托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以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吸引凝聚一批业内领军人物及其团队,以承担面向国家重大项目为目标,不断产生重大协同创新成果。

构建改革特区。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应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科技创新热点,有机整合协同创新体的科研资源,冲击重大创新成果。部级协同创新中心是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科教协同发展的实体化运行单位,拥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岗位设置权和资源配置权,依靠政策、制度、组织、改革和服务,实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其特区性质具体表现在经费使用、人员聘用、科研申请等方面。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一方面,应强化面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团队力量,组织承担重大项目,力争建成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能够产出重大协同创新成果的学术研究特区以及高校综合改革先试先行的管理创新特区;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外部协同单位之间的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科技管理协同机制,打破协同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搭建有利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便于他们交流合作的跨组织科研平台,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强化管理建设。提高管理队伍服务水平,提供高效科研保障,是实施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的重要保障。完善的科研保障体系体现在科研管理队伍的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科研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和科研后勤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效率性等方面,而尤其以管理队伍建设为核心。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管理应强调学习型、研究型的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通过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建立一套完整的协调监督管理体系,从而对科研项目发挥统筹、调控和协调作用。高校作为牵头单位,对部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主体责任。应强化顶层设计,提供科研制度保障,改变传统直线职能型的科研组织结构,建立协同化、集约化的任务矩阵型科研组织模式,以项目和任务统一调配科技资源,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打造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打破以往的小规模科研队伍,逐步完善专兼职结合,固定流动岗位兼有的科学人事管理机制。创新既有科研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薪酬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足够量的流动科研编制和流动管理体制,保证创新团队既有高层次的科研领军人才,又有充足的科研辅助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建立高效能人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文化,为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保障。

具体而言,一是优化学术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学科评价指标,科学分解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对跨学科研究、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评价指标体系的考虑,在职务评聘、岗位聘任、专业技术岗位等评审工作中运用,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建设混合型薪酬体系,强化与科研、财务等学校部门之间的互动,拓宽人员经费来源,制定年薪制、宽带薪酬、传统薪酬等不同模式,实现人员的分类管理。改变人员经费构成模式,将现有人员经费全部由学校承担的单一模式改为由国家或省级部门拨款、学校拨款、科研经费中用于人员薪酬的部分各占三分之一的构成模式。

三是建设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引入信息化手段,依托学校数据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升级打造现代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为研究团队提供科研辅助、行政秘书的招聘、录用及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并加入创新团队人力资源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学术评价和人才培训项目等功能。

四是孕育现代科研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关怀青年科学家成长、吸纳多元背景人才等方式,营造一个能够有效激发校内外各种科研力量积极性,校内外各种科研资源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

科学调研方式篇10

为确保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现就进一步做好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采取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学习培训

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在认真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开好动员会、搞好思想发动、确定特色鲜明的实践载体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学习培训计划,采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式,扎实搞好学习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

1、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同时,要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决策部署以及林区企事业领导干部会议精神。

2、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各单位要把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座谈讨论、典型引导等方式结合起来组织学习培训。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别采取中心组学习、参加所在支部学习等方式带头进行学习培训。党委(党总支)理论中心组至少要安排两次科学发展观的专题学习,每个班子成员都要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党委(党总支)主要负责人要作一次专题学习报告。各单位要根据生产、工作实际,合理解决工学矛盾,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学习要注重实效,学习方式要切合实际、简便易行,要注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来。

3、积极开展学习研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在学习掌握理论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开展学习研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增强学习效果。要结合“突出抓好生态建设,深化规范体制改革,着力抓好产业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实施好惠民工程,整章建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等历史任务,结合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所分管的工作和本单位工作实际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真正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强化科学发展意识,研究对策措施,为搞好调查研究、开展好思想解放大讨论打牢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各单位要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准突出问题,研究对策措施,为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作好准备,为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条件。

1、精心筛选调研课题。要着重围绕明确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边学边调研。要围绕如何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千方百计保持企业正常运转,谋划发展之策开展调研。各单位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明确调研方向,紧密联系自身实际,针对应着力解决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拟创新的体制机制,确定调研备选课题,注意避免把本单位的某项具体工作或日常事务列为调研主题。要在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对备选课题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党委(党总支)集体研究确定调研课题。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领导班子成员可每人领取一个调研课题,也可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由多人共领一个调研课题。每个领题调研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认真组织拟定调研工作方案,明确目的任务、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确定调研提纲,落实成员组成及职责任务。调研要紧扣课题内容进行,在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研究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专题调研要与征求意见建议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开通热线电话、召开座谈会、考察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把深入调研与深化学习、剖析典型案例结合起来,认真梳理、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调研工作原则上人员要少而精,范围不宜过宽、地点不宜过多,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为主。调研方法要简便有效,节约成本,防止铺张浪费。要注意轻车简从、简便直接,不增加基层和群众的负担,防止走过场。

3、充分运用调研成果。调研工作应增强针对性,要注意与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等工作相结合,使调研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分析检查报告的重要内容、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制度成果。调研结束后要抓紧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注重质量,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内容详实,对策措施具体,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参与调研报告的撰写、研究和分析。要切实搞好调研成果运用和交流,调研报告形成后,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讨论、征求意见,让党员干部了解和评价调研成果,不断修改完善,真正用于指导和促进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调研,带头撰写调研报告,带头交流调研成果,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围绕科学发展,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各单位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和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努力探索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有效发展途径。

1、明确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各单位要紧紧围绕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林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这一主题,进一步明确本单位解放思想大讨论具体内容,选准大讨论专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讨论,深入研究思想上、体制上和方法上影响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障碍,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针对如何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组织开展大讨论。

2、搭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有效平台。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林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主题征文及在媒体开设论坛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大讨论,推动林区思想大解放。各单位也要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到上述有关活动中来,并通过举办学习会、报告会、讨论会、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在事关本单位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新共识。

3、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要紧密联系实际,杜绝空谈,确保大讨论广泛深入进行,真正取得实效。要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事关本单位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冲破传统的发展观念、传统的发展方式、传统的推进工作手段的束缚,对本单位是不是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怎样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进行再认识,认真总结在思想上究竟解放不解放、在哪些方面不解放,应该怎样去解放,应该怎样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推动发展的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