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1:36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

1政府的优惠政策

结合沈阜13.3万hm2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树莓发展的优惠政策,每栽植树莓666.7m2,在享受辽宁省林业厅600元补助的基础上,县政府增加补助1310元,含苗木、架材、铁线、栽植等费用。面积集中连片超过33.3hm2的给予水电路配套。有了政府的补贴政策扶持,推动了树莓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调动了企业集团和合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不重视肥水管理,产量偏低树莓尽管相对于其他果树的管理要简单得多,但是仍然需要加强肥水管理。果农单靠夏季施入无机肥维持树体生长,对秋施基肥不够重视,严重影响树莓的产量和质量。

2.2采摘成本高树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摘30~40kg。而且采摘时间长,采摘季节与农民秋收冲突,劳动力价格上扬,增加了采摘成本,急需引进树莓专用的采摘机械。

2.3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技术层面,树莓生产基地与科研院所对接少,缺乏技术后盾;从生产销售层面,树莓生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少,营销队伍短缺;从树莓加工层面,树莓大部分通过冷冻贮藏,以速冻果销售,深加工的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建议

3.1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县树莓面积达到3333.3hm2,年产量达到3万t,年产值3亿元。打造以富荣镇和阜新镇为主的树莓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其中发展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注册商标2个以上;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劳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辽宁金果树莓产业和阜新鑫海树莓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率达到80%以上;新建一批树莓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个以上,覆盖农户达到20%以上;鼓励果树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生产,使农民靠树莓产业每666.7m2增收2000元以上。

3.2保证措施

3.2.1品种选择以双季莓为主,适当发展单季莓,栽植比例为3∶1,双季莓以‘海尔特兹’‘秋红’和D为主,单季莓以‘维拉米’和‘菲尔杜德’为主。使用组织培养的一年生苗木,杜绝使用根蘖苗。

3.2.2园址选择尽量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具有水源条件的平地或缓坡栽植。栽植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行距2.5m,株距0.5m,666.7m2栽植530株。

3.2.3加强肥水管理树莓栽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后要特别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9月份早秋施基肥,以保证果实生长和树体营养积累,为明年的开花结果做好充足准备。在树莓行两侧30cm处撒施腐熟的农家肥,利用深耕机深翻到土壤内。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kg,并配合施入氮、磷、钾复合肥100kg。

3.2.4积极推进树莓产业化进程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树莓良种;其次加大组培苗木的繁育力度,提高苗木质量和数量;第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进一步落实完善项目、信贷等扶持政策,鼓励扶持树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基地建设速度;第四推进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建设果品冷冻库和果品加工企业,与果品基地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最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养老 产业 发展 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产业近一两年来在我市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蓬莱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养老产业投资者的目光。

一、现阶段发展养老产业的意义

养老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纯的财政供养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

二、我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努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持的社会养老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办敬老院10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家,共有床位1105张,服务老人1035位,共有管理和服务人员127人;民营社会福利中心1个,公办的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建设中。但是我市养老产业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特点和问题,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三、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优势

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两海;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44.9万人口,地处中纬度,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鲜有洪水、台风灾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农牧业发达,果品、蔬菜、肉食鸡、海产品等在品 种、质量和档次上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是全国优系红富士重要产区;拥有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16.8万亩,年产葡萄酒14万千升。2012年蓬莱获得“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称号,成功注册“蓬莱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3月成功注册“蓬莱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蓬莱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东距烟台莱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正在建设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计划于2014年9月中下旬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年底正式通航;拥有蓬莱东港区、蓬长客港港区、栾家 口港区3个港区,目前已经开辟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散货航线和大连、青岛、秦皇岛、上海等多条国内航线。2012年10月,蓬莱港获批为对台直航口岸,有力促进了两岸贸易来往;拥有4条省级公路、206国道、荣乌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穿越蓬莱境内,形成完善的公路集运网络。蓬栖高速连接荣乌高速和沈海高速,直通蓬莱新港,预计2016 年竣工。

四、蓬莱市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1.思想认识不到位。养老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广,涉及的部门多,但是我市大多数部门没有将发展养老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工作安排中,认为发展养老产业跟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 重公办轻民办。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改造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运行成本增大,发展困难相对多。3. 老年人消费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老年人个人储蓄少,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二是对老年人消费的宣传引导不够,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三是服务收费标准偏高,不能有效地激发消费热情。

五、关于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建议

蓬莱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自然生态条件的蓬莱是中国养老产业最适宜发展的城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列入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责任,努力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促我市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我市的养老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天时――国家给政策和资金”、“地利――蓬莱适宜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老产业,蓬莱市还需要“人和”,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制定有前瞻性的规划。

(三)明确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思路:1、制定发展规划。从近几期我市的招商通报中不难发现,众多中外投资者纷纷看中蓬莱在发展养老产业发面的优势和潜力,在建、拟建及有合作意向的养老项目不断涌现。建议我市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或者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以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此外,建议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养老项目相关政策支持,并出台相关扶持办法;2、突出发展重点。建议对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的总体布局进行宏观调控,重点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社区(村)或者项目,优先发展养老机构、居家老人服务、空巢老人紧急呼叫援助,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旅游观光、文体教育等项目。鼓励企业研发老年人用品,支持开办老年人用品市场;3、注重差异化发展。当前养老产业供需差距巨大,供远大于求,而且需求也分为高、中、低档,受到消费能力的影响以及外来人口的冲击,我市的养老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中注重差异化发展,平衡好各种养老需求。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据统计,我国要初步搭起养老体系框架,最近三至五年内国家最低应有5000亿元的投资,养老产业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建议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加大在项目规划、用地、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我市养老产业健康起步。

(五)加强养老服务业队伍建设。建议民政等涉老部门,有计划地加大岗位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推进持证上岗制度。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3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或者一个必然趋势。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已演化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它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工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正是实现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是以专业配套协作的全球化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将专业化与全球化紧密结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最佳路径选择。

县域和重点乡镇是产业集群的“栖息地”,目前我省许多有一定特色的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小城镇,且一般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服务、引导为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主导产业;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同时注重项目引进和产业培植,努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由“扎堆”向“聚集”向“集群”发展。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地要形成以下共识:各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国或一地竞争力之所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政策措施。从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程序倒过来,即从支持“企业-产业”,变为支持“集群-产业-企业”。实际经验也反复证明,产业不兴旺,单个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所以,我国在2005年2月25日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湖北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已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亟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

要贯彻国务院意见,明确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为实现湖北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突出,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和谐湖北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要明确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则:①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市场取向,坚持市场运作,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潜在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②坚持差异发展原则。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特色,选准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产业群体。③坚持适度集中原则。通过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政策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集中,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④坚持功能互补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原材料、加工和市场三大基地,增强生产要素的集聚。鼓励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引导互相协作,促进产加销的一体化。⑤坚持宏观指导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水平。

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竞争水平

龙头企业的迅速确立,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完备和减少无序竞争,对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效。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解决发展难题。要结合“三个三工程”,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导向计划,应由支持孤立状态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由支持单个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群体企业。

二是支持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聚。努力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的技术与装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促进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群体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科技含量,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提高区域品牌竞争能力。

四是推动产业配套,帮助做大做强。要深刻认识配套催生强大的产业集群的作用。良好的产业配套使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中国四大鞋业基地。东莞的经济发展之路诠释了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的关系: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是产业积聚的强磁场,完备的产业配套催生强大的产业集群。经验证明,推动产业配套,是支持集群和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举措。推动产业配套,政府责任重大。开放的配套环境首先要政府服务到位。迅速配置起一批过硬的配套资源,是各地做大产业集群的成功做法。在昆山,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产业配套的机构,实施外向配套工程,并从财政拿出专门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和贴息资金,支持配套企业发展。在广州,政府把重点放在构筑中小企业和产业龙头的对接平台上,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公共信息平台,主动为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及港澳地区的产业及企业发展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要借鉴外地的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在鼓励企业本地投资、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配套、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等方面形成具体的扶持政策意见。

要培育战略联盟供应链,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一批高、新、尖的专业化配套生产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三、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尤有现实意义。在制订产业集群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时应把握以下原则:其一,产业集群不可贪大求全,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求专、求精、求新、求特、求强。其二,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态产业集群的形成。比如,既可以利用当地的生产传统也可以依托批发市场发展产业集群;既可以发展生产型的产业集群,也可以发展商贸型、物流型的产业集群;既可以依托当地的大型企业、拳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之提供配套产品,也可以利用人才、信息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等。其三,由于湖北省部分地区积累低,除了少数资本、知识密集的地区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大部分地区还应立足于发展传统产业的集群经济,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组织创新,提高产品、产业的档次和效益,并使之成为进行知识、资本积累的平台。其四,区域之间要加强产业规划的协调工作,做到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合理的功能及产业定位,形成关联度大、配套性强、产业链长的特色产业集群。要加快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范围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港口、中心城市、交通大干线及对外开放优势,有效吸引外资和东部产业向我湖北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山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强化市场意识,充分利用高速路网及先进通讯网络,主动接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

要发展循环经济,保证产业集群及其所在地可持续发展。改传统工业发展单向流动的线性特征(资源产品废物)为循环流动的新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实现能量和物质充分利用。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无毒性)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三废”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推行“绿色通行”制度。

每个县(市、区)要围绕主导产业、核心企业集团、名优精品、本地资源,精心规划,抓1-3个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地方特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引导骨干核心企业,加粗加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每个县要抓几个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每个县市要抓几个拥有自主产权、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构筑服务体系,增强产业集聚

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信息、制定技术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竞争规范,以及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协会、商会、行会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在意大利广泛存在中小企业合作社和公会,例如信用保障合作社、出口公会或稳定产品价格公会等。1991年意大利,制定了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明确规定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政府的干预创造了有利于竞争性增长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常常提供金融上的支持。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立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帮助建立健全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技术咨询、难题招标、创新孵化、成果转让、技术合作、技术规范、资金担保、知识培训、招商引资、环保安全等中介机构,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等集群服务组织;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或骨干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初步功能完善的研发创新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信息中心、担保中心、产业协会等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湖北省逐步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综合配套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建议尽快出台有利于规范和促进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办法,引导和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五、抓好园区建设,培植集群载体

一般讲,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要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搞好园区整合、扩容和提升。要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定位和整合,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鼓励和引导与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入园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每个县(市、区)要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高起点规划1-2个工业园区,突出产业、行业特色,把“散、乱、小”的工业集中起来进行改造升级,促成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园区的开发利用最优化,在园区形成有产业链的企业集群,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建议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对一批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典型给予表彰。

六、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集群发展

为促进湖北省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和培育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文件。

鉴于提升共性技术是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难点和突破口,建议相对集中目前分散由各部门管理的资金,如技改资金、科技三项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小城镇建设资金等,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建立技术支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产学研结合,突破共性技术难点,支持产业集群做强做大。

建议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建立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这样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目前日本、欧洲及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大都采用这种办法来加粗加长产业链条,扶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在全省重点扶持100个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的服务组织,如依托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协会(协作)组织、技术支持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等。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为特色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优先服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市(州)县两级政府还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扩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

各级政府要切实执行鄂发[2005]11号关于大力支持产业集群建设的要求,省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省直相关部门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结合职能,制定出税收、土地、规划、融资、电力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措施,帮助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内部自律组织,消除产业内的无序竞争。

注意通过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分解、剥离,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湖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而全”是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而通过分拆形成一系列“专而精”的企业群,既是解决这类国有企业出路的有效办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上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保障,并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反倾销应诉等。

七、拓宽信息通道,整合创新资源

由于国家创新体制在技术变化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逐渐表现出不足,技术创新的国际网络变得日益重要,因此要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参与生产者主导或客户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活动,与国际大公司联系,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激烈竞争的网络组织。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依靠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地区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中小企业创新,政府应该有实质性的支持手段。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二是改革政府的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使用办法,三是制定鼓励创业者的制度。

要着力推进集群产业的信息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集约倍增和催化作用,重点抓好产销过亿元的集群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大范围的配置和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优化。

提高产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产业集群是区际乃至国际分工的结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疏通产业集群特别是生产型产业集群与大市场对接的渠道,以保证区际、国际贸易和集群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除了兴办市场以外,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国际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加强集群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以保持产业集群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适应,使产业集群具有柔性和创新活力。

八、改善软硬环境,降低创业门槛

对于像湖北这样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要对产业集群给予针对性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要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加强诚信建设。

要大力宣传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宣传和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减少行政审批,坚持政府“一站式”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加强对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服务,创造条件建立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商检办事处、外汇业务代办点,协助企业办理自营出口,引导企业进行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4

关键词: 阜蒙县 优质梨产业 发展建议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年均气温7.2℃,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左右,5―9月份降水量425mm,占全年的85%。无霜期140―150天,≥10℃活动积温3298℃,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日照百分率65%,夏季相对湿度60.6%,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相对湿度小,是发展优质梨的较佳区域。自2002年实行退耕还林以来,阜蒙县梨树种植面积已达6667hm2,其中已有3333hm2进入盛果期。目前,梨树已成为我县主要的经济林树种,并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为了全面改善水果质量,促进果品出口,实现农民增收、果业增效,2006―2009年,省农委果蚕站把我县列为梨套袋技术示范项目区,我县产果重点乡镇已完成果品商标注册的有国华乡苹果梨、南果梨《海棠山牌》,阜新镇南果梨《丰歌王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梨树的生产发展。但是,由于品种的局限,部分地区的果农对发展果业的认识不足、掌握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水平不高,梨果产量低,经济效益低,果品深加工企业少,没有龙头企业牵动,大大影响了果农继续发展梨树的积极性。为全面提升我县优质梨产业发展水平,我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1.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结合自然状况和目前生产实际,科学制定全县优质梨发展目标。对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重点乡镇如国华乡、阜新镇、扎兰营子乡、务欢池镇、建设镇、大固本镇、泡子镇等,明确发展面积,同时鼓励其它乡镇栽植优质梨。优质梨发展以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为重点,抓好新植精品果园的同时,巩固好原有的优质梨面积,努力提高果农的收入。

2.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我省梨区划,本着适地适栽的原则,选择适合我县栽培的梨优良品种,这是优质梨产业发展的基础。为避免品种单一、上市集中、贮藏条件差的问题,在品种选择上根据适合阜蒙县的气候特点的果个大、品质好、耐贮藏的品种,做到早、中、晚熟品种相结合。根据近几年的生产经验,认为适合我县的优良梨树品种以“苹果梨”、“南果梨”、“锦丰”为主,其他优良品种可以先引进试栽,然后再大面积推广。

3.建造标准示范园

为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打造优质梨生产基地,在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梨产业优势区建造标准示范梨园,严格遵循规范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选择优质苗木,科学规划株行距,建园时施足底肥,严格按照现代果园进行整形修剪,示范园内配有健全的配套设施,实现水、电、路三通,使建造的标准示范园真正成为当地梨树生产的样板园,带动全县梨树生产发展。

4.加强梨园土肥水管理

阜蒙县多数梨园的土壤比较瘠薄,有机质含量不到1%,远低于梨树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为了提高阜蒙县梨树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增施有机肥或深翻压青、生草覆盖等措施,加强梨园土肥水管理。栽后第二年对果园进行深翻改土,并结合深翻每株施优质农家肥100或绿肥150,三年内完成全园深翻。坚持每年秋施一次有机肥,并根据梨园土壤养分状况,每年早秋或翌年春施入氮磷钾比例2∶1∶1的梨树专用肥2―3/株。

5.打造品牌

全力打造优质梨产业品牌,促进全县优质梨的产业发展。通过申办商标、绿标,打造阜蒙县优质梨品牌,制定重点和推广梨果品的生产、包装、销售等标准,逐步建立梨果品优良品种的绿色产品注册等产权体系,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县财政对优质梨申请绿标和申请商标注册的给予适当补贴,对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果农栽果、管果的积极性,打造辽西优质梨品牌。

6.建造果品贮藏窖

在优质梨产业带建设果品贮藏窖,尤其是南果梨栽植较多的乡镇要逐渐建成梨果品销售市场,乡镇政府要从农业开发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补贴,扶持贮窖大户,通过建设果品贮藏窖,实现果品再增值,增加果农的收入。

7.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要围绕优质梨栽植、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优质梨产业带建设的乡镇配备1―2名果树专业人员抓好果树生产,同时成立果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培训广大果农,采取理论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果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果品质量。积极帮助争取省、市、县基地建设扶持资金,加大优质梨苗木及育苗资金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梨果品销售经纪人,营销流通队伍和流通组织,积极拓展梨果品销售网络,积极筹建苹果梨、南果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确保优质梨产业带项目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合理化。

8.严格苗木的采购与调剂

优质梨产业带所需要的苗木原则上采取乡镇林果站监督检验,造林大户自己采购的方式解决,凡使用不合格劣质、病虫害苗木的,追究经营使用者和乡镇林果站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对优质梨产业带栽植面积在300亩以上的重点工程地块采取苗木由县果树站配合乡镇林果站统一调剂,确保苗木品种的纯度和质量,保证成活率。

9.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优质梨产业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要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的指导,资金的协调,监督和检查等工作。果树技术指导站负责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相应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梨产业化项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领导包片,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保障优质梨产业带建设的工作条件。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5

制定规划以科学指导与协调云南影视发展,这其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内容上来说,要把本项规划纳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在四个方面做出部署:   

(1)研究确立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其中包括电影院线建设目标,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的发展目标,影视产业平台建设目标,影视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等。   

(2)构筑富有开拓性、操作性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中应包括影视资金利用与投融资政策,影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影视拍摄与放映专项服务政策,影视精品项目孵化机制政策,影视剧本评估体系建设政策等。   

(3)建立并完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包括整合资源形成权威的行业协会体制,并与省委宣传部的文产办、文艺处,省文联的电影家协会,电影电视评论协会等对接,最终使上述机构主办和承办、协办的影视活动多样化、研讨经常化、交流固定化。  

 (4)明确各个阶段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及设置系列重大专项计划、重大项目工程等。   

规划重大专项计划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以点带面把影视产业培育为云南文化强省的支柱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辐射南亚、东南亚,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服务。   

2.从原则上来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敢于“抓大放小”。  

 一方面,政府主要做的是政策制定、氛围营造、平台搭建、人才培育、资金扶持等工作,其他的,应交给市场去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的创作生产,扶持那些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准和市场价值的优秀影片的创作生产,大力支持影片在云南取景、摄制、进行后期制作,宣传提升云南整体形象,积极支持对云南电影产业有较大推动作用影片的拍摄。   

针对近年来云南电影拍片数量增长乏力的状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做法,不要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集中人力物力推出“大片”。这里所说的大片,不仅仅是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片,还有那些艺术上乘、制作精良,具有广泛市场号召力的优秀电影,这样的片子可以一当十,拍好一部,影响一片,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扶持的佳作。    

(二)弥补剧本创作与电影放映两个短板   

1.注重加强云南的创作力量培养。总体来看,云南省专业编剧力量薄弱,创作人员青黄不接,有待扶持和培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议《民族艺术研究》等刊物推出创作专刊。从近处说是让剧本有出路,从远处看是为寻找剧本的制片人有米下锅,从而改变我省剧组中出现的“剧本荒”问题。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定期开办影视剧本创作培训班。联合各地文联、云南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云南电影集团、相关高校与民营影视企业,形成合力,定期开办影视创作培训班。培训班主要围绕剧本创作,特别是已经发表的剧本,或者想要发表的剧本展开讨论与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剧本评估体系。    

2.在电影放映服务上,建议从两方面进行创新。云南题材电影进人院线受阻,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14年开始节目饱和,每年购进数字电影的计划降低为60部。因此不能再鼓励数字电影和低成本电影的投资生产,云南题材电影的放映服务需要加强。一是探索在大学城进行云南题材电影、微电影专场放映服务。年轻人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是推动云南影视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探索在呈贡大学城依托某一高校,面向10多万大学生,进行云南题材电影的专场放映,鼓励大学生自拍微电影与实验电影放映,鼓励云南本土企业的作品在此放映,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活力与创作热情。二是探索建立电影公益放映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放映机制。鼓励云南题材电影上山下乡,到矿区、社区、山村、军营等地进行公映、播放,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电影放映机构对云南题材电影进行优惠票价放映,并推介给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结合国家文化部的新农村数字院线、部队数字院线等的补贴政策,制定云南题材电影放映的新的补贴政策;对云南本土影视企业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放映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三)搭建和设置具有标志性的影视交易、交流、研究平台   

建议由政府主导,统筹国内外市场,联合企业、高校、媒体等,共同打造三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交易、交流、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影视业发展氛围。  

 1.搭建面向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南亚、东南亚的剧本交易平台。影视的内容产业发展,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经验丰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2011年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首都编剧论坛,就是中国的第一剧本交易平台,最终从全国各地报名的数百名编剧中推选出236名代表,牵手制作播出机构和各地电视台100多家。这给云南较好的启示,云南也应搭建剧本征集与剧本交易平台。在组织方面,可与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以及越南、泰国、印度等文艺或广电部门联手举办,尽可能地扩大其影响,提高其规格。要放宽眼界,发现好剧本。只要有好的剧本,云南影视公司也可以投资拍摄省外题材,或者具有普泛性的通俗剧题材。只有放宽眼界,拓宽选材思路,才能更好地带动云南影视业的发展。举办剧本交易会时,既要有奖励,又要有影视公司的现场挑选,更要有媒体的广泛关注,才能吸引大量的剧作家参会。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剧本创作劳动,配置专业的律师维权,打消作者对自己剧本被抄袭的顾虑。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对通俗电影、主旋律影视、草根影视等都给予充分重视,真正做到进行市场化选择。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6

[关健词]和政县;旅游资源;产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K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65-02

一、和政县旅游资源现状

和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史称金剑、宁河,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南部,辖5镇8乡122个行政村,总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县城平均海拔2200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7%,植被覆盖率85%。

和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和政是连接藏区和中原的纽带,地处兰州―拉卜楞―九寨沟旅游黄金热线上,县城距兰州市90公里,距临夏市25公里,康临高速公路连通东西,和合公路贯穿南北。

和政县内青山绿水,高山平湖,自古就有“陇上绿色明珠”之美誉,近年又荣获“古动物化石之乡”、“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等称号。和政县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独特的山水风貌、民俗风情和众多的文化遗址。“须弥翠色”、“雪山映月”等“宁河八景”久负盛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子山享誉陇原,国之瑰宝――古动物化石占据六项世界之最,艺苑奇葩――松鸣岩“花儿”作为“花儿”的一部分列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和政县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和政县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旅游活县”战略,精心培育旅游文化,全力打造旅游支柱产业。

在旅游规划方面,先后出台《和政县旅游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委托福建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上海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成都聚合旅游咨询公司分别编制了《和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县旅游发展战略策划》、《松鸣岩大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国际建筑大师矶崎新及中建上海院完成“古动物化石世界之窗”项目方案设计和工程初步设计,北京水晶石设计公司完成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桦林保护馆的初步概念设计。

在旅游开发方面,以松鸣岩、博物馆为重点,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松鸣岩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牌坊门、松鸣塔、浴佛湖等景点,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星级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新建松鸣岩度假村、太子山宾馆、花溪夏宫、天桥休闲乐园等宾馆饭店,使松鸣岩旅游服务功能基本完善,2005年松鸣岩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投资4500多万元,建成占地65亩,建筑面积8085平方米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一、二号馆,馆藏化石3万多件,分3纲8目150多个数种,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2009年8月国土资源部将和政地区批准为部级地质公园。至此,和政县初步形成了以博物馆、古动物化石博览苑和桦林保护馆、古动物化石世界之窗为主体的古动物化石旅游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改善了铁沟、寺沟、柳梅滩、三岔沟、南阳山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以县城博物馆为轴心,和康路、二新路、和铁路、蒿临路等通景区主干道为扇轴,松鸣岩、铁沟、寺沟、柳梅滩、三岔沟、南阳山等太子山系各景区为扇面的“五彩扇形”旅游发展格局。

在旅游宣传方面,多次制作和政旅游和古动物化石专题片在中央、省州县各级电视台播出,在《新旅游报》、《凤凰生活》、《中国县域经济报》、《鑫报》等报刊、杂志登载和政旅游专版和新闻,在兰州市、兰临高速公路及周边地区树立大型宣传牌,多次在兰州、临夏及县内召开各种形式的旅游新闻会及旅游推介会,旅游信息和优惠政策,与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印制《松鸣岩花儿集》、《和政旅游指南》、《和政旅游地图》等图书资料,制作旅游展板、DVD光盘,每年组团参加兰洽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西安旅游交易会等大型节会,广泛宣传和政旅游资源。2001~2009年先后四次召开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的 “和政古动物化石国际研讨会”, 2006年和政古动物化石赴上海科技馆展出。每年举办原生态松鸣岩四月八“花儿”会、寺沟“花儿”会、湫池沟“花儿”会、半草岭“花儿”会及和政秧歌汇演,还举办了旅游文化艺术节、临夏州花儿大奖赛,特别是2005、2006、2011年在松鸣岩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西部民歌歌手邀请赛,全面宣传促销和政文化旅游资源,树立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切实加大了对生态的保护力度,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严禁在旅游景区内采沙、采石、伐木、放牧、狩猎,严防破坏植被,排放污染物。每年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实施太子山天然林保护工程。挂牌保护名木古树,开通电瓶车,禁止机动车辆进入主景区,减少空气污染。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之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循环发展。

三、和政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和政县已基本形成松鸣岩、古动物化石、“花儿”三大旅游品牌,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旅游资源潜力开发不深,旅游产品单一,对外形象不突出等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少,旅游服务功能不齐全,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除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外,其他景区目前只修建了主干道,景区内基础设施缺乏。现有的宾馆饭店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

(二)形象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还没有确定全县统一的宣传口号和旅游形象定位,在对外宣传上形象不突出,促销力度弱,客源市场小,对外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队伍建设滞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管理人员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缺少培训,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差。

(四)旅游商品体系不健全

旅游娱乐项目少,旅游商品体系不健全,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消费额低,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研究政策投资导向,积极争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松鸣岩、太子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主要景区引进旅游娱乐项目,建设高标准的宾馆饭店等接待设施,亮化、美化、净化和政县城,树立旅游城市新形象。在古动物化石博览苑三馆一中心设立“和政县旅游集散中心”,使其成为全县乃至全州的旅游集散中心。在松鸣镇建设“松鸣岩大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集中为松鸣岩、桦林保护馆、大峡等附近景区游客服务,提升景区综合服务功能。

(二)全力开发古动物化石资源,将古动物化石品牌打造为和政县的旅游名片

抢抓国务院、甘肃省支持古动物化石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申报古动物化石开发项目,早日建成古动物化石世界之窗、桦林保护馆、国家地质公园,做大做强化石文章,做活做足化石产业,将古动物化石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树立古动物化石品牌,全力将古动物化石打造成和政县的旅游名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让古动物化石成为和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潜力,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灵魂

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为主,结合和政秧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艺术,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高档次的花儿剧场。邀请著名导演,精心策划,创作“古动物的伊甸园新花儿的狂欢节”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节目,在花儿剧场定期演出,成为和政县的文化形象。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7

为深入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以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提高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坚持以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特色产业链条为途径,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施科技招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勇争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主线,努力实施“三大工程”,即:省级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工程、科技兴农工程。在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年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建成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以上、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以上;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增加5%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与省内外知名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对接的良好格局。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一)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还存在发展效率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的状况,必须加快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等产业的培育,加快发展甲壳素衍生物及系列生物医药产品。重点支持发展包括甲壳素粉、N-乙酰氨基葡萄糖、壳聚糖、氨糖、低聚糖、壳寡糖、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锌复合物等在内的相关甲壳素产品。支持发展研发壳聚糖类抗菌止血的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甲壳素止血海绵、壳聚糖人工皮肤、可吸收伤口敷料等相关壳聚糖类产品的研发。支持医药企业生产壳聚糖类抗凝血剂、癌细胞抑制剂等相关产品。积极推进化药3类以上、中药6类以上、生物药5类以上的新药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天然色素和栀子甙提纯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支持氨基酸水溶肥料、蓝藻生物肥料的生产与研发。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培育1家以上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

(二)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领域。

支持化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实现资源良性循环,打造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和绿色消毒制剂基地。推动化工企业利用现有技术装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需求对接,研究开发精细化工产业链的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实施酸碱联产再生循环技术、石油催化裂化技术、聚丙烯反应釜工艺技术、漂粉精和三氯异氰尿酸生产控制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三)现代农业。

重点支持食品加工、水产、粮油等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着力打造水产品深加工、粮油生产、食品加工等农产品品牌。鼓励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发虾壳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支持水产、食品加工等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农业科技产业园。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支持豆制品深加工、富硒膳食纤维小麦粉、菜籽饼粕浓缩蛋白萃取、水产保鲜生产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培育1家以上企业上市,打造2家以上10亿元企业、5家以上亿元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先进制造业。

重点支持铝产品、环保机械、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五)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我市在新材料产业的个别门类中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装备,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产业的下游产品。支持硬质合金及超硬材料、丙纶纤维材料、光电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

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电动汽车高性能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研制技术、先进除尘技术、含氟废水处理技术、新型节能建材的研究与开发。引导鼓励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的化工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

(七)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以传统机械、冶金、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为基础,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促进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升级。机械产业:重点扶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开发生产特种汽车零部件、特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推进汽车配件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冶金产业:鼓励和支持铝产品加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引导企业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纺织服装产业:鼓励纺织产业采用紧密纺、赛络纺、低扭矩纺、嵌入式纺纱等高效、新型纺纱技术生产多品种纤维混纺纱线,采用自动络筒、细络联、集体落纱等自动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服装企业引进高素质科研人才,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科技含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科技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1%以上。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推广计划,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使我市农业产业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完善市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项目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后补助等形式予以支持。继续实行专利申报的补助政策,并对专利授权进行补助。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政府科技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继续实施科技奖励,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

2.加大社会融资投入。市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先扶持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和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鼓励依法设立各种类型和形式的科技投资或风险投资机构。凡在我市注册,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项目投资总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投资机构,比照执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并可按当年总收益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前年和当年的投资性亏损。风险补偿余额不超过该企业当年年末净资产的10%,可按年度结转。制定相应政策,创造融资条件,充分利用我省已有的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建立创投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科技计划项目跟投制度等积极为我市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力争创投资金项目落户我市。落实国家一系列促进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企业自身增加科技投入。(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

3.落实科技招商奖励政策。按照《市招商引资若干优惠政策》有关规定,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及年上缴市级税收超过1000万元(含1000万元)或亩平均税收达到5万元的项目,供地预付款下浮10%。对我市科技孵化器等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2亿元以下的,按15.6万/亩预付(包括办证费、征地补偿费、契税、耕地占用税,下同);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5亿元以下,按11.6万元/亩预付;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10亿元以下,按7.87万元/亩预付。对招商部门的奖励按《市招商引资项目考核奖励办法》规定执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招商局、市科技局、各区镇办事处)

4.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争取高新技术项目,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每新增1家高新技术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经科技部门认定后,市财政给予引进该企业的园区50万元奖励。对新通过认定的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市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承担单位50万元;新通过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承担单位10万元。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改扩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市财政适当给予一次性贴息或补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5.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税收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按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及时为企业办理退税。(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6.落实科技人才引进政策。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潜发〔2011〕4号)有关规定,建立人才激励、竞争的有效机制,建设专家公寓,加大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对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签订5年工作协议的,市政府一次性给予安家费10万元;对引进的重点行业急需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签订5年工作协议的,市政府一次性给予安家费20万元,同时一次性给予不低于20万元的科研补助经费。(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7.鼓励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允许经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其作价金额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最高可达到70%。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以及主要实施者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专利权转让方或实施许可方,经专利管理部门核定,可从技术性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金额奖励有关人员,其中主要贡献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科技局)

8.优先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需求。引导新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市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发展,各地在修编新一轮土地规划时,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用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科技局、各区镇办事处)

(二)加强领导,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1.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并完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加大协调力度,定期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事宜,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工作落实。各区、镇、办事处要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认真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发改、经信、科技、财政、人社、国土、商务、国税、地税、工商、统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力,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筹措,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制定和实施我市科技工作考评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考核制度,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对各地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责任单位:市目标办、市科技局)

(三)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积极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在引进人才、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要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引进与合作交流,加大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企业的培育,引导企业走出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

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管理职能,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工作的统计,最大限度地为高新技术项目、产品、企业等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做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尽力争取一批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创新基金、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重大专项或重点项目等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及时做好高新技术成果或产品的认定,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加速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孵化器的融资能力,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和融资服务。政府扶持科技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孵化器推荐的企业,其投入方式可采取一部分直接投入给孵化器推荐的企业,一部分支持孵化器以股本金的形式注入到企业,通过所孵化企业的发展带动孵化器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孵化器。市级财政按孵化器在孵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给予补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科技局)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光电;发展策略

一、光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达国家光电产业发展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实行“阳光计划”,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光电市场,极大促进了光电产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光电技术和产业非常完备,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6%提高到目前的24.7%,多晶硅实验室效率也提高20.3%,非晶硅等电池的效率虽低于晶体硅电池,但较以前有所提高。全球范围内光电技术发展很快,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而商业化技术主要掌握在西班牙、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手中。

从产量和产值上看。1995~2005年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7倍。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1650兆瓦,累计装机发电容量超过50亿瓦。预计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有望达10400兆瓦,较2005年的年产量增长6.3倍;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45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3.5倍。这主要受益于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

从发展趋势看,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主体。据欧洲联合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光电电力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中将达10%以上,2040年达20%以上,2050年达30%以上,本世纪末将达60%以上。

(二)中国光电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中国光伏电池年产量从最初的几兆瓦迅猛增到2006年的400兆瓦。2006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光伏电池制造国。其中,无锡尚德电力在200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企业。二是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一些企业基本掌握了多晶硅加工技术,高纯产量日益提高。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纯硅产量80吨,2006年产量约为286吨,2007年产量约1000吨,预计2008年将达10000吨。同时,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也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很多国内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已开始进行或计划进行非多晶硅薄膜电池项目的投资。三是成本大幅下降。2000年,中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为42—47元人民币/千瓦时,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为23-25元人民币/千瓦时。目前,光电成本约为3.5元人民币/。千瓦时,光电产品的成本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进一步接近。

二、我国光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目标定位低。发达国家对光电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并制定了发展规划。欧洲、美国和日本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分别为4100万千瓦、36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而我国2020年的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只相当于德国2007年的装机容量。由于发展目标偏低,我国光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技术水平低。我国光电技术落后,表现在:(1)工艺水平落后。目前,高纯度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用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占80%以上的市场。“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集化工、冶金、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艺,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该工艺主要掌握在日本德山、三菱和美国休斯电子材料等8家公司手中。(2)光伏电池效率低下。我国实验室光伏电池的效率达21%,可商业化光伏组件效率达14—15%,一般商业电池效率10~13%,但国际高效聚光光伏电池效率已达32%,高效平板电池效率已达25~28%,我国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也明显落后于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3)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关键设备依靠引进,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技术落后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很大。首先,提高了原材料成本。掌控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经常结成联盟,单方面提升高晶硅价格,硅材料价格已从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其次,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以洛阳中硅为例,该公司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为300度,而国际同行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仅为100度。

(三)产品出口比例高。我国96%的光电产品出口欧美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一旦国外市场出现波动,我国光电产业将蒙受打击。根据德国《再生能源法》规定,德国将从2009年开始逐步减少对光电产业的补助。200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2007年能源自主和安全法案》提出,美国对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税收优惠到2008年结束。没有联邦政府的税收支持政策,美国光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可能会大大减缓。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我国光电产业将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

三、促进我国光电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方向。首先,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只有扩大光电终端产品的需求,实现光电并网或购买与建筑相结合的光电终端产品,我国整个光电产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并推动技术进步。建议根据国内外光电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将2020年光电目标分为:低目标1000万千瓦,中目标2000万千瓦,高目标3000万千瓦以上。其次,调整光电技术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完全掌握欧美的“改良西门子法”、硅片切割技术、高效电池开发后续技术、硅薄膜电池技术;中长期目标是掌握第三代新型电池技术、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硅纳米材料电池技术、二氧化钛纳米电池技术、化合物太阳电池技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等。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9

X产业是某镇传统支柱产业,全镇拥有X制造业多家,其产量占全国X%左右,市场份额占有率达X%,素有“X”的美誉。X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理念落后。某镇发展X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时间较早,但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企业后劲不足、管理混乱,管理理念落后。比如,同样是某镇的技工,在济南的工作效率就比在本镇企业的工作效率高。在本地企业上班时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请假,而企业负责人大都是本地人,大家互相认识,碍于情面就会准许其请假。但在济南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本镇加工企业大多未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仍然固守小作坊时的落后管理制度。

2、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随着X产业的发展,人才缺乏的问题正在变的越来越严峻。现在的X产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受限于某镇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某镇的X产业声名不显,导致高学历人才既不知道也不愿来某镇的X企业。

3、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同样是X产业集群区的济宁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快,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技术更新较快。而我镇企业受制于资金不足,虽然对一些新技术、新机器非常感兴趣,却只能“望洋兴叹”。

4、市场混乱。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导致各个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互相压价。甚至为了取得订单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这种趋势下使得各个企业都吃力不讨好,便宜了卖家,成为了买家市场。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出现,现在已经出现先发货后付款的现象。若不能及时制止,整个产业都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由政府出面,建立X协会。在政府的帮助下,定期对各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比如可组织专业人员向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理念的更新,向他们介绍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还可对协会提供法律援助,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坏账、烂账进行清理。并且成立企业协会后,可以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定以制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产业发展的建议篇10

[关键词] 怀仁县 肉羊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206-02

怀仁县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怀仁县发展肉羊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如何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做到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是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把发展现代肉羊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全力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使肉羊数量、质量、效益均有明显突破。从全县优势畜种区域分布来看,我县属于最佳肉羊养殖带,具有发展肉羊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饲草料资源丰富

全县耕地面积72万亩(其中水浇地27万亩),林地面积53万亩。据统计,2012年全县粮食总量达2.25亿公斤、各类秸秆5亿斤,饲草料资源丰富,发展肉羊产业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养殖基础雄厚

按照“为养而种、为加而养”的方针,2012年,全县肉羊饲养232万只,完成任务100.9%;奶牛饲养1.545万头,完成任务103%;肉牛饲养1.74万头,完成任务102.4%;生猪饲养27.3万头,完成任务101.1%;蛋鸡饲养96万只,完成任务101.1%;新建60个养殖小区,棚圈面积12万平方米,完成任务120%。目前,我县累计建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68个,棚圈面积53.6万平方米,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189家,规模养羊的数量占到全县养羊总量的85%以上;建有5家机械化羊肉屠宰加工企业、1家羊绒生产企业,年加工能力300多万只,年生产羊绒20吨 肉羊养殖势头强劲。加之多年来农民已形成养羊为主、种养结合的生产习惯,养羊设施比较完备,技术相对成熟,发展肉羊产业群众基础较好。

3.肉羊品种优良

我县育肥羊品种主要以肉毛兼用型的蒙古羊为主,近年来还引进了杜泊、京白、小尾寒羊、萨福克等优良新品种,通过与当地基础母羊的三元杂交改良,“杜京”、“杜寒”等新的优良品种正在形成。改良后的羊,既有蒙古羊生活力强、耐旱、耐寒、耐粗食的特性,又有产仔率高、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膻味低的优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好评。为今后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种源,也为下一步肉羊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

随着肉羊产业的纵深发展,一个“园区化发展、专业化分工、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越走越宽。吸引外资,建设龙头企业4家,其中山西华北皮革城和五洲羔羊肉有限公司已交付使用,金沙滩、清凉山二个羔羊肉业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之中。

5.肉羊产业服务体系配套

全县上下建立完备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良种繁育方面初步构建起以县改良站为龙头、以镇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村社人工授精站点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辐射服务成效明显。

二、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建议

1.强化组织保障,抓好规划指导

加强政府对肉羊产业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的原则,推进肉羊产业发展。政府要成立肉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肉羊产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指导肉羊产业的发展工作,协调、组织有关部门搞好肉羊产业发展全程服务。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科学系统的规划肉羊产业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从抓基础、扩数量、提质量、促整合、打品牌入手,打造完善肉羊产业链,推动肉羊产业集群化、集约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2.夯实养殖基地建设

一是切实抓好种子工程。充分发挥养殖基地集中繁育的优势,加快优良肉羊等优质品种繁育,扩大基础母羊和肉用种羊数量,提高繁育能力,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肉羊良种化水平。二是大力推广规模化养殖。扩大养殖规模,大力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农牧公司、合作社的建设,引导养殖户逐步退出散养,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建基地。政府应建立肉羊基地建设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建基地,对达到一定规模和质量标准的养殖基地(小区)、规模化养殖户,给予相应补贴。

3.强化资金保障

肉羊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要实行多元化筹集的方式,通过群众集资、银行贷款、社会引资、项目争取、财政补贴等多种途径筹集发展资金。一是政府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发放中长期养殖贷款。截止目前,各级金融部门共为我县发放养殖贷款8000多万元。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融资肉羊产业,提高农民发展肉羊养殖的积极性。三是整合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向肉羊产业倾斜。四是财政安排一定的肉羊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种羊补贴。目前在与省、市畜牧部门联系,共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拉动民间资金近2亿元用于我县的肉羊养殖。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向上争取回的畜牧养殖项目资金,要向肉羊产业倾斜,重点用于扶持肉羊繁育场(小区)和高标准肉羊繁育户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奖励政策,拿出3000万元扶持能繁母羊养殖,另投资4500万元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将逐年加大扶持力度。2013年羔羊饲养量达到500万只,“十二五”末将突破1000万只,把怀仁建设成为全国羊肉生产基地。

4.强化技术支撑,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和水平

一是加大肉羊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通过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和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加大青贮工作力度来降低舍饲成本;按照统一设计、施工的原则搞好肉羊养殖标准化圈舍建设;为加快肉羊改良工作进度,充分发挥优质种公羊种用效益,开展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带工资深入肉羊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承包和科技服务,提升肉羊养殖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养殖水平。目前先后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和书籍1.6万份(册),推广肉羊经济杂交5.8万只,开展奶牛冻精配种9100头、黄牛改良600头、猪人工授精1700例,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提高了畜牧业整体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