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治理工程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4:08

河流治理工程

河流治理工程篇1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原则治理方案堤线布置堤型选择 河道疏浚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 A

一、综合治理原则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相关规划指导下,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与除涝、山洪灾害防治等相衔接。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场镇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治理方案的确定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应分段分析河道、堤防和建筑物工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研究明确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和治理范围。

依据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合理确定防洪、除涝标准。

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成果,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要求的,应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对新建堤防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整治方案。

新建堤防统筹考虑防护区的排水要求,根据排涝分区和排涝标准,在排水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穿堤建筑物的布置、型式和规模。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岸工程应采取平顺护岸型式,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淤积严重或行洪能力不足的河道,经必选后采取河道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三、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计

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执行。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闸、泵站等)的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长堤防工程级别。防洪墙的建筑物级别应与相应堤防级别相同。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

(一)新建堤防堤线布置

堤线布置时顺河道走势及天然岸线的分布情况,在基本遵从河道现状自然河岸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空间对河道进行扩宽,对局部卡口段进行改造,构建和谐、自然、生态的景观带,完建后设计洪水位时的过流能力不小于天然情况。

首先对现状河道进行设计频率洪水水面线计算,分析各个河段是否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然后再根据城镇总体规划、河道地形条件、周边可拓展空间、河岸可能改造形式以及河道功能定位等因素,确定初步的河道治理方案,根据水利计算成果,对各个河段整治规模进行修改,通过不断改变设计河道宽度,计算出各种方案设计水位变化的幅度和工程方案的效果。根据各种组合的多次试算,拟定较优的各个河道不同整治规模的初选方案进行详细的水利计算,选取工程规模、投资和工程防洪、景观、生态综合效果较优的一组方案作为推荐实施方案。

通过对几种堤线方案洪水水面线、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投资和占地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后,确定最优的堤线布置方案。

(二)新建堤防堤型选择

堤型一般有斜坡式、直立式、多阶混合式等断面构造形式。中小河流堤防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除必须采用硬护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护坡型式。护岸型式宜优先选用坡式护岸,受地形条件或两岸建筑物限制时可采用墙式护岸。护岸工程上部护坡措施应进行综合比选后确定。有生态环境要求的堤防,经论证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态型硬护坡或框格植草护坡。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选用抛投体、刚性挡墙和格宾挡墙等。护脚顶部可设置枯水平台,平台顶高程高于设计枯水位0.5m左右。

(三)清淤疏浚和清障工程

根据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浚范围。疏浚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河道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开挖,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疏浚段的进出口处应与原河道渐变连接,未经充分论证,不能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排泥场地,并尽量采用环保型清淤疏浚方式。应对河道内垃圾等碍洪构筑物进行清除。对桥梁阻洪严重的,应结合当地基础设施情况和社会影响,决定是否拆除重建。

四、结束语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属社会公益性水利防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取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护岸坡稳定,防治水土流失,它既是关系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项生命工程,也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的一项形象工程。因此,该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参考文献:《防洪标准》GB 50201-9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河流治理工程篇2

关键词:中小河流建设管理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 is the lif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s and management directly affect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along town. In this paper the king port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treatme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to a shallow theory.

Keyword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V21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小河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各地政府也抢抓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治理力度。要确保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治理过程中的施工和管理是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着沿线城镇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王港河治理工程为例,就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浅论。

一、基本情况

大丰市地处淮河以南,东临黄海,西濒里下河,位于江苏省中部,盐城市东南,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王港河是大丰市境内中南部单独排水入海的河道,兼有引水灌溉、冲淤保港功能,流域面积735km2,上游从草堰镇接通榆河,下游由王港闸出黄海,全长44km,流域内一般地面高程2.5m~4.0m,流经草堰、白驹、小海、万盈、南阳、草庙等6个镇以及大中农场,保护人口21.98万人,保护耕地59.17万亩。

王港河原设计标准为:排涝10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原河道设计标准断面:河底高程-2.5m,底宽自西向东为30~120m(通榆河至生产马路河段底宽30m,生产马路河至黄海复河段底宽30~70m,黄海复河至王港闸段底宽70~120m),河坡比1:3。王港河从开挖兴建到现在经过近50年的运行,由于波浪冲刷及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干旱期水引不进,沿线各镇的支河只有采用二级翻水的方式进行农业灌溉,沿岸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沿海排涝闸王港闸由于冲淤保港水源不足,致使下游港道淤积严重,排涝能力严重下降,汛期涝水排不出;由于河道淤积,最厚淤积深度达2米,排涝标准不足五年一遇,为此将王港河疏浚工程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二、工程治理效益

王港河全长44km分三期实施: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先行疏浚了上游段,即从王港调节闸至小海镇小洋河段,长22.54km,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疏浚完成。工程总投资298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894万元,省补助1193万元,其余为地方自筹;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疏浚了王港河下游段,即小洋河至三灶河19km,工程总投资262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788万元,省补助1051万元,其余为地方自筹;余下的2.46km还未实施,待下游王港闸下迁时连同闸下引河一起疏浚。

待全线44km全部实施后,提高了王港河区域的排涝标准,可及时排除区内涝水,保证春秋两季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和保障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效益,并使沿线居民安居乐业,不再饱受重大洪涝灾害困扰,除涝减灾效益明显。此外该工程的实施,将改变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改善河道水质,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风貌。

三、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制。

王港河上、下游疏浚工程是大丰市2011年和2012年为民办实事10项重点工程之一。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丰市王港河疏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卫生局、规建局、城管局、国土局、水利局以及项目涉及相关镇的负责人为成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工程建设情况非常重视,先后多次专题会办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加强宣传发动,信息全面公开。

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程建设的浓烈氛围,该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疏浚王港河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还在广播、电视上开通政风热线,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把工程投资规模、临时占地补偿办法等向群众公示,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大丰水利网等网站上公示工程实施方案、建设情况、参建单位信用信息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3、加强合同管理,实行资金报账制。

一个工程项目建设起始于合同管理,也终结于合同管理管理,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活动的准则,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双方纠纷解决的依据,是协调并统一各参加建设者行动的重要手段。工程批复后,首先成立项目法人,然后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了咨询、施工、监理等12家参建单位,并与之签订了合同,明确了各方的权利义务。

按照资金使用报账制,根据合同约定,对施工单位进行定期计量支付,约定每月25日前计量一次,严格按报帐程序拨付:施工单位报本期工程量及相关工程资料,经监理审核合格签字认可后,报建设处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处汇总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核定后再拨付。

4、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方案。

工程施工前的地质勘察、现场踏勘等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王港河横穿大丰市东西,不同河段的土质不同,施工条件不同,有些河段穿过镇区,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施工方案,要细化到每一个弃土区、每百米工程。

王港河上游段施工主要方案:河身土方采用泥浆泵施工为主。干河坝就近取土,挖掘机配合,铲运机运土,从河一岸逐步向河口推土,直至对岸;干河坝水上部分拆除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车运土,水下部分拆除采用挖泥船施工。支河坝根据实地情况,有条件采用挖掘机施工,无条件采用人工。支河坝拆除采用挖掘机施工。堆土区围堰采用挖掘机施工。

王港河下游段,考虑到河中打坝断流,将对下游王港闸冲淤保港有较大威胁,采用绞吸式挖泥船为主的施工方案,即水下土方计划采用绞吸式挖泥船施工;陆上土方采用高压水枪结合绞吸式挖泥船协同施工,即陆上土方先采用高压水枪切割、粉碎,使之湿化、崩解,形成泥浆和泥块的混合,落入水中后由绞吸式挖泥船的吸泥管将泥沙物料,借助强大的泵力,输送到泥沙物料堆积场。

5、强化矛盾协调,将问题在萌芽期除根。

王港河疏浚工程战线长,涉及面广,尤其是弃土区临时占地矛盾多。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尊重地方领导,维护群众利益,妥善处理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搞好与地方的关系,争取工程所在地广大干群的理解与支持。南阳镇是全线涉及断面最长的镇,在工程建设中,积极主动承担工程建设管理重任,明确一名镇领导具体负责,还组建专门队伍抓矛盾协调工作。由于工作到位,该镇内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高,群众反映积极。

6、加强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由于工程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多,质量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工程一开工,工程建设处就着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建设处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建设处主任为工程质量责任人。建设处通过不定期的检查,督促监理、施工单位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项目经理部和监理部均形成质量网络,项目经理和总监均为各自单位的第一质量责任人,有关技术人员负技术责任。监理单位制定的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符合工程实际,对工程质量做到事先控制、事中检查、事后处理,并通过巡视、旁站、测量、审核、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等手段控制工程质量。

7、安全第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上级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有关要求贯彻落实和转达到有关工程建设参建单位。工程建设处专门成立了工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文明工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工程建设处主任任组长;组织制订了工程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创建文明建设工地措施及工作计划等。施工单位建立了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网络,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组织,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设立专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基层班组亦设立了专职安全员。二是工程开工伊始,建设处与监理、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以明确各方的安全生产责任。三是对工程各阶段安全生产状况,明确安全生产的目标和要求。四是建立健全安全度汛组织机构,及时组织编制了安全度汛预案。五是开展工地安全生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并将整改结果书面上报备查,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工地安全生产无事故。参建单位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工地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检查,对检查出来的安全薄弱环节,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强化工地现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稽察办法》苏水基[2008]67号;

[2]《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建[1998]16号;

河流治理工程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中小河流;地质勘察;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当前勘察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河流的勘察设计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受设计理念、勘察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较多,修改时间长,甚至出现整个设计重做的现象。存在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勘察与设计严重脱节。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建筑物都建立在地基之上,土建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工程地质条件,脱离工程地质条件做设计,那只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实际的检验。这个道理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是应该懂得的,但实际工作中勘察与设计却往往脱节,勘察没有为设计服务,设计不以勘察为基础,缺乏设计依据,二者各打各的板,各唱各的调,不能有机结合。在山区河流中,基本是以冲刷塌岸为主,很多地方地质条件简单,只要简单的护护坡就行了,设计上往往是大动干戈,建堤防修挡墙,严重脱离实际。俱如此类的问题很常见,浪费了人力物力,耽误了工期。

(2)勘察工作缺乏针对性。

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程序应当是在设计和地质共同踏勘的基础上,由设计提出勘察任务书,地质专业根据具体情况和任务书的要求布置勘探工作,有针对性进行勘察。但在各地提出的资料看,没有针对地质问题和险情隐患布置勘探工作,比如堤基存在渗漏问题,堤内没有布置钻孔,没有针对渗漏问题做有关的水文地质测试,坍岸段没有在河岸坡取样做土工试验,缺乏土层的基本地质参数,设计稳定计算的依据不足。

(3)勘察精度和深度不够。

勘察的精度和深度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通俗地理解,勘察精度是勘探工作量的多少,勘察深度是对地质问题的研究程度和地质资料的可信度。

土和岩石相比,土层的性质变化较大,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同地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别较大,有些地区从来没有做过试验,也没有类似工程经验,物理力学指标无法依靠类比来提取,有些资料提出的地质参数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这些地区应当在查明土层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取样试验,提出的地质参数才有依据。对于存在地质问题和险情隐患的地方应有勘探点和地质剖面,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勘察精度不足的问题。由于精度不够,勘察深度就无从谈起了。

2、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技术原则建议

2.1适度掌握勘察精度

很大程度上勘察工作的精度决定着勘察工作的成败。中小河流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质问题比较明确,新建建筑物不多,出现工程安全的可能性较小,在执行规程规范的过程中应做到“松紧有度、重点突出、解决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其勘察精度和深度可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略低于以上规程规范的要求”,作为线性工程,堤防勘察规程是我们应执行的基本依据,但我们又不能完全去照搬执行,其理由:一是中小河流一般达不到三级堤防标准,参考执行即可;二是规程本身也留有余地,如沿堤线钻孔间距,初步设计宜为(100~500)m,大家要注意“宜”的意思,不是强求,在地质条件简单的堤段可放宽,当然在复杂的地方要加密。关于土层参数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如果有同类数据可以类比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同地区同类型的数据就需要做适当的试验,但样品的多少不一定完全按规程要求,只要每层土有代表性的数据即可。

2.2正确使用勘察方法

勘察方法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多的问题,提高勘察水平,加强勘探工作的针对性,首先要正确掌握勘察方法。

2.2.1地质调查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是任何勘察工作都离不开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勘察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中小河流治理勘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比盲目打几个钻孔有更大的作用。地质调查一定要根据河流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因不同地区的河流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地域特点分为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山区河流其主要特点是坡降陡,流速快,流道不规则,两岸以冲刷、坍岸为主,在平缓段又存在河道淤积问题,一般没有作前期勘察设计和系统的治理工作,没有防洪设施或防洪标准很低。地质应当首先作全线调查,将岸坡按土质岸坡和岩质岸坡进行分类,再将坍岸段进行详细划分,列表说明。

2.2.2尽量使用轻型勘探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一般长度有数公里到十余公里,点多线长,勘探场地复杂,不宜大量使用重型勘探。一定要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布置勘探工作,宜按以下原则进行:对平原区河流堤防工程、山区河流有建筑物和挡土墙的地段,应采用钻机进行钻探,钻探深度宜进入堤基及建筑物基础以下一定深度,以查明岩土层分布和持力层性状为宜。对于较为简单的护岸和疏浚工程,可采用锣纹钻和坑探为主,只要基本查清岸坡土层结构、基本性状、河道淤积层物质成分就满足要求了。

2.2.3要适当进行土工试验

中小河流绝大多数项目只与土层有关,很少涉及到岩石地基,因此岩石一般不需做试验,必要时可提经验参数。对于堤防工程和建筑物应将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现场试验主要在钻孔内进行,试验项目一般有孔内注水试验、标准贯入和动力触探试验,要在孔内适当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对于护岸工程,可在探坑内由地质人员现场取样做室内试验,室内试验项目可适当简化,如颗粒分析可不做或少做。

3、资料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遗漏内容。

勘察报告内容一定要全面,该阐述的内容不能遗漏。比如山区河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简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现在我们的报告普遍缺少该部分内容。如果是在七度地震区,地基存在粉细砂层,就必须进行振动液化评价,勘察报告可根据标贯击数做出判断,不能缺失该内容,否则报告就不全面。河道疏浚应对疏浚河段的土层结构和级配作出粗略分析,提供土层疏挖类别。

(2)要突出重点。

许多勘察报告把基本地质条件说了一大堆,但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到最后还是不知所云,这样的报告没有说服力,不能为设计提供支持。为什么要进行治理,首先是存在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一定要作为勘察报告的重点阐述,要分门别类,按桩号列表说明,为设计处理提供依据。

(3)简化划分土层。

笔者建议堤防工程还是要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来分类,有些特殊土完全是由试验指标来确定的,如淤泥质土,要同时满足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两个条件。渗透系数与颗粒组成有密切关系,因此,堤防工程的土工试验要有颗分、物理力学等全部指标,要进行所有物理力学试验。其他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可由地质人员现场进行土的分类定名,试验内容可适当简化。

河流治理工程篇4

关键词:庆元县;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庆元县是中国生态环境的第一县、中国廊桥的第一乡、中国香菇的第一城(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但庆元县发展的现况严重受到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此,本文很有必要去探讨庆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去发现其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再采取先关的措施去规划好庆元县的生态环境。

一、庆元县的河流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庆元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沛的雨水,年降水量大,但雨水的时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于梅雨期和台风期,每年4至6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50%,在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局地洪水问题和泥石流灾害极易出现。另外,庆元县的河流属山溪性河流,因此,流域地形多以山地为主,源短流急,暴雨后一般2-5小时即出现洪峰,峰值高,冲击力大,堤防极易被毁坏,危及农田、房屋。

目前,庆元县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不足的防洪工程措施,中、下游未建较高标准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积严重,水位被抬高,大部分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5年一遇。二是人类活动造成山林植被破坏,蓄水能力下降,自然调节能力相应降低,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三是河道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水质逐年下降;四是工程性的占用水域和河道现象严重,执法难度大,严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针对庆元县的河流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现况,本文主要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入手,探讨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好中小河流治理。

二、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

1. 工程建设管理要注重工作的前期与设计

1) 工程建设管理先行规划,提前谋划治理项目。同步发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全县水利项目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中小河流治理。谋划治理项目主要围绕六大方面内容,包括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保障、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渔业发展等。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从流域的角度出发,结合上下游、左右岸的防洪利益,实地测量、地质勘查,堤线位置要科学划定,把准备工作做细、做实,保护好河道的自然生态。

2)要求前期的工作与设计的深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包括要符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的文件要求等。对于一些基本性要求,设计文件必须满足,包括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技术规程、标准和合同的要求。设计依据的基本资料,其要求资料的完整、准确、可靠,充分、可靠的设计论证及计算成果。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有关规定要求等。设计质量必须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并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要保证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这样可以避免工程实施中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或者因施工完毕,工程投用后质量问题的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及存在设计缺陷等问题,会造成项目建设管理中经常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给建设管理增添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工期。

3)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应满足其的需求。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包括按合同规定及时提供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随时掌握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情况。此外,根据现场的情况去优化设计方案,把施工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解决掉。设计方案的前期管理可能存在一种情况,有些工程设计人员可能只是根据经验去设计,没有现场勘测,甚至不了解现场施工的情况,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也就难以得到满足,必须扭转这种情况,

2. 需要严格的规范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度。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项目法人,项目法人负总责对象不仅只是涉及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管理和生产安全等问题,还需要对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法人可在研发批复后、正式开工之前适时组建。项目法人组建要进行规范,项目法人地位及职责、其他组成人员的责任与分工需要明确及表明。另外,要合理配备项目法人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要完善制度,要完备预案,要到位的履职等。

2.1招投标工作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业跨度大特点,国务院针对招投标工作的现况,确定了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分工协作的行政监督体制,用于规范招投标工作,发挥各部门行业管理优势。

2.2招标投标备案制度的强化,全面落实招标投标书面报告制度、招标结果公示制度、邀请招标批准制度。

2.3监理工程师应当充分发挥监理职能,提高招标的监理成效,确定中标人是否存在转包现象,避免“转包”的情况出现。

3.建设与管理双管齐下,切实发挥工程的效益

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包括专户的管理,专款专用等等的规范;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的 “四制”要求,质量监督的加强,可保证工程的质量。对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可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切实做好核算、资金、税务,培训等各方面基础业务,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新技术。

4. 部门协调,合力推进工程建设

建立县的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可结合县的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工程的顺利实施可进一步借此提升。同时,及时沟通和联系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以及乡镇,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合力去破解工程政策性处理难题,推进工程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责任制和项目进度旬报制度的建立要求水利局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专门抓的层层推进机制,保障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5. 规范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管理的具体做法

(1)设立项目管理部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施工现场建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部,包括配备项目部人员、规章制度的制定等。

(2)“三大”控制的管理

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包括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一线工人的管理、组织施工,努力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有效的管理施工资料等。

6. 严格实行建设监理制

(1) 要明确监理的任务

总监要负总责。满足监理人员配备的需求,完善的工作和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定好,主要任务和控制最终目标需在文案中明确。总的要求包括得当的控制方法等,才可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 到位监理的监理工作

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规划才有意义,要详细化监理的要点,设计要交底,图纸要签发好,一定要合理划分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站监理包括主体工程、隐蔽工程、主要部位、关键工序等管理。

7.结束语

通过庆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我们了解到了庆元县的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系列的措施实施,这样不仅可以美化该县的水景观,还可以为该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不断提升城市防洪能力,保障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了水生态。此外,重建后的堤防大大的提高了该区域的防洪标准,更好的保护了该区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富强.曲靖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问题[J].《城市建设》,2010年7期.

[2]蒋建荣.水利建设管理中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2期.

河流治理工程篇5

关键词: 中小河流 工程施工 环境保护 管理措施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建规模的日益扩张,我国城市河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式,中小河流域治理工作迫在眉睫。而河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其治理过程中通常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如何搞好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切实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有损破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成为工程管理者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

一、谏壁闸内引河整治工程基本概况

谏壁闸内引河整治工程位于镇江市谏壁镇镇区,全长约990米,整治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原驳岸砌体等建筑物拆除、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护坡、部分挡墙地基采用水泥深层搅拌桩处理和挡墙回填土后绿化。紧临河道两侧分布着企业和居民区,同时有一条车流量比较大的过境公路横穿河道,所以对引河整治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很高。

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施工对水质的影响

(1)河道清淤时,施工船只上面生产生活用水、生活垃圾和油污的随意排放;(2)原驳岸砌体等建筑物拆除时,部分拆除物落入水中;(3)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施工时,基坑中排水直接排入河道中;(4)水泥深搅桩施中时,水泥浆直接排入河道中;(5)雨天时,雨水流入河道中夹带松动的泥土,使得河水的含泥砂量增加。

2、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河道清淤时,施工船只作业时的机器噪声、泥驳运输的机器噪声;(2)原驳岸砌体等建筑物拆除时,各种机械(破碎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噪声、运输建筑垃圾的载重汽车的噪声;(3)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施工时,钢筋制作机械、模板制作机械、砼动输车辆、振捣机械等发出的不同程度的噪声;(4)水泥深搅桩施中时,深搅桩机、防堵管时敲打管身产生的噪声。

3、施工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气;(2)水泥、砂石、土粒等材料在运输时产生的扬尘灰;(3)地面干燥时,风引起的风扬灰尘。

4、施工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的影响

(1)施工场地上面的砂石料、水泥、旧模板、钢筋头、钢管扣件、土工布等各种施工物资,因为种种原因会造成废弃浪费,这些固体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散落在工地周围,造成土壤污染;(2)一些粉状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灰等,施工期间会随着地表水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中去,对河水造成污染;(3)施工工地有大量的施工人员,每天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生活垃圾等,这些不及时处理也会造成土壤及环境污染。

5、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参与施工的人员来之各地,人员比较复杂,流动性也比较大,易传播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等,这些会直接影响到人群的健康。

三、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在投标阶段,公司投标班子就对整个工地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分析施工会出现的污染源,结合具体的施工,编写了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中标后,项目经理部对投标时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进行了优化,并上报给监理部,得到批准后,立即组建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管理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了职责分工,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建立了项目经理领导,技术负责人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将该体系与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相结合起来。主动与当地居民和企业沟通,可能造成污染的,事前通知,随时通报施工进展,对施工活动产生的污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2、保护水质措施

(1)各类生产废水、机修含油废水、生活用水不得随意排入河流中,废水经二次沉淀后,充分处理后可作洒临时道路用;(2)经常检查机械船只设备用油,防止有漏油现象发生,及时修理,对于含油废水,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3)做好雨天排水,在施工围堰内挖好排水沟和集水坑,经沉淀后再用水泵抽取排入河中;(4)生活污水全部排入镇区排水管道中去。

3、加强噪声控制

(1)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设备等,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施工安排中尽可能选用低噪设备;(2)对运输车辆、打桩机、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不合标准的进行修理或调换,加强日常的维护和保养,降低影响;(3)针对居民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限制车速,禁鸣,将对居民的影响控制到最小;(4)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钢筋、模板加工区远离居民区。

4、保护空气质量

(1)减少拆除、开挖施工中产生大气污染,尽量用预裂法进行拆除,湿法作业,减少粉尘;(2)在粉粒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保持密封状态;(3)机械设备加强维修和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保证进出气系统畅通;(4)防止抛洒滴漏,安排专人清扫,场内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畅通,并经常维护保养。晴天经常洒水,保持湿润;(5)不得在施工区焚烧任何物品。

5、加强施工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

(1)每天做到工完料清,专人清理现场,减少浪费;(2)生活区设置临时垃圾贮存设施,定期请环卫部门清理;(3)所有生活用水排放,全部进入镇区污水管道;(4)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机械清理剥离,汽车运至弃渣场。

6、做好水土保持

(1)按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利用土地,临时设施在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用好土覆盖平整;(2)施工区域中,做好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3)合理砍伐树木,按图纸要求清除地表;(4)做好工程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

结束语

通过施工单位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下,同时接受当地环保部门和老百姓的监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能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最终将实现河流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臧加伦《嫩江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2).

河流治理工程篇6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 人水和谐 河流生态修复 曾坑水治理工程

1 前言

党的十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1]。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明确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梅江区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扩展地带,根据防灾减灾、岸固河畅、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的治理原则,2015~2020年规划治理中小河流总长80Km,本文以先行试点的梅江区干才河道曾坑水治理工程为实例,介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乡村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运用,探索丘陵山区小流域水生态文明科学建设之路。

2 工程概况

曾坑水位于梅江区城北镇丘陵山区,是干才河支流,集雨面积4.2Km2,干流河长3.4km,河宽3~8m。多年平均降雨量1436mm,但年内分配不均,其中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前汛期(4~6月)受锋面雨和低槽雨影响,后汛期(7~9月)受热带气旋影响,暴雨发生频率高。

曾坑水治理前主要存在问题是洪涝灾害频繁,河道淤积严重,上游居民的养殖对河道造成了较大污染。根据防洪安全、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治理原则,确定曾坑水治理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结合排涝、生态修复,部分河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治理河长共计800m。

由于曾坑水无实测水文资料,且集雨面积小于10Km2,故采用"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Qm=C2×H24P×F0.84 (1-1)

式中:C2-经验系数(P=10%,C2=0.044);Qm -洪峰流量(m3/s);F -流域面积(km2);H24P-24小时降雨量(P=10%,H24P =165.99mm)

计算得:Qm=24.38 m3/s。

3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是在确保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岸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目的,通过对河流护岸加固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使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2]。

曾坑水治理工程按照"安全、生态、亲水、文化、景观"的理念进行设计,自上游至下游分为近自然修复区(A区)300m、河道景观提升区(B区)200m、河流水活力恢复区(C区)300m三个分区(详见图1)。主要项目有清淤清障工程、生态护坡工程、交通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亲水文化景观建设工程。

3.1清淤清障

清除河道两边及河岸杂草植被,保留堤岸乔木,局部拓宽河道,以满足过洪要求。清淤清障具有协调河流美观、改善底质环境、增加生物栖息地、增加阳光照射、改善河流水动力等功能,使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达到动态平衡。

图1 景观设计理念分区图

3.2生态湿地

曾坑水上游(A区),有少许禽畜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存在一定的污染,为改善水质,在排污口周围设置一个平面流生态景观湿地(见图2),面积为100m2,植物净化布置考虑过洪要求,故将种植区设在河流两边,面积为50m2,植物选择花叶芦竹、美人蕉、芦苇。同时,为使水体能够较大程度的与植物接触,采用水坝抬升水体,增加水体滞留时间,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图2 湿地构建布置图

3.3生态护岸

按照10年一遇防洪要求,生态护岸采用格宾石笼固脚(见图3),依河流S形状摆列,过滤地表径流、稳定岸坡、恢复河流水动力,并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生态格宾石笼护岸不同于混凝土护岸,能够形成河岸带植物群,维护河岸带生态系统。

图3 护岸断面

3.4河道景观

曾坑水中游是村庄最靠近河流的区域(B区),河岸边建有移民村休闲广场,亲水需求最大,因此B区的目标是亲水、文化,河流景观提升与广场相结合。工程主要有清淤、石笼护岸、岸堤步道、亲水平台、涉水石阶、河岸绿化,打造滨水公园。

图4 亲水平台断面图

3.5河流水动力修复

曾坑水下游长300m(C区),两岸皆为基本农田或树林,淤积严重,部分河段植被茂盛,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河流行洪能力。因此,C区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清淤清障,改善、修复河流的水动力条件,治理重点依次为清淤除障、生态护岸和交通工程。在护岸堤顶上设1m~1.5m宽人行步道,方便交通。

4总结与建议

4.1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

曾坑水治理工程项目虽小,但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淤清障过程中保持河流S形态、保留堤岸乔木,采用生态湿地,植物净化,改善了河流水质,采用格宾石笼生态固脚护岸使河道满足了排涝和防洪要求,恢复了河流水活力。

4.2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十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

曾坑水治理工程运用岸堤步道、亲水平台、涉水石阶、河岸绿化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原则,并与梅江区人民政府 "宜居家园、和谐之区" 建设相结合,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好评,说明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曾坑水治理工程于2015年完工,成为梅州市乡村河道治理样板工程,为丘陵山区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

河流治理工程篇7

关键词:河道整治;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05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进步,河道治理、航道疏浚等工程项目也随之获得快速的发展。充分全面地意识到河道治理工作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作用、构建起符合生态需求的河道整治理念、寻找实用性更强的生态工程材料等,对于构建河流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河流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研究

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一定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环境,指的是支持物种存活的非生物环境;其次是生物,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河流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应当拥有同样的构成架构。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河流形态多样化、生境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化方面。人们为多种目的建立起来的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边界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分别为护岸护滩工程以及河道形态整治工程,其具体影响如下所述:

1.1 护岸护滩工程的影响

出于稳定河道边界目的构建起来的护岸工程和为维护滩地而修葺的护滩工程,一般选取抗冲的刚性材质连续固化河道边岸,不仅仅改变了以往边界的物理属性,损害了之前的生境,同时也部分阻断了河流水体和河床土体的关联,并将河流与大地分隔开来。除此之外,为保护滩地而建设的民垸,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洪水的自然漫滩,进而堵塞漫滩洪水的物质交换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效果。

通常情况下,河床是由卵石、砂石、黏土等部分组成的,它除了具备很强的透水性、水系连通性之外,各种各样的泥沙的组成结构给微生物、小型水生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给鱼产卵营造了良好环境。河道治理工程对河床的硬化处理,大大削弱了河床的过水性及多孔性,同时也隔断了河流对地下水、周围湿地、沼泽等的补给。所以说,河床硬化处理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会产生消极作用,并造成周围生物生境被破坏,甚至很有可能造成生存条件丧失、物种消灭。另外,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操作转变了各类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影响了鱼类的饮食与产卵等。

1.2 河道形态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1)河道治理对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影响。一般而言,河道治理工程主要从下列方面对河道形态产生影响:首先,固化边岸、渠化河流,对河流基本的演变趋势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借助该工程控导河流,会影响到上下游的河势变动;此外,河道整治工程简单的几何化断面设计,严重限制了冲击河流的横断面的调整。

(2)生境异质性弱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河道的整治过程中,河流纵坡逐渐变缓、回流较为复杂、一些河岸出现硬化现象,护滩工程令洪水漫滩效应下降,探槽水沙交换不便。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河流整治工程令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减少,从而对整个河流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比如说,护滩工程的建设令水生植物生长区域不断缩减,土地中微生物的种类不断下降,边坡硬化现象令鱼类的进食、产卵环境更为恶劣。

2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探析

(1)进行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和工程规划。只有在全面掌握了河流系统内在规律、河床演变趋势、河流环境特征等的前提下,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的规划和设计河道整治工程。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对河道的治理也就是对河道自然演进的干扰,并且应当是合理的。河道的不合理治理尤其是完全渠化,是不正确、不可取的。所以,需要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扩展河流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河道治理的规划阶段,整体的布局应当综合考虑河流的自然形态及演变趋势,更好地满足河势构建,尤其是重视对河流的宏观管理。在部分河段不仅应考虑到实际的治理需要,也应当注意防范对航道平面形态及断面特点的不合理变动,借助点线面的相互呼应,对河道边界进行局部整改,最终构建起对河流干涉程度最低的整治机制;与此同时,在生境敏感地带,应尤其注重对整治工程地点、规模及选材等方面的问题。

(2)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在秉持生态和谐观的前提下开展河道治理作业,有助于推进河道整治进程、保护生态环境。举个例子,某地区河流相邻城市河段原有工程是单纯的防洪堤,控导机制不够健全、标准不高,滩槽淤积变小,滩地周围全都变为了沙荒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根据研究资料表明,这一地区生态系统再恢复能力不好,生态弹性指数只有39。现阶段,在选取防洪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融合的手段进行堤防治理工程建设,选取透水性更强的生态型护坡材料,同时积极改善滩地条件,大力修葺不妨碍泄洪的绿道,这些均为河道治理带来了有益借鉴。

(3)大力运用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材料。在河道整治过程当中,原有的工程材料常常是危害河流生态环境的最根本因素,所选取的混凝土、浆砌石块等材质导致了严重的河道渠化,并且妨碍了水土交换,进一步造成了河流自净化能力的下降,最终引起了生态失衡。此外,在河道整治工程中选取的刚性、半刚性架构由于无法满足地基的非均匀沉降、整w性缺失等特性,从而引发了结构紊乱、工程事故频发。在此前提下,我们应当选取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比如说生态护坡,对河流和周围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及维持将会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为减少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合理科学规划治理工程、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河道工程、选取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材料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河流治理工程篇8

关键词 河道整治;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影响;整治工程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18-02

随着国家水利建设的日新月异,河道整治、航道疏浚工程也在迅速发展。认识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满足生态需求的治河理念,探寻新型生态工程材料,对于建立河流与人类新型和谐关系十分重要。董哲仁等[1]对洪水涨落的生态效应进行过探讨;徐 江等[2]研究了山区河流阶梯――深潭的发育及其生态影响;张 根等[3]分析了堤岸工程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赵银军等[4]通过对河流地貌多样性的研究,提出了修复方法。笔者在分析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法。

1 河流生态环境概述

任何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存在都必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生境,也就是支持生物生存的非生物环境;二是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河流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必须具备相同的组成结构。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反映在河流形态多样性、生境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上。人类为各种目的修建在河流上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边界产生直接影响。工程对水流、泥沙的控导作用,对河床演变产生影响的同时,会造成对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干扰,增加了对河流水道内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阻碍,进而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2]。

1.1 河床边界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生态系统是动水生态系统,它与周围陆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域与陆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系统间复杂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传导,它们的交汇面(河床)是2种不同生存环境相互影响与交流的区域,河床边界附近生存环境优于单一的陆域或水域环境,异质性较高,生物群落更为丰富。在水陆连接处栖息着水禽、鱼类、两栖动物和迁徙鸟类等,生长着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等[3-4]。

汛期洪水的漫滩效应对于滩地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当洪水来临时主槽水位上升,洪水携带大量溶解质或悬浮物等有机、无机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鱼类等漫流进入河滩;淹没区范围内的植物茎叶、种子和果实以及昆虫便成为进滩鱼类的食物,而在浅滩的鱼类又成为水鸟和一些陆生、两栖生物的食物。陆地上的植物根茎和残枝落叶被微生物和藻类分解,微生物则又被幼鱼和小型水生动物进食。洪水退去后,水体中携带的泥沙和腐殖质成为洪泛区陆域植物的养料,滩区水流又携带大量陆生生物腐殖质回归主槽。洪水的涨落类似风向标,具有信息流功能。鸟类迁徙、鱼类洄游与产卵、水生动物和陆生生物的繁殖、迁徙动物的行为特征,大都与洪水涨落有关。一些洪泛区植物的种子传播与发芽都依赖自由漫滩洪水,洪水上涨时种子顺流传播,洪水回落时种子落淤萌芽。

1.2 河流形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1.2.1 河道纵向形态对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影响。河道蜿蜒是一般冲积性河流的基本属性,蜿蜒曲折的河流为河流中的生物生存、非生命物质的时空转换提供了基本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河流的平面形态按“趋弯取直趋弯”进行周期性演变。河流的蜿蜒使得河道内产生急流、缓流、环流等多种水流现象,不同流态的交汇又形成旋涡、跌水等复杂流态,这些复杂流态促进了紊动水体中各种物质在平面与垂向上的传递、交换。落入水面的落叶、鸟类和鱼类的排泄物等有机物从上层水体进入下层水体并被微生物分解;床面经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则由下层被带入上层水体,被浮游生物等利用,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通提供“养分”。

1.2.2 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天然弯曲河道一般表现为浅滩与深槽交替分布。浅滩洪冲枯淤,是河道调整纵比降的节点,深槽则能消耗水能,维护水道,保护河床。浅滩水体光照充分、含氧量高,适合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是鸟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深槽则是有机物的储存区与分解区,大量腐殖质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深水不但为鱼类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同时因沿水深方向上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明显差异,使得其动植物群落多样化。

2 河流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1 护岸护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稳定河道边界修建的护岸工程以及为保护滩地修建的护滩工程,通常采用抗冲的刚性材料连续固化河道边岸,一方面改变了原有边界的物理性状,破坏了原有的生境条件,另一方面部分阻断了原有河流水体与河床土体的联系,阻隔了河流与陆地。为了保护滩地修建的生产堤,则会妨碍洪水的自然漫滩,阻隔漫滩洪水主要的物质交换通道,大大削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作用。天然河床一般由砾石、卵石、沙土和黏土等构成,其不仅具有透水性与周边水系联通,而且粗细不同的泥沙组成为微生物、小型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的硬化处理,减弱了河床的过水性与多孔性,阻断了河流对地下水的纵向补充及对周边湿地、沼泽和土壤的横向扩展。因此,河床硬化处理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因丧失生存条件而使物种消失。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

2.2 河道形态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2.1 河道整治对河流纵向和横断面形态的影响。河道整治工程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影响河道形态:一是固化边岸、渠化河流,影响河流自然“趋弯取直趋弯”的演变趋势;二是通过整治工程控导水流,影响工程上下游的河势变化;三是治理工程简约的几何化断面设计约束了冲积河流的河道横断面的自然调整。一般护岸、护滩工程采用铺设块石、混凝土块等抗冲耐蚀的材料,破坏了河流趋弯取直的自然演变趋势;有时从航运安全考虑,通过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化,有些裁弯取直整治工程则让河段趋直,大大改变河流纵向形态与坡度,限制了河流蜿蜒的这一基本特性。同时河流流态单一,急流、回流和涌浪等复杂流态不复存在,大大减弱了水体与空气的交换,削弱了水体内各种物质的时空交换。在航道整治工程中,为了改善通航条件,往往将河床断面改造成规则几何形式(如梯形)。为了改善流态,对有些深潭进行抛石处理,对碍航的浅滩进行开挖疏浚。经硬化处理后河床形态单一,虽然满足了通航要求,而河流生境多样性则遭到破坏;同时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也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以及迁徙鸟类的亲水环境。

2.2.2 河流生境异质性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河道治理工程中,河流纵坡趋缓,复杂回流、涡旋与急缓流交汇大大减弱,部分河岸硬化,护滩工程使洪水漫滩效应降低,滩槽水沙交换受到阻碍。实测资料表明,河流治理工程使得河流生境多样性降低,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护滩工程使水生植物生长区域减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大大减少,边坡硬化使鱼类产卵条件恶化,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甚至消失。经治理后河流中的物质交流与能量转换只在水域小范围内进行,而较难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使得河流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大大降低,生物链变得比较脆弱,一旦其某一环节断裂,则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

3 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整治理念与方法

3.1 适度的河道整治与合理的工程规划

流域承接雨雪,孕育了河流;河流则为流域带来滋润万物的水体,输送水流、泥沙与各种养分,河流与流域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各地的自然地理因子、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各不相同,河流也各具特色。但所有的河流系统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河性),了解河性才能与河流系统和谐相处;了解河床演变规律及河流环境特点,才能合理规划、设计河道整治工程。河流系统具有五大特性,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河道治理应该考虑基本河性,对河道整治是对其自然演变的一种干扰,这种干扰应该是适度的。河道过度整治特别是完全的渠化,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因此,河道整治除考虑一般性的河床演变规律、人类需求外,还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与正常运转。应该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满足河流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河道整治工程规划时,整治工程的布局要考虑河流的自然形态与演变规律,顺应河势布设工程,特别是注意对河流的宏观控制。在局部河段既要考虑整治需求,又要避免对河道平面形态和断面特性的过大改变,合理调整河道局部边界,通过点、线、面的呼应,形成对河流干涉度最小的有效治理工程体系;在河流生境敏感区,特别注意在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考虑整治工程的位置、规模与整治工程材料的使用。

3.2 建设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

基于生态和谐新理念进行河道整治,可以兼顾河道治理与维护生态环境。例如新疆某河流毗邻城市河段原有河道整治工程为单纯防洪堤,控导工程体系不完善、标准低,河槽淤积萎缩,河滩成了到处是污水、垃圾的沙荒地,生态环境恶劣。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再恢复能力比较差,生态弹性度指数仅为21.74。近年来,采用防洪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堤防治理工程建设,修建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高标准堤防,按设计洪水治导线进行堤防布置、建设与整治,险工段采用丁坝、块石护坡及铅丝石笼护根,一般堤段采用透水生态型护坡,迎水坡种草为主,背水坡种植灌木为主,美化了城市滨河环境,为改造滩区荒地,建立了湿地保护区,分区种植林草,改善滩区环境,还沿主槽修建不妨碍行洪的绿道,为河流综合整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3 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

在河流治理中,传统工程材料往往是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所使用的混凝土、浆砌块石等材料硬质渠化河道,阻断了水土交换,以致丧失河流的自净功能,破坏生态平衡;同时所采用的刚性与半刚性整治工程结构因不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整体性不足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工程失事。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例如生态护坡,对于河流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 加筋麦克垫。目前常用的加筋麦克垫是一种新的整治工程护坡材料,由以聚丙烯为原料、孔隙率达到90%的护垫和高强度钢丝网格构成。这种护坡材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具有与自然河岸类似的糙率,可以不改变河流原有阻力条件与流态。在铺设具有抗侵蚀性的护垫后,可以保护土地表面免遭雨水侵蚀,利于土壤落淤,同时保护草粒免受冲刷流失,吸收热能,增加地湿,促进植物生长。护坡植物生长起来后,有植物根系和护垫、钢丝网格的复合保护层,可以进一步提高岸坡防冲能力。这种生态护坡可以获得与混凝土护坡、浆砌块石挡墙相同甚至更优的护岸作用,同时维持了河岸自然面貌。材料的多孔隙结构依然使水土间物质交换、能量转换顺畅,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畅通,同时为工程竣工后植被的恢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维持了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为水生、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庇护所和食物来源。

3.3.2 植生护垫及格宾网笼防护材料。植生护垫是一种面积大而厚度小的结构,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构成,又称雷诺护垫,由间隔1 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并由一定尺寸的石料填充。格宾网则是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制成的矩形网笼,并用石料填充;面板边缘采用更粗的钢丝,并用间隔1 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还有由双绞合钢丝网编制的网袋结构。雷诺护垫结合格宾网的生态护坡一方面具有强生态恢复能力,一方面有较好的抗冲稳定性,其容许流速范围为3~6 m/s。它们主要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边岸保护,防止河岸冲刷,适当控制河势,稳定航道;其填充、安装简单,易于水下施工。

3.3.3 生态整治工程材料的特点。

(1)柔韧性与整体性。材料的网状柔性结构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尤其在需要抗冻胀、抗地震的地区更具优势。采用双绞合、多缠绕结合的钢筋网状结构强度高,相邻单元又绞合形成一个整体,即便出现个别钢丝断裂情况,也不会影响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环境亲和性。具有多孔结构的新型生态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有利于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物质交换,材料的多孔隙结构有利于促进亲水性灌木及树木的生长,植被的恢复能更好地改善周边环境。边界阻力作用类似天然河流,有利于维护原有动植物群落的生存。

(3)施工便捷且经济。材料结构独立,便于机械化操作,网状结构有利于水下施工;除钢材外,其他材料如石料等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在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使用这种新型材料,节约费用10%,而且基本不需要后期维护费用。

4 结语

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良好的生境与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传统河道整治工程虽然稳定了河势、航道,防止了洪水泛滥,但因对河道治理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方面的认识不足,且受传统工程材料的局限,所以影响了河流生境,对生态系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基于生态和谐理念的河道整治必须建立在了解河性、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河道整治。在河流生境敏感区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同时整治工程尽量采用生态工程材料。新型生态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能力、良好的柔性及整体性。要达到最好的工程和生态治理效益,需要进行既能满足河道治理标准又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工程规划设计,选择适宜的新型生态工程材料。

5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张晶.洪水脉冲的生态效应[J].水利学报,2009,40(3):281-288.

[2] 徐江,王兆印.山区河流阶梯―深潭的发育及其稳定河床的作用[J].泥沙研究,2003(5):21-27.

河流治理工程篇9

论文关键词:河道治理 全流域综合规划 生物防护 辽宁省

论文摘要:在评价辽宁省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河道防洪工程建设从以单一防洪的目标向多目标建设思路的转变.达到河流治理模式与河流系统的整体格局相协调,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理念,并概括总结了辽宁省河道治理的几种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河道治理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最近一次发生在2005年的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63亿元。因此,解决好辽河流域的防洪伺题,是保证辽宁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辽宁省河道防洪与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江大河道按照流域综合规划,坚持每一个5年计划综合整治一条大河,使辽河流域整体防洪达到设计标准;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探讨出生物防护为主的新模式;城市防洪从单纯以防洪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渐走向人水和谐的治理模式。

1国内外河流治理进程

1.1国外河流治理进程

国外对河流实施以河流防洪为主的单一目标管理,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通过建设大坝堤防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但这样做改变了河道原有特性,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国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1.2国内河流治理进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河道整治建设也经过了一个单一的防洪为主的时期,由于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生态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视。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改善和治理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问。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缺乏工程实践。

2大江大河治理模式

2.1辽宁省防汛工程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50年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设,已修建各级江河堤防18729km,大中小水库926座,各类排水闸站1910座,有效提高了全省的防洪减灾能力。“七五”期间,对辽河干流福德店至盘山闸河段进行系统整治,共整修干支流堤防875km,完成堤防土方9156.7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3.71亿元。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2005年,辽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石佛寺水库一期建成,使辽河石佛寺水库以下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对太子河辽阳铁路桥至三叉河、浑河大辽河整治和绕阳河沈山铁路桥下进行综合整治,使其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加上太子河干支流上观音阁、菠窝、汤河、大伙房和闹德海水库等控制性骨干工程,辽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上拦下排、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横向比较,在全国各大流域中,辽宁省农村堤防的防洪标准是比较高的。

2.2辽宁省大江大河治理模式探讨

辽宁省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立足于流域综合治理的层面上,以流域为整体进行规划治理。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全面规划,全面治理;大江大河上修建控制性骨干工程,坚持每5年全面整治一条河流使其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与水库建设相互协调,在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进行河库联合调度,使整个流域达到整体防洪的模式。在2005年抗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辽宁省在总结多年防洪调度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2005年汛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短期预报调度、及时滚动修正、汛限动态控制、库堤联合调度”的防洪调度新方法,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用以河库联合为基础的防洪预报调度。经分析计算,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辽河流域“2005.08”暴雨洪水中防洪效益达605.63亿元其中,防洪直接效益为457.87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47.78亿元。应用“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产生的防洪效益为67.72亿元。其中,工程化调度条件下产生的防洪为直接效益为21.1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46.60亿元辽宁省应用河库联合防洪调度新方法——“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的成功,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3.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辽宁省在河长16500kin的中小河流上共修建堤防约7500kni,但由于需要治理的河流太多,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世纪70-80年代,岫岩、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3.2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研究

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20世纪70--’80年代。科技人员在凤城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枫杨,堤后栽植杨树的一种冶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1992年,以枫杨为主的生物防护工程技术,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

河流治理工程篇10

关键词:河流;航道整治;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07

我国的河流、湖泊众多,海岸线叫长,航运资源丰富,我国古代王朝就非常重视水运建设,但是随着泥沙的冲刷,河床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受人类控制的河流有时候发生巨大洪水,有时候干涸缺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河流航道整治工程就是对河床形态进行改变来减小河流的消极影响,发挥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

1 河流航道整治工程

河流航道整治工程从古到今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禹治水时就提出治理河流要遵循顺水之性,因势利导。在公元1565年,潘季驯就提出了“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整治原则。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我国的很多河流上都进行了航道整治工程,改善了内河航用的条件,促进了我国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河流整治工程是在河床上修筑专门的整治建筑物或其他工程措施,引导水流向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和船运航行的方向的工程措施。航道整治以稳定船槽、增加航道水深、拓宽航道宽度和改善险滩为主要任务。航道整治工程应遵循河床演变的规律和河流动力学原理,统筹兼顾,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河科学合理的规划;整治工程还应根据不同的河流形势和特性,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比如,在整治山区河流航道时,应该对不利于船只航行的河槽形态进行修整,改善水流的条件,对于要对平原河流航道进行整治时,由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则适合修筑建筑物来进行整治;最后,还应考虑工程对环境是否造成影响,将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河流航道整治线的设计对河流航道整治工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河流航道整治线的设计存在问题,就会对航道工程的施工环节或航道整治的作用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河流航道整治线的设计很重要。但是,我国对于航道整治线的设计还不是很成熟,其中还存在一些设计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 河流航道整治线设计的问题

2.1 航道整治线布置应遵循的原则问题

河流航道整治线是指整治水位时由主导河岸和整治建筑物控制的新的河道的平面轮廓线。河流航道工程整治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问题,在布置整治线时,整治线的起点与终点应该以稳定深槽的主导河作为依托,整治线一般要通过浅滩上的最大流速区,浅滩是冲击河流中十分普遍的河床形态,也经常是河流船运通航受阻的主要原因。整治线通过浅滩的最大流速区,有利于船只通行,将浅滩水流区的水由阻力变为推动船通行的动力,为船只的航行提供很好的条件,减少河流对两岸居民不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不要在有支流或溪沟汇入的口门布置整治线,应把整治线布置在江心或河流的对岸。在设计整治线时,要全面考虑河流两岸的工业农业发展是否受到影响,是否有利于两岸的工农业发展。其次,整治线的设计要考虑是否满足河流的防洪要求,当洪水来临时,往往淹没两岸居民的房屋和田地,对我国居民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整治线的设计要与工程的其他环节相适应,尽量增大整治建筑物对洪水的阻挡能力;最后,考虑是否对防护大堤造成影响,整治线的弯顶不适宜太靠近堤防。防护大堤是防洪的重要方法,整治线的设计既要满足防洪的要求还要达到对河流航道的整治功能。

2.2 河流航道整治线的宽度问题

整治线宽度是指河流整治水位时设计的新河槽的河面宽度。河流航道的整治线宽度要结合指定河流的具体情况计算设计来确定,整治线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如果整治线过于宽,则会导致束水作用不明显,航道整治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如果整治线太窄就会对河流的局部造成过度的冲刷,河流中的泥沙往河流的下游冲击,引起下游河段泥沙淤积,或者使河流的水流速度太大,使通航船的航行条件恶化,不利于船的通行。整治线宽度的确定经常用经验法、理论计算方法和流诉控制法这三种方法。用经验法确定整治线宽度是指先寻找与被整治的浅滩具有相似的水文、泥沙和地质条件的优良河段,然后测量被整治浅滩的水面宽、航道边缘睡神和平均水深等数据,算出和优良河段相似的河流弯曲半径。理论计算方法有水力学计算方法和输沙平衡方法两种。但是,由于整治线宽度的推导公式过程中的某些假定和简化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整治线宽度先用理论公式计算,外与本河流的整治经验核验,在没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确定宽度。第三种方法即流速控制法,决定泥沙运动的关键因素是水流流速,所以航道整治线的设计要考虑通过控制各级流量下的流速来实现整治目的。对于整治水位的计算,床沙Vc药小于主流范围得垂线平均流速而且还要小于航行允许的流速,对于设计水位的计算,Vh要小于主流范围的垂线平均流速并小于床沙Vc。整治线宽度对于河流航道工程的质量和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谨小慎微,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和思考方法再结合实际经验来确定。

2.3 整治线的平面布置问题

河流航道整治线的基本走向是尽量依托稳定深槽的主导河岸,整治线与水流方向的交角不能过大,要基本保持一致,即整治线顺着水流方向布置最为合理。如果整治线与水流方向的交角较大,整治线就应该离开汛期淤积的凹岸,整治线的过渡段最好设计成S型。

河流航道整治线平面设计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在河流的上、下深槽确定主导河岸的位置,随后绘制枯水水流动力轴线,越过转向的起讫点,沿着前面确定好的主导河岸做出圆弧线,根据B2平行汇出河流对岸的圆弧线,然后用直线在过渡段将上、下圆弧线连接起来,测量检验直线段的长度L,否则调整弯曲半径R使其满足既定的要求。

3 结语

这是笔者结合自己在河流航道工程方面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于整治线的设计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供各位同行们参考借鉴。河流航道整治工程不仅使航道获得长时间的稳定和通航,而且能减少河流对两岸居民的不利影响。航道整治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蒋忠绥.平原河流航道整治线设计的几个问题[J].水运工程,1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