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计划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49

防治水计划

防治水计划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防洪治涝;设计

雨水天气,低洼地区会产生渍水,甚至被淹没,从而出现洪涝。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洪涝灾害也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造成工程结构的破坏,影响其正常使用。因而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工作人员应重视洪涝灾害的控制问题,加强防洪治涝设计,明确规划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确保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水利工程规划中防洪治涝设计的原则

(1)从整体性出发。水利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基于整体角度考虑,将综合利益置于首位。在防洪治涝设计中,工作人员应注重上下游和两岸的灾害抵御,在整体上考虑防洪治涝问题。规划人员要优先明确防洪治涝的整体任务,即对洪水的抵御和疏导[1]。以此为出发点,明确工程设计的重点。同时,工程建设要注重轻重缓急,特别关注重点要素,包括名胜古迹、交通枢纽、农田等,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对这些要素的保护,进行优先考虑。(2)结合相应的防洪措施。防洪治涝的工程项目规模较大,需要占据较大面积的土地,耗费较高的成本。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非工程处理措施,能够以较少的人力与物力投资降低洪涝损失。这种措施是水利工程防洪治涝设计的要点之一[2]。例如,国家规范水利工程人员技术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现代化防汛指挥系统等,都是此类措施之一。规划人员要将这些非工程处理措施应用到防洪治涝设计中,全面提高规划效率。(3)有效利用水资源。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较大,但是洪涝过程中的水资源也可以被有效利用,对损失进行弥补。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形地势复杂且差异性较大,导致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洪涝地区的水资源可以被引至水资源缺乏地区,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3]。因而,防洪治涝设计要与水资源分配结合起来,在易出现洪涝的地区强化洪水疏导工程建设,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兴建水库,实现储水。在防洪治涝设计中融入水资源配置思路,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理办法,降低成本,提高防洪治涝设计的有效性。

2水利工程规划中防洪治涝设计的对策

(1)细化调研。对于洪涝的高发地点,规划人员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工作。首先要通过网络、书籍、走访等形式了解现场的基本信息,包括地形、地势、水文、气象等特点,根据资料分析可能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4]。其次,要根据历史信息掌握该地点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并分析原因,了解当时的解决方法,结合环境及现实条件的变化,研究制定新的防洪治涝方案。另外,除了施工地实际情况的调研,还应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居民实际需求,使得水利工程迎合民众需要,降低人为因素干扰。(2)制定标准。调研后,工作人员要对防洪治涝设计方案进行意见征集,制定标准。明确设计标准有利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使之更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针对该区域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工作人员要进行保护区的划分,明确保护区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和发生几率,进而开展综合分析,详细制定防洪治涝设计标准,使得防治标准更加符合建设区域的实际,优化防洪治涝效果。(3)构建防治体系。调研和防治标准完成后,规划人员要建设防洪治涝的综合治理系统,使设计成为体系。防洪治涝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规划人员系统地把握。防治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以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设计、建设等各部门的需求进行全面把握,分析防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建设起完善的防洪治涝体系。在决定最终方案之前,要进行工程质量评估,必要时可适当牺牲局部利益,以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确保防治效果最优。(4)进行效益评估。水利工程建设的本质属性是环境工程,其作用指向抵御洪灾,保证生存环境质量。水利工程在防洪治涝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移民安置、垃圾处理等,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较大。因而,防洪治涝设计中要进行适时地环境评估,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5]。另外,规划人员应对年均效益进行估算,以便反应防洪治涝的效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结合历史数据,对典型洪水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判断经济发展与洪灾损失之间关系,将计算结果纳入防洪治涝效益的体系中。(5)编写报告。防洪治涝设计最终要以报告形式呈现。规划人员要在报告中阐释工程建设及投资、流域自然情况、历史洪灾分析、移民安置、水文资料分析、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社会经济情况、非工程措施等内容。规划人员要确保报告的完整性,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写。同时,编制设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性,规划人员要确保数据信息真实有效,对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高报告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报告编制完成后需接受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审核,并进行质量检测,判断设计报告的可行性,审核通过方可投入使用,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指导文件,以防洪治涝设计提升水利工程的功能性。

防治水计划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规划

1 水土持生态建设规划类型

1.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类型

水土保持规划可分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他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专业规划;工作层面上分,有全国性或大区域(流域)、地方性或中大区域(流域)。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全国性或大区域大江大河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等。一般由国家批准。此类规划可根据形势的发展做相应的修订。

(2)全国性或大区域大江大河专项规划。全国水土流失预防监督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规划、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规划等。一般也应由国家或部门批准。此类规划多作为国家近期实施的规划,与项目立项有密切关系。

(3)省(区)、市(地、自治州)、县(旗、自治县)级或中大区域大江大河支流(一般面积在2000km2 以上)综合规划或专项规划。如省(市、县)级或某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治沟骨干工程专项规划、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等。此类规划一般由省(市、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涉及跨省或流域的由国家批准。

(4)国家大型综合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专业规划。如全国生态建设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林业规划、饮水安全保障规划中有关水土保持专业方面的规划,可能占一个篇章,有时也作为单独的附件。经国家批准后作为某一规划的组成部分,有时也可以单独立项。

1.2 规划阶段的规划深度和重点

(1)规划期与规划水平年

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的规定:省级以上规划期为10~20 年,地、县级为5~10 年。规划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规划期一般宜与国民经济规划一致。如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的近期时段为2006~2010 年,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期一致。现状水平年:调查资料的年限,一般为2~3 年,最好为1~2 年。规划水平年:即达到预期效果的年份,分为近期水平年和远期水平年。近期水平年为5~10 年,远期水平年为10~20 年。

(2)规划深度与重点

    规划阶段应对规划区域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估算规划实施所需的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规划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和论证水土流失防治方向、任务及目标,提出各类型区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方案和主要防治措施,作实施方案比选,提出优先实施的项目和排序等。

1.3 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与重点

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划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简化。以下仍按一般设计阶段划分分述。

(1)项目建议书阶段

1)设计水平年

项目建议书是根据规划中确定近期实施的项目,建设期不超过5~10 年,设计水平年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需要进行较为长期建设的项目,可分期编制项目建议书,并确定现状水平年、近期设计水平年和远期设计水平年。

(2)可行性研究阶段

1)设计水平年

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应与项目建议书基本保持一致,建设期一般不超过10 年,设计水平年亦应与项目建议书保持一致。

2)设计深度和重点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设计,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确定项目建设任务;确定建设目标和规模,选定项目区,明确重点建设小流域(或片区),对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应明确建设规模。明确现状水平年和设计水平年,查明并分析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基本建设条件;水土保持单项工程涉及工程地质问题的,应查明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3)初步设计阶段

1)设计水平年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在很多情况下与施工图设计合并,且是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确定各条小流域或小片区(相当于小流域)、单项工程做出的具体设计,一般能够指导施工。因此,设计水平年应根据小流域治理进度安排情况确定。每条小流域或每个项目建设期大都不超过5 年。

2)设计深度和重点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工作范围由可行性研究的区域范围细化到具体的小流域,建设目标要量化,防治方案、总体布局、措施配置要落实到地块(小班、工点)。初步设计的重点是各项措施的典型设计、单项设计和专项设计,并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含分年实施进度)、项目组织管理,核定投资概算等。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图和总体布置1 图的精度,一般在农区图的比例尺为1∶5 000~1∶10 000,在林区图的比例尺为1∶25 000,在牧业(风沙草原区)图的比例尺为1∶50000~1∶100 000。对治沟骨干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等应按水利工程设计深度要求进行设计。

(4)施工图设计阶段

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设计规范尚在制定过程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施工图设计相当于林业部门的作业设计。治沟骨干工程、小型蓄水工程等施工图设计可参照水利工程施工图设计规范。个别水土保持项目涉及园林的可参照园林设计规范执行。

2 开发建设项目

2.1 阶段划分、设计深度与设计水平年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开发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有水土保持章节。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或项目核准前)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达到可行性研究深度,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有水土保持章节。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工程的初步设计应有水土保持篇章。施工图阶段应进行水土保持施工图设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应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设计水平年因植物措施滞后,一般比主体工程建设完工时间推后一年。

2.2 各阶段设计深度和重 点

(1)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阶段应简要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环境状况,预防监督与治理状况;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初步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要求,初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及总体布局,提出下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的原则和依据,估算水土保持投资。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水土保持设计重点是:通过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的各种比选方案进行水土流失影响分析评估,初步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提出对项目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移民占地规划等的水土保持初步要求;初步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初步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总体布局;初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与布置,并进行典型设计分析,合理估算工程量,估算水土保持投资,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水土保持建议。

(2)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开展相应深度的勘测与调查以及必要的试验研究;从水土保持角度论证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制约因素;对主体工程的选址(线)、总体布置、施工组织、施工工艺等比选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对主体工程提出优化设计要求和推荐意见。

本阶段水土保持设计重点是: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的方案比选、总体布置、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水土保持评价,进行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论,提出水土保持要求与建议;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计算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貌植被的面积、弃土弃渣(石)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预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危害以及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新增水土流失量;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措施体系及总体布局;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对拟定的防治措施进行典型设计,并推算各类工程的工程量;初步确定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明确与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相关联的主要问题;提出水土保持监测的初步方案和管理要求。

防治水计划篇3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城市规划设计中防灾设计的不完善是引发城市内涝灾害的因素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内涝灾害,当务之急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防范灾害风险的意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构建以科学规划为设计基础,以科学管理为重点,以法律制度为保障的城市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力争实现城市发展的标准化、生态化与智能化。

关 键 词:城市规划设计;内涝灾害;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6-0053-06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逯惠艳(196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危机管理、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吉林省城市内涝风险情景构建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317。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与管理,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减少因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多种灾害与风险。近年来,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各种“城市病”集中爆发,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风险与治理难题。其原因不乏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而影响了对灾害风险的防范,使城市内涝灾害呈现出“新常态”,并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一、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及其成因

(一)城市内涝灾害的特点

城市内涝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呈现出季节性、多发性和损害性等特点,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⒈内涝灾害的季节性。我国季风气候带具有极强不稳定性,干湿变幅较大,每年登陆7-8次的热带台风所形成的强对流天气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内涝多发生于降水较为集中的季节,并相对集中在7至9月份。短时内降水强度大,一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就会引起内涝灾害的发生。可以说每逢雨季,“到城市来看海”已不再是新闻。

⒉内涝灾害的区域性。城市内涝在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低洼区或排水不畅的区域。例如城市中的立交桥、涵洞、过街的地下通道等发生灾害的概率较高。

⒊内涝灾害的多发性。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呈现出多发趋势。据住建部的调查统计显示,仅2008年至2010年,在全国351个城市中有62%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其中,发生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1]

⒋内涝灾害的危害性。内涝灾害频发给公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轻则交通拥堵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2012年,北京“7.21”暴雨就造成了至少79人死亡,19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完善造成了城市内涝灾害增加

一般来讲,灾害风险的形成与致灾因子的破坏性、孕灾环境的危险性以及承灾体的脆弱性密切相关。可以说,城市内涝灾害是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兼而有之的复合型灾害。虽然,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内涝风险的重要因素,但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则加剧了承灾体的脆弱性与孕灾环境的危险性,是当今城市内涝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⒈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基础落后。首先,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城市复杂空间和城市安全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城市内涝等灾害因素的综合考量。如在总体规划设计初期,对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及其对城市水系统的影响考虑不足,直接的影响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扩张逐步向地势低洼地区发展,使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不断增大。其次,“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规划理念直接导致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以及排水管网布置不合理,不能与城市发展速度相匹配。再次,规划基础工作薄弱。比如我国现在通用的暴雨强度公式还是沿用30年前的标准。此外,城建规划对地形、地貌特征的忽视,也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⒉城市开发建设无视城市规划设计。“极端事件影响的严重性,不仅取决于极端事件本身,而且取决于承载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两者是灾害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2]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住宅区开发、棚户区改造、商业写字楼宇等建设项目集中开发建设,使城市暴露度增强,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形成。主要表现在: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压力日益严峻,城市原有的绿化植被、裸露地面等逐渐被钢筋混凝土、沥青砼、方砖等覆盖,造成城市道路硬化率过高,绿地植被偏少,加快了地表径流速度,扩大了流经范围,使降雨快速在城市低洼处汇集,形成内涝积水。⑵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很多原天然蓄水池、排水沟渠被填埋用作项目开发,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特质,成为城市内涝的隐患。例如长春市朝阳区某小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原来的天然排水明沟改线,造成区域内污水、雨水无法排放,经常发生内涝。同时,城市道路硬化率加大,不利于雨水的“渗透”与“滞留”。⑶工程建设不规范,引发内涝风险。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肆意破坏城市排水设施,导致发生局部区域内涝积水。例如长春市人民大街南四环经常发生积水内涝就缘于此。施工单位擅自破坏了原天然明沟,造成雨水无处排放,积返至城市道路,引发了内涝灾害,给附近的居民及过往的车辆造成了出行上的不便。

⒊排水设计系统缺乏长远规划。⑴排水管网设计陈旧,建设标准偏低。目前,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管网陈旧,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能力较弱的问题。长春市排水管渠的8.2%(约280公里)均为“日伪”时期建造的,远远超出了设计使用年限。此外,老旧的排水管渠大部分都是借鉴 “前苏联老大哥”的相关标准建设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多为1-2年,建设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变化的需求。⑵雨污合流问题是排水系统普遍存在的难题,也是国内大中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雨污合流增加了雨季排水负担,加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雨污合流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导致了城市污水量增加,管线雨水收纳和排放能力降低,增加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据统计,目前,长春市排水管渠总长度为3408公里,其中合流管渠1231公里,占比约为36.1%,并且98%的合流管渠都集中在老城区,发生内涝的风险较大。

⒋城市防涝管理系统规划设计存在问题。⑴缺少雨水调节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城市内涝的调控能力不高。雨水调节泵站在城市内涝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却普遍欠缺。比如长春市排水泵站共有24座,其中雨水提升泵站只有11座,合流泵站仅1座,还没有规划设计实际意义上的雨水调节池,在雨水蓄存、调节能力方面比较薄弱。⑵缺乏对排水系统维护的设计。既存在排水系统使用时各种垃圾进入雨水管道降低管道排水能力的问题,也存在排水系统被损坏,管网连接混乱,雨污水管混接, 雨水管道设施被截断等极易造成排水不畅的问题。

二、完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对策

根据影响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发生的因素以及当今城市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在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构建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防治体系,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内涝风险。

(一)树立防范灾害风险的意识

新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的理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变革是解决城市内涝风险的前提。

⒈增强主动预防灾害风险意识。风险是一种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或差异的可能性及不确定性,这种偏离程度被用作衡量风险大小和程度的指标。[3]风险的控制和缓解是风险防治的核心内容,避免风险生成灾害是风险防治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树立“超前防治”的理念,做到主动预防。然而,在应急管理中,风险是相对于“突发事件”而言的,它是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孕育的一种状态。一般来说,人们在专注于某项事情时往往会忽略风险,即使意识到风险也宁可相信它不会发生,后果不严重,这就是侥幸心理。由于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怀有侥幸,对事件发生的后果怀有侥幸,因而往往会使风险演变成灾害甚至灾难。有些城市从地理环境上看不属于内涝易发的城市,从历史空间考量也不属于内涝灾害常现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主汛期降雨量与常年相较变化不大,极端天气出现得不多,极易形成内涝灾害不典型的印象,造成不会发生内涝灾害的假象,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思想麻痹,忽视对风险预防。对灾害的重视不够是灾害防治中最大的问题,最有效的改进方式就是提早做好前期防灾的准备,充分认识安全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树立主动防灾的理念。

⒉将防灾理念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主要是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布局方案,很少从主动防灾的角度考虑城市防涝的要求。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城市灾害事件只是小概率事件,城市防灾规划也不能为城市本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城市内涝的多发与频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建设规划缺乏防灾减灾的规划设计密切相关。防治城市内涝灾害,仅从排水及技术方法上着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从城市最初的建设规划与布局入手,做到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结构到规划的具体落实均应主动考虑城市的防涝要求。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内涝灾害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先进的规划设计治理理念及治理技术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美国的“雨水利用控制系统”,日本的“地下蓄水池”,波兰的“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都为城市防治内涝灾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⒈有计划地进行城市基本设施改造,促进城市标准化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标准化”的议题亦越发紧迫。当然,“标准化”是关乎城市建设多维度的趋于科学化的合理预期。诸如标准社区、标准绿地、标准铁路、标准机场、标准公寓、标准市政、标准街道等等,而且每一个维度都有其具体的可参照的描述。从城市现状出发,在预防城市积水问题上应在标准市政、标准绿地、标准街道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首先,对于新建、改建工程,以重现期为五年一遇标准进行排水管渠的规划设计,逐步提升城市排水管渠建设标准,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放能力;其次,增设雨水收水口或改造雨水连接管等,以加快路面积水收纳和排放速度,缓解城市内涝压力;再次,结合道路大中修、地下管网改造等工程,有计划地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设计;第四,缓解地面硬化率。通过保护绿地与湿地,建造公园,开凿人工湖、排水沟渠设计规划等缓解地面硬化造成的排水压力。基础设施标准提升并不是城市标准化的全部,从基础设计规划入手,逐步在更高层面达到城市标准化建设要求。

⒉规划控制城市建设空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城市生态化就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20%的城市雨水利用率即可增加40亿m3的可用水,相当于全国城市10%的年总用水量。[4]雨水蓄存不仅能延缓径流形成,缓解城市排水管网压力,还有利于增加城市水资源量。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大多集中在6-9月。而雨水调节池的缺乏,雨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也是大部分城市的常态。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管理经验,我国应该在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同时充分考虑到雨水资源的潜在价值:一方面,设计开发地下空间,建造地下蓄水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减轻雨水排放压力。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绿色屋顶”——铺设在建筑屋顶上的植物层,通过植物土壤的滞留和过滤作用,既减缓了流径屋顶的雨水流速,也过滤了雨水中的金属物质,是城市生态化的很好举措。如长春市园林部门在公路绿化带及一些公共绿地上铺设透水砖(可作为临时停车场)的做法值得推广,其不但增加了雨水吸收率,而且提高了有限城市空间的利用率。

⒊规划设计城市内涝灾害防治信息平台,推进城市智能化发展。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防治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防治信息平台建设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智能化的进程。首先,规划设计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在排水口及排水管网安装水压、流速传感器及在下凹式桥洞安装水位传感器等智能化识别系统,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实时的排水信息及水位信息,为内涝灾害预防及应急救援响应等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其次,规划设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城市内涝灾害的防治不是单一部门可以应对的,日常的建设与维护就涉及建管中心、维管中心、规划局、水利局、公用局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在灾害发生后,更需要气象、公安、卫生、民政、消防等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因此,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使各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资源分配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电子广告屏、“智慧交通”平台等使公众在第一时间获知道路交通情况以及学校、小区等区域的受灾情况,以尽快采取措施或及时避让危险,避免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解决现实中部门脱离、组织协调不力等问题,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减轻政府救援工作压力。

(三)构建以科学规划为设计基础,以科学管理为重点,以法律制度为保障的城市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科学的规划设计应是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吻合,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且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也应是以公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更应是依法进行建设和管理,科学、规范、长期、稳定的规划设计。

⒈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从我国防范城市内涝的现实需要出发,城市规划需要着重强调的是:首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立足长远,能够超前引导城市建设;其次,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人”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再次,城市规划设计既要依靠专家的力量,还要有公众的参与,使规划更好地体现其延续性与动态性;第四,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要充分体现可实施性及可操作性,关注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强化战略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使其成为为防范内涝灾害的前提和保证。

⒉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强科学管理。城市的全面发展除了要有科学规划之外,还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应当在治理思维的前提下整合治理力量,首先要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组织一直是政府得力的合作伙伴。国内外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在突发灾害应对中,社会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城市内涝风险具有经常性,防治城市内涝风险成为常态时,政府就不适宜独自承担防灾的责任,而应借助社会组织的协助功能,弥补政府在人员、机构及资源占有方面的不足。目前,社会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作用发挥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防治城市内涝灾害的过程中,应着力发挥其行动迅速、动员广泛、服务专业、个性化强的优势,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志愿者招募、公众抗灾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疏散受困群众等防灾、救灾工作。其次要引导公众参与防范内涝灾害。公众是城市内涝灾害重要的承灾体,在城市内涝灾害防治过程中却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应破除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参与阻碍:一是公众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认为防灾减灾是政府的职责,与己无关;二是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象征性的参与降低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三是公众话语权被忽视,一些公众希望保留的、有利于防灾的绿地空间等逐渐在城市建设中消失;四是信息不对称,公众不了解城市内涝灾害信息以及风险区域。[5]

“治理”思维强调多元主体的话语权均等及利益协调,为公众平等参与社会监督及主动参加防灾减灾提供了保证。在城市建设中,凡是涉及到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相违背的事项都必须经过公众决策程序,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赞成的决议不能通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监督权与话语权,避免类似“蓄水池及排水沟渠被人为填埋,用于开发项目”等问题的发生。长春市规划局建立了“公示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对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在审批前进行公示,使意见和矛盾暴露在行政许可之前,有效地防止了矛盾的激化。[6]此外,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公众“主动防水”,为减轻城市排水设施压力及环境压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通过补贴、税收抵免等措施鼓励市民使用雨水桶、植树、在自家屋顶或菜园种植绿色植物等。

⒊用“法律制度”及“标准规范”保障城市内涝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的依托应以法治为基础,只有发挥法律体系的保障作用,才能有效、有序地加以落实和实施。法律标准规范为风险防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规定,要保证城市的安全,不发生或减少内涝灾害,需要做好三个“防御系统”,即排水、防涝和防洪。由此可见,防御内涝的标准和城市排水标准是不同的,三个防御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也各有所长。在一些发达国家,防治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我国法律在防治城市内涝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目前,一些地方“重地上、轻地下”以及忽视防灾基础性工作的现象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尽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详尽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运用问责手段,把城市治理与防灾做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内涝灾害治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吕宗恕,赵盼盼.170城市不设防,340城市不达标首份中国城市内涝报告:风险正在加剧[EB/OL].http:// www.infzm.com/content/ 92491,2013-07-18.

[2]中国科学报.IPCC:灾害风险管理重在降低暴露度和脆弱性[EB/OL].http://www.antpedia.com/news/77/n-209977.html,2012-04-30.

[3]Fishhoff B.,Watson S.R.,Hope C.Defining risk[J],Poliences,1984,(17):123-139.

[4]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史扬.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和制度保障[EB/OL].http://www.docin.com/p-798350992.html,2014-04-23.

防治水计划篇4

一、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的目标描述

1.1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理念及策略

在工程建设中以全面落实国家质量强国战略为目标,搭建“5321”质量通病防治管理体系,全面落实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以全面落实质量通病防治为抓手,以电网建设质量提升,促进公司发展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各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对工程建设参建单位和工程项目的日常监督、指导,严格考核评价,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在项目策划、工程设计、设备监造、施工实施、工程验收各阶段的有效落实。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编制年度基建质量管理策划方案。

在年度基建质量管理策划方案中,编制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专篇内容,明确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计划、管理目标及管理措施,要求各工程参建单位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过程中各尽其职,充分发挥五个实施主体作用。

2)业主项目部下达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

以实现工程“达标投产、创优夺旗”为目标,在工程前期组织召开工程“质量管理”策划会,指导工程参建单位开展质量通病防治策划,将质量通病防治要求细化到具体的工程项目,明确质量通病防治重点与目标,全过程考核安全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严肃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及责任追究,在施工图编制前下发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

3)设计单位开展设计质量二次策划,编制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

设计单位是质量通病防治的起点,按公司工程质量策划方案要求开展分步策划工作,在策划中明确工程设计的质量通病防治要求,根据业主项目部下发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编制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在工程设计中应落实相应的通病防治设计措施,将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积极配合质量通病防治工作。

4)施工单位开展施工质量二次策划,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是质量通病防治的关键,施工单位是质量通病防治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者,施工单位在项目开工前,组织全体人员对公司质量通病防治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充分调动起参建人员的工作热情,开展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二次策划,强化质量细节管控,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上报业主单位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依据策划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5)监理单位开展过程控制二次策划,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

根据业主项目部下发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编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

6)监造单位开展设备监造二次策划,编制质量通病防治监控措施。

设备监造单位应根据建设管理单位下发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编制《工程设备(材料)制造质量通病防治监控措施》,并将其作为《监造大纲》的附件。

7) 业主项目部审批参加单位质量通病防治策划文件。

业主项目部组织对施工单位编制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中的质量通病防治策划专篇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确保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

8)参建单位落实施工全过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做好原材料、半成品的第三方试验检测工作,未经复试或复试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不得用于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应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必须送达经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证的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测或经监理单位审核认可并报质监机构备案的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测。

9)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

首先工程各参建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自评估,查找工程建设中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优点与不足,然后由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及有关专家组对现场成品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从而持续提升基建工程施工工艺水平和工程质量水平。

10)总结提炼、持续提升

工程竣工投产后,召开质量通病防治专题会,总结经验,积极开展质量通病防治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研究与创新,提出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建议。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1)专业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在基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以质量通病防治“一清单、六手册”和“3G流动视频系统”、“标准工艺应用管理系统”两个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实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跟踪。

a)“视频管理系统”远程监控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情况

“视频管理系统”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一项新举措,实现基建管理人员通过网络视频技术随时了解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质量、施工进度、人员到岗到位的情况。“视频管理系统”由施工现场监控机、服务器、视频监控软件三部分组成,视屏监控软件可安装在台式电脑及平板电脑上,并可以控制监控机摄像头360°旋转,对现场的每一个角度进行监控。

b)采用“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通病防治的过程控制

防治水计划篇5

关键词:防洪;标准;规划

Opinions its planned flood control standard

Bai hei ti jiang・Tu er su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Kashi 844000)

Abstract: Flood water standards is the flood control facilities should have flood water (or moisture) ability to reproduce normally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floods or performance.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when the actual release of flood flood flood protection standards less than through rational use of flood control system to achieve the object of flood control flood safety. Due to historical maximum flood would be a new and greater than floods, so any flood control project can only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flood control capacity and relative safety.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objec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flood protection standards.

Keywords: flood control; standard; planning

1.防洪标准

1.1确定防洪标准的因素

防洪设计标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后使防护对象达到的防洪能力,一般以江河的某一段所能防御一定重现期的洪水表示。防洪标准的高低取决于防护对象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我国许多受洪水威胁地区人口稠密,财富集中,又常是交通枢纽地带,一旦被洪水淹没将受到巨大经济损失并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客观上要求达到的防洪标准往往很高。但防洪标准也受制于人们要求控制自燃的实际可能性,包括工程技术的难易程度,所需投入的多少等。一般来说,要求通过控制使其安全符合人们的愿望是难以做到的。进行江河治理,只能根据一定的投入,力求最大限度的适应各方面的需求,并使可能受到的损失和影响限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风险之内。防洪标准越高,需要的投入越多,承担的风险越小。相反,标准越低,投入越少,承担的风险越大。因此,采用的防洪规划中根据任务要求,结合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工程条件,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

1.2具体防洪标准

目前,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分别按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洪灾损失情况,统一规定了适当的防洪安全度,确定适度的防洪标准,以该标准相应的洪水作为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依据,此防洪标准是防护对象防御洪水能力相应的洪水标准,统一采用洪水的重现期表示,如50年一遇,100年一遇等。

为保证水库和大悲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防洪标准》有规定了校核标准,设计洪水所对应的是正常运用的洪水标准,用它来决定工程的设计洪水位,设计泄流量等。但一旦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出现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时,就到了短时期的“非常运用条件”,非常运用洪水标准所对应的洪水成为校核洪水。在非常运用洪水期,主要水工建筑物不允许破坏,但允许一些次要建筑物破坏,因此,《防洪标准》规定在进行设计时要提供两种标准的洪水情况进行设计于校核,以保证在两种运用条件下主要建筑物都不破坏。

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是指为防止某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是防洪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它是指在江河流域或某一特定区域内,着重就防止洪水灾害所专门指定的总体防洪方案,一般结合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进行,它本身可分为流域的,区域的与单项工程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属于一种战略性,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期长期的指导作用。

(1)建设控制性工程。水库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工程措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的蓄洪工程。水库具有调蓄洪水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相结合,有效库容调节河川径流,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防洪规划中,大江大河通常被利用有利地形,合理布置干支流水库,共同对一定范围内的洪水期有效地控制作用。特别是一些控制性水库,可能更多的承担着调控防洪水的任务,期防洪任务主要是针对上中油型和全流域型洪水,将消减下游防洪控制断面洪水,往往对整个流域的防洪起着决定性作用。

(2)建设堤防工程与政治江河湖泊

1)修建堤防。筑堤是平原地区为了扩大洪水河床,加大泄洪能力,病房湖两岸免受洪灾而广泛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沿河筑堤,束水行洪,可加大河道泄洪能力。这一措施对防御常与洪水较为经济,容易实行,但是,筑堤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可能使原来散落洪泛区的泥沙淤积在河道,抬高河床,恶化防洪情势。筑堤还会缩窄河槽,造成同流量相应水位的抬高,使沿河地区排涝不畅。筑堤后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如果漫堤和溃决,造成的损害会远大于洪水自然泛滥的情形,即对于超过的堤防对洪水可能带来负效应。对位于强地震区和险工险段的提放,应采取必要的防震和护险措施。

2)疏浚和整治河道,疏浚与政治河道是河流综合开发中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措施。可根据防洪,航运,供水等方面的要求及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合理进行河道的局部政治。就防洪而言,其目的是为了使河床平顺通畅,提高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并稳定河势,护滩保堤。

(3)蓄滞洪区域洪泛区划定与管理。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可划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洪泛区是指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蓄滞洪区是指在防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储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手防洪工程设施保护地区。结合区域防洪工程规划的实际情况,划定某些低洼地区为蓄滞洪区或洪泛区。尤其在平原地区依靠价高堤防,整治河道来提高江河的防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行控制调节,才能保障进行安全。

(4)治理水流失。水土保持是针对高原及山丘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而采取的根本性治山治水措施,对减少洪水灾害很有帮助。水土保持即是改变山区,丘陵区的自然和经济面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也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内容,还是治理江河,保持水利设施有效利用的关键因素。水土流失是因大规模破坏植被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严重破环现象,不仅会导致水库,湖泊,河道中下游严重淤积,降低防洪工程的作用,而且还会改变自然生态,加剧洪旱灾害发生的频次。

(5)治涝工程。形成涝灾的因素有二:

防治水计划篇6

国土整治成为焦点国土整治主要是对我们所生活和居住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全、更舒适。国土整治的内容包括:

治山:对可能威胁人类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进行治理,开展荒山绿化,保护天然林等;

治水:对江、河、湖的建库、筑堤、护坡、疏浚,提高防洪标准;

治沙:对靠近沙漠地区的农地或公用设施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沙漠延伸,减少土地沙化,增加沙漠植被等;

治坡: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沟谷开展水土保持及拦砂,防止大滑坡及泥石流的产生;

营林:从保护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阻挡风沙等目标出发,大面积植树造林;

海岸整治:保护海岸免受侵蚀,防御风浪、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创造优美的海滨环境等;

地面沉降控制:对沿海地面沉降严重地区控制开采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地下水,并通过回灌等措施,控制地面沉降。对已产生沉降地区采取排涝措施;

废矿处理:对可能造成污染的矿渣、矿坑废水进行处理,封闭危矿,对采矿塌陷区进行综合整治;

农田建设:减少农田灾害风险,确保农业丰收;

国土减灾建设:提高国土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洪水、地震等;

国土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国土的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国土整治方面还可能会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整治标准。

而98年大水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还是我国国土整治缺少总体规划,各行业各行其事;国土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导致洪水灾害放大;国土整治投入不足,防御灾害标准低。对于灾后重建,国务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32字方针。这32字方针所讲的就是针对洪水的国土整治的基本内容,讲到了山、湖、河、人四个方面。这一方针也是对过去错误行为的纠正,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迈出了主动的一步。应当说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通过98大水,人们的思想有了飞跃的提高。无论是高层的决策,还是媒体的导向都纳入了科学的轨道。为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以提高国土的安全度及生态环境质量。国土整治要尊重自然规律,使人类与自然能长期共处。

国土整治要以流域为单位

中国国土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整治从何入手呢?首先应强调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整治,大流域又可以分成若干小流域。因为流域可视为天、地、生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每一流域都保持有相对独立的天、地、生特点。

天是指该流域的天文气象条件,包括阳光、风、雨、雷电、霜、雹、宇宙射线、磁暴、星体间的引力……。地是指地表层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土壤、冰川、河流……。生是指由该流域所具有的天、地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生物群体特征。流域的生态特征是由天、地特征所决定的。而地学特征除瞬间突变外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天象特征始终不停地在变动,地学特征的变化一种是地质构造引起的突变和由于风蚀、雨淋所引起的缓慢变化。对于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人类无法控制,岩石的风化也在所难免,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水土流失现象。而水系是以流域为单位的,因此国土整治也应以流域为单位。

流域的生物圈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天、地环境,但若遇到天、地环境的异常变化将会给生物圈、包括人类在内带来一定的灾难。

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整治首先要确定整治目标,包括生态目标、环境目标、国土开发利用目标、社会经济目标等。其中还需要研究流域内的国土人口承载力。

国土整治的首要课题是如何搞好流域内的水土平衡。即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调控,使需水的地理范围内都能实现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近代交通、经济条件的进步,流域已由过去较封闭的状态变为开放状态。因此在制定国土整治计划时虽然强调以流域为单位,但也应当将流域视为开放系统,充分考虑与流域有关的行政圈、经济圈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其对本流域生态、经济环境的影响。

国土整治需要综合规划国土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土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控制计划等多方面内容。过去的国土规划多从资源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协调规划,导致生态与环境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国土综合规划应当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流域生态系统保护:要针对流域的天象、地学条件的基本特点,研究本流域生态系统的变迁和现状。确定生态系统的保护目标及修复生态系统的具体计划表,对其可行性及其效益进行充分的论证。计划内容应包括山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系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村与城镇人口生态系统、海滨生态系统等。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首先要调查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时应考虑生态用水,即维持森林、草场等需水量,环境用水量,即保持一定湖泊水面蒸发,维持河道基本流量等所需水量,保持一定地下水位所需水量。在制定农业供水计划时,要考虑到水土平衡条件,避免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在制定城市供水计划时应当以形成节水社会为前提。

流域水土流失控制:对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进行调查,对泥石流多发地区、坡地耕种区、风蚀和水蚀严重的地区要制定相应的整治计划。增大流域内对降雨的调蓄能力,延长雨流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增加雨水的地下渗透。其中包括利用水塘、水田、洼地对雨水进行调蓄的计划等。这类水塘同时具有防洪、除涝、抗旱、养殖、环境等多方面效益。

流域内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流域内水、土资源为制约条件,根据本流域内资源、技术优势、交通、经济实力及产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包括人口承载力及人口控制计划;人居环境及消费水准;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上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生态方面的压力,如超出环境及生态保护目标所能允许的范围就需要调整人类活动计划,而且绝对不能破坏水土平衡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求得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国土安全与防灾系统建设:当天象、地学条件发生异常变化时,对人类社会及生态系统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建设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内的防灾系统,对于提高国土的安全度,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灾害性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如对森林火灾、洪水、地震、干旱、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多方面进行管理。特别是对居民点、重要公共设施要优先提高其安全度。

应当说形成国土综合整治规划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合作,如生态、地理、农业、水利、地质、经济、林业、遥感等众多学科。这样的规划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行业部门的规划,它需要由国家组成综合专家组,站在更高的层次,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土环境,重新规划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这一规划要作为国家发展的指导原则,纳入经济计划以保证实施。

在国土综合整治规划指导下的灾后重建98年洪水灾害之后,国务院提出了灾后重建的32字方针,受灾地区已开展了重建家园的建设高潮。这一方针所指明的方向是十分正确的,在长江上游以明令禁止采伐天然林,也体现了中央落实32字方针的决心。32字方针把保护自然放在首要地位,明确了调整人类活动的偏差,提高国土的安全度等原则。当前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流域的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在规划指导下保证32字方针的落实。“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相关的问题有:育林规模,育林计划,林区生态恢复,育林技术,林区管理,育林效益评估,退耕田的还林技术,退耕田的水土保持,退耕人口的生活安置,计划实施的财政保障等重大问题。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相关的问题有:平垸计划,平垸效益,平垸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能性,退田还湖后的生态变化,退田人口的生活安置,财政保障等。

“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相关的问题有:移民新镇规划,新镇建设资金筹措,移民的生活安置方案(包括就业、居住、医疗、教育、养老、文化娱乐、购物、交通等),对移民的鼓励及优惠政策,移民费用分担等。

“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相关的问题包括:干堤加固的标准,加固技术,干堤加固效益分析,河道疏浚范围,疏浚标准,河道疏浚效益评估,费用分担等。

实际上这些内容也是国土综合整治规划中应当加以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国土综合整治规划是更高层次的流域全局性规划,它要协调生态、水系、土地开发、人类活动等各方面的关系。目前灾后重建,特别是住宅安置刻不容缓。32字方针的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完成后仍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今年末受灾地区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

国土整治任重道远国土整治是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不仅要使我们这一代人能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之中,而且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生活在一个稳定或者日益改善的环境之中。由于目前生态和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就应当抓紧国土整治。但是也应当意识到国土整治任重道远,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是要持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千秋大业。尽管如此,任何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都应当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民族的繁荣昌盛担起当代的重任。

例(一)关于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

98洪水之际,两江大堤险象环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江堤防洪标准偏低。我国堤防长度约28万公里,江河干堤约6万公里。但防洪标准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有的甚至更低。灾后在中央的决策下各地都在抓紧堤防修复和建设,提出建设100年一遇,甚至200~300年一遇标准的大堤。这显然是将问题看得太简单,忽略了我国的国情。

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将江河干堤都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的实力。这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日本的14万公里的大小河流,当前的防洪标准大河为30~40年一遇,小河为5~10年一遇。其治理目标为农村段50年一遇,城市段100年一遇。目前每年投入治河的费用约50亿美元,经8个治水五年计划,达到标准的不足40%,可见其艰巨。因此,在制定江河防洪标准时应当冷静地根据我国实际状况确定。

从投资效益来看,江河防洪标准不宜过高,而且以逐步实施为适。修建堤防不是标准越高越好,修建堤防也不是要求其永远不发生泛滥。其标准要通过精细的投资效益评估来确定。一般来说标准越高的投资,其发挥作用的机会越少,大部分是处于资金积压状态。而且在丰水期后往往会进入枯水期,一次性的大量资金投入并不合理。如海河流域在1963年大水之后,于1964年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之后就出现30年枯水期,这些投入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因此明智之举应当是国家制定稳定的治河计划,逐年投入,分轻重缓急逐步提高防洪标准。这样作即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在经济上也最合理。

堤防标准的确定应由流域总体规划确定,地方不能各行其事。江河的防洪标准是上、下游相互关连的。上游标准低就意味着下游标准高,反之亦然。任何一段提高了防洪标准,其它河段的防洪标准就会降低。比如在松花江,哈尔滨市的防洪标准现状是北岸50年一遇,南岸100年一遇。但其前提是上游防洪标准极低,农村段只有10年一遇左右,因此遭遇大洪水,上游早已决堤,才能保证哈尔滨市的安全。如果上游都提高到百年以上,则哈尔滨市就难保安全了。堤防的防洪标准必须针对明确的保护对象,根据其重要性确定不同的防洪标准。例(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植被的恢复

我国森林的减少到目前状态一般是经历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为砍伐破坏的结果,因而一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要恢复也是极其困难的,也要经历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奏效。日本琵琶湖西部有十余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其森林植被在700年前营造京都时被砍光。为治理这一地区,持续了100年时间才初见成效,号称“一棵树一万美元”。而植被的恢复到形成松软的涵水层仍需很长时间,才能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功效。退耕还林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期望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其它如荒漠治理、海岸整治等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才能完成,当代人很难享受其成果,是“前人栽树,子孙乘凉”的造福后代工程。

防治水计划篇7

2021年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2021年,全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9项,其中新建4项,续建5项。

一、新建项目

1. 全福河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一期工程计划自胶济铁路至二环东路,治理长度1.6公里,建设城市中的安全绿色通廊、景观休闲带、滨河科创长廊。

2. 白云湖综合治理工程。2021-2022年,对我区白云湖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总面积0.56km2(840亩),包括围堤加宽,环湖路提升,湖区内鱼池清淤及湖内养殖场拆迁。计划总投资约7170万元。

3.历城区排水管线清淤检测与功能修复工程。工程内容包括市政排水管线排查检测、老旧管线清淤疏浚及功能修复。计划2021年完成山大北路、山大南路、花园路、益寿路、洪楼南路-闵子骞路,估算投资2000万元。

4. 历城区自备井封停及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计划2021年封停41家单位52眼井,启动非居民区二次供水改造,估算投资3000万元。

二、续建项目

1.小清河(历城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历城段工程内容包括底槽扩挖至100米、堤防加固、堤顶道路硬化、改建沙河大桥及滩头大桥、新建赵王河、友谊河2座排涝泵站等。已完成河槽扩挖9.397km,堤防加高培厚16.861km;沙河大桥、滩头大桥下部结构,赵王河、友谊河排涝泵站等。2021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总投资93611.53万元,已完成投资61367.56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32243.97万元,其中区级配套10288.69万元。

2.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济南市巨野河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12.1公里,其中干流7.4公里、支沟4.7公里,干流河道治理包括河道扩挖,修建防汛道路,新建拦水堰10座,改建桥梁7座。巨野河支沟治理起点为虞山大道,终点为入巨野河河口,治理内容包括河道扩挖,新建桥梁5座。巨野河干流7.4公里已疏挖完成,但拦河建筑物及7座桥梁还未开工,支流还未开工,安置房建设任务较重,河道工程2021年6月底前完成(安置房工程2022年底完成)。总投资114669万元,已完成投资41175.96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河道工程建设投资约25000万元。

3.历城区刘公河土河杨家河(胶济铁路至规划温梁路段)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总治理长度13.3公里,包括河道整治、截污治污、中水回用和景观绿化工程。土河、杨家河已基本完成,刘公河因轨道产业园规划及港西路交通问题进度稍慢。总投资166000万元,已完成投资85000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27000万元,其中申请地方债27000万元。

4.历城区刘公河土河杨家河(规划温梁路至高新区界段)应急度汛工程。对8.67公里河道进行扩挖,新建生产桥5座、漫水桥19座,沿河新建一侧6米宽防汛路。河道扩挖基本完工,2021年主要完成桥梁、疏浚路等工程建设。总投资24864万元,已完成投资15000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万元。

5、水质净化厂项目。董家水质净化厂正在加紧施工,计划2021年一季度通水调试。工程总投资投资37169万元(不含建设用地费用),已完成投资26018万元,2021年完成投资11151万元。彩石厂、章锦厂计划于2021年一季度开工,2021 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其石厂总投资14239万元,章锦厂总投资8258万元。唐王厂因唐王小城镇规划区尚未正式启动建设,需求相对滞后,计划将建设时间后延,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

 

防治水计划篇8

20*年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积极开展以“创新破难、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推进活动,认真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着力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农村生产生活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治水能力和执政兴水的能力,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努力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全面完成水利“*”计划,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年,我市水利工作的奋斗目标是:计划投资8.8亿元。其中,治太、城市防洪、大中型水库建设等三项重点工程计划投资4.1亿元。启动建设二轮“治太”工程,积极实施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科学编制水利“*”规划等规划前期工作,切实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继续推进水利改革,重视防汛防旱工作,提高水利科技水平,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以上工作思路,20*年水利工作的重点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大骨干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提高重点区域防洪减灾能力。

1、配套完善一轮“治太”、一期城防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工程验收。完成*船闸扩建工程、菁山和鲇鱼口水闸工程,完成导流港、旄儿港二期和长兜港二期拓浚工程,完成洛舍大闸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德清大闸上游两侧连接段工程,建设南浔横古塘拓浚工程。完成*中心城防解放港防洪堤、德清城防余英溪改道工程,续建长兴城防金陵、张家村排涝站工程。根据新修编的*市城市防洪规划,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新一轮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机制,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以整治大钱港为契机,指导帮助吴兴区启动东部新区防洪工程建设,续建新市、孝丰等重点城镇的防洪工程。加强对一轮“治太”、一期城防工程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验收工作如期完成。

2、以大中型水库建设为重点,启动二轮“治太”工程。完成老虎潭水库建设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老虎潭水库。合溪水库争取年内启动建设。全面完成泗安塘拓浚工程,实施西苕溪梅溪晓墅港整治工程,争取启动实施大钱港整治工程。凤凰水库汛前完成蓄水验收前的各项工作并开始蓄水。

3、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以水库除险加固、重要堤防、危险圩堤加固为重点开展各项防汛检查和整改督查;督促落实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山塘水库、重要堤防、城防工程等重要地段的防汛安全责任制,建立有效的防汛责任监督机制;认真编报各类工程年度控运计划;把完善各类防洪抢险工作预案列入防汛工作重点,为确保重点预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主汛前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抗洪抢险演练;建设市县区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和东西苕溪防洪一期工程远程图象监视系统,争取主汛前发挥作用。做好水文预报测报,逐步开展水质监测和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积累基础资料。争取建成水质化验中心。

(二)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能力

1、以提高水库安全度为重点,继续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努力体现水库“安全、高效、美丽”的要求。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千库保安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要求,切实加强全市千库保安工程的建设管理。根据省厅下达的建设目标,完成20座水库保安达标建设。全面完成对河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以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为目的,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积极探索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主动接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力求同步实施、整体推进。认真总结基层在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宣传积极推广。争取实施12个省立项目(其中续建项目2个),确保实施8项,改善人口8.0万人,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3、以改善城乡水环境为目标,加快实施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按照省厅和市“百千”工程要求,全年计划完成310公里清水河道建设任务。着眼于防汛保安、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市这个目标,把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与治太、城防、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和村庄整治结合起来,与圩堤建设结合起来,与淤泥制砖试点结合起来。注重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清水河道和圩堤建设投入新机制。出台市区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补助政策。继续完善以清除水葫芦为重点的水面保洁长效管理制度。

4、以启动千万亩十亿方工程为抓手,推动面上农田水利建设。按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能力,适应农业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好18万亩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抓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突出圩堤修复、加固重点,保障圩区防洪安全。

(三)加大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力度,着力提高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强化水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依法治水。结合“中国水周”、“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审批程序,加强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检查、监督管理,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特别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围堵河道等行为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调研,提出加强水域保护措施。

2、结合矿山企业综合整治工作,集中开展矿运码头专项整治。从防洪、矿山企业综合整治需要出发,将矿运码头专项整治列入20*年水政执法的一项重点工作,使整治工作在半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及时分析总结整治情况,研究制定长效管理办法。

3、加强水资源基础管理,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取水许可管理,严格实施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科学做好水资源配置。实施东部平原地下水限采、禁采计划,做好限采工作的督促检查。以省出台的用水定额为契机,分析工业生产用水现状,选择部分企业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制度。加强对水资源费价格调整政策的宣传,确保调价工作落实到位。加大水资源规费征收力度。

(四)加大规划管理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科学治水能力。

1、科学编制各项规划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市水利发展*规划》。围绕启动二轮“治太”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好列入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几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及审查工作。争取完成《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大钱港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审批立项。

2、继续推进各项水利改革。按照市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大水管体制改革力度,力争20*年全市基本完成水管单位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市直管单位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县区水管体制改革。指导帮助县区开展试点并出台水管体制实施方案。加快推行市直属水管单位管养分离步伐,已实施管养分离的工程项目,要加强对项目的合同管理。探索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革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制订政策。全面完成设计院转制工作,加快推进水利工程队转制。

3、加强水利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制,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各项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拨付使用过程的审计和监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水利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及相关执(从)业人员市场行为。切实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管,规范评标过程和评标专家管理。加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无重大伤亡事故发生。

(五)加大自身建设力度,着力提高执政兴水能力。20*年,市水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防汛防台工作成效明显,水利建设进展良好,规划管理不断加强,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水利工作任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先进单位、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确保了全市人民安全度汛

今年我市汛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雨量略少、梅雨正常、台风活跃、汛情总体平稳。虽然短时强降雨和台风对我市部分地区产生影响,但由于领导重视、准备充分、措施扎实,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汛工作。主汛前,国家防总、省政府领导先后来我市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现场检查防汛工程,3月中旬,由局领导带队组成六个检查组赴县区对重点防汛工程进行检查,及时发现了一批重点防汛隐患和问题,并督促县区和有关部门进行整改,投入856万元对25.6公里危险圩堤应急加固。在抗台期间,干部职工坚守岗位,特别是太湖沿岸遭遇“蒲公英”台风袭击后,局领导带领干部职工迅速赶赴一线,组织指挥救灾工作。强化防汛抗旱基础工作。编报完善各类重要工程年度控运计划,督促制定对河口水库等一批重点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方案,编制完成全市防汛信息系统规划,对全市水情系统进行了数据整合,开发了水情信息网站系统,制作完成我市水系模型沙盘。认真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督促落实以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全市152座小型以上水库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并将责任人名单在*日报公布,对环湖大堤、导流东大堤等重要堤防按百米一人进行落实公布。同时编制完善各项防汛预案,组织开展了抗洪抢险演练和重点工程防汛演习。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力,各方密切配合,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了全市安全度汛。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及规划工作进展顺利

(一)骨干工程建设按计划实施。东西苕溪防洪工程完成投资1.36亿元,占年计划的115%。其中,导流港拓浚及标准堤建设工程完成投资5268万元,完成水下土方疏浚100万方,标准堤建设市区段累计完成22公里;长兜港二期和环城河拓浚工程完成投资308万元,完成长兜港二期护坡、丁家港水闸工程,启动建设长兜港堤顶防汛公路和绿化工程;*船闸年计划投资417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206万元;旄儿港二期工程年计划投资34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4*万元,完成水下土方疏浚137万方、护岸工程9.1公里;开工建设菁山、鲇鱼口水闸,完成投资384万元。完成环湖大堤竣工初步验收。*中心城市防洪工程完成投资4073万元,占年计划的159%,完成了城南闸站、急水港闸站、大钱港一期拓浚工程、老年公寓段挡墙工程,解放港防洪堤已完成前期政策处理和招投标工作。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开展全市小型水库安全巡查管理督查工作;完成万方以上山塘普查工作;指导全市开展16座水库的保安达标工作,开展泗安、天子岗两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指导完成全市9项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改善人口12.5万人;完成全市20*年度12项农民饮用水工程编报工作。结合治太、城防、航道整治、圩堤加固等工程建设,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17公里,其中示范村河道整治15.6公里;拟定《市区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资金补助办法》并报市政府。督促抓好全市河道长效保洁工作,并组织开展对水葫芦集中清除活动,进一步探索长效保洁机制。出台《*市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完成5.43万亩标准田施工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了中格局圩区验收,全市20万亩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级验收。

(三)规划及前期工作扎实有效。完成《*市区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和《*市区河道整治规划》审批工作。修编完成《*市城市防洪规划》。《*市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市防汛防旱信息化建设规划》审查工作。编制完成《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大钱港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完成孝丰、新市两座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完成了老虎潭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等13项专题研究报告并通过审查批复,老虎潭水库建设工程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组织开展了水利“*”规划前期调研。

三、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工作初显成效

(一)水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完成了《*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上报等工作,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对市直水管单位进行改革试点,撤消*市河闸管理所,建立*市环湖大堤管理所、东西苕溪管理所和城市防洪管理所,由*市太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实行统一管理。积极推行工程管养分离,对中心城防5万平方米绿地养护、环湖大堤及北排工程维修养护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事业单位内部结构不断完善。为理顺事业单位内部关系,进一步明确职责、优化整合资源。根据市编委《关于调整市水利局下属事业单位的批复》精神,编制完成了《实施方案》,将原有的14家事业单位调整为6家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287名调整为110名。完成了太湖局全员聘用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完成太湖局、水文站、水政监察支队、水管处等单位内部机构设置

(三)事业单位转制稳步推进。完成水利部*培训中心改制工作。稳步推进设计院改制工作,已完成资产评估报批核准等前期工作,并将改制预案报市事改办预审。着手开展水利工程队转制前期工作。。

四、依法治水,夯实基础,水政水资源工作不断强化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水法律法规,组织参加省厅举办的水法知识竞赛。配合省、市人大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项目、收费依据等进行清理,15个行政许可项目向社会公布。开展了占用水域情况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拟定水域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二)加强水政执法和监督检查。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新开工项目、在建项目、完工待验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全面检查,对检查出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杭宣铁路复线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出台了《关于矿山企业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对原市区早期开采的55家石矿补编水保方案。开展矿运码头专项整治,对吴兴区、*经济开发区365座码头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东、西苕溪矿山码头专项整治方案。克服不着制服执法的困难,查处水事案件40起,查处率达98%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专项执法检查,全年征收水资源规费462.9万元。

(三)加强水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启动东部平原地下水限采工作,对限采区承压水井情况进行调查,编制并上报限采方案,20*年度限采区开采计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组织开展入河重点排污口普查,完成资料收集并已上报。开展《*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两项专项报告。圆满完成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

五、抓好结合,强化管理,各项工作呈现新面貌

(一)结合“三安全”,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水利建筑市场行业管理,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合同管理检查。做好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确保规范操作。开展水利专项资金检查和审计,保证了资金安全。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从严格竣工验收向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前移,保证了工程安全。

(二)结合机关效能建设,规范内部管理。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完成了局制度汇编,为确保全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文稿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公文进一步规范。精心做好上级领导来湖接待工作。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市政府联网。加强行政和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和指导,保证了资金运行安全。圆满完成市审计局对局主要领导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签订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并落实了责任制。

(三)结合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了以“党旗在我心中”为主题建党83周年系列活动。积极开展“树三观、争六好”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执政能力。组织党员干部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及两个《条例》。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成机关党总支的换届选举和事业单位支部调整工作,发展新党员6名。重视人才培养,新提拔副科以上干部6人,招聘大学生3人,有50人次参加学历、知识更新等学习培训。出台了《科及科以下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试行)》。重视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建立局纪委书记与下级谈心谈话制度和廉政谈话,全年没有发生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重视老干部、工会、妇女和共青团工作,完成了工会、水利学会换届工作,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文体娱乐和文明处室创建等活动,认真抓好联系乡村及扶贫帮困工作。重视水利宣传,建立了*水利网,全年被上级党政部门和新闻媒体录用信息报道600多篇,为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在充分肯定去年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水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防洪抗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一轮“治太”、一期城防工程建设的完成,重点区域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但平原河网地区面广量大的圩堤塌损严重、圩区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预防和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能力还很薄弱。二是依法治水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开发建设单位及少数部门领导水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占用水域、围堵河道现象难于有效遏制,水域占补平衡难于落实到位。三是水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城乡水环境与“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要求相比差距不小,水葫芦等水生物尚未彻底清除,河道清淤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河网水质不仅难于改善而且呈现出恶化态势。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长期来形成的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导致水利基础性工作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按照市委的部署,认真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新破难、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推进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发展意识。组织开展对干部职工法律、科技、管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执政兴水能力。

防治水计划篇9

关键词:三江源地区 中小河流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14-02

Explore the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in the Three Rivers area

Gao Qiang Wang Youwei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of Qinghai Province,Xining Qinghai,810000,China)

Abstract:After all these years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major rivers in the country with remarkable result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a number of reasons not to get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weak manage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is not strong, the preliminary work lag, syste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asks difficult, such as the Three Rivers region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small rivers.

Key Words:Three Rivers Area;Small Rivers;Issue;Proposal

“三江源”指的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在国内一直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流域总面积为237957 km2,多年平均总流量为1022.3 m3/s,年总径流量324.17×108 m3。在历年治理河流的工作当中,较大河流的治理一直受到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却相对滞后,目前中小河流治理的现状是工程质量较差、洪涝灾害频发、治理标准较低。中小河流具有洪水突发性强、涨势凶猛、洪峰流量大等特点,预防预测是困难的,并且发生频率高,极易引起泥石流,毁坏村庄和道路。因此,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刻不容缓,非常有必要加快中小河流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1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刻不容缓

1.1 背景资料及总体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已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列入其中。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为了加快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特别是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中央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增加建设投资,改善部分地区河道疏浚工作。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大江大河、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和大中型水利工程。

1.2 当前形势

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面临以下形势。第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突发性和频繁的极端降水事件产生了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水灾。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镇规模在河流沿岸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对中小河流防洪安全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新形势下对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提高防洪控制能力,尽快改善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以支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1.3 中小河流治理速度缓慢

防洪标准整体严重偏低是三江源地区中小河流比较明显的特点,在山区,河流普遍具有暴涨暴落、泥沙含量大、源短流急的特点,源区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工程建设时间长,年久失修,再加上人为原因,如在河道乱采乱挖,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推入河中,造成河床行洪能力萎缩,增加灾害风险,尤其是大洪水情况下,如遇普遍降雨,很可能导致洪灾,这些情况对防洪和农村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中小河流治理在三江源地区存在的问题

2.1 位置偏远,气候恶劣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海拔高、紫外线强、严重缺氧、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利是三江源地区中小河流分布的主要特点。该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部分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并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2.2 前期工作薄弱、缺乏系统规划

大部分中小河流前期治理工作相当薄弱并且缺乏系统的规划,部分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是未知的,治理任务和目标不是特别清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要求越来越高的防汛工作,初步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治理河流的需要,难以有效地引导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工作。

2.3 防洪减灾实践经验不足

在三江源地区的防洪减灾工作中,防汛工作年年进行,但大洪水的出现并没有规律可寻,时间一长,致使大家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容易导致缺乏必要的洪水防御技术和实践经验。一旦暴雨和洪水袭击,往往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洪灾的能力,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2.4 增强防洪协调能力

很多较小的河流,控制了很大面积的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影响当地的地形,部分地区产生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概率很高,干流与支流洪水相遇的可能性很大。目前防洪工程中存在重视干流建设,轻视支流建设的问题。在受到中小河流的长期侵蚀,干流防洪体系缺乏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其防洪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只有在治理好中小河流的条件下,通过控槽固滩,将河流的主槽摆动情况加以控制,才能保证干流防洪工程的安全,让其发挥最大的防洪效益。

2.5 洪涝灾害风险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

因为中小河流的监管体系不健全,目前侵占中小河流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近年来,河道乱采乱挖、围河造田的情况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河岸的安全;种植在河道行洪区内的高秆作物,降低行洪排涝能力,影响防洪;在河道边修建的公路、房屋等设施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会堵塞、抬高河床;受当地生活习惯影响,搭建在河边的临时帐篷,基本没有防御洪水的能力,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风险。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

为了克服过去缺乏全局性的考虑,现在非常有必要设计一个全面的计划,但计划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有必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工作,按照平衡、彻底、全面的管理方案,全面规划中小河流;在规划中全面阐述建设标准、治理目标、采取措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眼前和局部利益出发,改道河流,盲目开发,危害生态。规划应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中小河流的生态安全。

3.2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小河流防洪问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防洪应该是现实,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以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将最突出的问题给予优先考虑,以治理效益为最终目标。

3.3 加强宣传、加强演练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如何抵御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人员的抗洪抢险演练需要扎实有效的组织,让群众掌握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御水灾、自救互救的能力。

3.4 加强培养工作、建立高素质的水利团队

树立积极的用人机制,为吸引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大力弘扬“现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水利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培训出一支意志坚定、作风顽强、水利技术熟练的队伍,以满足新时代下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治理中小河流的工作当中,应当充分调研当地的防洪实情,以保障重点区域的防洪安全,统筹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综合中小河流和河流治理的关系,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统筹协调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有效的协调好中小河流和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防治水计划篇10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相关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加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经济的发展、人民日常生活的保证等方面。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都出现了问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加强城市的防洪排涝的工程的设计势在必行。

二.城市洪涝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以非农业人口为主要居民的地区,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十分重要。 然而,我国大中城市约90%濒临江河海洋,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洪水或风暴潮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一旦发生洪水,将淹没城市,中断交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城市排涝安全越显重要。 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是江河防洪的重点,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在保证防洪安全功能的前提下,应向多功能发展。

三.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标准定得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效益,而且关系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现行国家标准对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作了规定,以重现期作为防洪标准的表达方式,依据城市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数量来划分防洪标准的高低,若改变一个城市的防洪标准时就必须进行充分论证。

四.具体的防洪排涝的规划措施

1.顶高的设计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规定:1、2级堤防在计算出来的超高值小于2m时应按2m设计。 这一规定对处于河流入海口(感潮河段)或吹程和风速较小河段的城市,其要求有些偏高;对内地山区河流吹程和风速较大河段的城市, 其规定基本是合适的。因此,对1、2级堤防堤顶高程的确定,若是处于内地山区河流吹程和风速较大河段的城市,从安全考虑可以按规范执行;从节省投资考虑, 在计算出来的超高值小于2m应按2m设计时,堤顶可设1m高左右的防浪墙,以降低工程的造价。 而对处于河流入海口(感潮河段)或吹程和风速较小河段的城市,其超高值按计算取值,或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复同意。

2.堤防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

有江河、湖泊的城市往往存在城市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的建设关系,有时候矛盾还比较突出。在城市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中,均需正确体现法规要求。防洪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上与防洪有矛盾的,应以防洪为主。

3.河道与河口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首要的是拟定整治规划, 包括全河规划和分段规划。 规划中需密切注意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根据水文泥沙、地形、地质、河形特性与已建工程现状、河势演变规律,以及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遵循有关方针政策,提出整治方案。 河道整治的主要类型有弯曲河型的改善、汊河整治、河口潮汐河段整治。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城市河道得到了根本改变,防汛排涝系统日臻完整,水环境日趋优美。 但同时河道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防洪标准问题、水质污染问题、河道淤积问题、河道形态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河道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按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要求,高标准编制河道水环境建设规划,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从微观来说,对每一条河道具体方案的规划设计要全面、细化,尽量做到一步到位。 在正确把握水环境总体功能及区域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区域的不同河段作出具体功能定位。要充分考虑维护河道水环境的多样性,使河道水环境丰富多彩。

(二)以相关河道管理条例、城市排水规划及管理办法等为依据,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对违法、违章制止无效或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果断处置,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明确属地管理,提高巩固创建成果。不但可以明确责任的落实和检查;而且使河道的养护管理权相对集中,能够统一标准、统一时间落实到位,巩固河道养护管理各项成果;积极开展保护河道水环境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思想认识和素质,增强保护河道水环境的自觉性,促使人们改变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

4.城市排涝标准的确定

城市排涝由自排和抽排两部分构成。 自排就是堤防外江不涨水或水位低于防洪排涝闸关闸水位时,堤防保护区内设计标准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时通过防洪排涝闸自流排出堤防外;抽排则是堤防外江涨水防洪排涝闸关闸后,堤防保护区内设计标准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时通过排涝泵站抽排出堤防外。不管是自排还是抽排,排涝流量均与设计暴雨的标准、排涝区内是否有调蓄区有很大关系,设计暴雨的标准越高,排涝区的汇流量就越大,反之汇流量就越小;同一设计暴雨的标准,如果没有排涝调蓄区, 排涝区内表面硬化越多, 排涝流量就越大,反之排涝流量就越小。

一个城市如果排涝工程没规划建设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排涝调蓄区的减少,内涝就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排涝区标准的确定、调蓄区和排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城市防洪既涉及河流,又涉及城市,城市防洪工程,既是水利工程,又是城市基础设施。因此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应处理好与流域防洪、城市排涝、城市景观及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关系。

1.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

河道边的城市作为流域中的一个节点,其防洪应符合流域防洪规划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城市防洪标准应与流域规划相协调。流域规划确定修建一系列流域防洪工程,如防洪水库、大规模河道疏浚等,使流域达到规划防洪标准。近期在流域防洪工程未实施的情况下,城市防洪工程的标准可适当降低,远期流域防洪规划实施后,应达到城市防洪所确定的标准。

城市段河道过水断面及堤距不仅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还应符合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满足流域上游洪水的下泄。在兴建城市防洪堤的同时,对流域内的农村防洪堤应按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除控制防洪标准、堤顶高程外,规划开口不能封闭,必要时在农村防洪堤上建充水堰,使大洪水通过充水堰进入农田,不使城市段河道洪水位过高。

2.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 以广州为例,广东的城市多依江而建,无论是江绕城还是穿城,修建城市防洪堤都必须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防洪堤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

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太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必要时可通过垫高堤后地面高程来降低堤防高度。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都要根据流域河道的实际情况尽量少留余地,确定堤防高度。

3.城市防洪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防洪与交通的关系。城市防洪堤与城市道路结合,减少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由于一般城市靠江边的地段环境、景观都较好,江边作为休闲区,滨江路不宜太宽,不能作为城市的交通要道,否则车多势必影响江边的环境。

城市防洪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建城市防洪堤要考虑城市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最好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对城建用地紧张的城市可考虑采用房屋与防洪堤相结合的措施。

六.结束语

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经济的建设,关系着我国的长治久安。必须赋予其足够的重视,不断的尝试新的规划技术的研究,同时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争取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堤防工程设计标准》(GB50286―98)

[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JJ50―92)

[3]杨如林、邹小雄.城市堤防工程设计的体会与思考[J].湖南水利水电,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