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51:47

防治技术

防治技术范文篇1

1.1轮作倒茬

韭菜和葱蒜类蔬菜发生的病虫害相似,容易相互侵染。因此种植韭菜的菜田前茬不宜是葱、蒜类蔬菜,否则地下害虫特别是韭蛆发生严重,同时也容易使菌源累积,加重病害发生。通过倒茬、清理病株残体、深翻等措施,改变田间生长环境,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1.2合理施肥

韭菜是喜肥作物,但是若大量施用化肥会引起偏氮徒长,从而降低抗病性。因此,在施肥上应该以腐熟的有机粪肥、饼肥或生物菌肥为主,补施化肥为辅。化肥首选氮、磷、钾复合肥或蔬菜专用肥,并适量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增加商品性。值得注意的是,粪肥和饼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杀死里面的虫卵,否则,施入后反而会增加虫害的发生并易引起肥害。

1.3根际覆土

韭菜不耐涝,因此要求韭菜地畦面平整,避免根际低洼积水。在每次收割后可以在韭菜畦面覆1~2mm的细沙土,既可阻止韭蛆成虫在韭菜根际土缝中产卵,又可使韭菜“根白”高度每年增加0.5cm以上。

1.4灌水灭虫

对韭蛆发生严重的田块,露地韭菜在春、秋两季韭蛆发生时连续浇水淹没根系2~3d;拱棚韭菜分别在11月下旬和翌年3月初进行冬灌和春灌。灌水量要淹没垄背,可明显减轻韭蛆的为害。灌水时若结合用药,效果会更好。

1.5覆膜防虫

韭菜割后,伤口发出的气味最易引诱韭蛆成虫产卵,因此在韭菜刚刚收割后立即在畦面上覆盖塑料薄膜3~5d,待韭菜伤口愈合气味消失后,再揭掉薄膜,可以减轻韭蛆的发生。

2物理防治法

(1)韭菜生长期用竹签剔开韭菜根际土壤,形成干燥环境,可降低韭蛆成活率和成虫羽化率,减轻危害。也可顺垄条施或撒施草木灰225~300kg/hm2,或用铺沙法,可以保持韭菜根际土表干燥,减轻韭蛆为害,同时对防止灰霉病和疫病的发生也有显著效果。

(2)糖醋酒药液诱杀成虫。按糖、醋、酒、水和90%敌百虫晶体分别为:3∶3∶1∶10∶0.6的比例配成溶液,放置15~45盆/hm2,并随时添加,保持一定量的药液,可以有效诱杀韭蛆成虫。

(3)浸种灭菌。韭菜播种前将种子放入50~60℃的温开水中浸泡15min,或采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法

在韭菜上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进行拌种、喷雾和灌根。

3.1韭蛆的防治

(1)措施。敌百虫。在成虫盛发期,顺垄撒施2.5%的敌百虫粉剂,30~37.5kg/hm2或在上午9~11时喷洒40%的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的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也可结合覆土,把沙土中拌入敌百虫粉,制成毒土撒施。

(2)灌根。早春(3月上中旬)和晚秋(9月中下旬)进行药剂灌根防治,以下方法任选其一:用48%的乐斯本(毒死蜱)乳油7.5L/hm2,或1.1%的苦参碱粉剂30kg/hm2,或40%的辛硫磷乳油+48%乐斯本(1∶1)12L/hm2,或20%吡•辛乳油(韭保净)15L/hm2,稀释成1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对准韭菜根部灌药,然后浇水。

3.2蓟马的防治

在幼虫发生盛期,喷50%辛硫磷1000倍液,或10%吡虫啉4000倍液,或3%啶虫脒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1500~2500倍液。

3.3灰霉病防治

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后产生白点、干尖或湿腐。白点型和干尖型发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成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或梭形,互相汇合成斑块,致半叶或全叶枯焦。湿腐型发生在田间湿度大时,叶上不产生白点,枯叶表面密生灰绿色绒毛状霉,伴有霉味。

该病的防治在阴雨较多时可用6.5%的万霉灵粉尘剂,

15kg/hm2,7d喷1次。晴天时用40%的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或6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7d喷1次,连喷2~3次。

3.4疫病防治

防治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草履蚧;生活习性;防治技术

草履蚧寄主植物非常广泛,有杨树、泡桐、广玉兰、罗汉松、花桃、柳、悬铃木、枫杨、樱花、苹果、月季、冬青、紫薇、木瓜和绣球等。成虫、若虫在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汁液,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枯死[1]。近几年,草履蚧在苏北地区发生呈上升趋势,特别在果树、杨树上发生面大、分布广。草履蚧开始发生为害杨树林,造成部分面积成灾甚至死亡。由于树种单一,必须控制其蔓延,科学防治草履蚧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近几年的防治实践来看,首先要掌握草履蚧的孵化期、危害期、产卵期的生活特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草履蚧的综合防治。

1草履蚧的生活习性

草履蚧为典型雌雄异体昆虫。成虫:雄体长10mm,无翅,椭圆形,背面隆起似草鞋,黄褐至红褐色,疏被白蜡粉和许多微毛;雄体长约6mm,翅展10mm,头胸黑色,腹部深紫红色,触角念珠状10节,黑色,略短于体长;前翅紫黑至黑色,前缘略红;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草履蚧一般1年发生1代,以卵囊在寄主植物根部周围土中越夏、越冬[2]。翌年1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孵出后暂时停居卵囊,2月中旬后,随着温度上升,若虫陆续出土上树,月底达盛期,3月中旬基本结束。若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多在阳面顺干爬至嫩枝、幼芽等处取食。初龄若虫行动不活泼,喜在树洞或树杈等处隐蔽群居。新叶初展时群集顶芽上刺吸危害,稍大后喜在直径5cm左右粗细的枝上取食,并以阳面为多。3月下旬至4月下旬第2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树干基部、杂草落叶中、土块下分泌白色蜡质做薄茧化虫用,5月上旬羽化,雄成虫飞翔力弱,略有趋光性,雌若虫第3次蜕皮后,变为雌成虫,交配后沿树干爬到根部周围的土层中产卵,每雌虫可产卵40~60粒,多者可达120粒。雌虫产卵多少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3],5cm土壤内含水18%~20%时平均每头有卵77.4粒,表土极度干燥,成虫死亡后虫体失水干涸,受精卵全部死亡。卵产于白色绵囊中越夏、越冬,雌虫产卵后即干缩死去。田间为害期为3~5月。

2防治技术

草履蚧不同于其他害虫,它形体微小,营固生活,比较隐蔽,用通常的害虫防治方法很难奏效。因此,根据蚧虫的生物特点,加强监测和预报,综合运用生物、人工、化学等防治措施,针对性地开展防治。

2.1人工防治

果园结合秋冬季翻树盘、施基肥等管理措施,挖除土缝中、杂草下及地堰等处的卵块烧毁。新栽植杨树要加强苗木的植物检疫,杜绝劣质苗。此虫多在主干老粗皮下、树洞内或树下土中越冬,冬季结合树木的整枝修剪,先将老粗皮刮掉,带虫烧毁或深埋;再用生石灰、盐、水、植物油和石硫合剂按1.0∶0.1∶10.0∶0.1∶0.1配成涂白剂,涂抹主干和粗枝。在1月底草履蚧若虫上树前,在树干离地面50cm处,先刮去1圈老粗皮,然后再绑5cm的宽塑料带,下缘内折1cm在塑料带上涂抹药膏。1m周长可涂毒(灭虫药膏)6g左右,涂抹宽度2cm,也可涂抹1圈10~20cm的粘虫胶。在整个若虫上树期,应绝对保持胶的粘度,注意检查,如发现粘度不够要刷除死虫,添补新虫胶。对未死若虫可人工捕杀,火烧或用50%的马拉硫磷喷雾杀灭。1月下旬前,当若虫孵化、未上树时,在离地0.6~1.3m高的树干上,刮除老皮或用泥巴抹平树皮裂缝,用塑料薄膜做成20~30cm宽的阻隔环,阻止若虫上树,清除环下若虫,防治效果较好。

2.2化学防治

蚧虫固定若虫期,在树干基部周围每隔5cm打1个孔,深达木质部,每孔注入40%的氧化乐果或50%的久效磷5~10mL,药液浓度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倍液[4]。早春在若虫上树后喷洒50%的甲胺磷或45%的久效磷800~1000倍液。此时,由于树木叶片较少,药物难以附着,要在喷雾时添加0.1%的中性洗衣粉;喷施后1周再加喷1次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灭虫效果特别好。也可用呋喃丹100~200倍液,效果很好。此外,用稀释100倍的柴油乳剂加入稀释1000倍的甲基1605喷洒杨树树干,防效极好,也适宜于大面积防治。

2.3生物防治

蚧类有许多的天敌寄生或捕食,如膜翅目小蜂科的许多寄生蜂,鞘翅目瓢甲科内的多种捕食性瓢虫,如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大红瓢虫[5-8]。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或采用引种人工繁殖释放措施,增加天敌数量,控制蚧虫的为害。

3参考文献

[1]杨朝乾,于昌甫,吴川,等.草履蚧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08,21(5):27-28.

[2]徐煦,吴素红.草履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中国林业,2008(12):46.

[3]王晓平,赵金盘.草履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现代园艺,2009(8):46.

[4]任德珠.杨树草履蚧的综合防治[J].安徽林业,2006(1):41.

[5]徐卿,孙兴华.草履蚧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9,26(1):52-54.

[6]钱振晗,王光标,鲍为民,等.苏北地区果园草履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果农之友,2009(6):36.

防治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

葡萄是鲁山县栽培面积较大的果树,近年来,由于葡萄生产发展迅速,病虫害的种类随之增多,发生规律也较为复杂。主要病害有白腐病、葡萄霜霉病、葡萄白粉病、炭疽病、葡萄黑痘病等[1],主要的害虫有葡萄红蜘蛛、透翅蛾等。现将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有效控制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1农业防治

由于葡萄生长期间高温多雨的气候,极易发生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等。从品种抗病性而言,一般早熟葡萄品种较晚熟葡萄品种抗病,无核葡萄较有核葡萄抗病。鲁山县可选用成熟期较早的雨水红、黑峰、巨玫瑰等抗病性强的葡萄品种。在休眠期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并烧毁各种病虫枝、叶、干枯果穗,清除地面落叶、残枝、残果,剥老皮、消灭越冬虫卵和病菌,是解决老果园病(虫)源较多的有效方法,有利于降低越冬病(虫)源基数[2]。葡萄架面枝叶过密,果穗留量太多,通风透光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及时绑蔓摘心和疏除副梢,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接近地面的果穗,可用绳子适当高拉,以防病虫危害。结合施基肥深翻,可以将土壤表层的害虫和病菌埋入施肥沟中,以减少病虫来源。并将葡萄植株根部附近土中的虫蛹、虫茧和幼虫挖出来,集中杀死。果园中的残枝落叶和杂草是病菌、害虫越冬和繁殖的场所,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虫危害。葡萄生长前期雨水较多,以清沟排渍为主,特别是幼果快速生长期,过多渍水可引起裂果和病菌滋生;葡萄在生长期间要多施钾肥,施含硫酸钾高浓度复合肥600kg/hm2以上,在葡萄收获后要追施有机肥料和速效氮肥,加强养分积累,有机肥以人粪尿、土渣肥为主。病害发生前对果穗套袋能有效阻止病菌与果穗的接触,是防治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等病害的有效办法。

2物理防治

利用果树病原、害虫对温度、光谱、声响等特异性、反应和耐受能力,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在害虫的成虫盛发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透翅蛾、吸果夜蛾等害虫的成虫,减少果园卵量,这样既能消灭害虫,又能减少化学农药对葡萄果实的污染。小面积果园还可设置糖醋液诱盆诱杀吸果夜蛾等害虫。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方面。其特点是对果树和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具有长期控制效果[3]。另外,自然界里天敌昆虫很多,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果园中的害虫,也是生物防治的主要环节。

4药剂防治

应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发生,是目前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手段,也是综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目的,要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防治重点,针对不同病虫,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休眠期至萌芽露绿期,以防治越冬病菌、虫卵为主。在冬季修剪后对树木喷1次1∶1∶200石硫合剂;在葡萄芽萌动露绿时,用好破口药,喷1次1.0∶0.5∶200.0的石硫合剂,减少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等多种病菌的菌源。展叶期至花期,以防治黑痘病为主;幼果速生期至硬核期,是多种病害和透翅蛾的重发期,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重点包括黑痘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透翅蛾;浆果着色至完熟期主要防治炭疽病、白粉病、白腐病[4]。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福星乳油800倍液;防治白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的科波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速克灵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喷雾;防治霜霉病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用20%螨死净乳油2000倍液,或8%的阿维菌素乳油6000倍液,或73%的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葡萄病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等在发病前喷施农药预防[5-8],以后每隔7~10d补喷1次,连续喷2~3次;其他病害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以后每隔7~10d补喷1次,连续喷2~3次。在施药时,交替使用农药品种,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5参考文献

[1]刘金光,张振阳,张合奎.葡萄常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08(10):32-34.

[2]段罗顺,张书英.葡萄病虫害与综合防治[J].种业导刊,2008(2):28-30.

[3]徐焕禄,王新华,温秀敏.无公害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烟台果树,2008(3):9-10.

[4]贾继霞,杨绍敏,卫红光,等.葡萄病虫害防治研究[J].中国果菜,2009(4):32-33.

[5]丁锦凤.无公害葡萄生产的病虫害防治要点[J].现代农业科学,2006(7):16.

[6]付文君,塔里木,陈勇,等.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3(S1):46.

防治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蚜茧蜂;烟草蚜虫;防效;综合效益;湖南桂阳

蚜虫是为害烟草的重要害虫,以烟草旺长期危害最严重。蚜虫群居于幼叶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烟草植株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衰弱。蚜虫还是一些病毒的传播媒介,其吸食过感染病毒的烟草植株后,再迁飞到无病毒植株上吸食,即可将病毒传播至无病毒植株,使病毒扩散,造成严重危害[1]。为配合郴州市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重大专项的实施,桂阳县围绕烟草蚜虫单项靶标,构建以蚜茧蜂防治为核心的烟草蚜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有效控制烟草蚜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烟叶质量安全[2]。

1材料与方法

1.1示范品种示范烟草品种为湘烟6号,移栽期为3月12—15日。1.2示范设计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示范区(蚜茧蜂防治),揭膜后,当蚜虫基数为6~20头/株时,于4月10日统一释放蚜茧蜂7500~15000头/hm2;自防区,施用生物农药;空白对照区,不施任何药剂。示范区面积666.7hm2,自防区面积约0.067hm2,空白对照区面积约0.067hm2。示范技术为农业栽培技术+蚜茧蜂。1.3调查内容与方法每个处理各选择3块有代表性的田块,于放蜂前1d和放蜂后7、15、30d,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3],每点调查不少于20株,每次调查不少于100株,调查田间烟草蚜虫数量和寄生烟草蚜虫数量;采烤后,调查统计烟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效果评估由表1可知,示范区的蚜茧蜂寄生率为59.1%~94.3%,自防区、空白对照区的蚜茧蜂寄生率分别为54.2%~88.6%、26.7%~59.8%,示范区蚜茧蜂寄生率明显高于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整体上示范区防效在42.5%~85.5%之间,自防区防效在18.8%~55.3%之间,示范区防效明显高于自防区。2.2定量化相对动态综合效益评估2.2.1经济效益评估。由表2可知:示范区平均干烟产量为2505.0kg/hm2,较自防区的2482.5kg/hm2增加22.5kg/hm2,较空白对照区的2467.5kg/hm2增加37.5kg/hm2;示范区干烟产值为88677.0元/hm2,较自防区的87384.0元/hm2高1293.0元/hm2,较空白对照区的85375.5元/hm2高3301.5元/hm2;上等烟比例示范区为62.5%,较自防区的60.0%高2.5个百分点,较空白对照区的58.5%高4.0个百分点;中上等烟比例示范区为90.2%,较自防区的89.5%高0.7个百分点,较空白对照区的88.5%高1.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示范区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2.2.2生态效益评估。由于桂阳县所有烟区均未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蚜虫,田间蜘蛛、蚜茧蜂、赤眼蜂、蠋蝽等天敌数量大大增加[4]。从表3可以看出,示范区田间天敌数量为15949.5头/hm2,自防区田间天敌数量为14014.5头/hm2,空白对照区田间天敌数量为15014.0头/hm2,示范区田间天敌数量多于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化学药剂用量为0,农药残留指数为0,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2.2.3社会效益评估。对绿色防控示范区随机调查走访,调查种烟农户100户100人,社会效益评估都是“很好”;调查县农业农村局及县工信科技局等农业部门专家10人,对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社会效益评估都是“很好”。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示范区蚜茧蜂寄生率为59.1%~94.3%,自防区、空白对照区的蚜茧蜂寄生率分别为54.2%~88.6%、26.7%~59.8%;整体上示范区防治效果在42.5%~85.5%之间。由于近年来不断投放蚜茧蜂,本地蚜茧蜂已经大量存在,加上此次大量投放,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蚜茧蜂逐渐增多,寄生率也相对较高。5月中后期以后,烟株已经打顶,烟叶叶片已经长成,气温升高,随着打顶抹荪,蚜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烟株的危害越来越小,防治效果调查也结束。由于近年来不断投放蚜茧蜂,2021年全县所有烟区均未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蚜虫,全都有效控制了蚜虫危害,助推了绿色农业发展。在示范区、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进行调查,示范区平均干烟产量较自防区增加22.5kg/hm2,较空白对照区增加37.5kg/hm2;示范区干烟产值较自防区高1293.0元/hm2,较空白对照区高3301.5元/hm2;上等烟比例示范区较自防区高2.5个百分点,较空白对照区高4.0个百分点;示范区中上等烟比例较自防区高0.7个百分点,较空白对照区高1.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示范区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此外,示范区烤烟大田田间天敌数量多于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烟农和有关专家对绿色防控示范区的评价都是“很好”。综上所述,以蚜茧蜂防治为核心的烟草蚜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2021年3—5月雨水充足,气温适宜,烟株长势旺盛,蚜量较大;而6月雨水偏少,气温偏高,干旱炎热,湿度下降,蚜量也下降。自4月1日入汛以来至吴文信等:桂阳县蚜茧蜂防治烟草蚜虫技术示范应用研究5月30日,降水量为538.7mm,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多155.0mm,偏多40.4%。尤其是5月桂阳县强对流强降雨天气多发,桂阳国家站该月降水量为372.7mm,较历年同期均值多169.1mm,偏多83.1%。一般蚜虫活动的适温是12.5~26.0℃(最适温为25℃),适宜相对湿度为80%~88%,当5d平均温度>30℃或<6℃、相对湿度<40%时,蚜量迅速下降;当温度>26℃、湿度<80%时,蚜量也下降;如果温度≤26℃、相对湿度达90%时,蚜量上升很快;同时,大风雨可冲刷蚜虫,降低蚜虫数量。2021年桂阳县气候变化条件引起烟草蚜虫数量上的变化符合这一规律[5]。蚜茧蜂防治蚜虫是一项管理性、技术性很强的绿色防控策略,必须进一步完善蚜茧蜂防治蚜虫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确保管理到位、技术到位。由于烟草大田生长前期自然界中蚜茧蜂基数低,而蚜虫繁殖速度快,在切实保护好本地蚜茧蜂的同时,每年在烟苗移植后1个月内必须给烟农发放足够数量的蚜茧蜂投放到大田,才能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5-6]。

4参考文献

[1]谈文.烟草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2]陈瑞泰,朱贤朝,王智发,等.全国16个主产烟省(区)烟草侵染性病害调研报告[J].中国烟草科学,1997(4):1-7.

[3]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YC/T39—1996[S].北京:国家烟草专卖局,1996.

[4]吴红波.生物防治在我国烟草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增刊1):103-105.

[5]邓云龙,晋艳,杨宇虹,等.滇中地区优质烟产量、质量综合效应及优化栽培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1998(2):28-31.

防治技术范文篇5

论文摘要阐述了辣椒疫病在福鼎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并从种植抗性品种、采用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防治技术,以供辣椒种植户参考。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成为影响我市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农民在辣椒生产过程中进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一般病株率为15%~30%,严重时达80%以上,现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和流行,成为辣椒生产中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再侵染。

福鼎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这给辣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政策引导下,辣椒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新品种引进、栽培条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其实也将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积聚起来,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趋严重。2006~2008年对我市辣椒产地的调查表明,气候适宜时,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全田绝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在大棚全年均可发病,露地4月下旬发病,5月至7月下旬大发生,蔓延迅速,2~5d内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刚进入坐果期的辣椒极易感病,常发生果实腐烂,植株大片枯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技术

2.1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已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种植抗性品种能有效地解决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国已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系列以及21号牛角椒、朝天椒、早丰1号、光皮椒、窑嘴大辣椒等,生产者可根据需要选种合适的品种。

2.2采用农业栽培措施

2.2.1清洁田间、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应集中晾干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轮作。辣椒疫霉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番茄和葫芦科中的50多种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叶菜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和瓜类作物轮作或套作。

2.2.3改进栽培措施。辣椒地应选择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移栽前进行深翻晒土,采取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及时地进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

防治技术范文篇6

二、防治重点区域:沿淮稻区和江淮稻区的迟熟单季稻,沿江稻区的双季晚稻和单晚

三、防治指标:百丛稻飞虱低龄若虫1000头以上。

四、防治技术

有水田块,防治初孵若虫,亩用25%扑虱灵80克+40%毒死蜱100毫升(或48%乐斯本80毫升);防治中、高龄若虫,亩用40%毒死蜱120毫升(或48%乐斯本100毫升)+丝润15~20克。施药时要兑足水量,迟熟单季籼稻亩用水量,手动喷雾器不少于60公斤,机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迟熟单季粳稻亩用水量,手动喷雾器不少于40公斤,机动喷雾器不少于15公斤,喷雾于水稻中下部,施药后田间保持寸深浅水层3~5天。

防治技术范文篇7

综合运用各项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同时造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耕翻土壤,减少地下害虫。耕翻土壤可把地下害虫翻到地表,经霜冻日晒禽鸟啄食压低虫口密度,有的地下害虫深埋土中,不能羽化出土,有的地下害虫还可以直接被杀死。改革耕作制度,轮作倒茬,间套复种。轮作倒茬是指在同一块菜地上,于一定年限内,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几种作物的做法。轮作可以均衡土壤中的养分,减轻病虫害,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控制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如禾谷类作物与大豆轮作,既可抑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又可抑制禾谷类作物丝黑穗病的发生。棉花套种小麦,利于瓢虫草蛉等的繁殖,可以减轻棉蚜的危害。改进播种工作。做好播种工作,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源,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如播种前精选种子苗木,剔除有病虫的种子苗木。适当调整播期,如春天低温高湿,玉米播种过早易烂种且易得黑穗病,应适期晚播。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对农业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大,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滋生条件。且种植密度过大,导致作物组织柔嫩,易遭病虫的危害。合理的肥水管理。过量地施用氮肥,会使植株抗病性降低,病害加重,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性。灌水次数与灌水量对田间湿度与温度有较大影响,许多病害在高湿条件下更易发生。如棚菜生产,为降低棚室湿度,要实行滴灌,膜下灌溉,不能大水漫灌,另外能喷粉就不喷雾,以减轻棚菜病害。又如水稻灌水应浅、湿、干相结合,出穗前落水晒田,可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根系活力,控制水稻穗颈瘟的发生。保持田间清洁卫生。田间清洁卫生,能够清除病虫害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田间清洁卫生包括清除杂草与捡净病株残体等。因为杂草和病株残体是许多病虫的越冬场所,杂草还是许多害虫的初侵染寄主。如2012年黏虫呈暴发态势,据统计,辽宁省农作物受黏虫危害面积超过15万hm2,绝收近26000hm2,黑山县绝收2000hm2,发生密度和分布范围20年来罕见。草荒的玉米田发生严重,特别是打过苗后除草剂的玉米田发生更严重。这与黏虫的产卵习性有关,黏虫喜欢在枯草叶的尖部产卵。

物理机械防治法指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汰选法。汰选法指采用风选、水选、过筛等方法,剔除带有病虫的种子。诱杀法。诱杀法指利用害虫的趋性,设计诱杀害虫的方法。如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蓝黄板诱杀、食饵诱杀、银膜避蚜等。热处理法。热处理法是在不损伤种子的前提下,利用一定的热力杀死种子内外病虫的方法。如日光晒种、温汤浸种等。阻隔法。阻隔法即根据病虫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各种物理障碍,阻止病虫的危害或扩散。如图1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孟庆平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43树干涂白,果实套袋等。捕杀法。捕杀法指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法指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草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经济安全、控制作用持久、一般情况下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药性的优点。以虫治虫。以虫治虫即利用有益的昆虫来防治有害的昆虫。捕食性昆虫的利用。实践中可以利用捕食性昆虫控制病虫害。如利用瓢虫、草蛉、蚂蚁、食蚜蝇等控制害虫的发生。寄生性昆虫的利用。可以利用寄生性昆虫防治部分虫害。如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以菌治虫。以菌治虫即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利用细菌治虫。利用害虫的致病细菌来感染害虫,使害虫生病而死亡。死亡的虫体变软变色很臭。如用苏云金杆菌颗粒剂防治玉米螟。利用真菌治虫。利用害虫的致病真菌来感染害虫,使害虫生病而死亡。死亡的虫体僵硬,呈白色或绿色或黄色等不同颜色,没有恶臭。如用白僵菌封剁防治玉米螟。利用病毒治虫。利用害虫的致病病毒来感染害虫,使害虫生病而死亡。死亡的虫体变软,体内组织液化,没有臭味。能感染昆虫的病毒很多,目前我国发现的昆虫病毒近百种,但应用在生产上的很少,原因是病毒不能离开寄主昆虫来人工培养繁殖,限制了许多昆虫病毒的推广应用。以菌治病。部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杀灭病菌的效果。以菌治病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如用春雷霉素防治水稻稻瘟病,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如用玉米螟性激素诱杀雄蛾防治玉米螟。以其他有益生物治虫。以其他有益生物治虫在生产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捕食性蜘蛛、捕食性螨类、益鸟、蛙类的利用等。化学防治法指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杂草。化学防治法优点是高效、迅速;缺点是大量杀伤天敌,污染农作物及环境,易引起病虫草的抗药性和农药中毒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倡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生态防治),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但是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化学防治仍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措施。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农药,不能只顾防效不顾农药的毒性。

提倡使用微生物源杀虫、杀菌剂,如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淡紫拟青霉、宁南霉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植物源杀虫、杀菌剂,如吡虫啉、印欄素、苦参碱等;矿物源杀虫、杀菌剂,如硫酸铜、波尔多液(保护剂由生石灰、硫酸铜、水配制而成)、石硫合剂(保护剂由生石灰、硫磺、水配制而成)等(表1);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噻嗪酮、氟虫脲等。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敌百虫、辛硫磷、马拉硫磷、三氯杀螨醇、多菌灵、百菌清(保护剂)、代森锰锌(保护剂)、托布津、异稻瘟净、甲基硫菌灵、福美双、阿特拉津等。有限制地使用中毒性农药,如敌敌畏、乐果、毒死稗、马氰、阿维•唑、三唑磷、辛•唑、杀虫双、代森铵、灭扫利、敌杀死(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稻瘟净等。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如甲胺磷、甲拌磷(3911)、对硫磷(1605)、氧化乐果、呋喃丹等。

本文作者:孟庆平工作单位:辽宁省黑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防治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草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

草鱼是一种以水草、藻类为食的淡水鱼种,其具有饲养便捷、易于管理、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我国各地均有饲养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草鱼的养殖户数量逐年增加,其养殖技术也被不断完善,令草鱼养殖在整个水产养殖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草鱼养殖技术

1.1鱼苗选择。在进行水产养殖前,首先要选择适合进行养殖的鱼苗,在选择时,应该以大小均匀、体质健硕、无明显伤病的鱼苗为主;若是在养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自主孵化来培育所需鱼苗,保证养殖鱼苗的品质优良。为了提升草鱼的养殖效率,还应该提高池塘整体的物种丰富度,将鲫鱼、鲢鱼等进行混合放养。利用以饲料碎屑为食的鲫鱼在进食过程中对池塘底部淤泥的翻动作用,促进有机物矿化的转变过程,将水质进行改善。此外,为保障鱼苗养殖时的鱼体健康,在投放前还应该对其进行处理[1]。例如:山东某地在进行水产养殖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鱼苗投放前都使用高锰酸钾和盐水溶液对鱼苗进行浸洗处理,以便灭杀鱼体中的病菌源及寄生虫残留的虫卵等。在用药结束2d以后,还应该根据池塘规格对其深施适量的生物有机肥,增强水体的肥力,促使鱼苗茁壮成长。1.2水产养殖区规划。养殖区域的水体环境会对草鱼产品最终的质量与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养殖草鱼的过程中,就要对养殖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水资源的充足供应,并完善相应的养殖设备,使物资交换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避免养殖区及周围的水体环境被污染。例如某地在进行养殖池塘建设时,将其长宽比严格按照5∶3进行建设,并将池塘的深度设定为2.5m。此外,为了提升池塘对水体的利用率,严防水资源因渗入地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该地还及时在池塘底部铺设一层防渗水泥来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1.3饵料投放管理。在鱼苗投入池塘养殖后,应该及时对其进行管理与训化,可在饵料投放时添加具有标示性的信号,以便使其形成进食的条件反射,便于草鱼养殖中期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对饵料投放工作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其能够定时、定量,避免因一次投料过多而对草鱼的正常生长造成危害[2]。例如:某地的草鱼养殖户在养殖初期时,多以水草、青草等做为投放饵料,为草鱼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喂养饲料的安全度,在投放前还对其进行杀菌消毒工作,利用漂白粉溶液对投放的青饲料进行消毒。并定期向投食区施洒消毒液,保障草鱼生长的健康。此外,为了保障草鱼及水体环境的健康,还应该控制饵料的投放量,尤其是在高温天气时,采取挂篓、挂袋的方法控制草鱼的进食量,并将残余的饵料残渣及时捞出,确保草鱼的正常生长不受影响。1.4加强水质管理。养殖池塘的水质会对草鱼的养殖产生最为直观的影响,若是水体含氧量较低就会导致鱼群大批量死亡,若是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则会导致水体有害病菌大量滋生,对鱼群的生长造成威胁。为了保证草鱼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应该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工作,在池塘中增设增氧设备,为鱼群提供充足的氧气含量。并且还应该将水体中的食物残渣等及时捞出,禁止将生活废水排入池塘中,保证池塘的各项元素趋于稳定的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鱼群生长环境。此外,还应该定期对池塘的水体进行更换,保证池塘水体中各项物质的均衡,也提升了池塘中的氧气含量,提升草鱼的最终品质与产量。

2草鱼病害防治技术

2.1草鱼病症诊断。为了开展对草鱼的病害防治,应该积极开展对其病害状况的研究工作,以便正确的对其病症进行诊断,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便捷。草鱼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受到出血病、白头白嘴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等影响,导致最终的草鱼品质与产量大幅度下降。积极开展对疾病的研究工作,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持[3]。例如:某地的草鱼养殖户积极开展了对四种疾病的研究工作。2.1.1出血病。发现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主要对3~15cm的草鱼造成影响,导致鱼类变黑,食欲大幅度下降,在病害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会使鱼的皮肤下呈现出血状态,甚至会导致整条鱼呈现鲜红色。对此病的防治可采用接种疫苗的方法来实现,若是疾病已经发生,则应该使用聚维酮碘对发病鱼群进行浸洗处理。2.1.2白头白嘴病。发现其是由一种叫常见的鱼类球菌属细菌引起的,会导致草鱼的头与嘴部呈现出一种乳白色的状态。伴随着出现鱼嘴肿胀,影响其进食与呼吸,致使患病的鱼群身材瘦弱、反应迟钝,常停留于岸边,并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死亡。对其进行治理时,应该使用石灰水在池塘的周边进行施洒,达到对患病鱼群的治理作用。2.1.3草鱼烂鳃病。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多发生在夏末秋初阶段,发病鱼群的水温可达28℃以上。患病的鱼体多呈黑色并远离鱼群,其腮上粘液量增加,甚至出现腐烂现象。对这一病害进行治理则应该使用生石灰彻底清理池塘,将病原菌进行杀除,并将鱼群在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中进行浸洗处理。随后,还应该将腐烂的蟑螂与饵料混合对其进行饲喂,达到对鱼群烂鳃病的综合治理效果。2.1.4肠炎病。因病毒性肠炎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波及范围较广,会对整个养殖区内的所有鱼群进行感染,并且在全年都会引发这一病症。鱼体患病时会呈现黑色,并且游动速度减缓,出现食欲减缓或是不进食现象,体表会呈现出一种挤压、出血的状态。还有部分鱼群会出现腹部臌胀、头部出现凸起,甚至肛门处有黄色粘液流出。因此,应该积极研发治理方法。在喂养饲料时,对饲料进行良好控管,避免出现饲料变质的现象。定期向养殖池塘内施加石灰,保证整个水体呈现弱碱性,减少细菌滋生。此外,还可以使用土霉素、大蒜头或是含有大蒜素的大蒜粉与饲喂饵料进行混合,对鱼群进行饲喂,以达到对气单胞菌的灭杀效果。2.2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在草鱼的养殖过程中,为了避免其出现患病现象,应该依据患病产生因素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例如:某地的养殖户为了达到对草鱼病害的预防,定期对池塘水体进行更换,以提升水体中的含氧量,促进鱼群食欲与自身代谢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对病菌的抵抗能力,以满足其健康成长的各项要求。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池塘的养殖环境,还定期使用优质的光合菌对池塘进行消毒,以避免池塘中因鱼类正常代谢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较大的影响,最后因劣质水体的影响而使鱼群产生较多的鱼类传染病,影响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2.3为鱼苗接种疫苗。在鱼苗进行投放之前,应该使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其进行消毒,将其体表的病菌进行初步杀除。随后,为了进一步提升鱼苗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还应该为其接种相应的病害疫苗。将鱼类的三联疫苗对杀菌消毒过后的鱼苗进行注射,并将其置于养殖箱内进行观察,确认其将接种的疫苗良好吸收后再将其投入池塘中进行放养,保证草鱼的健康成长不受危害。

3结语

草鱼的养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有实践的技术积累,如此才能够实现对草鱼养殖产量的提升。在进行草鱼养殖时,应该对养殖技术中的选苗、池塘规划、饵料投放、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的各类病症进行分析,制定消毒和接种疫苗的计划,以提升草鱼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广站.草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9(03):109.

[2]郭志文.浅谈池塘养殖环境下草鱼大宗病害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8(22):55-58.

防治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识别;危害;防治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害虫,原产于美洲大陆,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由于商贸全球化运输和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加之受季风因素的作用,草地贪夜蛾2016年1月随货运达到西非,截至2018年12月仅用两年时间就入侵了撒哈拉以南的40多个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也门和缅甸。2019年1月确认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省江城县,至2020年10月,包括华南、华中、华东全部和西南、华北部分区域,27个省(自治区)的1541个县(市、区)见虫。2021年,截至5月6日,我国14省399个县见虫,发生面积262万亩。我国大部分区域适宜草地贪夜蛾繁衍,在我国1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南区域(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部分省区)形成周年繁殖区,在北纬28~31°即6℃等温线至10℃等温线之间为越冬区。而玉米又是我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所以,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直接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因此,准确识别草地贪夜蛾,科学观测,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迅速扩散的原因

草地贪夜蛾能在我国迅速扩散蔓延主要因为,一是国内外虫源量较大。与我国领土邻接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境外虫源不断迁入;我国周年繁殖区内虫源持续繁衍,为草地贪夜蛾北上江、淮流域提供虫源。二是虫源迁入区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繁殖危害提供栖息场所。三是迁飞性害虫气候条件适宜。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它的移动变化影响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风力强劲,故在我国形成北扩东进的迁飞格局,区域性迁飞危害,防治更加困难。

2草地贪夜蛾特点

一是食性杂。寄主植物众多,常见粮食作物等76科353种植物均可受害。在我国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但今年在云南、广西等地也开始危害甘蔗。二是繁殖快。草地贪夜蛾一年可以发生多个世代,成虫一生可以多次进行交配产卵,不滞育,产卵900~1000粒多者可达2000粒。三是迁飞快。草地贪夜蛾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晚可借助风力迁飞100公里,若风向和风力适宜迁飞距离更长,产卵前可达500公里的迁飞距离。四是危害重。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并且在新叶丛中和果穗上钻蛀危害的特性,可取食茎、叶片、雄穗、果穗等多个部位使玉米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玉米苗期遭受虫害危害最重,可减产10%~25%,甚至毁种绝收。五是防控难。3龄以上幼虫多类化学农药有抗性,且对部分转基因玉米有抗性,缺乏自然天敌,寄主广泛,避难植物较多。

3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的危害症状

1~3龄幼虫极易隐藏虫体,一般藏匿在玉米叶片的背面或钻蛀到新叶丛中取食危害,被害叶片可剩半透明的薄膜,类似于“窗孔”状;低龄幼虫还具有吐丝危害性,吐丝后借助风力扩散危害;4~6龄幼虫取食叶片表现为不规则的长形孔洞,虫害严重时可将玉米取食为“光杆”状,致生长点死亡,影响玉米的后续发育,对玉米的危害性更大。此外,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植株的位置和破坏水平与作物种类、处于何生育期及幼虫本身的龄期有关,高龄幼虫还具有暴食性,取食量占其一生中总取食量的80%,所以6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

4草地贪夜蛾的识别

4.1幼虫识别特征

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体长较小为1.7毫米,需要仔细辨认,头部黑青色,体色为黄、绿色。2龄幼虫头部颜色发生变化改变为橙黄色,体色为褐色。从3龄开始,腹部第8节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斑点和头部“Y”形纹开始出现,这是识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特征。3龄以下幼虫,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或者带回饲养一周,特征即明显。4~6龄幼虫头部颜色多变,且颜色跨越较大,多呈黑棕或者橙色,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有多条黄黑交错的纵行条纹,此时头部“Y”形纹特征更加易于识别,体长30~36毫米。

4.2成虫识别特征

草地贪夜蛾雄蛾体长16~18毫米,体色以灰棕色为主,前翅边缘顶角处有一个大白斑,翅中部有呈黄褐色的环形纹,环形纹下角紧邻一个白色楔形纹。雌蛾比雄蛾略大,雌蛾体长18~20毫米,身材娇小,前翅无明显特征,翅面颜色以灰色、灰褐色、灰棕色为主。雌蛾和雄蛾的后翅均为灰白色,翅边缘有一条窄褐色带。田间实践发现,草地贪夜蛾会由于运动等造成翅面鳞毛缺失,以上特征不明显,需仔细辨认。

4.3卵块特征

草地贪夜蛾的卵主要产在叶片正面、新叶下部叶片背面或叶鞘处,由卵粒堆积成卵块,上有浅色鳞毛覆盖,常由100~200粒卵堆积而成,幼虫孵化后即可向周围植株扩散取食危害。

4.4蛹的特征

老熟幼虫一般在土壤中化蛹,也可在植株的果穗或叶腋处,蛹为椭圆形,红棕色。

5防治技术

5.1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是抵御草地贪夜蛾危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国还没有抗性或耐受性好的玉米品种,所以针对周年繁殖区内草地贪夜蛾发生严重的地区,也可通过种子处理预防玉米出苗后受害。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培育健康植株,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氮肥施用量,从而减少草地贪夜蛾雌蛾产卵量,也是抵御其侵袭的一种手段。适当提前播种,使玉米生长较为关键的苗期和抽雄吐丝期与幼虫期交错,并且种植期茬口一致。利用“推拉策略”,在田间种植有驱赶作用的植物“推”和有吸引作用的植物“拉”。

5.2理化诱控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采用性诱剂、杀虫灯、糖醋盆方法进行监测和诱杀。性诱捕器是前被广泛应用的监测、诱杀手段,主要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化性,如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性成虫的特点,进行监测和诱杀,降低田间雄蛾数量,从而降低雌蛾的交配率。杀虫灯主要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但最佳的波长和效果评价还有待于后续的试验研究。糖醋盆诱杀则是一种较传统的防控方法,糖醋盆是将糖∶醋∶水∶酒按照3∶4∶2∶1的比例放置于田间诱杀成虫。以上方法在成虫发生期都能实现诱杀成虫的目的,有效控制成虫数量从而将降低成虫产卵。

5.3生物防治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控包括天敌、病原微生物、生物农药防治等手段。利用天敌进行防治,一是利用自然天敌,二是人工繁育和释放天敌。自然寄生性天敌包括短管赤眼蜂、茧蜂等。捕食性天敌则以捕食蝽、瓢虫、蠼螋为代表。根据印度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效来看,寄生率和田间羽化率分别为71.88%和71.74%,防治效果较好。病原微生物包括白僵菌、绿僵菌、病原线虫、核型多角病毒等。除此之外,类黄酮类生物碱、苦素类似物等植物提取物对草地贪夜蛾的毒杀、拒食或生长抑制也有明显作用。以上方法辅以化学防治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5.4化学防治

防治技术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介绍茶树常见病害即茶白星病、茶叶斑病、茶炭疽病、茶饼病的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广大茶农防治茶树常见病害提供参考。

近年来,上白石镇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树品种多样化,有黄观音、金观音、早春毫、温州早等茶树新品种。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大,高温高湿的气候使茶叶易发生病害。上白石镇茶树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茶叶斑病、茶炭疽病及茶饼病,现将它们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茶白星病

1.1发病症状

在春茶期发生,为害芽梢和有果的果皮。病斑呈褐色小点,暗紫褐色,病斑直径0.3~2.0mm,圆形。大型病斑周围呈暗紫褐色,中部灰褐色至白色。病原菌在病斑内以菌丝态越冬,翌春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成为春茶期芽梢的初次侵染源。枝梢上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量比叶片上多。病斑上必须有水湿润方可形成分生孢子,成熟的病斑用水浸渍4~6h后即可形成分生孢子。环境温度为5~32℃时均可形成孢子,适宜温度为12~18℃,降雨时分生孢子混在雨滴中进行传播。

1.2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叶面保持湿润5h以上即可实现侵染,从叶片气孔和茸毛基部细胞侵入。展开的新叶及其下方的3张叶片均可受侵染而发病,但限于成叶。环境温度为12~32℃时可形成侵染,适宜温度为16~24℃。病原菌潜伏期很短,在最适条件下接种后12h即可发病,24~48h后80%的病斑即可出现。茶白星病在气温高于16℃、降雨8h以上的条件下即可发病,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持续时间长,则发病严重。

1.3防治方法

氮肥施用量与茶白星病发生有关,茶树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要科学施肥,选择抗病品种栽培。防治药剂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等杀菌剂,于春茶期及二茶前期喷施。

2茶叶斑病

2.1发病症状

该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或球形,黑色,大小70~100μm,具孔口,内壁上着生分生孢子梗,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形至广圆形,大小(7~12)μm×(6~8)μm。湿度大时,器孢子似挤牙膏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

2.2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侵染成叶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5~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茶园缺水,茶树水分供应不足,抗性下降易诱发该病。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采摘不净留叶多或夏季干旱蒸腾量大,根部供水不足,易遭受病菌侵染。生产上向阳坡地或土层浅及梯田茶园根系发育不好,发病重,致使整个茶园呈红褐色焦枯状,落叶严重。

2.3防治方法

提倡施用酵素菌或EM活性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夏季干旱要及时灌溉,合理种植遮荫树,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日灼。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防治。

3茶炭疽病

3.1发病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密生许多黑色细小突起粒点,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3.2侵染循环

茶炭疽病的病原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间的雨天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d形成小的病斑,发展成大型病斑需15~30d,此时嫩叶已变为充分展开的成叶。由于炭疽病的潜育期长,病菌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病斑。在高温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3.3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管理,做好积水茶园的开沟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增强茶树抗病力,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秋雨开始前为防治适期。在新梢一芽一叶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0%苯菌灵1500~2000倍液,或70%百菌清1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上述农药喷药后安全间隔期为7~14d。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4茶饼病

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且由病芽叶所制茶易碎,茶味苦涩,品质大降。

4.1发病症状

茶饼病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色至红褐色半透明小点,后扩展为直径3~12mm不等的圆形疱斑,背面隆起,表面生灰白色至粉红色的粉霉层,此即为该病病菌子实层,后期粉霉层渐消失,凸起部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具一灰白色晕圈,外观似圆饼,故称为茶饼病。重病叶片疱斑几个至十几个,致使叶片扭曲畸形。嫩梢、叶柄染病亦呈肿胀扭曲,易折断枯死。

4.2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加强茶园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苗木检疫,以保护无病区和新区。①加强茶园管理。通过善管肥水、适时适度台刈或修剪、合理采摘、摘除发病枝叶、勤除杂草,以及清理遮荫树和野生茶株等一系列措施,以改善茶园通透性,促新梢生长壮旺,使新梢抽生期避开病害盛发期,或在病嫩梢叶的子实体尚未长出之前被摘下,从而减少再侵染源,减轻发病。②药剂控病。对台刈及修剪后的园圃及时喷药保新梢1~2次;在春茶开摘前和冬季采茶结束后各施药1次。可选用20%三唑酮+十三吗啉乳油(2.3∶1)3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双1000~15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注意药剂的轮用与混用。

5参考文献

[1]田杨东.有机茶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75.

[2]管嫦娥.泾县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5(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