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44:15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1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2007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了主题标识。

这位负责人说,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环保总局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并将这一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相关行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将“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旨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53亿,到2050年预计会达到100亿,同时现在发展中国家60%最贫穷的人生活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下一个世纪中叶为预计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1992年6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3

在纪念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际,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认真总结交流荒漠化防治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张思卿副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受周生贤局长委托,代表国家林业局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奋战在荒漠化防治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成绩斐然,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荒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了荒漠化防治事业快速发展。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以国家林业局局长为组长、由18个相关部委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对协调各方力量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重点工程上,进一步突出了荒漠化防治特别是防沙治沙的地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骨干工程。在政策机制上,贯彻了“谁治理、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激活了各种社会资源,投资荒漠化防治事业。在科技创新上,通过技术、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为提高荒漠化防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法制建设上,《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防治荒漠化事业进一步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发展战略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的圆满完成,为实现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指导,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在对外履约上,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要求,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国家行动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亚洲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运转良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培训中心也在筹建之中,GEF-防治土地退化项目即将启动,重点为我国西部六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退化土地综合防治和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1100元,工程区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特别是沙化形势仍很严峻,搞好防治工作意义深远据监测,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沙化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仍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沙化是导致沙区群众经济困难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我国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当中,有一半生活在沙区。由于沙化危害,使地力衰退,草场退化,粮食减产,影响畜牧业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遭受破坏,降低了生产能力。沙患不止,穷根难除。今年我国确定荒漠化日的主题就是“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今年,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了突出位置。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对于增加沙区农民收入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农民增收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第一,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土地沙化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沙化问题不解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根本改善。

第二,防沙治沙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近1/5的国土受到沙化危害,并且沙化仍在不断扩展,这对于本来就人地关系紧张的中国而言,更是严峻的挑战。防沙治沙,恢复和建立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防护体系,是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第三,防沙治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沙化是贫困的根源和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沙区。据统计,我国有近4亿人口受沙化影响,全国重点沙区2003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科学,遵循“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原则和防、治、用结合的方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思路。我国的土地沙化,主要是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用水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其深层原因是环境的人口容量问题,人口过多,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沙区的资源优势,在不断改善生态状况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沙区产业,增加沙区群众收入,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农牧交错带、沙化草原区、城镇周围、江河源区、绿洲区、沙漠周边等地区,采取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生态恶劣、不具备人居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第二,要强化管理,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国防沙治沙步伐,必须突出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国家投入巨资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要严格执行好“四到省”的工程建设责任制度,把任务、资金、目标、责任真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并严格监督和考核。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安全运行,发挥资金最大效率。第三,要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科技是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防止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要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林草植被保护和营造技术,促进多林种、多树种的复合型防护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4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自治区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举行大会,隆重纪念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0周年和第十个“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992年的里约热内庐“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随后又成立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制订和签署,为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制,促进和推动国际社会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向荒漠化斗争的一个新的起点。

10年来,新疆作为中国荒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出色地履行了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和义务,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制订防治荒漠化的地方法规、条例,实施和监督依法治沙、治山、治水上,也积极发挥了作用。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生态保护的意识已经大大加强,破坏植被和生态的事件已经大大减少,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关心,努力参与防治荒漠化,使荒漠化在我区的发展形势有了很大的缓和,直接支持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荒漠化问题在新疆仍然严重存在,荒漠化的扩展仍然在继续,在防治荒漠化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努力协调。自治区各级人大,作为立法和监督的权力机构,需要继续保持高度的警觉,将对荒漠化的依法治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为实现新疆再造山川秀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5

――“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一、活动主题:

关注沙漠化,关爱人类家园

二、活动背景: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我关心甘肃,除了经济发展外,最大的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问题。第一件事是一定不要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已经是总理对民勤的第十四次特别指示。

3月28日,《光明日报》记者在第七版上发了名为《拯救沙漠孤岛,决不让民勤在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文章,为我们报道了民勤的近况。

此前,《兰州晨报》、搜狐、新浪等媒体和门户网站均对民勤的情况作了报道,并联合全国各大媒体,发起了名为“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的大型公益活动。民勤人民为了拯救家园,作出不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民勤,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沙漠化,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沙漠化,应早已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应该共患难,一起去面对去解决这个人类生存的危机。

中国国土的沙漠化,愈来愈严重,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西北沙漠地区的人民与沙漠化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仅靠他们的努力是不够的。面对这样的全球性的危机,我们中华民族必须动员起来,团结救起来,一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让大家关注沙漠化,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所以我们举行了这次社会实践,希望能在与沙漠化做斗争中尽到应尽的义务:通过我们的活动,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沙漠化,关爱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三、活动简介:

本次“关注沙漠化,关爱我们家园”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分四个阶段进行,我们还会动员协会新生力量,将这个活动长期进行下去。

第一阶段时间定在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将会联合武汉各大高校环保类协会,组建团队,奔赴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对民勤情况进行了解,采集相关信息,为后阶段活动的进行准备必要的相片及文字资料。此间,我们会联系相关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让更多人关注民勤,关注沙漠化。

第二阶段时间为六月初至六月底。我们将会与武汉各大高校环保类协会联系,建立合作,到各大高校举行主题影展,宣传活动主题,建立捐助渠道,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为保护民勤,保护我们的家园尽一份力量。同时我们还会建立相关网站,利用校园和社会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活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沙漠化,关爱我们的家园。

第二阶段主要活动:

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武汉各大高校环保协会,同时进行主题影展,并进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义卖活动,所得钱款用于全部捐献给“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包括武大、地大、华师、华农、财大、民大、理工大、武昌分校、同济医学院等。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与赞助商进行合作在汉口和武昌的广场进行主题影展,同时举行“关注沙漠化,关爱人类家园”万人签名活动。

第三阶段时间为今年暑假。我们将会组织更多的人,以骑行的方式,从上海出发,穿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横贯祖国东西,最后到达新疆乌鲁木齐。我们将会在沿途所经省会城市进行我们活动主题的宣传,让社会关注我们的活动,关注沙漠化,关爱我们的家园。

第三阶段会分为两个小阶段:

第一小阶段为从上海到西安,预计为七月初到七月底,以宣传和捐助活动为主,我们将会与赞助商进行合作,在途经的省会城市进行主题影展,包括上海、苏州、南京(例外)、合肥、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继续我们的捐助活动。活动形式类似于6月17日的方式。

第二小阶段为从西安到乌鲁木齐,预计为八月初到八月底,以收集沙漠化相关资料为主,为后续活动准备更多的资料。我们将会在沿途一路考察西北荒漠,收集更多宝贵资料,为后续活动作准备。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希望通过我们的骑行,通过我们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民勤,关注沙漠化,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为治理沙漠化尽一份力量,为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尽一份力量,关爱我们的共同家园。

就如拯救民勤网上说的一样:如果我们爱她,让我们拯救她;如果不能拯救她,让我们怀念她。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6

20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生态立省建设绿色辽宁”战略决策的关键一年。“关注森林”活动是提高全社会对林业认识的一个有效载体,是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快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作为六部门联合开展的活动,对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年辽宁省“关注森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实施生态立省建设绿色辽宁”,主要活动如下:

一、召开由省政协办公厅、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省广播电视局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六部门和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关注森林”活动启动会,研究活动方案,落实各参加单位的工作任务。(4月5日)

二、开展“关注森林――营造政协委员林”活动。由省政协主席郭廷标亲自带领百名政协委员,营造千亩政协委员林。(4月9日)

三、由省政协和省林业厅组织,邀请丹东市话剧团来沈演出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题材的话剧《飞呀飞,飞到天尽头》。并在全省巡回演出,请各市政协和林业部门积极配合。(5月份开始)

四、开展“关注森林――政协委员视察林业六大工程”活动,请政协委员对生态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分3个组、分区域进行。由省林业厅负责安排视察路线和介绍情况。(5月中旬――7月末)

五、召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一周年记者座谈会,一是向新闻媒体介绍我省贯彻中央决定一年来所作的工作和带来的可喜变化;二是介绍我省防治荒漠化情况和面临的严峻形势;三是请省政协领导部署我省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由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省林业厅办公室和宣传中心组织协调有关事宜。(6月上旬)

六、开展“关注森林――辽宁沙区千里行”记者团采访活动。今年是纪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十周年,组织记者团沿我省风沙线从西向东采访林业在防风治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本次活动中,在辽西北组织一次“关注森林――荒沙荒地拍卖”活动。由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和政策法规处组织协调拍卖会有关事宜。(6月初)

七、邀请中央记者团来辽宁,采访林业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省林业厅宣传办公室具体安排。(7月)

八、在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和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以“实施生态立省建设绿色辽宁”为主题,结合我省各项林业建设活动,不定期开辟“关注森林”宣传专栏。由各新闻单位组织落实。(全年)

九、充分发挥新华网、东北新闻网、辽宁林业信息网的宣传作用,重大活动请网络给予现场直播。由省林业宣传中心组织协调。

十、做好国家“关注森林”组委会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开展宣传调研活动的接待工作,根据调研需要安排好活动内容、时间、路线等。接待工作由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省林业厅组织安排和做好协调工作。

十一、以我省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内容,开展“关注森林――关注大自然”摄影艺术展。由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和省林业厅宣传办公室组织协调。(4月――9月)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7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生态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心腹之患。加速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机制、法制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了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6400万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与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减少7.8%,密云水库近四年的泥沙输入量减少10万多吨。三北四期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其中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万亩,新增防护农田3700多万亩,为确保我国北方粮食的稳产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近两年营造沙地速生丰产林30万亩,受益农户年均增收300元。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实施围栏封育,禁牧舍饲,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县仅草业一项人均年增收353元。河北省平泉县利用刺槐发展食用菌生产,2003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据统计,有1622万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80元。

社会效益突出,加快了生态文明进程。沙区人民在治沙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土地沙化意味着贫困和落后,沙化土地上也蕴藏着希望和财富,获得这笔财富,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意识不断凝聚和升华,逐步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防沙治沙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更加坚定了人们改善生态状况、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迈进。

二、防沙治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不仅直接影响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防沙治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不足,惟有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防沙治沙,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全国有60%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沙区,2002年我国重点沙区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不到2000元,最低的仅1590元,远远低于2476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搞好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建设祖国北疆绿色屏障,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防沙治沙,改善生产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从区域上看,我国粮食主产区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旱区,干旱缺水严重。受土地荒漠化影响,土壤风蚀、水蚀加剧,耕地质量下降。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切实增强旱区节水抗旱能力,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是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四,防沙治沙,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沙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在有效开展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可以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开辟农村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防沙治沙,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治沙经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普遍赞扬。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创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宏伟目标,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制定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防沙治沙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在总体思路上,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全面恢复和提高沙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就是要构建比较稳定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高效的沙区产业开发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设想到2010年,重点治理一批影响较大、危害较重的沙化土地,初步遏制沙漠化扩展的趋势,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到2020年,使一半左右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有较大改善,沙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到2050年,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在具体措施上,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下大力气实施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切实规范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要切实加强保护,巩固治理成果,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二)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加快推进政策完善和体制创新。要坚持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有利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措施。对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防沙治沙、承包造林、管护的,国家要给予同等的投资和信贷扶持,轻税薄费,明晰产权,把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

(三)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应性强的植物良种;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技术素质和政策水平;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严格检查、监督。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8

一、确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背景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conomicandSocialCommissionforAsiaandthePacific,ESCAP)结合亚太地区情况认为:“荒漠化应包括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向着类似荒漠化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1949年,奥布里维尔(A.Aubreville)认为非洲热带森林线后退了60-400km,是滥伐和火烧造成的,并论述了热带森林如何变成热带草原和最终变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他把这种环境退化称之为“荒漠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部非洲特大干旱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壤荒漠化进程。1968-1974年的干旱期曾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区(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塞内加尔)的特大干旱,夺走了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口的生命。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之大,令世界震惊。它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为此,联合国在1975年以3337号决议提出“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口号,并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数十亿美元投入了治沙行动,各种抗旱防荒漠化的行动计划随之产生。

然而,自那时以来,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

荒漠化在全球范围内呈扩大的加剧的趋势。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20世纪末,全球已损失1/3可耕地。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二、人类对荒漠化的反思

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尔在名著“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关。人口的高增长率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统计,中国西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共发生沙尘暴111次,13世纪后出现的次数增多,20世纪已发生49次。专家们研究发现,西北历史人口与各世纪发生沙尘暴次数的曲线图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性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废。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但是,在与此相邻的半干旱地带也有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游牧民和农民巧妙地生活着。然而这些地区也正在受到过度开发。森林被烧毁或砍伐,变成了热带深草原。热带深草原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然无存,逐渐演化为荒漠。

现有过高的人口增长率(每年超过3-3.5%)增大了对现有土地的压力,使生产边界线推移到濒临荒漠化危险的境地,农业向脆弱生态带扩张。结果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为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农业用地增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增加灌溉来提高农业的生产量。但是,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了盐份的蓄积。引起盐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灌溉用水中含有盐份,这些盐份在土壤中不断蓄积;另一个是底层土壤中含有的盐份被灌溉用水所溶解,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残留在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9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是1949年法国科学家奥布里维尔提出来的,当时他把热带雨林在人为影响下变成稀疏草原,乃至荒漠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景观的过程称为荒漠化。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防治荒漠化会议上首次被正式使用了“荒漠化”这个词。

这次会议有94个国家代表参加,“荒漠化”被定义为“土地具有的生物生产力减退乃至破坏,最终变成荒芜状态的现象”,后又重新被定义为“主要起因于木恰当人类活动的干旱斗干旱和干旱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在这里,“土地”的概念包括土壤、水资源、地面状态和植被(包括农作物)等,“退化现象”是指因水蚀、风蚀、土沙堆积、自然植被减少等而出现的土地潜在生产力的减退。

在1977年的防治荒漠化会议上,与会国签署了一项《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并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目标是到2000年使全球性的荒漠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在内罗毕举行了特别会议,全面评价了执行《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的进展。然而,20多年过去了,虽然世界各国为阻止荒漠化进行了各种努力,荒漠化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抑制,反而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扩大,成为地球的一个“顽症”。

至19世纪末,全球荒漠和干旱区的土地面积有11亿公顷,而现在的荒漠和干旱区土地面积却已达26亿公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7年的报告,全球中等程度以上的荒漠化地区为3970万平方公里,超过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有100多个国家面临荒漠化的威胁,约9亿人生活在严重荒漠化地区。1984年的报告更加惊人:荒漠化仍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发展着!对2000年的预测则是:放牧地荒漠化以现在的速度扩展,依赖降雨的农地荒漠化会进一步加速。

目前,全球上地的35%潜在着荒漠化的危险,其中,至少45%的土地已经轻度荒漠化(其农业生产率与没有退化的土地相比减少了25%),全球每年有近刀万平方公里的农田由于土地沙化而失去使用功能,全世界有1/3的陆地和约10亿人口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之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00亿美元。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的不安定,它伴随着上千万人的背井离乡而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篇10

为了保质保量保进度完成第四次国家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通知》(林沙发[2008]261号文)要求和《辽宁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方案》的部署,结合*沙化土地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制定*市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重大意义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始于1994年,每隔5年开展一次,今年是第四次。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一项带有政治性的工作。对于定期掌握我国及荒漠化和沙化地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及荒漠化和沙化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政策,保护、改良和合理治理利用国土资源,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我市是全国的重风沙危害地区且发展形势极为严峻。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面积达到514.5万亩,比1994年第一次调查的359.7万亩增加了154.8万亩,年增量15.48万亩,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面积。我市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辽中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县一市一区均列入国家和省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其中: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为科尔沁沙地治理区;辽中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沿河沙地治理区。另外,我市的四个郊区的土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沙化。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2001年以后,我市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防沙治沙由局部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2001—2009年春季,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47万亩,年均新增造林面积50万亩,是“十五”期间年均新增造林面积的3倍以上。2008年底森林覆盖率23%,比2000年的10.3%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沙化土地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逆转。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土地沙漠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土地沙漠化问题仍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关键时期,搞好沙化监测工作,对于研究防沙治沙对策,推进老工业基地又好又快发展十分必要。

二、监测范围

(一)国家监测区范围

我市列入国家监测区范围共54个乡镇。具体是:********镇。

(二)市级监测区范围

根据全市沙化土地分布现状,本着不漏查的原则,结合林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本次监测,我市除列入国家监测区的54个乡镇外,对没有列入国家监测区范围、乡域内有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布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36个乡镇列入市级监测范围,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和标准,与国家监测区同步开展监测工作。具体是:*******乡。

三、主要任务

1、按照统一的技术规定,以乡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调查2009年底市内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的类型、面积、程度、分布及变化情况。

2、对全市沙化敏感区和重点区域进行专题监测和分析,重点分析引起这些区域沙化动态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

3、掌握沙化土地的现状和趋势,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沙化过程的影响。

4、对沙化状况危害及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为制定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基础。

5、建立全市沙化监测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市林业信息管理系统。

四、调查项目

1、沙化土地面积及分类。具体是:1)沙化土地类型,包括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露沙地、沙化耕地、非生物治沙工程地;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非沙化土地。

2、沙化程度分类。分为四级: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

3、土地利用分类。具体是:1)耕地,主要包括水田、水浇地、旱田、菜地;2)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亩林地;3)草地,包括天然草场、改良草场、人工草地;4)居民、工矿、交通用地;5)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塘和沟渠;6)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裸沙地、沙滩、干沟、裸土地、裸岩、其它。

4、环境调查。具体是:1)地貌类型,分平原、丘陵、山地;2)植被调查,包括主要树种或植被种类(建群种或优势种)及其盖度、植被盖度、起源、植被生长状况、退化植被种类、退化植被比例;3)土壤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4)气象数据收集;5)水文数据收集

5、土地利用变化原因调查。1)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营造林措施、采伐、种草、开荒耕种、弃耕抛荒、工程建设、其它人为因素;2)自然因素;3)调查因素;4)标准变化因素

6、防治沙化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1)收集防治沙化及社会经济情况;2)治理措施分类,包括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其它措施;3)沙化土地可治理度分类,包括难治理沙化土地、可治理沙化土地;4)沙化人为因素;5)土地使用权属;6)土地利用情况;7)治理情况收集;8)社会经济数据收集。

除上述国家6项任务外,我市本次沙化监测工作增加2个项目。

1、增加土壤退化情况调查分析。以裸露农田为重点,调查分析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即地表物质及颗粒组成的变化、地表物质营养成分的变化、地表物质中盐分的变化、地表物质矿物组成的变化。

2、增加防沙治沙林综合生态效益调查。主要是农田防护林改善农田小气候效益评估、固沙片林减缓风速的效益评估、固沙林保持水土效益评估、固沙林改善水分配和水平衡效益评估、固沙林改良土壤效益评估、固沙林减少水面蒸发效益评估。

四、方式方法

1、沙化土地监测采取地面调查方式进行,利用2004年监测成果图1:1万地形图作为外业工作底图,进行现地核实对照,对发生变化的图班进行修改,调查各项因子。以GPS技术为平台,递交全市及各监测区沙化土地监测成果。

2、我市沙化土地监测分5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试点单位,列入国家监测区的县区选择1个比较典型的乡镇,先行试点,采取边干边培训的办法,集中县、乡级监测员,边学习边实践。试点工作最晚于7月10前完成。

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全市列入监测范围的乡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

第三阶段为市级自查阶段,按照国家和省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由市林业局对初步完成监测的县区或乡镇进行检查验收。市极检查随各县区的外业调查进度进行,完成一个乡镇检查一个乡镇,完成一个县区检查一个县区。

第四阶段为省级核查阶段。

第五阶段为市级监测区外业调查和增加项目监测阶段。我市增加的监测范围和监测项目原则上国家监测区任务完成以后开展,有条件的单位可与国家监测区同步开展。

3、土壤退化情况调查和防沙治沙综合生态效益评估以省林业科研部门为依托,采取土壤分析和气象观测等技术,监测和观测固沙林各项生态因子变化情况。

五、工作要求

1、要组建监测员专业队伍。根据《辽宁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我市第四次沙化土地监测部署,全市组建由113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监测员监测队伍,其中市级监测员5名、县级监测员18名、乡镇级监测员90名。

2、列入国家监测区的县区和乡镇要求在2009年8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监测结果经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统一统计计算后上报国家林业局,监测图班区划和调查的合格率要达到98%以上。

3、我市增加的沙化监测县区和乡镇要求在2009年12月底之前完成沙化土地外业调查工作,内业统计和数据库建立在2010年3月1日前完成。

4、沙化土地退化情况和固沙林综合生态效益评估要求在2010年10月底之前完成有关数据测试和评估报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事关我国履行世界荒漠化防治公约的一件政治大事,各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把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为了确保土地沙化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质保量保进度完成任务,各地要全力保障监测员队伍稳定、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交通工具、保障作业安全等各项保障工作。

2、建立责任。省林业厅把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纳入省林业厅考核市林业局工作重点内容,并与市林业局已经签订了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责任状,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质量不合格的单位在年度考核中扣分。按照省厅要求,市林业局与区县(市)林业(农林)局签订责任状,各区县(市)林业(农林)局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区县(市)要与有关乡镇和监测员签订责任状。同时,我市第四次沙化监测工作纳入全市植树造林绩效考核,对不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的单位扣基准分1—100分。

3、科学安排。我市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时间紧,任务中,难度大。为此,各地要科学摆布各项工作,突出抓好沙化监测工作。在时间上,要集中在8月15日之前,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8月30日之前完成整改工作。在组织上,在稳定现有监测员队伍的基础上,增加力量,实行地面调查与资料收集两线作战,同步进行,确保不误工时。在指导上,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监测员的指导作用,实行“市包县、县包片”的分区指导、分区负责的办法,确保外业调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