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研究十篇

时间:2023-05-18 17:05:05

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1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互联网安全

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加强个人信息司法保护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司法机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政治要求的具体体现。过去一年,为推进网络虚拟空间的依法治理,各级法院审结网络传销、网络、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等犯罪案件9.2万件,全国检察机关利用网络实施诈骗、、传播物品等犯罪28.2万人。“虽然司法机关持续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但是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和滥用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违法犯罪仍高位运行。”谈到个人信息保护,吴翔代表不无担忧地指出。他建议,应坚持全链条惩治,依法从严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发挥刑事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双向合力,切实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公益保护。同时,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惩罚性赔偿,提高违法行为成本。白映玉代表认为,当前尤其要聚焦侵害个人敏感信息、特殊群体个人信息以及大规模个人信息案件,关注重点行业部门和大型平台企业,加大公益诉讼力度,以点带面,形成有力声势。何桂芳代表对于“两高”坚持对电信诈骗犯罪全链条打击、一体化防治的效果表示肯定,前些年,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造成了大量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得益于“两高”的努力,通过制定司法文件、开展反诈宣传、专项监督、推动综合治理等方式,有效惩治了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人脸识别、青少年网络安全、直播带货等是近年来网络安全新的隐忧所在。李小琴代表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尤其是人脸识别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上网安全的保护力度,完善网络管理规则,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校园贷、未成年人粉丝经济等网络违法违规行为。黄炳章代表建议,加大对网上购物、直播带货欺诈行为惩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助推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过去一年,“两高”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中央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司法促发展、稳预期、保民生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加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的司法保护力度,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检察院持续加大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力度,1.4万人,同比上升15.4%。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54.1万件,同比增长16.1%。不少代表关注到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困境。方利旭代表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海外法律意识、应对能力不足、应诉成本过高等原因,遭遇337调查等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救济。他建议,应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防范机制,加强重大案件的协调跟进和政策支持,建立外国政策法规更新的跟踪机制,及时预警信息;加强国内法域外适用体系建设和法理研究;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建设新型审判团队。吴清平代表指出,当前我们对国内外机构的违规专利布局策略认识不足,知识产权法官队伍建设难以适应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快速增长的要求,专利纠纷案件审理期限较长,影响了创新主体对维权诉讼的效率期待。应综合研判国内外机构在华的专利纠纷问题,提出国际竞争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竞争的指导性意见,保护我国高质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强化司法防范意识,依法公正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更好地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与发展利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也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2020年起,最高检主导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改革合力、严格依法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效。方利旭代表建议,为更好帮助企业规范国际化经营行为,应完善涉案企业合规的激励机制,明确量刑建议的轻缓幅度、不程序的具体适用、合规考察期等;明确企业合规的通用标准或验收标准,同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违法犯罪的涉案企业制定针对性细化标准;在检察院设立企业合规检察部或检察组,专门解决企业合规问题。白映玉代表认为,应积极推动涉案企业数据合规建设。结合司法办案,推动涉案企业加强合规建设特别是数据合规,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对于“个人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和其他信息”“特殊群体、特定对象、重点领域”个人信息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对于持续批量、短时间内大量获取个人信息等异常行为加强技术监控、预警和阻断;对于重点岗位人员、分支网点人员、离职人员从严加强管理,督促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蔡仲光代表指出,最高法、最高检要积极推动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立法建设,通过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相关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律,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司法保护。黄炳章代表建议最高检提高司法救助力度,规范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程序,同时加大改判纠正追责督办机制,为受影响企业或个人挽回损失。司法为民出实招司法温度暖民心“两高”工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紧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共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司法为民之路。从一串串具体数据、一件件鲜代表分组审议“两高”工作报告(王辉/摄)活事例中,代表们感受到了过去一年“两高”在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上的司法温度。袁玉宇代表发现,今年“两高”工作报告都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关注民生热点,回应民生关切,特别是社会舆论关注度非常高的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加强特殊群体权益保障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报告明确,“对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等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犯罪,论罪当判死刑的,依法判处并核准死刑”,坚决维护法治权威。对于社会呼声很高的“加大拐卖量刑”,报告中回应“严惩、拐卖妇女儿童和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强化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司法保障”。“两高”报告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也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对一些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怠于履行抚养监护义务、为孩子订“娃娃亲”等行为进行训诫,对虐待儿童的剥夺监护权。最高检去年针对严重监护失职,发出督促监护令1.9万份。“家庭教育促进法今年起施行,相信更利于我们‘依法带娃’。”袁玉宇代表说。来自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陈海仪代表介绍了她所从事的少年家事工作,他们构建了包括智慧矫治中心、少年家事诉调中心为依托的线上线下审判综治体系,并打造了“羊城金不换”少年司法品牌,帮助失足少年和问题孩子矫治。她指出,最高法已经下达相关文件加强新时代少年审判工作,但少年法庭的独立性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与家事审判之间还有不少互相交叉的地方,期待能有更明确的规划。除了切实纾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两高”在优化自身体制机制方面,也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如最高法建立了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最高检推行检察公开听证、建立“倒三角”,切实降低群众维权成本,提高违法代价。对于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机制,王筱虹代表有切身的感受,去年她参加了最高法组织的关于“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题调研。“走入最基层的法院,在村子里面的审判庭旁听纠纷审理,我真切感受到了基层法官在‘法’与‘情’的处理上如何精准拿捏和在为民服务上的努力和用心。”她感慨地说。广东毗邻港澳,在维护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王筱虹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深化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法治保障,细化服务措施,提供精准检察产品。同时也加大对这类精准检察产品的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侨胞感受中国司法的温度和用心。

创新司法服务方式夯实基层队伍基础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2

针对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教学课程,采用提高腿部爆发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以逐步加强力量的训练方式,达到提高移动速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速度素质腿部力量爆发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71

目前初三的体育升学考试中,速度项目是考试的内容之一。就如何提高初三男生的速度素质这个问题,许多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本人依照青少年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在每个年龄段的不同发展敏感期的特点,提出发展初三学生速度素质的方法应以发展腿部力量为主。根据这一观点,本人在2009年初三级第一学期的体育课中作了如下的实验比较。

一、 训练对象

以梧州市五中初二年级两个自然班55名男生为研究对象。确认初二3班28名男生为对照组,初二4班27名男生为实验组,进行实验对照与统计处理。实验时间为一个月,实验前作一测试。(见表一)

二、 训练方法

采用训练对比法。训练内容为:对照一个班采用传统的短跑教学内容;另一班采用发展下肢力量为主的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对照初二3班的教学内容为:行进间后蹬跑,50米加速跑,100米―200米跑。初二4班的教学内容为:双脚负重跳台阶204次,100米加速跑。

第二阶段。对照初二3班的教学内容为:行进间小步跑,蹲踞式起跑304次,50米加速跑。初二4班的教学内容为:负重2公斤原地高抬腿练习,负重2公斤后蹬跑30米。

第三阶段。对照初二3班的教学内容为:台阶跑2次,每次一分钟,30―50米加速跑。初二4班的教学内容为:蛙跳练习,原地扛钢铃30公斤,深蹲4×5次,50米加速跑。

第四阶段。初二3班的教学内容为:20米跑×4次,高抬腿、跳台阶20×4次。初二4班的教学内容为:负重高抬腿,后蹬跑,跳台阶练习。

第五阶段。初二3班的教学内容为:30米跑×3次,60米跑×2次,100米跑×2次。初二4班的教学内容为:负重2公斤加速跑×3次,负重2公斤跳台阶练习。

第六阶段。初二3班的教学内容为:后蹬跑,高抬腿跑30米×4次。初二4班的教学内容为:50米加速跑2次,100米跑2次,200米跑2次。

三、 结果与分析

从训练因素的角度考虑,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重复训练、持续训练、比赛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各自得到极大的发展,是促进学生运动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动力。初二学生下肢力量的提高,特别是腿部爆发力对短跑成绩有一定的提升效果,有利于速度素质的发展。因此,在短跑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下肢力量的训练,利用重复训练法经过不断的强化和运动条件的反射,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实验后,初二4班的成绩都优于初二3班。从表二中可见,两种教法对学生腿部爆发力的影响不一样。对照组的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了约6厘米,而实验组提高了13厘米,因此两个基本点组的50米成绩提高幅度也不一样,对照组50米提高了026秒,实验组则提高了046秒。

结论:在全面专项身体训练的基础上,提高下肢爆发力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应逐步加强力量训练。本人认为,要按长期训练规划,逐阶段完成训练计划规定的任务,科学地调控全过程,做到运动员各阶段表现出的专项成绩与他们该阶段的相应基础水平相一致。

[参考文献]

[1]丁波,宫玲.浅谈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全面体育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0(3).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3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 服务质量 满意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稳定仪,更是使大学生安心求学、追求自身梦想的制度性法宝。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性资助逐步发展到发展性资助,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励志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先后在“奖、助、补、减、勤、贷”,经济、学业、心理、就业、思想等困难或障碍学生帮扶、励志榜样引领、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最终能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对发展性资助工作的满意则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浙江省6所省属本科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进行调研,积累了详实的研究材料,对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着眼于发展性资助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发展性资助的概念研究

季枫(2013)提出从价值追求、法理层面、工作机制、目标导向等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的开展[1]。

2.围绕发展性资助的理念研究

李小女等(2013)把发展性资助与教育公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高校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促进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公平[2]。

3.围绕发展性资助的体系与对策研究

李贵平(2014)通过研究提出从培养贫困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出发,重塑资助工作理念,着眼于贫困生成长成才;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促进贫困生工作的专业化,适应资助工作的新要求[3]。

(二)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研究

目前,学者对高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与大学生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视角:钱晓群(2009)基于网络教育实际,主张建立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期望、学生价值与满意度之间的结构模型,实证检验学生对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4];钟秉林等(2012)通过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影响因子及其与学生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5]。

(三)文献述评

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涉猎高校发展性资助这一课题的研究,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基于概念界定、理念思考、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但对深入发展性资助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模型构建成果不多。另一方面,值得借鉴的是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基于此,关于围绕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应提上研究日程,以促进我国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开始对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关系模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根据Parasuraman等对服务质量的维度划分,本研究将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分为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共五个构面。其中,有形性是指高校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服务设施、办公场所、谈话设备等;可靠性是指高校能够按照约定,准确、及时、无误地提供发展性资助服务;响应性是指高校具有帮助贫困学生的意愿并能够对贫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给予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保证性是指高校的发展性资助行为能够增强贫困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同时让贫困学生感到安全,这意味着学校负责发展性资助的老师的真诚以及具备解决相关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移情性是指高校能够为贫困学生着想并对其给予个别的关注。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见图1):

据此,提出本研究假设:

H1: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有形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可靠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响应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保证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移情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相应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1点到5点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一般、有点同意、非常同意。调研对象选取高校中被认定为贫困的学生。本研究通过统计软件SPSS 19.0对取得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信度与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11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6%。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各变量量表的信度水平。由表1可见,变量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值均大于0.6,表明本文中各变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研究要求。同时,本文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量表KMO值均大于0.6,Bartlett 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归为五个因子,即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学生满意度归为一个因子,这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各变量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即各变量的效度符合要求。

(二)相关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先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见,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五个构面与学生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3可知,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有形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响应性维度进入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回归模型中,由此验证了H1、H3、H4、H5。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可靠性维度没有进入回归模型,说明H2没有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高校发展性资助的有形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可靠性对学生满意度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硬件建设

高校应不断推进资助硬件设施建设,为开展发展性咨询提供有效场所、仪器、谈话设备,从而推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布局,增加经费投入,为发展性资助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做好学生意见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查找硬件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将发展性资助工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软、硬件建设相结合,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干部队伍为辅助,联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创新与发展资助工作的实施思路和路径。

(二)体制建设

应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发展性资助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条例,不断推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成立高校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发展性资助研究中心,加强对资助工作的有效领导和深入研究,与时展相同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内在需求。需要校团委、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宣传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老师、同学、家人的共同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困难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顺利前行。

(三)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人员相关工作技能培训和政治道德素养训练,提升人员的资助、心理咨询能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和响应性,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各层次需要。新时期,基于社会转型、经济差距拉大、区域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家庭变故、突发事件、各种自然灾害等造成的贫困突发不断,其复杂性、困难性、潜在影响性很难评估,对学生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伴随着心理困难、能力困难、交往困难等多层困境并存。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深入理论知识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各种管理方法的掌控能力和技巧。处理相应问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四)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立足实际,积极探讨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性资助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发展性资助指导,一方面保障大学生能够安心求学,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同时立足实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做好发展性资助工作。从实践来看,高校资助工作要充分研究、分析学生的需要,充分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深化发展性资助。发展性资助是资助工作的一个新视角、新理念,也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将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能力扶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发展性需要,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季枫. 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若干问题[J]. 教育评论,2013(05):66- 68.

[2] 李小女,梁艳华. 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 有效促进教育公平[J]. 现代商业,2013(23):285.

[3] 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 教育评论,2014(01):72- 74.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4

1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新特点

1.1 党员教育的育人理念

高校学生群体构成丰富,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等学历区别,他们的价值观、自身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大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前的教育单一地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忽视了教育对象的自身特征差别,影响教育质量。随着素质教育不断重视,现在的大学教育被越来越多地赋予了育人的功能。这个演变过程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时期教育理念,突出个体培养,同时也要求高校面对学生需要改革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针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也需要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上作出改进,将党员教育纳入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将党性修养作为价值观培养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教育质量。

1.2 教育方式的多层次性

教育方式要服务于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时代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党员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策。在改善自身教育方法的同时,不断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以及其他学院的优秀做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和信息平台,寻找学生党员接受并接受的教育方式,开展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指导实际,因此如何将党的先进理论成果结合党员自身发展的思想动态,以及学校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成为党建工作者进行多层次学生党员教育的思考重点。

2 提高高校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路径

2.1 健全党员培养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党员培养体系的长效机制

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校党委和学院分党委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做到党员培养的制度保障,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是建立并坚持发展党员过程层级推优制度,严格团组织推优,支部推优等各个发展程序。第二是进一步完善入党公开答辩制度,对参加入党答辩的学生党员做好事先培训,严肃答辩记录,提高问题质量。第三是继续坚持推行学生党员日常生活中党员标志佩戴制度,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形象等等。

此外,在落实和完成学校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发展、教育和管理的制度基础上,高校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生专业等特点,制定出学院制定各自特色的党员培养体系。由于专业设置、学生规模、组织模式的不同,各个学院可以结合自身党建工作在不同校区发展的特点与重点,在学校制定的学生党员培养体系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设计出一套具有本学院党建工作特点的培养体系。

2.2 注重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学生党员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实践证明,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指导老师,即各学院党建工作者的党性修养以及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基层党建工作的教育质量与党支部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能力、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技巧有着紧密的关系。目前担任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政辅导员团队中,各成员的工作经历和工作思路有着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地方。面对不同校区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党建问题,如果能建立诸如“党支部书记沙龙”这类的社交活动,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找到相对更具备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方法。

2.3 拓宽学生党建有效载体,党员培养多层次开展

当前在多层次开展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学生社区、学生社团是重要阵地。当前在各高校推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选择进修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老师。这就导致了学生班级等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弱化,而学生待在生活园区的机会增多。因此,学生生活园区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建也可将工作范围扩展延伸到学生公寓等园区,在学生生活园区中建设党员服务基地,在宿舍楼道中进行党员寝室的标识性建设,扩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引导效果。

按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划分,学生社区、公寓以及活动社团在学生群体中正发挥显着的聚合力。在这些领域中,学生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学生党支部活动可以依据所在校区内学生群体社团以及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鲜明党组织特色的实践类及宣传教育类的党组织活动。

2.4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培训的成效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5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近日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刘延东指出,实现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领域,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优化规模、布局和学科结构,坚持分层次办学和特色发展。要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强化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要深化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开放办学水平。要统筹协调,加快职能转变,形成中央、地方、培养单位各负其责,招生、培养、评价各环节系统配套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格局。(中国政府网2013年7月11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新格局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讨论加快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建立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会议要求,要认真做好督政工作,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主体意识。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职的综合督导,制定综合督导评价体系,督促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二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督导,督促地方政府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三要加强对教育突发事件的督导,开展专项督导,加强防范和督查,制定专项督导工作机制和办法。四要加强督导问责力度,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干部任免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接受社会监督,限期整改复查,把督政落到实处。

要认真做好督学工作,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得到全面落实。一要建好督导学校制度,探索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评估体系和督导评估制度。二要抓好督学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督学和视导员队伍。三要建好督学责任区制度,推广好做法,科学划分,合理配备,实现对责任区学校督导全覆盖。四要统筹督导检查的制度规范和法治规范,切实提高教育督导的效率和质量。

要认真做好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科学有效实施督导。一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不同的监测内容和重点。二要制定好监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对象和内容,探索建立教育督导评估信息监测网络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三要精细部署监测工作,确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适时有序地开展监测。四要综合利用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和研判,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加快推动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督、检查、反馈、奖惩和整改机制,积极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柴葳 《中国教育报》 2013年7月29日)

教育部: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近日主持召开“学前教育立法建议提案办理专题座谈会”时要求,有关司局要充分研究、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意见建议,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

郝平认为,教育立法工作涉及教育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需要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此次会议是教育部创新提案议案办理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有关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重要尝试,对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如何立好学前教育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针对学前教育的性质、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制度等学前教育立法的重点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中国新闻网 2013年8月1日)

中央财政将投1.5亿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项目

为全面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5亿元,支持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财政支持、遴选全国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有针对性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源项目。

“职教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缺口较大、专业素质不高、培养培训体系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笔专项资金将支持4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项目,其中专业项目88个,公共项目12个。据了解,专业项目成果主要包括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培养标准、培养质量评价方案、课程资源等;公共项目则主要针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共享需求和内容进行研究与开发,成果包括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制度,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育类公共课程,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资源平台,研制专业大类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与考试大纲等。

( 邓 晖 《光明日报》 2013年7月24日)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组织申报工作,标志着实验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通知强调,实验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按照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研制开发评价工具,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以省为单位组织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推荐2~3个地(市)申报实验区。申报实验的地区应当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愿意开展实验,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当地专业机构能够为评价改革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和支持。

通知指出,申报实验区的地(市)要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本地区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条件、实验周期、进度安排和工作机制等。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各省份申报实验区地(市)的条件和实验方案进行评审,优先选择基础好、实验目标任务明确、政策措施具体、支持力度大、示范性强的地区作为国家实验区。

2010年,教育部将上海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组织研制了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进行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试点。此后,其他一些地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试点情况看,这项改革对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在全国推进评价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实践基础。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

(教育部网站 2013年7月25日)

浙江近九成县区义务教育公办校实现“零择校”

记者日前从浙江省教育厅获悉,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该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7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现“零择校”,占比约为88%。其余11个县(市、区)择校生比例也已降到5%以下,其中杭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6个设区市所辖县(市、区)全部实现“零择校”。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党员发展;高职学生;质量导向

一、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基于质量导向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大学生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使青年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先进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需要支部的党员们在学习、工作岗位处处体现先进性。党组织积极开展“”,开展好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党的后备军,对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才能使一个个堡垒坚不可摧。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2+1”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学制短实习期长的特点。而党员发展正常流程是:一年级为推优和积极分子阶段,二年级确定为发展对象阶段,三年级为预备党员阶段,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入党或入党不久,就进入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党员发展流程长和学制时间短间的矛盾给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出了一个难题。

为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现状,笔者对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的2011、2012、2013届的学生开展了高职生入党动机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情况的调查问卷,采取了电话访谈、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数据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党员发展工作整体状态较为良好。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及信息多元化、社会形势复杂化影响,部分学生存在入党认知不清、态度不明、目标不坚定等问题,入党动机呈现功利性、多样性和投机性,从众性等特点。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对学生入党心理把握不够、党性教育较为缺失、入党启发教育不足、党员发展标准存在唯成绩论和唯活动论等观点、党员发展工作教育形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等问题。因此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梳理出当前高职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质量导向的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创新机制,对提高高职大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行有益探索。存在影响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入党动机多元,发展程序待规范。根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党员身份对个人就业和个人前途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评优评先中有一定优势。这其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将入党与个人就业与发展、展现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结合起来,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纯粹把入党作为就业和个人发展、评优评先的法码。这就要求在党员发展中把好关,从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营造良好的党员发展氛围,保障高职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2)入党评价标准欠科学,保障机制待构建。根据调查表明,由于学院内每个基层组织由于党务工作人员个体认知的不同、在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环节上对标准的掌握不一致,考察的深度、广度、严格度不一,造成在某些考察内容上对考核目标标准掌握不一致,有的老师把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有的老师以活动取人。这样便出现了“唯学习成绩论”“唯活动论”等倾向。我们在发展高职大学生党员的关键节点上是严格遵照规定的党员条件执行的。但在具体入党评价标准方面,我们可以按照规定的标准细化。(3)组织建设不足,队伍质量有待提高。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如学院的基础建设和教学改革,加上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不一定很高,需要一点境界、一点奉献精神,造成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既要当辅导员,又要搞教学、科研,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4)党员的后续管理,尤其是实习期的党员发展工作参差不齐。据调查,高职学生实习期所在的企业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调查发现,国有企业一般都会成立自己的党组织,民营企业中部分单位设立了党组织,而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基本上不设立党组织。设立党组织的国有企业在招聘时会关注学生的党员身份,有的企业还会邀请实习学生党员参加企业的党组织活动,甚至会同意将实习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企业,纳入企业党组织统一管理。而有的和学校校企业关系合作时间较长,关系较好的企业也愿意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学生党员。外资企业、部分民营和私营企业仅把学生党员身份作为个人品质和能力的一个参考,认为学生党员会是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学生,但由于自己本身在没有党组织,在实习期会基本淡化学生党员身份,甚至不会开展任何学生党员的党组织活动。

三、“2+1模式”下基于质量导向的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创新思路

(一)创新一种模式,即“一二三五”高职学生党员发展模式。 “一二三五”模式即:加强一支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要把学生党建工作提到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重视队伍建设,要把这支队伍分配到校内和校外企业,充分发挥学校和实习和拟就业单位两个基地的学生党员孵化基地作用,重视两个基地对学生党员发展的考核和保障作用;要规范做好党员发展的党课普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组织审查、预备党员教育管理这五个阶段的工作,守住党员发展的动机关、介绍关和综合关三道关口,确保高职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一二三五”模式图

(二)创新一个标准,即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考核目标标准。通过建立高职生入党评价标准,注重全过程、360度考核。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组织政治条件、组织纪律、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思想觉悟、创先争优、党性意识、党员形象、党员作用几方面作为高职学生党员评价等一级指标,并细分二级指标和具体评价内容,划分权重,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立足于学校和实习、拟就业单位,从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起针对高职生的入党评价标准,制定高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高职大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照标准,要求拟入党学生实行入党PPT答辩式思想汇报,严把入党质量关。

(三)创新实习期党员教育管理形式。(1)企业管理。对于有党组织的企业,可将到该单位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纳入其企业党支部或党小组教育管理,聘请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为实习生进行党建指导,加强实习实训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等。在企业党组织的精心指导培养下,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2)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党员不足三人的企业,将学生党员与企业党员组织在一起,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在劳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严格考察,可以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的管理和教育。(3)学校管理。对于学生分散,实习单位实在无党组织的情况,只能学校管理,指定专人通过网络平台、电话、走访等形式负责与学生和学生所在单位的联系。

(四)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拓展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二空间。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建一批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定专人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可开辟党的知识、党性教育等理论学习网络课堂、网上党建知识测试、党员日志、思想汇报、视频会议、义工记录、实习内容、党校论坛等模块,实现网上开党支部视频会议、过党组织生活。临时党支部可通过平台实现远程向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和顶岗实习工作情况,实习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递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转正申请等,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延续性,开拓学生党员发展的第二空间。

(五)创新实习期学生党员管理的制度。一是建立登记制度。建立党员档案资料信息库,完善信息库模块,不断更新记录党员姓名、性别、年龄、入党、转正时间,组织关系变化情况等信息;二是建立实习生党员与学校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党支部在实习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前与其谈话,要求学习生通过电话、QQ、飞群、微信等形式与学校定期联络,掌握动态;三是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定期沟通制度。了解实习生党员在单位的表现,在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党组织以书面形式向学校党组织反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实习期表现,党组织把反馈意见作为党员发展、党员评议、转正和评选先进的依据;四是走访实习生制度。条件善可的情况下,学生外出实习期间,党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实习单位了解情况。五是表彰和处置制度。严格按照党员质量目标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对实习生党员的组织考察、表彰及处置工作。实习期结束后开展优秀实习生党员评选活动,表彰先进。

总之,基于高职院校“2+1”模式,高职院校只有立足自身特点和实际,坚持质量导向,构建“一二三五”党员发展模式,完善入党评价标准,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过程监督考核,创新实习期的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宣传教育载体,拓宽活动阵地,加强制度创新,才能实现“2+1”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的飞跃。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7

【关键词】政府;企业;审计;质量;效益

一、审计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新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审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一)政府审计

通过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审计项目和一份有分量的审计工作报告,不仅仅要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和措施。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五条意见,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是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意见,是基于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的意见,是基于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以及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的意见,是基于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问题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的意见,是基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出台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返还企业等问题提出的。在综合上述意见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的意见。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报告的问题与建议有机统一、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层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审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二、审计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为促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 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针对问题审计署建议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对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全球发展新趋势 .天和网.2013-03-01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8

关键词: 军校研究生 教育质量 提高

军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很多军校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对于如何抓管理,如何抓教学,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导致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和地方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军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结合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发展研究生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三大功能上,就是能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对军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部队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加强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在新的高度上明确学科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从立足国防、服务部队的角度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定位,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在我国军校教育投入还显不足的今天,发展重点学科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能发挥自我优势。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学科,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军校教育能力得到加强。

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增强学科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与学科建设的现代化,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集体指导优势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军队院校,导师身兼多重身份。他们既是高水平的学者,专业学术研究工作的先驱,又是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上的指路明灯及领航人,更在思想上、生活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是研究生学习的楷模。由此可见导师肩上的担子有多沉、多重。此外,由于军校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而导师队伍的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张步伐,这也进一步加重了研究生导师的负担。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保证我们始终有一支充满活力、优秀的导师队伍。

首先,导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自身修养,积极更新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军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作为研究生学习的典范,导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价值的工作。

其次,为缓解导师匮乏的问题,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将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我国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在很大情况下还是一带一的“单兵”指导模式。这既加重了导师的负担,又不利于导师指导。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可适当改善这一问题。研究生指导小组主要由本专业的导师组成,并适当加入一些相关专业,甚至跨专业的导师。指导小组是多位导师简单地相加,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可以缓解人手不足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团队合作方式增加了学术交流,促进了整个指导小组知识面的扩大、学术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研究生要在学习上有所提高、研究上有所创新突破,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要靠一种学术氛围,靠一个好的集体的熏陶和启迪。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孤军奋战是难有所成的。

最后,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批年老导师的退休,加剧了导师不足的困境,以至于不得不采取返聘制度,但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解燃眉之急。所以说,要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容忽视。在青年导师的培养上不要盲目扩张,要做到宁缺毋滥,讲究高质量,保持青年导师队伍在质量和规模上协调发展。

三、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发挥研究生院督导管理作用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少不了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与具体组织实施这项工作的管理机构――研究生院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应充分发挥研究生院的作用,做好研究生教育的督导管理工作。

根据对部队用人单位的调查可看出,当今,部队不只是对人才数量需求的增加,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高素质、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这对培养单位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水平受限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程度与其管理机构――研究生院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要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就得勤调查、多创新。近几年,军校培养的研究生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不过,部队用人单位却反映已毕业研究生素质较差。这说明研究生院还要对培养方式不断进行改进,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监督、导向作用,在关键时刻对研究生教育作出创造性革新。在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方面,要像对待专业技术一样建立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像高科学研究一样研究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有一支稳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专业队伍,保持一流的管理,做到管理出质量。

四、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健全评估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发展军校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在研究生规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拔尖人才的培育。

军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己经进入了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发展的时代,过去单一、统一的质量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部队发展的需求,必须依据研究生教育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教育格局,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估制度,定期评估,以评促建。逐步实施对课程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和导师的评估,对学位论文的评估和对管理工作的评估。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9

关键词:研究生:扩招:提升:教育质量

一、我国研究生扩招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制约着研究生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20%左右,相对于英美等国家拥有50%左右的毛入学率,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99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研究生录取人数急剧攀升,录取比例也是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数量的增加背后隐藏的是教育质量的下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有所偏差。

二、研究生发展数量与质量不协调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扩招政策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研究生的扩招势在必行,但是扩招的速度超过了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承受度,以至研究生的质量不高,不符合市场需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70年代,研究生培养规模也是扩大时期,从最初的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教育质量处在下滑状态,现在的研究生只相当于原来的本科生。1998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5.8万人,2011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收数为39.62万人,2012年研究生计划招收数为41.52万人,如此的规模势必影响教育质量。

(二)导师的影响

我国研究生实行的导师制,导师在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研究生导师的情况来看有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导师数量不足。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师的数量却不能相应的增长,有的导师要带10名左右的研究生。有研究显示,在过去十年,中国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5倍,硕士研究生增长6倍,而教师数只增长了1.7倍。师生比率严重失调,所以硕士研究生导师难以全面而细致地指导学生。其次是导师学历结构整体偏低,高学位的指导教师比例不高,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研究生个人的学习原因

硕士研究生在学位条例里的定位:是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是并没有多少硕士研究生能按照这个要求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反而被其他因素影响。对于那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学位证书,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对于有些应届毕业生,继续深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在学校期间不能很好的利用充足的时间学习,反而忙着兼职或找工作。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教育宏观政策的调控

1.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阶段教育发展的方针

从教育政策看,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针。2011年,教育部在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的招生比例上努力。招生计划增加重点用于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以及中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要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①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加快培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型人才,重点支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2.借鉴英美等国研究生扩招时期的成功经验

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有密切的关系。从英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二战以后的教育公共经费增长迅速。1939年英国的科研经费不足1000万,1950年上升到3000万,1963年上升到1.15亿英镑。②1990到1991年度政府用于科研开发的经费达49.6亿镑,占政府支出的3.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91%。③我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偏低,目前,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均值为4.8%左右。高等教育经费只占GDP的0.6%,而许多发达国家已超过1%,主要发达国家平均为1.7%。美国的研究生发展已进入适应性增长阶段,教育对研究生的教育支出投入,更多的是用于提高师资建设及教学设施,并致力于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增加。研究生发展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应该增加教育经费在GDP的比重,加大对教育支出,优化教育条件,完善教育环境,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数量。

(二)学校做到管理上的宽进严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1.完善研究生选拔,提高入学标准。制定相应的标准,提高对准研究生的选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近年来国家降低了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使跟多的人有机会进行深造。作为管理者,学校为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应该改进管理研究生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定期实施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评估。

2.要做到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作为保障,允许研究生选拔存在一定的淘汰率,建立有效、有力的评审制度来审核论文。在英国,几乎所有大学的高级学位都很难获得,因为它要求学生长期从事独立研究。例如,要获得伦敦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应在获得第一级学位后再进行6年的全日制研究或者10年部分时间制研究。④1993年,英国还成立了研究生质量监控机构―研究生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执行主席罗伯特・伯吉斯说:“委员会将促进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工作协调一致,建议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质量标准,讨论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方法,改进研究生教育的状况。”⑤在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几乎为零,这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我国应该建立学习发达国家在研究生管理和论文评审方面的制度,早日实行有章可循的制度化管理。

(三)扩充导师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具有高水平的师资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导师责任心和教学科研水平都是很重要的。加拿大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指出,牛津大学之所以成功,“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对于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⑥导师的认真指导是学生进步的动力,研究生从选定论文题目,到进行科研计划、阅读书刊等,都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应尽可能的扩充导师教师队伍,发展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导师。此外,还要加强导师的管理,选择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导师,以能否培养出就有高科技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评判导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导师自身也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不断进行指导的更新以及改变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四)研究生要加强自身管理和实行奖学金制度

1.研究生面对各种利益时,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分得清轻重缓急。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厚积薄发,并且需要进行认真的规划。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它更加注重研究,在大量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研究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很多研究生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实是自身并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保持与社会的互动,获得最新鲜的知识的提升自己的道路。

2.实行奖学金制度

实行奖学金制度是激励研究生认真学习的有效途径。许多高校都设立了高额的奖学金,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些优秀的家庭贫困的同学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激励研究生认真学习。有些研究生威力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不断找兼职工作而荒废了学业。奖学金可以设置多种形式,例如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一系列的助学金,这样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也会进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增长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高校应适度扩充导师队伍,保证研究生能获得相应的指导。此外,研究生应提升自己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翻译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our graduate development,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has been impacted,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can not be development harmoniously.From the national policy,school management,mentor team building,postgraduate own promotion aspects,an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for Graduate Educa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87,74.

[2]张泰金.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现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36.

[3]张培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研究生规模研究――从美国的经验谈起[J].财贸经济.2009(6):74-78.

[4]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70-75.

[5]周太军,马桂敏.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26-29.

[6][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9.

[7]英国成立研究生教育委员会[J],理工高教研究,1994(5).

[8]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注解:

① 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http:///edu/2011/02-10/2832387.shtml2012,02,14

② 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for Graduate Educa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87,74.

③ 张泰金.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现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36

④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9.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教育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不断上移。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已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创新执行主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其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研究生教育应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24字方针。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因此,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来讲,无论是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不足及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据统计,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51.1万,比2010年增加10.3万人,增幅7.3%,其中学术型120.6万人,比2010年增加1.2万人,增幅1%;专业学位30.5万人,比2010年增加11.6万人,增幅61.4%。2011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49.5万人,比2010年增加2.3万人,增幅4.9%,其中,学术型34.7万人,比2010年减少1.4万,减幅3.9%;专业学位14.8万人,比2010年增加3.7万人,增幅33.3%。2011年考录比为3:1(2010年为2.8:1),学术型实际考录比为3.5:1,专业学位实际考录比为1.8:1。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65.6万,比2011年增加14万余人,增幅6.9%,再创历史新高。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33.5万、273.2万和1830多万人,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生力军,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最近几年确实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多种原因导致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出现下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过于狭窄,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创新,缺乏实践锻炼,科研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另外,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不同,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河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河南理工大学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9月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形成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等多层次、多类型、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截至2011年7月,学校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6000余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近3000名。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拥有MBA授权点。目前,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9人,在校研究生2000多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多措并举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通过改革研究生管理体制、改善生源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1.重心下移,实施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管理重心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为此,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将研究生管理权限下移,实行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明确三方的责、权、利关系,支持学院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牢固树立“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导师”的培养理念。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和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各个学院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创新,推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新办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体制保障。

2.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构建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

一是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积极攻读母校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工作,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母校硕士学位研究生;鼓励在读优秀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切实提高学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二是积极开展校外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在河南城建学院、安阳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为生源基地考生举办考前现场咨询、考前专业课集中答疑等活动,以提高他们报考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生源基地的设立改善了生源结构,提高了生源质量,促进了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为河南理工大学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生源保障。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河南理工大学专门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加快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步伐,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型学习的模式,力争在5年内建设20门左右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系列研究生精品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督导专家,对全校研究生的教学、开题、中期进展、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制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处理办法,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允许外审,从而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4.推动学术创新,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研究生学术水平则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学校、学院和导师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宽广的创新平台。

一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平煤集团、鹤煤集团、义煤集团、重庆能源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的新型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结合科研工作、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奖学金,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有“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优博培育基金”“安采奖学金”“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基金”“则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主动承担创新性较强的课题,形成学术水平较高的原创性成果。

三是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开展系列研究生论坛活动和“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基础理论与科研实践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使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07年,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马耕被评为“全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四年评审一次,本次全国共评出181名,涉及61个单位)。2009年,学校组织研究生参加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位委员会主办的河南省第三届硕士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两人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全省共设一等奖5名);博士研究生魏风清获得河南省大学生科技作品一等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三等奖。2010年,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贾智伟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这在河南理工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标志着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11年,“矿业工程”领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两所)。近年,学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承担或参与多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新型应用专利。最近三年,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199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937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66篇。这些成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理工大学近年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研究生外语课程改革的成效,也展示了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对于进一步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