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机遇十篇

时间:2023-05-15 15:41:15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篇1

一、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将油茶产业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在于油茶极具开发价值和我县特有的发展优势。

油茶极具开发价值。茶油为油中珍品。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树种,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其产品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其主要成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具有食疗双重功效,且不受药物污染、不易酸败、耐贮藏,为食用植物油脂中的上品,被誉为“软黄金”。另外,油茶还是优良的工业原料,生产茶油的剩余物还可广泛用于日化、制染、化纤、纺织、农药等领域。

茶油增产潜力大。多年来,由于油茶产区的大部分群众习惯于沿袭原始的生产方式,视油茶为天赐之物,不抚不育,粗放经营,致使油茶的单位产量和效益都极为低下。据统计,目前全省油茶林平均每公顷产油量只有84公斤,每亩产油不到6公斤。而一旦予以改造改良,则增产潜力较大,效益可观。我省林业专家李昌珠说,现有老龄油茶林只要通过垦复施肥,单产即可翻番,通过高接换冠低产改造,每公顷可产油300公斤以上,如采用良种壮苗高标准造林,每公顷最高可产油1125公斤,按现行市场价每公斤40元计算,可获毛利4万余元。茶油市场前景好。目前我国食用油半数以上依靠进口,食用油市场格不断攀升。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茶油备受青睐,供不应求,价格惊人,每公斤高达50元。另据商务部门介绍,国际粮油供应紧张的形势一时难以趋缓。在我国耕地吃紧、国际粮油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在更广阔的丘陵山地建造“打不破的油缸”,意义非同寻常,前景必定美好。不与粮棉争地。油茶树适应性强,丘陵、山地、沟边、路旁均能生长,不怕干旱,大规模开发油茶产业,可有效缓解粮油争地矛盾。而油茶一经栽种成活,能确保30年以上受益,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绿色油库”、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生态效益明显。油茶是常绿阔叶树种,营造油茶林,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而且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能有效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居住环境。

我县具有发展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我县位于雪峰山脉与“沅麻”盆地的过渡地带,大部分山地海拨较低,坡度平缓,土层较厚,土壤肥沃,加上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适宜油茶生长。历史上我县油茶林最盛时期面积曾达40.4万亩。目前,我县仍存有油茶林面积24.3万亩,适宜开发油茶的荒山荒地面积16万亩,资源优势明显。二是传统优势。我县具有悠久的油茶生产历史。据县志记载:道光三年(1818年)已把茶油列为货属,称为“清油”;《湖南省建设汇编》记载:民国32年(1943年),辰溪茶油年产800吨行销常德、汉口。1977年,我县还被列为全省10个30万亩以上油茶林基地县,油茶产业名誉全省。悠久的生产历史,使我县茶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加工技术。三是技术优势。我县现有林业科技人员138名,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10人,林业工程师33人,初级技术人员近100人。我县林业科技人员掌握着较高的油茶嫁接、育苗、管理技术,在1996年推广“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活动中,嫁接良种油茶3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在2007年推广“油茶高接换冠技术”活动中,嫁接油茶12亩计1.1万株,成活率达85%以上。

产业发展机遇篇2

2009年,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ICT产业尚缺乏自主创新的坚实支撑,业务和区域市场发展仍不平衡,面向行业转型和产业融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仍面临巨大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于3月16日召开“ICT深度观察大型报告会”,从电信行业发展、产业与政策、电信监管、法律法规、3G和下一代网络、互联网、网络和信息安全8个研究领域入手,总结我国ICT产业2009年的发展特点,展望2010年的发展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苏金生指出,ICT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市场规模持续壮大,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必将引导中国加速迈向信息社会。

苏金生认为,ICT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市场规模持续壮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深刻地认识未来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恰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今年发展的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涨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电信研究院作为我国ICT产业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政策的支撑机构,长期对国内外ICT领域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已形成行业发展、3G及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下一代网络、电信监管、法律法规、产业与政策、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苏金生希望电信研究院积极培养人才,承担部级和部级科研项目,为政府重大公共决策和指导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有力支撑。

在本次报告会上,来自电信研究院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展示过去一年的系统化研究成果,立足ICT产业,聚焦通信和互联网,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报告会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工作重点,针对行业发展总体特征及深层次矛盾、中国3G产业元年的收获与遗憾、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演进变化、通信法制建设进展与监管政策完善、宽带通信与互联网的成就与不足、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热点与趋势、ICT领域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无线宽带等技术热点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分析,同时结合上述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态势,展望201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ICT产业的总体趋势和热点问题。

产业发展机遇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正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服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本有自身完成的软件开发、rr技术支持、财务结算、人力资源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境内外专业提供者,从而优化产业链,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能耗只有制造业的20%。因此,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一、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全球化目前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 我国面临着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将日益显现。这既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在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主导,特别是印度,凭借其人力资源、语言,金融体制、政府支持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承接外包独占鳌头。

我国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主要有,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有很大潜力;二是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三是我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四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等。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2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很多国家,服务外包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2月,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合资成立国内首家大型外包技术公司。作为印度的四大rr服务商之一,TCS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三个中国新兴外包产业聚集的城市都设立了中心,并将其战略定位在“要做中国最大的外包公司”。近年来,TCS在中国相继拿下了多个重大服务外包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以TCS为代表的“印度象”正在开始分食中国市场。

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构成来看,服务外包产业也在由简单的IT服务外包开始向业务流程外包转化,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而目前中国在全球服务链中,重点是处于IT服务外包领域,参与的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外包项目,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如目前北京市的IT外包服务更多处于软件开发、测试等行业的低端,几乎没有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和BPO业务。 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目前,我国软件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行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即便在人力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也是如此。据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预测,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2010年将达到2500亿元的产值,需62.5万从业人员。按照目前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2010年约为40万人,存在20万人缺口。

目前,客户开始要求和中国外包企业建立起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这就对中国公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企业可以做到上千人协同开发,而我国企业普遍停留在管理数百人的水平,即便是北京的软件骨干企业,最多也只能做到400多人同时开发,为此,很多外包企业开始加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例如。博彦科技于2006年12月引进了SAP的ERP,成为国内外包公司中首家引入该系统的公司,软通动力也在加紧优化公司业务流程,并于2007年通过CMMl5和IS027001两认证。

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目前发展状况估算,到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值过40亿美元,和国际同行相比,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在交付能力、服务冰平、人才储备、品牌建设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我国要确立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必须在社会各方面普及、深化对服务外包地认识,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1 抢抓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带来的机遇

最近的发展显示,跨国公司把一些内部服务业务,即原本由跨国公司自身业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例如财务结算、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也外包出来,开始转移到我国,特别是人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IBM公司与铁道部合资成立“蓝色快车”公司,利用铁道网络和IBM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网络服务为诸如柯达这样的公司提供IT设备和软件的维护。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正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全球制造业转移和制造环节外包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而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现在,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开始了包括内部服务在内的服务环节外包。中国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丰富质优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具备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条件,服务业外包作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 不仅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而且有利于培养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和加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吸收外资的新领域,争取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区,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外包基地,也能成为全球服务业的外包基地。

2 夯实服务外包信息化基础

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必须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还必须有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资源的使用与流动更活跃;二是飞速发展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低廉,通过远距离提供服务已成为现实,三是产业分工的细化,带动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使跨国公司有动力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四是发展中国的低成本成为优势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外包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在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新一轮竞争中先人一步,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要在全国编制一张通信和高速路网,让企业能享有优质低廉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外包服务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电信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腾飞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 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突出瓶颈,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人职员工,力争在五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蟖需的实用人才,吸纳20~30万大学生就业,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服务外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产业发展机遇篇4

全球IC产业呈五大特点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IC产业在全球形成了以美、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三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台湾地区以强大的晶圆代工实力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其综合实力已与韩国不相上下。

全球IC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从成本上看,不可逆的价格下降压力给IC产业带来严峻挑战。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集成电路单位功能成本平均每年降低25%左右,集成电路价格也逐年下降,其中存储器电路的价格下降最为明显。二是从技术发展趋势看,集成电路已经进入45纳米、32纳米制程技术和系统级芯片SoC时代,并逐步进入用碳替代硅的后CMOS时代。三是从产品市场看,推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动力已经从计算机产品向通信及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转移。四是从IC制造业全球转移趋势看,全球IC制造业有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全球芯片制造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与中国台湾成为芯片加工制造的主力;目前已有美、欧、日、韩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封装测试企业和生产线落户我国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五是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来看,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控制着标准制定、系统集成以及核心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日本处于次高端,是世界消费电子产品的霸主,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及计算机方面仅次于美国;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处于中端,是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我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

我国IC业发展现状及隐忧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IC产业一路下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冬天”,我国IC产业也受到一定影响。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IC设计业在内需市场的拉动下逆势增长。据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年产业销售额规模同比增幅为-11%;制造业因出口大幅下滑,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3.2%;封装测试业受外需萎缩及奇梦达(苏州)公司破产保护的影响,全年销售收入同比降幅19.5%;IC设计业,受家电下乡、3G网络建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刺激内需政策的拉动,销售额同比增长率达14.8%。

从应用领域来看,计算机领域依然是2009年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应用市场,市场份额高达45.9%,比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通信领域在3G建设的带动下,市场份额也较2008年有所提升。汽车电子领域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近几年来市场稳定,2009年市场增速达10%,实现逆势发展。消费类和工控类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市场增速下降20%左右。

从政策环境来看,自2000年,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IC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持续推动,都为IC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IC设计企业发展路径来看,一些有实力的IC设计企业已开始摆脱同质化竞争,实施差异化策略。同类IC产品靠性能、质量、价格和服务等综合能力进行竞争,产品由原来的通用芯片向“芯片+软件+解决方案”转变,IC设计企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应用专利”。

总体上看,我国IC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部分更加边缘化。我国IC产业主要以制造环节“被动”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由于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国家,将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部分外包,导致我国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从事低端加工制造,获取低额利润,也就难以积聚IC产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连续投资,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R&D过程“路径依赖”。目前我国芯片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IC领域的跨国公司,本土IC企业尚未形成核心价值和可持续性优势,产品创新仍有赖于引进国外高端技术。而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的国家,为保持技术垄断和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技术和设备的出口,导致我国IC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明显的“路径依赖”,并在国际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

产业格局不够优化。从上下游产业格局来看,国际公认的黄金比例是设计、制造和封装3:4:3,目前在国内IC产业链中,封装测试业所占比重最高,制造业次之,设计业所占比重最小,且多处于初创期。

风险投资对我国IC产业的关注度减弱。2004-2006年,风险投资对“中国芯”的关注一度高涨,但近年来,由于众多投资案例的失败,使VC失去了信心,对IC产业的关注度减弱。目前我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不发达,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北京lC产业的新机遇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全球芯片设计企业巨头、代工厂纷纷进军北京市场,北京芯片市场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IC产业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R&D空间。在3G手机、平板电视、便携式数码产品、汽车电子等电子市场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北京IC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一是安全产品市场,近年来用于数字认证系统的安全产品市场巨大,包括增值税发票认证系统、金融数据密码机、智能IC卡及密钥、加密传真机等,二是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绿色集成电路市场,目前除了LED市场外,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领域,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尚未涉足。三是汽车电子市场,汽车电子领域的综合信息平台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比亚迪曾提出“One Car One Wafer(芯片基材)”的口号。四是智能卡市场,虽然IC产业在城市的智能卡市场进入“红海”时代,但农村市场尚未涉足,农村市场对智能卡的功耗、安全和成本提出了新的需求。

低碳生活和物联网等新兴市场的发展为IC设计业提供有利契机。低碳技术和物联网为嵌入式芯片技

术及其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载体。嵌入式芯片是“物”的身份识别,是信息的采集、传输、监控以及“物与物”之间通信、整合、互联互通、集中管理的核心技术。要充分利用嵌入式芯片现实和潜在的市场,着重于新一代技术的推进和产品的研发,使北京IC设计业做大做强。此外3C融合的潮流与3G时代的到来也为IC设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创业板为中小IC设计企业开启上市融资大门。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降低了初创期IC设计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同时也增强了VC和PE等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前期投人中小集成电路企业的信心,拓宽了IC设计业的融资渠道。

北京IC产业发展路径

北京如何利用科技、人才、市场的优势,加快IC业高端化发展的进程,这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建议如下:

突出重点领域,把发展IC设计业作为IC产业升级的突破口。IC设计业作为整个IC产业链的龙头与核心,以其知识原创性凸显了创新的潜质及在迎合市场需求方面的巨大活力。以IC设计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是推动北京IC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一是发展IC设计业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相对产业链各环节来看,芯片设计业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利润率较高,对优化北京产业结构有积极的影响。二是北京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优势。有大规模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吸纳高素质人才的首都优势,有创新技术的政策环境,很适于IC设计业的发展。三是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芯片设计业涌现出了华大、大唐、中星微电子、中芯微系统、威盛等一批极具实力的设计公司,产品档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注重产业规划,把握“十二五”发展规划预研和制定的关键时期。把与低碳和物联网应用相关的嵌入式芯片及其关键技术内容纳入北京市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培育产业高地,打造和谐共赢的产业经济链。一是打造IC产业集聚区。着力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集中度,加强已有或新建的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真正营造起“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各环节的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扩大经济规模。二是打造垂直一体化企业,将芯片设计、制造(含封测)、应用、分销、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目前华润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叶,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均已在战略规划和资本层面提出产业链资源整合。

产业发展机遇篇5

关键词:内蒙古动漫;产业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68-02

近几年,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发展前途和目前的近况是很乐观的。在动漫作品的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政策方面内蒙古政府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动漫产品创作上,有《马头琴》、《奇异的蒙古马》、《巴拉根仓》、《苏和的白马》、《西游狂想记》、《中华德育故事》《二愣子》等。获奖的的作品也越来越多,《祈愿》、《寻鱼记》、《草原雄鹰》分别获得三维类动画、二维类动画动画静帧一等奖、三维动画《草原豆思》荣获特别荣誉奖。

1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看目前的情形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如何发挥内蒙古地区的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寻找我区动漫产业发展的捷径是现阶段内蒙古发展动漫产业最大的难题。

1.1机遇

(1)草原文化的独具魅力。

发展内蒙古动漫文化产业,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浓厚的文化根基,这是它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民族文化优势的角度来看,内蒙古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样的民间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博大的人文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民族的精神内涵,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从草原文化的生态环境来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不同民族文化的创造和积累,草原文化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而稳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岁时节日、日常生活、体育游艺、文化娱乐以及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必然为民族艺术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使其艺术作品更加艳丽和丰满。

196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它是一部典型的以草原文化为背景,描写草原人民的缩影龙梅玉荣的动画作品,该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荣获第二次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三等奖。动漫作品的成功其内容是最关键的。发展动漫产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成分,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深受喜爱的优秀动漫作品来。

(2)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我区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动漫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十二五”期间,内蒙古首次将动漫产业列为“十二五”文化产业重点培育领域。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计划投资1亿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建设。2012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对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战略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04月蒙古自治区工商局就促进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30条实施意见,今年起将全面为文化企业松绑,包括放宽文化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放宽文化企业注册资本限制、积极支持外商投资文化领域鼓励类项目等做了多项努力,政府对文化产业及动漫产业的发展重视,为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1.2挑战

(1)资金困难。

动漫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形式。动漫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在动漫产业起步之初,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难以为继的局面。内蒙古的动漫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很多取材于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优秀动漫题材由于缺少资金的原因,面临着不得不中途放弃的厄运。如,《巴拉根仓》由于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停下了继续制作的机会,无法将内蒙古优秀的资源转化成动漫作品,无缘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这里的独特文化。

(2)政府的扶持的政策仍不够完善和具体。

动漫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等在内的良好的产业环境。政府对动漫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能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为动漫产业实力的壮大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内蒙古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近几年频频出炉,但动漫扶持政策方面与其它动漫发展地区相比做得仍然不够系统、不够具体、不够细化。内蒙古自治区动漫产业若想快速稳定的发展,急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动画作品的生产量、动漫产品的原创能力、品牌和动漫作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内蒙古2010年电视动画片的生产量是2893分钟,2011年则是1936分钟。比去年少了近1000分钟。其他动漫强省的电视动画片生产量2011年前五名,浙江47545、江苏45913、广东42164、辽宁28367、福建26079分钟,内蒙古的动漫制作量无法相提并论。

内蒙古动漫创作方面曾获过许多奖,但总体而言,和中国大多数地区所面临的困境一样,动漫作品缺乏原创力,制作出来的动漫作品不受观众的青睐,动画作品自然就不会有太强的竞争力,更谈不上形成品牌和后续的产业链,会出现恶性循环的不利情况。

(4)人才的缺失。

人才稀缺是困扰内蒙古动漫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内蒙古目前开设动漫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与动漫产业相关联的大专院校约有10余所,但动漫教育体系方面较为成熟完善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这两所高校,但这两所学校每年招生人数两个加起来不到70个人。内蒙古动漫人才需求正在增大,人才供需矛盾相当突出。而且内蒙古在不断地培育动漫人才,但人才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动漫人才的“引进来、留得住”成为动漫人才缺失问题的着手点。

(5)没有与市场对接,没有形成产业链。

目前内蒙古的动漫产业发展得不到有力的提高,关键问题出在不能形成产业链上面。企业大多不会考虑产业链,只是考虑电视收视率的利润。动漫产业真正获取利润的部分是其后续的产业链,对这方面人们的意识不是很强烈。目前,动漫作品多为3-5分钟的实验性艺术短片。这类动漫作品起初有很多好处,如制作费用低、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高观众容易接受。相对的局限性就是不利于形成动漫产业链。没有产业链就不会有后续的经济效益,再好的动漫作品没有持续长时间对观众眼球不断的冲击,动漫形象慢慢会被淡忘甚至被别的动漫作品所取代。因此,制作的动漫作品与市场对接,形成产业链是关键。

2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对策

2.1尽快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加大动漫产业扶持力度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动漫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向国外及国内动漫业发展好的地区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尽量避免走弯路,制定内蒙古现阶段发展动漫产业切实可行的政策。

动漫扶持政策更加具体化对目前我区动漫业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如建立奖励基金、项目基金、动漫发展基金、减免税收、出台专项拨款、继续扶持动漫节、出台低息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哺育动漫文化市场。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盗版,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要落实政策,要做实事,大力鼓励原创,将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保护和引进人才。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发展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目前还未形成有利于动漫产业发展的环境,因此,政府的对动漫产业的重视、政策上的帮助和正确引导对动漫产业在内蒙古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建立和逐步完善投融资体系

融资是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融资问题,解决制作动漫产品的第一步,后续的问题才有可能一一解决。内蒙古动漫产业年生产量近两年有所上升,但无法与动漫强省相提并论。

政府应从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对动漫行业进行扶持,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可以尝试引人由动漫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组成的顾问团,对政策实施效率和准确性进行科学论证,并且制定政策扶持的长远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应当符合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要求,集中于动漫产业的基础设施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领域中,减少对微观主题的行政干预,在直接财政补贴、拨款、奖励的同时,更应通过设立动漫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成立动漫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搭建有效产权交易平台、给予税收优惠和逐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等措施来构建起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动漫产业投融资机制。

2.3提升内容创意,开发衍生产品,完善动漫产业价值链

动漫产业的成功是需要各个环节的有力结合相互依靠、相互促进最终出现1+1大于2的成果。加强内容的创新,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善动漫产业的价值链。首先,提高动漫产品的内容创意。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区,坐拥得天独厚的动漫资源。各少数民族的史书经典、神话传说、民俗礼仪、体育游艺、民俗节日、民族服饰、饮食起居等文化,都可以成为动漫产品的创作来源和生长点。此外,动漫内容创意亦可从各民族的民俗制度、、文化模式、生态智慧等方面构思和挖掘适宜于动漫产品的题材和故事。其次,成熟的动漫产业,从创作、生产、销售及衍生产品开发,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产业链中,动漫衍生产品产生的利润超过70%。内蒙古动漫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产业链的衔接。目前,内蒙古动漫产品的推广主要依靠电视播出,而高昂的制作费用和电视台超低的节目播出费形成强烈反差,使之面临巨大的亏损。同时,资金匮乏也是动漫形象推广缺乏动力,延误衍生产品开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对整个动漫产业链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于此同时,鼓励和支持动漫企业创作图书、电影、电视、舞台剧、音像制品以及开发动漫形象有关服饰、玩具、电子游戏,扶持企业运用各种方式创造出适销对路、群众喜爱的衍生产品,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4培养和引进动漫人才

在培育、引进动漫产业人才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绿色通道”。政府引导下提高对动漫人才社会地位,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对动漫人才的重视经验。通过培养和引进动漫游产业的高端人才,提高内蒙古动漫产业的原创能力。将培养和引进动漫游人才的计划纳入我区经济发展人才储备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各大院校开设动漫专业,设立动漫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国内外联合办学,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多方面合作。充分发挥各大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探索“教、学、研、用”一体化的新型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策划、编导、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复合型动漫游产业人才。建立动漫产业人才储备库,加强服务,逐渐形成满足市场需求、布局合理、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动漫游产业人才结构。

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看目前的情形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如何发挥内蒙古地区的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寻找我区动漫产业发展的捷径是现阶段内蒙古面临的最大的难题。通过政府部门、动漫公司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动漫产业有望成为内蒙古的新名片。

参考文献

[1]乌恩.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内蒙古实惠科学(汉文版),2004.

[2]刘红旗.关于大力发展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8,(18).

[3]付岩.关于依托草原文化开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9).

[4]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电影评价,2011,(7).

[5]奎曾.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11).

产业发展机遇篇6

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城市战略、体育产业等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部委和省市、世界500强企业等重点项目30多项,参与中国成都市和上海市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申请报告的撰写工作。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50周年学术贡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在海内外出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等10多部研究著作。

世博园挟江而建,是一个蕴含深刻规律的巧合:历史上的上海城,是依托于江海交汇的国际航运而发展起来的,而2010年的上海又将沿黄浦江两岸开始新的文化布局

让“创新”的旗帜

激发文化能量

新沪商: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在这个大舞台上,世界各国的参展方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通过展示、活动、论坛等形式,来展现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毫无疑问,这也是一场多元文化碰撞的盛会。您作为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觉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花建:2010年世博会作为全世界最盛大的会展活动,是对人类科技、经济和文化成果的一次大交流、大检阅。它高举的“创新”旗帜显然会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从历史看,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新成果的聚集地。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提出了“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口号,也注定了历届世博会都将成为新思想、新理念、新产品、新文化的聚会,催生了人类在文化、旅游、创意、会展、博览等领域的新成果,也鼓励有识之士去开发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意内容和产业组织形态,给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创新的七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组合应用。在世博会上,这七种创新的来源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给予人类的文化生产力以巨大的推动。

就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来说,它一共吸引了630万来宾。城市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呼唤着新的生产力。为了解决如此巨大人流的观光和接待工作,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分别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进行接待工作,整个伦敦世博会期间,他们共接待15.6万多名参观者,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后来,这对父子成立旅行社,名字就叫做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旅游机构,为全球的文化旅游产业揭开了最初的篇章。

我们再看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它把对历史、人文和民俗的开发纳入了世博会的视野,从全新的视角发现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巴塞罗那为迎接世博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西班牙民俗村(Poble Espanyol),它建在一片风景优美的丘陵上,一共有114座单体建筑,保留了西班牙各个省份和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石子路两旁,各式各样的房屋如古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穆斯林式、地中海乡村式等展示了西班牙历朝历代的文化变迁,开辟了以民俗村为载体推动遗产保护、创意设计、旅游商业相结合的新模式。而1992年塞尔维亚世博会,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而举办,它有一个响亮的主题――“发现的时代”!这种发现也包括对世博会内容组合的再发现:表演、娱乐和狂欢也应该是世博会的重要内容。这次世博会历时176天,举办了3万场演出,吸引了4181万人次参观,其中33.5%是外国来宾,许多观众在艺术氛围感染下也加入了演出的行列。这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盛大的演出盛会之一,开创了全球演艺狂欢的壮举。它那只白色羽毛、鼻子七彩的大鸟吉祥物,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文豪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可见,2010年世博会也必将赋予上海的文化建设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一位美国学者指出:21世纪初叶影响全球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在连续30多年至今方兴未艾的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上海是中国大陆现代化程度最高,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851年,当第一届世博会诞生的时候,上海刚刚走向城市化的道路。而在以后的100多年里,上海率先经历了中国城市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每一个关键历程。

从申办世博会到举办世博会,上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当然能以“世博之城”的大手笔,把文化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看,上海文化产业在2008年达到总产出3304.8亿元,增加值780.11亿元,占上海GDP比重达到5.7%。上海以占全国土地0.06%的面积和1%的人口,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国的11%左右。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看,上海开创了在中国所有城市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重要指标的近30项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纪录。比如上海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有线网络系统,用户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一;上海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文化内容和服务方面位于前列,包括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营业收入占中国的50%以上;拥有全球技术最先进的IPTV网站(PPlive,PPstream)等;上海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会员人数最多的中文文学网站;上海拥有全球九大A级电影节之一即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拥有中国城市中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演艺市场,上海演艺业的票房销售额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名;上海的演出场次之多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位;中国所有城市的单一剧场营业收入中,上海拥有全国的前三名:即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马戏城;上海的电影院票房销售额连续14年排名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名,中国单一电影院的票房销售排行榜的10强中上海拥有三强等。这些都是上海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不过,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上海也需要更大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而世博会恰恰是最好的时机。在世博会“创新”旗帜的感召下,在产业的规模、能级、效益、品牌和国际影响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

让上海的文化空间布局

更有魅力

新沪商:2010年世博会开创了世博园分浦西浦东两片、黄浦江在中间横穿而过的总体布展格局,以实现辐射全市的展出效果。您觉得这一新的展览模式对上海的文化空间形态和文化产业布局会不会产生影响?

花建:其实,世博园挟江而建,是一个蕴含深刻规律的巧合:历史上的上海城,是依托于江海交汇的国际航运而发展起来的,而2010年的上海又将沿黄浦江两岸开始新的文化布局。

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万商云集的态势,上海的工业形成了沿江(黄浦江)和沿河(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发展的特点,而上海的主要文化机构如出版业、报业、电影业、唱片业、娱乐业等则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跨入21世纪,上海的城市综合规划从市区600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郊区在内的6000平方公里。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设施布局看,上海无疑吸收了它们大多数沿水岸和中轴线分布、形成组团式结构的经验,既根据文化生产力布局的需求,又结合上海世博园的建设,建设一系列新的文化产业功能区。这一点,在全国城市中也具有创新的示范意义。

在我看来,上海文化产业可以利用世博园建设的浩荡东风,逐步形成一横(东西中轴线)、一纵(南北主题带)、两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多圈(功能圈)、多组团(特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布局。

首先是沿横贯城市东西的文化中轴线,依托大虹桥交通枢纽港的建设,从西郊的会展休闲娱乐圈,沿延安路中轴线,一直延伸到浦东新区的迪斯尼乐园、张江动漫谷、数字化出版基地、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等,建设规模雄大的文化产业带。与此同时,以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横跨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为新起点,也能形成集聚文化资源和发散文化魅力的辐射中心,大致沿上海南北高架道路的中轴线展开,使旺盛的文化活力直达上海的南北两翼。

“春江绕城多妩媚,奇楼依水有神韵”。根据上海在21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上海沿海、沿黄浦江、沿苏州河等水系开辟大宽度的滨海、滨江、滨河文化休闲娱乐走廊,也可以把黄浦江和苏州河生态环境整治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结合上海世博园的建设,使得过去老工厂老城区密集、综合环境较差的滨江、滨河地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生产力密集之处,并且利用市中心上海大剧院、世博演艺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等云集优势,建立环人民广场文化圈,戏剧大道,以及浦东陆家嘴、徐家汇、五角场、迪斯尼乐园、临港产业带等多个文化产业圈与多个特色文化街区,形成纲举目张的空间布局。

可以预见,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和之后,上海的文化产业功能和设施布局,将兼顾产业规模集中和服务适度均衡的原则,使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相适应,形成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文化空间布局。

为中国文化建设

献上智慧果

新沪商:在筹办和主办世博会期间,上海文化建设完成了包括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你觉得这些工程向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花建: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提出:世界上的创意城市,大多体现了三T规律,即三个T打头的英文单词:Talent人才,Technology 技术, Tolerance包容性。上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正展现了国际化的包容胸怀,体现了世界资源、中国创意、人类共享的运作能力。

就拿文化演艺业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娱乐演出的一次盛大荟萃。整个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将举办近2万场文艺演出,其中将包括世界一流的音乐、歌舞、舞蹈、马戏等演艺节目,还将举办许多文化演艺娱乐的交易和交流活动。上海的演艺和娱乐产业与资本、产权、衍生产品等市场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展演艺节目的推介、交易、展演、培训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得上海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演艺狂欢节之都。

世博园里拥有18000个观众席的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以飞碟般的优美造型让人惊叹。它的整个设计、谋划和营运,则是上海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上海演艺产业的一次创新之举。它吸引了东方明珠国际交流有限公司、著名的体育娱乐现场经营企业AEG和NBA(中国)共同经营,而NBA(中国)又吸引了李嘉诚基金会、迪斯尼旗下的ESPN公司、中银投资、联想控股、招商局中国基金有限公司等联合出资购买了它的11%股份,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的文化产业链。这证明了上海开发各类世博会文化产品,包括世博会演艺项目和“世博之后”的演艺市场,以及相关的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投资市场,都具有广阔的空间。

上海利用2010年世博会,在大力发展艺术品产业上也将大有作为,其核心是积极推进艺术内容的创意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意味和更有美感。上海世博会吸引的7000万观众和密集的政府交往及商务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目前,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产品经营包括家居用品、文具、服饰、礼品和小饰件、时尚饰品、媒体产品、休闲小食品、个人护理用品、软件技术产品及玩具和游戏等10大类,其中大量与文化、娱乐和创意密切相关。同时,上海世博会有10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面积授权企业经营,为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工作人员以及7500万参观者提供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商品零售和其他各类服务,这也给上海的工艺美术和纪念品设计研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是,2009年10月,在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NOVA浩汉公司,推出了汽车和摩托车设计新理念,也推出了时尚茶壶等一大批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NOVA浩汉公司的领军人物陈文龙是世界工业设计协会唯一的华人理事。该公司本来是以工业设计特别是汽车和摩托车设计为特长的,它在上海的设计大本营特意开设在嘉定汽车城附近。而这一次该公司把汽车和摩托车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了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领域,他们创意推出的时尚茶壶、创意茶具等一大批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受欢迎,连展品也被客户踊跃购买。由此可见,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上海发展艺术品及旅游纪念品将跨上新的台阶,从艺术品的“本地研发”发展到“专业设计”,从艺术产业的“在地服务”发展到“异地销售”和“全球推广”,真是大有可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和之后,将荟萃中国和全球的演艺优秀节目,这将大大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这使我们联想起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向全世界传播了一个开放、自信、古老而年轻的中国,而这一国家文化工程邀请了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石冈瑛子担任奥运会开幕式的服装设计师。日本《朝日新闻》在2008年8月13日刊登文章《奥运会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跳板》,指出:“中国正在谋求成为一个国际性文化大国。张艺谋起用石冈瑛子的理由是,她拥有东方的DNA,并且在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北京吸纳跨越国界的创造性,今后也许会成为亚洲文化圈的霸主。”日本人对中国奥运会特别是开幕式的文化开放举措,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恰好证明:利用2010年世博会机遇,展示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将有力地推进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把上海建设成为

“双世博”之城

新沪商:您认为在“世博后”期间,上海文化建设可以谋划哪些重点项目?您有哪些重大的对策性建议?

花建:我建议上海在“后世博”时代,要利用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综合类世博会)的设施、资源和经验,再接再厉筹办2020年前后的第二次世博会(专业类世博会),以空前的大手笔为上海文化谋划新的蓝图,成为中国第一个“双世博之城”。

根据国际展览局有关规定,世博会包括两大类型,其中的注册类(又称综合类)世博会一般主题恢宏,展期6个月,要求参展国出资建造各自国家馆,一个国家申办两届综合类世博会须相隔15年;而认可类(又称专业类)世博会则主题相对单一,展期一般为3个月,主题包括生态、陆路交通、狩猎、娱乐、原子能、山川、城区规划、畜牧业、气象学、海运、垂钓、养鱼、化工、森林、栖息地、医药、海洋、数据处理、粮食、花卉等。历史上,有多个国际大都市先后举办过综合类世博会和专业类世博会,成为“双世博之城”。如巴黎举办了1889年的综合类世博会,又举办了1937年的专业类世博会,后者的主题是“现代世界艺术和技术”,荟萃了各国的大批艺术品和技术发明;又如日本大阪举办了1970年的综合型世博会,又举办了1990年的专业类世博会,主题是“人类与自然”,以世界范围的园艺和花卉为主要内容,同时作为庆祝大阪“新的开端”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吸引了2300万参观者,成为东方国家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国际庭园博览会。

上海作为世界大国的特大型都市,有信心建设好中国的“双世博之城”。我们应该借鉴巴黎和大阪等国际城市的经验,使2010年和2020年前后两次世博会形成“一大一特,前后呼应,成本更低,效率倍增”之势。如果说上海举办2010年综合类世博会,聚焦于人类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体现“胸怀和前瞻”;那么,我建议上海申办2020年专业类世博会,则突出上海作为世界城市和创意之都的能级、贡献和魅力,体现“能量与优势”。

产业发展机遇篇7

我国网络安全政策环境

逐步改善

2014年上半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国家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互联网治理频出重拳,网络安全政策环境逐步改善。面对3月份“昆明”案和“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后大量不实信息在网上传播等网络谣言肆意泛滥的现象,公安部重拳惩治。同时,打击网络色情行动也在全国开展。5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我国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规定对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及其提供者进行网络安全审查。5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5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相关部门即将颁布相关条例,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2014年上半年,我国基础网络运行总体平稳,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也有明显提升。新成立多家网络安全保障机构,如互联网域名管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 1月21日,全国DNS域名解析系统出现大范围的访问故障,导致.com域名无法访问,事故发生后,国家互联网应急处理中心和相关机构展开紧急行动,3小时后便恢复正常。

随着“斯诺登事件”后网络设备国产化呼声的高涨,网络安全产业迎来机遇期。5月16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通知,明确规定政府办公用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 8操作系统。同时,要求国有企业切断与麦肯锡、波士顿咨询集团等美国咨询公司的业务往来。此外,目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在内的多个部门都在开展商业银行是否过度依赖IBM的服务器并危害本国金融安全的审查活动,考虑用国内品牌来进行替代IBM所生产的高端服务器。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网络设备的国产化进程,近期网络设备国产化提速的迹象相当明显,在相对低迷的股票市场环境中,相关上市公司如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股票均呈现飞速涨势。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热炒“中国网络”,中方应对屡显被动。但2014年上半年,中方应对类似论调的态度变得主动积极,手段和能力明显得到提升。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将迎来

爆发式增长

近两年,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在网络空间的部署,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和部级网络冲突的风险不断增加。各国继续建立或增设网络部队,研发网络武器和新型对抗技术,国家间网络冲突不断升级。2014年下半年,各国会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部署,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和网络冲突将持续存在并日益走向复杂化、高级化,全球网络空间局势将更加复杂,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外部形势比较严峻。

继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2014年上半年斯诺登又陆续爆料了很多有关美国监听的计划和项目。2014年下半年,“斯诺登”事件还会持续发酵,中美在网络安全领域将呈现既合作又交锋的态势,而且,随着美方的不断挑衅和中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两国的交锋将更加激烈。

产业发展机遇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业;出版业

媒介融合是当代世界传媒业在技术变革及市场变化等因素推动下显现的重要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使得传媒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找到传媒业急剧变革时代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则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所有传统传媒业门类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现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1983年,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与现象。美国学者安德鲁・纳齐森2001年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显然,两位学者用媒介融合概念描述的是不同层面的现象,前者意指传播媒介的功能整合,而后者意指媒体组织融合。当前研究中,人们所言“媒介融合”涉及范围已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①。

结合当代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媒介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新兴的数字媒介集各类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于一体,在传媒产业组织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组织间并购重组为大型的传媒企业或传媒企业集团,在传媒产业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间发生互相渗透,形成跨产业的新生融合市场。因此,可总结认为,媒介融合是当代数字化网络媒介对于各种传播功能的集成、传媒相关产业组织的集团化、传媒与相关产业间的交叉与渗透等融合趋势的总称。

二、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趋势与规律

英国学者西蒙・穆雷指出,在传媒产业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的跨媒体所有权的集团化是当代媒介融合的一波重要浪潮。②当代欧美传媒业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集团化运营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实际上就是传媒企业资产、传媒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欧美国家,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来达成。在欧美产业市场,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主要通过针对企业的交易――企业并购来达成,传媒业包括出版业相关企业亦是如此。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一种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并购即是企业层面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或其他途径联合成为企业集团的过程或趋势即为“集团化”,集团化发展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通过专业化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可获得外部发展优势。

欧美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在20世纪不断发生,20世纪90年代欧美传媒业集团化趋势则大范围显现,形成了一些规模空前的大型传媒集团。集团化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会导致产业资源的集中化。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经过长期的集团化,已经出现极少数巨型传媒集团占据大部分产业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现象,这些巨型传媒集团都有着在各自优势领域内寻求垄断经营的趋势,已成为欧美传媒产业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其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并购其他传媒企业的实力就越强,成为欧美传媒业并购市场的主导者,事实上已成为欧美传媒业主要的战略投资者。集团化带来的产业资源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扩张、集约化经营,对于推动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对于传统媒体企业而言,进入新的传媒业务领域,或因传播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业态转型(如数字化转型)时,集团化运作已被欧美传媒产业实践证明是效率较高的、切实可行的转型途径。具体而言,传统传媒企业或集团可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联合那些经营自身所缺的传媒业务的其他传媒企业,以及因应用新的传媒技术而快速崛起的新媒体企业,从而扩大自身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获取最新的传媒生产力,保持和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美国时代华纳等传媒集团的发展显示,其很多次大型并购都与开拓新的传媒业务领域和市场,或获得新的传播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仅通过自身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仅靠自身在传播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这种自我发展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在西方传媒产业实践中也难觅实际案例。

当代传媒业在通过集团化整合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步跨越原有产业领域和边界,与其他相关产业开展交叉整合,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了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传媒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产业间越来越密切的产业联系以及市场的交叉,这些行业的企业间的联合和并购渐趋增多。例如,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一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集团,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媒业与文化娱乐业的融合。2000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传媒集团,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则意味着传统媒体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产业领域和市场,往往能够成为传媒产业和相关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和效益增长点。在这个意义上,传媒企业突破产业边界的跨行业、跨领域整合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这样的“物理变化”,而且是能产生全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化学反应”。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动向与机遇

出版业是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与传媒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同步,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在产业层面,欧美国家出版业主导着当今世界出版市场,集团化同样也是当代欧美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总体来看,欧美大型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过程涵盖了四个阶段,即在本产业内的规模扩张阶段、跨媒体扩张阶段、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国际化扩张阶段,目前已经形成若干资本实力极为雄厚、在全球出版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和有着显著行业影响力的巨型跨国出版集团。

同时,在数字传播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欧美出版业当前正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等数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用户大量迁移到网络媒介上,世界各国传统出版业都受到了冲击,其进一步增长已遭遇发展瓶颈,在这一趋势下,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欧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新方向。以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励德・爱思唯尔集团首先成功地从纸质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领域,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转型最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又逐渐由STM(科学、技术及医疗)专业出版商向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由出版业转战基于网络等新媒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对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并将结果提供给购买服务的特定客户以获取收益的新兴行业。③不仅是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因为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市场的高收益性,不少欧美出版集团均凭借其原有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并购进入该市场领域,占据可观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当代欧美出版传媒集团还出现了专业化整合的新趋势,以培生(Pearson)集团为例,培生集团自20世纪以来在长期的并购扩张过程中,前期实施主要是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期间明确了教育、商业信息和大众出版(或称消费出版)三大核心业务;但其进入21世纪后则越来越注重专业化,逐渐将原本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教育上升为整个集团的主要业务,将其下一阶段主营方向确定为“全球教育业务”,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教育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一环则为教育出版业务。

总而言之,面对媒介融合大趋势,出版业应积极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已势在必行。互联网作为融合媒介不仅集中了人类信息传播系统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也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将其生产的出版产品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销售,如果出版企业固守纸质出版的生产,那么很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进而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因此当代出版企业都必须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实施数字化转型。目前,出版企业实施数字出版的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逐渐成熟,数字出版业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数字出版业务将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企业要实施数字化转型,销售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版本已并非唯一选择。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一些产业融合市场近年来正处于高增长与高收益发展阶段,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应积极关注这些新生的融合市场,条件具备时应积极开拓融合市场业务。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业市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可视为出版传媒业务的衍生业务,出版传媒企业原有的内容资源可成为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出版企业或出版集团而言,也应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务,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我国出版企业值得尝试。进军信息服务业必须以内容资源的“大数据化”为前提,出版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就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聚合内容资源,形成大数据优势,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乃至进军信息服务业开辟有利条件。这也表明,实施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还应进一步有序推进,这有助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生交叉与渗透,也使得出版企业得以在更大的相关产业领域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获得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培生集团原有的教育出版虽然有着稳定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培生以教育出版为基础,延伸拓展成教育产业链,便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启示。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后,要实现快速发展,如果固守出版业务实难以达到发展目标,但可以以出版业务为基础,根据出版业务所属的更大科技、文化或教育领域,将集团主营业务拓展为涵盖出版业务的更大型的产业,通过并购等资本化运作手段打造包含出版业务的新的产业链与价值链,这无疑将使我国出版集团得以在更大的市场领域获得发展,而新的大型业务的开展也有助于反哺原有的出版业务,从而实现产业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汪曙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曾绚琦,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深化闽台出版业合作研究”(编号2013C05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丁柏铨. 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8.

产业发展机遇篇9

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经济浪潮和区域竞争,玉环何以保持全国百强县位置,并不断向前移位?面临“十一五”这一重要转型期,玉环应如何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保持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继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玉环县王国忠县长。

“玉环现象”的基本经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玉环经济得到了较快较好发展,曾连续六度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有人把玉环由一个贫困落后的海岛小县向繁荣富庶的海岛强县的转变称为“玉环现象”,请问玉环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王国忠:玉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玉环较为发达的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前,玉环经济十分薄弱,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仍延续着“一农二渔三盐”的经济格局,但玉环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多元性的移民文化,造就了玉环人敢闯敢冒、勇于创新、坚忍不拔、包容宏量的内在气质,在这颇具特色的玉环人文精神激励下,玉环成为全国股份合作制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温台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体制机制的先发性优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玉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目前,全县共有民营企业1.4万多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9.9%以上。

其次是我们一直坚持“工业立县”思想不动摇。玉环历届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精心部署工作,着力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扶工的良好局面。因此,玉环经济之中,工业始终占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5.3亿元,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7.2%,三次产业之比从1980年的28.6:41.8:29.6调整为2005年的8.2:61.9:29.9,工业形成了汽摩配、阀门水暖、金属制品、家具、眼镜配件、医药包装等六大块状特色产业集群和496家产值上千万元以及45家产值上亿元骨干龙头企业,并先后获得中国阀门之都、中国五金机械(阀门)出口基地、中国水暖阀门精品生产(采购)基地、中国新古典家具精品生产(采购)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眼镜配件生产基地和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等7个国字号区域品牌基地。同时,还致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外向带动,苏泊尔和中捷先后成功上市,去年完成自营出口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这些都表明玉环的工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之中,也说明我县坚持“工业立县”是正确的并且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是我们坚持抓经济必须突出抓科技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全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县围绕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致力推进政策引导、科技攻关、科技合作和科技服务四方面工作,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和优化创新环境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浙江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记者:请具体谈谈玉环在鼓励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

王国忠:在科技政策引导方面,我县着眼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先后制定出台了20多个科技政策,强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有针对性地优化科技政策环境。通过发挥科技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企业科技投入。近五年来,我县科技三项经费年均增长30.9%,2005年经费总额达到2599万元,引导企业有效科技投入2亿多元。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建企业研发中心。目前,我县共有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列台州第二,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1个,2005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额37.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培育省、市、县级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到28家,覆盖了全县所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总数达到11家,列台州第一。同时,还制定专利扶持政策,建立镇乡专利考核制度,增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意识。我县专利工作走在浙江前列,2005年,我县授权专利425件,位列浙江第9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1件,位列浙江第8位,每万人拥有专利19.5件,位列浙江第六位。

在科技攻关体系建设方面,我县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的科技项目,进行技术难题攻关。去年,我们还探索新的攻关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共有9个项目进入专家评审,并面向全国科研单位公开招标,县政府对每个项目按标的金额的50%实行匹配。在科技合作方面,我们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广泛与高校院所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科技合作,加快人才柔性引进,为玉环的技术创新寻求更雄厚的智力支持。近年来已先后与浙江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宁波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广泛开展了以项目为基础的科技合作。尤其是我们从2003年开始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使企业与学校、学校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可持续的“官、产、学、研”科技合作渠道。两年多来,我县与武汉理工大学共签订了26项合作协议,合同标的金额超过4000万元,参与项目研究人员91人,我县企业先后有30多批次到武汉理工大学开展科技合作活动,提升了我县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我们还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通过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聚集了一支总数达190多人的专业科技队伍,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苏泊尔、双环等近10家企业成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或参与制定单位。

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我们积极鼓励企业研发中心从企业中独立出来,为行业服务。构筑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相继建立中国汽摩配商务网、中国阀门之都网站、玉环家具信息网等行业门户网站,提供采购商、供应商、技术专家、政府以及企业,一个集公共性、快捷性、灵活性的商务、技术、管理于一体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加强了科技图书馆建设,免费向企业开放,为科技人才提供网上科技资料、数据查询服务。

玉环发展面临转型

记者:从刚才您的介绍中,我对玉环长期坚持的发展思路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要继续坚持原有的思路和模式不动摇,玉环就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王国忠:不是这样的,虽然从总体上说玉环的经济发展一直都很快,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也接连遭遇资源要素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市场空间变窄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目前,制约玉环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比如企业的低、少、散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面临质量不高与总量不足的双重挑战;海岛的基本状况尚未改变,水、电、路、地制约仍然突出;玉环远离高校院所集聚区,创新资源匮乏,科技人才十分紧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玉环又快又好发展的进程。这也说明,玉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到尽头,环境的承载能力已到尽头,依靠廉价劳动力保持低成本这样一种状况也已到尽头。我们必须充分依靠自主创新这一引擎,利用好市场的驱动力,全面加强政府的推动力,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自主创新再创辉煌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充分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请问这一战略转型的总体构想是什么?

王国忠:我们的目标是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新时期玉环精神,借助实施全岛城市化这一战略平台,扎实加快“两化、一新、一推进”步伐,力创产业、空间、资源、环境和人文新优势,实现“再造玉环,再创辉煌”。“两化”就是将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一新”就是围绕道路、改水、改厕、公交、垃圾环卫等五个一体化,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推进”就是加快推进并力争完成甬台温高速复线玉环段(乐清湾跨海大桥)、76省道复线、系列电网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而“全岛城市化”,是指把陆域面积378平方公里的玉环作为一个城市整体进行规划建设,近期将重点规划建设五大新区和三线,即城南新区、港口新区、滨海新区、漩门新城、工业新城和76省道沿线、玉坎线、玉陈线。到2010年,使玉环建成区面积由目前的14.5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加强对三大经济板块的分类指导,区域空间布局也逐步由目前的本岛城关、坎门、大麦屿开发区“三位一体”,转向包括半岛楚门镇、清港镇在内的“五位一体”扩张,三大板块之间由城市快速干道连接,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在此基础上,远期空间布局再由“五位一体”拓展到全县范围的城乡一体,逐步构画“环漩门湾时代”蓝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争取工业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46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0亿元,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破解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向海洋要土地,开发建设漩门二期已围垦的5.6万亩土地,完成漩门三期6.8万亩土地围垦工程,使玉环的用地总量也翻一番;促进社会和谐,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000美元和1500美元。

记者: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今后将采取什么具体的配套措施?

王国忠: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必须牢固确立“抓科技突出抓自主创新,抓自主创新就是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抓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这一理念,我们要在巩固深化以往做法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提升年等载体,深入实施101培大育强工程(即到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上千万元产值企业1000家,上亿元企业100家,上10亿元企业10家,上50亿元企业1家,上100亿元企业1家;累计实现创部级品牌10个,省级品牌100个,上市企业10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为此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县财政对科技投入每年要确保占财政支出的3.5%以上,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其中,今年县财政预算安排先进制造业基地经费(包括科技三项经费)共5100万元,较去年增加近千万元。同时,要注重发挥好科技经费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力争每年全县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三项指标分别超过2%、1.2%和1.5%。

二是调整科技扶持政策,突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从提高贴息门槛、设立单台设备起贴标准和降低贴息标准三项入手,修改完善2002年出台的技改贴息办法,把有限的技改贴息专项资金重点向高、精、专设备倾斜,将节余的资金用于扶持企业研发投入贴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培大育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从今年开始新出台对企业科技开发与研究经费投入的贴补(标准为4%~7%),主要扶持县101培大育强工程企业和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预计2006年需1000万元。同时,加大对发展品牌经济的扶持,出台《玉环县“十一五”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和《推进质量兴县建设品牌大县实施意见》,提高对企业创品牌和企业参与起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奖励额度,加快建设品牌大县,预计2006年需奖励600万元。此外,我县还在调整、补充和筛选以往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新出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扶持意见,适当提高补助额度,提高政策的引导能力,预计2006年需兑现经费500万元。

三是根据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要求,从今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对接活动周。我们举办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借脑”发展,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前几年我县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实现了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赢”,今年是我县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集聚创新资源的第一年,也是试点年,暂时确定为“313”科技活动计划,即邀请30个大校名所的100名以上著名教授、专家,到玉环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合作系列活动,实现一、二产业领域签订30项以上合作成果。在此,我代表玉环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的企业家,真诚欢迎各位专家、教授到玉环来“传经送宝”,同时,也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玉环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愿我们的合作、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并开花结果!

四是全力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县科技孵化中心、县电镀工业中心等四大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机遇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 挑战和机遇 经济发展

随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如同初升的旭日,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同期GDP增幅5个以上百分点。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增加到2.5%以上。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电信、出版和媒体、旅游、商业、演艺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例如,我国的网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产影视动漫产量从2003年的1.2万分钟增长到2010年的22万分钟,黄金时间的动漫节目已由进口片为主转为国产片为主;另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产业集群化趋势日渐明显。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文化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中央曾多次强调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变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方式中的突出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促进创业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求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平稳、有效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抓紧抓实。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这些重要举措,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制度保证。

二是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储蓄也大幅度增加。这就为文化产业争取各类资金提供了可能。目前,从中央到许多省市区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屉专项资金或基金,社会、民间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文化产业的政府资助和民间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强。

三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文化需求将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在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意味着我国文化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照国际人均收人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日前尚不足l万亿元。这说明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

四是数字、网络、电子等技术的推广普及,为文化产业内容创作、业态创新、产品传播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提升了创作效率,大幅提高了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

五是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国际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的发展道路也备受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社会先是考察和研究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进而追寻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境外专家和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兴趣不断高涨。这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为中国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上看,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明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和核心价值观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文化软实力还很弱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日渐融合、互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西方大型文化企业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市场的营销能力,对我国的文化企业造成严重的威胁,挤压着我们生存的空间如何守住我们的文化阵地,同时不断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对我们智慧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我国文化企业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