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5:29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1

    案例: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

    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心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心心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

    最初我们沟通时,心心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她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过渡到她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她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的配合。例如,她问我自己心里特别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还教给她一种心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她笑着点头,表示接受。以后我隔三差五就悄悄的问她,怎么样?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还特意在班队会上为心心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心心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先她诚心诚意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助和监督。接着心心将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礼物就是那些以前被偷拿走的笔,)当心心把礼物一一送还到同学们手中,说对不起,请原谅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有的同学惊呆了,还有的落泪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个曾经为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心心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真的很意外。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希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相信这些同学一定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3、咨询心理专家,寻求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对症下药。

    在我和心心妈妈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判断失误或方法不对头,怕适得其反。于是,我们联系了市立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当我们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心理医生后,初步被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而且从现在孩子的各种表现来看,所患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通过咨询,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多地了解,原来心理治疗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出现问题行为的是孩子,但是父母的心理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有些家长带孩子来,认为只要孩子改变就好,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调整,通常这种的治疗效果有限,孩子或许治疗期间有些进步,但治疗关系结束后,没几个月就复发的机会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老师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同时把在医院所学到的行为改变技巧,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家里、学校实行看看,若做起来有问题,下次来医院时,再和治疗师好好的讨论。等到方法学习得差不多了,孩子的情况进步到令人满意时,便可暂时中止治疗关系,或拉长治疗期间。行为障碍的孩子,虽然难以处理,但是耐心地配合治疗,总是有慢慢改善的机会。

    有了心理医生的指导,我们对治疗充满了希望。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2

一、案例教学及其独特魅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关乎案例教学成败的就是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方法。

有学者列举出案例教学的五个益处: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关注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讨论技巧,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所呈现的两难问题,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

以上种种益处,彰显出了案例教学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很有成效的方式。

二、生活辅导及其对案例教学的呼唤

生活是侧重于对学生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适用辅导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儿童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他们以后的个性发展、自身内涵的丰富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高效具有有利的迁移效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生活辅导可以纳入到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的范畴。

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辅导,诚然是必要的。但是,生活二字的含义太广,教师在辅导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取得长效的成果,这就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途径,而案例教学的很多特点、功能恰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新课程下案例教学在学生生活辅导中的运用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师的描述必须如实地反映实事。这种描述是一种如实地叙事,而非文学性的演绎,不需要过度的夸张,只要将需要的事例如实在适当的时候描述出来即可。

(二)时效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案例在使用时必须是时下的。就拿应激性训练来说,对学生进行灾难危机预防干预,使用“512”四川地震这个案例要比唐山大地震显得更有说服力。当然,有些案例还需要就近选材,案例就发生在身边,这样就更有说服力,更加显得真实可靠。

(三)适用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的时候,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这也是一种常识。进行安全常识心理辅导时,不可能选择帮助他人的事例,这是浅显的理解。较为深层的理解就是,在选择的时候,要明晰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具体方面,如在开展防盗方面心理辅导的时候不能选择与地震、火灾等方面的案例。

(四)可操作性、实践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空前拔高学生不熟悉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那些较为熟悉的、准确的案例易被学生理解接纳。

四、以一节“学会生活”主题活动课为例,分析案例教学的使用

以《想法不同,心情不同》为例。这次心理辅导课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合理化”的心理调控价值,帮助学生及时从消沉、苦闷中解脱出来。笔者采取一个传统的案例为导引,把问题衍生出来。

有一位老奶奶,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开了一家鞋店,另一个儿子开了一家卖伞的商店。当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伞儿子的生意不好,当阴天下雨的时候,她担心卖鞋儿子的生意不好。弄得这个老奶奶整天心情都不高兴。

随后设置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怎么帮助她呢?”

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去粗取精。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提取出下列案例:

(1)本次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小明没有当选,应该怎么办?

(2)不久前小红与同学发生了一些摩擦,心里不痛快,我们该怎样帮助她?

(3)刚买的一本画册不小心丢失了,觉得很遗憾,应该怎么办?

以前文述及的案例为思维蓝本,以学生的集思广益后的观点为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三个真实案例。

在进行本次辅导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钻牛角尖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因此很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辅导。而笔者所提取的三个案例也是经过和其他教师细致分析思考后而确定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需要学生从中得出什么观点,而是学生对前面所讨论观点的进一步升华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到合理的体验。学生们能够通过采用“合理化”的方式,缓解个人遇到的不愉快情绪;能够做到与好朋友一起,共同寻找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这是本次心理辅导的最根本的目标,而在课后,笔者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五、对号入座:学会生活辅导中需要规避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方面的辅导时发现,如果使用的一些案例正好是学生周围的或者生活中的事儿,学生很容易会联想到案例的原型是谁。当说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其他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看向这个案例的“原型”。即使案例的主人公的姓名已经做了处理,一旦在使用这个案例时,案例的原型往往会低下头,显得不好意思。可以看得出,学生对号入座了。而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辅导的时候,需要规避学生对号入座行为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前的声明或者提示,不要让学生对所使用案例对号入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某些案例进行合理的演绎,使案例一定程度上“面目全非”,但却能如实反映事情的本质。当然,也可以等上一段时间,当学生对这类事件已经淡忘或者对它的记忆已经模糊时,然后再使用,这样也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但却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一些方法,比方说心理剧、心理游戏等等。案例教学引入学生学会生活辅导这一专题是一个理性的思维和考量,有的时候效果很理想,但却不是时时刻刻都是理想的,所以不能随意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的,由于学生知识经历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孟繁胜.案例教学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1)(下半月).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

[3]李日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3,(6).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3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是故,必须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年轻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健康的发展。惟有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其中,除了外部因素外,无不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等有关。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中小学生经常出现以下这样一些诸如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行为时,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有必要针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地成长。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改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需要。目前上海市各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前列,很多学校开设了心育课,配备了专职心育教师,建立起心育及心理咨询网络,以上心育课、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省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促动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以小学、初中为主,在高中学校发展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课程改革的需要。2010年秋,我省中小学将全面进入新课改。这次新课改将实施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而新方案是根据时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且在培养目标上作了重要调整。它既改变了过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缺陷,也避免了“学生本位”以及“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统一。在这些目标中,既有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如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也有关于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要求(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是片面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3、对教师和家长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成为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个别地方,如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4、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浙江省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5、课内课外结合不够紧密,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并不完全符合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4、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的成果;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心理测量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力争做到“严、实、详”,建立心理辅导室,要典雅、温馨、安全、舒适。

5、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6、要注意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个别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7、要慎用心理测试和测试量表。心理测试量表、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职业道德。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目标

1、探寻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州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施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5、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6、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8、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区的剖析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

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步构想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 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2、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4、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小学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实施:

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

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

辅导分类:按辅导涉及的学生活动领域,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按辅导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分为情绪辅导、智能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性问题辅导等;按辅导对象的人数,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

辅导目标: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心理辅导应在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以开展活动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个别化对待原则。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认真做好个案研究;整体性发展原则。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采用综合辅导模式。

辅导途径: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调查普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索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构建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模式及操作方法。

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心育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书籍与文件。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摸清学生的部分心理状况。我们拟利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可以测试7个内容:学习心理,群体心理,意志锻炼,品德修养,性格特征,情绪调节,家庭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的学生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3、量表测量法:利用行之有效的心理测量量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较为科学,全面的测量,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我们打算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y.g-wr性格量表”,两个测验都制定有全国常模,适用我国的中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tviht全量表”可以测试8个内容,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y.g—wr性格量表’’可以测试12个内容:即抑郁性、攻击性、 情绪变化、活动性、自卑感、细致性、神经质、思考的向性、主客观性,专配性、协调性、社会的向性。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精心设置的教育教学,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素材收集,分析并加以研究。

5、个案分析法:确定典型研究对象,对其行为及心理进行全程追踪调查与研究。

6、比较法:通过对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的比较,从中归纳出心育所取得的成绩。

7、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课余观察,课外活动观察,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活动的言行表现,收集材料。

8、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心理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索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

十、省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近二三十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益可行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

十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现状

阮灿斌:武穴市教科所副所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教科所访问学者,湖北省德育学会会员、心理学会会员,大学本科毕业,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北省地方创造教育教材《玩中学》、《做中学》副主编,武穴市《教育科研》杂志主编,中央教科所《教育情报参考》、中华学习网、中国教研网特邀编辑,湖北省少先队学会会员,《学习报》特约编辑,《湖北教育》特约通讯员,《黄冈日报》特约记者。多次在市级讲课比赛中获奖。先后被评为黄冈市“骨干教师”、“模范通讯员”,武穴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十佳辅导员”、“优秀晚会主持人”等称号。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国防教育报》、《党员生活》、《德育报》、《家长报》、《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湖北法制报》、《黄冈日报》等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270多篇,20多篇,德育论文《浅谈隐性教育》入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并应邀参加中央教科所教育研讨会,《浅谈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隐性教育”》在中央教科所核心期刊《教育情报参考》发表。《如何在学校德育中实践“以人为体”的教育思想》被省教育厅评为论文一等奖,并入选论文集。创办黄冈试卷网和武穴教科网,为武穴市教育科研网络化和中小学心理健康奠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程伟林: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有十几年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工作经验,理论功底深厚,擅长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上有独到的见解,曾在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现担任湖北省武穴师范、武穴实验高中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为省级骨干教师,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该负责人准备投入主要精力和时间,以本课题为龙头,带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充分保证课题的实施与落实。

汤书祥:中学心理高级教师,有较宽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孔德勇、蔡艳芳、管慧芳为部级骨干教师,后两者也于今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科研经历,擅长做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已经率先尝试在学科教学中和常规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郑舫:心理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次参加武汉大学《高考心理辅导暨潜能开发高层论坛》,现为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师团成员,担任高一和高三心理专题辅导教师,创办“心灵之声”信箱,共计收、回学生来信500余封,接受学生面询150例,积累大量的个案资料,有15篇心理素质培养相关论文(文章)在省级报刊、杂志或学会上发表(13篇)或获奖(2篇)。

本课题主要采取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并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运用到教学和课题研究之中。本课题组人员分工:⑴课题指导:刘青春 、叶平、李文鹏、姜瑛俐、张增艳;⑵课题领导小组:张增艳、刘辉云、阮灿斌、刘辉炎、项江水、吴汉松、涂国宝、雷晓青、汪德生、上官金星;⑶课题研究组:阮灿斌(组长)、张烈智、陈伟林、罗平安、孔德勇、蔡艳芳、管慧芳、汤书祥、郑舫、查成文等。

课题研究组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具体组织与理论指导,落实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设备条件,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方案的起草、申报立项、实验组织、实验管理,资料档案服务,中期检查与实验总结等工作。⑷课题实验组:阮灿斌(组长)、陈伟林、罗平安、孔德勇、蔡艳芳、管慧芳、汤书祥、郑舫、查成文等。具体承担本课题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任务,各学科教学方案和研究方案的实施。

十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1

试验办点阶段

(XX.9---XX.12)

武穴实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案

申请报告

实施方案

陈伟林

2

设计准备阶段

(XX.12---XX年.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申请报告

实施方案

阮灿斌

3

重点实验阶段

(XX年.9---2010.1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细则、管理目标》

实验方案

实验总结

各实验点负责人

4

全面实验阶段

(XX年.8---2010.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合实施方案》

研究与

实验大纲

阮灿斌和各点负责人

5

总结鉴定阶段

(2010.7—201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合报告》文集

大纲、教材、论文

课题领

导小组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10年10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结方案》

方案

阮灿斌

2

2010年11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质教案集》

教案集

课题领

导小组

3

2010年12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

论文集

课题领

导小组

4

2010年1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个案集锦》

个案集

郑舫

汤书祥

5

2010年2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实验报告

阮灿斌

1、工作安排

2、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总额

40000(元)

自筹

10000(元)

申请

30000(元)

经费开支项目预算

1. 资料费: 4000元

2. 调研差旅费: XX0元

3. 小型会议费: 3000元

4. 计算机使用费: 6000元

5. 打印费: 3000元

6. 成果评审费: 300元

7. 其他: 3700元

自筹经费

来源说明

通过论文评比、结集出版、培训活动、课题研究经费筹集一部分资金。

经费管理单位

名称、地址及邮编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4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5

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工作,肯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一)专职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当前,各个市级学校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心理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辅导队伍中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人员少,跨专业人员多。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由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但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们从属于两个学科门类,笼而统之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需要纳入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心理咨询场所简陋,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相对而言还相当简单,缺少基础的设施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工具、场所。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大多数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德育处”或“政教处”,但实际也就是一间房子和几张沙发、凳子。心理咨询机构设施简陋,布置缺少主题,最关键的是没有专门值班教师,部分有值班教师的也是安排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值班,而他们的大多时间又忙于上课和管理班级,所以心理咨询室大多时间都是关闭状态。此外,中小学教学任务和学业任务以考试或升学为主要导向,因而更多的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中小学校尽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机构,但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工作,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见到许多的原始资料,比如,学生填写的SCL-90测验量表、行为测试的量表以及很多活动的照片、手工制作、心得体会等。但这些工作之后的经验总结很少,没有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就很难有后面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这个方面高校要帮助中小学多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促进后期的工作开展。

二、高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进展

(一)建立健全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以及甘肃省心理学会下发的相关文件,甘肃省各个市级中小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与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取得沟通和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具体内容的确定中,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对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同时,各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每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收集教育论文、经验总结和优秀个案等资料;安排“知心屋”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撰写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严密的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都接触和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和继续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互相作为实践基地,使得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方法多样化

心理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团体辅导,也可以是个体辅导。在校校联合的过程中,中小学给高校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使得多种心理辅导方式都得到了实践。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的学生定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是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在某一个时期或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高校可以组织这些方面的专家、教师专门去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有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成长快乐营”,这项工作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合作中,高校自然成为了中小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高校的实验室、标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探究生命的兴趣和对高等院校的向往,这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内心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

(四)完善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工作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6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7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⒈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⒊做好班级保健的培训工作。

⒋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⒌重视心理辅导试点班的实践研究工作,以“对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进行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⒍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的课程活动。

⒎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8.组织心理健康区域教师学习、交流,并整理出心理活动课及心理辅导课的评价方案。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组组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㈡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⒈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⑴学生自愿前往咨询(团体咨询为主)

⑵班主任老师推荐

⑶辅导老师访谈

⒉设立“倾心链接”心理咨询信箱,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

⒊建设心理咨询室,做好六月份迎接各级领导检查的准备。

⒋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具体工作

三月份:

⒈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做好班级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

4.召开五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5.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

四、五年级部分女生)。

6.组织心理健康区域教师研讨,并整理出心理活动课及心理辅导课的评价方案。

四月份:

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4.与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交流评课的方案。

五月份:

⒈继续指导心理健康保健员在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3.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六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2.分析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8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9

一、“导学案”辅助教学的模式构建及其特征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指:“引导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具体指的是全体的教学人员进行集体的备课,结合新课标要求,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特色,编写辅助政治教师教学和学生政治学习的材料,即“导学案”。“导学案”具有系统性、引导性和辅助性等几个特征。由于高中政治的学习难度加大,有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高中生无法跟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导学案”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导学案”内容丰富,涵盖了所有教师的智慧,将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以简洁、层次分明、系统地展现在“导学案”上,学生在课上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课后就可以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查漏补缺。当然,“导学案”的种类是多样的,有的是起着预习的作用,在教师上课之前发放给学生;有的是在教师上课过程中使用,辅助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的是起着总结回顾和深化学习的作用,在课后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提高。

根据“导学案”辅助教学的模式特征,可以知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提高高中政治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对“导学案”进行精心的编写和审定,进行有效利用

要想使得“导学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需要设计好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全体政治教师要发挥自己所长,对“导学案”的内容、排版等进行精心的编写。另外,如果“导学案”的质量较好,并经过不断地加工和深化细节,教师也可以向所在学校申请,将优秀的“导学案”进行装订,留待下一届的教师和学生使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也是对教师智慧的保存和鼓励。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心理辅导 医学院校大学生

[作者简介]孙璐(1979- ),女,河北清苑人,成都医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四川 成都 610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2011年度面上项目“应用心理学专业《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探索”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SXL-11201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97-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于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其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其他高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医疗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校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医学院校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诚然,医学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但是,是否具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让医学院校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学习制订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对于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作为基本工作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对大学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进行测试;帮助并指导大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认识;帮助并指导大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战略;指导大学生参加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取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及经验;在大学生毕业前夕,为他们搜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单纯以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利于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与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2.促进大学生将信息转化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可以不断地将关于“自我”“职业”“专业”的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和整合,从而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掌握职业决策技能。

3.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尽管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尤其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职业兴趣及职业价值观都缺乏清楚的认识,这样就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障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从深层次上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促进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认识并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找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然后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不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监督机制,促进自己职业理想的实现。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实例分析

1.对象。为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效果展开了对比研究:通过海报招募和课堂宣讲的方式,选择某医学院2012级不同专业7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8名,女生42名,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每10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系别、班级、入校以来学习课程内容、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当。甄选时,被试填写一份《职业报名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个别访谈,甄选标准为自评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上存在困惑且具有较强参与动机者。

2.工具。为评价团体辅导效果,对组员进行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前、后测。测量工具为原版由Gati,Krausz和Osipow编制,中文版由沈雪萍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该问卷共计35个条目,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3大类10小种,分别为“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其中“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不合理的信念”;“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在量表中还加入一项关于职业决策困难“主观感受程度”的评分条目。该问卷所有题目按Likert 9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另外,还采用自编“团体满意度评价表”评估团体辅导的主观效果,量表共计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1“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说明对团体活动越满意。

3.干预方法。通过对参与大学生的甄选和前测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相当模糊,甚至对于如何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安排也存在很多困惑,对于未来就业更存在不小的紧张与焦虑。虽然不少同学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很少有人真正采取行动对将来进行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虽然大学生们都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但是由于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透彻的认识,在没有外界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动上。对前测结果分析还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打算报考研究生,但对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等问题仍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

在掌握了低年级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方面存在的困难后,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并参考Lock所著的《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中介绍的步骤和练习,制订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并对该小组成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方案主要包括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家庭环境”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总结和评估”等内容。在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共进行了12次活动,其中“团队建设”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职业理想”和“认识职业价值观”各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了3次活动,“认识家庭环境”进行了3次活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了2次活动,“总结和评估”进行了1次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对所有学生进行后测。

4.结果。活动完成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总量表”中的前测值显著大于后测值;另外,在该量表“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及“主观评价”三大分维度上前后测成绩也有显著性差异。更具体地说,在“缺乏准备”维度上,两个小维度“犹豫不决”与“不合理信念”前后测差异显著;在“缺乏信息”维度上,“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等小维度上前后测差异也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信息”维度及三个小维度“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上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据此说明,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的某些维度来讲是有一定效果的。

团体结束后,采用自编《成员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成员的主观感受及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对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参与的大学生们均表示非常满意,一些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深了自己对影响职业决策因素的认识,能够从自我发展的方向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了怎样搜集职业信息,从哪里搜集职业信息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有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便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就业。

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们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进行规划。如某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及专业特点把职业目标定位在“护理管理”上,并基于此制定了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现实的规划方案(如下表所示)。

总之,针对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其本质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团体辅导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方法,提升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晓霞,田梓蓉,韩杰.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2).

[2]哈力群,周宏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林晓萍,王有智,李小雁.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