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5:28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设计;詹天佑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28-04

作者简介 梁玉兰(1969―),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第一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出版社S版十二册17课《詹天佑》的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的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能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詹天佑像)

师:大家说说这是谁?

生:詹天佑。

师: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心目中的詹天佑。

生: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生: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生:詹天佑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师:说得对极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l7课《詹天佑》。

(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师:詹天佑不怕什么困难?什么嘲笑?接受怎样的任务?

(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并回答,教师画京张铁路的线路图。)

师:课文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课文4-7节,并旁注。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旁注。)

生:(汇报学习情况)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对极了。

(随机板书三件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4-6节)

1.学习“勘测线路”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节。哪句话你最喜欢或让你最感动,你就多读几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生(读):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说明了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课件出示“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师: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生:这句话写出了詹天佑工作的辛苦。

生:这句话写出了詹天佑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生: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词精妙,读起来朗朗上口。

(指导学生朗读,并用“哪里……哪里……哪里……哪里……”说话)

2.师生合作学习“开凿隧道”

师:詹天佑克服了勘测线路的困难,又面临着开凿隧道的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按自学要求学习第5节。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小组合作探讨。(2)小组各自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3)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四人小组学习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有谁愿意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

(先后有三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所画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就把课文学懂了。请问:你们小组提出什么问题来把课文学懂的?

生:我们组提的问题是:詹天佑用什么方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的?

生: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开凿隧道的困难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黑板上老师画有居庸关和八达岭。有谁能上来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请一生上台)假如你是詹天佑,你能边画边讲解吗?

生:(边画边讲解)。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二百多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我和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这样一来,就能把工期缩短一半。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3.学生自学“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是怎样制服这个陡坡的?同学们大声齐读第6节。

(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詹天佑是怎样制服陡坡的?

生:他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师在黑板上的线路图上画出“人”字形线路。)

师: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读懂了上台演示。

(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青龙桥附近“人”字形线路图和一辆小型玩具火车。)

师:老师请另一位“小詹天佑”上台讲解火车爬坡的情形。

生:(边演示火车上坡的情形边讲解)。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全班同学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九十多年前,詹天佑能设计“人”字形线路,使火车能爬上陡坡,这是一大创举。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你能用更科学的方法使火车上陡坡吗?

生:改进火车,加大火车的马力。

生:设计悬空的铁轨。

生:在铁路上坡的地方安装特制的电梯。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长大后一定会干一番大事业。

(三)学习第四段(第7节)

师: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同学们饱含激情地朗读课文第7节。)

生:这件事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有力地回击。

师:回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有力地回击?

(引导学生理解“有力地回击”的含义。)

师: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

生:赞叹不已的意思是: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

师:外宾会怎样赞叹不已?

生:原来中国也有这么优秀的工程师。

生:詹天佑真了不起!

生:中国人,真了不起!

生:China is very good!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像詹天佑一样有所作为。

(四)质疑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生: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同时从四处开凿,隧道最后能合拢吗?

生:京张铁路为什么能提前两年竣工?

(生提出的问题,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回答。)

(五)总结全文

师:《詹天佑》这篇课文围绕“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讲述了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小故事,体现了詹天佑为国争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教学反思

《詹天佑》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依据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笔者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重点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充分体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教育思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例如在教学“勘测线路”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句子,说自己想说的话,真正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开凿隧道”一环节中,笔者采用民主开放性原则,让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共同完成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提供“人人动手、人人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古人云“学以思为贵”,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笔者让学生想象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设计更先进的铁路干线。在学习结束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想象外宾怎样赞叹詹天佑。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然而,教无止境,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时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控得不够理想,有时启发学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一定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达到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2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詹天佑》

(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

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幕。

10月13日,l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1909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三、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1)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2)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四、交流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车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的,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师: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3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是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伟大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所说的话。让我们走进《詹天佑》一课,更深的了解詹天佑。

1905年,面对复杂的情况,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面前,詹天佑没有丝毫的胆怯退缩的念头,反而信心十足,坚强勇敢,并鼓励工人们: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詹天佑常常亲自动手在墙壁上定点,测绘,跟工人们同吃同睡,与老工人一起商量。终于,在詹天佑的聪明智慧与坚强的毅力下,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外国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读完课文,我心潮澎湃,思潮起伏。心中的激动与高兴,油然而生。京张铁路的成功,证实了中国人的能力与成就,同时,也象征了中国的未来与希望。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4

策略一:构建篇章阅读模式,有意识地渗透元认知策略

教学片断一:《秋姑娘的信》

审题。一般课题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蕴含着文章的中心。通过审题,明确阅读的主要任务。出示课题后,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信,猜一猜:“秋姑娘的信”是秋姑娘收到的信,还是秋姑娘写给别人的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初读课文,完成第一项阅读任务。得出结论:“秋姑娘的信”是秋姑娘写给别人的信。再次提出阅读任务:读课文,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秋姑娘给哪些朋友写了信?

生:信上都说了什么?

生:秋姑娘为什么要跟他们说这些?

再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介绍了秋姑娘分别给大雁、青蛙、松鼠、树木写了信。

精读课文,监控阅读活动,了解阅读的目的是否达到:秋姑娘能把寄给大雁的信寄给松鼠吗?秋姑娘还会给哪些朋友写信信上会说些什么?学生如能正确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就表明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一“整体——部分——整体”阅读模式,符合小学生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策略二:利用出声思维,实施阅读理解的监控

教学片断二:《詹天佑》第5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5自然段,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能说明全文的中心“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五分钟后全班交流)

师:你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补充同学的观点,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这一自然段讲了詹天佑带领工人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隧道,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居庸关隧道采用的是“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而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是“竖井开凿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因为八达岭长约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所以采用了“竖井开凿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居庸关如果也采用“竖井开凿法”,工期不是更短吗?(有学生提出疑问)

生:不行。居庸关地势高,岩层厚,从山顶往下打竖井很麻烦,还是采用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方便。这更能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詹天佑自己亲自挑水,和工人同吃同住,是为了早点将铁路修成,证明给外国人看,给中国人争气,说明他爱国。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阐释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就相当于提供了一种表达、演示和练习元认知策略的学习环境。这种课堂上的讨论,使认知活动公开化,学生自己的见解遭到否定时,可以从别人的见解中得到启示,从而反思自己的观点。把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元认知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头脑里扎根。

策略三:实施迁移训练,加强对元认知技能运用的监控

教学片断三:《轮椅上的霍金》

师:看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文本。)

生:霍金是怎样的人?

生:霍金为什么要坐在轮椅上?

生:坐轮椅的霍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师: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疑问?

学生自读课文后,还是不能很好地概括主要内容,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

师:要想很快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办法?

生:找找文中是否有中心句。

师:很好。如果没有中心句,怎么办?

生:把具体说明事物的内容删除,挑重要内容造出一个中心句。

生:这里有中心句:“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师: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很好地去认识霍金其人。

本片段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找出中心句,还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将如何去使用这一技能。使学生通过技能迁移,自觉地监控元认知技能的运用。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课前预习 预习单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1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教材使用以来,教材就以容量大、密度高、内容新的特点,再加上教学时间缩短、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目标突出“三维”等客观因素所致,课前预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过程,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制定预习单,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以《詹天佑》这篇文章为例,通过预习,学生既增强了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培养了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篇目:《詹天佑》

读准字音:藐视、攀山越岭、勘测

词语理解:争夺、争持

好句摘录:哪里有……哪里有……哪里有……

理由:写出了詹天佑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

我最感兴趣的主要事件: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我了解到的(詹天佑)的信息:12岁赴美留学,“中国铁路之父”。

我的疑问: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2 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预习单”上的各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新词,读通课文。二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同时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三读课文,边读边思,勇于质疑。有些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那么前两个步骤就可以合二为一,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上。

教会具体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我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掌握方法。(1)学会理解。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旧知的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解释。(2)学会摘录。学生初学摘录,老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含义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应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子中某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写写自己的想法。(3)学会提问。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制定“我的疑问”这一预习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

3 检测预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段落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30-02

那么,把握段落对于阅读有什么益处呢?

1 有利于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经历的丰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篇幅相对来说都长了许多。在教学中,摒弃“结构段”这根拐杖,而让学生面对完整篇章去抽象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多学生在概括时把握不住重点,表达时本末倒置、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主要讲了“我”原来拉小提琴很难听,后来不断地练习,终于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事。这就很明显地疏漏了文本中的重要角色——那位神情平静、默默鼓励我的老教授,因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更是无法得以领悟的。而借助于“结构段”这一中介,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部分,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再让学生找找文中的哪些段落是写这位老教授的,主要写了她做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这么长的篇幅可以归为一个大段(当然我们不必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念“结构段”而用较通俗的“大段”这个词代替),是文本的一个重点部分。把握了这个主体部分,再通过该段中描写老教授言行的句子的品读赏析,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学生就能够较全面较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的、默默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位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2 有利于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对段的教学的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撇开“段”这个媒介,让学生通篇阅读,仅着眼于词句的圈画、批注、感悟,往往会在全篇文章中上蹿下跳,理解时思维跨越度大,出现无序、紊乱的现象。而段的有效划分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时快速、高效地抓住重点词句,更好地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如《詹天佑》一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好作者行文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再引导学生聚焦詹天佑修筑铁路经过的部分,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揣摩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在表现詹天佑爱国情感的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回首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引发思考:这部分不是叙写詹天佑修筑铁路,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部分的重要性后,再引导抓住重点词句:“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进行激烈的思辨,学生就能在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更有助于表现詹天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等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因此,着眼段落,不是削弱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而是更有利于理解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3 学会逻辑分段,有利于提高习作谋篇布局能力

也许是理解上的偏差,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就较少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是,进入高年级来,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可以发现,好多学生在词句的积累运用上更丰富、更生动,但就整篇作文来看,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的整篇作文四、五百字只有两三段,除了开头、结尾,中间都糅合在一起了;有的详略明显不当,能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而与中心无关的却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上下段严重脱节,缺乏内在的联系;有的有了漂亮的凤头,没有了有力的豹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作文中谋篇布局能力的薄弱,与阅读教学中对段落的疏忽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中,我们经常跳过“段”这一中介,直接从长幅篇章中去寻找零星词句,学生无法对篇章构建立体感,同时也不能理解掌握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各种方法,比如启承、层递、转折、因果等等,反映在作文中,结构的不完整、详略的不得当、思维的不缜密、逻辑的不严谨也就不足为奇了。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7

创设语境,生发词语情味(《我盼春天的荠菜》)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读,师随机正音)

师: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齐读这组词语)

词语是有情有味的,“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所以对于丰富表情的词语的理解不能机械地作面具般的标贴。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对于语义的分析不是做架空、孤立的能指或所指的解释,而是要放在语境中,放在对文本体现的感受、感情、主调和意向的辨析上。”反思日常课堂关于对字词语义的理解,许多教师发现一条“终南捷径”,利用工具书或课课通,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记住了词语的音、形、义,能读、能写、能解释,便算掌握了。有点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是违反词语教学规律的。首先从工具书理解的词语概念意义只是词语有机体的皮相,一张僵硬的没有表情、没有冷热的画皮而已。词语除了本身的概念意义还有附加意义,除了对词语进行必要的科学解释,更需要一种审美感怀。其次,学习语言需要语言环境,这是普遍规律。仅从工具书上获得理解,这是一种灰色的、消极存在,学生积累得越多,只会造成腹内郁积和血气的阻塞,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词语才能剥离概念的生冷,以感性湿热的容颜融入个体的生命呼吸中。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祖庆老师有意将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捆绑呈现,在教师言语未参与建构前,这些词语只不过是一些静态的符号,默默地呆在那儿。在缺乏必要的语境下读着这些词语,也不过是植物的杂烩,甚至由于语境的缺失,我们的联想会因为每个主体的心境、理解随意地制造假象,比如你读到这些词语或许仿佛看到了春天大自然充满野性和生态的美。在文本的宏大语境中,显然这些词语上上下下、反反复复都在书写着一个关于饥饿的事实。那么如何将饥饿的语义、情味焯进这些植物词语中,增加其附加意呢?张祖庆老师利用一组极易煽情的导语,铺陈一条导向极为清晰的语境和情境,当学生在教师导引下朗读这些词语时就已不再是对字词符号声音的传达,而是将词语的情味解放出来,投射到自我的心境,两者交融,从心灵倾吐而出,从字词中获取了张洁饥饿的景象,从声音中传达了对一个贫苦女孩子深切的同情。如此一来,词语不但获得极为感性的理解,同时发挥了建构文章主旨、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词语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言语表现,提升词语效能(《詹天佑》)

师: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音乐《沉思曲》渐起。课件屏幕出示: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

阻挠 要挟 嘲笑 篾视 毅然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高山深涧

竣工 回击 赞叹不已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先说。

生: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坚定信念。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接下了这份重担。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当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时候,不仅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更多的则是国人的欢喜。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

生:詹天佑爷爷,您太棒了!如果当时没有您那样毅然地接受任务,现在,就不会有我们的伟大创举。你不管遇到种种困难,总是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人着想。我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骄傲、自豪!

……

“人是言语的动物,倾听和阅读,说话和写作,使人与社会、自然、世界融通、和谐,使人更像人。言语表现(写作或表达),这一言语符号的创制行为,是人的人格、情感与智慧的最集中的体现。”(潘新和语)“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清 袁枚)人理解词语如果不是为了表达,不是为了言说,那么正如不会吐丝的蚕、不会酿蜜的蜂。因此词语教学必须尊重人存在的本能诉求的规律,将词语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内化,与主体的内在言说机制融合,以满足人言说的本能欲求。许多教师把获得语义或表现力或生成机智作为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事实上这是一种见言不见人的语文观。如果词语教学不指向主体的表达,忽视人的生命内在的言说欲求,那么这样的教学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所有教学最终目的所指只能是人,在学生经历必要的感性理解后,最终要落在词语对塑造一个人的言语品格和一个会言说的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确认上。上述教学片段作为绾束全课的环节,学生的情感业已蓄势待发,张祖庆老师再通过《沉思曲》乐声的煽动和撩拨,“那堪江上鼓鼙声”,言说的渴望更是一触即发。如此操作,说明教师深谙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秘妙。所有好的言说都必须是自内而外的过程,都必须是学生心里想说、要说的。在动力层面上解决了,接下来,张老师关注的是学生能说、会说,即方法论的层面。他出示了三组词语,这三组词是有一定规律和用意的,第一组重在呈现接受任务前的社会环境,第二组即接受任务后的自然环境,第三组是完成任务后的社会意义。三组词语以三种向度全方位敞开,接受学生的情感组建,无论想从哪个角度赞赏詹天佑,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词语,将它们从静止符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融进自己生命的呼吸和脉动中。此时的词语教学已经完成了它峰回路转的使命,汇入了广阔而蔚蓝的心灵海洋。词语进入了心灵吐纳,言语成了生命的印证和投射,这不正是词语教学的终极指标吗?不正是词语教学所追求的高效吗?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77-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洞察孩子们学习的心理活动,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和求学欲望,有针对性地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儿童情怀”,注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科学合理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儿童的切实需求。

一、语文教学中要有真情实感,以强化儿童的情感领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儿童充分地认知课文中的内容,充分地挖掘其中的内涵,让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典型的情节和内含真情实感。引领儿童逐步掌握的课文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汲取语言的营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辨别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纂者处于篇幅、历史、政治等原因,少数一些优秀名篇都是经过删节和修改了的,造成了课文内容有点孤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儿童阅读的难度,如果仅对课文反复地进行阅读学习,儿童仍然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知半解,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和课文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进一步佐证和探究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文章描写的真实图景。譬如,在讲解老舍的《草原》时,由于课文舍弃了一大段内容,因此儿童直观的理解草原“并不茫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删除的内容重新提供出来,让小学生进行关联性阅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判断和理解。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联想式阅读,若教师引导学生将“并不茫茫”一词与“天苍苍,野茫茫”这句诗词联系在一起,进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有效判断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帮助小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课文。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开展游戏教学,进而充分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力始终跟着教学的节奏。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著名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的一段评书,来让小学生感知“草船借箭”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烈,教师可以安排平时喜欢讲故事,喜欢说书的学生来自行讲演他们心目中的“草船借箭”,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其他学生来充当评委,对讲解故事或评书的学生予以点评。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草船借箭”课程的主要核心点在于“借箭”的整体经过及诸葛亮的创造性,因此在讲解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着重对于“借箭”经过的描述,鼓励学生在分析其经过时,将不同阵营中的人的思想、心理等一并考虑进去,进而实现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游戏教学法恰好是儿童视野运用非常恰当的一个教学策略,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趣”,综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多角度认识同一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机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散”,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有感情的阅读朗诵课文中,体会到语文课文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感情,在学习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给与学生充分地学习自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拘泥于教学计划,不拘泥于课后习题,自由的进行阅读,自由的挖掘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生在课余收集詹天佑的人物事迹,并通过小组交流与互动,不断完善和拼凑出一幅完整的詹天佑的人物梗概图,在人物梗概图上,既要包括詹天佑修建铁路破天荒的事迹,同时也要挖掘他的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小学生完整的体会到詹天佑的伟大之处。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创新型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如以“我给詹天佑过寿诞”为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詹天佑,并为他送上一份合适的礼物,通过这样一种自由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地调动起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情。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儿童视野,还应该注重把握语文教材中的“用”将语文内容与儿童身边的实际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儿童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儿童视野,并不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生字词并不重要,对于语文课文结构的理解等可以忽略不计,但若果采用强化练习,反复训练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很容易打击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儿童身边的实际事物,从儿童生活中的物品等来结合语文课文中的生词来进行有机训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进行语文结构、词汇的学习,这样既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容易满足儿童的求知心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情怀与视野。

参考文献: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9

( 1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请根据这段话,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 2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据文字叙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及开凿隧道的简明示意图。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 . 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查重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 ABC ,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 1 )所引的 4 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 2 )所引的 4 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詹天佑教学反思篇10

(一)课堂导入,新颖奇妙

一节课伊始,学生注意力处于切换状态,设计新颖奇妙的导入语,有助于吸引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运行。例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感兴趣吧,轻吹一口气,无数个小孙悟空立刻现身帮助孙悟空来决战妖魔鬼怪。大家不要以为这仅仅发生在神话故事中,当今的科技已经可以实现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奇妙的克隆》。这样的课堂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阅读情境。

(二)提问语,简明扼要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提问要求语言简明扼要,问得准确,富有启发性。不啰唆,不绕弯子,不拖泥带水。同时注意提问时要语速平缓,吐字清晰,重音突出。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发思考:“傲慢的楚王一心想侮辱晏子,为什么最后却又不得不尊重晏子呢?”简明扼要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

(三)过渡语,巧妙自然

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起转承合,自然离不开过渡语言。教师的过渡语言要巧妙贴切、自然而然,既能使整个教学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又能指引学生的思路顺畅地切换进行,不至于突兀、脱节。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阅读完课文引导学生动笔写话之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过渡语:“詹天佑建造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京张铁路,不仅节省了经费,还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同学们,假如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来到青龙桥车站的詹天佑先生的铜像前,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以‘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开头,来写一段话,好吗?”

(四)评价语,恰如其分

课堂教学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不论是学生的互动回答,还是讨论的效果、朗读的水平、习作的能力,教师都需要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反馈。教师的评价语要求恰如其分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明确努力的方向。评价要具体、明确、不含糊其辞,以肯定鼓励为主,又要不失时机地指出问题所在。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评价狐狸和乌鸦。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可是有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又有恒心,它想尽办法一次次地骗乌鸦嘴里的肉,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我们应该向它学习!”此时,教师评价:“聪明、恒心,是指做好事,狐狸做的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我们怎么看待狐狸呢,还要向它学习吗?”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