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资料十篇

时间:2023-03-23 06:26:38

詹天佑资料

詹天佑资料篇1

语文源于生活,其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大多数资源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资源都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因课而宜,将这些资源巧妙地加以优化、整合。本文以《詹天佑》一课为例,试着对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做些探讨。

二、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僵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生:(质疑)为什么帝国主义要阻挠清政府的修筑计划?为什么事情僵持了好久?

(我想如果不把1905-1909年中国社会的背景交代清楚,学

生就无法理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于是,我出示了相关背景资料)

背景: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拥有一系列的权利。如果帝国主义掌握了这条铁路,我国的北方就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可凭此向南扩张。

【评析】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含义,更深入了解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的原因。詹天佑为了不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詹天佑拳拳的爱国心、深深的爱国情。

片段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生: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环境的恶劣?

生:狂风怒号,黄沙满天。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路上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詹天佑不怕困难,在认真测绘着、计算着。

生2:我看到了漫天的黄沙,听见了怒号的狂风,詹天佑不怕恶劣的天气和工人一起坚持工作。

……

师:如果你亲自到勘测现场,也许会有更深的感受。(播放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视频)

师:这就是詹天佑的工作环境!

【评析】为了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他修筑京张铁路的决心,我搜集资料制作了“勘测现场”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峭壁的危险和天气的恶劣,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形象。

片段三:

师:在修筑铁路过程中,詹天佑还遇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困难。(出示资料)

1.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看了这段资料,大家想说什么?

生1:好友不幸牺牲;女婿被绑架,女儿不幸身亡……詹天佑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生2:詹天佑不怕条件的恶劣,不怕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补充了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令人触目惊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学生默默地朗读,静静地思考,感受着詹天佑遇到的重重困难,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又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情!

总之,整合教学资源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因课制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把有效的课外资源适度、适时地引入文本才有

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

詹天佑资料篇2

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一个破落茶商家庭。

詹天佑从小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尤其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常用泥土捏成机器模型玩耍。父亲詹兴洪有一个好友谭伯羌,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往来澳门、香港经商谋生,常来詹家,很喜欢詹天佑。谭家比詹家富裕,因此常常接济詹家。

1871年,谭伯羌得知清政府派容闳到上海、香港等地选拔幼童赴美留学,劝詹天佑父亲送子出国深造。当时中国人对西洋还很陌生,人们对远走出洋留学疑虑重重,担心子弟出洋后生命安全无保障,又担心被洋人拐去做猪仔(华工);同时又受传统封建道德的束缚,认为孩子远离父母是不孝,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一般人不让自己的子弟出洋。谭伯羌比较开明,见过世面,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他认为出国留学是走洋翰林的路子,一辈子的金饭碗,很有前途,一再劝说詹兴洪夫妇送子报考幼童出洋。詹兴洪夫妇迟疑不决,一直到谭伯羌承诺把第四个女儿谭菊珍许配给詹天佑时,才算决定下来。于是谭伯羌就到香港为詹天佑报了名。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在学生未出洋以前,学生的父兄必须在《出洋志愿书》上签字画押。于是其父怀着将与儿子离别10年,“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沉重心情,在《出洋志愿书》上写明三代祖先名字,祖籍何处及幼童面貌,并签字具结。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在120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他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于同年夏回国。之后,他先后在福州、广州从事洋务工作,其间还参加了马尾海战。

1887年3月27日,26岁的詹天佑和19岁的谭菊珍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在澳门成婚了。夫妻感情很好,长女詹顺蓉于1888年1月17日出生,之后,谭菊珍又连续为詹天佑生了2个女儿和5个儿子,一共5男3女,8个孩子。这8个孩子分别是:长女詹顺蓉、长子詹文珧、次子詹文琮、次女詹蕙颜(詹顺香)、三女詹蕙筠(詹顺带)、三子詹文耀、四子詹文祖、五子詹文裕。

一家人虽然颠沛流离,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詹天佑的8个子女都出生于不同的地方,他们分别出生于广州、直隶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五地。铁路修到哪,詹天佑夫妇就把家安在哪。北京水关长城附近的一处农房,夫妇俩当时就曾租住在那里。那是一户姓姬的人家,是很厚道的农民。他们很穷,詹天佑夫妇就给他们钱,让他们去买牛。后来那对夫妇还请詹天佑给他们新生的孩子起名。那处房子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样,依然能看到当年詹天佑简朴的书房,还有他和妻儿睡过的炕。

詹天佑看到夫人平时吃饭较慢,常常饭未吃完,饭菜先已冷了,就专门设计订造了一套保温餐具,供夫人专用。

詹天佑的外侄女谭韫玉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谭菊珍常年有肺病,卧病在床,常常咯血,久治不愈,无法照料丈夫生活。有人巴结詹天佑,要给他找个小妾,被詹天佑坚决拒绝了,坚持细心地照料妻子,继续维持专一的爱情。

詹天佑的工资不低,每月有500多两银子,还有300多两其他的补贴,加起来一个月将近1000两银子。其实,詹天佑生活的时代,纳妾风气浓厚,尤其是广东人爱好蓄妾。如广州大商人潘士成有50多个小妾,康有为有6个小妾,即使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大学者梁启超,在晚年也纳了小妾王桂荃(即夫人李惠仙丫鬟王来喜)。即使是留学精英中的很多人,如严复、唐绍仪、马寅初等,也娶过小妾。詹天佑完全有条件、有理由纳妾,但他终生奉行一夫一妻主义。

因为夫人的名字中有个菊字,詹天佑特别爱养,简直到入迷的程度。闲暇,他用把庭院装点得花团锦簇。每当铁路工程碰到难题时,他信步庭前,驻足丛中,仿佛与花细语,以此排忧解闷。他爱,只要是好品种,不管什么价,都要设法买到手。爱屋及乌,詹天佑对岳父谭伯羌也是恭敬得无以复加。

詹天佑认为男人必须敬爱妻子,不爱妻子的男人,也必定不会忠于事业与朋友,他非常反感听到夫妻争吵、离婚这类事情,一旦听说谁家夫妻不睦,他总认为错在男人。在平时,他总是反复告诫部下要尊重爱护妻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京张铁路上,职工大多十分尊重妻子,家庭普遍和睦,夫妻吵嘴打架的事情很少发生。很多职工还是“妻管严”,个别职工家里不睦,小心翼翼地遮掩,生怕别人知道。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为心脏病和疲劳过度逝世在汉口仁济医院。他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遗愿,移灵北京安葬。其夫人谭菊珍一向体弱,多年患肺病,詹天佑逝世时,她正卧病在汉口俄租界鄂豫哈街9号家里,惊闻噩耗后,悲痛欲绝。她迁居北京后,经常卧病,至59岁(1926年)病逝,夫妇相差7岁,夫人后7年逝世,夫妇同寿,合葬于北京西郊海淀小南庄村,夫妻永远在一起了。

詹天佑资料篇3

“总工”的重任怎会落到詹天佑身上?

1903年底,修建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的计划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由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督办,筑路资金从关内外铁路的盈利中提取。尽管袁氏兼着关内外铁路局的督办大臣,但该路的财权却被英国控制着,英方发话说,想提款修筑京张铁路,必须满足一个条件:聘用英国人当总工程师。袁世凯只得答应。消息传出,俄国立即表示反对,京张铁路经过的地方属俄国的势力范围,绝不能让英国插足,总工程师应由俄国派任。两国争执了一年多,最后达成妥协,双方都不派,让中国人自己来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詹天佑得到了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职务。詹公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相信,如果不是由于英、俄两国的压迫,以致使这条铁路不由这两国修筑就须由中国工程司修筑的话,则目前的职务就不会给我。”詹天佑认为,英、俄是要看中国人的笑话,他们认定中国没人能当此路的“总工”,当了也必败无疑。正是在这种局面下,詹天佑“力任其难”,挑起这付重担。

詹天佑怎会在居庸关与金达“不期而遇”?

1905年5月10日,詹天佑率领刚从山海关铁路官学毕业的两名学员,背上最简陋的器具,开始了艰苦的勘测之路。詹天佑日记记载,5月20日,他竟在居庸关上与英国工程师金达“不期而遇”了。

金达此时任关内外铁路局总工程师,詹天佑曾在他手下供职多年,相互很熟悉,关系也不错,不想时势使他俩成了竞争对手――袁世凯原本是要请金达出任京张“总工”的。交谈中得知,金达也在测量京张铁路,而且赶在了詹天佑之前,眼下是从张家口返回北京去。金达现在更确信,这样一条山区铁路,中国工程师是绝对干不成的,他在这儿等着与詹天佑会面,就是要直言不讳地说出这样一番话:南口经八达岭至岔道城之间,线路的险峻超出他的想象,中国缺乏机械设备和经验,是承担不了的,还是趁早知难而退,免得将来半途而废很难堪;金达甚至建议道,日本承包商不但有开凿隧道用的通风机和抽水机,而且价格比其他外商便宜,并表示他可以出面找日本人来承揽这一工程。

詹天佑终于弄清了金达在此等候的用意所在,原来是要“劝退”自己,他说话从来直来直往,对金达说:“袁总督在奏折中并已呈明不用一个外国人”。金达回话道:英国公使对他说过,英、俄之间并没有不让中国使用外国人的协议。言外之意:我金达来京张任职不存在外交上的困难。但詹天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又与金达讨论了一通京张铁路造价的问题,径自干活去了。

詹天佑于6月17日回到北京,立即往见袁世凯,作了详细汇报,说到关沟段:“中隔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石峭弯多,遍考各行省已修之路,以此为最难,即泰西(注:指西方各国)铁路诸书,亦视此等工程为艰巨……”袁世凯越听越紧张,思想又发生了动摇,反复问詹天佑:不用外国人到底行不行?

原来,清政府关于用中国工程师主持筑造京张铁路的决定公布以来,表示怀疑的议论很多,国内有,外国人更多,詹天佑后来在一次演说中提到:“时有一英国友人曾在伦敦演说,谓中国工程司能建筑铁路通过南口者,此人尚未出世云云。”对全线进行了勘测之后,詹天佑心里反倒踏实了,他平静地回答袁世凯:“真正的困难在八达岭,那里需要开凿一座山洞,中国人能够修筑此项工程!”

詹天佑施工中因何“自秘其难”?

1905年10月2日,全长201公里的京张铁路,在丰台以东3公里左右的柳村正式开工。

最大的考验是打通全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在当时国内修成的铁路中,最长的隧道也就是300多米。

詹天佑把总工程师办事处移到了南口,一度住到石佛寺村北坡一个姬姓农民家里,睡的是土坑,白天盯在第一线,解决施工中的难题,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詹天佑向家人表示,不打通隧道他决不离开工地,不回北京家里。

没有开凿隧道的任何机器设备,只有钢钎和大锤,日夜赶工,一个工作面每天只能掘进0.7米。在中国,隧道作业中采用矿山炸药爆破,詹公是第一人,为了保证安全,有关炮眼的分布、间隔、深度、装药量,他都亲自掌握。詹天佑还想出凿直井的办法,在隧道线中部加凿2个直径3米、深30米的直井,将中线移入井底,把工人吊进直井里向两端凿进,这样使工作面增加到了6个,每个工作面上投入60名工人。1908年4月23日22点半,八达岭隧道贯通,只用了18个月。

詹天佑后来回忆主持筑路工程的思想历程时说:“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他为什么“直欲自秘其难”――不谈甚至“掩盖”筑造京张铁路之艰难呢?他很怕吓着了清廷官僚们,落得个“中道而废”。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外部干扰始终未停,比如,日本商人雨宫敬次郎上书袁世凯,八达岭隧道靠人工断难打通,应采用日本技术,让他带同技工及开凿机械前来施工;金达也劝袁世凯雇用外国工程师;还有很多谣言,把八达岭隧道未衬砌部分的坍落现象说成是大塌方,死了一百多人,连詹公要好的朋友都信以为真了。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对于袁氏依靠中国工程师筑造此路的决心是否靠得住,一直心存疑虑。清廷是很容易在洋人压力下改变主意的,这样的例子多得很,真要发生这样的事,他詹天佑个人的名誉事小,国家声誉受损,“贻笑于邻国”事大。因此,詹公始终憋着一口气,不事张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有些困难在想出解决办法之前,不得不“自秘其难”。

京张铁路最初是计划6年完工的,詹天佑只用4年就全线建成,1909年7月4日,京张铁路铺轨到了张家口。1909年9月24日全线开通。

詹天佑实现了他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目标。建成京张铁路的全部花费是722.3984两,比原预算结余了28.8898万两。此前筑成的铁路,没有一条不超预算的,尽管工程都不及京张艰巨,但造价都大大高于京张。

詹天佑资料篇4

博物馆简介

在前门大街东侧,有一座与正阳门箭楼隔街相望的欧式建筑很是醒目,这里曾是京奉铁路的起点――正阳门东站,如今它是中国铁道博物馆的主馆――正阳门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展务部周主任介绍,中国铁道博物馆是2010年由原中国铁道博物馆和北京铁路博物馆整合成立的。整合以后的博物馆包括位于前门大街、以全面展示中国铁路百余年发展历史为内容的正阳门馆;位于北京著名艺术园区、以展示百年机车车辆为主的东郊馆;以及坐落在世界级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脚下、以展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生平为主题的詹天佑纪念馆。

正阳门馆

进入正阳门馆,仿佛进入了一个火车的世界。博物馆通过“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这五个阶段,向人们展示了从1876年中国出现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的大发展。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了一部由火车为主线的中国历史。

周主任说,中国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朝。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造了一条1公路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纯属展出性质。随着几次战争,外国列强强迫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并大建铁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铁路的方便时,也便慢慢接受了它。

一层展厅,有一列“龙号”机车火车头的复制品,这是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蒸汽机车。车头虽为复制品,但它停放的钢轨却是“真货”,上面刻有“1908”字样。这段钢轨取自京郊延庆的康庄,从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用的钢轨上整体截下的一段。枕木也是未经沥青浸泡的老式枕木,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展厅中央,一台老旧硕大的铁路客票印刷机十分惹眼,这台1927年从德国引进的印刷机,一直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仍可以印出像豆腐干形状的硬板车票,被称为铁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周主任介绍,通电后仍能使用的老式客票印刷机,全世界就此一台。

正阳门东车站建成于1906年,由英国人主持设计修建,车站建筑也采用了当时英国流行的维多利亚样式,墙体由灰、红两色砖砌筑而成,间以白色石材。车站的主体建筑平面近似方形,中央候车大厅建有拱形山墙,两端镶嵌云龙雕饰,弧顶处的牌匾上书写“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字样。车站的西南角耸立着一座五层高的钟楼,四面镶有大钟,穹顶上还有一座小凉亭。

当时的车站站舍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有3座站台,其中有2座配备了风雨棚。普通候车室在大楼内,一、二等候车室则另有客厅。自建成到1959年停业,它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博物馆中还专门复原了一等候车室的场景,可以一睹其中的精致与奢华。整个车站,问事房、客票房、行李房、公用电话、厕所一应俱全,甚至连无线电报都有装备。

周主任说,这座造型优美、设施完备的车站不仅在当时的国内首屈一指,而且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革命志士吴樾在这里的月台上,刺杀准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当场殒命,震惊全国;1912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在这里受到北京各界热烈欢迎;1924年孙中山扶病再度北上,三万余人来此迎接,盛况空前;1929年孙中山的灵车由此南返浦口,奉安中山陵;1928年由此乘车返回奉天,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新中国成立前夕,正阳门东车站定名为“北京站”,主席在这里亲自迎接宋庆龄进京;1949年主席乘专列从这里出发,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里曾一度是“国门”和“首都迎宾门”。等领导人曾亲自到站台迎接抗美援朝凯旋的志愿军代表团;胡志明、金日成等外国政要也是在这里走下火车开始对华访问。

正阳门东车站退役后,其旧址使用功能和外貌曾几度“变脸”,但车站的建筑外观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东郊馆

东郊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侧,主要是火车展厅,这里放置了50多台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从1881年到1993年,这些车辆的制造年代横跨两个世纪。

所有的藏品之中,有三台展品堪称镇馆之宝。“0号”四轮蒸汽机车是目前我国保存的最古老的机车,1881年由英国苏格兰机车厂制造。它曾在中国清朝改革者――洋务派的支持下,在开平矿务局所修建的唐胥铁路上使用。沉重的黑与红,是整个机车的主色调,全长4.75米,从正面望去,像是上世纪惯常使用的小轿车。

另外,以领袖姓名命名的“号”、“号”机车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号”23米长的蒸汽机车,是1941年由日本制造的,机车车头前面放着的头像,于1977年在丰台机务段退役,共运行30多年。“号”同样也是日本所产,但KF1型006号蒸汽机车由中国铁路专家设计,世界上仅存两台KF1型机车。

东郊馆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中国铁路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

詹天佑纪念馆

提到火车,不得不提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为了纪念詹天佑,1987年,在八达岭长城北侧,修筑了詹天佑纪念馆。

一进入纪念馆,是一座詹天佑大型浮雕。馆内生动的史料和泛黄的黑白照片,展示了詹天佑从少年留学、投身铁路到维护路权的光辉而传奇的一生。詹天佑1881年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当时毕业的留学生只有两人。展览馆展示了一些他留学时的照片、信件,以及他获得的一些奖章。回国后的詹天佑一直运用自身所学报效祖国。但是在回国之初,清政府并不重视铁路的发展,詹天佑只能当个英文教员。终于在1888年,担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投身于铁路事业。1905年,詹天佑开始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的建设,当时外国媒体冷嘲热讽,最终詹天佑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詹天佑设计的“之”字形路线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没有大功率机车的难题。青龙桥车站的设计就是“之”字形线路,博物馆内有模型,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它的巧妙。

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历时4年,1909年建成,2014年方才停运。资料显示,京张铁路“中隔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而在总工程师詹天佑的指挥下,京张铁路却成为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修筑完成并投入营运的铁路。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对京张铁路修造费用,清廷开始得知估价是500多万两,这个数字是英国人金达提供的。金达一直在中国从事铁路修造工作,和清政府很多重臣及袁世凯的关系很好,京张铁路他曾私自测量过。不知金达是别有用心还是无意将机车车辆等费用没有估算在内。詹天佑实地勘测后提出预算729多万两,是购地、工程、电线、购料和机车车辆等全部费用。袁世凯奏折中将詹天佑的勘测报告一并报上。两个预算相差近200万两。慈禧太后发现后很是不满,追问原由。

詹天佑资料篇5

一、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拓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引荐了一批名人和伟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他们的精神,在品词析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拓展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后知道霍金在全身瘫痪,失去说话能力,只有大脑能够思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常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在物理科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令世人称颂。为了让霍金的精神深入学生内心,我在教学时设置了逐层深入的谈话话题:(一)谈谈自己生病后,是怎样对待学习的?(二)说说张海迪生活、学习的难处,夸夸她的身残志坚。(三)自己与张海迪、霍金相比,谈感受。拓展至此,学生对霍金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相关经历,使之与文本中的人物经历进行对比,学生在换位思考中,入情入境地感受,对文本中的人物精神的认识也就更深了一层。

二、 利用文本留白,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詹天佑》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他的杰出才干与爱国之情。课文中对他在修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仅作了简单介绍,我根据这个留白,搜集了补充了以下资料: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不禁为之感动,对詹天佑更加敬佩不已。

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有效。

三、 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拓展

教材中有些事物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就需要丰富课程资源,可借助网络进行拓展延伸。

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时,为了实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和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星、云、石”的图文、影像资料,制作了一个“大自然的文字”的专题学习网站。在这个网页中,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适当有效的拓展,开设了“知识迁移”“拓展应用”“名言古诗”“学生留言”“友情链接”等栏目,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知识迁移”这个栏目中,搜集了不同的星、云、石、鸟的图片,可谓精彩纷呈;在“拓展应用”这个栏目,设计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为“时下,野外旅游已经受到许多游人的青睐,但野外旅游若有不慎,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你在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你如何依靠识别大自然的文字而找到方向,走出森林呢?”学生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栏目去了解更多的百科知识,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詹天佑资料篇6

〔关键词〕生涯教育;历史教学;融合教育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推向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核心素养由理论转化为学生融入社会、胜任工作乃至具备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融入式课程组织方式显得尤为必要。廖世承[1]曾指出:“我们为学生前途计,为社会计,在中学的课程内,须有职业的预备和选择职业的指导。”融入式课堂促使学生在学科与专业之间、专业与职业之间建立联系,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迁移。一方面,促进学科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拓展生涯教育的途径。如何实施?笔者结合自己的若干思考,尝试了历史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借此抛砖引玉,为一线学科教师提供借鉴。

一、紧扣学科内核,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紧扣学科内核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立足点[2]。历史学科是与“人”有关的学科,历史人物璨若星辰,涉及古今中外不同时空,跨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他们或是睿智的思想家,或是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社会改革的政治家,或是潜心研究、推动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还有孜孜以求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空间的科学家,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有些处在相同的时代,选择方向不同;有些处在不同的时代,选择方向相同(见表1)。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身份,为学生在性格与职业的关联上提供了参照,且职业的选择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并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例如,李时珍出生于医生世家,年少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次科举考试受挫后,他立足现实,重新审视人生前途,毅然选择了医学道路,并成为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融合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1)为什么从小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李时珍会接连三次参加科举考试?(探究时代环境、兴趣与择业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三次科考失败后,他没有继续坚持,重新选择了当时被视为末学杂流的医学?(探究家庭环境、人物性格与择业之间的关系)(3)为什么任太医院判一年后他主动辞职还乡,重修本草?(探究工作环境、人物品格与择业之间的关系)围绕李时珍择业的连环设问,既抓住了“时代中的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学生审视自我,分析“时代中的我”,初步萌发生涯规划意识。

二、立足生本课堂,精心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实现职业认同

学生生涯意识的萌发仅仅解决了“我要做什么”的问题,“我该如何做”即实现职业认同才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认为,“观察—模仿”在中学生认识过程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面对困境的坚守、面对失败的坦然,以及面对诱惑的自我克制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学生的心田,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例如,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矢志不渝的职业精神令人钦佩,发人深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通过挖掘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用情景激发兴趣,用问题引导思维,通过综合分析演绎,使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悟其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在课上,我们提供了如下材料:(兴建铁路)在泰西为易办,中国则有三难:一无款,必资洋债;一无料,必购洋货;一无人,必募洋匠。1906年)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詹天佑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由中国自己出资,自己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创造性地克服了技术难题,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四年奋战,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王金职《詹天佑生平事略》材料的呈现随着课堂教学依次展开,学生通过阅读材料,逐渐形成如下认识:落后的中国,艰难的时代,詹天佑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坚强的意志践行年少时的庄严承诺;坚毅沉稳的性格、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的勇气以及强烈的爱国心是推动他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时代的发展为詹天佑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温床,而詹天佑的职业发展又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时代与个人、职业之间的互动最终成就了詹天佑的职业认同。如此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觉察影响自我和未来发展的因素,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提高社会适应力,科学、合理地制订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

三、彰显生涯理念,培育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詹天佑资料篇7

拓展性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让学生通过关联性资料的阅读学习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由该定义我们可知,拓展性阅读教学并不是随意进行阅读内容的拓展,而是要保证所拓展的内容与课堂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拓展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几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阅读拓展需基于语文教材进行,不可脱离教材内容进行随意拓展,而应围绕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第二,灵活性原则。阅读拓展无须局限于课堂,应由课堂向课外延展,由教材向课外读物延伸,以扩大学生阅读面,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更好培养。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可多种多样,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灵活选用,主要有比较阅读、微课教学、课文新编等等。第三,适度性原则。阅读拓展是为教学服务的,应以教学为主,发挥辅助作用,不可过度拓展,需适时、适量拓展。此外,教师在进行拓展性阅读教学时还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可放任自流,要通过课堂讨论、任务布置、阅读交流会等各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拓展预习,做好教学铺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时也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提高教学效率。这其中,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十分关键。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加强对感性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所获取的资料的分析整理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对要学习的课文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获得启迪,从而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当前网络资源十分发达,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一应俱全,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各类资源进行拓展预习,以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拓展预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如通过设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还可基于学生兴趣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如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图片等等,不论哪一种预习方式,都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课文,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詹天佑这个人以及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教师可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詹天佑相关的资料,包括生平、名言、人物故事、图片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詹天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如此,学生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会产生走近人物的冲动,进而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

(二)课中整合信息,加强阅读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名家佳作,其间充满了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十分值得学生深刻体会和把握。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还应通过适当地补充阅读资料,进行阅读拓展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五位壮士的爱国情感以及英勇就义的精神,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再现战斗场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还可整理对于幸存者葛振林和宋学义的人物采访视频,让学生在观看采访视频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对于那段悲壮历史的重新认识,从人物的叙述中加强对历史的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课后拓展延伸,实现知识内化

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应打破课堂限制,实现课堂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课外拓展阅读不是盲目进行的,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可通过推荐阅读书目、篇章,进行阅读讨论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在教学完《草船借箭》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孔明借东风》这篇文章,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更好地了解诸葛亮和周瑜二者的人物特点,以深化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在教学老舍的《猫》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郑振铎的《猫》、丰子恺的《阿咪》、季羡林的《老猫》等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在阅读中了解不同作者对于同一描写对象的创作方法与创作情感,加强知识理解与内化。

詹天佑资料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教学要借鉴这一点,注重创设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样才能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

1.再现真实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学森的事迹以及他对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播放了火箭发射的录像和“嫦娥一号”升空的画面。这些情景给学生极大的感染,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教师再通过学课文、品课文、读课文,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激发。

2.浮现想象情境。想象是心灵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进入情境,强化感受,由“动情”进入到“悟理”的状态。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我们爱你……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高尚品格的赞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由这些品格,你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哪些爱国人物及他们的爱国事迹?学生由此联想到了一尘不染的于谦、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到了三元里人们的抗英斗争,想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通过想象,学生被这些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品格所打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读起来格外自豪、格外振奋。

二、加强感染力,培养爱国情感

叶圣陶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

1.范读感染。要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涟漪,教师先要从教材中体验到文中的情感,先感动自己。然后教师再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以朗读的方式,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当我以悲痛、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肖邦临终一幕时,自己已是哽咽,学生凝滞不动,有人偷拭泪水,文情、师情、生情交汇到一点,肖邦至死不渝的强烈爱国之情,让师生永生难忘。

2.诵读感悟。教师要善于抓住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郑成功》一课中,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句教学时,指导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体会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读得掷地有声,也懂得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

三、领会蕴义,升华爱国情感

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课文表达中心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丰富内涵,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品出“道”的真谛,升华学生的情感。

人物的心理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一段心理活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引导学生:你从这段话里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争口气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这情,也懂得了为国争光的道理。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心灵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肖邦弥留之际的请 求:“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教师引导学生思索: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学生感悟到这一句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极至的表现。学生深受感染,爱国激情升腾在心中。

人物的思想品质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表现。例如,《詹天佑》一文中,“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白天,他攀山越领,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精神。“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一股内在精神力量支撑他这么做,这一切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中国人的尊严。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点燃了心中的爱国火焰,同时也明白了行动是最好的爱国证明,立下了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志向。

四、开展活动,强化爱国情感

课外书籍、社会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祖国有我心中”诗歌朗诵会,爱国故事擂台赛,“写好方块字,做好中国人”的书法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渗入到学生深层意识领域,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詹天佑资料篇9

一、明确目的——缘何而读?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课,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读,也有很多学生参与了读,但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了出来,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读而读.这种盲目的、形式化的朗读自然就会是低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体现了对朗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设计每个环节的朗读时也应考虑读的要求,为何而读啊?例如: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只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二读课文,可以要求把握主要内容,寻找关键词句;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蕴涵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特别是当学生读得并不理想时,作为教师千万别自乱了阵脚,应从容地或范读指导,或点拨牵引,以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读变得形式化,“走过场”,真正发挥读的作用,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朗读训练——要不要技巧指导?

在课堂中,我们常会看到有的老师会为了一句话的朗读而耗费很长时间,老师会请好多同学轮流朗读这句话。“你读得不够味,谁再来试试?”老师期待着某个学生能有所突破,但往往还是不尽人意。于是老师又会通过朗读示范,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中习得“轻重、缓急、顿连”等技巧,以此来支撑整个朗读过程。我想说,要让学生读得高效,读出韵味,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朗读绝不是技巧上的机械模仿,而应是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谓的“情动于心中而形于外”,倘若学生还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又怎能读动文本,读出情感呢?

记得听过《詹天佑》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心理活动的那句话就处理得很好: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詹天佑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

生: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吼、黄沙满天、山高坡陡、隧道渗水……

师: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困难,你仿佛看到什么?你能理解詹天佑当时的心情吗?

生:(闭眼想象,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情朗读。)

师:(不满足,继续引导):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吼、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面对困难,詹天佑退缩了吗?害怕了吗?(没有)遇到困难:……

生:(顺势激情阅读)

师:你知道詹天佑还遇到哪些困难吗?(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课外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师动情讲述)听了上述的资料,你对他当时的困难一定有更深入的了解,你想说什么?(生略)

师:将你的感受带进来,读:遇到困难……

(生读得激动而崇敬)

在这个片段里,不需要告诉学生:哪个字要重读,哪个地方读得深情一点,注意要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学生在理解、想象、品味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并用读表现了出来,也打动了我们。这才是朗读所追求的境界。所以,朗读指导绝不能孤立地进行,一味地讲究技巧的训练,更主要是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谓“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关于这方面,明代朱熹也曾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

三、评价促读——如何落实?

1、评价要有效。现在听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于朗读的评价都是泛泛而谈,听到最多的评价语是:“真棒”“读得好”“没感情”......这种评价会促使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以后读书一个腔调,不会根据不同的情感而变化,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始终不会有进步。因为他们从评价中不能得到自己有哪些优点或不足的信息,也就是说这种评价不具体。所以老师要做的是改革你的评价语言,具体的评价孩子哪一句读得好,为什么?或者哪一句还要再快点,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并帮他们分析原因,多用诸如此类的指导性评价语。孩子们最善于模仿,老师具体的语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此外,老师还须在学生评价不具体时加以引导。如学生在评价同学读得好时,老师可以追问“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得最好?”“怎么这样认为呢?”同学读得还不太令人满意时,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激励性,委婉的评价“你能给他提提建议吗?”“你能帮助她吗?”“他肯定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发现了吗?”“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注意的!”......这样既让朗读的同学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以后加以发扬或注意,又让全班同学体会了朗读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对评价的同学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她养成把话说完整,有逻辑性,有说服力的习惯,一举三得,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詹天佑资料篇10

关键词:紧密结合;潜移默化;社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55-02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虽然“基础工具”决定语文教学着重于课文表达形式方面,即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但形式与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小学生在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技巧同时,也对语言的意义、情感进行感知,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与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增多,大潮中泥沙俱下;小学生的思想的幼稚性、可塑性,语文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思想教育就成了不可轻视的一环。

唐朝的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里说的“道”,就是强调教学中不可忽视思想教育。今天来解释“道”,就是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社会情感,要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以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延续,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无论是字、词、句和段,也无论是人物的形象,对学生都有着思想熏陶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学表达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自然地、不留痕迹地结合进去。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给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情操陶冶。如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我想学生对文中的内容是比较陌生,本文的难点之一便是学生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背景的不了解。便不急于展开课文,从学校图书室有关书籍中,以及看过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大清炮队》等),搜集清朝末年的背景资料。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交流,然后把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概括,突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运输动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然后再展开课文。在读到“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他们”时,学生们表露对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我就引导学生说,光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不如人家,就要被欺辱。詹天佑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修筑铁路的使命。当读到“消息一传出,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学生们的情绪变得兴奋起来,表现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詹天佑什么敢授受重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懂技术。我补充说,当时懂技术的可能不仅詹天佑一人,詹天佑敢于冒风险接受重任,是受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为中国争一口气,在课文教学临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现在,我们在一些科学技术领域里落后外国,就得靠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一口气。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篇章,热情讴歌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德。如《冀中地道战》歌颂我国人民用智慧和力量保家卫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的“壮言”、“壮行”、“壮举”,振憾山河,《舍身炸暗堡》中英雄的“为了新中国冲啊!”响彻云霄的呼声,表现中国人民为解放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难忘的一课》充满台湾地区人民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古诗时,我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关联,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之间有着穿越时空的呼应。“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诗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诗人才有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箫鼓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一句显然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脱胎而来的,意思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古老样式,诗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从写法看,由于第一联已渲染了它生活的丰足,第二联“柳暗花明”已描绘了环境之幽,所以,这一联着重表现诗人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春社之“近”,古风之“存”,都是诗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后的判断。至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的活动,应在情理之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篇章,热情讴歌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德。如《冀中地道战》歌颂我国人民用智慧和力量保家卫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的“壮言”、“壮行”、“壮举”,振憾山河,《舍身炸暗堡》中英雄的“为了新中国冲啊!”响彻云霄的呼声,表现中国人民为解放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