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07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到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否认在药理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加大课堂信息量、形式新颖,趣味性浓等优点。但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1]。
1多媒体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1.1教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药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与临床医学、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交汇量大。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学生很难对药理学各章的知识和概念有深刻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将药理学授课涉及到的相关医学知识随时进行资料的调集、图片的展示、知识的传播,使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系统联系和接受新知识,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此外,教材更新速度的缓慢与学科知识的快速发展存在矛盾,多媒体教学能将本专业的新进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信息和学科进展内容。
1.2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使教学重点难点直观、简化地解决
药物作用机理是学习药理的重点和难点,若单纯板书教学讲解清楚较为困难。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蛋白质合成过程时采用动画形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合成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的动态连续性,使所学内容更形象生动、直观而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远大于单一的听觉刺激。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高效、牢固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3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理解或疑惑的地方可对课件拷贝、复制,进行反复播放,学生通过反复学习,达到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教师在备课时,可随时修改、补充新的内容。
1.4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药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的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如“药物对蛙心收缩的影响”实验中,对蛙心插管技术和实验环境要求较高,学生所得结果往往误差较大。另外,教师面对小班几十个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应用多媒体实验系统,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可进行人机对话,可通过菜单提示以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如果出现非预期结果,可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系统化,易于使学生理解和记忆。
2多媒体辅助药理教学的弊端
2.1缺乏交互性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来讲,对所讲内容的把握缺乏灵活性,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乏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较为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意识。
2.2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多媒体的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讲解速度,没有时间对药理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这样,教学内容大多成为了过眼云烟,课堂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没有抓住,把任务留给了课后。
2.3限制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只能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代替教师教学。由于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中,有些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用的控制地位,用计算机完全取代板书,课堂教学主次颠倒,人机错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药理原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但过分追求形象化,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进行得顺利而完美,实际学生如同看电影,失去了创造力和能动性的发展。这对于培养医药高级人才、探究一些药物未知的机理以及控制新型疾病药物的发现是一个很大的弊端[2]。
2.5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由于放映条件要求室内光线不宜过亮,导致学生记录不便,再则长时间注视屏幕,学生容易疲劳。同时,由于课件的信息量大,讲授时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无法记下笔记。
3提高药理学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几点对策
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能矫枉过正,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错误,多媒体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手段密切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具备的优点,在多媒体教学中提升教学艺术,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5]。
3.1在教学过程中,摆正教师与CAI课件的位置,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将CAI与讲授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任何过分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或过分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都是错误的。
3.2课前集体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对象设计个性化多媒体课件
课前集体备课可发挥各家之所长,同时要吃透教材,合理整理、解析出最本质的内容,分析哪些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好,哪些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利。再融入教师的教学经验,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同时应体现医学生的主体性,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3.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立,要注重师资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同时在操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方面以及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方面也应成为行家里手,以适应高科技社会对教学人才的需求。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促进学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在药理学教学中,以其具有“声、色、形”融于一体的直观效果,形象、具体、生动,丰富了药理学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药理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手段,值得推广应用。但是,只有将多媒体技术用到点子上,刀刃上,这样多媒体在药理学教学中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进兴.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困惑[J].现代教育技术,2004,4(6):71-72.
[2]柏干苹,方勇飞.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2):154.
[3]秦凌浩,卫世杰,李晓芳.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5 (15) :109.
[4]张永红,李泳.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77.
篇2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职业教育等同于学校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出现单一、封闭、模式化和功利化等弊端,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个人的真实需求相脱节,应该“跳出职教看职教、跳出教育看教育”。
第二,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更强调传统的“传道授业”,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职业技能、创业创新等能力还不够,自身作为一名教师和工程师的融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存在眼高手低的自傲心理、对学生角色的依赖心理、消极退缩的自卑心理、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等,职业教育需要转变学生的职业观,转换角色,尽快掌握职场技能。
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从事一份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是,在职场上“硬里子”的专业知识还要搭配“软技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纵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除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外,我们不难理解其他能力的重要性。职业能力贯穿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岗位,有利于满足企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角色差异、专业差异等特点,认真研究项目设置,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做好能力提升工作。
一、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培养之中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在职业背景之下,依托职业情境。生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建设与管理,呈现企业生产实景,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真实工作,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体验企业职工角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改革模式之一。如机电专业、汽车专业学生通过团队拆装器件并将其完整复原项目操作,一方面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专业实践项目既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又在项目实施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开发建设“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职业礼仪、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演讲口才、团队精神、信息检索”等素质拓展系列课程,制订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式,开发教学案例、创新考核方法
以课程为载体,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校本化、项目化,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参与中释放自己,发展才能,引导学生职场能力的提升。
大力发展创新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创新才能。今天的社会对创新型的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因为离开了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社会就无从进步。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中,对那些感到不方便、不称心的东西,加以改进、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很容易,发明也不难。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琢磨在自己或别人遇到某种困难时希望有什么好物品或好方法,确定创新课题,甚至可以申请专利。通过创新课程项目,可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协调能力、市场营销等能力。
三、设计规划“职业礼仪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社会实践”等职场能力培养系列活动,精心设计、系统规划、个性化服务,设计活动方案,编写评价指南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将活动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通过大赛、社会实践等项目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添砖加瓦。
发展学生群体组织能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加强社团、校系两级学生会组织引导,创设各项组织活动,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置身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班级管理
情感教育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由于小学生的不成熟的思维,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1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1.1积极健康的正向情感:第一,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等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倡导从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这些小事做起。第二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规范、思想品德和礼貌礼仪教育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正向情感。教导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正义感。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行为和健康的个人情感。要教导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社会中的人,要勇于追求真善美。
1.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考虑,引导学生清楚内心真正的需要,形成良好、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一是根据他们的情感、意志随年龄的增加而成熟,让他们感受自我、认可自我,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教导学生时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反思来调整不良情绪的影响和控制消极情绪。
1.3激发对外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小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内心体验、他人和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关系。教导学生要以正确的认知去认知客观世界,对不良情绪问题所引起的与外界的冲突,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通过自我调整跨越痛苦,使之成为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获得心灵的成长动力。
2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因为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应该要注意对其引导。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6岁小男孩去上学,因为他与同学打赌,说让他爸爸开丰田霸道去送他上学,可是正赶上是他爸爸出差,让其舅舅开普通的车送他去上学,他觉得丢人,闹情绪就没去上学。通过这个例子分析,如果不及时纠正他的这种错误的攀比观念,久而久之就会无限的被放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如果攀比的蔓延之风不被遏制,小学生就会产生扭曲的价值观,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孩子最童真的时代要以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从爱出发,了解、关爱学生: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从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关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会因为一点点不顺利的小事或是不和自己的想法就可能走上极端,这是非常可怕现象。教师要把爱学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孩子那样,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波动时要及时的进行疏导。教会他们如何克制这些不良情绪。
2.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坚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生们能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难题和遭受的失败的抗打击能力不容置疑。与此同时要教导学生们要有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淡然的面对生活的挫折与所遇到的困难。还要是他们要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发挥长处,增加自信,并保持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2.4帮助学生自我调控情感:尽管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背景和环境各不相同,但都会在学业、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家庭暴力、失业、离婚等现象,他们内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充满友爱的氛围,使那些心灵曾经受伤害的学生有集体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要重点呵护那些经家庭变故的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疏导。可以教导学生通过写日记、找人倾诉、听音乐等方式发泄或转移其不良的情绪。在发生冲撞时时,教导学生要保持冷静,从而提高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
2.5创设丰富的情感教育情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用通过创造丰富的班级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正向情感。第一,可以设计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公益互动,艺术鉴赏活动、文体活动等。第二,教师要善于建立争当典范的教育情境。原因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如社会上的英雄和模范事迹,通过这些事迹来共鸣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形成自身的正向情感。
2.6注重形成情感教育合力:要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合力开展情感教育。第一,充分调动老师进行情感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开展情感教育,班主任老师要和班级各任课老师展开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的解决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任课老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的各类活动中,和学生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积极发挥他们在教导学生的作用。第二,学校从整个校园营造一种注重情感教育的大环境。在学校有关领导的鼓舞下,创造愉悦民主,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再次可以与家长商议举办家长会和亲子活动,强化家长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这难得的机会中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最后,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要时刻注意孩子成长内心的需求,并为孩子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3结语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班级的管理效率。小学教育的重点更注重孩子是否健康的成长和如何教他们如何有优良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小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能成为什么养的人。只有把“德育”和“才育”二者兼得才是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张霞 单位:新泰市天宝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姜玉敏.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119-119.
篇4
关键词 系统论 分级教学 应用型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5
Abstract From the mode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demand of talented persons, graded teaching is adapted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Based on general system theory, the goal, unity, difference and coordination and arrangement and structure principle. Analysis of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strategy of grading teaching system of independent college, realized the optimizatio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system theory; graded teaching; applied; difference
2014年6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型、①技术技能型高等学校。②针对这一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要构建“能力本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根本任务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和质量。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要根据自身的生源特点、毕业去向、师资队伍状况等个性化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把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机遇,努力设计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的教学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地方经济。
1 独立学院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属于三批本科,学生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层次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的必然趋势。③个性化教学要注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实施分级教学有其必要性。
1.1 从分级教学模式看,分级教学特点更加突出
分级教学是一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分级教学的对象为独立学院学生,在此特定背景下,分级教学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其特点表现为:“因地制宜”即独立学院依托主体高校专业的优势,开设母体高校强势专业,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社会需求量大、有自己学院特色的专业;“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并分层次考核,已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分级教学除了发挥自身分级教学优势外,内容更加充实,突出了独立学院专业品牌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看,分级教学是人才质量的有力保障
校政企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和延伸。④目前,专科层次的校政企合作比较广泛和深入,本科阶段的校政企合作还处于探索和实践中。独立学院将采用如校政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办学是必然的趋势。校政企合作教育的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产学研需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分级教学将为实现培养行业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可见,分级教学是有利于全面提升各个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1.3 从独立学院人才需求上看,分级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的要求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间的差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基层、中层和高层人才培养,⑤分别对应为技能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结构要求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而分级教学是符合人才培养结构的要求。因为不同人才培养层次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要求不同,对知识应用和科学研究要求不同,对创造和创新能力要求不同,分级教学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行性。
2 系统论视角下独立学院分级教学体系的问题分析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独立学院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分级教学应用于独立学院教学中初见成效,形成了课程的分级教学体系。⑥独立学院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含有分级教学结构,还要有组成体系的各课程要素,是两者的有机组合。上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⑦该理论对于独立学院分级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教学改革中坚持系统论的思想,就是要坚持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来考虑问题,无论是在分级教学体系构建,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系统的视角,从目标上、整体上、差异性和协同性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该系统的优化。然而,从系统论方法出发,现行独立学院分级教学体系在目标上、整体上、差异性和协同性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分级教学体系缺乏目标性
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追求有序稳定结构特性,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使系统达到总体优化。独立学院的分级教学体系既要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横向目标,即专业对应与产业间的设置比例,又要强调纵向目标即在同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在实际教学中,分级教学缺乏横向应对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纵向上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分级教学仅限于基础课程,因为同一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实施分级教学有着便利管理优势,但是这样的分级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⑧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有三大块组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从学习时间上看,整个课程结构呈现分段进行、步步深入、由宽泛走向专深的动态特征。分级教学体系缺乏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给对后续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分级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2 分级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
整体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每个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体系是由不同属性和功能的课程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课程有其自身功能。分级教学体系要以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为载体,实现应用型人才层次培养的新功能。
目前,独立学院根据母体大学的课程体系,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细枝末节方面的修修改改和局部内容的删减的做法,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需求,没有体现培养应用人才培养的功能。不同人才培养层次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在教学内容上有冗余重复的知识点,缺少“宽基础”素质培养的课程,造成学生重复学习或“营养不足”等现象,缺乏统一梳理和优化;在课程实施中偏重理论课程,缺乏社会实践课程,重专业学科内课程,轻跨学科课程;在教学形式上缺乏对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细化分,不同教学形式对不同层次学生适用度不同。
2.3 分级教学体系缺乏差异协同性
系统的差异协同性是系统得以发展演化的前提和基础,差异是系统或要素保持个性的状态和趋势,而协同是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只有在差异与协同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才能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演化。
分级教学本身是因学生基础不同,为培养不同层次人才而开展的差异性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异性,但是不同层次间教学并非是完全平行的,没有交集的。现行分级教学结构相对稳定,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主观能动性,各层次教学缺少相应的协同机制,缺乏分级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从基础层次向较高层次晋级,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分级教学只是看重差异性,而忽视协同性将制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3 独立学院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独立学院将教学体系视为一个系统,根据培养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构建分级教学结构,在分析各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建立“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的应用型人才的分级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分级教学体系构建的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3.1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毕业生就业去向追踪和反馈机制,改进分级教学模式
从横向上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或地方技术技能型行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的变革,推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在原有的分级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以开设“第二课堂”或增加定向培养课形式,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型硕士研究考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满足产业的升级要求。近年来,独立学院的考研率稳步上升,不断适应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改进后的分级教学将更加有利于更高层次人才培养。
从纵向上看,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联合企业办学的新模式,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位一体”⑨的合作办学模式中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和能力要求不同,独立学院要构建毕业生就业去向追踪和反馈机制,包括追踪毕业生就业单位属性和从事职业层次,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反馈信息,确立分层次人才培养的价值观,科学界定人才定位目标。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定位,分级教学从理论基础、技术技能、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划清层次界限,分别在三大课程块中实施分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突出应用性。
3.2 借签典型专业教育的高校案例,优化分级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分级教学结构设计
目前我国的本科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FH培养模式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其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对分级教学有着重要的借签意义。
分级教学课程结构要以人才培养层次目标为原则,分别构建课程块的分级教学,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对应,最大发挥课程块和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性作用。从课程内容看,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要具一体化,充分调研课程块中各课程教学内容,坚持课程学习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坚持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坚持理论学习为(下转第22页)(上接第10页)实践技能服务,优化分级教学课程体系;从课程实施看,每一课程块都分为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中要合理设置理论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理论课程学时数与社会实践学时数的比例,如技能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除了熟练掌握行业技术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从教学形式看,理论与实践可以以多种形式教学,如理论授课、讨论或实习,分级教学根据人才培养层次的目标,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基础层次中逐步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创新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旨在强化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在较高层次中引入问题驱动教学、集体研讨和创新实践立项等教学形式,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细化实践教学的差异性,构建不同层次教学的协同性机制,引进分级进出机制
毋庸置疑,社会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实践分级教学体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行业实践和职业标准,建设基础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其次,细化实践分级教学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要根据自身人才定位选择不同类型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必修和选修方式或“超市型”的课程设置,⑩完成“分级、分课型和分专项指导”的教学模式。
协同性是推动分级教学体系的主要动力。分级教学中要充分认知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职业意识较强、思维创造发散、价值观念现实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分级教学的协同机制。其一,建立分级多元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课程属性,合理设置考核中平时成绩、期中测试以及卷面成绩的比例,再根据不同层次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分数进行折合,以显示考核的公平性。公平的评价机制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完善层次教学间进出机制,将同类学科的课程组成课程群,按学期在课程群分级教学中引进进出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更高级别层次学习,同时高层次教学班引入淘汰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分级教学的进出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加分级教学体系的活力。
4 结语
总体而言,分级教学既符合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又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律。从系统论视角下,独立学院分级教学体系要从目标上、整体上、差异性和系统性全面提升水平,确保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分级教学的实施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注释
① 沈伟峰,郑晓坤.独立学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J].江苏高教,2015(1):114-116.
② 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1-73.
③ 陈福刚,谢述玲.透视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研究,2012(4):191-192.
④ 彭长宇,刘晓琴,代显华.校政企合作公育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2015(7):225-227.
⑤ 陈艳霞,王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5):141-144.
⑥ 董艳,柯艳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研究[J].江苏高教,2014.4:99-101.
⑦ L-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⑧ 张婕,陈光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87-90.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现状;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9(S)-0053-2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1 在物理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要依靠对物理实验现象的感知[1]。一般在课堂上只能演示很少的物理现象,大多数物理现象都是通过教师描述,学生想象、推理建立起来的。由于学生不能获得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物理图像,所以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2]。利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或再现那些内容比较抽象、理论难以理解、景象不易描述、尤其是实验条件不足不能再现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知平时难以看到或难以实现的物理现象,获得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效果。
(2)利用各种应用软件的三维动画课件,可以将漫长的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变成有序的变化过程[3],并可控地进行播放,能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表现物理规律,有助于教师讲清楚物理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3)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通过色彩、声音、图像、文本和动画直观地表现物理现象和规律,利用丰富多彩的视听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减少了教师授课的板书量和画图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课,增加了课堂传递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重复学习的机会。
(5)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制作的课件,可以较好地展示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成果,介绍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尤其适合讲授近代物理学中抽象的思想和概念。
(6)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物理实验。利用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项目、增大实验容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模拟近代物理的高难实验、模拟物理现象不易捕捉和观察的实验。
2 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1)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课程系统。网上的一些精品物理课程,以多媒体素材库的形式出现,便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系统提供的素材进行组合、改写和扩充,制作自己的课件[2~3]。
(2)基于某版本教材的多媒体课程系统。有些版本的教材配置PPT文档、电子教案、仿真实验等,但有些制作较简单,可利用性不太高。
(3)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这种课件的既适合学生的层次、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又能反映教师个体的特色,符合教学规律,教师自己应用得心应手。不足是物理教师运用计算机的水平有限,所制作课件多处于初级阶段,有的甚至是单纯的Word文档或PPT文档。
3 存在的问题
(1)屏幕展示的内容有限和屏幕内容的不可重复性。因为每一屏幕的内容有限,教师为了频繁地更换屏幕内容而被限制在教室的一角,不利于与学生交流,不利于开展“互动式”教学。同样因为屏幕内容的频繁更换,使学生来不及对屏幕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物理知识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若前面的内容不能展现,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忙乱的感觉。
(2)有些出版的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和制作。计算机专业人员对物理教学理解不深,课件有时会出现不符合物理教学规律的内容,甚至出现概念错误;其次有些课件为了追求动画效果,脱离了物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还有些课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件作的五颜六色,再在课件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音乐和画面,虽然能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失物理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此外,利用成品课件还可能会出现与教师自己的教书风格不符,与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不符的现象。
(3)现用于多媒体设备的光源极易老化,为了看清屏幕,常不得已挂起窗帘,使教室光线暗淡,不仅学生不易看书和记笔记,教师也不能轻松地在屏幕和黑板之间切换授课方式。还有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易疲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模拟物理实验的不真实性。用多媒体模拟物理实验,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形象、生动、方便地在课堂上再现了物理现象。有些教师为方便起见,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能作的演示实验也用模拟实验取代,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
4 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
(1)物理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不强,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对物理教学有研究不多,这是物理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只有将这两类人员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物理课件。
(2)教书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它不能程序化和归一化,它应该从“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的实际出发,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和发扬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利用成品课件教学,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制约教师发挥自己的特点,所以提倡教师利用素材库自己制作课件。
教师在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第一,课件内容要紧扣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其次,课件要有教师自己的教书风格和特色;还有,课件要简洁、清新、实用,切忌为追求效果而舍本求末。网上有许多优秀课件和素材可供教师参考和使用[4]。
(3)改善教学设施,提供可供教师自主发挥的教学环境。在硬件上应配套遥控鼠标等设施,使教师能离开计算机,根据课程内容在屏幕和黑板之间随意切换。
(4)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避其短。
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板书、学生讨论、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使用。建议将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内容,用于利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讲清楚的内容,而公式的推导、例题的演算、能作的演示实验,则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
第二,屏幕投影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多媒体直接投影的板书瞬间闪显在学生面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缺少一个时间差,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传统的板书需要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思考,教师也需要利用板书为学生释疑。
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物理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可信赖的事实,模拟实验是虚幻的,是真实实验的补充。必须坚持尽可能通过真实的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能不用模拟实验尽量不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理念。
高质量的物理多媒体课件是提供物理教学中各种视听形象的最佳手段,将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立源.如何制作物理多媒体课件[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61(3):107~109
[2]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2005,24(12):47~50
[3]王柏庐.走进中学IT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篇6
论文摘要: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应当说在推动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构建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聘任机制等先进管理办法,人本理念被越来越广泛接受和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有所提升等。但总的来说,现阶段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阶段,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教师一直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这与教师长期以来待遇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也与中国社会传统的权利价值取向有关,也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度出现的体脑倒挂、部门利益分割不均衡等现象有关。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力度,但教师的流失率也在增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仍不健全,缺乏吸引、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以及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逐渐提高,现有条件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因此造成学校的教师流失。流失方向主要以收入较高的企业和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为主。并且流失的教师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对口的骨干教师为主,同时,由于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健全,一些本该流出的低学历、低职称教师和一些行政人员无法流出。这种不合理的人才流动,使得“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所下降,队伍稳定性遭到破坏。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当前大多中等职业学校人事管理部门仍然叫做人事处或人事科,学校的人事工作以行政事务性工作为首要任务,人事管理是一种被动的、指令性和常规性的事务管理。由于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论缺乏了解,未能意识到现代人力资源是现代职业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人员素质的高低会极大地影响到学校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核心标准,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然选择。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管理方式相对落后,虽然近些年来陆续定制了学校“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三)人力资源录用制度
从国家职教事业发展历程来看,为了解决各类职业学校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成立了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来弥补职业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直至目前,这种体现“职业技术加师范教育”特点的“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数量不多、基础不厚、层次不高、覆盖面不大,使职业学校“招不来人”。
(四)人力资源结构
师生比是一个衡量办学条件的参数,师生比越低意味着单位在校学生拥有的教师数量越多,学校的人力资源总量越大,但师生比过低也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进而影响办学效益。
(五)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育、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或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管理思想
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应破除传统观念,充分体现学校人力资源高度开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和不拘一格的选才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
(二)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远景规划
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办学规模和战略目标,确定人员编制和岗位职数。
(三)根据规划拟订实施计划
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基础上,按照制定的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规划,拟订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
(四)师资的录用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大量的人员缺口, 然而此时不能盲目引进,而应在开发现有的师资的前提下,以职务分析为基础,通过选择适合标准要求的相应数量的人员来填补岗位空缺,量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对教师的录用应坚持公开招聘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师资补充方式,以形成按需进入、择优聘任、公开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
1.科学招聘专职教师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在选聘教师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根据教师人力资源规划,而只是依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学生数量等来招聘教师。所发出的需求信息当中缺乏详细的职务说明,导致学校招聘到部分教师与岗位不匹配。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健康发展的一个保障是招聘到优秀教师,而能否招聘到学校所需要的优秀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教师人力资源规划,二是职务说明书。
2.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不能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发展中职教育的权益之计,而应该作为一项策略来抓。一方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时间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悉本地区、本单位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欣,李梅.面向新世纪的人力资源改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4).
篇7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节奏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的现象日渐加剧,健康的饮食结构被破坏,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必须给予重视。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膳食规范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旨在解决问题,保证大学生合理膳食。
【关键词】
合理膳食;规范管理;营养教育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此时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向成熟过度,思维能力活跃,学习能力强,因此保证充足而合理的膳食营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当代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业,就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加,无暇顾及膳食方面,出现了许多膳食营养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需要大学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经查阅大量大学生膳食现状资料和结合对周围现状的观察做如出下分析。
1 当代大学生膳食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步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离开父母住在学校,生活开始变得不规律,各种饮食陋习会相继出现,引起体质下降。所以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加强膳食管理,做到管理合理化规范化。
1.1 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意义
合理膳食要求依据能量消耗搭配各种营养素,一日三餐不仅要定时定量,而且要能保证营养素的平衡供应。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中国居民各餐热量所占餐次比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较为合适,且各营养素能量之间要比例为糖类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各种营养素对身体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 大学生自身膳食问题
大学生存在着许多饮食陋习:1、不吃早餐。不吃早餐不但会产生饥饿感,而且血糖水平降低可使大脑兴奋性降低,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降低。2、膳食搭配不均衡。学生只吃三餐而忽视了其他途径的能量供应,水果,牛奶,动物肝脏,鱼虾水产常被多数学生所忽略,而这恰恰是不可缺少的营养供给途径。据2012年李建新所做的河南省大学生营养调查显示,各种食物大学生摄入不足人数所占比例为豆制品42%、鸡蛋32%、水果36%和内脏80%等,这些膳食的缺乏对于大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 ,会引起体重减轻,患贫血、感染疾病、浮肿等疾病。3、错误的饮食习惯。当代大学生爱吃零食,一些学生把零食当成饭;有些学生吃饭不规律,暴饮暴食;还有些学生因为食堂饭菜不合胃口喜欢在校外买饭,而这些饭菜卫生安全状况令人担忧,这些饮食不健康的习惯,长此以往极易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1.3 学校膳食管理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吃住在学校,学校的膳食管理措施直接关系到在校生营养问题。但学校大多把重心放在了学科教育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饮食问题。1、食堂饭菜没有配成营养比例合理的套餐,色香味也都没有,这使得不少学生因不想去食堂吃饭而养成不好的饮食习惯。2、学校对于膳食营养宣传的力度不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渠道去提高自己对膳食营养的认识。据201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营养知识知晓率高者占1.28%;知晓率一般者占11,41%;知晓率低者占87.31%。对于这些学生62.80%的学生会在生活中将知道的营养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饮食,而37.20%的学生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饮食[3]。由此表明,学校对于在校生进行膳食营养教育是必要的。
2 当代大学生膳食营养管理对策
目前, 大多数大学膳食供应还具有自然性和随意性, 没有进行科学的指导。建议向膳食管理好的高校学习, 在膳食管理中引入科学的机制, 优化膳食结构, 防止营养素缺乏病的发生。
2.1 学校应加强膳食营养教育
1)学校应增开相关课程。从大量资料中可总结出医学类学生在膳食知识方面比非医学类学生认识更多更深[4-5],由此可见相应课程的增开会起到积极作用。
2)定期开展讲座。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和相应季节定期开展膳食营养讲座,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开设膳食专栏宣讲。如在学生宿舍,食堂设立膳食营养宣传栏。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讲,如在本校的微博上,负责人可以每天发一些有关合理膳食的微博,让学生们在上网时也能接触到相关知识。
2.2 改善学生就餐地的膳食供应
1)食堂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食堂要做到依据标准搭配膳食,根据“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成人每人每日摄人量为谷类500g、薯类lOOg、豆类30g、肉类50g、鱼类20g、植物油l0 g、蛋类20g、奶70g、蔬菜400g、水果lOOg。
2)学校应要求学校周围餐馆提供营养达标的的饭菜。校外餐馆是一部分学生就餐的选择,但饭菜的安全性不如校内餐厅,如果学校能改善这些餐馆的饭菜质量与营养,也是保证另一部分学生的合理膳食的有效途径。
3 大学生能够从自身重视起膳食问题
学校对于膳食的管理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膳食习惯,因此大学生应在一定的营养知识基础上,做到自身重视,克服自己懒惰和随意的心理,搭配好自己的饮食。
我国对青少年的膳食营养很重视,制定的青少年膳食营养标准还略高于某些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执行力不到位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还是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6]。再加上当代大学生较多年前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同之处,锻炼少体质不如从前,过多接触网络等传媒以致生活不规律,市面上油炸食品和垃圾食品的增多使学生养成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为保证当代大学生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学校必须规范膳食管理,以保证学生的合理膳食。
【参考文献】
[1]汪艳,张粒子,邓红,等.医科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及营养认知态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42-143.
[2]李建新,孙于庆,张晓宇,等. 河南省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A]. 中州大学学报.2012.6:123.
[3]马丹,林春梅,徐上知,等. 石河子大学学生膳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8):574-575.
[4]冯晓玲. 青海省高校开展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A].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1):72-73.
[5]赵毅飞,白国岭,马姗姗,等. 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30(1):74.
[6]何洪绪. 国内外青少年学生膳食营养比较分析[A].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2.22(4):69.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出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刺激着教育走向改革,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式之一,对此项课程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处于典型的分科课程,不仅没有质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化,再加上历史课程课时的一再缩短,使此门课被安上“副科”的名称。而九年义务教学初中历史课程逐渐分配合理化,也相应纳入国家课程管理,甚至与综合课程并存,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优势。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似乎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历史学专家,收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历史,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知识程度都处于薄弱状态,而初中历史由注重讲解过去的人物或朝代更替,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并掌握其学习规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点因素。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制约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与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的相辅相成,有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全面,同时增设了“自我测评”、“综合探究”等环节,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中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文字文字较少后,空白部分必须由教师加以补充,而受到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较为缺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当前初中历史仍被划分为“副科”,课时较少,时间有限,新教材中设置的活动环节,若在课堂上完成,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2、师资方面的问题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社会、文学等跨学科知识外,要求教师还要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不能较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仍较为陈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旧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将知识讲透彻、如何方面学生更好地背诵记忆上,单一的背诵记忆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培养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一些教师虽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但往往过于注重形式的改变,如教学中设计大量的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活动多,但回答问题机械简单,学生没有实际思考的过程,导致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未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将课本上的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既无意义,也易造成喧宾夺主。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提出一个趣味性的话题,学生纷纷进行讨论,且想象力丰富,易偏离主题,影响课堂有序性。由于不同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在课堂自主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较为活跃,但大多数的学生往往并不参与讨论。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时,不少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若不加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进行,若强制学生完成,又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受到当前一些影视剧、网络小说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回答甚至包括《鹿鼎记》、《步步惊心》等一些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三、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出路
1、切实转变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转变教师观念,也要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改变。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阶段,该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对待历史的传统态度进行转变,引导其用全新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学习历史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讲述着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变革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总体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用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仰望教师接受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地压迫,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则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则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伤一只老虎,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大胆提问,扩展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保持积极的热情,若单纯运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够的,要用其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生问题,进而求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结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问题中进行深度探讨,达成学习效果。
3、课堂改革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探究环节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内容,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亟待处理的问题之一。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指导其制定活动的计划,并对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活动方法、观察手段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分解,以使学生能够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一定课外活动,如举办历史图片展览、撰写重要人物小传、召开历史主题班会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开展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兴趣。
4、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声画合一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合理性、适度性,避免过度使用。除多媒体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兴起,其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且快速的学习,不再受传统学习环境和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利用WLAN或WIFI进入互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流,是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访问浏览网站的学习者还可将图片、视频、信息传到网上,与更多的在线网友进行沟通学习,交换不同的学习意见,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改善自身在学习上不足。尤其初中历史作为知识点较为密集的一门课程,移动学习可以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发散思维的作用。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代背景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其实施改革是必然的,也借助课改的方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副科”的传统观念,深知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2,(10):85-85.
[2]闫晓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神州(中旬刊),2014,(1):225-225.
篇9
[关键词] 鼻鼽颗粒;药效学;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醇沉工艺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alcohol precipitation technology of Biqiu granule by investigating its effect on serum histamine,IgE,IL-4,IFN and TNF-α. The contents of cafferic acid and rosmarinic acid were us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and some factors affecting index were firstly evaluated by Plackett-Burman design;then alcohol precipitation technology was further optimized by Box-Behnken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alcohol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The best alcohol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herb liquor was 1.15 (65 ℃);the concentration of alcohol was 70%,and standing time was 12 hours. Optimal alcohol precipitation technology of Biqiu granules determined by pharmacodynamic screening,Plackett-Burman and Box-Behnken design tests,was stable and feasible with good predictability,providing reliable basi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duction of Biqiu granules.
[Key words] Biuqiu granules;pharmacodynamics;Plackett-Burman design;Box-Behnken design;alcohol precipitation process
doi:10.4268/cjcmm20162418
鼻鼽颗粒是由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集多年临床经验精心研制的药物,由辛夷、紫苏叶、荆芥、苍耳子、白芷等9味中药材组成,具有疏散风邪,通利鼻窍,疏导肺气,舒缓鼻窍等功效,用于治疗某些致敏因素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常见症状如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中药醇沉处理是制剂过程中常用的纯化方法,具有工艺成熟、过程明确、对设备要求不高等优点,而且可以减少服用剂量、取得良好的成型性[1-2]。本文采用药效学指标对醇沉工艺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以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Placket-burman设计[3]对影响鼻鼽颗粒水提醇沉工艺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筛选,并进一步利用Box-Behnken[4-5]对筛选出的3个主要因素浓缩液相对密度、醇浓度、静止时间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6-7],建立了相关预测模型,根据回归模型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鼻鼽颗粒的生产工艺规范和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药醇沉工艺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
D2015W 型电动搅拌器(上海梅颖浦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Agilent 11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Sartorious BP211电子天平(美国赛多利斯公司);密度计(北京华科电子仪器开发中心)。
篇10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数学教学模式;必要性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求发展性教学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发展中小学生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己深入人心。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使学生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主要观点之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如何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都很难承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发展的使命,很多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地研究、探索,力图找到科学的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课堂教学程序、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本文把“发展”定位于:①全体发展,即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②全面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③主动发展,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三、实施发展性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促进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如果说“发展”是对一种变化着的状态或过程的描述,那么“个性的”、“全面的”、“全体的”、“潜能的”都是对“发展”的界定。如果说,“个性”、“潜能”、“全面”等是“发展”量的描述,那么,“主动地”、“自主地”是“发展”质的要求。在这里,“发展”是硬道理,“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四、发展性教学实施案例
活动内容:如何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发展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1)活动组织:预先让学生准备好几只不同形状的无盖长方体的盒子,一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剪刀、胶水。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个比赛小组:教师先让学生把带来的立方体进行剪开,观察对应的平面图形,并加以比较,使他们直观感受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然后教师提问,“用你们手中的白纸如何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请同学们想一想?”
(2)活动体验:①议一议。什么形状的纸才能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形?如果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你觉得应怎样剪、怎样折?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和长方体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你能用h与a表示这个无盖的长方体体积吗?你们认为制作的无盖的长方形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小组的动手实践,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面对大家进行解释。②做一做。用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按以下方式制作无盖长方体。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按整数值依次变化,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将如何变化?请你制成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情况。观察自己所制作的表,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发展创新:通过多次尝试,同学们都在猜测边长是3.33333时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以用一个适当的数表示吗?最后学生讨论、交流、一致认为,这个数可能是10/3,我表扬这个猜测。同时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①在一般形式的表达式中你能猜想a和高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时,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②如果你手中有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何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容积最大,这时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③学了本节课后对你有何思考?这类题目所用的方法对解决其他问题会有什么启发?你能得出更一般的规律性吗?④课外自己设计类似于以上问题,并要求课外进行动手操作,写出设计方案?这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
总之,数学活动中“发展性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内容更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的发展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