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反思十篇

时间:2023-04-03 15:07:09

期中反思

期中反思篇1

不知不觉间,这个学期又过去一半多了。回顾这半个学期来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感觉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暴露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练习不够,运用知识点十分不熟练,思维缺乏想象能力和创造性。为了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现对半学期数学教学总结如下:

一、试卷分析:

1、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2、不足之处是有些学生在答题时,过程不够规范,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缺乏灵活性。不能够认真审题。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二、改进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知识。

2、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另外,课堂上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期中反思篇2

刘旭熙

9号

王老师,对不起。这次的期中考试我考得很差,退步很大。我看见试卷,真是有点不相信。直 到看到几个鲜红的交叉,才完全醒过来。

期中反思篇3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学生方面:从试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学生理解有误,没有抓住中心内容,第一问应是文艺复兴就错,其它问题就全错了;材料2(但这道题不是会考内容)和材料3两个作用和意义。问答题主要失在美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期中反思篇4

积累与运用是我最懊悔的地方,可能是我太盲目自信了吧,单单是课本上的只是就被扣掉了12、13分,而且还都是那些最简单的题目。这让我不得不得重新认识自己的IQ。这积累与运用出错的原因就是应为我对课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还得再继续努力,加把劲儿。

阅读题是我丢分最多的地方。改卷老师把我的每小题都扣掉个1、2分。本来少少的1、2分却越积越多,把我的分数在无意间蒸发掉了。我恨自己为什么那么不小心,为什么不再认真一点;恨改卷老师太小气了,为什么每题都从我这儿抢走一点分儿呢!

作文是我最生气的地方。明明在我的面前就有一个很好的题材让我写,可是我却偏偏要报道孤山老林去写个破东西。唉,可怜的我脑袋怎么就那么不开窍?

妈妈知道我的成绩以后,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害我无地自容,巴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她怕我不长记性,结合我平日的学习情况,送给了我句诗:平日不努力,考试徒伤悲。

期中反思篇5

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一)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不错,仅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一道阅读题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现代文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采用这些方式,讲故事,积累名言警句,介绍名著,多写一些小随笔,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授课,使课堂活跃有序,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启发中学到知识,受益匪浅。

三、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它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错误,取得进步。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二)这次考试复习的时间比较短暂,总体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语文分数比较低。在班里只属于中下水平,很多不应该出错的题和题型,都出了问题。

基础部分是最可惜的,明明应该拿到十六分的,却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而丢了三分,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背诵和默写,还有对文中意思、中心等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期末考试中基础部分不丢分。

阅读部分对于我是最难那分的,文言文更是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找主旨句的题做错,说明整篇文章没有理解;翻译原文的题没有答上采分点,说明词的用法没有掌握透彻。这些基础性的题本是应该全对的,但是却错了一半。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先自己理解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重点字词的译意和用法。

现代文阅读也是我的失分大项,虽然很多题型都是老师讲过,也练习过,但还是出错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只是个失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做过的还出错,为什么不该错的还出错。今后在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理解文意,就应该多读书,且要坚持,才能提高理解力。

作文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有备而来”,没有学会套用以前写过的作文素材,而是拿到题后现场发挥,造成作文得分也不高。今后一定要提前准备。书写也修改过很多次,尤其在作文部分,下次一定要注意。

考试已经过去,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不足,为今后学习铺好路,争取在下半学期好好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后小记:这次我是真得认识到我的不足,我一定要克服我的不足,努力学习。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三)时光荏苒,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在我针对半个学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学生和我之间形成了比较默契的配合。上课时的一个眼神,课间的一次次交谈都让我们之间的心更贴近了。我喜欢6班孩子的乖巧,喜欢8班孩子的开朗。虽然两个班级的风格不同,但是我能感觉他们都是在学习上有所追求的。也许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不够流畅,也许他们讲出来的语言还稍显稚嫩,但是他们在努力。学生们追着我重默的样子,课堂上举起小手的样子,胆怯的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样子……我想说虽然他们的成绩或许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们真的在努力。

期中考试中,6班均分73.7分,8班74.4分,在年级平行班级中位于中等。分析两个班的各项得分率,发现学生在课外古文、作文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尤其是作文的审题能力。“就这样慢慢长大”,学生无法在审题中注意到“慢慢”二字,因此很多学生的作文扣分在13分以上。我想这是我下班学期中要注重训练的一个内容——作文的审题。在分数的分布上,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80以上的学生只有别人班级的一半,虽然均分差不多却凸现出优秀学生较少的现状。我想这和我平时的提优工作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我把太多的目光放在了中下学生的身上,对于优秀学生的关心不够。

期中反思篇6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四、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五、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六、培养学生反思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期中反思篇7

[关键词]反思与重构;交往发展价值观;中国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69-02

对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来说,结合发展实践的价值属人性,来重新审视社会有机系统的形成及其基本结构以及交往关系。依据物理学中的“熵”理论,任何系统都具有生命力,本质上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系统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系统发展就是始终把社会发展置于一个交往视阈来考察,以交往思维方式来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发展实践进行追问与反思,检视发展价值底蕴,反思与重构发展价值观,对于凝聚人心、跳出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即发展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偏离。主体按照规律更好地改造客体,才能更好地为主体的发展服务,而主体更好地发展,又可以使其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合理地去改造客观世界。重构马克思的交往发展价值观,采取“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即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两翼,即“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人”的进步。辩证统一并贯穿于社会发展交往实践的始终。

1转型期中国发展的困境分析

从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的不同步性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实践序列上的高度浓缩和在空间分布上的多样性,致使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相比,在时空分布上更具有集中爆发的特征,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并存并逐渐凸显,随社会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或衍生出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就业、三农问题以及权力寻租问题等,须用系统的思维方法来进行审视;从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即实现和平自由交换的最大化来看,结合阿玛蒂亚·森的观点,市场的重要,首先是因为自由交换是优先于后果考量的权利,而不是因为市场所带来的效率优劣。在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用的作用愈发强大,利益的驱动愈显主导化,“物”的迅猛增长,而人的生存质量并没有同步发展,如同马克思认为的,我们似乎感觉到利益的胜利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充分说明利益的发展与人的进步相分离。市场经济社会,在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要素价格体系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套利空间;从发展价值滞后的根源探寻来看,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巨变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却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管理体制滞后。由于社会的转型过于剧烈,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民众无从判断,市场经济的大潮不仅冲垮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发了在思想茫然性情况下出现的“个性”思维,社会经济的一体化与人们心理意识的多元化形成鲜明对比。金融市场的缺陷难以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资本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土地市场“双轨制”造成的房价高涨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市场建设“夹生”,表现为市场建设步骤参差不齐,消费市场形成了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现代商品市场格局,以电力市场为代表的能源市场,垄断行为还在加强,被定为“市场经济混乱化”的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计划更加垄断,房产销售的完全商品化,成为事实上的“新价格制”,过重强调“利润最大化”,由此带来人的价值理性缺失。

反思当代中国的发展行为,直面当代中国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等问题,正值社会伦理进入了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重构发展价值理论,达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诉求。

2重构发展价值观的路径指向:基于马克思发展价值语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从世界的普遍交往,由单独的个人的生产到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交往促进了个体超越自身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性而加强同全球的普遍联系,全面的生产是构成社会各个要素的系统整体的生产,包含了全球性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社会关心等多方面的生产。

重构马克思的交往实践价值观,采取“一体两翼”的格局,即“发展规律”(以遵循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与“发展价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两翼。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贯穿于社会发展实践的始终,结合当前的中国的发展实践,交往发展价值观来解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一种内在的、最本真的诉求,得出交往发展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旨归,即崇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追求人的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一个全新的价值世界。

马克思从观察者的视角,从世界一体化、世界市场的角度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什么”是一种事实描述,对社会“为何发展”的研究,是一种价值关怀。不可否认,现代性价值观对人类文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又隐设了令人类前途堪忧的种种祸端,即“物本”取代“人本”的结果。“经济主义发展观”贯穿着一种“基本假设”,那就是“经济增长无限论”和“资源无限论”的假设,并在这种“假设”当中谋求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正义、和谐、生态等价值理念,反映了当代人类的共同愿望与美好诉求。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指导,把资本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正确审视科技—分工—大工业的发展,对发展的误区进行正本清源。结合中国的发展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的切实可行的社会发展之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论述。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的考察,是基于现实的人,“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发展价值思想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其规定。从经济学意义的发展价值角度来看,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将价值看做是社会财富。价值已被作为财产的民事存在形式。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着手于商品价值和价值形式的某些因素,金钱具有剥夺了整个世界固有的价值的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建构了应然层面和价值层面的人,对人的本质、人性的复归和发展,目的是实现整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早期人学思想对当代境遇下人的价值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批判,提到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价值是一种效用关系。在《资本论》中,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不同的商品中都包含着某种可以比较大小的“共同的东西”,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都是哲学的“价值一般”概念的特殊形式和具体化的前提。马克思通过分析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从客观对象(物)的存在与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中,考察价值是基于“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两个向度,把价值定位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了价值的社会属性。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价值一般概念提供了可能;从政治伦理领域的发展价值视阈看,马克思在1842年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政治国家中的立法权,是国家各个环节的真正价值和本质的公开的秘密;从科学领域的发展价值视阈看,马克思在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进行对历史资料的价值研究界定在对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实践和参与发展过程中的人。从审美领域的发展价值界定,接着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审美价值思想,马克思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为主旨的审美意义上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马克思发展价值核心定位于“关系”,即物与人、人与人、精神现象与人等。马克思的发展价值思想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历史不是由人随心所欲创造的,存在着客观前提性的限制,但是人的创造过程是不断批判和超越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与客观的限制,不断地追求自由的过程。

3重构发展价值观的未来旨趣:交往发展价值观

马克思发展价值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马克思讲道:“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在生产中结合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是当交往步入世界性之后,人们之间互相往来替代了相互依存。社会发展中以自然形态为主的发展模式被扬弃了,派生性和超越形态开始出现。发展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实现,即GNH(Gross Nation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马克思的发展价值观的总体思想在于,不是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视为分散零乱的和封闭孤立的存在物,而是视为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即主体与客体、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以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等相互作用的充满活力的景象。马克思的价值旨趣定位在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来看,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重新追问发展的本质,让发展在合理的轨道上行进;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追问发展的目的,并正确估价人类追问发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要批判地反思以往人类盲目追求发展的客观指标、GDP崇拜、金钱至上而偏离真正的人类目标;追问发展的价值,就是要让发展回归自己真正的主体——人民大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成为发展成果的公平享受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才能避免劳动异化、自然异化、技术异化和人的异化等非人性的、紊乱的、断裂式以及碎片式的发展,这才是发展价值的最大化。交往发展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即避免劳动异化、自然异化、技术异化和人的异化,避免走入非人性的、非人道的、片面的、紊乱的和断裂的发展。首先,通过价值的这一核心定位,即“关系”,指出“交往”在发展价值思想中的深刻蕴意,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提供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根源、评价的尺度和理想的标准。其次,着眼于马克思关注的焦点,即充分参与创造自由集真、善、美相融合空间,为人类开创了具有巨大潜能和生命力思想的“可能性”,实现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构交往发展价值观,旨在走向自然、人、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互养相成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期中反思篇8

    期中考试又在同学们紧张、忙碌的身影中悄然而去,却将各种不同的感受留在我们的心中:或是因小有崭获的成就感而骄傲,或是深陷于考试阴影中难以自拔的沮丧,更或是为新一次考试而磨刀霍霍、信誓旦旦等等。总之,每次考后,有人幸福着,有人痛苦着,有人努力着。老师告诫我们不要被眼前一时的成绩所迷惑。老人言:小心驶得万年船。因此对于一次考试的成功,不要盲目乐观,你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你也许有不会的地方,也许有马虎的地方,即使这些你都没有而得了满分,你也会有方法不佳的地方。假如你一意孤行、夜郞自大,失败只是迟早到来的结局。因此善待每次考试后的分析总结,不断反省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改进。在顺利登陆理想的彼岸之前,请不要轻言成功。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从小到大我们要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考前养精蓄锐,充分准备;考场上勇往直前,全力以赴;胜利的结局固然可喜,但失败的结局意义更重大。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的痛苦是成长的动力,即使一百次跌倒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爬起;失败的教训是成长的养料,我们仍需为人生理想的高峰不断攀登。

    老师还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洗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感谢考试,为我们架起人生成功的跳板;感谢考试,为我们铺就攀登高峰的阶梯。从考试中我们经历过失败、痛苦、成功,也得到了磨炼、反省、升华自我的机会。怀一颗智慧之心,怀一颗虔诚之心,怀一颗热忱之心,积极投入生活、学习、工作,而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做闲云野鹤。面对分数与名次,胜不骄、败不馁;面对荣耀与屈辱,宠辱不惊、卧薪尝胆。

    期中考试过去了,但它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征程的开始。我们还有许多的事要做,还有许多的东西等着我们总结、反思。我想将文学大师冰心的话赠与每一位努力、战斗的同学:“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如果失败,我们无须遗憾,因为那成功是我们竭尽所能也摘不到的天星,如果我们一味怨天尤人,遗憾抱怨,那就太失败了,因为那成功是我们俯首可拾却没有弯腰去拾的珍宝。”。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把本次考试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期中反思篇9

    一、试卷分析:

    本次生物期中考试卷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由两个大题组成,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是25个50分分,比较多,分值占的比重大;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45分。此外还有5分的卷面分,突出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的能力。就试卷内容来看,题量比较适宜,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且灵活,更能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密切结合。

    二、成绩分析: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考试成绩较好,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不同班级目标完成情况不同;1班特优和学优没完成,2班完成学优目标,3班和4班的特优和学优目标都完成;学生的总体 成绩与老师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记忆不牢。

    2.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及时完成或完成的不是很认真。

    3.学生生活经验常识少,理论联系实的能力差。

    4.对学生的检查督促不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

    四、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加大重点知识的落实力度。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做题,学会学习。

    3、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4、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有意义学习。

期中反思篇10

期中考试结束后,一年级全体老师开展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教学工作,老师们在交流探讨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为进一步提升一年级教师的教学素养打下来扎实的基础。

首先,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闫老师、刘老师针对期中考试进行了分析、总结。

闫老师针对语文试卷进行分析:“一年级的语文成绩整体较好,这份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基本能力进行了考查,从试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她还对比了各个小题的得分率,清晰地指出:“一年级老师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课后也要扎实地进行培优补差工作。”

刘老师对一年级的数学试卷进行分析,一份份满意的试卷也肯定了六位老师的付出,也提出数学教学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