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报告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8:22

变更报告

变更报告篇1

关键词: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分析

美溪局是黑龙江省森工重点国有林区之一。隶属于伊春林业管理局管辖,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行政上为伊春市美溪局,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内容,对林地“一张图”数据库进行更新,动态地掌握林地变化情况,为提高林地监管力度,全面地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每年林地变更调查,逐步以林业局为单位的林地“一张图”更新与应用系统,尽快为二类调查、公益林界定、森林资源变档等工作提供数据,都在林地“一张图”统一框架下开展具体工作,实现各级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报告的统一,全方位推广林地“一张图”在林业建设发展以及跨行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1 林地变更基本情况

美溪林业局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3]82号)以及《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方案》要求,为此局成立了美溪局林地变更调查领导小组,为扎实做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美溪资源林政局办公室下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美溪林业局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同时检查美溪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的成果汇总上报工作。依据《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变更调查操作细则》,进行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统计。以前一年林地落界数据为本次底图,通过近两年遥感影像对比后发生变化的地块进行区划,对区划新增的图斑进行登记并核实内业资料,然后对有疑义的地块到外业现地核实,形成本期林地更新数据库。

2 林地变更调查阶段

林业局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要有周密地进行安排工作。

2.1 培训业务人员

首先抽调林业局业务主干工作人员,参加林地变更调查业务培训;其次林业局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对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把所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对施业区内各个林场(所)林地变更具体外业调查任务,进行现地林地变更调查现地核查。

2.2 收集档案资料、遥感影像判读卫片

由林场(所)档案员,收集本单位近年期造林更新、森林采伐、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等统计变化材料,为林地变化提供现地核查依据。根据林地数据库中的地类属性库,同时结合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对林地变化图斑进行判读,并设计相应表格进行记录备用。

2.3 现地核实调查阶段

对记录的林地变化图斑如实核对,采用内业核实与现地核查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通过遥感影像与本单位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内业核实变化图斑,以及其图斑属性因子,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再进行现地核查。如顺利河现地核查变化卫片(见图1)

2.4 检查验收阶段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牵头,资源林政及森调队联合开展检查,对林业局各个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内业和外业检查验收,对林地以抽查5%的方式来进行检查,首先对内业成果资料抽检,然后通过内业抽取百分数,实地踏查认证的方法,来测试被检单位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通过对因子打分,最后加权合计得分,按区分段分为优、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制。为保证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不变。变更图斑界线与前期影像偏移不大于0.5厘米,界线不明显的不大于1.0厘米。内业判读工作合格率97.9%,外业现地核实工作合格率99%。

2.5 对数据库更新、统计调查成果、提交调查报告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要求负责数据的更新及汇总,全局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统一汇总后,再向省局提交调查成果报告。

3 分析林地资源现状变化

3.1 美溪林业局现有林地面积225139公顷,权属都为国有,其中有林地面积207351.95公顷,疏林地面积315.2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8.32公顷,未成林地面积179.42公顷,苗圃地面积62.99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5932.95公顷,宜林地面积9161.53公顷,林业辅助生产世纪用地面积1527.6公顷,其他土地529公顷。

3.2 林地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对前后两期数据的对比,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变化的地块,主要变化地类:包括有林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

3.3 林地变化原因

林地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各项工程项目占地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林地地类发生了变化。主要指占用征收地类和灾害因素地类。

4 林地变更经验分析与建议

为促进了林地利用率,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三效益的整体优化;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起到促进作用,也遵循了林地自然规律和林业发展经济规律,对林地重新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使不同区域林地利用发展明确方向及未来重点开发项目,提升了森林分类经营,由林地结构优化又能提高林地保护利用的效益。

4.1 主要经验分析

依照国家和省局的规范要求,经验也证实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主要通过内业核实和现地核实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前后期林地落界遥感影像卫片对比分析,对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发生变化,使林地变为其它土地的地块进行区划,在内业方面主要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核实变化图斑,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图班,要进行外业核实,按照专业外业调查核实人填写的《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重新更改数据库,形成本期新的林地更新数据库。

4.2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一由于二类调查GPS地理坐标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林地变更软件的地理坐标采用的是西安80坐标,建议通过山海或专业制图软件可以在北京54和西安80坐酥间相互转换,减少误差产生,才能保证今后林地清查结果更加准确。第二在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上出问题,软件又常更新,更新后部分新的功能,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掌握有一定难度;在内业或外业核查工作中,也有遥感图像存在有部分缺失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林地变更工作中,跟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在软件更新方面,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服务,达到软件更新跟上作业需要,在林地“一张图”上才能顺利展开林地更新工作。

变更报告篇2

Carslaw和Kaplan(1991)研究了1987-1988年新西兰公众公司的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规模较大的公司有着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存货盘点是容易出现差错的高风险领域,并且有的存货在空间上也较难盘点。由于金融类(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投资行业)公司一般没有或仅有少量的存货,这就大大减少了审计师盘点存货的时间。因此,金融业公司存货比重低的这一特征使得其表现出更少的审计报告时滞。研究中还发现,与标准审计意见相比,收到非标意见的公司有着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净收益为负的公司普遍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即业绩出现亏损的公司会推迟安排审计师进驻公司的日期,从而为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报表提供充足时间。此外,负债比例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延迟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特殊事项的公司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样本公司被按照大股东控制和管理层控制进行了划分,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相比管理层控制的公司有着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这表明外部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其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更高。然而,事务所是否为以及公司会计年度结束日是否处于审计师忙季均对审计报告时滞无显著影响。审计师变更也会影响审计报告时滞。一方面,审计报告时滞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增加,这是因为在审计师与客户的“磨合期”中,后任审计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公司的会计记录、日常经营、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前任审计师的工作底稿(DeAngelo,1981)。此外,由新客户带来的隐含的诉讼风险也会使得审计师在首次审计时扩大审计范围。另一方面,审计效率和报告的及时性也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提高。前任审计师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无法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业务需求,这使得客户对审计服务的质量产生怀疑,同时寻求外部第三方的帮助。故审计师变更是否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及时披露仍然没有定论。虽然审计师的变更动机难以观察,但仍然可以通过审计师变更的时间来考察变更动机,进而探讨其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Schwartz和Soo(1996)认为,审计师变更时间越早,说明公司是基于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做出变更决策的,故后任审计师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工作效率均会高于前任审计师。他们发现,当审计师变更发生于会计年度最后三个月之前时,审计报告时滞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减少;当审计师变更发生于会计年度最后三个月时,审计报告时滞会随着审计师变更而增加。Jaggi和Tsu(i1999)以香港地区的3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技术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财务环境薄弱的公司,审计师会通过扩大审计范围、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延迟了审计报告的公布时间;结构化审计方法更有可能花费较长的审计时间,表明使用这一审计技术的审计师在实务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他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发现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其他公司表现出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但这一结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中仅仅用一个二分变量来表示是否由家族控制,而未对家族控制的程度作进一步细分。此外,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以往研究中非标意见和公司报告亏损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这一观点。

Knechel和Payne(2001)借鉴了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一项内部调查,从审计师的角度探讨了审计师工作量、审计资源的分派和非审计服务(管理咨询及税务服务)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表明,审计师工作量的增加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增加。作者认为,同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与审计服务会产生协同作用,进而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而税务服务和审计服务之间的异质性较大,故同时提供税务服务会增加业务的复杂性,增加审计报告时滞。此外,新入行的审计师对客户环境不熟悉且欠缺分析能力,更有可能依赖书本知识或标准程序来收集审计证据。相比之下,合伙人或项目经理拥有多年审计经验,并且对客户的风险水平有着更好的理解,这些都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派遣更多的富有经验的审计师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Soltan(i2002)基于巴黎股票交易所的一份长达十年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对报告延迟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相比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晚;报告延迟会随着非标意见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这一结论表明,出于业绩考核、薪酬激励及内外部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管理层将大量时间用以与审计师就非标意见及其内容进行协商谈判,以期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或程度较轻的非标意见。Ahmad和Kamarudin(2003)的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的公司在及时地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方面表现较差。他们发现,非金融类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公司、业绩出现亏损的公司以及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普遍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而以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截止日期及聘用“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此外,作者没有发现公司规模及特殊的会计事项对审计报告时滞有显著影响。

Leventisetal(.2005)以雅典股票交易所17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影响审计报告时滞的因素。他们发现聘请具有国外背景的事务所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国际性事务所普遍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执业声誉,拥有大量高质量员工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提供高效的审计服务。与以往用哑变量表示是否出具非标意见不同,Leventisetal.以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理由的数量来研究非标意见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发现出具非标意见的理由越多,越能够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他们还发现每小时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表明收取审计费用较高的公司更有实力在单位时间里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从而提早完成审计工作。此外,特殊事项的发生会延迟年报的披露时间。特殊事项被定义为异常报告事项,需要审计师执行额外的审计工作以评估其潜在的风险。管理层和审计师在特殊事项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上的理解不同,这往往会导致双方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协商谈判上面。Lai和Cheuk(2005)以澳大利亚36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评估了合伙人轮换及事务所轮换对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小所轮换为大所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公司处于经营扩张和业务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较高,后任审计师有鉴于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在实施审计时会趋于谨慎。因此,由小所轮换为大所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显著增加。然而,合伙人轮换、同一业务水平上的事务所之间的轮换以及由大所轮换为小所均对审计报告时滞没有显著影响。Enriqueetal(.2008)研究了西班牙市场上105家公司2002-2005年的情况。他们发现所受监管压力更大的公司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在西班牙,业务范围涉及能源与金融的公司所面临的制度政策更趋严格,因此这些公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压力下倾向于尽早公布经审计的年度报告。此外,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有动机减少审计报告时滞,但公司是否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收到非标意见以及会计准则是否发生变化均与审计报告时滞无显著关系。Lee和Jahng(2008)研究了1999至2005年韩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发现审计师特征对审计报告时滞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报告时滞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公司支付的异常审计费用并非是用于激励审计师提高工作效率,而可能是出于与审计师协商有关审计事项这一目的所支付的;但异常审计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减少,表明审计师可以调整工作计划,增加每天的工作时间,从而在总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所需工作天数。此外,他们进一步发现非审计服务的增多、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收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均能减少审计报告时滞;相比管理咨询服务与税务服务,现任事务所提供的与内部控制设计有关的服务对于及时披露财务报告的影响更加明显。Jasim(2008)基于巴林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由于大公司拥有更加充裕的资源以及众多投资者的压力,大公司倾向于减少审计报告时滞,以满足投资者尽快获取财务信息的期望。利好消息和不利消息也会影响审计报告时滞。当投资决策中涉及合并其他公司的计划时,公司会选择较早披露年报。这类信息会提升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故而越早披露这一利好消息对公司越有利。作者以投资者持股比例至少为5%来作为公司治理的变量,他发现这一比例的增加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此外,作者还发现负债比例较高的公司倾向于延迟披露年度报告。资产负债率代表公司财务状况的良好程度,高负债比率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并且使得审计师更加关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此外,与审计资产的真实性相比,审计师在确认负债的完整性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审计报告时滞。其他影响因素中,公司所处行业总体来说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不大,但银行业普遍有着较小的审计报告时滞;公司是否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与审计报告时滞无明显关系。研究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因素还为审计师是否应该实施强制性轮换的争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以往赞成强制性轮换的学者认为长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而反对者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师对客户业务、客户风险和会计系统的了解也在增加。Leeetal(.2009)发现审计师的任期越长越能够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进而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因此,变更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并且推迟公司盈利信息的披露,这对公司而言需要支付额外成本。这一发现表明实施审计师强制性轮换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并降低市场获取信息的及时性。此外,他们还探讨了非审计费用与审计报告时滞的关系。与Knechel和Payne(2001)有关提供税务服务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的观点相反,他们发现税务服务与审计报告时滞之间显著负相关,即提供税务服务对审计服务有着知识溢出的效应,会增加审计师对客户业务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某一行业的公司时,精通该行业的知识技能的审计师相比其他审计师更熟悉其财务报告系统,并且能够更迅速地解决其中的复杂会计事项。Habib和Bhuiyan(2011)基于新西兰105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审计该行业的公司时能够较早完成审计工作。他们进一步发现,尽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司普遍增加了审计报告时滞,增加的幅度在聘用不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的公司中更加明显。他们的结论为“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

二、国内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涉及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王立彦等(2003)从审计师特征、客户特征及审计双方互动等多个角度,首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中审计报告时滞(即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首次被出具非标意见、企业当年出现亏损及审计任期均会延长审计报告时滞;而审计师曾受到证监会的处罚则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此外,在将非标意见按严重性程度进行分类后,他们还发现随着非标意见严重性程度的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鉴于数据取得的难度,他们未考虑其他诸如公司内部控制程度等因素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刘亚莉等(2011)突破传统的研究思路,将信息延迟分成审计报告时滞和披露延迟来进行研究。她们认为,事务所迫于政治、经济和体制的压力,对于监管行业的审计会趋于严格。因此,监管压力的存在对审计报告时滞会产生一种增加效应。此外,她们还发现公司相对规模的增加、未预期盈利为负以及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会引起审计报告时滞的增加。陈高才(2012)选取了1999-2009年共12831个观察值,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到非标意见的公司表现出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事务所变更的方向与审计报告时滞呈显著负相关,即由小所变更为大所会减少审计报告时滞,而由大所变更为小所则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但其结果并不支持“大所表现出的审计报告时滞短于小所”这一假设。

三、基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视角下的分析

Afify(2009)在评述前人关于审计报告时滞影响因素的文献后,以2007年开罗和亚历山大股票交易所的8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公司治理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高均会导致审计报告时滞的减少,而CEO同时兼任董事长则会增加审计报告时滞。作者认为“,两职合一”这种现象会影响公司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并且增加了隐瞒不利消息的可能性,故审计师会提高所评估的控制风险,并谨慎开展审计工作。此外,所有权集中程度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小,但是这一结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审计委员会在与外部审计师沟通协作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Hashim和Rahman(2011)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的非执行董事的比例越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从而有助于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审计委员会中具有财会、审计背景董事越多,越能较早地披露年度报告。但是,审计委员会的勤勉程度(以每年招开的会议次数来衡量)对审计报告时滞无显著影响。Ettredgeetal(.2006)发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的实施增加了审计报告时滞。这表明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鉴证会推迟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此外,他们还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报告时滞有着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表现出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与具体业务层面相比,整体环境层面的内控缺陷表现出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蔡凯凯(2009)基于2007年沪深两市1293家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显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水平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短;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引起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表现出较短的审计报告时滞。此外,研究未发现内部监督检查部门的设立会显著减少审计报告时滞。Altamuro和Beatty(2010)认为内部控制系统长期以来被视作一种建立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机制,而公司则自愿地设计并运行这一机制以实现其经营目标。他们检验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中所强制执行的内部控制规定,以研究内部控制规定是如何影响财务报告的。在控制了宏观经济及其他法规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后,作者检验了贷款损失中的条款有效性、收益持续性、收入可预测性和会计稳健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在监督和报告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提高银行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张国清(2010)整理并分析了2006至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探讨了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到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有着较短的审计报告时滞。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年报披露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不会增加当年的审计报告时滞,这是因为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审计师执行更多的程序。戚傲楠(2012)以2009-2010年的732家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结果显示,进行了内控审计并且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没有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公司表现出更短的审计报告时滞。这表明通过获取独立第三方对自身内部控制的认可,公司可以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出内控质量较高的信号。因此,作者认为开展内控审计对于减少审计报告时滞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研究中还发现,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有着较长的审计报告时滞。

四、总结与展望

变更报告篇3

一、关于验资定义和验资各方的责任

1.验资的定义。新公告所称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与原公告相比,新公告的主要变化在于:(1)验资依据。验资时,注册会计师除需遵循验资公告的要求以外,还应按照《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和其他具体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验资业务,如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验资计划、实施审验程序等。新公告将验资依据从验资公告扩展为独立审计准则,使验资依据更加明确,也方便注册会计师更好地执行验资业务。(2)被审验单位和验资种类。新公告所指被审验单位是指在中国境内拟设立或已设立的,依法应当进行验资的。相应地,验资分为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分别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和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在实务中,除了设立验资以外,企业合并、分立、发行新股或转让股权等现象也很普遍,变更验资日益增多。比较而言,变更验资较设立验资复杂。原公告定位在设立验资上,已不适应的需要。新公告增加了变更验资的内容,并对其定义、目的、范围等进行规范。

2.验资各方的责任。新公告第四条规定,“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出资,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验资资料,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的责任。”第五条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需求,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出具验资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原公告在“一般原则”和“验资报告”中也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和被审验单位的责任,与之相比,新公告增加了对出资者出资责任的规定,而且在“总则”中即明确指出验资各方应负的责任,更有强调意味。新公告还特别指出,“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的责任。”在实务中,很多验资诉讼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缺乏责任感引起的,但也有些是因为公众不清楚注册会计师应负责任所致,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设置“验资陷阶”的情况也很多。新公告明确了验资各方应负的责任,既有利于规范验资工作,又能有效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3.验资原则。面对日益增加的验资风险,新公告在原公告“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的基础上,还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二、关于审验范围与程序

1.获取注册资本实收(或变更)情况明细表及对被审验单位的建账要求。新公告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向被审验单位获取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或注册资本变更情况明细表。”这个内容是原公告所没有的。注册资本实收(或变更)情况明细表可视作管理当局声明,被审验单位应对其编制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获取注册资本实收(或变更)情况明细表可使被审验单位明确其应负责任。新公告第九条还提出了对被审验单位的建账要求。与原公告相比,新公告指出被要求建账的是“依法应当建立会计帐簿但尚未建立的被审验单位。”增加“依法”二字不仅使表述更加严谨,也更符合验资实务中的某些情况。

2.审验范围。新公告定位在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上,规定了相应的审验范围。新公告第十条规定,设立验资的审验范围“包括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和出资币种等”。第十一条规定,“增加注册资本时,审验范围包括与增资相关的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出资币种及相关会计处理等。减少注册资本时,审验范围包括与减资相关的减资者、减资金额、减资方式、减资期限、减资币种、债务清偿或担保情况、相关会计处理以及减资后的出资者、出资金额和出资比例等。”与原公告相比,新公告增加了变更验资的审验范围,而且相关规定更详细,能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

3.审验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实施必要的审验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验证据,为出具验资报告提供合理基础。与原公告相比,新公告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审验程序,如审验货币出资时,应向被审验单位开户银行发函询证。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应检查股票发行费用清单。审验实物出资时,应观察、监盘实物。这些新规定能帮助注册会计师更好地收集审验证据,防范验资风险。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公告第十二条还特别规定,“以净资产折合实收资本(股本)的,或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出资者的债权等转增实收资本(股本)及因合并增加实收资本(股本)的,或因合并、分立、注销股份等减少实收资本(股本)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审计的基础上验证其价值。”

4.审验产权转移手续。新公告指出,当出资者以实物或无形资产出资时,注册会计师应检查其产权转移手续是否已依法办理。若国家规定了办理期限,但在验资未办妥,注册会计师还应获取被审验单位与其出资者签署的在规定期限内办妥产权转移手续的承诺函,并在验资报告的说明段中予以反映。这些新规定充分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这一验资原则,明确了被审验单位及出资者的责任,有利于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5.验资关注事项。新公告第十四条规定,“对于分期出资或变更资本,注册会计师在审验时应当关注被审验单位以前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若被审验单位以前存在虚假出资或出资不到位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评估验资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如追加审验程序或解陈业务约定等。

6.利用专家的工作。原公告规定注册会计师对专家的工作结果负责,而新公告将其修订为注册会计师应对利用专家工作结果所形成的审验结论负责。这一修订更准确地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应负的审验责任。

三、关于验资报告

1.合理保证。在我国现阶段,公众对验资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误认为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只要经过注册师审验,就不再存在任何错误或舞弊。因而,少数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设置“验资陷讲”,却使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成了“替罪羊”。为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健康,新公告明确规定,验资报告只能合理保证已验证的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而不应被视为是对被审验单位验资

报告日后资本保全、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的保证。

2.验资报告的基本。与原公告相比,新公告的主要变化在于:(1)说明段。原公告并未将说明段列为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注册会计师只是在认为必要或与被审验单位存在重大异议时,才在验资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列说明段。新公告则明确规定,验资报告必须包括说明段,说明段应当说明验资报告的用途、使用责任及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说明的其他重要事项。将说明段作为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除可提醒报告使用者注意某些重要事项外,还可明确验资报告的使用责任。委托人、被审验单位及其他第三者因使用验资报告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无关。(2)附件。虽然注册会计师在出具验资报告的同时,还要附送已审验并经被审验单位签章的注册资本实收(或变更)情况明细表以及其他必要文件,但这些附件并非验资报告的基本内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应由被审验单位负责。因此新公告第十九条并未将附件作为验资报告的要素,这样修订更合理。

3.验资意见。实务中,出资者分期出资的情况很普遍。对此,新公告第二十条专门规定,“如果出资者分期缴纳注册资本,注册会计师仅对本期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发表审验意见。对以前各期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验资报告说明段中说明进行审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及其验证情况,并说明包括本期在内的累计注册资本实收金额。”这样规定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应负的责任,可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拒绝出具验资报告的几种情况。与原公告不同,新公告在此部分增加了因出资者的原因导致注册会计师拒绝出具验资报告的情况,同时还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解除业务约定,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在具体执行验资业务时有据可依,而不会因此违约。

变更报告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 施工 造价管理

0引言

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阶段。本文借鉴唐山某小区工程实例浅谈一下本人对于施工阶段造价过程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作为中介单位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为甲方提供工程成本控制的建议,运用技术、合同等手段帮助甲方有效控制成本,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甲方完整资料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投资目标。

建设项目的投资是分阶段、分期支出,资金应用是否合理与资金时间安排有密切关系。施工过程中根据进度计划对资金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按时间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二)编制工程预算执行情况表。

(三)根据工程预算执行情况表中的偏差进行分析,编制投资偏差原因分析表。

2、对考虑中的工程变更进行估算,并提交变更分析报告,供甲方决策;对已经决定或执行的工程变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等内容的费用申请及费用计价调整进行审核并及时调整总投资控制目标。

工程变更、洽商等是每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不可预计的工程费用,在发生前,咨询单位应该对其变更的必要性、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减情况、变更发生的原因、变更建议方案编制变更分析报告,供甲方决策。

审核工程变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等内容

1). 审核工程变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手续是否合理合规,是否符合甲乙双方的事前约定。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便条变更的工程量不予认可。

2). 分析判定设计变更责任方。为分析变更的原因,明确责任,对设计变更进行分类管理,分为施工类、设计类、业主管理类,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

3). 审核变更中涉及的数量及计价的准确性、真实性。

a.审核设计变更部位的工程量增减是否正确,是否得到了如实反映,严格记录设计变更的施工时间。

b.审核变更部位的定额清单计价套用是否合理。

c.审核设计变更计算过程是否规范。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按有关的计量规则进行计算,有无高估冒算。

(三)根据审核后的费用调整文件及时修改控制目标,根据合同约定方式对变更内容发生的费用增减进行申报,并出具审核证书。

3.审核所有与本工程相关的付款申请,按相应要求和规定格式向甲方提供工程的付款审核证明及建议。

在项目施工中,造价咨询单位通过工程的计量与支付来控制工程造价,协助甲方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发挥其监督和管理作用。

(一)工程计量的一般程序是承包方按合同条款约定的时间,即承包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向造价工程师提交已完工程的报告,造价工程师在接到报告3天内按设计图纸核实已完成工程数量,并在计量1天前通知承包方,承包方必须为造价工程师进行计量提供便利条件并派人员参加予以确认。承包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计量时,由造价工程师自行计量,结果仍然视为有效,作为工程价款支付的依据。

(二)一般工程都是按月进度款形式支付工程款,每月固定日期前施工单位将月进度款报至监理单位,经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报至造价咨询单位,造价咨询单位根据合同等约定对月进度款的工程量、费用支付、预付款扣减情况进行审核,并出具造价咨询审核支付证书。

4 、协助甲方与本工程相关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准备相关依据,协助甲方进行费用调整、索赔及反索赔工作,并提供咨询意见和合理建议。

(一)对合同的各种条款仔细分解研究找出盲点,预作分析及时补充预防可能发生的争议。常见的施工索赔有:

1).业主没有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规定数量和内容设计图纸和资料,未按时交付合格的施工现场等,造成工程拖延和损失;

2).工程地质条件与合同规定、设计文件不一致;

3).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变更原合同规定的施工顺序,扰乱了施工计划及施工方案,使工程数量有较大增加等。

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并审核索赔报告。

索赔类型分为工期索赔、费用索赔、工期和费用共同索赔三种。

完整的索赔报告包括:总论部分,概述索赔事项;合同论述部分,叙述索赔的依据;费用索赔或工期索赔的计算论证;证据资料部分。审核索赔报告时一定要索赔项目明确、依据准确、内容精确、证据齐全,还要审核其索赔资料提交时间是否在规定期限内。

5 、参加施工现场列会及业主和甲方要求的其他会议,协助甲方协调各合同单位以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工地会议是了解施工情况的最直接方法,通过各种会议能充分了解到施工现场情况、存在问题等,同时它也是进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6 、协助甲方进行竣工结算的编制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施工单位提出的竣工结算进行全面复核计算,最终确认总工程造价。并向甲方及业主提交每一分项工程结算审价报告及全部工程结算总价、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的专题总结报告。

(一)竣工结算的原则

1.必须具备竣工结算的条件,要有工程验收报告。对于未完工程或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能结算;需要返工重做的,应返工修补。

2.竣工结算的工作要做到既合理,又合法。

(二)竣工结算的依据

主要包括:招标文件、中标的投标文件、施工图、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隐蔽工程记录、停工复工报告、施工签证洽商单、钢筋调整表、其他费用单、交工验收单、施工合同、施工协议、费用调整记录、符合工程要求的计价规范等。

(三)竣工结算的方式

竣工结算的方式与承包合同方式有关,根据相应的承包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定总价法

2)固定单价法

3)预算签证法

4)竣工图计算法

(四)竣工结算的审核期限

1).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500万元以下,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20天。

2).工程竣工报告金额在500万元至2000万元,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30天。

3).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2000万元至5000万元,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45天。

4).工程竣工结算报告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审核时间为从接到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60天。

(五)竣工结算审价报告

审价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审结情况、存在问题和审价意见或建议几个部分。报告要求实事求是,定性客观、准确。

变更报告篇5

关键词:新准则;执行;补充更正公告 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正式实施。新准则的执行情况是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企业行为理论和演化理论,以及个体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在执行新准则初期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对新准则实施背景下的补充更正公告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可以为其他有关新准则执行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印证和补充。

一、新准则执行:基于理论的推测

理论的重要功能是解释和预测。对于我国新准则的执行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先通过理论分析进行推测,然后再据此进行实务调查或者实证检验。就新准则的执行而言,执行是企业及其组织成员的行为,新准则执行之前必然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新准则的执行也应该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变化。因此可以运用的理论有企业行为理论和演化理论,以及与学习有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一)企业行为理论、企业演化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观点

企业行为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适应性理性系统而不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理性系统,需要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特别就企业的决策而言,严重依赖于传统方法、一般行业惯例以及标准运营程序。企业对于规则的遵循,则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包括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自我意识的理解以及对恰当行为的印象的理解。所有这些理解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演化,并最终成为组织结构的一部分(西尔特 等,2008)。

演化,简言之就是变化(变迁)。霍奇逊(2007)认为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基于能力的”。诺思(2008)认为知识的变化是经济演化的关键,而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是制度演化的主要动力,即企业的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别就属于环境变化一部分的规则变迁而言,企业对新规则往往要经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规则的学习和执行,首要前提是正确的理解。但是由于知识的形成与转换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企业表现出一种“惯性”,对变化没有做出及时反应。这样新规则的学习会受到已有规则的影响,已有规则成为新规则学习的现实背景和约束路径。即已有规则早就内化为企业的“惯例”,对它们的“路径依赖”使得新规则的学习和新知识的习得是渐进而非突变的,“边干边学”是基本的方式。

认知是人们获得、储存、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心理过程。根据加洛蒂(2005)的认知心理学理论:(1)知觉是认知研究的基础,人的知觉是为所接收的感觉信息赋予意义的过程。人对外来信息不只是静态的被动接收,还包括主动的选择、整合和解释,这称之为知觉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perception)。人们的知觉会随练习而变化,此为知觉学习(perceptual learning)。(2)人对外界信息的注意受限于认知资源和心理容量,所以人们通常进行的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注意会受到练习、执行任务的种类以及个人意图等因素影响,从而使注意的效果变化。(3)思维是对信息的操作,心理定势、功能固着、缺乏关于问题的知识或专长等障碍影响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效率。(4)认知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其中个体差异包括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解决认知任务的能力)、风格上的个体差异(个体用于处理认知任务的特有方式)以及专长差异。

(二)基于理论的推测

企业行为理论和演化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面对环境变化,特别是新规则的出现,组织及其成员必要的学习和适应过程。而组织反应的敏锐性、正确性和差异性是受个人认知能力局限性和差异性影响的。因此,上述理论至少可以部分解释和预测企业在新准则学习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点重要推论:(1) 企业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错较多。企业成员基于认知能力的有限理性,旧准则潜在干扰造成的路径依赖“惯性”,是产生错误的部分客观原因。(2) 新准则执行情况是不平衡的。准备较充分、学习较认真,且得到专家(主要是审计师)帮助较多的企业执行可能较好,反之较差。这是因为人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练习能改变人的认知能力,拥有专长的人认知能力更强。或者说,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初期,会表现出两个主要特点:过渡性(适应性)和差异性(不平衡性)。

二、新准则执行:基于补充更正公告的证据

要证实上述推测,观察新准则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公开信息来源便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补充更正公告。财务报告补充更正公告,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作用是将公司定期报告的差错及时告知投资者,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补充更正公告中所反映的出错性质和出错原因,对于检验上述推论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此,下文通过对我国新准则实施前后年度财务报告补充更正公告的分析,来观察新准则的执行情况。

有关补充更正公告的研究,离不开对公告原因和内容的分析。而且由于每个公司公告情形的复杂性,对补充更正公告进行分类归纳便是以往研究常用的方法,原因和内容这两个重要事项就被作为分类的标准。这里在参考王立彦等(2003)、朱喜颖(2004)、陈凌云(2005)、邱东(2005)的方法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的补充更正公告首先从对象范围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补充更正公告(或者说一般的补充更正公告),仅指财务报告之后短期内(下次同类型的定期报告编报以前)直接针对此报告的补充更正公告,即俗称的“打补丁”;而广义的补充更正公告则还包含对以前年度会计差错的追溯调整。一般补充更正与追溯调整的区别很明显:前者对错报对象的更正较为及时,上市公司主动更正的比例较大,错误性质也不太严重;后者对错报对象的更正滞后时间很长,上市公司被动更正的比例高,错报性质较严重。本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执行新准则过程中出现的错报更正,这种错报更正显然属于笔者所述的第一类狭义的补充更正。但是为了与以前年度相比较,因此有必要区分两类不同的公告,以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后文也依据公告内容对狭义的补充更正公告进行了分类详述。

(一)新准则实施前后的补充更正总体情况

1.公告年份与次数

笔者统计了2005年到2008年10月,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全部补充更正公告,公告信息从Wind数据库、上海和深圳证交所网站收集而来。去除了内容重复的公告后,公告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涉及以前年度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公告共260次,其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1835次补充更正公告的全部样本公司共有929家。一半以上的公司自2005年至今公告次数不止一次。 929家公告公司中,有S和ST公司157家,占近17%的比例。S和ST公司表现出公告频率高和追溯调整多的显著特点。这似乎表明业绩越差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差。可能业绩越差会越有动机粉饰财务报告,不论是自己通过错报更正来调节利润还是被监管发现要求更正,都会使得错报更正更为频繁。陈凌云(2005)也发现补丁公司的业绩较同行业的无补丁公司更差。

近年来,会计差错追溯调整公告在全部补充更正公告中所占的比例为14.2%,表明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错报漏报还是可以及时更正的。但是进一步分析,将追溯调整公告按照追溯调整错报所属的最早年份进行归类,可以发现对于重大错报的追溯调整而言,其更正滞后时间令人吃惊。例如ST大水(000673)1997—2002年未入账的应付劳务费在2007年才追溯调整;S*ST长岭(000561)1998年少计营业费用和亏损,也是到了2007年才更正公告。尽管这些例子较为极端,但根据笔者统计,追溯调整平均滞后时间接近3年(2.68年),这严重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公告针对的对象

由于信息披露的滞后性,从以前逐年公告次数的变化,难以断言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变动趋势。因此笔者按照补充更正公告针对的错报对象是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又做了统计。2005年至2008年10月,可以观察到的完整更正对象包括2004—2007年报,以及2005—2007年的季报和半年报。这里的分析整体是狭义的补充更正公告,不含追溯调整。因为追溯调整往往不区分报告类型,且针对上述报告对象的追溯调整无法在时间上把握。具体情况见表3和表4。

从年报的补充更正次数来看,2004—2006年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但是2007年年报补充更正次数有了强势的逆转提高。不过这种变化趋势在季报和半年报上表现并不明显。再比较2005—2007年季报、半年报补充更正总次数和年报补充更正次数,发现2005年和2006年季报和半年报补充更正的总次数都高于相应年报的补充更正次数,但2007年则相反。鉴于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对年报的重视程度更高,年报暴露出的问题应该更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在新准则正式实施的首年,上市公司发生了更多的错报漏报。

(二)补充更正公告内容分析

笔者区分了追溯调整公告和一般补充更正公告,就其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

1.追溯调整内容

在2005—2008年10月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260次公告中,出现最多的更正内容依次如表5所示。

由于追溯调整常常在一次公告中涉及多方面内容,本表中的次数是指涉及到各类内容的公告次数,这些内容实际所属的公告次数合计可能少于173次,但为了简化统计只能简单加总,相应的比例计算也是用涉及这些内容的公告次数与全部的公告次数260相比。此外,税费缴纳调整不包括由于其他事项引起利润调整进而导致的间接调整,资产减值含坏账准备。[FQ)]

排在首位的更正内容与税费缴纳相关,而且绝大多数情况是上市公司补缴以前年度税费引起会计差错更正。究其原因,客观上是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造成纳税核算本身复杂,再加上清缴时间滞后,从而使得已报告的税费(主要是所得税)信息出错;主观上是上市公司有偷漏税费或者是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行为。对于主观恶意,是从同次公告中补缴税费跨越年度大、涉及项目多、补税金额高,以及伴随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和处罚通知等特征来判断的。

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一向被视作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追溯调整中位列第二不足为奇。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追溯调整公告全部是2006年及以后的,且绝大多数集中在2006年,执行新准则是其主要动因。特别需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因担保常常陷入诉讼中,承担的连带赔偿责任使得以前年度计提的预计负债不足,并需要同时确认损失,这也是追溯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上市公司应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公司(特别是关联企业)间互相担保的现象。最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没有核算资金占用利息,或者没有在年报中披露占用情况等,从而产生追溯调整。

在追溯调整公告中,表明收到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部门的整改通知和处罚决定的有31次(其中S和ST公司有22次)。这些更正的差错几乎都涉嫌舞弊,例如有的公告承认以前年度有账外核算、少计费用、跨期确认收入、虚计利润等情况;有的错误金额影响重大,甚至引起盈亏的变化,例如S*ST源药(600656)、S*ST成功(000517)和ST科龙(000921)。不难发现,追溯调整公告更正的错报性质严重,S和ST公司尤是。

2.一般补充更正内容

由于一般补充更正的数量多,本文对其内容的具体分解选取了2006—2007年的季报、半年报,以及2005—2007年的年报,以重点关注最近两年内容上的变化。本文将公告内容划分为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补充更正,以及非财务报告补充更正两大类。具体列示见表6和表7。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补充更正,具体又包含主要报表补充更正,附注补充更正与综合数据补充更正三块。从表6来看,对财务报表主表更正最多的是利润与利润分配表,其次是资产负债表,再次是现金流量表。这种次序和这些报表各自的被重视程度,以及可操作难度是相符的。就报表附注的补充更正,集中在往来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和应交税费。往来款项和资产减值准备被补充更正得最多,除了统计和判断估计方面易出错的原因外(往来款项的账龄分析和风险分析,以及减值准备的提取),也应和其本身性质有关,基于应计制的往来款项和基于会计判断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一直是盈余管理的主要领域。

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出错最多的是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与净利润指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及与其计算相关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填列。这些指标出错率高的原因有:(1)综合性很强,报表数据出错,相应的指标就要随之修正。(2)对规则要求理解有误,如中孚实业(600595)、好当家(600467)、华泰股份(600308)、ST吉药(000545)等上市公司反映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07年修订)理解有误,从而导致列报出错。这可能与该规则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实施时间较短,上市公司学习适应不足有关。(3)规则本身不完善,造成应用中出错。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年修订),由于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不明确,鑫茂科技(000836)据此未将坏账准备金本年转回数列入非经常性损益,沱牌曲酒(600702)也未将由“以资抵债”等事项引起的应收账款减少而形成的坏账准备转回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后经与会计师事务所协商一致,这两家公司做了相应更正。证监会已认识到此问题,结合新准则的执行,于2008年7月7日又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年修订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非经常性损益的范围。此外,ST浪莎和ST卧龙在计算2007年基本每股收益时,依据《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07年修订),以发行新股日为基准,加权平均计算总股本和每股收益。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按2007年末总股本重新计算了基本每股收益。此差错的出现是新准则和监管规则相矛盾造成的。

对于非财务报告的补充更正,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要求以及统计归纳情况,出错最多的四部分内容是:(1)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2)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况;(3)董事会报告;(4)重要事项。其中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从错误性质来说并不重要,出错率高应该是统计上的困难(如报告期末股东总数、年度内股份增减变动的情况、年末持股数量等,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新披露项目限售股份变动情况表等)。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情况,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况(主要是薪酬情况的披露)可能因较为敏感,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时遗漏情形较多。董事会报告中无论是对经营情况的回顾,还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都是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慎重”态度,就会表现为某种“趋利避害”的斟酌或选择性披露,一般是被监管部门发现并要求修订后才又补充更正。重要事项中的关联方交易和资金占用,以及重大担保事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总之,财务报告以外信息的补充更正,除了技术统计问题外,上市公司的动机应是漏报错报的主要诱因。

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矛盾也影响了非财务报告信息的补充更正。例如华夏建通(600149)2007年年报的更正公告中指出,万利达集团为该公司控股股东的参股股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属于关联方,与其进行的交易属于关联交易故而进行了披露,而按照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万利达集团不属于关联方,于是公司更正了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此更正凸显了两个问题:(1)准则和监管规则的矛盾亟待处理;(2)监管规则的效力是否应凌驾于准则之上。如果这些问题不予以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错报更正可能还会出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基础制度建设的完善。

(三)新准则执行情况在补充更正公告中的反映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总体情况是“平稳有效”的(财政部会计司,2008)。不过,前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的一些推论在补充更正公告中得到了证实。具体表现为:

1.部分准则执行中出错较多

从补充更正公告来看,新准则应用出错较多的有合并报表、职工薪酬和所得税:(1)开滦股份(600997)、德豪润达(002005)、博汇纸业(600966)、广东甘化(000576)等企业反映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理解不透彻”,或存在“理解偏差”。除了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公司对某些项目未予合并抵销外,新准则影响出错最多的是合并范围的确定。(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是新增的准则,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有一些过渡处理,一些公司因此在转换过程中“理解有误”从而形成了错报。如深深房A(000029)在2007年继续计提了应付福利费,没有按规定将2007年实际发生的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还有的公司是报表附注的“应付职工薪酬表”出错,如东阳光铝(600673)和中恒集团(600252)。(3)就《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而言,新准则对所得税的核算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公司错报更正集中于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核算,如中天城投(000540)2007年半年报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出错;S*ST闽东(000536)将已确认的2007年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而银座股份(600858)调整增加了2007年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这种调增或调减是否留有利润操纵的空间需要进一步观察。

此外,新准则增加要求披露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以前年度比较数据进行调整的《新旧会计准则净利润差异调节表》和《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进行更正也较多。

2.一些信息没有及时公告

随着新准则实施,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大量出现。一些公司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变更原因、确定依据,以及产生的影响等,于是进行了补充公告。这与前文所述的追溯调整公告中2006年后政策变更增多是一致的。还有的公司就执行新准则对公司的影响也没有及时向投资者传递信息,而是包含在了2006年年报的补充公告中。

3.旧准则影响报告形式和数据调节

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出现了形式上的错误:(1)沿用旧科目。如厦工股份(600815)在年报中使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白云山A(000522)用“主营业务收入”而非“营业收入”科目。(2)附注不符合新准则要求。如ST黄海(600579)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和“所得税”的表述,天奇股份(002009)“固定资产原价及其累计折旧的增减变动明细项目列示”和“长期待摊费用明细项目列示”都不符合新准则要求;欣龙控股(000955)财务报表附注仍沿用了原披露格式;山西三维(000755)2007年半年度报告中的会计报表附注未按新会计准则编制。

一些公司在按新准则调节报表的过程中出现差错,如亚泰集团(600881)部分数据未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四川路桥(600039)对控股子公司分配以前年度利润按旧会计准则确认投资收益。

4.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职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于保证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以及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具有关键作用。公司错报更正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监督方面的失职。典型的如大唐电信2007年年报更正公告中指出:“公司2007年1月完成从公司子公司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市大唐电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大唐)股权事宜,公司收购价比深圳大唐股东权益少5656355.09 元,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过程中,公司对此事项未及时转换为按照新准则核算,仍按照旧准则将上述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并且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也未予调整,导致公司2007年年报中母公司财务报表多计投资收益5656355.09 元,同时多计母公司净利润5656355.09 元,少计资本公积5656355.09 元。”陕西金叶(000812)在2007年年报更正公告中则陈述“由于工作疏忽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部分内容理解有偏差,导致审计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部分内容有误。”这些差错的出现,会计师事务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上述问题并非我国所独有。例如欧盟在2005年采用IFRS后,通过对执行情况的调查,也发现会计准则的执行是不平衡的,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还受到以前准则和实务的影响,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和审计者不同程度地认为IFRS难以理解,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评价也较为负面(高利芳,2008)。这证明了新准则执行初期出现一定问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如何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三、结论与建议

依据企业行为理论、演化理论和个体认知理论,本文得出了有关上市公司新准则执行情况的一些预测推论。然后基于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补充更正公告的研究,证实了新准则执行中过渡性和差异性特征的存在,表现为出错较多和执行的不平衡。此外,还对上市公司重大错报追溯调整和一般补充更正公告进行区分,通过对更正内容的分析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有关税费缴纳更正的高频性,以及准则和监管规则的矛盾等。

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所运用的理论关注的是企业新准则执行中“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更多涉及对主观动机的探讨,尽管笔者认为主观动机决定下的态度和行为对准则执行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本文强调新准则实施初期这个特殊阶段的执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而动机会长期影响与准则执行有关的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等。今后的研究,可以就准则执行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和推测,并开展相应的实务调查或实证检验以获得支持证据。

此外因时间所限,新准则执行存在的问题可能未全部显现,从上市公司补充更正公告反映的情况也是有限的。不过就本文的发现,至少可提供如下政策建议: 

1.新准则实施首年,部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学习情况不佳影响了其执行和执业水平,出现了较多的错报和一定的失职。新准则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必要更加深入地开展。

2.准则和监管规则(由证监会、证交所等的编报规则、上市规则等)间的效力和矛盾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新准则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对配套的制度规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修订,避免出现矛盾,明确不同层次规则的效力。特别是基于准则趋同的初衷,监管规则如果与准则相左就会有损准则趋同的实质,尤其是当监管规则的效力凌驾于准则之上时。

3.税费缴纳引起的追溯调整非常普遍,除了加强对上市公司偷税漏税的防治外,税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也是减少摩擦、优化上市公司经营环境、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举措。新准则的实施对此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4.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地纠错防弊,减少或杜绝重大错报更正时间严重滞后的问题,切实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 2008.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J]. 会计研究 (6):19-30.

陈凌云. 2005. 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来自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的初步证据[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9):12-16.

高利芳. 2008.IFRS应用情况调查回顾及启示[J]. 当代会计评论 (1):84-104.

霍奇逊. 2007. 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 任荣华 等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4-245.

加洛蒂. 2005.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M]. 吴国宏 等 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10,106-112.

诺思. 2008.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 钟正生 等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8,104.

邱东. 2005. 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研究[J]. 特区经济 (7):104-106.

王立彦,伍利娜. 2003. 公司年报披露预约日变更及披露后更改行为:基于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分析[J]. 经济科学 (6):102-112.

变更报告篇6

[关健词]财务报告 多元化 实时呈报 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各界对财务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生产力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现行会计模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报告的变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我国财务报告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构造多元化的财务报告体系

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基本和通用的财务报表有三张: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这些传统报表在国外会计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美国证券委员会委员斯蒂文等对传统财务报表的相关性提出质疑,认为传统财务报告的处理是一种“黑白模式”即要么确认,要么不确认,他们认为可以灵活一点,提出了所谓的“彩色模式”。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4年发表的《论改进企业财务报告》中认为:到目前为止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还不需要彻底改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传递模式代替它。

针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财务报告体系发展的国际趋势,我们应该在肯定三大基本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它们,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财务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补充新的报表来构造一个多元化的财务报告体系。

1.增值表。现行财务报告的服务主体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披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投资与信贷决策相关的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在这些报表中不能体现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更不能反映贡献额的分配。因此,在197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增值表,并将它作为第四会计报表。增值表不仅能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国家考核、评价企业,还会取得公众的好感。

2.未来前景报表。传统财务报告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其财务信息都来源于历史资料,这些信息是“向后看”的,而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要“向前看”,所以在实质上,上述信息的可靠性很低。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可以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以及行为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却不行,因而就要求财务报告具有预测内容。至于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理论上讲可以编制未来前景报表,但从实践上讲,编制该报表的技术难度较大。尽管如此,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未来前景报表的编制将成为可能。

二、构造实时呈报的财务报告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的,财务报告通常是定期提供,特别是年度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以适应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信息的披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决策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由于受到会计信息约束条件――效益性原则的支配,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除应适合客户的需要外,还应当充分考虑会计信息费用与会计信息效用价值的比例关系。基于此,传统的财务报告更多地选择了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产生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计算机的随时寄存功能,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实现以事项法为基础的实时呈报。

三、构造内容丰富的财务报告模式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将不断丰富,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1.计量模式的多重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而被广为推崇。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缺陷也暴露无遗,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引发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多元化,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价值等计量模式,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较高的决策相关性,打破了历史成本法的一统天下,丰富了会计计量模式。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美、英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现行会计准则中,都已开始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概念。我国也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具体准则中尝试运用这种计量模式。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他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财务报告的内容。2.信息披露形式的多样化。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标准化,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遵循可比性原则,但却丧失了灵活性,特别是在信息使用者日益复杂化的现今,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促成了财务报表模式的变革。

(l)由单一的表式信息转变为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的结合。以报表方式来反映信息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但这种有效和节约是针对手工会计和传统信息传输技术条件而言的。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这种有效和节约已不再成为阻碍其他信息揭示方式出现的理由,表式信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便于其阅读,而图像化信息直观明了,更容易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2)注重主体信息的同时,充分披露关联方信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的考虑,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控制结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变化,这种环境的改变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原有的合理性,而与其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日益降低。此外,技术生产的合理计量在主观上也需要突破传统会计主体的范围。因为技术的先进程度需要与其他企业同类技术相比,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衡量,这就要求会计信息的揭示要突破传统会计的空间范围。

变更报告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经济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论文写作,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写作毕业论文,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Focus)(1994);StevenM.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写作会计论文,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写作经济论文,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

9.李端生李征,2001.11: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会计研究

变更报告篇8

【关键词】 审计市场 披露 审计信息 年报

一、证券市场审计信息披露变迁

我国自1990年和1991年沪、深两地建立了证券交易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初步形成了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上市公司审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散见于不同层次的法规。其中,较为集中的披露要求是在定期报告制度中,尤其是《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简称《年报准则》中有关审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更为具体。《年报准则》自1994年实行,已经过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的多次修订,从审计信息的披露方面来看,信息披露逐渐充分和完善,体现了对独立审计的更高要求和审计信息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1、重要提示中审计信息披露。《年报准则》1998年修订稿首次要求在重要提示中提醒投资者注意阅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以及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相关事项的详细说明。这一披露要求其目的是引导投资者注意阅读和利用审计信息,同时提醒社会公众对审计师的监督。

2、董事会报告中审计信息披露。《年报准则》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有关审计信息,其特点:从1994年试行稿开始就强调在董事会报告中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变更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和CPA的变更信息,到1997年明确要求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原因、程序及披露情况,在1998年修订稿改为在重要事项中集中披露聘任、改聘、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情况;从1996年开始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有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涉及及事项的说明。”到1998年已扩展到对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涉及事项说明。这一披露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了审计师、管理当局对投资者的各自责任。

3、监事会报告中审计信息披露要求。1997年《年报准则》首次要求监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保留意见或解释说明的审计报告所涉及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到1998年全国扩展到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所涉及事项的说明发表独立意见。1999年修订稿要求监事会要检查公司财务情况,应对事项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及所涉及的事项作出评价,明确说明报告是否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999年修订稿要求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监事会应就董事会对涉及事项的说明明确表示意见。这种由单一发表独立意见改为对财务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和对董事会的说明独立发表意见,即双重意见,这些变化体现了监事会的基本功能,强化了监事会的职责,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

4、重要事项中审计信息披露。1994—1997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并且从1997年开始取消对审计师变更要求。2001年首次要求披露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情况。2002年度报告起披露审计任期信息这一披露要求充分体现了事务所与客户的关系,以及监督者对CPA独立性信息披露的高度重视。

5、财务报告中审计信息披露。从1994年《年度准则》试行稿就强调审计报告必须由具有从事证券资格的CPAC出具,1995年进一步强调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两名具有证券资格的CPA;要求披露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披露审计意见全文。这些披露规定充分体现了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质量要求以及披露的全面性和公开性的要求。

二、证券市场审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

1、审计报告信息披露失真。2001年,有关部门共抽查了16所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涉及41名CPA。这些事件多数都与CPA职业道德有关。另据对1994年第1期至2001年第11期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的统计有34个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案例中,定期报告审计过程中出具虚假、严重误导性内容或重大遗漏的有20个,占54%,融资过程中涉及审计报告失真案例15个,占41%,由此可见审计报告信息失真的严重性。

2、审计报告中独立性信息的披露不充分。尽管审计报告指出审计依据是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现了独立性信息,但很概括,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并不了解独立审计准则。在披露形式上,审计报告放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投资者会误解审计报告是管理当局对投资者的报告。年报摘要中规定如果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可以披露意见类型不需要全文披露,此举虽节约了披露成本,但是投资者不阅读年报正文,单纯从年报摘要中是得不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提供的详细信息。从审计报告的标题中看,缺乏独立性信息。审计报告标题无“独立”术语,这种标题给投资者一种错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缺乏独立性。由此,审计报告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有待改进。

3、支付事务所报酬的披露不具体。《年度准则》2001年修订稿第四十八条新增披露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一方面反映审计工作量与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反映问题。但是,目前支付事务所的报酬的披露还不具体,并无详细披露审计业务支付费、咨询业务及所占比例以及支付方式、支付日期等。

4、审计师变更披露不详细。《年度准则》2001年修订稿第四十八条规定公司应披露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有正常合理变更也存在异常变更。变更理由的充分披露,不仅体现审计师同行的职业责任,并且也向投资者提供审计独立性的信息。更加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人确定已审报表的可信性。但是,目前披露的聘任和解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网址、时间,历史上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记录不详细,甚至缺少。另外,事务所内部CPA的委派变更信息也无披露。事实上某一CPA长期为客户服务可能影响其独立性。因此,时常更换委派的CPA并对其助理人员的适当监督,有助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较为详细地披露事务所的变更和CPA更换情况,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事务所内部控制的评价。

5、董事会、监事会对审计意见的说明。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中披露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说明信息,这是公司治理机构对独立审计信息的反映,同时也是就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信息公司自身的揭示。至于董事会报告中的解释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尽管制度规定有监事会对非标准意见说明发表独立意见,但从披露实务看监事会报告可以说是100%同意董事会报告的说明。监事会对此说明是否真正发挥其监督功能,董事会报告的说明及监事会报告的意见CPA是否接受,如不可接受,CPA还需披露何信息,这是《年报准则》未涉及的问题。我们还认为CPA还应就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中的意见发表意见,这虽然加大了审计师工作量和审计师的责任,但对投资者进一步理解非标准意见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有益。另外,董事会报告对非标准意见的说明应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说明非调整事项金额对会计报表整体影响的严重程度,这种说明实际已潜在反映CPA的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因此,明确披露CPA的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区间,有利于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监管以及CPA审计的质量。

6、缺少审计风险信息的披露。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与CPA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主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风险水平控制的高低,一方面反映审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反映审计责任。目前实务中,实际审计风险往往高于期望的审计风险,结果导致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出具虚假错误的审计报告,帮助公司财务造假。因此,实务中缺少期望审计风险、实际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比例的披露,实质上是审计质量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参考文献】

[1] 孙静:论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M].上海财大出版社,2008.

变更报告篇9

关键词:军队财务报告;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军队财务会计管理与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军队财务报告主要分为会计分析与会计报表两大部分,是对军队管理成本与财务情况的书面总结与综合分析。目的是通过对军队的各项收支报表进行综合分析,包括预算表、额外收支表和负债表等,分析财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各项支出、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等。

一、军队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质量低,在军队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报告时间往往不够及时,但是财务报告恰恰对时间的要求较为严格,需及时更新和使用。军队财务报告一般分为月、季度和年,在日常活动结束只有,将会公开财务报告,无法实现快速更新,可能出现信息过时的问题,影响检查和监督军队的财务情况。其次,在军队财务活动中,会计信息变化的十分迅速,财务报告工作手段计量方面与确认标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能将片面或影响不大的信息纳入其中。不过,部分军队的财务报告相对单一,内容不够完整,无法准确对军队在各方面的费用进行评价,无法进行下一步决策,也无法揭示军队的各项资产。再次,部分军队采用的财务报告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为直线简单型,缺乏相对横纵比较与动态变化,仅仅简单的列举出已经发过的财务活动,对于使用财务报告者来说缺乏针对性。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复杂化与多变化,以往的财务报告模式影响军队对各项资金的使用率,导致经费浪费现象的出现。

二、军队财务报告的有效改进措施

1.调整军队财务报告结构

在军队日常管理活动中,财务工作十分重要,要想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需学习国外先进模式,及时调整军队财务报告结构,实行六6个财务主报表和5个财务附报表的模式。其中6个财务主报表为:管理受托活动表、资金收入表、预算开支表、整理成本表、资产调整表、资产借贷表;5个财务附报表为:经费来源表、资源预算表、成本来源表、净资产调整表、净资产借贷表。针对以上各个报表需要共同、及时的提供上年度与本年度的各项数据,并进行相互比较。其中,资产调整表主要是财务报告反映军队在各个时期的资产变动情况,不过部分军队面临着在财务报告中对各项资产变动情况的明晰说明,导致财务报表内容不详细、不完整。但是,财务报告报表中的净资产变动表能够提供十分关键的财务信息,而且随着军队增强对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的监督与考核,在财务报告中有必要列举出军队各项净资产的具体变动情况。

2.提高军队财务报告质量

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异常迅速,对会计工作和财务报告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并为之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技术支持。因此,军队财务报告也需紧跟时代潮流,采用网络财务报告的模式,走向现代化、信息化,这与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相比具有极大优势,能够从本质上符合财务报告及时性、实效性和完整性的需求,提高军队财务报告的质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制定军队财务报告,可实现整个财务工作的自动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使用报告的领导能够从网络上查找和观看任何单位、部门的财务报告,而且能够随地随时的分析与查询,实时制定决策。同时,军队财务报告实现网络化,可有效节省时间,促使财务报告得以实现及时性,有效提高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关联性与可靠性。而且其信息容量存在着无限扩大的可能性,能够展示更全面、更多的财务信息,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全面需求。

3.扩展军队财务报告内容

第一,军队财务报告中需展示军队的无形资产,强化确认无形资产,军队无形资产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摊销情况、使用有效期等多个关键信息都需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因此,在这里建议在军队财务报告中多加入一张附表,即为:无形资产变动明细表,主要反映该军队中各个单位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的无形资产情况,年初和年末进行比较,是提升还是下降,做好统计工作,特别是人力资源需重点单独呈现。第二,增加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军队各个单位的背景、衍生金融工具与社会责任等。通过对非财务信息的揭露可帮助军队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该单位的财务情况,弥补在数据信息上的不足。以社会责任威力,军队在实现自身军事效益的同时,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诸如公益捐赠、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军人利益和军人就业等,这些内容均需要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

4.建立军队财务通用报表

随着军队财务活动的迅速膨胀,对财务报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不断发展与变化,对取数方式和报表格式等要求的越来越灵活。在军队财务报告中可构建一个财务通用报表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在特殊范围内,根据自身单位和部门的不同,自主设计财务报告格式、获取报表数据,以及数据计算与处理方法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报表的格式与获取数据的方式有很多,可运用多级映射这一特殊方法,以此解决军队财务报告报表中关于数据来源如何描述的问题,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改进方法与解决措施。为此,在军队财务报告中可采用多级映射法,作为报表中获取各个数据的核心,并借助军队财务报告的整体设计、模块设计和具体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保证军队财务报表通用系统是可操作的,是可行的。从而让军队的各个单位与部门,自由选择和使用财务报表格式,任意选取数据中的数值,按照公司得出结果。

三、总结

在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军队财务报告工作更具挑战性与现实性,应根据具体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认真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军队财务报告工作,全面提升财务工作的有效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双江.使用者导向的军队财务报告模式选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44-45.

变更报告篇10

关键词:报告次数 资本市场 财务报告 管理决策

作者简介:徐伟(1974―),男,湖北鄂州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李月娥(1966―),女,湖北天门人,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根据规定必须定期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资本市场压力是来自于筹资方面,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改变报告次数是否会引起公司管理当局决策短视行为。在面临外部市场压力时公司的管理者会产生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即在决策时选择能体现短期利润最大而不是公司未来长期盈余最大的项目。在我们的研究中,短视的决策行为严格的限制是指在给定的项目更大的长期盈余与短期更多赢余之间进行选择。一些学者通常认为,短期决策行为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多大程度上,管理者对短期的价格和长期价值的关注将产生更多的管理短视行为,而不是适合公司的最优选择。然而先前的实证研究没有直接说明这些影响。过去和现在的关于强制报告的频次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增加报告的次数将会增加管理短视,但先前的理论和管理工作没有证实其真实性。我们通过一些相互关联的试验来验证这个理论,我们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分成两组,在面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压力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外部强制报告的次数,一个是半年报的情况,一个是季度报的情况,由不同的投资报告产生不同季度的赢余。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国内相关文献对报告制度变化导致的公司管理层的决策的论述较少,而国外的资料比较多。美国在1969年准备将揭示期变成季度报告时,该话题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Whwat Commission Report SEC,1969)。近年来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日本、新加坡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政策制定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考虑改变报表报告期间从半年报向季度报告转变。我国从2003年开始要求公司由半年报改为季度报。尽管该政策的理论依据充分,但在实际施行后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所产生的收益是否超过其导致的相关成本(直接或间接),在实证方面并未得到有效的经验支持。这个规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国内很多专家认为,将会提高会计报告的实效性和信息的透明度。由于提高了报告的次数,使外部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增加报告的价值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制度的反对者认为,增加对外报告的次数将会增加管理当局的短期主义和短视行为。更多的报告将会迫使管理者增加对短期业绩的关注而牺牲长期的利益。季度报告制对公司产生了压力导致了短期行为的后果,是对市场中短期行为的一种支持和鼓励。我国证券市场从开始股票的发行至今只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只有少数的公司有资格在公开在证券市场上面筹集资金,证券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很多上市公司实际上被管理层所控制,企业的投资人和外部的债券人的利益通常被管理当局所忽视。增加强制报告的次数所产生的收益是否会超过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负担的成本,必须是政策制定者所考虑的。资本市场融资的压力和管理决策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先前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很少讨论,并且没有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

关于管理短期行为的界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中的管理短期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管理当局对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决策时不是以企业长期盈余最大化为目标的选择行为。管理短期行为受到外部的资本市场的压力以及外部的长期盈余和短期盈余之间的冲突的影响。资本市场压力来自于多种因素。包括发行股票的可能性,被接管的可能性,满足证券分析师进行前期盈利预测的压力等。因此,管理者必须经常的面对这些压力。资本市场的这些压力导致揭示短期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盈余和短期盈余之间的冲突构成。当增加揭示的频率会导致长期盈余和当期财务报告的短期盈余之间冲突的减少,可以看到短期行为也在减少;如果增加揭示频次致使长期盈余和近期的盈余的冲突增加时,相似的管理短期行为将会增加,考虑到公司在第四季度是否发行股票的情况下,在规定半年报的环境中公司将会公告前面两个季度的可能发行股票的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然而,在季度报告揭示环境下公司将会提供与前三个季度发行股票的中期财务信息。在一个半年报的揭示环境中短期行为的管理者将会选择在前两个季度有高盈利的项目;在季度报告的环境下将会选择前三个季度有高盈利的项目。因此,依据在近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与两个季度或三个季度之后是否有更大的冲突,增加揭示频次可能或多或少导致短期的行为。

为了完成这个试验,我们对这个程序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l:在短期的盈利和长期的长期盈余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增加资本市场的压力会导致管理者更多的管理短视决策

假设2:增加报告揭示的频次将会增加资本市场的压力,在短期盈利和长期盈余之间的冲突会产生更多或者较少的管理短视决策

二、调查试验概述

我们调查由两组相互联系的财务报表数据构成。在两种报告制度下,对相同的经营项目所编制的利润表数据提供给试验的参与者。(同时假设利润表是管理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暂时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个试验的参与者在两种不同的报告制度所产生的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中进行选择。由于报告期间的不同确认费用的时间也不同,对相同期间确认不同的总费用或费用的确认模式,在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的条件下,短期的财务报告目标和长期的盈利之间存在冲突时,通过管理者的选择来确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我们将四个季度的财务报告分别列示出来,有高的长期盈余和低的短期盈余以及低的长期盈余和高的短期盈余,强制性报告的期间分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第一组数据和第二组数据的长期盈余相差10%,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主要是根据企业是否从未来的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我国上市公司上市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筹集资金)。在试验中不同的选择项目分为未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以及不存在未来发行股票,以此来确定企业管理当局是否受到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压力。

在每一个实验中,试验的变动因素有两个,一是发行股票的可能性(发行或者不发行),二是对外报告次数(如从半年到季度的变化)。对于不同股票市场的压力,通过公司是否在一年的第四季度中参与二级股票市场发行额外的股票。在没有发行股票的环境下,起着控制管理层的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发行股票其他因素影响的短视行为(其他股票的市场压力或者是摩擦),应该在这种情况中出现,我们把增加股票发行的影响区别分开(额外的市场的压力)。对于不同的对外报告次数,在季度

和半年度的报告情况下处理公司是否被列入股票发行的名单,每一个参加的管理者在基于季度报告的预期的结果,从两个项目产生的预期的半年度和季度的盈利下对两个项目进行决策。

三、试验的数据及过程

(一)数据资料―试验一在季度报告的情况下。A组财务报表(表1)和(表2)表明,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其决策来确定不同期间的费用和支出,产生不同的盈利状况所形成的利润表。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季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并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仅供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试验者在季度报告及公司是否发行股票情况下,选择何种盈利水平的投资项目管理决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管理决策体现了公司在报告制度变化的条件下对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半年度报告条件下,B组的财务报表(表3)和(表4)表明。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半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并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仅供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试验者在半年度报告情况下,选择何种盈利水平的投资项目的管理决策。由于对外报告制度的变化会对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程度是否可以通过短期盈余和长期总盈余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大小来体现。这便需要在不同的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的差异条件下来分析其对管理者的决策影响,即在不同的盈利和模式和报告制度不同导致的盈利水平差异。因此需要第二个试验来验证。

(二)数据资料―试验二实验二的盈利水平发生了改变,致使短期盈利和长期盈余在第二季度比第三季度有更大变动(即短期盈利和长期的盈余有较大的变动),这是项目一(表5)保持的一个平滑的模式,项目二(表6)是保持前面的三个季度盈利的增长,第四个季度盈利减少。试验者在不同的盈利水平和报告条件下选择投资项目来表示他们的管理决策能力。季度报告条件下,A组试验的财务报表(表5)和(表6)表明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季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半年度报告条件下,B组的财务报表(表7)和(表8)表明公司根据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规要求定期提供半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第四季度有可能增发股票按照市价发行,第四季度的数据仅供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发行股票时财务报告并未提供(管理者可以根据业绩进行预测)。

(三)试验的结果两个试验是由24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财务经理)或CEO参与。平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有八年。从18家公司分析得出平均资产有7.13亿元,这些公司包括制造型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商业企业、信息技术公司、高科技企业;参与者的职业或职位从CEO或CFO到经理助理和其他部门经理。其中拥有CPA资格的有9个,拥有高级会计师资格和中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7个。在获取调查资料的时候,所有参与者的姓名和公司名称都是匿名的。

假设1认为,在短期的报告盈余和总的长期盈余存在冲突的时候,当公司面临在短期的未来发行股票时,会产生更多的管理短视行为。在试验一中,在第三季度之后的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之间的差异很大。短期的盈余和总的长期盈余之间的冲突通过季度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季度报告且没有额外的市场压力的条件下,在面对第四季度发行股票后,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来进行验证完成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根据调查的结果,当未来不存在股票发行时,24个人中有19个人选择第二个项目,即低的短期盈余但拥有高的长期盈余的项目。然而,当第四季度可能有股票发行时,24个人中有20个选择项目一,(A组的试验结果)即短期的决策行为――高的短期盈余和低的长期盈余,这个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半年度报告的情况下,在短期盈余和长期盈余之间没有冲突,所有的24个参与者在没有股票发行的情况下和有股票发行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二个方案(B组的试验结果)。

假设2认为,增加报告揭示的频次,将会增加或者是减少由于股票市场压力产生的管理短期行为,依赖于是否在短期盈余和长期收益之间差异的程度。因此,在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相比的情况下,认为股票发行会产生更多的短视行为。正如所预测的,在季度报告的情况下比半年度报告的情况下,增加股票市场的压力所产生的差异是重大的。因为,在实验二中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相比而言,短期盈利和长期盈余之间有更大的冲突,假设2预计股票发行将会引起更多的短期管理行为,在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相比而言,与预测一样,由于增加股票发行而产生的管理者偏好的不同,在半年报和季报的情况下有非常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