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18 17:06:48

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篇1

    盈余信息是上市公司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常常被用来评估契约履行质量的标准。因此,当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与契约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时,公司管理层就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当然,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非单纯的被动关系,盈余管理行为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资产减值准则在满足公众利益诉求的同时给予了企业一定的灵活度,企业在遵守准则的收益(或损失)与破坏准则的收益(或损失)中进行权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破坏准则的行为暴露了既有准则存在的缺陷,准则制定者随后对这些暴露的缺陷加以修正。如旧会计准则阶段,针对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平滑利润的现象,财政部2004年对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度缺陷进行了调整,规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其价值恢复后,企业转回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得超过该固定资产按正常折旧后的账面价值。那么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是对旧资产减值准则的进一步修正,规定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在企业继续维持现有资产期间不得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冲回会计处理。显然,这一准则的变化有助于遏制上市公司运用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现象。但现行准则并未对存货等短期资产的减值转回进行限制,因此对上市公司运用短期资产减值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效果可能并不显着。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什么?短期资产抑或长期资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对于准则变更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其效果至关重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准则的变更能够有效遏制上市公司采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话,那么现行会计准则阶段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出现准则的外溢现象。由于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时间不长,对现行准则实施效果检验的文献较少,罗婷等(2008)[17]、朱凯等(2009)[24]对现行准则实施整体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张然等(2007)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实施前的过渡期为研究期间,研究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过渡期间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亏损公司使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洗澡”的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这一研究结论仅仅是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间接证据[21]。步丹璐和叶建明(2009)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分析了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9]。Zhangetal.(2010)以现行准则颁布后尚未实施过渡期间为研究期间,结果发现,现行会计准则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扭亏和大清洗盈余管理动机[7]。相对于旧资产减值准则,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认定和确认标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进行判断,并对资产减值迹象作了详细规定,这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随意计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的行为,规范和遏制上市公司通过少计提资产减值从事“扭亏”行为;另一方面,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一经计提,后续期间不得转回,这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出于“大洗澡”的目的,在公司亏损年度大量计提资产减值,而在后续期间转回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如果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资产减值会计确实被上市公司视为盈余管理工具运用的话,那么致力于抑制“扭亏”和“大洗澡”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改进的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计提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上市公司不能通过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达到其扭亏的目的;同时,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时将更加谨慎,在计提资产减值时更多地考虑资产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而非盈余管理的因素。于是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假设1(a):与旧准则相比,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能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从事“扭亏”行为假设1(b):与旧准则相比,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能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从事“大洗澡”行为文献中一般将全部资产减值信息作为整体来对待,很少涉及不同类别的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比较分析。但研究分析不同类别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禁止已计提资产减值转回的对象主要是非流动资产,对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转回并没有做相应的禁止。那么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象究竟是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呢?这对于研究现行会计准则的政策效果具有现实的意义。假设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流动资产,那么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限制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的政策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期限的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相对于流动资产而言,非流动资产由于其金额较大,容易引起外界的关注,非流动资产减值的大额计提和冲销等对企业资产规模和利润的影响更大,也容易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和监督;同时,非流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冲销等需要更充分的理由,技术上更难以操纵。因此,上市公司更愿意采用流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王跃堂等(2005)的研究结论也表明,非流动资产的减值真实地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变化,如实反映公司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20]。因此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会因资产减值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而现行会计准则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进行差异化的规定,也有可能导致非流动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外溢,致使上市公司更多地采用流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如李姝和黄雯(2011)研究发现,现行会计准则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动机强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14]。于是提出本文研究假设2:假设2(a):现行会计准则阶段,上市公司更愿意采用流动资产从事“扭亏”行为。假设2(b):现行会计准则阶段,上市公司更愿意采用流动资产从事“大洗澡”行为。

    研究设计

    基于相关的文献,本文在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准则变化的虚拟变量与各影响因素变量的交叉变量,来检验上述研究假设。由于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则变化程度相差较大,本文将资产减值细分为流动资产减值和非流动资产减值来进行相关的研究。根据研究假设可知,如果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能够显着遏制上市公司的“扭亏”和“大洗澡”盈余管理动机的话,那么模型中的β2和β4系数应显着为正。

变更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变更;变更管理;变更评价

一、建筑工程变更管理概述

工程变更是工程项目中应对外部条件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从广义来讲,工程变更是指对工程初始范围下各种事项的所有改变[1];从建筑工程角度讲,工程变更是指造成原合同工作范围费用或工期变化的修改[2]。总之,工程变更是应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而产生的需要整改的事件,它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遗漏或错误,以及工程中不可预见的条件改变,而引发的施工内容及方法的改变。

当工程项目中出现需要变更的情况时,发包人和承包商需要协商变更方案、计价方式,进行工期、费用等的索赔,这必然使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进度拖后。变更索赔过多还可能引发纠纷,激化发包人与承包商的矛盾。对于公共建设项目,如果变更审核不严,甚至会出现发包人和承包商串通制造变更,套取国有资金的违法事件。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对项目的变更数量予以严格控制,对变更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二、我国建筑工程变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通过学习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条款,提出了工程变更管理基本依据,但由于我国项目投资主体单一、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监理制度落实不充分等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变更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同投资级别的建设项目缺少完整适用的变更管理程序,变更前缺少严格细致的评价和审核,变更实施的随意性大。这使得承包商多采用低价中标然后通过寻找变更来谋求利润。二是工程变更控制缺少绩效考核,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为监理)对减少变更缺乏热情,变更的评审过于简化甚至缺失,变更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变更信息记录不及时,相关证明材料收集不完整,使得工程变更结算过程缓慢。

三、改善建筑工程变更管理的方法

1.明确变更实施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发包人、承包商、设计单位及监理,无论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均应先向监理进行变更申请,提交变更意向书,提供必要证据和简要的施工方案。监理接到变更申请后先对变更实施的必要性作审核,初步估算其工程量、费用及工期,然后向发包人汇报,并提出变更实施意见。发包人核实情况,与监理共同商定是否实施变更。当为必要变更时,则变更申请方需提交施工方案,由发包人对其组织必要评审,优化变更实施方案。进而,发包人和承包商需约定变更项目的计价方式和付款时间。变更协商达成后,承包商按要求完成变更任务,如实记录完成的工程量,发包人验收变更工程的质量,按约定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管理程序见图1。

2.加强变更评审

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评审是控制变更数量和控制工程造价和工期的重要途径。变更评审通常在监理向发包人汇报变更意向时就开始进行,即监理对接到的变更意向做核实和初步测算时就应向发包人汇报是否实施的个人意见,发包人也需对变更意向核实并计划评审深度。变更评审深度可由变更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来分级别进行。

对于工程量增减幅度大或新增变更超出原施工合同合理范围,可能导致工程性质发生变化的重大变更,变更意向方应提供两套以上施工方案,由发包人组织监理、承包商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变更评审会议的方式进行变更评审。评审会议中专家需对变更评价的要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例如设计变更的评价指标有技术指标、工期指标、成本指标、安全指标、功能指标等[3],专家对各指标进行定义并赋予权重值。接着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多个施工方案进行评分,取分较高者为可实施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家还应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使方案的成本更低,价值更高。重大变更评审方式见图2。

对于工程量增减幅度小或新增变更对原合同性质无实质性影响的一般变更,监理初步测算其造价、工期及功能后向发包人汇报变更意见,发包人视变更项目的复杂程度要求变更意向方提交施工方案和预算,然后发包人和监理共同就变更方案的技术性、经济性及进度安排作出评价,进而确定是否实施该变更。

3.严格变更执行与记录

因工程变更是原设计未包含内容,其工艺和计价就无法通过竞标方式控制造价,因此,变更应以维持原合同宗旨为准则,即变更方案应参照原施工工艺,变更计价参照原中标单位报价。当变更超出合同范围时,则应拒绝变更,或向上级部门申请另行组织招标实施。

在变更实施过程中,监理应督促承包商及时做好施工记录,留存必要的照片、影像资料,变更任务完成时及时邀请发包人验收、签证,以备结算之用。严格变更执行,完善变更资料,是承包商得到合理报酬的重要工作环节,也是避免发包人和承包商矛盾纠纷的必要手段,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变更的执行和记录。

4.实行变更控制绩效评价

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尤其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项目,发包人应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变更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发包人可在工程竣工时,统计变更总数量,评价各变更的工程价值,分别根据被拒绝变更数所占比例,以及已实施变更增加工程效益程度,来综合评定管理人员的变更管理水平,并予以奖励。以此激发管理者认真审核变更、监督变更执行的热情,提高变更管理效率。

5.确保监理的变更管理权力

但由于我国的特定国情,绝大多数建设项目为国家投资,即项目业主为政府机关,他们需要监理的专业管理,却又对监理公司具有管理职能,使得监理在我国建设项目中的管理权限受到诸多限制。体现在变更管理上就是,监理对工程变更不具有审批权,这就难以保证变更的有效控制。因此,通过法制方式确保监理的独立权力,是保证变更管理效率、推进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

变更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会计制度 变化 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影响

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未改革前的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现今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项事务的多元化要求,因此对会计制度进行变革实属必然。新会计制度在原先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有利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内容,剔除了一些影响事业单位管理及发展的冗杂内容,对事业单位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及意义。

一、会计制度与预算管理的基本概述

(一)新会计制度基本概述

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形势下,财政部门为了满足事业单位的管理及发展需求,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更加趋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础上拟定的,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对事业单位中的各项事务进行了记录、报告、确认以及计量,对事业单位中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了明确规范,该制度的改变与出台促进了财政改革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共同发展。

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八方面,第一是新会计制度中融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理念;第二新会计制度强化了单位中的入账管理与资产计价;第三新会计制度添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以及单位部门预算等一些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第四,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以及相关使用说明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第五新会计制度对定期录入事业单位会计账目中的基建数据及账目进行了明确规定;第六,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结构及体系进行了有效完善;第七新会计制度对非财政补助分配、结转以及结余等会计核算进行了合理整顿与核算;第八,新会计制度强化了对财务投入资金的核算力度,对会计核算更加重视。

(二)预算管理基本概述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科学运动的基础,是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理化开展以及资金安全运用的重要手段。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中的一部分,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财政资金收入和支出的具体体现,对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对单位财政资金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事业单位内部实施预算管理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国有资产的实际变化情况,有利于我国合理配置及使用国有资产,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会计制度变化分析

新形势下会计制度的内容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新会计制度是在原有会计制度上发展起来的,其不仅完善了财务报表结构与体系,同时还增添了财务改革政策中所涉及的会计核算,对会计科目设置与会计核算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为了了解改革后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笔者对会计制度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变化

1.取消的会计科目。新会计制度中取消了拨入专款、接入款项、专款支出、拨出专款、销售税金、成本费用、结转自筹基建以及拨出经费等多个科目。

2.增加的会计科目。我国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存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短期借款、待处置资产损益、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以及非财政补助结余等多个科目,这些科目的增加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满足了事业单位和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多项财政改革的会计核算要求,使会计核算内容更加丰富,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量更加完整。

3.规范调整的会计科目。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中部分科目的名称进行了规范调整,但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并没有改变。例如会计制度中的“现金”变更成为了“库存现金”,“材料”与“产成品”统称之为“存货”,“应交税金”变更为“应缴税费”,“应缴预算款”变更为“应缴国库款”等等。

4.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部分变化。会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遵循准确真实反映会计科目经济特征的原则,并借鉴了企业会计与国际惯例等相关经验,根据事业单位基本特点,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科目确认条件及计量原则进行了充分明确。

(二)会计制度中总说明的变化

1.会计基本规定变化。未改革前的会计制度中曾规定,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档案管理应按照国家档案局以及财政部制定的相关规范就进行执行;对于会计核算中的各项事宜与一般要求,应按照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工作相关规范进行办理。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内部控制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加精确规范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会计法》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在事业单位会计事务中的地位。

2.适用范围的变化。未改革前的会计制度适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国有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建设投资相关的会计核算应按照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执行操作,但不能直接对本制度进行执行。新会计制度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该制度可以应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各级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不仅可以在建设投资会计核算中执行该制度,同时还可以按照国家会计核算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单独建账与核算。由此可见,新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内容,界定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全面、具体。

(三)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的变化

1.会计报表体系变化。原先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囊括了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以及附表等内容,而新会计制度中则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新会计制度中不仅包含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同时还增加了补助收入支出表,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更加完善,以此来满足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中的信息需求。

2.会计报表结构变化。会计报表结构变化主要包含了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收入支出表变化,新会计制度对收入支出表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按照新会计制度制定的收入支出表既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与支出状况,还能够反映事业单位中年度非财务补助结余的分配与形成状况。这些变化不仅使会计制度的内容更加完善,同时也促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惯例两者之间更加统一协调。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出发,会计制度的变化充分考虑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满足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的信息化需求,充分发挥了财务报表体系的作用。其次是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新会计制度中按照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以及流动负债的分类方式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有的收入与支出项目,这一举措对事业单位做出客观准确的财务分析十分有利。新会计制度适应了事业单位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要求,并净资产相关内容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非财务补助结转等多个项目,强化了对非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与结余结转资金的核算分类管理。

三、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

上述对会计制度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其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诸多内容,同时也消除了一些冗杂的会计内容,使会计制度整个内容结构更加清晰明了,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大量完整精确的信息,为事业单位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依据。为了充分认识到会计制度变化的影响,笔者重点针对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强化了财政投入资金核算

新会计制度在财政投入资金核算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改革,对财政补助收入核算口径进行了充分划分与界定。新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在财务投入资金核算过程中应以事业单位支出科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单独核算。不仅如此,会计制度变革后还针对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形成过程与事业单位中财政补助支出及收入实际情况,就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事业单位实现财务资金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结算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还规范了会计核算中的非财政补助分配、结转以及结余等内容,并对财务补助结转结余以及非财务补助结转结余进行了严格划分,并对事业单位中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及非财政结转等诸多科目进行了合理化的重新设置。会计制度的变化大大强化了事业单位中的分配与支出行为,对事业单位中的预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使预算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与科学化。

(二)强化了资产计价与入账管理

以往会计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导致事业单位在会计方面出现一些资产不入账或者接受捐赠不入账的情况,这一情况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精确性,同时也影响了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开展,因为预算管理需要以大量的会计相关数据作为预算的理论依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新形势下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新会计制度强化了资产入账与计价管理,对于类似资产市场价格无法确定以及没有任何凭据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将所获取的各项资产按照名义金额的方式使其入账,同时还要财务会计报表中的附注部分对此种行为做出明确且详细的阐明。会计制度的变化既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事业单位获取资产的快速入账,保证了事业单位资产核对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在预算管理中不仅要依据事业单位实际财务以及资产状况,还要明确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等诸多内容,会计制度的变化满足了工作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信息需求,对提升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另外,新会计制度中对财政、非财政、资产、会计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该举对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十分有力,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等内容

会计制度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内容都做出了进一步变更,规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引入就是会计制度变更与创新的体现,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以及预算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事业单位中是否计提折旧需要依据与其相应的会计规则以及制度来确定,为了确保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该制度还重点针对这两方面内容提出了先进有效的处理措施。该处理措施不仅满足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更加凸显了预算管理效果。另外,在事业单位中按照新会计制度执行,可以对事业单位在使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消耗状况做出了客观反映,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将会计制度中的资产管理原则与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事务中,为事业单位中的内部成本核算与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

四、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我国社会经济一直在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各种财务会计事务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要使会计制度满足事业单位的各种要求及要求,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新会计制度而言,其与原先的会计制度相比,已经有所完善,但仍有需要健全之处。首先在新会计制度中可以增加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内容,将原先会计制度中的成本费用会计科目恢复,该科目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精细化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其次,新会计制度中应该增设一些相对比较灵活的规定,比如说我国事业单位的种类较为繁多,针对此种状况会计制度中可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成本核算业务比较复杂的事业单位,可以会根据自身单位实际需求及发展状况合理设置必要的成本核算科目,可按照自身单位所提供的劳务、产品等内容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并收集相关费用资料,从而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成本核算创造良好条件”。在新会计制度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核算,可以有效节约社会资源,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快速适应日新月异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我国对事业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强化了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再者,目前会计制度虽然有了一些改善,然而新会计制度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并不能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现金流量信息以及会计信息,因此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做出进一步调整,使我国会计制度在实践应用中逐渐趋于完善与规范。

五、总结

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事业飞速发展,我国财政改革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及外部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随着事业单位新业务及新情况的出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难度也大大增加。会计制度的变化使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入了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时代,使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资源以及资产得到合理化配置,其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更促进了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国玉,李伟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变化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2013,14(9):93-95.

[2]粱丽香.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及启示[J].国际商务财会,2012,6(7):45-48

[3]吴延亮.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变化――对新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解析[J].商业会计,2012,32(14):198-201.

[4]何海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J].财经界,2013,11(29):178-190.

变更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加强 工程变更与签证 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对项目的评审与监管是一个系统性课题,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以控制工程造价做些探讨。

一、当前项目工程变更与签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的实践情况看,因工程变更与签证而调整工程造价的项目,占全部评审项目工程竣工结算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建筑体量较大的工程以及道路桥梁工程所占比重大。主要问题如下:

(一)忽视决策阶段的项目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是指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额进行的估计,它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之中。据调查,投资决策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在投资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占70%-90%。而投资概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规模、工程设计方案、投资经济效果,并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当前的造价管理过于重视工程实施工阶段的管理,而忽视前期投资决策的管理。建设单位往往从设计阶段便将估算抛开,最终造成投资估算的误差较大。因此项目往往会出现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投资超计划的“三超工程”现象。

(二)工程设计不完善

首先,技术性与经济性结合不够。基于设计费的收取方法和其所要承担责任的不均等,设计人员普遍缺乏经济的理念,一般只重视技术,而忽略其设计的经济性。其次,设计出现的误差、不合理而导致大量的设计变更。为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大量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办手续、致使设计不完善、甚至于漏项及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导致不断出现众多的设计变更来解决相关矛盾。再次,设计超标现象严重。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限额设计,致使其造价一超再超,设计的过度超标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最后,材料不断推陈出新或由于资源市场的原因导致某种材料短缺而发生材料代换,加上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全面而影响了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熟悉以及掌握程度,最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造成设计变更。

(三)工程签证管理混乱

首先,现场签证权限不明。现场管理谁有签字权限,签证的金额权限多大,在现场管理中不明确,易造成同一工程,建设单位多人签证,在结算中有的签证费用占整个工程费用比例过高等现象。其次,签证不及时。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签证大多数都存在事后补签、结算前办签证等现象,其准确性受时间拖延而受到影响。再次,签证内容不规范。现场签证的确认手续不规范,导致工程签证内容不准确、不真实。签证用词含糊不清,表述模棱两可,文字描述不准确,造成结算时因计算依据不足而无法计算造价。最后存在高估冒算。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签证单上巧立名目,更改或添加数据、事项、弄虚作假,有的甚至产生寻租行为,贿赂现场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

(四)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的工程变更和签证管理尚处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状态,管理流程缺少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和辅助,管理流程不畅通,大量的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该项目各级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手中,使得建设项目的目标控制出现管理黑洞。目前,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主要采用手工纸质措施处理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信息,致使信息传递时间长,效率低下,并且变更信息容易丢失,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不便。

二、加强项目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由于在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控制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发生与增多。

(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监督

工程变更、签证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加强工程变更、签证管理,也是相关工程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权、利,才能提高其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责任心和业务水平。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参与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相关主体的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有责、权、利明确,才能在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中规范相关管理人员的行为,认真履行职责。同时,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完善相关的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以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源头控制,切实减少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发生

“预防重于治疗”。控制好项目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关键,是通过完善的制度和严谨规范的监督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减少由于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变更频繁而导致不断的“三超”隐患。

首先,在项目设计阶段控制设计变更。工程设计变更是引起经济签证最大的源头,尽量避免和减少因为设计原因而引起的工程变更。设计人员必须深入项目实地进行充分、系统的踏勘,在与建设单位保持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设计方案,提高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尽可能地做到图纸完整、不漏项、不差错。推行项目设计责任制和限额设计,强化设计的风险与利益分担机制,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与均衡,从源头减少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发生。

其次,在招投标阶段加强控制。在招投标时,对设计招标的管理要进行招标的全面设计,通过招标设计,完整控制整体施工计划的准确实施,保证方案的优化,避免出现变更需要。对参加投标的各承包商,以书面形式提出和说明自已在做经济标和技术标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争把图纸和工程预算中的问题消灭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编制的合理性、清单编制的系统性进行全面的审查,以尽可能地减少因招标文件编制对本项目中的要求未明确或清单漏项等而引起的工程变更。同时,对工程变更签证流程进行明确的规范,以防止后续环节再次出现设计变更。

最后,对项目的设计变更,应从变更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执行的便利性等方面综合考量,通过专家认证,经过比对、比选确定。可以根据投资变更额度实行分级审查,确定性价比最好的变更方案。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补项目内容,对涉及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院、业主代表、监理单位总工程师共同签署认可方为有效。

(三)建立健全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内部控制制度

作为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分权制约、责任到人的原则,根据相关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工程变更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工程施工环节的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控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规范化、标准化、公正严格的工程变更制度。明确工程变更的审批流程、审批权限和监督问责等内容,完善工程变更的手续。在实施中根据所发生的变更等级,按照分权制约、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相关责任。

其次,建立严格的现场签证审核制度,明确现场签证的审批程序,规范签证权力与签证内容,签证内容必须做到详细属实,数据确凿。严格三方签证制度,所有的现场签证必须经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业主代表三方共同签字方为有效。明确签证时限,要求处理及时,没有遗漏、严禁出现随意变更、随意签证的行为,做到“随做随签、一事一签、一项一签、工完签完”并建立现场签证归档制度。

再次,建立奖惩管理制度,对节省资金、缩短工期的工程变更提出者要大力表彰并按合同中约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中不负责任,设计审查不力、签证事实不符,造成项目成本增加、延误工期的管理人员,将严厉追究其责任并处以一定的罚金。

最后,在施工阶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与控制。可派专人跟踪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在项目施工期间,派专人跟踪施工现场,及时了解工程施工和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变更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变更管理

1国内建筑工程变更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建筑工程变更管理基本上处于传统的手工作业状态,管理流程缺乏计算机和网络支持。业主、承包商、设计方和监理方内部及相互之间有关工程变更的文档处理仍采用纸介质进行,运行效率低,传递时间长,容易发生工程变更信息的丢失,造成工程管理的混乱。

(2)不重视工程变更的预先控制

国内大多数工程人员谈及变更,就认为牵涉到签证的认定,变更谈判;而事实上,这仅仅是对变更的事后处理,是一种补救措施,这并不是变更管理的全部。工程变更管理应该注重事前的控制,即提高决策和勘察设计的质量、对合同条件的完善等。一旦变更发生,则按照合同预先约定来处理。这样就避免了合同双方的谈判,导致关系的恶化和时间成本的支出。因此,工程变更管理应注重预先控制,结合事中的合理公平地处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结果。

(3)缺乏对建筑工程变更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变更涉及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般把工程变更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放在工程实施阶段,而缺乏对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以及项目建成后的工程变更管理和评价。一般而言,项目实施阶段发生的绝大多数工程变更均源于项目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前期的决策质量和勘察设计质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工程变更发生的频率和额度,最大限度地减缓工程变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项目建成后的工程变更后评价,有利于分析工程变更的产生机理,总结成熟的工程变更管理和控制经验,为后续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服务。

(4)项目实施阶段变更管理程序和职责未能有效落实

面对内容繁多的各类工程变更,大多数业主和监理方的项目管理机构无法高效、科学、准确和有序地应对。对于工程变更的受理、评估和确认、变更工程量的计量和变更价款的商定大都缺乏规范明确的组织职责、岗位职责和处理程序。项目管理机构对于工程变更处理的随意性较大。

(5)对工程变更缺乏有效的评审环节

大多数项目的工程变更均缺乏对其技术、经济、工期、安全、质量和工艺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评审,没能对工程变更方案进行有效的价值分析和多方案比选,使得一些没有意义的工程变更得以发生,或者是工程变更方案并非最优方案,造成不必要的费用和工期损失。由于对工程变更缺乏有效的评审环节,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变更。

(6)未能建立起严格的工程变更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机制

大多数建设项目对工程变更管理的绩效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考评。由于没有制定完善的建设项目工程变更控制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机制,项目管理人员既没有管理工程变更的压力,也没有控制工程变更的动力,造成工程变更管理的失控,容易给职业道德较差的项目管理人员和信誉度较低的承包商以可乘之机。

(7)理论研究“重索赔轻变更”,而实际工程“重变更轻索赔”由于国内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一些学者大量引进国外工程索赔的理念,形成理论研究“重索赔轻变更”,而实际工程却因种种原因“重变更轻索赔”。

2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工程变更条款存在的问题

(1)工程变更的含义理解较狭义,变更分类不明晰

在国内大多数人认为变更就是设计变更,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工程变更中有一大部分是设计变更,但还包括合同变更和施工方面的变更。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对工程变更类型的划分过于简单,只列出了工程设计变更和其他变更两项。其他变更仅仅涉及合同履行中发包人要求变更工程质量标准及发生其他实质性变更两项内容。工程变更概念理解不准确、分类不明晰,不利于准确界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在各类不同工程变更活动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是孽生索赔和合同争端的源头。

(2)工程变更确认缺乏法律性的制约程序

很多建设工程合同没有涉及工程变更的程序和工程变更令。对工程变更的确认主要是通过“技术核定单”,主要描述变更的内容。无法从法律角度控制和管理变更,使得合同双方产生纠纷,增加时间成本等。

(3)缺乏对监理工程师及承发包双方有关工程变更权利和义务的界定

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规定了工程师和承发包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其中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共计5项;发包入的权利和义务共计9项;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共计9项。在所有上述权利义务条款中,均缺乏有关工程变更权利义务的明确界定,不利于监理工程师及承发包双方正确履行合同,使得合同参与各方对工程变更的控制缺乏有效的合同条款支撑。

(4)单价合同中,很少有工程量变更在一定范围可以调整价格的条款

作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合同条件,如ICE、JCT、FIDIC合同条件,都允许工程量变更在一定范围可以调整价格,变更工作严重影响到其它项目时,可以调整受到影响项目的价格。而在国内不论是施工合同还是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都没有明示或暗示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变化在一定范围可以调整价格,对措施费用或其他项目的价格进行变更调价。

(5)缺乏对工程变更的价值分析和激励措施

工程变更对建设工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之外,还包括对工程实施进度,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及维护成本,环境质量及文明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工程变更的合同评价涉及对工程变更的价值分析。而我国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缺乏对工程变更的价值分析条款,相应的激励措施也只包括了对承包人合理化建议所获经济收益的分成奖励。

(6)工程变更计价存在问题

根据对变更计价的调查研究,国内变更计价存在一些问题,如变更计价套“定额”;变更计价不准确、详细:无变更价格分解表,计算价格缺乏合理性和说服性;对工程变更认识不清,存在双重计取管理费和利润;缺乏变更计价的证明资料和参考的依据等。

(7)变更费用的支付不及时

工程变更发生后,变更费用不进入月进度款中支付。大多在工程竣工后进行结算时才结算变更费用。其结果是:或由于变更费用使工程造价失控:或业主凭借支付上的优势地位迫使承包商接受不公平的价格。同时,在变更计价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过于依赖双方的协商,人为因素对于整个工程造价影响过大。

参考文献

【1】杨鹂鸣,罗汀,工程变更与索赔问题的探讨,基建优化,2005

变更管理制度篇6

项目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由于它的成效显著,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建筑、金融、财务等领域。特别是在建筑行业,近年来,项目管理技术和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累累硕果,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以及许多大型建筑企业因为引进了项目管理技术而使各种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各工程项目取得效益最大化,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众所周知,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受4个因素的影响:工作范围、成本、进度、质量。其中,工程成本管理也即广义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目标实施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日益受到许多管理者的重视。但项目管理的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单独注重哪一方面都无法成功地完成项目。成本管理亦是如此,只有把其他相关的项目管理技术应用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当中,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成功地完成项目。

1、项目范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1.1 项目范围管理的概念项目是为完成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因此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产品范围,即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范围,即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在确定范围时首先要确定最终产生的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可清晰界定的特性。要注意的是特性必须要清晰,以认可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文字、图表或某种标准,能被项目干系人(stakerholder)理解,绝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明确需要做什么工作,才能产生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而成本管理的前提就是项目范围的确定与科学的管理。一旦项目范围确定了,根据相关?的成本计算规则,成本也就初步确定了。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以后的成本基准线。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开始的项目招标书、投标书、工程图纸等都是确定工程范围的依据。

1.2 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项目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计划编制(planning)、范围定义(definition)、范围核实(verifica tion)、范围变更控制(changecontrol),其中相对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是范围定义和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定义的输出关键是工作分解结构(WBS),即根据项目目标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它是项目团队在项目期间要完成和生产出的最终细目的等级树。工作分解结构(WBS)是下列工作的基础:确认整合协调;确认时间和进度;确认风险和决策影响;确认本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成本构成和总成本;明确工作包矩阵;确认工作方法和编制会计说明;确定项目的质量构成和制订质量基准;制订沟通计划的依据;制定采购计划的依据等。以上各部分都与项目的成本即工程总造价密不可分,因此,WBS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根据WBS结构图,制定出每个工作包的资源需求,如劳动力、原材料、机械使用、分包商以及相应的差旅交通费,根据资源需求和相应的资源单价就可以编制出成本估算(costestimating)和成本管理计划。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根据WBS采用类比估算(analogousestimating)、参数模型(parametricmodel ing)、自下而上(bottom-topestimating)的成本估算方法。与此同时编制出的成本管理计划则说明如何管理成本偏差,它从资金的角度反映了项目的范围,并运用范围的管理方法来间接地管理成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同时构成项目计划的一部分。转贴于

根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出成本估算(costestima ting)后,还应再次根据WBS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出成本预算(costbudgeting),即将项目总成本中的各个要素分配到工作分解结构中适当的工作包中,并为每个工作包建立总预算成本(totalbudgetedcost,TBC)。建立TBC的方法也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方法。由此生成的成本预算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输出-成本基准计划(costbaseline)。成本基准计划是按照时间分段的预算,用来测量和监控成本绩效,它的表示形式就是我们熟悉的S型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为时间。成本基准计划是挣值分析的基础,也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进度、范围控制的基础。通常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大多数管理者只注重进度、范围、成本的分别管理,而忽视了项目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综合管理,没有注意到在进行成本管理同时也反映了范围、进度的偏差。

范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变更控制就是对造成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确定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以及变更发生时,对变更进行管理。此时范围的变更管理不单纯地涉及范围变更,它会引起一系列项目内容的变更,包括进度、质量、成本等项目目标。一个项目的范围计划可能制订得非常好,但是想不出现任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变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缺乏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范围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用户要求增加产品功能、环保问题导致设计方案修改而增加施工内容。在范围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监督绩效报告、当前进展情况等来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范围变更,在发生变更时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变更。规范和掌握了范围变更管理,则是抓住了影响项目目标的源泉,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范围变更的程序,及时掌握由此引起的成本变更,从而全面控制工程造价,而不是将工程造价孤立地、片面地进行控制管理。

变更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安装变更;控制与管理;改善措施

一、对机电安装工程变更的认识

所谓的机电安装工程的变更,就是在实际的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的合同条款,进行机电材料、安装顺序、安装工艺以及安装大小的变化。机电安装作为一个系统的变化着的过程,它的变更伴随着整个机电安装的过程,并且变更牵扯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设计、施工图的改变以及安装工程的决策。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就需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人员要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变更进行相关的控制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电安装的质量与进度。同时,对相应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相关的设计与施工人员要有严谨的施工态度,尽量避免机电安装工程变更的发生。

二、机电安装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在机电安装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经常会导致变更问题的发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将会对机电安装工程产生严重的影响,以下内容结合自身经验,谈谈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导致工程变更的原因:

第一,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单位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变更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与控制制度。一方面,对机电安装工程中变更的控制没有做好。由于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人员大多不具备一定的安装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在进行相关的安装工作中没有一定的责任心,这就导致了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工程的变更。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一旦出现变更问题,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这就会导致相关设计与施工人员态度散漫,进而导致机电安装工程变更问题的发生。

第二,机电安装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存在着问题。一方面,由于安装工程的设计部门在拿到设计任务后,经常会面临着设计任务复杂多样,并且设计时间紧张等问题,这就不免会导致设计工作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与合理性,进而导致施工过程中安装工程不能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相应的安装工作,这就导致了变更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设计问题还表现在设计人员对现场的勘查工作不到位,没有对要施工的地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这也会导致设计上出现问题。

第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由于机电安装工程的安装周期较长,因此在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导致机电安装工程变更问题的发生。比如在机电安装过程中出现持续阴雨、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就会导致机电安装工程出现变更。

第四,机电安装过程之中,由于施工企业的管理不到位,也会导致机电安装工程变更问题的发生。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安装顺序、安装技术以及整体的安装计划进行细致的管理,因此,难免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变更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施工单位对安装过程管理不善,就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也是机电安装工程出现变更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以上原因的影响,经常会导致机电安装工程中变更问题的出现。一旦机电安装工程出现变更问题,就会对整个的机电安装工程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方面,变更问题会导致安装工程的施工周期变长。由于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各个施工步骤联系较密切的工程,因此,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的变更,就会对整个施工周期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变更问题会增加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甚至会影响工程的质量。由于变更问题的出现,不免会使施工的顺序以及施工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变换,这一过程中不免增加工程的造价。另外,由于变更问题,原计划的设计就不能按照以前的进行,难免会在质量上对机电工程带来影响。

三、机电安装工程变更的控制与管理

第一,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单位要制定完善的工程变更的控制制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对整个机电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问题进行及时的预测与控制,并在最初的施工方案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变更问题。此外,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完善相应的安装工程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提高施工人员与设计部门的应变能力。以上文章提到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导致施工过程出现工程的变更,要想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周期,就要提高相应人员的应变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设计部门的应变能力。在工程设计时,就应该重视变更工作的考虑,进行相关变更方案的设计,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变更问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对于工程的影响,还要考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安装工程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注意相关经验的总结,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

第三,提高机电安装工程变更问题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的机电安装工程中,出现变更问题是经常性的,一旦出现变更问题,就要保证变更的管理。首先要加大对隐蔽工程的检查力度,其次要组织机电安装工程中的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前的图纸讨论。最后,施工部门要根据实际的变更方案,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与施工周期的控制。

第四,变更工作一旦确定,要及时的对相关要求进行下发。并且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提高检查的力度,保证施工质量。另外,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保证变更问题顺利解决。这就要求各单位之间秉承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变更工作进行全面的考虑。对于造价以及索赔上的问题,各个部门要认真处理。在沟通方面,各个部门之间要本着公平有效的原则,避免纠纷的出现。如果这一过程中出现造价问题双方难以达成约定,要寻求当地造价管理单位的帮助。这样可以使问题得到较公平的解决,有利于双方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机电安装工程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导致机电安装工程中变更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相关的施工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安装工程变更的控制与管理,在保证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彭双. 浅议机电安装工程变更的控制与管理[J]. 建筑经济,2010,10:39-43.

[2]潘建泰. 机电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J]. 中华民居,2011,08:169-170.

[3]曹云柏. 浅议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 民营科技,2012,01:197.

变更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大修工程;进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361-01

1 高等级公路大修工程影响进度的具体原因

1.1 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和进度计划阶段的工作失误或工作不充分

(1)施工合同段划分不合理、施工驻地位置安排不当造成主要材料运距不合理、施工不经济,从而导致施工工期过长、费用加大。

(2)大修工程中,业主、投资者、上级主管常常在一开始就提出很紧迫的工期要求,使承包商或其他设计人、供应商的工期太紧。而且许多业主为了压缩工期,常常压缩承包商的做标期、前期准备的时间。

(3)策划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工程范围管理不当,如范围定义不明确、遗漏了某些单项工程等,进度计划编制阶段工作分解(WBS)漏项,遗漏部分必需功能或工作。

(4)设计遗漏、错误或各专业工种冲突导致进度计划变更。

(5)进度计划值和资源或设备能力不足不足,相关的实际工作量增加。计划时没考虑到资源限制或设备缺陷,没有考虑如何完成工作。

(6)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未能考虑计划,或没有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计划。

1.2 前期工作时间跨度大,造成设计不确定性增多

策划决策及设计阶段时间跨度大造成设计所依据的路况调查与钻探资料与施工现场情况出入大,导致设计可操作性差,会严重影响大修工程进度与工期,通过路况调查与必要的钻探后,应及早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把大修施工前期各项工作进行合理搭接或平行作业,缩短大修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和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时间跨度,及早开始大修工程施工,以提高设计成果的可施工性,防止行车与水损坏对路面造成进一步的结构破坏。

1.3 设计质量问题

设计管理不善,设计成果粗糙,“错漏碰缺”现象很多,因缺少部分分部分项工程设计图纸,导致有些分项施工无法准确安排,无法及时开展。

1.4 工程变更多影响进度

因大修工程设计具有不确定性较多的特点,大修工程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工程变更,施工阶段业主和监理项目管理效率体现在进度控制方面主要是控制工程变更的发生,必要时简化程序快速高效处理工程变更,在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并通过合同措施和组织协调手段督促其高效负责任地开展设计变更工作。

1.5 业主供应材料不及时

由于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业主往往控制部分原材料供应,而这部分“甲供材料”供应不及时往往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引发承包商大量索赔,其结果是工期延长过程费用上升。

1.6 项目没有合理的进度计划系统,管理过程随意性大

业主与监理对大修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规划、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甚至工期目标在工程开工前不明确或不合理,导致业主或监理施工过程管理主观随意因素多,经常变更进度计划,会导致工程进度管理实际上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工期,造成工程造价大幅上升。

1.7 项目管理方式和项目组织机制原因

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的选择对大修工程工期进度有根本影响,大修工程工期一般要求较紧,由于设计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工程变更较多,可采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MC方式)管理大修工程项目,委托一个能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或事务所在设计阶段就参与项目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在设计后期就安排业主选定的各专业承包商按一定次序依次进场施工,在整个大修工程施工期间CM项目管理者负责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控制,完全代表业主利益进行项目管理。CM方式项目管理提前介入设计阶段,加强了设计方与施工方的沟通交流,改善了设计的可建造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施工单位提前进场施工会缩短总工期,减少大修施工对交通和营运收入的影响,部分专业工程在较少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提前进场,减少了施工高峰期各承包商的相互干扰, 也就保证了总进度计划的可行性; MC项目管理者或决策设计施工各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咨询(监理)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决定着项目总进度规划的科学合理与否,决定着进度控制措施完善与否及能否落实,决定着各承包商间的协调是否快速有效。目前缺乏较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和技术实力较强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或事务所,具体工程项目管理中没有做到责权利有机结合,根据个人能力和咨询管理单位实力明确职责,委托或授予相应的权利并应有相应制约,报酬合理要体现优质优酬,个人报酬上要体现能力与工作实绩。施工单位项目部也要以这些原则进行管理,确保进度计划如期实现。

2 主要对策

(1)项目前期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是风险管理的前提,科学地确定施工合同段长度、合理的开工时间和工期,明确项目范围和目标的基础。

(2)工程实践中常因天气影响而使进度计划落空,借鉴非肯定性网络计划(PERT)的方法,按95%的保证率来考虑实际有效施工工作日,即要有95%的概率保证有效施工日达到或超过来计划施工日,以应对不利天气的影响,提高网络计划的实用性,推荐采用约翰逊――贝尔曼法则安排施工、组织流水作业;还可采用非平衡进度计划安排施工,既能有利于达到进度目标,又有利于节约工程费用、提高工程质量。

(3)过多工程变更或合同变更的风险控制主要在决策和设计阶段,充分的前期工作和对设计全过程跟踪管理是提高设计可建造性、减少工程或设计变更的关键所在,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融合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合同变更)风险应对措施有:尽可能控制变更发生,提高变更处理效率以减轻其不利影响。

(4)业主供应材料不及时的风险对策:从保证经济性和材料质量出发,确有必要才由业主采购部分重要材料,建立多渠道的原材料供应系统、与信誉好的物流公司签订充分细密的供货协议、相关试验的提前进行、适当加大材料储备量。

(5)项目管理者或监理人员以及设计单位的道德腐败风险应对措施:合理授权、责权利一致、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业主与监理(项目管理)单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完善的合同与严格执行合同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减少设计的“错漏碰缺”是减少各项目干系人腐败风险的关键,设计不确定性愈多,相关人员腐败风险愈大,若不能有效控制设计的科学准确性,只能加强现场监控,并通过建立制度保证在监理或项目管理单位内部人员的相互制衡,杜绝某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各专业工程师相互制约,监理单位或项目管理单位与业主之间应保持某种制衡,这有利于控制双方的道德腐败机会,加强监理或项目管理单位内部及其与业主间相互制约监督。

参考文献

变更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16

[中图分类号] F830.33;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30- 04

1 概 述

IT变更管理信息化是针对IT项目生存周期中的变更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以下简称“商业银行变更管理”、“变更管理”)信息化是针对商业银行要求系统稳定性高、风险可控性高、数据安全性高以及业务影响小(“三高一小”)的特点,将程序和数据变更的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过程。通过变更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减少因硬软件问题造成业务中断,降低操作风险[1],实现变更管理自动化,全程可控可回退。

目前主要针对管理信息化和变更管理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变更管理信息化,尤其是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商业银行变更管理对业务系统稳定性要求高,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复杂,随着业务发展各项规章制度调整频繁,信息系统多样,数据管理和共享要求多,信息化需求较多,我们需有针对性地研究其信息化方法,以变更操作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研究其所需方法、规划、架构和技术。

商业银行变更管理信息化应覆盖现有变更流程及要素,基于业务连续性及系统稳定性要求,达到变更全流程可回退、可控、可验证,对变更后系统运行情况可跟踪、可验证、可评价,对系统变更的原因、方法、效果、问题可记录、可搜索、可挖掘,建立专家知识库系统,及时响应变更流程及变更要素变化,建立快速响应与持续开发运维机制。本文结合商业银行IT变更特点,对商业银行变更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了研究,对层次设计、开发模式、团队架构、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实践。

2 变更管理

2.1 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变更管理的组织结构涉及科技管理部门、应用开发部门、应用保障部门、运维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见图1),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变更评审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变更评审工作开展,制定与变更评审报告;应用开发部门负责项目研发、程序数据修改与测试、变更申请、变更资源准备与变更文档填写;应用保障部门负责安全措施等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变更进行审批以及特护管理;运维部门负责制订变更实施计划,变更实施,对变更实施结果进行;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业务验证。

2.2 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系统变更过程要进行安全审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2],变更管理流程以变更评审为核心,包括变更申请、变更受理、变更评审、变更实施、变更验证、变更回顾6个环节(见图2),应用开发部门、应用保障部门和运维部门对应用系统程序、数据和资源发出变更申请,并准备程序、数据、硬件设施等变更资源以及测试报告、风险分析报告、投产变更实施方案、应急方案等变更文档;应用保障部门承担变更评审受理工作并分配变更评审任务,变更评审人员对变更进行评审准备;变更评审由评审团队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进行,会议对变更合规性、风险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评审团队一般由来自应用开发部门、应用保障部门、运维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变更实施一般由商业银行运维部门(如数据中心)承担,通过变更评审批准的变更方能授权进行实施,实施部门根据评审意见与实施方案制订完备的实施计划并对变更进行实施;变更实施完成之后,由业务部门和运维部门按照验证计划实施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反馈,对不符合验证计划要求的变更进行回退;科技管理部门对变更评审与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定期以报告的形式在相关部门进行,使管理层和变更人员及时了解当前变更评审、实施和运行情况。

3.2 开发模式

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多样性、分行特色、历史存续问题等造成系统类型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系统的变更方法多样,为适应业务发展,稳定性要求也在不断演变。商业银行变更类型包括程序变更、数据变更、硬件变更、架构变更、业务流程变更等方面,造成需求范围边界界定困难。鉴于此,需要对变更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充分设计,采用原型化方法进行系统建模,系统建设者与变更制度制定者、变更执行者不断调整原型各要素使其更贴近真实场景,各方试用后进入下一步开发。

针对建设周期大于变更制度变化周期的特点,应在开发模式中应用敏捷开发的模式。规划建设周期数、各建设周期下的建设任务及各任务的优先级,划分敏捷开发模式的迭代维度及频度。变更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初期利用关键成功要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通过变更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分析,识别变更信息化的关键要素,确定系统开发任务的优先顺序。再利用目标集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识别变更管理的战略集。首先描绘变更组织中的各类实体结构(如变更申请人、柜员、一般员工、变更评审专家、变更评审责任人、变更实施人、变更验证经理、变更决策人),其次识别每类变更角色的目标,最后对于每类变更角色识别其使命及战略。最终利用业务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校核两个目标,提出建议书与开发计划。主要环节为调研变更需求、识别变更流程、变更流程重组、定义变更数据类、定义变更信息系统逻辑结构、确定变更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变更各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划分敏捷开发模式的迭代维度及频度。

3.3 团队架构

团队架构要确定参与系统建设人与角色,在商业银行变更管理信息化的组织结构中,强调以变更责任人为核心,变更制度制定者、变更管理流程执行者、信息化系统建设者全程介入开发及持续运维各阶段的组织结构模式(见图4)。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项目一般规模较大,按照项目规模及迭代维度,建立多团队敏捷开发组织框架,每个团队安排领域产品负责人(APO)[4] ,此外商业银行各系统运行环境复杂多样,其变更自动化,有较强的技术难度,往往构成系统开发的关键路径,所以需组成公共控件组先行研究相应的技术解决手段。

3.4 技术实现

在技术实现时,首先研究低耦合、高内聚功能模块集,需划分变更管理信息化模块及功能最小集合,以完成信息系统逻辑结构定义。因变更管理很重要一环是对变更流程管理,故需工作流程管理模块;变更管理涉及复杂人员组织体系,故需人员机构模块;变更管理是针对系统应用或数据作出变更,故需应用系统模块;变更管理需对变更实施后业务影响验证及评价,故需业务数据监控模块;变更管理需对相关变更场景进行比对检索过程,故需知识专家库模块;变更管理需对应用进行自动部署回退等,故需变更自动化工具模块。

其次针对各模块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所需公共控件,由公共控件组研究相应的技术解决手段。变更管理涉及复杂的文档管理过程,需要建立文档解析引擎及文件传输控制引擎;变更操作及验证涉及向服务器发送及解析信令的过程,需要建立远程主机通信自动解析调用引擎;数据变更的自动化,需要建立数据库规则语义检查与调度管理引擎,以完成数据变更的安全检查、自动备份、执行、回退;程序变更流程自动化,需要建立应用服务器自动引擎,以完成程序变更的自动备份、、回退;这些技术模块与引擎共同构成变更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应用,为变更管理各组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4 实 践

A银行是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随着各项业务量迅猛增长,变更管理工作日益繁杂。为进一步提高变更保障能力和变更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规范变更管理工作流程,从变更管理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变更管理未来发展需要,特开发变更管理系统(简称S系统),整合变更管理各个环节。该系统累计投入人力超过187人月,建设工期近一年,采用原型法加敏捷开发模式,以变更评审人为核心,实现变更操作自动化、变更管理流程信息化、变更验证自动化、专家知识库等功能模块。

通过对变更信息化平台应用实践,A银行弥补了变更申请、变更评审、变更实施在严肃性、合规性和流程性上的不足,有效防控了投产变更风险,提高了变更执行成功率,为A银行在科技风险管理与防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以2012年为例,日均用户1 200余人次,执行变更2 157个,变更执行成功率持续提高,变更异常率同比降低50%,目前A银行在总行层面的变更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后期将在一级分行逐步进行推广执行。

5 总 结

本文就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方法,并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初步实践。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其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其通用性、规模性还有待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Z].2012.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管理办法[Z].2009.

变更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变更管理

1 引言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环境、施工方案或者图纸更改等多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工程量的变化和工程进度的变化,工程变更不可避免。

水利工程,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工期长、工作面广以及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常常出现一些与原合同条件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工程变更更是纷繁复杂。如何规范处理这些工程变更,既提高工程变更实施效率,又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还不至于造成工程造价浪费,是一个工程变更一旦发生,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以及各方关系的协调都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

2 工程变更的分类

根据涉及投资的大小及有关规定,工程变更又可划分为重大工程变更和一般工程变更。

重大工程变更是建设方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工程具体情况规定单项变更超过一定数额投资以上的,或者根据有关规定应该为重大工程变更的变更。

一般工程变更是指除重大工程变更以外的其他工程变更。

3 工程变更的原因划分

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很多,具体到南水北调工程首先是由于勘察设计工作粗糙,对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勘测深度不够,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中没有考虑或估算不准的工程量,不得不改变施工项目或增减工程量。

其次是发生不可预见的情况,如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等。建设单位要求对某些工作加速施工或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某些工作工期延误,需加速施工也是造成工程变更的原因。

另外,监理工程师指令改变某些工作施工技术方案;由于承包商原因造成施工技术方案的改变。由于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工艺改进产生变更,投标时采用的施工工艺、技术、材料等可采用新型节约对应工艺代替等都是造成工程变更的原因。

由于工程变更内容、结果、范围、原因不同,存在控制要求也不同,同时工程变更是进度滞后、投资超标、质量低劣的根源之一。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应将“最小变更控制”作为工程管理日常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控制,同时以此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工程变更管理制度,工程变更管理措施,工程变更管理流程等,其最终目的,都是期望将工程变更对建设工程进度、质量、投资的影响减到最低。

4 工程变更的相关方

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主体都有可能提出工程变更,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但实际工程施工阶段的绝大部分工程变更都是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并且都要涉及增加投资、延长工期。通常人们将工程变更描述为“设计变更”,但不是说只有设计方能提出工程变更,之所以称谓“设计变更”,是因为无论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的要求,在技术上、实际中都需要设计单位进行确认,也只有设计进行了确认,各方特别是施工方才能合理的提出增加费用,延长工期。

5 工程变更的程序

工程变更控制的管理,应该遵循“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原则,对工程变更的范围、工程变更的内容、工程变更的相关责任方进行必要的界定。

为了能够使工程变更的控制不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可对工程变更设定处理权限例。如现场建设部经理可对每次工程变更指示申请估算费用在50000元以内(含50000元)直接审批等。建设单位可参照组织机构,根据工程变更划分来设置审批权限。

对工程建设相关各方提出工程变更,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变更的内容、必要性、费用变化、工期影响、工程风险进行全面的论证;报建设单位进行审批,进行费用、工期、风险的最终核算,下发变更指示,按变更指示施工。

在处理工程变更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工程变更提出方的目的,往往提出工程变更的主体不同,其对工程变更所要达到目标是不同的,如设计单位是以相关规范及条文为变更底线进行基础性把关,但现在设计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往往在满足各种规范条例的前提下,做出非常保守的变更,相应地也增大了费用。而施工单位在提出工程变更申请时,往往是会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修改合同价格,增加工程费用。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代表及监理程师,应充分考虑到工程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价值性。

6 工程变更与造价管理

工程变更实施后,承包单位按施工合同文件规定的程序提出变更工程造价报告;造价工程师按照标书合同中有关规定审批;变更价款确定后作为结算依据。在审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分清责任,分别计算费用。由于施工不当或施工错误造成的,与正常程序相同,但监理工程师应注明原因,此变更费用不予处理,由施工单位自负,若对质量、工期、投资效益造成影响的还应进行反索赔;由设计部门错误或缺陷造成的变更费用,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由监理单位协助业主与设计单位协商是否索赔。

二是工程变更应视为原施工图纸的一部分内容;所发生的费用计算应保持一致,并根据合同手段按当地有关政策进行费用调整。

三是变更削减的内容也应按程序办理费用削减,若施工单位拖延,监理单位可督促其执行或采取措施直接发出削减费用估算单。

四是合理化建议的办理、奖励、提成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五是工程变更造成的工期延误或延期,则由监理工程师按有关规定办理。

六是承包人自身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更,承包人无权要求追加合同价款。

最后,凡是没有经过总监理工程师认证并签发的工程变更一律无效;若经过总监理工程师口头同意,事后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办工程变更手续。不合时机和无序的变更将极大的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7 结语

施工阶段进行工程变更,构成的原因复杂,规律性较差,有些工程变更费用要高于原合同金额很多,建设方与承包人因工程变更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工程成本的控制难度增大。确实有效的进行工程变更管理并保证施工质量及进度是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工程变更管理程序也成为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在工程现场都应有自己的工程变更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专人专职,完善各自的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现场监管提高责任心和业务水平,严把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关,完善工程合同中对工程变更的定义、定价标准,提高对工程变更的管理,最终实现工程顺利推进与投资控制相结合,真正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晓黎;建设工程变更造价管理实践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01期

[2] 张国军;浅议做好工程变更管理工作的方法[J];科技风;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