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行业市场需求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4:29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市场;营销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电力体制随着发展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在多方面的面临竞争下,比如电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电企业间的竞争、替代能源的能源企业与发电企业竞争等。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觉醒服务意识,开始客户对服务经理逐步实行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逐步应用。但随着经济逐步的发展,社会应进一步提高电力服务的需求,在产生了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的新问题下,新的困惑出现了。电力企业能够获得发展和生存要看如何开发和占领市场,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市场最新信息以及未来发展,在电力企业下营销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分析

1.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加快市场化进程,初步形成全国范围的市场化格局,经济发展从主要受投资能力制约转为受需求增长制约。据测算,我国已达到 60%市场化程度。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时是国内市场环境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我国正在实施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将用户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升。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下电力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程序,有力于电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劣势

同时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时,也呈现出电力需求市场的各个变化,从而将电力企业的营销创新发展更快:电力需求市场逐步转变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发展,决定电力市场的需求增长因素。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增强电力需求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电力需求增长地区间的不平衡。电力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第二产业仍是电力市场的主体,保持继续快速稳定增长,但其用电比重逐步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相应提高。开始显现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电力需求市场下电力价格的影响日益突出。用户提出了对用电服务质量和电能质量更高的要求。

3.机遇

我国加入WTO,有利于积极有效利用电力公司的各种有效资源,将先进管理引进公司,更好的了解国外市场,市场范围和扩张业务领域,公司实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界对电力改革更高的标准和期望予以提出,要求打破垄断,建立统一、引入竞争,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以市场和竞争机制取代计划手段,要在更大范围内源资才能合理配置,提高电力经营、生产、建设各环节的效益和效率,已基本成熟企业竞价上网条件。

4.挑战

当前我国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上,对提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是较大挑战,尤其是在居民生活领域煤气、天然气与电力等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是现行的电价制度,尚没有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不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的措施

1.观念创新

经营新形势时电力企业应进行快速了解,要对两个转变尽快实现:在市场观念的转变下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计划用电为主转变到以电力营销走向主要的轨道;以效益走向为中心的轨道。一切要围绕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的需求要进行

服务和服从,对市场营销的领导予以加强。不断加强并牢固树立“为客户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积极将旧的工作作风 “坐等上门”“人求于我”、等进行改变,以适应群众要求及社会需求。   

2.技术创新

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管理在电力市场营销下进行全过程实施,促进营销流程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在县、市供电企业现有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中,将营销环节电子化业务流程管理进行加速。其次是对网络电子付费方式的推进,方便用电和交费的客户。还要大力推广长寿命、多功能、高精度并具有有效防止智能窃电功能的电表,以遏制窃电歪想法势头。通过计划监控在地方电厂的实施下,有力于大网大机组的运作,将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进行提高。

3.服务创新

客户的排忧解难在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下很好体现出来,要做到一切真正为客户着想,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安全、快捷、方便、清洁、可靠。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客户用电了解的情况,做一切用电安全知识的工作。同时要将电力传统的业务进行改革,将业务范围扩大,给传统业务焕然一新。

4.组织创新

我国电力企业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内部的管理调整,使之与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相适应。比如抄表公司要在城区成立,要将公变台区管理逐步推广,营抄秩序的规范,将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出台各项管理制度,整章建制加快,将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对外树立。也要成立停送电协调办公室,把客户供电企业线路、变电站检修以及客户业扩工程施工结合起来部署,统筹兼顾,客户的节假日和生产淡季要特别要考虑。

5.市场创新

在新世纪下,电价政策要在电力企业下积极运用,将市场份额进行争取。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的电价优惠,工业用电市场将很好稳定;将分时电价差拉大。将分时用电市场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启动。对居民生活用电的电价实行两时段,使居民合理用电;对蓄热电锅炉、冰蓄冷空调及其他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同时要进行用电推广,电能的使用进行增加。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结论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电力营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和

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服务的工作是必将得以历练的,同时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的水平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松怀,温步赢,蒋传文.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2

关键词:电力产业;监管需求;演变

一、电力价格监管需求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3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 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 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WWW.133229.COm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 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 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 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 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 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 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 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yang,x.and h.shi,1992,“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112-116.

[2] 辛 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 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 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4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Yang,X.andH.Shi,1992,“Specializationand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82(2):112-116.

[2]辛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6]何锦义,刘晓静,刘树梅.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6,(5):32-34.

[7]刘志彪等.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5-66.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市场营销 调整机制

【分类号】:F426.61

一、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营销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把这个观念植入到电力行业更是对电力行业以往经营模式的更新。不过垄断行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在生产销售服务上有所体现。

1.市场意识治理意识较为淡薄。作为电力企业核心任务的市场营销,就应该在遵循市场营销的要求下进行生产劳动。用电物资销售不动,服务模式不完善,售电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跟不上用电量的增长,使得电力企业并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造成供不应求,需求大但卖不出的对峙局面。

2.电价问题。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造成了电力企业政企不分,长期的供求紧张,促成了粗放经营方式。近些年来,替代品市场出现,新能源与自然能源的开发与使用,风能,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使用,不仅价格灵活而且成本较低,对电能的冲击很大,所以电力面对着替代品的竞争。应尽快实现电力企业厂网分开,政企分开的实质性改革。电价并不受市场经济发展调节机制的控制,而是政府干预,由政府制定电价。而发电问题又涉及到能源市场的选择,面对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短缺问题,使用二次能源和清洁能源应成为主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也会同时选择电能之外的能源设备,便捷程度和操控程度也和电能相比及。通过性价比,选择能源使用,形成电力企业潜在的竞争力。

3.服务质量问题。企业以为客户提供服务为宗旨,电力企业也是如此,要提供优质服务满意客户,良好的企业服务形象的树立也是企业无形资产之一,取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垄断企业缺少活力,不会积极的争取广大客户,错误的认为为客户服务只是对口部门应尽的职责,而不是依靠全体电力企业的员工。在服务观念上很难做到一切以服务客户为主,从客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电力法》的颁布实施,清晰了供用电之间的权力义务的关系。要依法运营,优质服务,促进营销。

4.高素质人才缺失。电力营销整体团队素质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对手的优势,就会给企业自身和客户带来损失。因此,电力企业员工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内外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强化公司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体现在每一生产营销的环节中。人才是企业永恒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基业长青。

5.风险意识和观念的改善。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系统存在着一定风险。在技术方面上,人员操作的不专业性,导致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在操作上,错误操作和违章操作也是潜在的风险。如今电力行业垄断地位日益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所动摇,已经有买方市场代替了卖方市场,以往以来优越感还存在,缺乏竞争意识。

二、我国电力市场营销措施

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的这个客观事实,树立新的供电治理模式,能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在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应市场的营销系统和机制。

1.以市场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需求预测管理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消费为中心,实行多种促销策略,开拓市场,实现电力用户价值最大化,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思路调整到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宗旨上来,驾驭市场,同时提高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技能和意识。最大限度的考虑客户的需求,赢得信赖,增加企业效益。

2.顺应市场制定营销机制,采取灵活电价政策。要从源头降低电能成本,增强电能竞争力,巩固和提高在市场占有份额。适应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而对用电量使用的需求量的增长,我国社会用电较为集中于工业,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针对不同的用电客户制定相应的电价。显然,市场营销中电价成为核心问题,但是电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不同,它不受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影响,而是由政府直接干预,电力企业不拥有制定电价的自。

3.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建立良好的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在科技支持下,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设立营销服务管理系统,完善其功能,实现电子化营销业务流程,实时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实现服务与营销相结合和统一,随时监测用电客户在用电方便可能面临的困难,提供多种便捷服务,便捷查询和损修投诉,开拓用电服务的功能,尽可能的对客户提供电力需求,确立有效、及时的用电服务标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客服中心,及时的解决和帮助客户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问题,发现和改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应借助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对广大客户进行电力服务的宣传和指引。控制电价,稳定市场份额和扩张发展,开创良好的电力市场营销的环境,从而促使电力企业事业发展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增长。

4.提高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和提供优质服务。电力企业应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培训激励考核相结合,内部可采取分配和激励机制,以及用人机制。营销队伍的知识结构要整体提升,为开拓电力市场营销提供更多专业人才,给员工贯彻优质服务的思想,真正形成认真、负责、专业、服务、竞争的意识结构,越来越为客户的需求和市场为重,尽可能的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这要作为一项长久而持续的任务来抓,真正建立起长效的运作机制和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有较强的优势,为确保目标实现,应加大改革力度,认清形势,树立新型市场营销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以电力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及时调整营销机制,同时充分发动员工的创造能力与工作积极性。充分满足不同电力客户的需求,拓宽份额,使电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6

关键词:电信营销;市场竞争;服务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

电信服务的对象是有信息需求的广大用户。随着电信服务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电信运营商服务的对象不断扩大,争夺电信用户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不是所有的用户对电信的需求是相同的,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具有相同的价值,一个电信运营商不可能为所有的用户提供相同的服务。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电信运营商需要确定最能为之服务并能取得可观利润的细分市场,开展卓有成效的营销活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中国电信市场的情况,电信市场细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实施。市场细分的关键目标是确定并描述具有相同性质的用户群体和他们的电信消费需求特征。市场细分可以揭示在一个大的、随机需求变动的市场中包含许多小的、可预见的和可对付的市场机会。只有在对市场竞争情况及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对电信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才能针对不同的电信业务定位相应的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电信运营商应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投入与之相对应的资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确定电信产品的核心价值

国内的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电信产品/服务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沟通的载体。因为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电信消费需求是有差别的,所以电信运营商必须既要认真地分析细分市场的电信消费特性,还要仔细分析各项电信业务所具备的核心价值,设计出有吸引力的且节省成本的服务组合,提供给各个细分市场。例如,无线市话业务兼有固定电话的低资费和移动电话的个人通信功能,可以应用于大城市的商务办公楼内,为移动的商务服务,或者小城市范围的移动通信;呼叫转移功能可以定位于下班后的非通话高峰期的移动电话服务;等等。为每一个细分市场设计定制的产品组合是市场细分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区分各个细分市场的用户群的价值,以及用于各个用户群的发展成本、服务成本、网络成本,这样就可以设计出成本较低的服务组合提供给相应的用户群。要对电信各项业务进行全面的审视,根据业务的收益性、成长性、资源利用有效性、竞争激烈程度、竞争能力等多方面测算各项业务的价值,确定各项业务的有效区域,开展有效竞争,实现各项业务的价值最大化。

三、建立基于细分市场的电信定价策略

定价是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现有环境下,电信业务的价格是由政府制定的。但是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价格的制定将逐步由市场来确定,电信企业最终将拥有价格制定权。电信运营商需要根据细分市场的特性,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并创造每一个细分市场的最大价值。电信运营商不要制定一种单一的价格,而要立一种价格结构,它可以反映市场细分的要求。运营商可以按不同地域进行产品定价。对价格不太敏感的区域用户,可以采用溢价策略或高价值战略;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农村用户,宜采用经济定价策略或优良价值定价策略。针对一些特定的细分市场,可以进行价格折让和折扣,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

销售渠道连接电信运营商和最终用户,营销渠道决策是电信运营商管理层面临的最重要的决策,也是当前电信营销中的薄弱环节。要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需要进一步实施市场细分的策略,区分不同用户群体的消费特征。必须了解其所选择的细分目标市场中,消费者购买什么商品、在什么地方购买、为何购买、何时购买和如何买;必须了解细分市场顾客需要的服务产出水平,即人们在购买一个产品时想要的和所期望的服务类型和水平。目前,电信运营商的营销渠道仅仅局限于营业厅和极少数的业务,他们为所有的用户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务。迅速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对于电信运营商在将来增强竞争能力至关重要。电信运营商迫切需要根据集团用户、商业用户、公众用户等各个细分市场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电信业务中间机构,建立有效的渠道,降低营销成本。电信运营商需要结合细分市场的特征,把电信业务中间机构融入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明确的业绩指标和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地进行渠道管理,更好地进行市场促销。

五、实行基于市场细分的分层服务

服务是留住用户、赢得竞争的根本手段。市场分析的结果表明,高价值的电信大用户的流失率高于大众用户,其原因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激烈,高价值用户成为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信大用户得到的服务与低价值的用户几乎完全一致,他们没有得到与其付出相对应的服务。在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无差别服务将使电信运营商失去最有价值的市场。对现有服务对象实行用户细分,实行基于市场细分的分层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最有价值用户的忠诚度,有效地降低服务成本并保持市场占有率。电信运营商应该充分理解各个细分市场的用户群体对于用户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以用户的价值来确定服务成本,并提供区别化的服务。应该把最有价值得集团用户服务工作放在首位,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采取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包括业务受理、障碍申告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其电信需求,确保最有效地留住用户。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7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器行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因而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器产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要求。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电器厂商开始采取价格战,从而希望扩大市场份额。为了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可,电器企业应该逐步了解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从而提供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电器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随着电器行业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家从政策上扶持电气行业的发展,国内逐渐出现了一批中大型电器企业,例如正泰电器、德力西电器以及人民电器等,几家大型的电器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然而,与外资电器企业相比,国内电器企业在市场营销推广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目前还只是出于起步发展期。目前国内对于电器行业市场推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电器企业产品策略的分析,对于电器企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市场推广从而建立起市场竞争优势则缺乏深入的研究。G集团最初是做移动插座起家的,在国内该领域属于第一集团的行列。为了进一步促进集团的发展壮大,G集团于2007年底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开发新的电器产品,并且所占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但是目前仍属于行业第二集团。G集团之所以能够在该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主要与前期所采取的恰当的产品和渠道策略有关。

1.2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1.2.1国外关于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电器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将企业的电器产品推向市场,尤其是对于企业的新电器产品来说,通过营销活动可以快速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尽快地打入目标市场。随着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产生,其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随着现实状况的发展和变化,市场营销学也m在逐渐完善,在电器产品的市场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电器产品市场营销才能更好地指导营销实践,通过不断地创新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市场营销活动是推动营销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而营销理论反过來又进一步指导电器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电器产品营销的发展历程来看,4P营销理论是出现最早的电器产品营销理论,并且在之后的长时间内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在电器产品营销实务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电器产品4P营销理论最早由美国营销学家提出,其理论重点是突出营销活动的四个关键要素,也就是电器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电器产品4P营销理论发展到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逐渐用渠道_ -词取代了地点。该理论认为电器产品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生产的电器产品的满意度,企业开发的电器产品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要结合客户的实际购买能力,使得客户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也就是需要考虑客户的实际购买力。

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

2.1市场营销的主要流派

本章在回顾了相关市场营销流派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如何开展新产品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下文制定G集团的电器产品营销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因为本文主要从市场细分以及4P营销的角度为G集团的电器产品制定营销策略,因而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市场细分理论以及4P营销理论。第一阶段为生产导向阶段,这一阶段重生产观念,企业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该时期主要是在工业化早期阶段,此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而生产的发展无法满足消费的需要,整个社会供应能力不足。消费者争相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且尽可能地降低企业成本。因此,这一时期的市场是以生产为主,企业并不需要重视销售,不需要密切关注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影响。第二阶段为产品导向阶段,这一阶段产品观念开始得到重视,产品逐渐成为中心。在前期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此时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开始生产高质量的优质产品,因而以产品的 发为核心,并不关心产品在市场中的具体需求情况。

2.2市场细分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企业需要按照消费者不同特征以及需求来对其进行划分,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产品以及营销服务。按照这种方法对市场进行细分以后,具有相同需求的顾客具体就成为一个细分市场。同一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呈现出很多的共性,而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则具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应当慎重决定自己是否进入某一个细分市场。市场细分理论发展到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挖掘新的市场和机会,从而在各个子市场之间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选择并且进入目标市场,即重点满足该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技术条件来确定其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客户。因为,从一家企业所拥有的条件来看,其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而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应该对市场进行细分,结合身产品的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主要市场。具体來说,一家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来确定其目标市场:其一,无差异性营销战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企业考虑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差异性,而重点找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共性,从而通过推出一种商品来满足各个子市场更多顾客的需求。

第3章G集团市场竞争环境分析.........10

3.1 G集团产品及市场营销基本情况.........10

3.2市场竞争的宏观环境分析.........10

3.3电器产品市场增长总体需求分析.........13

第4章G集团新产品营销策略.........23

4.1G集团新广品的宫销目标.........23

4.2G新产品的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策略.........23

4.3新产品营销的价格策略.........24

第5章G集团新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措施和计划.........34

5.1营销网络优化措施.........34

5.2营销模式优化措施.........34

第5章G集团新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措施和计划

5.1营销网络优化措施

为了落实上文提出的营销策略,G集团需要从营销网络、营销模式、营销组织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从而为G集团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营销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对于市场营销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营销网络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有助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展 。在构建其广泛的营销网络之后,G集团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上对其低压电器产品进行推广,获得有关冇场需求的信息,更多的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将其产品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客户传达,这是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过程。随着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G集团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不及时对营销网络进行优化管理,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竞争优势。可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网络优化,这是G集团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一步,也是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重点领域。为了进一步优化营销网络,G集团可以实施以下优化措施:以原有的销售网络为基础,在市场需求较高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公司,其它地区则设立相应的销售办事处,从而逐渐将市场扩大到全国范围内,这样既可以及时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又可以方便客户购买G集团的低压电器产品。

结束语

为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设置专门的营销实施机构和人员,并且对相应的职能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人力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对销售队伍进行改革,包括改革营销团队管理制度、改革营销用工制度、改革营销队伍的报酬机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G集团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从而提高G集团的市场营销能力,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高G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在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之后,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将指定的市场营销策略落实到实处,切实提高G集团的市场占有率。本文回顾了国内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现状,采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 G集团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微观环境,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G集团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劣势,市场当中存在的机会以及威胁。根据分析结果,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中国连续多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为G集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低压电器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随着外资厂商的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并且具体分析了两个典型竞争对手的情况,从G集团自身的情况来看,G集团多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 G集团的市场营销策略,具体来说,包括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以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意义的产品差异性,从而与其它企业的产品区别 来;价格策略,在确定了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后,进而就需要确定产品的价格。

...........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8

智能电网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国际能源署给出的定义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其共性:“智能电网是使用数字和其他先进技术来监视和管理所有发电来源电力的运输,以满足最终用户不同电力需求的电力网络。智能电网通过统筹所有发电端,电网运营商,终端用户以及电力市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能力,尽可能高效地操控系统的各个部分,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对减弱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帅军庆(2009)我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化电网。StevenE.Collier在2009年IEEE电力和能源会议上认为,尽管智能电网内涵不同,但具备自愈、用户参与、抵御灾害能力、有大量的分布式电源、电力市场得以更好的发展这五个特征。陈志恒等(2013)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受技术条件、商业价值、投资和政策框架的制约,世界各国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进化”,大致都需要经过由能源单向传输到能源与信息双向传输、由垂直一体化结构到网络化结构、由能源一次性输出到储存性输出、由垄断化运营模式到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渐进过程。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Ackermann(2002)分布式电源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构成,发力在用户侧的小型发电单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能、热能和朝夕能。吕春泉等(2011)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清洁性,能够有效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同时,具备随机性、间歇性、开发成本高、反用电高峰等不稳定特征,直接接入电网会对传统的电网造成巨大的冲击,进而大大降低传统电网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但储能技术、柔性直流技术、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解决了技术因素,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完成的河北张北风光储示范工程。

当前我国政府提供的新能源补贴政策解决了价格高的问题。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提高电力产品的价格弹性。胡恩同(2011)电力产业具备自然垄断属性,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电能具备无形、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危险大、同质性的特点。作为生产品,具备企业有效规模大、资金密集、投资周期长、资本存量调整困难、难以储存的特点;作为消费品具备消费时间集中,时间周期性强,可替代性差,缺乏需求弹性的特点。供给需求要求瞬间平衡,电能质量对电器寿命和质量会产生影响,负荷变化瞬间供给产生影响。戚聿东,范合君(2009)但随着技术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逐渐在削弱。例如,随着发电技术的发展导致发电企业的最小效率规模显著下降。20世纪80年代,发电企业的最小效率规模为900MW,而到了90年代中期最小效率规模缩小为100MW(bayless,1994)。因此,最近20年新建电厂的生产规模和分布较之以往明显变小和分散,但是生产效率却大大增强。目前,西方国家和我国已经在发电领域映入了竞争,促使企业提高了效率、改进了服务、降低了价格,垄断行业焕发了生机活力。居民、商业及工业用户具有不同的电能价格需求需求弹性(,消费者对价格反应的三种方式决定了价格需求弹性的大小,价格上涨时,一是消费者可以选择消费替代品;二是不选择替代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该产品的消费;三是消费量不变,减少在其他产品上的花费。智能电网使得分布式电源成为传统电网公司供应电能的替代消费GriffinJM等,2005)。在电力市场中,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将成为用户选择电能的消费替代,这将提高电力产品的需求弹性。综上所述,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智能电网不仅是能源领域重要的技术革命,更将进一步推动能源产业、能源市场的变革,但忽视了对市场结构演变的研究。正是基于此,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在借鉴古诺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多个需求市场,给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均衡解和均衡价格,并与完全垄断市场进行比较。

二、智能电网下电力市场的不同均衡

(一)问题的转化

从对电力市场影响的角度看,智能电网实现了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为电力市场电力带来了新的竞争者,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增加了。市场结构从完成垄断逐渐演化为竞争。于是,我们将问题转化为新的竞争者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关注的是电力供应商和消费者行为发生的变化、新的均衡数量以及新的电价形成机制。

(二)模型选择

在分析市场结构的经典文献中,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市场参与者选择的策略行为密切相关,经济学家采用非合作博弈的同时决定产量的古诺模型、同时决定价格的伯川德模型、产量领导者模型斯塔科尔伯格模型以及价格领导者模型,每种模型都适用不同的环境条件。本文结合当前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影响,选择同时决定产量的古诺模型。古诺模型中,市场参与者选择生产多少产量作为策略行为,同时决定产量后,也就相应的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产量的本质是选择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市场潜在进入者在进入市场时,依据在位企业的产量来选择自己的产量。2009年以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同时,支持分布式发电接入电网。国家能源局的主导下,相继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颁布《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重新启动大用户直购电,宣布建成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大力推广风电特许权招标工程,制定新能源电镀补贴和电动汽车补贴。要求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面对这种情况,传统供电商的市场进入阻止策略难以实施,与分布式发电商在用户侧展开竞争将在所难免。国家对分布式发电商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其具备了市场竞争力。林恩.派波尔(2012)发现在位企业选择价格领导者的策略,将导致新进入者具有后发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决定价格的伯川德模型的结果是均衡价格逼近边际成本,最终导致双方利润下降。在位企业具备选择产量领导者的先动优势,产量高于古诺最优产量水平,利润是追随者的2陪。在追随企业产量较低的情况下,领导企业如果返回到古诺最优反应函数并少生产,则领导企业的状况可以得到改善。然而,如果领导企业真的改变产量,并且跟随者也知道这种可能,那么跟随企业会预期到其采取这种行为并在第1期不再降低产量。相反,如果它预期领导企业会增加产量,它也会增加自己的产量。最终,预期产量的博弈将会使博弈回到同时博弈的古诺均衡结果。如果领导企业不能在第1期对产量做出承诺,则跟随者将会预期领导企业的产量变化,在此情况下博弈将会同时进行。综上,当前传统供电商不会选择价格领导者的策略,新进入者因成本过高和规模较小没有能力选择价格竞争策略。伯川德竞争策略因会导致均衡价格接近边际成本,市场参与者不会选择这样的策略行为。在当前国家要求新能源优先调度的情况下,如果实现电力市场竞争,传统供电商不得不同时考虑新能源发电商的产量决策,这就使得竞争从斯坦尔伯格模型进入到古诺模型。

(三)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分析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三个市场结构模型的均衡结果,为了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做出以下5个假设:假设1:智能电网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新的分布式发电商开始进入电力供给市场,在用户侧与传统供电商展开市场竞争。假设2:不存在电网输电容量约束。线损、交易成本、发电机启动成本、空载成本、政府补贴均为零。假设3:发电商追求利润最大化,选择电量作为竞争策略,最终实现纳什均衡。每个发电商可以对每一类消费者销售电能。发电商成本函数是产量的二次凸函数。假设4: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为商业、工业、居民三类,其需求函数对所有发电商都是公共信息。消费者拥有储能措施,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由选择不同的发电商。需求函数是线性需求函数。假设5:市场结构将经历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三个阶段。用1个传统供电商(火电)和3个需求市场来代表完全垄断市场结构;1个传统供电商、1个新能源发电商(风电)与3个需求市场代表双寡头市场结构;1个传统供电商、2个新能源发电商(风电和光伏发电)与3个需求市场代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智能电网的发展将导致以新能源技术为主的分布式发电商不断进入电力市场,并与传统的供电商形成竞争,市场结构将逐渐演化。本文通过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供电商、多用户市场的古诺式博弈模型,刻画了这种演化趋势,并给出了模型求解方法和算例。研究发现随着电网不断智能化,电力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分布式发电商越多,电力市场交易量越大,交易价格越低,过度竞争将导致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传统供电商利润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大幅下降。根据这些研究发现,笔者建议在以下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从而较好实现电力市场发展,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

1.以智能电网革命为契机,引入多元化分布式发电商,从而加速电力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电力改革始于1997年,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艰难改革,仍未全面实现2002年提出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目标。当前电力市场交易模式,依然是以电网公司为主导的单边电力交易模式,以政府规制电价为主导定价模式,这种模式并不能缓解市场煤和计划电的根本矛盾,价格在配置资源中并未很好的起到作用,降低了能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2013年负责电力改革的电监会并入能源局后,电力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智能电网不仅能够在技术上(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储能等技术)降低电力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而且能够提高能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分布式发电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监管机构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监管目标,而且有助于实现电力市场化改革目标。多元化分布式发电商的引入,势必将在用户侧与传统的供电商形成有效竞争,而能为电价形成机制奠定基础。如果没有政府规制和传统供电商的阻止进入策略的实施,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市场参与者的策略性反应将是进行古诺式的产量竞争,而这将形成竞争性电价。随着分布式发电商的增加,电价将大幅度下降,参与者将依据电价安排生产和投资,工业、商业、居民用户将依据电价波动合理使用电量,这将提高能源配置和使用效率,计划电和市场煤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2.建立以能源监管机构为主导的智能电网发展模式,降低分布式供电商的进入壁垒,引导传统供电商向竞争性供电商转变。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随着分布式供电商的不断引入,如果没有政府电价规制的情况下,供电竞争的结果是电价大幅下降,传统供电商的利润也将大幅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供电商的最优策略是实施阻止进入策略或参与分布式供电,而这将进一步加强传统供电商的势力,降低分布式供电商的进入速度。这一竞争结局将与电力改革目标背道而驰。当前,这一事实正在发生,传统电网企业主导了智能电网的发展,主导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度,倡导集中式发电,分布式发电商接入电网成本较高。据中国能源局统计,2012年总共放弃风电200亿度,直接损失100多亿元,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发电商阻止进入策略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能源监管机构为主导,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包括传统供电商和分布式供电商,制定智能电网发展框架,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和市场竞争规范等制度,这将十分有利于分布式供电商顺利进入供电市场,进而促使传统供电商放弃阻止进入策略或直接参与分布式供电策略,提高其运营效率,使其转化为竞争性供电商。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9

1.市场细分市场细分(MarketSegmentation)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将产品客户根据不同的需求类型划分为不同客户群,以便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日本山洋电气旗下包括冷却系统、电源系统、伺服系统等三大产品,针对每种产品的组织类型、产品用途、购买情况细分行业市场,对于不同地区的市场还应考虑地理因素、购买行为等影响因素。山洋电气的市场细分包括中端市场、高端市场以及特殊产品市场。

2.目标市场根据市场细分得出的评估报告,综合考虑公司的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容量、市场类型、市场潜力以及购买情况选择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的同时还必须确定市场进入及开发顺序。在公司完成目标市场的选择之后,需要制定科学的市场发展策略,这就需要公司全面考虑产品竞争力、市场差异、产品差异、竞争者市场战略、产品使用周期等。山洋电气产品质量优越,价格定位为中上程度,产品在中高端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目标市场专门对应特殊客户及中高端客户。

3.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公司根据消费者及用户对产品的差异性认可程度,综合考虑市场策略及竞争者产品发展状况,为产品设计出相应的品牌识别特征,从而确定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市场定位是提高产品竞争力、需求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综合电气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日本山洋电气相对于竞争对手,具有较为先进的产品技术,质量优异,产品创新性较强,但是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需要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提高品牌竞争力。

二、日本山洋电气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

1.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定价目标与实现价格目标的有机结合,是产品营销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需求导向定价、批量差别定价、竞争导向定价等三种价格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市场确定具体的价格策略。中国的电气公司众多,价格竞争激烈,科学、有效的价格策略对于山洋电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山洋电气的产品质量优越,价格相对合理,与欧美品牌相比价格优势明显,可以采取市场需求导向定价,不断提高产品销量,提升公司经济效益。

2.产品策略产品策略主要包括品牌策略、多元化策略、个性化策略、国际化策略等,其中,品牌策略是公司品牌形象的塑造过程,山洋电气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确定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公众认可度;多元化策略是分散产品风险,加大产品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山洋电气通过冷却系统、电源系统、伺服三大产品系统的共同发展体现了多元化策略;个性化策略是公司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差异进行的个性化设计开发;国际化策略是顺应当前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山洋电气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

3.促销策略产品促销是促进消费者购买、加快产品更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促销策略可以理解为产品策略的一种补充。山洋电气的促销策略主要包括营业推广、人员推销两种,营业推广的目标多为各类经销商及终端客户,经销商大会、价格折扣等是营业推广的主要方式;而人员推销是公司内部销售人员的促销行为,通过人员推销,可以加快销售业绩的完成。山洋电气的品牌口碑较好,可以采用营业推广的促销策略,通过各类经销商及终端客户扩大人脉,进一步稳固市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4.渠道策略分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过程中经过各类中间过程的总和,分销渠道的不完善也是跨国公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渠道策略也是山洋电气市场策略的重点。当前山洋电气的分销渠道主要包括直接渠道及间接渠道,其中间接渠道为山洋电气产品的主要渠道,通过活用各类商的在库管理进行短交货期对应,不断降低回收资金的风险,在间接渠道的优化方面,山洋电气通过健全的商管理制度,避免商之间的恶意竞争,从而仅以稳固销售渠道。

三、结语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篇10

【关键词】有效竞争;非对称管制;自然垄断性;电信市场失衡;国外经验

1.电信市场的非对称管制

1.1非对称管制概述

1.1.1非对称管制的概念

非对称管制是指政府管制部门对处于不同市场条件下的通信经营者予以区别对待,制定有利于新通信经营者的倾斜政策和法规,在一定时期内,人为地制约处于支配地位的通信经营者对市场的控制力,而放宽对新通信经营者或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通信经营者的管制,以达到进入通信市场的所有经营者能公开、公平竞争的目的。1984年英国首先在通信资费上进行了非对称管制政策,称价格上限管制。①

1.1.2非对称管制的目的及性质

非对称管制是在防止垄断的前提下,以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为目的,力图实现电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但需注意的是,非对称管制并不是最终的对称管制方式,其只是在市场竞争不足或失衡的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方式,目的是调整不对称竞争,引入有效竞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②。这一管制方式主要适用于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发展,自由竞争条件的形成,应逐步取消对支配地位竞争者的非对称管制。

1.2实施非对称管制的原因

1.2.1对电信市场进行管制的原因

对电信市场进行管制是非对称管制产生的前提条件。由于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和规模经济性,如果完全放任其由市场调节,很容易因市场的盲目性而形成垄断,妨害市场的竞争。同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信业,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会出现资源配置的失效以及生产的无效率。而且,作为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稀缺资源,电信市场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调节,否则会出现运营商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因而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③。所以,政府对电信市场的管制至关重要,其一直是各国管制的重点行业。

1.2.2电信市场非对称管制的法理分析

从法理上讲,非对称管制体现了公平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首先,由于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初始条件不平等,先进入的企业往往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排斥后进入的企业④,公平原则所追求的实质公平在电信市场中较难实现,而非对管制便很好地适应了其要求,其对占据主导地位的运营商增加义务或减少权利,而对新进入市场的电信企业放松限制,在承认主体差异的前提下以实质公平取代了形式公平。其次,利益平衡原则要求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电信业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而电信企业之间存在的恶性竞争和垄断会危害电信市场中的弱势企业和公众利益,在公众利益和企业利益两方面受损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电信市场进行非对称管制。

1.2.3我国电信市场目前并不是有效竞争的格局

通常认为,电信市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垄断阶段、引入竞争阶段及有效竞争阶段。在引入竞争阶段,非对称管制是主要的管制手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引入竞争阶段。虽然,中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但竞争不够完善。电信市场中一家或几家垄断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在移动领域,主导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影响力甚至还在扩大,有效竞争的局面远未形成⑤。 因此,我国必须对电信市场进行非对称管制,促进电信市场的竞争。

1.3实行非对称管制的作用

1.3.1有利于促进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电信企业从各自的企业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方式竞争,其中不乏非正当竞争手段,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有效的限制,必然会形成电信市场中的恶性竞争。以促进有效竞争为目的,非对称管制限制垄断企业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阻碍新进入者或弱势电信企业的竞争,从而促进电信市场竞争达到均衡,最终实现有效竞争⑥。同时,非对称管制有利于新进入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发展导致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下降,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的能力下降,客观上也有利于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

1.3.2有利于电信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非对称管制的条件下,新通信经营者可以以新技术、新业务等后发优势迅速发展,并有可能从主导运营商的市场中争取新市场;而主导运营商虽然实力雄厚,但在网络技术装备更新上落后于新通信经营者。在非对称管制的条件下,为了确保自身已有市场,尽快适应市场对新技术、新业务的需要,将不得不投入资金,对已有网络设施进行技术更新,加快网络的改造,不断适应用户对通信新业务的需求⑦。

1.3.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非对称管制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公众利益,避免其受到主导运营商垄断地位所带来的损害,因此,其实施必然有利于消费者及公众的利益维护。事实上,无论是上文所述的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还是电信技术的发展进步,最终的受益者都是电信服务消费者,其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廉价的电信服务。

2.我国非对称管制制度的缺失

2.1我国电信市场发展状况

我国电信业历经四次改革,目前已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四家运营商,但市场格局仍不均衡,我国电信市场结构依旧是一家独大。同时,市场中存在大量诸如设置互联互通障碍等破坏竞争的行为,有效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法律体制不健全,规制方法不科学有关。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我国一直未能实施有效的非对称管制。作为电信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的重要措施,非对称管制对构建电信业竞争格局及电信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这一制度上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电信业市场格局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