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1:07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1

强化要素引领突出扶持重点

去年,临武县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稳定生猪、临武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以调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科技示范户组成、示范基地类型等要素为抓手,加大对肉牛养殖的扶持力度。全县遴选的150户科技示范户中有100户是牛羊养殖户,占总示范户的66%;21项主推技术中有13项涉及肉牛养殖,范围涵盖优质牧草种植、秸秆氨化、肉牛育肥、冻精冷配等方面;精选37名技术骨干组成科技指导员队伍,对接肉牛养殖,深入乡村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引领,临武肉牛养殖驶入发展快车道。一是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使全县人工授精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83%,出生犊牛平均体重由原来的40斤增加到现在的80斤。目前,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良种肉牛的养殖量占全县肉牛养殖量的95%以上。去年全县引进良种母牛1600多头、优质肉牛5000多头。二是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标准化牛舍建设技术,加快淘汰简易牛棚。2014年以后新建规模牛场,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本达到省级以上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标准。全县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 83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16个。

借力资源优势撬动民间力量

临武地处南岭北麓,气候温暖湿润,可利用牧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肉牛养殖。同时,临武紧邻珠三角和长株潭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曾经的矿业大县,民间资本雄厚,也让临武养牛业发展有了坚实的资本市场。

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临武在良种引进、企业引入、技术推广等方面收获颇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全县的良种化、规模化水平。全县肉牛规模养殖户由2013年10余户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其中年存栏50头以上有80多户,年出栏200头的有38户。2015年引进的众兴生态畜牧有限公司,把母牛繁殖、品种改良基地从江西省井冈山搬迁到临武县万水乡,辐射带动楚江、麦市等乡镇的农户发展肉牛养殖,指导周边养殖户进行肉牛品改,被评为临武县养殖业科技示范场。另外,去年引进的正腾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划打造一个总部在临武,基地在湘南,市场在全国,集肉牛养殖、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肉牛养殖合作社3个,流转山地5300多亩,种植优质牧草820多亩。全县投入肉牛产业的资金已达8亿元,有投资意向的资金近20多亿元。

创新管理培训拓宽脱贫路子

全县严格肉牛产业发展管理,建立了养殖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和养殖技术推广专家组,加强项目领导和技术核心指导,形成了农牧局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示范场(户)网络管理格局。同时,严格考核,从养殖场(户)指导、学习积分、信息报道多方面对技术指导员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另外,推行分类管理。针对畜禽品种、养殖水平不同,由技术指导员结合实际,突出养殖场所差异化管理。在开展科技推广工作时要求有记录、有相片、有资料,做到“雁过留声”,有据可查,使指导员挑起“担子”,做好“责任田”,确保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去年,全县对150余户肉牛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现场指导,推广养殖新技术23项,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帮助培训人员1800余人,协助购置实用技术书刊500本,器材6万元。

临武一直重视学习借鉴,把学习交流的课堂设在全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多批次派出技术组和肉牛养殖示范户远赴重庆、贵州及本省的怀化、湘西、娄底、永州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利用农技推广网络平台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为养殖户交流学习提供渠道。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2

一、项目名称

县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是一个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农业县份,农牧资源十分丰富。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这一产业中还面临着品种退化,养殖粗放,缺乏深加工拉动,效益不高,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等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急需我县的肉牛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移。因此,以品种改良和无公害养殖为主要突破口,辅之以深加工,实施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该项目推动我县肉牛业向产业化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全县更多的农户通过肉牛养殖增收,意义十分重大。

三、项目产业基础

肉牛

(一)基本情况

肉牛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

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在,宾县已成为省肉牛养殖第一大县,全国重要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年被评为全国秸杆养牛十佳县,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教兴牧先进县。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其中90%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省最好,改良面全省最高。

存栏26.2万头,年出拦10万头。全县17个乡镇乡乡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5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乡镇,肉牛育肥小区43处。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3300户,年出拦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350户,年出拦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40户,年出拦500以上的养殖户4户。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县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大、位置重要

年,宾县农业总产值36.36亿元,畜牧业产值21.2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8.5%,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5.6%,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也就是说,宾县的畜牧业已占农业的半壁江山。而肉牛业又占到整个畜牧业的一半以上。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县建立了114个肉牛繁育站,80%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17个乡镇每个乡都设立一个畜牧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此外,全县还建立14处牲畜交易市场,年全县外销肉牛7万多头,宾县已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重视程度高、服务力度大

按照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我县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为此,一是成立了肉牛生产领导小组,由一名县领导具体负责抓全县的肉牛生产,并成立了由农委、畜牧、科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肉牛生产办公室,具体抓有关工作的协调落实。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乡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县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哈尔滨鼎丰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在宾西经济开发区建立肉牛深加工企业,引进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投资1.3亿元建立血清蛋白生产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肉牛繁育方面:一是二十多年来由于一直用夏洛来种公牛级进杂交,种公牛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亲代对后代贡献率低,杂交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以致出现越改越小,生产速度相对缓慢,效益下降。二是受市场效益的影响出现了追求身高体重,生产快,忽视肉的品质、屠宰率、净肉率等性能的现象,牛肉的品质下降等问题。三是近年来由于配种技术员迅速增加,培训工作跟不上,配种技术员只管配种,更深一点的知识如根据杂交双方亲合力不一选择不同杂交组合等技能不掌握,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更加加快级进杂交退化的程度。四是母牛繁殖率低,仅为60—70%,除饲养管理因素外,配种技术员的技术水平和不按技术操作规程作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牛饲养管理方面:一是我县肉牛多数是从役用黄牛转化而来的,因此,存在着商品率低,产肉率低的问题;二是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管理水平低。我县肉牛生产主要是分散式的家庭经营专业户经营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三是科学饲养水平低。多数农户还处于“有啥喂啥”原始落后的饲养方式,造成日增重低,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

此外,由于前些年宾县在肉牛业缺少加工企业的龙头拉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实施主要内容、目标、进度及方式

(一)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应用杂交改良技术。开展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确立最佳杂交组合,建立肉牛繁育生产科技示范区,根据我县肉牛生产现有的基础和国内外市场肉牛生产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最佳的组合。

①利木赞夏杂母牛②西门塔尔夏杂母牛③利木赞西杂母牛④西门塔尔利杂母牛,西夏黄F1与夏洛来级进杂交二代对比

2、加强繁育站点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员的培训。结合乡村繁育站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站点标准化标准,增加、更新必备设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坚决取缔不达标站点及技术员,做到宁缺勿滥,加强培训工作,使技术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进一步提高,以保护肉牛生产,提高繁育率,进一步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

3、推广肉牛无公害生产技术

以《哈尔滨市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肉牛》OB2301为依据,开展无公害肉牛生,重点要抓好肉牛的饲养管理。

①推广“三定、四勤、四要管理方法”

三三定:定时、定量、定位;

三四勤:勤添、勤拌、勤刷试、勤检查;

三四要:要短栓系、要搓舌、要慢饮。

②育肥牛选择,要选择18——24月龄改良牛,体重350公斤以上,育肥80——90天出栏,体重达450公斤以上。

③合理搭配饲养,加快育肥速度,饲养不允许使用激素,抗生素、化学防腐剂,并按标准配制肉牛饲料配方。

④饲料。饲养肉牛的精粗饲料必须由具备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饲料厂供应。饲料种植基地应符合GB3095、GB3838、GB5618、NV/T391标准。

(二)项目达到的目标及进度

通过实施该产业化项目,要达到以下目标:

1、每年冻配4万头,其中三元轮回和终端杂交每年2.5万头经上,年、年两个实施年度生产三元杂交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30%的增速生产三元杂交牛。

2、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对现有114处繁育站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考核合格约占总数60——70%人员进行巩固提高培训,对考核不合格约占技术员总数30——40%人员进行普及提高培训,培训后考试不合格,第一年留岗,第二年不合格淘汰取消从业资格。

3、年生产无公害肉牛2.5万头,年生产无公害肉牛3万头,项目实施年度生产无公害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0.5——1万头的增速,到“十一五”末年无公害肉牛生产能力要达到5万头以上。

(三)项目实施的方式

本项目由县政府组织实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县科技开发中心和县畜牧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实施。

在肉牛繁育上:以胜利镇、糖坊镇为重点,全县普遍开展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以确保每年生产2.5万头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肉牛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

在无公害肉牛生产的实施上:建立糖坊镇和永和乡两个无公害肉牛生产核心示范乡,并在全县建立7个无公害肉牛生产科技示范区,选择条件较好的肉牛科技示范户50户,以此带动整个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的完成。

此外,以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和哈尔滨鼎丰集团为龙头,进行优质肉牛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

五、项目投入与效益分析

1、资金投入。本项目资金投入上,以群众自筹为主,以金融部门贷款投入与政府适当补助投入为辅。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3

xx县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xx是一个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农业县份,农牧资源十分丰富。20*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这一产业中还面临着品种退化,养殖粗放,缺乏深加工拉动,效益不高,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等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急需我县的肉牛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移。因此,以品种改良和无公害养殖为主要突破口,辅之以深加工,实施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该项目推动我县肉牛业向产业化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全县更多的农户通过肉牛养殖增收致富,意义十分重大。

三、项目产业基础

肉牛(一)基本情况

肉牛1、肉牛养殖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

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在,宾县已成为黑龙江省肉牛养殖第一大县,全国重要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秸杆养牛十佳县,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教兴牧先进县。20*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5万头,其中90%以上为改良牛,肉牛质量全省最好,改良面全省最高。

存栏26.2万头,年出拦10万头。全县17个乡镇乡乡都有肉牛养殖,其中有5个肉牛集中规模养殖乡镇,肉牛育肥小区43处。年饲养10头以上肉牛的规模养殖户3300户,年出拦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350户,年出拦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40户,年出拦500以上的养殖户4户。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已成为我县肉牛养殖业的主导趋势。

2、肉牛养殖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大、位置重要

20*年,宾县农业总产值36.36亿元,畜牧业产值21.2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8.5%,肉牛业产值12.9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5.6%,占畜牧业产值的60.84%。也就是说,宾县的畜牧业已占农业的半壁江山。而肉牛业又占到整个畜牧业的一半以上。

3、肉牛生产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的肉牛养殖业从繁育改良到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乃至销售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全县建立了114个肉牛繁育站,80%以上的村都有肉牛繁育点。17个乡镇每个乡都设立一个畜牧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程一条龙服务。此外,全县还建立14处牲畜交易市场,20*年全县外销肉牛7万多头,宾县已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

4、政府对发展肉牛业重视程度高、服务力度大

按照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辅换位”的战略要求,我县确定了重点发展肉牛产业这一农业发展思路。为此,一是成立了肉牛生产领导小组,由一名县领导具体负责抓全县的肉牛生产,并成立了由农委、畜牧、科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肉牛生产办公室,具体抓有关工作的协调落实。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业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乡镇统一规划的畜牧小区内,养殖户入区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畜舍用地;允许肉牛养殖户在自家承包田内建设非永久性畜舍从事肉牛养殖;对肉牛养殖户给予荒山、草原、机动地优先承包权;对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政府帮助协调落实专项贷款扶持等。此外,县里还下气积极推进肉牛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哈尔滨鼎丰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在宾西经济开发区建立肉牛深加工企业,引进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投资1.3亿元建立血清蛋白生产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建立将对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强力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肉牛繁育方面:一是二十多年来由于一直用夏洛来种公牛级进杂交,种公牛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亲代对后代贡献率低,杂交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以致出现越改越小,生产速度相对缓慢,效益下降。二是受市场效益的影响出现了追求身高体重,生产快,忽视肉的品质、屠宰率、净肉率等性能的现象,牛肉的品质下降等问题。三是近年来由于配种技术员迅速增加,培训工作跟不上,配种技术员只管配种,更深一点的知识如根据杂交双方亲合力不一选择不同杂交组合等技能不掌握,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更加加快级进杂交退化的程度。四是母牛繁殖率低,仅为60—70%,除饲养管理因素外,配种技术员的技术水平和不按技术操作规程作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牛饲养管理方面:一是我县肉牛多数是从役用黄牛转化而来的,因此,存在着商品率低,产肉率低的问题;二是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管理水平低。我县肉牛生产主要是分散式的家庭经营专业户经营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三是科学饲养水平低。多数农户还处于“有啥喂啥”原始落后的饲养方式,造成日增重低,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

此外,由于前些年宾县在肉牛业缺少加工企业的龙头拉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四、项目实施主要内容、目标、进度及方式

(一)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应用杂交改良技术。开展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确立最佳杂交组合,建立肉牛繁育生产科技示范区,根据我县肉牛生产现有的基础和国内外市场肉牛生产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最佳的组合。

①利木赞×夏杂母牛②西门塔尔×夏杂母牛③利木赞×西杂母牛④西门塔尔×利杂母牛

西×夏黄F1与夏洛来级进杂交二代对比

2、加强繁育站点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员的培训。结合乡村繁育站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站点标准化标准,增加、更新必备设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坚决取缔不达标站点及技术员,做到宁缺勿滥,加强培训工作,使技术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进一步提高,以保护肉牛生产,提高繁育率,进一步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

3、推广肉牛无公害生产技术

以《哈尔滨市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肉牛》OB2301为依据,开展无公害肉牛生,重点要抓好肉牛的饲养管理。

①推广“三定、四勤、四要管理方法”

三三定:定时、定量、定位;

三四勤:勤添、勤拌、勤刷试、勤检查;

三四要:要短栓系、要搓舌、要慢饮。

②育肥牛选择,要选择18——24月龄改良牛,体重350公斤以上,育肥80——90天出栏,体重达450公斤以上。

③合理搭配饲养,加快育肥速度,饲养不允许使用激素,抗生素、化学防腐剂,并按标准配制肉牛饲料配方。

④饲料。饲养肉牛的精粗饲料必须由具备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饲料厂供应。饲料种植基地应符合GB3095、GB3838、GB5618、NV/T391标准。

(二)项目达到的目标及进度

通过实施该产业化项目,要达到以下目标:

1、每年冻配4万头,其中三元轮回和终端杂交每年2.5万头经上,20*年、20*年两个实施年度生产三元杂交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30%的增速生产三元杂交牛。

2、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对现有114处繁育站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考核合格约占总数60——70%人员进行巩固提高培训,对考核不合格约占技术员总数30——40%人员进行普及提高培训,培训后考试不合格,第一年留岗,第二年不合格淘汰取消从业资格。

3、20*年生产无公害肉牛2.5万头,20*年生产无公害肉牛3万头,项目实施年度生产无公害肉牛5.5万头.以后每年以0.5——1万头的增速,到“十一五”末年无公害肉牛生产能力要达到5万头以上。

黄(三)项目实施的方式

本项目由县政府组织实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县科技开发中心和县畜牧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实施。

在肉牛繁育上:以胜利镇、糖坊镇为重点,全县普遍开展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以确保每年生产2.5万头三元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肉牛项目任务目标的完成。

在无公害肉牛生产的实施上:建立糖坊镇和永和乡两个无公害肉牛生产核心示范乡,并在全县建立7个无公害肉牛生产科技示范区,选择条件较好的肉牛科技示范户50户,以此带动整个无公害肉牛产业化项目的完成。

此外,以哈尔滨北晨国际贸易公司和哈尔滨鼎丰集团为龙头,进行优质肉牛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

五、项目投入与效益分析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4

加强肉牛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肉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建设

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肉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从源头提高肉牛健康水平;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养殖场(户)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肉牛追溯体系建设

采取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参与的做法,普及肉牛追溯体系,将更多的牛纳入其中,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追溯体系可以科学统计我国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

建立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尤其是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实施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改良中心和一批品种肉牛原种场、基因库,提高肉牛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肉牛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牛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牛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牛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我国牛种自然分布和建立不同生产方向基地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增建我国奶牛、肉牛、乳肉兼用牛、地方良种黄牛、水牛和牦牛的原种场、良种扩繁场;制定全国冻精生产区域分布、品种分布及重点站的建设规划;完善乡镇村级冷配站,扩大肉牛繁育场及部分母牛繁育农户的饲养规模。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质肉牛的良种化进程,对优良肉牛品种引进、选育和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财政补贴;加强优秀地方肉牛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肉牛新品种培育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通过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等技术工作,选育出优秀的种公牛和良种母牛,再通过广泛地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把其优良性状快速地传递给后代,以提高我国肉牛群的整体质量和数量,达到优质、高效的改良结果。

构建我国自制种供种体系

利用引进品种选育来提高地方品种,做到国外品种国产化,利用外国品种构建我国制种供种体系;以我国的优良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特色的国产、优质、高效黄牛肉用品种,提高肉牛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以良种肉牛提纯复壮与杂种优势高效利用为目标,运用现代遗传评定技术、种质监测技术、moet和基因重组制种技术、胚胎生物工程配套技术等,强化制种和供种能力,建立完善的良种快速扩繁体系。

注重地方优秀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根据市场要求和牛肉质量标准,可在品系繁育中重点提高肉用性能,并对其不宜克服的尖斜尻、生长速度慢的缺点采用适当引入外血杂交方法进行改良,选育我国自己的肉牛品种。另外,在非保种区,利用杂种优势理论,筛选最优杂交组合,广泛开展经济杂交或轮回杂交生产商品肉牛,不断提高育肥的经济效益;发挥黄牛品种资源优势,加强选育,培育肉牛品种,在开发中保护本品种母牛资源;建立长效育种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本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肉牛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环境、饲料条件,确定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

建立适合我国分散饲养现状的良种登记和数据收集体系

结合现有种牛场、保种场的现有个体记录,统一数据记录和收集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的数据收集模式和联合育种体系,以保证育种群及主力公牛的选择强度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农区养牛业现状,在已有的引进种牛场(站)式饲养管理体系和千家万户饲养基础母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良种母牛登记体系,扩大良种母牛等登记的规模和品种,对地方良种母牛和引进的国外纯种公牛进行登记、提纯、复壮,在已筛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配套系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多元杂交。

建立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新体系

建立稳定、高效的肉牛体内和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以开放核心群(onbs)、moet育种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分子和细胞育种技术为主导,利用blup和ma-blup共轭选种等手段进行遗传评定,筛选集成应用分子标记、细胞工程、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肉牛最优化育种方案,建立育种技术新体系。

完善母牛带犊繁育体

系针对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技术的特殊性,将传统的饲养技术同现代饲养技术综合配套,形成切实可行的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操作规范,针对母牛带犊体系中妊娠阶段补饲及产后母牛饲养管理等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改变传统的犊牛饲养方式,推行犊牛代乳料的使用及早期犊牛补饲技术等,依据犊牛生产方向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饲养方案,制订不同生长阶段的母犊培育方案和推荐日粮。

推行肉牛健康养殖 技术体系

建立“红肉”生产技术体系、架子牛肥育技术体系、阉牛肥育技术体系,完善和推行肉牛育肥规程,推行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饲料标准试验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系统,制订饲料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强化饲料监测,实现全程监控;加大秸秆饲料、棉菜子饼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支持蛋白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提高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技术,加强新饲料原料的开发利用;制订良好的青粗饲料生产保障体系和分阶段的培育和育肥配方,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增强优质草种供应能力;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在农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建设牛肉加工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优质牛肉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

优质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以胴体的等级评定为主,延伸到活牛的等级评定,后延到牛肉的分割分级,使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分割修整到牛肉的营销等各环节都围绕标准进行,同时又将各个环节技术集成,形成肉牛生产配套技术,提高肉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加强肉牛胴体分割、分级标准的行业培训工作

尽快制订(或修订)活体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牛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标准。用市场牛肉品质引导育种目标和生产方向,通过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实现牛肉优质优价。

建立肉牛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运用haccp系统工作原理,以gmp为操作准则,对从活畜屠宰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管理,以确保整个工业化生产与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出冷却牛肉加工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建立从屠宰、分割、包装、运输直到销售的一整套haccp管理体系,使冷却牛肉加工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组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变区域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开展肉牛屠宰企业自律活动,恪守诚心经营,组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产业一体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肉牛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服务;提供肉牛工程技术研究的平台,集成国内外肉牛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组装配套;接受国家、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实验任务,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建立肉牛标准化养殖数据库,进行肉牛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调研及肉牛发展对策研究,为本领域的经营、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提供情报服务,成立全国肉牛养殖信息中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

打造全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代肉牛产业技术能否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科技普及与推广队伍。二是有足够数量、生产基础较好的养牛户和肉牛育肥场积极配合,乐于实践。三是有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政府由上而下建立系统的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指导、扶持、监督民间发展多种模式的推广体系,为使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发挥应有功能,在各类推广服务体系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关系,互为补充,互促发展。

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作用

通过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技术培训、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或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使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养殖合作社,提供原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养殖示范基地的模式孵化、示范和辐射科技成果。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5

为充分掌握遂川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深刻剖析肉牛产业在遂川县的发展前景,笔者对遂川县肉牛养殖产业进行了调研。

1 基本情况

1.1 县域情况

遂川县位于赣西南,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东面,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1℃-18.7℃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21.2mm,年平均无霜期长284天,全县有可开发草地85万亩,2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年产稻草130000吨,油菜杆、豆杆、玉米杆等其它桔杆饲料24000吨,具有一定的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2 饲养情况

2015年肉牛(包括本地牛)存栏23690头,出栏18650头。有肉牛养殖企业2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饲养5头至20头的专业户39户,21头至40头的专业户16户,41头至55头的专业户2户。规模户年出栏肉牛9959头,占全县年出栏的53.4%。

2 存在问题

2.1 肉牛品质不高

一是肉牛品种改良不到位,遂川县虽在雩田、枚江设立了肉牛冷配站,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没有强制处理本地公牛,真正配种母牛相当少,全县牛品种仍然是本地黄牛居多。现饲养的肉牛大部分都是从山东等地调入,由于运输、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调进后肉牛普遍存在一次患病过程,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二是养殖肉牛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中小规模育肥场为辅,并且大多是放养和农区役用牛饲养,用混合精料饲喂的相对较少;三是有些规模场(户)在肉牛饲养上没有按标准化操作,增加了饲养成本,并影响了肉牛品质。

2.2 丘陵面积较少

遂川县虽然有天然草场85万亩,2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但全县以山地为主,且陂度较陡,平原丘陵较少,部分海拔在千米以上,不适合牛放养。全县林业用地占全县面积的78%,而耕地只占全县面积的8.3%。

2.3 母牛存栏数量不多

母牛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基础,保护母牛就是保护了肉牛生产力。2015年遂川县能繁母牛存栏10156头,对于发展肉牛产业来说是严重不足,进而影响肉牛牛源。

2.4 资金短缺

遂川县肉牛产业开发投入不足,养牛户贷款难度大,或者贷款利息高,其它融资渠道少。相当部分农户有养牛积极性,但因缺乏资金,无力养牛或很难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

2.5 环保意识较差

多数的养殖户,并没有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厂房建设和卫生管理,粪便、污水排放不规范。这样直接就影响了牛肉的品质及产品的安全。

2.6 养牛效益不稳定

由于受技术、管理、市场行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养牛效益不稳定,有技术、善经营的养殖户效益较好,部分肉牛养殖户出现亏本经营,甚至还有小部分养殖专业户现不再从事肉牛养殖。

3 对策建议

3.1 在思想认识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绿色、安全、环保的食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肉等草食畜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肉牛产业在遂川县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我们对养牛户的调查,1个劳动力可饲养肉牛25头,每头肉牛可挣800―1000元,在行情好时可挣1500元以上,通过与其它养殖业的比较,肉牛养殖具有比较效益。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肉牛产业的发展,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把养牛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

3.2 在牛改方面

遂川县虽然设立了冷配站,但牛改工作并未到位,其突出原因就是遂川县本地公牛未进行庵割。为此一是由政府牵头,组织畜牧技术人员、乡村干部采取强制措施,对劣质公牛进行清群净化,对12月龄以上公牛要转入育肥大户进行育肥或人工去势,为实现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对人工去势的公牛政府给予每头100-200元的补助;二是各个乡镇设立肉牛冷配站,部分行政村设立冷配点,培训一批配种员,由县级畜牧部门颁发上岗证,实行持证上岗;三是保护现有存栏母牛,扶持农户购进母牛,对现有10156头存栏能繁母牛由各乡镇负责全部佩戴免疫标识,建立台帐,造册登记,跟踪服务;四是各乡镇要通过改良、选留、外购途经,优化壮大基础母牛繁育群,尤其要注重加大优良后备母牛的选留力度。要按照“见母就留”的要求,加强管理,不经乡镇畜牧兽医站批准,不得私自淘汰处理可繁(后备)母牛;五是新购1头母牛,市场价约为3500元,所需资金力争从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解决;六是畜牧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县牛改工作,协调解决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在饲草种植方面

遂川县虽然有85万亩的草场,但由于大部分是高山,平原丘陵较少,不适合牛放养,因此务必进行人工种草,扩大饲草料生产、增加饲草料总量。一是撂荒地退耕还草,增加人工种草面积,主要推广种植玉米草、黄竹草、黑麦草等品种;二是在部分乡镇成立草业站,具体实施本乡镇种草工作任务;三是对耕地种草的,同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

3.4 在标准化生产方面

一是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小区和专业场(户),力争每年以20%速度递增,财政部要对肉牛小区的环保设施建设,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贴相应的补贴;二是畜牧部门要制定和实施肉牛饲养规程、疫病防治规程、良种繁育规程、饲料生产规程、产品品质规程等生产标准;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对小区的肉牛产品实行无公害认定与认证,向生态、优质、安全、绿色、有机的方向迈进。

3.5 在技术服务方面

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畜牧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力量,深入一线技术指导,解决养牛户的实际问题;二是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层次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6

关键词:肥牛养殖;经济效益;关键技术

在育肥牛项目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效率和发展框架进行集中处理,并且保证质量和价格之间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型,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积极落实养殖技术模型,也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和管控,以保证整体运行维度的有效性。

1 建构完整的育肥牛养殖项目目

在国外,高价牛肉主要用以牛排,且多为瘦牛肉型,且市场运作机制和制作风味都和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养殖场对整体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处理,对于西餐厅,要供给精瘦牛肉;对于火锅店,要供给育肥牛。也正是基于此,育肥牛饲养人员要对市场的实际运行结构建立系统化分析机制,架构更加有效的育肥牛运行目标和技术路线,以减少由于目标不明确的盲目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养殖场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完整的处理模型和运维操作系统,在明确的养殖项目目标下,建构有效的养殖计划,以提升整体运行的实效性价值。

2 提升肉牛育肥技术要求

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养殖人员要结合实际技术,建构更加有效的管控机制和技术监管机制。

第一,要保证饲料配方设计的有效性,配方要进行分段式设计,利用肉牛营养标准进行综合净肉,保证配方不仅要满足育肥的需要,也要保证质量安全,要结合肉牛的营养需求和口感,并维持在相对适中的价格,贴合育肥牛项目发展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已经有商家开始使用电脑配料方简单便捷和准确快捷[1]。

第二,要保证日喂量稳定,要保证最高增重和最低饲料成本,提高整体项目参数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养殖人员要对育肥牛的体膘、体积以及增重设计标准,以保证肉质改善等参数结构也符合要求。

第三,要对饮水供给项目进行集中管控,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多数养牛环境都是缺水状态。按照常规化管理要求,一头正常的育肥牛(体重400kg左右),每天需要水量约为30kg到40kg之间。另外要结合地区特点建构更加有效的系统化处理模型和管控框架,确保牛生活状态等参数能得到有效登记和落实。

3 充分节约技术运行资金成本

在实际育肥牛养殖过程中,要保证成本管控模型的有效性,不仅要优化常规化技术层级结构,也要针对价格成本进行集中管控。其中主要包括饲料价格变动、运输价格变动、工作人员工资变动、肉牛育肥技术运行实效性等,确保技术运行维度和成本管理要求相契合[2]。

第一,在对饲料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含水量符合实际标准。例如,玉米饲料价格控制在每千克1.6元,在使用100kg时,含水量17%的玉米要比含水量13%的支出费用高出6.4元。对其进行仔细计算,也就是说,每年使用的玉米只要是含水量高于13%,就会导致养殖场很大一笔资金损失,因此们需要技术人员针对含水量给予一定关注。

第二,要集中选取精饲料,确保能按照粉状、颗粒状以及片状进行系统化处理,以保证整体运行维度贴合实际需求。并且集中升级管控措施和管理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本地区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颗粒状,不仅仅具备便捷化配料的优势,在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后,也能实现包装、运输和存储项目的有序进行。但是,颗粒状的饲料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3]。

4 有效优化销售损失的管控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育肥牛的经济效益,销售环节的管控不可缺失。首先,要保证及时进行销售,在牛体已经达到一定强壮程度后,其自身的增重速度也远远低于实际饲料的转化效率,养殖人员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出售,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饲养成本,也是增加实际利润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多饲养一天,就会消耗37.3千克玉米。另外,一定要规避运输过程中体重的损失,建立健全完整的应急处理措施,尽管运输出现经济损失较为常见,那么就需要对其饲养成本进行集中关注和综合处理,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集中升级,并且要集中管控质量监督机制和处理措施[4]。

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管控,要建构定期和不定期运行机制,保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整度,也要针对实际市场运营模式提高管控效果,真正实现共同创利和共同享有的运行维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提高育肥牛养殖效益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运行维度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形成有效的运行维度,只有提升相关技术的实效性价值,才能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微,朱跃明,赵兴友等.不同肉牛生产规模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25(09):1-5.

[2]田露,王艳华,张越杰等.农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126个肉牛养殖户的调查[J].中国畜牧杂志,2013,47(24):8-11.

[3]何英俊,傅春泉,徐苏凌等.不同养殖模式山地肉牛改良及育肥效果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4,29(06):1409-1411.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7

一、XX年年的主要工作

(一)圆满完成全年畜牧生产的各项指标。

今年,全区生猪存栏1200头,出栏生猪1360头;牛存栏2100头,出栏牛9600头;家禽存笼11.5万羽,出笼51万羽。全年累计完成肉类总产1870吨,禽蛋总产量192吨,畜牧业产值45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 %。

(二)狠抓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狠抓强制免疫工作。年初,区公所与四个小乡签定畜牧业生产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目标责任书,集中开展春秋两季的动物免疫工作。严格按照"一畜一标一证一针一帐"五个一的要求,坚持做到"四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全年共免疫注射口蹄疫苗0.68万头,禽流感疫苗52.95万羽份,注射猪瘟苗 0.21万头份,防疫密度均达98%以上。对规模养殖和农村散养畜禽建立了防疫档案,对免疫情况实行跟踪制度。全区疫情稳定,没有发生大的疫情。

2、狠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我区对规模养殖大户和散养畜禽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联系制度和防疫档案。对规模养殖大户的免疫情况实行跟踪服务,督促大户及时采取免疫和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今年入夏以来,随着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和人感染病例及生猪高热病的报道,使得整个防控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和复杂。我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区委、区公所高度重视,连续多次召开会议,部署防控工作。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控应急预备队,出台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应急及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农村散养畜禽和规模户的畜禽实行100%的免疫,做到真苗、真打、真见效。广泛宣传防控知识,采取告知养殖户、挂图、标语、乡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加强同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畜禽疫病防治的监管工作;防止疫情向人传播。向社会公布防疫监督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严格处置病死畜禽情况,针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病死畜禽报告,严肃对待,及时派出技术人员现场鉴定,及时做无害化处理,尽量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把问题解决。到目前,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3、加强防疫知识培训,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加强规模养殖专业户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举办规模养禽大户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知识培训班,规模肉牛养殖大户防疫技术培训班,传授防疫、消毒、饲养等科学技术,提高大户综合防疫水平,并以此带动全乡的防疫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抓好肉牛养殖,保证牛肉供给。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产业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区委、区公所高度重视肉牛业的发展,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把发展肉牛养殖及其产品加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专门建立了冻精改良站、农田种草养牛示范基地,设立良种小牛补助(200元/头)、肉牛规模养殖补助(养殖规模上100头的每户一次性补助10万元)、建饲料青贮池,加强疫病防治等。每年投入防疫经费和扶持款等20多万元。XX年年,全区共有养殖规模上100头的养殖户3户,期末牛存栏2100头,出栏9600头,肉产量1600吨,产值XX多万元。现有肉牛屠宰户18家,年屠宰量达2万头,鲜肉批发销售到个旧及邻近县、市大中型市场。目前,饲养的品种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鲁西黄牛等优质肉牛品种,养殖方式主要是异地育肥和集中短期育肥,生产周转快,出栏率高,利润可观。通过积极引导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调整优化肉牛养殖业和加工业结构,以户养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积极探索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产业化机制,使我区优质肉牛的生产及其产品加工成为畜牧产业中最有活力的产业。

(四)牛干巴加工独具特色。

牛肉产品加工是延长产业链、转化增值的重点。随着沙甸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牛肉产量的增加,牛肉产品深加工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依靠,是肉牛业发展的动力。沙甸的牛肉产品加工历史悠久,干巴是回回民族生活的必须品,其加工更是具有民族特色。从1989年开始发展至今,沙甸已有好牛(即雷云)、干巴老二、莲花缘等三十多家牛肉加工厂,他们都建有加工车间、冷库、产品陈列室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化生产的流水线,具备了一定的加工能力。并且沙甸的牛肉产品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具有浓郁的穆斯林风味和地区性(产品由大清真寺监制),已形成了固有的传统和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创新,产品已发展到牛肉干巴、油淋干巴、牛须丝、干巴丝、麻辣牛肉干、牛肉酱等十多个品种,主要销往省内各地和广州、深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部份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泰国、巴基斯坦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产品深受顾客的欢迎,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五)做好能繁母猪养殖补贴兑现工作。

今年猪肉价格上涨,党中央、国务院对能繁母猪养殖实行补贴政策,每头母猪补贴50元人民币,我区精心组织人员对全区的母猪养殖户进行调查、登记上报,对我区69户农户养殖的135头母猪进行了养殖补贴发放。共发放养殖补贴6750元。共2页,当前第1页1

二、今年的工作经验总结

(一)领导重视,是畜牧业发展原动力。

区委、区公所及市畜牧局的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亲临视察指导畜牧兽医方面的工作,尤其对牛干巴加工厂的宣传、引导,肉牛养殖大户的兑现补助奖励,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等各项工作都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落实。

(二)、增加科技含量,向科学要效益。

1、肉牛育肥配套技术,主要采用"良种牛,拴系喂,补精料,青贮草,驱虫防疫"五项配套技术,搞高生产水平。

2、推广五化管理技术,即:"品种良种化,管理规范化,营养科学化,环境卫生化,防疫程序化"。

3、技术培训。畜牧科人员深入养殖户,走进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在全区举办畜牧养殖培训班2期,参加人数达100多人次。提高全体养殖户的整体素质。

4、肉牛冻精改良技术,在我区进行了推广并产生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三)疫病防治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今年的畜禽疫病防治,畜牧科技人员走村入户,亲自操作,对全区的牛、生猪注射口蹄疫2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春秋各1次,禽流感疫苗春秋各1次,并及时地进行补针。防疫密度达到99%。杜绝了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存在问题

(一)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低,对市场和价格信息变化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动物疫情形势复杂,防疫压力大。

(三)养殖管理滞后,标准化生产制度不够健全。

(四)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趋严重。

(五)兽医站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

四、2009年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力争不出现重大疫情。

(二)积极加强政策引导,使肉牛养殖和牛干巴加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8

关键词: 内蒙古察右后旗 玉米秸秆 肉牛肉羊产业

玉米秸秆是舍饲圈养的主要饲料来源,秸秆养畜转化对于全旗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为做强做大牛羊产业,全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采取政府扶持、典型示范、项目拉动等方式,普及优质、廉价、高效的秸秆加工及养畜利用技术,引导农户建设青贮池,购置铡草机,努力提高秸秆加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增草增畜增效。使全旗秸秆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为全旗舍饲圈养的实施提供保障,现将全旗玉米秸秆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情况汇报如下:

1.肉牛、肉羊及玉米秸秆基本情况

1.1肉牛、肉羊产业基本情况。

察右后旗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相继在肉羊、肉牛生产较集中的乡、苏木镇、村建成肉牛和肉羊养殖示范小区,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大户,推广应用科学饲养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整合全旗27家肉羊、肉牛养殖合作社成立察右后旗土牧尔台肉牛、肉羊养殖协会,规划发展秸秆转化及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步伐。2013年全旗肉羊基础母羊存栏32.5万只、肉牛存栏1.2万头。年出栏肉羊76万只、肉牛1.09万头。共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2家,其中雪龙黑牛养殖场10家;新建肉羊养殖场182家,累计建设棚圈17.6万平方米。

1.2玉米秸秆基本情况。

2013年全旗根据季节差异全面调动青贮收获机械设备按时抢收藏储,全年累计完成秸秆加工转化1.3亿公斤,其中青贮饲料1.1亿公斤,氨化微贮0.2亿公斤,为禁牧舍饲、调整种畜结构提供有力保障。

2.主要做法

2.1政府政策引导,引导农牧户种植。

近年来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牛羊饲养量,为奋斗目标,高度重视秸秆利用工作。按照禁牧舍饲的要求引导全旗开展设施养殖小区建设、肉牛肉羊养殖强旗建设、青贮池修建、铡草机补助、秸秆整体利用等多项秸秆利用推广工作,使全旗秸秆利用设施设备显著增加,秸秆利用率不断提高,牛羊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旗委、旗政府制订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禁牧舍饲意见》,并利用牧草良种补贴在全旗实施的有利契机,全面推进全旗秸秆利用工作。在秸秆转化上全旗乌兰哈达苏木、当郎忽洞苏木、土牧尔台镇三个地区走在前列,整体加工储藏走在前列,使全旗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2大力宣传培训,普及利用技术。

一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通过集旗科技宣传、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秸秆养畜技术,不断提高牛羊养殖水平。全旗共组织技术宣讲21场次,并发放培训资料,培训农民200多人,广泛宣传和普及秸秆养畜技术。二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技术推广。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是青贮氨化技术推广的成功经验。我们以养牛、养羊大场大户为依托,建立秸秆养牛示范户,我们一般建在养殖技术好、经营能力强、辐射带动强的区域性农民养殖能手家中,使每一个示范户都能建得起、站得住、带得动,成为一方农民养畜致富的领头羊。以察右后旗蒙原公司、冀欣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众鑫联名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年青贮玉米秸秆的百吨以上示范大户,有力带动全旗青贮氨化技术的普及推广。三是全旗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包乡进村入户。年初签订技术人员技术服务责任书,开展一对一帮扶,切实把秸秆养畜技术送到牛羊圈养舍。四是努力做好青贮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年青贮季节,全旗技术人员全部要下到青贮点指导,严把每个技术环节,使青贮成功率达99%,让更多农民学会并接受秸秆青贮。同时旗草原技术人员积极联络种植户与小区养殖企业,帮助企业找草,指导农民种草,将全旗秸秆养畜工作落到实处。五是机械化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在青贮、微贮过程中全旗利用机械化作业,进行青贮,青贮后并与饲料加工提高其适口性,既提高农牧户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作业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2.3狠抓家畜改良推进养殖示范区建设。

抓好禁牧舍饲建设,目前全旗已得到国家审批的种畜禽场2家,今年以来,全旗2012年先后投放杜泊、多赛特纯种和优良杂交后代种公羊600多只,新建肉羊人工授精站(点)50多处,引进优质肉牛、奶牛冷冻精1万支,2012年全旗共完成大小畜改良配种20万头(只)。

3.秸秆养畜的效益

秸秆转化为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促进农牧民增收脱贫致富作出贡献。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增加饲草料供给,有效保护天然草场。现将全旗冀欣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该养殖合作社年出栏育肥肉羊5220只。预计年销售收入599.94万元,利润总额为56.5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2.57%;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24.64%,净现值为311.33万元。项目运行期销售收入累计8398.70万元,总成本费用累计7489.41万元,利润累计909.29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规模养殖场利用青贮玉米秸秆养殖肉羊肉牛经济效益显著,典型示范明显。

参考文献:

[1]刘亚红.天然牧草草捆青贮适宜条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贾建伟.我国肉牛养殖模式技术成本效益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肉羊养殖的技术要点[A].2010.

[5]玉米秸秆机械化青贮技术经济效益分析[A].2005.

[6]王静.玉米秸秆整杆打捆青贮工艺及品质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9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8℃,平均无霜期100~130d,年降雨量400~500mm,种草养畜资源丰富[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历史上曾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当地农户几乎都饲养过牛、羊、猪、鸡,在养殖技术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山西省处于前列,具体表现在:①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存栏牛61.07万头,羊456.54万只,猪109.7万头,禽755.3万只,分别占到全省存栏量的27.0%,41%,21%,11.0%,其中奶牛存栏7.88万头,占到全省奶牛存栏量的6%。②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出栏量也逐年增多。2010年,出栏牛11.64万头,羊221万只,猪124.3万头,禽401.6万只,分别占到全省的21.6%,46.2%,21.2%和12.0%。③人均肉、奶、山羊绒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04,4×104,19.7×104t,山羊绒产量323t,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51%;肉类人均29.6kg,比全省人均数高9.6kg;奶类人均36.1kg,比全省高24.9kg,比全国高28.7kg;绒山羊产绒量196g/只,比全省高63g,比全国高124.7g。

雁门关发展畜牧业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种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起到了涵养土壤、保土固沙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饲草业等种植业的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了饲料作物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行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将低产棉田改为草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推动了饲草业的发展。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种粮的投入产出比是1.0∶1.3,种草的投入产出比是1∶2。每0.067hm2土地苜蓿的纯收入可达600多元,比种玉米增收290多元,而且牧草经过牛羊过腹转化,效益可提高30%左右。种草还可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又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种草养畜有效地避开频繁发生的春寒,较好地利用了当地7月—9月相对集中的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7.74%;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7.50亿元,同比增长10.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60元,养殖户由2009年的64990户增至2010年的67710户,增速较快。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指在合适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和标准化养殖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种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以及设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防疫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养殖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推进,逐步形成了6种小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投资型。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建立养殖示范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大同南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14.7hm2,建有猪舍36栋,建筑面积1.8×104m2,年出栏生猪3万头。吕梁兴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爱民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hm2,猪舍建筑面积达1×104m2,年产销生猪1.5万头。养殖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均实行小区独立核算、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负责从种猪到销售的全程资金、物资供应,以及生猪销售,农户在交纳5万元左右的风险押金后,按照公司要求标准饲养生猪,除按照出栏生猪每头50元的饲养报酬外,年底按出栏量分红。据调查,进入公司养殖小区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10万元。“龙头企业+农户联建型”。由龙头企业规划设计并给予一定补贴,农户投资建设,纳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20个,占小区总量的22%。娄烦县怡农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成本价供种猪,优惠价供饲料,优先收购育肥猪”的方式,与农户合作联建的养殖小区占地3hm2,年出栏生猪2000头;公司还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小区20个,每个小区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龙头企业+集体型”。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共同协商,由村提供场地,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场、统一管理,分别投资、独立核算,由企业提供有关机械设备。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以古城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工企业建小区并直接管理。通过招租,让农民入区养殖,企业自行加工销售;或由龙头企业或开发商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由小区吸纳社会投资人出资买牛,交给小区经营管理,围绕生产过程,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各养殖户组织起来,为进入养殖小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比例分红。

“协会(合作社)+农户型”。由协会或合作社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以协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兴建养殖小区,小区按协会章程和小区制度进行管理运营。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40个,占小区总量的25.6%。如,大同县群益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由神池肉牛合作社发起,10个合作社成员入股新建,占地面积7hm2,建筑面积6000m2,总投资150万元,年出栏肉牛1万头。神池县红安养殖小区由红安养殖协会发起新建,4户协会成员参加,占地2hm2,年出栏肉牛3000头。“集体+农户型”。由国有农林场所或村组集体统一提供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由养殖户自建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0个,占小区总量的7.3%。2007年以来,左云县种畜场、原种场等国有农林场分别划出荒山荒地,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支持场内职工和场外养殖户建设养殖小区,先后引进内外养殖户47户,新建鸡舍面积1.7×104m2,新增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30万只。2007年,神池县西渡镇英南村引进10户养猪户,采取“集体+农户”的形式,建设的长岭生猪养殖小区的年出栏规模达1万头。农户联建型。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资源条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6个,占小区总量的8.4%。#p#分页标题#e#

标准化养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上升尽管标准化养殖提升了畜产品数量,缩短了生猪的出栏时间,但是标准化养殖在组织保障、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由于规范化饲料、饲养设备、防疫疫苗、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以及标准化生产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养殖员工培训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调查表明,86.5%的生产者认为标准化养殖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到48.3%,增加20%~30%的占到26%,增加30%以上的也有14.6%。标准化生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制约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价格高随着分配方式的变革,收入差距也拉大,人们收入不同,消费的物品也不同。在收入既定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蔬菜、粮油、肉制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上升幅度对需求的影响较小,但实际调研表明,价格对蔬菜、粮油、肉制品三大食物的影响中,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部分家庭在肉价上涨时往往减少肉制品的消费,少吃肉或用鸡蛋来替代,或者干脆停止吃肉。而标准化养殖的肉制品由于饲料采购、兽药采购、技术指导、专用的生产设备等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肉价比庭院散养或者进口的高,结果使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对肉、禽、蛋、奶、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来说,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价格不高于普通产品的30%,大约60%的消费者希望不高于20%,说明人们虽然有消费标准化畜产品的意愿,但价格因素是使消费者止步不前的主要因素,其平均支付意愿仅在115左右;最愿意额外价格的是肉,其平均支付意愿为119.4,说明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消费,人们尽管愿意多付一点价钱购买标准化畜产品,但高出的这部分价格也非常有限。

标准化畜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影响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不太相信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真的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品牌由于过于宣传而不注重实际质量建设(如价格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双汇火腿含瘦肉精),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肉类已不太信任;部分品牌已失去信号发送的能力,如特仑苏牛奶,曾被宣传为蒙牛的高品质牛奶,却被检测出含有致病的黄曲霉素,这些案例使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由相信品牌转向相信自己的感官、购买经验和邻居同事的口碑宣传。资金短缺制约标准化养殖由于标准化养殖对养殖小区(场)的建设有具体的规定,使养殖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畜牧标准化养殖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标准化圈舍设施、检测设备、水电管网架设、道路硬化、粪便处理设施、场舍、棚架等生产要素建设资金,购买牲畜幼崽和饲料资金,雇佣饲养人员等资金。标准化养殖比传统养殖的饲养数量加大,无疑会增加购买牲畜幼崽、购买饲料和雇佣员工的数量,增加养殖对资金的需求,然而农民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想进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养殖小区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入住农户少,实际养殖规模小,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技术瓶颈制约标准化养殖调研发现,标准化养殖难以解决防疫技术的高要求与养殖场防疫技术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①标准化养殖饲养规模大,单位面积上的畜禽密度比例高,容易发生传染病;②养殖员工防疫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养殖场的员工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尽管也对他们培训过,但这些人一般是依靠自己以往的养殖经验进行饲养,他们对预防牲畜疾病不太敏感,认为牲畜病了没必要喂药,这种观点有时候会导致牲畜生病时错过最佳治疗期而死亡或导致较大范围的传染病发生。另外,由于标准化养殖场对屠宰后的肉类品质要进行兽药残留检验,不能随意使用兽药也增加了养殖场的防疫难度;③政府防疫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防疫技术人才。县、乡两级防疫站人员的技术不过硬,原来有实践经验的防疫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和减少,新引进的大学生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经验技术人员的减少和无实际操作技术员工的增加,使防疫技术站失去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某大型标准化养殖奶牛场的奶牛生病,场长去乡农技站聘请专家,结果当地的农技站没有一个农技人员敢接受邀请,这是因为该乡镇的农技人员已经好多年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技术和技能严重老化,脱离生产实际。于是该场长去县农技站聘请了一位专家,结果反而把牛治死了,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奶牛养殖人员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好多规模奶牛场都花钱聘请兽医,而许多小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多年的农户仅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充当兽医,他们宁肯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县(乡)农技站的服务人员。长久下去,陷入了“农户不信任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不重视知识和技能更新—农户越不信任农技人员”的怪圈。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篇10

一、20*年的主要工作

(一)圆满完成全年畜牧生产的各项指标。

今年,全区生猪存栏1200头,出栏生猪1360头;牛存栏2100头,出栏牛9600头;家禽存笼11.5万羽,出笼51万羽。全年累计完成肉类总产1870吨,禽蛋总产量192吨,畜牧业产值45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

(二)狠抓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狠抓强制免疫工作。年初,区公所与四个小乡签定畜牧业生产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目标责任书,集中开展春秋两季的动物免疫工作。严格按照"一畜一标一证一针一帐"五个一的要求,坚持做到"四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全年共免疫注射口蹄疫苗0.68万头,禽流感疫苗52.95万羽份,注射猪瘟苗0.21万头份,防疫密度均达98%以上。对规模养殖和农村散养畜禽建立了防疫档案,对免疫情况实行跟踪制度。全区疫情稳定,没有发生大的疫情。

2、狠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我区对规模养殖大户和散养畜禽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联系制度和防疫档案。对规模养殖大户的免疫情况实行跟踪服务,督促大户及时采取免疫和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今年入夏以来,随着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和人感染病例及生猪高热病的报道,使得整个防控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和复杂。我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区委、区公所高度重视,连续多次召开会议,部署防控工作。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控应急预备队,出台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应急及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农村散养畜禽和规模户的畜禽实行100%的免疫,做到真苗、真打、真见效。广泛宣传防控知识,采取告知养殖户、挂图、标语、乡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加强同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畜禽疫病防治的监管工作;防止疫情向人传播。向社会公布防疫监督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严格处置病死畜禽情况,针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病死畜禽报告,严肃对待,及时派出技术人员现场鉴定,及时做无害化处理,尽量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把问题解决。到目前,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3、加强防疫知识培训,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加强规模养殖专业户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举办规模养禽大户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知识培训班,规模肉牛养殖大户防疫技术培训班,传授防疫、消毒、饲养等科学技术,提高大户综合防疫水平,并以此带动全乡的防疫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抓好肉牛养殖,保证牛肉供给。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产业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区委、区公所高度重视肉牛业的发展,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把发展肉牛养殖及其产品加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专门建立了冻精改良站、农田种草养牛示范基地,设立良种小牛补助(200元/头)、肉牛规模养殖补助(养殖规模上100头的每户一次性补助10万元)、建饲料青贮池,加强疫病防治等。每年投入防疫经费和扶持款等20多万元。20*年,全区共有养殖规模上100头的养殖户3户,期末牛存栏2100头,出栏9600头,肉产量1600吨,产值2000多万元。现有肉牛屠宰户18家,年屠宰量达2万头,鲜肉批发销售到个旧及邻近县、市大中型市场。目前,饲养的品种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鲁西黄牛等优质肉牛品种,养殖方式主要是异地育肥和集中短期育肥,生产周转快,出栏率高,利润可观。通过积极引导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调整优化肉牛养殖业和加工业结构,以户养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积极探索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产业化机制,使我区优质肉牛的生产及其产品加工成为畜牧产业中最有活力的产业。

(四)牛干巴加工独具特色。

牛肉产品加工是延长产业链、转化增值的重点。随着沙甸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牛肉产量的增加,牛肉产品深加工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依靠,是肉牛业发展的动力。沙甸的牛肉产品加工历史悠久,干巴是回回民族生活的必须品,其加工更是具有民族特色。从*年开始发展至今,沙甸已有好牛(即雷云)、干巴老二、莲花缘等三十多家牛肉加工厂,他们都建有加工车间、冷库、产品陈列室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化生产的流水线,具备了一定的加工能力。并且沙甸的牛肉产品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具有浓郁的穆斯林风味和地区性(产品由大清真寺监制),已形成了固有的传统和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创新,产品已发展到牛肉干巴、油淋干巴、牛须丝、干巴丝、麻辣牛肉干、牛肉酱等十多个品种,主要销往省内各地和广州、深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部份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泰国、巴基斯坦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产品深受顾客的欢迎,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五)做好能繁母猪养殖补贴兑现工作。

今年猪肉价格上涨,党中央、国务院对能繁母猪养殖实行补贴政策,每头母猪补贴50元人民币,我区精心组织人员对全区的母猪养殖户进行调查、登记上报,对我区69户农户养殖的135头母猪进行了养殖补贴发放。共发放养殖补贴6750元。

二、今年的工作经验总结

(一)领导重视,是畜牧业发展原动力。

区委、区公所及市畜牧局的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亲临视察指导畜牧兽医方面的工作,尤其对牛干巴加工厂的宣传、引导,肉牛养殖大户的兑现补助奖励,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等各项工作都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落实。

(二)、增加科技含量,向科学要效益。

1、肉牛育肥配套技术,主要采用"良种牛,拴系喂,补精料,青贮草,驱虫防疫"五项配套技术,搞高生产水平。

2、推广五化管理技术,即:"品种良种化,管理规范化,营养科学化,环境卫生化,防疫程序化"。

3、技术培训。畜牧科人员深入养殖户,走进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在全区举办畜牧养殖培训班2期,参加人数达100多人次。提高全体养殖户的整体素质。

4、肉牛冻精改良技术,在我区进行了推广并产生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三)疫病防治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今年的畜禽疫病防治,畜牧科技人员走村入户,亲自操作,对全区的牛、生猪注射口蹄疫2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春秋各1次,禽流感疫苗春秋各1次,并及时地进行补针。防疫密度达到99%。杜绝了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存在问题

(一)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低,对市场和价格信息变化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动物疫情形势复杂,防疫压力大。

(三)养殖管理滞后,标准化生产制度不够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