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0:53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1

一、差旅费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基层单位对上级管理办法中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国家出台的管理办法面向全社会,如: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适用范围包括全体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所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因此,管理办法中的一些概念都比较笼统,难以详细罗列所有的适用对象。当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一些模棱两可、非常规的情况做出判断时,因没有明确的依据,经常陷入疑惑,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办法》中第三条差旅费概念中所述的“工作人员”,毫无疑问包括单位名册中的在职职工,但科学事业单位还经常遇到其他人员出差的情况,包括学生、科研项目成员但非本单位职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差旅,以及科研项目开展工作需要邀请的专家来访差旅等。又如:《办法》中差旅费概念所述的“常驻地以外地区”,如何划分也是基层科研单位讨论的焦点,是否简单的以市内市外为界限划分常驻地以内以外?其他人员的差旅费,市内远郊地区的差旅费应如何管理,相关开支是否可以报销,成为盲区,使差旅审核审批人员处于尴尬的局面。

(二)基层单位难以落实个别条款

国家管理办法规定的个别条款有时会遇上基层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如果生硬的强制执行,难免造成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打击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科学事业的发展。比如:《办法》中第二十五?l规定,无住宿费发票的不得报销住宿以及其他与差旅相关的费用。在2014年9月15日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中对住在自己家里或到边远地区出差的两种情况做出了补充说明,规定得到所在部门领导批准的可以报销除住宿费以外的其他差旅费用。但是,基层科学事业单位还存在着各种其他情况,如:科研人员到企业调研,企业承担其住宿费,或者科研人员到船厂调试设备,船厂建有宿舍可免费提供科研人员使用,但交通费、伙食费等需要科研人员自行解决。这些情况都不适用《解答》中情形,但确实发生了除住宿费以外的其他差旅费,应如何完善相关规范,使真实发生的差旅费在良好的管理流程下得以顺利报销。

(三)基层单位特有情况无适用条款

由于每个基层单位所处的行业不同,涉及的具体业务也各有特点,都会碰到单位存在的但《办法》中没有规范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单位在财务审核工作、内审工作中发现了各种与差旅费相关的问题,如:使用虚假机票或者票面价格与官网查验价格不相符的机票报销差旅费;参加组织方统一安排食宿的会议、培训仍重复报销伙食补助及市内交通补助;差旅期间进行招待业务的出差人员,既报销招待费用,又报销伙食补助等。针对自身特有的问题,基层单位是否能通过有效的固定方式,并将其制定成相应的具体条款,以防范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鉴于差旅费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具体化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二、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制定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化

制定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最重要的前提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部门及地方政府规章、主管单位的相关管理办法,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单位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用的实施细则。例如,单位制定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必须遵循财政部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以及主管部门的差旅费管理办法。

(二)明确化

基层单位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应将《办法》中的相关概念更明确化,最好能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涉及的范围或对象一一清晰罗列出来。以差旅费为例,基层科研单位实施细则应清晰列明差旅费适用于在职职工,单位的学生、项目成员、人才派遣工作人员、劳务人员、邀请来访的专家等,并同时详细规定上述人员的出差审批流程,如出差前需要填写出差申请表并经部门负责人及人事部门审批。再如,单位可依据差旅经常发生的市内远郊地区的距离判断并决定是否应将其纳入差旅的范围,因为一些市内远郊地区往往比毗邻的城市更远,若单纯以市内市外区分,会大大打击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另外,单位应将纳入差旅范围的市内远郊地区清楚列示在实施细则中,既有助于管理人员执行,也方便科研人员查询,减少矛盾,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人性化

在保证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的前提下,基层单位应充分考虑业务中遇到的特殊情形,并梳理出具体的处理办法,使实施细则操作性更强,同时更体现人性化。对于无住宿发票的差旅,实施细则可规定附合理说明的无住宿差旅费也允许报销其他差旅相关费用,同时规定无住宿说明应由第三方出具,若无第三方说明时,也可由本人做出说明但需要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批,实施细则还应详细写明对应的审批流程及审批责任人。再以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为例,工作人员因接到紧急任务且对应等级的机票已订满等原因,只能购买高一等级的机票,实施细则可明确上述情况的审批责任人及审批流程,审批过的票据可实报实销。此外,具体的实施细则大大减少领导“特批”的情形,防范领导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更好的贯彻以制度管理单位的理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四)个别化

根据基层单位的个别化管理需要,制定相关具体化条款。比如,根据单位具体业务情况,增加对业务真实性控制的细则。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应规定机票购买的途径为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航空公司直销机构、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公布的具备机票销售资质的机构,还应规定报销机票时需附盖有安检章的登机牌或附包含已乘机状态的航空公司官网查验依据。对于参加会议、培训差旅,实施细则应规定报销时需附会议通知、议程,使审核人员可据此判断是否可以报销伙食补助以及市内交通补助。

三、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制定需注意的问题

(一)广泛调查,收集问题

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常常需要实地调研、参加各种研讨会议、与其他项目合作单位交流等,这些业务活动都与差旅费管理密不可分,因此,科研人员最了解一些与差旅费相关的特殊问题,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切身问题。基层科研单位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前,管理部门应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收集科研人员的问题及建议,如:组织举办座谈会、参加研究室的例会,提供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差旅管理与报销问题的机会;提供邮箱、电话、微信等各种方便的渠道让科研人员提交问题及建议;设计差旅费调查表并广泛发放给各研究室,充分收集科研人员的问题及建议。而且通过鼓励科研人员与管理层对话,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单位实施细则的制定,也让科研人员更了解新制度的必要性,从而更好的接受新制度。相反,压制科研人员发表意见,只会变成抵制、敌对的情绪,妨碍新制度的推广。收集工作完成后,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对待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问?}的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条款,编入单位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此外,科研业务、科研环境都在不断变化,问题与建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管理部门应把调查收集工作常态化,如每年做一次,遇到新问题,或发现已过时条款,都应对具体实施细则进行完善,使具体实施细则与时俱进。

(二)充分沟通,明确责任

一般的制度实施细则都与多个管理部门相关,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前,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充分的交流沟通,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制定部门,提出自己部门的管理问题,并一同深入分解业务环节和步骤,理顺各部门责任,以确保部门负责人与经办人都了解自己具体的责任,保证实施细则制定后能顺利运行。若相关部门不重视,在实施细则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参与,也不了解实施细则的细节,则很可能出现制定后相关的管理部门都不了解其责任以及具体有关条款的情形,或者出现制定后相关管理部门才提出执行有问题的尴尬局面。以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为例,一般由单位的财务处负责制定,但绝对不是单靠财务处就能完成制定工作的,差旅申请管理、差旅报销管理与研究室负责人、人事处、科技处、主管所领导息息相关,各部门负责人都有各自对应的审核审批责任,以一基层科学事业单位为例,差旅费主要风险关键控制责任对照表如下所示:

只有各部门做好充分协调,分配好各家责任,保证差旅管理的主要风险均有部门进行把关,具体实施细则才能有效运行。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2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 Focus on project,Neglect management" on research projec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On one hand, the researchers complain that research funds is hard to use and research funding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 on the other hand,misappropri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and illegal charges triggered a social concern of corrup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udget manage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udget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and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e mode of budget management.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精细化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budget management; detail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35-03

1 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概述

近几年来,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的研究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务管理从注重预算管理逐渐向预算精细化管理转化。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号)指出:“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015年实施的新预算法,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及调整的规范性等方面也做了诸多完善,比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的定义、意义、要求、目标、环节、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根据学者研究的普遍观点,高校预算管理精细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精确性、细致性、深入性和科学性。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环节通常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分析与反馈、绩效考评等四个环节。[1]

2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科目缺乏全面性

经费预算的编制决定其支出合理性,预算编制过度严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费的有效使用。目前我国各类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普遍采用列举式,即对设备购置、试剂耗材、会议费、差旅费、国际交流合作、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进行规定,但对预算科目之外的发生费用难以归集。[2]这种列举式只是较为概括地归并了科研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预算科目无法覆盖现实科研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全部费用,一些与科研活动有关但预算科目未涵盖的开支无法在经费中列支,尤其是忽略了人力资本部分,即对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和创造性成果的补偿。

预算科目设置不够科学,导致经费支出过程与预算脱离,为使项目验收顺利通过,科研人员要花大量时间在经费报销及调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2.2 预算执行困难,支出范围不合理

科研经费报销困难是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问题。目前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均属于票据报销制,意味着科研人员必须提交真实、合法、有效的票据,才得以报销。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无法开具发票的情况,如外出调研、零星办公用品购置,只能由科研人员先行垫付资金,再另辟渠道开具虚假发票报销用以弥补开支;另一方面,现行的财务报销制是只认发票,如无相应发票便不能报销其费用,导致科研人员只要其能够按现行会计科目搜集到发票,就可以据以报销,套取科研经费,从而滋生科研腐败。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广泛及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科研经费尤其是纵向科研经费在促进科研单位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管理难度。尽管近几年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控制措施,但其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力却极为有限,不仅加剧了不合理支出,而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压力。

2.3 项目缺乏过程监督、验收评估及后评估的有机结合,无法真正体现项目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

近几年来,总结科研项目结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般认为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对项目的研究条件与困难估计不充分,或因课题组人员调动、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等人员流动等原因,致使项目无法正常结题。再深一步究其原因,则归因于无相应的阶段性跟踪和过程监督机制,无法对项目实行阶段性的检查,也无制定相应的项目实施应急预案,因此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此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过程监督、验收评估及后评估整个链条的脱离,导致评估难以科学、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在评估验收工作中,评估的对象仅仅是项目产出,如数量、发明专利情况等,而忽视对项目研究成果的开发、转化和验证。由于目前项目评估的立项、中期评估、结题验收评估和成果后评估由不同的专家团队独立分段进行评估,加大了项目过程评估的随机性。

2.4 验收评估流于形式,重考核指标、轻研究内容及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评估工作基本是于注重论文数量等定量指标。近几年来,评估对象重点转为项目承担单位对立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如医学科研项目,则注重及专利发明数量、是否建立样本库等,产出成果缺乏创新型,实用价值不足。许多项目在结题后就不再深入研究,缺乏研究的持续性;或者因为缺乏共享机制,一些研究的成果只限于研究者本人持有,不能得以推广,也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难以实现开展此类研究的初衷。

3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精细化模式构建

3.1 强化预算科目科学性,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执行力

细化预算申报的科目设置,增加印刷费、培训费、资料费、办公费、不可预见费等无法在原科目列支的科目。费用类别的细分需与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通过财务系统能及时发现费用列支是否符合预算编制要求,监督经费使用的目的。

此外,相应修订《会计法》及其会计准则,根据“劳务费”科目“以简单的提供劳动力获取报酬”的特点,在会计科目中增设一个反映科研人员智力劳动报酬的科目。在项目经费使用中,可按一定的比例提取智力劳动报酬经费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和创造性成果的补偿,也可以在项目其他明细科目节省的经费中列支这部分报酬。该报酬可按比例分期分批支付o科研人员,如按月发放,并留存一定比例的项目经费在项目验收通过后支付。

3.2 适当放宽审批权限,采用经费包干制代替报销制

采用经费包干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科研人员因为票据缺失或无法获得发票导致的无法报销其真实和必要支出的问题,并且节省了各类票据收集、分类、粘贴、审核的时间。如科研人员从广州去上海进行为期5天的调研,按照现行的国家差旅费报销有关规定,核定其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市内交通费等5天的包干金额,比如5000元,那么,只要其能够提供确实去上海出差的证明,就可以支取5000元差旅费。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采用此报销方法。经费包干制不仅可以解决现行科研经费报销带来的耗时长、手续多等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开具虚假发票的现象,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合理开支。

根据项目经费来源不同,可分为纵向经费与横向经费,在管理方法上可以区分对待。纵向经费一般为财政拨款,那么就应按照国家的有关制度执行。横向经费主要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受政府部门委托)下达的,其来源较广,以技术合同管理为主要手段,其本质上属于民法上的承揽合同。合同中通常约定了科研人员的科研任务、完成期限、项目验收标准、支付条件和方式等内容。此种经费属于企事业单位拨付的合同经费,应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用。

3.3 建立项目验收责成机制,实现项目过程监督、验收评估及后评估的有效结合

科研项目验收评估是检验项目实施过程和产出水平、评价项目实施质量、提高项目过程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科研项目验收评估并不意味着一项研究的终结,其研究成果更需要得到进一步开发、转化与验证。[3]总结发现项目验收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项目验收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是今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放宽科研经费审批权限的经费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第三方验收评估机构的作用,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审核、验收力度。项目的验收不仅要考察项目产出,同时需要考察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在验收评估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项目的性质,合理分配不同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综合评价项目成果。对项目无成果或验收评估不合格的,责成项目负责人退回部分或全部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3(8):47-49.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3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方面的投入。同时,各类项目检查越来越频繁,对项目的管理、经费使用、验收与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趋于规范与严格。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多渠道拨付,经费投入不断增强,同时也加大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的难度。国家也陆续出台和修订了一部分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通过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是实现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重要的监控手段。

一、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就是借鉴这种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思想,使预算做到有理有据,编制精准,明确与课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必然联系;编制预算时要按预先制定的程序和具体的要求进行,还需通过相关专家严格的把关与审核,同时依据农业的季节性等情况变化与科研项目进展需要调整的,需先提出调整方案,按照报批的程序审批后执行。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相关的主体在经费预算管理不同环节的权责,将各个相关的主体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权责相对明确的管理网络,有效的保证经费预算管理处于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精细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重视度不高,为争取到科研经费,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预算编制没有有效联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结果项目实施进展的过程中项目经费未能严格按预算要求执行。

同时,多数科研人员欠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财务专业知识,对各项直接费用的内涵缺乏认识,凭借不足的经验或是笼统的测算将科研经费按一定的比例在支出项目之间进行大概的分解,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事项不合理,随意性大

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欠缺预算调整事项的手续,擅自根据项目进展的需求,随意调整预算。或者部分单位不考虑项目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要求一概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未对照预算进行经费支出,最后擅自调整预算,既未按照相应的规定履行报批的程序,亦缺少需调整的充分依据和理由。对部分需按规定进行报批事项,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备案,如课题负责人因为退休、调离、辞职等原因而自然更换等。在存在项目合作情况中,对项目合作及外协单位的情况缺少充分的认识和分析,不管项目经费金额大小,随意进行资金拨付,有的没有签订合同任务书或者虽然有任务书项目参加单位并未提供外拨经费的细化预算,拨付完资金之后,缺乏连贯、有效的监管措施。

3.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力不强,缺乏效力性

据笔者了解,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在这种集权管理方式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支配随性大,当存在着一个项目负责人负责多个课题项目情况下,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通常会疏于对项目支出预算实施的管理。一是将本应放在科研项目中列支的费用在报销时未注明列支的项目,财务人员将其当成单位日常的公用费用,挤占了事业经费,最后项目验收的时候人为调整账务。二是对于一些相同类型支出,科研人员未考虑各个项目实际研究和进展的情况,只是在审批单上简单签字确认,存在项目之间交错使用的情况。项目验收前突击花钱或者人为调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往往出现发票开具的内容和需要验收的科研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如差旅费的出差地点非课题项目研究内容中的地点。

另外,在科研项目经费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下,部分科研项目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系统下达,但经费下达和经费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然则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对经费在财政预算系统的使用进展有考核,实际项目经费执行期间可能出现财政预算系统中不同大类的项目之间相互垫支的现象,脱离了预算实际的规定。

4.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

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整个使用与管理中,忽略对经费预算的考核评估。大部分单位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评价科研经费预算实施效果的指标与规范,也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设置科研经费预算科学合理的编制程序

首先要让科研人员转变“重争取轻管理”的思想,编制预算时应参照国内同类研究活动支出水平及当前我国国情,严格按照相关课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明确要求,在考虑项目的各类费用支出关键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对预算编制的各项内容对照全方位测算与论证。在弄清楚每个预算科目内涵的前提下,对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对每一支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列示计算过程;同时自筹经费要结合科研单位的自有资金实力进行编制。

其次应联合财务、科研和资产等部门,对编制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进行预审,编制预算的科研人员根据预审意见对预算进行修正,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规范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要严格比照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与预算的编制内容等规定,进行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如无特殊情况不可以调整预算。如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的,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要谨慎对待预算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目前预算调整事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报批调整,第二类是主持单位审批调整。倘若出现课题项目总预算金额发生变化或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减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情况之一的,需要进行报批调整。其他情况比如在课题总预算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课题项目直接费用中专用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以及其他支出预算如确实需要调整的,由课题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由课题项目主持单位进行审批,有关管理部门在必要环节进行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通常不进行调整增加,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课题项目实施过程契合相关要求可以调整课题项目预算的,需要列示调整的原因、项目、金额,同时要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报送管理单位核准;审批单位要依照有关要求对合作单位、项目参加成员、项目经费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比照审核。审批后应及时告知财务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3.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精细化

首先通过会计软件进行预算的额度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可以采用总额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审核通过的课题项目的费用支出的预算金额按照各个会计科目录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并设置额度控制,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差旅费、专用材料费等可以调整的科目可以设定相应的浮动比例,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管理费不可以进行预算调整的科目不设定浮动比例。这样一旦单类或总额超支会计系统会自动预警,以便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进行有效的监督。

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部门之间要形成的有效的联动制度,同时有效落实好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融合到整个经费预算管理的各环节中。 项目负责部门要对整个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整体负责,随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收支及结余情况。财务部门要对照预算认真审核在执行中的各项票据,对不真实、不符合财政和税务部门规定的原始票据,不予受理;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票据,予以退回,要求更换或补充。科研部门则对项目进展与经费支出是否相符进行监督。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的监督机制,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有效保证。

4.细化预算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要进一步加快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设,制定相关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设计相关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定性的分析就是要保证科研目标实现,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管理制度。定量分析可以采纳从科研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比率指标来呈现。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规范,要将结果进行必要的反馈,让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它的激励作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科技部. 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Z].财教〔2011〕343 号.

[2]孙杨,陆学文. 农业科研院所视角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 8).

[3]康楚兰.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探究[J].时代教育,2016,(1) .

[4]陈金宏.科研院所视域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16,(1) .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4

一、突出做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地质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经济方案,它反映了实现一个地质项目的计划总成本。要重视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按照科研项目任务及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等因素编制地质设计、施工设计,结合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严格执行地质勘查项目预算,合理编制预算方案,逐项汇总各费用项目预算,把好项目预算关。

二、抓好事中成本控制

(一)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完备配套管理办法

我所对科研项目实行独立核算,严格开支范围,统筹归集地质项目成本,核算摊销项目经费支出,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为加强项目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提高效益,对科研项目统一管理,合理配备人员、车辆、装备,项目成本控制以《财务管理规定》、《地质项目管理办法》为核心,按照研究所-科研室-项目组-项目组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长四级体系进行管理,相继出台《物资管理规定》、《项目组管理办法》、《地质工作奖励细则》、《研究室量化考评办法》、《地质科研工作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逐步形成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全内容、全员控制的成本管理体系。同时明确项目组经费控制指标,与科研室签订经济管理责任书,经费的使用与项目质量有机结合,做到激励有效、处罚有度。

(二)规范项目组野外经费开支

项目野外工作点多线长,人员分散,流动性大。野外经费开支突发情况多、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一些易超难管的开支项目如油料费、汽车修理费、材料费、雇工费、租车费等难以控制和掌握。WWW.133229.CoM我们依据项目人员构成,对项目成员进行合理的职责划分,区分不同成本费用,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如油料费支出,采取定额和不同区域补助相结合,按照加油的时间、地点、数量逐项进行登记,根据行车总里程、油耗和加油量来核定支出是否合理。对汽车修理,原则上在野外不做大修,只进行一些小的维修项目,并对维修情况进行登记,由项目组长、经办人、司机分别签字,回所后由车辆主管部门检查验收,联签联审。对在野外确实需要进行大修的车辆要先向所主管部门请示,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修理。对雇工和租用地方车辆等,小额开支由项目组直接办理,完善手续,大项开支必须预先向所主管部门请示,经批准后实施并签订劳务承包合同,报所主管部门备案。对占地费、青苗补偿费等,要切实掌握支出标准和数量,完善手续。

(三)控制好项目组室内工作经费开支

科研项目有别于其他地质工作项目,为做好科研工作报告,项目组需要进行室内项目资料收集、数据下载、样品测试、课题评审、报告复制、业务研究,学术探讨等工作,不可避免发生相应科研费用。对这些室内科研费用成本,我们要求项目组按照项目设计工作方案,采取项目组申请实施经费项目-科技处把关-财务审核经费-分管首长审签-主官审定的程序,从源头控制经费支出,确保室内研究费用项目成本可查、可控。

(四)严格执行成本集中控制

科研项目实行统一管理,项目组归口实施,成本管理必须实行集中控制。我所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为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成立以主官任组长的地勘成本领导小组,建立了机关相应人员和项目组长参加的成本核算办公室。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统一领导,按级负责,财务归口,先批后支”的原则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独立核算,严格成本核算程序,强化会计监督,严格预算控制指标,专款专用,层层把关,强化成本管理,杜绝非正常性开支,防止挤占项目经费、虚增地勘(科研)成本。

三、加强外协项目经费的成本控制

为做好科研项目,根据项目设计任务需要,不可避免会发生外协项

转贴于

目经费。对外协项目经费我们从三个环节加强成本控制。一是强化承包单位的选择,规范招标选用流程,明确外包双方的责任与权限,加强对外协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控制成本;二是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项目组在合同未正式签订前,会同科技处、财务等部门共同进行合同评审,采用严格的条款,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单价、付款方式、结算等,做好风险应对;三是加强外协项目的合同控制,要选用合适的合同结构模式,按质量、进度拨付预付款。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5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经费 管理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科研项目管理,但对科研项目管理侧重于科研质量管理,提高科学技术研发水平,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致使项目经费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近两年,国家在加大对科研项目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本文阐述了现阶段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探讨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要点。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不全面、不合理

很多科研项目编制经费预算的目的只是为了申报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时不进行详细的任务分析,不对市场价格进行相应的调研,从而致使项目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实际所需的全部成本,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编制的预算不能有效执行,难以通过预算来控制经费支出。

(二)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不完整、不规范

由于科研项目设计和立项的时间长而科研项目经费要经过层层审批后才能到帐。如果财务部门在立项成功或经费到帐后才单独建账核算经费,那么科研项目前期实验准备和设计论证等工作发生的大量前期费用就无法被认定。另外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通过个人努力争取来的,上交管理费用后的剩余经费可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因致使支出时不开具正规票据,专款不能专用;为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不进行资产登记,致使有物无帐,有帐无物,项目结题后资产后续工作处理缺失等现象的发生。

(三)科研项目开题不建账,结题不结帐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项目开题及时不建账,结题不及时结账,给会计核算和项目经费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对于结余和超支经费如何进行管理也缺乏明确规定;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执行力度非常薄弱;科研项目完成后缺少对科研经费效益进行分析,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难以对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注意要点

基于以上问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一定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

要明确项目管理和财务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责,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财务人员全过程参与科研项目管理,对科研经费实行全面预算、全程控制、全成本核算。

(二)强化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申请人应详细了解有关信息,预算编制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根据科研项目任务书要求,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开支范围,并对主要用途和理由进行详细说明。项目经费预算必须经过财务管理部门审核。

(三)规范核算管理

要按照科研项目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分类管理和核算,每个科研项目要单独设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核算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工作要求:

⑴科研项目开题后,项目负责人必须到财务部门办理建账手续,提供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和项目经费预算明细;

⑵项目拨款必须汇入财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

⑶需要转拨的科研经费,需提供项目转拨批件、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

⑷项目负责人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按预算、按计划支配项目经费。在办理支付结算时,原始票据必须标注项目名称;

⑸项目支出中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等费用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项目确需调整,且金额超过项目预算10%的,应根据管理要求报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审批资料提交财务部门备案;

⑹科研项目发生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超过科研项目预算20%或单项外购、外协费超过1万元(包括1万元)时,必须提供合同和结算明细;

⑺科研项目购置的设备,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要求及时办理资产登记、保管、清理、移交、变更手续。科研项目购置和试制的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仪器设备(含样机)需要提供合同和招标资料;

⑻为科研项目开展购买的无形资产,入账时要进行有效的评估;

⑼对科研项目应承担的分摊费用,例如燃料动力、水电费等,财务部门入账时,必须写明分摊依据,并附结算单据;

⑽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开展无关的费用坚决不予列支。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白条、过期发票、复印发票、名称不符发票不能在科研项目中列支;

⑾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上级部门验收后,项目负责人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进行结题,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

⑿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得或变更,如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项目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

⒀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鼓励对研究工作进行创新,但对于涉及降低研究目标、改变研究内容、延长研究期限等变动,项目负责人应提出书面报告陈述理由,科研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并将变动方案提供财务部门;

⒁对研究计划执行不力,难以取得研究结果的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可建议撤销或中止。科研项目撤销或中止后,财务部门应及时结算,收缴经费。

(四)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体系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6

关键词:高新企业;研发费用;核算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50-02

国家为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出台了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2008年正式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两项非常重要的税收政策,一是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有明确的要求。此两项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两项税收政策都要求企业必须正确归集研发经费。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充分理解税收政策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给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要求,对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对研发项目发生的费用进行合理规范的核算,为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打好账务基础。本文从适应国家财税政策要求的角度出发,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费用核算规范进行探讨。

1 研发费用科目设置方式探讨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研究阶段的费用可以费用化,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应该资本化。即企业可以根据研发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最终成果的体现形式,研发费用既可能资本化也可能收益化。换言之,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发生的研发费用列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先行在“研发支出”科目下进行明细归集,并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进行不同会计处理-期末再行结转。

根据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等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新《企业所得税法》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相关文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相关要求,企业可以选用如下两种会计科目设置方式对研发项目费用支出进行核算:

方式一:

以上科目设置方式中,启用项目辅助核算是指在启用财务核算软件的企业中。根据企业的科研实际情况。对年度实际发生的研发项目进行编码,启用研发项目的辅助核算,对没有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则可以进行科目明细核算,在研发支出一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之后,设立三级科目,用以核算各研发项目。上面各表格中三级科目相应变为四级科目。由于在研发支出科目已进行很明细的核算(辅助核算),因此,将研发支出结转入管理费用时(这里暂不考虑费用资本化)。可不再进行明细核算。

三级明细科目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关键是企业操作方便,只要在文件规定的研究开发费范围内并能核算到企业全部研究开发费用即可。

以上科目设置方式很好地把税收法规的要求与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起来,清晰明了地对研发项目费用进行规范核算,也方便企业对研发项目进行管理,为各项目研发支出的核算、成本控制、创新的绩效评估建立起良好的控制体系结构。

2 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核算范围的探讨

研究开发项目是指企业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及R&D成果的应用等专项活动时,以规范的项目管理形式(论证、立项、中间过程控制、验收等)出现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工作所进行的开发活动项目。凡是属于研发项目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都应纳入企业研发经费的核算体系,进行核算或统计。

但是按照国家最新抵免税政策(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并不是企业所有的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都能用来加计抵扣所得税,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 经营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

一、前言

科研机构在石油企业中是重要的管理部门,对石油产品创新和石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控制,是提高石油企业科研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应从积极实行预算管理、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增设明细科目,完善项目核算等方面入手,使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能够满足准确性高效性原则,确保石油企业科研经费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二、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积极实行预算管理

对于石油企业的科研机构而言,多数科研单位申报国家项目所获得的经费都是以定额补助式的经费资助方式,资助额度依据评议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的财政、财务政策及规定的程序审核后确定,资助额度一经确定不能调整,因此预算编制的精准至关重要。结合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管理实际,应在经费管理中应积极实行预算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

根据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研经费管理有据可依。

2.将年度科研经费纳入到预算管理中

在具体预算管理中,应将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保证科研经费在预算制度的控制之下。

3.加强预算管理,严肃科研经费的审批使用制度

根据预算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在科研经费使用中,应严格审批并加强把关,避免出现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

三、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运作来看,科研单位以科研业务为中心,争取科研课题、项目,落实科研经费是单位的首要工作。因此,各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课题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出台了一些内部奖励政策,奖励支出一般在本项目列支,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为单位科研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石油企业应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石油企业应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2.石油企业应在财务管理制度中增加对经费的管控

基于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制度应增加相应的条款实现对经费的合理管控。

3.石油企业应根据经费管理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结合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应立足财务管理制度实际,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的为科研经费管理服务。

四、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增设明细科目,完善项目核算

考虑到石油企业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课题人员在报销费用时,按照科研项目开支内容记入新增设的明细科目中,及时归集项目的各类支出,在月末或季度末汇总统计出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数,及时编制预算执行情况表,考核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为了保证科研经费报销与核算在可控范围之内,增设明细科目并完善项目核算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经费需求计划,合理增设明细科目

从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来看,为了保证核销程序符合实际需要,合理增设报销明细科目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项目核算的管控,提高经费的控制质量

基于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的报销实际,做好项目核算环节的控制,是提高经费控制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3.把握项目核算原则,加强对核算费用的审核

在具体经费的核算过程中,应加强对核算费用的审核,使项目核算能够满足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原则,提高整体核算质量。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科研机构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控制,是提高石油企业科研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应从积极实行预算管理、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增设明细科目,完善项目核算等方面入手,使石油企业科研经费管理能够满足准确性高效性原则,确保石油企业科研经费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邓雪翔.企业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14年02期

[2] 高茹英,张红莲,任蔚.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06期

[3] 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冯彦妍,张建新.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经济论坛,2014年02期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8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研究院解决勘探难题和实现勘探突破的关键,研究院一贯重视。项目立项机制创新,紧盯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的重点课题和关键技术,展开项目立项工作,并将制约油气勘探的瓶颈作为创新重点,坚持“科技为本、创新为魂”,坚持有生产需求、有充分论证、有实际推广价值、有效益和有创新的“五有”立项机制,展开立项,确保“立项一个攻关项目,发展一项创新成果,解决一个生产难题,培育一个效益增长点”。项目承担机制创新。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引入项目负责人竞争机制,自上而下的项目通过招标的方式选定项目负责人,自下而上的项目由项目的提出者担任项目负责人。实施项目组成员双向选择机制,开展组长选组员、组员选组长双向选择,确定项目组成员。机制创新,一方面为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有责任心、敢担当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效平台,推动项目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组长凝聚团队、带好组,督促组员勤思好学,努力工作,保证项目品质,推动项目多出成果,出创新成果。项目研究思路创新。坚持“继承传统、发扬创新”,针对油田地质构造情况复杂,储层薄,平面展布变化快,断层多且类型多样,以及勘探已进入中后期,勘探目标多集中于构造--岩性、岩性等隐蔽性油藏的客观实际,研究院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总结和提炼,兼容并包,求变创新。提出勘探项目研究思路的“三大”转变,即由构造油气藏向岩性油气藏、构造隆起向构造坡折、重点层系向全层系转变。

2实施精细管理,科学制定计划,全面管控

计划编制阶段,坚持“注重投入效果、体现效益优先”原则,将科研生产、后勤服务、企业管理等各个工作方面纳入计划编制的范畴,并重点关注事关研究院发展的资金投入;关注增储稳产基础、重大先导试验、高新技术引进、成熟技术推广等投入;关注科研生产硬、软件设施的投入;关注压缩非生产性费用、管理费用;关注减少低效无效投入,从而持续优化成本投入结构。其次综合分析以往执行情况,汲取教训,借鉴经验;同时积极发动全员,群策群力,集大智慧,确保编制计划全面、科学合理。计划实施阶段。首先以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为基础,以《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物资供应管理办法》、《公务接待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为保障,实施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控制”。其次院职能部门要定期开展检查、分析,并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计划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院总计划目标的影响、解决措施等信息,供领导小组审核决策,从而夯实计划实施基础,提升水平,保障后续决策的科学性,以及计划的高质、高效运行和目标实现,避免走弯路,造成成本浪费。计划考核阶段,实施考核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确保计划的高效、高质完成,确保年度计划总控制,季度计划管实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无效环节和不必要的浪费。计划评价阶段,院不仅重视事前评价,同时也重视事中和事后评价,每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都对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连续不断的评价,即督促了成本管理自检、提炼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提升了水平,又为后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其高效有序实施,避免走弯路,造成成本浪费,提高了勘探效益。

3强化目标管理,细分细化指标,控制成本

为了控制成本,研究院将目标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考虑勘探工作必须使用的成本费用,又考虑客观因素的成本费用,作为基层单位、机关部门成本控制和考核的计划指标,并辅以细化核算,量化分析,划分责任、严格考核等手段,促进成本管理目标实现。实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使成本指标纵横分解,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落实、组织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核算落实、考核落实,保证成本指标的顺利完成。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双向接轨,即研究院目标成本管理与分公司下达研究院目标成本管理接轨,研究院基层单位、机关部门目标成本管理与研究院目标成本管理接轨,确保研究院目标成本管理杠杆调节作用的发挥和预算平衡。此外,结合研究院基层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工作内容、性质的差异性,细分考核对象,确保考核措施针对性,考核结果可比性强,选树典型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推动基层单位、机关部门严格按管理目标组织生产经营。以及分公司经济责任制指标的完成。成立预算决策小组,成本预算小组以成本管理会计为主,由各项费用主管人员组成。预算决策小组的任务一是对成本资金的可用数和需用数进行认真测算,负责编制资金预算和分配成本承包指标。二是负责对重要费用投入产出进行可行性论证,做出是否安排运行的决策。实行差率成本考核兑现率,由于构成生产费用的项目很多,不同的费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有的费用基数大、变动大、预测误差大、可控性小,而有的则相反。因此,需要测定不同项目的费用计划,对不同费用项目按基数大小、测算误差大小、可控性大小、变动性大小等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奖罚比率。通过不同的奖罚比率,既可以引导成本控制重点,也可以解决部分单位某些大项费用超额(节约)太多,奖罚难以兑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成本控制重点,解决考核不公等问题。

4结束语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9

一、引言

2018年1月9日,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作为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阵地,2016年高校服务企业社会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1 791亿元,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达到130.9亿元,比2015年增长20%,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增幅达6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和科技部根据新形势科研活动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与时俱进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改革政策,科研经费管理权限得到有效放大,科研经费全面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大幅度提升[1]。然而,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普遍感觉科研经费“监管难”,而科研人员则依然抱怨“报账难”。两难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疏通科研经费监管的“堵点”和“痛点”,使得科研经费支出高效规范合理,仍然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问题。

二、公共治理理论与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高度契合

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治理理论,应用到科研经费监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公共治理理论提出的主体多元、层级众多、中心?V泛、公众参与的网络模式,不同的主体间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构筑信任、合作的互动关系,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社会公共利益最佳。

(一)公共治理理论与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目标趋向一致

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目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照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严格遵循财政预算的规定,逐步完善监管政策与制度,致力于优化监管流程,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强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力,促使科研经费的使用规范高效,以期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推进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公共治理理论的目标则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倍增,诸多相关公共行政主体密切配合,共享公共权力,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可见,两者的目标趋向一致,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引入公共治理理念具有密切的契合度。

(二)公共治理理论与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治理主体相似

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治理主体结构呈多元化,涵盖政府、科研项目依托高校及其项目负责人、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等,这与公共治理理论明确的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是相似的。另外,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也牵涉到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和公共管理理论多元化主体这一基本特征也是相符的。公共治理理论有利于拓展与丰富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的内涵。

(三)公共治理理论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和诸多公共资源管理大体相当,属于参与主体多元化,当监管存在利益时,主体各方监管的意愿就强烈,没有利益则监管的意愿就极其勉强,少管不管时有发生。高校科研经费从狭义本质来看,依托高校和项目负责人是最大的受益方,因此,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就显得比较被动。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其弊端显而易见,最明显的就是治理各方职责定位模糊,监管松懈乏力。而公共治理理论则强调治理主体彼此之间协同作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指明航向,赋予扎实的理论支撑。

三、公共治理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弊端

当前高校出于政策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科研经费监管越来越重视,明确监管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有利于推动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有多方治理权责不明、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创新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等,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条块不明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必须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为导向,不断地健全与完善[2]。同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强调,科研项目的管理责任主体是依托高校,作为受托方的高校应当严格履行法人的监管职责[3]。两个意见均表明,高校既是科技创新改革政策的执行者,确保各项普惠政策落到实处,也是科研经费监管的第一责任主体。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各异,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管理办法较多,各高校又根据相应的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各种各样的规定、办法、制度,看似科研经费监管体系非常完备,实则治理主体多元、规定办法繁多,执行起来会遭遇一些冲突,比较混乱,监管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条块状治理主体,网格不清晰,致使高校科研经费划拨、监管执行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或相互交叉重叠,或处于难以触及呈现出架空状态。比如各高校熟知自身作为科研项目监管的责任主体,特别是对于科研经费管控,制定出诸多管理办法。一般而言,大多采用如下监控管理模式:第一,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立项申报、协作合同项目结题的验收、研究成果评估与鉴定等;第二,科研项目负责人在做申报书时已经按照要求进行经费预算,二级学院或者系部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经费预算、结算进行形式审查,并签署意见;第三,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项目经费的结算报账;第四,高校审计监察部门则对项目经费支出进行全面的内部审计。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运行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经费预算与支出往往不太相符。而财务部门对于某个项目需要去哪里调研,需要购买哪些仪器设备,没有人力、没有精力、没有专业能力进行鉴别与测评。即使非常严谨完备的监管体系,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终究是项目经费用在哪里,怎么用,基本上是项目负责人具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多方的协作监管,只是把经费监管流程复杂化,无形中消耗科研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科研经费监管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智能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科研项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更新升级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然而,科技创新改革新政与信息化程度并没有完全同步,致使很多“精简、高效”政策难以落实。比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松绑+激励”的措施,实行“项目预算调剂、劳务费分配管理、间接费使用管理以及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四项自主权[4]。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进展需要,有时会调整经费预算,把调整材料报送到科研管理部门后,虽然审核同意调整,但是在财务部门并没有实现同步更新,导致项目负责人报销结账时,势必与财务部门持有的原始的经费预算有出入。财务部门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坚决不给“实际开支和经费预算不相符的开支”进行报销,科研人员只能在财务部门重复做一遍预算调整。大量重复冗长的审批流程,极大地浪费了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时间。高校科研管理和财务没有实现信息兼容、信息共享同步更新,很多高校校内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研管理、财务、科研人员的业务需求,导致科技创新精简、高效政策悬浮半空中,不同程度地降低科研经费监管的效能,一定程度挫伤了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三)内部审计部门疲于应付,监管成效不够显著

高校通常都会设置有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但是科研项目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部分,涉及的学科多达上百种,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且不可能熟知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科研经费监督一般只能流于形式审计,从外部查看要素是否齐全,凭证是否规范。至于经费预算开支项目是否必要,是否契合项目需求,不论是从人力还是从专业角度,都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手段。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逐一核查每张支出凭证的真实性、准确性,仍然难以扼制发票虚开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在前期的预算环节,内部审计形同虚设,高校以获得多少科研项目作为教学科研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至于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得怎么样,预算执行情况怎么样,对于评估结果影响并不大,以至于科研、财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经费预算往往是由项目负责人按相关管理办法填写,科研部门审查符合要求,报送财务备案即可。

(四)科技体制创新改革整体推动进展相对滞后

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内容主要有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监管两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科研经费预算收支管理、科研项目涉及到大型大宗仪器设备投标招标购买管理、对外学术交流管理等,创新改革整体涉及面广,覆盖内容繁杂。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实施落地,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统一协调,明确科研经费监管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条块清晰、上下协同的联动机制,搭建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经济责任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执行该政策时,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治理主体众多,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等,它们的上级归口管理机构各司其责,没有形成互动联动的工作机制,分工难以做到明晰,监管责任体系不够严谨,致使地方配套管理实施细则出台缓慢,与中央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要求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科研人员普遍感慨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春风在高校里吹得比较缓慢,手续烦琐、“报账难”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根治。

四、公共治理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优化措施

高校科研活动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改革与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创新科研经费监管模式,才能突显高校的特色,有效缓解“监管难”和“报账难”之间的矛盾。我们试着从公共治理理论的视角,从治理主体、手段、结构和机制,探讨高校科研经费不同阶段的各个节点,以期实现“多方监管、手段优化、结构严密、激励有效”的目标。

(一)吸收社会公众参与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延伸公共治理多元化的内涵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公共治理的根本特征,也是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高校科研经费公共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广泛吸收更多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全面地治理,发现腐败问题及时启动问责机制。因此,科研项目各资助方,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科研依托方高校及其项目负责人、社会第三方机构(如社会公众媒体、会计师事务所等等),积极参与治理科研经费,形成协调统一的公共治理网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公众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中的监督作用,政府的科研经费开支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社会公众的意愿和要求。

(二)需要注入更多的公众元素,不断完善公共治理配套制度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层面对于科研经费监管的松绑已经充分释放,具体到监管实施环节,社会公众融入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并不畅通。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治理主体多元化只是停留在理论支撑的层面,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主体再多也是隔靴搔痒。只有配套制度生根落地,才能确保经费的监管有序、高效、规范。相应的配套制度与措施,要涵盖以下核心要素:第一,社会公众参与渠道畅通;第二,保证政府在监管治理中发挥战略性的引导功能;第三,确保科研经费监管在社会公众视野的有效监督之下;第四,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水平,努力提升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三)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实行公共治理,离不开预算绩效评估指标

?魍骋庖宓母咝?蒲芯?费监管内容宽泛,缺乏一套普遍适用、统一细致的管理标准,没有厘清“管什么”和“怎么管”这一问题。在预算环节中,各高校通用的作法是项目负责人根据申报书的要求,结合项目开展的设计实际,进行概算后逐项填写。科研部门收到申报书后仔细核对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规定,财务部门例行公事审查,通常情况下不会被驳回或者提出修改意见。究其根源,高校自身关注的是项目申报书制作是否契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否规范高大上,最终是否获得立项,对于预算如何很少过问干预,更谈不上建立预算测评机制。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实行公共治理,应该对于预算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客观的评价,制定出相应的测评指标,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让社会公众从始至终参与科研经费监管全程。还可以把经费预算的优劣划分等级,作为项目结题总体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据百分之二三十的权重。

(四)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实行公共治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科研经费列入公共资源监管,其目标是要实现政府财政支出的高效配置,科研人员付出劳动之后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合理的报酬,有利提升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保障社会公众对经费支出的知情权、话语权,以期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认可度与满意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创新改革势必举步维艰。“报账难”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拦路虎,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意愿有逐步减弱的趋势,为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可以建立科研经费监管成效与高校科研人员的考核、评先选优挂钩的正激励机制;科研人员如果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及时追责,绝不护短的负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完善不断强化科研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丰富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外延与内涵。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篇10

摘要: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如何合理合规使用科研经费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预算准确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不成熟等现象比较突出,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不够理想,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在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的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如何合理合规使用庞大的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其效益,已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重视。2014 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除对相关直接费用的支出范围作出调整外,还明确了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如何使用管理。各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文件的陆续出台,不断完善和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科研经费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现状

(一)项目预算准确性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项目类别众多,领域广泛,专业性极强,项目预算往往由科研人员根据经验编制,负责项目预算编制的科研人员大都缺乏对财务知识和市场行情的了解,难以对各种费用的变动进行有效的预测,所编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实际所需成本。

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很少去做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但国家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有着严格的规定,项目预算准确性的欠缺导致科研人员在费用发生后进行账务处理时陷入尴尬局面,项目整体有预算,但因项目研究需要所发生的费用对应的预算不足或预算已执行完毕,如差旅费的报销无法使用设备费、材料费等预算。另一方面,项目预算的编制结果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的执行情况作为项目结题审计和后续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粗犷的项目预算给科研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

(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在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但大都过于宏观,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对独立,前者负责科研项目的项目管理,后者负责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严重,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科研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管,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差,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个人或项目组,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普遍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严重。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为应付结题审计或其他科研检查,项目负责人通常会申请调账,而高校管理层基于对学校声誉和后续科研项目申报的考虑,往往会默许调账申请,对结题审计或科研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也未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高校尚未形成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参与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积压现象严重,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科学编制项目预算,提高预算准确性

高校管理层、各项目团队和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是项目申报的必要程序,其结果也是后期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加大对负责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科研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使其了解、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和财经法规,对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力成本等各项直接费用的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实际,运用科学方法编制真实、完整、准确的项目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内控管理,创新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对原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出台与之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程序,严格控制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支出,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结合,导致项目负责人在使用项目经费时脱离必要监管。可在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财务岗位,在一级财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项目发生资金流动入账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的原始凭证对照项目合同书明确的项目进度和开支范围进行真实性、合理性审核,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方可入账。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对项目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能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流动不合理、不真实的系统性风险,将极大地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找准风险节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认真梳理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风险节点,建立健全预算评估、财务检查、结题审计及绩效评价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审计队伍,从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客观评价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将财务检查工作常态化,督促项目负责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务费、燃料动力费、专家咨询费和外协经费等问题高发的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堵塞项目资金流失漏洞;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以项目预算为依据,抽调精干力量,完成对内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全面、细致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属外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建立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其管理效益、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不断提高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和责任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程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2014(3).

[2]尹海梅.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