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实践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教学实践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1

第一,语言的亲和力与准确性。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第二,板书的绘画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会充分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黑板板书活泼可爱,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课堂活跃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不喜欢课堂上死气沉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经常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在校小教专业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二级甲等的过级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教学见习中的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不够,使得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少实习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不够协调、自然,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板书呆板,书写不规范。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板书呆板无趣,缺少设计。错别字、笔顺错误等问题也屡有发生。第三,过度依赖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教材和教参的设置授课,没有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使得授课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设计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时,常常暴露出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学计划;或是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差;或是对学生的提问或突发状况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或是课堂纪律差,秩序混乱,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等。第三,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教学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说,教学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模仿和学习阶段,过度依赖教材,知识传授局限于书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更新和组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情设计课程最优方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强化技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全校公共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四部分组成,而在这四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课,比例最低的是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和见习等),专门开设教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没有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在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几乎没有区别。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不够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小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在小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技能训练,即使有技能训练也不成系统,而是单一的、零散的训练,缺乏从组织到实施、从课程到师资的严格管理,训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缺乏对训练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普通话按照国家语委的规范要求进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书设计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导致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在校时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走上教学岗位时才暴露出问题。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

教学实践是学校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提高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实践的时间长,并且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时间短,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一般为6到8周,如果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课,辅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回当地自行联系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实习,使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只有教学实习,缺少教学见习和模拟训练,学生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不断转化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其次应贴合小学的实际需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有所区别;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培养,与传统的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能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应完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调整,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就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地、有效地参与团体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应努力克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与理论教学脱节,以及专业性不强等弊端,“以‘大实践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可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集中实训环节以及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设置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加大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增加与小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体系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

(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实习管理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2

【关键词】 生本理念;小学数学;参与型教学

生本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其更是一种进行教育的观念和理念,教师应当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使之能够完全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使用生本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和实践,进而使课堂教学能够高效科学,同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参与型教学实践当中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的运用与学习.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参与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和学习时间,满足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乐于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充分的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而阿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目的. 使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优质高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其参与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时,应当明确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要求,并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参与型教学的课堂之中. 教师应当以与学生进行共同商讨的方式决定学习目标,这样能够更好的贯彻生本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型教学实践的教学目的. 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按照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安排和设置,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才能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抓住教师讲课的重点,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内容当中,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方式更多的运用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教学民主,还能够更加容易的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进而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使参与型教学实践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有关长方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询问学生认识长方形以及会求长方形周长之后想要了解的内容,在学生说出想要求长方形面积以及如何导出公式后逐渐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自己说出的教学目标将会更加容易实现,学生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对课堂的参与,进而活跃的进行课堂的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更好的发挥参与型教学的作用.

二、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提高参与型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组内气氛活跃、成员高效交流的学习形式,能够使学生都具有责任感和愉悦感,通过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达到成员间相互激励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尊重,在小组共同发挥智慧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己的学习自信心和满足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在提高合作技能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培养优秀团结的合作精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形式,还是一种提高课堂有效互动的交流方式. 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不具备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教学的条件,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有效的课堂互动与教学参与方式.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进而使参与型教学实践能够实现提高课堂质量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有关方程的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按就近原则进行分组,针对某一道具体问题研究解决方法,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

尽管生本理念下的参与型教学实践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为主,但教师更多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表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立思考. 进而激励班级中其他同学进行效仿,勇于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 对于学生回答和见解中不正确的地方不要马上进行否定,而是要挖掘其思维当中合理的内容,对其进行进一步准确的引导,保护学生的意见,学生才能够敢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全身心的融入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 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肯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参与型教学实践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结 语

总之,以生本理念为前提进行小学数学参与型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还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参考,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并且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课堂的动力.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参与型教学实践需要教师积极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 使小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课堂的主人翁,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进而发掘自身的数学能力,在高效的课堂互动与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生.浅谈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0:112.

[2]张春良.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课改论坛.2013,10:6.

[3]王贵菊.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90-91.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3

想到明天就要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我很兴奋也很激动,感到很荣幸,当然也有一些担心,毕竟第一次给学生上课,于是晚上也很认真的准备了一翻。

上了一节课,其实感觉还是蛮好的,小小的,简陋的教师里,坐着不是很多学生。当我给孩子们一点点讲解的时候,孩子们那种渴望学习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眼神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勤劳、刻苦、努力、上进,在场的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的,从他们那双充满求知欲是我眼睛里,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和孩子们一起是我几天里,我过得快乐而充实,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代表给我佩戴红领巾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激动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时候差;当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自豪的唱着<<ABC>>英文字母歌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一种冲动。我的眼睛开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们感动了,被他们的纯真、活泼、朴实感动了。最值得骄傲的还是一个学生居然给我一个红包,虽然只有一块钱,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眼睛再次模糊了。上课接近尾声,也是最后的一天了,孩子们都激动的再没有心情上课,非要闹着去我家,(其实当他们一声声李老师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高兴)我想我成功了,至少我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在课堂上尊敬我,课后又和我打成一片,关键是他们在十多天内业学到了不少知识,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德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与应用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够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养成在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有着经验的积累,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征,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经验,但也是处于储备知识的阶段,包括其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于教学实践来说,知识经验更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要做到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逻辑的数学知识以适当的形式转换为学生的可接受形式,同时要注重对生活问题的提炼,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的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理性的知识设计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问题的趣味,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应该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的学习环境,让生活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要以直观、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理性的概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教出来。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处在直觉思维发展阶段,教师要以平实、直观的生活语言,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掌握学生解决生活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实行评价时,要改进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三、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一是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以生活情境作为引入数学知识的基础,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和事物经验入手,要让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身边的事物现象会有很多,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内容也会更加的丰富,教师就要将所熟知的现象引入课堂中,一旦创设的内容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就会结合已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情境中各抒己见,通过引入学生对情境的讨论,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熟悉的现象具备的生活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存在于生活实际的每一处,因此,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有利于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真正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的练习,培养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活中,数学与我们周边的生活有着实际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是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们具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教师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数学问题,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小鸽.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2]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5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应用,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保持与具体生活问题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小学数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实现有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些理论。

(二)丰富的生活题材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要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需要将真实的生活元素引进到课程教学中来,丰富的日常生活题材使这一想法成为可能。生活中的商品买卖、工资发放等等具体情景便可以适当地添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真实生活问题的引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所教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税收的计算问题中,如果单讲理论,对小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但是如果我们将社会上的各种职业拿到课堂上来,进行分组计算,结合具体的职业及其税收比例来理解这个问题,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在作业的布置中增加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跟随家长去菜市场买一次菜,通过对各种菜的不同单价、重量来计算总价,实现学以致用。

(三)在课堂与生活的交融中,完成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教学

将课堂上的理论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关键。任课老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加大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打破传统,推陈出新,通过生活化的理论与理论化的生活相结合,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数学化

一、对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几点冷思考

我们的数学课堂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毋庸置疑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构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寻找数学学习的起点,使

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现实经验的有力支撑,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1.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的、现实的、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指向要集中,本身就应该具有鲜明的浓浓的“数学味”,而要避免虚幻和幼稚化的倾向,这是创设情境的基本原则。

2.生活化必须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合理贴切的情境创设的确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活情境成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数学学习愿望的因素,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所以,教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点,加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沉湎于具体情境的细节之中。

3.数学学习并不都要经历由生活到抽象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概括程度表现出层次性,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需要经历由生活到抽象的过程,而是用低抽象度的元素作为具体模型。有时候,我们为了很好地体现课标的新思想,想方设法要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变成我们所需要的数学问题,甚至要“无中生有”,即生活中明明见不到或是不常见的问题,也要硬把它们编成数学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花上一大堆的时间来“探讨和解决”。比如,我们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书本上的练习题中有一题是要学生计算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这似乎与生活搭上了边,然而综观我们周围农村里的田地,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菜地,那么,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只是一个机械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许根本激不起他们对解答问题的兴趣,自然效果平平。

二、对数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1.立足生活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且最大限度地达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相结合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兴趣高涨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把商店搬进教室,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演练”,一部分学生当营业员,一部分学生当顾客,在实际的买卖和付款找钱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返回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再扩展,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我一改以往死板的生搬硬套,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他们一分钟内可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数、呼吸的次数、跳绳的次数、写字的个数、朗读课文的字数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通过兴趣盎然的活动,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

(1)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他们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部分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往往能激起学生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欲望。

(2)生活经验“数学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让学生分苹果,依次把4个、2个、1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要求分得一样多。当学生发现,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时,每人得到“半个”,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某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不一定能用整数来表示。这时,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表示物品的每一份时,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该用什么数呢?教师引出“分数”后,追问学生,你想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的过程,自然地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分数?分数怎样写?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它与整数有什么区别?这样利用人分苹果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新知识探究的浓厚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值得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索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所以,教师应积极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用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中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数学知识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

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实践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11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体育技能的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上,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脱节,学生的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变成了枯燥的练习以及对教学任务的机械服从,而不是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愉悦的身心体验。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素质也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随着全国范围内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被逐渐关注,“解放孩子们的双手”已经在不断的推进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学生以后对于运动与健康的理解,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意义深远。我们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造成很多学生的生活能力比较差,性格上存在自私、孤独的特征,这些对孩子以后的交往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这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性格的塑造。

一、体育教学实践化和生活化的相关知识

体育教学的实践化指对于体育教学不仅要从体育的本质来理解体育的内涵,还要从体育活动的实践中来领悟;体育的生活化是要求我们的体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完成课程所规定的练习,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得到完整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中包含生活性,生活性同样需要实践来完成。体育的实践化、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性为准则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体育生活化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能够将体育与生活的概念融合起来,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化和生活化的必要性

1. 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学生的体重、身高等指标在逐渐增长,身体的匀称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中小学生的体质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耐力、力量、爆发力、反应速度等多项指标都在下降,以耐力的下降幅度最大。此外,高度近视患者增加,肺活量水平大幅降低,这些令教育部门非常担忧。而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压条件下,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家长留给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太少了,使孩子得不到锻炼,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达到了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是不是做到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是不是重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状况下,进行体育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仅有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责任,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如果我们的体育课堂远离了实践性、生活性,那么就难以达到促进学生与人交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现在的课程目标所倡导的理念,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石,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习惯和兴趣,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这样的论述正是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化和生活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因为我们的体育课程不只是为了教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我们的教学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体育教学实践化和生活化的意义

体育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使体育教学充满了人文色彩。

首先,体育实践化、生活化教学与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分不开,以他们生活中的感悟、体验、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生动形象,由原本的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和教师双重主体,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关注。这种转变让我们的体育教学从功利化的倾向中解脱出来,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的人格,达到了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且,实践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动权大大提升了,可以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如此看来,不仅是学生得到了解放,教师的思想同样得到了解放。

其次,体育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的理念肯定了体育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使体育教学的学习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课程资源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使从生活中寻找可利用的资源成为趋势。

而且,在生活化和实践化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教师通过还原学生的生活场景,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因为学习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而对教学活动具有了发言权和主动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这种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对话、合作、平等的关系。

四、体育实践化和生活化的实施措施

1. 教师要树立“实践化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实践是学习的途径,只有将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实践化、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确立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在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的观念,让生活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创造学生的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

教师同时也需要从态度上进行改变,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又要作为学生的倾听者和朋友,要彻底抛弃之前学生机械服从,教师完全主体的模式。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幽默感影响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态度中感受到被关注、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拘谨,师生关系会更加的和谐融洽。

2. 教学内容要突出生活化、实践化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资源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要充实和更新,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了将运动项目改编的更加适合小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开发更多的体育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

3.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体育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和经验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学生一旦在教学场景之中感悟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将这种感受内化,就会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和态度,进而转化为教养,这将对实现综合全面的体育教学目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4. 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要突出实践化、生活化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创造更接近生活的典型场景,让学生在愉悦而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活动。比如,在练习投掷时,将课堂设计成“劳动最光荣”的场景;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时,可以设计成超市的场景,让学生自己选择跳高的起跳高度,使学生在贴近生活、具体化的场景中进行学习,这既满足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又使他们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

5. 将生活化、实践化延伸到课堂外

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提倡终身体育、健康体育,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打下学习体育的基础,还要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跟爸爸妈妈一起爬山、郊游;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骑自行车等,这些体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在实践中学习到技能,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因此,体育教学要让学生的生活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结语

健康合理的体育教学方式需要的正是重视生活和实践的体育教学活动,让体育锻炼变成生活的必需品才满足了终身体育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身体,充分实现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旭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2]许远理,李亦菲.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3]张聪智.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公正观念的影响[J].成才之路,2010(34)

[4]杨贵仁,刘国永,季克异.中小学场地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研究实验总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03)

[5]翟德萍,邱春,杨永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6]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8

关键词 语言实践 探索 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解读、落实,出现了离开语言空谈人文的倾向。真正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主要就是语言实践,即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创造,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言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精湛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资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语言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语境中,激感,激活思维。教学《春笋》时,教师用语言描述:“春姑娘带来了温暖的春风,带来了丝丝细雨,还带来了雷声,你听,轰——轰——那一声春雷,唤醒了谁啊?”播放春雷声。“小懒虫,快起床啦,要迟到了。”学生理解“唤醒”一词。教师为了给学生创设情境,将课文以生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春笋”变成一个天真的、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茁壮成长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小精灵。师生共同活动,一起谈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课堂,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二、多种朗读,促进学生内化吸收语言实践的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在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时,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掌握,特别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以读代讲,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内化吸收语言实践的积累。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中许多语言文字都流动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掌握,让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去读、去悟,采用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师生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水到渠成。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实践的能力

学生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实践能力的一种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的练习,即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对学生内化运用语言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写作方法上的结合,更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仿写、改写、填补课文中留白、续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郑和远航》一段,郑和凭着机智和勇敢战胜了凶险的海浪和海盗,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凶险?他又是带领船队怎么战胜的?教师在这里巧设练笔,激活学生的积累库存,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获得了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词汇,培养其想象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积累引法,丰富学生拓展训练语言实践的形式

语文教学担负着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的任务。

1,加强对学生熟读背诵的检查与落实,强化诵读材料的语言积累。笔者对现行教材进行详细分析:课文选用的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现代诗歌作品,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是教材中明确要求背诵的内容却为数不多。以五年级下学期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只有7篇,加起来不满2400字,平均每天背诵不足25个字。所以,在落实课本要求的背诵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些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2.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指导与训练,强化诵读材料中博览语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指导孩子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是我常常采用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变换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开放阅览室,班级精心布置图书柜、流动书屋、长廊书柜……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书来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3.积极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展校本教材开发中语言积累。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每学期补充十八篇左右的诗文和中外散文诗歌等名篇入选学校校本教材《美文诵读》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学生博闻强记,日积月累。

五、回归生活,创新学生展示语言实践的表达方式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9

生活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知识,超市购物的过程、饭店点餐的过程、计算工资报酬等,这一切都和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如今,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改革下,“使学生认识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个要求被明确提了出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只限于教室,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知识的价值大打折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缺乏联系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在课堂中所教的知识,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对新知识进行拓展,更不知道如何可以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存储体,仅仅把知识当作分数,而不是一种能力,这样一来,教育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2.不能理解新知识,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付出,学生也只是一味地接受,这种枯燥的传递和被动接收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在不理解数学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机械记忆数学知识,可以说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所掌握的只是死知识,缺乏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实际的生活问题时,学生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如此一来,教育的价值何在?

3.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学生则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仅限于机械记忆,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同时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探析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1.利用生活实际引进新的知识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能够充分运用个人语言的渲染性和有效的情景设置,把本节课中的新知识点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分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父亲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儿子的寓言故事,大儿子获得了土地的三分之一,二儿子获得了土地的六分之二,小儿子则获得了土地的九分之三。但是大儿子和二儿子觉得父亲分配的不均匀,他们获得的土地要比小儿子少,争执不断。看完这段视频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这场争执的评判员,学生应该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这场争执呢?这样的情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

立足于如今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系统性比较强,而小学生的年龄偏小,系统性的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在课堂上重现生活画面,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计算卧室和客厅等房间的面积,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相应的数据,既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3.结合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外界生活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时,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一定可以使得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小学生教学实践篇10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数学公式、定理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在愉悦、轻松、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教学六年级“圆锥体体积”时,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把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逼真的动作、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温暖体贴的话语献给学生,这样就营造一种师生心理相容、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后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真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吗?”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分析、讨论完成。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有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有的不是等底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需要倒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的情况,有的学生装沙时不够严密,学生意见不一,通过反复试验后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产生疑惑,我让他们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或实验不够细心引起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记住结论,我及时设计两道习题进行检测、巩固,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①一个圆锥体积是10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②有一个圆柱和圆锥,它们的底面直径相等,高也相等。圆柱体积是63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练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总结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这种师生互动、实验操作等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尽量做到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教学内容中注入生活内容,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我们从车站坐车去厦门旅游,车上的乘客人数会出现变化吗?”学生在教师生活化问题的激发下,有的说:“客车经常停停走走,车上的旅客有的上车,有的下车,人数有时增加,有时减少。”有的说:“我乘出租车只有下车的,没有上车的,到达厦门时人数变少了。”有的说:“我曾经做的士去厦门,司机一路招呼路人,到达时人数增多了。”此时我出示课件,课件播放着一辆客车正在公路上行驶,车上有21个旅客,到了一个乡镇,下去了5个旅客,路旁有3个旅客正拿着行李上车。我及时提问:“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掌握计算方法。这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从而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不断运用新颖的、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单从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解决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兴趣。当教学“学校养了7只黑兔,12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例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边说,我边在黑板上贴12只白兔和7只黑兔图;然后提问学生“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是什么意思(白兔与黑兔同样多的数目外还有几只)”,老师动手演示,把白兔和黑兔一只一只对着,中间用虚线连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白兔和黑兔对着有7只,是同样多的部分,还有5只没有对着,这5只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最后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能很快地列式和计算出结果。这样,学生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顺利。这样做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2.动手操作,发展学习兴趣。

教学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直至获取新知。如教学第一册的“9+3”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第一步让学生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3根小棒放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一根一根的数,得出结果12根;第二步指导学生按凑十的需要操作小棒,先拿出9根小棒放一边,再拿3根小棒分成1根和2根,把其中一根放在9根里面凑成10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成12根;第三步是脱离小棒说想的过程,在学生达到熟练的情况下,趁机探讨出9加3的计算过程――凑十法,9+3=12,